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精益生產美國電影

精益生產美國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2-15 06:57:08

『壹』 汽車生產線的發明對汽車行業有哪些影響

每一分鍾生產一輛車

——1913年第一條汽車生產線誕生

福特發明了用裝配線生產汽車的方法,並於1913年在他的T型汽車生產過程中使用。這種生產技術節省時間、降低成本,使越來越多的人買得起汽車,從而使汽車普及為美國人的普通交通工具,使美國的公路網遍布全國。福特將大量生產的原則,空前規模地運用到工業中,為工業生產開辟了新時代。

20世紀初,汽車成了最時髦的交通工具,汽車行業的競爭異常激烈。為了在競爭中獲勝,各汽車製造商都想盡辦法。美國著名的汽車製造家亨利·福特在1908年製成了4缸20馬力的T型汽車。這種汽車採用封閉車身,舒適性和安全性都有很大提高,而且售價在850美元左右,廣受人們的歡迎。

但只有進一步降低成本才能賺到更多的錢,於是福特於1913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汽車裝配流水線,進行成批生產。在這條裝配線上,要組裝的部件沿著傳送帶連續不斷地從一個工人傳給另一個工人,每一個工人必須在給定的時間內幹完一件固定的工作。工人不斷地幹活,工件不停地傳送,就像大家在卓別林演的電影《摩登時代》中看到的情形一樣。

福特汽車製造廠採用了這種流水線後,組裝一輛車的時間縮短了一半以上。流水作業線後來經過改進,傳送帶上面載著等待組裝的汽車部件,慢慢地移動。皮帶兩旁站著的工人逐一裝配,皮帶的終端就是汽車總裝完成的地方。福特汽車公司由於採用了這種流水裝配法,到1920年時,已經實現了福特的願望:每一分鍾生產一輛汽車。

使用流水線裝配汽車的生產方法,使汽車的製造成本大幅度下降。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T型車的每輛售價就降至250美元,共賣出180萬輛。30年代,福特又率先使用自動化設備生產引擎體,用40台機器,經500道不同的工序,把金屬毛坯製成引擎體,生產時間由數小時減至15分鍾。福特賺了大錢,工人的工資也提高了。同時,他的這一套流水作業方式也影響了全世界的汽車生產方式。從福特的第一條流水生產線起,到20世紀30年代,是生產自動化發展的第一個階段。

不過,汽車裝配流水線發展到今天,有些工序已經由機器人來代替工人做了,因為流水線的工作很枯燥,有些工序,還會對人的身體造成一定傷害。機器人裝配汽車就把人解放出來了。第一道工序是從鋼板運到壓模工場開始。自動吊車把薄鋼片送到壓模機下,切割出車身各個部分的模件。同時,車門在另一條裝配線上經數次沖壓製成。接著,由機器人給汽車噴漆。最後是車身的內部裝飾,機器人在車身內裝上底墊、地毯、座位及其他配件。裝配玻璃時,機器人在玻璃邊緣塗上膠水,再用夾具將玻璃抓牢,裝在車身上,然後再裝上懸架、方向盤、散熱器……最後裝上車輪和輪胎。

『貳』 美洲兒童電影的發展過程

世界電影的產生和發展
(一)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二)1896-1912年,電影從幼年期迅速成為一種藝術
早期的電影,還沒有脫離剛剛誕生的痕跡,它以雜耍和魔幻術的姿態,使人們感到新奇。從《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盧米埃爾電影最突出的特點是紀實性,它直接拍攝真實的生活,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成為寫實自然主義電影風格的開路先鋒,形成了電影的紀實性傳統。盧米埃爾的生活紀實短片在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但剛起步的困境,並沒有影響電影的大勢所趨,另一位法國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應時而出,他使電影從一種紀實性的「活動照相」(亦稱運動畫面)導向了藝術電影,為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
作為機械師,梅里愛製造了一整套機關、機器和舞台道具;作為畫家,他製造了無數個布景和服裝;作為魔術師,梅里愛運用了豐富的想像力,創造了許多新的特技;作為作家,他不斷創造出新的劇本;作為演員,他是他節目中的重要角色;作為導演,他懂得怎樣設計和調動一個小劇團。喬治薩杜爾在《世界電影史》中說:「梅里愛天才的特徵,在於有系統地將絕大多數戲劇上的方法如劇本、演員、服裝、化妝、布景、機關裝置以場景的化分等等,應用電影上來。」他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經驗,直到今天還以各種形式保留在電影中。
梅里愛以照相的特技代替了舞台上的機械裝置,同樣,由於無聲電影的需要,梅里愛也特為演員們發明了一種新的演技。這種演技雖和啞劇的演技有所不同,但著重誇張,突出手勢,因為它非常注意動作,而對面部表情極不重視。影片《灰姑娘》是梅里愛戲劇電影的代表作,這部取材於歐洲著名童話故事的影片,巧妙地運用了諸種特技手法,把南瓜變成車子;把老鼠變成了馬車夫,對於特技攝影的開創性運用,是梅里愛對於電影的又一個貢獻。
1902年,梅里愛根據儒勒凡爾納和HG威爾斯的兩部有名科幻小說編導了著名的科學幻片《月球旅行記》。這是他的高峰作,在電影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影片描述了一群身著星相家服裝的天文學家到月球上去旅行的奇幻故事。他們來到一座奇怪的機器製造廠,一些漂亮的女海員搬來一個大炮彈狀的飛行器,當天文學家坐進去後,他們被反射到了月球。天文學家們從飛行器里出來,欣賞了月球火山口附近平原的奇妙風光;他們還受到了由美女扮演的星神們的歡迎。天黑以後,他們從夢中被凍醒,就鑽進了一個大洞窟里,在裡面看到了月亮神、巨型蘑菇和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幾經危險周折,他們又乘炮彈飛行器飛回地球,經過海底奇異的旅行,在一座雕像的揭幕典禮中結束。梅里愛對電影藝術的貢獻,使電影在成為一門獨立的影像視聽藝術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在這一時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攝了《火車大劫案》的鮑特。鮑特在《火車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個場景來構成一部電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愛的影片都是從頭到尾一個鏡頭。《火車大劫案》第一次使用多場景來構成電影(嚴格說來它還不算真正的電影,因為那時候沒有鏡頭變化)。鮑特的影片里有了特寫,電影史上很有名的鏡頭就是讓手槍對著觀眾,在影片里已經初步嘗試,但是,對這種鏡頭的美學功能,它的作用還根本沒有任何有意識的認識,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發的開始走向電影藝術的一個階段。
在無聲電影階段,對電影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是美國的格里菲斯、卓別林和蘇聯的愛森斯坦。
1908年,大衛格里菲斯加入了愛迪生公司,一開始時當演員,後來當導演。從1908年到1912年間,他共導演了大約四百部影片。在《孤獨的別墅》中,他創造了「平行蒙太奇」,標志著電影已完全擺脫了舞台劇的束縛,電影的時空得到了極大的擴展。
這時期美國出現的布賴頓學派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布賴頓學派的代表威廉保羅在《彼卡德里馬戲團的摩托車表演》中成功運用了移動攝影。威廉遜還在《中國教會被焚化》首次成功使用了追逐和救援的戲劇式場面,以劃分兩頭的交切手法造成劇情的漸次緊張,給其後的驚險片特別是美國的 「西部片」開了先河。布賴頓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GA史密士在《祖母的放大鏡》和《望遠鏡中的景象》中,同一場景交替使用了最初的真正的蒙太奇形式,特寫和遠景相結合手法的交替使用對電影語言的開拓與應用作出了貢獻。此外,布賴頓學派的柯林斯和哈橋梁爾分別拍攝了《礦工的生活》與《煤礦爆炸慘案》、《囚犯的越獄》等真正描寫現實生活的影片。這一時期,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座電影城的法國萬森市,被譽為「世界電影首都」,擁有「百代」「高蒙」兩大電影製片公司。1903至 1909年也因而被稱為世界電影史的「百代時期」。
1908年,世界上第二座影城——好萊塢也在拍攝《基度山伯爵》時初具雛形。其時,只不過是攝影師湯馬斯伯森斯和導演弗蘭西斯鮑格斯共同搭建的一個小小的攝影棚,直到1913年才形成規模。
(三)1913-1926年,無聲電影走向成熟
梅里愛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後,於1913年退出影壇,最後慘死在街頭。一代巨匠在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之後,就這樣靠別了世界。梅里愛的衰落和好萊塢的興起,標志著電影已告別了它的幼年時期,而進入了成熟期階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藝術家的勇氣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標志著電影成為藝術的起始,是美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是當時電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兩部經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績是突破了梅里愛時期戲劇電影若干陳舊的陋習。作為第一人,在拍片時,他讓攝影機移動起來,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開創性地使用了「特寫」、「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接手段。在梅里愛的特技攝影和英國布賴頓學派對蒙太奇的早期發現的基礎上,格里菲斯創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他充分運用了他發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語言,影片集中體現了當時歐美電影藝術探索的成果。這部影片在廣闊宏偉的歷史場景中,較好地發揮了電影藝術時空的跳躍自如的特性,同時體現了蒙太奇多線對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個鏡頭組接而成,不同景別的轉換使用,靈活多變的攝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的大膽創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寫等不同景別的組合運用,和諧、變換,各得其所。如大遠景,他用來表現兩軍對峙交火的戰爭場面;特寫,他用來表現人物的細部動作。在拍攝三K黨信馬飛馳的場面時,格里菲斯將攝影機安裝在卡車上,追逐奔馬進行跟拍,取得了緊張、逼真、生動別致的畫面效果。一年後的《黨同伐異》也是標志格里菲斯畢生成就的影片,沖破了古典戲劇的「三一律」限制,創造了開拓銀幕時間、空間的「多元律」。影片將不同時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又豐富並發展了平行蒙太奇語言。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間的節奏,溢彩流光的畫面,移動攝影的美感,宏偉開闊的大膽構思,在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促進了電影藝術的發展。
這一時期,電影成為藝術已有公論;另一方面,這一時期,電影已經成為一種企業,電影到此時才有了真正的藝術作品。美國喜劇電影大師查爾斯卓別林,也是無聲電影時期傑出的電影藝術家。1914年,編導了第一部影片《二十分鍾的愛情》。接著,《陣雨之間》又問世,在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現了流浪的夏爾洛的形象。1917年的《安樂街》里,夏爾洛形象顯示了逼人的光輝。《夏爾洛從軍記》一片標志著卓別林表演藝術的成熟。1919年,他自己集資建廠,成了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20年代,他拍攝了一批以《淘金記》為代表的著名影片。卓別林一生有80部喜劇電影作品,其中《王子尋仙記》、《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摩登時代》和《淘金記》等代表作具有永久魅力。卓別林電影的最大特色是: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尖銳的諷刺性及雅俗共賞的大眾化特色。薩杜爾先生對其作品作了如下評論:「卓別林的影片是唯一能為貧苦階級和最幼稚的群眾所欣賞。同時又能為水準最高的觀眾和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所欣賞的影片」。
蘇聯的著名電影大師謝蓋愛森斯坦是無聲電影時期為蒙太奇理論的建立與發展作出舉世矚目的重要貢獻的傑出代表。 1924年,他導演了第一部影片《罷工》,創造性地使用了雜耍蒙太奇,把沙俄軍警屠殺工人鏡頭和屠殺牲畜的鏡頭組接在一起,使之交替出現,造成了怵目驚心的隱喻。1905年,他導演了世界電影史上最傑出的史詩式的無聲片《戰艦波將金號》,成功地在影片里表現了俄國1905年革命。該片曾多次在國際電影評選中獲獎。影片中著名的敖德薩階梯的場面、段落,已成為影響幾代電影藝術家的經典性範例。1927年,他還導演了《十月》。 愛森斯坦的貢獻在於對蒙太奇理論地闡述和藝術實踐,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愛森斯坦的藝術特點在於將格里菲斯創造的平行蒙太奇技巧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善於運用特寫表現事物的內涵;利用鏡頭的交切形成蒙太奇節奏,揭示人物的內在情緒;充分發揮了蒙太奇的隱喻功能 ,形成「詩電影」的傳統。
(四)1927-1945年,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走向成熟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有聲電影從問世到推廣,大約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原因有認識上的、經濟上的和技術上的。特別是一批有名的電影藝術家,留戀無聲電影時期的美學原則,過多挑剔了剛問世的有聲電影的一些弱點。但是,隨著電影藝術家對聲音控制運用能力的增強,以及錄音設備、技術條件的改善,有聲電影才得以正常的發展。
聲音進入電影之後,蒙太奇不僅是畫面組合,同時也擴展至聲畫的對位或對立,因而豐富了蒙太奇的內涵手段。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是符合電影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也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因為有聲電影的誕生標志著電影走向藝術真正發達的時期。1933年以後,由於技術的進步,電影製作中同期錄音得以改為後期錄音,電影攝影又變得靈活而富有生氣了。同時,蒙太奇理論和手法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蘇聯電影大師普多夫金在拍攝《逃兵》一片時,就曾用聲畫對位和對立的配音方法來加強影片效果,使觀眾耳目一新。
1935年,馬摩里安攝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彩色膠片的發明,使得電影藝術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聲音和色彩促使電影更趨近於自然。有的電影創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藝術效果。
彩色電影的問世,標志著電影從誕生發展達到了完善成熟的發展時期,從此電影藝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五)1946-1959年,電影藝術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呈現多頭並進的曲折發展時期。美國電影在戰後一段時間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戰後的蘇聯及其東歐國家形成四足一方,大體沿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傳統軌道緩慢發展。藝術創作受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少有突破和進展。這一時期,蘇聯的一些電影工作者拍攝出了一批有感情沖擊力的戰爭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傳記片。如《青年近衛軍》、《攻克柏林》、《易北河會師》、《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軍上將烏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電影在"解凍文學"的思潮影響下,開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繼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飛》以後,蘇聯電影便出現了再度大發展的局面。西歐的電影大國,如英、法、德、意,構成當時四足並立的另一極。戰爭留下的陰影和經濟困難的制約,西方電影進入特殊的時期,在困難和對手挑戰下,不僅沒有委縮,反而刺激了西歐現實主義電影的繁榮發展。在東方,主要是日本、中國、印度的電影出現了長足的新發展,並先後進入了世界大國之列。日本電影在東方起步較早,二戰期間日本電影步入歧途,而戰後不久便獲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澤明的《羅生門》以後,日本電影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印度電影在三十年代開始也有了較好的狹窄的發展。進入本時期後,印度電影因受義大利、法國和蘇聯電影的影響,逐漸從追求豪華的音樂歌舞片而轉向現實。1953年,拉基卡普爾導演的《流浪者》和比麥爾洛埃的《兩畝地》等影片標志著印度電影的新面貌。在1955年,印度影片產量達285部,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位。現在,印度電影每年產量多達700部左右,成為世界電影產量第一大國。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是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電影。新現實主義電影中心代表人物是義大利《電影》雜志反法西斯影評家巴巴羅桑蒂斯和柴蒂尼等。出身於新聞記者和作家的年青導演是他們的響應者,主要包括:德西卡、羅西里尼、維斯康蒂、利薩尼、莫切里尼等。他們要求建立一種現實主義的、大眾的和民族的義大利電影。他們的口號是:「還我普通人」;「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去」。他們十分重視作品的真實,盡可能使場景和細節具有照相性的逼真誠,基本上利用外景和實景拍攝;不大注重講究文法,不強調蒙太奇剪輯;主張啟用非職業演員,演員在表演中可以即興對話。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羅馬11時》、《偷自行車的人》、《游擊隊》、《警察與小偷》、《大地在波動》、《橄欖樹下無和平》、《米蘭的奇跡》等。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特點是取材大都是義大利的真實生活的紀實性寫照。新現實主義電影在五十年代中期衰落,但對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是起到極其重大的作用的。
(六)1960年至今,世界電影從突破創新中走向多樣化發展
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之後,世界電影史上又出現了規模巨大的第三次革新運動。這次電影運動始於法國,自1959年新浪潮興起,法國電影出現了一條全新的、有效的打破商業電影壟斷製片的道路。新浪潮的口號就是不要大明星,打破明星制度,不要花大價錢拍豪華影片,影片要接近生活等等。這股浪潮蔓延到了全世界,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新浪潮。「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一個留下較多實績,在世界電影發展過程中產生深遠影響的電影運動。這次電影運動以反傳統為旗幟,以非理性為基本特徵,是對戲劇化電影更大的一次沖擊。這次電影運動以夏布羅導演的《漂亮的塞爾傑》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呂弗《四百下》,阿侖雷乃《廣島之戀》在戛納電影節引起轟動為開端。其電影藝術特徵是:影片呈現全新風格、意識流和閃回鏡頭為一些創作人員常運用的表現手段,情節鬆散,眾多生活事件無邏輯地以無技巧手法編輯在一起,表現人物的潛意識活動,缺乏結構上的完整性。
新浪潮後期影片,現實主義完全被拋棄,影片陷入到狂亂、神秘和頹廢的泥坑。其非理性、非情節化的傾向愈演愈烈,導致不久就衰落了,但由於聲勢浩大,且敢於突破創新,所以,在電影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既確立和強化了導演的中心地位,又進一步發掘了電影的特性,豐富了電影的語匯,推動了這一時期電影的全球性的大發展,真正形成了電影題材的多樣化、電影樣式的豐富化和電影思潮與流派的多樣個性化。
這一時期全世界的電影事業出現較大的發展。就連拉丁美洲、遠東、阿拉伯世界和黑非洲電影都有了可觀的發展,而過去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在世界電影史已佔有一席之地,在這段時期,又有了新的發展,智利、古巴、玻利維亞等國電影也有了新的發展。這一時期,香港電影發展到充斥著整個中南亞電影市場,並影響著整個大陸的局面。所以,本時期世界電影已由過去的四足分立並進變成了全球性大發展。
世界電影發展中有兩個名詞必須要談,一是好萊塢,一是奧斯卡。
上文談到1913年好萊塢電影城初具規模,實際上當1908年攝影師湯馬斯伯森斯和導演弗蘭西斯鮑格斯來到這兒拍攝《基度山伯爵》時,這里還只是美國西海岸洛杉磯郊外的一個小村,這個小村風光秀麗,景色宜人,之所以被稱為好萊塢,意即常青的橡樹林。
自1913年建立以來,這里聚集著派拉蒙、米高梅、福斯、環球、華納等大製片公司,支配著影片的生產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發行,同時,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導演和演員去那裡拍片和表演,成為美國繁華的電影城市。
好萊塢是美國電影出品的主要基地,據有人統計,生產的影片可以分為75種類型,其中我們較熟悉的有偵破片、西部片、歌舞片、喜劇片、驚險片、科幻片、抒情片,這些製片公司在電影方面大量投資,使電影事業在美國成為一種大規模的工業,取得了世界電影的霸主地位。
好萊塢攝制的影片完全是以票房價值收入為指導原則,製片人關心的是如何多賺錢,要求「把光打在有錢的地方」,「把鏡頭對准觀眾崇拜的面孔」。因此,好萊塢的影片一般都能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這些影片十分講究戲劇性,編織各種人在各種生活中的各種遭遇,結構緊湊、曲折,人物性格復雜、獨特,情節常有誤會、巧合;富有傳奇、浪漫色彩,具有極大的刺激性和觀賞性,能夠滿足要求娛樂的感官體驗和心理需求。
第一部在好萊塢拍攝的電影史根據大仲馬的原著改編的無聲影片《基督山伯爵》,那是1908年在好萊塢的荒野上搭建的一個簡陋的棚子里拍成的。有些人把1913年影城好萊塢的奠基年,這年由派拉蒙公司在好萊塢建立了一個初具規模的攝影棚,並有當時美國東部大導演西帛.地迷爾來此拍攝《通婚著》一片,攝影棚也由此再次擴建,所以人們將這作為好萊塢的誕辰載入史冊。
三四十年代是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其間推出了不少傳世佳作,如《亂世佳人》、《蝴蝶夢》、《魂斷藍橋》以及喜劇大師卓別林的傑作《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這些影片不僅被奉為好萊塢的經典之作,而且也為世界電影史冊增添了輝煌的一頁;世界觀眾並由此熟悉了那些在銀幕上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的明星:卓別林、鮑嘉、蓋博、泰勒、勞倫斯、瓊.芳登、英格麗.褒曼等。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畸形發展,好萊塢也受過種種危機,通貨膨脹,製片成本大幅度提高,以及電視業的競爭,觀眾審美觀的改變,一度使好萊塢走向低谷。有的公司因此虧損,有些公司乾脆搞多種經營,變攝影棚為旅遊、展覽區。直到70年代,製片商們採用了歐洲的製片人制度,才使好萊塢走出低谷。同時,製片商還引進新的科學技術,創造了立體聲、寬銀幕等電影形式;有的廠家與電視化敵為友,使好萊塢也躋身於電視界,並由此使影視事業走向繁榮。
至於奧斯卡,眾所周知,每年的三四月間,太平洋之濱的美國名稱洛杉磯音樂中心影星薈萃,他們在這里參加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舉辦的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典禮。這一年一度的頒獎盛典,不僅是美國電影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影壇上的一件令人矚目的事情。
在美國,最為著名的電影藝術獎由兩種,一是外國記者頒發的金球獎,另一種是奧斯卡金像獎。比較而言,金像獎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因為它是美國電影界的最高榮譽,一旦獨占鰲頭,便馬上身價百倍,因此,此項大獎的競爭頗為激烈。
為什麼金像獎命名為「奧斯卡」呢?這還得從金像的設計說起:金像的造型本由米高梅公司的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木斯構思而成,後由青年雕塑家喬治.斯坦利於1928年完成塑像的製作。這尊金像的主體是一個男人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手中緊握戰士的長劍,身長34.5厘米,重3.45公斤,由銅為主的合金鑄成。因塑像呈金色,故稱之為金像獎。得名奧斯卡是在1931年,頒發金像獎之時,說來也純屬偶然:當年頒獎前夕,評審委員會的成員在一起評論金像,當時的藝術與科學院的圖書管理員瑪格麗特.赫里奇仔細地端詳了金像後,情不自禁地叫到:「呀!他看上去真象我的叔叔奧斯卡。」於是,藝術與科學院的工作人員便稱金像為奧斯卡,這個名稱也從此聞名全球了。
奧斯卡金像獎誕生至今已有73多年的歷史了。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美國乃至世界電影事業的飛躍發展。奧斯卡金像獎原定為兩年評選一次,自1934年起,擴大到每年一次。最初規模不太大,活動只限於電影界內部,且評選消息只在《洛杉磯時報》上發表,直到1953年,評獎的全過程才第一次通過電視媒介向全國實況轉播,同時還增設了一項外國影片金像獎,至此,奧斯卡獎評選成為世界矚目的一件大事。如今,有了衛星作為傳送媒介,奧斯卡金像獎的評選更是家喻戶曉。1989年3月30日,在好萊塢舉行盛況空前的第61屆奧斯卡獎揭曉盛典,主持人當場宣布:世界上有91個國家的十億觀眾,包括第一次收看實況轉播的前蘇聯觀眾通過衛星收看這次頒獎儀式。
總之,從第二次大戰結束以來,電影在技術上是相當完善了,在藝術表現方面也是已經成熟了。我國的電影理論家邵牧君在《西方電影史概論》一書中提出,電影在其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大致可以從四個階段進行研究:
一是形成期(1895年——1927年),從愛迪生、盧米埃爾在美國和法國發明電影之日起,經歷了從短片到長片,從單鏡頭到多鏡頭剪接,從而形成視覺語言的二十多年歷史。
二是發展期(1927年——1945年)。在這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電影獲得了聲音和色彩,具備了電影藝術的一切必要的表現元素。人們對反對無聲電影的經驗開始了總結,並且在運用音響和色彩方面,在探索電影形象表現潛力方面都展開了認真的研究和實驗。
三是成熟期(1945年至今),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已在技術上達到了完善的地步,此後的技術發展不再對藝術表現有重大的影響。電影從此進入了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階段,並在同其他藝術的關繫上,從過去單純的摹仿吸收進行到有取有舍的階段。此外,更值得重視的是,電影這時的不再是單純的娛樂品,而是具有極大的社會影響的藝術門類了。

『叄』 急求0 0!各位大大誰能告訴這是什麼電影!好像是美國的……

◎譯名鐵甲鋼拳/鋼鐵勇士/鐵甲機器人/鋼鐵擂台(台)
◎片名Real Steel
◎年代2011
◎國家美國/印度
◎類別動作/劇情/科幻/體育
◎語言英語
◎字幕中英雙字
◎IMDB評分 7.5/10 from 29,510 users
◎文件格式BD-RMVB
◎視頻尺寸1024 x 576
◎文件大小1CD
◎片長126 min
◎導演肖恩·利維 Shawn Levy
◎主演休·傑克曼 Hugh Jackman ....Charlie Kenton
達科塔·高尤 Dakota Goyo ....Max Kenton
伊萬傑琳·莉莉 Evangeline Lilly ....Bailey Tallet
安東尼·麥凱 Anthony Mackie ....Finn
凱文·杜蘭 Kevin Durand ....Ricky
霍普·戴維斯 Hope Davis ....Aunt Debra
詹姆斯·瑞布霍恩 James Rebhorn ....Marvin
馬可·魯傑里 Marco Ruggeri ....Cliff
卡爾·尹 Karl Yune ....Tak Mashido
奧嘉·方達 Olga Fonda ....Farra Lemkova
約翰·賈丁斯 John Gatins ....Kingpin
索菲·利維 Sophie Levy ....Big Sister
泰絲·利維 Tess Levy ....Little Sister
查理·利維 Charlie Levy ....Littlest Sister
格雷戈里·西姆斯 Gregory Sims ....Bill Panner
托瑞· 阿德金斯 Torey Adkins ....Large Texan Man
湯姆·卡爾森 Tom Carlson ....San Leandro Gentleman #1
約翰·霍金斯 John Hawkinson ....San Leandro Gentleman #2
大衛·阿倫·伯施理 David Alan Basche ....ESPN Boxing Commentator
菲爾·拉馬 Phil LaMarr ....ESPN Boxing Commentator
大衛·赫爾伯斯特 David Herbst ....Starblaze Area Reporter
朱利安·甘特 Julian Gant ....Starblaze Area Reporter
肯·阿爾特 Ken Alter ....Virgin America Spectrum Ring Announcer
萊拉尼·巴雷特 Leilani Barrett ....Virgin America Spectrum Ref
埃里克·古德曼 Eric Gutman ....WRB Promoter
Nicholas Yu ....Twin Cities Corner Tech
D.B. Dickerson ....Twin Cities Controller
Peter Carey ....Bing Arena Announcer
Dan Lemieux ....Bing Arena Ref
Richard Goteri ....Older Gentleman
Tim Holmes ....Blacktop Controller
Rick Robinson Jr. ....Underground Promoter (as Ricky Wayne Robinson Jr.)
Taris Tyler ....Robot Promo3gpter
Kevin Dorman ....Atom Performance Capture
John Manfredi ....Sergei Lemkova
Rachael Adams ....Pretty Girl
Mike Ancrile ....Fight Fan
Jamie Berk ....Zoo Guard and Crazed Zoo Fight Fan
傑夫·卡布尼可羅 Jeff Caponigro ....Bailey's Dad
Michael Patrick Carmody ....Axelrod Handler
羅恩·考西 Ron Causey ....Kingpin's Henchman
Jahnel Curfman ....Panoramic Fight Fan
Larry C. Fenn ....Boxing fan
Joey Ghinelli ....Fight fan
Shane Hagedorn ....Photographer
Robert Herrick ....Extra - Bar Date

◎簡介

在不遠的未來,拳擊運動已經被高科技的機器人互博取代了。人類無法親自上場比賽,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操縱機器人在賽場上廝殺。

休·傑克曼扮演的查理·肯頓在一場2000磅、6英尺高的機器人拳擊賽中丟掉了頭銜。因為輸了比賽,所以查理活的窮困潦倒。不過在此之前,查理可是世界上大名鼎鼎的、排名世界第二的拳擊運動員。查理有一個十一歲的孩子,叫做馬科斯,查理以前忙於拳擊從來沒有好好照顧過他。現在,丟掉了頭銜,失去了名譽,還一無所有的查理反而有了更多的時間和自己的兒子相處。不服輸的兒子鼓動查理去廢棄機器人的倉庫找零件回來自己做機器人參加比賽。零件沒有找到多少,但是他們去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陪練機器人。

這個陪練機器人被馬科斯起名叫做亞當,亞當沒有實戰經驗,只有挨打的份。一開始查理帶他去打各種小型賽事籌集金錢,而亞當則被打得「滿地找鐵」。時間一長,馬科斯發現這樣不行,他讓查理教亞當自己的拳擊技巧。亞當倒也是個聰明的機器人,能夠惟妙惟肖地模仿出查理的所有動作。後來亞當成了常勝將軍,變成了世界知名的機器人拳擊手。

但是,亞當要證明自己還有幾場惡戰在等著它。而查理也需要亞當的勝利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在這些比賽的過程中,查理收獲的不僅僅是勝利和名譽,更重要的是,查理已經和自己疏於聯系的兒子馬科斯建立起了堅不可摧的情感。

一句話評論

影片將考驗那些科幻片迷是不是能接受在科幻片中看到一個父子之情的故事,因為這部電影完全就是在講述父子之情,而機器人的打鬥則可有可無。 ——《好萊塢報道者》

雖然是一部發生在未來的科幻片,但是影片在風格和主題上依然是一部老式的父子情感劇。 ——《綜藝》

這樣的一個男孩和一個機器人的故事才是「變形金剛」的本源。 ——IGN Movies

幕後製作

不一樣的拳擊電影

拳擊題材的電影一直都不少見,這幾年更是扎堆出現,從去年的奧斯卡獎的獲獎片《鬥士》到今年的《勇士》,鬥士拳擊題材的電影。但是在肖恩·利維的這部《鐵甲鋼拳》之中,拳擊手從人類變成了機器人,而人類則退居二線,成為了遙控機器人的「操作員」。只要有拳擊才華和頭腦,甚至連孩子都可以教會機器人去比賽。對於導演肖恩·利維來說,這樣的一個題材,自然不是講述拳擊故事的載體,所以他很聰明地把拳擊當成了背景和舞台,轉而把人類的情感演化做了影片的主題。

肖恩·利維說:「雖然這是拳擊題材的電影,但是拳擊在影片中佔到的比例只有一點點,機器人比賽的場景也只有幾個。我花了70%的時間和篇幅來介紹兩個父子之間的關系,因為他們的關系和休·傑克曼扮演的查理從人生的低谷中走出來的勵志元素才是影片的重點。」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肖恩·利維沒有把影片拍攝成一部黑暗的、抑鬱的機器人拳擊戲,而是轉而用一種為情感而拍攝的思想,拍出了一部向上、感人的父子戲。他說:「有很多人覺得這就是一部簡單的機器人科幻片,或者就是一部拳擊戲。這么認為的話,那就全錯了實際上,這是一部講述父子關系,以人類的情感和改變為主題的劇情片。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情感元素,這部電影才顯得會與一般的科幻片有所不同。嚴格地來說,這個題材其實很適合拍攝成一部給小孩子看的科幻片,因為機器人的情節和小孩子的參演會非常吸引人的眼球,但是我並不想這么簡單地處理這個題材。其實,拿這些元素來來回回地比較並不好,我想拍攝的是一部有個性的電影,並且為該類型的電影確定一種講述故事的風格。」

即使這是一部家庭戲,但影片中還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拳擊場面。這些片段從2分鍾到10分鍾不等,無一例外都是極為火爆的搏擊戲。肖恩·利維說:「不管拍攝什麼,自由搏擊也好,拳擊也好,散打也罷,最重要的就是招式的專業和鏡頭與音樂的精彩配合。為了能讓這些片段更具有觀賞性,我們請來了專業的拳擊運動員指導演員和機器人的動作。因為這是影片的看點,所以一定要製作得精益求精。第一場打鬥是最好玩的,因為裡面融合了很多拳擊和自由搏擊的元素。我們在後期微調了機器人的質感、動作和紋理,力求沒有破綻,做到完美無缺。配樂上,我找來了丹尼·艾夫曼。他的音樂里有很多種不同的元素,那些具有未來感的電子樂和一些民族風很適合我的這部電影。而且他的音樂很有個性,既能烘托出打鬥的激烈,又可以展示出人物的情感。」

感人的劇本

丹·吉爾羅伊在2005年為這部電影編寫了一個劇本,但是這個劇本並沒有成為影片的拍攝劇本。2008年,這部電影幾經周折來到了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夢工廠,斯皮爾伯格給這部電影的製作開了綠燈,於是肖恩·利維讓傑里米·萊文和丹·吉爾羅伊修改了劇本。但是到了2009年,約翰·賈丁斯又成為了影片的編劇。在這最後一版的劇本里,諸如父子之情、勵志元素統統得到了凸顯。而且那一種未來、老派混搭的視覺元素也被雜糅了進來。在肖恩·利維看來,這樣的故事和情節,更能夠凸顯一種「溫暖的鄉愁」,因為這是一個講述父子之情的劇本。

談到影片的劇本和視覺效果,休·傑克曼說:「我自己是很喜歡影片的劇本,因為這不是一部以動作和打鬥為主的科幻片,在更廣泛的層面上,這是一部家庭劇。我扮演的查理·肯頓是一個失敗者,但是在兒子的鼓勵和他自己內心的渴望下,他重新站立了起來,變成了一個純粹而傑出的拳擊教練和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父親。這種人物的轉變,是我最鍾愛的電影下載內容,而且他和兒子的那種亦親亦友的互動和鼓勵,也是這部電影的精髓。我相信所有的觀眾都會喜愛這部電影中的情感元素的。那些機器人拳擊的場面,也一樣能讓人們得到該有的娛樂和享受。在肖恩·利維的打造下,整部影片發散出了一種傳統、現代和未來相結合的影像風格,而且機器人的質感和動感非常棒,你都不會相信那是CGI製作的東西。在拍攝的第一天,我們來到了靠近底特律的一個地方,這里非常有工業感,很適合影片中的的場景。最重要的是,這里幾乎提供了整部影片的所有場景,既有室內的,也有室外的,非常棒。」

這幾年憑借著一系列電影電視劇的配角起家的凱文·杜蘭也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角色,他曾經在《金剛狼》中和休·傑克曼有過合作。他說:「能再次和傑克曼合作,感覺很棒,他是一個很傑出的演員。這部電影很有看點,首先它很吸引人,因為機器人的拳擊,沒有人見過,也沒有人能想像出它是什麼樣子;第二,這個電影的劇本非常感人,因為肖恩·利維處理的是一個父子情的故事,以及一個男人的重生的故事。我覺得,這種故事很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在這個角度上,《鐵甲鋼拳》不僅僅是一部科幻片,更是一部家庭片。」

特技:業界頂尖

肖恩·利維導演大力贊揚了影片的特技。他表示對於《鐵甲鋼拳》中使用的大量前沿科技,他與特效組「借鑒了詹姆斯·卡梅隆在《阿凡達》中使用的技術。」

導演繼續解釋道,「我們是在探索視覺特效的新高度。簡單點說,除了使用傳統技術--拍攝好空鏡頭,再由電腦添加進機器人之外,我們還大量使用了動作捕捉技術,拍攝了不少真實的拳擊手加洛德·華倫(Garrett Warren)與舒格·雷·倫納德(Sugar Ray Leonard)互相搏擊的鏡頭。我們記錄下他們身體移動與出擊的數據,將其數字化,再存儲起來。數月後當我們在真實場景拍攝時,我們就可以把這些程序化的動作捕捉數據釋放出來,並使用Simul〤am B程序把數據轉化成真實的圖像。」

「我們使用的是拍攝《阿凡達》時發明的技術,但又有一些不同。《阿凡達》是把動作捕捉表演放到虛擬的世界中,而我們則是把動作捕捉表演放到真實的世界裡。」

利維承認這些製作過程聽起來很復雜,於是他作出了簡單的說明。「是這樣子的,」他表示,「我們給真人拳擊手穿上有動作捕捉點的特製服裝,讓他們進行搏擊。他們的動作數據被捕捉,實時的轉換成機器人替身顯示在電腦屏幕上。然後我們去到需要拍攝的拳擊布景,對空空如也的拳台駕起攝像機,電腦技術就允許你把六個月前拍攝的機器人打鬥釋放出來,並載入在你拍攝的拳台上面,你可以實時觀看到打鬥效果。這就是Simul〤am B的技術。」

體驗:獨一無二

肖恩·利維導演總結了他拍攝《鐵甲鋼拳》的體驗:「讓我很爽的一點就是,如今在銀幕上呈現出來的電影,和我之前暢想的一模一樣。」他表示,「它就是我第一次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與史坦斯·斯奈德談及本片時腦海中想像的模樣。我們很高興能夠忠於那最初的夢想。」

休·傑克曼則表示,「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一直想參演一部類似於《洛奇》、《火之戰車》、《死亡詩社》這樣的影片,它們都對我的成長影響至深。那些電影帶給我靈感,讓我從座位上跳起來叫好,讓我歡笑讓我感動。這部電影就讓我夢想成真。我覺得這部電影能娛樂並激勵到觀眾,就像那些電影曾經深深的影響我一樣。」

製片人唐·墨菲說,「我覺得每個人都能在《鐵甲鋼拳》里找到看點。男性看拳擊,孩子看機器人,女性看休·傑克曼;還有每個觀眾都喜聞樂見的家庭元素。」

製片人蘇珊·芒特福德則表示全心贊同。「我們有流暢美妙的動人故事,壯觀震撼的激戰場面,帶觀眾踏上一段獨一無二、心生共鳴的難忘旅程,真正做到了面面俱到。這部電影一定會贏得觀眾的喜愛。」

花絮

·這部影片是肖恩·利維拍攝的第三部IMAX電影,前兩部是《博物館奇妙夜》和續集《博物館奇妙夜2》。

·影片改編自理查德·麥瑟森發表於1956年的短篇小說《鐵甲》(Steel)。

·影片從2003年開始立項,直到2010年才開始拍攝。這部電影是派拉蒙和夢工廠在2008年分裂的時候,夢工廠帶出來的17個電影項目之一。

·影片的片名叫做Real Steel,巧合的是在英國,有一家生產發動機配件的公司也叫做Real Steel。

·影片的拍攝地被導演肖恩·利維選擇在了密西根州,靠近底特律的一個地方。這里的Highland公園里有一個專門展示福特公司T型汽車的博物館,肖恩·利維覺得這是是最適合拍攝影片開始的「沖撞宮殿」(Crush Palace)的地點,所以拍攝地就選定在了這里。連附近的新墨西哥、洛杉磯和喬治亞州,肖恩·利維都沒有去。

·著名拳王,拳擊名人堂成員舒格·雷·倫納德是影片的拳擊指導。

·在影片上映前一個月,夢工廠就宣布本片會拍攝續集。而影片的導演肖恩·利維則表示說,自己會根據第一部電影的賣座情況去決定是不是執導續集。

·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劇組一共製作了26個半機器人的模型。每一個都有液壓的起重設備和用遙控器操縱的手部。

·《鐵甲鋼拳》的背景設置在不久的未來,那時人類拳擊已經被機器人取代。

·肖恩·利維曾告訴製片人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希望在《鐵甲鋼拳》里充分展現「情感」元素,並把故事中的父子情比喻為新版《天涯赤子心》(The Champ)。

·《鐵甲鋼拳》由休·傑克曼主演,他飾演的查理·坎頓曾經是一名人類拳擊手,但如今他的生活潦倒,靠在機器人拳擊的地下黑市打比賽賺錢過活。

·休·傑克曼表示吸引他加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電影故事所傳達出的感人情感。

·每個機器人都有不一樣的造型、性格、噴繪圖案,高達2.5-2.8米。他們根據人類身形設計,擁有兩條腿、兩只胳膊、一個軀干與一個頭──除了「雙城戰士」,他有兩個頭。

·除了性格不同,每個機器人的聲音也各有特色。當他出拳時,你能聽到他的骨架材料、機械裝置、軀體材質、細小部件都會發出聲音。而在他被激活時,你也能聽到呼呼聲、颼颼聲、引擎嗡嗡聲或者電腦啟動聲。

·伊萬傑琳·莉莉(曾主演美劇《迷失》)在片中飾演貝莉,她從來沒想過自己會主演一部拳擊電影。但當她讀過這個感人至深的劇本後,她立即接下了這個角色。

·達科塔·高尤(曾出演《雷神》)是經過了一場有幾千名10歲小孩參加的試鏡後脫穎而出,成功飾演了休·傑克曼在銀幕上的兒子麥克斯。

·機器人拳擊的場景,則是通過動作捕捉技術與真實尺寸模型合力打造而成。動作捕捉的基本動作在實拍的幾個月之前就已經捕捉完成──演員們穿著渾身布滿捕捉小點的特製服裝,在洛杉磯的一處拳台上進行表演,他們的動作在電腦里被轉換成機器人對決,並且能實時在顯示器上展現。等到正式拍攝時,攝制組用攝像機實拍一個空的拳台,並把之前模擬的機器人打鬥場面合成在拳台上,這樣他們就可以對機器人的動作進行實時修改。

·拳擊冠軍舒格·雷·倫納德(Sugar Ray Leonard)擔任了本片的拳擊動作設計,他同時也是休·傑克曼的拳擊動作與拳台表現的向導。

·服裝設計師瑪莉妮·斯圖爾特給休·傑克曼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於1960年代的美國粗糙質感。就連給傑克曼准備的墨鏡也是復古造型的。

·《鐵甲鋼拳》展現了兩個世界的機器人拳擊。在影片設定中,機器人大戰分為聯盟與非聯盟。聯盟賽事只是拳擊比拼,擁有嚴律的比賽規則與制度,且有大量的贊助商和資金;而非聯盟賽則沒有任何規則限制,需到戰死才能結束。

·《鐵甲鋼拳》全片共有五場重要的打鬥戲,每場長度2-10分鍾不等;另外片中還有兩段精彩的動作片段蒙太奇。

·斯皮爾伯格認為肖恩·利維以往的作品兼顧商業元素與寬容性,而這也是他選擇利維擔任本片導演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影片運用了《阿凡達》和《丁丁歷險記》相同的動作捕捉技術,唯一的不同在於《鐵甲鋼拳》的場景是真實的,因此需要把動作捕捉的數據融入到真人拍攝表演之中。

·動作捕捉的部分很早便完成了,並作為真人表演時的參考。

·導演利維認為《鐵甲鋼拳》與《變形金剛》本質的不同在於,它並不是一部廣告賣相的影片,相反展現了真實的美國。

·本片的設計團隊把50年代、60年代的復古風潮與高科技元素結合在一起。

·導演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於表現戲劇張力,也正是由於如此,他與斯皮爾伯格決定放棄3D化。

·《變形金剛》、《終結者》系列大獲成功後,利維意識到觀眾已經看過太多機器人大戰的影片。因此他把本片的故事背景設定在2020年,人類意識到身體的極限後,開始研發器械展開更激烈的對抗。

·導演並沒有讓演員對著空氣自說自話,他藉助了早前完成的動作捕捉畫面以及一些現成的機器人模型,來完成對手戲的拍攝。

·傑克曼贊揚了影片的技術團隊,是他們的大力支持讓演員們更有信心。因為演員可以看到一起演出的機器人,並隨著場景情境的變化做出相應調整。

·休·傑克曼還透露了一個關於導演肖恩·利維的「壞毛病」,說利維有時候會在拍攝現場聽音樂來找感覺。

·休·傑克曼介紹影片里的打鬥比例與首部《洛奇》差不多,「這是個非常角色主導的故事,就算是動作戲也是情緒所致。」

·《鐵甲鋼拳》是迪士尼在中國內地發行的第二部夢工廠作品。

『肆』 好萊塢追求完美

這個要稍微牽扯到好萊塢發展歷程了(比較長希望耐心一閱。。這也針對樓上的回答)
事實上現今比起好萊塢上世紀30,40年代黃金時期已經自由不少了,我指的自由是電影的題材與風格,當時好萊塢製片是完全的流水線生產,即使是導演也無多大發揮空間和權力,雖有亂世佳人,羅馬假日等經典但總體的電影類型,角色設定都大同小異,電影藝術性缺乏,商業性重,在風靡的同時也受歐洲電影人的斥責。隨後一段時間好萊塢發展停滯,電視機的普及,觀眾的審美疲勞等諸多原因使好萊塢各大製品廠開始虧損,而他們認為是觀眾口味提高了,於是花大量資金,將科技投入到電影製作中,力求電影精益求精,做到"完美"但效果不甚理想,缺為後來好萊塢稱霸全球打下基礎。之後在60,70年代,美國政治動亂的背景下,出現了一些像逍遙騎士這樣「一反常態」的電影,新的電影類型,題材開始涌現,隨著一批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年輕,才華橫溢的電影人(現在已經老骨頭或已經見上帝了)例如希區柯克,庫布里克,及後來的四大導演等人的出現,好萊塢開始進入新一代黃金時期。發展至今我們可以發現如今好萊塢的電影類型已十分多樣,確實也如樓上所說,導演的風格能影響電影,好的創意得到投資支持,甚至政府的支持,催生出好的作品。
有一點主意了,其實追求完美是好萊塢的一貫作風,這也正是如今好萊塢有如此先進硬體的原因,成熟發達的教育體制與繁華市場所造成的成長環境也提供了良好的軟體基礎,加之好萊塢不斷吸收國際人才,造就其難以撼動的地位
我們接觸的好萊塢電影,大多是商業大片,而你只要查看一下那些像奧斯卡歷屆得獎電影就會發現,榮譽面前,商業大片未必是主流,真正一線導演可不會因拍那些粗俗的商業大片而成為一線,包括斯老,胖彼得

總之,追求完美其實才是好萊塢領先全球的原因,能像瘋子一樣拍片的通常是那些好萊塢導演,許多人難以想像他們的敬業和投入。反倒是國內演藝圈日益商業化,追求短期利益,其實損失的更多。。。

『伍』 單元生產的形成及發展

單元生產方式脫胎於前蘇聯50年代中期由斯·帕·米特洛凡諾夫提出的成組技術(Group Technology),歐美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就開始研究,60年代開始應用推行。日本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這方面的研究,但當時實際生產中運用的不多,直至日本早川先生創造性地在SONY大范圍的成功運用,局面才得以改觀。緊隨其後, NEC、歐姆龍、佳龍、松下等紛紛導入單元生產方式,來因應多品種、多批次、小批量、短交期、定製化、更新快的市場需求形態,單元生產方式成為日本主流廠商競相採用的先進生產方式。在我國,1966年大連機床廠,中國紡織公司就開始實施成組製造技術,「十年動亂」期間暫停下來。1977年原「一機部」提出了推廣成組技術的十年規劃,長春一汽等企業紛紛響應。隨著外資廠進駐,我國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陸續出現了單元生產方式的應用。有人說20世紀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時代,21世紀則是少量生產、多樣化消費的時代。傳統的流水線生產方式需要大規模投入,適合大規模生產,而單元生產方式靈活機動,適合多樣化生產。國際工程協會曾預言,未來將有70%的企業實行單元生產方式。單元生產方式將成為製造業的主流生產方式之一。
製造技術和生產方式是工業產品競爭力的基礎,生產方式的變革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競爭力的建立以及競爭優勢在不同國家的轉換。19世紀末開始的美國工業革命,大批量生產方式使美國代替英國成為全球製造中心;二戰後,精益生產方式使日本只用50年時間就完成了美國到日本的製造業轉移。豐田汽車公司2004年財政第一季度的凈利潤是美國通用和福特的總和。積蓄了40多年的日本汽車公司終於用「精益生產方式」打敗了底特律,打敗了底特律引以為豪的大批量生產方式。目前,中國正面臨著第三次全球製造業的大轉移。我們有理由更加期待本次世界製造業向中國的轉移中也能帶來一次生產方式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
就生產模式而言,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作坊式單件生產,近代泰勒提出勞動分工和計件工資制為基礎的科學管理方法,從而成為製造工程學的奠基人。美國資本家福特先生依據學習曲線、勞動分工及標准互換性理論,創造性地建立了大量生產廉價的T型汽車專用流水線,川流不息的傳送帶,把整個工廠聯系在一起,標志著大批量生產方式的誕生。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由於這種生產方式比當時普遍的工匠單件生產具有明顯的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效果,成功地實現這種模式,就意味著極大地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因為在工業化時代的早期,一個公司可以只生產一種產品,雖然顧客並不真正想要,但還是會買。因此,大批量生產方式迅速成為當時各國紛紛學習的先進模式。它對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並直接改變了普通勞動者的工作和生活,使千千萬萬的人擁有汽車的夢想成為可能。這一學習過程的完成,標志著人類實現生產方式的第一次轉換,即由單件小批量生產方式發展為以標准化、通用化、集中化為主要特徵的大批量生產方式,形成了社會化大生產。大批量生產方式推動了工業化進程,為社會產出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促進了市場經濟的形成。
隨著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的發展,生產力被極大地釋放出來。人們消費已經告別大一統的大眾消費時代而走入個性化、時尚化消費時代。全球經濟一體化更加速了這種趨勢,生產廠商必須面向不同國家、地區、種族、信仰、文化的不同需求,而這種需求又不斷變化著,廠商的競爭對手也不再局限於一城一地,而是在全球這一平台上競爭。如今顧客的需求變得多樣化甚至是個性化,並且在特定的時間只需要特定類型的產品。如果您的公司不能有效地滿足他們的願望,他們就會選擇您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多的產品種類,越來越高的個性化及性能要求,越來越短的產品市場生命周期和交貨期,越來越大的價格和成本壓力,都使得傳統大批量生產方式無法應對這種無法預測的買方市場的出現,生產導向的經營方式早就被重質不重量,求精不求多的顧客導向所取代。同時大賣場的崛起和伴隨的中小批量、低價、個性化定製挑戰著傳統大規模生產方式。於是人們開始研究和嘗試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單元制生產方式。單元生產方式是隨需而變的生產方式,單元制生產方式綜合了單件生產與大批量生產的優點,既減少了單件生產的高成本又避免了大量生產的過度剛性。企業單元同企業整體組織結構的自相似性強調自主,目標的自相似性強調自律。企業單元通過自律和自主的統一,達到效率和柔性的統一,較好地適應了多品種、小批量、短交期、准時制的市場需求形態。
2003年年底,日本最大的財經新聞機構日經BP社發布長篇連載題為「戰勝中國製造——日本企業的五張王牌」受到日本和中國製造業的廣泛關注。文章援引在日本國內製造業凄風苦雨的大經濟環境下,依然取得經營成功的幾個例子,反駁了日本製造業對中國製造失去競爭力的斷言。這五張王牌分別是:單元生產方式、客戶響應、產品開發、專利技術、質量品牌。文章認為日本工廠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短交期的生產能力以及個性化、時尚化、高端化的產品設計是贏得客戶,把訂單留在日本的直接原因。而實際上卻不盡然,因為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的產品生產需要多次換模或轉拉,而每次改變產品時都必須更換工具、零件、重新填寫工序表,這些都需要手工作業。因此改變的次數越多,在人工費低廉的中國就越合算。同時,國外工會勢力強大,要工人一個人學幾種操作,干幾個工種,卻不加薪,會受到工會的抵制。而中國作業員多掌握幾門技術,被認為是使自身人力資本增值的難得機遇,多能工推行容易受到基層員工的歡迎。同時國外工資高,勞動保障福利水準高,裁員的壁壘和成本極高,甚至如日本這樣的國家有著深遠的僱傭終身制的文化,減員終會受到習俗和道德的壓力。而單元生產要彈性配置人力資源,在中國因工資低,勞動法規不能徹底執行而更易實行。所以推行單元生產方式,中國較日本更有優勢,實在是中國製造戰勝日本製造的一張王牌。
2005年2月,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社會綜合期刊《南風窗》刊出了一篇題為「令人震驚的『佳能革命』之文章」,該文介紹了佳能日本廠已經實行的一場令人震驚的生產方式革命,這種新的生產方式就叫單元生產方式,它成就了佳能利潤上的巨增和企業對社會的人文關懷。佳能將組裝工廠從中國遷回到日本面臨著巨大的成本挑戰,以2003年為例,中國勞動者的平均月工資為126美元,日本勞動者的平均月工資為3737美元,後者是前者的30倍。從 1998年到2002年,佳能在日本將6.6萬英尺的傳送帶棄而不用,又帶來了一定的成本耗費,加上其它方面增加的成本,佳能在日本的生產成本比在中國生產的總成本大大增加。然而,從1998年到2003年,單元生產方式幫助佳能減少了2.7萬個勞動力,同時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50%,節約了72萬平方米的工廠面積,使得佳能為儲存零件和設備租用的倉庫數量從37個減少到8個,削減了2.8億美元的房地產成本.盡管佳能在日本生產的產品價格比中國生產的產品價格要高,但由於質量和性能品種的優勢,需求量增長迅速,利潤大大增加.2004年7月份,日本佳能宣布,得益於彩色復印機和數碼相機的巨大需求,截至 6月30日,一個季度的利潤就增長了30%,達到以30億美元,這將是佳能邊續第五年刷新利潤紀錄,在這樣的利潤增長中,單元生產方式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傳統大批量生產方式將復雜的生產工藝,分解成眾多的容易掌握的工序,每個工人只完成一個工序,這樣勞動者進入生產過程的進入成本就很低,同時由於勞動技能簡單,勞動者同資方的談判過程中處於弱勢地位,勞方工資被壓低至較低水平,資方生產的產品相對於勞方消費者購買力過剩了,從而導致典型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所以我個人認為解決這個問題調整生產方式就可以了,沒必要調整生產關系.二次大戰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頻繁而周期性地爆發, 這段時期正好是大批量生產方式攻城掠地在世界各地廣泛採用的時候,無差別勞動供給導致低工資水平,並最終導致需求與供給我失衡從而產生經濟社會危機和動盪.美國電影《摩登時代》,把在大批量生產方式工作的工人描繪成似機器一般從事著簡單枯燥重復、機械的工作,這里的工人不用思考,只需要下意識的工作,工作時間消耗了生命和生活本來的意義,阻礙了人的活力動力潛力的發揮,勞動者在這種生產方式中,被「鍛造」成不懂得思考的「零件人」或「局部人」,當有更低工資水平的勞動供給出現時,他們面臨著大批失業,並且由於低技能亦無法完成工作的升級轉業,我們不能不深深地憂慮,在未來世界市場更為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國這些技能極度片面的勞動者如何適應世界市場的變化,如何與那些懂得改善的多能工競爭,這種格局的宏觀累加,便是中國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問題,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問題。把問題往深里想,實際上它也關系著未來軍事戰爭的戰鬥力問題。現代戰爭的有機構成越來越高,武器的作用越來越大,擁有大量「完整人」 勞動者在操作武器時無疑會發揮比「零件人」更多的威力。我們知道,日本許多企業是戰平結合,和平時期生產民品,戰爭時生產軍品,轉型非常快。同理,對於由工人轉變為軍人,多能工無疑會比單能工具有先天的優勢。面對日本的「佳能革命」,我們應當如何應對?其實問題提出本身,就明示了處理問題的方向——我們必須迅速地加入生產方式變革的歷史潮流中去。
單元生產方式能把大量「單能工」「局部人」或「零件人」轉化為「完整人」,它具有成就人、培養人、創造人的社會意義,為整個社會提供足夠多的高質量綜合技能勞動者,它把藍領工人從傳統大批量生產方式解放出來,成為自主管理彈性應變的思考者決策者和執行者,由於具備多種技能和高勞動效率,在同資方談判工資水平時有了更多的砝碼,同時高工資在宏觀上創造了需求和市場,減緩了經濟周期的震盪沖擊。
要達到單元生產的目標就要做到:單件生產(one-piece-flow:一個流)、多段工程、平準化生產、拋棄傳輸帶,建立工作量在各工序容易轉移的作業機制,進行入口、出口一致化的U形拉改造;對作業員要求、多能工養成,實行走動式作業;對於作業指導書而言要建立標准操作程序;人力資源上實現人少化製造,單元集體計件工資制;對各工序生產負荷、生產計劃安排實行多次小量的平準化;時間上實行各工序段相同生產節拍的同步化;為降低庫存,實行快速化製造,為應對多批小量多品種訂單要求,應實行快速轉換作業。在空間上實行以產品為對象進行分類,使加工、裝配該產品的各工序占據一個封閉廠房空間,形成一個生產單元的工序一體化;生產單元具備計劃、設計和管理等職能,廢除金字塔式的官僚組織結構,採取扁平化管理,降低信息傳遞的損耗,在組織上實行職能一體化;對設備要求專用化、小型化;開展TPM活動,追求設備零故障。對在製品而言要實現以單件生產為目標的一個流生產。
單元生產是一種比較容易實現的精益生產方式,通過它,公司能以盡可能小的成本來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在單元生產中,設備和工作站被以特定的順序排列,通過這種排列,材料和零件能夠以最小的搬運和延誤順利的通過流程。單元生產是精益生產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力,設備或者是在流程所需的工作站組成了單元生產﹐而他們的排列都是依為滿足流程而安排的設備的順序而定。安排人和設備在同一個單元中有利於公司達到單件流和彈性生產的目的。
單件流指的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產品一次一件的完成整個流程,而速率則是由顧客需求決定的。單件流作業有利於公司快速出貨給給客戶,減少了存儲和傳輸需求,減少了被損壞的危險,快速暴露問題以便得到重視。
單元生產能夠節省不必要的材料和中間組裝環節,並為同一單元生產線中的員工提供一個實施的過程和質量反饋生產環境。單元生產經實踐證明,它不僅提升生產效率,而且提高生產線對於變更的適應性。
單元生產使公司在提供客戶需求的產品方面更加靈活。他可以把使用相同設備的相似產品進行分類,他也鼓勵公司減少換線的時間,可以更加頻繁地改變產品類型。
把工廠轉換成單元生產意味著減少在流程上和作業上的浪費。流程其實就是一個持續的流動過程,在此期間,原材料通過一系列的作業轉換為成品。流程的重點在於它是把材料變成最終的賣品的路徑。作業是工人或者設備把原材料、WIP(半成品)等轉變為成品的所有活動。
單元生產中通過減少生產過程中耗費巨大的運輸和延遲、縮短產品交期、節約工廠的空間,使其能被用於其它有附加價值的目的、以及通過迫使公司重視解決高庫存的問題,來使公司更加具有競爭力。
單元生成通過加強公司競爭力幫助你增強工作的可靠性。它也使得生產的日常作業更加順利──去除去多餘的WIP(半成品),減少搬運和各種管制消耗,減少所需走動的時間以及強化消除造成不良和機器故障的根由。
單元生產方式能迅速適應市場訂單品種和數量高低起伏的變化,適合多品種小批量短交期的市場需求。單元生產在降低庫存、縮短訂單前置時間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改善效果,許多實行單元生產改造的案例顯示改善前後Lead Time(需方采購周期)相差幾倍。單元生產方式在降低成本、減少費用、保證質量、提高生產力等方面亦有可觀的收益。國內勞動密集性工業競爭日趨激烈,利潤日趨微薄。這些企業實際上由於生產方式落後導致的浪費也是驚人的,改善的空間是巨大的。非常需要進行管理創新,導入單元生產方式等優秀的生產方式與手段。松下電器集團的工廠近90%採用了單元生產方式,佳能、索尼公司近年來也紛紛導入了單元生產方式,取得了預期的收益。美國戴爾公司細胞拉(Cell- Proction 單元生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戴爾公司改變了流水線的生產方式,建立了以「生產細胞」——單元為核心的柔性生產線,從而使PC產業的生產模式轉為訂單驅動,實現了大規模的客戶定製,大大降低了產品庫存。單元生產在滿足定製用戶和特殊用戶的需求上具備先天的優勢。
大公司的零庫存及准時制供應鏈管理,也會給中小供應廠商變革生產方式下傳壓力。企業越早變,越主動。古人語:「苟日新、日月新;天行健、君子宜自強不息」。它警惕我們天地間是瞬息萬變的,吾人必須以苟日新、日日新的應變行動來回應時局變化,今天企業經營的大環境變化之大、之快,自非昔比且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國加入WTO後,企業受到的激烈競爭,更由國內而延伸至全世界,經營生產之道自不能再以不變應萬變,而須以價值、創新、速度的大革局大變化來因應,而因應之道自是以全面提高競爭力為首要的生產革新。國內的先行者已做出了榜樣。如東莞偉易達電子公司在引入單元生產的第一年便產生了 5000萬元的經濟效益。而日資、韓資、美資的在華工廠,單元生產方式更是遍地開花。美的之大規模定製柔性生產線,將供貨周期縮短為三分之二。眾多日系韓系在華工廠更是當仁不讓,在推行實施先進生產方式上走在了前面,使國內同行廠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實行單元生產方式的變革需要一定的投入,而財務回報應遠大於投入。
單元生產方式不但有經濟效率,也有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多能工」、「職能一體化」、「工序一體化」、「同步化」、「人少化」使員工的自主性增強,工作更富於挑戰性和責任感、成就感,增強了工作樂趣,減少了單調性,增加了工人福祉,因此單元生產方式具備一定的社會改良功能。單元生產減少了庫存、搬運等浪費,降低了物耗和能耗,也產生一定的環境效益。所以單元生產方式在日本被譽為雙E(Ecology——環保、Economy——經濟)生產方式。
豐田生產方式,是由下而上的一點一滴改善的累積,較符合日本企業無處不在的全員改善文化。而單元生產方式卻是由上而下的飛躍式轉換,較符合一線工人素質不夠高,而需由精英層推動變革的國情。豐田生產方式是漸近式的改良而實現量變到質變,而單元生產方式,藉由生產方式革命性的突變而將有形及無形的浪費轉化為企業的利潤。對於我國長期在計劃經濟中處於賣方市場短缺經濟企業習慣於大批量生產粗放經營的企業來說,單元生產方式的模式理念、技術、方法對我國企業向集約化經營邁進,在買方市場中生存發展壯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陸』 今天看個電影,請問LP是什麼意思

1.計算機專業術語
local-preference本地路由優先(在bgp路由協議中使用的一個屬性)
2.單詞縮寫
laplacian-pyramid,拉普拉斯金字塔
Linkin Park林肯公園簡稱 糧票縮寫
3.領袖行動 Leadership Program
4.黑膠唱片 Long-Playing
5.精益生產 lean proction
6.蘭博基尼 Longitudinale Posteriore
7.網路游戲術語 EVE LP 忠誠點 網路上常常用於稱呼對方為老婆
8.線性規劃 Linear programming
9.旅遊雜志《孤獨星球》 Lonely Planet
10.搖滾樂隊林肯公園英文縮寫 Linkin Park
11.有限合夥人 Limited Partner
12.睾丸
13.醫學名詞 lichenplanus 扁平苔蘚
14.美國專業運動防護品牌 LP-support歐比
15.老婆的簡稱 lǎo pó 網路流行語,通常指情侶間親昵的稱呼,也是網路貼吧中好朋友的意思
16.戀愛冒險類游戲 LovePlus
17.游戲王血量計算單位
18.一類風險投資人群
19.引導頁 Landing Page首要捕獲用戶頁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616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88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72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92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308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51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54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83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03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