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日本皇室宮禁森嚴電影

日本皇室宮禁森嚴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1-26 23:15:48

『壹』 為什麼宮禁

為了保證安全,宮中禁衛森嚴。《獨斷》渭:天子「所居日禁中,後日省中」。「禁中者,門戶有禁,非侍御者不得人,故日禁中。孝元皇後父大司馬陽平侯名禁,當時避之,故日省中。」「漢興以來,深考古義,惟萬變之備。於是制宮室進人之儀,正輕重之冠。故司馬、殿省,門闥至五六重,周衛擊刁斗。近臣侍側,尚不得著鉤帶人房。」(《太平御覽》卷三五四《漢名臣奏》)西漢以郎中令掌守門戶,出充車騎。郎中有車、騎、戶三將,主車日車郎,主騎日騎郎、主戶日戶郎,皆以中郎將主之。(《資治通鑒》卷十四胡注)後漢則屬光祿勛卿,「掌宿衛宮殿門戶,典謁署郎,更直執戟宿衛門戶」(《後漢書·百官志》)。法律規定:諸出入宮殿門皆著籍。「籍者,為二尺竹牒,記其年紀、名字、物色,懸之宮門,案省相應,乃得人也。」(《漢書》卷九《元帝紀》)又《通鑒》胡注引如淳曰:「《宮衛令:諸出人殿門、公車司馬門者,皆下;不如令者,罰金四兩。」(卷十四)其闌人司馬門者黥為城旦。(《新書·等齊篇》)闌者,無傳符出入之謂。竇太後除竇嬰門籍,不得朝請。梁孝王有寵,故梁侍中、郎、謁者皆得著籍,引出入殿門,與漢宦官無異。可知籍即宮禁通行的憑證。當時的宮門都是「陳屯夾道,其旁設兵以示威武,交節立戟以遮河出入」(《資治通鑒》卷十四胡注引程大昌日)、沈家本《歷代刑法考·漢律摭遺》卷十六所摭拾之《越宮律》中,有闌人宮門殿門、失闌、衣檐榆(私居之服)人宮、無引籍不得人宮司馬殿門、宮中有罪禁止不得出亦不得人、從官給事宮司馬中者得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衛宮。諸出人殿門及公車司馬門者皆下不如今罰金四兩、酣宗廟騎至司馬門、部署諸廬者合其所居寺、蹕先至而犯者罰金四兩、衛士填街蹕執金吾下至今尉奉引、出入屬車間、卒辟車、三公出城郡督郵盜賊道、漏泄省中語、泄秘書、刺探尚書事、尚書人省事、尚書作詔文。上書、舉奏非是、議不正、觸諱、騎乘車馬行馳道中已論者沒人車馬被具、諸使用製得行馳道中者行旁道無得行中央三丈、太子得絕馳道等條項,都是涉及到宮禁的問題。從這些我們可以約略窺見其設法的嚴密。

唐承隋制,置城門郎,掌京城、皇城、宮殿諸門開閻之節,奉其管鑰而出納之。每晨,「承天門擊曉鼓,聽擊鍾後一刻,鼓聲絕,皇城門開,第一冬冬聲絕,宮城門及左、右延明、乾化門開;第二冬冬聲絕,宮殿門開。夜第一冬冬聲絕,宮殿門閉;第二冬冬聲絕,宮城門閉及左、右延明門、皇城門閉。其京城門開閉與皇城門同刻。承天門擊鼓,皆聽漏刻契至乃擊;待漏刻竹牌到,鼓聲乃絕。」(《唐六典》卷八《門下省·城門郎》)「凡皇城,宮城闔門之鑰,先酉而出,後戌而人;開門之鑰,後丑而出,夜盡而人。京城闔門之鑰,後申而出,先子而人;開門之鑰,後子而出,先卯而入。若非其時而有命啟閉,則詣閣覆奏,奉旨、合符而開闔之。」唐之門籍,流內記官爵姓名,流外記年齒狀貌;月易其籍,非遷解不除。凡通籍殿中者,則得預朝請;不籍者,則不得人朝奉朝請。無籍之人如有急奏,皆令門司或仗家引奏,不得阻撓。前文中我們還提到在魏晉至唐時期中,百官入朝,實行搜身的制度。「六殿門外有葯樹,監察御史監搜之位在焉。唐制:百官人宮殿門必搜,監察所掌也。」故元微之有詩雲:「松門待制應全遠,葯樹監搜可得知。」(《文昌雜錄》卷一)文宗太和元年,有詔:「自魏晉以降,參用霸制,虛儀搜索,因習尚存。朕方推表大信,置人心腹。況吾台宰,又何間焉。自今已後坐朝,眾寮既退,宰臣復進奏事,其監搜宜停。」據字文紹奕所考,「大和」當為「開成」之訛;而所謂「宰臣復進奏事,其監搜宜停止」者,乃謂「宰臣勿搜,非皆罷也」(《石林燕語》卷二)。這種制度可能在唐以後才完全廢止。

明朝宮禁極嚴。洪武問,朱元璋親自定製:凡守衛皇城四門的軍衛,自指揮至軍士,各依其伍,全隊上直,不得使人代替。凡上直各守本門,不得從別門往來,違者執獲,雖國戚亦聞奏區處;執獲者有賞。凡朝參,先放直日都督將軍及帶刀指揮等官,然後文武百官以次而人,不許攙越。幾內官、內史、小火者,必須比對銅符;無符輒放行者,守門軍官治重罪。有公差帶金銀緞匹出宮者,憑勘合照驗,仍明白附寫住某處公於及記所服衣服顏色件數,回日照對;有不同者,即時聞奏。工匠等出門有夾帶鈔物者,許執奏。惟官民軍人有事人奏,不許阻遏及問其事情,違者坐罪。(《典故紀聞》卷五)所有常朝官懸帶牙牌,專主關防出入。牙牌正面刻各衙門官名,背面刻有「出京不用」字樣。「凡在內府出入者,貴賤皆懸牌以別嫌疑。如內使、火者,烏木牌。校尉、力士、勇士、小廝,銅牌。匠人,木牌。內官及諸司常朝官,牙牌。」(《寂園雜記》二)

『貳』 日本現在實行了君主立憲制後,除了日本皇室天皇,還有沒有,類似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存在

目前沒有所謂的公侯伯子男的爵位了。
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仿製西方建立西式貴族體系,將公家 即世襲貴族按照家格(攝關家、清華家、大臣家、羽林家、名家、半家)分封爵位;又將武家地方諸侯 即各個大名按照原食邑多少分封爵位;個別在維新過程中有特殊貢獻的低級武士平民也得以封為貴族,如伊藤博文等。戰後盟軍清算日本時便將這一貴族體系給廢除了,但是日本這個民族很注重家族傳統,很多原貴族在地方和政壇仍舊有非常顯赫的地位。如前日本首相細川護熙就是戰國名將細川藤孝之後,其父祖被封為侯爵,其外祖父也就是前首相近衛文麿公爵。總而言之,貴族的封號沒有啦,但是仍舊很有勢力。

『叄』 日本皇族的傳統服裝叫什麼名字 我是在《源氏物語》這部電影里看到的 和《大奧》里的和服很不一樣

源氏物語裡面應該是日本的傳統服飾

日本平安時代宮廷服裝十二單衣(じゅうにひとえ)

十二單衣是日本平安時代命婦以上的高位女官穿著的朝服。不過由於平安時代的女性少有在公開場合露面的機會,所以後宮的女性們平日里便穿著袿或小袿,在較為正式的場合則披上裳和唐衣。

十二單衣是由唐衣、裳、上衣、打衣、袿(五衣)和單衣組成的(當然,在單衣裡面還要穿著小袖)。平安末期則再加上比禮、裙帶、結發、寶冠等,算是保留奈良時代的遺俗。

唐衣是披在最外面的短褂,自皇後開始,至三位以上的典侍皆可穿用。在顏色方面,赤、紫、青是禁色,只有三位以上、得到敕許的人才能穿著。此外,唐衣的色目繁多,有紅梅、櫻、柳、林道、麥塵等等。這些美麗的顏色交織在一起,相互映襯,與刺綉於其上的龜甲、鳳凰、團菊、牡丹等紋樣一起構成華麗的視覺效果。

裳是平安朝時期CR女性正裝時圍在後腰的長裙(類似男性的裾),考其源起,當是日本於奈良時代學習中國文化的結果。裳以鮮艷的布料製成,可分為大腰、小腰和延腰三個部分。後背自腰間向下皆為「大腰」,以八幅長布製成褶裙延展到身後、拖曳在地板之上的部分稱為「延腰」,以布帶系於腰間的部分叫做「小腰」。裳的質地多為綾或紗,顏色有紫緂、白、秋青等,紋樣則為州濱、波浪、花鳥、小松原等等。

上衣的日文寫作「表衣(うえのきぬ)」,采垂領廣袖的設計,是唐衣之下的第一層袿服,也是袿姿的外袍,因此式樣是非常華麗的。刺綉方面,使用浮紋覆蓋地紋的二重織法,顏色多為赤紅或萌黃,圖案則有立涌、蔓草等等。此外,後裾也以綿為襯里,是一種非常富麗的服裝。

穿著於上衣裡面的打衣最早的作用是禦寒,原先的名稱是「板衣」(這是因為衣上的光澤是以木砧捶打而顯出的緣故)。由於打衣的顏色多為赤紅,故又有「紅衣」之稱。它的紋樣多為菱或瓜形,上面還飾有家紋。

在打衣和單衣之間,還要穿著一層五衣。這是一種以五層不同顏色的薄衫層迭組成的衣物。其名稱便是由「五種不同的色彩」這一含義引申而來的(不過,五衣最早也曾為同色五衫)。到了平安時代中、後期,為了方便起見,將五衣做了簡化,取消了五衫的定製;改為於同一件衣衫的領口和後裾處迭縫五層布料,以起到原先的層色效果。

單衣是十二單上裝中的內衣。其形制雖與五衣及上衣相同,但衣袖和長度卻略有增加。質地多為綾、絹,顏色為紅或青,紋樣有花菱等等。

與上裝搭配穿用的褲裙為袴,又稱表袴或長袴。袴色多為赤紅,未婚少女選用濃色,已婚婦女則用薄紅。質地最早為平絹,後來便漸漸改為絲綢。到了近世,袴又分成帶有褶皺的長袴和無褶的表袴。

最後,還要介紹一下女房裝束的飾物:衵扇。它由杉木或檜木製成,其上覆有薄紙,施以彩繪,又用金銀為箔,是一種非常華美的扇子。

但是,「十二」不是指有十二層,而是說很多層,非常豪華,豪華到極點的意思。「十二單衣」首先是由唐服演變而成,將前後裾的長度進行調整後,便有了濃濃的和風。所謂」十二單」的」單」,就是貼身襯衣的意思。重疊八張「褂」的話就是」八ツ單」,要是十張就是」十單」,十二張就是」十二單」。實際在單上面」五衣」、」打衣」、」表著」、」唐衣」一件一件地穿上,到最後也僅僅是八層,把裳(類似裙褲、裙子)算入數之內也只是九層,不是十二層。

另外十二單是俗名,正式名稱為五衣唐衣裳裝束或女房裝束,這個名稱首見於《源平盛衰記》中描述建禮門院著十二單衣投海一段,而後才有十二單衣之稱呼。現在的日本,除了旅遊景點或戲劇的表演外,基本上十二單衣已很少出現了。日本皇室與貴族也只有在重要儀式時才會穿戴十二單衣。十二單衣雖然有部分受到中國唐代服飾的延伸影響,但不管怎樣,它其實具備自己的系統。是平安時代日本和風的表現。

與所有禮儀性的服飾一樣,十二單衣具有的更多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平安時代的裝束極具有古典以及藝術的價值,即時到了今日,皇室的重要活動中仍然穿著平安裝束,而其影響也不僅止於皇室,以至於民俗祭典,以及神道等等。

平安時代始於公元770年光仁天皇即位,終於公元1071年後三條天皇三年。這是一個沒有太大戰亂,百姓生活安定的時代。而遣唐使的派出,模仿長安建造平安京,《源氏物語》及《古今和歌集》的完成也預示著這個在鐮倉,室町,戰國及江戶時期之前的時代有著自己的不同之處。

平安時代的女性服飾,基本上有三種:禮裝、正式服裝、褻服。顧名思義,禮裝當然是公式儀式時所穿的盛裝,正式服裝則為後宮女官平素穿的服裝,褻服是家居服。

正式服裝俗稱十二單衣,在宮廷或貴族宅子服侍的女官、女侍,因必須接待來客,平日都穿十二單衣。十二單衣上加裙帶、領巾,頭上再戴寶冠、發釵,便是禮裝。褻服是家居服的一種,後宮眾後妃及皇女,平素只穿褻服,而女官只在夜晚回自己廂房睡覺,或生病請假回娘家時,才有機會換穿褻服。無論十二單衣或褻服,下半身最里層均是褲裙,而非長裙。

顏色有紅、青、蘇方、蔥綠、櫻、紫、藍、葡萄染、白等等。其中,紅、青、黃、深紫等七色是「禁色」,除非皇上允許,女官不能穿「禁色」服。但若逢皇子誕生或皇上行幸時,女官可以破例。

旅遊時,穿的是「壺裝束」,腰上系帶子,以免下擺拖地;袖子捲起來,頭上戴「市女笠」。「市女笠」是饅頭形笠子,本為市場叫賣女人所戴的草笠,不知何時開始,竟在貴族間流行起來。另有一種山野用笠子,四周圍上透明紗。

當時的服裝既寬松又重重迭迭,女性無法顯現身材線條,只得盡力在袖口、下擺、顏色下功夫。另外以刺綉、螺鈿等裝飾,呈現自己的風格及才氣。女性美集中在牛車垂簾外或寢殿垂簾外的袖口、下擺重迭顏色。另一種是「襲色」,大概因養蠶及紡織技術問題,古代絲綢比現代絲綢薄,透明度約百分之十,外層配內層的顏色,正是「襲色」。種類二百多,名稱均取自四季花草,例如「躑躅」是表紅梅、里青,「女郎花」是表黃、里青,「柳」是表白、里青。還有一種是上濃下淡的顏色,上面染成濃色,往下逐漸染成淡色,最後成為白色。

除了服裝可以呈現女性美,傢具及日用器具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寢殿出入口最外面一層是竹製垂簾,絲綢鑲邊。緊貼垂簾的是絲綢布簾,外側通常有花鳥圖樣,里側白色。幔帳及屏風可移動,用來隔廂房。而對女性來說,扇子最重要,不僅可避免直接露出五官,躲躲藏藏也可增加女性魅力。

主要照明是燈台、燈籠、脂蠋、篝火。燈台是竹竿頂有個小盤子,盤子上有三腳鐵環,鐵環上擱油器,倒油,置燈芯,點燃。燈籠有四角、六角、八角形三種,材料是石、竹、木、鐵等等,四周用紗布或紙圍住,吊在半空。脂蠋是圓形松木,長一尺五寸,直徑三分,尖端用炭火熏黑,再塗上菜油,烘乾,手持部分卷紙,室內專用。室外則用火把。篝火是鐵籠內放鬆木,點燃,庭院專用。

交通工具是牛車。種類很多,但各種牛車均有貴賤之別,無法隨意挑選。乘坐牛車時,後方上車,前方下車。單獨一人乘坐時,靠左側、面向右側;兩人以上乘坐時,前方右側及後方左側是上座。因背對左右兩側相對而坐,若男女同乘一輛牛車,男子應坐右側,女子則坐左側。

此外,平安時代與現代一樣,無論朝廷或民間,都有固定「更衣日」,朝廷是四月一日及十月一日。這天,不僅裝束,所有傢具與室內裝飾都要更換。

平安女官裝束-細長在源氏物語中,明石之君就曾著此類服裝

在平安時代的律令里,不只服色有加以規范,甚至連鞋履也因官階而分制,此圖最上面的靴便為五位以上的殿上人才得以著用,而五位以下的小官則只能穿著較次等的絲鞋。而與現在相同的,平安時代的裝束裡面也有襪子,不過在參內時不得穿著,除非因為年老等理由,這種情形稱作襪御免,此外樂舞時也會使用。

自從團扇從中國傳入日本以後,就受到了廣泛的使用,到了平安時代更發展成了檜扇,蝙蝠等,大約產生於十世紀半前後。

而大奧中女子身著的服飾屬於和服的一種,名為「十二單」,是平安時代就延續下來的盛裝禮服,是由唐衣、裳、上衣、打衣、五衣和單衣組成的。

唐衣是披在最外面的華麗的錦緞衣物,以紫、緋為貴,金碧輝煌,美麗異常。尤其深紅色和深紫色,更不準皇室以外的人使用,這種規定一直持續到1945年。唐衣的色目繁多,有紅梅、櫻、柳、林道、麥塵等等。這些美麗的顏色交織在一起,相互映襯,與刺綉於其上的龜甲、鳳凰、團菊、牡丹等紋樣一起構成華麗的視覺效果。

裳是成人女性正裝時圍在後腰的長裙,從平安時期開始逐漸演變。裳的質地多為綾或紗,顏色有紫緂、白、秋青等,紋樣則為州濱、波浪、花鳥、小松原等等。

上衣是唐衣之下的第一層袿服,也是袿姿的外袍,因此式樣是非常華麗的。

打衣最早的作用是禦寒,由於打衣的顏色多為赤紅,故又有「紅衣」之稱。它的紋樣多為菱或瓜形,上面還飾有家紋。

五衣是一種以五層不同顏色的薄衫層疊組成的衣物,後來為了方便起見,將五衣做了簡化,取消了五衫的定製;改為於同一件衣衫的領口和後裾處疊縫五層布料,以起到原先的層色效果。

單衣是十二單上裝中的內衣,其形制雖與五衣及上衣相同,但衣袖和長度卻略有增加。

『肆』 連小公主都無法倖免,日本校園欺凌現象如今到底有多嚴重

日本校園的欺凌狀況嚴重到連升為日本皇室的小公主都因為被欺凌到不想去上學。而我們也會看到很多校園欺凌的電影或者電視劇,後面都有一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所以事實就是,現實往往比電視劇所表現出來的更加殘酷,不要以一顆玻璃心去對待社會上的陰暗面。

日本皇室的小公主愛子就是因為在學校上課期間遭受到男同學揪頭發的行為,導致了愛子內心受到極大的沖擊,甚至不願意再去學校上課。日本的欺凌狀況已經到了,連皇室成員都無法避免的情況,就可以看出日本學校欺凌的現象有多嚴重。


其次日本會造成欺凌現象這么嚴重的原因,還是因為日本校園是一個等級非常森嚴的結構。意思就是高年級的學長在校園有著絕對的話語權,日本十分重視輩分。這就導致了有些低年級的被施暴者有苦都說不出。

『伍』 清朝的皇族最終是什麼下場

一、溥儀

1945年日本投降,溥儀准備逃亡國外時,被蘇聯紅軍俘虜,後來在軍事法庭上控訴了日本人的罪行,算是做了一點貢獻。

二、其他皇族人員的去向

當時的皇族成員,據有關統計男性有兩萬人左右,再加上女性,估計也有差不多十萬人了。那麼這么多的人,都去了哪裡呢?

也有說法是愛新覺羅是被俘虜的宋朝的後裔,本姓『趙』,『覺羅』就是趙的意思。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河北的滿族,有一大部分改姓『趙』。

那麼,這些皇室成員到底去了哪裡呢?

1、留在北京繼續生活

雖然皇室的日子不在了,但是很多皇室成員都有自己的家業,有一大部分人選擇留在京城生活,並守著自己的祖業。比如溥儀的父親載灃就是如此,後來在四十年代末期,日子過不下去了,才把房子給賣了,維持生活。

(啟功)

2、跟著溥儀去了東北

溥儀去天津,去東北的時候,有一些皇室成員就選擇跟著溥儀一起走了,比如溥儀的幾個妹妹和妹夫,還有溥儀的一些親信們。

3、去海外尋求發展

有的清朝後裔還帶著金錢去了國外發展,比如有的在香港開照相館

4、去其它地方過著隱居的生活

同時,還有一些人去了祖國其他的地方,投親靠友,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落腳地。

愛新覺羅的後裔——恆紹,乾隆皇帝的七世孫。在2013年的時候,他帶領族人對清朝的皇陵進行了一次大型的祭拜活動,海外有一部分人也參加了。

由滿州貴族建立起的大清王朝,作為中國 歷史 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自以為天朝上國,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可以說是讓中國徹底落後於世界了,再加上慈禧太後對中國長達48年的統治,一度以軟弱的政策向英法等國不斷妥協,甚至想要再次垂簾聽政下詔立3歲的溥儀為帝,這樣的統治怎能不衰敗?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個皇帝也不得已宣布退位,清王朝近300年的統治正式宣告結束,同時也是中國封建帝制的終結點。

在清朝亡國後,溥儀作為最後一任皇帝一樣被人操控了幾十年不得安寧,而那些籍籍無名的十多萬大清皇室貴胄又如何安身立命?

1920年5月23日,上海的《民國日報》上曾刊登了一篇《今日之旗人生活狀況》,大致將清朝亡國後的滿州人的生活狀況分為了以下四大類:

1.貴官派,就是說那些享受《優待條例》的皇室宗親,這些人雖然有些家底,但是入不抵出,更是因為少不經事,「眾家丁分肥",預計"將來不至窮死不止」;

2.謀生派,在皇室宗親之中也有勤求有強者,可以自立,「此派為旗族中之尚佳者」,逐漸可與其他各族同化;

3.勞動派,以漢軍旗人居多數,普通以人力車為謀飯之計,生活困頓但尚能自存;

4.待死派,就是指那些註定「老死牖下」的赤貧者。

曾經不學無術的滿人貴族子弟,又沒有賴以生存的技能,日子過得更是舉步維艱,有頭腦有志氣的人學起了做生意,有的賣蔬菜水果、賣魚肉,有的街頭賣藝等,然而更多的人是流落街頭、沿街乞討、挖掘祖墳,餓死街頭的大有人在。那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阿哥格格們和只懂爭寵的皇後妃子們,從紙醉金迷般的奢靡生活跌落神壇,成了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曾無意翻過幾頁民國時期的報紙,王子皇孫死於城門外,公主貴婦墜入煙花院的花邊新聞屢見不鮮,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悲劇。

改名換姓,定居故鄉的,大有人在,滿洲的起點是在東北,在清亡後有近三萬的貴胄回到了故鄉,改名換姓重新生活。

富貴夢還沒醒,貪戀權貴的也有不少,想要繼續擁有權力,甚至不惜通敵賣國以求榮華,成為日本人的走狗,這樣的人在我們中國人的 歷史 上畫上了醜陋的一筆,這不只是影響了他們自己,甚至影響到了子孫後代。

這群滿族貴胄,不管曾經在清廷有著何等尊貴的身份,不管選擇了怎樣的生活方式,在清亡後,都歷經了很長一段黑暗的生活。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個皇帝也不得已宣布退位,清王朝近300年的統治正式宣告結束,同時也是中國封建帝制的終結點。

在清朝亡國後,溥儀作為最後一任皇帝一樣被人操控了幾十年不得安寧,而那些籍籍無名的十多萬大清皇室貴胄又如何安身立命?

那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阿哥格格們,只懂爭寵的皇後妃子們,從紙醉金迷般的奢靡生活跌落神壇,成了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曾無意翻過幾頁民國時期的報紙,王子皇孫死於城門外,公主貴婦墜入煙花院的花邊新聞屢見不鮮,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悲劇。

1920年5月23日,上海的《民國日報》上曾刊登了一篇《今日之旗人生活狀況》,大致將清朝亡國後的滿州人的生活狀況分為了以下四大類:

1.貴官派,就是說那些享受《優待條例》的皇室宗親,這些人雖然有些家底,但是入不抵出,更是因為少不經事,「眾家丁分肥",預計"將來不至窮死不止」

2.謀生派,在皇室宗親之中也有勤求有強者,可以自立,「此派為旗族中之尚佳者」,逐漸可與其他各族同化。

3.勞動派,以漢軍旗人居多數,普通以人力車為謀飯之計,生活困頓但尚能自存。

4.待死派,就是指那些註定「老死牖下」的赤貧者。

曾經不學無術的滿人貴族子弟,又沒有賴以生存的技能,日子過得更是舉步維艱,有頭腦有志氣的人學起了做生意,有的賣蔬菜水果、賣魚肉,有的街頭賣藝等,然而更多的人是流落街頭、沿街乞討、挖掘祖墳,餓死街頭的大有人在。也會有一些善於謀算的,帶著錢財移居海外,而當時清朝的珍寶就這樣被他們帶走,流落海外。改名換姓,定居故鄉的大有人在,滿洲的起點是在東北,在清亡後有近三萬的貴胄回到了故鄉,改名換姓重新生活。

富貴夢還沒醒,貪戀權貴的也有不少,想要繼續擁有錢權,甚至不惜通敵賣國以求榮,成為日本人的漢奸,這樣的人在我們中國人的 歷史 上畫上了醜陋的一筆,這不只是影響了他們自己,甚至影響到了子孫後代。這群滿族貴胄,不管曾經在清廷有著何等尊貴的身份,不管選擇了怎樣的生活方式,在清亡後,都歷經了很長一段醜陋黑暗的生活。

相信很多了解 歷史 的小夥伴們都知道,自從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紫禁城之後,清朝就滅亡了。 清朝一共存在了296年,曾經有過非常強盛的時期,不過也有過十分破敗的階段。

古代皇帝是根本不缺女人的,甚至很多宮外的女人也想擠進皇宮里邊當皇上的妃子,畢竟當了皇上的妃子之後,身份和地位就尊貴許多了。

俗話說,皇帝的後宮有佳麗三千,雖然這個說法誇張了一些,但是相比較如今的一夫一妻制,很多人還是十分羨慕古代皇帝的生活的。

雖然 歷史 上不乏有一些非常好的皇帝,但也有一些昏君,他們只顧著貪圖享樂,不管老百姓們的死活。 所以當清朝滅亡之後,皇帝的子孫後代們,想要活下來的話,就必須改名換姓。

在遼寧省的本溪市裡就有很多大清國的皇族子孫,當大清朝滅亡之後,後代子孫們基本上都紮根在這里。 雖然是皇族的後代,但是他們並不幸運,可能一生下來就要躲避追殺,還要通過自己的勞動去生活。雖然有著皇族的身份,但是當大清朝一滅亡,可以說他們就什麼都不是了。

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們和當代的普通人沒有任何區別,想要在 社會 上立足,就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勞動。沒有什麼特殊性。

清朝的愛新覺羅家族自從入關後,共經歷10位皇帝,統治268年

這里的皇族不僅僅是指愛新覺羅本身,因為愛新覺羅大多和滿洲貴族聯姻,

愛新覺羅等皇族們雖然在清朝時期,享盡富貴榮華

而且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很低調的,真正的皇族後裔不會處處顯擺自己出身愛新覺羅。

大多數皇族都變成了平民,和普通人一樣追求自己的愛好

還有歌手那英,就是慈禧太後家族其中一支的後代,原姓葉赫那拉,現在成「那」了,還有關之琳,她本是滿族正白旗瓜爾佳氏,

在溥儀跟隨日本人去了東北當偽滿洲國皇帝以後,很多皇族也和溥儀去了東北,雖然當時的溥儀是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可是那些皇族有很大一部分也選擇安家在了東北

在遼寧省本溪市轄區內有一個小村莊叫「泥塔村」,這個村子大部分都是大清皇族的後裔,很多還保留著皇族生活的習俗。

艱難謀生

大清滅亡後,貴族子弟們曾經不學無術,還沒有賴以生存的技能手藝,很多人拉人力車賺口飯吃,有的貴族子弟賣起了蔬菜,還有街頭賣藝的。

甚至還有很過分的,日子過不下去了,挖自己祖墳的。

帶著錢財出國

有一些皇族子弟還存在很多有遠見的人,因為在那個風雨搖墜的大清末期。

因此很多皇族子弟們帶著已經積攢好的錢財移居到了海外,有的留學

綜上所述,大清滅亡後,皇族們深知自己早已沒有了特權階級,也都順應 歷史 的潮流

十萬皇族子孫的說法存疑

而在清朝滅亡的時候,我們並不能確定清朝的皇族在當時到底有沒有十萬人。

根據民國時期的統計,清朝皇族的男性族人在民國時才總共只有2萬多人,

因此,清朝皇族10萬人的說法我們並不能肯定到底是不是真的。

當然,這只是統計了男性族人的數量的結果,如果再加上沒有被統計的女性族人數量

所以,說清朝滅亡時有十萬子孫我覺得是沒有多大的問題的。

溥儀的去向

而要說這些皇族子孫後來都去了哪裡,其實有著很多答案。

接下來我們就一一說來。

在眾多清朝皇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溥儀皇帝,在清朝滅亡後,他的生活發生了很多變化。

不過在最開始的時候變化並不大,在北洋政府的許可下,

這種生活總共持續了12年時間,後來在到了1924年時,

而在這些年中,他的人生比較大起大落

眾多王爺們的去向

其次,比較引人注目的則是包括溥儀父親在內的一系列清朝王爺。

在清朝滅亡後,因為北洋政府事先和清朝皇室有過約定,

不過他們中大多數人的王府最終都沒有保留得到最後。

其中,溥儀的父親是在49年後才把王府賣出去的。

當然,這些王爺中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有的頑固派就堅決不接受清朝滅亡的事實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川島芳子的父親肅親王善耆。

普通宗室子弟們的去向

最後,就是那些比較普通一些的宗室子弟們了。

因為他們在清朝滅亡前的家產不如那些王爺們豐厚。

而在家產耗光後,為了能在民國存活下去他們就只能尋找起了各種謀生工作來養活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考慮到大多數漢人對他們的反感。

清朝滅亡時,宗人府在冊的人員大概有14萬人,都是皇室宗親,滿族人口大約150萬。

清朝皇帝退位後,有《皇室優待條例》。

孫中山在反對清王朝時提出的政治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後則馬上改為「五族共和」,在政治層面上並沒有歧視滿族人。

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很多滿族人害怕漢族人的報復

滿族皇族的的去向如何?

現在滿洲主要聚集地在東北三省,尤其以遼寧最多,北京、河北、天津等地也有不少滿族人定居。滿族的皇族都去那兒吶?

一、返回祖地定居。

清朝滅亡後,很多滿族皇室人員從各地遷移到祖輩發祥之地

二、就地定居。

也有很多定居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皇族改姓就地定居下來

三、移居海外。

少部分滿族皇室成員,因為學識、財力都搞,也移居海外

滿族皇族也有很多人沒法改姓,他們都是滿族的頭面人物,眾所周知,無法改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據粗略統計滿族人有8萬左右,很多滿族人都改為漢族了。

我們比較熟悉的滿族皇族有:

愛新覺羅.溥儀、愛新覺羅.溥傑、愛新覺羅.啟功、愛新覺羅.溥佐、愛新覺羅.浦松窗。

隱姓埋名者居多

很多人都說,清朝滅亡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有很多人認為這與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脫不開關系,總之眾說紛紜,大家都普遍把罪過放在皇族身上。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清王朝的閉關鎖國和文字獄等等讓百姓們是苦不堪言。

在辛亥革命之後,皇族改漢姓成了普遍現象,愛新覺羅家族多改為「金」姓,流落到東北地區的小村莊里,成為一屆農夫,務農為生。其他的皇族也順勢改姓,比如索綽絡氏改為「索」姓,舒穆祿氏改姓「舒」或「徐」,瓜爾佳氏改姓「關」。

二、留在北京城裡低調生活

這些皇族自小在北京生活,早就習慣了,所以依然選擇留在北京。留在北京城裡的這些人自然也要隱姓埋名低調地去生活,。

這些曾經的王公貴族們,自小過慣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大都無一技之長,之前幸運留有積蓄的可能日子好過一點,但是也是坐吃山空,錢花沒了之後也是不好過的。

三、回到東北老家或者去到海外

東北地區是滿清的龍興之地,是滿族人的老家,溥儀被趕出宮後,幾經周折跑到東北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很多滿清的遺眾由於不知如何生活,所以選擇跟隨溥儀一起去了東北。

他們回到東北之後自然也不敢太張揚,也是一樣的改名換姓,從事比較小眾但很安穩的工作來維持生計,東北土地肥沃,大部分人選擇務農謀生。

總的來說,滿清的皇子皇孫和皇親貴族還是比較幸運的,不像明朝滅亡時幾乎皇室人都被打殺殆盡。

都死了

首先,釐清一下清朝皇族的概念。

清朝皇族是個很大的范圍,它包括宗室和覺羅。

因為覺羅距離政治心臟距離較遠,相對宗室來說,他們的存在感很低。

覺羅領取了紅帶子以後,就有了貴族的標志,其正常的待遇是:月例銀子2兩,加婚慶銀20兩、治喪銀30兩。

清朝滅亡以後,對覺羅的影響有限,他們雖然失去了國家的貴族津貼,

隨著明朝江山的飄搖,明朝的宗室起先被農民起義軍殺戳,接下來遭到了新朝更為血腥的清算。



雍正二年(1724年),清世宗訪查出明宗室後裔朱之璉,封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襲,以奉明孝陵的春秋祀事。

至此,明宗室後裔才結束逃亡生活,恢復了普通平民的身份。

依據契約,民國禮待溥儀,並允其暫居宮禁。同時保護清朝皇室的私產和宗廟,年提供400萬兩白銀的歲用。

1917年,張勛復辟,溥儀率先違背契約,半推半就地宣布復位。

1924年10月,馮玉祥在取得北京政權以後,下定決心廢除了溥儀的帝號,並將其趕出故宮。

溥儀的前半生是萬分恥辱的。

在清朝退位以後,其宗室很少有被殺戮的記載。

清朝宗室的去向

第一類,覺得在國內不安全,利用以前的 社會 關系。

例如:愛新覺羅.州棠,他現今生活在香港的尖沙咀。

第二類,投親靠友。

例如:近代的書法家啟功先生。

清帝退位,其曾祖絕意政治,不願再居住京城。恰其曾祖有一門生,叫陳雲誥。

啟功先生的書法,線條柔美、間架結構挺拔雋逸,十分得現代書法界的推崇。並且,啟功先生為人謙和,他自稱姓啟名功,從不願以清朝宗室後裔的身份在人前炫耀。

第三類,隱姓埋名,散布在全國各地。

這類清朝宗室居多,他們紛紛改為其它姓氏,集中在趙姓或金姓。

第四類,追隨溥儀,遷至偽滿。

有些皇室情節嚴重的宗親,因為溥儀當了偽滿洲國的皇帝。

當然,偽滿洲國讓他們十分失望,溥儀當時處於兒皇帝的地位,他的太上皇是日本關東軍司令部。

現在,中華56個民族大融合,我身邊居然也有一個滿族朋友。

『陸』 自古以來,皇室規矩森嚴,滿清朝後妃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總體來說,宮裡面妃子的生活是非常無聊的,現代女性沒幾個受得了,說嚴重點,和坐牢沒多大差別,只不過吃得稍好一點而已。

妃子們早上5點起床,然後是洗漱更衣,接下來化妝,這些沒什麼可說的。

衣服的顏色是有規定的,皇後穿正紅色,嬪妃按身份地位不同,自棗紅色、粉紅逐步下降,最後那些常在和答應之類的就沒有朝服和吉服,只能穿一些素色的服飾。

除了皇後,誰也不許陪皇上過夜。 對了,皇帝行幸時,太監會在窗外隔一會喊一句:「是時候了!」連喊三聲後,皇帝必須傳太監將妃嬪背走。

此時太監會問皇帝:「留不留?」如果皇上說「留」,就要把該妃嬪的姓名、時間記在「幸宮簿」上,待有孕後備查。

如果皇上說「不留」,太監則用特殊手法點穴避孕。

『柒』 帝夢宮禁森嚴度怎麼降低

1、首先,打開游戲《帝夢》,解鎖宮禁功能。
2、其次,在游戲中找到宮禁功能,並點擊設置森嚴度。
3、最後,選擇森嚴度降低即可完成。

『捌』 清朝有多少位皇帝

清朝歷代皇帝 1、順治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 順治即位後,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後,轉而消極厭世,終於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歷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一台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 玄燁盡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禎,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 胤禎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台的。復雜的社會矛盾,為胤禎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乾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後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盡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歷,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風雅,精於騎射,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並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志。 5、嘉慶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葯方,對一大批「屍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綿寧是清朝入關後的帝六代皇帝,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儉德著稱。他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入侵,使他寢食不安。他想嚴厲禁煙,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國來自何方,不知殖民主義為何物。平素無知人之明,臨危無應變之策,以至戰守茫然,毫無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頓足嘆息,結果忍辱接受英國的城下之盟,簽定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煙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正是他一生的悲劇所在。 7、咸豐 咸豐帝奕寧,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豐即位時,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紫荊山前金田村爆發。接踵而來的又有英法聯軍之役,迫使咸豐逃往熱河承德。咸豐在位11年,民怨沸騰,並不任戰,「大局糜爛,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籌莫展,於是沉湎於聲色,縱欲自戕,臨死前兩天還傳諭「如意洲花唱照舊」。 志高才疏的咸豐帝陷於祖宗的框框之中,終未能跨過著一門檻,帶者無窮的憂慮,去了那個沒有憂慮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系。當時的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親政兩年後,死於天花。 9、光緒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沖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於覆滅的邊緣。 10、宣統 愛新覺羅·溥儀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於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著有自轉《我的前半生》。 宣統帝即位三年,孫中山倡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條件日趨成熟,清王朝的敗亡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清庭只得以光緒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後和末代皇帝宣統的名義頒發退位詔書。 1931年溥儀在侵華日軍策劃下被挾持至東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執政。日軍戰敗後被服,經改造,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委員。 11、努爾哈赤(入關前的皇帝)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於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12、皇太極(入關前的第二位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後即後金汗位,在位17年,卒於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統一整個東北,並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將族名改稱「滿洲」。他雄心勃勃地揮師西進,兵鋒所指,京畿震驚。經過松錦兩次決戰,盡殲明軍精銳,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極博覽群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嚮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勘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他促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13、慈禧(垂簾聽政) 慈禧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時,生下載淳,母以子貴,晉封懿妃,次年又晉封為懿貴妃,在宮中地位日顯。 咸豐帝死後,慈禧發動政變,誅殺肅順,終於實現了「垂簾聽政」。在這以後的近50年裡,她獨斷朝綱,在此期間,地球上的許多國家科技發展,經濟繁榮,政治改良,而中國卻被這樣一個充滿權利慾的女人把持著,死氣沉沉,發展遲緩,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陰謀,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於不顧,終於釀成了她死後3年的清王朝的國破家亡。不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給我們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清朝簡介 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關到1912年中國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統治全國共268年。 包括入關前的兩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入關後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慈禧雖非皇帝,卻獨斷朝綱,也被列入。 清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晚期,盛衰隆替,風雲變換。它的崛起為封建社會注入了新的生機,它的衰落又導致了封建社會的瓦解。在這個特定時代的12為皇帝,自然是有開國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墮落之帝。 清朝皇帝的死因 ——據清宮檔案透露 自清軍入關,多爾袞攝政,定都北京到清朝滅亡。大多數皇帝早夭,使人們引起各種猜測,眾說不一,那麼,這些皇帝究竟死於什麼原因呢? 福臨帝(順治) 順治帝遷都北京,十月初一在紫禁城的太和門舉行登極大典。從此清王朝統治中國近270年的歷史正式開始了。 順治帝本來就身體羸弱,經常心悸失眠,他常嘆自己「骨瘦如柴,壽命難過卅。」順治十四年,皇貴妃董鄂氏所生皇四子夭折,對其是沉重打擊,順治十七年寵妃董鄂氏又逝,使順治萬念俱灰,聲稱要出家為僧,終日鬱郁寡歡,精神不振,每況愈下,不到半年又染上了天花,於初七日半夜死在養心殿,時年24歲。 玄燁帝(康熙) 玄燁政績非常突出,但立儲,幾立幾廢,身心受到嚴重刺激,開始患病,從他數次發病情況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壓、心臟病。當時他「傷心不已」,「漸覺虛弱」,「胸中有結」「日日不能釋然於懷」。到五十一年再廢太子時,就已「心思用盡,容顏清減」。六十一年十月廿一日,玄燁去南苑行圍,時值天寒地凍,他已近七十高齡,體弱多病,於十一月初七「偶冒風寒」,當日回到暢春園,傳旨「整日即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靜養齋戒」,但這次患病,來勢較猛。病中派皇四子胤 代行祭天大禮有五子允祺前往孝東陵典祭,實際是支走其子,便於向隆科多口授遺囑,致使心力憔瘁,氣力不支,於十三日丑時病情突然惡化,遂將其八個皇太子召至御榻前宣布四子胤 即位,戌時,耗盡心血的玄燁結束了生命,終年69歲。 胤禛帝(雍正) 胤禛繼位時年四十五歲,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他的身體狀況雖非羸弱多病但也非驍悍強健。即位以後,面臨著允棋等人的分裂活動他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政務中去,日久天長,健康必受影響。 雍正四年即承認精力不足,疲勞衰弱,一下病倒拖了一年,失於調治。雍正八年三月,間日時發寒熱,飲食大減,夜不能寐,歷時兩年有餘。五月間一度好轉,九月再度加重,直到十月才度過險關。這場將近一年的寒熱病,幾乎送了胤禛的命,一個53歲的人,患了這樣一場大病(似瘧疾),使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於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死於圓明園。 對於他的死因,缺乏史料,只能從乾隆帝即位之初的上諭中分析。 乾隆在胤 死後的三天內,雷厲風行地處理了三十八件要事,三分之二與葬禮直接相關。其中一件是傳諭給宮中的道士的。言:「皇考萬幾餘暇,聞外間爐火修煉之說,聖心深知其非,且深知甚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今朕將伊等驅出,各回本籍,……」 實際上,胤禛生前曾諭幾路總督、巡撫為其尋找道士,甚至不顧夏日炎炎,在宮內、宮外辟靜之處用萬斤灰炭煉丹。年老體弱的胤禛豢養道人,為治病強身這個目的顯而易見,道士推拿煉丹,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治療方法,但盲目迷信卻走向反面,從胤禛對道士的重視態度與乾隆果斷的驅道行動聯系起來分析,就可以感到胤禛之死與長期服用丹葯引起重金屬中毒有關。 弘歷帝(乾隆) 弘歷在幾個兄弟當中,不論在才華或政治上都處於優勢地位,胤禛死時他年方25歲,有較好的文化基礎,有一定的統治知識和幾年參與軍事機務的經驗,所以極為順利掌握了政權。 弘歷天資聰慧,青年時代受到精心培養。從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年10月)弘歷登極至做太上皇以後的嘉慶四年正月(1799年2月)共63年多,基業穩定,政績卓著,其前提條件是其壽命長,政策當。他個人對繪畫、文玩、音樂、體育等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愛好,也是健康長壽的原因之一。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在養心殿斷氣,才被人抬著離開了寶位,享年89歲。在他的一生中注重鍛煉,反對進補,常自稱為「長壽老人」,看來他一生都很健康,只是老死而已。 顒琰帝(嘉慶) 顒琰六歲就傅,十三歲即通五經,文章「援筆立就,動成典則」。十五歲大婚後仍日居書室,寒暑罔聞。 琰經過從建儲到即位加訓政的二十多年裡,更臻於成熟。為後來從政奠定了牢固基礎。度過了曲折而不平安的二十五年。 宮廷內部的斗爭,八卦教、捻子軍的造反,同母弟慶親的去世,不能不使顒琰的內心憂郁,負擔加重。嘉慶二十五年七月甘四日到避暑山莊,准備去木蘭圍獵,在去山莊的路上「偶感喝暑」,到山莊後即「覺痰氣上壅,至夕益盛」。至二十六日傍晚,疾大漸。戌刻,崩於避暑山莊的行殿寢宮 旻寧帝(道光) 旻寧,於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寅時生於大內擷芳殿,為顒琰的第二子,六歲就傅,十五歲與鈕祜祿氏成婚,嘉慶十三年正月鈕病死,十二月又與佟佳氏成婚。一共有後妃20人。 他即位順利,崇尚節儉,但清已處未落時期。晚年,聖躬不豫,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三日,病於圓明園慎德堂,召見部分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密議傳位大事,次日卯刻病危,又急召宗令和御前大臣等十人,明示皇前朱諭,立皇四子奕 為皇太子,並將另一個寵兒封為親王。 關於旻寧死於何疾,因無原始資料故難以推斷。 奕詝帝(咸豐) 咸豐執政,多事之秋,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鴉片戰爭,圓明園被焚,北京條約的簽定都給咸豐以沉重的打擊,他所患的肺病癒來愈重,熱河行宮不斷傳出他病危的消息,咳嗽帶血益發嚴重,於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久患虛勞的咸豐終於死在避暑山莊內的「煙波致爽」殿寢宮,終年31歲。 載淳帝(同治) 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舉行了載淳的登極大典,改號為同治,實際上是慈禧一人總攬大權,開始了她長達四十八年之久的統治。 載淳於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歲時舉行了大婚典禮。 兩宮皇太後於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簾歸政了,但慈禧極不放心,還常常插手干預,使年輕自負的載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兩年就死了。對於他的死,盡管清代宮庭史料,特別是檔案內均有較明確的記載,但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並加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壇,莫衷一是。 據《桃花聖解庵日記》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記載:……嘻戲游宴,耽溺男寵,日就裸瘠,旋患癰,項腹各一,皆濃潰,日未昏,殆不知人。 《國史舊聞》)濮蘭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記》載:「私家著述,皆謂太後縱帝游盪,及至得疾,又不慎重愛護,以至深沈不起,……蓋帝常履飲於外,至翌晨召見軍機時猶未歸也,或醉中言語失次,雜以南城猥賤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間皆竊竊私議恐帝壽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臨朝,兩宮皇太後代執國政。至月底帝遂降諭日:『朕於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聞》中載:「穆宗之崩,傳者不一,或雲天花,或雲內毒,而醫葯不能盡合……」這些著述除了記載同治皇帝的病情死因之外,還特意說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並且把這件事與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聯系在一起。說明由於西太後專權,同治憂郁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監視之下,僅有幾個太監夜間常出沒於宮禁森嚴的大內,至整夜不歸,竟達次晨來不及召見軍機大臣或醉語胡言的程度似難出現。 其實。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從清代皇帝「脈案檔簿」中看得一清二楚,《萬歲爺進葯底簿》中詳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載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後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葯情況,它完全證明了載淳最後死於天花。 這是詳實可靠的。1979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醫研究院和北京醫院的有關專家教授,對同治皇帝的病情發展及用葯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研討,大家的結論仍認為同治皇帝死於天花是無疑的。 載湉帝(光緒) 載湉親政典禮於光緒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在太和殿舉行,光緒十五年正月舉行了大婚典禮。這時慈禧才「交權」並移居到頤和園,但是斗爭仍在激烈的進行,最後終於導致了戊戌宮廷政變。 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載湉被囚瀛台。政治上的打擊和精神上的苦悶,使本來就患有多種疾病的載 身體越發不支,成為一個被慈禧拋棄的傀儡,加上久病纏身,使他再也無力奮起抗爭。 載湉於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宣武門內迤西太平湖醇親王府的槐蔭齋,四歲入宮,在慈禧太後苛刻管制下成人,與慈禧斗爭了十幾年,最後落了個傀儡皇帝,這一切都是造成從小多病而且越來越重的真正原因。他從小體弱,感冒發燒,胃病時作,大婚前經常遺精而使「腎經虧損太甚」,接著腦鳴、肩背腰腿酸沉,逐年加重。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戊戌變法失敗後,政治上的打擊使病情突然加重。到了三十四年(1908)入春以後更為嚴重,宮中御醫已束手無策,不得已召江蘇名醫陳秉鈞和曹元恆入京診視,到了四月份仍無起色。五月初八日,慈禧通過軍機處向各地發出電文:「入春以來皇上聖躬時有欠安。在京名醫,診治無效。希尊處精選名醫,資送迅速來京,恭候傳診」。這次保送來京的名醫有:呂用賓、周景濤、杜仲駿、施煥、張鵬年等人。其中江蘇名醫(浙江候補知縣)杜仲駿對吏部尚書陸潤癢說:「……我輩此來,滿擬治好皇上之病,以搏微名,及今看來,徒勞無益,希望全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由此證明光緒病情之嚴重使諸臣失掉了信心。進入十月,光緒皇帝的病情又加重了。慈禧73歲生日,皇上勉強來到殿上哭著對大臣說:太後「萬壽在即,不能行禮,奈何?」大臣們也陪著落淚。慈禧見他非常可憐,馬上命太監扶轎送回瀛台。十月廿一日,「帝鼻煽動,胃中隆起」「上疾劇增」,再次向全國發布上諭,急調名醫來京,可是在這道上諭沒有完全發出去之前,於酉正二刻三分,就崩於瀛台涵元殿,享年38歲,死於肺病。 溥儀(宣統) 作為清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一生的經歷可算是坎坷而豐富了。關於他的一生,大量的書籍、影視劇已使人們對他並不陌生了。1967年溥儀因患癌症病逝於北京

『玖』 推薦幾部電影吧:關於描寫或出現古代日本皇室的或出現和服的

有一部電視劇,叫《大奧》,是幕府時代的。電影《藝伎回憶錄》,《末代皇帝》裡面,川島芳子小時侯也有一兩個穿和服的鏡頭。還有,你可以去圖片里查啊!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618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90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73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94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310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54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57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85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05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