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電影文化ppt模板
㈠ 美國電影名稱和簡介
美國動作片
關鍵詞個人主義硬漢
案例1
電影《洛基》(《rocky》)
西爾維斯特·史泰龍SylvesterStallone主演。
洛基曾是無數青年心目中的英雄。電影內容很簡單講的是一個青年拳擊手不斷努力成為拳王的故事,全片共6部。
劇情介紹(洛基1)
故事發生在美國東部費城的一個貧民區。三十歲的洛奇體格魁梧,力大如牛。他是一黑社會組織的小嘍羅,也是業余拳擊手,經常充當陪打人,連打四場,卻連一點小費也拿不到。洛奇有個朋友叫波里,在屠宰場幹活。
一天,洛奇去附近一家商店買東西,看到女售貨員瘦弱而羞澀的樣子,不知怎麽地產生了憐憫。原來她是波里的妹妹,叫艾黛麗安,容貌平常,性格內向。洛奇雖脾氣習性跟她迥然不同,但已暗中愛上了她,而她卻沒有輕易的墜入情網。洛奇拚命追求她,這位從沒得到男性慰藉的老大姑娘終於與他相愛。
兩人經常幻想著有一天能改變目前的處境,過上好日子。
機會終於來了。美國重量級黑人拳擊冠軍阿波羅·克里德德對手因受傷而退出了比賽,主辦人靈機一動,挑選洛奇作為出賽對手。由於此次比賽是慶祝美國建國兩百周年德一個項目,優勝者可以獲得15萬美元巨款,貧困潦倒的三流拳擊手洛奇頓時成為電視台和報刊記者競相采訪的對象。雖然洛奇心裡明白他是打不贏對手的,但他認為,只要能和世界冠軍打15個回合而不被擊倒,那就是他的勝利。抱著這一信念,他抓緊時間刻苦訓練。
洛奇是左撇子,左手勾拳不錯,但右手就不行了。在教練米基的悉心指導下,洛奇刻苦訓練出一套新拳路。波里為他打氣,特別是艾黛麗安把自己的心靈也傾注給洛奇。現在他可不是一個窩囊廢了,在理想與愛情的鼓舞下,他精神煥發,鬥志昂揚。
比賽的那一天,洛奇以昂揚的鬥志上陣了,他和阿波羅拼得你死我活。盡管阿波羅不斷戲弄他,但他沉著應戰。他被打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視線模糊,但他一直苦撐了15個回合,終於獲勝。他不僅領到了巨額獎金,而且成為了家喻戶曉得英雄人物。
影片以他和女友艾德麗互相擁抱結束……
案例2
電影《虎膽龍威》(《DieHard》)
布魯斯·威利斯BruceWillis主演
他在影片《虎膽龍威》中飾演了一位在封閉的大樓中孤身勇斗匪徒的警探約翰麥卡倫。《虎膽龍威》一共4部
劇情介紹
警探約翰·麥卡倫從紐約來到洛杉磯,見他分別已有半年之久的妻子霍莉。他被邀請參加在一棟大廈的30層舉行的聖誕晚會。然而一群匪徒卻打起了大廈金庫中存有的六億多元公債券的主意。他們封鎖了大樓,將參加晚會的人扣作人質。麥卡倫僥幸逃脫,隻身與匪徒們展開了周旋。他先後用火警鈴和無線電向外求救,卻都未能成功。情急之下,他將一名匪徒的屍體從樓上扔了下去,砸在前來巡視的黑人警員鮑威爾車上,才算是報警成功。
麥卡倫通過無線電與鮑威爾保持著聯系。然而趕到的警方負責人的官僚作風卻給他添了不少麻煩。他一面與匪徒作戰,一面還要幫助警方消滅匪徒的導彈發射器。匪首漢斯與麥卡倫之間展開了一場鬥智斗勇的較量。而趕到的聯邦調查局官員的愚蠢自大的行動更幫助匪徒們開啟了金庫,達到了目的。這一切都使麥卡倫的處境更加困難。
漢斯在屋頂上裝了炸葯,企圖把人質和聯邦調查局的營救直升機一同炸掉。麥卡倫與搜尋他的匪徒之間進行了一場苦鬥。而此時新聞記者的卑鄙行為更使霍莉暴露了身份,處境更加危險。
麥卡倫打敗了匪徒,沖上屋頂將人質趕回了大樓。但他卻受到聯邦官員的攻擊,苦不堪言,麥卡倫以一條水龍帶逃離了屋頂。在巨大的爆炸中,屋頂被化為火海,直升機也被炸毀,麥卡倫這才總算沒有死在自己人的槍口下。進入樓中的麥卡倫遇見了正要攜款逃離的漢斯。在一番較量之後,麥卡倫救出了霍莉。漢斯從樓中摔落,得到了應有的下場。在滿天飛舞的公債券中,麥卡倫帶著妻子乘車離去。
(影評自己在網上找)
海報只能發的了一張,發的是洛奇
㈡ 英美電影文化的差異
美國電影與美國文化 該文章從美國電影的角度來敘述美國精神。從電影中看見美國精神的變遷、美國人自我認知的人生價值的改變以及美國人在民族精神中一直堅守的某些東西。 從這些電影中可以看出沒有歷史文化沉澱的美國如何在苦苦積累自己的歷史文化。民族性的東西往往不可忽略,我們往往只看見美帝國飛揚跋扈的統治者以及他們的遠征軍,而看不見美國的芸芸眾生。也許從好萊塢的商業電影中我們能看見美國。 各取所需:90年代英國電影文化 1998年9月初,英國幾家大報登出老牌電影新聞工作者F·莫里斯·斯佩德去世的布告,他是從1945年就開始出版的幾份電影雜志<倫敦娛樂快報>(What's On inLondon)和<電影評論>月刊(Film Review)的創辦人,這些雜志全面報道和評述英國本土攝制的電影.對某一特定年齡層的電影愛好者來說,86歲的斯佩德的死訊勾起了他們對遙遠過去的回憶--在那個年代,人們常說的話就是"看電影去",沒有什麼電影專家,有的就是無數的影迷,他們經常三五成群地去"大劇場"(Odeon)或者"ABC電影院",把英俊的羅納德·柯爾曼(Ronald Colman)、斯特華特·格蘭奇(Stewart Granger)和艷麗的貝蒂·格拉勃(Betty Grable)、艾娃·格萊納(Ava Gradner)等帥男美女作為自己崇拜的偶像,這些演員嘴唇紅潤的肖像經常出現在<電影評論>等雜志的彩色插頁上.
㈢ 求一個精美的英文PPT主題關於聖誕節
American Film Technology Master Robert Zemeijishi shooting of the film "Forrest Gump," won the Oscar for best picture, best director, best adapted screenplay, and so six awards from Robert statement highly visible, a result, different from the Hollywood model of the types of movie. At that time, the United States immediately started a "Agam fever", the so-called "Agam fever" is the United States representative of the mainstream of social, cultural, from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face the hardships encountered in the heat determined.
The movie "Forrest Gump" Winston Gelumu adapted from the novel of the same name, is an original full of ironic novels, from the anti-mainstream status, and the film is the story of a furnishing and landscaping, are on the o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t is the myth of the American people comforter, and this has undoubtedly more videos of the tastes of the audience and the judges, but the expense of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original spirit of treason, the film has become a symbol of idealistic moral, the United States is "Hollywood" film factory values, also in lin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precisely the top of the mainstream consciousness.
The story is about an IQ of only 75 children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from the primary "running" to a secondary school, "running" to the university, then "running" to the Vietnam battlefield, the Vietnam War and then crazy "run" their love The story of a determined.
I think this is the story of a false determined, although the film shows the 1950s -80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positive social image, but to know that the film society is not true behi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film - that the 1950s to the 1980s the United States, blacks oppose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anti-Vietnam War sentiment is plaguing the United States the upper class, and also people lose confidence in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and look forward to, in the face of the failure of the Vietnam War, the people of their own country, have been the fate of the future lost their fighting spirit, full of negative emotions confused, and the movie "Taxi driver"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keynote is the same.
At this time, "Forrest Gump" is a panacea for economic soothe people, and the image of Agam is playing a mainstream and the mainstream anti-coordination between.
In fact, the image through film, we can se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at that time director Robert placed by the hope --
1. Agam friendship with Bubba
Bubba and Agam are the same soldiers participated in the Vietnam War, but Bubba is a black man. Directed by the Vietnam battlefield, Agam rescue Bubba, Bubba after growing friendship and Agam, to express the reality of the absence of ethnic conflict.
It also carries their directors and the public to ease the aspirations of ethnic conflict.
2. Agam and Jennifer Love
Agam since the Vietnam War back after Jennifer have degenerated, and led a dissolute life, Agam has been love Jennifer, but Jennifer is like a fan as missing, and later, Jennifer back into the embrace of the Agam, Agam and share weal and woe with the some time, and after Jennifer left, left, Agam Agam, in order to find Jennifer has been running, Wong paid off days later, Jennifer brought back and the son of Agam But this time Jennifer has had the incurable disease, will soon be dead.
Through the bewildering love, the film reflects the trauma of peace and anti-war history and the absence of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Jennifer as an anti-war image in the mainstream, and to degenerate until the death of the possibility of not hope to achieve.
I think here also carries their people for the fate of their country lost.
3. Agam and Lieutenant Dan
Role in the Vietnam War, Agam two friends: a love of shrimp Bubba, it is an awesome Lieutenant Dan.
Directed by Vietnam on the battlefield Agam Lieutenant Dan risking death to rescue a show to demonstrate to everyone in the mainstream socie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rescue.
The film is not so much soothe the myth of the American people is not to say that this film is a great film that the American people.
A film, then a feather Homelessness with the wind, struggling to shake Homelessness, the American public has faith in God Nietzsche is dead? Modern society people in the face of the era of mechanical reproction really do not know what a collapse? People do not know the fate of the place where they believe they should not be the fate into their own hands, but should master by the wind and let their Homelessness, I think this is the American people face the destiny of a pessimistic mood bar.
But even confused even confused, or to continue to live, there is still hope that everything, and it is also the upper mainstream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expectation. After all, human vulnerability is the need to soothe the soul, so in the clear theme of this film, we still believe that Hemingway's "this world is a good place, it is worth fighting for her."
1995年,美國電影技術大師羅伯特·澤梅基斯拍攝了影片《阿甘正傳》,一舉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六項大獎,從此羅伯特聲明鵲起,也因此出現了有別於好萊塢模式化的電影類型。當時美國立即掀起了一股「阿甘熱」,所謂「阿甘熱」就是代表了美國主流社會文化,從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取向出發,來積極面對美國在遭遇磨難時的立志熱。
影片《阿甘正傳》改編自溫斯頓·格魯姆的同名小說,原著是一本充滿了諷刺意味的小說,站在反主流的地位上;而影片則對故事進行了修飾和美化,是站在主流意識形態之上,它是撫慰美國民眾的神話,這無疑使影片更合觀眾和評委的口味,但卻犧牲了原著的叛逆斗爭精神,使影片成為了一種理想化道德的象徵,這也是美國「好萊塢」電影工廠的價值取向,恰恰也符合了美國上層的主流意識。
故事講述了一個智商只有75的小孩通過自己的努力從小學「跑」了到中學,又「跑」到了大學,之後又「跑」到了越南戰場,越戰後又瘋狂的「跑」自己的愛情的一個立志故事。
本人認為這是一個虛假立志的故事,雖然影片展現了50年代—80年代美國社會民眾積極向上的形象,但要知道,影片背後真實的社會不是電影所呈現的那樣——5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國,反對黑人種族歧視問題、反越戰情緒正困擾著美國的上層階級,而民眾也對國家的未來失去信心和期待,面對越戰的失敗,民眾對自己、國家、未來的命運都已失去鬥志,充滿了消極迷茫的情緒,這和電影《出租汽車司機》所表達的歷史背景、基調是一樣的。
此時《阿甘正傳》就是一濟撫慰民眾的良葯,而阿甘的形象正是起到了一種主流與反主流之間的協調關系。
其實通過電影的表象,我們可以看到導演羅伯特對當時美國所寄予的希望——
1. 阿甘與布巴的友誼
布巴和阿甘一樣都是參加越戰的軍人,只是布巴是一個黑人。導演通過在越南戰場上,阿甘營救布巴,之後布巴和阿甘的友誼與日俱增,來表現種族沖突現實的缺席。
這也寄託了導演以及民眾緩和民族沖突的願望。
2. 阿甘與珍尼的愛情
阿甘自越戰回來以後,珍尼已經墮落,過著放盪的日子,阿甘一直深愛著珍尼,但珍尼像個迷一樣失蹤了,後來,珍尼回來投入了阿甘的懷抱,並與阿甘同甘共苦了一段日子,之後珍尼又出走了,出走之後,阿甘阿甘為了尋找珍尼一直奔跑,黃天不負有心人,後來,珍尼回來了並帶來了阿甘的兒子,可是此時的珍尼已經得了不治之症,不久即將死去。
通過撲朔迷離的愛情,影片反映出了和平與反戰的創傷歷史以及婦女解放運動的缺席。
珍尼是作為一個反主流反戰的形象出現的,而以墮落直至死亡說明了希望實現的不可能性。
我想這里也寄託了民眾對於國家命運的迷茫。
3. 阿甘與丹中尉
在越戰場上,阿甘有兩個朋友:一個是愛捕蝦的布巴,一個則是令人敬畏的丹中尉。
導演通過越南戰場上阿甘冒死去營救丹中尉的一場戲,來給大家展示了意識形態中主流社會的道德拯救。
與其說這部電影是撫慰美國民眾的神話電影還不如說這是一部寄予美國民眾希望的電影。
影片一開始,一片羽毛便隨著風飄零,搖搖擺擺地飄零,美國民眾一直信仰的上帝尼采說是已經死了?現代社會的人們在面對機械復制時代的大崩潰真的是無所適從了么?民眾不知道自己的命運該寄予何處,他們相信自己的命運不應該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是應該由風掌握,任由自己飄零,我想這也是美國民眾面對國家命運的一種悲觀情緒吧。
不過哪怕迷茫哪怕疑惑,生活還是要繼續,一切都還是有希望的,這也是美國上層主流所期望的。畢竟人類脆弱的心靈是需要撫慰的,所以在這樣主題明確的影片里,我們還是要相信海明威說的 「這世界是個好地方,值得為她奮斗。」
㈣ 【精品】大氣歐美風《哪吒》動畫電影主題PPT模板(獲獎作品)圖文
精品模板|PPT模板|紫色宇宙星空主題PPT模板x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lWKx3fObt7OqI_YCRYQl0g
幻燈片模板即已定義的幻燈片格式。PowerPoint和Word、Excel等應用軟體一樣,都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Office系列產品之一,主要用於設計製作廣告宣傳、產品演示的電子版幻燈片,製作的演示文稿可以通過計算機屏幕或者投影機播放;利用PowerPoint,不但可以創建演示文稿,還可以在互聯網上召開面對面會議、遠程會議或在Web上給觀眾展示演示文稿。隨著辦公自動化的普及,PowerPoint的應用越來越廣。
㈤ 介紹一個電影的PPT
利用PowerPoint 2000輕松製作課件 多媒體課件已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現代化教育中,許多教師可能覺得課件製作的難度比較高。其實PowerPoint 2000是一個很方便的課件製作軟體,方便大家製作出集文字、圖表、圖像、聲音及視頻剪輯為一體的演示幻燈片。由於PowerPoint還提供了所見即所得的幻燈片放映效果,所以可以很容易地在屏幕上編輯演示文稿。本文以實例介紹如何用Power Point來製作幻燈片。 基礎篇—了解新建演示文稿的方法 單擊「開始」菜單,點擊「程序」中的PowerPoint 2000應用程序即可啟動PowerPoint2000。這時我們就會看到(如圖1)新建演示文稿的選擇界面。這里提供了新建演示文稿的三種方法:內容提示向導、設計模板、空演示文稿。這三種生成演示文稿的方法可以說各有千秋,下面讓大家了解用這些方法新建演示文稿的步驟。 1.內容提示向導 利用內容提示向導的提示操作可引導你一步一步地快速創建一整套專業化演示文稿。這是製作一個新演示文稿最容易的方法。選擇「內容提示向導」,你只需要選定一個演示文稿的主題,然後按照向導中的提示操作,PowerPoint會打開一份示例演示文稿。您可以在示例文本中添加自己的文本或圖片。如果該示例演示文稿不能符合您的要求,也可以很方便地添加或刪除幻燈片,添加圖片或所需的其他項目。完成後,請單擊「文件」菜單上的「保存」,命名演示文稿,然後單擊「保存」。 圖1 2.設計模板 選擇「設計模板」,選擇好所需的模板,您就可以在預先設計好的基本框架上添加自己的文本或圖片。我們也可以自定義各幻燈片的版式,在各個幻燈片上鍵入標題和任意內容。完成後,請單擊「文件」菜單上的「保存」,命名演示文稿,然後單擊「保存」。 3.空演示文稿 如果您想按照自己的思路創建演示文稿,那麼就選擇空演示文稿。空演示文稿允許您從一個空白頁面來展開創意,PowerPoint將不提供任何設計元素或建議。選擇空演示文稿後,為標題幻燈片選擇所需的版式。然後在標題幻燈片上鍵入標題以及要添加的任意內容,標題幻燈片完成後,單擊「格式」工具欄上的「常規任務」,然後單擊「新幻燈片」,對每個新幻燈片重復以上步驟,按需要修改演示文稿。完成後,單擊「文件」菜單上的「保存」,命名演示文稿,然後單擊「保存」。 入門篇—用設計模板建立演示文稿 下面筆者以如何利用設計模板方式來建立學期報 告的演示文稿為例,來介紹PowerPoint的實際應用。 1.新建演示文稿 選擇「設計模板」並單擊「確定」。這時,我們將看到 「新建演示文稿」對話框,切換到「演示文稿」。然後從「演示文稿」選項卡中選擇「主題演講」(提示:在該對話框的右框中將會出現預覽效果),單擊「確定」按鈕(如圖2)。這時,一個漂亮的幻燈片雛形已經展現在我們眼前。 2.文字錄入 圖2 在幻燈片視圖下,單擊所要修改的文本的任意位置,其周圍的淺色邊框將被較寬的斜紋邊框所取代,在方框中有一個閃爍的游標提示符,表示可以在此錄入文字。然後我們根據需要修改文字,其字體、字型大小及顏色等均由模板提供默認值,若不滿意可用滑鼠框選所要修改的文字,再選擇好字體、字型大小及顏色即可。要在佔位符外添加文字,可單擊「插入」,選擇「文本框」中的「水平」或「垂直」來實現。 如果我們想將該幻燈片的項目列表(表現為文本左側有一小圓點的項目符號)進行修改,例如添加或減少項目,也很簡單。只需在幻燈片視圖下,單擊所要修改的項目文本的任意位置,然後在所要添加的項目上一行位置按一下回車鍵,將出現一個新的項目符號,帶項目符號的文本若長度超出一行,PowerPoint 2000將會使其自動換行並對齊。如果要刪除該項目,只需將該項目中的文字全部刪除即可。 這樣第一張幻燈片就生成了,接下來我們再按同樣的方法修改下面幾張幻燈片。全部完成後,只需單擊文件菜單並選擇保存,將已經做好的演示部分保存即可。 3.改變背景 若不喜歡當前的背景,可在虛線框外單擊滑鼠右鍵,在彈出子菜單的「背景」對話框中的下拉菜單中選「填充效果」進行更改(如圖3)。 4.增減幻燈片 圖3 大家可能會覺得模板提供的幻燈片張數不能滿足您的需求。 如果想增加同樣版式的幻燈片,只需在視圖的左框中,用滑鼠點選所要復制的幻燈片圖標,這時左框中將會出現反白區域(如圖4),點擊常用工具欄上的「復制」圖標,
㈥ 介紹電影的ppt怎麼做
介紹電影的PPT其實還是挺好做的。就從你選擇的電影開始入手,拍攝電影的人員、過程中發生的事情、導演對這部電影的想法、自己對這部電影的想法等等。只要把這些都寫上了,其實就差不多了
㈦ 美國的歷史文化ppt
1607殖民時期以前
在四萬多年前,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當哥倫布到達他認為的新大陸時,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3,000萬,其中有大約20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大約1萬年前,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1607~1753殖民時期
1607年,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定居於沿岸地區,其中多來自英國,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18世紀中葉,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1754~1783獨立運動
費城獨立廳: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於此簽訂
18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擴張,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自覺到英國的迫害,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反英國殖民者傾銷。 1774年,來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並接受處分。1775年,在馬薩諸塞州萊剋星頓點燃戰火; 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發表著名的《獨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 1777年10月,薩拉托加大捷,扭轉了獨立戰爭初期的不利的態勢。此役使美國人民信心大增,並得到了國際上的支援。 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 1781年,約克城戰役大捷,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約克敦戰役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斗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
1784~1819新政府成立
革命的成功,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 1787年,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他們採取一項原則,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同時,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 此外,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1812年,英國再度入侵剛成立的美國,史稱第二次獨立戰爭,戰後美國各州更加團結。
1820~1849向西擴張
19世紀初期,數以千計的人,越過阿帕拉契山,向西移動。有些開拓者,移居到美國的邊界,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1846年,美墨戰爭爆發,美國擴充了自己的面積。
1850~1869南北戰爭
引起南北戰爭的原因,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對這個國家的存在,作了一番考驗。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南北之間,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金融的中心,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1860年代初期,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另組政府,北方則表示,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1861年,內戰爆發了,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打了四年,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1865年,北方戰勝了,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恢復統一,而且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1870~1929工業化與改革
19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工業化,而內戰之後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被捲入大戰漩渦中,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1930~1945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大蕭條影響的不只是美國,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經濟大恐慌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工廠商店關門,銀行倒閉,一片蕭條。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總統,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蘇醒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軸心國的戰敗、英法實力的衰退,美國和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世界被分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美蘇及其各自陣營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加緊准備,一如戰時。這種狀態,被稱為「冷戰」。
冷戰時期
美國歷史自1960以來,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經濟方面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仍舊是不斷膨脹;從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繼續增加,1970年,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1960年初期,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 1960年代中期,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此外,由於工業的發展與人口的集中,60年代後期,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注意。70年代初期,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是大恐慌以來最嚴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一度復甦。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美國在冷戰中最終拖垮了蘇聯,1991年,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兩大陣營之間意識形態的壁壘也被打破了。1981年4月12日,美國成功發射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恐怖襲擊與反恐政策
9.11事件中正在坍塌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
2001年發生於紐約和華盛頓的「9.11事件」對美國及全球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次事件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美國政府對此次事件的譴責和立場也受到大多數國家同情與支持;全球各地在事件後都有各種悼念活動。該事件也導致了美國的外交政策集中於對付恐怖主義威脅。美國政府開始了反恐戰爭和行動,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海珊的政權,建立了伊拉克臨時政府。2011年5月1日,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被美軍海豹部隊擊斃。
編輯本段地理
位置
美國本土位於北美洲中部,位於西半球,領土還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等。另有加勒比海島嶼波多黎各以及太平洋群島北馬里亞納等海外領地。其本土北與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海岸線22,680公里。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西部沿海地區分布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中北部平原(中央大平原)溫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氣溫-3℃,7月24℃;墨西哥灣沿岸1月平均氣溫11℃,7月28℃。全國最低點為死亡谷(Death Valley,-86 米),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洲的東南方,與內華達州接壤;最高點為麥金利山(Mount Mckinley,6,198 米),位於阿拉斯加州的中南部,是阿拉斯加山脈的中段。政治
憲法
始建於1793年的美國國會大廈
美國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憲政立憲共和國,有世界上最早並仍在運作的成文憲法,並經立法機構批准產生。在某些州,司法系統官員也通過多數制選舉產生。1776年7月4日制定了憲法性文件《聯邦條例》。1787年5月制定了憲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屆國會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為獨立、統一國家的成文憲法。1865年和1870年通過的關於廢除奴隸制度和承認黑人公民權利的第13條和15條修正案;1951年通過的規定總統如不能行使職權由副總統升任總統的第25條修正案。憲法的主要內容是建立聯邦制的國家,各州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包括立法權;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門鼎立,並相互制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總統,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職權集中於總統一人,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不對國會負責。總統的行政命令與法律有同等效力。 總統通過間接選舉產生,由選民投票選出總統「選舉人」,「選舉人」成立選舉人團投票表決正式選舉總統,任期四年。除由於二戰的原因獲得長達13年任期的羅斯福總統,其它總統最多連任一次。政府由內閣部長和總統指定的其他成員組成。內閣實際上只起總統助手和顧問團的作用,沒有集體決策的權力。
國會
美國國會為最高立法機構,由美國參議院和美國眾議院聯合組成。國會的主要職權有:立法權、行政監督權、條約及官員任命的審批權(參議院)和憲法修改權。對總統、副總統的復選權等。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1/3。眾議員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共435名,任期兩年,期滿全部改選。兩院議員均可連任,任期不限。參眾議員均系專職,不得兼任政府職務。 此外,國會可通過不需要總統簽署的決議案,它們無法律作用。國會對總統、副總統及官員有彈劾權,提出彈劾之權屬於眾議院,審判彈劾之權屬於參議院。美國設聯邦最高法院、聯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別法院。聯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組成,終身任職。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宣布聯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無效。 2009年1月20日,巴拉克·海珊·奧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 Jr。)成為美國第44任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
政府
政治體制為憲政聯邦共和制(Federal constitutional republic)。美國44任(第56屆)總統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副總統約瑟夫·拜登(Joe Biden);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John Boehner);參議院臨時議長丹尼爾·井上(Daniel Ken Inouye);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John Roberts);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Hillary Clinton);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國防部長萊昂·帕內塔(Leon Panetta);司法部長埃里克·霍爾德(Eric Holder)。始建於1792年的白宮為總統的官邸及辦公室
政黨
美國有多個黨派,但在國內政治及社會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黨和民主黨。 美國共和黨 美國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成立於1854年。1861年林肯就任總統,共和黨首次執政。此後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共和黨一直主政白宮。1933年以後,曾有艾森豪威爾、尼克松、福特、里根、老布希和小布希執政。一般在總統大選中投票給該黨候選人的選民即為其黨員。 美國民主黨 美國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前身是1792年傑斐遜創立的民主共和黨,建黨初期主要代表南方奴隸主、西部農業企業家和北方中等資產階級的利益。19世紀初,民主共和黨發生分裂,一派自稱國民共和黨,後來改稱輝格黨。以安德魯·傑克遜為代表的一派於1828年建立民主黨,1840年正式定名為民主黨。19世紀50年代末,民主黨發生一次分裂,部分北方民主黨人參與組建反奴隸制的共和黨。1861至1885年在野。在1885至1933年的48年中,該黨執政16年,先後由克利夫蘭、威爾遜出任總統。1933年開始,民主黨人羅斯福、杜魯門、肯尼迪、約翰遜、卡特、柯林頓,奧巴馬先後當選總統執政。民主黨黨員是大選中投其候選人票的選民。 其他政黨 美國綠黨(United States Green Party)、美國改革黨(Reform Part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國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等。
編輯本段外交
美國具有全球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美國現任總統—貝拉克·奧巴馬
美國的外交關系規模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幾乎所有的國家在華盛頓特區都設有大使館和派駐大使。以色列、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被視為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只有少數國家沒有與美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包括古巴、伊朗、朝鮮、索馬里和蘇丹。美國革命期間,美國與一些歐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說服了法國、西班牙、和荷蘭協助對抗英國。在接下來的開墾年代裡,美國一直在親法或親英兩個選擇間搖擺不定。當時美國對歐洲事務不願插手,專注於北美的疆土開拓。後來以門羅主義削弱歐洲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以確保在美洲地區事務的支配權。美國的擴張政策陸續引發了與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戰爭,兩戰均以美國的勝利告終。在南北戰爭中,美國指責英國和法國支援南部分裂的美利堅聯盟國、並試圖佔領墨西哥,但在內戰結束後,美國在北美洲的主導地位就再未受過挑戰。 隨著國力漸增,美國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海外,尤其是對外貿易的開拓。為此,美國佔領了太平洋的許多領土,包括夏威夷和菲律賓,迫使日本開放貿易,並與歐洲列強競爭在中國的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聯合國的創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成為安全理事會的五名永久會員之一。 冷戰期間,美國最初試圖限制蘇聯於世界各地的影響力。為了遏制蘇聯,美國、加拿大和10個西歐國家共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聯合盟國對抗任何向北美和歐洲的軍事入侵,後來又有14個歐洲國家陸續加入了這一共同防禦聯盟,包括土耳其和一些前華沙條約成員國以及部分蘇聯加盟共和國。出於政治上的現實考量,美國也與對抗蘇聯的共產主義國家結盟,例如中蘇分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近年來,美國專注於自身的邊界安全,防止非法移民和非法販毒進入國內—尤其是針對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國家。美國也致力於對抗恐怖主義和避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但其主要目標仍為保護在國內外的國家利益以及公民安全。 2007年,美國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值為3020.8億美元,增長15%。
編輯本段軍事
美國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三軍統帥,掌握最高指揮權。進攻性戰略武器和核武器的使用權集中控制在總統手中。國家軍事指揮系統由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及參謀長聯席會議組成。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最高決策機構,由總統領導,成員有副總統、國務卿、財政部長、國防部長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參聯會主席作為軍事顧問、中情局長作為情報顧問列席。國防部是總統指揮全軍的辦事機構,既是總統、國防部長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軍事咨詢機構,又是向各聯合司令部發布總統和國防部長命令的軍事指揮機關。參聯會和三軍參謀部負責擬定作戰計劃並具體實施作戰指揮。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進一步調整軍事戰略,加快建立由核與非核進攻性打擊系統、導彈防禦系統和能迅速應付恐怖威脅的國防基礎設施構成的「新三位一體」戰略力量組合。美軍曾在南北戰爭、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48年至1973年期間實行過義務兵役制。1973年,時任總統尼克松廢除義務兵役制後,美軍一直實行志願兵役制(以僱傭方式招募兵員補充軍隊的募兵)至今。美國是世界第一軍事大國,在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設有374處軍事基地,海外駐軍約為28.78萬人。美國的海外的軍事基地大致劃分為歐洲、亞太與印度洋、中東與北非以及美洲四大戰略區。2004年8月,布希總統宣布,美國將在未來的10年內把駐歐洲和亞洲的軍隊削減6萬至7萬人。2007年1月,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說,為了「反恐戰爭」的需要,他計劃在未來5年內將美軍現役部隊的人數增加9。2萬人。在全球范圍內共有五大美國戰區司令部,分別是美國北方司令部、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美國中央司令部、美國歐洲司令部和美國南方司令部,分別負責全球幾大區域的事務。本土基地871個,其中海軍基地242個,空軍基地384個。2007年2月,布希總統批准軍方關於組建一個專門負責非洲事務的司令部的計劃,2010年組建完畢,由於非洲國家反對非洲司令部設立在其境內,總部暫設在德國。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2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