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美國電影大師格里菲斯

美國電影大師格里菲斯

發布時間: 2023-01-24 08:46:23

Ⅰ 被譽為現代電影大師的是誰

格里菲斯。

大衛·格里菲斯,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美國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藝術指導,被稱為「美國電影之父」,是電影歷史中的傑出革新者,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輝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時期。

格里菲斯也非常喜愛使用景深鏡頭,他的畫面里在縱深方向的細節特別豐富,格里菲斯不怕讓演員從遠處走向乃至走過攝影機,也不吝惜讓演員慢慢遠離攝影機。

取材新穎

格里菲斯在Biograph時期也在影片題材上廣泛取材,他拍攝的內容廣泛,除了最後一分鍾營救賴以成名的追逐片,也有喜劇,正劇等等。格里菲斯也開始大膽觸及社會問題,認為嚴肅的社會題材能夠提升電影的藝術地位。

Ⅱ 被譽為現代電影大師

格里菲斯

大衛·格里菲斯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美國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藝術指導,被稱為「美國電影之父」。他推進了電影的演出技術,他也是第一個用特寫的導演。是電影歷史中的傑出革新者,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輝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時期。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

大衛·格里菲斯的早年經歷

大衛·格里菲斯,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的鄉下的一個破落家庭,父親雅各布·格里菲斯(Jacob Griffith)是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軍隊的上校。格里菲斯從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浪漫的英雄傳說,父親的言傳身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種族觀。父親所灌輸的感情偏見,由於格里菲斯熱愛維多利亞風格的詩篇,更得到了助長。

他自幼熟讀勃朗寧、金斯利、丁尼生和胡德的作品。這令格里菲斯一直保持著浪漫的觀念和詩意情懷,有人評價格里菲斯的一些作品充斥著矯揉造作、甜言蜜語的情調和喋喋不休說教的特點,也就是說,他在創作中太容易動感情了。

17歲的格里菲斯在《路易士維爾信使報》擔任記者,並開始業余寫作劇本,在朋友的勸告下,加入巡迴劇團。他在演戲的同時沒有停止創作劇本和詩歌,但這些小作品很難得到發表。

Ⅲ 格里菲斯改變了電影的什麼單位

構成單位。
先是技巧上的獨創性。他最早運用了「閃回」的手法,成功地發展了特寫鏡頭,他把攝影機移近演員,充分攝取演員的面部表情,有意識地運用交替蒙太奇手法對電影進行處理,以逐漸加快的蒙太奇節奏,表現追逐鏡頭中的緊張氣氛,電影的蒙太奇體系就是在他的藝術生涯里發展出了最初的模樣。其次,他開創了「最後一分鍾的營救」的電影懸念的處理手法,對電影藝術發展影響深遠。
在電影發展的里程中,大衛·格里菲斯,這位美國的電影大師以他非凡的才能,把電影從戲劇的奴僕地位中解脫出來,使之發展為一門與音樂、美術、文學平起平坐的獨立的藝術門類。他不僅熟練地運用電影特權,創造性地安排電影的攝影構圖和蒙太奇,而且巧妙運用大遠景、中景、近景、特寫、淡出淡入、搖鏡,並交叉使用,使電影史上出現了令今人都嘆為觀止的第一個高峰。

Ⅳ 大衛·格里菲斯的演藝經歷

此外格里菲斯也對布光的可能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早在1908年的影片《The Drunkard's Reformation》里,Griffith就大膽採用了火光作為光源。在1909年的影片《Pippa Passes》里,格里菲斯模擬了日光在一天中的變化。1916年格里菲斯說回顧自己在Biograph的日子,他非常喜歡這部影片。雖然格里菲斯以後很少用這種布光,但是這種布光顯然被其他電影人借鑒,比如Cecil De Mille的攝影師Alan Wyckoff就稱這種布光是「Rembrandt式布光」,並且在De Mille的影片中大量使用,如1915年的《The Cheat》。
格里菲斯和Bitzer還有很多其它的貢獻。比如淡入淡出,圈入圈出,「iris shot」。Bitzer對於圈出的手法非常自豪,因為通過圈出將畫面中心集中在一小塊焦點區域來引導畫面切換,既沒有過於唐突的跳躍,也不會讓心急的觀眾發出噓聲。 由於格里菲斯的影片中已經採用大量的中景甚至更近的鏡頭,他敏銳的意識到鏡頭的變化讓電影表演不同於舞台表演,特寫的出現讓演員不需要做出誇張的動作,從而獲得最接近真實生活的表演。格里菲斯的這種電影表演的觀念讓他旗下聚集了一批年輕的演員,除了Mary Pickford和Lionel Barrymore是成名舞台演員,其他很多演員,比如Mae Marsh、Dorothy Gish、麗蓮·吉許、Blanche Sweet等後來的明星以前都沒有表演經驗。從一定程度上格里菲斯是影史上第一個懂得指導演員表演的導演,比起其它電影公司,他不吝嗇時間進行排練,他影片的成功讓他能拿出別人四倍的工資留住演員。這些人在後來格里菲斯離開Biograph時也一起跟格里菲斯離開了。
除了演員,大量電影工業的有生力量也從格里菲斯的團隊里最終走進電影圈,比如Mark Sennett在Biograph負責喜劇拍攝就為他後來創立Keystone打下了基礎。其它各時期從格里菲斯電影學校畢業的導演就包括埃里克·馮·斯特勞亨,格里菲斯影片里著名的Hun形象,Sidney Franklin,拉烏爾·沃爾什,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扮演Wilkes),Allan Dwan(為《黨同伐異》里巴比倫一段設計了著名的推拉鏡頭),Tod Browning,Joseph Henabery(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扮演林肯),Donald Crisp,Paul Powell等。 這一做法激怒了格里菲斯,於是1913年10月格里菲斯離開Biograph,以獨立製片人/導演身份加盟Reliance-Majestic,年薪5200美元。Relian-Majestic的頭Aitken允諾除了常規作品,格里菲斯一年可以拍攝兩部自己的獨立製作。而此後Biograph公司則每況愈下,在1915年宣告破產,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因為Biograph公司從來不宣傳自己的演員和導演,所有影片除了名字沒有其它信息,所以雖然人人知道Biograph的電影好看,卻很少有人知道格里菲斯。於是格里菲斯離開Biograph後,在New York Dramatic Mirror周刊上發表廣告,列出自己指導的150部影片,公開宣布他就是讓Biograph成功的製片人。他在廣告里列舉了對電影藝術的創新:近景和特寫畫面,大全景,狄更斯式平行剪輯,懸念保持,圈出,自然的表演。雖然這些手法很難說是格里菲斯首創,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電影語言在格里菲斯手裡得到了相當系統化的使用,奠定了經典電影敘事的基本語法。他的影片在電影界得到了廣泛的贊許,成為普遍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影響深遠,這些都令格里菲斯無愧於電影之父的地位。 《一個國家的誕生》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是美國電影早期的兩個無法逾越的高峰,各個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同期的其他電影。它們預示著格里菲斯達到了個人生涯的頂峰,也展示了電影技術上的最佳手法,為電影開始爭取作為藝術的地位,並斷然指出:電影是美國社會最強大的社會力量之一。
這兩部影片的誕生絕非偶然,都是導演五年緊張工作的結果。早在Biograph公司時期,格里菲斯就醞釀著這兩部作品。在離開Biograph公司後,格里菲斯為新公司製作了四部影片,都不是他所喜愛的。隨後,格里菲斯得到了《同族人》(即後來的《一個國家的誕生》)的拍攝權,發現這正是他一直追求的故事。格里菲斯開始大規模投入拍攝這部電影,他不僅全盤負責創作,連所有雜務都包了下來。
格里菲斯在進行這項電影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項目時候,沒有使用「電影劇本」,沒有事先寫好的分鏡頭腳本,他在頭腦中將素材拼湊、提煉、規劃起來。具體拍攝中,他的直觀能力和即興發揮起了關鍵作用。
1915年2月,這部巨片完成,影片耗資50萬,一共有十二本,成為美國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長片。在此之前,雖然義大利的電影長片The Last Days of Pompeii和Cabiria在全世界走紅,美國電影業還是看好短片。格里菲斯無疑受到了這些史詩長片的影響,比如《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的史詩題材,大場面的調度。《一個國家的誕生》是美國第一部門票高達2美元的電影,賣座率極高。1915年3月3日在紐約Liberty Theatre首輪院線上映,連映620場,自此情節劇(Melodrama)和史詩大片成為好萊塢商業體系中最賺錢的電影類型。
影片回顧了南北戰爭,對南方遭到破壞,三K黨為恢復南方榮譽、懲治黑人的努力作了謳歌,最後奠定南方的合法地位,從而誕生了一個新的國家。因為影片十分激烈地宣揚黑人的低劣,所以引起了社會爭議,甚至有七個州禁止該片在州內上映。格里菲斯在1916年為此自費印發了一本名為《美國言論自由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Free Speech in America)的小冊子為自己辯護,一方面提出所有電檢的根源就在於黨同伐異,為他的下一部影片做選了宣傳。
爭議喚起了全國上下對電影社會功能的認識。不過更重要的是,人們意識到了這部影片高超的藝術造詣和豐富的想像力。格里菲斯被認為真正掌握了電影這門工具,他能夠服服帖帖地安排每個鏡頭,從而產生最強烈的效果。格里菲斯將梅里愛創立,並由波特發揚的剪輯原理推進到新的高度,後來所有人都從此受益。文化界於是瘋狂贊美影片的成就,並自然而然地將格里菲斯捧上第一電影大師的寶座。
《黨同伐異》
之後的《黨同伐異》遇到了更大的財政困難,據稱耗資達190萬美元,長達13本,格里菲斯認為「影片是抗議專制和各種形式的不公正」,主題實在過於龐大,需要精確的耐心和非凡的藝術能力。《黨同伐異》更主要的特色在於內部的組織結構。影片的想法來自於《一個國家的誕生》封鏡後的一個新劇The Mother and the Law。格里菲斯在研究劇本後發覺作為《一個國家的誕生》後的下一部作品,這個故事太反高潮了,於是他又從歷史的不同時期上選擇了三個故事並成一部。格里菲斯這次比《一個國家的誕生》走得更遠,他將影片擴大為四個故事同時進行的復雜形式,在敘事過程中從一個故事剪輯到另一個故事,並行不悖。一個鏡頭在尚未完畢之前就剪斷進入下一個;攝影機移動和表情同時進行增強效果;圈入圈出和遮片拍攝用來強調有意義的細節或有說服力的過場;西部的大特寫鏡頭和極遠的遠景可以產生緊張和壯闊的效果。可以說,每個變化,每個鏡頭,都按照本身的意義和對全局的需要加以控制和慎重挑選。格里菲斯把全部的積蓄投入到《黨同伐異》的拍攝中來。他在洛杉磯日落大道附近搭建了宏偉的布景,四層樓高的巴比倫城牆上面可以並排疾馳兩輛由四匹馬拉著的古代戰車。城牆內的宮殿縱深達1600米,四周的尖塔高達70米。影片召集的演員陣容更是極為龐大,僅波斯軍隊出征一場,就動用了1.6萬名群眾演員。為了保證這支龐大的隊伍的運輸、後勤和調度指揮,工作人員甚至在製片廠里架設起了電話線和臨時鐵道。
1916年9月5日,《黨同伐異》公映,評價卻不如前一部《一個國家的誕生》,很多人看不懂新穎的剪輯風格,把故事情節都弄混了,於是批評格里菲斯離經叛道,多年後普多夫金也批評「(影片)太冗長沉悶,使人疲勞,因而把它的傑出效果抵消了大部分。」此外,由於影片發行時候美國國內狂熱的好戰精神在滋長(美國最終於次年四月對德宣戰),人們覺得《黨同伐異》鼓吹的和平傾向與戰斗氣質格格不入,反對這部影片的情緒開始高漲,後來在不少城市被查禁。所以最終,在經濟上,《黨同伐異》給格里菲斯帶來巨大損失。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到《黨同伐異》對世界電影發展帶來的意義,著名導演奧遜·威爾斯就說:「這一失敗同時也是電影史上最大的成功。」而丹麥導演卡爾·T·德萊葉在他早期的影片《Leaves from Satan's Book》(1921年)中也將自古到今的四個故事串起來講,顯然是在借鑒《黨同伐異》。 《黨同伐異》的經濟失敗標志著格里菲斯的事業開始走下坡路。尤其是到上世紀20年代以後,新的電影人取代了他的地位。
一般認為,格里菲斯的沒落有多種原因,包括他自己已經失去對電影的興趣,他的新作品越來越和當時的觀眾脫節,而他的名利心也損害了作為電影藝術家的完整性。所以一直存在批評認為格里菲斯曾經擁有的謙虛敢於探索的精神被嘩眾取寵和矯揉造作取代了。其次,社會道德觀念的日新月異也和格里菲斯保守傳統的十九世紀正統思想格格不入,他的根深蒂固的成見在後期影片中暴露無遺,受到嘲笑和批評。
《殘花淚》
1919年,格里菲斯和好萊塢其他幾位著名人物,包括查理·卓別林、瑪麗·璧克馥(Mary Pickford)和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一起創立聯美電影公司(United Artist)。 格里菲斯為聯美拍攝的《殘花淚》(Broken Blossoms or The Yellow Man and the Girl,1919)被認為是他最後的傑作。
許多媒體盛贊影片的藝術成就,格里菲斯自此以後,再沒能得到這么高的評價。以後的幾年,他的影片依然花錢很多,但都是用過時的題材拍出公式化的東西,顯示出創作力的衰退。
《林肯總統》
《林肯總統》(Abraham Lincoln,1930年)是格里菲斯第一部有聲片,也是他倒數第二部作品,此片獲得一部分影評人的贊譽,但觀眾反應冷淡。聯美和格里菲斯終止了合同,他製作了獨立製片The Struggle(1931年),更是徹底的失敗。1931年,格里菲斯完全退出了電影界。
晚年的格里菲斯始終和貧困鬥爭,他幾乎被電影工業、同儕和公眾徹底遺忘。1936年,格里菲斯回到了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了一份特別榮譽,並為貝蒂·戴維斯Bette Davis和Victor McLaglen頒獎。此後偶爾也有電影人突然想起了格里菲斯,找他咨詢求教,往往毫無結果。
格里菲斯於1948年7月24日在好萊塢Temple醫院因腦出血而去世。

Ⅳ 《黨同伐異》講述了什麼

《黨同伐異》是美國電影大師格里菲斯在1916年拍攝的一部無聲片。由於思想模糊,令人費解,影片上映後,對觀眾來說是完全失敗的。但是,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看,這部影片無疑是格里菲斯電影創作的高峰,同時也是20年代美國電影藝術發展達到最高點的標志,在世界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這是一部規模龐大、耗資甚巨的影片。格里菲斯匯聚了許多著名演員,僱傭了眾多群眾演員,為拍攝波斯軍隊,竟動用16000人!同時製作了大量雄偉壯觀的布景,其中最著名的是巴比倫宮殿,縱深達1600米,周圍有高達70米的尖塔,在四層樓高的城牆上,能容納兩輛4旺馬拉的古戰車同時交錯駛過。全部攝制費用達200萬美元,歷時達22個月。影片虧本達100萬美元以上,使格里菲斯幾近破產,以致無力將這座古城拆除,在以後的10年間,一直屹立在好萊塢,成為一大「古跡」。影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採用交錯敘述的劇作結構形式。

整個影片包括四個部分:「巴比倫的陷落」、「基督受難」、「聖巴泰勒米節的屠殺」和現代劇「母與法」。「母與法」所表現的是美國一次罷工慘案,它成為《黨同伐異》的情節核心,其他插曲作為一種隱喻圍繞著這個核心展開。四個故事不是分開表現,而是同時展開的,互相穿插,交替進行。格里菲斯運用交叉蒙太奇這一藝術手法,在極為廣闊的歷史背景上,揭示任何時代都存在著黨同伐異的現象,從而試圖闡明影片的主題思想。影片最後,鏡頭的切割,場景的轉換,由慢而快,由徐而急,造成一股情感的激流,給觀眾以心靈上的撞擊。

為了加強場景的宏偉氣氛和真實感,《黨同伐異》不僅在布景的製作上別具一格,而且通過攝影師在固定的氣球上從空中俯拍,居高臨下,形成獨特的視角。特寫鏡頭的運用,突出和強調了細節,創造出特定的氣氛和效果。如以一雙女人捏緊的手,反映她此刻的緊張心情。這一切,對早期電影藝術的發展,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黨同伐異》在美國和歐洲受到冷遇,但在十月革命的蘇聯卻受到重視。前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首先認識到格里菲斯在電影藝術發展中所作出的貢獻,並對這部影片給予正確評價。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618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90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73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94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310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54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57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85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05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