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真實故事改編電影1988
⑴ 韓國真實事件改編的高分電影
韓國真實事件改編的高分電影推薦《辯護人》。
這部電影以20世紀八十年代的釜山為背景,以已故韓國前總統盧武鉉曾在擔任律師時,負責釜林事件辯護的故事為原型改編而成。
只有高中學歷的宋佑碩通過多年的艱苦努力,終於通過司法考試,成為一名律師。他敏銳地發現不動產代書業務這一商機,並開展這個業務。
宋佑碩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改善自己的生活,買下自己多年前想要買下的房子,也還了自己多年前欠下的良心債。
原來多年前,佑碩還是個在備考司法考試的窮小子,在大嬸那吃了飯後沒錢付,趁著大嬸不注意就跑了,這件事一直讓他愧對大嬸。
一天,飯店大嬸來到佑碩家找他,說自己的兒子鎮宇被人抓了。一直惦記著大嬸多年前對自己的恩惠,佑碩和她一起拘留所探望鎮宇。
本來以為鎮宇這些學生只是被拘禁起來,但在拉扯間,佑碩發現鎮宇渾身都是傷痕,並且拘留人員一直給他們洗腦,要他們承認捏造的不公指控,重感情的佑碩決心要為鎮宇這群學生辯護。
⑵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韓國電影有哪些
韓國有很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下面提到的這4部電影不僅真實、震撼,而且改變了韓國的國家和法律。
1、《熔爐》
《熔爐》,一部改變了國家的電影,豆瓣9.2分,位列豆瓣Top250第23名。
近幾年,韓國的犯罪懸疑片、真實事件改編電影已經做絕了,在「自黑自虐」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帶給我們無數次驚艷。
我們由衷地佩服韓國電影人敢於拍攝這些「黑政府」、「黑國家」的片子。換句話說,我們更佩服韓國人從電影人、民眾到政府的這種集體勇於批判社會的態度和立場。
反觀我們,這種反思和批判的題材,中國電影太稀缺了,所以我們才會對《熔爐》、《辯護人》這樣的片子激賞有加。
電影真得能改變國家嗎?也許不能。但是電影能改變社會群眾的思想,當社會大眾的公正和良知被喚起時,他們將作為最強大的力量來改變國家。
⑶ 韓國電影《殺人回憶》是根據什麼真實案件改編的
根據華城連環殺人案改編的,是韓國三大未破解懸案之一,另兩個分別是青蛙少年失蹤案和李炯浩被誘拐事件。都被拍成電影,只是青蛙少年失蹤案很難找到,不過我在優酷上看過。
1.華城連環殺人案
80年代中後期令韓國陷入一片恐慌的華城連環殺人案隨著上訴時效終結,在人們的記憶中成為「殺人回憶」。
華城連環殺人案是從1986年9月15日到1991年4月3日在京畿華城市泰安一帶發生的婦女強奸殺人案。在4年零7月內罪犯作案10次。截止到2日,第十起事件的上訴時效(15年)宣告終結。即使今後抓到罪犯,也不能判刑。警方只抓到了與連環殺人案無關的第八起事件(1988年9月)的罪犯。
第十起事件的受害者是權某(69歲,女)。1991年4月3日下午9時左右,在東灘面盤松里荒山上發現了遭到暴行的權某的屍體。當時,權某的脖子上纏著長統襪。此後,殺人案再也沒有發生,罪犯仍是個謎。連環殺人案的受害者都被勒死,行凶工具是長統襪、襪子等受害者的衣物。而且從受害女性的陰部發現了各種異物,令國民為之震驚。
根據前五起案件中收集到的兇手的精液、血液、毛發等,確定兇手的血型為B型。據距離第四起事件發生半個月前遭到性暴力後,勉強逃出來的受害者提供的口供,兇手的年齡大約在20多歲,身高165~170厘米,身材偏胖。對兇手的全部資料只有這些。國立科學調查研究所保留了當時在現場採收集的兇手的遺傳因子。如果今後抓到嫌疑犯,就可以進行確認。警方說:「從殘忍、紊亂的手法看,可能是犯罪時沒有罪責感,反而享受殺人的『精神病患者(psychopath)』所為。」
這起案件是有史以來警方動員人數最多的事件。警方先後投入了205萬名警察,嫌疑犯和證人達到21280人。40116人接受了指紋鑒定。另有570人和180人分別接受了遺傳基因(DNA)鑒定和毛發鑒定。調查記錄裝滿了5個大塑料袋。警方和檢察機關決定,與上訴時效終結一年後銷毀所有記錄的其他事件不同,永久保留該記錄。這是考慮到事件的重大性和國民的關注程度,為了上訴時效結束後也能查明真相。該事件還成為迫使警方盡快引入科學調查方法的契機。在第八起事件中首次採用了毛發中子分析法。第九起和第十起案件委託日本對兇手的精液進行了DNA鑒定。DNA鑒定法正是從這時開始引入。
目前,華城警察署的暴力第三組接手該事件,收集線索。2003年上映後吸引500萬名觀眾的影片《殺人回憶》證明人們仍很關心華城連環殺人案。
隨著該事件的上訴時效終結日期的接近,再次掀起了延長重大犯罪的上訴時效的爭議。
開放的我們黨議員文炳浩在去年8月向國會遞交了把殺人罪的上訴時效延長至20年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該法案目前擱置在在小委員會。
華城警察署署長崔元一說:「即使上訴時效結束,也要追查到底。一定要查明真相。所以暫時將保留專門調查組。」
其中朴海日演得是最後一個被懷疑的嫌疑人,一度被我懷疑成是真正的犯人,但是影片最後還是沒有說誰是兇手。
2.李炯浩被誘拐事件
電影《那傢伙的聲音》是15年前轟動韓國的「李炯浩被誘拐事件」的真實案例為題材製作的。1991年1月29日,在首爾鴨歐亭被綁架的9歲小孩李炯浩,44天後在漢江邊上他的屍體被發現。這起案件中罪犯用周密的計劃擺脫了警察的搜捕,並用威脅電話沉痛的打擊了李炯浩的父母。當時這起案件同「青蛙少年失蹤案」和「華城連環殺人案」被稱為是三大未破要案。所以當時警方投入了大量的警力和運用了高科技手段來進行搜捕,在過去的15年時間里共累計投入了15萬人力和10多萬警力,但連罪犯的樣子都沒能查出,並在1月份很遺憾的訴訟期限也到了期。1992年SBS紀實節目《想知道真相》節目中導演朴鎮彪作為副導演參與了「李炯浩被誘拐事件」的製作,當時他感到非常震驚和憤怒。他決心要把這件事情拍成電影,要讓國人不要輕易忘記這件事情。
「怎麼喝酒也感覺不到醉。殺死炯浩的那傢伙一定還在哪裡快活的活著,一想到這些我幾乎要窒息。我還沒有原諒那傢伙,但怎麼已經有人說被原諒了……」
——炯浩父親
根據韓國刑事訴訟法第249條規定,死刑犯的訴訟期限為15年,2006年1月「李炯浩被誘拐事件」訴訟期已滿,這意味著人面獸心的罪犯即使是被抓到已經無法用法律來處罰他。但一夜間失去兒子的父母在心中已經留下了永遠的痛,炯浩的父母怎能會原諒罪犯呢?電影《那傢伙的聲音》也許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最後發起的通緝令,除了商業電影本身,這部電影還加入了它的社會性。以感動劇情喚起人們對「誘拐兒童」和「訴訟時效」的理解,通過實際罪犯留下來的唯一線索,讓全國民記住這件事情,通過全國民去解決這件事情是電影《那傢伙的聲音》的主要意圖。
而這部片子最吸引我的是姜東元的聲音演出。
3.青蛙少年失蹤案
青蛙少年是指1991年5名小學生去抓青蛙時失蹤,過了11年6個月的2002年9月才發現他們的遺體的事件。
1991年3月26日,因為地方議會的議員選舉30年來第一次舉行,全市放假一天。最後一個目擊證人說在卧龍山附近見過孩子們, 但到處都找不到他們。當時孩子的父母為了找孩子走遍全國, 也有不少以青蛙少年為主題的電影和歌曲,小學生們也展開了「尋找大邱青蛙少年」的活動。
當時的警方根據盧泰宇總統的特別指示,搜查范圍擴大到全國各地,動員的警力據說31萬8千之眾,創單一事件動員警力最多之記錄。社會團體發了7百多萬張的傳單,企業界也在商品包裝上印刷了失蹤少年的照片,懸賞達4200萬元。
曾經甚至還有人說外星人綁架以及北朝鮮間諜誘拐還有用於疑難雜證實驗品等等。但2002年失蹤少年的遺骨卻在卧龍山被發現, 死亡原因確定是他殺, 但目前為止並未抓到犯人。
韓國殺人案的訴訟時效為15年, 也就是說2006年3月25日就到期, 即使抓到犯人也無法懲處。
青蛙少年案的疑點:
一、文化日報稱25日下午6時左右,有一位40多歲男人打電話過來說大邱卧龍山埋有青蛙少年,警察以打電話來的這一天正巧發現遺體,而且地點准備等關鍵點為由正在追查這個男人。
二、 警察發表死因為「迷路後凍死」,而少年的家人講遺體發現處離村子只有不到500米的距離,發現遺體的吳鵡根先生也說遺體上壓著大石頭,屍體是互相壓著的,能看出分明是他殺。
三、 發現遺體現場的附近發現了多種子彈,警察認為有可能是當時附近軍隊的射擊場上的子彈誤傷孩子, 但軍部極力反駁。
四、 幾個孩子的衣服以獨特的形態被系住,專家們都說這種系法是見所未見的一種。
五、 其中有四具屍體的頭部有類似槍傷的洞,附近也發現彈頭及彈皮,更加重他殺的可能性,但也有法醫不認同此觀點。
六、 現場並沒有頭發令人疑惑,很多人猜測發現處並非死亡現場。
七、 牙齒也少了很多,更加證實了遺體是被搬到此處的可能性。
看過這個電影,很感人,主要是表現被綁架少年和親人之間的親情。
找到優酷上的地址了,你可以看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1ODQ5NTY=.html
⑷ 金福南事件電影有幾部
金福南事件電影有1部。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顯示: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是由韓國真實犯罪案件改編,講訴一個生活在偏僻小島上地位低下的女人福南,被島上其他家人當成畜生一樣使喚,最終因女兒被殺,身心無法承受拿起屠刀解救眾生的故事。
⑸ 韓國哪些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
1.《素媛》
該片獲2013年第34屆韓國電影青龍獎最佳影片
電影是以韓國真實案例改編而來最高法院判決強奸犯趙斗淳12年有期徒刑,因為其2 008年12月於韓國安山市檀園區對8歲小學女生以殘忍手段實施性暴力,並造成其終身殘疾。該判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社會公眾都指責該刑罰過於仁慈,最終導致國會提高了對兒童性侵犯犯罪的量刑標准。對8歲小學女生實施性暴力的趙斗淳事件在韓國法律界引起軒然大波。 一審判決趙斗淳12年有期徒刑
2.《孩子們》
影片改編自發生在1991年韓國大邱的真實案件,講述了5名小學生外出抓青蛙時失蹤,11年後才被發現屍體,至今兇手依舊逍遙法外的故事。這起「青蛙少年失蹤案」被列為韓國社會三
大未解懸案之一,另外兩起案件已分別被拍攝為影片《殺人回憶》和《那傢伙的聲音》,均獲得了不俗的票房與口碑。 據悉,《孩子們》將從「青蛙少年」失蹤那一天開始,以朴勇宇飾演的電視台製作人員為線索人物,記錄下追查案件真相的整個過程。事件發生後,「青蛙少年」們的父母找遍了全國,在社會引起巨大反響。隨後,韓國中小學生當中發起了「尋找大邱青蛙少年」的活動,社會團體共印發百多萬張傳單
3.《殺人回憶》
取材20世紀於80年代中後期令韓國社會陷入一片恐慌的韓國華城連環殺人案。
韓國的三大未破解的奇案改編而成的,該案至今未破,15年的刑事訴訟期已經過掉,就算逮到兇手也沒有用了,這部電影是為了紀念那些被殺害的死者
梨泰園殺人案
主演:張根碩
影片根據1997年發生在這里的真實事件改編,當時一名駐韓美軍家屬與一名美籍韓人聯手在梨泰院用凶器攻擊韓國大學生趙宗畢,使趙宗畢因傷勢過重而死亡。當時這起案件的兩名嫌疑人都因證據不足而被無罪釋放,引發了韓國民眾極大的不滿。
5.《那傢伙的聲音》
以1991年綁架事件為靈感,一部虛構劇情,證明述了一對被綁架犯拐去了年幼兒子後苦等威脅電話的父母朝思暮想的44天,這次的預告片使用了當時事件的證據資料犯人的聲音和李媽媽的通話內容,李的照片等。
6.《追擊者》
《追擊者》里的池英民的原型是韓國歷史上最為殘暴的連環殺手、食人惡魔——柳永哲.
7. 《熔爐》
改編自孔枝泳作家同名原著,以2005年3月14日19:20左右發生於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中性暴力事件為藍本所描述的真實故事。
⑹ 韓劇《請回答1988》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劇中阿澤的扮演者是誰
朴寶劍
1993年6月16日
韓國首爾
韓國
朴寶劍(박보검),1993年6月16日出生於首爾,韓國影視演員。
2011年8月,朴寶劍參演劇情電影《盲證》出道。2014年,出演古裝戰爭電影《鳴梁海戰》。2015年4月,出演黑幫動作電影《中國城》;5月起,擔任KBS直播音樂綜藝《音樂銀行》的主持人;6月,出演KBS懸疑劇《記得你》;11月,主演tvN青春懷舊劇《請回答1988》,因在劇中飾演崔澤一角受到廣泛關注[1]。
2016年8月,主演KBS青春古裝劇《雲畫的月光》,憑借該劇獲得第16屆韓國國會大獎最佳演員獎、KBS演技大賞男子最優秀演技獎等多個獎項,並入圍第53屆百想藝術大賞電視部門最佳男演員獎,該劇23.3%的收視率亦創下KBS月火劇自2011年以來的最高收視紀錄[2];12月,以35.2%的支持率獲得韓國蓋洛普調查最出眾的電視劇演員第一位[3]。
2017年3月,登頂福布斯韓國名人榜第一位,成為首位登上該榜榜首的演員[4-5];9月,獲得第12屆首爾國際電視節韓流電視劇最佳男演員獎;11月,獲得第8屆韓國大眾文化藝術獎文化體育觀光部長官表彰[6]。2018年11月,主演tvN浪漫愛情劇《男朋友》[7]。
⑺ 韓國值得一看的真實事件改編電影有哪些
1、《殺人回憶》
根據韓國三大未破奇案改編,令大導演奉俊昊聲名鵲起的影片。15年的訴訟期已過,該案至今未破。即使現在找到兇手也無法定罪,電影便是為了紀念那些被害人。直到最後兇手仍然逍遙法外,最後看見真凶的小女孩說,兇手只是一個看似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
此部電影是許多人眼中的韓國最強片,敘事節奏和結局設置的確堪稱經典,罪犯近在咫尺,卻又無法觸摸,已經能准確預測案發的時間,卻無法阻止,讓你著急,讓你煩躁。
全片張弛有勁,幽默、驚險、驚悚等元素齊備,最值得稱道的是導演刻意營造出的郁悶、絕望的氣氛令觀眾和片中兩個探員的心理在最後時刻都面臨崩潰。
2、《我是殺人犯》
—直以來韓國的犯罪率普遍偏高,近幾年惡性犯罪案件更是頻頻滋生,這也讓韓國的大銀幕上創下了一個驚悚犯罪電影的高峰,而《我是殺人犯》的題材則與一般的犯罪電影不同,它所講述的並非是慣常的警察與罪犯之間的鬥智斗勇,而是將重點放在了罪犯逍遙法外之後。
韓國法律有一項:一個罪犯如果在15年內沒有被捕獲15年之後,這個罪犯即便被抓了,也將會無罪釋放,即多次出現在韓國犯罪電影中「15年訴訟期」。
《我是殺人犯》的靈感與《殺人回憶》來自同起未破解的懸案。另外,影片主角朴施厚因丑聞被網友戲稱:「影片應該改名叫我是強奸犯。
⑻ 昆池岩真實事件是真的嗎
《昆池岩》真實事件不是真實的,只是因為電影太出名,導致很多人後來去了這個精神病院參觀,導致很多有關這個地方的傳聞越來越多,有些傳聞聽著聽著就被人認為是真的。
韓國電影《昆池岩》在上映的時候為了噱頭,一直宣傳是由真實事件改編。後來看了該電影的人都表示被嚇到了,還有很多人親自去這家精神病醫院觀看。俗話說人多嘴雜,一些人無中生有,說曾經有42名精神病患者在這家醫院裡面集體自殺,據說是因為受到了院長的虐待。這個院長後來也不知道什麼原因,下落不明。
但實際上這家醫院早就荒廢了,荒廢的真實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並不是傳聞說的那麼黑暗。只是因為沒錢了,經營不下去了,院長不想幹了,所以才放棄了這個地方。
電影是電影,現實是現實。有的人沒有分辨能力,所以才會把電影和傳聞結合在一起,看成是真事了。
⑼ 韓國哪些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
1,《辯護人》
《辯護人》是由楊宇錫編導,宋康昊、金英愛、吳達秀、郭道元主演的一部韓國劇情片。影片以20世紀八十年代的釜山為背景,以已故前總統盧武鉉曾在擔任律師時,負責釜林事件辯護的故事為原型,講述了沒有錢、沒有學歷、沒有背景的稅務律師宋佑碩經歷的改變其人生的五次公審。
2,《殺人回憶》
《殺人回憶》是由奉俊昊執導,宋康昊、金相慶、朴海日等人主演的犯罪懸疑片。是根據韓國的三大未破解的奇案改編而成的。該片於2003年5月2日在韓國上映。該片講述了韓國的一個小鎮上,出現了一系列的連環殺人案,小鎮警察和從漢城調來的蘇警察共同辦案的故事。
3,《熔爐》
《熔爐》是根據孔枝泳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情電影,影片由黃東赫執導,孔劉、鄭裕美、金賢秀、金志映等主演。該影片以2000年至2004年間發生於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中性暴力事件為藍本,描述該時間所引發的悲劇以及學校的教師和人權運動者一起力圖揭開背後黑幕的故事。
4,《素媛》
《素媛》是韓國Lotte Entertainment發行的一部劇情片,由李俊益執導,薛景求、李甄、嚴智媛、金海淑等主演。該片於2013年10月2日在韓國上映。該片根據韓國真實案件改編而成,主要講述了一個未成年少女在遭遇性侵後如何走出心靈的陰影和家人如何面對生活的故事。
5,《孩子們》
《孩子們》是由李圭滿執導,朴勇宇、柳承龍、成東鎰、金汝珍等主演的犯罪驚悚電影,於2011年2月17日在韓國上映。該片改編自發生在1991年韓國大邱的真實案件,講述了5名小學生外出抓青蛙時失蹤,11年後才被發現屍體,兇手卻一直逍遙法外的故事。
⑽ 真實事件改編的韓國電影有哪些
1、殺人回憶
影片講述一個小鎮接連發生奸殺案,警方成立專案組,由小鎮警察斗滿(宋康昊 飾)和漢城特派警察泰允(金相慶 飾)聯手追查。兩人辦案首發南轅北轍,合作產生不少摩擦。而當他們同時鎖定兇手時,從美國發來的DNA報告令他們幾近崩潰。影片於2003年5月2日在韓國上映。取材20世紀於80年代中後期令韓國社會陷入一片恐慌的韓國華城連環殺人案。謎一樣的兇手、謎一樣的電影、沒有結局卻是最好的結局。
2、熔爐
以2005年3月14日19:20左右發生於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中性暴力事件為藍本所描述的真實故事。
3、青蛙少年
影片改編自發生在1991年韓國大邱的真實案件,講述了5名小學生抓青蛙時失蹤,11年後才被找到屍體,兇殺至今仍逍遙法外的故事。這起被稱"青蛙少年失蹤案"的案件被稱為韓國三大未解謎案之一,另外兩起案件已被拍攝為影片《殺人回憶》和《那傢伙的聲音》,均獲得了不俗的票房與口碑。片上映之時,還是不知道孩子具體被殺還是失蹤的情況。因此很多地方是根據猜測想像出來的。2011年新片《孩子們》上映,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本案,劇情上更為有力,值得推薦。
孩子們
影片改編自發生在1991年韓國大邱的真實案件,講述了5名小學生外出抓青蛙時失蹤,11年後才被發現屍體,至今兇手依舊逍遙法外的故事。這起「青蛙少年失蹤案」被列為韓國社會三 大未解懸案之一。看這種真實事件改編的並且註定是疑案的電影真是一種自虐。憤恨、無奈、凄涼……在孩子們的父母的悲傷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
5、那傢伙的聲音
故事的原型「李亨浩」1991年1月29日在家附近的公園內被拐,父母在被電話恐嚇勒索44天後,歹徒也拿到了2億贖金的情況下,李亨浩的屍體卻在漢江的某下水道被發現,警方的調查結果表明,李亨浩在被誘拐的第2天就已經死亡,當時只有9歲。
6、素媛
以2008年12月於韓國安山市檀園區趙斗淳對8歲小學女生以殘忍手段實施性暴力,並造成其終身殘疾的故事真實改編,最高法院判決強奸犯趙斗淳12年有期徒刑。該判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社會公眾都指責該刑罰過於仁慈,最終導致韓國政府提高了對兒童性侵犯犯罪的量刑標准。這部片子太虐心,不是那種韓劇里哭得稀里嘩啦的感覺,就是感覺虐心,對,我不知道怎麼講,就是虐心,看完好幾天都不痛快那種。
7、韓公主
《韓公主》是由李秀鎮編導,千禹熙、鄭吝善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韓公主因為意外的不幸事件失去了朋友,彷彿被追趕一般轉學之後,努力重新返回世界的故事。影片根據2004年密陽群體性暴力事件為原型而改編,2004年1月蔚山廣域市中心的三名女中學生被十名不良團體少年強行毆打和輪流發生關系,而此後加害者沒有受到任何刑罰處罰。
8、辯護人
以1981年韓國全斗煥軍事獨裁政府以傳閱危險書籍,進行非法集會,涉嫌違反《國家安全法》等理由對釜山地區的大學生和大學出身的活動家,進行拘留刑訊的"釜林事件"為素材改編拍攝。當時還是個平凡的稅務律師的韓國已故前總統盧武鉉在接觸了受害學生後受到震動,隨後參與為學生辯護,並從此走上"人權辯護"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