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爭議
A. 經典80年的奧斯卡影片《亂世佳人》,為何如今依舊備受爭議
因為它裡面牽扯到了一些問題,所以導致如今依然很受爭議。不過確實,亂世佳人確實非常的經典,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
除此之外,斯嘉麗的愛情故事也禁不起考量。畢竟她給人的感覺,就是讓人又愛又恨。她能輕輕鬆鬆的賺取男人的目光,和他們一起歡愉。但是她也經歷過離婚,甚至在丈夫去世沒多久還和情人一起翩翩起舞,確實有點違法價值觀。
B. 世界電影史上有很多電影的價值觀曾經引起巨大的社會爭議,其中都有哪些
《棕兔》「The Brown Bunny」
《棕兔》在戛納放滿了118 分鍾,一刀未剪,它主要講了文森特·加洛飾演的摩托賽車手巴德,由於對前女友黛西(科洛·塞維尼飾)念念不忘,所以他沒辦法和別人建立固定關系。影片首映時,快結尾處有一個特寫鏡頭。旋即,爭議四起。
多年來,這部電影因太多原因而出名。特別是,電影中的兩個場景今天被反復引用來證明布努埃爾作為電影導演的天賦:無家可歸的人和乞丐在英雄維莉蒂安娜的邀請下在房子里亂竄,以「最後的晚餐」的姿勢拍照;在維莉蒂安娜和她叔叔的私生子喬斯和他女朋友之間的親密時刻,強烈的性暗示.《維莉蒂安娜》在布努埃爾的祖國西班牙長期被禁,直到1977 年弗朗哥去世才在西班牙國內被允許公映。同時在另一邊,梵蒂岡官方報紙稱這部電影是「瀆神」的。
C. 美國電影理論家約翰 勞遜說「從未有過一部影片在技巧的革命和內容的反動性之間存在這樣觸目的矛盾
《一個國家的誕生》(英語:The Birth of a Nation),又名《同族人》(The Clansman),是美國電影史上最有影響力、也最具爭議性的電影之一,也因為電影播放時間長達三小時,成為有史以來,世上首部具有真正意義的商業電影影片。 此片由戴維�6�1沃克�6�1格里菲思執導,情節設定在南北戰爭期間及戰後,於1915年2月8日首映。由於拍攝手法的創新,以及因為對白人優越主義的提倡,以及對三K黨的美化所引起的爭議性,使得此片在電影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一個國家的誕生》的劇本是改編自湯瑪士�6�1狄克森(Thomas Dixon)將三K黨描寫成英雄的小說和舞台劇《同族人》。
D. 最近說的一部爭議美國電影是哪部
不速之客(2016)
8.2分
主演:邁克爾·瓦爾坦艾琳·莫里亞蒂納丁·貝拉斯克斯羅尼·吉恩·布列文斯
導演:菲爾·克萊頓
類型:犯罪懸疑
時長:92分鍾
年代:2016
地區:內地
簡介
E. 漫威回應《美國隊長4》選角爭議,該片能否延續《美國隊長》系列的神話
《美國隊長4》這部電影也正在選擇角色,作為漫威系列當中的一個超級英雄,《美國隊長》也是可以延續這個系列所創造的神話。大部分的忠實粉絲都比較關注這部電影當中的演員陣容,超級英雄在很多觀眾心中也都是比較神聖的,如果選擇的角色跟這個英雄角色不匹配的話,也是會遭到網友吐槽的。《美國隊長4:新世界秩序》這部電影也在拍攝當中,在沒有播出之前,角色爭議也是不會結束的。在這部電影當中並不是原班人馬,之所以會換人,也是因為原先的演員檔期已經排滿,無法繼續參演這部電影。
美國隊長在更換了演員之後,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安東尼麥凱會出演這個角色,也會給觀眾帶來完全不一樣的體驗。這部電影在內容上是比較有吸引力的,如果演員可以充分駕馭這些角色的話,相信也會獲得好評。
F. 25部最具爭議影片有哪些
縱觀世界電影,不難發現一條鐵定的規則:凡是越引發爭議的影片,其票房反而越好。近年來,一些內容涉及宗教、政治、同性戀、色情或暴力的影片,都獲得了相當可觀的票房,觀眾反應也十分熱烈。美國《娛樂周刊》最近一期權威出爐了其評選的「電影史上25部最具爭議影片」名單。其名單中《達·芬奇密
碼》榜上有名,居第13位。我國影迷熟悉的《發條桔子》、《本能1》、《巴黎最後的探戈》、《華氏·9.11》等分別以第2、第19、第9、第3入選。據統計,1970年代以前出品的僅6部,而70年代以後出品的多達19部。今年新片《聯航93》也因過分渲染機毀人亡的恐怖而排名第16位。從這份名單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發展,涉及社會各個方面爭議話題的影片確實是越拍越多了。(文/嚴敏)
A 爭議話題的首位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社會都有其一定的政治准則和倫理准則,都有其一定的思想觀念。電影一旦冒犯了它們,就往往會引發非議。例如上述名單上居第6位的《基督的最後誘惑》,雖說是根據希臘大文豪卡贊基斯的名作改編,但從宣布開拍到影片上映,一直遭到全球教會團體的猛烈批評。而位居「最有爭議影片」榜首的則是《耶穌受難記》。
《達·芬奇密碼》
《達·芬奇密碼》也造成空前爭議的話題,票房卻高達5.83億美元。由此,原作者布朗的另一部小說《天使與魔鬼》已被索尼公司敲定改編,作為《達》的前集,這部新片描寫蘭登追尋「全球最年邁和最有權勢的撒旦崇拜者」,勢必又要引發新一波爭議。
B 色情和暴力
過分渲染色情和暴力,也常常遭人們非議,但在炒作之下,卻也常常會創下票房佳績。
由馬龍·白蘭度主演的情色電影《巴黎最後的探戈》曾遭禁映,但最後卻大賣3600萬美元,也讓貝托魯奇一舉成名;由奧立弗·斯通執導的《天生殺手》,通過一對男女青年對暴力提出了反思,也曾遭批評,但該片拍得很正,最後狂賣5000萬美元;由莎朗·斯通主演的情色驚悚片《本能1》,憑借片商和媒體對不時交叉雙腿鏡頭的大肆炒作,輕松地在美國創下1億美元的驚人票房,更把本來默默無聞的莎朗·斯通一下子捧紅成為銀幕性感女神;《斷背山》把美國英雄主義化身——西部牛仔詮釋為同性戀者,亦引發了衛道人士的抗議,《斷》未映先轟動,從營銷看已獲大勝,結果票房近億美元。
在「25部最有爭議影片」名單中,色情和暴力題材佔了相當大的比重。除了上述外,還有把色情和暴力科幻化的《發條桔子》(英國)、描寫一對無惡不作的雌雄大盜的《邦妮與克來德》(美國)、以輪盤賭賭腦袋的《獵鹿人》(美國)、以肉慾滿足逃避現實的《我好奇》(瑞典)、《深喉》(美國)等等。
C 政治「陰謀論」
還有,政治話題若過分煽情,也容易遭人非議。例如排名第5的《肯尼迪》,提出了肯尼迪遇刺的所謂「陰謀論」,結果遭到了美國政界人士的質疑。美國國會於1992年通過法案開放相關的絕密文件,人們查閱後並沒發現所謂的「陰謀論」的任何證據。再如唯一入選的動畫片《阿拉丁》,只因為有一句帶地域政治色彩的歌詞,而屢遭爭議。
D 爭議的預言
《娛樂周刊》預言,今年還有多部影片會引發爭議,除《世貿中心》外,還有《華氏9·11》導演邁克爾·摩爾拍的一部抨擊美國保健制度的紀錄片《精神病人》,保守派人士已磨刀霍霍,准備對他下手。還有一部《波拉特》11月份才上映,哈薩克政府已在《紐約時報》上登廣告,抗議該片導演沙·科亨的種族和性別歧視觀點。總之,美國電影的製作理念(票房至上)和分級制,促成了爭議性影片越拍越多。
E 禁片重見天日
面對爭議影片,各國電影審查機構是政治考量或道德考量為先呢,還是經濟考量或商業考量為先呢?一般情況下,是動用剪刀刪掉有關的片斷(包括畫面和對白等)。特別嚴重的是禁映。世界電影史上遭禁映的影片為數不少。
英國知名影刊《全線電影》曾整理出一批因有爭議內容而在英國遭禁映的影片名單。其排名第一的是《發條桔子》;排名第二的是《驅魔人》;禁映時間最長的是《偷窺犯》(1932年),達33年之久。隨著社會和觀念的開放,加上有些爭議「時效」已失,故大多數禁片後來都重見天日。不過有些國家至今對禁映的態度十分強硬。
美國實行「分級制」,這是一種「行業自律」。但片商視爭議為賣點,在影片里特意保留一些有爭議性的內容,並加以儀式化、戲謔化或美學化。盡管這樣做會使影片定級時從G(普及)級降到PG或PG-13(指導)級,甚至R(限制)級。然而長期以來,美國最賣座或相當賣座的影片恰恰不是G級而是PG、PG-13和R級。今年,連《碟中諜3》、《X戰警3》等大片以及《草原合家歡》、《跨越時空的愛》等文藝片也均屬PG-13或R級。
G. 世界電影史上有哪些電影的價值觀曾經引起巨大的社會爭議
《一個國家的誕生》
這部由美國電影巨匠D·W·格里菲斯編導的長達三個多小時的鴻篇巨制《一個國家的誕生》,是世界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式電影,也是默片時代的經典之作。本片因為對白人優越主義的提倡,以及對三K黨的美化而頗具爭議性。
H. 最具爭議的電影
1.《發條橙》 斯坦利·庫布里克在他的這部獲得奧斯卡提名的限制級影片中解構了暴力的本質。這部1971年的經典異類片在英國等一些國家被禁播。因為據說本片「試圖探索和定義『極端暴力』,通過激發暴力危害社會。」2.《沉默的羔羊》 在喬納森·德米的這部奧斯卡獲獎影片上映期間,同性戀活動分子舉行集會活動,抗議電影中的連環殺手,變性惡人水牛比爾過分的同性戀怪癖行為。3.《驚魂記》 1960年的觀眾無論如何都不會接受《驚魂記》心理扭曲的結局。但是電影最具爭議的地方可能是在中途通過敘事手法展現殺死明星的場面了。4.《天生殺人狂》 奧利弗·斯通1994年的黑色喜劇讓兩位無意義暴力謀殺的在逃犯名聲大噪。本片在愛爾蘭被禁,並且在美國首次發行遭拒。後來,發生了幾宗模仿本片的犯罪案件。5.《驅魔人》 《驅魔人》在全世界好幾個國家和城市被禁。據報道稱醫務人員不得不治療幾個被本片嚇暈的觀眾。6.《德克薩斯電鋸殺人狂》 這部1974年開創性的紀實恐怖電影講述的是以一個帶皮面具的人為首的食人家族的故事。本片在美國好幾家影院被禁。那時候的觀眾被電影中的暴力場面嚇破了膽。7.《美國精神病人》 帕特里克·貝特曼在白天是一名發憤圖強的商人,在夜晚則是一位有妄想症的連環殺手。這部2000年出品的諷刺電影被認為是反對婦女和推崇殘暴的。8.《落水狗》 昆汀·塔倫蒂諾執導的處女作充斥著他個人標簽般的極端暴力和黑色幽默。影片最具爭議的場景是布隆德先生僅僅為了好玩捆綁住一名警察,折磨他,最後割下他的耳朵。9.《鬼玩人》 這部1981年出品的低成本經典恐怖片在芬蘭,冰島,愛爾蘭和德國遭禁。這部林中小屋電影充斥著暴力,並且因其過分生動的折磨和強奸場面飽受抨擊。10.《本能》 電影史上最著名的場面之一是莎朗·斯通在審訊室內慢慢張開雙腿。《本能》因其生動的色情和暴力內容而被譴責。11.《魔鬼聖嬰》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恐怖片展現了一個魔鬼反復強奸一名婦女,目的想要她為其生個孩子。本片因此受到了嚴厲的批評。國家天主教電影辦公室抗議「不當使用基督教信仰。」12.《夢之安魂曲》 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對四名陷入困境的吸毒者的觀察令人不安,它了震驚了觀眾,有時甚至令人惡心。導演拒絕剪掉影片結尾的狂歡的場面,並且未經美國電影協會評級就發布了。13.《南方公園:更大,更長,未刪節》 《南方公園》的上映引起了巨大轟動。它以「含有最多咒罵的動畫電影」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電影腳本中平均每六秒就出現一句臟話。14.《怒犯天條》 凱文·史密斯因這部1999年的獨立電影受到廣大天主教徒的譴責。他們認為編劇和導演藉此片嘲笑他們的宗教信仰。電影在紐約上映後,天主教聯盟在林肯中心外抗議,聲稱此片」嘲笑他們尊重的一切,包括神,教會,彌撒以及瑪利亞的純潔。」15.《警探哈里》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扮演的《警探哈里》像電影觀眾展示了一個全新類型的警察:不循規蹈矩,隻手遮天。著名影評人寶琳·凱爾稱之為法西斯電影,大多數人也同意她的觀點。16.《耶穌受難記》 梅爾·吉布森向我們講述了耶穌生命最後12小時的故事。這部極其生動的電影因排猶廣受批評。17.《魔屋》 編劇及導演韋斯·克雷文1972年出品的影片因包含綁架,強奸和謀殺,最初被美國電影協會評為限制級。由於該恐怖片含有生動的色情內容,原先的電影拷貝被剪掉7分鍾。18.《半熟少年》 拉里·克拉克描繪了一群雜亂的紐約青少年進行危險無保護措施的性行為,畫風慘淡凄涼。影片中具有爭議的最令人震驚的部分是有一個人物想要讓處女感染艾滋病毒。19.《達·芬奇密碼》 朗·霍華德改編自丹尼·布朗暢銷小說的電影,遭到全世界天主教會對於片中敘述的基督教歷史的批評。主業會,一種天主教組織,要求製片人在電影開頭加上一段「本故事純屬虛構」的免責聲明。同時,一個教會首領揚言要採取法律行動,聲稱此片冒犯了耶穌和天主教徒。20.《午夜牛郎》 《午夜牛郎》是唯一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的禁片,盡管它的評級後來被改成R級。導演約翰·施萊辛格通過影片對紐約的同性戀男妓進行寫實,在1969年,此片對同性戀的刻畫震驚了觀眾。21.《疤面煞星》 好萊塢電影檢查員和評論家痛斥出自霍華德·霍克斯之手的《疤面煞星》原片。因為本片含有極端暴力和亂倫暗示。美國電影協會提出,除非本片作出幾個「貶低流氓平民英雄本質」的改變,否則不予發行。22.《死亡真面目》 這部徹夜狂歡主題的震驚紀錄片展現了「真實的」暴力死亡。該片在46個國家遭禁。總計有5部《死亡真面目》電影。
I. 世界電影史上有哪些電影的價值觀曾經引起巨大的社會爭議
第一類:情色
《巴黎最後的探戈》、《感官世界》、《半熟少年》、《深喉》、《午夜牛郎》等
「性」永遠是最容易引起爭議,激起社會輿論大嘩的話題。同時,它也往往是電影人打破禁錮所最願意選擇角度。
1971年的影片《深喉》從電影藝術的角度看,幾乎一無是處,但因為影片大膽的題材處理正好趕上美國70年代性解放風潮,成為了風口浪尖上的一部爭議之作。
影片相當於把硬性的色情片拿到了影院中來放映,其結果就是在美國23個州遭禁,5個有關公司和12位演職員被告上了法庭。不過一些支持性解放和主張藝術自由的人士卻選擇了支持本片。法官陳詞說:「這部影片的喉嚨應該被割掉。」當天,放映本片的世界劇場就打出標語:法官割喉,舉世悲哀。
諷刺的是,一名官員查爾斯·吉丁評價本片說:「污穢物像洪水一樣吞沒了美國人的大腦、心靈和靈魂!這是前所未有的災難!」結果這位官員後來被控貪污。另一名官員羅伊·科恩發誓要把男主演雷恩斯送進監獄,但科恩不久後死於艾滋病——原來他一直是個同性戀者。
最終,影片男主演還是因此坐了5年大牢,而女主演後來也聲明說,在拍戲的時候「有一把槍指著我的腦袋」。
1972年的《巴黎最後的探戈》因為出自著名導演貝托魯奇之手,更堪稱情色與藝術之爭的經典案例。因為影片的性愛描寫,羅馬高等法院認定貝托魯奇和男女主角犯有「猥褻罪」。判處貝托魯奇兩個月的徒刑,剝奪公民權十年,並要求其銷毀電影膠片!歐洲一些國家也禁映了影片。
大島渚的名作《感官世界》也因為大膽直接的性描寫,只能變成一部法國影片,到法國去做後期和剪輯——因為法國當時剛剛解禁了對色情電影的限制。影片在日本本土卻遭到禁映。
近年來,像《半熟少年》《反基督者》《女性癮者》等在情色上大膽表現的電影也屢見不鮮,但引起的社會反響已經遠不像40年前那樣強烈。
第二類:宗教
《基督受難記》、《基督最後的誘惑》、《驅魔人》《萬世魔星》等
宗教也一向是個敏感的話題,尤其在美國、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等宗教傳統濃厚的國家。很多電影人敢於去拍攝大膽的社會性題材,甚至去突破性的禁忌,卻對宗教內容極為謹慎。
馬丁·斯科塞斯拍攝《基督最後的誘惑》時,其老搭檔羅伯特·德·尼羅就因此最終放棄出演。影片因為把基督描寫成了一位凡人,甚至一度決定與妓女抹大拉的瑪莉亞成婚生子,由此引起一些教會機構的強烈不滿,一些教眾甚至到放映本片的影院外進行抗議,阻止觀眾入場。一個宗教團體甚至想花650萬美元把影片拷貝從環球公司買來銷毀掉!不少國家也把它作為了禁片。
於此類似的還有經典恐怖片《驅魔人》和拿耶穌惡搞的《萬世魔星》。前者影片中出現了用十字架插入女孩下體的情節,後者則講述了一個普通男子布萊恩因為各種陰差陽錯被當做了救世主最終被釘上十字架,極盡諷刺誇張惡搞之能事。可以想見,兩部影片都遭到了教會組織的強烈抵制——《驅魔人》一度在英國被禁,甚至不允許發行錄像帶。
2004年著名演員梅爾·吉布森執導的《基督受難記》可謂是個反例——除了影片極其直接的暴力血腥鏡頭,更重要的是其宗教傾向和反猶傾向引起的廣泛爭議。不過這次,力挺本片的卻是教派一方。
《基督受難記》對耶穌最後走向十字架的歷程進行了細膩真切的呈現,將其所受的困難和內心的矛盾痛苦展現出來。上映後影片得到了教皇的認同,大量基督教團體在復活節來到時團體組織觀看(這種群體組織看電影的情況在北美可算罕見),以致影片在北美拿到了3.7億美元的驚人票房(《超人:鋼鐵之軀》現在北美票房也不過2.5億美元),全球票房也達到了6.1億美元。這是很多商業大片都難以達到的驚人數字!
《紐約客》等左翼雜志以漫畫、評論等形式對其進行了諷刺、批評,認為該片對宗教精神的宣揚毫無新意,等於在拍教會的馬屁。爛番茄網站上,影片的新鮮度僅有49%!影評人大多對本片持否定態度。更嚴重的是,影片中若有若無地表現了猶太人對基督之死必須負責的指責態度——在1965年,羅馬教廷已經正式赦免了猶太人的「罪行」,聲明他們從此以後不再需要背負「害死耶穌」的沉重罪名。本片舊話重提,又是在猶太人佔主導的好萊塢,自然引起軒然大波。(後來吉布森和他老爸都又爆出過反猶言論)
新千年到來之後,基督教天主教等各教派也都在進行改革,力圖在新時代展現新的面貌。畢竟嚴酷恐怖的中世紀早已成為了過去。當同樣涉及宗教問題的《達芬奇密碼》上映時,教會對其已經非常寬容,不再說三道四,他們大概也明白,那不過是一部以宗教為噱頭的商業片而已。
第三類:政治
《一個國家的誕生》《意志的勝利》《清宮秘史》《武訓傳》等
政治正確(簡稱PC)也是電影潛在的准則之一,這個標准往往隱藏在更深的層面之中。由此引起的「爭議」,對電影本身以及電影人來說,其結果經常是事關生死的!
當年的國產電影《清宮秘史》和《武訓傳》就是最好的例子。前者講的是光緒、珍妃與慈禧時代的故事,因為片中對義和團的描寫較為負面,正好撞到靶子上,被作為打擊劉少奇的工具被大遭批判。當時香港報紙全文轉載了戚本禹的《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評反動電影》,影片導演朱石麟讀後氣惱交加,因病整日躺在帆布椅上的他激憤起身,沒走幾步突然跌倒,送醫院後不治身亡!《武訓傳》更是一禁多年,至今都難得一見。影片所引出的已經不是價值觀的爭議,而是被上升到世界觀人生觀以及路線之爭的高度,殺雞儆猴了。
一部電影是否PC,是否有價值觀問題,並不是肯定或否定一部影片的基本依據——除非影片真喪心病狂到觸犯人類共識的基本底限(例如為納粹翻案或者歌頌紅色高棉)。即使是里芬斯塔爾為納粹做宣傳拍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還有歌頌臭名昭著的3K黨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也沒有被打入冷宮。《一個國家的誕生》把黑人描寫得醜陋不堪,而白人一個個都是「偉光正」的樣子,影片在1915年上映後就遭到了美國全國范圍內的抗議,但到了1993年,影片還是被列入美國國家電影名冊(National Film Registry),作為重要電影文化資料保存保護起來。
第四類:暴力與社會准則
《天生殺人狂》《我唾棄你的墳墓》《魔屋》《學校風雲》《發條橙》《邦妮與克萊德》《索多瑪120天》
暴力也是電影樂於表現內容,這其中有反思、否定,但也得承認暴力的影像往往能給觀眾帶來腎上腺的刺激,產生驚悚的愉悅感。所謂銀幕上的暴力美學,就是把暴力場景非現實化、誇張化之後,令其盡量脫離現實的威脅與可怕,轉化成一種美感和儀式感。
但有很多電影為了追求真實感,不願把暴力虛幻化,這些電影往往把血淋淋的暴力和令人不適的強奸、兇殺場面呈現在銀幕上,逼迫觀眾去感受、去體驗,進而去思考(未必都能達到這個程度)。
例如七八十年代的幾部B級片《我唾棄你的墳墓》《魔屋》《學校風雲》等,對暴力、強奸的描寫都非常露骨寫實——影片《魔屋》在拍強奸戲的時候,女演員Sandra Peabody感覺自己受到了傷害,竟然無法控制必須離開片場。
《發條橙》和《天生殺人狂》因為似乎採用了一種中立的態度去看待影片的主人公:混混、殺人犯、濫施暴力者,結果引發了很多模仿犯罪的行為。據統計,在北美及海外有12起模仿《天生殺人狂》產生的謀殺犯罪行為,其中一個案子的受害家庭為此把導演的電影公司華納都告上了法庭。
當年,開啟了新好萊塢時代的《邦妮與克萊德》就被認為是美化了罪犯,有傷風化,引發了後來「壞蛋當主角」的電影風潮。《索多瑪120天》更是把暴力、虐待、情色展現到了極致!——1977年,當英國一家影院放映本片的未刪減版時,遭到了警察的突襲!直到2001年,英國電影分級委員會才同意影院放映本片的一個刪減很多的版本。
我們看到,性、暴力、標準的社會行為規范、宗教、政治,都是電影最容易產生爭議之處。這些充滿爭議性的電影,隨著時過境遷,往往已經顯得不那麼驚世駭俗難以接受,今天習慣了邪典電影B級片重口味的觀眾看起來有些恐怕毫無沖擊力。這些當年的話題之作電影有的並不出色,但大部分從電影藝術角度看都堪稱經典,不是僅靠爭議性流傳至今。它們或是勇於打破禁忌和封閉的界限;或大膽觸及敏感的社會、宗教、政治問題;或突破陳腐的道德准則和虛偽乏味的社會規范;或敢於描繪血腥暴力的真實……但無論如何,電影的獨特性、其藝術或商業品質,才是電影真正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