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美國移民潮電影
A. 求一部不知道名子的美國老片(彩色,19世紀末20世紀初移民創業,成為一代富豪)
美國愛情故事 An American Romance(1944)
雖然是44年拍的,不過是彩色。劇情大概是一個捷克移民先在明尼蘇達初挖煤,然後去芝加哥的鋼鐵廠...反正你寫的比能搜到的都詳細。不過這片子很冷門,影碟、視頻、下載都搜不到,搜了一下,原版DVD要40幾美金。
B. 美國歷史上有幾次移民潮
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移民高潮發生在1820年至1860年,這期間移民總數高達500萬。移民主要來自西歐和北歐,其中愛爾蘭人大約200萬,德國人大約170萬,還有大量被販賣到美國的非洲黑奴。同時,移民中也有少數來自亞洲,主要是來美國淘金的中國人。
第二次移民高潮是從1861年到1880年,約有500萬移民來到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迎來了工業化的高峰期,對勞動力需求旺盛。
第三次高潮從1881年到1920年,移民人數猛增到2350萬。移民頂峰是1907年,達到128.5萬人。這一階段,美國政府多次立法,限制歐洲移民,排斥亞洲移民。
(2)19世紀美國移民潮電影擴展閱讀:
經過這三次移民高潮,1920年美國的人口總數首次超過1億。在1820到1920年的100年間,移民數量佔美國人口年增長數的20%以上。
美國歷史上的這三次移民潮不但對美利堅民族性格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使得美國在短短一百多年裡能夠迅速崛起,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大國,並為以後成為世界超級大國打下基礎。
C. 有關於美國最早移民的電影嗎
有的,但是吧,這種問題是多數電影製片者和投資商不願意觸碰的問題。一來是種族問題,白人,黑人,印第安人,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都會或多或少受到種族主義的故意吹捧。
第二早期美洲移民極其混亂,各方各面涉及因素太多,沒有什麼電影是可以全面涵蓋的,只能透過很多部電影了解其背後的故事。
第三,你要是真想要電影的話,與狼共舞,最後的莫西幹人,亂世佳人,西部三部曲,甚至荒野獵人,被解放的姜戈,都能從側面展示一下當時美洲的社會現狀。
第四,你要是只是純粹的站在某一角度想單純的了解這件事,那麼《美國:我們的故事》應該是目前為止最好的一部紀錄片了。當然裡面的很多內容讓我無法苟同。你可以辯證去接受。
D. 美國三部曲是哪三部電影
《西部往事》、《革命往事》和《美國往事》
「美國三部曲「是指義大利導演瑟吉歐·萊昂 (Sergio Leone)以美國近百年歷史為背景拍攝的三部著名電影:《西部往事》、《革命往事》和《美國往事》。《西部往事》表現19世紀末早期移民在美國的生活及其開發西部時的故事;《革命往事》以政治為背景,描寫政治在美國的作用及美國與鄰邦的關系。《美國往事》則是20-60年代美國大城市生活的縮影。《美國往事》的視角是獨特的,是義大利人眼中的美國形象,可以說,這部影片是對好萊塢創造的美國形象的一種批評。
E. 求幾部以19世紀美國為背景的電影
冷山Cold Mountain(2003)
紐約黑幫 Gangs of New York(2002)
與魔鬼共騎 Ride with the Devil(1999)
鳳舞狂沙 The Quick and the Dead(1995)
小婦人 Little Women(1994)
大地雄心 Far and Away(1992)
與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1990)
年輕槍手/龍威虎將 Young Guns (1988)
光榮/光榮戰役 Glory(1989)
長騎者 The Long Riders (1980)
F. 音樂劇《西城故事》觀後感誰有,給我一篇吧,萬分感激
歌舞劇以悲劇結尾被搬上熒幕並獲殊榮無限的其實並沒幾部。柏楊說中國人有大團圓情結,朱光潛老先生在《悲劇心理學》里又說真正讓人難忘和給人啟發的不是嘻嘻哈哈的笑聲,而是悲情的結局。載歌載舞的音樂劇本來歡快,卻偏偏來個瓊瑤式的哭哭啼啼,不以為然者不以為然,卻也讓沉迷者沉迷。瓊瑤我一點都不迷,看她我只犯迷糊,我迷的是《西區故事》。
電影講述的內容我不贅述,不過看一下就有印象,它出於傳統,卻有別於傳統,有人將它比羅密歐與朱麗葉,不能說不妥,但卻不準確,因為西區故事的題材顯然更人文,更宏闊,也更「鄭智化」,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發生在兩個恩怨家族,主線是愛情,這里的愛情火花燒到了兩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幫派,愛情是引子,是穿線的針眼,是醉翁之意。在我看來,它的主題完全可以有一種理解:美國本土與外來移民文化的沖突,以及美國夢對移民人群的排斥與融合。
說得太懸太大,不過沒關系,我寫給自己看的,您就權當是沒事看著玩,或者不看去玩。
說到美國夢,不得不捎帶提一下美國開國之父,本傑明富蘭克林,他作為美國夢的典範,將美國文化的核心部分,自由,自主,自助觀念植入到每個美國民眾的心裡。他的自傳甚至可以簡略到一個核心,即是對他自己言語的驗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s themselves"(自助者上帝必助之)。受美國夢的刺激,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第三次移民高潮,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群聚集到這個欣欣向榮的繁華貴地,掘金淘寶,但羹少人多,必然爭食,就像電影里兩個捍衛「地盤」的小混混幫。再舉一例,美國歷史上至今為社會學家歷史學家說道不休的Sacco Vanzetti一案,細看來不無「本土階層」對移民人士的無端抵賴和誣蔑。20世紀初期的美國也不是像如今這般」三民主義「,它也有很多問題,不過不成熟時期的問題暴露永遠不是壞事,革新不是靠幾個捧著書本作數字統計的人就可以大功告成的,沒有呼喊哪來的傾聽,沒有傾聽談何變革。至今人家還在We Need Change,就因為人家有一個不怕折騰的美國式夢想。
移民造就了美國,因為它本身就是個移民國家,移民成就了它的政治,經濟,文化。那片大陸原始的印第安文化自1620年第一批移民客到來之後已漸漸被破壞殆盡,現在的美國文化是各民族各種族碰撞融合過後達成的統一文化。但一如開始所說,任何文化和群體一旦形成利益團體,就會自然排斥外來人群和文化,就像19 世紀末美國出現的移民排斥,雖然最終回歸理性了,但移民政策卻實行了像經濟上的配額限額,或完全管制。這不是包容不包容的問題,而是像有人揮拳假裝打你臉你會下意識偏頭或遮擋一樣出於本能的維護。電影里兩幫混混爭做地盤老大,從惡語相向,最後拳腳相加,刀槍相見,鬧出人命了,才幡然悔悟,老大不老大有什麼要緊,四海之內皆一家,波多黎各人和美國人可以完婚,美國人和波多黎各人自然可以和平共處。電影形象化生動化的語言恰如其分地展示了這一文化碰撞的過程以及導演的美好期望,雖然從美國後面攻打阿富汗伊拉克來看,導演期望好像泡湯了,我們拋開政治利益不談,單一個國家,一個知識分子,藝術人,一電影導演,如若連期許的勇氣都沒有,還能成其為國家嗎?
一個普遍而極具諷刺意味的現象是居然要靠死亡才能化解對立,盡釋前嫌。想來矛盾激化時,活著非要斗得你死我活,但真的魚死或網破了,才發現原來什麼所謂老大,尊嚴,利益,龍頭,全是雞毛蒜皮,就是爭強好勝,好勇鬥狠鬧騰的。
但不是任何死亡都是有益的,Sacco和Vanzetti死了,促成了美國法律的日趨公開公正,電影里的Tony涅磐了,卻促成兩派和解,想我泱泱大國即折騰了一加六又折騰了六加一卻何時才能折騰出點不用讓人再折騰的?
一直久聞大名,卻因為只看過幾個舞蹈片斷,望而卻步。終於昨天在社團里把它看掉了,了卻又一個心願。
我以前總覺得這部電影太過藝術化,那些舞蹈也許是非常傑出,但是絲毫不會引起我的興趣。結果我錯了。這部電影一定要從頭到尾一口氣看完,否則就會引起「過於高雅」的誤解。裡面的舞蹈的確很誇張,但是其表現手法之到位,表達情感的透徹是不容置疑的。無論是在Ballroom裡面的尬舞,還是Tony與Maria的小步舞,再到後來嘲笑Gee Krupke和當今社會的那段滑稽舞,都讓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影片看到一半,我旁邊的一個同學忍不住問我,這個劇的編舞是誰?Jerome Robbins,後來為《屋頂上的小提琴手》以及《國王與我》編舞的大師級人物。
伯恩斯坦的名字可以說是如雷貫耳了。早就知道此人在古典音樂界的地位甚高,我等聽音樂劇的音樂平民是只能用仰望的眼神去瞻仰的。不過意外的是,我竟然能非常的ENJOY西區的音樂。西區的歌曲跟一般的流行音樂自然是不同的,但是就如同本劇的舞蹈一樣,它細致的刻畫出了人物感情的波瀾。有時浪漫,有時豪放。開場時Jets與Sharks的對峙、舞會時兩邊借舞蹈較量的熱烈、Maria的迷人……每首曲子都是如此的貼切。尤其是舞會的那一段,從熱烈的尬舞,到Tony與Maria的對舞,再到後來Tony唱出對Maria的熱戀。整個過程進行得完美而優美,讓人不得不感嘆愛情的神奇。
最後說說桑德海姆的歌詞,我整個過程中沒有太注意歌詞,也許正是因為它非常的貼切吧。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是Maria一段:
Maria, Say it loud
There's music playing
Say it soft
It's almost like praying
Maria ....
The most beautiful sound I've ever heard
Maria ....
電影版的演員我一個都不認識[恕我孤陋寡聞],但是他們的表演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Tony,Maria,還有Riff。
這部電影的確可以算音樂劇裡面比較高雅的一部,盡管都是流行的唱法,但是音樂的處理處處都透著古典的表現技巧和精緻,是不可多得的傑作。
G. 《西部片》是美國特有的影片類型。()
西部片又稱「牛仔片」,是美國好萊塢特有的一種影片類型。
好萊塢西部片的文化背景及精神內涵:
1、崇尚獨立自由,彰顯個人尊嚴。
2、西部牛仔英雄內心的正義感、責任感、使命感。
3、個人英雄主義與社會文明秩序的凸顯。
4、民主自由與暴力主義的社會矛盾。
3、人物內涵:暴力美學與黑色幽默的碰撞。
代表作品是昆汀 · 塔倫蒂諾的《被解救的姜戈》(2012)、《八惡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