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勇敢的心感人片段
1. 如何評價電影《勇敢的心》
看完《勇敢的心》,我感到非常感動。你們中那些被它感動的人一定不要忘記威廉·華萊士死前「Freedom!」。這種哭泣引起的震驚,再加上背景音樂,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電影結束。當蘇格蘭風笛的聲音響起時,攝像機像鳥的翅膀一樣優雅地掠過深藍色的山脈,白色的薄霧從小溪中升起,再次散開,攝像機越來越近,馬的影子出現在樹林中,電影開始了。這時一個男人的聲音響起:「我會告訴你威廉·華萊士的故事。
勇敢的心
《勇敢的心》給了我們太多的震撼,你們怎麼看?
2. 勇敢的心影評
電影與歷史
威廉·華萊士——神話與歷史
一提到威廉·華萊士(WilliamWallace)的名字,人們會立刻聯想起13世紀末、14世紀初蘇格蘭民族獨立運動的那段崢嶸歲月。的確,華萊士可以說是英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一個英雄人物。7個世紀以來,後人對他的興趣和崇拜可謂是經久不衰。15世紀時,吟遊詩人哈里(又稱盲哈里)就憑長達十一卷、一萬兩千行的凱爾特語傳奇史詩《華萊士之歌》(TheWal�lace)名動一時,文化階層爭相傳閱。此書自16世紀付梓後,在蘇格蘭的流行程度僅次於聖經。最近一次的「華萊士熱」則源於1995年好萊塢出產的大片《勇敢的心》(Braveheart),由梅爾·吉普森成功塑造的華萊士形象俘獲了全世界影迷的心,以致於在影片公映後,蘇格蘭旅遊局便推出了「電影旅遊」(filmtourism)的項目來滿足從全世界蜂擁而至的觀光客的要求,互聯網上有關「Braveheart」的搜索鏈接竟然達到了21000個之多。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劇本改編自蘭道爾·華萊士1995年出版的暢銷小說,而小說就是以《華萊士之歌》為藍本進行創作再加工的。從15世紀的史詩到20世紀的電影,它們無疑都在延續著一個「威廉·華萊士的神話」。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神話中的華萊士究竟與歷史上的華萊士相去多遠呢?
(一).撲朔迷離的身世
現存的大部分有關威廉·華萊士的記載都集中在1297年9月11日他帶兵取得斯特靈橋(Sterlingbridge)戰役的輝煌勝利到1298年7月22日在福爾科克(Falkirk)敗於英王愛德華一世這段時期內。而關於他的身世,則是疑雲重重的。那麼華萊士究竟是一位草莽豪傑還是一位騎士英雄呢?
在14、15世紀蘇格蘭的編年史作家中,只有盲哈里和沃爾特·鮑厄(WalterBower)賦予其筆下的華萊士以顯赫的騎士身份。其他人,如福爾頓的約翰(JohnofForn)和安德魯·溫頓(AndrewWyntoun)等都不諱言華萊士相對寒微的家庭出身,但他們顯然不想給予這個問題以過多的關注,只是加以描繪他所擁有的雄健體魄和天賦神力。至於電影《勇敢的心》,似乎也傾向於後者的處理方式。
實際上,「華萊士」(Wallace)並不是蘇格蘭當地的姓氏而是一個綽號,最初的含義是「從威爾士邊境地區來的人」。據史料記載,12世紀時,華萊士家族的祖先作為親兵跟隨布列塔尼裔的斯圖亞特家族(theStewarts)從英格蘭的什羅普郡來到蘇格蘭。自戴維一世(1124-1153)以後,斯圖亞特家族世襲了王室管家一職,並在蘇格蘭西部的倫弗魯郡、拉納克郡及艾爾郡擁有龐大的領地,是權擅一方的大貴族。而華萊士家族作為斯圖亞特家族的封臣也得到了蘇格蘭西南部的一些采邑。根據盲哈里所說,位於倫弗魯郡的埃爾德斯利正是威廉·華萊士的出生地,他在附近的佩斯利修道院接受了童年教育。青年時代的華萊士曾居住在艾爾郡的里卡頓,這里是他叔叔理查德的領地。華萊士在成年後的首次驚人之舉就是在拉納克郡殺死了英格蘭的郡守。照此看來,華萊士崛起於蘇格蘭的西南部並與斯圖亞特家族保持著密切關系,這一點應該是沒有多少疑問的。
另外的線索來自於1297年的一枚鈐印在信上的圖章,這封信是華萊士在當政後寫給呂貝克和漢堡兩個自治市的市長以要求通商的。圖章上刻有「WillelmileWaleysfiliiAlani」這樣的一行拉丁文,意思是「阿蘭的兒子威廉·華萊士」;除此之外,上面還繪有一副弓箭,也許暗示了華萊士原本是一名職業弓弩手,早年靠捕獵甚至是偷獵為生。而在1296年8月愛德華一世對蘇格蘭的首次征服過程當中,曾經有不下1500名的蘇格蘭大小領主在一份「拉格曼文件」(RagmanRoll)中署名效忠英王,其中一人的名字就是「阿蘭·華萊士」(AlanWalays)。如果這個阿蘭就是威廉·華萊士的父親,那麼我們也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華萊士來自於低級騎士家庭,而他本人卻並非騎士出身。
斯特靈橋大捷後,「經王國的一致同意並且以至高無上的蘇格蘭王約翰·巴利奧爾的名義」,華萊士被冊封為「騎士,蘇格蘭的護國公和軍隊總指揮」。在中世紀這樣一個嚴格講究出身和等級分明的社會中,如此之速的晉升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二).英雄與美女
當電影《勇敢的心》中出現男女主角的扮演者梅爾·吉普森和蘇菲·瑪索時,看電影的人一定都在期待著英雄與美女之間所產生的那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好萊塢的編劇們無疑給觀眾製造了一個「美女惜英雄,英雄愛美女」的浪漫愛情故事,全然不顧與歷史的巨大出入。史上被稱作「法國母狼」的愛德華二世的王後伊莎貝拉竟然被蘇菲·瑪索演繹得如此凄婉多情,實在是貽笑大方的一件事。學者們大多認為這一情節根本不值一駁,事實上這位王妃在華萊士死後3年才從法國來到英格蘭,7年後愛德華三世才出生。
在盲哈里的《華萊士之歌》中,只出現了兩位與華萊士有關的女性,一位是他的母親,另一位就是瑪麗安·布萊德福特(MarionBraidfute)。後者原為拉納克郡拉明頓城堡的女繼承人,在聖肯蒂真教堂與華萊士結婚。1296年8月27日,蘇格蘭人在鄧巴慘敗於英軍。次年,華萊士在拉納克與士氣正盛的英軍交鋒,寡不敵眾,逃往妻子處避難。後來瑪麗安被英軍抓住並遵照拉納克郡守威廉·海瑟爾里格的命令予以處決。1297年5月,華萊士殺死海瑟爾里格,完成報仇心願並自此嶄露頭角。
這位傳說中的妻子在電影里是作為一個引導華萊士精神歸宿的關鍵性角色而出現的(不過是身份降低為貧民,他們兩人的結合也變成了私定終身)。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影片一開始就設計了少年華萊士的父親為抵抗英格蘭人而英勇獻身的背景,他於是跟叔叔學習武藝,不料長大後卻只求和心上人廝守終身。妻子的被害擊碎了華萊士的美夢,也使得他從與世無爭走上了義無返顧的反抗之路。如此的情節安排難免會給人一種「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感覺,不過由此也可見編劇一定要把華萊士塑造成情聖的決心。
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這么一位瑪麗安·布萊德福特是大可疑問的。因為除了盲哈里提到的這些涉及華萊士私人感情生活的零星片段之外,其他的編年史和傳記作家都對此隻字不語。後世甚至有人指出,「瑪麗安·布萊德福特」與哈里一個鄰居的名字很相似,懷疑是被詩人借用了。其實在《華萊士之歌》中,類似這種移花接木、「掠他人之美」的例子並不鮮見。盲哈里是在華萊士家族後代(克雷吉的威廉·華萊士爵士)的資助下完成大作的,由此可以想見,不論是出於精神上的由衷崇拜,還是出於客觀的經濟原因,詩人必然會在創作過程中竭力鋪敘事跡,以完成後人崇功報德之心願。
然而不論瑪麗安·布萊德福特存在與否,看上去「為情復仇」的說法都是不成立的。因為早在1296年8月,拉納克郡的一份法律判決文書上就出現了「威廉·華萊士,盜賊(WilliamleWaleys,thief)」的字樣。追源論始,拒絕對英王宣誓效忠應該是華萊士在1296年就背負惡名的肇端。在愛德華一世看來,1296年夏季對蘇格蘭的首次征服是強弱判明、毫無懸念可言的。鄧巴戰役後,蘇格蘭的大小貴族之所以在「拉格曼文件」上署名,表示效忠英王,承認其為蘇格蘭至高無上的領主,目的就在於換取愛德華一世對他們現有領地及封號的默許。事實上,不管其父臣服與否,如果威廉本人不向愛德華一世的「新英格蘭王朝」輸誠,他是決不會享有對家族領地和封號的繼承權的。愛德華一世派駐拉納克和克萊德斯戴爾的郡守海瑟爾里格握有蘇格蘭西南部的司法審判權,並著力懲戒像華萊士這樣拒絕效忠的「叛亂分子」,這必然引起後者的強烈不滿和憤恨。另外,盲哈里和安德魯·溫頓都在著作中提到,此後不久,華萊士的父兄就因反叛而遭毒手。果真如此,勢必堅定了華萊士拿起武器、與英格蘭人殊死一搏的信念。
(三).與羅伯特·布魯斯
1286年亞歷山大三世的暴斃以及隨之而來的坎莫爾王朝的絕嗣是引發蘇格蘭國內政治動盪和英格蘭入侵的導火線。1290年-1291年間,13個有皇族血統的候選人向英王愛德華一世提出了「王位大訴訟」(theGreatCause)。這場王冠之爭實際上主要是在約翰·巴利奧爾(JohnBalliol)和羅伯特·布魯斯(RobertBruce)之間展開的。布魯斯與斯圖亞特通過土地分封和聯姻在蘇格蘭西部形成了龐大的家族關系網。他們雖然在與巴利奧爾的王位角逐中敗下陣來,但自始至終也沒有放棄對王位的要求。在巴利奧爾統治期間(1292年-1296年),他們一直是以「麻煩的製造者」而聞名的。1296年後愛德華一世的征服戰爭對他們來說不失為一個東山再起的絕好機會。
許多人將威廉·華萊士看作是一個造反的英雄,這其實是對他名聲的最大褻瀆。雖然華萊士家族與斯圖亞特—布魯斯家族聯盟有著緊密的封建義務關系,但他本人畢生都保持了對巴利奧爾王朝的忠誠。在華萊士短暫的護國攝政期間,當時囚禁在倫敦塔的巴利奧爾依然被尊奉為蘇格蘭的合法國王。即使是在1298年因為福爾科克戰敗、華萊士被迫離開蘇格蘭之後,他也沒有放棄營救這位前國王的外交努力。
既然華萊士對巴利奧爾王朝忠心不貳,那麼他對一直覬覦王位的布魯斯家族必然是充滿疑慮和警惕的。而布魯斯家族之所以早早選擇站在愛德華一方,無非是想藉助英格蘭人的力量打擊巴利奧爾派以再圖王位,因此華萊士的忠誠與威望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威脅,兩者可謂「道不同不相為謀,終難水乳」。有的歷史學家甚至懷疑正是羅伯特·布魯斯出賣了華萊士,因為在1305年捕獲華萊士並把他交給英格蘭人的門蒂斯的約翰(JohnofMenteith)後來成為了羅伯特一世的寵臣。
15世紀時,斯圖亞特王朝詹姆斯三世所奉行的親英政策再次引起了蘇格蘭民族主義情緒的強烈反彈。在此背景下,威廉·華萊士和羅伯特·布魯斯(羅伯特一世)的歷史地位被人為地拔高,就此成為全民景仰的民族英雄。在這個英雄神話的創造過程當中,約翰·巴伯的《布魯斯之歌》與盲哈里的《華萊士之歌》同樣功不可沒。為了凸顯兩位英雄在精神上的一致性,他們於著作中虛構了這樣一個情節:在福爾科克,當兵敗的華萊士撞見了站在英格蘭人一邊作戰的布魯斯時,痛斥他的膽怯和懦弱。華萊士的一席話有如當頭棒喝,喚起了布魯斯心中沉睡已久的反抗意志。從這以後,布魯斯力補前愆,回到愛國主義陣營中,並在華萊士殉難後繼承他的遺志,繼續領導抗擊英格蘭入侵者的斗爭,最終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建立起布魯斯王朝。說到這,讀者不難發現,電影《勇敢的心》也是完全照搬了這一幕。
在這個精心杜撰的故事當中,最致命的謬誤就是敘述者完全混淆了三代羅伯特·布魯斯。「羅伯特」其實是布魯斯家族一直沿用的名字。第六代卡里克伯爵羅伯特(1210年-1295年)是1291年13個王位競爭者之一,而羅伯特一世(1274-1329)已經是布魯斯家族的第八代了。在福爾科克一役中,「叛國投敵」的是第七代羅伯特,也就是羅伯特一世的父親。這時羅伯特一世(我們暫且稱他為小羅伯特)的態度是並不明朗的,但可以肯定,在此戰結束後,他也參加了抵抗運動,很有可能是與他父親在對愛德華一世繼續臣服與否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然而,當1302年由於華萊士在法國和教皇宮廷所進行的外交斡旋使得巴利奧爾回國復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時,他又一次背離了愛國陣營,尋求與愛德華的妥協。小羅伯特·布魯斯作為堅定的獨立運動領導人的姿態是在1305年華萊士殉難後才得以確立的。1306年他發動政變登上王位,1314年又在班諾克本對愛德華二世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在1328年的《北安普頓條約》中,愛德華二世正式承認他為蘇格蘭國王,並完全放棄對蘇格蘭的宗主權要求。羅伯特一世固然無愧於「民族英雄」的稱號,但至少在1297年-1305年間,他的時叛時附表現出了其本人在以何種方式成就家族王權霸業上的猶疑不定,這自然無法與華萊士的忠誠無私及英勇無畏相提並論。客觀點說,貴族是絕對的現實主義者,而華萊士的可貴之處正在於他對自由理想的執著與獻身。
其實,在有關威廉·華萊士的文學與影視作品中與史不合之處還甚多,以上只是試舉兩三例以饗有興趣的讀者。據說,美國權威的中世紀史專家莎朗·克羅撒(SharonLKrossa)在觀看電影《勇敢的心》還不到兩分半鍾的時候,就已經羅列了不下18處的史實錯誤。我們普通觀眾當然不需要向她那樣輜銖必較,不過如果真想對華萊士其人其事有個全面公允的認識的話,不妨讀一讀3本有「正視聽」之效的著作。一本是格雷姆·冒頓(GraemeMorton)的《威廉·華萊士:真人與虛構》(WilliamWallace:ManAndMyth,Sutton,2001)。另外一本是歷史學者阿蘭·揚(AlanYoung)和攝影家邁克爾·J·斯泰德(MichaelJ.Stead)合著的《追隨威廉·華萊士的腳步》(,Sutton,2002),本書可謂是圖文俱勝。如果說英國薩頓版的兩本書是嚴肅的學術性著作,那麼科林·麥克阿瑟(ColinMcArthur)的《蓬島仙舞,勇敢的心與蘇格蘭人——好萊塢電影中蘇格蘭形象的歪曲》(Brigadoon,BraveheartAndTheScots—,L.B.Tauris,2003)則針對性更強,其對電影的批評已經從內容層面擴展到了對審美趣味、創作觀念的批評。在《勇敢的心》中,出現了不少有意設計的意識形態的象徵符號,如蘇格蘭特有的薊、短裙和高地(實際上沒有證據表明十三世紀的蘇格蘭人穿的是短裙,華萊士也並非高地人,影片開頭時少年瑪麗安摘了一束薊花送給華萊士的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那非要把手弄得血流不止不可),還有背景音樂中反復響起的風笛聲等等。雖然影片創作人員的初衷未必如此,但是它確實迎合了當下西方社會一些極右翼團體的非理性訴求。不管怎樣,也許正如法國著名的心態史專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所說「一個藝術家成功與否,要看他是否具有作為一個符號聚集點的能力,吸引那些與他的作品並不直接相關的各種情感」,在這個意義上,《勇敢的心》能捧回奧斯卡小金人並在全球大熱自有它的成功之道。也許只有歷史學家會對其表現出十足的不屑一顧,但受此片啟發並熱衷於「史詩巨片」的好萊塢也完全有理由對前者的「迂腐」表現得不以為然,繼續我行我素地拍下去,製造一個接一個的票房奇跡
3. 《勇敢的心》觀後感(3)
《勇敢的心》觀後感(精選10篇)
Wallace終究是死了,曾經兩度失信的Bruce在陣前對著蘇格蘭人,深吸一口氣,喊道:「你們曾經和華萊士一起流血!」他抽出長劍,「現在,請你們跟我一起流血吧!」蘇格蘭人振奮了,他們發出了震天動地的叫喊聲:「Wallace——Wallace——」於是,他們打得如詩一般美麗,打得一點都不失蘇格蘭人的面子,為自己贏得了Wallace同樣信仰和追求的自由和勝利。
那把無數次在Wallace手中出現的劍插在一大片綠地上,劍柄上紅色的綢帶一直飄揚到影片的最後,就像是勝利者的墓誌銘。
勇敢的心,勇敢地活著。
《勇敢的心》觀後感 篇5
《勇敢的心》一直被視為一部悲壯的、融合血淚傳奇的史詩片,在影片中,人們常常為蘇格蘭那綿延的山脈、凄婉的風笛和蘇格蘭人民在貧困痛苦中發出的凄厲呼號所感動,也為華萊士一往無前的精神所鼓舞。威廉?華萊士的精神就如同一面旗幟,指引著蘇格蘭人民爭取到了最後的自由。他做到了,他沒有白白犧牲。整部影片圍繞的主題是「自由」
,為自由而戰,為自由而勇敢,「勇敢的心」指的還有勇於面對自己,絕不背叛自己的真意,那就是真正地活過了,在肉體的死亡中也能得到精神上的永生。我們經常會問自己什麼對自己最為重要,我認為華萊士用他最後一句話告訴了我們答案:「Freedom」。
濃郁的色調,時急時緩的音樂,血腥的打鬥,堅定的眼神,這便是由梅爾吉普森自導自演的電影《勇敢的心》。電影以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矛盾為大歷史背景,從而向人們講述了一個主由人公威廉姆。華萊士領導蘇格蘭人民反對英格蘭貴族統治爭取自由的扣人心弦的故事。電影將英雄華萊士的形象塑造得很成功,並將其勇敢的心路歷程展現得淋漓盡致,讓我真正體味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勇敢。
在影片的開頭,我們看到的小華萊士雖然置身於英格蘭貴族的奴役之下,但在他的眼裡我們看到更多的是純真,童趣,直到當他第一次看到被懸掛在谷倉里的同伴和鄉民屍體時,我們才看到在他單純的眼裡流露出了對死亡的驚恐。緊接著死亡便叩響了他們家的大門,面對父親和哥哥的死亡。本在開心等著父親和哥哥歸來的小華萊士等來的卻是一輛載著他們屍體的馬車,他不敢面對,繼續做著自己的事來掩飾內心的痛苦,甚至不敢相信這是事實,最終還是在父親戰友的召喚下來到父親哥哥屍體的旁邊,撫摸著父親那冷冰冰的屍體,任憑淚水噙滿眼眶卻絲毫沒有復仇的躁動。
他必須勇敢的接受這一事實,必須學會面對死亡,讓內心強大起來。很多年後當他再次回到這片土地時,他勇敢的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追求在父親葬禮上送自己花朵的女孩美倫,並與美倫秘密結婚,出於對英格蘭貴族享有少女初夜權的無聲的反抗。然而幸福很短暫,美倫的美貌遭來貴族的垂涎,在反抗中被貴族殘忍的殺害。這便激起了華萊士內心復仇的火花,開始武力反抗英格蘭貴族。隨後各地雲集響應,勢如破竹。與前兩次不同的是,在妻子美倫的葬禮上,華萊士沒再掉眼淚。因為他明白他是一個男人,可以勇敢的去面對並且對此不再無奈。因此美倫的死讓他放棄了回家過安穩日子的初衷,而是勇敢的去追求屬於自己屬於民族的自由。故事發展到這里,華萊士一直備受親人愛人離去的煎熬,似乎註定孤苦一人的遭遇讓我們深感同情。但我們又看到,華萊士已在痛苦的剝離中正慢慢的成長,一顆勇敢的心開始真正地被歷練。
華萊士的勇敢並非是莽撞而是夾有智慧的,這充分體現在兩次戰役中。面對在英格蘭強大的軍隊,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人數,華萊士領導的蘇格蘭軍隊都是無法與之相抗衡的,但是華萊士並沒有因此而退卻而誠服於英格蘭國王,相反他讓戰士准備長矛,在戰場上又激勵戰士大增軍隊士氣,採取分戰術,在與敵人浴血奮戰後終取得第一次戰爭的勝利。
第二次戰爭在華萊士的精心准備之下,利用柏油箭火燃燒敵人側後方,眼看戰爭勝負已分,就在觀眾大快人心之時,故事突然發生了轉變,華萊士的同盟者莫納叛變了,他沒有率軍加入已殺入重圍的華萊士,致使華萊士軍隊損失慘重,華萊士自己也在戰爭中負傷,在他沖出重圍去刺殺國王時,被一個騎兵攔住,在和騎兵廝打中發現騎兵竟是莫納,他本可以輕而義舉的殺掉莫納但他沒有而是痛苦的躺下了,不為別的只為這種同族間的背叛而痛心,但是這一切並未阻礙他繼續反抗英格蘭貴族的步伐,接下來便是勇敢的去復仇,去殺掉這次反叛背後的始作俑者,這是對背叛民族行為的懲罰,也是對死去同胞們的交待,這一切雖然有血腥,有殘忍,但絲毫沒有減退華萊士在觀眾心中的英雄形象,在觀眾眼中華萊士反而成為一個集智慧勇氣於一身的具有傳奇色彩人物。
影片的結局是出人意料但卻又在情理之中的,讓人意外的是華萊士這個充滿神奇色彩的英雄不是犧牲在戰場,而是落入英格蘭手中被英格蘭當局處死。情理之中則是他又一次相信莫納一夥一提出的聯合並單刀赴會,結果他再次被他們出賣,並被押往英格蘭法庭被定為叛國罪。這次華萊士表現得很從容,雖然他知道等待他的將是酷刑和死亡。在服刑場上,華萊士面對的是麻木愚鈍的民眾們對他的不理解和嗤之以鼻,聽到的是民眾們對行刑者的大聲附和,可華萊士似乎並不在乎,此刻在他眼裡只看到一個小孩子的笑臉,透過笑臉他似乎看到了希望。在身體受到酷刑的摧殘後,他依然不卑不亢,就在最後關頭他依然用盡全身力量大聲喊出自由二字,似乎是在提醒所有的人,去勇敢的追求自由。
看完整部影片,我想到了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誇父追日》,誇父一生都在追求溫暖結果卻因此而死,電影的主人公華萊士也因自己的追求而死,但不同的是誇父死後為後人留下的是一片鄧林,隱蔽後人。而華萊士死後留下的卻是一顆鼓勵後人為自由不斷去追求的'勇敢的心,激勵著他那個時代的人去繼承他的遺志而繼續努力,同時也激勵著我們觀眾,去勇敢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正如華萊士父親夢中對他說「你的心是自由的,去勇敢的追求自由」
《勇敢的心》觀後感 篇6
華萊士,終其一生都是一個鬥士,一個為了愛情而斗的鬥士,一個為了自由而斗的鬥士,一個為了國家和命運而斗的鬥士,是一個讓人尊敬的英雄。
首先是華萊士他的成長,對他而言,真正的成長是在失去了父親以後。之前他只不過是一個單純的小孩而已。當他看到那個小屋裡被人弔死的同胞,他只是一種震嚇,一般小孩一樣驚嚇而已。但他父親哥哥死後,他變得勇敢,敢於直面死亡了,面對他父親和哥哥的遺體,他變得如此平靜。再後來,他叔叔把他帶走,說是人要先學會用他的腦袋才能真正的戰斗,把他帶去接受教育,這個是他的故事的開端,也是他生命意義上的長大了。
其次是他的愛情,這部片他的愛情分成了兩部分。一個就是和小時候的梅倫,一個美麗的蘇格蘭姑娘,一個在他父親的葬禮後送了一枝花安慰他的人。華萊士求學有成後回來向他求婚。因為當時貴族享有初夜權的原因,他們在森林裡偷偷的結婚了,這里可以體現出他的一種反抗的精神,一種本能的叛逆,但他們的愛情沒有維系多久,因為梅倫的美麗太耀眼了,貴族殺了梅倫,這是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戰斗的導火線,因為這引發了華萊士的爆發,揭竿而起,各地響應。第二段是與皇後的感情。皇後丈夫本來就是個同性戀,包辦的婚姻讓她感覺不到愛情的存在,根本沒有感情可言。缺乏了愛情的滋潤,讓為愛情而起的華萊士走進了她的心靈,她自然為華萊士的豪情傾倒了。而華萊士則是在為了自由而奮身博殺,因為失去了梅倫,他一直在為了他的信念作戰,皇後的美麗和善良感動了他,兩顆乾枯的心就這樣融在了一起。
再說說他的戰斗,華萊士開始戰斗的時候,是因為貴族殺了他的妻子梅倫,可以說是一個簡單的復仇行動,但事情一開始就不能再受到控制的,尤其是領導權掌握在一個聰明人的手裡。後來,他們起義得到了各地不斷的支持,這讓人看到了蘇格蘭的自由希望。一個方面是因為他們蘇格蘭的人受迫壓太久了,再加上華萊士所學的智慧,他們勢如破竹,這就很讓人,特別是愛德華心慌了。想盡辦法招安華萊士,最後還是利用了一個騙局把華萊士抓了。
最後,在砍頭台。這里是這部片的一個精華了,思想就是在這里的。行刑前,兩個小丑在那裡舞盡丑態,讓人發笑,但也是說明了英國人的行為恰恰就是兩個小丑所為。華萊士就刑,行人對這位英雄扔雞蛋、爛菜,恰恰說明了國民的麻木和愚昧。後來在刑台上,華萊士受盡了各樣殘酷的折磨,下面則是一片歡呼聲。華萊士就刑前,看到那個小孩在笑,可能這里也是一個希望的延續,把希望寄託給了後人。那聲振饋發聾的「freedom」讓人久久不能放下思想,激人不斷前進。可以說,在刑台這段,是鮮明的對比讓這個自由的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的。一邊是鬥士、英雄,一邊是愚昧的國民;一邊是前進中的先鋒,一邊是止步不前的落伍者。差距就在這里體現了,代溝在這里產生。
勇敢的心是震撼人心的,因為這里有可貴的思想——自由。沒有自由了你們還能幹什麼?也許是真的,我們也該好好思量思量。
《勇敢的心》觀後感 篇7
《勇敢的心》是由導演梅爾·吉布森執導,片長177分鍾,1995年5月18日在美國上映。
威廉華萊士童年時,其父、蘇格蘭民族英雄馬索華萊士在與英軍的斗爭中犧牲,他開始接受父親好友的指導,學習蘇格蘭文化和武術。青年華萊士(梅爾吉布森)學成回到故鄉,向美麗的少女梅倫求婚,不想梅倫被英軍搶去且遭殺害。在廣大村民「英雄之後」的呼聲中,華萊士率眾揭竿起義,並與蘇格蘭貴族羅伯結成聯盟,但不久他發現,蘇格蘭貴族考慮的只是自身的利益。
英王為緩和局勢,派伊莎貝拉(蘇菲瑪索)前去和華萊士談判,由於英王只想收買華萊士,根本不顧蘇格蘭人民的自由和平等,談判失敗,但這一切並不為伊莎貝拉所知。伊莎貝拉歸國後發現事情真相,且知曉英王正策劃陰招,忙送信給華萊士,而兩人的愛情,也在戰爭與陰謀中悄然滋生。
這是一部經典的影片,曾經觀賞過,本次算是經典回顧了。雖然影片的名字叫做勇敢的心,我覺得叫自由更契合主題。當主人公不斷強化自由的觀念時,我不禁想起那首著名的詩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還想起國學大家陳寅恪給王國維著名那句的墓誌銘: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當蘇菲瑪索出場的時候,我特別後悔前些天對阿佳妮的評價,看完《羅丹的情人》我覺得阿佳妮比蘇菲瑪索還要驚艷。可能是太久沒有看蘇菲瑪索,印象有些模糊。但是,我錯了,再見蘇菲瑪索,那張臉那雙眼,無法超越,永遠的女神。
保持那份渴望自由的心。
《勇敢的心》觀後感 篇8
歷史像深夜裡浩瀚無際的天空一樣,那樣純潔、美麗,使人充滿無限的遐思,你看那點點的繁星,裝飾著那深藍色的「幕布」,一閃一閃的,充滿著生命的活力。愛我看來,人類幾千年的歷史就像那浩瀚的藍天,而那充滿活力的繁星,一閃一閃的,它們就是歷史長河中無數的英雄,他們那高潔的品格,崇高的人格魅力,偉大的奉獻和如傳奇一般的人生深深地吸引,感動著我們,使我們久久不能忘懷。
在我看來,英雄註定有著傳奇般的一生和令人遺憾的逝去。而威廉也正是一個這樣的人。他擁有一個如水晶般透明的心,小心地珍藏著他孩童時期的愛情,他對他的妻子的愛有如火一般熱烈,彼此間簡單單純而又熱烈地愛著對方。然而他又擁有一顆岩石般堅定的心。當他看到自己的妻子慘死在英格蘭人的刀下,他毅然決然地踏上了一條漫長而又艱辛的反抗之路。盡管在一些人看來,那是無稽之談,盡管在一些人看來,那是一條不歸路,但堅定而又勇敢的他還是選擇了勇往直前,堅定自己的選擇,完成自己勇敢者的游戲。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那不尋常的,超出世人的一點是有一顆勇敢的心,也許每個人都會堅定地認為自己是一個勇敢的人,但當你直面死亡時,你會怎樣呢?或是當你直面受盡折磨而死時,你會直面樣呢?擁有一顆「勇敢的心」的威廉在兩中截然不同的死法面前,毅然放棄了弱者的選擇-服毒而死,堅持直面敵人殘忍的蹂躪,只為向兇殘的英格蘭人證明,蘇格蘭人是不畏懼死亡的。蘇格蘭人最終會得到自由的,他那最後的一聲呼喊「FREEDOM」為英格蘭人喚起了戰爭的鬥志和勝利的希望。
也許,真正的英雄不一定被所有的人所銘記,真正的英雄不一定被所有的人認可,真正的英雄不一定擁有金子般閃耀的一生和一個快樂的絕句,但我相信,真正的英雄一定有一顆勇敢的心。
《勇敢的心》觀後感 篇9
勇敢的心是震撼人心的,因為這里有可貴的思想——自由。沒有自由了你們還能幹什麼?也許是真的,我們也該好好思量思量。
信仰是需要代言人的,就像宗教信仰中需要耶穌像和人間的發言人教皇一樣,自由需要的是精神領袖。華萊士的出現是一種必然更是一種結果。他死後曾經用過的那把大劍更是繼承這種精神上的傳揚,就像「神像」,有了他每個人就有了希望,有了他就能集結更多的自由人,有了他就象徵了勝利。在最後漢密斯擲出華萊士的那把大劍在天空中劃出完美的曲線最後穩穩的插在地上時,勝利已經被預示了。其實不需要後面的旁白我們也能猜得到結局——蘇格蘭贏得了自由。當你追尋一種事物的信念成為一種執著時,那麼他已經成為了一種信仰。
什麼是勇敢?是源於自己面對困境,以智慧與毅力為戰斗的武器,再把原先狹隘的個人追求,升華為為有著共同遭遇的人的利益而斗爭。這樣,即便是源於私心,也能為別人所接受,得到別人的幫助,最終喚醒我們沉睡的勇氣。原本華萊士只是想回家娶妻生子,過平凡安定的生活,但是他終究被逼上了追求自由的道路。他沉睡的心靈蘇醒了過來,也讓曾經搖擺不定的貴族ROBERT覺醒,放棄了英格蘭的加冕,拔出利劍,帶領著蘇格蘭的平明軍隊,咆哮著向英軍沖殺過去。
《勇敢的心》觀後感 篇10
閑著無聊,又重溫了下勇敢的心這部電影。悠揚的風笛聲伴著蘇格蘭的美景,讓人神往。
被結尾華萊士那句「freedom」深深的震撼了,蘇格蘭確實是一個屢遭磨難的民族。英國的原始居民是凱爾特人;由於英國很早被羅馬政府殖民,所以凱爾特人的文明程度很長時間高於歐洲大陸。凱爾特人一開始就被羅馬人奴役,隨著歐洲蠻族勢力的入侵,羅馬帝國實力的衰退,羅馬人退出了英倫小島。傳說中亞瑟王的原型就是羅馬當時在英格蘭的駐軍軍官,因為不願離去而帶領自己曾經的敵人凱爾特人和羅馬戍邊軍團的後裔與入侵的野蠻人盎格魯和薩克森人作戰。在公元七世紀左右,在目前德法一帶的盎格魯人和薩克森人開始入侵英國(他們應該也算日耳曼人的一支),並將凱爾特人逐漸驅逐到愛爾蘭和蘇格蘭一帶;直到11世紀的諾曼征服,來自北歐的海盜佔領了法國的諾曼並被法王所承認,後來諾曼人佔領了英格蘭,但由於諾曼人人數太少,所以盎格魯「薩格森人仍然保存著大量的貴族地主。
所以,在蘇格蘭廣大的老百姓實際是凱爾特人,在勇敢的心裡描述的戰爭就是是早來的征服者蘇格蘭的盎格魯」薩克森貴族和新來的征服者諾曼人的戰爭。蘇格蘭人經歷過3個外來民族的統治和奴役,甚至諾曼人為了吸引更多的英格蘭貴族去蘇格蘭,而頒布了初夜權的法令,令人發指。
蘇格蘭人從來沒有間斷過自己對外來入侵者的反抗,但是蘇格蘭長期以來形成了多個氏族部落,一直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統治國家。很容易被入侵者分而制之或以利分化。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統一,也是貴族間的妥協(蘇格蘭貴族很多都有兩國的封號,牆頭草兩頭倒)民眾仍然對英格蘭人很仇視,及時是今天也是如此。
雖然威廉「華萊士被認為是蘇格蘭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之一;但蘇格蘭人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實際是片中那個最後悔悟的叛徒羅伯特。布魯斯!羅伯特。布魯斯歷史上不僅沒有叛變過,而且一直堅持與英格蘭斗爭;也許有人讀過一篇英文課外讀物,裡面講一名蘇格蘭王子屢次被敵人打敗;最後逃到一個城堡,在絕望之際看到一支蜘蛛結網,每次都失敗直到第七次終於把網結成了;王子受到了鼓舞,重整旗鼓再次戰斗終於贏得了勝利。 這里講的就是在最後為蘇格蘭贏得獨立(也就是片子的結尾)的班諾克本之戰之前的傳說。
羅伯特。布魯斯後來成為蘇格蘭國王,在他死後一名蘇格蘭騎士帶著他的心臟想要埋葬到耶路撒冷;路上經過西班牙遇到和摩爾人的戰爭,這名騎士在沖鋒前舉起羅伯特。布魯斯的心臟高喊」勇敢的心呀,帶領我沖鋒吧!「 ,最後這名騎士還是犧牲了;第二天一名倖存的蘇格蘭騎士在屍體堆里找到了羅伯特。布魯斯的心臟並帶回蘇格蘭喪於一個修道院里;這才是真正的勇敢的心,有個蘇格蘭的詩人還寫了一篇詩來歌頌布魯斯,其中有一句就是A noble heart cannot be at peace if freedom is lacking 勇敢的心 其實更大程度上應該說的是布魯斯而不是華萊士,看來國外的電影和國內的也有的拼 ,也喜歡戲說。
;4. 勇敢的心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勇敢的心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勇敢的心觀後感1
歷史像深夜裡浩瀚無際的天空一樣,那樣純潔、美麗,使人充滿無限的遐思,你看那點點的繁星,裝飾著那深藍色的「幕布」,一閃一閃的,充滿著生命的活力。愛我看來,人類幾千年的歷史就像那浩瀚的藍天,而那充滿活力的繁星,一閃一閃的,它們就是歷史長河中無數的英雄,他們那高潔的品格,崇高的人格魅力,偉大的奉獻和如傳奇一般的人生深深地吸引,感動著我們,使我們久久不能忘懷。
在我看來,英雄註定有著傳奇般的一生和令人遺憾的逝去。而威廉也正是一個這樣的人。他擁有一個如水晶般透明的心,小心地珍藏著他孩童時期的愛情,他對他的妻子的愛有如火一般熱烈,彼此間簡單單純而又熱烈地愛著對方。然而他又擁有一顆岩石般堅定的心。當他看到自己的妻子慘死在英格蘭人的刀下,他毅然決然地踏上了一條漫長而又艱辛的反抗之路。盡管在一些人看來,那是無稽之談,盡管在一些人看來,那是一條不歸路,但堅定而又勇敢的他還是選擇了勇往直前,堅定自己的選擇,完成自己勇敢者的游戲。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那不尋常的,超出世人的一點是有一顆勇敢的心,也許每個人都會堅定地認為自己是一個勇敢的人,但當你直面死亡時,你會怎樣呢?或是當你直面受盡折磨而死時,你會直面樣呢?擁有一顆「勇敢的心」的威廉在兩中截然不同的死法面前,毅然放棄了弱者的選擇-服毒而死,堅持直面敵人殘忍的蹂躪,只為向兇殘的英格蘭人證明,蘇格蘭人是不畏懼死亡的。蘇格蘭人最終會得到自由的,他那最後的一聲呼喊「FREEDOM」為英格蘭人喚起了戰爭的鬥志和勝利的希望。
也許,真正的英雄不一定被所有的人所銘記,真正的英雄不一定被所有的人認可,真正的英雄不一定擁有金子般閃耀的一生和一個快樂的絕句,但我相信,真正的英雄一定有一顆勇敢的心。
勇敢的心觀後感2
《勇敢的心》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主人公華萊士追求自由的全過程。雖然他起初只求能過上安穩的日子,認為只要自己不惹事生非就能安然無事,但世事難料,他為了復仇而揭竿起義,在反抗的過程中也得到了那些被統治的蘇格蘭人的響應。
在看完《勇敢的心》這部電影後,我有一些感悟。
1、真正的男子漢要會用腦子。
這句話是華萊士父親對他說的,我覺得很有道理。光靠武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還需要智慧,因為智慧能為我們指明方向,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我們所做的都將是無用功。華萊士和他的朋友用石頭對抗的情節就很好的說明了用腦子的重要性。同時華萊士的叔叔拿著劍對華萊士說:首先你得先學會用腦,然後我才教你用劍。其實,這句話的本質就是:求真、務實、鍥而不舍。
2、我們需要追求真理。
有些問題出現了,就得有人去解決,這就是追求真理。華萊士起初只求能過上安穩的日子,認為只要自己不惹事生非就能安然無事,拒絕接受反抗英格蘭的邀請,當然這是自以為是。只要存在不合理的制度,就得不到合法的權利,總有一天你的合法權利會遭到侵犯。因此我們需要去追求自己的合法權利,也就是我們需要追求真理。
3、追尋內心的聲音。
生活中我們要清楚的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不要被別人所左右。布魯斯是一名貴族,他很欣賞華萊士,同時也想支持他,但因為其父親認為只有妥協才能保住他的統治地位,所以布魯斯背叛了華萊士,導致了華萊士軍隊幾乎全軍覆沒。但最終他還是追尋了自己內心的聲音,最終獲得了勝利。
4、敢於面對問題。
成長的過程就是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難題,但是我們不能退縮,我們需要擁有面對問題的勇氣。華萊士就是一個敢於面對問題的人,面對被稱為無人可擋的英格蘭騎兵時,也從沒想過退縮,而是迎難而上,敢於挑戰。當然,光靠勇氣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同樣需要求真、務實、鍥而不舍。
勇敢的心觀後感3
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人捉了只野雞關進籠子里,每天給它好米吃,可是雞還是不開心,電影勇敢的心觀後感。
當那人終於無可奈何的放走野雞時,野雞沒有一點留戀之情,飛奔而去。
這說明:自由是可貴的,即使在不自由的狀態下有吃有住,但還是無法克制對生命、對自由的渴望。
威廉。華萊士只是一個普通的平民,在蘇格蘭生活。
他的父親在同英格蘭的戰爭中死去了,他和他的叔叔一起生活,學習劍術和文化歷史。
十幾年後,英格蘭王「長腿」愛德華為了統治蘇格蘭,宣布英格蘭貴族享有初夜權(即英格蘭貴族可以和新婚的蘇格蘭新娘度過第一夜的權力),這無疑激起了蘇格蘭人的仇恨。
長大後的華萊士也深受其害,他的妻子因為不服從英格蘭貴族而慘死,他奮起報仇,殺了英格蘭貴族!並同廣大的蘇格蘭的貴族和農民們一起擊潰了英格蘭北部力量。
華萊士的斗爭讓愛德華震動了,英王使用了陰謀。
華萊士在追殺英王時,發現他的戰友羅伯斯(蘇格蘭貴族)竟然與英王有勾結(事實上是羅伯斯的父親瞞著羅伯斯乾的),華萊士一怒之下殺掉隊伍中的所有蘇格蘭貴族,僅僅放過了羅伯斯。
英格蘭的太子妃伊莎貝拉非常欽佩華萊士的勇敢,愛上了華萊士,他們秘密結合了。
可不久後,羅伯斯的父親又設計抓住了華萊士,他被判刑!
在斷頭台上,圍觀的平民們高呼「放了他!」而華萊士坦然面對。
伊莎貝拉向愛德王求情不成後,告訴快死的英格蘭王:她肚子里的孩子不是王子的,而是華萊士的!—————英格蘭將斷子絕孫。
臨刑時,華萊士用了最後一口氣高喊:Freedom!(自由),他死後幾個星期後,對父親行為感到不齒的羅伯斯拒絕了英格蘭王的冊封,和華萊士原來的戰友們一起繼續對抗英格蘭,為蘇格蘭的自由而戰斗。
華萊士的精神震撼了我們,讓我們明白了道理:為了自由,每個生命都願意付出生命的代價。
勇敢的心觀後感4
又看了一遍勇敢的心發現有些東西靠單純的想像力是表現不出來的。更多的是心靈的 體驗。真正的心靈感受到的東西才能和別人產生共鳴。才能打動別人。這種體驗是超越國境與膚色的。他隱藏在每個人的心底。
如果有人體會到了並通過某種藝術手段表現,那麼將會喚醒看作品者的內心。
那麼我們的教育呢/能不能進行一種喚醒試的教育。去喚醒孩子內心這些美好的情感。
我們為什麼去喚醒?這樣做的價值在哪?內心的情感體驗又能超越年齡嗎?還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去喚醒?
首先需要喚醒的都是美好的情感是每個人都具備的情感。如果這種情感只是以一種沉睡的方式在我們體內,那麼對一個人來說是不完整的。是情感缺失的人。而且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是人有感情,有美好的感情。我們必須去發覺,使人健全。
第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這些感情。社會的發展過程是不可能使每個人都平衡的,從個體的不平衡到地區,國家的不平衡。靠掠奪可以 實現平衡,靠互助也可以。前者意味著毀滅。後者才是共創未來。
再看情感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的作用。還以勇敢的心為例正式因為導演有了如此細膩的情感體驗,而又能通過鏡頭准確的表現出來,從而感染了全球觀眾的內心。所以他才那麼的受歡迎。可見影片中的情感的共同的是我們的共同需要。功利一點說情感可以產生票房。具體到生活中情感與我們看問題的方式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沒有關系呢?情感和意志品格之間又有什麼關系?一個會關愛別人的人與一個更多顧及一己之利的人的意志更有趨向性和恆久性。
勇敢的心觀後感5
《勇敢的心》它以13-14世紀英格蘭的宮廷為背景,講述了蘇格蘭QIYI領袖威廉?華萊士與英格蘭統ZHI者不屈不撓斗爭的故事。本片是由好萊塢著名影人梅爾·吉布森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在為人們展開一幅氣勢恢宏、動人心魄、催人淚下的歷史畫卷的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創造電影奇跡的英雄。
《勇敢的心》一直被視為一部悲壯的、融合血淚傳奇的史詩片,在影片中,人們常常為蘇格蘭那綿延的山脈、凄婉的風笛和蘇格蘭人民在貧困痛苦中發出的凄厲呼號所感動,也為華萊士一往無前的精神所鼓舞。威廉?華萊士的精神就如同一面旗幟,指引著蘇格蘭人民爭取到了最後的自由。他最喜歡的一首詩也流傳至今。
告訴你,我的孩子在你一生中,有許多事值得爭取,但,自由無疑是最重要的,永遠不要帶著腳鐐,過奴隸的生活。700年前的一位英雄,700年後的一部電影,激勵著自人類有思想以來,每一位為了自由而戰的英雄以及凡人。
《勇敢的心》不愧為一部優秀的電影,看過的人都這么說,認為它是從小到大看過的最好的、最有人情味的愛GUO主義影片。影片一改正YI者總是勝利和一貫定律,在結尾處是一個悲劇,一聲催人淚下但又振奮人心的「自由」給整個影片畫上了個圓滿的句號。盡管斗爭沒有勝利,但斗爭還在繼續,華萊士的死已經判定了這場戰役的勝負。我也超愛看《勇敢的心》,大家認識一致,說明它確實經典!
希望有更經典的影片超越它,那樣我們就有得欣賞了!感謝導演感謝演員感謝勇敢的心,最讓我感動的是他赴刑場前的獄中獨白,這讓我覺得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形象,不是那樣虛擬的不怕死的英雄人物,他切實的表達了自己對死亡的恐懼,可是他還是勇敢的堅持自己的信仰。
勇敢的心觀後感6
這個星期我看了一部電影,也就是題目上的那一部,不過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勇敢的心是有,但後面那個主題沒有呀?」我現在就回答,後面那個是我自己看完之後的思考,也就是我這篇文章的主題。
如果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應該都知道一個人,他叫華萊士,沒看過的人也記住他,他是我要講的東西中的主角。領導這個詞聽起來一點都不陌生,很多人都會想當領導,但有多少人知道什麼是領導,是不是感覺很諷刺。(以前的我也屬於其中的一類)我在剛去學堂的時候也同樣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今天,我想把我所認為的領導概念寫出來。
我要講的第一個特質,當很多人都想做一件事,但沒有人敢做的時候能第一個站出來的人。華萊士和其他人一起受當時的腐敗統治,都想造反但沒有人敢,而他第一個站了出來,並且像一根導火索一樣激起了無數人的反抗意識。
第二個是能讀懂別人的心理,能煽動別人的情緒,讓所有人非常團結在一起的人。華萊士在一場簡短的演講中讓很多不想打的人重新散發更強的鬥志,也許這個例子不能更好的證明,那還有一個大家應該都熟悉,他叫希特勒。
第三個是有責任感和榮譽感,在失敗時能承擔責任和對其他人負責,每次都有帶領其他人,跟其他人的條件一樣,能融入自己屬下。華萊士在失敗後一個人去把貴族給殺了,重新打出了一個隊伍。在平常跟其他人都一樣,而且別人都感覺他想一個朋友。
最後一點,你自己必須是一個很理性和思維能力很強的人,如果不是你帶領的將是一支瘋子隊伍。
我要講的講完了,最後引用一句我們老師常說的話,如果你做到了這幾點你不成為領導都很難。
勇敢的心觀後感7
自由,人人都嚮往自由。你可能沒看過勇敢的心這部電影,所以你對自由並不是很嚮往。現在的生活,其實是自由時代。但你可能有所不知,在以前,自由對於人們是多麼的重要!那些被拘束的人們,有多少人是為了得到屬於應有的自由,而喪失了性命。有多少人,為了得到原本就屬於自己的自由,而上戰場,殺敵人。又有多少人,為了得到自由,而不惜一切。自由,有人說這讓兩個字太平凡了,但「自由」真的是十分平凡的字嗎?
自由的戰場,是離我們很遠很遠的年代了,當時,令人可恨的貴族,霸佔了平民的自由。而89歲的華萊士,看到了父親為了追求自由而上自由的戰場,去斬殺控制自由的貴族。但有一天,華萊士的`父親……他,他死於在自由的戰場上。父親的死,讓華萊士痛恨不已,便下定決心要獲得自由,下定決心要讓整個蘇格蘭獲得本該擁有的自由。
羅伯特也是貴族之一,但他十分欣賞華萊士的勇氣,便同意了與華萊士抗敵的合作聯盟。但羅伯特的老父親,那個可恨的下位國王。為了什麼所謂的天敵關系,而私自做決定,讓華萊士陷入危機,最終讓華萊士送於死神的懷抱。
我很欣賞華萊士為了得到屬於自己的自由而不顧一切,欣賞他的勇氣,更是讓人佩服和令人尊重。在最後的關頭,即使死,他也不肯向貴族求饒,
依然從嘴裡高喊:「自由——!」那一刻,華萊士所高喊的兩個字讓我不禁流下淚水。
是啊,為了得到自由,他能夠為此不惜一切代價,為了能得到自由,他堅信上帝一定會幫助他,為了得到自由,他擁有著堅不可錯的信念,他是多麼的了不起!
勇敢的心觀後感8
終於看完了勇敢的心這部電影了,同時也意味著我們電影賞析的這門課程也要結束了。一學期過得真快。
在威廉·華萊士還是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蘇格蘭的英雄馬索·華萊士在與英軍的斗爭中犧牲了。光陰似箭,英王為鞏固在蘇格蘭的統治,頒布法令允許英國貴族在自己蘇格蘭的封地上享有結婚少女以便讓貴族開發並統治蘇格蘭。這道法令雖然表面上會有利於英國統治蘇格蘭,但更會激起蘇格蘭人民的反抗。年輕的威廉·華萊士學成回到故鄉,向美麗的少女梅倫求婚,並與其私定終身,願意做一個安分守己的人。然而梅倫卻被英國貴族無理搶去,並遭殺害,華萊士終於爆發了。在廣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子」的呼喊聲中,他們揭竿而起,殺英兵宣布起義。
華萊士,終其一生都是一個鬥士,一個為了愛情而斗的鬥士,一個為了自由而斗的鬥士,一個為了國家和命運而斗的鬥士。他是一個讓人尊敬的英雄。
他的愛情,這部片他的愛情分成了兩部分。一個就是和小時候的梅倫,一個美麗的蘇格蘭姑娘,一個在他父親的葬禮後送了一枝花安慰他的人。華萊士求學有成後回來向他求婚。因為當時貴族享有初夜權的原因,他們在森林裡偷偷的結婚了,這里可以體現出他的一種反抗的精神,一種本能的叛逆。但他們的愛情沒有維系多久,因為梅倫的美麗太耀眼了,貴族殺了梅倫,這是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戰斗的導火線,因為這引發了華萊士的爆發,揭竿而起,各地響應。第二段是與皇後的感情。皇後丈夫本來就是個同性戀,包辦的婚姻讓她感覺不到愛情的存在,根本沒有感情可言。缺乏了愛情的滋潤,讓為愛情而起的華萊士走進了她的心靈,她自然為華萊士的豪情傾倒了。而華萊士則是在為了自由而奮身博殺,因為失去了梅倫,他一直在為了他的信念作戰,皇後的美麗和善良感動了他,兩顆乾枯的心就這樣融在了一起。
勇敢的心是震撼人心的,因為這里有可貴的思想——自由。沒有自由了你們還能幹什麼?也許是真的,我們也該好好思量思量。
勇敢的心觀後感9
《勇敢的心》是由導演梅爾·吉布森執導,片長177分鍾,1995年5月18日在美國上映。
威廉華萊士童年時,其父、蘇格蘭民族英雄馬索華萊士在與英軍的斗爭中犧牲,他開始接受父親好友的指導,學習蘇格蘭文化和武術。青年華萊士(梅爾吉布森)學成回到故鄉,向美麗的少女梅倫求婚,不想梅倫被英軍搶去且遭殺害。在廣大村民「英雄之後」的呼聲中,華萊士率眾揭竿起義,並與蘇格蘭貴族羅伯結成聯盟,但不久他發現,蘇格蘭貴族考慮的只是自身的利益。
英王為緩和局勢,派伊莎貝拉(蘇菲瑪索)前去和華萊士談判,由於英王只想收買華萊士,根本不顧蘇格蘭人民的自由和平等,談判失敗,但這一切並不為伊莎貝拉所知。伊莎貝拉歸國後發現事情真相,且知曉英王正策劃陰招,忙送信給華萊士,而兩人的愛情,也在戰爭與陰謀中悄然滋生。
這是一部經典的影片,曾經觀賞過,本次算是經典回顧了。雖然影片的名字叫做勇敢的心,我覺得叫自由更契合主題。當主人公不斷強化自由的觀念時,我不禁想起那首著名的詩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還想起國學大家陳寅恪給王國維著名那句的墓誌銘: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當蘇菲瑪索出場的時候,我特別後悔前些天對阿佳妮的評價,看完《羅丹的情人》我覺得阿佳妮比蘇菲瑪索還要驚艷。可能是太久沒有看蘇菲瑪索,印象有些模糊。但是,我錯了,再見蘇菲瑪索,那張臉那雙眼,無法超越,永遠的女神。
保持那份渴望自由的心。
勇敢的心觀後感10
算是寫一部觀後感吧,想到很多電影,可是還是選擇了這部96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勇敢的心》。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最後的一幕,華萊士在斷頭台上那聲振聾發聵的「FREEDOM」,各種人物的切換和近景全景與特寫的切換,讓我頓時心生震撼,受到一種感染。我自己本身是嚮往自由的,在這部影中我看到了一個英雄對自由的追求,一個民族對自由的渴望。追求自由的過程是艱辛的,就算現今「民主自由的社會」也沒多少人能真正的去追求自由。能遵循自己的內心就是勇敢,而大多數人的內心都是嚮往自由的。
這部電影的配樂為電影增加了不少色彩。悠揚的愛爾蘭風笛伴隨著電影的鏡頭劇情此起彼伏,像是融入了我們的內心。當華萊士和初戀情人在樹林里相愛偷偷訂婚,當他為妻子報仇起義反抗,當他站在士兵前慷慨激昂的演講,甚至當他在斷頭台上高呼「Freedom」,電影配樂跟隨劇情,氣氛和格調隨之變化,像是帶你進入了你那個嚮往自由的年代。另外女神蘇菲瑪索所演繹的那個嚮往真愛,無畏的公主也給這部電影帶來了更多溫情與感動。
對電影鏡頭的手法運用不太了解,感覺電影很多地方運用了蒙太奇手法,讓鏡頭更簡練、脈絡清晰、主題突出,創造了一種逼真、流暢和自然的效果,突出了影片的時空特徵和表達、渲染了人物特殊情感,並為影片創造了一種視聽美。
這部電影最讓我為之喜歡的地方應該是它傳達了一種信念,永不妥協對自由和民族尊嚴的追求。在斷頭台上華萊士展現的淋漓盡致,並且在影片的結尾當戰士們高喊「華萊士」勇往直前,奮不顧身追求自由,呼應的恰到好處。
就如威廉姆·華萊士所說:「每個人都會死去,但不是每個人都曾經真正活過」。
勇敢的心觀後感11
《勇敢的心》是一部劇情並不是十分新穎奪目,引人眼球的電影,甚至可以說我在聽人介紹到它時感覺有些俗套,可隨著觀看時劇情的愈演愈烈,並逐漸到達整部電影的高潮時,我還是不禁為之動情,潸然落淚。
先不說電影的劇情是否整整與歷史相符合,僅僅是這是電影對於友誼以及愛情的詮釋都可謂是淋漓盡致,而又令人深思。也讓我對友誼以及愛情有了新的定義和更深刻的認識。而電影更是讓我明白了愛的偉大以及它對於每個人重要意義。
雖然電影中的主人公們的友情以及愛情都是整部電影中十分出彩的部分,但其實整部電影最主要,也是全劇所演繹所訴說所真正想要表達的,那其實就是「自由」。對於當時貴族的殘暴統治傷害到主人公的摯愛時,先前對於貴族的所有不滿及痛恨的情緒全都被激發了出來,終於主人公帶領整個民族開始了一場反擊,為自由而戰為幸福而奮斗!
雖是俗套的劇情,可是電影的情節卻還是引人入勝,令人熱血沸騰。在主人公與他的同胞們被貴族無禮殘暴對待時,我的心中不禁怒火中燒,而當那些殘忍的貴族得到應有的懲罰時簡直大快人心,讓我忘我的大聲喝彩。我想在我這些時候,我是喜歡上這部電影了,他戳中人們心中那一小塊對於惡勢力的厭惡及不屈,對於自由和伸張正義的嚮往的心靈。也完全激發了人們對於不公待遇的憤恨不平和對自由那種發自骨子裡渴望!
哪怕劇情不是新穎獨特又怎樣,只要能集中人們的內心,觸動人心深處對於自由的渴望及不公統治的那個濃烈的情感,使觀眾與主人公乃至整部電影產生共鳴,這就是一部好電影!? 讓我們一起為平等,為自由而戰!
5. 請問一下「好萊烏電影《勇敢的心》美國電影《返老還童》」的經典中的經典台詞都有那些
勇敢的心經典台詞:
(1)威廉華萊士:「戰斗,你可能會死;逃跑,至少能苟且偷生,年復一年,直到壽終正寢。你們!願不願意用這么多苟活的日子去換一個機會,僅有的一個機會!那就是回到戰場,告訴敵人,他們也許能奪走我們的生命,但是,他們永遠奪不走我們的自由!」
(2)啊~~~打,你們可能會死.逃跑則會生存----至少能有一會,很多年後,死在床上.你會願意用這些年的機會來交換一個機會,僅僅一個,回到這里,告訴敵人,他們可以奪走我們的生命,但是,絕對奪不走我們的自由
(3)你的心靈是自由的,用盡勇氣去追隨吧.
(4)我們間的區別就是,你們認為這片土地的人民生存是為了供養你們階級,我卻認為你的階級應該給你的人民自由.我走了,確認他們是否得到了
我什麼都沒有,人民跟我作戰,只是如果不這樣,我會沒收土地,餓死他們的妻兒.為浴血奮戰的人,他們為了我沒有的東西殊死斗爭,我出賣他時,我在他臉上看到了讓我汗顏的東西
(6)告訴你的國王,不會屈服於統治,在我活著時,所有蘇格蘭人都是!
(7)告訴你,我的孩子/在你一生中,有許多事值得爭取/但,自由無疑是最重要的/永遠不要帶著腳鐐,過奴隸的生活。
(8)每個人都會死,但不是每個人都真正活過.
(9)我們不需要勝利,只需要戰斗。
(10)先學會用腦,後學會用劍。
華萊士:自由 !!!
6. 電視劇《勇敢的心》中哪個片段讓你最感動
《勇敢的心》中,蘇格蘭的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遭貴族背叛,被英格蘭「長腿」愛德華一世抓捕,行政官對華萊士百般折磨並告知其請求寬恕即可保全性命,但華萊士用胸腔中的最後一口氣高喊:「自由!」聲震長空,這里讓我非常感動。
人總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覺得華萊士是屬於重於泰山的那一個。
意見粗糙,望採納
7. 電影《勇敢的心》中的無聲片段是什麼
進行哭泣。在電影《勇敢的心》的簡介下,無聲片段是進行哭泣。電影《勇敢的心》是美國派拉蒙影片公司製作發行的,由梅爾吉布森導演執導的巨制影片,該片於1995年5月在美國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