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拂美國電影
A. 一個外國吸血鬼的電影叫晚……拂曉
嗜血破曉
導演:
Michael SpierigPeter Spierig
主演:
伊桑·霍克威廉·達福伊莎貝爾·盧卡斯山姆·尼爾
看點:
吸血鬼EthanHawke澳大利亞驚悚懸疑末世鬼怪
地區:
美國
年代:
2009
B. 美國電影生死接觸演的是什麼好看嗎
這部電影真的非常棒!
男主一直認為自己的能力是詛咒,因為死亡對於他來說是恐懼和未知的,雖然他能與死人對話,但這對他來說是折磨,他的心一直為此捆綁。
而女主恰恰經歷了死亡並看到感受到了死亡後的一切,原來死亡的感覺是失重和安詳的甚至能感受到微風拂過臉龐的感覺,死亡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恐懼,所以女主把她的經歷寫在了書中,這書和女主的經歷能幫助男主一直以來的恐懼治癒男主的心靈。
小男孩的經歷,他失去了從出生就一直陪伴著的他的雙胞胎哥哥,母親吸毒照顧不了他們兄弟,男孩一直依賴於哥哥的照顧,他不能從失去哥哥的痛苦中出來,最後男主的能力幫助了男孩治癒了男孩的心靈。
C. 《怦然心動》觀後感
電影《怦然心動》根據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同名原著小說改編,描述了青春期中男孩女孩之間的有趣戰爭。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怦然心動》觀後感
歲月如刀,刀刀催人老,何時朱顏落寞,何時眉眼蕭瑟?最後,那以前熟悉的臉龐在記憶深處血肉模糊,最後,那以前熟悉的聲音在腦海盡頭粉身碎骨,最後只是我的段落,最後只是他的過客,最後的最後,終結不了怦然心動的那一刻,那一刻你鼻尖上的雀斑,那一刻他嘴角上的微笑,定格!
電影《怦然心動》根據美國作家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情竇初開的小女孩JuliBaker與小男孩BryceLoski的初戀故事。影片在明快輕喜的節奏中緩慢推進,舒緩的鏡頭,如扁舟拂過流水一樣,自然順暢,平敘之中穿插著小主人公各自的獨白講述,同樣的時間場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詮釋著或酸或甜,或得意或失落,或厭惡或歡喜的復雜與矛盾,這種重復不僅僅不累贅反而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更是將初戀情結立體化,少女少男悸動不安的企盼彷彿就在昨日,單純潔凈纖塵不染彷彿觸手可及的雲朵,導演用溫和的鏡頭語言把觀眾推上雲端,重溫初戀舊夢感動的一塌糊塗。
Juli對Bryce一見鍾情,Bryce卻總是一臉嫌棄,在她眼裡他的眼神最閃亮,他的微笑最粲然,盡管那眼神是鄙視,那微笑是嘲諷,天真的年齡里本沒有什麼邏輯可言,咬著指甲的花痴哪裡來的傷害。只是無聲的成長劈頭蓋臉的蛻變開始懂得發現,當Juli爬上那個神奇偉岸的梧桐樹她的世界觀發生變化,那個在她最需要幫忙的時候離開的Bryce,那個撒謊偷扔雞蛋的Bryce,只但是是金玉其外徒有其表而已,他閃亮的眼神空洞乏力,找不到「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理想狀態。那棵壯麗的梧桐樹支撐著Juli眼中的世界,當樹被樹樁代替留給Juli的只剩哭泣和無奈,直到收到父親畫下來的大樹朱莉才開始慢慢釋懷。
Juli在放手中慢慢成長,而後知後覺的Bryce則在愛上Juli的過程中慢慢看清自己。正如Juli所說他爸爸光鮮的外表下藏著些腐朽的東西,當他開始嘗試了解Juli的時候也找到了他自己,好的感情是透過TA認清世界,大抵是這樣的。只是年少輕狂說不出的倔強,圖書館的「談心」加劇了Juli對他的厭惡,餐桌上的沉默使他愈發不安,而那個笨拙的未完成的吻更是讓Juli落荒而逃,直到Bryce真正了解到那棵梧桐樹對Juli的好處時,並要為她種下一棵樹的時候,他才再次走進她的心裡。
圍繞著Juli和Bryce的是兩個相差甚遠的家庭,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晚餐之後Losik家爆發了有史以來最為激烈的.爭吵,而Baker一家則手拉著手其樂融融共享天倫,這個意味深長的比較似乎能讓人重新思考一下對於幸福的定義,老Chet對「grandma"的思念被反復強調,這又狠狠的懷舊了一次。影片看似簡單的故事卻絲毫不顯得單薄做作,導演細膩的鏡頭語言極富韌性,柔軟的絮語才能撫慰心底最柔軟的一方天地,不只是懷舊,不只是回憶,更像是在祭奠早已失掉的純真和早已不再的憧憬。
歲月帶走青春,帶走活力,留下的痕跡叫做回憶。即使鶴發雞皮,即使一病不起,還會記得,怦然心動的初戀,有過的那麼多的以前。
篇二:《怦然心動》觀後感
我們都是大千世界裡最獨特的那一個人,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很多不同的人,不知道你曾經有沒有那麼一個人在你的生命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讓你再回憶過往,瑣碎的時候,總有種忍不住會心一笑,也許對方的出現,總是不經意間的,但是對你來說卻是最重要的,因為生活中人總是來來往往,我們的顧客也很多,能真正的如同流星一般給你的生活留下精彩,將是最珍貴的財富。
電影的風格給人一種很朴實,簡單的感覺,但也有著對立矛盾,比如說他們的家庭生活條件,世界人相反的,所以生活上的一些觀念也會有所不同,但簡單溫暖的劇情總是給人一種很溫暖的感覺,讓我們看到即使觀念不同,家庭條件不同,也會有不一樣的溫暖,只要你願意堅持。
在我看來影片的,影片的結構特點設置很巧妙,在布萊斯和朱莉的第一次見面所產生的物理效果,就為接下來的情節發展埋下了伏筆。朱莉大膽主動,也許在她的那個年紀,覺得喜歡就要努力,想要就要自己主動。但是布萊斯卻不那麼認為,剛開始的他甚至把這當做是他的負擔,所以一直也在和她唱反調,拒絕她的接近。布萊斯甚至為此追求她人來讓朱莉放棄,但是她沒有因此也放棄自己想做的事情。仍然以各種方式去和他產生關聯。愛情也許就是這樣,即使你覺得沒有了希望,但是內心還是不願意放棄,相信擁有一天自己是可以擁有的,我相信朱莉內心雖然也是傷心的,但是她還是會堅信自己的一切決定。
其實,影片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著不同階級里的對比,從內心深處對待他們的態度也不希望。相對於布萊斯的家庭氛圍和影響,朱莉的教育無疑是更成功的,他的父親對她起著榜樣的作用,讓朱莉有一個更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即使她們的生活條件並沒有那麼好。但是他們全家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努力。可以她們自認為看著很整體的自家養的雞蛋,卻被布萊斯家丟掉,也讓朱莉慢慢的重新審視著自己的內心。相比之下,男主人公的家庭,是完全相反的,她的父親對朱莉家是持否定態度的。
其實透過影片的鏡頭,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家庭的截然不同,比如說在布萊斯家裡晚飯時的爭吵,而朱莉家現在其樂融融地討論著一些話題,或許這只是很簡單的幸福,和不幸福的差異,導演用獨特的畫面給我們再一次強調了這兩個家庭的差異,來反襯的主人公的生活環境的差異影響人物性格
好在結局是完美的,他們在經歷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後,重新審視著自己的內心,然後正始這份情感,也許正是在這個懵懂的年紀,他們不一樣的經歷造就了他們彼此真摯的感情。鮮明的對比讓我們更加清楚的看清他們青春歲月里,該走的人生道路。
這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故事,但是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看,卻能得到不同的含義,期間有對愛情的追求,對待家人的堅持,還有一個家庭會經常發生的矛盾,以及父母在正確的處理與孩子之間的矛盾是會怎麼樣的,在多元的文化環境背景下,對每個人的成長的影響是不同的,就像很多人說的,用一見鍾情來形容,喜歡,用日久生情來詮釋愛。
其實不管怎麼來說?在戀愛面前每個人都是自由,平等的,我們可以勇敢地去追求去爭取,但並不能因此而放棄尊嚴,放棄自己最基本的接受,如果那樣的話,你即使得到了愛情也不一定是幸福的,因為他所有的一切最真實的你。
篇三:《怦然心動》觀後感
看完影片確實讓人心動,真的是怦然心動!
《怦然心動》這是一部講美國青少年成長的感情電影,是由羅伯·萊納執導,瑪德琳·卡羅爾、卡蘭·麥克奧利菲主演影片。該片根據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同名原著小說改編,描述了青春期中男孩女孩之間的有趣戰爭。是很簡單的故事,一對小孩,一棵樹,但是內容很豐富。電影中也表現了原生家庭環境對子女的成長有多大影響。
特別喜歡影片中女主角,是一個十分善良勤勞懂事的小女孩。喜歡女主與父母相處的方式很打動人。比如,女主和父親之間的對話,父親為她畫的那顆無花果樹,父母對於兩個兒子熱愛音樂的態度,父親對於智力有障礙哥哥的照顧。這些都很動人。特別是在結尾處男主給女主種樹的那一瞬間,那種感覺真得好想談戀愛啊哈哈哈……
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細節是,在晚飯的餐桌上,父母吵架之後,父親立刻對女孩說:「對不起,朱莉安娜,這不是你的錯。我們會想辦法解決的,我向你保證。」然後父母倆又各自去房間安慰她,說他們都很愛她,跟她說明了事情的原因,也表示父母還是相愛的,讓孩子安心……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常常拿金錢去衡量一切,這些錯誤的價值觀似乎從小就紮根在人們的心裡。人們會因為有富裕的家庭而感到驕傲,因貧窮的家庭而感到自卑。
但在這個家庭里的女主覺得:「我很幸運,生在這個家庭里,慶幸能成為他們的女兒。」這樣家庭雖然不富裕但分分鍾都令人感到十分的溫暖和幸福。很喜歡女孩那樣的家庭,喜歡這那樣的父母,讓孩子從小就懂得愛和尊重。
不喜歡男主的父親,雖然男主家比較富裕,男主的父親應該也算是個成功人士吧,但一直都在diss女主的一家人。講話永遠都是那麼的尖酸刻薄,每次講話都有種讓人很想揍他感覺。(從而也證明了男主父親扮演者是個演技超棒的演員)。不知道男主的父親遭遇了什麼才會變成那個樣子。幸好男主角還有善良的外公和母親在才沒有長歪。
通過影片深深地體會到,相愛的父母勝過富有的父母。對於美國的家庭教育,有許多地方真的是讓我們學習。感覺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太重要了。
D. 需要對影片The Hours <時時刻刻>的影評和對三位主演的評價.
時時刻刻 The Hours (2002)
一
《The Hours》(《時時刻刻》)是一部深具靈魂光芒並含有弦樂般耐人尋味韻律的電影。
這部影片之所以令人注目,是因為它有著一個異同尋常的文本——一部精彩絕倫的小說。影片較忠實於原著。我深信導演斯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是在深刻領悟原著背後所蘊藏的豐富涵義、並在拍攝時力圖加以充分表現、才使影片具備了光輝出眾的品質。
影片是根據美國新銳作家邁克爾•坎寧安發表於1998年同名小說改編。小說《The Hours》(無論電影還是小說,《The Hours》譯名很不統一。小說:台灣希代書版集團2000年6月第一版,譯名為《時時刻刻》,譯者蔡憫生;大陸譯林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譯名《麗影萍蹤》,譯者劉新民。電影:譯名有《歲月如歌》、《歲月輓歌》、《此時此刻》、《時時刻刻》等。本文為論述方便,均稱《時時刻刻》。)出版後立刻獲得了當年「筆會/福克納小說獎」(The PEN/Faulkner Award),翌年又獲得「普立策小說獎」(The Pulitzer Prize)。
那麼,這是一部怎樣的小說,為何會受到如此的青睞?
二
小說表面上講述了20世紀不同時代三位女性一天的精神生活。
1923年倫敦郊區。弗吉尼亞•吳爾芙在她的鄉村宅邸構思那部與維多利亞時代趣味相去甚遠的小說《達洛衛夫人》。清晨,她醒來後沒有立即起床,神情恍惚迷離,一直纏繞她的頭痛病微微有些好轉。窗外有鳥叫聲。她感到乏力,神思恍惚,又迷迷糊糊小睡了一會兒。在夢中她發現自己身處一座花園。花,將花作為小說開頭很不錯。她醒來後想道。她起身走進盥洗室,面對盥洗室內鏡子中映顯而出那張灰黯的臉不免有些喪氣。它與心中意象正形成鮮明對比。
1949年美國洛杉磯。布朗夫人在家中閱讀吳爾芙小說《達洛衛夫人》。她有一個忠實的丈夫,一個敏感可愛的兒子,似乎一切都無可挑剔。但她仍感到百般無聊,深為受困於平庸家庭生活而痛苦。這一天是她丈夫生日,但她無心為晚上生日慶祝准備蛋糕,想一人躲進旅館里像吳爾芙那樣躺在床上閱讀《達洛衛夫人》,然後自殺。她將兒子寄託給鄰居,告別的那一刻,敏感孩子似乎預感到什麼,不安地叮囑母親一定要來接他,並跟在母親汽車後面追趕……
20世紀末的紐約。一位名叫克拉麗莎女編輯正要出門買花。因她名字與吳爾芙小說《達洛衛夫人》中主人公克拉麗莎•達洛衛相同,朋友們都戲稱她為「達洛衛夫人」。她幼時戀人、詩人理查德剛獲獎,她得為他獲獎籌備晚宴。當她出門那一刻,注意到晶瑩剔透陽光正在游泳池的藍綠色水面上搖曳盪漾,不禁心有所感。時值六月早晨。
身患愛茲病的理查德沒能度過這一天。他厭倦了生活,那天下午他從家中窗口飄然而下,迎接午後燦爛陽光。小說結尾,在紐約的克拉麗莎面對業已取消晚宴而留存下來的佳餚萌生了一種極度的孤寂感。深夜,已屆耄耋之年、當年被兒子憂郁雙眼刺痛的布朗夫人造訪。原來自殺的理查德正是布朗夫人兒子。
小說以迷濛而清澈語調、印象式碎片、瞬間的意識流動、深度意象和蒙太奇手法,描寫了三位不同時代女性心靈世界。作者以精湛技巧、精緻而繁復的結構,深入她們萬花筒般意識中,再現她們心靈鏡像,宛如月光照徹下小溪,隱約顯現她們內心水下生物、鵝卵石和蔓生的水草;並以類似超現實手法將吳爾芙傳記片段與美國中期和晚期兩位女性精神生活交織在一起,復調式地安排在同一文本中。
最重要的是作者在小說《時時刻刻》的文本中還暗中指涉著《達洛衛夫人》的文本。這一手法極具創造性。因為這種指涉並非文本的明確援引,也非一般意義上續作,或對以往書籍與相同材料的改寫和創作(如圖尼埃《禮拜五——太平洋上的靈簿獄》對笛福《魯濱孫漂流記》的反思;讓•阿奴伊《安提戈涅》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對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重新考察);而是運用象徵手法將兩種文本晦澀地鑲嵌在一起,猶如兩面相互映照鏡子在暗中增殖。坎寧安的《時時刻刻》是在延續了《達洛衛夫人》基礎上的一種對吳爾芙生命意義重新思索的再現,是對吳爾芙內在精神所作的一次富有詩意的冥想。
三
弗吉尼亞•吳爾芙全部小說,幾乎都是她自我精神探索的一種「傳記」,從她早期習作全是對傳記練習上就可以看出這一點。這也許跟她父親對她影響有關。(弗吉尼亞•吳爾芙的父親萊斯利•斯蒂芬(1832-1904)是學者、編輯和哲學家,曾任倫敦圖書館館長,主編《英國名人傳記辭典》,撰寫《十八世紀英國思想史》等著作。)她的作品總是在探索自我生命處在某一階段中意識發展的趨勢和可能達到的深度。
「《到燈塔去》構成了弗吉尼亞•斯蒂芬童年生活的最後景象;在第二階段,《出航》給一位年輕女性的知識探索打上了印記;那麼第三階段高潮就是《海浪》,進入成熟期小說家將描繪出意味雋永的生命經典性輪廓。」(引自《弗吉尼亞•伍爾芙——一個作家的生命歷程》(英)林德爾•戈登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P162。)而無疑,《達洛衛夫人》更是一部具有這種傳記性質的小說。
1922年,她那帶有實驗性質、打破了傳統敘述邏輯和充滿印象拼貼的小說《雅各的房間》出版,這部小說也是對她哥哥精神成長的一份記錄。該年在西方現代文學史上是一個意義非凡的年代,與她同年出生也同年死亡的喬伊斯出版了劃時代著作《尤利西斯》、T•S艾略特發表了《荒原》。那一年她年屆四十,精神處於相對穩定期。
但隨後,恐懼衰老暗影像蛇一樣嚙噬著她那脆弱神經;同時在心靈上她也沒有完全擺脫精神疾病對她的影響,她幾乎可以察覺到內心深處那股瘋狂念頭又緩慢襲來。她只有靠寫作《達洛衛夫人》來抵抗心中陰影,卻也將這種掙扎的印記留在了小說中。她曾在《奧蘭多》中說:「一個作家的靈魂的每一個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體驗,他精神的每一種品質,都赫然大寫在他的著作中」。(轉引自《弗吉尼亞•伍爾芙——存在的瞬間》伍厚愷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P1)
《達洛衛夫人》是她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現代主義長篇小說。它猶如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以一天生活來刻畫人物心理時間上的一生。漫長生活經歷湧入人物意識河流中,不時在內心激起沉思、回憶、追索、感想、體悟生命的浪花,匯集著人物心理五彩繽紛的印象圖案。吳爾芙完全摒棄了傳統小說寫作手法,開篇起就直接進入人物心靈世界。小說由兩條並行不悖線索組成,來映顯兩個截然不同人物的內心。
克拉麗莎•達洛衛是一位中年婦女,她丈夫是國會議員。六月早晨,她出門買花,要為有首相參加的晚宴做准備(這一情景與《時時刻刻》中紐約女編輯出門買花相同)。那天陽光明媚,清風微拂。大本鍾不時發出深沉悅耳之音。她思緒飄動,想到三十多年前同樣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她和彼得正在戀愛。但她最終沒有嫁給喜歡冒險的彼得而是嫁給了穩重的達洛衛先生。彼得將要從印度回來,她想,要是當初嫁給了彼得,她的一生會怎樣?倫敦街頭上的聲色光影不時觸動她的聯想。
小說還有另一條線索:賽普蒂默斯•沃倫•史密斯,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退伍老兵,因受炸彈驚嚇而患精神疾病。當達洛衛夫人在花店內聽到街上傳來一聲汽車火花器發出巨響聲時,他在街上游盪也聽到了。最終,他為擺脫時時襲來的內心驚恐跳樓自殺。
夜晚,達洛衛夫人在晚宴上聽到賓客中有人說起賽普蒂默斯自殺消息,內心震動。他們是兩個階層的人,彼此互不認識,但在內心深處卻對時代有著相同的感受。小說真實反映了第一次大戰後現代西方人焦慮、困惑和恐懼心理。
四
在此我們可以看出《時時刻刻》中自殺的詩人理查德對應著《達洛衛夫人》中的賽普蒂默斯。他們同樣懷著內在不安生存著:一個在戰爭中留下了精神疾病,一個患上了愛滋病;都是時代烙印的反映,象徵著不同時代卻同樣在人們心中所造成的疾患。
然而,即便是賽普蒂默斯這樣一個略顯突兀的人物(相對於吳爾芙的生活世界來說),也是吳爾芙拿來印襯達洛衛夫人精神側面的。吳爾芙曾在一封信中說,她必須通過賽普蒂默斯的性格來完成達洛衛夫人的性格,她所「部分意識到的生命枯竭感正是要通過那個瘋子的病態作戲擬性表現」。(引自《弗吉尼亞•伍爾芙——一個作家的生命歷程》P273)
如同吳爾芙想通過達洛衛夫人和賽普蒂默斯這兩個人物來探詢自己內心深淵一樣,在《時時刻刻》中,作者坎寧安真正意圖也是要通過書中人物綜合再現吳爾芙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布朗夫人和女編輯克拉麗莎這兩位女性;他想看看假如吳爾芙生活在50年代和世紀末的美國會怎樣。
無疑,布朗夫人和女編輯克拉麗莎都有著吳爾芙的影子,她們都是射向吳爾芙精神生活的一個朦朧投影。
20世紀50年代美國正處在經濟復甦期,布朗夫人就像達洛衛夫人一樣生活富足,但卻精神萎靡,內心總有一種像是被懸浮在空中的惶恐不安的感覺,生命的無意義意識時時湧上心頭。這種感覺正是吳爾芙心中常常難以擺脫的感受。而紐約的女編輯在街上耀眼的陽光中似乎感到總有一絲不祥的陰影在籠罩著她,直至最後她受到死亡沖擊,這一切也都是吳爾芙生命歷程中的主題。
在《時時刻刻》中,作者還賦予布朗夫人朦朧同性戀傾向,而到20世紀末的女編輯身上,作者索性將她塑造成同性戀者,這是在暗示憂郁孤寂的吳爾芙如果處在20世紀末期,她原有的迴避社會的心理傾向很可能發展成同性戀性心理傾向。
另外,布朗夫人的名字也不是沒有來歷(其實在《時時刻刻》中所有人物都可在《達洛衛夫人》中找到對應)。吳爾芙在一篇《貝內特和布朗夫人》文章中虛構了一位坐在火車上的老婦人形象,她稱布朗夫人為「永恆的」和「人性的」,「是從英國文學開往另一時代」的「幽靈」。(見《論小說與小說家》吳爾芙著,上海譯文出版社P308)
所有這一切都在表明,坎寧安是在將吳爾芙作為一個精神個案進行研究,它像一面放大鏡,放大了吳爾芙的生存意識,將她精神歷程放在整個20世紀中的一個更為寬泛和更長遠的背景上來進行考察。而他將這部小說命名為《THE HOURS》更是泄露了這一點。因為吳爾芙在撰寫《達洛衛夫人》的初稿中就是將小說題名為「THE HOURS」。
五
《時時刻刻》是一部知識分子式的小說。作者是以小說的形式對吳爾芙精神世界作一次遐想式的探詢和論證,以及對她性格的可能性延伸進行了藝術上的重塑;而同時他又通過20世紀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不同時代女性的精神風貌,來反映西方整個20世紀的精神特徵。這一雙重目的,構成了這部小說不同凡響的品格。
這是一部對吳爾芙遙遙致以敬意的小說,是對《達洛衛夫人》文本所作的一次歌唱性禮贊。它棄絕了現實的喧囂,直接沉入人性深處,揭示了現代社會中人們內心的緊張與焦慮,以及對存在產生的倦怠感和疏離感。它關注精神內的騷動,努力挖掘人物背後的「美麗的洞穴」(吳爾夫芙語),以一束智性之光照亮她們豐滿的意識,刻畫她們心靈的影像,質疑生命的本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三位女性都是精神領域內的自我放逐者,她們游離於時代,同時又以自己方式固執地抗拒現實。她們在《時時刻刻》中交叉出現,猶如一次相互輪回、一次在特殊時空內的重逢,原先她們獨自的精神幽吟在這部小說中匯成了女聲合唱曲。正是這種獨特的精神吟唱組成了這部小說心靈聖歌般品質,一部靈魂的奇書。
富有意味的是在《時時刻刻》序曲中,作者在故事開始前先出人意料地描寫了吳爾芙的自殺——1941年戰爭爆發後某一天她投河自盡。「她被流水迅速沖走。就像是在飛翔,一個虛幻的身影,雙臂向外張開,頭發飄揚……天空的陰影在水面上搖曳不定。」(見台灣希代版《時時刻刻》P34)這一情景正好與小說第一章描寫紐約的克拉麗莎出門買花時面對水面上搖曳的陽光偶有所感遙相呼應。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暗連,是對將要出場人物命運的一個暗示、一次排演、一種影調和一番預言。它奠定了這部小說輓歌式的基調。當你讀完小說掩卷沉思時,哀婉會有如煙霞般從心中緩慢升起,漸漸占據你整個心靈空間。
六
作者邁克爾•坎寧安(Michael Cunningham)曾被《洛杉磯時報》譽為「我們時代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生於1952年的俄亥俄州,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現居紐約。1990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說《末世之家》(A Home at the End of World)使他一舉成名,在該書出版前一年,他將其中一章取出命名《白天使》(White Angel)先在「紐約客雜志」上發表,後被評為1989年度美國最佳短篇小說。1995年他又出版第二部長篇小說《血與肉》(Flesh & Blood)。而1998年出版的《時時刻刻》(The Hours)是他的第三部小說。從他小說出版時間上可看出,他對自己每一部作品都精雕細作。
在小說《時時刻刻》中,他以令人吃驚的方式引導讀者穿越小說人物粼粼波光般的意識深處再進入吳爾芙的精神世界,這一奇妙的手法具有無與倫比的獨創性。他創作實踐證明了吳爾芙在《現代小說》中所闡述觀點:「人生是一圈光芒四射的暈輪,是自始至終環繞我們意識的半透明的封套」。(引自《論小說與小說家》p8)可惜原作中富有詩性的、極為微妙的語言特色沒有在譯林版中得到較好的體現。
小說在2002年被拍成電影。三位女性分別由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尼科爾•基德曼(Nicole Kidman)和朱麗安•摩爾(Julianne Moore)扮演。
值得稱道的是、有著上乘表演的尼科爾•基德曼,她在這部影片中扮演了吳爾芙,她出場時那種低垂的冷冷的目光、寫作時在筆筒中找筆的手不由自主的痙攣、緊張的肢體語言等,將吳爾芙的敏感、神經質、脆弱和孤傲的心靈表現得惟妙惟肖。電影同小說一樣,不關注外部世界,而是將影像聚焦在人物的內心中,從而構成了一部電影版的20世紀女性精神史。
更多:
豆瓣成員的影評 (49條)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5666/
E. 最近最好看的電影是什麼
中國:讓子彈飛;非誠勿擾2;趙氏孤兒
美國:納尼亞傳奇3;遊客;極速復仇;預產期;大地驚雷;格列拂游記
F. 講酸雨的美國電影,三個學生是丹拂大學的。他們在野外露營,那個女孩叫珍妮,她男友因為強酸雨死去
星空衛視的
《黑暗幽靈》
導演:朗?奧利弗
主演:肖恩?羅伯特 萊斯利?霍普
一個道德敗壞的商人為了提高他所持救災公司的股值,發明了一種酸雨。但是他的計劃被公司里一名科學家發現了。然而那位科學家的孩子和朋友在小木屋裡卻受到這種酸雨的威脅。科學家和其他人一起試圖中和酸雨,同時並徹底搞垮這個商人。
這片不好找
G. 一部美國的電影 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她的父母都吸毒 她經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拂大學
改變人生的命運:《風雨哈佛路》
中文名稱:最貧窮的哈佛女孩
英文名稱: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導 演 Peter Levin
主 演 莎拉·布姬 Thora Birch .... Liz Murray
凱利·林奇 Kelly Lynch .... Jean Murray
Deb Allen .... Counselor
Mauralea Austin .... Miss Wanda
Robert Bockstael .... David
Sarah Briand .... Girl with Soup
Mary Colin Chisolm .... Teacher at Public School
地區:美國
H. 電影教父為何被奉為經典
教父三部曲我可以說是男人一生必須要看的電影,是經典中的經典。教父不僅僅是未來黑幫題材電影的參考,同樣也是一個男人一生需要做的參考。教父的核心不是黑社會,而是義大利人在美國生活的藍本,裡面有男人的成長,兄弟的情意,文化的碰撞。教父不止是黑幫,它寫的是人生!
三.總結
教父這個電影能夠奉為經典,首先這部電影的拍攝無論是拍攝手法還是表現形式都非常的好,並且每一句台詞都值得揣摩和品位,更重要的是教父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生活的啟示,其中折射的不僅諷刺了現實,更讓我們受益匪淺,教父雖然不可以跟我們的生活相呼應,但是可以為我們的為人處世、與人交往提供一些素材,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裡,我們永遠都不會獨善其身,不可做池魚。
I. 想知道一部電影的名字,美國片,主角是一個音樂天才小男孩、以及他的搞音樂的爸媽
August Rush 八月迷情。。。 超有愛的一部電影。
J. 美國的一部關於一家三口因為音樂而相聚的一部電影叫風拂過禁聲什麼,全名叫什麼
《August Rush》又譯八月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