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再見電影觀後感
① 誰能提供一些德語電影<<再見列寧>>的影評
《Good bye, Lenin!》德語名字叫做《民主德國在79平方米內延續》(Die DDR lebt weiter auf 79qm)。
找不到德語的影評,最多就是英語的,還是給你中文的吧,你要是在學德語,可以自己翻譯一下嘛,就當是鍛煉啦。
1989年秋天柏林牆倒塌至今已有很多年了。現在絕對有足夠的時間來回顧這段歷史上不尋常的事件,使所有人—不管是東德人還是西德人—對此有一個有教益新看法。這也正是電影編導Wolfgang Becke和劇本作者Bernd Lichtenberg想要通過《再見,列寧!》 表達的。 他們關於那幾個月—東西德迅速結合—的故事,給了德國統一新的詮釋,並表達了他們一路走上混亂的、常常充滿矛盾的感受。
Christiane Kerner (Katrin Saß飾)正好在去共和宮殿慶祝民主德國建國40周年的路上,目睹了國家政權是如何鎮壓安靜的示威遊行。 被鎮壓的人當中也有他的兒子Alex (Daniel Brühl飾)。 人們並不知道,眼前的這一切對她的打擊很大:也許是採取行動的人民警察,也許是她發現,她兒子與她的理想背道而弛。她在完全弄清楚眼前的一切前,突發心肌梗塞昏迷過去了。8個月後她奇跡般的醒了。現在已經是另外一個世界了。 民主德國成為了歷史,資本主義用它所有的名牌商品沖鋒般的攻佔了東柏林。這些無論如何不能讓她知道。否則她會過度激動而死的。所以21歲的Alex決定,他和他家裡人來演一場戲,假裝民主德國還存在著…
通過住所的牆壁、一位婦女的自我介紹來體現出民主德國的延續,這真的是一個瘋狂的想法,而且還真點兒名堂。這是一出為了掩飾東西德合並,由Alex絕望的並且總是無指望的嘗試所帶來的荒謬喜劇。但他對於過去的記錄一點都不荒謬。當他在柏林牆倒塌僅幾個月後去超市尋找那些過去民主德國的商品而只找到聯邦德國的商品時,一個問題確實出現了,那時是不是一定要那麼做 – 特別是,當人們意識到自從前幾年民主德國的經典產品已經完全重新出現。但是Wolfgang Becker不是為了在這些場景中去空空的懷舊或者加上煽情的色彩。他更多描述的是這些事件的原動力,把當時人們是如何被它們占據的情形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如果Daniel Brühl 是想試試看那種讓人想起鬧劇時代里喜劇片的瘋狂和絕望是否能讓謊言變成真實,那麼就不是對民主德國的懷念在激勵著他了—就像Peter Timm在《Der Zimmerspringbrunnen》(房間噴水池) 里深情地畫的漫畫。他為他母親和他自己創造的是另一個、理想化的民主德國。在他的努力中所表露出來的是對於一個完全不同的,遠離舊的資本主義模型、社會主義模型—只有在20世紀89年90年沒人真正相信—德國的夢想。最終Alex註定失敗,但是這遠遠沒有讓他成為一個失敗者。那時像他這樣的人還有很多。--Sascha Westphal
② 213老師留的假期作業,讓寫電影觀後感,我實在不想看,大家幫幫忙,幫從網上找些觀後感,共7部電影,觀後
1995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肖申克的救贖》是《阿甘正傳》最大的競爭對手,如果說《阿甘》是一個夢 (這是一個黑色幽默的夢, 不要當真),那麼《救贖》就是一種生活。生活比夢簡單,但生活遠比夢境殘酷。而這兩部片子也的確是有很多可比之處,他們也有緣湊在了一個奧斯卡年度。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當一片羽毛緩緩飄盪的時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優美的圓舞曲,因為不管拿到的是什麼,巧克力永遠都是可口的。《阿甘正傳》展現給我們的也永遠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那一面,也會讓我們時刻為生活的美好的而滿足。
忙著去活或是忙著去死?(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肖申克的救贖》把生命變成了一種殘酷的選擇。肖申克的救贖是我們簡單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東西。相信自己,不放棄希望,不放棄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屬於自己的輝煌,這就是肖申克的救贖。
雖然最後找到了通向天堂的那條路,但是這條追尋的過程中卻是充滿坎坷。
他們都是極為優秀的影片,至少他們都是那種讓你看完以後就絕對不會忘記的影片,而且每次看完都會有不同於前一次的感覺和感受。在兩部同樣經典的影片面前,奧斯卡的評委們選擇了《阿甘》,也就讓它的影響力和觀眾接受程度遠遠的超過了他的競爭對手。但是埋在土裡的金子終究是要發光的,這些年來,《肖申克的救贖》卻開始了奮起直追,受關注的程度並不比《阿甘》少,而且很多人開始為他鳴不平。而我則能夠充分理解為什麼奧斯卡會選擇《阿甘正傳》?
《美麗人生》:就算在最艱難最黑暗的日子裡,就算了無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愛著並用生命與智慧保護著他的妻子與兒子。他的勇氣與智慧,即使在戰爭的硝煙彌漫中,即使在集中營的暗無天日中,即使在最後槍聲響起死亡來臨的那一刻,依然閃現著耀眼奪目的光芒。
他用盡全力,在集中營的悲慘世界裡,為兒子,營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訴兒子,所有的殘酷只不過是一場游戲,游戲的獎勵是一輛嶄新的坦克。於是,他的兒子便有了足夠的勇氣,熬過那段水火的歲月,最後,當他坐上盟軍的坦克時,他的幸福無可言語,而那種幸福,正是他的父親用生命為他交換的。他不放棄任何機會為他風雨中的家庭製造哪怕是點滴的歡欣,在路過集中營的廣播室時,他冒著危險在廣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訴她,他和兒子都還活著。他趁著做侍者的機會,為妻子播放了《船歌》,這首曾經響在他們定情之夜的歌曲,飄過沉沉迷霧的阻擋,在黑夜裡,給他的妻子帶去安慰,也讓他們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氣,共同經歷灰暗的時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晚,他將兒子安頓在一個鐵箱子里,然後,去尋找他的妻子。當他被捕之後,路過那個鐵箱子時,他知道他的兒子正注視著他,於是,他裝出一副滑稽的模樣,惹得兒子笑出聲,他仍然堅持著,堅持著使兒子相信這一切都只是一個游戲,千萬不要害怕,永遠要微笑而樂觀地去面對。然後,槍聲響起,他去了,而他的兒子與妻子終於獲得解放,當他們在陽光下摟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的兒子說道,我們贏了!確實,在這一場浩劫當中,他們贏了,因為,他們有一個英雄的丈夫與父親,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麗人生》是一部相當浪漫的電影,猶太青年基度到一個義大利小鎮上准備以開書店為生,在那裡,他遇見了美麗的姑娘多拉,然後,是一系列充滿了智慧、滑稽、陰錯陽差、浪漫的輕松片段,終於,基度與多拉終成眷屬,鏡頭一轉,他們從房間里追著他們的兒子來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羨慕,基度用自行車載著美麗的妻子,車框里坐著機靈的兒子,他們飛馳而過,而街道上,卻已經出現了納粹的鐵絲網。
沒有什麼比快樂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當基度的幸福生活剛剛開始之時,他的猶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營,而他的妻子,本來並不用去集中營,卻毅然的隨他們跳上了火車。最真摯的愛情,有時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語,連執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縱身一躍,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當中,演多拉的演員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種很克制的平靜,當她在集中營里聽到孩子將要被殺掉的消息時,她的臉上沒有任何錶情,只是站在樓梯上,由著後面的人群在她身上沖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遠。後來,她被派去挑揀死難者的衣服,那種小心翼翼,不敢也不願發現兒子衣服的感覺很到位。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一個人最深沉的愛,其實,是很平靜的,能夠撕心裂肺哭出來的,往往也是釋然的開始。
最後,基度的兒子和多拉在陽光下抱在一起,他大聲喊叫著,我們贏了。那時候,他還不知道他的父親已經死去。電影響起旁白,以基度兒子的語氣,聽聲音,他也已經步入老年,那麼,這部電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憶。在他的回憶里,他的父親,依舊是那樣鮮活,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活著。槍炮、炸葯、毒氣、死亡、飢餓,這些東西看似強大,最後的勝利者,卻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兒子眨眼的那一剎那,意思是,無論怎樣,只要我們不害怕,堅強、快樂、盼望,人生終究美麗,於是,我們總會贏。
《 忠犬八公的故事》:嚴格說來,《忠犬八公》不算個故事片,甚至不能說這樣的講述算個故事。情節十分簡單,最離譜的是,好不容易領略了久違的李察吉爾,丫卻「嘎嘣」死了。
記得有句梁家輝的台詞:「我是個普通的男人,僅僅有史泰龍的肌肉、李察吉爾的相貌而已」,這句話叫一個懵懂的男青年不無嫉妒的開始留心李察吉爾這個名字,在隨後看到的《風月俏佳人》里,也似乎並不覺得他有多帥,在之後漫長的歲月里,即使偶爾在hbo中瞄到他的角色,也並無在意。對於我這樣的偽小資來說,知道他曾經是偶像派,就已足夠。
十餘年後,《忠犬八公》里再見李察吉爾,一個印象:老。也許是馬齒漸長,竟竊有兔死狐悲之意。伴隨著這樣的一種尷尬悱惻的情懷,一路看下去,已然是淚濕青衫。乖乖不得了,我也真是老了。
片子很安靜,音樂簡單而迴旋。一個小鎮、一個車站、幾個人、一條狗,和一段橫跨三代的時光。八公沒有做任何了不起的事跡,沒有救人與火災,沒有與猛獸搏鬥,沒有兢兢業業的工作,也沒有善解人意體貼入微。它甚至不屑於去撿球,在美女狗的挑逗面前也沒坐懷不亂。這樣平凡的一條狗,僅僅是和主人惺惺相惜,僅僅是狗馴養天性的泛濫而已了。
如果這算愛,只能說是條件反射。在八公的眼中,恐怕不可能出現片尾yy的那段人狗重逢。它的等待,更不可能是出自堅定的浪漫主義信念。我們可以負責任講科學的說,它僅僅是慣性使然,在條件反射的等待而已。可你不能在解構了這些之後安心洗洗睡了,憑什麼它的故事廣為傳頌,直到被改變成電影,憑什麼是它而不是我的塑像在遙遠的某地被人贊嘆著呢?
如果你也同樣,前半段微笑、後半段含淚看完的這部片子,那麼答案就不言而喻。你在人狗和諧相處、互相牽掛的那種氛圍中,感受到的久違的溫情,就是答案。在那個過去的好時光里,人與人之間不缺乏愛,奶當然更是放心的。影片的討巧之處在於,人與人情感的部分被一筆帶過,展示的都是人狗之間的情愫。在這種最樸素、最無功利性動機的關系中,這種普世的、宏大的情感,打動著更大的人群,撼動著心靈的更深處。
電影本身並沒有治癒的功效,它不是葯。但它可以作為麻醉品使用,就好比海洛因。如果它能喚醒你對過去的美好回憶,感覺的心靈的悸動,那你就不能否定它的功效。那個人人都熟識的小鎮,那個互相關照惦念著的人際關系,那個沒有電腦游戲沒有互聯網沖擊的時代,那個沒有高樓大廈壓抑著的空間,那個烏托邦般的世外桃源……那時的人,不必擔心生活的節奏太快,永遠有和家人相處的時間;那時的街角、鄉黨、車站、花壇,不會經常消失或者變了模樣,不管人或狗永遠都找的著。
那麼熒屏前豬頭豬腦的你,傻笑著又抹著眼淚的你,被喚醒的不就是這種懷念嗎?你在電影中人的生活里感受著自己的貧瘠,在電影中狗的眼睛裡感受著自己的孤單。《忠犬八公》的意義,不就是在提醒,你早就缺失了的東西嗎?
難怪,李察吉爾自己說,在看了這個電影劇本之後一哭再哭。對於這個經過大起大落、在最繁華的劇場里風光過又消沉過的人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故事更能引起他的同感,更勾引他心底對平靜生活、相濡以沫的留戀呢?理查老矣,戚戚我心。
如果愛僅僅是狗狗般的條件反射,願這種條件反射永不退化,永遠滋潤著我們乾渴的心田。
《海上鋼琴師》:看完影片之後,我的唯一感覺是孤獨,真孤獨。可是1900真的孤獨嗎?後來的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他不孤獨,他有滿滿的用之不盡的音樂的靈感,有無數的才華和無數的流動的音符。他其實不孤獨,他讓我們孤獨,沒有天才的華麗沒有天生的不俗沒有特立獨行的資本,沒有充盈的內在沒有在這個世界得到認可和滿足,所以我們孤獨;我們從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飄忽,所以我們孤獨。
作為這世上存在的一個人,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種各樣的稱號和身份。出生的時候父母為我們取了一生的代號即名字,我們要上戶口登記注冊,等到十八歲了要去辦理身份證;我們在學校是學生,工作了又要評職稱,我們被別人介紹時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我呢?當這些東西都被去除之後,我們還是我們嗎?我們還能找到自己嗎?1900是一個沒有出生證明的孩子,他不屬於哪個國家也沒有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資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跡,可能也沒有多少人記得他的存在,他也沒有一座存放他遺體的墓穴,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存在過,真真實實地活過,他用什麼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覺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義思想的體現,他藐視規則,藐視這個社會認可的規則,他害怕上岸其實是拒絕上岸,藐視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於外界對自身的認可,他可以輕易打敗爵士樂的開山祖師並對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華賺取無數的名利但是他拒絕音樂與自身的分離,他可以用音樂去探究所有人的心靈,可以在音樂里去旅行,可以尋覓到自己的愛情,但是他沒有常人那樣去要去追,他輕輕地將這些丟進了大海,他將邁向陸地的腳收回。
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人生活在一個與自己對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確定的。絕對自由的人也是煩惱和無所依靠的孤獨者。人雖然有選擇的自由,但他面對的未來的生活卻是混沌而沒有目標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來,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實的終結就是死亡。死亡作為人生的最後歸宿,對於個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所以存在主義者都是悲觀者,在他們眼裡,人生是一場悲劇。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場悲劇,是他自己能預料到的悲劇。「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所不見,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上了岸,何去何從?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死路,太多的選擇我無所適從。漫漫無盡,思前想後你不怕精神崩潰?那樣的日子怎樣過?我無法遺棄這艘船,寧可遺棄自己的生命。」
我喜歡閉上眼睛,反反復復地聽1900幫助好友克服暈船時彈奏的鋼琴曲,想像著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隨著海浪起伏搖擺。那時的音樂是可以將人吞噬的,讓你忘乎所以讓你自由自在,讓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讓你無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飛翔,能感受到旋轉,能感受到跳躍,就想初春的遠行,夏日的沖浪。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為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後來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數時候其實是孤獨的,是我們心裡無處安放的孤獨,不被這個世界所認可的孤獨。1900是孤獨的,所以他選擇一輩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們呢?我們沒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城,讓我們來安放我們的孤獨,讓我們來逃避自己不喜歡的一切,所以我們比1900更孤獨更可憐。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再繁華再喧鬧,我都只是一個人彷彿置身孤島,這時我那麼孤獨但卻沒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這個城市越來越鄙棄孤獨,它不允許你孤獨它不給你時間孤獨,它讓你覺得孤獨是可恥的,它要讓你融入外面喧囂的海洋戀愛的洪流,它要你和別人一樣,上岸,走同一條路,一條望不到盡頭的路。
你拒絕融入,那麼你就要承受雙重的孤獨,外在的內在的,所以你更孤獨。而融入,那是一輩子都不會快樂的旅程,你踏著陸地是那樣的輕飄飄,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還是孤獨,無處安放的孤獨
《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名字譯得很巧妙,單是讀著都漾出善意的笑。樸素流暢的影片,連顏色都很節省,盡是飽和度很接近的灰,讓眼睛保存著氣力幫助嘴角表露快樂或悲傷。
真誠的電影總是能牢牢抓著你,聲色具備的100多分鍾後,靈魂才還給自己,任由你品評褒貶,它卻矜持孤傲的站在一邊,冷眼旁觀事不關己。憤怒的咆哮、感動的涕零,發泄的和收拾的都是屏幕前的自己,看似沒始沒終的循環,催化劑是電影。此時的我反芻般回味著那個100多分鍾。沒有奪人的漂亮演員,沒有花哨的特技拼湊,幾個稚氣未脫的「問題」孩子,一位已經禿頭的老師,再加上干凈簡單的音樂,涓涓的流淌故事,引不起激烈的哭笑,笨拙的把稜角銼的溫和……克雷芒馬修是一位熱愛音樂的鄉間教師,任命到一所再教育學校任教——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問題學生收容中心,充斥混亂暴躁。這里的校長老師愁雲慘淡,臉上都是刻板乏味的線條,謾罵和體罰是師生之間唯一的交流。可愛的新學監無何奈何的看著學生惡作劇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發現孩子漂亮的嗓音。很自然,難得的共鳴,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復了清澈干凈,師生在歡娛的五線譜上學會了理解、寬容和愛。
很寬泛的主題,但是,消沉灰暗到積極明朗的轉變由不得我無動於衷。反復回放著安睡前宿舍里合唱的片段,主唱男孩眼波流動的感恩,馬修離職時窗口飄飛的載滿孩子幼稚字體和深沉思念的紙飛機,一張張象被時間氧化變黃的舊照片。他們是應該相互感謝的,孩子們幫助馬修迎來了「自己的創作春天」,料想更是讓他收獲了看到他們改變的成就感;孩子們該感謝這樣一位伯樂,挖掘出美麗的歌聲,還有比歌聲更美的嶄新的自己。音樂的確功不可沒,簡單的跌宕成就了劇烈的變化。若是馬修換做畫家、球手,或者其他什麼職位呢,孩子們應該也會很美,愛,才是至根本的語言。或者之前出現或者合作中生成,漸漸就成了依靠信賴,顏色似乎都清新起來。
電影中總是成就讓人側目的感動,因為現實中的貧瘠,所以讓我在這里口乾舌燥樂此不疲的絮叨。寫這段文字時,一直放著電影音樂,還是會輕易陷入宛如天籟的合唱中,一段簡單的快樂,陶醉了他們,又迷醉了多少回自己。
《怦然心動》:一連看了兩遍《怦然心動》,真的是怦然心動。一對小孩,一棵樹,特別簡單的故事,講得盪氣回腸。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女生十來歲就有超脫的自省意識,審視自己愛的人到底值不值得愛。一旦觸及她的自尊,立刻決定放棄這個男生。我們文化里的「愛」,似乎都要低到塵埃里,舍棄自尊才叫愛,犯賤當真愛。
《怦然心動》是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很豐富。主講小孩早戀,其實這部電影里還講了追求自己的夢想,尊重,勤勞,怎麼看待貧窮,怎麼接納殘障的家人,怎麼維護自己的自尊。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細節是父母吵架之後,立刻對孩子說:「我們會解決好,不是你的錯。」然後輪流去安慰她,表示父母還是相愛的,讓孩子安心。所以,孩子才會覺得:「我覺得媽媽很不容易,我覺得爸爸也很不容易。但是生在這個家庭里,我很幸運。」相愛的父母勝過富有的父母。
《怦然心動》里小女生跑回來哭,說男生當著所有人面要吻她,她媽媽說:「真的嗎?我看你需要和他談一談。」男生再三敲門,媽媽只是有禮而抱歉的說:「她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她把自己鎖在卧室里。」男生來自一個鄙視女生家的家庭,但是女生的父母能把他區分出來,看待他如同一個常人。
繼續說《怦然心動》。我很羨慕美國文化里的這種女主角,就像《UP》里的老婆婆:有冒險精神,浪漫精神,敢於與眾不同,智慧有擔當,有實現夢想的腳踏實地的能力,生機勃勃,有愛,也會愛,有健康的體魄和靈魂。我們通俗文化里的女主角,大多還是傻而天真,迷糊,樂觀,感情豐富這一型,等男主角來憐愛。一句話概括,美國這種女主角是樹,開花的樹,沒有男主角也會生長得很好;我們的女主角是花,是殘缺的花,有些還帶著悲劇性的身世和身體,等著男人來拯救。
很多人講,男生配不上女生,男生很糾結等等。我覺得電影講了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小男生和小女生的心智發育不對等。很好理解,小學生總是女生成績比男生好。女生早慧,男生懵懂,於是女生往往先喜歡上男生。男生開竅,女生已經開始思考。所以,他們倆顯出心智的落差,但不是品質的落差。最後,他在自己的思考之後做出了決定,勇於忤逆父親,做出了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判斷。
最後,我覺得我們和美國故事最大不同的一點是:他們不做「糾結」,無論分分合合,都是乾乾脆脆。我們吧,無論什麼劇情,主要做的就是「糾結」,心裡愛但是不敢說,說了但是不敢做,做了但是不敢愛,愛了但是沒名分,有名分了但是沒緣分……明明是扭曲,還老說這叫「戲劇張力」,或者「命中註定」。
樓主 這不止5000了 你自己刪刪哈 選自豆瓣網影評和網路 覺得哪一篇不好可以去豆瓣找找其他的 其實老師應該沒有看 就是個形式。。 望採納
③ 再見了螢火蟲觀後感二百
篇一:再見螢火蟲觀後感
《再見螢火蟲》是一部感動人心的電影。它寫了一對兄妹倆在戰爭時期的種種磨難中艱苦度日的事。
其中有幾幕令我非常感動:在一個晚上,妹妹因想媽媽哭了(媽媽當時去世了),哥哥把妹妹抱了出去,看那些閃閃發光的螢火蟲。可能是因為那些螢火蟲非常的美麗、漂亮,所以妹妹漸漸的平靜下來;還有一次,妹妹生病了,哥哥為了妹妹,做了小偷,去偷人家家的東西來換取一些有營養的食物給妹妹吃……
我記起以前的一篇新聞,那篇新聞講述了一個孩子照顧生了得了重病的母親的情形。這個孩子的苦日子也來到了。晚上,媽媽像個小孩一樣,又是哭又是鬧的,還打那個孩子!但是,那個孩子並沒有放棄,就這樣,在這艱苦的日子中,她度過了整整20年……
兩個故事都告訴我們:親人的愛是無價的、是不求回報的。每個人都應該珍惜好自己身邊愛自己、關心自己的人。
篇二:《再見螢火蟲》觀後感
《再見螢火蟲》是一部戰爭的電影,寫了一對兄妹的故事,特別是妹妹的活潑可愛,最讓人心疼。
當哥哥出去尋找食物時,妹妹自己在家裡與自己的布娃娃玩。妹妹有時在家外面歡蹦亂跳,像一隻可愛的小狗。有時玩哥哥用木頭做的盪鞦韆。雖然生活環境很惡劣,沒有房子住,只能住山洞、食物不足,每天都吃不飽、衣服只有一件,沒得換……但是妹妹還是很活潑樂觀,不讓哥哥為她擔心。這是一個多麼可愛,多麼堅強的孩子啊!
想想看,我多麼幸福啊!不愁吃,不愁喝,又能穿上許許多多漂亮的衣服。能住上又大又溫暖的房子,但是有時父母讓我讀英語書,我卻不願意,就和他們吵了起來。有一次,我想看電視,父母卻不肯,我就發起脾氣,對著他們大聲說話。
我要學習妹妹樂觀堅強,我有這么好的生活環境,更要好好去珍惜他。
篇三:再見螢火蟲觀後感 陳如意
今天晚上,蘇老師給我們看《再見螢火蟲》,是個悲傷的故事。
這是1945年,日本戰敗了,對於日本人來說是很悲慘的,更何況是一對失去父母的兄妹。
他們兩個相依為命,小傑有一次和誠田搬到山洞裡,因為他們不想和他們的嬸嬸一起,他們因為不幸被炸死了。小傑有一次和哥哥去海邊玩,到沙灘那裡小傑看見了螃蟹,她跟著螃蟹走,走著走著,小傑看見了一個屍體,誠田也看見了,其實那就是他們媽媽的屍體,晚上,小傑很飢餓,飛機飛來的時候別人都忙著往外面跑,誠田冒著生命危險去別人家拿東西給妹妹吃。
妹妹得了皮膚病是濕疹,有一次 哥哥聽見爸爸也趣事了,誠田很傷心,決定把錢用掉,回家看見妹妹咬著彈珠,哥哥把彈珠拿出來。誠田對小傑說:「你吃糖果吧,還有西瓜!」小傑只吃了一口西瓜就去世了,小傑應該是餓死的。滿天都是螢火蟲,小傑火化了。
看完以後有些同學還笑,惹得蘇老師很生氣,我們現在擁有的太多了,很幸福都不知道什麼是珍惜了。
螢火蟲,但願能再見!
篇四:再見螢火蟲觀後感
記得很久以前看過一遍,這次算是重溫了。不過感覺沒有意想到的深度。
影片描述了在二戰中美國對日本的反擊中,日本本土民眾在戰火燃燒下的悲慘境遇。影片圍繞兩兄妹在失去母親而父親身處戰場前線的情況下,起初投靠親戚,受盡刁難而自己尋找生存的辦法。無依無靠的兄妹只有熒火蟲為伴,妹妹因著營養不良而死去,而哥哥最後也追隨了妹妹的腳步。
影片的過程很令人感動且難過,為著兩個小生命的不幸而悲傷。戰爭的鐵蹄下,受傷著往往都是最平凡的老百姓。通過這部影片讓人們認識到了戰爭的可怕,更認識到了和平的寶貴。提醒人們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和平,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平安和幸福。並且在生活中,在有限的生命中,常存一顆感恩的心,感謝上帝將和平賜下。同時記得常常祈求,讓上帝將和平帶給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
篇五:再見螢火蟲觀後感
《再見螢火蟲》在故事裡有一個哥哥和妹妹,哥哥叫誠田妹妹叫小節他們的父母都在戰爭中死了,他們在山洞裡缺衣短食,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下都能生活下去。
他們沒有爸爸媽媽,就連米也要省著點吃,生怕吃完沒得吃。我和他比幸福多拉,我有爸爸媽媽,吃得好又穿得暖。他們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下都可以生活下去,我們卻總是對父母說這不好那也不好。他們玩的地方只有小河邊,晚上只能去捉螢火蟲,爸爸媽媽有時間的時候,還可以帶我們去游樂園。我和他們比起來差的遠。我應該不要再報怨父母,好好聽父母的話,不辜負父母對我的厚愛。
篇六:《再見螢火蟲》觀後感
今天我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看了《再見螢火蟲》這部電影!雖然是動畫版的,但看後這部動畫電影,使我內心依然受到感動!
故事中最吸引我的地方莫過於阿泰妹妹那天真爽朗的笑聲,和她天真無暇樣子!每聽到她咯咯的笑聲我內心總有一股莫名的開心!故事的結局是讓人惋惜的,阿泰妹妹最後的離去或許就是這部電影最動人的地方吧!
我覺的這部電影很有教育意義!當你認真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你或許還在為阿泰妹妹的離去感到無盡的傷痛的時候,我想你會非常清晰的明白造成這一切悲慘後果的就是罪魁禍首就是—戰爭!當今天日本右翼分子還在為教科書的偽歷史辯解的時候,或許他們更應該深思曾經的侵略戰爭到底帶給了他們什麼!影片中的轟炸機是美國的,但是致使美國戰機轟炸日本的不是別人而是它自己!當他們的國民遭受美軍轟炸的時候,他們是否會明白,這一切都是因為它發動的侵略戰爭所引起的呢!我們中國的人民比他們所受到的傷害更深!而今天他們還不承認過去的歷史!我想他們更應該多看看《再見螢火蟲》這部電影!從中領悟一下生命的寶貴!
我覺的這部電影很好!非常令人傷感,阿泰的無奈和小妹的遭遇都是因為戰爭!我想和平對與他們而言更好些!我個人還是熱愛和平討厭戰爭的!因為生命的可貴和親情的無私!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有機會的話,我一定回再看看真人版的《再見螢火蟲》!真想多聽聽阿泰小妹的笑聲!影片的結尾是悲傷的,但是我想對於小女孩來講或許是她所渴望的,因為她想念她的媽媽!我想最後她一定會在天堂與她的父母團聚的!不再受戰爭的折磨!
真希望我們人類能多一點和平少一點戰爭!
篇七:《再見螢火蟲》觀後感
螢火蟲是怎樣的大家一定都知道吧?雖然身披華麗的光芒,卻要背負朝生暮死的命運。而影片中的兄妹,就如同這美麗的螢火蟲。不公的命運只給了他們短暫的生命,但他們可貴的親情卻如同螢火蟲的光芒,永遠在我的心中閃爍。
可憐的兄妹因為戰爭失去了雙親,孤苦伶仃的他倆只得投靠他們的姑媽。寄人籬下的生活本來就是凄慘的,再加上殘酷的戰爭讓人的心靈也變得冷漠。終於,兄妹倆再也忍不住白眼和責罵,選擇離開那裡自己生活。看著一唱一跳離去的兄妹倆,我真的感到命運的不公,為什麼善良的人總是沒有美好的結局。也許這一切都是早就安排好的,我能做的,除了為他們默默哀悼外,就再也沒有別的了。
獨立的生活是自由與快樂的,但同時也要解決更多生活中的問題。對於我們來說最簡單的吃飯卻成了他們最大的難題。看著瓶子中越來越少的米,我似乎也看到了他們越來越少的生命。
米吃光了,但人還餓著。沒辦法的哥哥誠田只好四處去借,甚至去偷。但在那個物資貧乏的年代,別說借,就連偷來的食物也少的可憐。看著他們,再想想自己,我突然為我這樣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安逸的生活而感到慚愧。
在飢餓的不斷折磨下,妹妹小節終於因營養不良病倒了,哥哥誠田為小節四處求醫。他甚至願意自己不吃,來讓小節吃得好一點。其實,我早就知道小節死定了,我想誠田也一定知道,但他還是為了妹妹能多活一會兒而竭盡全力努力著。同樣是親人,他的姑媽對他們的態度和他對妹妹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他們兄妹倆間的親情讓我十分感動。
影片最後的結局是小節死了,就如同命運安排的一樣死了。誠田在為妹妹火葬時猶豫了,他不敢相信那微笑著的小節已離他而去。就連我也不相信,以往那活潑可愛的小節,現在卻冰冷不動地躺在那裡死去了。小節死的那晚,天空中飛滿了螢火蟲,它們似乎在為小節送行,似乎在安慰著誠田,又或者,只是飛過罷了。飛過,留下無盡的凄涼——
「昭和20年9月21日晚,我死了。」
這是影片的第一句台詞。在日本的一個小車站里,一個衣衫襤褸的少年倒了下去,他死之前口裡還喃喃著一句:
「小節,你在哪裡?」
誠田死了,但我更願意相信他是去找小節了。現在,誠田與小節應該還在天堂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吧!
④ 再見輪椅,再見世界的讀後感
1995年1月21日,在「共和國兒女——『老三屆』」綜藝晚會上,史鐵生和梁曉聲、王剛在一起
史鐵生總夢想自己是一個田徑運動員,最好有「一米九以上的身材」,並且跑起百米來要超過「九秒九幾」。他最愛看的電視節目是田徑比賽,他甚至能說出「所有田徑項目的世界紀錄」。
但因為癱瘓,這個病人已經在輪椅上度過了整整38年。2010年12月31日,在距離自己60歲生日僅僅4天的時候,因為突發腦溢血,史鐵生帶著永不能實現的夢想和未完成的書稿,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個一直自嘲「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的男人,終於「辭職」了。
從21歲那年開始,史鐵生就一直沒有逃過病痛的折磨。他把身體比喻成一架飛機,先是作為「起落架」的兩條腿癱瘓了,然後像是「發動機」般的兩個腎也「一起失靈」,患上了尿毒症。他不得不每周接受三次透析,全身的血液先被抽出來,再被輸回去。
經歷過1000多次的針刺,手臂間腫脹的動脈和靜脈就像「3條大蚯蚓」。他的身體已經虛弱到「甚至就連喝湯時嗆了一口,都可能感染肺炎」。就在2010年秋天,他為了和朋友聊上一個小時,甚至不得不提前一天整日卧床、養足精神。
評論人潘采夫記得,2005年,他前去接史鐵生參加一個活動,看見他「那麼瘦弱」,就提出要把他抱進車里。但這個提議卻被拒絕了。
直到現在,潘采夫仍然記得這個作家「努力地抓著把手,靠臂力把自己一點點挪進車座」的樣子。回程時,史鐵生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上,費勁地舉著個小墊子,想擋住西曬的陽光。
「這一趟可能透支他好幾天的精力,我看著揪心極了。」潘采夫說。
可是,在朋友們的眼裡,史鐵生樂觀得「根本不像一個被重病纏繞的病人」。幾乎所有采訪過他的人都提到,他很少一臉愁容,恰恰相反,他「太愛笑了」,黑鏡框後的「小眼睛眯成一條縫,有時還透著幾分孩子般的狡猾」。
現在已經是一家雜志主編的許慶亮還記得,2003年,自己曾去采訪史鐵生。這個輪椅上的作家從容地談論著死亡,身體卻處在極度虛弱之中。在接受采訪一個多小時後,他嘆了一口氣,說:「對不起,我累了,覺得喘不過氣來。」
許慶亮試探地問,病情是否有好轉,有沒有哪一天可以擺脫透析。史鐵生卻回答道:「肯定有這么一天,那一天我就死了嘛。」說著,他哈哈大笑起來。
當然,並非從一開始,這個病人就能笑著面對他無法擺脫的夢魘。21歲時,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朋友們還記得,那時,如果有人嘲笑他的腿,「他恨得想抱著炸葯包沖過去」。
當年,史鐵生住在一座大雜院的最裡面,屋子不到7平方米,「除了床和寫字台,剩下的空間僅夠他的輪椅轉個小彎兒」,就連輪椅推出去時,「還擦著門」。
這個年輕的病人最常去活動的地方,是離大雜院不遠的地壇。每天,他都搖上還吊著用來接尿的黃色塑料瓶的輪椅,在這座荒廢的園子里,「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為什麼要出生」。
作家徐曉也正是在這里認識了史鐵生。那時,她還只是一個20歲的姑娘,因為住在附近,每天上下班超近道穿過地壇。她注意到,那裡總是有個年輕人,「黑色的皮膚,厚厚的嘴唇,明顯殘廢的雙腿,總是捧著本厚厚的英文詞典」。
有時,他也帶著本子和筆,到園中找一個少人的角落,「偷偷地寫」。如果有人無意中闖進這個空間,他就「把本子合上,把筆叼在嘴裡」。
最終,這個古園里誕生了一篇15000字的《我與地壇》。這部探討生與死、荒廢與生長、絕望與希望的長篇散文,打動了無數讀者,以至於作家韓少功評價道,「《我與地壇》這篇文章的發表……對當年的文壇來說,即使沒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壇也是一個豐年。」
作為寫作者,史鐵生獲得了盛名,但作為一個隨時都可能離開人世的病人,他卻開始失去寶貴的時間。
⑤ 電影星空 觀後感,跪求。。。
反正很好看就是了,你與其有這些時間在這里等待答案,還不如就自己去看一下,每個人都覺得很好看,帥氣的男主角,漂亮的女主角,感人至深的劇情,誰有理由不喜歡呢?以下
今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去電影院看一部自己特別期待的電影(由幾米畫冊改編的《星空》),本來打算自己一個人去看的,可是內心裡那個怕孤單的自己還是忍不住拉了一個朋友一起去了,因為不是周末,而且又是中午的時間段,所以電影院里只是零星的座了五個人,但是這倒是滿足了我想安靜的看場電影的願望吧。
幾米的《星空》這本畫冊是我兩年前買的,他是我最愛的畫冊之一。常常沒事的時候我就會翻翻看看,好像永遠看不厭。每次看完後會感覺自己有很多無法訴說的感慨!所以後來當聽說畫冊被翻拍成電影時,我真的好期待!這本畫冊,我想它最感動與我的應該是女主人翁在她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的煩惱、憂傷、迷茫和叛逆吧,因為在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過去的自己!
進場一會兒電影就開始,看的時候,說實話,我的心情很復雜,一邊看著一邊哭著,另一邊還一個人糾結著劇情的發展,其實我都搞不清自己到底是怎樣的情感!然後就這樣無厘頭的看完了我人生中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吧!
多年以後,我看台灣電影,也愛看台灣電影,寫過很多台灣電影的影評,大三那會兒窩在家看楊德昌,看蔡明亮,看侯孝賢,也看鄭文堂,閱讀了很多關於台灣電影發展和現狀的書籍,卻沒有辦法用理論去直接往台灣電影上套,我一直覺得,看電影的人,你跟他說再多理論都沒用,感受最重要。所以,我覺得很多人也應該不喜歡《星空》,因為觸及不到他們的神經,於是證明了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海角七號》,而我,完全沒feel。如果說《海角七號》是現代台灣電影的一個轉折,那麼,我想這之後或者那期間的電影就不用談電影語言了,我討厭理論,對於一個學電影的人,情結、感知和想像力大於一切理論知識。但基礎當然需要具備,要不然再拍出一部《夏天的尾巴》,也真夠折騰觀眾的,當然,鄭文堂老師的《深海》仍然算是佳作。
所以,在魏德聖先生的《海角七號》各種賣座叫好以後,我開始懷疑我看的台灣電影是不是好的電影,或者說,我看的《海角七號》是不是魏導的那部。當然,之後的好電影當然是有的,我想《父後七日》、《停車》、《帶我去遠方》是一定能擠進台灣好電影前十的,至於說《九降風》,其實我真沒什麼印象了,除了海報上的天空和少年,似乎電影語言太容易混淆在一大批台灣電影中,抽離不出,對於沒有像《艋舺》這么高辨識度的電影真的很容易淹沒在台灣電影浪潮里,傻傻分不清楚。這部《星空》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突破。
我到電影院的時候,電影已經開始20分鍾了,我很慶幸我能在20分鍾以後看懂片子,並且沒有被搞暈菜,導演沒有玩浮誇,沒有玩懸念,平鋪直敘,自然而言。原本我以為內部觀摩活動不會有那麼多人,殊不知確實就有那麼多人,大放映廳座無虛席,我就只好坐在旁邊走道上,這也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在雖然鋪著地毯但也極不舒服的台階上看完整場電影。其實《星空》不難理解,講述的就是兩個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因為家庭、學校、懵懂的感情而拉扯出來的成長的故事,老百姓的,平民化的,就像你弟弟或侄子的故事。
可能是因為那句「我們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就把我整個吸引住了,這更像是一個被工作、社會壓迫太久的上班族內心迫切的念想一樣,朴實的一句話卻能量十足。「私奔」的情感總是吸引我的,沒有揮一揮手帶走雲彩的惆悵,多的卻是更加直接的內心需求。於是他們就去了,在脫軌的火車上穿越星空,然後開啟了認識自己、了解別人內心掙扎欲求的秘密旅行。我覺得人總是希望更強烈的活著的,這在小美身上表現得極為明顯,由於家庭的即將破碎,爺爺的離去,而真正有一個更貼近自己了解自己和懂自己的人對於小美來講變得很珍貴,小傑便是這個人。當然,在小傑身上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電影里,小美問小傑,你覺得兩個人之間的愛會消失么?小傑答:會。堅決得像個經歷豐腴的成年人一樣,而那種表現也恰恰只是年少的假成熟,對於一個13歲少年來講,或許他並不明白,愛並不是最重要的,探索愛和需求的過程才最重要。其實這套用在二三十歲的人身上也依然成立,所以原則上,《星空》更多的,是給那些因為壓力和周遭紛繁瑣事無法自處的人看的,讓他們更有勇氣說出那句「我們一起去看星星」,當然,可以不用是原句,也可以換成「我們私奔吧,現在!」「我們搞一下吧,晚上!」「我們不要再掙扎了,愛誰誰去。」之類的。重要的是放開各種束縛,按照自己的內心去生活和感受。
我一直不太明白為什麼在火車起飛以及翱翔在星空中的那些時間小傑是睡著的狀態,如果把這個伏筆理解為小美的內心世界或者每個人內心的差異化而變得有距離感是不是正確的。一開始的旅程是全新的旅程,是了解對方、了解自己的旅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才是消除這種內心差異、情感距離的一個靠近的過程。在這個旅程中,每個人看風景的眼光都不同,但最重要的,是當迷霧退散以後,是否可以一同仰望星空,去尋找更堅定的價值觀和生活狀態。
其實這部電影也是極具符號化的,拼圖、折紙,這些小孩子玩意兒其實本質上也映射了現代人內心的渴望,渴望拉近與別人距離,渴望被援溺振渴,渴望更純真的情感,而本質上,每個人都是缺了角的拼圖,只看你走過那段看星空的旅程,有沒有找到更妥帖的那一塊人格,拼湊上去,完善自己,也更懂得與人相處。雖然說教,但不是沒有道理。
鏡頭沒什麼好說的,四平八穩,沒有耍花腔沒有各種晃動到讓人發指的所謂的「情感表達手法」,要看暈眩的台灣電影可以選擇《陽陽》,要看浮躁的台灣電影可以選擇《愛的發聲練習》,《星空》有的,就是那些帶著小幻想、小沖突和小羞澀卻讓你更加勇敢的自我更新,輕松又有想像空間。
一部電影,怎麼可以沒有缺點,對於只獨立執導過兩部電影的林書宇先生而言,更是如此,以下觀點純屬個人感受,敝帚自珍,若有相左意見,望請點撥指導斧正。
整部片子順下來,發現情感的高潮和爆發點似乎少了一些,一直穩扎穩打,卻忘記電影本身的起伏,如果有更加強烈的情緒渲染,可能會更有記憶點,讓看客更加深刻和感動。桂綸鎂的出現我對此持保留態度,不予置評就是最好的表態。其他演員都非常好。
最後,如果結尾法國小巷子的那間拼圖店,只有那副《星空》的地圖是缺了一塊,或許會更完美,更有想像空間。
在放手前,想要抓多緊,就抓多緊。讓我們每一個成年人,都讀懂小孩的語言,讓每一個小孩,都用自己的方式讓成年人知道,他們活得多不強烈。
⑥ 求電影觀後感一篇。。。
看了這部電影,才知道李小龍跟葉問有著很深的淵源,也明白了中國武術之偉大。詠春拳術從一套女兒家的自衛術發展到實戰技擊之上,並在數十年間急速發展,將詠春拳從佛山發展到世界每個角落,成為國際間享負盛名的中國武術,亦是現今最多外國人研習的中國武術。詠春拳的起源與發展一致被認定為:『起於嚴詠春,衍於梁贊,盛於葉問!』
看了這部電影,很容易就和我們國家目前的形勢聯系起來。當前經濟危機陰雲散不全球,我國的實體經濟受到強烈沖擊。國內腐敗日益嚴重,社會動盪現象時有發生。可以說當前的經濟形勢有些當年政治形勢的味道,畢竟經濟是政治的延續嘛!
此時,我們應當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全民一心,抗擊經濟危機,國家才能持續高速發展。我覺得這部篇子推出的時機非常好,在經濟危機進一步深化的時候上映,無疑將喚醒一部分中國人的愛國良知。希望國家和人民,都能像葉問一樣,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勇敢的迎接挑戰。
⑦ 10部勵志電影的觀後感(多懸賞)
Forrest Gump (1994) 阿甘正傳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肖申克的救贖
Fight Club (1999) 搏擊俱樂部
dancer in the dark 黑暗中的舞者;
Big Fish (2003) 大魚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 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
Meet Joe Black (1998) 第六感生死緣
Schindler's List (1993) 辛德勒的名單
The Green Mile (1999) 綠色奇跡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Le (2001) 天使愛美麗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飛越瘋人院
Scent of a Woman (1992) 女人香
Vita è bella, La (1997) 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Cast Away (2000) 荒島餘生
The Truman Show (1998) 楚門的世界
Hotaru no haka 螢火蟲之墓/再見螢火蟲;
Lola rennt (1998) 勞拉快跑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e.t.外星人
American History X (1998) 美國X檔案
Crash (2004) 撞車
Philadelphia (1993) 費城故事
The Man From Earth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21 Grams (2003) 21克
K-PAX (2001) K星異客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2001) 人工智慧
Lars and the Real Girl 充氣娃娃之戀;
I Am Sam (2001) 我是山姆
Charlottes Web 夏洛特的網;
Good Bye Lenin! (2003) 再見列寧
Gattaca 千鈞一發;
Mystic River 神秘河;
dog day afternoon 熱天午後;
dead poets society 春風化雨/死亡詩社;
Being John Malkovich (1999) 變腦
⑧ 求一篇電影觀後感 800字左右
《魂斷藍橋》在美國電影史上不算出眾,卻是美國電影在中國成功的典型範例。成功指的不僅僅是票房,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深遠影響。但凡喜歡看電影的中國人,一提到美國經典電影,很難忽略掉《魂斷藍橋》,而它也是我愛上好萊塢電影的原因。電影以二戰作為序曲,由羅伊的回憶帶我們回到一戰的倫敦。同樣的滑鐵盧橋,伊人已逝,戰爭卻還在繼續,不禁令人唏噓。
那是在空襲時,羅伊偶然幫助了美麗的芭蕾舞演員馬拉,兩人相談甚歡。影片前半部分洋溢著愛情片慣有的浪漫主義傳奇色彩。羅伊看馬拉演出、之後甜蜜約會、次日即在雨中求婚……不知有多少女孩對這一幕印象深刻,即使許多年後,傑克和羅絲在泰坦尼克號上飛翔,也沒有像羅伊的求婚那樣打動我。費雯麗像小貓一樣害羞迷人,好像一點撥就會融化,當她既驚喜又緊張地穿上衣服奔向雨中的羅伊時,又像一隻不知所措的小鹿在亂撞;羅伊像小熊一樣可愛陽光,好像擁著愛人就是擁著全世界,白馬王子既純真又成熟的心靈,既溫柔又霸道的求婚,讓觀眾和馬拉都一起興奮不已。當他們接吻時,那幸福的神情,讓還在童年的我,就似乎明白了,情人的吻應該是很溫暖、很美妙的吧。
可是,當部隊提前開拔,兩人還來不及結婚,甚至來不及告別後,整個故事就倒向了悲劇的一面。先是失業,後是馬拉以為羅伊陣亡,接著是淪為應召女郎。看著一個清純女孩成了妓女,觀眾的心都揪緊了。但最大的悲劇卻在於,陷入骯臟的泥潭後,那個昔日的純潔愛侶,那段純真年代的最佳見證--羅伊回來了!
馬拉和羅伊太相愛了,這是好事,但好事在某些情形下,也會造成悲劇。深愛一個人,會看不見對方的缺點,認為對方是完美的,而自己又恰恰是不足的,需要完善的。所以,許多人在愛人面前會緊張,這很正常。互相深愛,則意味著雙方皆是如此情緒,緊張到箭在弦上,不該說的話會說,不該做的事會做,簡直處處自擺烏龍,所以相愛至深的兩人如果不想最後鬧到互相傷害的地步,就一定需要調節好自己的情緒。見多識廣、經歷生死的羅伊做得很不錯,但溫柔敏感的馬拉在這方面就有明顯欠缺了。
我們設身處地為馬拉想想:如果你深愛一個人,一定希望自己在對方心目中是完美的,但你自己清楚,其實你不完美,而且好像更糟;如果他也深愛你,你看出他也把你看作完美典範,但你自己明了,如果他有一天發現了你的過去,他會失望,甚至可能會輕視你。你能忍受嗎?一個你深愛、曾經也深愛你的人,看到了你最壞的一面。然後,他贊賞的、愛慕的、渴求的目光演變為鄙薄的、後悔的、漠視的……任何人想到這兒,都會寒氣陣陣襲來。
在愛情中,有一種情緒叫「先發制人」--「我知道這人一定看不上我,所以我要先裝出一副也看不上他(她)的樣子。」在馬拉的這種情形中,我想有些自尊心強、好面子的人會採用差不多的方式--「我知道這人遲早看不上我,所以我要更早裝出一副看不上他(她)的樣子。」這是一種以傷害對方為結果,達到保護自己最終不受傷的方式,但馬拉不是這種人,如果她會的話,她就不是她了。
假如馬拉不那麼愛羅伊,只是單純地想自己的生活會由此發生好的轉變,而不去想自己在羅伊心中會是怎樣的形象,她根本不會離開。而離開羅伊的馬拉又能到哪去呢?之前淪為妓女,一是由於生活所迫,二是以為愛人已死,心如死灰,貞潔也毫無意義。而現在,羅伊回來了,自己那顆純潔的心靈也跟著回來了,可不純潔的經歷卻刻在她身上,她自己認為怎樣也抹不去。沒有退路了,只有一死。戰爭造成了悲劇,性格也決定了命運,馬拉是柔弱的,惹人憐愛的,令人同情的,所以她的不幸賺來了無數觀眾的眼淚。
看到這兒,我們是不是會幡然大悟,為什麼《魂斷藍橋》在東方受到的追捧遠比它的故鄉美國來得熱烈。因為故事中的貞潔觀念、門第觀念、一見鍾情、一生痴戀,簡直同中國傳統的才子佳人故事毫無二致。《魂斷藍橋》在中國的成功,不是因為它輸出了美國人的價值觀,恰恰相反,是因為它迎合了東方人的價值觀
⑨ 「SchoolDays電視劇觀後感」
[「SchoolDays電視劇觀後感」]
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誠的心理剖析
二、 我眼中的女主角們:世界、言葉和剎那
三、 悲劇的根源: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一、
伊藤誠,在故事剛開始的時候,可以說是個品學兼優的模範學生,當然看看AV這樣的小事是很正常的,在日本不看的話才有問題,「SchoolDays電視劇觀後感」。總的來說,他是個比較天真、比較消極(害羞、缺乏決斷)、比較偏向感性的人,沒有嘗到過生活的艱辛,對愛情很嚮往,但完全沒有經驗,所有的知識都來自於那些不太靠譜的書(這書好像還毒害了泰介的說)。。。
如果沒有被世界看到言葉的照片的話,他可能會一直默默關注著同樣害羞的言葉,然後兩人擦肩而過,留下一段讓人回味也讓人惆悵的暗戀回憶。。。然後,到了一定的年紀,他可能會遇到一個比較主動的女生,如果這個女生還算符合他的口味,他會半推半就地交往下去,成家立業,就像現實世界中每天發生的事情那樣。。。可是,可是世界,西園寺世界改變了我。。。
像誠這樣悶騷的宅男,如果不是世界推他一把,他是沒勇氣去接觸言葉的。。。他是軟弱的,潛意識里害怕失敗,寧願保持現狀留著夢給自己,也不要為美夢成真而去冒連夢都破滅的險,這樣性格的人,真是不適合那種轟轟烈烈、愛的死去活來的愛情啊。。。真正偉大的愛情,都是堅強者和勇敢者的游戲,沒有必死的信念和破釜沉舟的決心的話,還是不要輕易嘗試了。。。(本人年輕時是愛情至上主義者,經歷的愛情真是讓人死去活來,還好熬過來了,不過也沒有精力和勇氣再去嘗試了。。。)
接觸到夢中的女神之後,偶像破滅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人不可能完美,完美的東西只存在於你的想像之中,美女不但和你一樣要吃喝拉撒,也一樣有喜怒哀樂,她不會完全迎合你的需要,因為除了你以外,她也還有她的生活和堅持。。。滿懷憧憬的誠,遇到了挫折,原來就很脆弱的信心受到了打擊。面對這樣的挫折和打擊,軟弱的誠選擇了逃避:不是我不好,是言葉太難相處了,看,世界就很主動很寬容(主動的吻、特訓),還是世界最好了。。。這里,大多數的人的反應都是一樣的,更不用說誠只是個十六歲的懵懂少年,因為他們沒有堅強到可以剖析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的缺陷,那樣會讓他完全對自己喪失信心,導致意志崩潰而自暴自棄,就像他後來一樣。。。
世界的愛,讓誠受到打擊的信心得到恢復,他感到輕松、愉悅,同時,自欺欺人的特訓說,讓他完全沒有要負責的壓力,這時的誠,應該是最幸福的誠吧。。。責任,這是愛情的沉重的另一面,為了責任,你就得做出痛苦的抉擇,為了一棵樹放棄整個森林。。。女孩子沒有這樣的痛苦嗎?我想也一樣是有的,只是在這個男權社會中,女性的痛苦更加被漠視罷了。。。
漸漸的,誠也意識到了和世界的弄假成真,但面對慢慢調整了狀態的言葉,他實在是難以取捨。。。這段的心理我真的很能夠理解,如果你是他,你會冷酷到去拒絕言葉嗎?他只是個十六歲的少年,而言葉又是那樣的優秀,他能做到若即若離,已經很不容易了。。。這時,他開始對自己的人品產生了疑問: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啊?一邊占著世界,一邊想著言葉,泰介、剎那的幾次詢問更讓他感到壓力。。。
終於,攤牌的時刻要到了。。。學園祭、民族舞,你選一個舞伴吧!這里不得不說,三人組和籃球社的女生們是悲劇的罪魁禍首,沒有她們的推波助瀾,誠可能會一直逃避下去,他是個消極的人,因為不想承擔責任,所以不肯主動做決定。乙女逆推很輕易地成功了,如果言葉沒有被纏住,主動約他的話,他也會和言葉做同樣的事情。。。如果這樣發展,那麼最後三女和他的關系是比較平等的,出現誠在各方維持平衡的可能性很大,腳踩幾只船維持很久的實例在現實中很常見,這種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後冷靜下來總會不了了之。。。
籃球社的偷拍錄像,把一向善於逃避的誠逼到了死角,他崩潰了,就像言葉得知他選擇了和世界一起跳民族舞的時刻一樣。。。他崩潰的結果,是自暴自棄,原來我就是個人渣啊,那就做個人渣吧,做好人多累啊,那麼多煩心的事情。。。所以,就變成了大家的誠,這里,偷拍錄像的另一個功勞,是為誠做了免費宣傳,原來這個傢伙只要主動上門,他是不會拒絕的。。。
世界的懷孕,更讓他感到責任這東西的壓力,世界越逼迫他,他越反感:我想輕松一點才和你在一起,如果早知道你也那麼麻煩,我就不選你了。。。這時,他眾叛親離,卻遇到了同樣崩潰的言葉。。。言葉的心理在那時已經嚴重扭曲了,她對誠的心態已經不是縱容可以表述的了,完全是無條件服從的奴隸心態了:只要和我在一起,你想干什麼我都贊同你。。。在已經變態的言葉的身上,他又找到了那份輕松:原來,即使我是個人渣,也有人愛我的,於是,他又倒向了言葉。。。把這一幕說成是言葉的救贖,是不客觀的,因為誠並沒有因為言葉接受了他而調整心態,他依然在逃避責任。。。如果他因為言葉而真正醒悟了,他就不會對世界那麼漠不關心,導致最後的被殺。
誠最後的那聲:世界。。。真是太精彩了,給人的回味,簡直可以和林黛玉臨終的那句相比:寶玉,你好。。。這兩句,都讓我淚流滿面啊。。。是懺悔、是頓悟、是怨恨、是解脫。。。總之,一切結束了。。。對於沒有墮落、不想自暴自棄的誠來說,這,也許也是一個不錯的結果:因為,這不用他再作那些沉重的選擇了。。。世界再次幫助他作出了選擇。。。
二、
不得不說,女主角們都塑造得很成功:完全不同的性格,卻都讓你欲罷不能,相信你也能體會誠的痛苦了吧。。。看著論壇中大家為自己心中的最愛而戰,也說明了選擇的艱難,怎麼都是錯啊。。。
世界是最像普通少女的:外表開朗活潑,內心卻脆弱而缺乏自信。。。世界是現實和平凡的:她沒有富貴的家世,成績也算不上優秀,容貌還不錯,但也沒有像言葉那樣火爆的身材。。。這一切,她自己也很清楚。所以,剛開始她發現誠喜歡言葉的時候,她選擇了幫助誠實現願望。她是愛誠的,覺得自己和言葉相比,差距很明顯:言葉相貌好身材棒、成績優秀(班長)、性格溫柔,怎麼看誠也是應該喜歡她而不是自己。
第一集的末尾那個吻,是我愛上她的原因,不過我想不是誠愛上她的原因。這一吻的性質,其實和剎那在誠睡著時的那一吻是一樣的:再見,我的愛,去追尋你的夢吧,她會代替我更好地愛你的。。。
特訓是她的性格的必然,換了剎那,就不是這個結果。。。她是個普通的女孩,沒有那麼冷靜和理智,而且,作為同桌,朝夕相處,要徹底了斷這份感情,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和誠嘗試做愛這件事,如果是在國內,還有些可以商榷,畢竟國內是很看重這事情的後果的;但在日本,這事沒那麼嚴重,要不學園祭也不會有像休息室那樣離譜的事情了。。。(同樣,也可以解釋言葉被強推後的反應,雖然當時她已經不正常了。。。)
她意識到誠態度的改變後,反應也是很普遍化的:對言葉有負罪感(言葉打她一巴掌她也忍了),但認為誠其實喜歡自己時,也不會放棄爭取他的心,真愛總是沒有錯的。當時在她的心目中,誠還是完美的,所以既然說喜歡的是她,那她認為誠對言葉一定已經是放棄了,只是不好意思說出來。所以學園祭要求誠共舞,也是委婉地推動誠表明態度,讓言葉死心。而誠和乙女的錄像,打破了她對誠的美好幻想,之後誠自暴自棄,她算是看清了。。。剎那的離去對她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她終於得知剎那其實也是愛誠的,但為了她放棄了的時候。這時,世界的心理崩潰了,如果沒有懷孕的話(在這里不用討論她實際是否懷孕的事情,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相信自己是真的懷孕了),她也許會在消沉一段時間後,選擇離開,但她認為自己懷孕了。
孕婦對孩子的感情,尤其是對自己喜歡的男人的孩子的感情,是無法理喻的。這是自然對人類的最大束縛,也是母愛之所以最偉大的原因。所以,她對誠的期望變成了孩子母親對父親的期望:你可以花心,但你不能不管你的孩子,觀後感《「SchoolDays電視劇觀後感」》。當誠和言葉當著她的面熱吻時,她絕望了,誠建議她去言葉推薦的醫院墮胎,更讓她憤怒難忍:搶了我的男人,還要奪走我的孩子,太過分了吧!而她理智的另一半—剎那,已經遠在法國。殺死誠之後,她沒有自殺,也是為了孩子。如果要女人在孩子和丈夫之間選一個活下來,我想大多數女人會選孩子(我問過老婆,她很肯定地說選孩子),呵呵,其實孩子才是男人最大的情敵啊。。。
再說言葉。她簡直是完美的化身:天使面孔、魔鬼身材,成績優秀、性情溫柔,家境優越就更不用說了。可惜,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德高於行,人必毀之。女生是嫉妒心很強的生物,她一直受到孤立和冷落。所以言葉的內心是矛盾的:她知道自己的優秀,但對他人對待自己的態度沒有信心;她習慣忍讓,但對自己真正看重的東西非常執著,絕不肯妥協;她做決定很猶豫,但下定決心就不會回頭。
言葉知道自己的身體對男生的誘惑有多大,所以一開始對誠的急切不適應,是很正常的。畢竟,她是很認真地看待這段感情的,肯定不希望誠僅僅是因為想得到她的身體而和她交往。這是男權社會中,男女對待愛情的很大不同之處。誠的行為在日本其實也不是很過分,不過對言葉這樣的女孩來說,也可以說過分了點。兩人都是太不善於溝通,如果沒有世界的話,可能誠也早就退縮了。這里言葉和誠一樣犯了理想主義的錯誤,都認為對方應該是自己想像中的那種完美的對象。如果世界就此放手,可能是最好的時機,總之言葉和誠不是理想的一對,他們愛的是自己理想中的對方。
言葉在確認自己的感情之後,是很執著的。比如,乙女和三人組在平時欺負她,她都忍了,但說到誠是自己男友的問題,她毫不含糊、針鋒相對。看到世界從誠家裡出來時,她會憤怒地扇了世界一個耳光,然後懇求世界放手。她很容易陷入自我的執念,寧可催眠自己,也不肯面對殘酷的現實。
學園祭的夜晚,是最殘酷也最美麗的一幕:世界和誠在歡快地跳舞,崩潰的言葉在被泰介強推。。。這好像也有點寶玉成親、黛玉死去的凄美。。。當時的言葉,已經是行屍走肉了,對於泰介的行為,她是催眠了自己(口中一直叫誠。。。),可憐的言葉,就在這時已經瘋了。。。看到這里我發現其實泰介也並不討厭,他也挺可憐的。。。
這之後的言葉,完全被自己的執念控制,已經喪失自我了(其實就是瘋了)。。。看她那無神的雙眼、自言自語的行動,讓人感嘆愛情真是有害健康啊。。。可是,如果沒有了愛情,我們的青春和人生,還有什麼東西那麼絢爛、那麼美麗呢。。。她的執念就是奪回誠,和他一起過兩人世界。所以,她砍下誠的頭顱帶在身邊,又去殺了世界,最後在船上抱著誠的頭,終於如願了。。。
言葉是珍貴的,誠沒有好到能配上她,至少他不夠成熟,當然這也有年齡的問題。。。可是,比誠好的男人,又能有多少呢?言葉們註定是孤獨的,所以,等待吧,祈禱吧,因為和你一樣優秀的男人也是孤獨的,至少在遇到你以前。。。
最後說說剎那。關於剎那的感情,故事中是用了倒敘的手法,刻畫得也非常成功。剎那用一個字形容,那就是:酷!至少看前幾集你一定會有這樣的印象。剎那是理性的化身,她真正堅強、理智,所以對愛情的問題上,剎那是冷酷的,無論對自己,還是對言葉,或是對誠。剎那個子矮小,更沒有胸部(無良翻譯對言葉、世界、光和剎那的評價:從大到小,從有到無),但她內心很強大,擁有最強烈的自信,所以當班長是很合適的(言葉也是班長,根本沒她那樣的氣場)。。。
剎那在發現世界也暗戀誠以後,決絕地把誠讓給了世界,顯示的不僅是她對世界深厚的感情,也是理智和果斷的表現。她認為自己是可以獨立的,而世界沒她那麼堅強,所以誠應該給世界。而且,相對於虛無縹緲的誠,和世界那麼多年的感情是更應該珍視的。在對言葉的態度上,她是理智和冷酷的,作為世界最好的朋友,她的行為完全是應該受到表揚的。
她對自己和誠的酷勁,在偷吻誠和最後機場的離別這兩個場景表現地淋漓盡致。她不像世界那樣控制不住感情,而是在誠睡著,無人察覺的情況下,偷吻了誠。她對自己的感情控製得太好,誠在最後她離去前根本沒有意識到。離去的一幕,誠在機場大叫她的名字,試圖找到她,而她,根本置之不理,毅然決然地走了。她肯定在擔心,誠這個見一個愛一個的傢伙,如果捨不得她,會影響世界的。再見吧,我的愛人我的好友,為了你們的將來,我還是避開比較好。。。
剎那是個好姑娘。世界上的女孩如果都像剎那,誠也不會死。剎那是現實版的好妻子,她愛你,但有理智,不會不顧一切。雖然她的愛不那麼火熱瘋狂,但可以細水長流。剎那更是愛人生活和事業的好助手,有這樣聰明的老婆你想不當好男人都不行啊,難怪剎那的粉絲也那麼多。
另外簡單說說乙女吧。乙女的愛是一種更為初級的朦朧好感,畢竟從初中就開始了。乙女心中的誠的形象,在和誠交往後迅速幻滅了。這和乙女的性格有關,也和她和誠真正相處的時間不多有關。所以在她發現她認識的真正的誠不是她所想要的那種人的時候,她能夠最後離開誠。乙女是很現實的,也是堅強的,她有自己明確的目標,為了目標可以主動出擊,失敗了也能接受事實。談戀愛的女生最應該學乙女,勇於嘗試,也勇於接受失敗,相信自己最後一定能找到稱心的伴侶。
三、
看完了這個悲劇,大家都會想一件事:為什麼會這樣,到底是誰的錯?是誠?還是世界?或者言葉、剎那?還是。。。在這些之前,我們得先有個判斷對錯的標准。離開了標准,對錯是無法爭論的。可是,數理化的答案好像比較清楚,牽涉到實際的生活和感情,真的有那種簡單明了、不容置疑的標准嗎?
先看看女主角們的感情。她們對誠的感情無疑都是真誠的,但這段感情在她們心中的分量,是有所不同的。相對來說,乙女的感情是最淺的,她對待感情的態度最像普通人:有,是好事,沒有,也不必強求,生活中還有一些比愛情更重要的事情。剎那次之,畢竟她和誠從未正式交往,而相對和世界的友情,對誠的愛情也是次要的。世界和言葉就比較難以分辨了。有人會說,言葉的感情明顯更加深,一直不離不棄,完全無條件包容誠。男同學們大概都想自己的情人像言葉一樣吧,但這是種很可恥的想法,除非你能像言葉包容你一樣包容言葉,你能接受言葉腳踏幾條船嗎?如果你真的能,那麼,這種感情也就不是現在說的意義上的愛情了。。。
其次,誠真的清楚自己最愛誰嗎?對於一個十六歲的少年來說,他的思想還遠未成熟,他甚至不了解自己,因為他本身就還在成長中,變化中。面對那麼一群愛慕自己的美少女們,即使他覺得必須做出選擇,那他能以什麼為標准呢?是她們對他的愛,還是他對她們的愛,還是選擇之後可能造成的後果?說誠搖擺不定的女生還情有可原,男同學們捫心自問,你十六歲時遇到這樣的事情,你能拒絕誰呢?
如果誠生活在原始社會,他是個幸福的男人,根本不會有這樣的煩惱,更不會有那麼悲慘的結局。可是,我們改變了世界,一夫一妻的制度慢慢成形了,對一直處於男權社會的大部分女性來說,也許是件好事。而世界也在改變我和你,原始社會那種只要大家兩廂情願,就可以和諧相處的觀念被改變了。我們認同的愛情,已經必須是獨占和排他的了,否則,就是對對方的不尊重,道德淪喪。。。可是真正優秀的男女都是那麼少,在適合的時候遇到的幾率更是小的可憐,那麼,在和其他人分享一個你好不容易很喜歡的人和繼續等待兩者之間,你如何選擇呢?等待是有時間限制的,畢竟你的青春只有那短短的一段。或者到了等不下去的時候,找個能忍受的結婚生子算了,這些哪種才是真正對自己負責的選擇?
對這個問題,我沒有很好的答案。對於我個人來說,顛覆現有的婚姻制度是個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但這明顯是很難在短時期內實現的,或許在人類滅亡以前都難以實現。所以唯一比較有現實意義的建議,就是不要去嘗試你無法控制後果的事情,尤其是讓女方懷孕這種要命的事情。「panli代購觀後感」
/blog_7b8e103d0100vn3x.html
「menofhonor觀後感」
/blog_7b8d8c6d0100wdhv.html
「HP電影觀後感【?】」
/blog_7b6558d70100tnqo.html
「Hp7觀後感」
/blog_7b8e103d0100vn3b.html
〔「SchoolDays電視劇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⑩ 電影觀後感作文
《葉問觀後感》
葉問,我本對這人毫無知曉,但是我通過電影《葉問》後,對這人有些了解,我是一個生活在90年代後的,我們現在的生活跟以前相比,真是差距千里,《葉問》這一部電影充分的體現了舊社會人們生活水平與遭受到國外人的侵略痛苦。這一部電影,我是帶著憤怒而又高興的心情看完的,憤怒的是當時的舊社會不公平與侵略者的野蠻,開心的是我們中國人團結,堅強,有骨氣。
葉問生活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他有著妻兒,他熱愛武術,生活過的很平常,常常還會為了煉功而忘記陪自己的妻子與他那可愛的兒子,在電影里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我不是怕老婆,我是尊重老婆」。這充分的體現了當時葉問對他的妻子是多麼的尊重。
然而。就在1937年的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了,可惡的日本人大舉侵入我們的土地,令我們中國人民不聊生,餓殍遍野。在1938年10月,佛山淪陷,日軍大肆破壞廠房,設備和樓宅。擁有30多萬人口的佛山,僅僅只剩下七萬餘人,全市亦保存十多個作坊繼續生產。。而葉家大豪宅亦遭日軍霸佔,用作日軍總部,葉問一家三口無家可歸。生活苦困。
葉問一家三口找了個簡陋的房子住了下來,而此時家裡沒有米了,葉問於是拿著他那心愛的懷表拿去換成米,在盧溝橋事變還未發生前,葉問在當地已經有相當高的名聲了,因為他為佛山人打敗了外來踢管的人,所以米鋪老闆就多給了他些米。生活簡朴的過著,他為了幫助家裡能有點經濟來源,於是到一家煤礦幫助挖煤,在挖煤廠他碰到了以前要好的朋友,也是習武之人,但是這個好朋友始終永遠都再見不到他了。。因為被當時黑暗的日本人拉去比武,被日本人活活的打死。可恨的是廖家拳法的創始人挑戰他們日本人三個,但是沒有打過那三個可惡的日本人,當他拿起日本人給他的米後,「碰」的一槍。。。。他也永遠的離世界而去了。。 雖然輸了,但是他為我們中國人贏回了尊嚴。就在葉問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一骨怒氣從他身上散發出來,大聲的喊著:「我要挑戰十個。」不堪一擊的日本人被葉問打的滿地爪牙,一個個狼狽的躺在地上。而當時日軍領頭人物「佐藤將軍」見葉問武藝精湛。想要他繼續再來比武,佐藤將軍讓翻譯給葉問他的話。而翻譯正是當年崇拜葉問的一個地方治安隊隊長。葉問很有骨氣的說:「我不是為這些米來的。」而佐藤繼續追問他的名字後,他說:「我只是個中國人」。而此時翻譯跟佐藤說:「他說他會再來的,他說他叫葉問」。其實這個翻譯也是很有骨氣的,只是在當時的局勢下,他不得不這么做,也許他會被人說成走狗,但是他始終是個中國人,在繼續觀看後。佐藤因為找不到葉問,把翻譯打了個半死,而翻譯卻幫助葉問找藏身地,幫助他們一家人,擺脫日本人的搜查。但是始終躲不過日本人的搜查,日軍在一家綿織場找到了他,而這個綿織場是他以前一位非常友好的朋友開的。他的名字叫:「周清泉」
葉問被日本人帶走後。周清泉幫助葉問把他的妻子和兒子都帶到台灣去,而就在此時,葉問的妻子哭著喊著說這可能是他最後一次比武了,周清泉又回到了比武現場。
在比武的前一天,佐藤旁邊的一個助手威脅葉問,如果這場比武你贏了,我就一槍斃了你。切切相反葉問在比武的時候把佐藤將軍打死了,而佐藤將軍的助手拿起槍一槍打中葉問胸部上前方,就在這一幕。。。我驚住了。彷彿我當時就在現場,不願意看到這一幕發生。幸好的是葉問的好友與妻子在現場,急時把他救走。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取得勝利,結束了長達8年的抗戰。
1949年葉問宗師居住香港,並在九龍飯店職工總會開辦第一個詠春拳術班,開展了宗師人生新的一頁。
1967年葉問宗師終完成其晚年最大心願,創辦了詠春體育會,集合一眾同門齊心發揚『詠春拳』,詠春拳發展至今已是世界知名拳術,葉問的徒子徒孫,累計超過了200萬人,詠春弟子人才輩出,當中就包括了一代武打巨星----- 李小龍。
寫下此篇觀後感是為了紀念舊社會的惡劣,國外軍人的野蠻與霸道。我雖是出生在90年代,但是我擁有一顆愛國的心,擁有中國人應該有的骨氣!最後希望各位中國人能平平安安,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