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美國藍色調的電影

美國藍色調的電影

發布時間: 2022-11-19 20:03:09

㈠ 《月光男孩》為什麼能夠在奧斯卡頒獎禮上脫穎而出

關燈拆電影,只讀經典。每日一部爆款賞鑒,高效擼完電影節。

《月光男孩》在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摘取了最佳影片獎、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編劇本獎。相信大家應該對頒獎禮最後的烏龍還記憶猶新。

最佳影片是愛樂之城《月光男孩》

《月光男孩》贏下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確實是有不輸給《愛樂之城》的實力的。

排除政治、種族、同性戀的話題標簽之外,《月光男孩》純粹的人性表達,依然是非常動人的。

㈡ 什麼叫做藍色調的電影

第一,影片主色彩為藍色;第二,藍色在英語中有憂郁之意,因此帶有憂傷色彩的電影也可被稱為藍色調電影。

㈢ 什麼電影的基調是藍色的

《你好,之華》的基調是藍色的

基調色是電影創作者以最准確的色彩基調,賦予整部影片以代表性的觀念特徵。一部電影的色彩基調,是影片主題的外在表現,影響影片的總體風格,也反映導演的創作思想和色彩思維意識。

岩井俊二的影片《你好,之華》基調色是淡藍色。正如之華的指甲油顏色一樣,周迅在金馬獎的采訪中也談到當時她拿了不同顏色的指甲油,但是最終她和岩井俊二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淡藍色。因此這種藍也被稱為「之華藍」。

之華這個人,像她自己在信里形容的一樣,在人群里不是很顯眼,可能不是很容易被人記住。但就是這一抹淡淡的指甲油色,說明之華也是個有小心思、有小幸福的人吶。圍繞著這個顏色,片中所有人物的穿搭也都意外和諧起來了。

與之華關系越近的人,就越顯現出「之華藍」。 不僅衣服,片中許多場景也被刷上了深淺不一的藍色,比如之華父母家的柵欄,之華之南小時候家裡的門,學校里的圍牆,幫之華收信的老人家的門等等,都是藍色的。整部電影多數時候的色調也是偏清冷的。

《你好,之華》劇情

袁之華(周迅飾)代替去世的姐姐之南參加初中同學會,遇見了彼時傾慕的學長尹川(秦昊飾)。陰錯陽差地,之華開始透過沒留地址的書信重拾失落的年少歲月,向尹川傾訴心事。另一廂,收到信的尹川把回信寄往之南的老家,被之南女兒睦睦收到。

睦睦也以之南的名義回信,希望探尋母親的青春時代。一連串錯位的傾訴與追憶,塵封往事在字里行間慢慢蘇醒,漸漸揭開了兩姐妹、三世代之間交相纏繞的故事。

㈣ 《勇闖奪命島》一部引爆快感無法抵擋的影片,重溫一回燃爆一回

《勇闖奪命島》一部引爆快感無法抵擋的影片,豆瓣評價8.7,重溫一回燃爆一回

這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片,看後心境難平,這是動作片中的精品,不不,是極品,看過整個影片,我覺得,無論是編劇和導演演員都不錯,讓人看後,十分地過癮,爽快,最重要的是影片的主題有著一定 社會 意義。

從電影的構架說,它是一個商業片,很成功的商業片,而且完全用典型的美國式的手法,導演拍攝的技術相當見功底,商業片達到這個水準,那也真是的沒的誰了。而更有意思的是,電影還有一個更響亮的譯名《石破天驚》,想想看,真的是夠石破天驚的了。一群人挾持人質在一個孤島上對抗政府,這不天驚是什麼!

實際上,從一開始看這片,我心都在提著,一直沒有放下來。那讓我們看看影片吧!

電影開始是一位老將軍在一個墓碑前悼念自己的亡妻,他很憤恨也很悲傷,憤恨的不是自己的亡妻躺在了墓碑里,憤恨的是自己的部下在秘密行動中犧牲,而最後沒有被政府承認,以致他們的家屬得不到撫恤金和他們該得的榮譽,他要對得起自己的士兵,他多次上訴,可如同石頭沉下大海一樣,沒有結果,他沒有辦法,決定採取措施。於是,影片開始了。

這位老將軍叫漢默,他可以說是身經百戰,他參加過越戰,參加過海灣戰爭,他功勛卓著,於是,他召集部下,劫走了新式武器,這新式武器是化學武器,十五枚VX毒氣彈,殺傷力非常了得,隨後,他們控制了一個小島,這個小島叫阿卡拉島,這里原來是一個監獄所在地,現在變成了 旅遊 區,大夥因為這個島上有監獄,所以叫這個島「惡魔島」

島上有八十多人的旅客,這回成了漢默等人的人質,漢默將軍是憑借毒氣彈和這些人質,要國家給拿來一億美金,他要用這個錢給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部下和陣亡的士兵作賠償金。此消息一出,震驚了整個美國。

國防部馬上召開會議,研究解決辦法,經過激烈的討論,也不能任由這些人敲詐政府,最後,決定派突擊隊登島,消滅漢默等,或者活捉他們。可要想上島,談何容易,因為這里當年是監獄,易守難攻,防守監視非常的嚴密,要想登島幾乎不可能,這里要重申一下,這個「惡魔島」可不是白叫的,當時在島上關押犯人時候,沒有人能夠越獄成功,說這些的是想表明,突擊隊根本登不上島就被消滅了。

可在國家的檔案里,有一位英國老特工梅森成功逃出「惡魔島」,於是,聯邦政府人員,找到了這個老特工,說服他帶人潛入阿卡拉島,聯邦局長對他梅森做出虛假承諾,告訴他他將得到赦免,可以重獲自由。梅森同意了這個行動。

梅森和化學專家斯坦利一同去執行這次突擊任務,斯坦利的任務很明顯,就是拆除那些毒氣彈,梅森是給大家引路,經過尋找,梅森找到了地下隧道,並帶領突擊隊員成功進入了阿卡拉監獄,可不幸的是,被漢默等人放置的感應器發現,突擊隊員被包圍,被殲滅。

只有梅森和斯坦利僥幸逃生,斯坦利告訴了事情的真相,並懇求梅森留下來幫助拆除毒氣彈,梅森想了一下,剛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還是答應了斯坦利。

於是,他們開始了拆彈之旅,在拆除了十二枚導彈後,被漢默將軍的手下給抓到了。並被塞進了監獄,因為兩個人共同拆彈,建立起了信任,梅森認為斯坦利是個可以信賴的人,斯坦利也一樣,認為梅森是好人。在監獄里,梅森告訴斯坦利,自己當年被捕是因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政府的一個特殊秘密,這個秘密已經製成了膠卷,在梅森的手上,這個膠卷的存在,讓他成為美國和英國都不承認的人。

這個秘密讓斯坦利感到震驚,同時也為梅森感到擔心和惋惜。之後,梅森用越獄的辦法,打開了監獄的大門,兩個人逃了出去,梅森和斯坦利一起拆掉剩餘的導彈。

漢默的部下知道政府在欺騙他們,有人就同意用毒氣彈毀滅一切,而作為軍人的漢默將軍根本就不同意用毒氣彈,因為這太沒有人性,人們是無辜的,於是發生了內部混戰,漢默受傷,這個時候,見到了斯坦利,他把最後一個導彈的位置告訴了斯坦利,然後閉上了眼睛死去了。

於此同時,政府派來轟炸機要來炸島嶼,這是最危險的時候,如果炸到毒氣彈,那人質將會被毀滅,於是,斯坦利和梅森經過激烈緊張的斗爭,終於找到了毒氣彈,把它拆掉了,他們終於完成了任務。

而就在斯坦利發出完成任務的信號時候,天空中發下了導彈,轟天的巨響,所幸沒有造成人質的傷亡,斯坦利和梅森由於及時跳海,逃過了一劫。

最後,斯坦利放走了梅森,而向國防部說梅森已經死亡,而梅森臨走將膠卷的藏匿的位置告訴了斯坦利,整個電影到此結束了。

得說,影片場面非常震撼,本片長有136分鍾,緊張的情緒,讓你沒有時間去喝水,嘮嗑,吃爆米花,沒有時間去廁所,全程定住影片,恐怕漏掉每一個場景。影片試圖在說軍人捍衛自己的尊嚴,整個片子充滿了陽剛,沒有為了博眼球而用女主角。影片都是男人幫,規模龐大,可沒有絲毫拖拉的感覺。

而且影片的表現風格非常到位,雖然緊張,但對話也有幽默,可這絲毫沒有減淡影片的緊張節奏。

這部影片高超奇妙的地方是,用 娛樂 的方式,說了一個比較沉重的命題,士兵為國家犧牲了,卻得不到應有的撫恤,這是不公平的,就連身份是將軍的漢默也感到不平,於是,激動犯險,為了手下討回公道,而用來對付他們的,是一個被國家拋棄的間諜梅森,他曾經為國家的利益作出巨大犧牲,可最後卻成了監獄里的逃犯,影片的主角們都是被國家拋棄的人,從這個角度出發,影片便充滿了懸念。

而影片最後,所有的人,都沒有背叛國家,老將軍漢默到臨死的時候,能夠把導彈的位置告訴斯坦利,說明他的人品,梅森雖然蒙冤幾十年,而且最後他知道聯邦局長用謊言騙他,可他還是沒有出賣國家,而是選擇平靜地離去,少校漢德森知道要被射殺,也沒有放下武器,還在真誠地說服對手要信守《海軍十次》,影片從這里,彰顯了人格的高貴。

可以說,除了漢默手下兩個製造事端的兩個,都是正面角色。這也就讓整個影片充滿了正能量,讓人振奮。

而最重要的是,整個影片緊湊的毫無間隙,即使是插科打諢,也是在填補劇情,全程毫無尿點,看看吧,在把整個島嶼要炸平時候完成了任務,多麼重的懸念,讓你緊張到死,太好看了。

這部片子真的好,那,讓我們先說說導演,他叫邁克爾貝,你完全想不到,這么完美的影片,竟然出自三十多歲的他手裡,而且讓人意料之外的是,這只是他的第二部電影,水平之高,已經驚艷到我們了,我想,國內是不會有這樣高水平的導演了,從駕馭這么多是人力,物力,就令國內導演汗顏了。

說完了導演,再說演員,電影里匯聚了三大明星,哈里斯,尼古拉.凱奇,肖恩,每個人都有精湛的演技,先說扮演漢默將軍的哈里斯,他挾持了八十一名人質,朝政府要錢來給手下撫恤,他在為民請命的角色,被哈里斯演繹的淋漓盡致,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反角,秉承正義的人,他讓人們心情復雜,讓我們看他在開始出現時候對墓碑深情的一吻,然後堅定地轉身離去

佔領惡魔島後,將軍走到兩個天真可愛的小姑娘面前,內心復雜,他趕小孩走,因為他要扣押人質,而不想連累孩子。

再看看扮演梅森的肖恩,他是老影帝了,他的光芒沒有被身邊的小影帝給蓋住,反而更顯得他的演技爐火純青,他一出場就註定是一個不同凡響的人物,一個老特工,一個刀口舔血的老人,可他的臉上始終保留著父親般的慈心,電影上的梅森不止擺平了「奪命島」,也擺平了觀眾的心。

還有,史丹利的扮演者 凱奇,他那憂郁的眼神,和略帶質感很強的語言,入木三分的表演,一個消毒專家在經歷一場生與死的戰斗,他表演的絕對的棒。

漢默將軍,你如此的熱愛專家的祖國,所以,你無法忍受你的國家對你的舍棄,你的個非常優質的軍人,你無法去真正地背叛你的國家,最後死去讓我感到悲痛,但你已經盡力了,對手下,對國家,他是一個將軍,不是「殺手」和「叛徒」,影片里,梅森讀懂了漢默,我們在影片外也讀懂了漢默。

影片用細膩的感情描繪,臻於完美的情節處理,讓我但到很舒服。 漢默的鮮血在陽光中流失,手下的少校沉重感激地說,「將軍,能在你手下服役是我一生的光榮!」我們不去譴責政府,可那一刻我們淚流滿面,心裡滿滿的悲傷。

說完演員,那我們再說影片的技術,在影片開頭,大雨滂沱時候,用了藍色調,再配上深沉渾厚的獨白,讓我們一下就感到影片主題的凝重,對比開頭,中段史丹利和梅森的追車戲用的是另一種鏡頭。

這鏡頭的追蹤,讓觀眾目不暇接,感覺超級的興奮,也有了看下去的理由,這就是高超的技術。

還有,電影的技術細節頗見導演的用心,開頭漢默手下突襲火葯庫,著裝全是黑色的作戰服,而在絕命島上又換上了藍色的迷彩服,這讓觀眾耳目一新。

漢默手裡使用的突擊步槍,在軍迷的眼裡一下就認出來,那是美製的M—16的改型,是特種部隊的專屬,可以看出導演完全按照實戰情景安排的道具,我想那些槍一定都是真的。

影片的音樂,完全是大師級的音樂,據說的著名的德國音樂家漢斯.季默,是好萊塢最有實力的三個音樂家之一。影片通片是以深沉,陽剛,和堅韌為主,用交響樂和銅管交替出現,很好地襯託了主題,達到了盡善盡美的效果。可以說,影片的成功,音樂的配製功不可沒。

應該說,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業片,值得我們再回頭去看看,真的不錯!

(完)

㈤ 呂克貝松監制的電影有那些

非常人販2/玩命快遞2 Transporter 2 (2005)
犬人丹尼/狼犬丹尼/猛獸出籠 Unleashed (2005)
"Valérian et Laureline" (2005)
Spécial police (2005)
Souffleur, Le (2005)
Miss June (2005)
Imposture (2005)
Au suivant! (2005)
Revolver (2005)
Bandidas (2005)
Boîte noire, La (2005)
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 (2005)
Yeux clairs, Les (2005)
Ze film (2005)
Colour Me Kubrick (2005)
Flora Plum (2005)
"Valérian et Laureline" (2005)
暴力街區/第十三區 Banlieue 13 (2004)
暗流2:末日天使/赤色追緝令:末日審判 Rivières pourpres 2 - Les anges de l'apocalypse, Les (2004)
的士女王/計程車女王/美國版《的士速逮》/終極殺陣美國版/出租汽車女王/狂速的士 Taxi (2004)
À ton image (2004)
Mensonges et trahisons et plus si affinités (2004)
顫栗/血色月亮 Haute tension (2003)
盜佛線/泰拳天巴都/拳霸 Ong-bak (2003)
車神/極速威龍/盧貝松之雷霆殺陣 Michel Vaillant (2003)
一路順風 Bon voyage (2003)
芳芳鬱金香 Fanfan la tulipe (2003)
Moi César, 10 ans 1/2, 1m39 (2003)
Cheeky (2003)
Côtelettes, Les (2003)
Felicità non costa niente, La (2003)
終極殺陣3/極速的士/的士速逮3 Taxi 3 (2003)
笑也是罪過 Rire et châtiment (2003)
Tristan (2003)
非常人販/換命快遞 The Transporter (2002)
埃及艷後的任務 Astérix & Obélix: Mission Cléopâtre (2002)
迷情追殺 The Truth About Charlie (2002)
天使的肌膚 Peau d'ange (2002)
Turbulence des fluides, La (2002)
Blanche (2002)
龍之吻 Kiss of the Dragon (2001)
企業戰士 Yamakasi - Les samouraï des temps modernes (2001)
De l'amour (2001)
15 août (2001)
綠芥刑警/極速追殺令 Wasabi (2001)
Exit (2000)
終極殺陣2/極速的士2/的士速逮2/計程車2 Taxi 2 (2000)
光芒萬丈 The Dancer (2000)
聖女貞德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1999)
Cour interdite (1999)
終極殺陣/極速的士/的士速逮/計程車 Taxi (1998)
第五元素 Fifth Element, The (1997)
切勿吞食 Nil by Mouth (1997)
這個殺手不太冷/終極追殺令/殺手萊昂 Léon (1994)
雙面女蠍星/舐血狂花 Point of No Return (1993)
亞特蘭提斯 Atlantis (1991)
霹靂煞 Nikita (1990)
碧海藍天 Grand bleu, Le (1988)
Kamikaze (1986)
地下鐵 Subway (1985)
最後決戰 Dernier combat, Le (1983)

參考資料:http://www.mov6.com/name/nm0000108/

1983最後決戰Le Dernier Combat /The Last Combat

……在文明退化的廢墟里,大家為了存活而奪食掠水,野蠻的行為取代語言的溝通,人與人的關系處於對峙的緊張狀態,"性"成為最有力的動力元素。在這片如荒莫般的土地上,我們將可看到許多人存活與死亡的方式……

此片是呂克·貝松在影壇還沒沒無聞時,憑著一腔熱血,旺盛活力與爆發力,突破一切傳統,掙脫一切商業機制下的樊籠,冒著無色彩,無對話,無明星等危險所完成的電影。當影片完成時,因宣傳無門,於是呂克·貝松帶著這部影片參加瑞士阿沃基影展,一舉拿下評審特別大獎及影評人獎,因而打開他的國際知名度。解剖核子戰後的文明廢墟,因為無色彩,所以這是一部黑白色調的電影。

1985地鐵Subway

(在地鐵中一場追逐與發現的游戲)為了不讓黑幫老大奪回機密文件,小偷佛烈德(克里斯多夫藍伯飾)將這些文件藏在法國的地鐵,走進了地下鐵後,他慢慢地發現了這個地方的多樣與復雜,這里從小偷到音樂家都有,每個人都無所是事地游盪著……在他試著將文件賣掉的同時,他愛上了來買文件的女人海琳娜(伊莎貝艾珍妮飾),但是她對他並不感興趣……在殺手追殺,警察全面搜索地下鐵的同時,他應該如何自處……

在黑白片之後,呂克·貝松開始對色彩產生強烈的索求,從本片的色調中,可以感受到他所謂"玩笑,游戲"的意味。此片讓他回到青少年時期,在舞台上工作經驗。此片是呂克·貝松初次結合大卡司,邀請身價不斐的大明星有伊莎貝艾珍妮,克里斯多夫藍伯,尚雨格安哥拉等來演出。此片有連環漫畫式風格,對話簡扼,通俗的警匪片卻帶著巴洛克式的色調。此片的出發點是邊緣人克里斯多夫藍伯對伊莎貝艾珍妮的迷戀。這是一部擁有繽紛原色的電影(藍,紅)。解剖現代文明底下的地鐵。克里斯多夫藍伯以此片贏得法國凱薩獎最佳男主角。

1988碧海藍天Le Grand Bleu /The Big Blue

這是有關於兩個潛水員在競技中體會出人生真諦的故事。熱愛大海的賈克,一直想與大海為伍,即使他在年少的時後,父親便在一次潛水意外中被大海吞噬,他對大海的愛還是一如初衷。但是這一切,在賈克愛上了喬漢娜之後,一切都變的無法掌控。他六神無主地仿徨在選擇大海還是愛情的路上……

為了再接再厲,呂克·貝松選擇了當導演....此片是1988年坎城影展的開幕大片,描述個人難以融入現實社會的困境,轉而尋找夢想中的另一種生活。我們可以看到呂克·貝松將其潛水夢,與對海豚痴迷都寫進了這部電影。此片所呈現的天真浪漫曾讓許多影迷淚流滿面,看過十次以上的影迷不在少數。對法國人來說,大海象徵母親,取大海(Lamer)與母親(La mere)諧音,也就是回歸至猷如母體子宮般充滿羊水的起始點,此片的意涵在於人類不斷向極限挑戰的情況下,最後以回歸至大海為終。此片帶著濃厚性的自傳色彩,其不媚俗的執導敘述手法,在坎城影展上遭致影評界嚴厲質疑,卻受到觀眾高度支持,在兩極化的聲浪中成為一部爭議性的作品。這是一部藍色調電影,解剖人類文明極欲擴張的海底世界。

1990霹靂煞Nikita

妮琪塔(安娜芭麗瑤飾)與一群朋友破窗而入偷葯品,商店主人與她的朋友都在這次事件中身亡,妮琪塔則因殺了一位警官被送入獄。但此時來了個神秘政府組織,選她當特務殺手,在數年的特務訓練後,他以平凡的護士身分回到現實生活中,在此時她愛上了一個男人(尚雨格安哥拉飾),他們的關系在她接到一個特務命令時,面臨了緊張的局面……

此片是呂克·貝松從一個特務殺手角度,來解剖國家官僚體系背後的恐怖黑爪。濃厚的商業色彩讓好萊塢相中而將此片重拍成美國版的"雙面女蠍星",由布麗姬方達詮釋片中的女殺手。此片也呈現呂克·貝松對人性的探索,是部黑色調的動作片。妮琪塔(布麗姬方達飾)與一群朋友破窗而入偷葯品,商店主人與她的朋友都在這次事件中身亡,妮琪塔則因殺了一位警官被送入獄。但此時來了個神秘政府組織,選她當特務殺手,在數年的特務訓練後,他以平凡的護士身分回到現實生活中,在此時她愛上了一個男人(尚雨格安哥拉飾),他們的關系在她接到一個特務命令時,面臨了緊張的局面……

1991亞特蘭提斯Atlantis

此片無演員,只有旁白,這部影片將帶領影迷進入美麗的海底世界,配上美妙的音樂,以音畫來表現不同的生活面貌與心靈層面。我們將可看到海底在日出與日落之間的神奇變化與景觀,呂克·貝松設定了幾個主題來描繪"海底的一天",主題包括有"內心"、"旋律"、"悸動"、"靈魂"、"黑暗"、"心靈"、"溫柔"、"愛"最後是"恨"。全片在海底拍攝,動物是片中唯一的演員。海藍色是此片的主色調。配上賽拉的玄妙樂音,呂克·貝松將更完整地呈現大海所孕函的豐富色彩……

此片是1991年威尼斯影展的開幕大片。亞特蘭提斯是傳說中一片被淹沒的神秘陸地,位於大西洋底下。呂克·貝松想要證實海底下的世界,也有一個核我們社會一樣的組織。或許也可以說"亞特蘭提斯"是"碧海藍天"衍伸出來的副命題。此片是呂克·貝松摒棄傳統拍攝手法的作品,一部純視覺享受的電影,沒有傳統劇本,沒有人類對話,只有音畫緊密結合,完全依賴呂克·貝松與配樂師艾瑞克賽拉共同研議腳本。呂克·貝松以動物間的求愛,群斗,追逐等場面來豐富劇情,拍片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海域,包括有蘇格蘭,澳大利亞,大洋洲,哥倫比亞,佛羅里達,巴拿馬群島等海域,甚至北極極地海域的冰雪景觀或多方戰端的紅海海域。呂克·貝松認為這是他最後一部討論有關海洋的影片。這也是一部充滿環保意識的影片,全片只有悠遊大海的魚,毫無人影,是呂克·貝松又一次冒險之大不諱之作。

1994殺手萊昂Leon /The Professional

故事發生在紐約大都會里,由尚雷諾所飾演的職業殺手李昂,受餐廳老闆委託殺人。當他是以殺手的身份出現時,冷靜而神秘,殺人手法令人熱血沸騰。但當他卸下殺手面具時,則又回歸成為平凡的市井小民,簡單到連基本身份證、銀行帳號也都有,每天至少喝杯鮮奶,喜歡澆花及細心地擦拭心愛盆栽的樹葉,是個具有雙重身份角色扮演的人。而就在李昂所住的公寓內,有人暗渡陳倉的進行毒品交易,警方緝毒組偽裝黑幫份子,為查緝毒品而入侵,殺了販毒者一家人卻遺漏了小女孩馬蒂達。馬蒂達為了安全起見而躲進隔壁李昂家,她無意中發現了李昂的殺手身份,為了保護自己及報滅門之仇,馬蒂達以堅定的口氣要求李昂訓練她成為一位真正的職業殺手……在此同時,警方亦全力搜尋馬蒂達並拘禁之……李昂隻身闖入警局大開殺戒,警方火大驚慌之餘,下令圍剿大廈並全力搜捕李昂,雙方交戰之下引發了一場緊張刺激的終極追殺。

殺手萊昂為呂克·貝松的第一部美國電影。盧談到此片乃受金凱利所主演的歌舞片的影響,也受報紙連環小說的影響。此片有幾處拍攝手法頗具新意,在視覺方面有壓縮的效果。此片亦是呂克·貝松表現他對電影狂熱最佳的代表作。此片是一部以法國人角度去拍攝的美國電影。尚雷諾有史泰龍的冷峻臉孔(家喻戶曉的),有法國人的壓抑特質。馬蒂達(娜塔莉波曼飾)一位枯瘦如柴有法國味的美國女孩,是本片的視線焦點。蓋瑞歐德曼突出,激烈的警探演出,情緒起伏令人無法捉摸,是全片最為突兀、也最為搶演的一角。此片最難能可貴的是法國完整導演版,比前兩年在台上映時多出20分鍾。這20分鍾裡面最重要特色的是有尚雷諾與娜塔莉波曼的纏綿床戲。這是一部偏屬於暴力美學的動作巨片。延續殺手風格電影,"霹靂煞"以女殺手為主角,此片則以男性殺手為主體,解剖現代文明紐約市的邊緣人。

1997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

本片的原始構想來自導演呂克·貝松16歲時所寫的少年小說,故事的大綱是說一個外星人和地球人混血所生的女孩莉露(蜜拉喬娃維飾)在被壞人追殺時,為了逃命只好跳樓,剛好計程司機柯本達拉斯(布魯斯威利飾)經過解救了莉露,但也把柯本達拉斯捲入與異形和人類的邪惡聯盟對抗的局面。本片有號稱影史上特效花費最多的特效製作,而且有相當多歐洲電影及特效工作者參與,創造出與好萊塢風格不大相同的未來世界!!

終極殺陣TAXI

終極殺陣I

丹尼爾是個飈車高手,可輕松躲過警察的測速。陰錯陽差和胡塗警察艾米里安成了好友,而且共同逮捕了飛車銀行搶犯,立了大功!艾米里安因此獲得女警長蓓妲的芳心,丹尼爾也如願成了一位真正的賽車選手......

終極殺陣II雷霆霹靂

終極殺陣之雷霆霹靂日本國防部長到了法國訪問,不巧遇上了上集的辣妹女警,結果被日本恐怖份子綁架。上回立下大功的飈車高手丹尼爾及胡塗警察艾米里安又要再度聯手出擊了!這回他倆面對的不是兇悍的銀行搶犯,而是要卯足全力和日本恐怖份子」飈車〃,這迴路上飆不夠,還飆上了天……TAXI2終極殺陣之雷霆霹靂〃除了飛車追逐及槍戰場面外,這次還加入了忍者武打功夫。全片充滿讓你血脈噴張、瞠目結舌的精彩畫面,在法國播映期間,再度創下賣座紀錄

㈥ 有沒有關於海的電影

1、法國電影《碧海藍天》電影描述個人難以融入現實社會的困境中,因此轉而尋找夢想中的另一種生活,帶著濃厚的自傳色彩。人類不斷向極限挑戰,但最後以回歸大海為終,為一部藍色調的電影。

㈦ 藍調的藍調題材電影

1)基本信息
片名:Cadillac Records
譯名:藍調傳奇
更多中文名:凱迪拉克上的唱片公司
類型:劇情/歌舞
片長:90分鍾
級別:R級(USA)
發行:Sony Pictures Releasing(荷蘭)
上映日期:2008年12月5日(美國)
劇本:達內爾·馬丁(DarnellMartin)
導演:達內爾·馬丁(DarnellMartin)
編劇 Writer:達內爾·馬丁 Darnell Martin ....(written by)
主演:碧昂絲·諾爾斯(Beyonce)
2)故事簡介
《藍調傳奇》以芝加哥著名唱片公司切斯唱片(ChessRecords)的老闆里奧納德·切斯(LeonardChess)的一生為貫穿全片的主軸,講述了1950到1960年代的芝加哥大環境下的一個關於暴力、種族、性和搖滾的故事。其中包括美國音樂界許多傳奇人物的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歷。 1947年的芝加哥南區某個逼仄的角落裡,波蘭裔移民里奧納德·切斯(亞德里安·布洛迪飾)開了一間酒吧。野心勃勃的他聘請了極具天賦卻又桀驁不馴的藍調二人組——包括安靜深沉的天才吉他手馬迪·沃特斯(傑弗里·懷特飾)和個性沖動的口琴手利特·沃爾特(哥倫布·紹特飾)——在酒吧駐唱演出。基於對藍調音樂的熱愛和對正在起步的唱片行業的敏銳直覺,切斯為沃特斯的音樂錄制了唱片。沃特斯早期音樂的唱片開創了節奏布魯斯的先河,對於他個人也意味著大量的演出機會。 切斯像對待家人一樣對待他旗下的音樂人——當他們的唱片大賣時,他就會為他們買一輛凱迪拉克作為獎勵。但隨著他旗下有才華的藝術家人數越來越眾多,人情與生意之間的矛盾總是時時發生。在作為沃特斯早期唱片中的配角使其成功之後,沃爾特開始發展他自己的音樂事業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他火爆的脾氣和其不拘小節的個性使他不僅和朋友經常起沖突,還偶爾會觸犯法律。更讓他覺得難受的是,唯一可以和他平心靜氣交談的女人居然是沃特斯的女友珍妮娃(加布里埃爾·尤尼恩飾)。切斯唱片的其他核心人物還包括歌曲作者兼樂隊隊長大威利·迪克松(塞德里克·凱爾斯飾),和沃特斯的事業競爭對手,驕傲的藍調歌手赫林·沃爾夫(艾蒙·沃克爾飾)。 1955年,切斯唱片旗下的一位來自聖路易斯的骨瘦如柴的歌手恰克·貝里(茅斯·達夫飾)那「鴨行式」的舞台步伐和容易上口的鄉村式曲調跨出了地下音樂的邊界登上了主流音樂的舞台,這也標志著搖滾樂的誕生。當貝里在他事業的最高峰時被捕入獄之後,切斯找來了另一位極具天分的歌手來接替貝里在公司的地位,她就是歌手伊塔·詹姆斯(碧昂絲飾)。這個受過感情傷害的女人在為切斯帶來滾滾財源的同時,也挑戰著他對他的家庭的忠誠。 伴隨著搖滾樂的日趨流行,切斯唱片的藝人們發現他們正逐漸被新生代的音樂人所取代;當然,與他們事業高峰伴生的毒癮也是把他們扯下寶座的一隻黑手。但是他們已經經歷過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享受過聲名顯赫、紙醉金迷的生活。當不幸降臨時,唯有他們的音樂和他們的精神不滅。二十世紀60年代,里奧納德·切斯從唱片行業隱退,但藍調音樂則持續發展。 1)基本信息
片名:匪幫說唱傳奇
又名:臭名昭著大先生/惡名/臭名昭著
英文片名:Notorious
國家/地區:美國
區域:歐美
發行:福克斯探照燈 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類型:劇情 音樂
導演: 小喬治·迪爾曼George Tillman Jr.
編劇:——里基·洛克·拜斯伍德Reggie Rock Bythewood
——裘·霍德里·柯克爾Cheo Hodari Coker
主演:——傑莫·伍拉德Jamal Woolard
——安吉拉·巴塞特Angela Bassett
——德瑞克·盧克Derek Luke
——安東尼·麥基Anthony Mackie
——納圖利·諾頓Naturi Naughton
分級:美國R
上映時間:2009年1月16日
2)詳細劇情
1972年5月21日,一個叫克里斯托弗·華萊士的黑胖小子,哇哇墜地。幼年,他是單親媽媽沃勒塔(安吉拉·巴塞特)唯一的心肝寶貝,還不會走路,就已經會說話和唱歌。少年時,他是在街頭那個老是念念叨叨、若有所思的身影,初現極高的音樂天賦。盡管從小就與眾不同,這個在布魯克林的窮街陋巷的孩子,卻始終沒有走上母親期望的陽關大道。
學習成績優秀?算個屁!正直、善良、祈禱?不管用!這個現實世界,原本就是金錢和權力鑄造!於是,17歲風華正茂,華萊士(傑莫·伍拉德)卻選擇了退學,開始在街頭混日子。地盤、毒品、槍械、復仇......,一切不過是黑吃黑狗咬狗!直到,一次意外失手,他鋃鐺入獄九個月。然後,一張用業余設備為某說唱比賽製作的小樣,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這盤曝光的小樣,馬上吸引了製作人「吹牛老爹」西恩·科姆斯的注意。吹牛老爹不但毫不猶豫地簽下了這位天才說唱歌手,還以此為契機,建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從此,正式改藝名為「臭名昭著大先生」(聲名狼藉先生)的華萊士,走上了嘻哈稱霸之路。
短短數年,當年不起眼的黑小子,一躍成為嘻哈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歌手之一。他有了無數破金的單曲,有了前所未有的盛名,有了無數死忠的擁躉,有了享用不盡的金山銀山,也有了心愛的妻子、藍調歌手菲斯·伊萬斯。鎂光燈下,他似乎擁有了男人奮斗的一切。而這時,他還不到25歲!然而,一個三月的早晨,在參加過「靈魂列車獎」晚會之後回酒店的路上,一顆子彈卻對著他呼嘯而來......
3)看點
Notorious,不僅是簡簡單單的貶義形容詞,不僅是懸念大師希區柯克經典之一的《美人計》(英文與之同名),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臭名昭著大先生」。霸氣藝名之下,事業剛剛開始之時,沒有人會相信這個原名為克里斯托弗·華萊士的黑小子,會成為20世紀90年代最偉大最受擁戴的饒舌歌手之一。那時候,嘻哈還不是肥大的褲子,不是兜帽的休閑運動衫,不是吊墜的粗頸鏈,不是裝腔作勢的扮酷,不是滑板、塗鴉和街舞,紙醉金迷、俚語粗口的外表下,是鮮活掙扎的靈魂,是用暴力來反映自我反抗態度的黑幫人物,是美國黑人底層青年生存方式的縮影。他會說出「錢越多,麻煩越多」的語言,也只有「希望和家人平安活著」這樣的願望,而他的死,也正是說唱界宣布將注意力從武力轉向金錢的分界線。
巨星、輝煌、經典、英年早逝、浸血而復雜的人生、牽涉無數嘻哈名人的大名,換句話說,對撈金興趣濃厚的好萊塢,又怎肯放過這趟穩賺不賠的好生意?出色的說唱電影,自痞子阿姆出演《八英里》票房大收後便寥寥,「大先生」昔日的製作人吹牛老爹,近年卻照舊紅透大江南北。既然死敵圖派克(Tupac)都已有自己的電影,影響深遠的「大先生」躍上銀幕,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除了「大先生」生平傳記,電影中圖派克、吹牛老爹、「饒舌女王蜂」莉兒金、藍調歌後菲斯·伊萬斯等一眾嘻哈大人物的「露面」,大可讓看客們惡補一番90年代的說唱歷史。況且,即便不論街頭勢力,《理發店》系列的製片人改當導演,獲得過奧斯卡提名的安吉拉·巴塞特的出演,以及淋漓酣暢的說唱歌曲,讓人多留意幾眼,自是不難!
3)其他
他是最耀眼的說唱歌手之一,他是美國東海岸至今無人匹敵的嘻哈巨星,他是腥風血雨的匪幫團體饒舌爭斗的烈士,而當這一切發生時,他不過才只出過一張錄音室專輯、年僅二十齣頭而已。即便在他死後,他生前已經錄制好的第二張專輯在發行不到兩年內銷量就達到了1000萬張,緬懷他的某單曲成為當年最受歡迎之一,精選集輕松突破雙白金,而十年之後,他的紀念專輯仍然能在Billboard榜單上叱吒風雲。而如今,關於他的電影即將成行,就連名望中天的嘻哈天王Jay-Z也不能置身事外,卯足了勁要替電影原聲碟出力。
時事造英雄。沒有悲劇的人生痛苦,沒有東西岸匪幫饒舌的槍殺事件,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天才。然而,既生渝何生亮!「大先生」和圖派克的淵源,一直從他們生前斗到了死後。他們都是年紀輕輕的天才,都是混過幫派進過監獄犯過大事的惡人,都將強硬冷酷的絕頂旋律與入木三分的混世歌詞完美結合,卻一個胖得像狗熊,一個瘦得像猴猻,一個刻意穿著極盡華美的服飾,一個故意露出布滿文身的身體。一山豈能容二虎!這對一開始就水火不容的死對頭,終於連死,也沒能逃開彼此--相距不到半年,他們分別被一顆子彈結束了生命,成為了東西岸匪幫說唱爭斗的犧牲品。 基本信息
貓王 ◎上映日期: 2005-05-08
主演:喬納森·萊斯-邁勒斯,蘭迪·奎德,羅斯.麥高恩
國籍/地區: 美國,德國
導演:James Steven Sadwith
簡介:
這是一部關於貓王的傳記片,主要講述了他是怎樣從一個喜歡唱歌的平凡百姓,成為一個全球知名的歌星。

㈧ 有沒有帶藍字的美國電影

《藍絲絨》《藍色茉莉》《藍色情人節》《藍白紅三部曲》《藍雨傘之戀》

㈨ 安迪·沃霍爾的電影創作

《口交》(Blow Job,1963)
《沉睡》(Sleep,1963)
拍攝一個男人的睡眠狀態,片長超過六小時。
《吻》(Kiss,1963-1964)
這是一系列拍攝於1963年8月到1964年底的短片,每個短片中演員接吻三分鍾。是對美國電影製作法規海斯法案(Hays Office Regulation)的顛覆與嘲弄,這條法規禁止演員間有超過三秒鍾的唇部接觸。同時期,安迪·沃霍爾製作了一件同樣叫做《吻》的網版版畫(The Kiss),採用恐怖片《吸血鬼》(Dracula,1931)中德古拉爵士噬吻米娜·哈克頸部的經典鏡頭。
《帝國大廈》(Empire,1964)
長達八小時,以單一固定鏡位拍攝紐約帝國大廈在天黑到清晨八小時內的變化,再將底片一段段剪接起來。
《妓女》(Harlot,1965年)
是安迪·沃霍爾第一次在電影中使用聲音,但非常粗糙。
《我的小白臉》(My Hustler,1965年)
片長約65分鍾,由兩部分組成。影片的情節相當簡單,像是一個沒有故事的故事,第一部分拍攝於一個面海的度假小屋,小屋的主人Ed帶著他的保鏢僕人Collie和他新包養的小白臉Paul來海邊度假,Paul一個人在沙灘上曬太陽,Ed則在小屋的露台上窺視著他。隨後,Ed的鄰居富有的年輕女孩Genevieve及另一個中年的男同性戀者Joe加入他,三個人開始無休止地討論Paul 的健美的肉體,以及如何勾引他,甚至和他上床等。第一部分最後,Genevieve試圖挑逗沙灘上的Paul,替他擦防曬乳,兩人一起到海中戲水。這部分由三個分別長約16分鍾、4分鍾及12分半的長鏡頭組成。攝影機架設在小屋和海灘之間,以便於鏡頭在兩者之間來回移動,近、中、遠等不同的景框則以伸縮鏡頭來完成。第二部分只有一個約32分鍾的固定長鏡頭,拍攝於Ed卧室中的浴室,Joe教導Paul該有的儀態以及如何取悅自己的僱主,如此而已。
《我的小白臉》實質上是一部對話劇,喋喋不休對話圍繞著性與挑逗,反映出有閑階級生活的空虛和百無聊賴。
這些影片都不包含聲軌。無聲、反敘事過長的放映時間和極限主義的取向使它們根本不可能在一般的電影院中放映。對沃霍爾來說,電影就像是平面創作的延伸,膠片就是畫布與紙以外的另一種載體。無論絹印、攝影、電影,都只是沃霍爾整體創作的一部份。以固定境頭對被攝物長時間連續拍攝,其實就和一系列瑪麗蓮·夢露頭像的創作理念是一致的。後來沃霍爾將《口交》、《沉睡》、《吻》、《帝國大廈》,的影像抽出來製成網版版畫,用不同的媒材二次回收自己的作品。
要到與楚克·溫(Chuck Wein)和保羅·莫利賽的合作關系建立以後,沃霍爾對聲音的處理才比較用心。六十年代中期以後,楚克·溫和莫利賽在「工廠」的的重要性逐漸增加;尤其是莫利賽,他對好萊塢電影的興趣促使工廠電影邏輯化。如果說,《口交》、《沉睡》、《吻》和《帝國大廈》是一個平面和造型藝術家的電影創作,楚克·溫和莫利賽則以電影工作者的身份介入了工廠電影的創作。從此,沃霍爾電影的題材雖然前衛依舊,但逐漸拉近與觀眾間的距離,不再挑戰觀眾耐力的極限,甚至在影片中加入敘事的元素,在對白中加入一絲幽默感。按照義大利影評人亞普拉(Adriano Apra)的說法,是楚克·溫和莫利賽使安迪·沃霍爾背離了他自己重實驗性的取向。
沃霍爾的影片多半是十六厘米的黑白片,影像的顆粒明顯,如有搖鏡等攝影機運動時,難免意外的晃動,伸縮鏡頭也常常出現失焦。製作的快速和技術上的疏陋使沃霍爾的影片有點家庭影片和業余電影的味道。這種粗糙的質感,增強了紀錄的特色。事實上,沃霍爾使用的Auricon十六厘米攝影機便是當時新聞記者所愛用的機型,輕巧、可以同步收音,也可以長時間拍攝。這台Auricon的攝影機是沃荷在《帝國》的籌備期購入的,當時便是看中了這台機器可以長時間拍攝的功能。
在沃霍爾這時期的影片,譬如《我的小白臉》中,紀錄性讓觀眾更貼近電影中的事件,加上長鏡頭的使用,往往是一場戲一個鏡頭),使每一個鏡頭都是與現實同步的真實時間。以《我的小白臉》的第一部分為例,當攝影機長時間面對Ed、Genevieve、Joe拍攝的時候,觀眾似乎近距離地旁觀了他們的對話,當攝影機突然間轉向海灘上的Paul,Ed、Genevieve和Joe的對話以畫外音的形式持續下去,觀眾又馬上成為與他們一同窺視Paul的同流者。
1966年的第六屆獨立電影獎的頒獎辭是這樣形容他的電影:
「安迪·沃霍爾將電影帶回了它的源頭,帶回了盧米埃爾的時代,他更新和凈化了電影。在他的作品中,他放棄了形式與內容上的鋪張,他的鏡頭以最簡單的態度聚焦於最簡單的影像。藝術家的直覺是他唯一的導引,他以一種偏執的態度紀錄人的日常生活及他周圍所見的事物。奇異的感受透過他的影片開始產生。世界改變了它的調性;它變得強烈而有張力。我們所見的世界比過往清晰,但並不是在一個被高度戲劇化的狀態,也不是為了服務於其他什麼目的,只是單純、最低限的原質,像吃就是吃,睡就是睡……」
《切爾西女郎》(The Chelsea Girls,1966)
這部影片在商業及影評上都獲得了成功,在全美一百多家影院上映,沃霍爾的影片第一次從地下躍上檯面。
由於大部分的段落拍攝於紐約切爾西旅館,《切爾西女郎》的原名就叫做《切爾西旅館》。影片由十二部30分鍾的短片組成,短片的內容僅是一般日常生活的片段,表面上看起來像紀錄片,其實是演員們依照沃霍爾的概念即興發揮而成。
影片採用了分割畫面(split screen),也就是將兩組(或兩組以上的)影像並列,同時放映,比如,《切爾西女郎》中第一、第二短片合成一組,第一短片放映時在右,第二在左。影片的音軌只有一個,由兩個片段的對白交錯剪輯而成。這樣的形式讓兩個單純的生活場景產生化學變化,兩者間既像鏡子般互相對照,又不時融合成不可分割的一體。分割畫面的形式在當時相當前衛,
《切爾西女郎》的成功,直接間接地啟發了其他美國電影對分割畫面的運用,例如Richard Fleisher的The Boston Strangler(1968)、布賴恩·迪帕爾馬(Brian De Palma)的Blow Out(1981),以及邁克·菲吉斯(Mike Figgis)導演的Time Code(2000)。
相對於許多沃霍爾前衛的電影,《切爾西女郎》的形式雖然眩目,但卻是一個冥想性強的作品。沃霍爾將悲傷的、喜悅的、冷漠的、浮華的、迷惘的眾生相並置,拼貼出一幅現代人的肖像。當年的《新聞周刊》稱它為「地下的伊里亞德」(Iliad of the underground)。
《我,一個男人》(I, a Man 1967年)
是沃霍爾第一次觸碰異性戀的題材,由八個短篇組成,每個短篇的結構大小異,其實就是同一男子(湯姆·貝克〔Tom Baker〕飾演)與八個女子間的性冒險,然而他的性冒險卻總是受外務干擾或無疾而終。例如:第一個短篇中,湯姆和辛西亞·梅(Cynthia May)飾演的女子前晚才首次邂逅,早晨起床後湯姆再次向辛西亞求歡,辛西亞一再以父母會突然進房間或女傭會來打掃等借口回絕,結果兩人只得在床下倉促完事。第二個短篇中,湯姆和史蒂芬妮·格雷(Stephanie Graves)飾演的女子在一個大廈頂樓打得火熱,衣衫襤褸的時候她告訴他,她是一個被包養的女人,她的公寓便是她和情人每周兩次幽會的愛巢。第三個短篇中,湯姆和英格麗·蘇波斯塔(Ingrid Superstar)在桌邊閑聊,湯姆起初嘲笑英格麗的嬰兒肥又吵著要看她的胸部;英格麗給湯姆看她的胸部,湯姆試著愛撫她。為了和英格麗上床,湯姆騙她說他可以通靈,他讓她躺在桌上,進行招魂的儀式,結果英格麗在半催眠的狀態下談起她的建築師男友。
在表面上,《我,一個男人》是一系列的性喜劇,描寫一個四處沾腥的男人常常不得其門而入,不然就是得屈就於荒謬的狀況,才能達成自己的目的。湯姆·貝克的角色,安迪·沃霍爾原本屬意The Doors樂隊的主唱吉姆·莫里森,但由於莫里森的經紀人反對,才啟用莫里森的好友湯姆·貝克。
在《我,一個男人》中,沃霍爾採用了Strobe Cut的技術,也就是在拍攝過程中必須快速關閉再打開攝影機,以造成影像和聲音的斷裂,而演員的表演則不中斷,這種技術得在一個可以同時收音的機器上執行,在快速開關之間,機器會發出短促的嗶聲,影像則會出現短暫的曝光。因此,在《我,一個男人》中某些緊要關頭的時候,觀眾只快速地看到重點,伴隨而來的則是一連串的閃光和嗶嗶聲,就像是影片被電檢局動了剪刀似的,讓入戲的觀眾徒然感到沮喪。
如同沃霍爾一貫的創作觀,《我,一個男人》是系列生活場景的片段再現,影片並不提供事件的因果和角色的背景,人也只是無根無家的符號。在這些有趣的生活場景背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空虛、徒勞,以及人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奈。
有趣的是,影片中的第七個女孩正是1968年6月3日槍傷沃霍爾的瓦萊麗·索拉娜絲(Valerie Solanas)。如同她在《我,一個男人》中的角色,索拉娜絲是一個女性主義者。她第一次到工廠,是為了她自己所寫的劇本尋求拍攝機會。這個名叫Up Your Ass的劇本相當前衛、大膽,連向來大膽的安迪·沃霍爾都嚇了一跳,還以為索拉娜絲是警方派來的卧底,誘他觸犯風化罪。起初,索拉娜絲以為沃霍爾會採用她的劇本,然而,當這劇本在工廠無端遺失之後,沃霍爾便成為索拉娜絲糾纏不清的對象,也種下她日後槍殺沃霍爾的種子。她開始向他要錢,要他付清她在切爾西旅館的租金,因此沃霍爾才以二十五美元的酬勞讓索拉娜絲在《我,一個男人》中客串。
索拉娜絲槍擊事件發生的時候,安迪·沃霍爾正忙著影片《寂寞牛仔》(Lonesome Cowboys)的剪接工作,子彈近距離射進他的胸部,幾乎致命。索拉娜絲入獄後出版的女性主義著作《S.C.U.M宣言》(S.C.U.M 〔Society for Cutting Up Man〕Manifesto),使她一度成為女性主義基本教義派的象徵。加拿大女導演瑪莉·哈倫(Mary Harron)曾於1996年將索拉娜絲槍殺沃霍爾的事件搬上大銀幕,名為《我槍殺了安迪·沃霍爾》(I Shot Andy Warhol)。
《寂寞牛仔》是109分鍾的彩色片,由安迪·沃霍爾與保羅·莫利賽合導,莫利賽最鍾愛的男演員喬·達里桑德羅(Joe Dallesandro)和工廠的超級巨星Viva主演。《寂寞牛仔》是關於一群同志牛仔住在一個只有一個女人的偏遠小城的故事,影片拍攝於亞利桑那州的Tuscon,與某些約翰·韋恩(John Wayne)主演西部片的外景地相鄰。《寂寞牛仔》是沃霍爾最具爆炸性的影片之一,拍攝期便受到FBI的關注,影片中Viva被集體強暴的場面更是爭議不斷。1968年11月,《寂寞牛仔》贏得舊金山影展的頭獎。作為美國西岸同性戀大本營、知識分子與學生活躍的開放城市,舊金山影展的肯定對「導演沃霍爾」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藍色電影》(Blue Movie,1968年)
是安迪·沃霍爾親自執導筒的最後一部影片,是片長133分鍾的彩色有聲片。
《藍色電影》原名《Fuck》,1968年10月拍攝於紐約格林威治村一間公寓。雖然在片中演員Viva和路易斯·瓦登(Louis Waldon)發生真正的性關系,但影片中一大部分的時間,他們都花在討論越戰、做菜和淋浴上。《藍色電影》的藍色,是因為拍片時忽略了透進室內的日光,沖片後整部電影呈現藍色調。原名過於聳動,沃霍爾索性將它稱為《藍色電影》,企圖避開FBI的耳目。
以當時的社會風氣來看,《藍色電影》不論在敘事或性的呈現上都極具挑釁的意義,與當時道德崩解和性解放的時代氣氛吻合,也因此屢遭檢警的干預,從單廳放映的New Andy Warhol Garrick劇院撤片。撤片後,沃霍爾以書的形式將《藍色電影》重新出版,完整保留了影片的靜照和對話。
沃霍爾本人曾經這樣說過:「我一直希望拍一部純粹關於性交的電影,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就像《吃》就只是吃,《睡》就只是睡一樣。所以1968年10月我就拍了一部Viva和路易斯·瓦登性交的電影,我稱它為《干》。」如同沃霍爾所言,《藍色電影》某些創作理念的確和他最早期的影片遙相呼應,比如對性交這個狀態的呈現,越戰等外圍話題僅是影片的框架。除了性和個人的解放,沃霍爾的影片很少對當時政治和社會有直接的指涉或批判。在同時期的電影中,《藍色電影》的虛無以及對性的偏執,和貝托魯奇1972年的《巴黎最後探戈》有相當程度的重疊,只是兩者一冷靜一感傷,冷靜的《藍色電影》宣告了一個[[1970年[[這個新時代和一種新道德觀的來臨,感傷的《巴黎最後探戈》則像一首輓歌,提早預示了這個時代的結束。 安迪·沃霍爾生前曾揚言,在潮流急轉的世代,再當時得令的人與事也最多隻有十五分鍾的知名度,潮流壽命還比不上用完即棄的紙尿片或安全套!然而,沃霍爾的破格藝術觀仍持續影響「後後後後後後現代」的藝術文化取向,雖然他曾自謙地稱:「I don』t think my art has any lasting value。」但藝術價值不同藝術價格,它往往超越拍賣行的叫賣,真正的價值在於能刺激和衍生出更多藝術生命。
有不少影評人認為安迪·沃霍爾不能算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導演,他們說的也是事實,因為安迪的不少影片基本上用不著「導演」這個動作,他的攝影機只是對著某個物體,比如一個熟睡的人,比如,帝國大廈,然後就讓他的攝影機幾個小時,幾個小時地運轉。不過,他的攝影和導演理念事實上遠遠地走在了他那個時代,甚至我們這個時代的前面。他把電影手段--特寫--發揮到了極限,使之轉化成情節和事件,藉此,他恢復了攝影機的原始功能。而他在《帝國大廈》里所創造的剎那奇觀亦被以後的電影人源源不斷地引用,我們因此也常常得以在銀幕上欣賞到凱旋門、時代廣場、金門大橋等諸多建築物的突然燃亮。

㈩ 十大極限運動電影是什麼

1、極限攀岩《徒手攀岩》是由金國威、伊麗莎白·柴·瓦沙瑞莉聯合執導的紀錄片。該片於2018年8月31日在美國上映,於2019年9月6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記錄了美國攀岩大師亞歷克斯·霍諾德(Alex Honnold)2017年6月3日無輔助徒手攻克美國約塞米蒂國家公園3000英尺高的酋長岩(El Capitan)的全過程。

2、極限沖浪《靈魂沖浪》是由美國索尼電影娛樂公司發行的運動劇情片,該片講述了女孩瑟妮·漢密爾頓被虎鯊咬掉了一條胳膊之後,得到家人的支持重返沖浪賽場的故事。影片於2011年4月8日在美國上映。

3、極限沖浪《沖浪男人》是由柯蒂斯·漢森、邁克爾·艾普特聯合執導,傑拉德·巴特勒、喬尼·維斯頓、伊麗莎白·蘇主演的運動傳記電影,於2012年10月26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根據沖浪運動員傑伊·莫里瑞蒂的生平事跡改編,講述了沖浪天才傑伊為征服巨浪,找到沖浪傳奇人物羅斯提來訓練自己,兩人攜手改寫沖浪史的故事。

4、極限攀岩《127小時》是由丹尼·鮑爾執導,詹姆斯·弗蘭科等人主演的冒險片。該片上映於2010年11月5日。講述艾朗·羅斯頓在峽谷探險時遇到意外,並且成功地拯救了自己,該片是以真實故事為題材。

5、極限攀岩、越野、跳傘、滑雪、翼裝飛行等等《極盜者》由埃里克森·科爾執導,講述了一位年輕的探員卧底在一個熱衷極限運動的犯罪團伙,並與團伙領袖等人成為摯友的故事。

6、極限跑酷《暴力街區13:終極》是由法國歐羅巴影業製作的101分鍾動作影片。該片由帕特里克·亞力桑德羅執導,2015年的「暴力街區13」,沖突和暴力事件更加頻繁。特殊行動小組高級督察達米安與身手矯健的雷伊托再度聯手,一同打入黑幫,拯救這座暴力之城的故事。

7、極限飛躍、攀登《極限飛躍》,一個掌管著數億資產的企業家熱衷於某種冒險體育活動,這種捨身家性命不顧的行為令不少人大惑不解。攀登者的勇氣來自強健的體格和嫻熟的登山技巧,本片探討「什麼是膽量」。

8、極限攀登《殘酷冰雪》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本片,記敘了1936年首度挑戰艾格北壁失敗的故事。

9、極限潛水《碧海藍天》是一部法國愛情電影,由呂克·貝松執導,讓-馬克·巴爾、讓·雷諾主演,於1988年5月11日法國上映。

電影描述個人難以融入現實社會的困境中,因此轉而尋找夢想中的另一種生活,帶著濃厚的自傳色彩。人類不斷向極限挑戰,但最後以回歸大海為終,為一部藍色調的電影。

10、《狗鎮之主》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影業公司出品的運動劇情電影,由凱瑟琳·哈德威克執導,埃米爾·赫斯基、約翰·羅賓遜、希斯·萊傑聯合主演。

該片於2005年6月3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自稱為「西風少年」的酷愛沖浪的男孩們希望成為職業沖浪選手的夢想的故事。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22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691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678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18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11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59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41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65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98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