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美國科幻電影文化差異
⑴ 中國科幻片和美國科幻片的差距在哪
美國的電影,最起碼有故事性,有一定的道理,拍的片子,能夠讓人思考一些問題!而中國的電影除了感情糾葛,就是三角戀,不管是電視劇也好,還是電影也好,總是離不開感情這兩個字。 還有就是美國的科幻片,就算是科幻片中,也會有一定故事性和一些值得人考慮的東西!還有就是戰爭片,比較真 !
⑵ 歐美電影與中國電影的差異(詳細點,作業)
1、運用市場運作規則、模式差異
中國電影與歐美電影相比,還處在市場化的初級階段,在商業訴求上顯得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中國電影走向產業化,不僅是電影本身從藝術電影向商業電影的過度,更是文化市場和大眾審美對電影發展的需求。
中國電影需要盡快適應市場經濟,熟練運用市場運作規則、模式,實施產業化管理,投資、製片、發行、院線分工合作,責權利明確,並形成穩固的合作關系,以利於電影生產與營銷的可持續發展。
2、培育衍生品市場差異
美國電影業總收入僅有20%是從影院的票房收入中獲得的,而電影衍生品的收入高達70%。
衍生品在中國電影工業流程上基本還是缺失的一環,市場幾乎一片空白。中國電影收入的90-95%是票房和植入式廣告,一些電影衍生品的收入幾乎為零。美國電影衍生品開發與推廣給中國以啟示。
3、新舊媒體融合的宣傳營銷差異
在新媒體時代,美國抓住新媒體與電影的共性——虛擬性的特點,充分利用網路的互動性,使新舊媒體平台相配合,增加電影的消費力量。
電影傳播的是蘊藏在影片深層的文化觀念 中國電影需培育穩固的國內市場,在挖掘電影的內涵上下功夫,表達中華文明的精髓,反映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世界觀。
⑶ 中西方電影文化的差異
[轉]
首先,我要說明,中國的描寫英雄的電影不是少,而是因為美國的英雄使觀眾對於英雄的解釋狹隘化了。相比於西方高大威猛俊朗的英雄(如詹姆斯邦德,佐羅,超人或蝙蝠俠等),東方的英雄體現的更多是平凡普通的特點。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其自身的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首先,自然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它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熏陶和影響。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讓中國電影中所謂的英雄大多出身平凡,事跡平凡,毫無西方英雄的那些可以拯救世界的功績。其次,人文環境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為了能夠和睦相處,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這也培養成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和人文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養成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這讓中國的英雄變得很謙虛,很平和。
因此,中國導演們往往另闢蹊徑,將重點不再放在大片上,而轉為描寫一些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為中國的地域廣,民族多,民俗濃厚。遠到《黃土地》和《紅高粱》,近到《瑪雅的婚禮》,中國導演們將民族獨特的原生態之美呈現在觀眾面前,使厭倦了大片的觀眾眼前一亮。這樣,中國的有創意的導演們就化劣勢為優勢,進一步拓寬了中國的電影渠道。
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所以,西方的英雄總是會獨特的顯示出來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是對中西方電影內容上的總結,下面我們要說一下關於電影敘事上的不同。
很多人都發現了,中國的一些電影,在表達情感時候經常會用景物來做鋪墊和襯托,靠景色來突出人物的情感及當時環境的氛圍。這似乎有點傳承於宋朝的人文畫和古代的一些借景抒情的詩歌。而西方的電影更多是靠人物細膩的表情來刻畫人物的情感。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更注重自然的規律,而西方則更注意自我的主觀能動性。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側重於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為崇拜的對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對象,作為想像的對象而不是作為探究的對象,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更使得景物的描寫成了中國電影中的一種特色。
而西方更為崇尚個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獨立,強調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尊嚴和保護,整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又因為西方自由的教育模式,使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在電影中,西方人細膩的表情變化成為了衡量一個演員的尺度。
最後,我要說的是西方與中國的科技差距。
美國大片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場景規模宏大,靠高科技完成的場面十分絕妙逼真,滿足了人們的視覺享受,很多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場景都在這種科幻電影中得到了真實的展現。這源於西方高超的科技,也源於他們歷史上比較早的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而中國依然是由於起步較晚,再加上中國人本身的膽怯與謙虛,科幻影片的質量並不出色。這又使得在表達方式上中西方的一大差異。
雖然中西方的文化迥然不同,造成中西方的電影也不可能趨同,但我們作為觀眾,更希望看到的是兩地取長補短,相互了解與借鑒彼此的精華部分,為電影做出更大的貢獻
⑷ 你覺得中國電影跟美國電影的差距在哪
中國的電影和美國的電影我覺得主要是差在了技術上邊,通過中國演的各種電視劇,大家都能看到中國演員的實力並不比美國人的差,而且中國演員刻苦的精神是美國演員沒有的,唯一差距,就是中國拍攝電視劇電影投入的資金不比美國人多,就會導致設備跟不上,技術跟不上。
⑸ 求中國電影與美國電影的區別。急!!!!!!!!!!!!
1、起源不同
中國電影: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字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段,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
美國電影:1893年,發明電影視鏡愛迪生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大眾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經濟和中下層居民數量迅速增長,美國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2、特點不同
中國電影: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
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美國電影:美國電影是按照國家分類的電影類型,美國是世界第一電影強國,雖然美國只有200餘年歷史,但在幾百年的短暫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美國文化,其核心就是追求夢想,平等,自由,以及包容一切。
3、表現形式不同
中國電影:中國革命歷史題材主旋律影片的表現手法多為平鋪直敘、中規中矩,影片通常以教科書式的權威口吻進行敘述,觀眾能夠獲得歷史的厚重感,卻無法產生深刻的代入感。
領袖、英模題材影片雖然已經逐步脫離了教科書式的書寫,在人物深度的刻畫、體現人性色彩、選取角度的靈活性等方面有所進步,但總體而言,此類影片仍然存在較強的教導、感化的痕跡
美國電影:美國主流電影的表現手法則更為豐富、細膩和深入,它能將國家形象和價值訴求投射到具體、真實的人物身上——這些人物可以是歷史人物,也可以是普通大眾,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有接受這種國家形象和價值訴求的能力。
⑹ 你認為中美影視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體現在一個字——敢。
美國的不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都很敢拍,很敢想。回想一下我們看到的那些關於外太空、科幻的電影大片,幾乎都是美國大片。
第三,初心。
美國的電影人對他們自己的作品還保留著初心,那份對藝術的追求和執著。一句台詞一個眼神,他們可以反復拍三天,就為了能夠達到導演心目中的要求。
而所有的演員和工作人員,都是積極配合,沒有人發一句話怨言。而我們國家還有幾部影視作品能夠做到這樣。
⑺ 中國本土科幻和外國科幻風格上有什麼樣的差異
中國本土的科幻和外國的科幻電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為現在國內的3D技術無論是設備的先進程度,還是做3D人員的技術水平都不比好萊塢的差。所以這就讓中國的科幻風格與外國的有些不同了。
⑻ 《蜘蛛俠:英雄遠征》上映後,中國科幻片與美國科幻片差距在哪裡
《蜘蛛俠:英雄遠征》在大陸各大影院上映後,票房和口碑迎來了雙豐收。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我們也再一次看到了中美科幻片之間的差距。
有人說是資金投入的差距造成的,可我們的《長城》《妖貓傳》的投入達到了10億左右。也有人認為是特效製作水平的差距造成的,其實不然。現在國內的3D技術無論是設備的先進程度還是做3D人員的技術水平都不比好萊塢的差。
我個人認為,主要原因還在於想像力的局限性 。我們的歷史文化,思維模式一直處於一種習慣性的固化的模式當中。要從這種思維中跳出來,顯然不是一時半會的事情,所以造成差距也在所難免。
⑼ 中國電影和美國電影有什麼區別
一、特效不同:
1、中國的特效水平並不差,然而由於演員的片酬占據了大頭,所有特效方面投入就少了,因而,我國的特效看起來什麼的出戲。
2、國外的電影資金有著合理的安排,特效一點也含糊,看起來就相當順暢。
二、劇本不同:
1、國外劇本有著相當成熟的分工,各種類型都有,劇本也比較精良,雖然現在好萊塢劇本也不怎樣,但至少中規中矩。
2、而我國的限制比較大,劇本大多都是歷史宮斗片或者抗日戰爭片,類型比較少。而且,由於我國沒有成熟的編劇體系,所有經常出現爛劇本,完全不把觀眾當回事,只想走走流量。
三、道具不同:
1、好萊塢有著成熟完善的道具製作組,比如《指環王》里的部分場景都是道具製作出來的,效果逼真。以及《權力的游戲》中,角色路人的服裝都是專門製作,符合實際。
2、而我國這方面真的是完全空白,目前還沒有完整的道具組,服裝上面也都是光鮮亮麗,完全不符合實際,容易讓人看了出戲。
電影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
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⑽ 英美電影與中國電影的區別,在影評,音樂,演員,角色,導演,類型等方面,進行分析。
美國從1776年建立迄今為止不過236年的時間,歷史很短,所以網上流傳著一個段子:美國人沒有歷史,只能拍科幻片;中國人沒有未來,所以只能拍宮廷劇。當然,這僅僅是網友的一個吐槽。但這無疑從側面印證由於科技的高超,美國在科幻類新的電影中拔得頭籌並長青不老。其實英美電影和中國電影在任何方面的區別都是歷史文化背景不同所導致的。
類型方面:由於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所以美國有獨特的西部片;雖然倆國都有關於戰爭的電影,但是由於美國經常是侵略者而中國是受害者,所以美國的戰爭片經常是以戰爭給美國人帶來心靈和精神上的創傷為切入點來展開的,比如《全金屬外殼》,而中國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上來展現中國人民在抵抗外來侵略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機智勇敢的;由於中國城市化的時間還不行,所以文藝片大多都是鄉土文學,滿含泥土的氣息,而美國城市化則非常先進,所以文藝片大多都從現代物質繁榮帶給大家的精神、感情上的困惑來敘述的。
導演方面:我沒認為有什麼本質的區別,有區別,可能是導演個性方面,但敘述手法和方式幾乎都萬變不離其宗。每個導演都是一部電影的靈魂,所以各個精彩的電影的背後是有著各個有精彩故事的導演,導演敘述故事的能力強不強,導致了電影好不好看。商業片和文藝片或者紀錄片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存在哪國的導演更商業化,哪國的導演更理想化,人生存的理由不同,也就造就了導演的不同。
角色方面:因為中國更強調集體主義、尊老愛幼、相互幫助這類的傳統美德,所以中國的電影在塑造角色方面出了復雜的人性外,還有道德的約束;因為美國是一個法制國家,市場化也高速發達,所以在塑造角色方面更側重於自我以及在「美國夢」下的美國人的生生不息、頑強拼搏。比如拿勵志電影來說事兒,中國的《奮斗》中的陸濤就是激勵起同事的對事業和生活的熱愛和激情並和這些同事合作才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輝煌,而美國的《肖申克的救贖》中的ANDY則是通過自己淵博的專業知識和在監獄里對於自己愛好的執著為自己的越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演員方面:這個方面的區別和導演的區別差不多,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美國人更會演戲。因為美國是最早普及電影技術的,而夢工廠好萊塢也紮根在美國,所以有一個實在的環境和硬體在那放著。但是中國也不缺乏好的電影演員,比如:梁朝偉、劉德華、黃秋生、曾志偉、周潤發、張國榮。其實不難看到,中國的好演員大多在港台,這也和文化環境有關。美國演員我則更喜歡馬龍。白蘭度和史泰龍,都是硬漢和寫實表演特別出色的演員。
音樂方面:我對這方面沒有太多的了解。
影評方面:美國電影的商業化色彩太濃重了,所以評論家的關注點還在票房上,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家的電影沒有藝術內涵,我就不覺得美國的電影沒有深刻挖掘人性、普世的價值觀以及人類在生活中的常態。中國的影評家可能更帶有知識分子的情節,總是站在他的角度來用自己的喜愛厭惡來評價電影,所以我們總是在影評中看到各種專業的詞彙、各種和文化掛鉤的名詞(人文底蘊,厚重感,)以及各種本來電影沒有傳達出但是卻因為他們自己的對社會的不滿和控訴而表達出來的憤懣。所以我經常說,你不是不看美國大片么?那你還經常掛在嘴邊:YOU JUMP, I JUMP!(泰坦尼克號的經典台詞)。
仁者見山,智者樂水,希望自己的一點看法能幫到你。 (因為我看美國電影比較多,所以回答未免有失偏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