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性船1980電影
① 日本當年偷襲珍珠港都摧毀了美國哪些船
日軍突襲珍珠港,美軍共被癱瘓了8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8艘輔助性船隻,合計共30萬噸。
其中完全被摧毀或不再使用的有:亞利桑納號戰列艦、俄克拉何馬號戰列艦、猶他號戰列艦與2艘驅逐艦,其餘在花了一年多時間於港內打撈後,紛紛在太平洋戰爭中修復並投入使用。
——猶他號
② 二戰有那些重大戰役
二戰中的重大戰役:
1.波蘭戰役
波蘭戰役,也稱為波德戰爭或德波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亦是世界戰爭史中一場著名的「閃電戰」。波蘭稱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而德國稱其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波蘭戰役是德國、捷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亦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
此戰,波軍死亡66300人,傷133700人,被德軍俘虜69.4萬人,被蘇聯紅軍俘虜21.7萬人(含投降數),10萬人逃至鄰國。德軍死亡10600人,傷30300人,失蹤3400餘人。戰爭中,德軍首次成功地實施「閃擊戰」,顯示了坦克兵團在航空兵協同下實施大縱深快速突擊的威力,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德國在實施武裝力量的動員與展開措施中,採取了先機制敵的方針。德國武裝力量對波蘭的軍事行動說明,預先組建的陸軍和空軍集團出其不意的實施密集突擊,有著顯著的作用。
2.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東北部邊境的港口城市進行的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在這項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行動中,英國在十分危險的情形下,在一個星期左右時間里,救出了三十三萬五千人,可謂是是舉世震驚的奇跡。雖然這次大規模的撤退行動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可是英國派駐法國的遠征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丟棄在歐洲大陸上,造成英國本土地面防衛發生嚴重的問題。此次撤離,意味著西歐落入法西斯勢力之手。
敦刻爾克大撤退,從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歷時九天,實際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個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個全天,總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但這些部隊撤離時將重裝備全部丟棄,帶回英國只不過隨身的步槍和數百挺機槍而已,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
在撤退中,英法聯軍有4萬餘人被俘,還有2.8萬餘人陣亡。英國共動員了861艘各型船隻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國船和17艘法國船被德軍擊沉。英國空軍為了掩護撤退,總共出動2739架次戰斗機進行空中掩護,平均每天出動300架次,有力抗擊了德軍空襲,英軍損失飛機106架,英軍戰斗機和地面高射炮火擊落德機約140架。
3.珍珠港戰役
珍珠港戰役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或奇襲珍珠港。偷襲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軍事基地的事件;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歐胡島上的飛機場的事件。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12月8日是美國「活在恥辱中的一天」,後來成為了該國的紀念日。
美國損失:美國在1941年12月太平洋艦隊原有12艘主力艦,其中有9艘戰斗艦和3艘航空母艦,在被攻擊時珍珠港共有96艘船隻,共被癱瘓了8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8艘輔助性船隻,合計共30萬噸。而飛機則是全部390架中,被摧毀188架(有92架屬於海軍戰機,96架屬於陸軍航空軍機),受損155架(126架陸軍機和31架海軍機),以卡內奧赫和埃瓦機場受損最為嚴重,2機場共82架飛機僅有1架在攻擊後保有升空能力。而美國人員傷亡則有:共2403人死亡,受傷1178人;海軍:2008人陣亡,710人受傷(死亡人數近半數自亞利桑納號)、陸戰隊:109人陣亡,69人受傷、陸軍:215人陣亡,360人受傷、平民:68人死亡,35人受傷。
日本損失:飛機29架,5艘袖珍潛艇。
4.中途島戰役
中途島戰役也稱中途島海戰。中途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是美國在中太平洋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和交通樞紐,也是美軍在夏威夷的門戶和前哨陣地。中途島一但失守,美太平洋艦隊的大本營珍珠港也將唇亡齒寒。
中途島海戰於1942年6月4日展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環礁的攻擊,還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所以這場仗可說是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
美國損失了1艘航空母艦(「約克城」),1艘驅逐艦(「哈曼」),147架飛機(多為被擊落),307人陣亡。日本則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赤城」「加賀」「蒼龍」「飛龍」),1艘重巡洋艦(「三隈」),332架飛機(包括備用機,被炸毀於航母約280架,僅被擊落42架),3500人陣亡。
5.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也稱斯大林格勒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其戰略上的勝利超出了由英美領導下的諾曼底登陸(代號「霸王行動」)。此戰後蘇聯開始逐步掌握戰略主動權。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0000人,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來的多,更以雙方無視軍事與平民分別而造成的傷亡著稱。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德國法西斯遭遇的戰略范圍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集團軍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從世界范圍看,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一起,成為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志性事件。
6.阿拉曼戰役
阿拉曼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戰場上,軸心國司令埃爾溫·隆美爾所指揮的非洲裝甲軍團與英國伯納德·蒙哥馬利將軍統領之英聯邦軍隊在埃及阿拉曼進行之戰役。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區,英國第八集團軍在蒙哥馬利指揮下對隆美爾統率的德、意聯軍「非洲軍團」發起攻擊,兩軍激戰十二天,英軍獲勝,德、意軍被迫退到突尼西亞邊境。這場戰爭以英國為首的盟軍的勝利而告終,扭轉了北非戰爭的格局,結束了非洲裝甲軍團的攻勢,盟軍在阿拉曼的勝利致使納粹德國欲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及中東油田的希望破滅。此場戰役後軸心國於北非戰場轉入戰略撤退運作,成為法西斯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開端,也是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7.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戰役發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霸王行動」(英語:Operation Overlord)。這場戰役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
盟軍先後調集了36個師,總兵力達288萬人,其中陸軍有153萬人,相當於20世紀末美國的全部軍隊。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國、英國、加拿大的百萬軍隊,17萬輛車輛,60萬噸各類補給品,成功地渡過了英吉利海峽。到7月24日,戰爭雙方約有24萬人傷亡、被俘,其中盟軍傷亡12.2萬人,德軍傷亡和被俘11.3萬人。至8月底,盟軍一共消滅或重創德軍40個師,德軍的3名元帥和1名集團軍司令先後被撤職或離職,擊斃和俘虜德軍集團軍司令、軍長、師長等高級將領20人,繳獲和摧毀德軍的各種火炮3000多門,摧毀戰車1000多輛。德軍損失飛機3500架,坦克1.3萬輛,各種車輛2萬輛,人員40萬。諾曼底登陸成功,美英軍隊重返歐洲大陸,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③ 歷史上著名的珍珠港事件,真的只是美國人的苦肉計嗎
在1941年12月7日凌晨,二戰中的日本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此時距離二戰爆發已經過去了兩年多時間,美國人一直保持著一個中立的態度,但美國人在歐洲也是資助英國人和德國對抗;在亞洲則是通過對日本的石油禁運和經濟制裁來緩解日本人的瘋狂擴張。日本人正是需要擺脫這種不利局面,才策劃了震驚世界的珍珠港事件。至今珍珠港事件已經過去將近80周年,事後有些人認為這是美國人自導自演的苦肉計,事情真相真是如此嗎?
終上所述,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中,美國航母不在珍珠港是有其原因的。而這次事件被人認為是苦肉計的可能性並不大,因為這次事件給美國人帶來了太大的損失,不光是人員以及財產受到嚴重損失,事件發生後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戰略嚴重受損也是在很長時間後才能彌補回來。
④ 威尼斯的小艇的資料
威尼斯的小艇
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縱橫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於大街上的汽車。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彷彿田溝里的水蛇。
我們坐在船艙里,皮墊子軟軟的像沙發一般。小艇穿過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橋。我們打開窗簾,望望聳立在兩岸的古建築,跟來往的船隻打招呼,有說不完的情趣。
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行船的速度極快,來往船隻很多,他操縱自如,毫不手忙腳亂。不管怎麼擁擠,他總能左拐右拐地擠過去。遇到極窄的地方,他總能平穩地穿過,而且速度非常快,還能作急轉彎。兩邊的建築飛一般地往後 倒退,我們的眼睛忙極了,不知看哪一處好。
商人夾了大包的貨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婦女在小艇里高聲談笑。許多孩子由保姆伴著,坐著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鮮空氣。庄嚴的老人帶了全家,夾了聖經,坐著小艇上教堂去做禱告。
半夜,戲院散場了,一大群人擁出來,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擁在一起的小艇一會兒就散開了,消失在彎曲的河道中,傳來一片嘩笑和告別的聲音。水面上漸漸沉寂,只見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搖晃。高大的石頭建築聳立在河邊,古老的橋梁橫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靠在碼頭上。靜寂籠罩著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詞語解釋
操縱自如:本課指駕駛起船來不受阻礙,熟練、靈活。
縱橫交叉:橫的橫,豎的豎,交叉在一起。
英尺:英制單位,1英尺約合0.30米。
嘩笑:高聲喧嘩說笑。
世界聞名:在全世界都很有名。
手忙腳亂:形容做事慌張,沒有條理。
簇擁:緊緊圍著。本課中是聚集的意思。
沉寂:十分寂靜。與「靜寂」意思相近。
聖經:基督教的聖書。
教堂:基督教徒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
禱告:信教的人向神祈求保佑。
雇定:雇,出錢叫別人為自己服務。本課指事先已確定好,在某一是內專門為自己服務。
⑤ 美國海軍驅逐艦的重量和體積有多大
驅逐艦重量在9000噸左右,體積剛剛超過500英尺長,59英尺寬(150米×18米)的最高點。
海軍的航母得到大多數媒體的關注,他們構成了美國地面部隊的一小部分。驅逐艦的快速移動、武器裝備是國家海上戰斗的骨幹,在海軍的軍艦中構成很大比例。重量在9000噸左右,驅逐艦剛剛超過500英尺長,59英尺寬(150米×18米)的最高點。他們被部署在世界各地,是最先進的殺人機器之一。
那在驅逐艦上生活又是怎樣的感受呢?
你會暈船
好消息是你最終會習慣船舶運動產生的搖搖擺擺,甚至可以幫助你在晚上睡得更好。但無論你如何忍受,一旦船離港,它就在不斷地運動,你將會生病。因為船舶會時而傾斜、時而搖擺、時而偏航,有時還挺猛烈。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船的整個弓形可以消失在水下,45度的側向滾動也不是什麼令人驚訝的事情。在遇到風暴時,海洋可以如此粗暴,你不得不再次體驗整個磨難。無論水手在海上呆多長時間,風大浪急都會讓你覺得自己如同第一天在海洋上一樣,十分惡心。
雖然狩獵漫長而無聊,防空戰卻是一個快速而激動的幾分鍾,令人難以置信的恐怖。感測器可以檢測海拔數百英里遠的高空飛行。但大多數反艦巡航導彈擁抱海洋表面,經常在水面以上100英尺(30米)處尖叫。地球的曲率使得通過雷達的檢測限於約30英里(48公里)。導彈在海底最有可能的第一個線索是反艦巡航導彈報警的聲音。有許多類型的反艦導彈在飛行速度上是聲速的兩倍多,你會有大約一分鍾的時間來偵測、跟蹤和發射導彈。(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⑥ 為什麼說日本偷襲珍珠港是戰術上的成功,戰略上的失誤
二戰後期,日本准備南下進攻東南亞了。美國和日本的矛盾日益加劇,於是在1941年12月7日,日軍成功實施了珍珠港突襲。從戰術上講基本上是成功的,雖說炸沉了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4艘戰列艦和2艘驅逐艦,炸毀了188架飛機;此外,受損的建築、船隻和飛機則更多。但太平洋艦隊的航母損失不大。可這卻是徹頭徹尾的戰略上的失誤。第一個方面讓自己陷入多線作戰,兵力分散。第二個方面是著急忙慌的把美國拉下水,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對手。
當然了,日本人之所以轟炸珍珠港,主要是為了進攻東南亞,獲取戰略資源。這個道理誰都知道,可我們也知道,這只是陸軍在與海軍的爭奪中失敗了而已,使得海軍勢力抬頭,左右了這一切。其實就算佔領了東南亞,有美國和英國在,日本能夠輕松的獲取這些資源?所以從另一個角度看,日本在那個時候早已在軍國主義的狂熱下迷失了自我。
⑦ 退役戰艦飛機坦克
大部分進了煉鋼爐,還比較可以能用的暫時封存,少量的送博物館。
美國的飛機許多進了飛機墳場,戰艦進國防後備役艦隊我國也有類似的儲備機構.
美國是當今世界首屈一指的軍事大國,其戰爭實力鋒芒強勁、霸氣逼人,戰爭潛力更是基礎雄厚、深不可測。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國陸、海、空三軍均建有獨立龐大的戰略儲備體系,這些武器裝備在統計軍力時往往被有意忽略,只要戰爭爆發,立即可以投入使用。對於美軍的空置武器裝備而言,「刀槍入庫」並不意味著浪費,「解甲歸田」也不意味著廢棄,而且在更多的時候,它們依舊是「從容」「力量」和「美元」的代名詞。
飛機「僵屍」折價富可敵國
伴隨著海空軍地位的提升,美國海軍原來裝備的F-14「雄貓」艦載多用途戰斗機已經被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斗機替代。美國空軍現役的F-15、F-16戰斗機也將逐漸被新的F-22和F-35戰斗機取而代之。這些依舊「光鮮」的昔日「空中霸主」終將何去何從。
答案最終鎖定在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附近的「航空航天維護與再生中心」上。由於美軍退役飛機大都會被運往該中心進行處理,因此又有「飛機墳場」之稱。美軍退役飛機運抵這里後,維護中心將為飛機進行全面「體檢」,檢測結果將一一記錄在案。在該中心,飛機上的火炮、彈射裝置等比較重要和容易發生危險的部件會被拆除保存。飛機內的燃料將被抽盡,飛機的發動機入口、尾噴管等都會被封上。機身還要被噴上保護膜,以防止機體以及飛機上的電子部件遭到惡劣環境腐蝕以及動物的破壞。
美軍如此煞費苦心地保護這些退役飛機,當然不僅僅是為了回收廢銅爛鐵,而是將其作為裝備戰略儲備的重要內容加以維護和封存的。
在這里,所有飛機將被分為4類進行處理:第一類是保持良好狀態,隨時可以起飛執行任務的飛機;第二類是經過短時間維護可重新使用的飛機;第三類是零部件可被回收使用的飛機;第四類才是即將進行銷毀的飛機。也就是說,走進飛機「墳場」的「僵屍」中有相當一部分仍然保持著良好的狀態,如果需要,在短時間內就可以重新啟用。
而且,美軍的很多退役飛機都是在這里經過改裝處理後,重新又被推向國際軍火市場。美國2006年同意出售給巴基斯坦的F-16戰機以及台灣此前購買的P-3C反潛機和E-2T預警機,均出於這個「飛機墳場」。
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該中心保存飛機4200餘架,總價值超過270億美元,這些業已封存的飛機及其配套裝備已經足以同一個中等國家的空軍匹敵。
「影子艦隊」彰顯實力雄厚
除了在世界各地頻頻亮相,大出風頭的美軍航母編隊外,美國海軍其實還擁有著一支實力不容小覷的「影子艦隊」。這支艦隊在鼎盛時期曾經擁有2277艘各式艦船,然而提起它的名字外界卻並不熟悉。它就是美軍的「國防後備役艦隊」。
這支「影子艦隊」的艦船平時隱藏在美國各地的港口,其中,加利福尼亞州貝尼西港、弗吉尼亞州的尤斯迪斯堡和得克薩斯州的博蒙特是艦隊的3個主要基地。該艦隊的主要任務是在戰時或者國家遭遇緊急情況時為美軍提供支援。
「影子艦隊」自1925年成立以來,戰功赫赫。二戰期間。英國商船屢屢遭到德國潛艇在大西洋上的襲擊,損失慘重。英首相丘吉爾向美國總統羅斯福緊急求援。迫於當時美國國內的壓力,羅斯福無法為英國直接提供軍援,於是便把目光瞄上了「影子艦隊」封存的美國舊軍艦。
此後,美英簽署《驅逐艦換基地協議》,美國從「影子艦隊」中抽調了50艘驅逐艦為英國商船護航。這些舊艦成了英國的「救命稻草」,緩解了英國驅逐艦緊缺的問題,同時也為美國換取了位於加勒比海幾個重要島嶼上的海、陸、空軍基地使用權。在朝鮮戰爭期間,「影子艦隊」啟用了540多艘艦船為美軍提供支援,在越南戰爭時又啟用了172艘。
目前,出於對保障能力的需求,商船和軍事輔助性船隻已成為美軍「影子艦隊」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影子艦隊」中仍編列有大量海軍退役艦船。
根據美軍統計數字,截至2005年年底,「影子艦隊」中共有艦船577艘,包括航空母艦3艘、兩棲坦克登陸艦8艘、驅逐艦54艘,其中包括目前仍被認為具有較強戰力的「斯普魯恩斯」級反潛驅逐艦。台灣購買的「基德」級驅逐艦也來自「影子艦隊」。由此可見,美軍這支「影子艦隊」的實力確實非同一般。
下面單講航母。
再發余熱——航母博物館
對於退役航母來說,或許改裝成航母博物館是它們發揮余熱的一種不錯的主意。畢竟對這些龐然大物來說,服役時風光無限,退役後也算是永垂青史了。
在擁有航母最多的美國,退役航母改裝成航母博物館早已不是什麼稀奇事了。目前美國共有五艘航母博物館。它們分別是停泊在紐約的「無畏」號、南加利福尼亞朴來曾特山的「約克頓」號、得克薩斯的「萊剋星頓」號、加利福尼亞州阿萊美達的「大黃蜂」號和聖迭戈的「中途島」號。
在這五艘航母博物館中,名氣最大的應該算是「中途島」號了,它是目前美國最大的航母和海軍航空博物館。「中途島」號航母是在1945年3月「二戰」期間下水服役的,此後不到六個月,日本就宣布無條件投降。戰艦得名於1942年發生在中途島的那場著名戰役,在那場戰役中,美國軍隊在太平洋中部擊敗了日本艦隊,成了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中途島」號曾三次赴越南參戰,並參加了1991年海灣戰爭。這艘戰艦見證了許多次世界第一,當年在「中途島」號航母的甲板上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噴氣式飛機的艦上起降。它還經歷了世界上第一次海軍導彈戰,當時美軍從「中途島」號上發射了從德國人那裡繳獲的V-2火箭。1992年,美海軍宣布「中途島」號退役,它是美國海軍歷史上服役時間最長的戰艦,大約20萬美軍官兵,包括水兵和航空兵,曾在艦上服役。為了實現把「中途島」航母建成博物館的夢想,支持者們可沒少下功夫,他們共籌集了800萬美金,並花了整整二十年時間克服種種限制,才使這艘巨艦掃除塵封,得以重見天日。
停泊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阿拉梅達在「大黃蜂」號航母則是五個航母博物館中最不走運的航母博物館了。曾經在二戰期間和1969年「阿波羅號」登月行動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大黃蜂」號,在改造成博物館運營6年之後,卻因入不敷出而險些遭到斷電停業。據博物館館長斯科特·阿爾馬尼介紹,六年來,博物館每年的收入大約只有200萬美元,而運營成本卻高達250萬美元。當地的電力公司要求「大黃蜂」航母博物館在規定的時限內還清其所欠的9300萬美元債務,否則就要拉閘停止供電。「大黃蜂」號航母曾經在二戰太平洋戰爭和越南戰爭中服役,並在1969年舉世矚目的「阿波羅號」登月行動中被用來尋找返回地球的宇航員。由於「大黃蜂」號既在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同時也為人類探索太空行動作出過貢獻,因此被認為是寶貴的歷史遺產。而由「大黃蜂」號改造而成的博物館則被譽為是「活的紀念碑」。該博物館面向不同年齡段的遊客,定期舉辦各種紀念和娛樂活動,並開設專門針對青少年的愛國教育項目。不過,面對斷電的尷尬,「大黃蜂」航母博物館也是無可奈何。看來靠名氣來吃飯也不是權宜之計,要想「大黃蜂」航母博物館繼續發展下去,管理者不轉變觀念,改變經營策略是不行了。
魂歸大海——試驗靶艦
對於退役航母來說,作為試驗靶艦炸沉,是它的另一種歸宿。雖然「死法」很悲壯,但也不失為一種好主意。而且它們沉入海底後形成了軍艦魚礁,反倒成了海底魚類的樂園,也算是為海洋生態環境做了一點貢獻。
今年4月19日,失去動力的「美國」號航母被拖離費城舊軍港,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美國海軍在航母里安裝了多處高爆炸葯,按照海軍海洋系統司令部事先的精心策劃對其實施「實彈攻擊」。在連續25天的狂轟濫炸之後,船體於當地時間5月14日上午11時30分開始大量進水,然後「優雅」地沉入大西洋,試驗現場的美海軍官兵集體目睹「下沉」過程並行禮致敬。航母上安裝的數百套感測器和攝像機拍下和記錄了整個過程的所有試驗數據,這些數據將成為美國建造21世紀新一代航母的提供抗攻擊能力的重要參考依據。不過,美國海軍在試驗之前沒有向外界透露風聲,試驗期間也斷然拒絕了一切媒體的采訪。據報道,爆破實驗是從水下和海上分別進行,並在遠處通過航母上的監控裝置進行觀察,所獲得資料將提供給各軍用造船企業,為正在研製中的下一代航母提供珍貴數據。目前,美國研究人員在測算艦艇穩定性時使用的仍然是二戰期間獲取的數據。另外,部分試驗屬軍事機密,前「美國」號船員和新聞媒體都不允許觀看。發言人解釋說,以前從沒有這么大的戰艦沉沒,人們對巨型航母如何免於戰爭損害知之甚少,海軍因此不希望透露太多如何擊沉航母的信息。
「美國」號是「小鷹」級常規航母的第三艘。從正式加入美國海軍到1996年退役,總計有70000名海軍官兵在「美國」號航母上服過役。它參加過很多的重大沖突,包括越南戰爭、「沙漠風暴」行動和波斯尼亞的「持續自由」行動,先後獲得過5次「戰斗之星獎」,3次「海軍集體嘉獎」,3次「部隊優異獎」和7次「遠征獎」。因此,退役老兵對這艘戰艦有著相當深的感情,當他們得知「美國」號沉沒的消息後都非常傷心。
隨著「美國」號航母徐徐入水,世界上第一艘作為演習靶艦的航母,就這樣為自己的生命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它是全世界戰爭與和平時期葬身洋底最大的軍艦,在最後的歲月里,能夠「馬革裹屍」,為研製新一代航母提供抗攻擊能力的相關數據,「美國」號航母真應了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一句話,「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當然,「美國」退役航母號並不是惟一參與試驗的航母。在此之前,美國的「復仇」號航母,在未完工時,即在1946~1948年間參加一系列爆炸試驗,也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不過,「復仇」號卻沒有像「美國」號一樣「魂歸大海」,或許是由於當時的武器裝備還沒有達到現在水平的緣故吧。最後,傷痕累累的「復仇」號被賣給鋼廠進行拆卸分解。
「無限復活」——二手交易
縱觀近10年-15年來的世界海軍武器裝備市場,退役艦艇一家獨霸的現象值得特別關注,大部分交易項目都是圍繞各海軍強國退役艦艇展開的,交易數量和金額都占絕對統治地位,而退役航母交易則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對於一個擁有製造航母能力的發達國家來說,如何處理退役航母一直是個很頭疼的問題。而對於一個沒有航母製造能力,又迫切想擁有航母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也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不過如果把這兩個問題放在一起看的話,那問題就容易解決了。於是,世界上便催生了一種新的市場——二手航母交易市場。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退役航母來源國是英國、法國、美國、俄羅斯等國,而最主要的買家則是印度、巴西、泰國和澳大利亞等國。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的印度,對於二手航母似乎情有獨鍾。1957年,剛獨立不久的印度看中英國建造的6艘尊嚴級輕型航母的第5艘、2萬噸級的「赫克利斯」號 編號R11 ,購進後將其更名為「維克蘭特」號,1997年1月31日退役,現存印度海事歷史博物館。「維克蘭特」號的成功交易使印度成為二戰後亞洲地區第一個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在上世紀70年代初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維克蘭特」號航母成功執行了對巴基斯坦的海上封鎖任務,顯示了航母在海戰中奪取制空權的巨大作用,因此激發了印度擴大其航母艦隊的決心。1986年5月,印度再次以5000萬英鎊的價格購買了英國退役輕型航母「競技神」號,將其改名為「維蘭特」號,在英國經過深度改裝後於次年5月正式加入印度海軍,成為駐孟買的西部艦隊旗艦。2004年1月20日,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與來訪的俄羅斯國防部長伊萬諾夫在新德里簽訂了印度購買俄軍「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退役航空母艦以及28架「米格-29K」艦載戰斗機等總值15億美元軍購合同。該艦計劃於2008年加入印度海軍。當然,這可能是印度海軍最後一次購買二手航母了,因為今年4月11日,印度國防部長普拉納布·穆克傑宣布,一艘名為「藍天衛士」的3.75萬噸級的航母製造工程正式啟動。整個航母建造預計耗資7.46億美元,耗時8年,這是印度迄今為止最雄心勃勃的軍事計劃,也是首次由第三世界國家自建航母,它的建成將標志著世界二手航母交易市場將失去一位「執著的買主」。
另外一個發展中國家巴西,也是二手航母交易市場上的常客。它先是於1960年購買了一艘名為「米納斯吉拉斯」的退役輕型航母。這艘英國製造的航母1945年開始服役,它的排水量為1.99萬噸,可載20架飛機和1300名乘員,主要用於反潛作戰。2000年,巴西又斥資1200萬美元購買一艘1963年開始服役的法國退役航母「福熙」號,並重新命名為「聖保羅」號。「福熙」號是一艘常規動力航母,排水量3.28萬噸,艦身長265米,可載40架飛機和2200名乘員。「福熙」號曾參加了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由於「福熙」號的加入,使巴西海軍一躍成為南美地區海上制空能力最強的海軍。
變廢為寶——航母公園
把航母改造成軍事主題的航母公園,這種變廢為寶的大膽創意,恐怕只有中國人能想出了。不過隨著今年2月28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布「明斯克」航母世界實業有限公司正式破產,使我國首家軍事主題航母公園在運行了5年後變成了歷史。
自上世紀末,中國從國外進口了「明斯克」、「墨爾本」和「瓦良戈」號三艘退役航母,其中以「明斯克」號航母最引人注目。蘇聯解體後,財力上捉襟見肘的俄羅斯海軍不得不忍痛宣布號稱「世界第五大航母」的「明斯克」號航母退役。1995年,在拆除艦上關鍵部件後,把「明斯克」號航母當作廢金屬賣給韓國人,而韓國又將「明斯克」號轉手賣給了中國。
2000年9月27日,經過精心改造的「明斯克航母世界」正式營業,開業不到一年就成為珠江三角洲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新鮮的點子、大膽的路子、曲折的運輸過程、引人遐想的航母觀光宣傳,都為「明斯克」航母軍事主題公園的先聲奪人、開門大吉做足了文章。5年多來,「明斯克」景點累計接待遊客達500萬人次,總收入近5億元,納稅近2000萬元。航母世界迅速和世界之窗、地王大廈等一起成為深圳標志性景點。
「明斯克航母世界」坐落在深圳市沙頭角海濱,毗鄰聞名遐邇的中英街,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惟一的一座以航空母艦為主體的軍事主題公園,被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及「廣東軍事科普教育基地」。公園由海上的「明斯克」號航空母艦和陸上的「明斯克」廣場兩部分組成。海上的航空母艦首期向公眾開放近3萬平方米的觀光游覽區域,航母上原有的武器系統、作戰指揮系統、魚雷發射艙、導彈發射系統以及官兵生活區等均整修一新;俄羅斯航天展、「世界航母層、原蘇聯勛章軍服層」展及飛行甲板上米格-23殲擊機、米-24武裝直升機、強-5戰機組成的強大航空兵團等的展示氣勢恢宏、別具一格;可參與的軍事娛樂項目如作戰模擬演示、太空模擬發射、艦炮發射、航母大戰電影等,依託現代高科技,充分運用聲、光、電等手段,新奇刺激,豐富多彩;充滿異國風情的俄羅斯歌舞表演異彩紛呈;飛行甲板上威武雄壯的儀仗隊表演也引人入勝。陸上的明斯克廣場由前廣場、後廣場和航母中心大廈構成,面積達8萬多平方米。進入園區前廣場,肅然整齊的儀仗隊表演迎面而來,哨所分立通道兩側,和平廣場上「鑄劍為犁」的主體雕塑引人深思。後廣場有炮兵陣地、坦克陣地、航空兵、地空導彈基地及戰地劇場等項目,側重於軍事娛樂、兵器展示、表演和海濱休閑,海上的海戰模擬驚心動魄。近2萬平方米的航母中心大廈設計風格獨特,兼具餐飲、購物、辦公、休閑等多種功能。整個廣場把濃郁的南國海濱風情和軍事氛圍有機地結合起來。盡管如此,由於「明斯克」航母公園的管理者——明斯克航母世界實業有限公司資不抵債,再加上管理不善等原因,終於導致了「明斯克」航母公園的破產。
隨著「明斯克」航母公園宣布破產,人們又把目光投向了另一艘原蘇聯未建成的航母「瓦良戈」號。經過改裝的「瓦良戈」號自2001年7月份開放以來,平均每天接待國內外遊客5000餘人,年旅遊門票總收入近2000萬元,成為大連觀光新熱點,它的命運又將如何呢?人們還不得而知。不過,人們知道航母公園為處理退役航母開辟了一條新道路。
砸鍋賣鐵——拆卸分解
航母退役後,如果實在沒有其他的用處,就只能大卸八塊了。一般來說,首先是把航母上的武器裝備先拆卸,然後再對艦體及動力設備等進行拆卸。不過對於航母這種龐然大物,拆卸分解並不是什麼賺錢的生意。由於這些退役航母上往往有大量的有毒物質、石棉和過期燃油,甚至核反應堆等,使拆卸費用一直居高不下。據統計,拆解每艘航母的費用大約在6500萬~7000萬美元之間。如此高昂的拆卸費用,令各國海軍只能是望洋興嘆了,即使財大氣粗的美國海軍也常常會感到捉襟見肘。據報道,美國海軍每年在這方面的投入只有2000萬美元,而在拆解過程也經常會由於各種原因中斷。譬如,「海珊瑚」號前後就經歷的7年才於2003年完成拆解。
於是,各國海軍又選擇了把退役航母賣給其他公司(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再由他們進行分解拆卸,這樣也落個「清閑」了。不過,由於裡面涉及到環保、泄密等方面的原因,所以常常會出現糾紛,這也是各國海軍所不願看到的。
綠色和平組織認為,發達國家把廢舊航母出售給發展中國家的做法,實際上是想把有毒有害物質從本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把它們銷毀。違反了《巴塞爾公約》(全稱為《控制危險廢料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由104個國家於1989年3月22日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的世界環境保護會議上通過,1992年5月5日起生效,目前共有152個簽字國,但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美國卻沒有參加該條約。)
2003年,法國海軍的前旗艦「克萊蒙梭」號航母,就曾經由於拆卸權合同出現了糾紛而被困在義大利西西裏海岸。當時,這艘排水量為33000噸的航母在服役35年後於1997年退役,被賣給了一家西班牙公司。根據法國國防部與該公司達成的協議,「克萊蒙梭」號由這家公司拖至西班牙北部的一個港口進行拆卸。但是「克萊蒙梭」號航母自離開其地中海的土倫基地後並沒有駛往直布羅陀海峽,而是向土耳其方向駛去。據法國國防部發言人布奧稱:「歐洲已就石棉拆除達成過公約,合同中的一條條款明確規定拆卸將在歐洲進行,而不是在土耳其進行。由於該公司嚴重違反了合同的義務,法國政府星期二取消了這一合同。」法國政府隨即將拆卸權交給了德國的一家公司,在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進行拆卸工作。
泄密也同樣制約著退役航母的拆卸工作。1995年,在時任俄海軍參謀長赫梅利諾夫授意下,太平洋艦隊以1300萬美元的價格將兩艘退役航母當作廢鐵賣給了韓國大宇集團,而這兩艘航母只服役了14年和10年。據俄《新消息報》透露,俄海軍在出售退役的兩艘航母時,太平洋艦隊有關部門並沒有按規定拆除航母上的武器裝備。當太平洋艦隊反間諜部門發現上述問題時,為時已晚,這兩艘航母已被拖到了韓國的港口。就這樣,一些秘密武器裝備可能已經泄露了。
⑧ 二戰的根本原因,交戰雙方,二戰規模擴大的戰役
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
經濟不平衡:一戰後,英,法經濟衰退,德國則利用英,法,美的矛盾,依靠美國扶植,經濟再度超過英,法。經濟矛盾。
政治不平衡: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德日建立法西斯專政,英,法,美則繼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政治矛盾。
二戰中主要的著名戰役有:波蘭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珍珠港戰役、中途島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阿拉曼戰役、諾曼底登陸等。
波蘭戰役
波蘭戰役,也稱為波德戰爭或德波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亦是世界戰爭史中一場著名的「閃電戰」。波蘭稱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而德意志第三帝國稱其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波蘭戰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國、捷克斯洛伐克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意志第三帝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亦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
此戰,波軍死亡66300人,傷133700人,被德軍俘虜69.4萬人,被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紅軍俘虜21.7萬人(含投降數),10萬人逃至鄰國。德軍死亡10600人,傷30300人,失蹤3400餘人。戰爭中,德軍首次成功地實施「閃擊戰」,顯示了坦克兵團在航空兵協同下實施大縱深快速突擊的威力,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德意志第三帝國在實施武裝力量的動員與展開措施中,採取了先機制敵的方針。德意志第三帝國武裝力量對波蘭的軍事行動說明,預先組建的陸軍和空軍集團出其不意的實施密集突擊,有著顯著的作用。
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英語 Battle of Dunkirk;法語 Bataille de Dunkerque)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聯軍防線在德意志第三帝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東北部邊境的港口城市進行的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在這項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行動中,英國在十分危險的情形下,在一個星期左右時間里,救出了三十三萬五千人,可謂是是舉世震驚的奇跡。雖然這次大規模的撤退行動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可是英國派駐法國的遠征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丟棄在歐洲大陸上,造成英國本土地面防衛發生嚴重的問題。此次撤離,意味著西歐落入法西斯勢力之手。
敦刻爾克大撤退,從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歷時九天,實際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個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個全天,總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但這些部隊撤離時將重裝備全部丟棄,帶回英國只不過隨身的步槍和數百挺機槍而已,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
在撤退中,英法聯軍有4萬餘人被俘,還有2.8萬餘人陣亡。英國共動員了861艘各型船隻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國船和17艘法國船被德軍擊沉。英國空軍為了掩護撤退,總共出動2739架次戰斗機進行空中掩護,平均每天出動300架次,有力抗擊了德軍空襲,英軍損失飛機106架,英軍戰斗機和地面高射炮火擊落德機約140架。
珍珠港戰役
珍珠港戰役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或奇襲珍珠港。偷襲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軍事基地的事件;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歐胡島上的飛機場的事件。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12月8日是美國「活在恥辱中的一天」,後來成為了該國的紀念日。
美國損失:美國在1941年12月太平洋艦隊原有12艘主力艦,其中有9艘戰斗艦和3艘航空母艦,在被攻擊時珍珠港共有96艘船隻,共被癱瘓了8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8艘輔助性船隻,合計共30萬噸。而飛機則是全部390架中,被摧毀188架(有92架屬於海軍戰機,96架屬於陸軍航空軍機),受損155架(126架陸軍機和31架海軍機),以卡內奧赫和埃瓦機場受損最為嚴重,2機場共82架飛機僅有1架在攻擊後保有升空能力。而美國人員傷亡則有:共2403人死亡,受傷1178人;海軍:2008人陣亡,710人受傷(死亡人數近半數自亞利桑納號)、陸戰隊:109人陣亡,69人受傷、陸軍:215人陣亡,360人受傷、平民:68人死亡,35人受傷。
日本損失:飛機29架(第一波:零戰3,97艦攻5,99艦爆1;第二波:零戰6,99艦爆14),5艘袖珍潛艇。
中途島戰役
中途島戰役也稱中途島海戰。中途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是美國在中太平洋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和交通樞紐,也是美軍在夏威夷的門戶和前哨陣地。中途島一但失守,美太平洋艦隊的大本營珍珠港也將唇亡齒寒。
中途島海戰於1942年6月4日展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環礁的攻擊,還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所以這場仗可說是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
美國損失了1艘航空母艦(「約克城」),1艘驅逐艦(「哈曼」),147架飛機(多為被擊落),307人陣亡。日本則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赤城」「加賀」「蒼龍」「飛龍」),1艘重巡洋艦(「三隈」),332架飛機(包括備用機,被炸毀於航母約280架,僅被擊落42架),3500人陣亡。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也稱斯大林格勒會戰(俄語: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德語: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對爭奪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其戰略上的勝利超出了由英美領導下的諾曼底登陸(代號「霸王行動」)。此戰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開始逐步掌握戰略主動權。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0000人,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來的多,更以雙方無視軍事與平民分別而造成的傷亡著稱。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德意志第三帝國法西斯遭遇的戰略范圍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意志第三帝國南方集團軍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與德意志第三帝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從世界范圍看,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一起,成為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志性事件。
阿拉曼戰役
阿拉曼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戰場上,軸心國司令埃爾溫·隆美爾所指揮的非洲裝甲軍團與英國伯納德·蒙哥馬利將軍統領之英聯邦軍隊在埃及阿拉曼進行之戰役。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區,英國第八集團軍在蒙哥馬利指揮下對隆美爾統率的德、意聯軍「非洲軍團」發起攻擊,兩軍激戰十二天,英軍獲勝,德、意軍被迫退到突尼西亞邊境。這場戰爭以英國為首的盟軍的勝利而告終,扭轉了北非戰爭的格局,結束了非洲裝甲軍團的攻勢,盟軍在阿拉曼的勝利致使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欲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及中東油田的希望破滅。此場戰役後軸心國於北非戰場轉入戰略撤退運作,成為法西斯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開端,也是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戰役發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霸王行動」(英語:Operation Overlord)。這場戰役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
盟軍先後調集了36個師,總兵力達288萬人,其中陸軍有153萬人,相當於20世紀末美國的全部軍隊。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國、英國、加拿大的百萬軍隊,17萬輛車輛,60萬噸各類補給品,成功地渡過了英吉利海峽。到7月24日,戰爭雙方約有24萬人傷亡、被俘,其中盟軍傷亡12.2萬人,德軍傷亡和被俘11.3萬人。至8月底,盟軍一共消滅或重創德軍40個師,德軍的3名元帥和1名集團軍司令先後被撤職或離職,擊斃和俘虜德軍集團軍司令、軍長、師長等高級將領20人,繳獲和摧毀德軍的各種火炮3000多門,摧毀戰車1000多輛。德軍損失飛機3500架,坦克1.3萬輛,各種車輛2萬輛,人員40萬。諾曼底登陸成功,美英軍隊重返歐洲大陸,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⑨ 二戰美國海軍實力如何
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使其成為當之無愧的海軍第一強國(當然,他基本什麼都是第一)二戰期間美國造了一百多艘航空母艦,給了英國數十艘。經過珍珠港事件,美國海軍共被癱瘓了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8艘輔助性船隻,合計共30萬噸。其中完全被摧毀或不再使用的只有亞利桑納號戰艦、奧克拉荷馬號戰艦、作為靶艦的猶他號戰艦與2艘驅逐艦,其餘在花了一年多時間於港內打撈後,紛紛在太平洋戰爭中修復並投入使用。但其海軍實力其實並未損失多少,特別是航母均得到保存,並參加了後來的對日太平洋海戰,徹底擊垮日本海軍。其實力可見一斑。樓主肯定也看過很多關於二戰美日海戰的資料,其實力不言自明。
⑩ 珍珠港事件影響是什麼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怎樣反擊
1941年發生的日軍偷襲珍珠港事件,不僅給當時的第二次戰爭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甚至給後世也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和意義。那麼珍珠港事件又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首先對於這場戰爭來說,這場戰役是具有歷史決定性的影響的。因為日本沒能擊沉美軍的航空母艦,只起到了一個小小的作用。就算是日本擊沉了美國的航空母艦,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並不能幫到日本什麼。另外,這次的襲擊工作可以說是徹底的將美國和它雄厚的工業以及服務經濟捲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並且導致了軸心國家在全世界的覆滅。換一個角度說,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和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另外從軍事上來說,此次的珍珠港襲擊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航空母艦以及潛艇等成為海軍主力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使得大型戰列艦的決戰時代已經過去了,而航空母艦替代以前的作戰方式,成為海上戰爭的主要王牌,而海軍航空兵作為新的決定性力量登上海戰舞台。
另外,從整件事情出發,日本此次的偷襲事件直接宣告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成為了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此外還使得美國為了紀念珍珠港戰役的失敗,將1941年12月7日定為國恥日。如果從長期角度來看,珍珠港對日本來說算是一個徹底的災難。事實上,在計劃偷襲珍珠港的山本上將本人就曾說過即使對美國海軍的襲擊成功,它不會,也不能贏得一場對美國的戰爭,因為美國的生產力實在太高了。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怎樣反擊
珍珠港時間可謂是美國人的一場恥辱戰爭,不但被日本摧毀了珍珠港,還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美國的蔑視。當然對於美國來說,這一仇視據對要報的。那麼在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又進行了怎樣的反擊呢?
據相關歷史表明,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國海軍就對日軍進行了一系列反擊,還大膽地策劃了轟炸日本東京的計劃,一次作為「禮尚往來」,對日本的回敬。但是改變降落地點的決定使得這一困難的計劃得以施行,在日本早有防範的情況下,美軍只出動了16架飛機,對東京進行了30秒的轟炸。這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行動,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打擊了日本的囂張氣焰。
最初的時候,日本居民還以為這場空襲不過就是日軍的一次實彈防空演習。可是沒想到的是,當美軍的轟炸機飛入日本上空的時候,日本的無線電台正在用英語廣播日本人生活的樂趣以及他們如何毫無轟炸的恐怖,就在這時,廣播突然停止了,之後播音員都在用急促的語氣講著日語。面對此時的東京,早已經不再是一片安全的樂土了。
在美軍轟炸開始的時候,正值下班時間,當美軍的轟炸機從東京上空飛過,下面能看見的是日本人滿街跑,像許多的軍事設施和工業目標都在焚燒著。而美機學著日本當初轟炸珍珠港的手段,毫不留情的投彈。轟炸了東京海軍造船廠,另一架正炸2艘還建造中的巡洋艦,之後修建中的潛艇母艦「大鯨」號也被炸開了一個大洞。
對於美軍此次的空襲東京,無論是目的還是結果,都極大地震動了日本以為其本土絕對不會遭到攻擊的國家。不僅如此,此次空襲還對太平洋戰場上戰局的發展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
珍珠港事件的損失是什麼
歷史上的珍珠港事件又稱做事「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戰役」,日本則稱之為「真珠灣攻擊」。對於這次的事件,它主要發生於1941年12月7日,也是日本時間的12月8日清晨。關於這次戰爭,它是由日本聯合艦隊發動大批軍機和袖珍潛艇突襲美國太平洋艦隊位於珍珠港的海軍基地和歐胡島上的軍用機場的事件。那麼在這次的事件中,珍珠港事件帶來的損失又有多少?
對於珍珠港事件的目的其實是日本為了防止美國阻撓其南下進攻東南亞地區和取得資源的計劃。為此,日本在這場軍事中投入了6艘航空母艦,以及300多架飛機的軍力,分為兩波進行攻擊。
其中在這場攻擊中你,共擊沉了美國的4艘戰艦、重創4艘戰艦、擊沉與重創了3艘巡洋艦以及3艘驅逐艦和1艘佈雷艇,另外還將188架飛機炸毀,造成了有2402人陣亡和1282人受傷。若將日本和美國的損失相比較,那麼日本的損失算小的了。其中日本所損耗的有29架飛機和5個袖珍潛艇,以及65名士兵陣亡或失蹤,其中還有一位潛艇乘員被美軍俘虜。
後來,在歷經約兩個小時的攻擊,日軍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美國在這場攻擊中,原有的太平洋艦隊有12艘主力艦,其中有9艘戰斗艦和3艘航空母艦,在被攻擊後一共被癱瘓了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8艘輔助性船隻,合計共30萬噸。
珍珠港事件的謎案是怎樣的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了美國在夏威夷群島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而對於這一天,被宣布為美國「國恥日」並對日宣戰,珍珠港事件則成為二戰轉折點之一。對於珍珠港這一事件的相關疑問經久不衰,雖然70年過去了,但珍珠港事件仍然留下了很多的未解之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一、未解之謎:美軍基地為什麼毫無防範?
在1941年12月7日,日軍飛機突然對珍珠港發動了第一輪襲擊,使得美國舉國上下為之震驚。美國從一開始就不相信日本會對自己發動攻擊,還有讓美國感到驚訝的就是,他們也不知道,日軍的航母發展到底有多快。後來歷史學家給出了明確答案說:珍珠港事件中,日本使用的是多個運營商的飛機組合編成戰斗機群,並採取蜂群戰術。這是美國所不知道的日本軍隊擁有的技能,因此,美國是不可能准確評估日軍航母的行動目標。
二、未解之謎:日軍為什麼沒有乘勝追擊?
日軍飛機襲擊珍珠港二輪過後,飛行員返回航母,日軍指揮官與其他將領就是否進行第三輪打擊展開了討論。那麼日軍為什麼沒有在偷襲後,再接著攻擊珍珠港。根據新的研究表明說,當時日軍想要接著攻擊應該是不可能的。很簡單,在太平洋上,冬季的白天是非常短暫的,日軍並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登陸並提供支援進行另一次空中打擊。所以無論日本飛機炸彈負載量太小,都是不可能再次真正摧毀珍珠港的。
揭秘珍珠港事件發生在哪裡
「時間是帶不走人們對珍珠港這一事件的記憶。」前不久,美國就曾隆重的舉行對珍珠港事件的紀念儀式。有人聲稱,雖然珍珠港這一事件是美國歷史上的一場可怕悲劇,但它也讓自己明白,正是這些奮戰的英雄構築了國家的堅強。那麼珍珠港事件發生在哪裡呢?
再一次回顧到歷史中,這起珍珠港事件發生在美國海軍駐扎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它發生的時間是在1941年12月7日的清晨。下面就讓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
對於這起事件,它是由日本 *** 策劃的准備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基地--珍珠港的一個事件,也正是因為這一事件,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但是總得來說,這場戰役是有一定的歷史決定性意義的。由於日本未能擊沉美國的航空母艦,它只有一個小的軍事作用。但即使日本擊沉了美國的航空母艦,從長遠角度上來說它還是不能幫助日本打贏美國。此外,這場襲擊卻徹底地將美國和它雄厚的工業和服務經濟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了軸心國在全世界的覆滅。而對於此後盟軍的勝利和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可以說是由此及彼的。
另外,若從軍事的歷史角度來看,這起珍珠港的襲擊標志著航空母艦和潛艇,甚至以艦載機取代戰列艦成為海軍主力的轉折點。也就是說明,大型戰艦進行戰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航空母艦將取代戰列艦將成為是新的海上戰爭王牌,海軍航空兵作為新的決定性力量登上海戰舞台。
揭秘珍珠港事件的始末
太平洋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是這場戰爭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是來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先前日本與歐美列強等國所累積的矛盾和沖突。而其中的諸多事件中,日本計謀偷襲珍珠港事件可以說,是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那麼珍珠港事件的始末又是怎樣的呢?
首先在最開始的時候,日本就擬定了兩個作戰取向。起初日本是看中蘇聯豐富的戰爭資源,於是准備佔領西比利亞。在進攻中,雙方都動用了數十萬的精兵部隊很軍事准備,在經過長達4個多月的交鋒後,日本慘敗,他要佔領西伯利亞的夢想破滅。於是計劃「南下」進攻,奪取更大的資源。
在南洋這一片的地方,當時有英國,荷蘭,美國這三個國家的殖民地,無疑給日本南下增加了困難。所以說日美在東亞肯定是要發生利益碰撞的。後來日軍幫助德國驅除了所有在華的英國僑民,這一行為直接影響了英美兩國的利益,並為日本偷襲珍珠港奠定了基礎。
在1941年的時候,日本開始向東南亞方向擴張,為了給日軍一點教訓,美國凍結了對日的所有貿易,使得日軍的戰斗裝備癱瘓,不能繼續侵略,於是為了保證侵略,掠奪石油,日軍決定冒險一擲。直到在1941年12月7日,成功偷襲了珍珠港,使得美軍毫無防備。並且在戰爭中,約有2400名美國人喪生以及1250人受傷,這一結果則是對美國一個巨大的震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