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核輻射機器人外國人
『壹』 所有關於核災難的電影!
經典核難電影。
如題:
1,原子風暴 / Atomic Twister
___核難的發生著實令人驚悚。。
本片是日本電影天皇黑澤明對夢的勾畫,全片共有八個夢境,分別是:太陽雨、桃園、風雪、隧道、烏鴉、紅色富士山、垂淚的魔鬼和水車之村。
這八個夢幾乎貫穿了人類生活的所有主題,戰爭與和平、社會與人生。在不同的夢境里有著不同的場景,配合不同的色彩,把人類所面對的所有主題一一呈現。
本片在故事的整體構架上已經完全脫離了情節性因素而轉入對生命的深層思考之中,使用了大量的長鏡頭配合卓越的視覺特效表現了夢境中的不同世界。所有的夢似乎都表現出人類迷失和不確定的主題,但本身又充滿了一種絕望的緬懷。
美國大導演馬丁·斯克西斯相當崇拜黑澤明的影片,在本片中也擔任了角色(飾演夢境中的梵高),可以說是好萊塢大導演和黑澤明一起為觀眾譜出的華美樂章。
若你也喜歡,請採納吧__
『貳』 求一部日本電影名稱
真巧,我昨天剛看了這部電影!
電影叫《再見》豆瓣上可以搜到!
『叄』 有哪些冷門不是很出名的災難片
本人很喜歡看災難片,從中反思影片講述的意義。
在這三部超冷門的災難電影送給大家,因為是冷門災難電影,評分都不算高,但影片還是不錯的。
第一部《絕命海拔》豆瓣評分7.5分,2015上映的英國電影,是源於1996年真實事件改編的,
電影講述的是未來日本遭到核輻射、民眾舉國逃難這一背景;講述了留在日本的難民坦尼婭和陪伴其長大的智能機器人的故事。世界盡頭,人類毀滅,天荒地老,只剩孤獨的機器人等待著百年一遇的竹子開花。對白透著灰暗絕望的死亡氣息,難民題材扣上了核末日,軟科幻的黑澤清綁上了是枝裕和的空氣人形,機器人出演機器人的設定成就了電影也拖垮了電影。
一聲再見,世界盡頭,人類毀滅,天荒地老,孤獨類人,孤獨陪伴,腐朽塵埃,漫長等待,終於看見百年一遇的竹子開花,似乎開始知道什麼是悲傷。
『肆』 找一部電影。知道金剛和哥斯拉的進來。
《金剛大戰哥斯拉》1962年東寶出品
日本50年代的票房電影中,怪獸是一個重要的元素。受金剛原作之影響,日本電影制止人開始瘋狂的創造巨型怪物,然後讓人類一次一次阻止其毀滅世界。與美國人思路不同的是,日本對「突變體」這個概念非常迷戀,可能是因為挨了原子彈的過,核輻射之可怕力量讓日本民眾膽戰心驚。而那些突變怪物基本都是受了某輻射影響所形成。另一個與美國瘋狂復制大猩猩不同的是,日本人喜愛創造大型蜥蜴類怪物,哥斯拉就是其中的代表。
1954年,由東寶出品,本多豬四郎擔當導演的第一部哥斯拉電影正式上映。這個受到核輻射引起突變的類恐龍型怪獸迅速獲得了日本影迷的歡迎,從此確立了其「日本大怪獸」一哥的地位。時至1950年代末,金剛的始作俑者之一威廉·奧布萊恩(定拍動畫師,金剛的模型製作者)決定搞一個《金剛大戰科學怪人》,其中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會經過改造變得與金剛一樣龐大,並就此展開兩大恐怖魔王的對決。遺憾的是這樣大雜燴的設定並不能提起美國各公司的興趣,眾所周知美國影界對創新題材總是比較保守的。此外加上奧布萊恩一定要利用費錢費力的定拍技術來製作影片更是不對那些小氣電影投資商的胃口,可惜這一場概念中的怪物大戰就此告吹。但東邊不亮西邊亮,日本這邊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立刻就有了因地適宜的好想法:讓日本第一怪獸與美國第一怪獸來一仗。
這一設定當然吸引對抗心極強的日本人,於是1962年《金剛大戰哥斯拉》上映。與美國追求高科技電影技術不同的是,日本電影產業彼時還走著能省則省的路,「哥斯拉」系列一直採用的是微縮模型布景,加演員裝扮怪獸的模式來拍片。這樣的好處當然是動作流暢不會有生硬的感覺,但缺點是高難度動作就比較難以實現了。本多豬四郎為了尊重《金剛》當年的創意,也想用定拍方式製作影片,畢竟這樣可以弄出許多人類無法做到(至少當時科技無法輔助做到)的動作,遺憾的是預算不足只好作罷,不過其中幾個鏡頭由於難度高還是採用了定拍方式,比如哥斯拉最後決戰時飛腳踢向金剛的那個場面。另外一點值得紀念的是,這是金剛與哥斯拉第一次在彩色影片中登場。
這部電影遠沒有兩位原著電影那麼陰暗緊張的氛圍,相比較而言風格比較輕松,人類的戲份也很少,主要場景都是兩大怪獸在對決,以此來滿足想看個究竟的影迷。
至於最後兩強相爭,誰贏誰敗的結果:自然是金剛獲取了勝利。理由是金剛到底在世界范圍內人氣比哥斯拉要大。至於曾經謠傳的美日兩國放映版本結局不同的猜測是錯誤的,兩國上映都是金剛獲得了最後勝利。
『伍』 日本東海村核臨界事故-治療核輻射83天的記錄好看嗎
好看,有啟發和教育意義。
日本東海村核臨界事故發生在1999年9月30日上午10點35分,日本東海村JCO公司的一座鈾轉換廠工人違反操作程序,把富集度18.8%的鈾溶液(相當於含16公斤鈾)直接倒入沉澱槽中。
由於鈾量超過其臨界質量的2.9倍,當即產生藍白色的閃光,現場產生了γ和中子輻射。此次臨界事故使現場93名工作人員受到不同程度的核輻射,其中2人先後不治身亡。
事故中第一個死亡的大內久先生,所受到的核輻射劑量為普通人年上限的2萬倍。醫療小組投入了最新醫療技術來治療這個前所未有的患者,結果卻無法戰勝核輻射的威力。
83日的治療皆詳細記錄在案。
只要核能未被人類完全控制,這樣的事故便還會發生吧。希望他不白白死去,通過家屬的請求,此次得以公開。
通過醫療記錄和筆錄,追蹤大內先生的83天。
(5)日本電影核輻射機器人外國人擴展閱讀:
事故原因與教訓:
從東海村核燃料加工廠的這次臨界事故,發現了包括事故發生時的應急處理問題與事故發生後的救援疏散等問題上均存在不少缺陷。
由於事故發生單位和日本原子能安全管理部門事先都認為不會發生臨界事故,因而都沒有制定相應的核事故應急預案,從而造成整個事故後的救援行動相當遲緩,各種指揮部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臨時匆匆成立,關於對本次事故的原因與應吸收的教訓剖析如下:
人員不遵守操作規程
為防止臨界事故的發生,避免鈾的聚集量超過臨界量,必須嚴格執行「臨界管理」。日本東海村核燃料加工廠曾有質量控制規定以嚴格控制鈾的加工處理或使用量。
而本次臨界事故就是由於操作人員沒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為了所謂縮短工作時間,向沉澱槽中一下投入了超過鈾臨界量的大量鈾溶液而發生。據事故調查,這起事故中的操作人員不僅違反了國家認可的正規操作規程,而且還違反了本單位內部編制的操作規程。
從本次事故可以看出,雖有非常完善的設計與設施,也不能保證不會發生事故。可見,進一步完善和強化安全管理機制,避免違反操作規程的現象再次發生是何等重要。
忽略對中子輻射的防護
鈾臨界事故時會發出中子輻射,中子輻射能穿透混凝土牆,而事故發生單位在事先卻根本沒有考慮對中子輻射的監測和防護;
廠內沒有配備必需的監測中子輻射的專門儀器,也沒有配備應付中子輻射的防護器材和用品,也給現場救援工作帶來困難,導致不少搶救人員不得不在現場外待命,延誤了搶救時間。當然,安全有效的中子輻射防護服,當今世界上幾乎還沒有,這也將是今後研究的課題。
事故報警不規范
東海村消防隊接到報警的時間是9月30日上午10時43分,報警內容只講有急病人,請派救護車,卻沒有說明是發生了核輻射事故。從而造成搶救人員在不知實情,在毫無輻射防護裝備的情況下進入事故現場,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放射線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