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人談中國
⑴ 美國電影里的中國
章子怡MS出現比較多
然後我記得成龍在80天環游地球里扮路路通..雖然是英國的
美國華裔電影(包括華人創作、編導和演出等)的興起與美國華裔文學在美國掀起的浪潮密切相關。早在五十年代,黎錦揚榮獲Commonwealth Club獎的小說《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就先後被改編成百老匯音樂劇和電影公演,但《花鼓歌》卻將美籍華人遭受的種族歧視、華埠社區存在的男女比例極為不均衡的狀況、移民兩代人的沖突等問題,用喜劇的氣氛予以消解,唐人街被渲染成古怪奇特、異國情調式的場所,華人似乎是怯懦軟弱、沒有理性的異類,中國的風俗習慣、食品與葯物被故意描寫成與美國大相徑庭的"東方奇觀",這反而強化了美國大眾對中國人的定型化偏見。
然而1961年出版的路易斯?朱(Louis Chu)的小說《吃一碗茶》(Eat a Bowl of Tea) 以同情的筆觸,從普遍洗衣工及餐館服務人員的角度展示了唐人街的日常生活與問題,它沒有忽視社區的虛弱,但也沒有掠過那裡所存在的內在勇氣,從而較為現實地展現了唐人街男性社會存在的性壓抑和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等問題。《吃一碗茶》沒有像《花鼓歌》那樣風行一時,也沒有獲得經濟上的成功,因為真切描寫了華人在狹小的唐人街社會的情感與境遇,沒有屈從於異國情調式的、或怪誕邪惡的、或認同於美國社會的媚俗寫法。在六十年代,《吃一碗茶》因其真實性而被大眾遺忘,現在卻被批評家們重新憶起,著名華裔導演王穎還將其拍成同名電影於1989年公映,頗受好評。
更受關注的美國華裔電影包括根據譚恩美(Amy Tan)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喜福會》(Joy Luck Club),它透過兩代華人母女在美國的命運遭際,探討了美國社會極為普遍的母女沖突與和解的問題。根據黃哲倫(David Henry Hwang)榮獲Tony獎的同名戲劇改編的電影《蝴蝶君》(M. Butterfly)探討了西方(男子)/東方(女子)之間存在的二元對立與文化誤識,並局部顛倒了普契尼《蝴蝶夫人》(日本女子向美國軍官殉情)的東方主義敘事。《蝴蝶君》取材於真實的故事,一位法國外交官痴迷於中國京劇旦角演員,而此演員不僅是男性,而且是新中國政府的特工人員,最後白人外交官自殺身亡,藉此,黃哲倫戮穿了東方/西方認知模式里的西方文化霸權與殖民謊言。此外,華裔影星陳沖和尊龍等人也在美國影壇迅速掘起並站穩腳跟,而另一類重要的類型片-中國武俠電影,經過李小龍、成龍、李連傑等人的發揚光大,已經影響了美國影壇正麵塑造具有陽剛之氣的東方英雄形象。
⑵ 電影《中國合夥人》中美國人對中國人的態度現在也是這樣嗎還是只有以前是那樣
以前是不怎麼友好,最近幾年好多了,因為都是過去花錢的多,不是搶他們工作、偷渡什麼的多。電影里那個時代確實站在美國人的立場,中國人挺討厭的。
大概05年以前,入境美國其實是件挺屈辱的事兒。下了飛機拿一等護照的,歐洲人、韓國人、日本人、台灣人、香港人,走一個出口,中國人、阿拉伯人、老黑·····走另外一個出口。對面百號人都走沒了,這邊幾個人還翻箱子、解褲腰帶、問這問那的。現在去就沒那麼事兒了,問點問題就走了。中國在美國多數都是低層勞工,400萬美籍華人沒多少進華爾街、科研室的,就是在中國城裡人也瞧不起農村來的鄉下人,何況收入差距十倍於中國的美國人。
⑶ 為什麼美國好萊塢電影中很少提到中國和中國人
正確來說,中國有鏡頭的電影99.999999%被光腚局一刀砍沒了,因為文化體制關系,好萊塢的電影經常會有一些鏡頭會醜化世界各國國家ZF的,so,你明白的。近年來在國內上映的好萊塢電影里,我覺得中國和中國人鏡頭出現多的電影應該就是《2012》了,看中國的形象在那部電影裡面多好啊,為世界人民建造諾亞方舟,藏民救了主角一夥,ZGZF首先變態要求開艙門接收未登船的世界人民,多麼偉大的形象,而且這部電影幾乎沒任何詆毀ZG的形象,所以這電影是少數能跟北美同步上映的電影之一。那麼沒詆毀ZG的電影能上映,好萊塢也不會放棄中國大陸這塊巨大市場,所以,中國和中國人就很少出現在好萊塢了
⑷ 二十世紀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形象變遷對於美國人乃至所有西方國家的人來說,好萊塢影片是他們了解中國、中
(1)20世紀初:清末民初,政局動盪。30年代末40年代初:抗日戰爭時期。60年代: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與曲折時期。70年代:文革後期,外交舞台的拓展。 (2)國際關系因素:30年代末40年代初,二戰時期,中美是盟友關系,中國形象比較正面;60年代,冷戰時期,中美分屬不同陣營,中國形象走向反面;70年代,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政治醜化減少。國家實力因素:20世紀初,中國處於清末民初,長期遭到西方侵略,國內政局動盪;美國經過兩次工業革命,發展迅速,同時也是侵略中國的列強之一。故中國形象卑微低下。文化差異因素:中美宗教信仰、文化特色、政治制度、經濟特色等都不同。 |
⑸ 美國電影(包括美劇)中有提到中國的或有中國人的片名
美劇:白宮風雲(THE WEST WING) SEASON 6
樓上說的那些專題片很多年代久遠不好找了,這個可能是近期反應的最直接一個,看劇名就知道是從美國政府的視角來看待中國問題。第六季有演中美雙邊會談以及磋商朝鮮核問題(昨天QQ新聞才彈出朝鮮核試驗成功的消息)整部劇7季雖然說到中國的地方比較鬆散,但不失為最真實的描述了美國人的看法。
還有boston legal的最後2集大結局,就是說律師事務所被中國收購引發的一連串事件。
⑹ 為什麼很多美國電影都有提到中國
一方面是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提高了在國際上的形象。
另一方面是抓住中國的電影市場,這個市場的份額很大。
⑺ 美國電影里,美國人說中國話的,一兩句就行,必須是說的中國名言或者是表示對中國尊敬或者振奮人心的
我覺得《珍珠港》比較合適。倆男主角要去轟 炸小 鬼 子的時候,在航母上,首長給他們做戰前動員,說了一句,中國人有一句話,「窩使一各中果人」。以此來鼓勵孩兒們不要太把自己的命當回事兒。
⑻ 為什麼美國的科幻電影災難電影總愛提到中國
原來都沒有這事,美國P民眼裡全世界只有美國。自打中國電影市場爆發,好萊塢當時就忘了政治正確,社會主義的草也能吃啊,於是電影里開始添加中國元素。
⑼ 我們為什麼要那麼在意好萊塢怎樣刻畫中國人呢
藝術電影的作用應該是站在輿論導向的風口浪尖,一方面反思,一方面推動社會風氣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看看美國的藝術電影市場,關於華人的影片少之又少。除了少數幾位華裔導演,如王穎、李安曾經拍過描寫在美華人生存狀態的幾部電影,即使是當今活躍在好萊塢的華裔影人,很少有人涉足這一話題。這就是好萊塢對待華裔的態度:一方面商業大片依然延續著對華人的老掉牙的刻板印象,膚淺的添加一些他們眼中的中國元素,藉以取悅中國市場;另一方面沒有電影人在拍關於中國人、中國文化的電影,美國人的觀念就得不到改變。
中國電影人似乎總是痴迷於通過國際電影節來打響自己的名聲,痴迷於國際獎項,這背後同樣反映的是對自己文化的輕視。真正純正的民族文化才對外國人有吸引力。李安的成功,是因為他的電影中帶來了東方視角以及東方傳統文化的韻味,這恰恰是好萊塢需要的。《卧虎藏龍》 的成功引來了國內電影人的爭相模仿,之後幾年古裝戲接連不斷,說白了,這只能說是沒有文化骨氣的表現,東施效顰,不得其法。所以話說回來,我們為什麼要那麼在意好萊塢怎樣刻畫中國人呢?
《變形金剛4》 里李冰冰到底有沒有台詞,你咋那麼在意呢?為什麼我們中國人,一個擁有深遠、厚重如醇香古酒般文化的古老國度,要不斷地摒棄自身的文化傳統呢?如果中國的電影可以發展起來,中國的電影可以更好看,更有深度,那麼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形象自然而然就會改變。
⑽ 看了幾個美國電影 為什麼裡面似乎對咱們中國人有些鄙視
我估計是導演編劇對中國人印象不好吧,其實很多美國大片都在稱贊中國的,比如最新的電影《火星救援》,就說到了中國的航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