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建故宮拍電影
❶ 在故宮拍攝的影視作品有哪些
第一部在故宮實景拍攝的《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一代妖後》電影三部曲。在《火燒圓明園》中飾演咸豐皇帝的張家輝回憶:「日出時的故宮、傍晚的故宮、幾乎每一個角落我都走過。
電視劇《戲說乾隆》則是第一次在故宮實景拍攝的電視劇,除了故宮,該劇還在蘇州園林、寒山寺、京杭運河、承德避暑山莊等地進行了實景拍攝。在2016年劇組成員聚首時,鄭少秋曾感嘆:「當年我們又是進故宮拍,又是在蘇州拍,南下北上,照片卻很少。
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則是截至目前唯一一部獲准進入故宮太和殿拍攝的西方電影,但任何設備都不能觸碰地面。在采訪中他說,「慈禧死後,孩子被加冕為新皇帝,這是在紫禁城太和殿拍的。
有關部門不希望我們在那裡拍,因為建築都是木質材料,很怕火。最終,我們得到許可可以使用斯坦尼康攝影機,只有一名攝影師操作。
❷ 《末代皇帝》為什麼能在故宮拍
原因如下:
《末代皇帝》劇組恰好在規定頒布前提交了申請。或許作為義大利知名共產主義者,貝托魯奇獲得當時政府的充分信任。於是這部外國血統的電影,獲得了令同行傾慕不已的、在紫禁城內重要場所實景拍攝的特權。
這成為讓人百感交集的中國影史花絮。飾演皇後婉容的女主演陳沖說:"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一個沒有遊客的故宮里,能聽到自己咚咚的腳步聲踏在石板上。"
影片中故宮內拍攝的外景場面,宏大開闊。不但引人感慨,也在悄然表意。時光洗舊的城牆遠沒有橫店那一座色彩鮮明,但卻是歷史確鑿的沉默見證。而那些由數碼CG創造出的巍峨光影,更無法與之相比。
電影評價:
《末代皇帝》將個人還原到歷史中,展示了歷史碾壓下人性的復雜形態,有扭曲,也有掙扎,故事未必全然符合史實,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可能更真實。
該片的史詩價值遠遠超越了一般的人物傳記片,歷史在個人身上的壓榨和侵蝕,幾乎是一個時代的心理縮影,與其說它講的是溥儀,不如說它講的是溥儀那個時代及那個時代籠罩下的人。這是一個最富有歷史張力的溥儀。
❸ 末代皇帝為什麼被允許進入紫禁城拍攝
1、導演是義大利籍貝托魯奇,並非好萊塢典型導演。
2、貝托魯奇常透過作品的角色和動作,在政治上作出影響。
3、其1984帶二項到中國申請,其中這項通過,1986才拍攝.當時中國已朝向改革開放。但西方仍未了解此轉變,中國當然會透過允許某些有影響力的導演來釋放開放改革訊息。
4、當時電影特效不發達,搭出像紫禁城的場景成本太龐大,最好能實景拍攝。
(3)美國建故宮拍電影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1、建於15世紀的紫禁城有著高而厚重城牆,為該片的拍攝提供了絕佳的隔音效果,但是當時中國的攝制組成員還不太習慣同期錄音。
2、該片一共召集了1.9萬名臨時演員。
3、片中出現的喇嘛是禁止被女人碰的,所以劇組特地為他們聘請了男性服裝助理來協助他們穿衣。
4、為了製作朝廷上人們的假發,發型師Giancarlo di Leonardis使用了2200磅頭發。
5、為了登基的那場戲能順利進行,Giancarlo di Leonardis花了10天培訓了50名中國員工,使他們能在兩小時之內搞定2000名臨時演員的假發和辮子。
6、該片是第一部被美國電影協會MPAA評為PG-13級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7、由於紫禁城不允許機動車輛進入,連演員彼得·奧圖都只能用自行車作為工具出入片場。
8、製片人傑瑞米·托馬斯以一己之力為該片籌得了2500萬美元資金。
9、該片拍攝期間恰逢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華,但是攝制組得到了政府的優先權,使得女王無法參觀紫禁城。
❹ 《末代皇帝 》在那裡拍的呢
在紫禁城內拍攝。
該片是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的故事片,也是1949年以來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全力合作的關於中國的西方電影。建於15世紀的紫禁城有著高而厚重城牆,為該片的拍攝提供了絕佳的隔音效果,但是當時中國的攝制組成員還不太習慣同期錄音。該片一共召集了1.9萬名臨時演員。
(4)美國建故宮拍電影擴展閱讀
末代皇帝的意義
不在於講述溥儀的一生,因為在2千年封建統治沒落的時候,他的王者之心並沒有隱沒,從幼年時培養的帝王思想,就是一道枷鎖扣在他的胸口。
在紫禁城的高牆里,他離別了乳娘,認識了弟弟溥傑,並從他的口中第一次知道了民國的消息,進一步在傳教士的教導下,他了解了西方的文化,並開始嚮往著跟皇後婉蓉牛津大學的生活,然而,皇帝的命運是無法自己掌控的,作為一個政治傀儡,他被日本人推做偽滿洲國的皇帝。
這種一意孤行的後果就將自己推向了萬丈深淵。他的文秀因為不堪做小3,結識美國人而私自逃走。他的婉蓉因為跟司機的姦情暴露,孩子也被燒死,精神崩潰而死。溥儀在眾叛親離後,最終入獄,接受新中國的審判,從九五之尊到階下囚。他自殺未遂,只得在高牆內接收勞動改造。
❺ 《末代皇帝》是在北京故宮拍的嗎
是的。
《末代皇帝》是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的故事片,也是1949年以來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全力合作的關於中國的西方電影。
第一部在獲准在紫禁城內拍攝的西方電影是Lucy Jarvis1973年為NBC公司拍攝的紀錄片《紫禁城》。
溥儀的弟弟溥傑和幫助溥儀完成自傳的李文達都被聘為本片顧問。
影片一共使用了1萬9千名臨時演員。
片中出現的喇嘛是禁止被女人碰的,所以劇組特地為他們聘請了男性服裝助理來協助他們穿衣。
為了製作朝廷上人們的假發,發型師Giancarlo di Leonardis使用了2200磅頭發。
為了登基那場戲,他的工作人員花了10天培訓了50名中國員工,使他們能在兩小時之內搞定2000名臨時演員的假發和辮子。
為了飾演旗人,2000名士兵剃了光頭。長官勸說他們這顯示了與義大利和英國間的國際友誼,並給每名士兵發放了3.5美元的獎金。
貝托魯奇當時向中國政府提交了兩個拍攝計劃,另一個是安德烈·馬爾羅(Andr Malraux)的小說《人的命運》(La Condition Humaine)。
中國政府同意了本片的拍攝,並對內容沒有作任何限制。
這是第一部被美國電影協會MPAA評為PG-13級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製片人傑瑞米·托馬斯(Jeremy Thomas)單槍匹馬地為影片籌得了2500萬美元資金。
❻ 美國人花1700萬建故宮拍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北京55日》,於1963年上映,該片一共投資了1700萬美元,按照當時的物價來說,完全是一等一的大製作。由於那時中美還未建交,不能在中國取景,所以導演硬是在西班牙的沙漠中搭了一座北京城出來,雖然是臨時搭建的,但市井街道的生活氣息、城樓的整體構造都比較逼真,戰爭場面也很壯觀和真實,個別幾個鏡頭甚至可以說是玩命。當然,這部電影最特別的在於劇情,美國導演作為侵略者的角度去拍攝這段歷史,自然少不了巧妙無恥的美化,其手段很是高明。
❼ 在故宮拍攝的影視作品有哪些
在故宮拍攝的影視作品有《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一代妖後》電影三部曲,在火燒圓明園中飾演咸豐皇帝的張家輝回憶,日出時的故宮、傍晚的故宮、幾乎每一個角落我都走過,有次在太和殿拍戲,我穿著戲里的龍袍走到城樓上,就覺得自己很幸福。
而末代皇帝則是截至目前唯一一部獲准進入故宮太和殿拍攝的西方電影,但任何設備都不能觸碰地面,在采訪中他說有關部門不希望我們在那裡拍,因為建築都是木質材料,很怕火,最終我們得到許可可以使用斯坦尼康攝影機,只有一名攝影師操作。
故宮拍攝的影視介紹:
火燒圓明園的同治皇帝登基片段,所有內外景都在故宮三大殿和乾清宮等處拍攝,並且動用了故宮院藏的清代文物作為道具,當時故宮博物院的專家朱家滔先生等給劇組提供了清代皇帝登基典禮的全部資料和所有人員位置的平面圖,但導演李翰祥為了增強電影效果做了一些改動。
垂簾聽政這部影片講述的是火燒圓明園後皇帝四處躲藏,懿貴妃步步為營,最終成為慈禧並掌握政權的過程,該影片不管外景內景都是在故宮實地取景的,它先後在太和殿、養心殿等地方拍攝了大量鏡頭,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有的內景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