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老電影的色彩
⑴ 美國二戰電影的特點
美國二戰電影的特點,主要有:浪漫主義、戰史紀實、人性反思、人道主義、英雄主義等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二戰電影主要以愛情片的形式出現,愛情與戰爭,是好萊塢電影所鍾愛的主題,戰爭中的愛情承受著比日常狀態更多的磨礪和摧殘,在血與火、生與死的洗禮之中,戰爭中的愛情往往以一種悲劇式的偉大姿態出現,它更容易擊中人類內心柔軟的部位,而從美國二戰中的愛情電影,我們也可以看出美國電影價值的變遷。
1、《卡薩布蘭卡》,以愛國主義精神與反法西斯為主基調,講述戰爭背景下一段感人至深的三角戀情。
2、《珍珠港》,在這部以偷襲珍珠港為背景的愛情電影中,電影技術發展所創造的戰爭視覺奇觀已達到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而戰爭中的愛情也呈現出更加羅曼蒂克的商業姿態。
3、《英國病人》,片中男主角在一段婚外戀情中,為了拯救自己的情人,做出了向敵軍輸送重要戰爭資料的叛國行為。
二、英雄主義
到了90年代以後,寫實性戰爭片在朝更細微的方向發展,寫實的表現手段也大有不同,如近20年中拍攝出來的《拯救大兵瑞恩》、《狂怒》等經典二戰電影,均是以小規模的班級或者連隊為基礎單位來描述戰爭,寫實性的戰爭具體到了普通的作戰個體,而戰爭寫實的方式在手持攝影、CG技術等的發展下,也往更加逼真的方面發展,戰爭視覺奇觀已經成為好萊塢戰爭片的商業賣點。
三、人道主義
這個時期的二戰電影中,對戰敗方德國的描寫趨於客觀,相對於早期二戰電影對德軍的醜化,隨著戰爭電影對個體的回歸,新世紀以來對德軍的描寫則不再強調對德軍個體的醜化,而趨於用模糊的普通個體背影來表現,這種人性思考也表現在對日作戰的電影《硫磺島家書》中。
隨著對戰爭反思的深入,美國二戰題材電影均傾向於從人性層面來思考戰爭,一方面表現了人性的復雜,另一方面也歌頌了人性的崇高,這種對個體價值的尊重,正是長期以來美國電影所體現的美國價值。
四、總結
美國二戰電影帶著鮮明的商業色彩,在以商業價值為基礎價值導向的模式中,美國電影人不斷挖掘新的表達方式,在商業與藝術統一的基礎上不斷嘗試以更具表現力的方式來讓觀眾認識、紀念與反思戰爭。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環境之下,美國的二戰電影的表現側重點也在轉換,伴隨著美國電影創作集體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認識的深化,美國二戰電影也逐漸從宏觀大歷史回到微觀的個體,從宣傳記錄導向回到反思導向,半個多世紀以來唯一不變的主流只有對英雄主義的推崇,以及對自身拯救者形象的反復歌頌。
⑵ 美國40年代左右的電影為什麼有的是黑白有的是彩色
拍彩色的是大公司 ,大導演導的..那是大片,當然也不是說前著是小片,,那時拍彩色花費比較大..
⑶ 舊好萊塢電影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舊好萊塢電影創作遵循著一種戲劇電影的美學原則,其基本特徵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戲劇化的故事結構,類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
一、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的沖突,故事結構完整封閉,故事發展逐次遞進直到結尾的高潮並總離不開大團圓的結局。如《卡薩布蘭卡》《魂斷藍橋》。
二、在戲劇化故事情節結構模式確立之後,好萊塢經典敘事的人物形象構成也自然呈類型化的傾向。根據戲劇沖突原則,人物形象被確立為正反兩個陣營,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例如西部片總有代表正義和法律的警長及貪婪野蠻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對峙。
當然,在經典好萊塢敘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類型原則的大前提下又有無窮的取捨和 變化,但正反兩方人物所構成的戲劇沖突則是好萊塢永恆的法寶。
三、好萊塢經典敘事系統的核心是前面已經提到的連續性剪輯,連續性剪輯代表了好萊塢經典敘事的特徵,既是對戲劇化故事和類型化人物的發展,又是好萊塢製造夢幻和歡笑的基本前提。
因為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簡潔方便而又真實可信的銀幕世界。
由於經典敘事系統的剪輯旨在實現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別使用的順序便具有了特殊涵義:先是建制鏡頭展現整體環境和人物。
然後是中景的鏡頭交待人物的動作和反動作,再切入近景鏡頭(包括特寫)將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現給觀眾。
最後還得回到全景鏡頭來結束段落敘事或重建新的時空關系。
四、好萊塢大團圓結局作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許多好萊塢主流影片中扮演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簡單來說,其有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是循環型或封閉型故事結構;其二是達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結局。
例如在奧遜.威爾斯的不朽傑作《公民凱恩》開始時,鏡頭從報業大亨極盡豪華的「天堂庄園」的大門和大門上「禁止入內」的警告牌緩緩移入,最後則用一個慢慢拉出庄園大門的反向鏡頭結束全片,在影片的敘事結構和鏡頭語言上完成了封閉型的循環。
(3)美國老電影的色彩擴展閱讀:
20世紀30—40 年代是美國好萊塢的全盛時期,這期間在好萊塢影片創作中占統治地位的是類型電影,類型電影就是按照不同的類型(或樣式)的規則要求創作出來的影片,實質上它是一種藝術產品標准化的規范。
這種規范的電影的實質就是運用一切能夠抓住觀眾視覺和心理的電影表現程式,它常常要比個人構思的有意識追求藝術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觀眾的興趣和道德標准。
類型片是好萊塢製片制度的產物,它從商業和票房的角度進行影片生產,並在大量的藝術實踐中建立並完善了一套電影創作方法。
類型片的主要特徵體現為:
1. 情節公式化
2.人物定性化
3.銀幕敘事標准化(類型片大都採用單一的線性結構,以時空轉換為順序,以事件發展為線索,較少使用閃回,交叉蒙太奇手法,而著重講述單向發展的故事)
4.視覺形象圖解化(如古堡或塔樓象徵危險,幽暗的森林隱藏著災難,實驗室里汩汩作響的試管則孕育著罪惡等)
類型片在經典好萊塢時代的發展經歷了形成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復興期則出現在新好萊塢時代。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包括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恐怖片等。
50年代到60年代,由於電視產業的發展以及其他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方面的原因,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出現了衰退。
⑷ 彩色的二戰戰爭記錄片怎麼拍下來的
和黑白的紀錄片拍攝方法一致,取決於拍攝者距離戰場有多近。相關紀錄片可見2001年的《戰地攝影師》(War Photographer)。下為詳述:
先說彩色膠片的成因:
早在1850年,就有人(Levi Hill)宣稱通過某種有關銀板照相法的技術(即Hillotype)獲得了彩色成像(注1,見圖)。然而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於大規模的運用,所以如今我們認可的與攝影攝像有直接關系的,是美國Agfa-Ansco公司發明的 Colorol技術,這是一種快速的可以直接得到色彩本色的技術,不再像以往那樣繁瑣復雜。直到1935年以後,由於曼內斯和戈多夫斯基對自己作品色調(短片《海軍》)的嚴重不滿,柯達才得以大力發展並完善這一技術(注2)。
也即是說,在Colorol技術出現之後,如曼內斯和戈多夫斯基這樣拍攝短片的發燒友就已經確實存在了,而這個時間,是1928年。
再說戰地紀錄片的拍攝:
在彩色成像技術出現之前(即1830年),人們意識到影視帶來的沖擊與既往各種視覺表達並不相同,繼而產生了戰地攝影(War photography)這一全新的拍攝領域,期間較為出名的媒體是倫敦新聞畫報,通過將照片還原成木刻雕版後在印刷出來,他們甚至首次拍攝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的場景。但由於達蓋爾銀版法的局限,人們只能拍攝靜態而非是動態,直到1874年,法國人發明了電影攝影機為止。
不過隨著戰地攝影行業的發展,各國都有意識的開始控制這一行業對外宣傳上的影響力,所以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里,隨軍記者出現之前,各國部隊中的通訊兵更多的在擔負基礎的圖文報道。而在隨軍記者出現之後,他們所做的還包括了對戰地攝影攝像的拍攝和後期影像資料的甄選和宣傳上。在中國,負責這方面紀錄的是中國新聞電影紀錄製片廠(現為中央電視台新影製作中心)
此類記者的代表,無疑是如1913年出生的羅伯特·卡帕,在對他的描述中,是用『開辟』這種詞語,因為在戰地記者被國際認可如紅十字會般受到保護之前,他們總是要一手抓鏡頭,一手抓槍桿的。而卡帕最知名的一句話就是「如果你拍的不夠好,就說明你(距離戰場)還不夠近。」
至於早期碩大無比的電影攝影機,只會讓這些戰地記者、攝影師們出現很高的死亡率(注3)。
題外話
在早期的一些戰報或偵查視頻中,有一些用軍用或私人飛機拍攝的視頻,當然也有偵查氣球和其他如軍用鳥類等各州手段。其中飛機和氣球是可能拍攝彩色膠片的,而一些單幀的照片會處於某些目的被獨立提取出來通過染色製作成彩色膠片並被沖洗成照片使用。目前這種方法仍然被採用,因為人們發現彩色比黑白更易吸引大眾的注意力,所以彩色修復也成為了如今早期彩色戰地紀錄片的一大重要來源。
注1:這應該是最易被找到的一張圖片,常被用於靈異文章中。
⑸ 美國電影與法國電影的主題色彩和拍攝手法的區別
美國偏向於類型電影,法國偏向於藝術電影。美國類型電影一般會選擇冷色調,法國電影一般會選擇暖色調。拍攝手法上美國偏向於短鏡頭快切,法國偏向於長鏡頭敘事。
⑹ 美國電影為什麼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是彩色的而我國電影20世紀60年代為什麼還是黑白的
技術引進及成本問題,主要是成本問題和彩色電視的普及。
⑺ 誰給我推薦一些美國老電影,當然拉要是彩色的,不要黑白的
妮可基德曼經典之作《紅磨坊》
韋伯大師之經典《歌劇魅影》
《泰坦尼克》深海情
湯姆克魯斯成名之作《香草的天空》、《壯志凌雲》
同性戀史詩巨片《斷背山》
1954年彩色巨作《亂世佳人》費雯麗的經典代表作!!!
編劇必看影片,《越獄》拍攝根源根源《肖申克的救贖》絕對震撼!!
⑻ 為什麼老電影會有1080p乃至更高清晰度的畫面
膠片的清晰度始終都是很高的,只不過當時電視沒1080P這個條件而已,不代表膠片達不到1080P。一個是膠片問題 一個是攝影機的問題。另一個是保存問題目前135甚至120膠片的優勢,就在於色彩表現,特別在於非標准色溫條件下,膠片常常表現出來一種特異的色調(Hue),給人以一種厚重堅實飽和的感覺。
現在看到的舊電影就是以前膠片的數碼拷貝而中國用數碼拷貝舊電影做備份的歷史很短 之前都是膠片存放倉庫 時間長自然膠片會受空氣的水分等的侵蝕,等用數碼拷貝時已經晚了美國用數碼拷貝早是一個問題,主要的是保存膠片技術,和制度完善。
⑼ 有誰知道一部老的美國電影《模特》,是一部帶有奇幻色彩的電影。
是不是有一條項鏈,每當那個女人帶上那條項鏈他就會變成假人模特,摘下了就變成真人,裡面還有一個娘娘腔的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