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電影導演的書
㈠ 關於導演入門的書有推薦么
《電影導演藝術教程》《電影導演的表演藝術》《導演功課》《榮譽》《故事》《電影劇本寫作基礎》《電影劇作者疑難問題解決指南》《電影語言的語法》《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世界電影史》《中國電影藝術史教程》《電影史理論與實踐》《電影語言》《電影美學》《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認識電影(插圖第11版)》《電影是什麼?》《電影的本性》《電影藝術詞典》
㈡ 導演入門書籍
1、《影視導演基礎》
《影視導演基礎》由2009年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心語。這本書是涉及這一領域的基礎教材,它為業內和業外熱愛影視導演專業的人提供一些可資學習的知識與幫助。
2、《經典電影理論導論》
本書是美國著名電影理論家達德利·安德魯的經典著作,清晰透徹地挖掘了經典時期主要電影理論的傳統與核心。作者是達德利·安德魯。
3、《電影鏡頭設計:從構思到銀幕》
《電影鏡頭設計:從構思到銀幕》由2010年後浪出版咨詢(北京)有限責任公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卡茨。
4、《導演的攝影課》
《導演的攝影課》由2014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傑奎琳·弗洛斯特,是面向導演和攝影師的UCLA課程。
5、《青年電影手冊》
國內第一本以影評、導演對話、電影理論和電影創作與參展指南的專業性圖書,以「網聚電影人的力量」為目標,關注新人的成長發展和中國電影商業和藝術方面的新浪潮趨勢。現主編為程青松。
㈢ 電影的世界50位最有影響力的世界電影大師
《電影:50位最有影響力的世界電影大師》向我們介紹了世界電影史上50位最具影響力的導演。書中既有對各位影壇傑出大師如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黑澤明、昆汀·塔倫蒂諾等的簡明扼要的經歷介紹,也有對他們的經典作品及其影響力的剖析和闡釋。《電影:50位最有影響力的世界電影大師》通過對這些顛覆傳統、開辟全新格局的電影大師的解析,《電影:50位最有影響力的世界電影大師》帶領我們走入電影世界,並從中了解那些建構電影世界的偉大理念。
㈣ 世界著名電影導演(如:斯皮爾伯格,呂克貝松,希區柯克,邁克爾貝等)簡介及作品介紹,非常感謝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電影史上最具天才的懸疑片導演,他的攝影技巧總是與心理分析融成一體,但他更善於創造娛樂,《精神病患者》《後窗》《迷魂記》——恐怕沒有比他們更好的懸疑片了。
必看影片:《西北偏北》
馬丁·斯科塞斯
是一個流動的唱片圖書館,還沒有誰比他更善於在影片中利用各種音樂,幾乎盡善盡美的電影感覺,匹配上挖掘演員身上最好的潛力的能力,結果就是:最好的電影。
必看影片:《計程車司機》《禁閉島》《好傢伙》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有一天你會將那些白日夢變成電影。」斯皮爾伯格曾經這么說過。按照這個基本原理,他能夠拍出既有娛樂性又有藝術性的電影似乎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他的確既是一個狡猾的商人,又是一個藝術家,而他最大的天分在於,他能夠准確地把握住人們的觀點,並將這種觀點加以實現。
必看影片《ET》《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單》
蒂姆·波頓
現代電影最大的謎題,其獨特的嗜好是極力破壞明星的形象,一個善於製造票房炸彈的導演,同時也是一個善於在畫布上揮灑的藝術家。
必看影片:《剪刀手愛德華》《大魚》
詹姆斯·卡梅隆
一個誇大狂,精通於以實際行動說明什麼叫「高投入,高回報」,例行公事是製造有史以來最昂貴的電影,雖然不能說是世界之王,但也相去不遠。
必看《泰坦尼克號》《阿凡達》《終結者》《異形》
呂克貝松
法國技術主義專家,具有強烈的視覺感和操作技巧。
必看影片:《這個殺手不太冷》《第五元素》
㈤ 電影史上著名導演及其作品有那些
1.世界十大電影導演排行第一位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這是毫無爭議的,再難找到一位導演在商業與藝術間游刃有餘,把商業與藝術結合的天衣無縫.他的電影不失娛樂,同時兼備極高的藝術性,而更多的則是人文關懷,這就是他區別於好萊塢另兩為超級大導盧卡斯和卡梅隆的地方.
2.喬治·盧卡斯 這是對各位大導演的訪談記錄.星戰公映那年,郎·霍華德23歲,「當電影結束時,我一句話沒說,走出劇場,又排了一個半小時的隊買票,又看了一遍。」他後來成為盧卡斯的弟子,出師後導演了《魔繭》、《阿波羅13》、《美麗心靈》等科幻影片和科學家傳記片。
那年,詹姆斯·卡梅隆也是23歲:「看《星球大戰》讓我驚喜得要尿褲子。我從椅子上跳了起來,天哪,誰做的?我告訴自己,嗨,伙計,我也要拍這樣的電影。我就這樣辭去了卡車司機的工作。」7年後他導演了科幻巨片《魔鬼終結者》,又過10年拍了《泰坦尼克》。
那年,彼得·傑克遜只有15歲:「看《星球大戰》改變了我的一生。多麼神奇,又多麼貼近我們平凡人的人生,那是外星,可一樣臟兮兮,很親切。」眾所周知,長大後,他導演了《指環王》三部曲。
那年,斯皮爾伯格31歲:「那些特效跟真的一樣,讓我眼花繚亂。我愛死它了。故事好演員也好。」他本來就是盧卡斯的好友,兩年後,他接連導演了《第三類接觸》、《E.T》、《侏羅紀公園》、《迷失的世界》、《人工智慧》、《少數派報告》等科幻大片,《世界大戰》等等.
那年,雷德利·斯科特40歲:「看了《星球大戰》,我傻眼了。我對我的製片人說:『我們還等什麼?這么棒的東西居然不是我拍的。」他急起直追,兩年後導演了《異形》,又過三年拍了《銀翼殺手》,在影史十大科幻片中分別排名第四和第一。
3.雷德利·斯科特 斯科特是位才華橫溢的大導演,他的《銀翼殺手》和《異形》位列影史最經典科幻電影第一和第四.近年他的《角鬥士》掀起了史詩片浪潮,《黑鷹墜落》其高超的鏡頭語言,剪輯水準和《拯救大兵瑞恩》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人說他帶動起好萊塢的史詩風潮,也親手用《天國王朝》毀掉了史詩片.然而,有多少人看過導演剪輯版的《天國王朝》?
4.彼得·傑克遜 《指環王》成就了傑克遜,傑克迅造就了《指環王》.他的《指環王》達到了既巧奪天工而又渾然天成的境界,完美這個詞也許最適用於《指環王》三部曲.
5.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在藝術道路上堅持不懈的他成為銅臭的好萊塢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不可饒恕》開始,佳作不斷,給影迷們帶來了一次次心靈的洗禮.
6.馬丁·西科塞斯 隨便挑選他的幾部代表作中的一部就能使他名留影史.但是每每在奧斯卡搬獎典禮上看見他失落的背影,總是有些悲傷.
7.奧利弗·斯通 最倍受爭議導演恐怕非他莫屬了.
8.詹姆斯·卡梅隆 將老詹排這么後也非本意,只是他近10年不拍故事長片實在另人失望.
9.呂克·貝松 他的電影總給人以似好萊塢而又非好萊塢的感覺.詭異這個詞我覺得最能形容他的電影.
10.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畢竟他多年沒有佳作問世了,但是《教父》影響至今不衰
㈥ 學導演要看些什麼書
一、《不僅僅是好萊塢》
精選伍迪•艾倫近年來六部佳作進行細讀,對其編劇、導演藝術做了力透紙背、獨辟蹊徑的論述。
從電影文學到電影美學,從劇作結構到導演修辭學,從電影本身到電影背後的大文化背景均有涉及。
對與電影內容相關聯的諸多藝術家及藝術史、比較文化、跨文化研究、人類文化學、性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媒體學等學科和話題全面對接,無一迴避。書中論述立論新穎、旁徵博引,令人耳目一新,不遜於伍迪•艾倫電影作品本身。
㈦ 《賈想I賈樟柯電影手記1996—2008》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賈想 I》(賈樟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LpDAnZPx8XXPmhcHLBaoig
書名:賈想 I
作者:賈樟柯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理想國|台海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6-1
頁數:296
內容簡介:
★ 剛才有年輕人問:「誰能救救我們?」我的回答可能會讓年輕人不舒服:這是奴才的思維。永遠不要等著誰來救我們。我們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筆一筆地畫畫,賈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膠片。
——陳丹青
★陳丹青稱他為「不一樣的動物」。戛納國際電影節「金馬車獎」獲得者,首個獲得該獎的華人導演賈樟柯第一部回顧其電影創作和思路歷程的著作。
★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生命的喜悅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條寧靜的長河」,讓我們好好體會吧。
北島在一篇散文中寫道:人總是自以為經歷的風暴是唯一的,且自喻為風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東搖西晃。
最後他說,下一代怎麼個活法?這是他們自己要回答的問題。
我不知道我們將會是怎麼個活法,我們將拍什麼樣的電影。
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個空洞的詞——我們是誰?
——賈樟柯
★「郵政綠」皮面軟精裝設計,適合隨身攜帶,細細品讀「柯長」對電影藝術、社會現狀的深刻思考。
本書稿是著名電影導演賈樟柯第一部回顧其電影創作和思路歷程的著作,也是對其1996到2008年這十餘年來導演生涯的梳理與總結,全景記錄了這些年來其思考和活動的蹤跡。此書2009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首次出版,此次經作者重新修訂,改版推出。書中收錄了賈樟柯導演生涯各時期對電影藝術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獨特的思考,另有多篇與電影界、藝術界、媒體等多領域關鍵人物的代表性訪談。全書以賈樟柯所拍電影為綱,所有收錄文章以發表的時間順序排列,呈現出導演個人敏感而執著的心路歷程,也體現出賈樟柯以電影抒寫鄉愁的深切情懷。
攝影機面對物質卻審視精神。
在人物無休止的交談、乏味的歌唱、機械的舞蹈背後,我們發現激情只能短暫存在,良心成了偶然現象。
這是一部關於現實的焦灼的電影,一些美好的東西正在從我們的生活中迅速消失。我們面對坍塌,身處困境,生命再次變得孤獨從而顯得高貴。
<導演的話>(「1998年,小武」)
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生命的喜悅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條寧靜的長河」,讓我們好好體會吧。
北島在一篇散文中寫道:人總是自以為經歷的風暴是唯一的,且自喻為風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東搖西晃。
最後他說,下一代怎麼個活法?這是他們自己要回答的問題。
我不知道我們將會是怎麼個活法,我們將拍什麼樣的電影。
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個空洞的詞——我們是誰?
<我不詩化自己的經歷>
在法國的一家影院,我觀看了文德斯的最新紀錄片《樂滿哈瓦那》(Buena Vista Social Club)。這部主要拍攝於古巴、講述幾個老爵士樂手生活的影片也是用數碼技術拍攝,而後轉為膠片的電影。銀幕上粗顆粒的影像閃爍著紀錄的美感,而數碼攝像機靈巧的拍攝特點,也為這部影片帶來了豐富的視點。觀看過程中始終伴隨著觀眾熱情的掌聲,不禁讓我感慨,一種新的電影美學正在隨數碼技術的發展而成型。數碼攝像機對照度的低要求,極小的機身,極易掌握的操作,極低的成本,都使我們看到一種前景。
<有了VCD 和數碼攝像機以後>
這些年來,我目睹了太多朋友想拍一部電影而經歷的遭遇。有的人懷抱一疊劇本,面對「推銷者勿入」的牌子,艱難地推開一家又一家公司。在各種各樣的臉色面前,自尊心嚴重受挫,理想變成了兇手。有的人將希望寄託在人際關系之上,千方百計廣交朋友,在逢場作戲中盼望碰到大哥,能幫小弟一把。但大哥總在別處,希望總在前方。有一天突然會有「老闆」拿走你的劇本,一年半載後,才發現「老闆」也在空手套白狼,而且不是高手。也有人在向外國人「公關」,參加幾次外交公寓的party 後,才發現洋務難搞,老外也一樣實際。大小娛樂報紙你方唱罷我登場,一片繁榮景象。但在北太平庄一帶遛遛,心裡依舊凄涼。機會看起來很多卻無從入手。於是電影研究得越來越少,社交能力越來越強。幾個同病相憐的朋友偶爾相聚,在北航大排檔喝悶酒,猜拳行令時開口便是:「人在江湖漂呀,誰能不挨刀呀!一刀,兩刀……」
<東京之夏>
後來有人跟我說,你選擇小偷這樣一個角色作為主要人物缺乏普遍意義,不符合你記錄這個時代的創作意圖。我覺得要談一個作品裡的角色有沒有普遍性並不在於他具體的社會身份是什麼,而在於你是否能從人性的角度去對這個特定的角色加以把握。
我之所以會對小偷這個角色感興趣,是因為他給我提供了這樣一種角度,通過這個角度去切入可以表現出一種很有意思的關系轉換。譬如小武的朋友小勇,他本來也是個小偷,通過販私煙、開歌廳,搖身一變,成了當地有頭有臉的「民營企業家」。這里就有一個價值關系的轉換:販私煙→貿易,開歌廳→娛樂業,像小勇這樣的人在這樣一個世界裡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如魚得水地變來變去,不斷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只有小偷,到什麼時候他也只是個小偷。
我的這種美學偏好,可能多少來源於我對博爾赫斯小說的閱讀經驗。當然我讀的是中文譯本,所以我沒有辦法去判斷他原來的文字。通過譯本,我所接觸到的是一個個不帶修飾成分的具體的文字意象,博爾赫斯用這樣一種簡潔的文字通過白描為我們構築起了一個撲朔迷離的想像世界—這正是我在拍電影的時候非常想去實現的。像《小武》里梅梅吻了小武以後那一組鏡頭的安排,畫外配上了吳宇森《喋血雙雄》里的音響,目的是想製造這樣一種間離的效果:使我們的感知能夠來來回回地在現實和非現實的兩個層面上自由地進行穿梭。
<一個來自中國基層的民間導演(對談)>
但電影開演後,我一下跌進了楊德昌細心安排的世俗生活中。這是一部關於家庭、關於中年人、關於人類處境的電影。故事從吳念真飾演的中產階級擴展開去,展示了一個「幸福」的華人標准家庭背後的真相。我無法將這部電影的故事一一道出,因為整部影片彌漫著的「幸福」真相讓人緊張而心碎。結尾小孩一句「 我才七歲,但我覺得我老了」更讓我黯然神傷。楊德昌的這部傑作平實地寫出了生之壓力,甚至讓我感覺到了疲憊的喘息。我無法將《一一》與他從前的電影相聯系,因為楊德昌真的超越了自己。他可貴的生命經驗終於沒有被喧賓奪主的理念打斷,在緩慢而痛苦的剝落中,裸露了五十歲的真情。而我自己也在巴黎這個落雨的下午看到了2000 年最精彩的電影。
<誰在開創華語電影的新世紀>
我的方法是根本不介入那個所謂的圈子之中,更對其中的恩怨不感興趣。在北京,相對來說我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系統,雖然多少有些封閉,但我在其中可以焦點集中地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從一開始我就對自己的創作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規劃,希望能夠逐漸在電影中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工作方法,讓我能不太在意創作之外的事情,包括影展的得失和票房的好壞。因為這兩者都不是我的終極目標,讓我焦灼的永遠是藝術上的問題,而藝術問題是你自己的事情,與圈子無關,與他人無關。
<經驗世界中的影像選擇(筆談)>
我特別喜歡安東尼奧尼說的一句話,他說你進入一個空間裡面,要先沉浸十分鍾,聽這個空間跟你訴說,然後你跟它對話。這幾乎是一直以來我創作的一個信條,我只有站在真的實景空間裡面,才能知道如何拍這場戲,我的分鏡頭差不多也是這樣形成的,它對我的幫助真是特別大。在空間裡面,你能找到一種東西,感覺到它,然後信賴它。
我拍了很多空間。火車站、汽車站、候車廳、舞廳、卡拉OK、檯球廳、旱冰場、茶樓……後期剪輯的時候,因為篇幅的限制,好多東西不得不去掉,我在這些空間裡面找到了一個節奏,一種秩序,就是許多場所都和旅途有關,我選擇了最符合這條線的東西。
電影是一種工業,拍電影是一個非常有計劃性的工作,一個導演獨立製片的方法也是為了盡量減少工業帶來的捆綁和束縛。那種束縛不單是製片人的壓力,電影審查的控制,電影製作方法本身也是一種規范,DV 帶給人一種擺脫工業的快感。在拍公共汽車站的時候,當地的向導先帶我們去煤礦拍了一個工人俱樂部。出來以後,就是電影里那個地方,正好有一些人在等車。太陽已經開始下來,一下就有被擊中的感覺。我就拍這個地方,一直拍,一直拍,拍了很多東西。當我拍那個老頭兒的時候,我已經很滿意了,他很有尊嚴,我一直很耐心地拍他,當我的鏡頭跟著他上了車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女人就闖入了,我的錄音師說我那一刻都發抖了。我注視她的時候,她的背景是非常平板的工人宿舍區,那時候我特別有一種宗教感,就一直跟著拍;然後又有一個男人突然進入了,他們什麼關系,不知道,最後兩個人都走掉了。整個過程裡面,我覺得每分鍾,都是上帝的賜予。
<《公共場所》自述>
我還是習慣下午在黃亭子見人:約朋友舉杯敘舊,找仇家拍桌子翻臉,接受采訪,說服製片,懇求幫助,找高人指點。酒喝不多話可不少,我的家鄉汾陽產汾酒,常有名人題詞。猛然想起不知誰的一句詩:有酒方能意識流,大塊文章樂未休。於是又多了一些心理活動。在推杯換盞時心裡猛地一沉,知道正事未辦,於是悲從心起。話突然少了,趴在桌子上看燭光跳動,耳邊喧鬧漸漸抽象,有《海上花》的意境。於是想起年華老去,自己也過上了混日子的生活。感覺生命輕浮肉身沉重。像一個老男人般突然古怪地離席,於回家的黑暗中恍惚看到童年往事。知道自己有些醉意,便對司機師傅說:有酒方能意識流。師傅見多了,不會有響應,知道天亮後此人便又會醒:向人賠笑,與人握手,全然不知自己曾如此局促,丑態百出。
到了下午,又在等人。客人遲遲不來,心境已然沒有了先前的躁動,配合下午清閑的氣氛,站起來向窗外望。外面的人們在白太陽下騎車奔忙,不知在追逐什麼樣的際遇。心感蒼生如雀,竟然有些憂傷。突然進來一位中年女子,點一杯酒又讓小陳放張信哲的歌,歌聲未起,哭聲先出。原來這酒吧也是可以哭的地方。
現在再去黃亭子,酒吧已經拆了,變成了土堆。這是一個比喻,一切皆可化塵而去。於是不得不抓緊電影,不為不朽,只為此中可以落淚。
<有酒方能意識流>
作者簡介:
賈樟柯
導演、製片人、作家。
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
1993年入讀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
【理想國·賈樟柯作品】
賈想Ⅰ:賈樟柯電影手記1996—2008
賈想Ⅱ:賈樟柯電影手記2008—2016 (即將出版)
問道——十二種追逐夢想的人生
㈧ 求電影導演方面書籍
老哥,導演不是那麼好做的,導演需要知道每一個電影拍攝方面的知識,比如說最基本的攝影,剪輯,燈光,配樂等等,如果你是業余的話先從剪輯開始學起吧,干導演很累的,先從攝影和剪輯開始學起吧,蒙太奇等等的剪輯手法得了解吧,有一本書,《試聽語言》,就是給初學者看的,我是動畫系大一學生,雖然裡面講的是動畫電影居多但是裡面介紹的就是拍電影的一些基本常識,講鏡頭語言等等的,我們老師給我們講電影用的就是這本書,全是基本知識,自己獨立也能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