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全世界的星星
1. 《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十分感人的關於兒童成長的印度電影,用孩童特有的眼光看待角色,他們與主人公之間有強烈的共鳴,他們對學習對教育的見解不可小覷。下面是《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歡迎閱讀。
《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1
從前有一個小男孩伊桑,生活在印度一個富裕的家庭,一直很幸福。
但直到他八九歲上學後,人們發現了他的異常,他經常一個人發愣,上課容易走神,各門學科都為零分。美術課上,他因走神被扔粉筆,只好枯燥的畫那個花瓶;數學課上,所有數字在他眼裡都變成了一隻只奇怪的生物,都是相反的,紅色的大叉隨處可見;英語課也不例外,不會拼,不會讀,不會寫!最後他被逼迫送往寄宿學校。
不管他如何逃避,該來的還是來了,望著父母遠去的背影,伊桑的心徹底碎了!每天,除了殘酷的體罰,迎來的就是鬨堂大笑,使他覺得生活一片灰暗。
但幸運的是新來的美術代課老師尼康關注到了他,翻閱了他的作業,發現了伊桑有「閱讀障礙」,並進行了家訪。課堂中他不斷地以巧妙的方式鼓勵他,給他機會,每天花兩小時給伊桑補課,使他重新抬起了頭,拾起自信心向前沖,從讀字母,拼單詞,再到寫句子........在一次繪畫比賽中他以驚人的繪畫天賦榮獲了第一名,使他感受到比他的父母還要強大溫暖的關心,重新認識了世界!
在伊桑的世界裡,是尼康老師改變了他生活的軌跡,一步步開導他,了解他的想法,並挖掘出了那一鳴驚人的畫畫天賦。其實,伊桑絲毫不需要一切物質上的東西,唯一稀缺的就是關愛與重視。世界上就是缺少像尼康老師這樣的人,懂得去理解特殊的學生,並沒有像其他的老師那樣辱罵伊桑,摧毀他的最後一絲希望,而是去安慰他引導他。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獨有的性格,各有所長。孩子們是地球上的每一顆星星,主導著未來,上帝在你這里關上一扇門,也許在另一邊又給你開了一扇窗。也許你有某一處短板,但沒有關系,可能你在另一方面有著高人一等的天賦,每一顆星星都閃爍著光彩,沒有好壞優劣之分,所以在學校里,也不要無為地嘲笑任何同學。
在中國現在的教育制度中,雖然沒有像伊桑那樣殘酷的體罰,但過分重視成績的現狀是相同的!誠然,努力學習是正確的選擇,但是在同時也不要因此放棄自己喜歡做的事,局限自己的想像力。
生活學習在東校,相比起來,我的學習生活是多麼輕松愉快,所以讓我們一起善待他人,互幫互助,相信未來的世界更加精彩。
《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2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由阿米爾.汗主演的印度影片,故事是一位美術老師和一個名叫伊夏的孩子之間的故事。
伊夏從小就愛打鬧,不喜歡讀書學習,但他的想像力卻無比豐富,畫畫也非常厲害,可以和畫家相媲美。但他的父母希望她能多學習知識,可伊夏根本學不進去。他的作業本上全是老師的紅筆跡,字也寫得歪歪扭扭,像似跳起了「迪斯科」。有時候他會犯各種各樣奇怪得錯誤,一個同樣的錯誤文章中會寫成多種不同的形式,字母會寫顛倒,數字也會寫得很奇葩.......有時候,媽媽教他認字,前一秒是對的,可後一秒又會弄錯。所以他一直留級,還經常被老師體罰,被同學們笑話。
後來父親送他去了寄宿學校,伊夏開始變得悶悶不熱,每天低著頭,內心出現了懼怕和恐慌。直到他遇見了一位名叫尼克的美術老師,讓他從新找到快樂的童年。一天尼克老師登訪伊夏父母,了解到伊夏的情況,並請求校長讓自己去幫助伊夏。從那天後,伊夏每天都在進步,提高了學習興趣,能認真識字寫字,而且字也寫得非常漂亮。有一次尼克老師和他一起捏橡皮泥,伊夏捏出了26個字母,尼克老師就用這些字母拼出了幾個單詞,兩個人還一起互動擺出字母造型,伊夏做了個「e」,然後老師做了只大象放在旁邊。在那小小的儲藏室里,擺放著很多他們的傑作。尼克老師深深影響了他,不僅在美術上更上一層樓,也提高了他閱讀寫作的能力,使其他老師們都為他而感到驚奇。最後,伊夏在畫畫比賽上奪得了「最佳畫作獎」,重新散發出了他畫畫的天賦。
影片情節一波三折,結局引人深思。孩子各有各的天賦,要發揮孩子的特長,充分地利用好孩子的優點。在學習時要勞逸結合,將圖像和字結合在一起認字,而不是枯草無謂的教他背單詞、學句子,這樣孩子就沒有了學習積極性,就會記不住,出現厭學心理。
孩子的想像力是豐富的,可以用編故事記單詞的方法,來加強學習效果,這樣也會印象深刻點,對於孩子的學習是不能強迫的。就如尼克老師舉了一個淺顯卻深奧的例子:讓一個地球人去掌握火星人的文字,說火星人的語言,可能嗎?可見,用對方法、因材施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知識是無限的,孩子的.快樂是有限的,正確的教育方法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3
在周末里,我看了一部電影《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讓我感觸很深,讓我來談談對這部電影的理解吧。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在印度有一位19歲的小男孩叫伊桑,他從小想像力豐富,畫畫很好,但是他的成績很不好,因此留了一級。
家長,老師都沒有辦法,無奈只好把他送到寄宿學校。伊桑還小,他認為去寄宿學校就是去受罰的。來到寄宿學校,老師都很嚴厲,伊桑的成績不好,她又先天性語言交流閱讀障礙,不會讀,也不會寫,所以經常遭到排擠,唯獨他的同桌傑瑞(殘疾的孩子)跟他交朋友,傑瑞性格很好,但是伊桑反而越來越自卑。直到一位代課老師的降臨,使他找回了自信,不再感到自卑。
我看完這部電影有很深的感悟。還記得,那位美術老師,給同學上的第一節課,他身披大斗篷,戴著花環,像小丑一樣,吹著笛子迎接學生們,他教孩子們用自己的想像力去繪畫,不像其他老師那麼死板。不久老師就發現伊桑有點與眾不同,他連最喜歡的畫畫都不喜歡了。老師就去找他的家長。後來,他在課上用幾個科學家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其實是想告訴伊桑,任何人都可能創造奇跡。自從那以後,老師就教伊桑畫畫、鞋子、創造、閱讀........讓他找回自信,最終畫畫比賽第一名。
這部電影其實是想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夜空中那一顆顆璀璨的明星,任何一顆星星都會發光發彩,因為有了這些星星,我們在夜裡才不會孤單。我們身邊其實也有許多這樣的人,他們也許默默無聞,甚至很調皮,但是一切皆有可能。
我也要變成那一顆星星,照亮我的路,照亮大家的路,照亮世界的路!
《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4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是8 歲的小男孩伊夏,他哥哥回家報成績總是第一名,可伊夏呢,分數少得可憐。
不管他的媽媽怎樣全身心地教導他,他怎樣努力用功,都無法將成績提高。學校老師對伊夏的父母說:伊夏一定是智力有問題。伊夏的父母認為是他們對孩子不夠嚴厲,狠心把伊夏送到寄宿學校。當伊夏覺得全世界都拋棄了他時,他卻遇到了改變自己的人---新美術老師尼克。尼克注意到這個悶悶不樂的男孩,了解情況後,他精心教育伊夏,慢慢解開了伊夏的心結。最後,伊夏用一張畫征服了所有人。
「每個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獨一無二的星星。可是在浩瀚的星空中,大家只看得到最耀眼的星星,最明亮的星星,有誰會去在意那些暗淡,甚至無光的星星?」這是電影中尼克老師說的話。這句話擊中了我的心。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同樣,只要是星星,總會有發亮的那一天。我就曾讓自己變得明亮。
記得以前彈琴,我總是把一個音符一個音符斷開,導致整首曲子不流暢,有時還會因注意力不集中彈錯音,忘譜。可我對此都不在意,沒想過去改正。直到我的鋼琴老師邀請我去參加他舉辦的一個演奏會。
演奏會上其他小朋友都彈得比較流利,博得了好評。可我呢,又是錯音,又是忘譜,最後也只好尷尬收場。在我幾乎快哭了的時候,老師走過來安慰我:「沒關系,這一次失敗算得了什麼。是金子總會發光,是星星總會閃亮。只要你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勤奮練習,總會成功的!」老師的話激勵了我,我從此刻苦練習,水平逐漸提高,等待大展身手的那一天。一年後,再次登台表演。我,曾經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的小孩,這晚的表現卻異常的不同,那優美的音符從我的手指中流淌出來,構成動聽的音樂。那夜我是最耀眼的「星星」!
從此我懂得了:只要我們努力,只要我們想做到,我們就會成為天空中最閃亮的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5
這部電影的男主角是八歲的小男孩伊桑,他腦袋裡充滿了奇思妙想。
在他的眼睛裡,世界神秘可愛、五彩繽紛,他喜歡藍天白雲,鳥兒大樹,河流小魚。他的哥哥——尤汗,成績優異,是老師,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但伊桑常常擾亂課堂,不做作業,還逃學!讓哥哥尤汗來寫假的請假條,於是,又一個人在大街上閑逛。最後被爸爸發現了,無奈之下,把伊桑送進了寄宿學校。
他剛剛進去時,十分害怕、孤獨,還好有班裡的朋友和他一起玩。後來,來了一位代課老師,這老師十分可愛、幽默、善良。伊桑在他的耐心引導下,逐漸變好,學習成績也慢慢的開始提升。後來又展開了一次畫畫比賽,最後伊桑贏得了冠軍!在開家長會的一天,伊桑的父母以為又要挨批評了,結果迎來的卻是老師們對伊桑的贊揚。
我覺得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十分幸運,遇上自己人生中的伯樂。但每個孩子都充滿了好奇心和想像力,都想擁有最幸福多彩的童年,他們需要關愛,快樂,自由,要挖掘出自己的優點,放開束縛,成為地球上奪目、閃耀的星星,不能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不能因別人的冷嘲熱諷就氣餒,要奮斗到底。
這部電影也告訴了我們,永遠都不能拋下每一個孩子,用一個擁抱,一次鼓勵,一個微笑去關懷孩子,每一個小小的進步,讓孩子一點點的重拾自信,找到學習的快樂。
2. 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
很多人都很喜歡印度電影。有人喜歡印度電影里的配樂;有人喜歡印度電影的大段的歌舞;還有很多人喜歡印度電影明星阿米爾汗。我喜歡印度電影的一個理由就是,印度電影敢於對尖銳的社會問題的做出深刻反省。比如,《起跑線》反映教育富人窮人不公平,《廁所革命》如廁問題反映印度女性不可以在家上廁所的性別歧視,《摔跤吧,爸爸》是一個非常勵志的家庭教育話題。
《地球上星星》講的故事不是印度獨有的問題,是全世界父母都會遇到的,關於孩子教育的問題。是一個有讀寫和閱讀障礙的9歲男孩伊桑的故事。伊桑對上課的內容一點興趣對沒有,他甚至翹課一整天就去大街上晃盪,感知外面世界的美好。
伊桑在學校還惹是生非,父母經常被叫到學校,爸爸覺得非常丟面子,最後逼迫小伊桑去一家管理更嚴格的寄宿學校。
來到這個學校,伊桑的學習依然沒有改變,很多老師都覺得伊桑不會堅持到一年。後來學校來一位帥氣的尼克老師,尼克老師雖然是代課老師,但是他非常有責任心。
他注意到了伊桑頹廢的樣子,經過觀察和調查,他斷定伊桑也是讀寫障礙的孩子。因為尼克曾經也是個閱讀障礙的孩子。尼克走訪了伊桑的家庭,告訴伊桑的父母孩子是有讀寫障礙的人。伊桑的父母非常震驚,雖然接受孩子的現實問題,但是對於孩子的未來教育問題,非常的無助。
很多非常出色的人,小時候都有閱讀障礙,如:達芬奇,愛迪生,愛因斯坦、肯尼人迪,他們在兒童時代都被認為成績極差的「笨孩子」。在現實社會我就聽說某個學校有個別孩子到了初三一個字都不會寫,有人就會認為這個孩子不會寫字,肯定是家庭教育不負責,不會考慮孩子可能有讀寫障礙。不考慮上學這件事,孩子和其他同學沒有區別,甚至還有特長。
伊桑就是這樣,伊桑的畫畫水平特別好,內容獨到,用色肆意,深受美術老師尼克贊賞。尼克每天陪伴伊桑,用愛和真心去教這個孩子的文化課,伊桑表現越來越好,文化成績穩步提升。尼克在校園里舉辦了一個畫畫比賽,學校師生全部參加,最後伊桑的畫拿到第一名,他的畫被選中學校當年校冊的封面。
每個樹枝都有一隻小鳥停留,天空里每顆星星都很閃耀。地球上的「星星」此時沒有閃耀,請多給一點耐心和時間,認真的擦拭它,他一定會有閃閃發光的那個時刻。
3. 《地球上的星星》家長觀看有感
導語:《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洋溢著童真、包容、善良跟陽光的電影,非常值得現代家長觀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有關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6《地球上的星星》家長觀看有感【1】
一、關於Autism (孤獨症、自閉症)
要了解這部電影先要解釋什麼是讀寫障礙或者說Autism自閉症、孤獨症,我們可以借用列維斯特勞斯的“生物語法”概念。稱每一個個體體內都有一種“生物語法”,以讓他們自己去解釋文化信息的符碼和接受關於文化信息符碼的解釋,這里的符碼指的是一個特定時期人們所共享的習俗表達,如道德、邏輯、習語等等。從這一個概念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如果一個人他體內的“生物語法”與主流人群的略有差別的話,他很有可能就沒有辦法順利地讀和寫。比方說,荷蘭畫家梵高、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再比方說,在15世紀就畫出飛機模型的達芬奇……我們小的時候學到的課文說,達芬奇自己學著母雞要孵化小雞,課文後面總結說達芬奇是勇於實踐,可誰能保證他只是真的認為自己有能力孵化小雞呢?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跟我們眼中的很可能是不同的啊。
該症一般起病於36個月以內,主要表現為三大類核心症狀,即: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的行為方式。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在某一方面極具天賦,被稱為“白痴天才”
電影中的小男孩遇見的的確是典型Autism的症狀——讀寫障礙,文字、符號在他的眼裡動來動去,看起來象一堆亂碼。但他認識自己的爸爸媽媽,說話表達也富於 “正常”社會所固有的邏輯,使得他的病症不容易被發現。老師、同學、父母都認為是他的學習態度有問題。在他自信心倍受打擊之後他選擇了逃學,很快父母被請到了學校,於是被送到了寄宿學校。
二、特別心酸的地方
第一處,伊桑得知將被父母送進特殊學校的時候,他做了噩夢,哭著鬧著仍然擺脫不了這種結果;伊桑看見父母車子離去的時候,此時的音樂悄然想起。特別是“媽媽,你真的懂我了么?”簡直是一枚巨大的催淚彈。他覺得自己來這里是因為被懲罰,只能傷心哭泣。
第二處,是伊桑得知 父母因為要觀看各方面都表現優秀的哥哥約翰的球賽,而不能來寄宿學校看他時,他覺得自己被拋棄了。
第三個讓我落淚處,就是美術老師揭開他的畫時,小伊桑面對著他自己的像在畫裡面露詫異的表情,特別是畫中滿懷新生和天然的伊桑。
三、理解他們是多麼困難!
我們感嘆於伊桑內心的挫折:所有的字母都在跳舞,聽不懂“把課本翻到第幾頁第幾行”這樣簡單的指令,要把不及格的試卷帶回家讓媽媽簽字,結果卻不留意地讓它成為了兩條小狗的玩具被撕得粉碎,為了逃避老師的咆哮和責罰而逃課……這些也讓我感到辛酸,但老師的角色更多的讓我感到無奈。伊桑的角色扮演得如此之好,以至於在伊桑的身上我看到了那麼多我熟悉的情景:奇怪的跑步姿勢、面對需要完成的任務漫無邊際地神遊、需要不斷催促,用上比別人多上一兩倍甚至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例如穿衣這樣簡單的事情……還有無法控制的對集體紀律的破壞!這些情景多麼熟悉啊,伊桑的老師和爸爸覺的,這是伊桑的態度或者智力問題,除此以外還能是什麼原因呢?和這些老師不一樣,我們知道這是孩子自身能力的問題,混亂的行為是因為他們無法有序地安排自己的行動,可是,即便有這樣的理解,作為老師的我依然會感到無奈:因為找不到有效的方式來治療和改變孩子的行為,老師和孩子都只能繼續痛苦著,繼續煎熬著。
班裡有個孩子,和伊桑一樣,總是帶來麻煩。從早上進校門開始,老師就要開始注意他:5分鍾過去了,他是不是進了教室,還是又在躲在樓梯角地下、或者在各個樓層之間閑逛,忘了上樓?看到他進了教室,立刻要有個老師站到他身邊,不斷催促他放書包、做好課前准備,如果不是這樣,他會一直呆在外面半個小時也不進來,而且還會在外面跳啊、叫啊,帶著其它比他小的孩子一起吵鬧,根本不管教室里其它的孩子已經開始安靜有序的學習。教室里,要找到一份能夠讓他安心專注的事情是多麼困難,只要老師一離開他的身邊,他就和伊桑一樣開始神遊,面前的書本攤得亂七八糟,再過一會兒他就鑽到桌子底下去了。到了集體游戲時間,大家都在有序游戲的時候,他在邊上跳來跳去、尖聲叫嚷、下午戶外活動結束以後,還不停地在操場上奔跑、或者躲到樓梯間裡面不肯出來……三、了解到這些,我們都能做些什麼?
必須經常自我詢問的五個問題,當面對體罰孩子,言語傷害時,我們是否濫用了授予我們的權利,時常逾越了道德的底線?面對學習成績背後的棍棒、重負、冷漠,我們是否處於對權力的恐懼或者難以抵擋的功利的誘惑,扭曲自己的行為,傷害兒童的心靈並辜負了孩子們的質朴、珍貴的信任?面對弱勢群體(個人),我們是否因為同情的匱乏,情感的冷漠,時常有意無意忽視了那些最需要我們注視、關愛與呵護的心靈?你幽默、充滿情趣嗎?你多久沒有在孩子面前露出恣意的笑容?我們是否因為生活的重荷而變得日漸勢利、鄙俗;缺乏生活熱情,毫無夢想,毫無真善美的信念?我們是否因為失去學習與思考的能力,帶著別人的教案進課堂,而使得課堂變得極其平庸,乏味、毫無激情、毫無創造力?
四、每個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
就像《蝸牛牽著我去散步》中所說的那樣,也許我們認為我們教了一個“生物語法”與傳統社會格格不入的孩子,這個孩子是“蝸牛”,我們受到了上帝的懲罰,上帝讓我們接下來的一段人生要牽著蝸牛走過,可沒准兒,上帝真實的意圖隱藏在事實的另一面,“我忽然想起來,莫非是我弄錯了?原來上帝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當繪畫比賽時,伊桑的畫和尼庫巴老師的畫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我們還是流淚了,為伊桑畫中的寧靜絢爛感動,為尼庫巴老師心中伊桑的燦爛容顏感動。當原本枯萎的花朵展現出內心的美麗,綻放出生命的光彩時,當信任和付出終於獲得豐收時,我們都感受到了同樣的喜悅,我想每一個老師都願意看到這樣的情景,就像伊桑的校長和其它老師一樣。
老師關心孩子個體,從而激活了他的潛能,讓他走出了一條人生的陽光大道。生本教育的理念就是用愛激活孩子,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喜悅,我們要有一種信念:相信孩子,激發潛能,總會進步和成功,讓我們多一點耐心和毅力,靜待花開!
2016《地球上的星星》家長觀看有感【2】
伴隨著笑和淚看完了這部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深深的被裡面的內容所吸引,印度這個千里之外的國家教育體制跟我們有著驚人的相似。但是他們對於教育有著如此深度的挖掘和重視、反思。驚嘆!
劇本寫得好,導演導的好,小演員演得好。主人公是一個有著大大的眼睛,卻充滿著迷茫。齙牙而且瘦瘦小小的小男孩伊桑。(視頻)在常人的眼中,他孤僻不合群、傻兮兮。在家長眼中不講衛生、不聽話、很讓人操心。在老師眼中看到這個一天到晚魂游天外的孩子,氣就不打一處來。注意力永遠不在課堂上,所有數字和字母都寫錯,甚至不能好好的讀出一句話,不管是你昨天才罰過他,還是剛剛才教過他,根本就不記在心上。老師覺得他沒有用,同學們笑他,也瞧不起他,對他冷言冷語,家長雖然愛他也有很多的無奈。在座的老師看了以下視頻,這樣的場景是否似曾相見。他所表現出來沒有自控能力,是一個讓老師和家長操心的孩子。
他的注意力都在一些無用的東西上,樹上的小鳥,池中的魚兒,甚至是一滴水。他在自己的世界裡洋洋自樂。
我終於知道作者為什麼用了《地球上的星星》這個題目。無邊無際的天空就好像我們的地球,小星星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內心世界挖掘的好他就會在天空中一閃一閃亮晶晶,有部分孩子卻化作流星永遠失去了光芒。我們老師經常說這個娃娃不提學習真乖。對老師又有禮貌,擺起龍門陣頭頭是道。可是學習起來看著一個字都要看半天,總喜歡惹是生非。當然罵他也不生氣,也不還口。老師心目中的差生、廢頭子。其實,伊桑身上,讓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孩子的影子,每一個調皮孩子都是一個伊桑,他們讓家長和老師煩惱不堪。怎麼對待這些孩子呢?教育就一定是萬能的嗎?起碼在家長眼中是這樣!
太真實了,其實我們身邊這樣的娃娃太多了。他們或許調皮、愛動、不愛學習,但我們往往沒有看到他們的另一面:就是天真、愛幻想、愛思考,甚至很有人情味。很多時候我們都只是片面的批評,甚至放棄,很少關注和細心的`引導他們,或者我們關注的還不夠,不夠堅持。這部影片讓我們看到了平時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引發了我們的反思,我也驚呼這部電影裡面值得深度挖掘的東西太多。
其實他只是天空中一顆無名的小星星,一個八歲的小男孩。接下來,父母決定把他送到了寄宿學校。當他得知後是一種不安、驚恐。他做了一個夢,夢中和媽媽失散了,看的出來他內心多麼沒有安全感,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當爸爸媽媽把他送到學校開車離去,孩子渾身一顫,眼睜睜地看著爸爸媽媽消失在路的盡頭,伊桑小小的身影在黑暗中是那麼孤獨,他幼小的心在悄悄地哭泣:
從進入寄宿學校那天起,伊桑的生活里充滿了指責、懲罰、嘲笑和否定。你眼睜睜地看著一個鮮活、可愛的孩子,慢慢變得驚恐、蒼白、麻木、安靜……無論周圍發生什麼,他都無動於衷。他,成了一顆不說話的“星星”。那一雙大大的眼睛曾經充滿了色彩,如今顏色漸漸退去,只剩下一雙空洞灰暗的眼睛。如果再這么下去,這個星星就真正的隕落了。看得我心好痛!
幸好這時出現了一位老師,他注意到了這個過分安靜的孩子。雖然他只是一個美術老師,可是,愛,一種偉大的愛,讓他敏感地注意到了這個孩子。終於,當他站在伊桑父母面前的時候,我們和伊桑的父母一起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原來伊桑是一個認讀障礙的孩子,可是,他並不是智商低下,相反他非常的聰明、有才華。可就是因為認讀困難,別的孩子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事情,對他來說是那麼的艱難!他,不是不努力,不是懶惰,只是因為他不能。
這位偉大的老師,是他第一個發現了伊桑的才華,並且用自己的愛心和耐心,一點點地幫助伊桑恢復信心。擊潰一個人的信心是那麼簡單,而樹立一個人的信心卻是那麼的難。
“同學們,你們是否知道,許多傑出的人物,如愛因斯坦,愛迪生,達芬奇,畢加索……其實小時候都有讀寫障礙……其實,在我們周圍,是那些有許多用獨特眼光看待世界的人,改變了社會。”——這是尼克老師在鼓勵伊桑,這些話也讓其他孩子們學著去理解和關心這位特別的同學。
他帶大家去池塘邊游戲,讓伊桑的才華自然顯現;他說服校長讓他不要放棄這顆小星星;他用伊桑的方式教會了他讀寫……為了向所有人展現伊桑的繪畫天賦,他特地舉辦了一場校級比賽,最終,勝出的伊桑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他的繪畫成為學校年鑒的封面,人手一冊。影片的最終,即將回家度過假期的伊桑緊緊地擁住了尼克老師,這個改變他生命的人。
看完影片,我從尼庫 巴老師身上學到了 “讀懂孩子”和“不放棄”七個字。改變孩子的不是教育,而是“愛”!有愛才有理解和關心,才有寬容和不放棄。對學校和教師而言,任何情況下都應該公平、寬容、理解每一位學生,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雖然我們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傑出的人才,但我們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懷和愛,讓他們健康地學習、成長。或許以後,當我們在回首這些“小星星”時,他們已經在燈火闌珊處發出了璀璨的光芒。
其實,作為老師,我不求每一個孩子都優秀,我只要他們開開心心,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光點。其實,這部電影讓我更深的理解到:每一孩子都有他自己的閃光之處,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自己的舞台。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讓社會和更多的家庭知道,該如何去愛我們的孩子。孩子們如同地球上的星星,他們需要愛,更需要自由,陽光,有了這些才有能力去贏得殘酷的競爭和挑戰。讓我們放開對孩子的束縛,讓他們更好的去享受生活,成為閃著光芒的星星。
教師的事業就是擁抱希望、創造未來。為此,我們應該給予孩子們更多的耐心、溫暖和愛,永不放棄每一個孩子,用一個擁抱,一個微笑去關懷孩子,鼓勵孩子每一個小小的進步,讓孩子一點點的重拾自信,找到快樂。也讓我們的事業充滿陽光和快樂!
2016《地球上的星星》家長觀看有感【3】
近日,觀看了一部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它是通過從一個擁有閱讀障礙的孩子角度出發,不斷的探索孩子內心世界的電影,看完之後對我的觸動很大,尤其是影片中的美術老師。這是一位擁有明銳洞察力的老師,從本質出發,真正的讀懂孩子、了解孩子,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改變了一個孩子一輩子的命運。
《地球上的星星》主要講述了一個八歲的小男孩伊森,他的世界充滿了常人不以為然的驚奇:色彩、魚兒、小狗和風箏,但是這些在成人世界來說,卻是如此的輕微,在他們的觀念中,成績、排名是那麼的重要不可忽視,使得伊森在學校的表現,總是顯得那麼的格格不入。當他惹出的麻煩超過父母的接受范圍後,他被送到一所寄宿學校接受“教育指導”。在新學校,一切並沒有什麼變化,甚至愈演愈烈,伊森不僅要忍受著與家庭分離的痛苦,還要在老師與同學的嘲笑、指責中度過每一天。
一天,一位新的美術老師尼庫巴突如其來,他用樂觀和自由的教學風格感染著每一個學生。他打破了“結果至上”的原則,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去思考,去夢想,去想像。學生們都滿懷熱忱,除了伊森。尼庫巴很快的發現了伊森並不快樂,然後他開始了找尋原因。他發現伊森最主要的問題是不能拼寫和閱讀,他是一位閱讀障礙的兒童,但是尼庫巴並沒有放棄伊森,還對他採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輔導,從而最終幫助伊森找回了自己,還有快樂。
影片中有兩個部分給我很大的感觸:
1、伊森無疑是班級中最典型的學困生,他調皮、翹課、成績一塌糊塗。這樣的孩子往往會影響班級上課的進度,降低班級的平均分,讓老師每天心情不好,是老師的“眼中釘”。作為老師,在不停地責備和懲罰他的同時,有沒有想過孩子會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我們往往會不經過大腦思考說出很多的原因:不用功,不努力;(伊森的父母是這樣認為的)智力不合格、太笨(寄宿學校的校長室這么認為的)。但是,只有像尼庫巴這樣的老師深入研究以後,才會發現孩子會出現這樣問題的真正原因所在。所以,每一個學困生的背後都有他“學困”的原因,只有找到這個原因,才是從根本上轉化學困生。影片中,尼庫巴老師拿出一個模型的盒子,讓伊森的父親讀上面的中文字的時候,伊森的父親才感受到了孩子平時的痛苦。我們也要經常和學生互換角色,多從學生的角度去幫他們考慮考慮,我們的要求,他們是否能達成?
2、就是尼庫巴老師在影片中說的,學校在注重孩子的成績了,想把五個手指拉得一樣長。而孩子與孩子之間是有差異的,就想伊森一樣,他雖然有閱讀障礙,但是在美術方面和創造力方面卻有超出其他孩子的天賦。所以,如何去發現每個孩子的優勢,做一名“伯樂”,是我們教師需要去學習和努力的方面,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分數上面。對於個性極強,或者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我們要採取特殊的教育方式。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學教陶行知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作為學校的一份子,我常問自己,學校中的孩子形形色色,像伊森這樣特殊的兒童雖然並不常見,但是也有一些孩子還在某些方面並不敏感,而導致成績的落後,如果我遇上這樣的孩子應該怎麼辦?看完今天的影片,我從尼庫巴老師身上學到了 “讀懂孩子”和“不放棄”七個字。或許在幾個班級的教學過程中,很難在課堂上真正的了解到每一位孩子,那麼對於那些成績相對落後的孩子們,讀懂他們,從根本上了解這些他們的成績為什麼會落後與別人,從本質上剖析問題,採取有效的解決對策,顯得便是如此重要。
在影片中尼庫巴老師告訴我們,讀懂孩子,並不是單純的觀察孩子們平時的表現,用成績檢驗他們,而是應該永遠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永遠用寬容的心態面對學生,在孩子們的每一個錯誤中,尋找共同點,找出隱藏在那些錯誤下的根本原因,給予孩子們更多的耐心、溫暖和愛,永不放棄每一個孩子,用一個擁抱,一個微笑去關懷孩子,鼓勵孩子每一個小小的進步,讓孩子一點點的重拾自信,找到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