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拓荒者
Ⅰ 求關於美國西進運動題材的電影
我就知道一部,凱文科斯特納演的《與狼共舞》,影片長達三個小時,但我覺得很好看,而且本片的音樂也不錯。
多元化地展現文化、歷史、種族與和平的復雜主題
將寫實主義風格與浪漫主義情調融為一體的偉大史詩
世界電影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傳奇
影片從一個為蘇族印第安人翻案的觀點,描述美國白人軍官鄧巴在南北戰爭之後自願到西部前線駐守,結果跟語言不通文化不同的蘇族戰士交上了朋友,雙方時相往還。後來前往當地的白人軍隊反而將他視為叛徒,對他暴力相向。鄧巴從此以身為白人為恥,徹底投向蘇族人的陣營,並堅持自己的名字叫「與狼共舞」。
鄧巴中尉是南北戰爭中的英雄,但是他想尋找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於是他騎著馬西斯科來到了神奇的西部。鄧巴被「海斯要塞」的范布魯少校派到了最偏僻的哨所「塞克威克」。鄧巴獨自在無人的哨所住下,大草原的壯美深深吸引了他。
不久范布魯少校自殺了,他的車夫也被印地安帕尼族殺死,於是鄧巴與外界失去了聯系。這無邊無垠的蒼天原野彷彿就是他的天堂,鄧巴獨自過著平靜而單調的生活,還和一隻兩條前腿都是白色的野狼交上了朋友,並給它取名為「兩只白襪」。
鄧巴和印第安蘇族人有了接觸之後,生活便不再平靜。蘇族人為鄧巴的到來而議論紛紛,在如何對待鄧巴上起了爭執。鄧巴決定主動去找蘇族人,在去的途中他救起了一位想要自殺的蘇族婦女「握拳挺立」,她原先也是白人,但自小就失去了親人並被蘇族人收養。在把「握拳挺立」交還給蘇族人之後,鄧巴騎馬離去。鄧巴的來訪極大地震動了蘇族人,印第安人頭領們一致同意去回訪鄧巴。第二天,幾個印第安人來到鄧巴的駐地。就這樣,雙方開始了緩慢而友好的接觸,漸漸地鄧巴成了蘇族人的朋友,他還有了一個印第安名字,叫做「與狼共舞」。
他在捕獵野牛時的騎術和槍法令蘇族人大為折服以後又救了一位印第安男孩,不久他便搬入蘇族人的營地居住,開始成為他們中的一員。與此同時,鄧巴與「握拳挺立」之間也產生了真摯的感情。在兇殘的帕尼族人來襲時,鄧巴傾其全力,將哨所里的槍支彈葯分給了蘇族人,幫助他們戰勝了仇敵。鄧巴再次成為蘇族人的英雄。所有蘇族人都敬慕鄧巴,他們祝福鄧巴與「握拳挺立」的相愛和結合。而鄧巴也深切地認識到了印第安人的朴實、善良和友好,他自由而快樂地生活在蘇族人中間。除了膚色和長相不同之外,鄧巴已經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印第安人了。
然而,就在鄧巴想要去哨所取回日記本,永遠地住到印第安人中間時,他發現那裡已經駐扎了一隊白人士兵。他們看到印第安人裝束的鄧巴就開槍射擊。愛馬西斯科死了,鄧巴也成了囚犯。鄧巴為印第安人的辯護招來了一再的虐待和毒打。他們認定鄧巴是叛徒。於是鄧巴再也不說英語,而毅然說起了印第安語。駐軍少校無計可施,只好派一隊士兵押送鄧巴回「海斯要塞」。蘇族人發現鄧巴被捉後,他們消滅了押送隊,救出了鄧巴。
嚴冬來臨了,蘇族人在深谷中住了下來。為了不連累蘇族朋友,鄧巴謝絕了挽留,帶著妻子「握拳挺立」離開了蘇族人村落。十三年後,蘇族人被迫與政府簽訂了協議,放棄他們世代相傳的土地。
Ⅱ 荒野獵人觀後感
荒野獵人觀後感5篇
電影《荒野獵人》是由小李子主演,下面是整理的幾篇關於荒野獵人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電影《荒野獵人》觀後感
3月20日,新科影帝萊昂納多將攜電影《荒野獵人》首度來京,在剛剛過去的第8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萊昂納多憑借該片摘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此番第一時間引進了內地,對於廣大中國影迷來說,這無疑是喜上加喜。
近日,片方還特別發布加長版預告。不同於以往角色,在《荒野獵人》中萊昂納多所飾演的格拉斯無疑是獨特的,整部影片幾乎是他一個人的獨角戲,一個人在荒野覓食、取暖、躲避敵人,河流、狂風、大雪這些莫大的困境中,都成了萊昂納多獨舞的的舞台。萊昂納多接演這個角色,可謂勇氣可嘉。更重要的是,他用完美的肢體語言出色的完成了落幕。
拿掉台詞的利器,用身體來表演
在這個語言魅力的時代,沉默無疑是一把抹殺演員的利器,而萊昂納多卻站在了雙刃之間,把一個人的啞劇搬到了大自然之中。將近一個小時的個人無語言表演還能讓觀眾看的那麼熱血膨脹也只有萊昂納多了。他的每一個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都在傳達著比聲音更有魅力的信息。對比萊昂納多此前演過的弗蘭克(《革命之路》)、蓋茨比(《了不起的蓋茨比》)、貝爾福特(《華爾街之狼》)等角色,他必須收斂起以往喋喋不休的台詞或用力過猛的咆哮,真正用身體向觀眾傳達情感。
對於表演一事,我們暫且不論天賦一說,演員對角色的奉獻精神是更直觀的。增肥40斤、蓄須留發、扮老扮丑,只為更好的詮釋角色所在的狀態。對於一個飾演被熊攻擊導致肢體受限的演員來說堪稱最大挑戰,表演的空間只有面部表情,眾多的特寫甚至大特寫將面部細微的動作最大化,稍不留心就會有動作不明顯或用力過猛的危險。然而,萊昂納多做到了恰如其分。
面對隊友的背叛、兒子被殺,他又表現出了與剛剛的羸弱,完全相反的奮力抗爭。眼皮的半抬、眼神的注目、眼睛的一眨、眼珠中無助的情愫直擊觀眾的心靈。他使勁伸長脖子抬著頭,眼睛緊緊地盯著垂死邊緣被拖走的兒子,牙關緊緊咬著,發出沙啞嘶吼的聲音,甚至因為用力而口吐白沫,鼻孔怒張。這二者的對比,便形成了此段表演的節奏。同時,格拉斯內心的表達,又藉助攝影的力量進一步升華,與當時所處的環境互相映照:鏡頭掠過格拉斯的面部特寫,緩緩地生起,對著其頭頂在風中搖擺的樹冠,人物的嘶吼聲減弱,樹枝中的風聲以及吱吱扭扭的樹干聲響起。自此,人物的內心與自然的風聲融為一體。
緊抓人物關系來深化角色性格
整部影片闡述著極簡情節而又不簡單的情緒,透過直接的人物關系深化故事的主線,把人物繁雜的內心用大自然的純粹來體現。關於親情以及對親情的守護,緊緊抓住這兩重人物關系,讓格拉斯這個角色盡量走向豐富與深入。
以劇情中格拉斯被遺棄後從土坑裡爬出來一場為例,他伸出了一隻手,活動了手指,進而用力抬頭,花大力氣向右翻身,繼而向前爬出第一步。所有這些動作,皆伴隨著忽若忽強的喘息聲,藉由動作的節奏表達內心的急迫。在爬向兒子的過程中,他先是顧慮重傷的身體而艱難地一步一步地爬行,見到兒子的血後又加快速度爬,等到快要到兒子跟前時卻突然停頓一下,繼而才向兒子的屍體處爬去。這樣的從慢到快,從快到休止,再到緩,再次表達出了格拉斯內心的波瀾。
當頭靠在兒子的胸前,格拉斯的呼吸再次喘了起來,眼睛也輕輕地閉上,既是生理上的筋疲力盡,也是兒子死後自己心理上的絕望,這時鏡頭切到格拉斯頭頂烏雲濃密的天空,雲層層疊疊,遮擋著陽光,一如他此刻絕望的內心,再次藉助攝影與剪輯得到內化。
瘋狂表演,一次瘋狂的精神表達
萊昂納多贏得了世界范圍內觀眾的掌聲,無疑是對他表演最大的認可,達到了幾近瘋狂表演境界並不是每個演員都能做到的,吃土吃沙、生吃魚肉、生吃牛肝。正是這種不瘋魔不成活的專業精神,贏得了觀眾與奧斯卡評審專家的肅然起敬。此刻,萊昂納多已經與格拉斯融為一體,成為堅韌精神的代言人。他不再僅僅屬於格拉斯,而是穿過角色,成了萊昂納多的一次精神表達。
高級的演員,塑造角色不但為完成既定情節與性格,也為傳遞思想。斯特拉?阿德勒在其《表演的藝術》中曾說:“演員不只是一名表演者,不只是某個商業實體,他更是詩意和真理的持有者,是精神的貴族,可以扮演救贖的角色。”這一次,萊昂納多做到了,他成了這項名為“奧斯卡”的長跑比賽中的奧運冠軍,也成了永不放棄的絕佳代言。據悉,影片將於3月 18日正式登陸國內影院。
電影《荒野獵人》觀後感
在今年第8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憑借《荒野獵人》斬獲了最佳導演獎。這也意味著他成為約翰·福特、約瑟夫·L·曼凱維奇之後,奧斯卡歷史上第三位連庄這一獎項的導演。據悉,影片將於3月18日正式上映。主演萊昂納多也將來華參與電影宣傳。
導演最接近紀錄片的電影
《荒野獵人》一直被冠以“現代歷史上拍攝難度最大的影片”之名,參與過這部電影的主創們都表示過這部電影的拍攝是多麼艱難,從嚴酷的自然環境,到電影技術方面的苛刻條件,都在挑戰著電影製作的極限。而導演伊納里多卻非要挑戰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一些毛皮獵人的日記中重現了那段未被文字記載的歷史,猶如一個工匠精確地打磨一件藝術品。
導演伊納里多在敘事中運用大量沒有人物的空鏡頭,自然光和環境真實的天氣變化為電影平添傳奇的色彩,場景或是純凈或是遼闊,看似毫無意義的畫面卻始終讓故事渲染在壯闊的情緒和氛圍中。當格拉斯找到愛子屍體之後的悲痛欲絕,穿插著濃霧從落基山脈上縹緲而下的鏡頭,一種沉痛的哀悼,讓在場觀眾切身體會到萊昂納多的切膚之痛與求生意志。
為此,整個劇組不得不去適應環境,與大自然互動,這應該是導演做過的最接近紀錄片的電影了。在導演看來,把大自然當做有生命的'個體,而不只是一件貨物。“當你突然意識到,你和一株植物,一條魚,一棵樹一樣時,都是有生命的個體,那麼生存於世的體驗便被賦予了更強大的意義。這就是我從這個人身上學到的東西,我真的很為之感動”。
所以,在《荒野獵人》中,本來是一個以復仇為主線的線性故事,導演卻將之轉換成一個關於人與大自然關系的存在主義詩歌。格拉斯的復仇是由憤怒所驅動的痛苦之路,一旦完成復仇,生命的意義就崩塌了。
沒有故事板,只有排練
《荒野獵人》大部分場景都是在加拿大的冰天雪地里完成拍攝,為了追求真實感,導演在拍攝之初並沒有像之前的創作一樣繪制故事板,而是直接通過預演來保證影片中復雜場面的連貫拍攝。之前的演員和布景都是可控的,但這次的舞台是大自然。這就像在大自然這個巨大的舞台上演出一場規模宏大的戲劇。
由於影片中的台詞很少,大部分都是靠鏡頭調度與演員表演來支撐起整個故事。所以,在表現這樣一部宏大的作品時,導演一方面會近距離展現人物的呼吸和流汗的細膩真實感,另一方面也會轉換到視野寬廣式的廣角鏡頭下,將觀眾帶入角色的靈魂。每場戲都像是在演一出舞台劇,一遍一遍地綵排。
電影中第一場獵人遭襲的戲份,是導演花了數周的演練才得以實現的。導演研究出拍攝路線,然後冒著大風雪開始了排練和測試。演員們排練第一天就得穿著橡膠防水靴,在齊膝深的冰冷河水裡跋涉,雪還一直下。這個場景有大概兩百個演員扮演印第安人和毛皮獵人,幾十匹馬,以及大批的弓箭,步槍等。這些場景調度都是在精確的排練與打磨之下完成的結果,所以當觀眾們看到影片中的那場精彩刺激的偷襲橋段,都會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盡管電影在後期有一些特效鏡頭的輔助,但導演伊納里多還是盡可能的還原大自然的真實力量。電影中有一個單鏡頭主客觀無縫銜接視角的場景,發生在格拉斯發現約翰?費茲傑拉德(湯姆? 哈迪飾)殺了隊長的那場戲。格拉斯發現了隊長的屍體,在寂靜的大雪中悲傷,暴怒涌現於內心,如同身後山上隨即而來的雪崩一般——這段戲並沒有用任何特效。這得益於劇組成功地用直升機在萊昂納多悲傷的那一刻准確地人工製造了一場雪崩。對於如此精細復雜的工作,基本上就決定了這是一次“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拍攝經歷,而導演也不負眾望,在保證萊昂納多在鏡頭焦點之內的同時,也讓後邊山上雪崩的背景清晰無比。
《荒野獵人》中的每一個鏡頭都是經過導演精心設計的,就像工匠打磨藝術品一樣精確細膩,使得每一幀呈現出來的畫面都展現出極寒之地波瀾壯闊、浩翰飄渺的奇觀景象。3月18日,《荒野獵人》正式上映,特別推出的IMAX版本將為中國觀眾將為帶來震撼心靈的視聽盛宴。
荒野獵人觀後感
昨天看的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的《荒野獵人》(The Reventant)。個人感覺這個影片的中文名翻譯不夠到位。英文名The Reventant的意思是“還魂者”,片名是根據影片的劇情起的。講得是Hugh
Glass 被灰熊攻擊受重傷,之後又被同伴拋棄,Glass為了給自己的兒子Hawk報仇而堅強的求生,克服種種艱險最後終於殺掉拋棄自己並殺掉自己兒子的John Fitzgerald的故事。影片講訴的是1820年代的美國西進運動中的一個縮影故事。影片的色調充滿了偏藍黑色調,給人一種年代久遠的歷史感,和《指環王》、《諸神之怒》等影片的色調很相近。
影片也反映了美國西進運動中對當地土著印第安人的殺戮,以及印第安人的浴血反擊;富有開拓精神的美國人為了生活,相伴步入蠻荒之地,這里有豐富地動物資源,動物的皮毛成了他們攫取的對象,但是一向用槍桿子說話的美國人將土著印度安人當成野人,沒有開化的野蠻族群,對待他們,美國白人沒有耐心,只用武力進行談判。殺死印第安人如殺死一頭牲畜一般。
但影片也不僅僅反映了美國白人對西部的野蠻開發,也加入了白人和印第安人融合和交好的元素。主人公Glass和一位印第安女子相愛並生下了兒子Hawk,
Glass的印第安人愛人被西進運動中的白人殺害後,獨自撫養Hawk長大,並為了Hawk而不屈不撓的追殺Fitzgerald,這是影片的主線。此外還有一些白人和印第安人交好的情節:Jim
Bridger 給倖存的印第安人女人偷偷留下食物;同樣家園被毀的流浪印第安人獵人分食物給Glass,並帶上他一起上路,採集草葯為Glass療傷,最終挽救了 Glass的生命;Glass遇到另一群白人獵人,這群人挾持了和他們做交易的印第安人部落的一個女人,在女人被性侵的時候,Glass解救了她;影片的最後,一直追殺白人的印第安人遇到生死打鬥後的Glass和Fitzgerald。Glass將Fitzgerald推到河裡,河對岸的印第安人結束了 Fitzgerald的生命。印第安人騎馬從Glass身邊走過卻沒有殺死他,因為人群中有被Glass解救的印第安女人。
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Glass堅強的意志和強大的生命力,就像是影片中Glass自己說的,愛人和兒子相繼被殺,他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了,經歷過死亡,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讓他恐懼的了。失去了家人就失去了所有,讓人生存下去的希望就是家人,活著的亦或是死去的。一個個人都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那麼這個國家就同樣會充滿力量和生命力。
不僅如此,影片還很自然的反映了美國的契約精神。獵人們不僅是獵人,也是公司的雇員,不論是獵人們逃亡過程中對Captain命令的遵守和執行,還是雇員對僱主的服從,僱主對承諾的兌現,以及當Captain知道Fitzgerald欺騙他拋棄了Glass之後,對Fitzgerald的追殺,面對Fitzgerald 的槍口,依然不肯低頭最後用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美國現代秩序的建立,是建立在24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前仆後繼者對美國精神的建立和繼承之上的。正是因為每一個社會個體擁有了開放包容、獨立自主和自由平等的精神,才能讓美國成為現代的民主國家。每一個社會都有它光明的一面,也有它黑暗的一面。社會是否民主,是否開放和包容那就要看社會光明的一面是否足夠強大,是否能大過和強過黑暗的一面。社會秩序是靠每一個擁有“秩序”意識的公民來維護的。缺少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社會就不可能成為法治社會和民主社會。
影片還深刻體現了人性。面對這生死,不論是影片中白人獵人們之間的相互扶持還是印第安人對白人Glass的救命之恩和影片最後印第安人沒有殺害Glass,都是人性光輝的反應。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人性。灰熊為了保護自己的幼子對Glass 的攻擊是動物的本能;印第安人對仇人白人的救贖是人性本善使然。影片中白人對大自然的攫取,對印第安人的野蠻屠殺;Fitzgerald對同伴的拋棄,對金錢的貪婪都反映了人性的黑暗面。1820年代的美國如此,現在21世紀的世界也還是如此。
這部156分鍾超長的好萊塢影片沒有如《變形金剛》科幻大片的炫技特效,沒有如《碟中諜》動作大片的血脈噴張,也沒有如《教父》劇情大片的跌宕起伏,但是演員的投入和高超的演技還是讓人折服。台詞不多,更多的是身體語言,在這部影片里,台詞反而顯得沒有必要了。真實,是這部影片給我的感受。吃野牛肉、趟河流、過樹林……這樣的畫面都顯得很真實,恰恰就是這些看上去很平常的畫面,就是整個影片的主要基調和畫面,讓人彷彿能夠身臨其境。
很平靜的看完了這部影片,我感覺應該叫《還魂獵人》或許更好些。不知道這部影片能否幫助萊昂納多順利摘得小金人,we will see!
《荒野獵人》觀後感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在一片蒼涼悠遠的雪原,冰山與林海在天邊交匯之處,萬物如始如初,野蠻和野性統治著一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荒野獵人》為我們演繹了一場震撼天地的荒野求生,也向我們闡釋著生命最初的本能。
《荒野獵人》根據邁克爾-彭克的長篇小說改編,是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執導的劇情片,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湯姆·哈迪、威爾·保爾特、多姆納爾·格利森、保羅·安德森等主演。故事講述19世紀一名皮草獵人被熊所傷並被其他獵人搶走財物拋棄荒野,獵人經歷痛苦奇跡存活後開始復仇的故事。
電影《荒野獵人》是第一部使用新型6.5k-阿萊-65攝像機拍攝的電影。伊納里圖表示影片中包含了很多的長鏡頭,而且難度系數比要比他的前作《鳥人》大得多,“《鳥人》的演員和布景都是可控的。但這次的舞台是大自然。”《荒野獵人》開場的長鏡頭就極具伊納里圖風格的展示:陰冷灰暗的叢林,彈火和硝煙彌漫,匆忙出逃的一行人在靜謐的河中順流而下。霧靄氤氳,水汽朦朧,讓人不寒而慄。緊隨其後的是美洲大陸的奇特植物群,濕滑的苔蘚地衣;神秘的大自然正用原始而肅穆的古樸面孔,警惕地打量著這群突然闖入的不速之客。
萊昂納多在《荒野獵人》中飾演的休·格拉斯是1820年代的一位皮草獵人。他在一次打獵中,先是被一頭熊毆打成重傷,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神獸重傷的格拉斯而後又被利慾熏心的同伴洗劫一空,拋棄在野外等死。但格拉斯真的是非常努力地想要活下來,他在野性的蠻荒之地穿行了好幾個月,終於回到了安全地帶並展開復仇。在這片荒蠻之地,在這片西北冰原上,殘酷惡劣的生存環境,獨活已是不易,可殘忍的殺戮卻從未停止。人不僅要與自然斗,與凶惡的猛獸斗,更要與人斗。
電影中的萊昂多納可以說是拼盡了全力,“風如刀頭面如割”的冰天雪地中萊昂多納頂著風雪,風霜滿面,一頭亂發如雜草,他經歷了生與死的博弈,最終找回了人性最初的感悟。有網友評論說:“萊昂多納這次奉獻了他個人表演生涯最佳表現,尤其是片尾那恍如頓悟的一眼,微微泛著淚光卻又不見哀傷的一笑,深邃惆悵得讓人一掃之前的懷疑。”
整部電影的主旨比較單一,即講述了印第安人的復仇與戰斗以及拓荒者們的貪婪的行為。拓荒者們除了殺印第安人,他們還殺自己人,並且是冷酷的將人置於死地。格拉斯一路被拓荒者拋棄,一路被印第安人救助。這看似可笑的循環卻不得不讓人深思。本就安寧的土地被打破,一切對自然的崇敬與文化,都被所謂的更先進的文明抹殺,槍炮和馬匹,帶來了的究竟是文明還是殺戮的循環。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在一片冰天雪地之間,生命就如滄海一粟,即使渺小卻也有著“欲與天公試比高”勇氣和決心。 影片中悲愴低吟的音樂看似是為生命的逝去嘆息,殊不知也是在為震撼而喝彩!如果有破釜沉舟的勇氣,和以生命為籌碼的決心,那麼這場生與死的博弈定會勝利!
2016看《荒野獵人》有感
對於很多影迷來說,本屆奧斯卡獎頒獎最大的懸念莫過於第四次沖擊奧斯卡影帝的迪卡普里奧是否得償所願,事實上,在很多影評家眼中,“小李子”這次得獎是板上釘釘的,這一切,都離不開一部電影,那就是墨西哥導演岡薩雷斯·伊納里多執導的《荒野獵人》。
可以說,《荒野獵人》這部影片在開拍之初,就強烈地吸引著影迷們的注意力。影片根據作家邁克爾·彭克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而成,故事講述19世紀一名皮草獵人被熊所傷並被其他獵人搶走財物拋棄荒野,獵人經歷痛苦奇跡存活後開始復仇的故事。
小李子扮演的休·格拉斯 (Hugh Glass)(1780-1833)是美國歷史上一位真實的拓荒者,也是一位民間傳說中的英雄。他出生於賓夕法尼亞,父母是北愛爾蘭人。在被灰熊襲擊之後,他被同伴們拋棄在荒野,但奇跡般地逃生。
在去年憑借《鳥人》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後,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在全球的影響力可謂是如日中天,而他和自己搭檔的攝影師艾曼努爾·盧貝茲基也是不負眾望,再加上“小李子”的搏命演出,《荒野獵人》不管是從故事、表演、攝影到剪輯等都展示了極高的水準。本屆奧斯卡《荒野獵人》以12項提名排在第一位,就說明了一切。
《荒野獵人》 拍攝周期為80天,由於天氣寒冷,外景地偏遠,導演與攝影師只想用自然光拍攝,以獲得盡量真實的效果,每天只有兩三個小時能夠拍攝。最終《荒野獵人》全片拍攝達2000個小時。
至於艱苦程度,萊昂納多在接受采訪時曾吐槽:“這是我拍過的最艱難的電影,看到片子你就會知道到底苦在哪了。”正因為劇組如此搏命,本屆的奧斯卡頒獎禮上,《荒野獵人》究竟會獲得幾個獎項,也是一大懸念。讓我們一一猜想一番。
最佳男主角獎真的是探囊取物
在我眼中,迪卡普里奧在“最佳男主角獎”上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埃迪·雷德梅恩在《丹麥女孩》的出彩表演。至於很多人心中呼聲頗高的邁克爾·法斯賓德在《喬布斯》中的表演(扮演喬布斯),我認為不構成對“小李子”的威脅,因為後者演得過火但平淡。而馬特·達蒙和布萊恩·科蘭斯頓在各自電影中的表演也談不上驚艷。
好消息是,“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去年剛剛憑借《萬物理論》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以他的資歷,再度得獎似乎不太可能。
但壞消息是,“小雀斑”在《丹麥女孩》中男扮女裝的“驚艷”表演恰恰是評委們最喜歡的類型,再加上湯姆·漢克斯和斯賓塞·屈塞也有過兩年連續得最佳男主角獎的先例。而“小李子”在《荒野獵人》中的表演受制於故事情節的簡單,很多時候只能靠眼神和面部表情傳遞,身體方面的感染力不如“小雀斑”。對此,我只能是給“小李子”送上祝福了。
最佳導演獎能否戰勝《狂暴之路》
除了最佳影片獎和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 ”也是本屆奧斯卡獎的最大看點之一。
這幾年奧斯卡獎有一個特點,就是往往把“最佳影片獎”頒給那些有著重大社會意義的電影,比如《鳥人》、《為奴十二年》,卻把“最佳導演獎”頒給那些在電影技術和商業上結合得非常完美的電影,比如《地心引力》、《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影片。
本屆“最佳導演獎”的最大懸念來自於《荒野獵人》和喬治·米勒執導的《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之間的對決。
這可是兩部在名氣和實力上都不分高低的電影。《狂暴之路》是去年在很多影迷心目中商業電影的“無冕之王”。本屆奧斯卡中,《狂暴之路》也以10項提名緊隨《荒野獵人》之後,可謂不分伯仲。
論製作難度和導演的場面調度,兩部電影都展示了一個導演對於現場登峰造極的掌控能力。《荒野獵人》中的空靈恣肆的長鏡頭、對人物面部表情的雕琢和《狂暴之路》中不可思議的高難度動作和拍攝技巧,都顯示了一個導演對於現場的絕對掌控力。
在“最佳導演獎”這個獎項上,我是偏向《狂暴之路》這部影片的,但最後誰得獎,都在意料之中。只不過,如果《荒野獵人》最終得獎,導演岡薩雷斯會成為奧斯卡歷史上除了約翰·福特和約瑟夫·曼凱維奇外連續兩年獲得“最佳導演獎”的第三人。
盧貝茲基能否三奪最佳攝影獎
本屆奧斯卡的另一大懸念就是攝影師艾曼努爾·盧貝茲基能否連續三年獲得最佳攝影獎?而他已經憑借三部影片連續三年蟬聯“美國攝影工會獎”。
此前,他在2014年和2015年先後憑借《地心引力》、《鳥人》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今年再度憑借《荒野獵人》提名奧斯卡最佳攝影獎。
《荒野獵人》的攝影完全不同於去年的《鳥人》局限於劇院一地,本片有著史詩般的豐富場景,艾曼努爾·盧貝茲基的攝影讓落基山脈的壯麗風光一覽無余,並將廣闊天地、人類力量的渺小和意志的偉大完美融合。
此外,《荒野獵人》和《狂暴之路》兩部片子在最佳影片獎、最佳剪輯獎、最佳視覺效果獎、最佳音響效果獎、最佳藝術指導獎、最佳服裝設計獎、最佳化妝和發型設計獎等7個獎項上都是競爭對手,顯示了兩部影片不相上下的實力。而《狂暴之路》的男主角湯姆·哈迪還憑借《荒野獵人》入圍了“最佳男配角獎”提名。
作為去年兩部最具話題性的電影,不管結果如何,本屆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都將給影迷們帶來話題和談資。
;Ⅲ 誰知道這是那部電影
片名:風中奇緣
英文名:Pocahontas
導演:Mike Gabriel 埃里克·哥德伯格
主演:梅爾·吉布森 克里斯蒂安·貝爾 琳達·亨特 大衛·奧登·斯蒂爾斯 Joe Baker
類型:愛情 音樂 動畫 家庭
預告片:
上映:1995年06月23日
地區:美國 對白:英語
評分:5.7/10(5350)
顏色:彩色 聲音:Dolby Digital
時長:81 分鍾
分級:阿根廷:Atp 英國:U 西班牙:T
在勇敢的上尉庄邁斯率領下,一批來自英國拓荒者到達了美洲大陸,敲響了美麗的印第安公主寶嘉康蒂和她族人們的警鍾,也開始了一個建立在歡笑愛和忠誠上的故事。可愛的浣熊米糕和小蜂島菲莉快樂地穿梭其間:寶嘉康蒂面臨改變一生的決定,又必須避免兩軍沖突,在充滿智慧的柳樹婆婆幫助下,她學會了傾聽自已心中的聲音,並且隨著風中的色彩去追尋人生的真諦。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印第安公主波卡紅塔絲歷史上確有其人。她救了一名英國士兵,後來還遠嫁英國。
幕後製作:
但片中的所有細節都是虛構的。女主角的造型呈現的是美國人審美標准中的東方美女:又黑又大的眼睛、玫瑰花瓣似的嘴唇、隨風飄盪的烏黑長發、肌肉若隱若現的健美身材、還有那雙毫不纖細的美腿。影片不僅對主角的形象,而且對故事的每個方面都進行了加工,如被侵略的印第安人是好人,英國侵略者自然是壞人。好人中有一個脾氣暴躁的,壞人中也有一個良心發現的回頭是岸者。好人代表著「保護自然、保護動物」等時髦思想,壞人代表著不擇手段、掠奪資源的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弊端。兩個敵對陣營不可思議地產生一對戀人,他們用愛情來對抗自己陣營里的冥頑不靈分子。影片的說教味太濃,模式缺乏創新,歌曲也偏拗口。1998年推出續集,副標題是《倫敦之旅》。
影片評價
《風中奇緣》是迪斯尼公司出品的年度大片之一,盡管從票房收入來看,並不是最好的一部,但混合了浪漫愛情、奇特歷險的故事、優美的北美洲風情,回歸自然的主題,動人的歌曲,無不打動我們的心。
影片描寫了一個從歐洲來到這一片新大陸的白人青年,與當地印地安部落首領的女兒Pocahontas之間的愛情故事;以及貪婪凶橫的總督,倔強的印地安武士,還有逗趣的浣熊、小啄木鳥和哈巴狗,可看性是很強的。影片中闡述的不同種族、不同習俗的民族之間可以相互溝通、互相尊重的主題,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當然,一貫的迪斯尼傳統,影片中的音樂成分是很重的,也很精緻,尤其是其中一首由范尼莎.威廉姆斯(Vanessa Williams)演唱的一首「風的顏色」(Colors of the wind)非常動聽。
Ⅳ 求一部美國主旋律電影《拓荒者》八小時的那個
第一滴血2
9.2分加入收藏
主演: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理查德·克萊納查爾斯·內皮爾史蒂文·伯克夫
導演:喬治 P·科斯馬圖斯
類型:動作驚悚冒險
看點:史泰龍英雄主義硬漢營救驚悚
時長:95分鍾
年代:1985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越南語
別名:第二滴血 蘭博2
簡介
Ⅳ 找一部美國西部電影
天地無限,被快槍幹掉的人在死之前說了一句話:「我樂在其中~~~~~」。
劇情:
1882年放盪不羈的牛仔時代,蠻荒而美麗的北美西部平原,是一片既自由又混亂的土地。在這里,拓荒者可以任意佔有西部平原上任何一塊無主的土地,並選擇將自己的生命永遠留在辛勤的勞作與堅實的草原之上。不過與此同時,也有著喜好自由身的蠻荒騎士。他們以放養牧牛為生,在自由的平原上暢游。查理、蘇、莫斯和老闆斯皮爾曼,就是這樣一隻生存在蠻荒時代尾聲的拓荒隊伍。
對於沒有邊界可言的新西部,放牧本是自由的工作。但是隨著更多拓荒者的來到,土地有了自己的價值,放牧者漸漸成為不受歡迎的對象。但查理和他的夥伴們,卻還對這些莫名而來的敵意毫無准備。直到隊中莫斯在前往附近的小鎮采購補給品卻一去不返時,夥伴們才發現自己的處境已經不妙。
當幾位夥伴趕到時,鎮上的土皇上巴克斯特已經聯合警長設下了圈套,將莫斯以破壞秩序為名揍了個半死,並且還毫無隱諱的放下話來:只要斯皮爾曼等再出現在小鎮周圍,他們就決不會再讓他們活著離開。被逼得走投無路的西部牛仔們,也只有拾起武器、並肩作戰。即便掙個魚死網破,也要為蠻荒的西部時代留下自己的血淚與熱情。
Ⅵ 《開拓者》內容概括
開拓者》亦可以稱作是一部帶有強烈史詩色彩的鴻篇巨制。對於曾經執導過著名賣座片《德州電鋸殺人狂》的馬斯庫·尼斯佩爾來說,《開拓者》這部基於史前人類荒蠻殺戮文化的電影絕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可喜的是馬斯庫·尼斯佩爾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開拓者》上映後影迷們的反響也是比較令人滿意的。先前我曾擔憂,《開拓者》的歷史背景離我們實在是太遙遠了,大家會不會為自己並不熟悉的時代故事而買單呢?而隨著影片的熱映我發現這個擔憂完全是沒有必要的。
《開拓者》似乎並沒有以往史詩電影那麼復雜的情節設置和人物關系。而在簡單直白的劇情里我們也仍能時時看到若隱若現的「歷史外衣」。雖然沒有了炫目華彩的特技效果;沒有了大腕雲集的豪華陣容,但聰明的導演馬斯庫·尼斯佩爾本著還原歷史真相的原則在若干情節和橋段上只做了適度的誇張和渲染。使得整個電影看起來更像是一本完整連續而又略帶演義成分和作者主觀觀點的古書!在這種深沉而睿智的基調下,《開拓者》劍走偏鋒,為史詩電影的製作方法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在這個層面上來說,導演馬斯庫·尼斯佩爾與本片的編劇拉爾特·卡羅格里斯兩人功不可沒!
看《開拓者》的同時也給我帶來了另外的一種極為強烈的感受,從影片畫面和色彩運用上看,《開拓者》太像《斯巴達300勇士》了。濃艷鮮明的色彩對比運用與布景設計彰顯了電影主創人員對這部史詩巨作的創作理念,片中人物在厚重而有質感的背景映襯下更顯示了層次突出的個性和蒙昧荒蠻的一面。自然的美景在人類野蠻的互相殺戮里則顯得更加氣壯山河,人在自然環境里的斗爭與掠奪則使得人這個字眼更加和諧於瑰麗的大自然!雄獅的魅力不單單只限於它矯健的身姿和無比的力量,而更多的是體現在它殘忍與嗜殺的本性層面。在影片《開拓者》里的維京人就恰恰符合了這種不加修飾、天然本成的美!他們是力與血的結合物,他們力大無比、驍勇善戰而且兇殘異常、殺人如麻。在我看來,與其說他們是一群嗜殺成性的史前人類倒不如說他們是一群荒蠻暴虐的原始野獸!因為殺戮之於人類來說實在不是什麼值得贊美的事情,但是對於野獸來講殺戮卻是生存意義下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殺戮的唯美也只有在野獸身上才能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故事的角度上來看《開拓者》亦有可圈可點之處,維京人早期所拋棄的一個不嗜殺戮的、無能的本族孩子卻被一個龍族女人救下,孩子自此叫那個女人為媽媽。而若干年後當維京人的火把尋覓到龍族人的時候一場屠殺在所難免,此時這個維京人的後代便勇敢頑強的擔當起了保護龍族人的義務。正如影片最後所提到的:我們的英雄即不屬於我們這個族群也不屬於維京人的族群,但是他卻始終保護著我們。在這種種族之間的生死較量中,一個被維京人拋棄的年輕人卻成為了毀滅自己的掘墓人。或許歷史往往就是這樣令人琢磨不透,在親情與愛情的光環籠罩下種族的概念被弱化,血緣的隔閡也被完全打破,人性的光輝在這一刻凸顯出燦爛耀眼的火花。或許「進化」只是達爾文對自然科學高度概括後書面化的一個字眼,而人性的回歸與反叛才是進步的原動力。
《開拓者》,史詩電影里的一部上乘之作。包含著殺戮,包含著反思、包含著歷史的原委真誠的向我們娓娓道來那段曾經的故事!看完此片不禁感慨萬千,人類的歷史在血與淚、生與死的較量和權衡中走過了上千個春秋。而如今,作為現代人類我們對曾經發生在這片大地上的事情又到底有多少了解呢?「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沒有對以往歷史的深刻探討和反省恐怕我們就不能更好的珍惜和保護現代社會的豐碩成果。所以,在好萊塢的這一輪史詩熱中《開拓者》能成為一個被影評人和影迷們所津津樂道的寵兒就不足為奇了吧!
Ⅶ 拓荒者是什麼意思
拓荒者是一群勇於接受挑戰及久經訓練的出色人材,他們能夠為你建造出一座新的村莊。 但建造一座新的村莊會面對種種不同的挑戰,因此需要3個拓荒者同心合力才有機會成功。同時間,他們需要各750資源去發展一些基本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