北上美國電影
1. 《北上》
摘要:徐則臣的《北上》跨越了運河的歷史時間和地理空間,探究了人與人之間、普通人與中華民族之間,以及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關系,它探討了大運河對中國經濟、文化、地理以及人們心靈變遷的影響。運河與幾代人的緣分一直進行著,「緣」是指一種聯系,是故事中幾代人的相互聯系,是運河與河上人的聯系,是傳統與現代的聯系,是民族與世界的聯系,運河是一切故事的源頭,溯流而上,去探索那條運河、那群人、那個時代、那個民族的歷史和故事。運河具有很強的粘性和張力,通過時代跨越和視角重疊,它將幾代人和幾個故事緊緊聯系在一起,這一個個人、一段段故事共同拼接成了這部完整的卷書。
大水湯湯,溯流北上,大運河是中國地理南北貫通的大動脈,也是中國的一面鏡子。《北上》是作家徐則臣所創作的一篇長篇小說,這是一部具有史詩性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沒有準確的主角,如果說有一個類似主角的存在,那便只有大運河。 從古到今、從西到東 ,人類的生活與河流的發展運行都息息相關,但是在文學作品中,以河流為主要敘述對象的卻很少,在《北上》中,河流不僅指一個地點、一個空間,它是一個視角,從運河這個視角可以看到故事發生的前因後果、起承轉合,可以看到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命運轉折,也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的發展變遷。
一、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小說在傳統中體現著現代,體現著中國從傳統向現代的轉折。《北上》的故事並非是以線性時間來寫的,它的敘事時間在來回搖擺,從1901年到2014年之間,故事來回曲折,在不斷推進中將大運河幾代人的故事完整地呈現在了我們面前。小說表面上為我們呈現的是運河的興衰史,實際上也引出了中國在這一階段發生的各種大事件和面臨的變革,戊戌變法、八國聯軍、義和團起義、抗日戰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事件, 其中也有人們對運河的態度和觀念的變化。這些轉折不再是人的變化,也不是時間的變化,它更是一種歷史的演變,一種生活的變化。
小波羅一行人沿著運河逆流北上,去尋找馬可波羅眼中的世界,見證一個偉大時代的到來。而謝望和等後代憑借文物器物、家族傳承穿越時間去追溯祖先的思想和記憶。他們都在延續著某種傳承,都在尋找著某種方法將這種傳承帶向更遠的未來。運河和諸多人的命運相關,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運河一直把這群人緊緊聯系在一起。
(一)這種轉折體現在人物命運的轉折和精神的延續中
《北上》中的人的命運轉折發展也都體現著某種進步,謝平遙有著強烈的求知意識和進步意識,他從江南製造總局英語翻譯到漕運總督府,再到後來與小波羅踏上北上的旅程,他關心時政,主張革新,在北上的途中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革。小波羅和哥哥保羅•迪馬克也有著較強的求知精神、理性精神和浪漫主義精神,他們來到異國,憑借求知精神去探索運河沿途的異國風土和人情,小波羅在愛人受到傷害時,毅然選擇勇敢反抗,他的反抗精神也鼓舞了當時身邊的許多人。而謝平遙這一代人的精神也在他們的後輩中不斷延續著,他們因為運河以及小波羅所贈予的禮物而相識,都為著運河的恢復和延續而做著努力。
(二) 這種轉折還體現在運河的變化和中國的發展中
大運河對中國經濟、文化、地理以及人們心靈變遷也具有較大的影響。「大水湯湯、逆流而動、水清岸綠、烏篷埠船、江南風情」,這是大運河之前的模樣,而現在的運河是「南北阻隔、河水污濁、機械輪船、繁華都市」。運河在中國的迅速發展中命運多舛,曾遭遇停運、破壞、恢復和保護。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運河上的人們走上陸地,運河的記憶逐漸被人們遺忘,又被人們拾起。運河是走向現代、走向未來的通道,船隻是通行的工具,北上的路見證了運河的變化,見證了一個國家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
二、視角的重疊
《北上》的敘事手法十分獨特,運用了多個視角的比較來突出文章的發展和故事的轉折,其中有角色的視角疊加、空間的視角疊加、時間的視角疊加,通過這些視角,我們可以看到京杭大運河與20世紀中國的發展以及中國人民的命運轉折之間的相互聯系。在另一方面,這種視角疊加的方法也將小說的境界和格局拉大了,讓小說的主題思想變得不再狹隘、局限和生硬。
(一)角色視角
在角色的視角中,我們可以看到小波羅的北上故事最開始是以謝平遙的第三人稱敘事角度來寫的,通過謝平遙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到小波羅以及同行人的性格特徵,可以看到這場北上途中所經歷的人和事、景和物。而在後面的故事中,我們又通過小波羅的弟弟費德爾·迪馬克的視角重新看到了小羅,通過第一人稱我們再次了解了小波羅的故事。再往後,我們又在謝平遙的後代謝望和、邵常來的後代邵星池對祖先的探討和回憶中看到了小波羅的北上經歷。受到闡述對象、生存環境和時代隔膜的影響,在不同視角和人稱中,小波羅的北上故事會有不同的闡述。通過不同人物的對照、重疊,在其中,對運河和中國,小說中有著兩種視角,一種是小波羅和弟弟費爾德·迪馬克兩個人的義大利視角,和謝平遙、邵秉義等這種中國人的視角,我們看到了這些視角下的運河和中國,也對運河和中國的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北上》中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形象和性格,在個人性格的比較中,小波羅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他願意讓中國人看到他身上的不同,也接受身邊的人對他的誤解。他雖然是義大利人,但是身上卻具有較強的「中國性」,他對中國具有很熱烈、真摯的感情,他喜歡中國的食物,會想著讓邵秉義在北上的途中給自己作地道的中國菜,他也會和船長抽著地道的中國老煙,他也有一個喜歡的中國女孩。他身上有著強烈的理想精神,他說自己想看一下偶像馬可波羅所看到的運河上的中國,也說過揚州的景和人都好看,但他也會想著自己的家鄉,會把運河上的風景比作威尼斯,他身上有著強烈的反抗精神,為了心愛的女孩,他會和日本人拚命。與小波羅所相對的是謝平遙這些真正的中國人,謝平遙通曉外語,渴望變革,具有較強的進步意識和反抗精神,在他身上有著與小波羅不同的是,他是一位關心時政的中國人,他沒有小波羅的自由灑脫,沒有他的置身事外,他將中國的命途放在心上,想為自己的宏大理想付出實際行動。
(二)時間視角
從時間這個視角來看,《北上》在敘述故事的時間上是雙線並行的,一條是1901年的故事,一條是2014年的故事,兩代人的故事同時進行,交織重疊,更像是一種電影的手法,幾條主線交織在一起,起到聯系作用的就是運河,兩代的命運都與運河息息相關。在這部小說中,雖然故事的介紹龐雜重疊,但理解起來並不困難,在傳統和現代的描寫中,小說不管是在語言、環境還是人物形象的描寫中都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個性特徵,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語言的重要性,是不同故事都具有其個性的特徵。兩代人的故事是兩條主線,一條是1901年的故事,一條是2014年的故事,1901年的運河干凈清澈,人民生活質朴,民族面臨著危機和變革;2014年的運河污濁渾沌,人民生活豐富享受。時間在流動著,運河也在流動著,人們心中的血液也在流動著,幾代人的故事交織重疊,故事的人物也用行動證明了時間並不會抹去心中那份對運河的感情。
(三)空間視角
在空間上,存在鏡頭與現實兩個視角。鏡頭下的故事往往更加生動還原,《北上》中有很多涉及攝影、鏡頭的故事。小波羅在北上的途中拍了許多照片,他用鏡頭記錄下了那個時代運河的模樣,這是他尋找的馬可波羅所經過的世界,是他眼中的中國運河,他將一切新鮮陌生的事物記錄在鏡頭里,鏡頭下有沿途的風光和人情,也記錄下了運河的發展和中國的變革進步,這些照片不僅映照著京杭大運河的文化與歷史,也同樣映照著20世紀中國社會歷史的變化發展,最後也成為後代人追溯祖先歷史記憶的重要物件。小波羅的相機在哪個時代是一種先進、前衛的象徵,他用相機將那個時代的運河和運河上的人定格在照片中,而現實是運河在不斷地發展,經歷了停運、恢復、破壞和保護,運河上的人也在不斷地變化著,時間更迭,人經歷了死亡和新生,謝平遙那一代的人已經成為後代口中的祖先,隨之而變的還有運河的風光,烏篷船逐漸變成了鐵船,變得更大更重。雖然時代在變化,但這種用鏡頭記錄運河的方式卻在延續著,小波羅拿起相機是為了記錄生活,記錄追尋運河的記憶,孫過程得到了小波羅的相機,他的後代孫宴林拿起了相機,孫宴林的相機卻被賦予了個人理想和時代意義,不管是孫宴林所拍攝的照片,還是謝望和所拍攝的紀錄片,他們鏡頭下的運河故事和中國歷史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他們用鏡頭記錄下了運河的發展,記錄了運河上的漁人對運河的真摯感情,記錄了運河上的人從船上走向陸地的過程。孫宴林所拍攝的照片讓謝望和在黑暗中發現了一絲光亮,謝望和又用鏡頭為運河拍下了紀錄片《大河譚》,小波羅的照片是記錄,而孫宴林、謝望和的鏡頭卻是挖掘和發現。運河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著,運河上的人走走停停,而鏡頭始終對著這條河流,照片中所定格下的是運河中反映的現實,雖不夠全面,但卻真實,鏡頭也讓更多人認識了運河,了解了運河所面臨的現實。
運河與幾代人的故事一直進行著,他們在各自命運中演化出與河流結緣、行走生活並關注河流的故事。正因運河的存在,不同命運被綁進了同一段旅程,他們之間的聯系是那段口口相傳的故事和回憶,也是先輩們留給後代的禮物。在這些聯系的基礎上,再不斷地追根溯源,挖掘出完整的有關運河的故事,使運河逐漸從故事的背景變成了故事的主角。
運河被寫進小說,運河的歷史被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小說中的運河與現實的運河重疊交織。故事中的人物也許不存在,但是運河仍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流淌著,在人們心中流淌著。
2. 南北戰爭三部曲,哪三部
[戰爭、信仰與人性]
什麼是戰爭?在《我們曾是戰士》中,梅爾吉布森對她的小女兒說:"戰爭,
就是一幫人想要另一幫人的性命。"但實際上,很多戰爭並不是完全只為了要對方
的命;或者說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一定要做到那樣極致。
然而,戰爭又確實是因為大家想要某種東西而引起的,不管是因為大家想要同
一樣東西,還是因為想要不同的東西;如果都象真正的佛教思想一樣,視萬物為空
,那就沒什麼戰爭可言了。縱觀人類戰爭史,一個有趣的現象便是,我們的戰爭已
經由爭同一個東西,發展到了爭著要不同的東西;由外在物質的沖突,變化到內在
信仰的沖突。比如說人類的祖先們可能由於爭一頭在野地里跑得正歡的野豬就發動
起兩個部落之間的戰爭,而二戰以後,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由於意識形態、信仰
不同而引起的戰爭。西方學者亨廷頓同志更是叫囂:下一次世界大戰(如果會發生
的話),很可能緣起於兩種文明之間的沖突;比如說,最有可能起沖突的便是基督
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之間。
這里要順便提醒各位的是,別以為亨廷頓的預言很快就要在中東變成現實。至
少目前看來,信仰只在此次沖突中占很小的部分,可能的經濟、政治利益還是最根
本的動機,算是處於從最外在的野豬到最內在的信仰核心的過渡層次戰爭。不過,
野豬也罷,信仰也罷,總要我們在乎才能因此打得起來。在乎的東西就關繫到利益
問題,就關繫到人們怎麼設定利益的問題,從而也就關繫到人性。人性往往被戰爭
的殘酷所凸顯。首先,如何看待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這本身就是反映人性的一個
最基本的因素。硬要將別人的據為己有,或者硬要為不同的信仰爭個你死我活,這
不能不說是人性的悲哀之一;其次,即使在利益問題上彼此不能達成共識的前提下
,戰爭也並不是解決利益沖突的最好辦法,至少沒有理由一定要犧牲人類自身的性
命。說是為了人類自身的利益,結果卻要了人類自身的命,這種人性也是夠諷刺的
。最後,在戰爭的過程中,雙方士兵並沒有直接利益沖突,說不定在正常情況下完
全可以成為好朋友、戀人什麼的,但是一到戰場上,你不殺對方,就很可能被對方
殺,所以你必須殺對方。人人都試圖保全生命,結果卻是屠殺生命,這才是人性最
大的悲哀。從這個意義上說,戰爭永遠沒有勝利者,人類因戰爭而可悲。
沒有人敢說他不關注人性,因此戰爭最受人關注。人們越是想了解人性,越是
想阻止人性的悲哀,就越是研究戰爭。因此,就有了汗牛充棟的戰爭著作和戰爭電
影。下面我們要說的,就是一場影響了美國命運的戰爭:美國內戰,俗稱"南北戰
爭",以及一部電影史上第一次全景記錄這場戰爭的電影及其續集。
[《葛底士堡》:內戰風雲錄]
如果請教美國電影人士,問他們拍得最好的一部反映內戰的影片,他們很可能
首先會說《光榮》,然後才提到《葛底士堡》(Gettysburg)。但如果問美國歷史學
家,反映內戰最真實、最宏偉的一部影片,那他們絕對是首選《葛底士堡》。如果
要評選唯一的內戰史詩片,那入圍的只可能是《葛底士堡》。該片以其全景式的歷
史畫面,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刻畫,真實的戰爭場面,深刻的人性思考,當然,還
有它那4小時21分鍾的長度,給人以異常震撼的感覺。
既然是全景式的戰爭史詩片,一些歷史常識是必要的。葛底士堡一戰是整個南
北戰爭的轉折點。在此役的開始,南方部隊統帥李將軍意圖北上,希望以此次戰役
來激發北方的和平意願,或者至少阻止北方聯盟統一南方的企圖。他率領75000南
方將士北上,在葛底士堡附近正碰上北方聯邦由梅德將軍率領的97000士兵,雙方
就此展開一場惡戰。
這場戰役正式從1863年7月1日開始,共持續了三天。這一戰不僅是南北戰爭中
雙方投入兵力最多、傷亡最大的一場戰役,同時也是北美大地上有史記載以來規模
最大的一場戰斗。在葛底士堡方圓不到25平方英里,人口不足2400人的小鎮轄地,
集結了雙方近172000士兵和634門大炮;總共約569噸火葯被消耗在這三天的戰斗中
,當戰斗結束後,殘破的戰場上還剩下超過5000匹戰馬的遺體。戰斗中雙方共傷亡
約51000人,其中北方聯邦23000人,南方邦聯約28000人。盡管這場戰斗只屬於典
型的遭遇戰,它既沒有實質上結束整個南北戰爭,也沒有達成雙方的任何戰爭意圖
,但它仍然被歷史學家們視為美國內戰史上最偉大的戰斗之一。葛底士堡一戰之後
,南方李將軍的部隊無論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都極端疲憊,李將軍本人從此也再
沒動過主動北上出擊的念頭。盡管之後內戰還持續了兩年,南方邦聯也從未從此戰
失敗的陰影中擺脫出來。
同原著小說一樣,電影並沒有僅僅關注於戰爭的場面描寫,而是更多地著墨於
人物的刻畫。尤以對李將軍的塑造很是傳神。盡管南北戰爭最後是李將軍戰敗了,
但在美國人民心目中,他仍然是個大英雄,而且是最為人們樂道的一個人物,風頭
甚至蓋過後來北方聯盟的常勝將軍格蘭特,這當中,也許有對他堅持自己理念和對
國家忠誠的一種同情吧。飾演李將軍的,是我們熟悉的老演員馬丁·辛,他在《現
代啟示錄》中塑造的靈魂逐漸被戰火吞沒的軍人形象乃銀幕經典。在《葛底士堡》
一片中,他塑造的李將軍智勇仁厚,堅強過人,又很好地把握了歷史人物的內心沖
突,深得歷史學家和觀眾們的雙重贊賞。此外,理查德·喬丹和傑夫·丹尼爾斯的
表演也獲得幾乎一致的肯定。
雖然影片大部分場景表現人物之間的對話和內心沖突,但戰爭場面依然拍得真
實而有氣勢,大量長鏡頭下的畫面,顯得格外悲情而壯麗,和整部影片的風格水乳
交融。當然,也有部分觀眾對該片很不滿,他們多是認為影片實在是太冗長了,許
多將軍的長篇演講什麼的根本不用全表現出來,還有一些人物的對話都嫌羅嗦;一
部分人對伴隨98%電影長度的配樂也有小小的意見,再有就是可能由於資金的原因
,一些觀眾看出片中演員的假鬍子看起來假得太明顯。
《葛底士堡》一片據說本來目的是作為電視電影的,就象去年的《兄弟連》一
樣,後來導演還是決定上院線發行。該片製作費依當年的價格為2500萬美元左右,
最後的票房為1000萬左右。估計是影片那4個多小時的長度和沉重瑣碎的風格阻礙
了觀眾的步伐。
[作為續集的前傳:《眾神與將軍》]
《眾神與將軍》(Gods and Generals)名為《葛底士堡》的續集,其實是一部
前傳,算是趕了當今前傳續拍的潮流。本片幾乎完全由《葛底士堡》原班人馬演出
,只不過扮演傳奇李將軍的,已由馬丁·辛改為另一奧斯卡級的老演員羅伯特杜瓦
爾擔任,而導演、攝影等幕後人員則基本不變,因而可以推斷是和《葛底士堡》同
一風格的。
既然是前傳,講述的自然是發生在葛底士堡戰役前的南北戰爭的故事。按照導
演兼編劇羅納德·麥克斯韋爾一貫的風格,少不了對這開始兩年的著名戰役作一番
詳盡描述。因此,為了更好地了解劇情,我們也有必要對這些戰役作一些勾勒。
美國內戰的第一場主要戰斗發生在弗吉尼亞的曼薩斯,因而這場戰斗經常被歷
史學家們稱為"曼薩斯第一之戰"。從整個內戰的尺度來衡量,這第一場主要戰斗都
比較小兒科,雙方似乎是在試探對方的實力,因此沒有投入很多兵力。當時北方軍
隊是處於麥克道威爾將軍的領導之下,而南方的李將軍並沒有實際指揮這場戰斗,
因此南方的軍隊看起來非常鬆散。但最後這一役還是南方軍隊贏了,他們突破了北
方軍的防線並導致北方士兵如野牛般集體慌亂逃竄。這一戰役也因此有了個外號:
"第一輪牛奔"。
趁曼薩斯一戰獲勝之後,李將軍決定向北挺進馬里蘭州(這是他第一次主動北
伐),不料作戰計劃落入了北方軍隊之手,雙方又在靠近安鐵坦小溪的一個叫沙布
斯堡的地方展開了激戰。北方盟軍以三比一的優勢兵力強攻李將軍的部隊,結果南
方軍隊不得不敗退。1862年9月17日的這場戰斗是整個南北戰爭中單日傷亡最多的
一天,共造成雙方23582名士兵傷亡,北方軍略多,堪稱是美國歷史上最血腥的一
天。由於此戰的失利,本來想渾水摸魚的大不列顛推遲了對於南方邦聯政府的承認
。同時,本次戰役還有另一個最具歷史意義的後果:林肯總統藉此機會推出了《奴
隸解放宣言》。
時間到了1862年11月,由於不滿意北方軍總指揮麥克林納的無能,林肯新啟用
了伯恩塞得將軍,後者自然感恩圖報地發起了志在必得的冬季攻勢,結果在弗雷德
里克堡這一戰略要地與李將軍的部隊打了一場惡仗。在這場戰斗中,北方軍士兵人
數依然壓倒南方軍,但指揮和溝通實在是很混亂,雖然伯恩塞得對南方軍駐守的弗
雷德里克堡發起了不間斷的多達14次的猛攻,仍然沒有沖破南方陣線,最後只能無
功而返。這場戰斗可以說南方軍全面勝利,他們造成北方軍多達13000人的傷亡,
而己方僅損失約5000左右。此役過後,北方軍士氣急劇下降,而南方盟軍的士氣則
達到了頂點。
為了整頓士氣,北方軍又換了約瑟夫胡克將軍作總指揮,誰知仍然不管用。
1863年4月底5月初的十來天時間里,在11500對60000的優勢兵力狀況下,北方軍還
是在查斯諾斯威爾打了個大敗仗,損兵折將17000餘。本次戰役一般被認為是南方
李將軍最偉大的勝利,但他這個勝利也來之不易,不僅南方也損失了約14000士兵
,而且損失了外號"石牆"的傑克遜將軍。一部分歷史學家甚至認為傑克遜將軍的意
外犧牲才是整個南北戰爭的真正轉折點。
3. 美國內戰三部曲 電影
1、《我們曾是戰士》該片改編自哈爾·摩爾與約瑟芬·蓋洛威合著的回憶錄《一個美國大兵親歷的越南戰爭》,講述了1965年越戰初期,美軍入侵越南中部高地德浪河谷時所發生的真實故事,即德浪河谷戰役。
2、《葛底士堡》葛底士堡之戰是整個美國南北戰爭的轉折點。在此役的開始,南方部隊統帥李將軍意圖北上,希望以此次戰役來激發北方的和平意願。
或者至少阻止北方聯盟統一南方的企圖。他率領75000南方將士北上,在葛底士堡附近正碰上北方聯邦由梅德將軍率領的97000士兵,雙方就此展開一場惡戰。
3、《眾神與將軍》該片根據傑夫·沙拉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幾位傳奇般的將軍率領著各自的軍隊,為了自由和理想而英勇作戰的故事。
(3)北上美國電影擴展閱讀
1、《我們曾是戰士》由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的戰爭片,由蘭道爾·華萊士自編自導,梅爾·吉布森主演,於2002年3月1日在美國上映。
2、《葛底士堡》為一部戰爭、紀錄片,由羅納德·麥克斯韋爾導演,湯姆·貝倫傑、馬丁·西恩、斯蒂芬·朗恩、傑夫·丹尼爾斯、理查德·喬丹主演。
3、《眾神與將軍》是由羅納德·F·麥克斯維爾執導,傑夫·丹尼爾斯、羅伯特·杜瓦爾、斯蒂芬·朗、米拉·索維諾主演的戰爭電影,於2003年2月10日在美國上映。
4. 野性的呼呼是什麼電影
野性的呼喚吧,一個狗子從家養變成野生的過程
5. 求一部外國電影:一男一女穿越到遠古一路北上居然看見了「自由女神像」
《決戰猩球1》無疑
6. 有關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葛底斯堡戰役的電影嗎
如果請教美國電影人士,問他們拍得最好的一部反映內戰的影片,他們很可能首先會說《光榮》,然後才提到《蓋茨堡戰役》(Gettysburg)。但如果問美國歷史學家,反映內戰最真實、最宏偉的一部影片,那他們絕對是首選《蓋茨堡戰役》。如果要評選唯一的內戰史詩片,那入圍的只可能是《蓋茨堡戰役》。該片以其全景式的歷史畫面,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刻畫,真實的戰爭場面,深刻的人性思考,當然,還有它那4小時21分鍾的長度,給人以異常震撼的感覺。
既然是全景式的戰爭史詩片,一些歷史常識是必要的。蓋茨堡一戰是整個南北戰爭的轉折點。在此役的開始,南方部隊統帥李將軍意圖北上,希望以此次戰役來激發北方的和平意願,或者至少阻止北方聯盟統一南方的企圖。他率領75,000南方將士北上,在蓋茨堡附近正碰上北方聯邦由梅德將軍率領的97,000士兵,雙方就此展開一場惡戰。
偉大的蓋茨堡戰役於一八六三年七月在這個賓夕法尼亞小鎮的街上及其周圍地區持續了三天之久,此次戰役是內戰的轉折點。國會決定把這一片曾有許多英勇戰士犧牲生命的戰場建為國家公墓。林肯總統親自從華盛頓前來為此墓地舉行揭幕禮。他在一八六三年十一月十九日所發表的獻詞雖然很短,但卻是所有闡釋民主信念的最雄辯動人的演詞之一。
八十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在這大陸上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它孕育於自由,並且獻身給一種理念,即所有人都是生來平等的。
當前,我們正在從事一次偉大的內戰,我們在考驗,究竟這個國家,或任何一個有這種主張和這種信仰的國家,是否能長久存在。我們在那次戰爭的一個偉大的戰場上集合。我們來到這里,奉獻那個戰場上的一部分土地,作為在此地為那個國家的生存而犧牲了自己生命的人永久眠息之所。我們這樣做,是十分合情合理的。
可是,就更深一層意義而言,我們是無從奉獻這片土地的--無從使它成為聖地--也不可能把它變為人們景仰之所。那些在這里戰斗的勇士,活著的和死去的,已使這塊土地神聖化了,遠非我們的菲薄能力所能左右。世人會不大注意,更不會長久記得我們在此地所說的話,然而他們將永遠忘不了這些人在這里所做的事。相反,我們活著的人應該獻身於那些曾在此作戰的人們所英勇推動而尚未完成的工作。我們應該在此獻身於我們面前所留存的偉大工作--由於他們的光榮犧牲,我們要更堅定地致力於他們曾作最後全部貢獻的那個事業--我們在此立志誓願,不能讓他們白白死去--要使這個國家在上帝庇佑之下,得到新生的自由--要使那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從地球上消失。
蓋茨堡戰役於一八六三年七月在這個賓夕法尼亞小鎮的街上及其周圍地區持續了三天之久,此次戰役是內戰的轉折點。這一戰不僅是南北戰爭中雙方投入兵力最多、傷亡最大的一場戰役,同時也是北美大地上有史記載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戰斗。在蓋茨堡方圓不到25平方英里,人口不足2,400人的小鎮轄地,集結了雙方近172,000士兵和634門大炮;總共約569噸火葯被消耗在這三天的戰斗中,當戰斗結束後,殘破的戰場上還剩下超過5,000匹戰馬的遺體。戰斗中雙方共傷亡約51,000人,其中北方聯邦23,000人,南方邦聯約28,000人。盡管這場戰斗只屬於典型的遭遇戰,它既沒有實質上結束整個南北戰爭,也沒有達成雙方的任何戰爭意圖,但它仍然被歷史學家們視為美國內戰史上最偉大的戰斗之一。
7. 美國歷史著名戰爭電影
1.美國有哪些經典的戰爭片
《拯救大兵瑞恩》
諾曼底登陸後,瑞恩家四個在前線參戰的兒子死了三個,隸屬101空降師的小兒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下落不明。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得知此事後,特令前線組織一支8人小隊,在槍林彈雨下的茫茫人海中找到了生死未卜的瑞恩,並將其平安送回後方。
這是一部「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也是一曲對和平與生命的禮贊。
《西線無戰事》
保羅和同學們在沙文主義思想的煽動下,懷著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戰之中。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被派往西線參戰,戰爭的殘酷性和毀滅性使保羅的英雄主義徹底破滅。一天,保爾爬出戰壕去捕捉蝴蝶,結果被冷槍打死。就在這一天,前線司令部上司在報告中寫道:西線無戰事。
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戰爭片,對戰爭的猛烈抨擊至今仍具有參考價值,被贊譽為所有反戰影片的「聖經」。
《野戰排》
年輕的大學生泰勒赴越南服役,被編入到一個步兵分隊。第一次上前線時,戰友的犧牲使他驚恐萬狀。但野戰排里兩位本是好友的戰士因意見不同反目成仇,其中一位竟然在戰斗中乘機殺死了對方。泰勒很快就明白了一個殘酷的現實:戰爭的唯一理由,其實就是想方設法讓自己活下去。
影片雖以越戰為背景,但卻著意刻畫了兄弟、戰友之間的殘殺,真實描繪了戰爭的瘋狂與混亂,以至於讓人喪失理智,反省意味極其深刻。
《現代啟示錄》
曾有過輝煌歷史的科茨上校脫離了美軍,在越南境內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王國,推行著野蠻、血腥、非人的殘暴統治。美軍上尉威拉德奉命去尋找科茨,他幾乎橫穿了整個越南戰場,親眼目睹了種種暴行、殺戮及死亡的場景。在不斷的殺戮中,威拉德也幾近瘋狂。
該片被贊譽為在所有戰爭片中主題升華程度最高的一部,影片的精髓在於刻畫了本原狀態下人性中的黑暗。
《巴頓將軍》
1943年,英美盟軍在北非遭到了德軍的反擊,雙方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戰斗。結果美軍慘敗,隨之陷入了困境。為了扭轉戰局重振士氣,美國軍方派出了年逾五旬的喬治·巴頓。
影片以二戰為背景,傳神地描繪了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喬治·巴頓將軍在二戰期間的非凡經歷。
2.哪些二戰的電影好看,推薦一下 還有像生化危機那類的
當仁不讓的是《拯救大兵瑞恩》啦! 其次是德國在8幾年拍的《斯大林格勒》(注意不是蘇聯拍的那部啊!這部是從士兵的角度描寫這次戰役的。)
然後就是《兵臨城下》,狙擊手之間的對決也是比較精彩的 《兵臨城下》法國 導演:讓·雅克·阿諾 主演:約瑟夫·費因斯 裘德·洛 瑞切爾·薇茲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描述了蘇德大戰背景下,兩位狙擊手的單獨較量。盡管江湖味道濃重,但導演讓-雅克-阿諾並沒把影片簡單地變成兩位宗師不識人間煙火的華山論劍,相反,群像對抗的巷戰戲 份安排得適時適量,不僅很好地襯託了兩大高手過招,更營造出人群中的孤獨感——一種獨孤求敗的情緒油然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大賣,為英倫帥哥裘德·洛徹底打開了北美市場,從此,他擺脫了《天才瑞普利》中的配角地位,開始穩步擔綱男一號。如沒有這部《兵臨城下》,日後的《冷山》、《偷心》中,真不知妮可姐和大嘴茱會跟誰配戲。
瓦西里·澤索夫是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10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
然而在之後的幾天,蘇軍的狙擊兵也連連被人槍殺,對方同樣只使用一發子彈。真正的對手來了! 《兵臨城下》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現實生活中的瓦西里在二戰 *** 斃敵400餘名,是前蘇聯著名的狙擊英雄。
和好萊塢的戰爭大片相比,這部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影片不遑多讓,影片中,瓦西里和德軍狙擊手鬥法的鏡頭讓觀眾不由窒息,新兵們乘船渡河的場面扣人心弦,而蘇聯全線反攻的震撼場景,又使人欣賞到一道視覺盛宴。 《兵臨城下》也是歐洲影壇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作品,達到了9000萬美元,這其中德國資金的注入,也使得影片擁有了反省德國歷史的特別含義。
《珍珠港》就是那電腦特效漂亮,個人認為不如《虎!虎!虎!》來的真實。《虎!虎!虎!》和《中途島》、《沖繩島》都是經典的二戰戰爭片 《鐵翼藍天》也不錯啊!講的是捷克被佔領後飛行員來到英國做志願飛行員的故事,比較感人的。
《帝國的毀滅》也可以看一看,這部電影會改變你對希特勒的印象。 《鋼琴家》《辛德勒名單》講的都是猶太人的悲慘遭遇,但後者更經典。
《鋼琴家》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淫賊巨匠羅曼·波蘭斯基根據維拉德斯勞·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而成,同時,又在其中大量回顧了自身的童年經歷——作為一名波蘭的猶太人,在德佔區內生不如死、暗無天日的生活。陰郁無望的氛圍、深沉悲涼的心境,在波蘭斯基凄厲決絕的鏡頭下,愈顯猙獰。
納粹令人發指的屠戮,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逃亡生活,然而求生的本能和藝術的信仰依然支持男主角咬緊牙關。最震撼的鏡頭既不是意念的鋼琴演奏、也不是德國軍官的良心發現;主人公聽到腳步聲遠處的腳步聲,急中生智撲倒在地,一隊路德國兵囂張地跑過,根本沒在意他——鏡頭俯瞰:屍橫遍野。
《辛德勒的名單》美國 ,最經典 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利亞姆·尼森本·金斯基 拉爾夫·費因斯 德國投機商人辛德勒是個國社黨黨員。他好女色,會享受,善於利用關系攫取最大的利潤。
在被佔領的波蘭,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廠只使用猶太人。
然而納粹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使辛德勒越來越不滿。1943年,納粹對克拉科夫猶太人的殘酷血洗使辛德勒對納粹的最後一點幻想也破滅了,他清楚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恐怖。
從那時起,辛德勒只有一個想法,盡可能多地保護猶太人,使其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 不久,戰爭結束了。
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們告別,獲救的1000多名猶太人為他送行。有人還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贈送給辛德勒,戒指上刻著一句猶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於救全人類。
辛德勒淚流滿面,他為未能救出更多的猶太人而感到痛苦。大雪之中,猶太人目送辛德勒離開了城市。
他的義舉將永遠被猶太人銘記在心。 《辛德勒的名單》讓全世界感到震驚,這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於1994年3月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橋》南斯拉夫, 最難忘 主演:瓦·濟沃耶諾維奇 斯·派羅維奇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他們仍不死心,為了挽救危局,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 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
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 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一個工程師,但這個工程師恰恰是橋的設計者。
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影片是南斯拉夫經典二戰影片,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
炮彈從頭上掠過,大橋。
3.美國內戰三部曲 電影
1、《我們曾是戰士》該片改編自哈爾·摩爾與約瑟芬·蓋洛威合著的回憶錄《一個美國大兵親歷的越南戰爭》,講述了1965年越戰初期,美軍入侵越南中部高地德浪河谷時所發生的真實故事,即德浪河谷戰役。
2、《葛底士堡》葛底士堡之戰是整個美國南北戰爭的轉折點。在此役的開始,南方部隊統帥李將軍意圖北上,希望以此次戰役來激發北方的和平意願。
或者至少阻止北方聯盟統一南方的企圖。他率領75000南方將士北上,在葛底士堡附近正碰上北方聯邦由梅德將軍率領的97000士兵,雙方就此展開一場惡戰。
3、《眾神與將軍》該片根據傑夫·沙拉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幾位傳奇般的將軍率領著各自的軍隊,為了自由和理想而英勇作戰的故事。 (7)北上美國電影擴展閱讀 1、《我們曾是戰士》由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的戰爭片,由蘭道爾·華萊士自編自導,梅爾·吉布森主演,於2002年3月1日在美國上映。
2、《葛底士堡》為一部戰爭、紀錄片,由羅納德·麥克斯韋爾導演,湯姆·貝倫傑、馬丁·西恩、斯蒂芬·朗恩、傑夫·丹尼爾斯、理查德·喬丹主演。 3、《眾神與將軍》是由羅納德·F·麥克斯維爾執導,傑夫·丹尼爾斯、羅伯特·杜瓦爾、斯蒂芬·朗、米拉·索維諾主演的戰爭電影,於2003年2月10日在美國上映。
4.美國內戰三部曲 電影
[戰爭、信仰與人性] 什麼是戰爭?在《我們曾是戰士》中,梅爾吉布森對她的小女兒說:"戰爭, 就是一幫人想要另一幫人的性命。
"但實際上,很多戰爭並不是完全只為了要對方 的命;或者說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一定要做到那樣極致。 然而,戰爭又確實是因為大家想要某種東西而引起的,不管是因為大家想要同 一樣東西,還是因為想要不同的東西;如果都象真正的佛教思想一樣,視萬物為空 ,那就沒什麼戰爭可言了。
縱觀人類戰爭史,一個有趣的現象便是,我們的戰爭已 經由爭同一個東西,發展到了爭著要不同的東西;由外在物質的沖突,變化到內在 信仰的沖突。比如說人類的祖先們可能由於爭一頭在野地里跑得正歡的野豬就發動 起兩個部落之間的戰爭,而二戰以後,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由於意識形態、信仰 不同而引起的戰爭。
西方學者亨廷頓同志更是叫囂:下一次世界大戰(如果會發生 的話),很可能緣起於兩種文明之間的沖突;比如說,最有可能起沖突的便是基督 教文明和 *** 教文明之間。 這里要順便提醒各位的是,別以為亨廷頓的預言很快就要在中東變成現實。
至 少目前看來,信仰只在此次沖突中占很小的部分,可能的經濟、政治利益還是最根 本的動機,算是處於從最外在的野豬到最內在的信仰核心的過渡層次戰爭。不過, 野豬也罷,信仰也罷,總要我們在乎才能因此打得起來。
在乎的東西就關繫到利益 問題,就關繫到人們怎麼設定利益的問題,從而也就關繫到人性。人性往往被戰爭 的殘酷所凸顯。
首先,如何看待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這本身就是反映人性的一個 最基本的因素。硬要將別人的據為己有,或者硬要為不同的信仰爭個你死我活,這 不能不說是人性的悲哀之一;其次,即使在利益問題上彼此不能達成共識的前提下 ,戰爭也並不是解決利益沖突的最好辦法,至少沒有理由一定要犧牲人類自身的性 命。
說是為了人類自身的利益,結果卻要了人類自身的命,這種人性也是夠諷刺的 。最後,在戰爭的過程中,雙方士兵並沒有直接利益沖突,說不定在正常情況下完 全可以成為好朋友、戀人什麼的,但是一到戰場上,你不殺對方,就很可能被對方 殺,所以你必須殺對方。
人人都試圖保全生命,結果卻是屠殺生命,這才是人性最 大的悲哀。從這個意義上說,戰爭永遠沒有勝利者,人類因戰爭而可悲。
沒有人敢說他不關注人性,因此戰爭最受人關注。人們越是想了解人性,越是 想阻止人性的悲哀,就越是研究戰爭。
因此,就有了汗牛充棟的戰爭著作和戰爭電 影。下面我們要說的,就是一場影響了美國命運的戰爭:美國內戰,俗稱"南北戰 爭",以及一部電影史上第一次全景記錄這場戰爭的電影及其續集。
[《葛底士堡》:內戰風雲錄] 如果請教美國電影人士,問他們拍得最好的一部反映內戰的影片,他們很可能 首先會說《光榮》,然後才提到《葛底士堡》(Getty *** urg)。但如果問美國歷史學 家,反映內戰最真實、最宏偉的一部影片,那他們絕對是首選《葛底士堡》。
如果 要評選唯一的內戰史詩片,那入圍的只可能是《葛底士堡》。該片以其全景式的歷 史畫面,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刻畫,真實的戰爭場面,深刻的人性思考,當然,還 有它那4小時21分鍾的長度,給人以異常震撼的感覺。
既然是全景式的戰爭史詩片,一些歷史常識是必要的。葛底士堡一戰是整個南 北戰爭的轉折點。
在此役的開始,南方部隊統帥李將軍意圖北上,希望以此次戰役 來激發北方的和平意願,或者至少阻止北方聯盟統一南方的企圖。他率領75000南 方將士北上,在葛底士堡附近正碰上北方聯邦由梅德將軍率領的97000士兵,雙方 就此展開一場惡戰。
這場戰役正式從1863年7月1日開始,共持續了三天。這一戰不僅是南北戰爭中 雙方投入兵力最多、傷亡最大的一場戰役,同時也是北美大地上有史記載以來規模 最大的一場戰斗。
在葛底士堡方圓不到25平方英里,人口不足2400人的小鎮轄地, 集結了雙方近172000士兵和634門大炮;總共約569噸火葯被消耗在這三天的戰斗中 ,當戰斗結束後,殘破的戰場上還剩下超過5000匹戰馬的遺體。戰斗中雙方共傷亡 約51000人,其中北方聯邦23000人,南方邦聯約28000人。
盡管這場戰斗只屬於典 型的遭遇戰,它既沒有實質上結束整個南北戰爭,也沒有達成雙方的任何戰爭意圖 ,但它仍然被歷史學家們視為美國內戰史上最偉大的戰斗之一。葛底士堡一戰之後 ,南方李將軍的部隊無論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都極端疲憊,李將軍本人從此也再 沒動過主動北上出擊的念頭。
盡管之後內戰還持續了兩年,南方邦聯也從未從此戰 失敗的陰影中擺脫出來。 同原著小說一樣,電影並沒有僅僅關注於戰爭的場面描寫,而是更多地著墨於 人物的刻畫。
尤以對李將軍的塑造很是傳神。盡管南北戰爭最後是李將軍戰敗了, 但在美國人民心目中,他仍然是個大英雄,而且是最為人們樂道的一個人物,風頭 甚至蓋過後來北方聯盟的常勝將軍格蘭特,這當中,也許有對他堅持自己理念和對 國家忠誠的一種同情吧。
飾演李將軍的,是我們熟悉的老演員馬丁·辛,他在《現 代啟示錄》中塑造的靈魂逐漸被戰火吞沒的軍人形象乃銀幕經典。在《葛底。
8. 播放好看的電影
播放好看的電影如下:
1、《西遊記之大聖歸來》
上映時間:2018年
繼《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無人區》《心花路放》後,寧浩、徐崢這對好哥倆的五度合作再次驚艷眾人。影片改編自慢粒白血病患者陸勇代購抗癌葯的真實事跡,講述了過著窩囊日子的神油店老闆程勇,在無意間成為印度仿製葯「格列寧」獨家代理商後,救人無數的他成為「葯神」後,卻陷入兩難境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