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師美國電影
㈠ 電影《入殮師》,究竟憑什麼能贏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這部劇電影是憑借出色的故事和多元化的呈現方式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入殮師》這部電影的呈現方式很有特色,它融合了很多的元素在裡面,演員的出色表現讓這部作品更加富有魅力,想必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都會對這部作品給出很高的評價,這部電影可以獲得這個獎項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因為這部電影確實非常優秀,從很普通的角色入手,讓觀眾體會了人生百態,這才是這部電影最為成功的地方。
第二、因為多元化的呈現方式
看過電影《入殮師》的朋友就知道,這部電影的呈現方式有些特別,從一個大家都不是很喜歡的職業入手,但是呈現出來的故事卻意外感人,其中也不乏一些很搞笑的片段,多元化的呈現方式也體現了導演的能力和才華,當然也離不開演員們的出色表現,所以這部電影才能如此成功。
㈡ 如何評價電影《入殮師》
如果說人世間有一部電影是上帝拍給人看的,那麼這部電影一定是《入殮師》。導演以非常嚴謹的態度和觀眾探討:人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先讓我們了解下電影的故事梗概:
影響人一生的無疑是五樣東西——生命、事業、愛情、情親、友情。
健康、知識、金錢、地位等等只不過是為了讓這五種關系相處得更融洽罷了。
導演也是有心,從剛開始小林看到雞肉要吐到後來大口大口吃雞腿,選的是同一種食物。可見,能否活的開心全看自己的心態。
林算是大徹大悟了。但是,如果老闆的這些話不是對小林這樣性格的人來說,那簡直是對牛彈琴。因此引申出另一個問題,對的人在一起才有貴人相助,相互滋養,錯的人在一起,那叫雞同鴨講、彼此折磨。
因此,認知自我成為了每一個人參與社會活動的必修課。盡早認清自我,可以少走彎路,少給自己和別人添麻煩。
許多人感嘆:人生若能重來……,然而人生沒有如果。
㈢ 入殮師這個電影表達了什麼主題
《入殮師》側重於表現不同家庭關系中的親情,能獲取日本本土中老年觀眾的好感。但《入殮師》還有新奇成分,就是日本獨特的文化美學,如入殮過程。再者故事通俗易懂,有笑點有煽情,大提琴等內容更不會產生隔閡障礙。
關鍵一點,在西方世界與死亡有關的行為往往涉及宗教,《入殮師》與宗教的牽連則幾近於無(影片社長有一句與此對應的話,稱不信三大教),這顯然提供了另類的東方視角。
影片看似通篇在說不同的死,但其實更是提醒生者:不懼死,才能更好地生。至於片中人物的真情實感,不同國家的觀眾都能感受得到。
(3)入殮師美國電影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影片的誕生緣起自男主角本木雅弘的一個願望:想演入殮師。個性出位的本木雅弘是第十六屆日本學院獎的影帝,曾經參演過《間諜佐爾格》、《雙生兒》等眾多名作。他和事務所的社長談起了自己的這個願望以博取支持,電影在製片人中澤敏明的協助之下進入了籌備期。
中澤敏明邀請著名的綜藝節目編排人小山薰堂撰寫劇本,小山薰堂走訪寺廟的主持、葬禮會場的工作人員,了解相關知識,還對兩位專業入殮師進行了長達三個多小時的采訪。最後根據這些材料寫成了劇本。
㈣ 入殮師電影簡介
《入殮師》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納棺夫日記》改編而成,講述了日本入殮師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殮師新手的視角,去觀察各種各樣的死亡,凝視圍繞在逝者周圍的充滿愛意的人們。
由於樂隊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飾)就此失業。他和妻子美香(廣末涼子飾)一起離開東京回到了老家山形縣。然而即使在山形,沒有實用一技之長的大悟還是很難找到工作。
「年齡不限,高薪保證,實際勞動時間極短。誠聘旅程助理。」一張條件惹眼的招聘廣告吸引了大悟,不料當他拿著廣告興沖沖跑到NK事務所應征時卻得知——「啊,那個是誤導,我們要找人給去那個世界的人當助理。」事務所老闆佐佐木(山崎努飾)向大悟說明了工作性質,所謂的「旅程助理」其實就是入殮師,負責將遺體放入棺木並為之化妝。
大悟躊躇良久,但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他含糊其辭地對美香說自己當的是婚葬儀式助理,讓她誤以為是婚禮助理。人妖青年、舍下幼女去世的母親、帶著無數吻痕壽終正寢的老爺爺,在各式各樣的死別中,大悟漸漸喜歡上了入殮師這份工作。然而美香知道真相後,和他吵了起來。
《入殮師》由瀧田洋二郎執導,本木雅弘、山崎努、廣末涼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8年9月10日在日本上映 。2021年10月29日,《入殮師》4K修復版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入殮師》的巧妙之處在於將入殮過程的一舉一動加以藝術化呈現。這樣入殮師不再是份不需要情感的冰冷工作,入殮師與遺體之間建立了藝術處理的關系。
影片設置大悟自幼練習大提琴,安排他在藍天雪山下獨奏,即是常見的主題升華,同時還對應大悟的「入殮藝術」,煽情之餘進一步表現了入殮的正式與庄嚴。
㈤ 如何評價電影《入殮師》
看了電影《入殮師》之後,我表示對殯儀館的工作人員不再那麼害怕,而且由心底對他們表示尊敬。一開始看這部電影,覺得還是蠻恐怖的,畢竟要接觸已經去世的人,但是,多看幾遍之後才發現,選擇做入殮師這一行,真的是需要極大的勇氣。
《入殮師》讓我明白,跟已經去世的親人也是需要好好告別的。好好的告別,才能夠更好的繼續自己額生活。不然,一直生活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之中,對誰都是一種折磨。
《入殮師》這部電影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很好看,建議題主自己去看一下。沒看過的其他人也應該看一看,真的是很能夠改變人生觀的一部電影。對我影響很大,在我爺爺去世那一年,看到這部電影對我來說真的是莫大的安慰!
㈥ 電影《入殮師》講的是什麼啊是恐怖片嗎有它的介紹嗎
電影《入殮師》講述的是本身為大提琴家的小林大悟因生活所迫改行做入殮師的故事。
小林大悟是管弦樂團的大提琴家,因為樂團解散他不得不結柬演藝生涯,帶妻子返網了故鄉。求職無門之際,他看到一個招「旅行社導游」的廣告便去應聘,結果被佐佐木社長一眼相中,糊里糊塗地就干起了給死者擦洗、更衣、化妝的入殮師工作。
盡管每次面對冰冷的屍體他的內心都要經歷掙扎與煎熬,盡管妻子不堪忍受。說他「臟」而拒絕肌膚之親,但是一次次地見證生死訣別,大悟對生命與死亡有了新的認識,用他那雙藝術家的手在逝者的身體上奏出裒美的旋律。
經歷種種曲折之後,他終於贏得了妻子美香的理解及周圍人的尊敬。此時,突然傳來30年前拋妻奔子離家出走、音信全無的父親死亡的消息,從孩提時代就萌發的恨讓大悟的內心拒絕面對,但在為父親入殮時,卻發現父親的手中緊握著30年前的月夜與大悟交換的石頭,大悟感情的防線霎時崩潰。
(6)入殮師美國電影擴展閱讀:
《入殮師》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門納棺夫日記》改編而成,由瀧田洋二郎執導,本木雅弘、山崎努、廣末涼子、吉行和子和笹野高史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8年9月10日在中國上映 。
影片講述了日本入殮師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殮師新手的視角,去觀察各種各樣的死亡,凝視圍繞在逝者周圍的充滿愛意的人們。該片曾獲第32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高大獎、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等獎項。
㈦ 電影觀後感:《入殮師》
入殮師的觀後感篇一:
《入殮師》觀後感
死亡只是旅程的一站,在看過之後就不會對死亡有異樣的感覺和恐懼了,深深體會了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端征程的開始,骨肉之情,夫妻之情,兄弟義氣眾多人間不同的情都融入其中給人已情感極大的滿足,每一次在死者家人面前的神聖儀式讓我們為死者最後的旅程充滿了尊重。不論死於何故,只希望能讓他(她)安然離開。
入殮師,一個外人看起來避之不及的職業,在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的演繹下變得那麼的高尚與莊重。導演憑借這部《入殮師》出人意料得奪得了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第32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高大獎,使這部無人問津的,沒有火爆場面,沒有精彩特效的影片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入殮師》講述的是這么一個故事: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由於樂團解散而失業後,帶著妻子回到鄉下老家。小林除了演奏大提琴外一無所長,就在他為找工作而發愁時,看到了一則待遇優厚又無任何年齡要求的徵人廣告。小林被社長輕松地錄取後才發現,所謂的「旅行助理」其實是為死人入殮的入殮師。盡管小林非常排斥,但最後在社長佐佐木先生的極力挽留和優渥的工資待遇吸引下勉強接受了這份工作。通過一次次與死亡的接觸和入殮儀式,小林逐漸體會到這份工作的意義,並且對死亡有了一種新的感悟。
這是一部關於死亡的電影,片中NK公司的招聘廣告把入殮師定義為「安樂出發的家務助理」,而該片的英文名字為「Departure」 ,為啟程,離開的意思,而死亡在影片中得到了一個全新的詮釋:踏上新的旅程,正如
片中火葬師所說的那樣:「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門 一樣。我作為看門人(火葬師),在這里送走了很多人。說著,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 這位看著一個個人走向終點的人超脫而曠達,真正做到了對生死的參悟。劇中還有一情節設置,兩條魚拚命往上游游去,上游漂來一條魚的屍體。「生命像一條河流,我們都是河裡的一條魚。無論如何努力回溯,終究是無功而返。」劇中這一情節的寓意便在於此。所以,我們也大可不必為生命的逝去悲痛欲絕,這些是「是自然定理吧,他們天生就這樣。」 並且,「死亡」在影片《入殮師》中通過入殮師這一角色被賦予了更多的內容與意義,「死亡」變得如此的優雅與凄美,而不是那麼地冷冰冰,同時將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推向了一個更深、更遠的價值領域去思考。「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點,也是透析每一個人物生存狀態的最佳路徑。
入殮師這職業,在別人眼中,是一個被人看不起,不被人理解的職業,如51分鍾時,被稱:你們是靠死人吃飯的吧;妻子美香不許大悟碰她,並說出一句「骯臟」。主人公心中也曾矛盾過,並想過辭職。從扮死者拍入殮指南DV開始,到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者——一個去世兩周已經腐爛的獨居老太太。他的生活從人生頂端跌入悲慘低谷,每天帶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見飯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會想吐;更因為對美香難以啟齒,最初的他只能獨自在痛苦中掙扎??但漸漸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認真的社長佐佐木的指導下,他慢慢喜歡上了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實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其獨特價值的。這樣的「死亡儀式」,能夠滿足死者生前的心願,也緩沖了生者對死者離去的悲痛,並為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後一眼的「美麗」記憶,這就是這份工作真正的意義所在。主人公第一次的心理變化是看到社長為病死的婦人入殮,他看到社長懷著溫柔的情感讓已經冰
冷的人重新煥發出美麗,而且將這種美麗永遠的定格,他感到了一種靜謐的魅力。第一次大悟心裡感到了這份職業的一種莊重感。第二次心理變化是他親身為男身女容的止夫進行入殮儀式後,其父說了一句「我這么多年都沒好好看他??他是我的兒子。」他釋懷了,從心理上接受了他自己的工作。他的工作被世人接受是他幫澡堂老闆入殮,他的認真,專注,虔誠,敬業精神贏得了妻子和澡堂老闆兒子的理解。片中的高潮部分是主角給自己恨了30年的離家出走的父親入殮,突然,父親手中的石子掉了下了,暗示了離家出走的父親還是時時刻刻想念著他們的,這時,音樂響起(觀眾應聲淚下)主人公再回想起以前的畫面,主人公父親的面容清晰了??
這部影片的配樂也很強大,請了久石讓來配樂。在46分鍾時小林半夜睡不著起來拉提琴,大提琴的聲音加上鋼琴,聲音有點低沉,緩慢,與小林那段痛苦的回憶配合得恰到好處。88分鍾在壟上拉琴,有鋼琴的,還有一些其他樂器的聲音,音樂一下變得明朗而開闊起來,活潑而富於希望,尤其是畫面中飛舞的美麗的白天鵝給人一種希望,讓人感受到了小林的成長。畫面轉到最後,隨著父親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感人的主題《Memory》又再一次悄然響起,記憶父親的臉容逐漸清晰,音樂與畫面的融合,讓人眼中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整部電影都圍繞生死觀在探討,用音樂和畫面來感染人。「人生是無盡的,我們不曾真的死去,也從未真的出生,我們只是度過不同的階段。時間不是我們所看到的時間,而是一節節待學的過程?」
入殮師的觀後感篇二:
致我們終將失去的生命
——觀《入殮師》有感
影片開頭便是日本電影慣有的沉靜,永遠是溫和的緩慢的,就像不在乎全世界都在等。迷霧中男人駕車而行,旁邊坐著似乎要睡去,似乎要死去的老人,他說,日子回想起來,每天都過得平淡無奇。看著前方被霧掩埋的路,漸又清晰,漸又沉沒在霧中——我能否勝任這份工作?嘭——心頭設下懸念。
而後便是男主角為止夫入殮。過程安靜肅穆,他為屍體擦拭,卻發現死者的秘密。鏡頭在屍體和他的對面戛然而止,片名出現,一如場景的沉重。
大悟本是一個大提琴家,卻在別人的一句解散樂隊下失了業,被迫回到鄉下,那個盛滿童年回憶,那個父親離他而去,那個母親撒手人寰,那個模糊而又清晰的老家。得生活啊,他看到報紙上的啟事,能夠幫助人旅行的工作。就這樣,像是命中註定又戲謔的巧合,大悟做了入殮師,可曾想過,從來沒有近距離接觸過死亡的他要有怎樣的恐懼與無奈。第一次站在屍體前,第一次帶著屍臭坐著公交,被人嫌棄。接觸過死亡後身上帶著死氣使他迫不及待得去觸摸妻子,感受生命和溫暖。大悟是膽小的,但佐佐木先生可能正是如此才看到了他內心的溫柔,他無能,輕緩,善良,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不同的死者。
很奇怪,入殮師幾乎是每個家庭都需要的角色,卻不被世俗接受的,人們願意一個「別人」去做,卻不願意自己所知的人去擔任。面對朋友的遠離,妻子的離開,大悟退卻了,他走進了社長叢林般的辦公室辭職,社長正在吃河豚魚白:「這也是遺體啊,一種生物靠吃另一種生物生存。」他說是為了妻子才做了這行,她是他送走的第一個人。「好吃的讓人為難」正如我們的職業啊,對待死的敬意,猶如對待生的真誠。舉重若輕。我們給予死者尊嚴,便是給予生者希望,死在生中得以完成。入殮師就是讓已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要有冷靜、准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感情。
大悟留下,承擔起使命。他在富士山下拉著那把從小便拉起的大提琴,生死在琴聲中掠過。有妻女在臉上留下唇印的歡笑流淚,有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無奈,撕心裂肺。毫無意外的,最後來承擔這些笑淚的是他,有時候親人甚至會將他視作那個奪去了生命的死神,仇視著,不願面對現實。殊不知,他只是一介凡人,比他們見過更多的死亡。草野中大悟拉奏大提琴的容色憂郁,死亡並非代表一切的終止,生與死的循環,才有諒解釋懷,充滿了憐恤與愛的情感,感動由草野上徜徉的樂聲飛揚。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作為看門人,我對他們說著,會再見的。澡堂老太太毫無徵兆的死去,前段時間還對大悟妻子說要將澡堂經營下去,猝不及防的,便離開了。棺材中的她被花朵簇擁,臉上是精緻的妝容,比生前還要美麗,似乎下一秒她還會對你說歡迎,來洗澡啊。老人為她關上棺門,笑著說,馬上會再見的。眼淚再也抑制不住。兒子說要看著她的最後,為她按「ON」火光瞬間籠罩著冰冷的棺木,是生與死的融合,卻,再也不能給予溫暖。她,再也不能笑著罵你沒出息,再也不能用粗糙的手摸著你的發,現在的她只是棺木里的一具屍,沒了靈魂。對不起,謝謝你。這是能對你說的最後的話。
生命終將逝去,無論以哪種方式。死後的一切由生者決定,想起余華的《第七天》中第一個故事,也是關於死亡,混沌,荒謬。即使是死後,也要分出個三六九等。有平民座,貴賓座,還有官員待遇。死了的人甚至不能整理自己,套件睡衣就是壽衣了。幸好,電影里的死者都是平等的,無論是變性人還是孤獨死去的老太。生前的所有錯誤和不是,被死亡帶走。大悟向來是恨父親的,卻也不忍心不負責的入殮師將父親的生命倉促收場。為父親整理時,才發現他手裡緊緊攥著的石頭,如自己保存他的一般保存著,幾十年了,原來一直有這么一個人在遠處默默的想著自己。他掰開父親早已僵硬的手指,取出石子。據說在石頭上能感受出人的情感,他不知道,父親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在這顆石頭中感受到了什麼,是原諒嗎?
大悟將石頭放在妻子的腹上,生與死再一次融合,日光中,笑意洋溢。
我們最後的歸宿都是墳墓,無論生前如何,死亡是需要尊重的,是對生的贖罪。有些事,不要等到死亡介入後再去後悔。死是必然,生是偶然。感謝大悟,能夠教會我們這樣去溫柔的對待生命,即使殘燭已盡,仍需要以一顆溫暖的心給予尊嚴。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生命——請溫柔地對待每分每秒。
入殮師的觀後感篇三:
大概我高一的時候吧,就聽過這部電影的名字了,同學們說這是一部好電影,極力推薦我去看,但我一聽到電影名,就聯想到死亡,頓時就敬而遠之了。這大概也與我們中國的歷史有關吧。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一個極其傳統的巨大民族。在 這樣的傳統教育下「死」成為了不能提及的詞,小的時候只要我一說到這個字,
姥姥就會馬上跺腳說「呸呸呸」。「死」在中國人的字典里是黑色的,消極的,它意味著腐爛,僵硬,惡心,所以多數人不願意去觸碰死者,甚至不願意在生活中提到或想到死。「死亡」這個話題總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懼。.在美國,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生前就為自己買下墓地,而這一切在東方文化中都是鮮見的。
我上大學了,因為對日本電影有些興趣,就選了這門課。老師在一節課上放了這部電影,其實我一開始是有點害怕的,怕什麼,怕死亡,怕屍體,心裡那個模糊的感覺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殮是一件可怕的事。我甚至以為這是一部恐怖片,但隨著電影的播放,我心中的那點恐懼逐漸消失無蹤。《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凈,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凈,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緩慢而抒情的音樂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沖洗過的被陽光慵懶照著的那片藍色天空,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心平靜下來,享受著光影交錯帶來的美感。看完之後,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因此,當老師讓我們就日本一部電影寫讀後感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入殮師》。好電影是需要一遍遍去體會的,我只能盡力用我的語言來向大家展示一下我對這部電影的一點點的零碎的感悟。
當我看完之後,便深深地喜歡上了這部電影,我查找了很多關於這部電影的資料,了解到這部電影一開始沒有在電影界引來很多關注,卻意外地成為了81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上最出人意料的黑馬。隨後,這部原本無人問津的作品成為了那一年最熱門的電影之一。 《入殮師》導演瀧田洋二郎的電影理念是「電影是人的藝術和人的工作」,在他拍攝的電影中,表現人物的想法和性格的多面性成為了影片的一大特點,而拍攝《入殮師》也是想要藉助這個傳統儀式探討日本人對於死亡的看法。影片主要情節是這樣的: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由於樂團解散而失業後,帶著妻子回到鄉下老家。小林除了演奏大提琴外一無所長,就在他為找工作而發愁時,看到了一則待遇優厚又無任何年齡要求的徵人廣告。小林被社長輕松地錄取後才發現,所謂的「旅行助理」其實是為死人入殮的入殮師。盡管小林非常排斥,但最後在社長佐佐木先生的極力挽留和優渥的工資待遇吸引下勉強接受了這份工作。通過一次次與死亡的接觸和入殮儀式,小林逐漸體會到這份工作的意義,並且對死亡有了一種新的感悟。影片的結尾也是高潮處,大悟接到了拋棄他三十年的父親的死訊,在為父親整理儀容時,大悟回憶起了少年時父親的臉,回憶起了父親對他的愛。這部電影對於死亡的定義是踏上新的旅程。正如電影中的台詞所說的:「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整部電影對於死亡的態度是懷著敬意為死者送別,可以說是從一個側面來體現日本人的「死亡觀」。日本人對於「死亡」有著一種天生的凄美感,追求一種「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境界,正如他們熱愛的櫻花絢爛卻短暫的花期一般,在一夜綻放後迅速凋零。這部電影的基調,如同許多日本的純情電影一樣:緩慢的敘事結構、簡單平實的人物和不緊不徐的台詞。但是,也就是在這白開水一樣平平淡淡的劇情發展中卻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們也與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起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終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人對於入殮是虔誠的,電影將入殮這個儀式表現得唯美庄
重。讓人覺得死亡是如此的淡然而優雅,甚至能讓人會心一笑。雙手為死者按摩臉部的各個部位,據說這是為了保持死者的面部輪廓。接下來,小林用綢被蓋住死者的身體,在不露出死者身體的情況下將衣服脫下,之後手持手帕,伸進被子中為死者擦凈身體——這個過程的意義是為了洗去死者在生前的痛苦和塵緣,好讓他(她)無牽無掛地安心上路。隨後是為死者打理遺容,分為男性和女性兩種妝容,以期能恢復死者生前風采。最後,入殮師會請家人輪流用手帕為死者擦拭面容,讓家人向做最後的死者告別。入殮師每進行一道程序,都要向一旁的家屬說明並且徵求對方的同意,這是對死者最後的敬意,因此過程是極為靜謐肅穆的。整個入殮過程在影片被刻畫得絲絲入扣,每一個蘊含著日本傳統含義的儀式細節都完整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讓我們對入殮師莊重優雅的姿態肅然起敬。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美麗」——《入殮師》細致的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入殮儀式的場景:小心翼翼地為死者擦拭,換衣;一絲不苟地為死者打磨面容,上妝;雙手合什戴上保佑的佛珠;將死者抬進棺材;而死者的家屬則圍坐一旁低頭肅穆??這樣鄭重而庄嚴的儀式營造出的`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感,更讓人們感受到了入殮師的溫柔情懷與日本文化對死亡的尊重。這樣肅穆的入殮儀式不禁讓人們對死亡產生了敬畏:原來人的離去可以這樣美,就像一個畫著美麗妝容的新娘等著上花轎去迎接新的人生,原來人的辭世是這樣的寧靜祥和,就像踏上了另一段旅程的開始。在影片中我們見到了許多葬禮:因性取向異於常人而自殺的美貌少年,額頭上印著親人唇印離去的老人,手握十字架離去的男孩,想穿著長筒襪入殮的老婆婆等等等等,眾生百態,導演把充斥著死別的葬禮導成了一幕幕白色喜劇,讓死亡也帶上了讓人動容的溫暖。除此之外,影片還展現了一種愛的傳承。在影片結尾處,大悟在已僵硬的父親屍體的手中找到了幼年自己給父親的一塊石頭,大悟又將這塊石頭貼在妻子的腹部,將父親對自己的愛傳給了自己尚未出生的兒子。這種深刻的親情將影片的主題再一次升華,體現了深刻的人文關懷 。
這部電影採用了現代戲劇的悲喜劇特點,用戲劇的手法來處理悲痛的題材,在影片開頭,小林第一次親自動手進行入殮儀式便遇到了尷尬的情況——他在為原本以為是女性的死者清理遺體時,竟然發現對方是位男性。緊接著,死者的家屬開始以為死者化女妝還是男妝而進行了小小地商討,將原本庄嚴的氣氛一下子變得有些可笑。這種幽默在影片中無處不在,但它們是輕描淡寫的,不會讓你捧腹,卻成功地將葬禮的悲傷調和成了一種淡然的感傷,將死者背後的那些傷痛一筆帶過,達到了一種「哀而不傷」的意境。每一場葬禮都是一段故事,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家庭和人物,他們在面對死亡時有的憤怒,有的悲傷,有的迷惘,正如世間所有的人在面對死亡時都是無所適從的。然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家人為去世的爺爺送別時,孫女、媳婦、女兒和奶奶分別在爺爺的臉上吻上了一個鮮紅的口紅印,象徵著她們對爺爺深厚的愛與感激。這個相當有趣味的送別方式包含了一種坦然面對死亡樂觀心態,以及希望死者能欣然離世的深情。導演在電影的藝術處理上是別出心裁的。
這部電影令我印象作深刻的則是小林大悟的妻子美香。大悟因為劇團解散離開了城市,來到了小時候生活過的農村。他的妻子並沒有因為借錢購買昂貴的大提琴,和離開城市而對他抱怨,而是尊重他的選擇,並接受這一切,和他一起去了鄉下。美香並不要求生活的奢華,她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她就覺得很滿足。雖然她後來得知小林大悟找到的工作是入殮師的時候不能夠馬上接受回到了娘家,但是,在得知自己已經懷孕後,她還是回到了小林大悟的身邊——從放棄城市的優越生活,到目睹丈夫的工作後接受他,再到勸說丈夫去見已經死去的「公公」,乃至於到最後美香對他人驕傲地說「我丈夫是入殮師!」美香的存在是不可少的,她讓我覺得整部電影有了一種淡淡的溫暖——如果說作為入殮師的丈夫始終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讀生命的話,那麼作為家庭主婦的美香就是用舒緩的曲調在輔襯丈夫。
河邊的卵石是電影的一條重要線索。卵石的第一次出現實在小林找到小時候拉過的大提琴
時,它被一張五線譜包裹著一同放在大提琴盒子里。當時我還困惑那是什麼東西?後來通過小林的回憶得知那是他爸爸送給他的。後來在小林和美香的對話中我們得知石頭里蘊含的是「願望」。直到小林幫他的父親入殮時,當那一塊石頭從小林的父親那隻緊握的手中滑落時,我們才知道,他的父親其實對家庭對孩子有多麼惦念!——那一刻,我被親情的力量所震撼。這一發現也摧毀了小林內心的冷漠與矜持。從最初聞知父親死訊時的心理抵觸到收斂遺體時的淚水如注,小林從怨恨父親多年的心理圍城中得以解脫。隔絕不斷的畢竟是血緣親情,而升華到愛的理解寬容似乎更為可貴。
了。
《入殮師》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由日本著名音樂大師久石讓譜寫的背景音樂,為了體現主人公的形象音樂主要由大提琴音構成,悠揚而渾厚,時而輕快時而舒緩,打破死亡帶來的沉重,樂曲仿如主人公內心的洪流。尤其男主角那段在草原拉琴的意識流,真可謂神來之筆,抒情怡人、格外浪漫。
《入殮師》將生死的涵義通過鏡頭表現出來,每個片段都流露出了脈脈溫情,情節舒緩卻不拖沓,在兩個小時的影片中娓娓講述了一個個充滿歡笑與淚水的人生故事,主人公大悟最後成長為一個不懼死亡、豁達寬容的入殮師,同時也告訴我們,坦然接受人生中的種種感情,享受人生。 是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相同的歸宿,那就是死亡,用小沈陽的話說,生命就是在睜眼閉眼之間。《入殮師》不厭其煩地展現了很多關於人的死亡的入殮過程,它讓我們每一個人直接面對死亡,但是,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領悟到什麼是生命。
㈧ 入殮師電影講述了什麼
入殮師電影講述了什麼
入殮師電影講述了什麼,用很輕柔的敘事手法講述了個很沉重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很簡單卻也很感人,因為提到生離死別那是每個人都無法買過的坎,入殮師電影講述了什麼。
入殮師電影講述了什麼1
《入殮師》是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在2008年拍攝的作品,豆瓣評分8.8,TOP2550排名第,曾獲81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並在當年的日本電影學院獎上面大獲豐收。同時也在當年的香港金像獎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
《入殮師》是一部溫柔而平和的電影,它講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就是大提琴家小林大悟在樂團衰落並欠下大量貸款的前提下,賣掉了心愛的樂器跟妻子返鄉生活。在家鄉他為了生計找了一份很多人包括妻子都不理解甚至厭惡的工作入殮師,最終小林大悟通過自己對職業對的堅持對死亡的尊重得到了妻子對的理解,周圍人的尊重,還有自己跟父親的和解。
《入殮師》在我看來來是一部很溫柔的電影,他用很輕柔的敘事手法講述了個很沉重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很簡單卻也很感人,因為提到生離死別那是每個人都無法買過的.坎,人生只有一次,親人也只有一次,所以哪怕這個故事所表達的不僅僅是關於生離死別的痛苦,也足以令觀眾流下眼淚。
我個人認為《入殮師》主要表達的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對死亡的尊重,每個人都可能經歷過死亡,也見證過死亡後繁復得到禮儀,在我們國家對於死亡後事這件事大多也是由專業人士來完成,形成了一套產業鏈,而這套產業鏈下面卻是驚人的利益,我想經歷過親人去世的人都會懂。在我們家鄉也流傳一句話「死人錢最好賺」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這個行業的暴利。而日本電影《入殮師》他所傳達的也是這個行業的特色,既對死亡的尊重,入殮師這個職業他是跟死者最後接觸的人,為的是讓生者做最後的道別,死者可以灑脫的上路,如連這個工作顯得格外嚴肅莊重。《入殮師》表並沒有刻意煽情或者放大死亡這件事,而是從入殮師工作的 細節入手,小林大悟從起初被人瞧不起被家屬罵,到最終家屬對其充滿敬意,因為他的工作就是讓死者美好的去另一個世界,而他對待自己的工作的態度跟對死者的尊敬都讓人肅然起敬。
第二個方面就是要表達工作無分貴賤,也是要表達日本人的匠人精神,小林大悟從最初的忌憚跟不適,到最終對待自己工作的認真跟尊重,也是這部電影要表達的一個觀點,在人們傳統印象里,入殮師這個職業第一是不吉利第二是不幹凈第三就是人們認為的這個行業的暴利,這部電影從小林對待工作的變化從開始的驚愕厭惡為了錢而工作直到電影最後他溫柔的送走了自己的父親,這樣一個人心態的變化,對工作態度跟想法的變化,工作無分貴賤,努力尊重才是真正的匠人精神。也正是社長對工作的態度跟敬畏之心,也正是小林對工作的認真跟尊敬,妻子最終才會理解他,事業無分高低貴賤,努力才會讓一份工作有價值。
第三個方面電影要說的就是死亡,生離死別,人之常情,我們活著的時候常常意識不到死亡的恐懼,可當身邊人突然去世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死亡原來如此之近,曾經爺爺離開我的時候我才發現所有難受所有遺憾在死亡面前真的微不足道,而在入殮的時候才算是真正的生離死別,親人是這一輩子的緣分,所以無論怎麼樣下輩子也不會再見,別等到真正後悔的時候才發現還有好多對親人的事情沒做,這世上唯一不能等的就是盡孝。
入殮師電影講述了什麼2
《入殮師》表達的是:傳統家庭中的親情故事,提醒生者,不懼死,才能更好地生。
《入殮師》是松竹出品的傳統家庭故事片,散發著親切的人情味。影片側重於表現不同家庭關系中的親情,能獲取日本本土中老年觀眾的好感。
但《入殮師》還有新奇成分,就是日本獨特的文化美學,如入殮過程。再者故事通俗易懂,有笑點有煽情,大提琴等內容更不會產生隔閡障礙。
關鍵一點,在西方世界與死亡有關的行為往往涉及宗教,《入殮師》與宗教的牽連則幾近於無(影片社長有一句與此對應的話,稱不信三大教),這顯然提供了另類的東方視角。
影片看似通篇在說不同的死,但其實更是提醒生者:不懼死,才能更好地生。至於片中人物的真情實感,不同國家的觀眾都能感受得到。
《入殮師》的劇情簡介
由於樂隊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飾)就此失業。他和妻子美香(廣末涼子飾)一起離開東京回到了老家山形縣。然而即使在山形,沒有實用一技之長的大悟還是很難找到工作。
「年齡不限,高薪保證,實際勞動時間極短。誠聘旅程助理。」一張條件惹眼的招聘廣告吸引了大悟,不料當他拿著廣告興沖沖跑到NK事務所應征時卻得知「啊,那個是誤導,我們要找人給去那個世界的人當助理。」
事務所老闆佐佐木(山崎努飾)向大悟說明了工作性質,所謂的「旅程助理」其實就是入殮師,負責將遺體放入棺木並為之化妝。
大悟躊躇良久,但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他含糊其辭地對美香說自己當的是婚葬儀式助理,讓她誤以為是婚禮助理。人妖青年、舍下幼女去世的母親、帶著無數吻痕壽終正寢的老爺爺,在各式各樣的死別中,大悟漸漸喜歡上了入殮師這份工作。然而美香知道真相後,和他吵了起來。
㈨ 如何評價電影《入殮師》
看了電影《入殮師》之後,我表示對殯儀館的工作人員不再那麼害怕,而且由心底對他們表示尊敬。一開始看這部電影,覺得還是蠻恐怖的,畢竟要接觸已經去世的人,但是,多看幾遍之後才發現,選擇做入殮師這一行,真的是需要極大的勇氣。
入殮師,在我國應該是殯儀館化妝人員的統稱吧。不過在我們國家,對於入殮師這一行沒有專業的人員,我們國家的殯葬事宜都只是派車接送遺體而已,並不會幫助逝世的人穿衣服或者是化妝。但是這部《入殮師》卻讓我見識到了日本的殯葬文化。
不得不說,這部影片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小時候,我記得村裡那些去世的老人,並不會被拖去殯儀館火化,而是直接埋葬。我看過去世的人,他們臉上蓋著黃色的紙,親人並不會看到ta死去的面容。不知道怎麼說明白這種感覺,就是親人無法對去世的親人好好告別。
《入殮師》讓我明白,跟已經去世的親人也是需要好好告別的。好好的告別,才能夠更好的繼續自己額生活。不然,一直生活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之中,對誰都是一種折磨。
《入殮師》這部電影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很好看,建議題主自己去看一下。沒看過的其他人也應該看一看,真的是很能夠改變人生觀的一部電影。對我影響很大,在我爺爺去世那一年,看到這部電影對我來說真的是莫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