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情畫師
『壹』 求唯美電影,文藝一點,不要太矯情的,HE BE皆可,最好歐美片
返老還童,挺好看的,很有感覺的一部
朗讀者
諾丁山
聞香識女人
黑天鵝
海上鋼琴師
August Rush,這部是我很喜歡的一部
英國
《佳人奧蘭多》
《情慾色香味》
《畫師的合同》
《建築師之腹》
《花園》
《塞巴斯蒂安》
《慶典》
《舞出我天地》
《法國中尉的女人》
《死亡詩社》
《庇隆夫人》
《鳥人》
《探戈課》
《猜火車》
《英國病人》
義大利
《放大》
《雲上的日子》
《紅色沙漠》
《偷自行車的人》
《西西里的傳說》
《海上鋼琴師》
《天堂電影院》
《末代皇帝》
《戲夢巴黎》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1900》
《卡薩諾瓦》
《卡比利亞之夜》
《激情信箱》
法國
《四百擊》
《偷吻》
《廣島之戀》
《愛情狂奔》
《床第風雲》
《中國姑娘》
《撒旦的陽光下》
《去年在馬倫巴德》
《流浪者》
《春夏秋冬》
《怒火青春》
《蝴蝶》
《地下鐵》
《鬱金香芳芳》
《男與女》
《羅丹和他的情人》
《布拉格之戀》
《天使愛美麗》
《新橋戀人》
《放牛班的春天》
《漫長的婚約》
《黑店狂想曲》
《法國羅曼史》
德國
《水手奎雷爾》
《四季商人》
《撒旦的烤肉》
《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
《薇羅尼卡•福斯的慾望》
《柏林蒼穹下》
《事物的狀態》
《德克薩斯的巴黎》
《鐵皮鼓》
《卡斯帕豪澤之謎》
《意志的勝利》
西班牙
《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
《捆著我,綁著我》
《關於我母親的一切》
《乳房與月亮》
《探戈》
瑞典
《芬尼與亞歷山大》
《第七封印》
《征服者派利》
波蘭
《紅白藍三部曲》
《大理石人》
《薇羅尼卡的雙重生命》
《灰燼與鑽石》
《水中刀》
《苦月亮》
巴爾干
《霧中的風景 》
《尤利西斯的注視》
《暴雨降至》
俄羅斯
《雁南飛》
《潛行者》
《鄉愁》
《星球索拉里斯》
《伊萬的童年》
《秋天的故事》
《烈日灼人》
澳大利亞
《閃亮》
《鋼琴別戀》
美國
《落水狗》
《低俗小說》
《驚情四百年》
《藍絲絨》
《我心狂野》
《穆黑蘭道》
《飛越瘋人院》
《巴里林登》
《發條橙子》
《全金屬外殼》
《2001太空漫遊》
《大開眼界》
《野戰醫院》
『貳』 彼得·格林納威的格林那威電影作品一覽
《安息》(1956-62)
Death of Sentiment
關於殯葬的習俗、制度:墓碑,上面雕刻的東西,人們如何被埋葬,葬禮的方方面面等等。
《火車》(1966)
Train
最後一輛蒸汽列車駛進滑鐵盧車站,正好在情報中心處的後面,我花了幾天時間在房頂上把它們拍下來,然後組織進曼·雷(Man Ray)抽象的機械芭蕾,全部按具象音樂進行剪輯。
《樹》(1967)
Revoliution
美國使館前的那場反戰示威我在場--在英國,這是對越戰問題的轉折點。我正好有一架機器在手,於是就拍下了所有那些騷亂和人群,然後按甲殼蟲樂隊的《革命》編剪。
《遙寄自教會的五張明信片》(1967)
Five Postcards from Capital Cites
我開始在歐洲旅行,把我的短片帶到各大學電影協會;我帶著我自己的16毫米機器,在每個都城拍好多尺。
《區間》(1969)
Intervals
一部抽象作品,試圖拍一部無敘事的電影,用13這個數字、維瓦爾第曾在《四季》里用過的和聲結構。它是在妻尼斯拍成的,拼合的影像既有來自兩年一度的藝術節上的--體現了歐洲繪畫的高級文化--又有來自電影節上的,主要是威尼斯那些房間里的塗抹圖案(graffiti)。
《侵蝕》(1971)
Erosion
我有一月左右在愛爾蘭南部,被那裡的悠古景象迷住了。我想找到可拍進電影的地貌侵蝕跡象--海岸,岩表的粉末化--然後把它們編在一起,第一個鏡頭是最古老的岩石,最後一個鏡頭是最機關報近的岩石。這頗應合了六十年代土地藝術運動。
《H是房子》(1973,1978年重作編剪)
H Is for House
我結婚了,還有了個小孩,我們常常在瓦爾德度假;我們呆在一個朋友的一幢很漂亮的19世紀早期的房子里。這是最令人神往的地主,可以看到稱心如意的、羅曼蒂克的英國風景,頗令人發思西之悠情,遙想羅馬天主教史事;英國內戰時期各種殘虐悲劇都在那裡發生。這是一個封閉的鄉村,所以有一種濃濃的戲劇和羅曼史味道--為了不枉此番游歷,我拍了一系列片子,本片是其中的第一部。它整個兒陷入了命名事物的事兒里--就象在馬格里特(Magritte)的後期繪畫里,術語命名,為意義和辭語尋覓、確定期客體對象,混亂一團……我作了這份龐大的清單,列上了我能在國內鄉村找到的、以字母H打頭的每一個事物,當它們被並排在一起時,你會發現各種有趣的涵孩兒。我女兒漢娜正在學ABCD,她的聲音在聲帶上重復頭,而且念錯了--這是無知者的智慧。它還和天堂(Heaven)與地獄(Hell)的概念及它們如何可互換頗為有關……
《窗》(1975)
Windows
拍於同一地方。我頗驚詫於來自南非的統計資料--政治犯們被從窗戶中推出,而其愚蠢的藉口則說他們是踩了一塊肥皂失足滑下去的,說他們還以為那窗戶是門,等等。我把它弄成一個虛構的東西,想看看任何一個人會從一記扇窗戶掉下去的所有可能的理由,我把他壓到了3分半鍾,並把這駭人聽聞的事實置於一頗似田園風光的背景以便製造一種反諷和悖論。我覺得它概括集中了我以後所做的一切方面:它涉及了統計學,它是頗折衷性的,它對風光景色大膽使用,它涉及了死亡--四個特徵,此後一直伴隨著我。
《水》(1976)
Water
基本上是一部編輯練習片。在撒利斯白雷和謝夫茲白雷之間有五個湖泊,每一個都各有特點。令我吃驚的是英國歷史學家、人類學家莫蒂門·維勒(Mortimer Wheeler),他會在路旁找到一塊石頭並推演出它的歷史;他能為每一個給出的自然物構造一段歷史。這是對他那一套的諧謔模仿,我用它來說明一整片美麗的水域風光。本片約5分鍾左右,而且也是下一部片子的基礎。
《萊克茲水域》(19750)
Water Wrackets
該片出自於我對J. R. R. Tolkein的'Lord of Rings'的熱情。我為那塊叫萊克茲的地區虛構一幫早期居民。萊克茲是一睡沼澤地,馬里奧特人住在山裡,還有另一族群住在森林裡;我打算對這些神話人物進行一項虛構的、嚴肅的人類學一考古學研究。
《數字中的古爾鎮》(1976)
Goole by Numbers
我來到這座很單調的叫古爾的鎮上,它位於我妻子生長於斯的樂約克郡,我僅只記錄了我所能發現的所有數字,然而把它們頭尾相接地排成一行,爾後再編排進邁克爾·尼曼(Michael Nyman)專門創作的一個曲子里,邁克爾在《H是房子》里跟我首次合作。
《可愛的電話》(1977)
Dear Phone
說的是用電話和濫用電話,以及關於文學於何處駐步而電影於何處起步的那些問題。
《1-100》(1978)
頗類似於《數字中的古爾鎮》,但卻是根據歐洲城市來拍的,而且大大壓縮了。影像取自柏林、巴黎、羅馬、佛羅倫薩和布魯塞爾。
《漫步穿越天堂或地獄》(41分鍾;19780)
A Walk through H
我一直醉心於地圖和制圖。一張地圖告訴你去過什麼地方,你在哪兒,以及你將去向何方--某種意義上此乃時態之三而合一這也是一種驚人的表意符號,表達的是這樣一訊息,它非常有用,而且或許最恰當地說也毫無用場。我父親最近死了,影片的副標題是'一位鳥禽學家的再生'--我父親就是位鳥禽學家。他的一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鳥類研究的知識,我很清楚,隨著他的死去--就象隨著任何一種死亡一樣--大量很個人化的資料見聞隨之而去了,整個兒如潑水難收。本片說的是一個人在瀕臨之際踏上旅程,走向任何一個它終止的地方--H或是天堂(Heaven)或是地獄(Hell)。我設計了92張地圖來幫助那個人去往那裡。整部影片分五個部分,描寫了從城鎮到偏遠荒蕪之地的旅程,各種景象互為參照,蔚為大觀。
《重鑄地貌》(英國藝術聯合會,45分鍾 1978)
Wertical Features Remake
說的是對國內山川地貌的重新認識。在英國實際上每一塊草地都已被踩踏過上千遍;我們已沒有自然荒野或象一點兒自然荒野之類的東西。這大概是世界上被畫過最多、也被拍照攝影得最多的土地之一《重鑄地貌》說的主要就是這個意思。
《崩潰》(185分鍾,1975-78)
The Falls
這真是許許多多所有那些我從未拍成的影片--我或多或少未完成的92部影片--的一個大雜燴。某種意義上它說的是這個世界終結的92種不同的方式--當時一個非常滸的社會問題。這也涉及了鳥類知識,它制訂出了各種分類和協同關系--我想我受到了品清(pynchon)、卡爾維諾(Calvino)和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的影響--所有那些龐大宏的、網路全書式的東西。這是拍一部電影的92種不同方法。它包括很多流產的影片,那些我夢想的但又明白永遠不會拍成的影片,還有一些訪談和實際上我認識的每一個人的照片--所以它是我家庭關系的一份個人概述,是我既往的一切所作所為的一次總薈萃。我覺得這是我所做的事里最富創意的事;我想當時我並未認識到,可它頗為重要,因為我拍的下一部電影《畫家的合同》是一個新的起點。
《神力難違》(泰晤士電視台,35分鍾,1981)
Act of God
泰晤士,一家頗為保守的電視台,請我做一個半小時的節目,題目不限。由於我對分類學的舉和對資料住處分門別類的念頭,我尋找著我能想到的最不可歸類的事件或現象--人被閃電擊中。我在全國性報刊上登啟示徵集所有那些被閃電擊中而生還下來的人,請他們來接受采訪--這就是本片的內容。我本希望得到一引起極有宗教色彩的經歷,見到一些認為自己被上帝懲罰的人。他們的大部分回答都是些陳詞濫調,不過我們偶然也發現了一些很別的事情--一些姑娘們騎著胖母馬走在英國農村的小道上,突然失蹤了,路上所剩下的只是一堆母馬肉。我把這些事件都串起來,當然了,大家卻認為那些都是我編造的。
《贊德拉·羅茲》(信息中心處,15分鍾,1981)
Zandra Rhodes
她是一位頗有影響的60年代服裝設計師。我到那時已經離開住處中心很長時間,只是由於我聲名日長,他們請我回去拍一種人物專題片,反映她的情況和思想態度。對這位是一名服裝設計師又是一名廣為人知的人物,本片作了一次充滿感情的評說。
《畫師的合同》(英國電影學院,四台,108分鍾,1982)
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
它也許是更具有明星電影的慣有特徵。我想那特別的一段時光也隨《畫家的合同》真正結束了。
《四個美國作曲家》(四台,1983)
關於約翰·凱奇、羅伯特·艾思雷、菲力浦。格拉斯和麥瑞底斯·蒙克的紀錄片。
《水花盪漾》(四台,15分鍾,錄像;1984)
A TV Dante--Canto5
嘗試跟英國畫家湯姆·菲力浦斯合作的項目。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但丁學者,暗自進行自己的譯解,還給他自己的譯文弄了個插圖本。《地獄篇》寫於1300年,但他要從一個後二戰的位置去譯解。隨年代之變遷天堂不斷在改頭換面,而地獄卻大致一直照舊。
《套間內--浴室》 (四台,25分鍾,錄像,1985)
Inside Rooms-The Bathroom
這是一個系列的開始,對英國人如何使用浴室,作一番不無譏誚意味的思考。最後會有一部半小時的關於起居室、卧室等等的片子。它從未兌現。這是對浴室設計頗帶感情的、反諷意味的批評審視--人們在浴室里放些什麼,人們在浴室里幹些什麼,浴室是房子里的隱秘之地,人們在那裡陷喻性地、也是實實在在地脫卸下一切而直顯原形。
《一個Z和兩個O》
(英國電影學院/第四影片公司/綜藝公司,112分鍾,1985)
A Zed and Two Noughts
《建築師之腹》
(考蘭德公司/絲里影片公司,105分鍾,1987)
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
《挨個兒淹死》
(第四影片公司/綜藝公司,118分鍾,1988) Drowning by Numbers
《廚師、竊賊、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
(綜藝公司,120分鍾,1989)
The Cook,the Thief,His Wife and Her lover
《魔法聖嬰》(未定)
Love of Ruins
關於美狄亞(Medea)神話--殺死自己孩子的母親。我們現在正在紛紛嚷嚷辯論流產墮胎問題。美狄亞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她殺死孩子的時候那孩子只有兩歲半;我想澄明,一個獨立的女人出於一整套我想讓觀眾信服的理由而奪走她自己孩子的生命,是正當的。它在地中海一帶的十個外景地拍攝,其中還有一個次本文背景,即對遺跡廢墟的那種非常英國式的羅曼悠思。這個次本文中女人是一個考古學家。
《遇見了自己的人》(未定)
The Man Who Met Himself
簡直就是另一個古典神話--阿波羅和那喀索斯的改寫,神和為爭得自己是最好的音樂家而鬧個不可開交的人。神贏了,大肆復仇,扒了他的皮以一解心頭之恨。它反映出了我們所有人心中的阿波羅和狄奧尼索斯精神。我想獲得一些我在《一個Z和兩個O》里沒有討論充分的思想,涉及的是一個人在遇見自己時所發生的事。我們會對此作何感想?我們會驚恐萬分,喜出望外?我們會想去殺了他或擁抱他?這是一部魔幻的、玄學的影片。我所有的影片都是未必發生的,但沒有一部是不可能的。是之謂也。
《普洛斯貝羅書籍》(1991)
參加1991年夏納電影節,根據莎士比亞傳奇劇《暴風雨》改編。
《枕邊書》(1999)
《8又1/2女人》(2000)
《塔斯魯波的手提箱》( The Tulse Luper Suitcases) 上 映: 2003年05月24日 ( 法國 )
『叄』 美國電影群眾演員的真實樣子是怎樣的
電影城的華裔臨時演員。兩年前,父母將16歲的我送到洛杉磯的馬歇爾高中讀書,寄住在移民美國多年的姨媽家。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從報紙的廣告欄里看到:環球電影公司因拍攝需要,招華裔臨時演員,年齡不限。於是我去報名參加。輪到我面試時,導演問:「你有什麼特色表演嗎?」我很緊張,腦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所措,因為前面出場的人都表現得太出色了。只見站在導演一旁的助手朝我擺了擺手,大聲喊道:「下一個!」這時,我猛然想起在國內上高一體育課時學的太極拳。我深吸一口氣,打出了一組十分漂亮的太極拳。導演露出了滿意的微笑,說:「算他一個!」後來才知道,這部電影要的就是有中國傳統韻味的演員。不久,我的演技有了突飛猛進。更幸運的是,我還參加了一檔美國最有名的主持人拉瑞·金主持的「電視脫口秀」,短短的一分鍾改變了我的命運。節目中,我站起身來,激情地向全美國的觀眾從孔子的儒家思想說起,到繼承中華文明美德,特別是講到我的父母平時如何耐心地教我如何做人處世時,我特別激動。這個節目播出後,我便開始在一些明星主演的電影片中擔任小演員角色。珍貴打火機給予的靈感一次,我在珍妮佛·洛佩茲主演的一部電影里扮演一個門童,我發現,我的偶像珍妮佛竟是煙不離手的「老煙槍」,可能是與男友本阿弗萊克剛分手心情不好吧。她拍完自己的那段戲後,轉身離開片場。我看到她的打火機忘在桌上,我連忙拿起來追了出去。她會心地一笑,說:「小夥子,送給你做禮物。」我不想要,但她執意要我收下,盛情難卻,我也只好收下了。有一天,我在一個珍妮佛影迷的網站上偶然談起了這件事,有個網友看完我對這個打火機外形的描述後,他驚喜地告訴我:「你發財了,這個打火機是珍妮佛的最愛,她用了好幾年。」我突發靈感,於是到拍賣網站EBAY注冊了一個用戶,然後用數碼相機從不同角度為打火機拍了照,放到網站上拍賣。出乎意料的是這只打火機的拍賣價竟在一天之內就狂飆到500美元。這時,我才意識到只要名人用過或者有關聯的東西都會身價百倍。不僅如此,後來我發現平時在電影拍攝完成後,很多扔掉不用的道具,如果拿到網上,都會變廢為寶,身價百倍。我把這些情況告訴了在國內的好朋友林曉,她聽後驚訝地在網上留言:「喬風,這是個很好的創業機會,要好好把握住,千萬別錯過這個難得的機遇。」我想這也許也會是鍛煉我心智的舞台。不久我就在EBAY上建立了自己的「網上商店」,顧客來自世界各地,而售賣的商品也從電影道具擴展到明星簽名和電影海報。蜘蛛俠的簽名T恤我最成功的一次生意是來自《蜘蛛俠2》,當時有一個場景是蜘蛛俠與章魚博士在火車上博斗。考慮到這部電影要向全球發行,所以在火車上演乘客的演員要求為各種不同膚色的人,我也有幸成為其中一員,但我心裡還有一個更大的計劃。當拍攝完畢後,男主角托比·馬奎爾(蜘蛛俠)正准備離開時,有不少臨時演員都圍過去索要他的簽名。一向高傲,從不為影迷簽名的托比,面對我們這些一起工作過的演員卻非常友好,很愉快地為每個人簽名。我則趕忙換上一件准備好的新T恤,背對著他,請他在我的背上簽名。隨後,我離開人群,又換上一件顏色不同的T恤找他簽名,由於他沒看到我的正面,以為每次都是另一個人,所以不知不覺中他為我的10件T恤全都簽了名。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腦海里只有兩個字:發了!物以稀為貴,我拍賣托比·馬奎爾簽名T恤的消息一上EBAY,價格竟馬上飆升到每件300美元,而我每件衣服的成本不到10美元。正當我陶醉其中時,突然,我的電話響了。「喂,你好!請問是喬風嗎?我是一個來自沙特的女孩,我是托比的超級影迷。」一聽「沙特」二字,我想到了石油,想到了那裡都是有錢人。果不其然,女孩接著說:「我要買斷你所有的簽名T恤,請開價並告之你的銀行帳號!」「每件1000美元!」我想試探一下她的底線。「成交!」聽到她這么爽快就答應了,我有些後悔。不過做生意得講誠信,再說1000美元一件T恤已是天價,我順利地做成了這筆大買賣。國內外娛樂雜志的特約記者隨著網上商店知名度越來越高,我意外收到了中國國內一些小型娛樂報紙雜志記者的電子郵件,他們問我願不願意合作,提供一些發生在好萊塢的一線新聞,因為這些新聞如果直接跟大雜志購買版權費用很高。我很快答應了。第二天,我便把手裡的家用相機換成炮筒型專業相機。因為我有片場的通行證,所以我可以想到哪裡就到哪裡,不過相機得藏在背包里。不久,我參演一部由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間諜電影。在國內,我就聽班上女生說過,克魯斯高大英俊,可當我見到他真人時,他竟我比矮半個頭,絕對沒過1米70,我想機會來了。但一直沒能找到什麼強有力的證據可以證明他的個頭很矮。直到有一天,要拍克魯斯與一個俄羅斯特工面對面交談的鏡頭,那個特工個頭足有1米90。由於是近鏡頭,克魯斯只齊到此人肩膀,後來導演靈機一動,搬來一個大箱子,要克魯斯站在箱子上拍。我撲哧一笑,真沒見過這么荒唐的事情,連忙拿起相機偷偷拍了一張。由於我的這張照片是獨家,不僅賣給了國內的雜志而且還賣給了美國頂級娛樂雜志《娛樂周刊》。更讓我難忘的是雜志登出後的第三天,我接到了《娛樂周刊》副總編的電話:「喬,你拍的克魯斯照片角度很有新意,我們願意聘你為簽約攝影者,每月固定為我們提供5張照片。」話筒放下一會,我才從驚呆中醒過來,然後興奮地在操場上跑啊跑。要知道,能做《娛樂周刊》的簽約攝影者,對好萊塢的很多攝影記者來說,就是一種夢寐以求的榮譽。從此,我既是臨時演員,也是生意人和業余記者,收入也開始穩定。今年,我已經是洛杉磯大學一年級學生。現在我的學費和生活費都是自己賺的錢,不但沒要父母一分錢,而且每個月我都會給國內的父母寄去300美元。雖然我仍買不起跑車,只能開一輛老款的奧迪車上課,但我對未來充滿信心,因為我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肆』 《V字仇殺隊》 | 火葯中綻放玫瑰,用革命捍衛自由
2012年12月14日,CCTV-6在周五晚間的一檔專門播放優秀海外電影的欄目「佳片有約」中播出了一部美國影片。
這本身是一件再平凡不過的事了,但是卻在第一時間里引發了國內網友的熱議。
這部影片,是《V字仇殺隊》。
《V字仇殺隊》電影海報
雖然內容中涉及了政治問題,但是仍然獲得了在央視電影頻道播放的機會,這是該片自上映以來首次在大陸地區公映,並且一刀未剪。
會引起轟動也是意料之中。
《V字仇殺隊》電影在CCTV-6播出
那是在2005年,一直做著助理導演這份工作的詹姆斯·麥克特格正終於迎來自己職業生涯中的第一次掌鏡的機會。
他攜手老搭檔沃卓斯基兄弟(當然現在已經變成了沃卓斯基姐弟),拍攝了自己的導演處女作——《V字仇殺隊》。
詹姆斯·麥克特格在片場
IMDb評分8.2,豆瓣電影評分8.8分,短評83701條,影評1292篇……
優秀的原作基礎,精巧的的劇本改編,生動到位的角色演繹,等等……這些因素共同成就了一部令人交口稱贊的影片。
《V字仇殺隊》電影劇照
影迷們對這部影片的幕後故事也是津津樂道。
在1999年拍攝《黑客帝國》之前,沃卓斯基兄弟就寫出了本片劇本的第一稿,因此這部影片在主題上與《黑客帝國》有重合之處。
製作組被允許從午夜到早上四點鍾在靠近英國國會和大本鍾附近拍攝。而且,有一次,他們還被允許中斷了交通四分鍾。
娜塔麗·波特曼戰勝斯嘉麗·約翰遜和布魯斯·達拉斯·霍華德被選為女主角伊薇的扮演者,並且為了演好拷打場景,剃光了自己的頭發。她說,她只想做得更好。
《V字仇殺隊》電影劇照
本來擔任V一角的是詹姆斯·普洱弗伊,但是在影片開拍後六周他就離開了劇組。理由是他不能忍受在整部影片中都戴著面具。而接替他的是來自澳大利亞的知名影星雨果·維文。不過,在最終的影片中依然包含了幾個由詹姆斯·普洱弗伊扮演「V」的鏡頭,只不過配音的是雨果·維文。
《V字仇殺隊》電影花絮,只有這時才能見到的雨果·維文身著戲服卻沒戴面具的情景
而《V字仇殺隊》的成功,並不僅僅歸功於電影台前幕後的工作者。
他的成功,脫離不開的是作為英雄新時代開山巨著之一,現實主義英雄經典的圖畫小說原作。
但是,即便是改編電影受到了如此強烈追捧,我也有理由相信,很多《V字仇殺隊》電影的粉絲可能至今都還未曾領略過原作的獨到之處。
《V字仇殺隊》內頁
《V字仇殺隊》由兩位主創,編劇阿蘭·摩爾和畫師大衛·勞埃德共同打造,代表了漫畫能夠取得的最高成就之一。
2013年,美國知名的DC漫畫公司出版了一本小冊子,名叫DC Entertainment Essential Graphic Novels and Chronology(DC娛樂必讀圖畫小說及年表),由DC內部人員自己挑選了DC Comics以及DC娛樂的旗下廠牌Vertigo、Wildstorm、MAD等出品漫畫/圖畫小說里,這些年來比較精華、入門必讀的作品目錄。
這本小冊子的第一部分是「DC Entertainment 25 Essential Graphic Novels」,選取了在他們看來最能代表DC的25項作品。
在這其中收錄了包括《V字仇殺隊》在內的5部由阿蘭·摩爾創作的作品。
「怪咖」阿蘭·摩爾
來自英國的漫畫家、小說家、短篇小說作家、電影劇本作家、音樂家阿蘭·摩爾,稱得上是最為漫迷所津津樂道的編劇之一。
在他創作的諸多作品中,《V字仇殺隊》(V for Vendetta)、《沼澤怪物》(SwampThing )、《守望者》(Watchmen)、《蝙蝠俠:致命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r)、《非凡紳士聯盟》(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來自地獄》(From Hell)等均獲得好評。其中《守望者》更是開創了圖畫小說新紀元,2005年《時代》雜志將其評選為「百大英文小說」之一,這部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得過「雨果獎」的圖畫小說。
在世界科幻界,雨果獎和星雲獎被公認為最具權威與影響的兩項世界性科幻大獎,堪稱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
而圖畫小說,是把繪畫藝術引入小說創作的一種類型,它是以繪畫語言作為表達媒介和藝術材料而創作的小說。這種小說以連續性或非連續性的形象圖畫,將小說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直接訴之於讀者的視覺。
當然,這部作品的成功並不是阿蘭·摩爾一個人的功勞,如果沒有他的搭檔,畫師大衛·勞埃德的執筆和見解,那麼我們今日的所見可能就是另外的樣貌了。在最初,阿蘭·摩爾的小說文本里,並沒有具體描繪V所戴的面具,而正是大衛·勞埃德出了一個主意:以歷史上的真實事件,「火葯陰謀」的主角蓋伊·福克斯為原型打造面具。
而這張假面,也成了一個世界性的符號,一種文化現象的象徵。
《V字仇殺隊》附錄中反復修改的蓋伊·福克斯面具手稿
翻開書本,體味這個虛構世界為我們帶來的極度真實的絕望,目睹從暗潮湧動的斗爭到一切黑暗被撕破暴露在日光下接受自由的審判,見證黑暗極權骯臟統治的分崩離析。
《V字仇殺隊》內頁
這是未來的倫敦,這是一個普通的夜晚:游盪街頭的艾薇·哈蒙德撞上心懷不軌的秘密警察。
《V字仇殺隊》內頁
這是顛覆的遭遇,這是一個奇怪的男子:披著斗篷、頭頂高帽,自黑暗與光明的邊界而來,面具上偽善的笑容撕破死一般的寂靜。
《V字仇殺隊》內頁
這是黑暗的未來,這是一個集權的社會:大領袖亞當·蘇薩牢牢緊攢國之命脈,他的爪牙遍布每一個角落,像是老鼠爬滿整座城市的下水道,隱隱作聲,窺伺著虛假光明下無辜的人們。
平靜之下暗涌著骯臟罪行,人民將竊竊私語埋入肚中,高談闊論幾成奢望,直到那晚,伴隨著照亮整座倫敦的火光和轟鳴聲,沉默了許久的黑夜開始發起反擊。
《V字仇殺隊》內頁
他身披英雄的斗篷,戴著蓋伊·福克斯的假面,化身為叫做V的復仇使者。
他引用著被禁止的詩詞,向艾薇·哈蒙德傳授自己的理念思想和他為之付出的行動。
他試圖創造社會政治變遷,同時暗自推動激烈的私人復仇。
他在搖搖欲墜的極權危樓上起舞,他在暗夜爆發的火光中高歌。
《V字仇殺隊》內頁
艾里克·芬奇奉命緝拿對國家造成威脅的嫌犯,從死亡名單中逐漸揭開歷史的瘡疤。
魅影畫廊里,那張笑臉依舊掛著毫不動容的神情,指揮著自己的計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達到最終目的,而艾薇·哈蒙德將發現面具之下那張真正的面容……
《V字仇殺隊》內頁
這是一部關於失去自由和個性的作品,一個令人毛骨悚然又真實可信的極權主義世界,一則令人恐懼又影響深遠的故事。
全篇分為「集權下的歐洲」、「惡毒的卡巴萊」、「隨心所欲之國」三卷。一步一步的將這個反烏托邦主義的故事呈現在我們眼前。
這則開創性的故事構築於未來英國被法西斯主義統治的這一假想之上,既描繪出警察國家專政之下令人窒息的生活情形,又把握住了人類反抗精神所能帶來的力量。
《V字仇殺隊》融合了遠見卓識和富於智慧的筆觸,作者運用了大量詳細的敘述和多重的故事主線,埋下了諸多伏筆和暗示。
在這個扣人心弦的故事裡,無比深刻的人物塑造、充滿暗喻的人物對白和前所未有的真實感貫穿始終。
《V字仇殺隊》內頁
阿蘭·摩爾的原作初見於1982至1985年的《武士》(Warrior)雜志,原本是黑白插圖。該雜志1985年停刊,故事當時還沒有結束。1988年美國的DC公司購得版權並以彩色版重新刊出十期《V字仇殺隊》,同時也給該故事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後來,DC公司又以圖畫小說的形式集結出版。
由於動筆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原作中故事開始的時間——也就是V初次露面展開「恐怖行動」的時間,是1997年11月4日晚至5日凌晨,而電影版因為顯而易見的原因,將這一時間改到了2020年的同一時日。
除此之外,電影對原作進行了諸多改動,除去故事發生時的時間,一個重要的角色——警察芬奇的角色也進行了改寫。電影中他最終「理解」了一切,而沒有像原作中那樣搞掂了V。原作與電影中V所摧毀的倫敦名建築的順序也是相反的,而且,原作中伊薇最後代替V炸掉的是「唐寧街10號」——歷任英國政府首相官邸。
除了上述的這些,電影和原作還有很多情節和設定上的不同需要細心的粉絲自己去發現。
而正是這些改動,才讓他們擁有了不同的魅力。
火葯中綻放玫瑰,用革命捍衛自由——同名電影原作
雨果獎獲得者阿蘭·摩爾首部現實主義巨著
書名:《V字仇殺隊 》(精裝)
作者: (美)阿蘭·摩爾 / 大衛·勞埃德
出版社: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原作名: V for vendetta
譯者: Darth-Nr6 / 洌月
叢書: 美國漫畫·DC超級英雄漫畫
『伍』 迪斯尼的7位公主分別叫什麼名字出自什麼故事
1、白雪公主,出自《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白雪公主(Snow White)是廣泛流行於歐洲的一個童話故事中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故事版本見於德國1812年的《格林童話》。講述了白雪公主受到繼母皇後(格林兄弟最初手稿中為生母)的虐待,逃到森林裡,遇到七個小矮人的故事。歷史學家巴特爾思據稱白雪公主的歷史原型是1725年生於德國西部美茵河畔洛爾城的瑪利亞·索菲亞·馮·埃爾塔爾。
美麗的白雪公主受繼母的嫉妒而被多次置於死地,最後在七個小矮人和王子的幫助下獲得新生。愛慕虛榮、貪戀美貌的王後總是愛問鏡子:「魔鏡魔鏡,誰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女人?」當鏡子說是白雪公主時,王後就偽裝成巫婆,騙白雪公主吃下毒蘋果。吃下毒蘋果的白雪公主被隨後出現的王子救了,最終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王後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2、仙蒂公主,出自《仙履奇緣》
迪士尼動畫《仙履奇緣》女主角,迪士尼公主之一。仙蒂公主是一位美麗聰明的姑娘,她能從動物朋友那裡找到快樂,能夠邊工作邊歌唱,她擁有真正的高貴氣質。仙蒂的頭腦敏捷,但是這點,她很聰明的藏了起來,不讓殘暴和自私的繼母和兩個姐姐發現。
雖然在家裡繼母只把她當傭人使喚,但是仙蒂對自己的夢想她卻從未放棄。機會終於到來,在神仙教母的幫助下仙度瑞拉穿著水晶鞋,乘坐著豪華馬車,來到了王子的身邊,憑著自己的高貴品格讓王子對她一見鍾情。
3、愛麗兒公主,出自《美人魚》
愛麗兒(Ariel)公主是一個虛構童話人物,出自華特迪士尼第28部動畫電影《小美人魚》(1989)中。她是迪士尼公主陣容的第四個成員,自己已成為母親。愛麗兒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外觀:她有著一頭長長的、流動著的、鮮紅色的頭發和薰衣草色貝殼胸罩。在電影和電視連續劇中,她是一個水下人魚王國川頓國王和王後阿西娜的第七個也是最小的女兒。
4、安娜公主,出自《冰雪奇緣》
安娜公主是阿倫黛爾王國的小公主,她勇敢無懼,有一點一根筋,同時也充滿樂觀,非常關心他人。安娜與姐姐艾莎在小時候親密無間,可因為某些原因她們逐漸疏遠,而安娜一直都渴望與姐姐重新建立聯系。當艾莎在登基大典上意外暴露了她的魔力,並意外將王國冰封之時,安娜踏上了破除魔咒的冒險旅程。伴隨她的無畏、不放棄的精神和對他人的信任,安娜下定決心要解救王國,以及自己的親人
5、愛麗絲公主,出自《愛麗絲夢遊仙境》
愛麗絲(Alice),是十九世紀英國作家兼牛津大學數學教師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所著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品《愛麗絲夢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遇記》中的主角。
她的名字來源於劉易斯·卡羅爾的幼童友人愛麗絲·李道爾,而她的初版形象則是由插畫師約翰·坦尼爾爵士創作而成的。 1893年,在波士頓出版商托馬斯·克洛威爾出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愛麗絲第一次以身穿藍色洋裝的形象出現,之後此形象成為了愛麗絲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形象之一。
6、茉莉公主,出自《阿拉丁神燈》
茉莉公主,《一千零一夜》故事《阿拉丁神燈》中的主人公。茉莉公主是蘇丹王的女兒,她聰明,有主見(或許有些反叛),勇敢(卻有點孤獨)的美麗公主。她萬分不願意依照法律的規定在即將到來的生日前結婚,她需要是一個和她一樣聰明勇敢的人。
在拒絕了一個又一個求婚者以後,她遇到了街頭流浪漢阿拉丁,並深深地喜歡上了他。有趣的是,阿拉丁為了追求茉莉公主,假扮成一個王子,而直到他終於展現本色,茉莉公主終於找到了自己深愛的那個人。
7、貝兒公主,出自《美女與野獸》
貝兒公主是一個虛構的童話主角,出現在沃爾特迪斯尼第30部動畫故事片《美女與野獸》(1991)中。貝兒公主這個人物一直享有積極的正面評價,其中許多人稱贊她的智慧,善良和勇敢;
女性主義者對貝兒也一直保留相當積極的評價:評論家稱贊她的智慧和獨立思想,同時她的夢想不同於以往的迪士尼公主,與婚姻無關。貝兒公主為世界五大童話公主之一。漫畫家對於貝兒公主的塑造靈感來源於影星朱迪·嘉蘭和朱莉·安德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