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電影日本增援部隊
1. 七七事變守在盧溝橋的部隊那支部隊
29軍第37師219團第3營。士兵們穿著灰色棉衣、打著裹腿、提著步槍,身後背著的系有紅色綢帶的大刀是這支部隊特有的標識。 這一年的春夏之交,「華北將重演柳條湖事件」的小道消息,已開始在北平城內流傳。6月下旬,駐豐台的日軍第1聯隊以攻佔宛平城為目標,晝夜演習。7月6日,駐豐台日軍列隊強行要通過盧溝橋,被守橋部隊拒阻,持槍對峙達10小時才撤回。7月7日晚間,日軍一個中隊又到盧溝橋中國守軍哨所面前幾百米處,搞「實彈演習」。晚11時許忽然從宛平城東邊傳來槍聲。一會兒,幾名日軍出現在宛平城下,聲稱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宛平城內搜查。 中國守軍拒絕這一無理要求,日軍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下令「還擊」。8日凌晨5時,得到增援的日軍突然向宛平縣城發起攻擊,駐守該城的中國士兵斷然開槍抵抗。29軍軍部得到事變消息後,給前線士兵下達如下命令:「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 為了捍衛腳下的神聖土地,守橋的士兵從這里射出了第一顆憤怒的子彈。這是最普通的中國人給日本帝國主義最直白的答復。 歷史記錄下了這一個個在危急關頭創造了歷史的名字:旅長何基灃,團長吉星文,營長金振中以及那些操起傢伙奮起反擊的士兵。戰士們以盧溝橋護攔、望柱為掩體,堅守陣地,冒雨用簡陋的武器和血肉之軀阻擊敵人。威名遠揚的大刀再一次發揮作用。白天日軍佔領的陣地,晚上大刀隊夜襲,重新奪了回來。以血肉之軀迎擊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盡管滿透著悲壯與無奈,但盧溝橋頭不願屈服的怒吼聲卻明白無誤地宣告了中國人誓死抗戰的決心! 盧溝橋事變第二天,中共中央便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不讓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中國寸土,為保衛國土流最後一滴血!」7月17日,蔣介石代表國民政府發表著名的廬山談話:「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 好戰的日本低估了中國抗戰的決心和力量,以為只要拔刀威脅一下便可以使中國屈服,沒想到熱血沸騰的中華大地從此卻成為絞殺侵略者的磨盤。 「七·七事變」的真正意義,就是中國人從這天起不再妥協退讓,全民族團結禦侮終將走向自強。正如華僑代表陳嘉賡在國民參政會上提出的「十一字提案」所說──「敵未出國土前議和即漢奸」,此後,無論形勢多麼艱難,中國人堅持不妥協一口氣打了八年,直至日本無條件投降而取得最後的勝利。 這,便是盧溝橋的怒吼留給我們的永恆啟示。 尋找蘆葦的風 2008-07-08 02:52 檢舉
2. 日本發動七七事變的兵力從哪來的
七七事變的兵力是東條英機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進駐平津一帶的
正式開火後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2萬多軍隊和百餘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
7月17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才制定了《在華北行使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日本政府決定動員40萬兵力,希望用武力滅亡中國。(話說兵有點少,如果一開始便投入全國之力的300萬兵力,也許國民政府就擋不住了)
至於滬淞會戰 是國民政府先打的日本
第一階段,是年8月13日至9月17日,中國軍隊向駐上海日軍發起攻擊並抗擊日軍增援部隊的登陸。
第二階段,9月17日至11月4日,日軍再次增兵,中國軍隊全線轉入防禦。
第三階段,11月5日至11日,日軍後援部隊在杭州灣登陸,中國守軍由淞滬地區全線撤退。
此戰歷時3個月,中國軍隊雖多,但分散在各自防區死打硬拼,注重正面防禦,忽視側翼安全;日軍裝備優良,採取正面強攻戰術,卻屢遭挫敗,後改從側後登陸,迂迴成功。日軍參戰兵力達9個師20餘萬,傷亡4萬多;中國軍隊有60餘萬兵力投入作戰,傷亡16萬餘人。淞滬守軍浴血奮戰,使日軍被迫轉移戰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為中國沿海工業的內遷贏得了時間,激發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忱。
中國軍隊當時的實力確實和日本差距很大
還好小日本和他的漫畫一樣,先送小兵練級,然後小boss,再大boss 要是一次性全開過來 估計頂不住
3. 盧溝橋事變的具體經過!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北京)盧溝橋附近向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發動進攻,也稱七七事變。
1935年華北事變後,日本大力進行以征服中國和稱霸亞洲為主要目標的擴軍備戰,加速了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步伐。1936年,日本大幅度地擴充中國駐屯軍,兵力由1771人增至5774人,分別配置於天津、塘沽、唐山、灤縣、山海關、秦皇島等地。6月3日,日本在新的《帝國軍隊的用兵綱領》中提出「採取先發制人的攻勢,謀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其初期的目標是,佔領華北要地和上海附近。8月,日軍參謀部制訂《1937年度的對華作戰計劃》,決定在對華北作戰時,除過去的兩個集團軍(5個師)外,根據情況再增加3個師,必要時還可能在華北5省進行作戰。日本還頻繁地派出將校幕僚前往中國華北、華中和東北地區進行戰略性的現地偵察。9月18日,日軍在豐台地區進行軍事演習,與中國駐軍發生沖突。日軍以此為借口,包圍了中國軍隊的兵營,逼迫中國駐軍撤出豐台。
次日,日軍侵佔豐台。從10月起,日軍以北平為目標,不斷在豐台、盧溝橋一帶及北寧鐵路沿線進行挑釁性實戰演習。盧溝橋在北平西南10餘公里,橫跨永定河,是北平西南的門戶。當時北寧路沿線,東起山海關、西至豐台,均為日軍所控制。1937年7月7日下午,駐豐台日軍河邊正三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由中隊長清水節郎率領到達盧溝橋以北龍王廟附近。當晚,日軍在龍王廟、大瓦窯一帶實施演習。10時許,宛平中國守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第一一○旅突然聽到城東北方向響起槍聲,便嚴密注意日軍的動態。夜12時許,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給冀察政務委員會外交委員會打電話,詭稱:有日軍陸軍一中隊,夜間在盧溝橋演習,彷彿聽見由駐宛平城內之軍隊發槍數響,致演習部隊一時呈混亂現象,失落士兵1名,要求進入宛平城搜索。
二十九軍軍部拒絕了日軍的無理要求,並答復說:盧溝橋是中國領土,日本軍隊事前未得我方同意在該地演習,已違背國際公法,妨害我國主權,走失士兵我方不能負責,日方更不得進城檢查,致起誤會。7月8日晨2時許,日軍由豐台增派的部隊在第三大隊隊長一木清直率領下與清水節郎所部會合,按計劃佔領了宛平東北的沙崗。冀察當局為防止事態擴大,同意雙方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中方委派宛平縣長王冷齋、冀察政務委員會外交委員會專員林耕宇、冀察綏靖公署交通處副處長周永業與冀察綏靖公署日本顧問櫻井德太郎、日軍輔佐官寺平忠輔和秘書齋藤進行談判。晨5時許,雙方尚在交涉中,日軍即下令向盧溝橋一帶的中國軍隊發動攻擊,並炮轟宛平縣城。在全國人民抗日熱潮的推動下,中國守軍第二十九軍第一一○旅奮起抵抗,揭開了全國抗戰的序幕。他們表示「願與盧溝橋共存亡」,「日軍要求我軍撤出盧溝橋,則有死而已,盧溝橋可為吾人之墳墓」。吉星文團連續擊退日軍3次進攻。日軍第三大隊直撲龍王廟和附近的鐵路橋。守衛橋頭陣地的二十九軍只有兩個排。他們表示「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同日軍展開拼殺,終因寡不敵眾,60多名戰士壯烈犧牲。日軍也在河堤上丟下了上百具屍體。7月8日夜12時許,吉星文團突擊隊的青年戰士用繩梯爬出宛平城,出其不意地將日軍1個中隊全殲在鐵路橋上,奪回了鐵路橋和龍王廟,軍心為之大振。
盧溝橋事變後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指出,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同日,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致電蔣介石,表示紅軍將士願意為國效命,與敵周旋,以達保土衛國之目的。要求本「禦侮抗戰之旨,實行全國總動員,保衛平津,保衛華北,規復失地」。同時,紅軍將領致電宋哲元,表示「誓做貴軍後盾」。北平中共地下組織發動各界同胞援助二十九軍抗戰。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華北各界救國聯合會、北平各界救國聯合會的代表赴前線慰勞抗日官兵;青年學生參加情報、募捐、救護等工作,並組織戰地服務團;長辛店的工人運送枕木、鐵板和鐵軌到宛平,修築陣地;郊區農民為前線輸送糧食、飼料、燃料和民工。
人民群眾的支援,激發了二十九軍廣大官兵的抗日熱情。冀察當局卻根據國民黨政府「應戰不求戰」的方針,放棄了殲敵的有利時機。於7月9日晨,接受了日方緩兵之計的和談要求,並達成3項口頭協議:一、雙方立即停止射擊;二、日軍撤退到豐台,二十九軍撤向盧溝橋以西;三、城內防務由保安隊接防。7月10日,日本又在「就地解決」的幌子下,提出二十九軍向日軍道歉,盧溝橋、宛平縣和龍王廟地區不得駐扎中國軍隊等無理要求。11日,日本政府發表派兵華北的聲明,誣指中國守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非法射擊」,決定增兵華北,任命香月清司為中國駐屯軍司令官,並從駐朝鮮日軍抽調第十二師團來華。隨後,大批日本關東軍開抵天津,並以重兵進犯北平郊區。當時,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正在老家山東樂陵「度假」,一度幻想和平解決事變。
7月11日,他到天津,仍忙於同日方和平交涉,認為盧溝橋事變只是「局部之沖突,能隨時解決」,因而延誤了戰機。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聲稱:「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這一談話,確定了准備抗戰的方針。但這時蔣還沒有完全放棄對日媾和幻想,仍想將盧溝橋事變限制在「地方事件」的范圍內,企圖通過外交途徑,謀求和平解決。7月19日,宋哲元抵北平後,下令拆除城內的防禦工事,打開關閉數日的城門,謝絕全國各界贈送給二十九軍的抗戰勞軍捐款。同時,繼續與華北日軍進行談判。國民黨政府外交部向日本使館提議,中日雙方停止軍事行動,將部隊撤回原地,然後由外交途徑解決,遭日本外務省拒絕。7月20日,日軍第一批增援部隊進入華北。
當日下午,日軍炮擊宛平城和長辛店。守城官兵在團長吉星文指揮下,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21日,大批日軍抵達豐台。22日,日軍40輛汽車往返於天津與豐台運送軍火。25日,日軍在天津集結的兵力達6萬餘人。26日,日軍佔領廊坊。同日,日軍向宋哲元提出最後通牒,限令其部隊退出北平。27日,日軍向北平近郊中國守軍發起總攻。在全國人民抗日浪潮的推動下,二十九軍絕大多數官兵紛紛要求抗日,宋哲元感到求和無路,遂於7月27日發表通電:第二十九軍為自衛護國,不惜犧牲,服從南京命令,更請各界給以指教。並令二十九軍各部奮起抵抗。同日,第三十七師收復豐台車站,第三十八師一部收復廊坊,第一三二師在南苑與敵血戰。第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1892-1937,字捷三,河北高陽人)、第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1890-1937,字舜臣,山東菏澤人)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壯烈殉國,官兵傷亡約5000餘人。7月29日,日軍南北兩路向北平西郊推進,北平淪陷。30日,天津失守。日軍進攻盧溝橋,標志著日本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中國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從此開始。
4. 盧溝橋事變電影簡介、
你好,電影《邪不壓正》改編自張北海的武俠小說《俠影》。簡介:北洋年間,北京以北。習武少年李天然(彭於晏 飾)目睹師兄朱潛龍(廖凡 飾)勾結日本特務根本一郎,殺害師父全家。李天然僥幸從槍下逃脫,被美國醫生亨德勒救下。
李天然傷愈後,赴美學醫多年,並同時接受特工訓練。1937年初,李天然突然受命回國。「七七事變」前夜,北平,這座國際間諜之城,華洋混雜,山頭林立。每時每刻充滿誘惑與殺機。一心復仇的李天然,並不知道自己被捲入了一場陰謀,亦攪亂了一盤棋局等。
5. 請問當年10萬日本關東軍到西伯利亞勞改是什麼電影
《登陸之日》
該影片於2012年7月10日上映,講述了日本殖民朝鮮時期,日本將軍之孫長谷川辰雄與貧賤子弟金俊植因為奧運會選拔賽跑,卻被誣陷違規。
引發民眾與軍方發生沖突,最終金俊植被充軍,後因為金俊植與戰友不願做敢死隊,索性集體出逃。當俊植看到蘇軍壓境,決定跑回送信。結果,日軍慘敗,辰雄和俊植被俘。
一次騷亂之後,金俊植和好友(辰雄)角斗,結果金俊植寬容了對手。此後,德軍瘋狂反撲,金俊植和好友(辰雄)在敢死隊同歷生死。他們為了逃命,同甘共苦,翻山越嶺,來到德軍佔領地。兩人失散,再見竟是諾曼底的德軍陣營,辰雄再次見到了那個奔跑著的身影。
該影片以二戰為背景,由韓國和美國合拍的戰爭片,由姜帝圭執導,張東健、小田切讓、范冰冰等主演。
(5)七七事變電影日本增援部隊擴展閱讀:
1945年8月8日晚(亞洲東部時間已到8月9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向日本大使遞交了宣戰書。此刻集結了150萬重兵的蘇遠東軍已利用夜幕掩護在邊境,天亮前便向滿洲、朝鮮北部和庫頁島南部同時了進攻。
在5500輛坦克(含自行火炮)的掩護下,乘著近10萬輛美製卡車的蘇軍在遼闊東北大地多方向開進,頭頂上有3000多架飛機掩護。
在煙塵滾滾、馬達轟鳴的地空協同交響曲中,蘇軍的遠東戰役成為其現代化閃擊戰最典型的樣板,在內蒙古方向突擊的裝甲集群6天內便開進了600公里而到達吉林西部。
基本由步兵構成的日軍除了少數依託永備工事頑抗外,其餘大都望風而潰而無法招架。關東軍總司令部在開戰第三天便由長春撤到通化的山中,准備放棄北滿,所屬各部隊陷入一片混亂。
當時的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也說,關東軍再打下去連兩個月也堅持不了。蘇聯出兵,使日本最後失去「媾和」希望,天皇裕仁從美國得到不追究他戰爭責任並保存國體的許諾後(由此而論日本投降並非完全無條件),於8月15日令電台播放了「終戰詔書」錄音。
6. 盧溝橋七七事變簡介 盧溝橋七七事變是怎麼回事
事變簡介
日本軍隊為了佔領中國,先侵佔我國東北地帶後,繼續向南前進,企圖佔領華北。從1937年6月起,駐豐台的日軍連續舉行軍事演習。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稱有一名日軍士兵於演習時失蹤(實際上那名士兵是去上廁所了並在隨後不久歸隊),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要求。日軍向盧溝橋一帶開火,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37師219團予以還擊。這便掀開了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序幕。日軍自1931年佔領中國東北後,為進一步發起全面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及偽軍已從東、西、北三麵包圍了北平!
中國守軍和日軍在盧溝橋激戰,日本派大批援軍,向天津北京大舉進攻。
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先後戰死。7月,天津淪陷。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並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官兵奮力反擊。團長申仲明親赴前線,指揮作戰,最後戰死。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僅剩4人生還,余者全部壯烈犧牲。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歷史背景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並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攻擊對象的「大陸政策」。七七事變20世紀初葉,日本於日俄戰爭後取代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擴大對華攻擊,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第一次大戰後,日本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對中國東北發動襲擊,才3個多月就佔領東北全境。
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並攻佔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在華北搞「自治運動」,希望能長期佔領這些地區。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對華戰爭的戰爭部署。
從1936年5月起,日本陸續增兵華北,不斷製造事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華北局勢日益嚴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最後稱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地規定了侵略中國,進犯蘇聯,待機南進的戰略方案。同時,還根據1936年度侵華計劃,制定了1937年侵華計劃。
大事年表
7月7日
日本中國駐屯軍在未通知中國北平當局的情況下,在國民革命軍駐地附近龍王廟大瓦窯之間進行軍事演習。入夜後,日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電冀察當局,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國軍拒絕此一要求,但為防止事態擴大,派出河北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宛平縣長王冷齋、冀察政務委員會外交委員會專員林耕宇、冀察綏靖公署交通處副處長周永業三人,與日方代表纓井、日軍補給官寺平、秘書齊藤三人前往調查,但日軍於晚上八點左右開始炮擊盧溝橋。
7月8日
凌晨5:30左右,日軍聯隊長牟田口廉也率步、炮兵400多人,開始發動攻擊。共產黨發表抗日通電,要求蔣介石盡快履行西安事變時的承諾。下午,日軍向城內中國守軍猛攻。國軍第29軍37師109旅219團(團長吉星文)奮起還擊。
7月9日
雙方達成口頭停火協議,僅兩個小時,日軍又開始炮擊宛平城,雙方達成協議退至永定河兩岸,國軍開始退兵,但日軍卻按兵不動。
7月10日
日本撕毀9日的協定,重提三點協定,要求29軍道歉,日軍四次挑起戰事,又四次進行談判。
7月11日
雙方簽訂秦德純松井協定。然而日本近衛內閣已經決定向華北增兵。
7月12日
獨立混成第11旅團,從古北口出發。
7月13日
關東軍獨立混成第一旅團從公主嶺出發。
7月17日
蔣介石在廬山談話會上宣布守土抗戰的決心。宋哲元到天津與日駐屯軍司令香月清司談判停戰。獨立混成第一旅團到達指定地區。朝鮮軍第20師團從朝鮮龍山出發。
7月18日
朝鮮軍第20師團到達預定地區。
7月19日
宋哲元兩手空空回到北平。獨立混成第11旅團抵達指定地區。以18日日軍偵察機遭射擊為借口,22時發表聲明要求日軍得自由行動,撤去37師,並取締排日運動,23時29軍張自忠、張允榮簽字同意。
7月20日
雖日本中國駐屯軍所屬部隊集結於密雲、高麗營、天津和北平附近地區,宋哲元以19日秘密協定下令37師向西苑集結。第29軍令132師在永定河以南集結,另該師獨立第27旅進入北平擔任城防。日軍卻突然炮擊宛平縣、長辛店,致使遭受損傷,吉星文亦負傷。
7月21日
37師集結完畢。
7月22日
37師開始撤退。
7月25日
日軍在天津塘沽港卸下大批軍用品,用40輛車日夜不停向豐台運送,此時,華北日軍共集結了十萬多人。隨即,日軍20師團77聯隊11中隊侵入廊坊(38師113旅226團駐地)。
7月26日
廊坊淪陷,守軍退至通州,下午,日軍向第29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29軍撤出。19時,日軍第一大隊乘車經廣安門向北平城內開進,受到守軍阻擊。
7月27日
發現和平無望的宋哲元,拒絕日軍一切要求,急令29軍各部集結平津一帶,派人星夜赴保定,催促孫連仲北上支援,日軍參謀總長下達武力佔領平津的命令。日軍對通縣、團河、小湯山等地的第29軍駐軍襲擊。守軍分別退至南苑及北苑。
7月28日
8時,日軍在軍司令香月清司指揮下向北平地區第29軍發動總攻。主攻為第20師團,在飛機、炮兵支援下,對駐守南苑的第29軍特務旅、第38師第114旅、騎兵第九師等部發起攻擊。南苑守軍在日軍攻擊之下,指揮失靈,各自為戰。位於豐台的日軍駐屯旅團主力,前進到大紅門地區,切斷南苑到城內的道路,阻擊向城內撤退的第29軍,戰至13時,南苑陷落,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殉國,此時,第29軍第37師一部向豐台日軍發動攻擊,被日軍增援部隊擊退。後,日軍獨立混成旅攻佔清河鎮。該地守軍冀北保安部隊第2旅退守黃寺。日軍獨立混成第1旅團佔領沙河。下午,宋哲元委派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長、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市長,於當日晚離北平赴保定。第37師奉令向保定撤退。
7月29日
8時,獨立混成第11旅團攻擊北苑和黃寺。黃寺守軍冀北保安部隊戰至18時撤退。北苑守軍獨立第39旅退至古城。戰後又回到北苑。北京城內獨立27旅改編為保安隊維持治安。駐防天津的29軍38師部隊,凌晨主動向日軍進攻,攻佔天津總站日軍駐地,並向駐海光寺日軍司令部和東局子飛機場攻擊。開始時較為順利,後在日軍飛機大炮反擊之下,15時開始撤退,天津陷落。
7月30日
駐通縣偽冀混成第1旅團進占長辛店西面高地。
7月31日
獨立39旅被解除武裝。駐屯旅團佔領大灰廠附近地區。改編為保安隊的獨立27旅突圍到察哈爾回歸143師序列。此時平津完全淪陷。
事件影響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 中國人民經過流血犧牲、艱苦抗戰,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7. 《鐵血軍魂》瑞年歷史原型是誰 最後結局是什麼
沒有歷史原型,是虛構人物,在劇中的結局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瑞年,電視劇《鐵血軍魂》中的主人公,前清貝勒,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他原本是為保住貝勒府的安危,才去日本學習,回國卻發現父親被日本人害死,這激發瑞年的對日鬥志。
他先參加國民黨,但隨著時間推移,瑞年發現國民黨的腐敗,經朋友推薦他又參加了共產黨,還和共產黨員淑娟組成歡喜冤家。
(7)七七事變電影日本增援部隊擴展閱讀:
人物經歷:
「七七事變」後,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前清貝勒瑞年返回天津參加抗戰。天津抗戰失利後,瑞年投入了國民黨魯西遊擊區馮競先將軍的麾下,也開始了和曾經被他拒婚的前清貴族小姐淑娟的戀情。
在日軍的進攻和內奸的破壞下,魯西失守,馮競先殉國,瑞年和淑娟幾經周折,終於投身於八路軍中。
在經過了最初的不解、懷疑、甚至抵觸後,瑞年漸漸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堅強的抗日決心,也認清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動和腐朽,成長為一名光榮的共產主義戰士和八路軍高級指揮員。
並在戰場上,親手擊斃了賣國求榮的妹夫李海潮,戰勝了昔日陸士的同學,強勁的對手日本侯爵近藤敏夫,為中華民族的正義之戰,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鐵血軍魂
8. 電影《七七事變》主要講了什麼
電影《七七事變》主要講了: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佟麟閣、趙登禹等愛國將士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七七事變》是李前寬、肖桂雲聯合執導的歷史題材戰爭片,由吳桂苓、吳京安、李法曾、杜志國、鄭邦玉、鄭繼勇、周寧朝等聯合出演,於1995年上映。
震驚世界的七·七事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影片把這個發生在近60年前,不可思議的事情通過人物的刻畫,通過戰爭場景的描繪再現了出來,讓人們重新把這一秘密經歷了一次。
1937年的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在7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時間通電全國,大聲呼籲:「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經過全體中國人民的八年浴血奮戰,1945年9月2日,日本帝國主義被迫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至此,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了最後勝利,這也是中國人民近代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