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巢美國電影
❶ 請幫我找一個恐怖電影
黑夜
劇情簡介
由三個故事構成。
《鬼鄰》:來自台灣的地下歌手怡珍(劉心悠 飾)任性地跟香港警察男友阿祖(郭品超 飾)分手返回台北。阿祖曾答應會等她回來,並許下愛她一生一世的諾言。冷靜下來的怡珍又決定回來與阿祖復合。可是,怡珍回到舊愛巢後,發現阿祖神情詭異——原來在她離開的日子,阿祖已搭上了來自南京的新鄰居浩詩(黃婉伶 飾),浩詩不願為阿祖放棄去美國讀書的機會,在臨行前一夜,二人准備激情一夜,阿祖用手銬銬住浩詩雙手,然後說有臨時案件於是出門,臨走時對浩詩說自己五分鍾之後回來,並開好洗澡水準備洗澡,沒想怡珍與此時回來,阿祖與怡珍激情,這邊浩詩見水缸水溢,前去關水龍頭,卻不小心踩到彈珠失足入水(彈珠是怡珍回來時在街上揀的,鄰居阿伯告訴過她不要亂揀路上的東西),想著阿祖的承諾,一邊掙扎一邊苦等,溺死家中。(所以家中還是不要浴缸的好,一旦摔入,爬都爬不起來。)怡珍被浩詩鬼魂牽引進入浩詩家中,了解一切,浩詩想殺阿祖來報復,怡珍求浩詩放過阿祖,以命來換,阿祖不忍,後開槍自殺,怡珍殉情,與其一起墜樓,浩詩上了怡珍的身,搭上前往紐約的飛機。
《凶洞》:小雪(瀨戶朝香 飾)跟深愛著她的未婚夫木聰(柏原崇 飾),打算在半年內結婚。對於過去,小雪已沒有任何記憶,只是經常被奇異惡夢纏繞。一次,小雪又在惡夢中看到男孩屍體浮上河面,而且影像越來越清晰。慢慢地,她的記憶逐漸浮現……小雪幼時養過一個除她之外誰也看不見的水中怪物,怪物最後有成人大小,凡是對小雪不好的人,只要沾到水,都會被怪物伸出的類似章魚觸手的東西拽入水中,吸食器官,最後似乎都死了,觸手伸向木聰,畫面變黑。(最不恐怖的一節)
《亡記》:萍(畢珍勒沙赫廣 飾)、偉(卡庄淑域坦尼茜 飾)是一對貌合神離的夫婦。二人最近關系急轉直下,一夜,窺見丈夫與好友私情的萍憤然帶同孤僻的五歲獨子,在滂沱大雨的黑夜駕車離家岀走,遇到車禍,兒子死亡,萍失憶。兒子的鬼魂一直與母親在一起,並殺死了萍的好友,摔暈了自己的父親。萍看見報紙知道真相後想離開兒子,兒子緊緊追隨,最後帶著母親來到車禍現場,迎面車輛向萍撞去。
在線觀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wNzA1Njk2.html
❷ 喜劇愛情電影有哪些
《天使之城》01 感動全球的經典愛情電影(1)
1 《羅密歐與朱麗葉》(140分鍾)
2 《費城故事》(112分鍾)
3 《一夜風流》(105分鍾)
02 感動全球的經典愛情電影(2)
4 《魂斷藍橋》(100分鍾)
5 《卡門》(105分鍾)
6 《與我同行》(126分鍾)
03 感動全球的經典愛情電影(3)
7 《簡愛》(96分鍾)
8 《茶花女》(108分鍾)
9 《忠魂鵲血離恨天》(86分鍾)
10 《夏夜情挑》(68分鍾)
04 感動全球的經典愛情電影(4)
11 《美人如玉劍如虹》(114分鍾)
12 《羅馬假日》(118分鍾)
13 《傲慢與偏見》(117分鍾)
05 感動全球的經典愛情電影(5)
14 《相逢聖路易》(114分鍾)
15 《卡薩布蘭卡》(北非諜影,103分鍾)
16 《俠骨柔情》(102分鍾)
06 感動全球的經典愛情電影(6)
17 《賣花女》(89分鍾)
18 《街角的商店》(99分鍾)
19 《一曲難忘》(112分鍾)
10 《金石盟》(11分鍾)
07 感動全球的經典愛情電影(7)
21 《亂世佳人》(102分鍾)
22 《國王與我》(133分鍾)
08 感動全球的經典愛情電影(8)
23 《羅馬之戀》(102分鍾)
24 《螞蟻雄兵》(95分鍾)
25 《劍俠唐璜》(110分鍾)
26 《馬蒂》(88分鍾)
09 感動全球的經典愛情電影(9)
27 《鴛夢重溫》(86分鍾)
28 《卿何薄命》(126分鍾)
29 《相見恨晚》(104分鍾)
10 感動全球的經典愛情電影(10)
30 《大江東去》(90分鍾)
31 《願嫁金龜婿》(95分鍾)
32 《紳士喜愛金發女郎》(95分鍾)
33 《愛巢》(84分鍾)
十大經典愛情電影
1、《羅馬假日》:無可奈何的純情之戀
這部浪漫的愛情喜劇影片堪稱經典之中的經典,多少年來屢映不衰,一代又一代的影迷為之傾倒。同時,這也是一部無法言說的迷人影片,語言在它面前失去了顏色。影片最成功之處,就在於它塑造了一種美麗而不圓滿的愛情,就像幾十年後的《泰坦尼克》一樣。愛情的魅力就在於它的轉瞬即逝和無可奈何。影片在成功地營造了一個喜劇氛圍之後,又轉回頭來成就了一個悲劇結尾。當然,這也是別無選擇的,兩者結合竟然如此成功,難怪會成為絕世經典。純粹的喜劇和單調的悲劇都無法脫離自身的局限而上升一個檔次,這種笑過之後眼角帶著淚花的影片才能抓住觀眾的心。2、《亂世佳人》:愛情史詩
這是好萊塢電影黃金時期的巔峰作品,以史詩風格拍攝的愛情影片,已經成了那個時代的愛情象徵。戰亂紛爭的亂世為影片中個人的愛情鋪開了宏大壯麗的背景,而真正激動人心的卻是愛情,純粹的愛情,沒有原因的愛情,恨愛交織的愛情。與家國興衰相比,個人性格成了愛情中最大的障礙和動力,這種能在復雜環境中體現出純粹愛情的控制功力,是影片最大的成功之處。3、《人鬼情未了》:生離死別的愛戀
如果說,生離已經是所有在熱戀中的人們難以忍受的了,那麼這部影片所描述的死別則是所有愛人們的終極痛苦了。肉體雖然陰陽相隔,但精神相通,愛情永恆,相信這是所有經歷死別的愛人們的無奈理想。浪漫的情人們雖然不願意去想這種悲劇的發生,但大概也不得不在愛情的誓言中面對這種超越生死的挑戰。這部影片就是幫助所有立誓的男人們,在電影的夢幻世界中使各自的愛情得到短暫的圓滿。
4、《捆著我綁著我》:直到你愛我
影片中的這種一對一的愛、性關系,是阿爾莫多瓦作品中所少有的,於是導演就把感情的糾葛一下子經由男主人公的非常個人化的示愛行動推到極至:我愛你,你不愛我,沒關系,我捆住你,綁住你,直到你愛我,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只有我愛你,追求刺激情感的現代觀眾喜歡看到這種執著方式得到認同,而衛道者也可以攻擊這種方式的危險性和精神變異。但無論如何,阿爾莫多瓦為我們獻上了一部迷人的愛情電影。
❸ 一部關於出身的時候就是老人的電影
觀看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0Mjc1Nzg0.html
影片概況
譯 名:本傑明·巴頓奇事
片 名: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更多中文譯名:
返老還童
台灣譯名: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香港譯名:奇幻逆緣
影片類型: 愛情 / 劇情 / 奇幻 / 懸疑
導演: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導演 Director:
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編劇 Writer:
艾瑞克·羅斯 Eric Roth ....(screenplay)/(screen story) and
羅賓·史威考德 Robin Swicord ....(screen story)原著 Original:
演員 Actor:
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本傑明·巴頓 Benjamin Button(中國大陸版配音:李幼斌、港台版配音:林峰)
凱特·布蘭切特 Cate Blanchett ....黛茜 Daisy(中國大陸版配音:苗圃、港台版配音:陳喬恩)
蒂爾達·斯文頓 Tilda Swinton ....Elizabeth Abbott
Lance E. Nichols ....The Preacher
朱莉婭·奧蒙德 Julia Ormond ....Caroline
傑森·弗萊明 Jason Flemyng ....Thomas Button
1919年,全世界的人民剛剛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霾中走出之時,卻在美國的巴爾的摩發生了一件怪事。一個叫本傑明·巴頓(布拉德·皮特飾)的奇異嬰兒在降生之後被親生父親托馬斯·巴頓遺棄在老人院門口。因為,這個前所未有的怪胎竟然一出生就是一個古稀老人的模樣。而巴頓的妻子也因為難產死去。幸運的是,一位好心的黑人婦女奎尼收養了巴頓這個怪異的嬰兒。並在隨後的歲月里,帶他一起生活教育他成長,巴頓跟隨著奎尼在老人院生活。但本傑明在老人院里遇到了徹底改變他一生的第二個女人——當時還僅僅6歲的小姑娘黛茜(艾利·范寧飾),她是來看望她的祖母的,她的可愛和純真徹底征服了「老男人」巴頓的心。而巴頓同樣真誠、清澈的心也感動了小黛茜,兩人之間的愛慕之心開始萌芽……
十幾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更加猛烈地燃燒著整個世界。動亂局勢中,本傑明·巴頓和許多美國人一樣,乘坐船從美國來到英國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貢獻。這期間,他遇見了各種各樣的人物,目睹到了真正人生的悲劇,也體驗到人性最偉大的光輝。這當中,他遇見了伊麗莎白·阿伯特(蒂爾達·斯溫頓飾),擁有了一段短暫的戀情,而對方卻已婚,不久就離去了。
二戰爭結束後,本傑明重返美國。此時的他已然擺脫了兒時老態的模樣,漸漸成長中年人。並且,命中註定般地在紐約與兒時的夢中情人黛茜(凱特·布蘭切特飾)重逢。而此時黛茜也出落成一位風姿可人、事業成功的漂亮舞者了。然而這時黛西卻已另有愛人,本傑明只得黯然離去。
兩人在一次的相遇,源於黛西的受傷,她再不能夠舞蹈,黛西不願讓本傑明看到病床上的自己而讓他離開。又過了幾年,他們再次在老人院相遇。兩人經過成熟的交往之後,終於在年齡和外表都完全匹配的情況下一同度過了幸福美好的幾年時光。就在所有人都苦於歲月帶給他們的衰老之時,本傑明·巴頓卻猶如返老還童一般逆行而上。他們有了女兒,可是本傑明註定要年輕下去,最終變成孩童,他覺得自己無法陪伴孩子成長,選擇離開……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斥資1.7億美元的大衛·芬奇電影
在過去的15年間,芬奇憑著他的勤奮還有那種骨子裡的「挑釁與自命不凡」創作了大量的打上「大衛·芬奇式」標簽的電影——《異形3》、《七宗罪》、《心理游戲》、《搏擊俱樂部》、《戰栗空間》、《十二宮》。在這些影片里充滿了大衛·芬奇慣常的陰郁、憂沉、哀傷的基調,並且通過燈光的布置和攝影技術的運用營造這種低沉的氛圍。在他的影片里很少使用自然光,大量的使用人造燈光以製造配合影片基調的光影效果。「這樣做是為了讓觀眾能擁有和主演拍戲時一樣的心情和感受,一種不安定的情愫或者說有些偏執狂的意味。」芬奇說道而芬奇電影里的英雄,在影片結束時都會經歷一些因為命運改變而帶來的精神創傷。
當被問及為何要創造如斯基調的電影時,芬奇說道:「我不認為電影就只扮演取悅觀眾,娛樂大眾的角色。我的興趣在於傷痕電影。」芬奇提及的「傷痕」,不僅包括演員演後的那種感受,也包括觀眾在看後心裡所留下的那種淡淡的哀傷。「有很多人認為我的電影是黑色的,是暗淡的,同時也有些扭曲,而我並非故弄玄虛,我只是想引發大家的思考。正如《本傑明·巴頓奇事》一樣,在整個拍攝過程中我所想的就是我們必須確定同情本傑明的真實原因,是因為他的疾病,還是因為他的『詛咒』,或者是其他。這是我們拍攝整部片子的基礎,而只要堅守了這個基礎,我們就能解釋為什麼在片中他就是要去到那些他該去的地方,找他應該找的人,做他應該做的事。」
奧斯卡最佳編劇再次執筆的感人劇本
這部影片的劇本經歷了兩位編劇的打磨——羅賓·史威考德和曾憑借《阿甘正傳》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的艾瑞克·羅斯。大衛·芬奇表示,「羅賓·史威考德的版本讓我覺得這是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而當我讀到艾瑞·克羅斯重新改編的劇本後,我覺得它包含了更多人們對於『生死命題』的追問,包含人類生命和情感的脆弱性。片中的主人公整個童年都被垂垂老矣的人群所包圍,時常面對死亡的他卻能十分適宜的應對,這本就是一個心理挑戰,盡管他的心理成熟度很低,僅僅是個初生嬰兒。試想想,如果我們剛出生時就面對一大群85歲左右的老年人,我們會有什麼樣的體會。」
演員塔拉吉·P·漢森在片中飾演奎尼,這個角色在菲茨傑拉德的原著中僅僅只是主人公本傑明的保姆,而在編劇的筆下她卻搖身一變成為了本傑明的替身母親。塔拉吉在采訪時說,「因為有了這個身份的改變,讓我不得不觸景生情,可以說我不是在演戲,我只是在表現我自己。記得影片里我和本傑明之間有這樣一段對話,我告訴他,『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從外表上來對你進行判斷,而不會去了解你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樣的話我也常常對自己的兒子說——作為一個非洲裔的美國母親。這也是我最喜愛這個片子的一個部分。」
對於影片的結尾部分,艾瑞克·羅斯將 「感動」放在了首位,他說,「我們所有的人都會經歷父母的辭世,兒女的生長、成熟,自己的老去。我希望這部電影能夠使人們用一種好的方式來化解一生中緊隨而至的悲傷;同時,我也希望這部影片能夠在青年群體中產生共鳴,希望能與他們通過影片進行對話,讓他們能體會時間流逝和韶華不再的真正意味,盡管這也許並非是他們目前必須面對的問題。」
視覺特效再次面對挑戰
對於一部主人公要從老年變成青年的影片,如何攻克特效製作的技術難關成了很多人都想知道的秘密。「處於耄耋之年的本傑明其實是一個合成體,用電子成像捕捉布拉德·皮特的面容,然後安在其他人的身體上。」導演大衛·芬奇在介紹影片的部分製作時說道,「依照我們的想法,這個合成體一定要做得天衣無縫。在觀眾眼前出現的就是一個整體,絲毫看不出是一個合成體。難點在於布拉德· 皮特的面部表演,由於是電子成像,必須對其表演時的臉部面容進行動態捕捉,以保證其真實性。對於我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無論做什麼樣的特技效果,必須讓觀眾在第一時間認出那就是布拉德·皮特。」芬奇對特效技術要求甚高,為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在特技效果和後期製作方面最後還追加了成本。「盡管最後的影片還不完全令我滿意,但也實在很難想像如何能把它做得更好。」
其他
·本片改編自斯科特·菲茨傑拉德寫於1922年的同名短篇小說。
·電影製作方和Levi's品牌服裝有緊密的合作。為突現其真實性,該影片大量採用了Levi's的懷舊系列。
·布拉德·皮特的小女兒在本片串演了小角色,出演本傑明和黛西的女兒。
·本片將是泰德·漢森出演最後的一部電影。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派拉蒙影業公司[美國]
The Kennedy/Marshall Company[美國]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美國]
發行公司:
派拉蒙影業公司[美國](2008) (USA)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美國](2008) (non-USA)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公司[日本](2008) (Japan) (theatrical)
華納兄弟公司[荷蘭](2008) (Netherlands) (theatrical)
Karo Premiere[俄羅斯](2008) (Russia) (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Asylum VFX[美國](visual effects)
Digital Domain[美國](visual effects)
Drac Studios(make-up effects)
Hydraulx[美國]
Lola Visual Effects[美國](visual effects)
Ollin Studio
Special Effects Atlantic Ltd.[加拿大]
Gentle Giant Studios Inc.[美國]
其他公司:
Chapman and Leonard Studio Equipmentcamera car/cranes
V & J Translations[美國]Russian signage translations
Behind the Scenes Freight[美國]shipping by
Designer Wardrobe Trailerswardrobe trailer
Dolby Laboratories[美國]sound post-proction
Movie Moverscast trailers/transportation/star trailers
Reel Securitysecurity
Rockbottom Rentalscell phone rentals/nextel cell phone rentals/modem card rentals/junxion box rentals/cellular fax rentals
ShowBiz Enterprisesdraperies
Star Waggons[美國]hair and make-up trailers
Global Tactical Servicessecurity services
精彩影評
我鄭重其事的點下播放鍵。
一位垂暮老婦呼喚自己的女兒,開始訴說她生命中那個奇異的男子,故事開始於1918年。
第一眼看到嬰兒時期的本傑明,褶皺的皮膚,蒼老的神態,心中一陣悸動,惡俗的父親遺棄了他,善良的人們收留了他,從此這世上有了一個越來越年輕的生命。
如果生命是一首交響曲,在平淡的序曲之後,他開始了第一樂章。
那是一位神乎其神的神父,激昂的禱告竟然真的讓老邁的嬰兒站立行走,虔誠的歡呼聲中他邂逅了生命中第一個高潮,遇見到了黛西,第一個認為他不是老人的女孩兒,第一個觸摸自己蒼老臉頰的女孩兒,如今的你我都知道這樣的第一次給予懵懂青春的意味。
第二樂章。緩板。
不能飛行的鳥是悲哀的,不能相愛的青春亦然。異樣的生命就要承受異樣的痛苦,眼看著自己所愛的人一個個衰老,離開這個世界,明白了這一點的時候他選擇了主動離開,去追逐有更具內容的生活,而非逆來順受。那一年,他17歲。
他開始習慣了生活,酒和女人,只是,戰爭來了,帶走了一些人,他身邊的一些人,那些在我們記憶中僅占據一小塊地方的人卻讓我們記憶深刻,這些人用離去成熟了他面對生活的心。
第三樂章。快板。
在影片進入到100分鍾的時候,年輕的傑明騎著摩托車呼嘯而過,屏幕外的我終於意識到,無論變老還是變年輕,都是在走向生命的終結。生活即將發生的沖撞,我們無能為力。
1962年,傑明終於和黛西相聚,一個終於到達人生最好的年華,一個釋懷了人生最好的年華,在本就該成熟的季節,他們度過了生命里最快樂的時光,在帆船上,在小島上,在愛巢里,在彼此的眼神里,在心裡。
那個被老婦人呼喚的卡洛琳出生了,從這開始,也就是影片的最後40分鍾里,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遇到自己的哭點,你說不出來原因,真的,總有一種感動叫做難以名狀,不是嗎。
末章終曲。
7歲、5歲、嬰兒,速度不快不慢,與我們的衰老同步。本傑明以嬰兒之身出生在這個世界,還是以嬰兒之身離開這個世界,不變的嬌小的軀體中多了一個85年的人生。
假若時鍾倒轉,時光倒流,戰爭中逝去的生命就會回來,孩子可以回到父母身邊。皺紋盡皆消散,藝術家永葆青春,水手無休止的遠航,災難可以避免,愛人不再分離……呵呵,又要說到這句話——只是,萬丈紅塵,沒有如果,盡皆可是。
這註定是一部典型的製作精良的好萊塢生活史詩,地位將與《Forrest Gump 》比肩,只是本傑明蘊藏了巨大的戲劇張力,這源於人類妄圖糾正過往,完美人生的慾望。嘿,伙計,別被上面一串無謂文字弄得太沉重,影片是在描述一個奇特的生命,有些地方有趣到讓你忍俊不禁。
瞄著奧斯卡的《本傑明》胃口絕不止最佳化妝,最佳特效之類的獎項,這樣的成績也的確不足以與本片相稱,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女配角,考慮到經濟蕭條,這樣可以給人心靈慰藉淡定財富的作品甚至連最佳影片也有可能獲得。本人最關注的是最佳男主角,看看本傑明和父親在紐扣場相認的那場戲,看看PITT的眼神,那是許多許多年來,奧斯卡虛偽的架子之下遺漏給這個男人的無數獎項堆積而成的深邃與專注。
另外,技術製作方面與劇情一樣細致,經得起時間的磨礪和影評人苛刻的眼光,比如在本傑明和黛西重逢的時候,背景聲音並不是空白,內容和音量都絕對符合實際生活,5.1環繞效果明顯。背景音樂絕對到位,每每鋼琴協奏曲響起,聽到鋼琴與弦樂的聲音,內心彷彿置身於遼闊草原,上一次這樣的感動還是1994年看到《秋日奇情》中PITT策馬返鄉時的場景。
主給與你的,終將拿走他們。你可以像瘋狗一樣對周遭一切憤憤不平,你可以詛咒命運,但是到了最後一刻,你還是平靜的放手而去。
本傑明巴頓奇事
一個奇異的開始,註定了奇異的結束。一個魔幻的故事,譜寫著非凡的人生
一座死神頻顧的敬老院,宛如子宮般死寂,卻成為了本傑明.巴頓的精神家園,詮釋著生與死的從容與詩意。
一股涌動不息的青春情慾,一段四海為家的船員生活,寫下了一個個自然淡定的荒唐故事,留下了一個個無法挽回的人生遺憾。
一個青春活潑的女孩,與傳奇老小孩的心靈相通,結下了牽掛一生的誓言,演繹了一出生離死別、百轉千回的至情摯愛的史詩。
觸及靈魂的愛,總是讓觀者動情,而註定無法續寫的摯愛,卻是人間最為凄美的絕唱。《返老還童》,一個時空交錯的故事,一個垂死者彌留之際的人生追憶,一段不動聲色的讀白,一段跌宕冗長、歷盡滄桑的敘述,讓我嗅到了生命的凄涼、生死的無常和愛的無奈。
無論是時針倒轉的大鍾、即將到來的風暴、不期而遇的戰爭,還是六十八歲橫渡英吉利海峽的昔日情人、自詡為紋身藝術家的船長、為了生存每秒扇動八十次翅膀的蜂鳥……就像一粒粒璀璨的珍珠將生命連綴成一條無比華美的項鏈。構成了無數個深刻在我們頭腦與心靈的交匯點。而在這無數的交匯點上,包括我們每個人都註定只有一個無法從容地放下,那既是本傑明寫滿一生一世的密密麻麻的日記,也是戴西病床上完成的最後一次人生總結和情感的追憶。
一個海員、一個舞者,兩段截然不同、相向而行的人生軌跡,在那個死神肆虐的敬老院完成了最完美無瑕的邂逅,在戴西車禍無法起舞之後,完成了曇花一現的短暫交匯。而就在那驚鴻一瞥的人生交叉點上,兩個靈魂像火花擦向磷紙般點燃了慘淡生命里最絢爛的火光。
那火光短暫、羸弱,讓人不忍呼吸、不忍觸碰,被兩顆幸福的心緊緊包裹在佛羅里達美麗寧靜的港灣,但卻依然無法逃脫一直靜靜等待在身後的宿命。世事練達的本傑明最終依然選擇在女兒記住他之前留下所有財產,孤身離開,選擇了四處漂泊的生活,因為他知道女兒不只需要一個玩伴,戴西更照顧不了兩個「孩子」。
在生命的最後里程里,七十多歲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少年本傑明已經無法記起戴西和他自己的愛,回到了已經物是人非的敬老院,最後被喪夫的戴西收養,直到變成一個不會說話的嬰兒。
本傑明在襁褓里,在愛人戴西的懷里,結束了自己與眾不同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用那孩童的清澈目光久久地注視著眼前這個祖母一般的蒼老女人,最後輕輕地閉上了雙眼。戴西說她知道,本傑明認出了她是誰。
黑暗中,淡定悠長的片尾曲響起,讓我彷彿被火柴燒到了手指般一下子從恍惚中驚醒。影片結束了許久,我的生活也會像鎮上火車站倒轉了八十五年的大鍾被換下一樣,很快都將回復正常,但是我的心分明已被本傑明與戴西那永遠不滅的愛情灼痛,那一整片隱隱作痛的灼點,就像黑暗裡火花一閃後留下的白斑,亦真亦幻,令我失魂落魄。
我忽然感到,自己的眼角濕潤,整個身體都失重在酸酸的虛空里。
本·傑明·巴頓 1918——2003
[編輯本段]經典台詞:
Momma? Momma? Some days, I feel different than the day before.
Queenie: Everyone feels different about themselves one way or another, but we all goin' the same way.
彈琴不是關於你彈的多麼好.而是對於你彈的東西有什麼感受.這其實就是在為你自己演奏音樂
本:早上好,船長,你能帶我們出海嗎?
船長: 你知道今天什麼日子嗎?
本: 星期日?
船長: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么?(本搖頭) 這意味著我昨天晚上喝的爛醉
本:可你每天都喝的爛醉...(船長無語)
我們註定會失去我們所愛的人,要不然我們怎麼會知道他們對我們有多麼的重要
你可以像瘋狗那樣對周圍的一切憤憤不平,你可以詛咒命運,但是等到最後一刻,你還是得平靜得放手而去
當我皮膚變得又老有鬆弛時,你還會愛我嗎?
當我滿臉粉刺時,你還會愛我嗎?當我尿床的時候,害怕樓上有什麼的時候
你知道嗎?我被閃電擊中過七次………
晚安 本傑明
晚安 黛西
Good night Benjamin.
Good night Daisy.
我想如果我年輕很多的話,我將改變很多事情,並且彌補以前那些缺憾。我不斷的在等待,思考我是不是能做些什麼來改變我的現狀,做一些什麼……這就是浪費生命……你永遠也不能夠挽回了……那些逝去的時間……
一件事無論太晚,或者對於我來說太早,都不會阻攔你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這個過程沒有時間的期限,只要你想,隨時都可以開始,要改變或者保留原狀都無所謂,做事本不應有所束縛,我們可以辦好這件事,卻也可以把它搞砸,但我希望,最終你能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我希望你有時能駐足於這個令你感到驚嘆的世界,體會你從未有過的感覺,我希望你能見到其他與你觀點不同的人們,我希望你能有一個值得自豪的一生,如果和你想像的生活不一樣,我希望你能有勇氣,重新啟程。
2003年的春天 他看著我 我知道他一定知道我是誰 然後他閉上了他的眼睛 就象他睡著了一樣
有些人就在河邊長大,
有些人被閃電擊中過,
有些人對音樂有著非凡的天賦,
有些人是藝術家,有些人游泳,
有些人懂得紐扣,
有些人知道莎士比亞,
而有些人是母親,
也有些人....能夠跳舞.........
❹ 愛巢的同名電影
影片名稱:愛巢/家/屋子
主要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 奧利弗·古爾邁 阿德萊德·勒胡
出產地區:歐美
◎譯名《邊境家園/愛巢》
◎片名Home
◎國家瑞士/法國/比利時
◎類別劇情
◎語言法語
◎字幕中英雙字
◎IMDB評分 6.8/10 961 votes
◎片長97min
◎導演烏蘇拉·梅爾 Ursula Meier
◎主演伊莎貝爾·於佩爾 Isabelle Huppert ....Marthe
奧利弗·古爾邁 Olivier Gourmet ....Michel
阿德萊德·勒胡 Adéla?de Leroux ....Judith
Madeleine Budd ....Marion
卡西·莫泰特·克萊恩 Kacey Mottet Klein ....Julien
Renaud Rivier ....Copain Julien 1
Kilian Torrent ....Copain Julien 2
Nicolas Del Sordo ....Copain Julien 3
Hugo Saint-James ....Copain Julien 4
Virgil Berset ....Copain Julien 5
Ivailo Ivanov ....L'éboueur
Jean-Fran?ois Stévenin ....(voice)
David Collin ....(voice)
Valdimir Sartori ....(voice) (as Valdo Sartori)
Stéphane Gabioud ....(voice)
Marc Berman ....Radiotauroute (voice) ·2008年戛納電影節影評人周單元
·2008年法國《電影手冊》評分-3顆星
·2009年法國凱撒獎提名最佳處女作 最佳攝影 最佳造型
·2009年法國盧米埃爾獎最佳技術貢獻
·2009年瑞士電影獎最佳影片 最佳劇本 最佳新演員 這是一部關於家庭的現代寓言,影片中的家庭拒絕搬家,反對移動,在一個關於移動的影展當中,影片增加了反向思考觀點。法國女星伊莎貝雨蓓與坎城影帝奧利維耶古賀梅 (Olivier Gourmet)兩人擔綱演出,一個是帶有神經質、不穩定個性的太太,另一個則是沈穩顧家的男人。兩人片中天壤之別的個性形成強烈對比,帶點喜劇效果卻又完美平衡的組合。導演烏蘇拉.梅耶對於演員身體的運用,以及其與空間的互動的掌控可說是個中高手。電影下載演員身體之間的距離,是她用來呈現復雜人際關系的手法,也因此在片中她刻意地設計窄小的浴室空間,讓家庭里的成員們在裡面互相碰觸。
年輕女導演烏蘇拉.梅耶從15歲即開始接觸電影拍攝工作,協助3e看看在巴黎藝術學校念書的姊姊拍片,而後進入比利時Institute of Arts of Diffusion學校主修電影。從小成長於瑞士與法國的邊界小鎮Besancon,一個非屬法國或是瑞士的三不管地帶。每日必須穿越邊界的她,從小對於空間與邊境便有著相當奇特的觀點。經常從車窗外看到座落於公路兩旁的住家的她,發現許多房子距離公路只有幾尺之遙,設身處地、從居住者的角度,去想像他們每日窗外的風景,也因此有了本片故事的初步想法。如同她之前的作品,片中主角受制於現實狀態,在精疲力盡之後,終至一種瘋狂的狀態。而伊莎貝雨蓓再次精湛的演出,也讓她在最近舉行的Mar del Plata 國際影展中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殊榮。一部「倒著的公路電影」,被影評認為是瑞士近10年來最好的電影。
❺ 瑪麗蓮夢露是誰啊
Marilyn Monroe
(1926年6月1日~1962年8月5日)
出生地:洛杉磯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星座:雙子座
生日:1926年6月1日
祭日:1962年8月5日
身高:166CM
三圍:89厘米-56厘米-89厘米
最愛喝的酒:香檳和伏特加
最喜歡唱的歌:鑽石是姑娘最好的朋友(Diamond is a girl best friend.)
最喜歡的雕塑家:羅丹
擁有的汽車:黑色「雷鳥」跑車、 黑色卡迪拉克敞逢車
成名作品:《尼亞加拉》(1953年)
生平
[編輯本段]
1926年6月1日瑪麗蓮·夢露出生於洛杉磯綜合醫院里,本名諾瑪·莫天森(Norma Jean Mortenson),諾瑪的身世坎坷,在她出生前,父親買了一輛摩托車,然後騎上它,直直地往北朝舊金山去,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留下家人與未出世的諾瑪,也因此在她心目中的父親形象永遠模糊。至於母親葛蕾蒂絲雖然生下了她,卻生而不養,不但男女關系復雜,還幾乎連孩子的父親是誰都搞不清。
葛蕾蒂絲曾在當時的大片廠當過電影剪接師,卻沒盡當母親的責任,九歲的時候,母親仍然接受不了父親離去的事實,被關進精神病院。1941年,小諾瑪到了加利福尼亞的「安娜姨媽」家。一年後,16歲的諾瑪與大自己四歲的詹姆斯多爾蒂結了婚,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家。不過這是個沒有愛情的婚姻,二年後丈夫應征入伍,當時正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久丈夫以不滿諾瑪新職業為由提出了離婚,於是在她20歲時就結束這段婚姻。憑著較好的外型,瑪麗蓮·夢露當起泳裝模特兒,她美麗的倩影四處流傳,最後傳到一代電影大亨霍華休斯手上,請她參加試鏡,她的經紀人卻建議她選擇更具規模的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
1946年,諾瑪被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大老闆看中拍板僱用,從此有了這個藝名——瑪麗蓮·夢露。初期的工作並不順利,她只是在一些影片中跑跑堂,說幾句「Hello!」之類的台詞,無奈之下為了五十美元,瑪麗蓮答應拍裸體照,只為了汽車不被典當,成名後此消息被小報爆出,面對輿論瑪麗蓮卻沒有否認,使她反而得到大眾的同情。1950年約翰大膽啟用瑪麗蓮,讓她在《柏油叢林》擔任了一兩場重頭戲。緊接著瑪麗蓮與蓓蒂黛維斯等幾位大明星拍攝了《伊芙的底細》,出場時間雖然很短,但她那天真無邪,使人聽了渾陶陶的對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福克斯公司等影片一結束,便與她簽定續訂七年合同。
1947年瑪麗蓮·夢露拍了第一部電影「The Shocking Miss Pilgrim」,但她在片中只是小配角,之後的幾部片也不見起色,福克斯公司不願和她續新約,她只好重回模特兒一行,並開始上表演課。1949年她為《花花公子》雜志拍攝裸照,之後接了「彗星美人」(Al-lAbout Eve)、「夜闌人未靜「(The Asphalt Jungle)兩部影片,盡管片中的她仍舊是小角色,但已開始受到影迷注意。
進入1950年代,「飛瀑怒潮」(Niagara)、「妙葯春宵」(Monkey Business)、「紳士愛美人」(Gentlemen Prefer Blondes)、「大江東去」(River Of No Return )、「七年之癢」(The Sev-en Year Itch)等,一步步奠定她銀幕性感女神的形象。而她與棒球明星喬狄馬吉歐、現代劇作家阿瑟米勒結了又離的婚姻,加上與總統肯尼迪的緋聞,交織出令人眼花繚亂的情愛世界。
在53年之前,瑪麗蓮在影評界雖時獲贊譽,但電影公司總是把她拘囿於演「白痴美人」一類角色,為求發展,她上邁克爾契訶夫劇院聽戲劇課,排古典劇。這時,有位記者認出「金色之夢」月份牌上的裸體模特兒即為瑪麗蓮,消息透露出來,非但沒有毀掉她的前程,反而引起觀眾好奇,對她更為關注。1953年是瑪麗蓮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在電影《尼亞加拉》里第一次擔任主角。影片以有名於世的大瀑布為背景,烘托瑪麗蓮優美的體態。該片上映以來,場場爆滿,她不僅一躍成為第一流的明星,而且成了好萊塢一手炮製的最了不起的神話。
1954年瑪麗蓮與棒球健將喬·迪·馬吉奧結婚,無奈這位球界巨人醋勁不小,對她限制極多,兩人最終分道揚鑣。她第二次婚姻只維持九個月,十月二十七日宣布離婚,十月六日的一場記者會,瑪麗蓮的律師以 ''事業上的沖突'' 解釋離婚的原因。
在電影里多次以花瓶角色演出後,瑪麗蓮開始想追求更進一步的演藝事業及擺脫她 ''淺薄金發美女'' 的形象。 一九五六年開始在紐約演員工作室Lee Strasberg 的教導下進修。 那一年瑪麗蓮與攝影師Milton Greene開創瑪麗蓮夢露電影製作公司。 後來製作出的《公共汽車站》(Bus Stop)(1956) 及《王子與舞女》(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 )(1957) 是兩部展現瑪麗蓮高水準演出能力的電影。
1956年7月1日她又與劇作家阿瑟米勒另締良緣,他們是在1951年拍《青春常駐》一片時就認識的,1961年的The Misfits 是米勒寫給夢露,也是她最後完成的一部電影。瑪麗蓮的第三次婚姻結束於1961年的1月20日。
婚前瑪麗蓮的每部影片都超乎尋常的賣座,特別是在《七年之癢》這部片中她站在地鐵口的鏤空鐵板上,下面刮上來的風把她的裙子吹得鼓漲起來,成了她影片里最著名的鏡頭。不過夢露已經不滿足於傻瓜美人這種角色了,緊接著演出的《公共汽車站》里,她把自己的生活經歷融匯進人物身上,而且演戲才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片中,她出現在小酒吧時,真有光彩華艷、蓬蓽生輝之感。
1957年與勞倫斯奧立佛合作的《王子與舞女》遭受從未有過的失敗,淡出二年後,瑪麗蓮很小心地接下了這部《熱情似火》,影片拍攝很辛苦,她為此兩次小產,不過這一切都值得——《熱情似火》成為她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
1960年瑪麗蓮與克拉克蓋博合演了《不合時宜的人》,誰也不曾料這分別是他們倆的最後一部影片,停機沒幾天,克拉克蓋博因心臟病猝發而不治身死。同年十一月她與丈夫阿瑟米勒正式分開,這次離異造成的感情創傷始終未能平復。她神經衰弱嚴重起來,只得進精神病院作一短期療。一年後神采飛揚的瑪麗蓮接拍新片《瀕於崩潰》,這是她自那張雜志裸照以來,第一次同意在片中拍裸體鏡頭。
1962年6月1日,她在劇組攝影棚里,慶祝她三十六的生日。為了證明自己豐腴如初,風韻依然,瑪麗蓮在伯特斯特恩的攝影機前取一幅透明紗巾略事遮掩,拍下生平最後一組極有魅力的照片。八月四日一個周末的星期六,是夢露悲劇一生的高潮。這一天早晨,人們還看見她臉龐鮮艷。誰也沒有料到,這是臨終前的最後光彩。
1962年瑪麗蓮·夢露在工作與身體狀況都不佳情況下,為了拍「雙鳳奇緣」(Something's Got to Give)和電影公司鬧得不愉快,5月19日她竟然不顧工作徑自應邀為總統肯尼迪獻唱「生日快樂」。這一年8月5日她突然辭世,「雙」片未完成,反而留下一句經典的「Happy Birth-day Mr. President」在人間。
1962年8月5日清晨,瑪麗蓮的女管家發現她卧室的燈還亮著,她一絲不掛地躺在床上,在她在加利福尼亞的洛杉磯剛購置的房中離開了人世。她的私人醫生斷定她死於凌晨3點40分。洛杉磯的驗屍官後來說,她的死是因為「過量用葯,是急性巴比妥酸鹽中毒」。夢露去世前幾天,她的醫生給她開了一種烈性的安眠葯巴比妥酸鹽。因為在這之前,她由於未能擔任一個電影角色而感到有些壓力,並且有點心神不安,但很快就恢復正常了。盡管她以前曾試圖自尋短見,但瑪麗蓮之死出現許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使自殺之說令人生疑。
影片年表
[編輯本段]
《危險的年代》(Dangerous Years)(1947年)《夏日閃電》
(1948年)《歌舞團的女人們》(Laddies of Chorus)(1949年)
《去托馬霍克的票》(ATicket toTomahawk) (1950年)
《柏油叢林》(The Asphalt Jungle)(1950年)
《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 (1950年)
《干勁十足的人》(1950年)
《正確的穿越》(又名《罪有應得》)(RightCross) (1950年)
《家鄉的故事》(HometownStory) (1951年)
《青春常駐》》(又名《豆蔻年華》)( As Young As You Feel )(1951年)
《愛巢》(Love Nest) (1951年)
《讓我們使它合法化》(又名《讓我們堂堂正正結婚吧》)(Let'sMakeitLegal (1951年)
《夜闌人未靜》(Clash By Night) (1952年)
《我們沒有結婚》(We Are Not Married) (1952年)
《無需敲門》(Don'tBothertoKnock) (1952年)
《惡作劇》(又名《猴兒乾的好事》《妙葯春宵》(Monkey Business) (1952年)
《歐-亨利的客滿》(O.Henry's Full House) (1952年)
《尼亞加拉》(Niagara) (1953年)
《紳士愛金發女郎》(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1953年)
《如何嫁給一個百萬富翁》》(How to Marry A Millionaire) (1953年)
《大江東去》》(River of No Return) (1954年)
《沒有像娛樂業那樣的事業》(又名《輕歌曼舞好營生》)(There i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 (1954年)
《七年之癢》(TheSevenYearsItch) (1955年)
《公共汽車站》(Bus Stop) (1956年)
《王子與舞女》(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 (1957年)
《熱情似火》(Some Like It Hot) (1959年)
《讓我們相愛吧》 (Let's Make Love ) (1960年)
《不合時宜的人》 (The Misfits) (1961年)
《瀕於崩潰》》(Something Got To Give) (1962年)
雞尾酒
[編輯本段]
【中文名稱】:瑪麗蓮·夢露
【英文名稱】:Marlyn Monroe
【材 料】:伏特加45毫升、金巴利10毫升、甜味美思5毫升
【制 法】:將材料倒入調酒杯中調和均勻後注入雞尾酒杯。
【詳細說明】
這款酒將金巴利鮮紅的色彩、微苦和甜味有機地融合為一體,似乎體現了瑪麗蓮·夢露那多彩有復雜的一生。而甜味美思的香甜味道又柔和地滲透其中,是一款美輪美奐的雞尾酒。
瑪麗蓮·夢露之死
[編輯本段]
雖然世界上存在著幾百本關於夢露和夢露之死的書,但是有關她的資料本身都已消失不見或隨她一起被埋葬了。而在2005年8月,86歲的洛杉磯退休法醫約翰·麥納來到《洛杉磯時報》記者福傑·貝克萊特的辦公室。他帶來夢露死前給心理醫生格林遜的錄音帶。
夢露死去的兩天後,格林遜就交給朋友麥納兩盤夢露死前一天寄來的磁帶。麥納答應格林遜不把它們交給警方,直到43年後,他經濟陷入困境,才不得已將磁帶賣給記者。許多塵封的關於夢露的往事又再度被揭開。
如果我們把膠片重新倒回到1960年1月,我們就會看到當時夢露到格林遜辦公室時的情景。那時,夢露已經歷過三任心理醫生,外界風傳她有「憂鬱症」。事實上,當時的夢露常常神志不清,整個劇組不得不等她清醒過來。為了不拖延影片的進度,有人找到了和好萊塢關系密切的心理醫生拉爾夫·格林遜,他的病人包括彼得·洛(《北非諜影》的導演)、費雯·麗。「這是一個處於極度慌亂中的女人,一個大量吸毒和服葯而可能自毀的女人。」那個人在給格林遜介紹他未來的病人時這樣說。
許多有關格林遜和夢露的膠片就此展開,它們大多是通過心理傾訴的方式顯現的,斷斷續續、甚至混亂:一個從小被母親拋棄,父親又不知去向的女孩,流落在一個個寄養家庭里,幼年時受過性侵害和繼父的騷擾;孩提時代的精神創傷讓她長大成人後無法自我尊重,總是擔心被人拋棄;這個34歲的女人一直認為自己是個被人遺棄的孩子,在公共場合,她竭力讓自己吸引人,而獨處時,卻完全忽略自己,她用拍照來抵禦焦慮,卻在面對電影鏡頭時經常性口吃;童年的創傷和好萊塢顛狂的環境復加在一起,而她的抵禦方式是每天服用20片巴比妥,吞下很多鎮靜葯,甚至被人送進精神科封閉病房……
格林遜曾試圖用「移情」療法來治癒夢露,他把她帶進他的家庭,讓她感受家的溫暖,參與到她的工作和生活中,還為居無定所的她圈定了合適的房子。就在他以為她的病情將要好轉的時候,她的生命卻戛然而止了。
雖然在《夢露的最後歲月》中,有關她死亡的真相都隱匿在那些斷續的黑色片段里,但我看到的瑪莉蓮,在踏進好萊塢的那一刻,已然死去。
她被好萊塢塑造成一個虛假形象、聲音、性格,甚至走路姿態的性感偶像,這種不真實讓她時常需要對著鏡子發呆上幾個小時,以分清鏡子里的人是誰。這個從小缺乏被愛的女人,如果沒有踏進好萊塢,或許只需要普通女人那樣的一點運氣和智慧,找到一個愛她又可以給她安定的男人,建立家庭,生兩個孩子,就能彌補深心裡最大的那個缺口。但命運讓她踏進了好萊塢——這座放大著殘酷,外表五光十色、內里卻千瘡百孔的空城。
聚光燈內,她是白色的女王,聚光燈外,她被愛人拋棄、被朋友出賣,男人們有些因為她是夢露而離開她,有些卻因為她不是「夢露」而離開她;她被所有人瓜分,每個人都從她身上截取一塊作交換,連死後被解剖挖去內臟的身體,也被高價賣給記者拍照。葬禮上依然美麗的她,事實上只是個身體里填充著塑料的「布娃娃」,她在萬眾矚目里落下了自己的最後一幕,也許只有這最徹底的告別,才可以把夢露重新還給她自己。
這是一本有些悲愴甚至殘忍的書,因為它袒露了太多的真相,也是一本珍貴的書,因為它把夢露生前沒有得到的真實,還給了她。
❻ 瑪麗蓮夢露都演過什麼電影
成名作品:《尼亞加拉》
瑪麗蓮-夢露所演影片年表
《危險的年代》(1947年)《夏日閃電》
(1948年)《歌舞團的女人們》(1949年)
《去托馬霍克的票》(1950年)
《柏油叢林》(1950年)
《慧星美人》(1950年)
《干勁十足的人》(1950年)
《正確的穿越》(1950年)
《家鄉的故事》(1951年)
《青春常駐》(1951年)
《愛巢》(1951年)
《讓我們使它合法化》(1951年)
《夜闌人未靜》(1952年)
《我們沒有結婚》(1952年)
《無需敲門》(1952年)
《惡作劇》(1952年)
《歐-亨利的客滿》(1952年)
《尼亞加拉》(1953年)
《紳士愛金發女郎》(1953年)
《如何嫁給一個百萬富翁》(1953年)
《大江東去》(1954年)
《沒有像娛樂業那樣的事業》(1954年)
《七年之癢》(1955年)
《公共汽車站》(1956年)
《王子與舞女》(1957年)
《熱情似火》(1959年)
《不合時宜的人》(1961年)
《瀕於崩潰》(1962年)
❼ 如何評價豆瓣8.5,好萊塢唯美又俗氣的愛情片《戀戀筆記本》
如果說親情像月球對地球的守護,友情像兩顆並行的恆星,那愛情就像一瞬間劃過夜空的流星,哪怕只存在一瞬間的燦爛,也可以引無數人飛蛾撲火。每一個七夕的到來,都是人們表達自己愛情最熱情的時刻。
什麼是好的愛情?這是我在電影中聽過最好的答案了。《戀戀筆記本》就是這樣一部看起來俗氣,卻處處透漏著唯美浪漫,又有深刻指導意義的影片。
願每一個人都有一份真摯的愛情,願每一對戀人都能終成眷屬。每一個七夕,別忘了翻一遍屬於你們的《戀戀筆記本》。
❽ 有個外國女明星叫什麼夢露的嗎她的主要作品是哪些請各位友友幫忙解答!
中文姓名:瑪麗蓮·夢露 英文姓名:Marilyn Monroe原名:諾瑪·瓊·培克生日:1926年6月1日逝世:1962年8月5日出生地:美國洛杉磯愛好:唱歌頭發:金黃色身高:166公分體重:53.2公斤胸圍:89厘米腰圍:56厘米臀圍:89厘米最愛喝的酒:香檳和伏特加最愛吃的食物:魚子醬、老雞蛋、 冰淇淋、 蛋糕最喜歡的雕塑家:羅丹最喜歡唱的歌:鑽石是姑娘最好的朋友擁有的汽車:黑色「雷鳥」 跑車、 黑色卡迪拉克敞逢車成名作品:《尼亞加拉》 瑪麗蓮-夢露所演影片年表《危險的年代》(1947年)《夏日閃電》(1948年)《歌舞團的女人們》(1949年)《去托馬霍克的票》(1950年)《柏油叢林》(1950年)《慧星美人》(1950年)《干勁十足的人》(1950年)《正確的穿越》(1950年)《家鄉的故事》(1951年)《青春常駐》(1951年)《愛巢》(1951年)《讓我們使它合法化》(1951年)《夜闌人未靜》(1952年)《我們沒有結婚》(1952年)《無需敲門》(1952年)《惡作劇》(1952年)《歐-亨利的客滿》(1952年)《尼亞加拉》(1953年)《紳士愛金發女郎》(1953年)《如何嫁給一個百萬富翁》(1953年)《大江東去》(1954年)《沒有像娛樂業那樣的事業》(1954年)《七年之癢》(1955年)《公共汽車站》(1956年)《王子與舞女》(1957年)《熱情似火》(1959年)《不合時宜的人》(1961年)《瀕於崩潰》(1962年) 在美國和西方世界,瑪麗蓮夢露這個名字幾乎是無人不曉的,即使在今天她仍然是大多數美國人心目中的「性感女神」。50年代和60年代初,這名從孤兒院出來的姑娘紅透整個好萊塢,使多少愛慕虛榮的少女羨煞;而她在36歲的風華之年突然自殺身死,又使萬千影迷困惑不解。 1926年6月1日,原名諾瑪瓊培克的瑪麗蓮出生在洛杉磯綜合醫院里,此時父親已經離開她遠走他鄉,母親常酗酒,人事不知。因此她從小便寄居在別人家中,從這一家到那一家,從孤兒院以收容所,別的孩子流連於童年的歡樂,她已嘗到顛連困苦的滋味。九歲的時候,母親仍然接受不了父親離去的事實,被關進精神病院。1941年,小諾瑪到了加利福利亞的「安娜姨媽」家。一年後,16歲的諾瑪與大自己四歲的詹姆斯多爾蒂結了婚,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家。不過這是個沒有愛情的婚姻,二年後丈夫應征入伍,當時正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久丈夫以不滿諾瑪新職業為由提出了離婚。諾瑪的新職業是在一家時裝店作攝影模特。 1946年,諾瑪被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大老闆看中拍板僱用,從此有了這個藝名——瑪麗蓮夢露。初期的工作並不順利,她只是在一些在影片中跑跑堂,說幾句「Hello!」之類的台詞,無奈之下為了五十美元,瑪麗蓮答應拍裸體照。1950年約翰大膽啟用瑪麗蓮,讓她在《柏油叢林》擔任一二場重頭戲。緊接著瑪麗蓮與蓓蒂黛維斯等幾位大明星拍攝了《伊芙的底細》,出場時間雖然很短,但她那天真無邪,使人聽了渾陶陶的對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福克斯公司等影片一結束,便與她簽定續訂七年合同。 至53年之前,瑪麗蓮在影評界雖時獲贊譽,但電影公司總是把她拘囿於演「白痴美人」一類角色,為求發展,她上邁克爾契訶夫劇院聽戲劇課,排古典劇。這時,有位記者認出「金色之夢」月份牌上的裸體模特兒即為瑪麗蓮,消息透露出來,非但沒有毀掉她的前程,反而引起觀眾好奇,對她更為關注。1953年是瑪麗蓮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在電影《尼亞加拉》里第一次擔任主角。影片以有名於世的大瀑布為背景,烘托瑪麗蓮優美的體態。該片上映以來,場場爆滿,她不僅一躍成為第一流的明星,而且成了好萊塢一手炮製的最了不起的神話。 1954年瑪麗蓮與棒球健將喬。迪·馬吉奧結婚,無奈這位球界巨人醋勁不小,對她限制極多,兩人最終分道揚鑣。1956年7月1日她又與劇作家阿瑟米勒另締良緣,他們是在1951年拍《青春常駐》一片時就認識的。婚前瑪麗蓮的每部影片都超乎尋常的賣座,特別是在《七年之癢》這部片中她站在地鐵口的鏤空鐵板上,下面刮上來的風把她的裙子吹得鼓漲起來,成了她影片里最著名的鏡頭。不過夢露已經不滿足於傻瓜美人這種角色了,緊接著演出的《公共汽車站》里,她把自己的生活經歷融匯進人物身上,而且演戲才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片中,她出現在小酒吧時,直有光采華艷、蓬蓽生輝之感。1957年與勞倫斯奧立佛合作的《王子與舞女》遭受從未有過的失敗,淡出二年後,瑪麗蓮很小心地接下了這部《熱情似火》,影片拍攝很辛苦,她為此兩次小產,不過這一切都值得——《熱情似火》成為她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 1960年瑪麗蓮與克拉克蓋博合演了《不合時宜的人》,誰也不曾料這分別是他們倆的最後一部影片,停機沒幾天,克拉克蓋博因心臟病猝發而不治身死。同年十一月她與丈夫阿瑟米勒正式分開,這次離異造成的感情創傷始終未能平復。她神經衰弱嚴重起來,只得進精神病院作一短期療。一年後神采飛揚的瑪麗蓮接拍新片《瀕於崩潰》,這是她自那張月份牌照片以來,第一次同意在片中拍裸體鏡頭。1962年6月1日,她在劇組攝影棚里,慶祝她三十六的生日。為了證明自己豐腴如初,風韻依然,瑪麗蓮在伯特斯特恩的攝影機前功盡棄,取一幅透明紗巾略事遮掩,拍下生平最後一組極有魅力的照片。八月四日一個周末的星期六,是夢露悲劇一生的高潮。這一天早晨,人們還看見她臉龐鮮艷。誰也沒有料到,這是臨終前的最後光彩。 時光荏再,作為電影業的產物,好萊塢的神話,瑪麗蓮夢露並沒有死,永遠都是生氣勃勃的,她完美的體型,自然彎曲的睫毛,潔白無瑕的牙齒和偶爾挑逗的動作,可謂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形象仍印成千千萬萬份撒向人間。 少年夢露 [1946年,攝於加州馬利布] 年僅20歲,這個明日的巨星已有一種天使的光彩。 1945年12月]Norma Jeane Baker,之後她便改變了頭發的顏色和自己的名字並去了好萊塢,成為了大家的夢露。 [1945年]19歲的Norma Jeane拍照,為 當年最新的秋季時裝代言。 [1946年,攝於加州馬利布] 身披毛毯的Norma Jeane,留下了一系列動情的魅影。 [紐約長島Tobay海灘]仍在奮斗的小「明星」,23歲的蓮夢露從好萊塢到此休憩。 [1949年夏天,長島] 夢露開始嘗試著在鏡頭前「賣弄風情」。 [1952年,加州比華利山卡頓飯店] 夢露在閱讀電影劇本。 1953年,加州比華利山的燈光下] 夢露在主演「Gentlemen Prefer Blondes」,正是這部電影造就了他的星途璀璨。
❾ 美國片,男主角好像是銀行家,女主角是地下酒吧的服務員,倆人一見鍾情
中文片名
公民凱恩
英文片名
Citizen Kane/Quarto Potere
更多中文片名 大國民
更多外文片名 American .....(USA) (working title) John Citizen, U.S.A. .....(USA) (working title)
導演 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
編劇 Herman J. Mankiewicz .....(screenplay) and 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 .....(screenplay)
主演 約瑟夫·科頓Joseph Cotten .....Jedediah Leland 多蘿西·康明戈爾Dorothy Comingore .....Susan Alexander Kane 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 .....Charles Foster Kane
概述 影片以本世紀初葉美國新聞業巨頭威廉·蘭道爾夫·赫斯特為原型,用新穎的藝術手法表現了一位報業大王的一生。凱恩在桑拿都庄園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遺言」後死去。一位青年記者受新聞報刊委託調查這幾個字的含義。通過查閱有關回憶資料了解凱恩青年時代的經歷及其母親的艱難身世。報社董事長伯恩施坦介紹了凱恩的發跡歷程以及製造輿論使國家捲入一八九七年美西戰爭的往事。凱恩的生前好友利蘭講述了他與美國總統侄女愛米麗的婚姻;他與第二個妻子、歌手蘇珊的邂逅以及他在總統競選中的失敗。蘇珊則在夜總會中介紹了她和凱恩由情人到夫妻生活的變遷;她在凱恩的支持下想飲譽歌壇,失利後便與凱恩一起生活在仙境般的桑那都庄園隱居。直到最後焚燒凱恩舊傢具時,才發現「玫瑰花蕾」原來是刻在他童年時代曾珍愛的雪撬上的字。 詳細 黎明時分,猶如帝宮般威嚴的桑那都庄園的剪影,屹立在佛羅里達州海濱一座山頂上。 攝影機的鏡頭緩緩推近庄園的大鐵門,鐵門頂端鑲嵌著碩大的字母「K 」。鏡頭穿過過鐵門推近宮堡式的建築,又越過窗戶,逼近卧榻上的一垂危的白發老人。只見他嘴唇翕動,喃喃地吐出「玫瑰花蕾」幾個字;他手上握著一個水晶球鎮紙,球心帶有雪花紛揚中的農舍景物——驀地,手鬆了,水晶球滾落於地,砰然碎裂。 被人稱作「美國忽必烈」的報業巨子查爾斯·福斯特·凱恩,在76歲時孤寂地死去。 一部新聞紀錄片畫面,展示了凱恩傳奇的生平,一幅黑框的凱恩的照片,占滿整個銀幕。各種報紙頭版通欄報導了這位權勢人物的死訊。解說詞稱:「凱恩的帝國在其昌盛時期,曾經控制著37家報紙,13家雜志和一個無線電廣播網。它是帝國中的帝國。」新聞鏡狀追溯了凱恩發跡致富的緣起,其後創辦《問事報》,涉足政界,成為風雲人物。他曾兩度結婚兩度離婚,一次是與總統的侄女愛米麗成婚,青雲直上;一次是與「女歌星」蘇珊成婚,轟動一時。恰恰是他與蘇珊桃色丑聞被揭露,導致他在競選州長的政治生涯中一敗塗地,從此一蹶不振。在經濟大蕭條之後,「凱恩帝國」迅速走向衰落。到晚年,凱恩在桑那都庄園,深居簡出,孑然一身,直到病逝。 一家雜志的主筆若斯東,對這部倉促剪輯、止於皮相的新聞片並不滿意,便委託青年記者湯姆遜對凱恩生平作深入調查,並要他弄清凱恩臨終遺言「玫瑰花蕾」的真實含義,以揭示這個「美國忽必烈」作為人的真實形象。 湯姆遜訪問的第一個對象,是凱恩的第二任妻子蘇珊,她現在是亞特蘭大城一家低級酒吧的歌女,年近50仍濃妝艷抹,但斷然拒絕接受采訪,一聲「滾出去」的逐客令,或許正隱藏著這位當年紅伶的人生痛楚。 在費城的賽切爾紀念圖書館,湯姆遜獲准進入檔案室,查閱了已故銀行家賽切爾未經披露的回憶錄手稿。1870年大雪紛飛的冬天,小凱恩的母親經營著一座家庭式膳宿公寓,早幾年有個房客拖欠房租,便用一張廢礦井的產權契約作抵押,不料這個廢礦井後來被確認竟是富礦,凱恩一家頓時發跡。當凱恩母親將他連同財產託付給賽切爾,要送他去大都市受教育。小凱恩對於要他成人後做什麼「美國最闊的人」毫不理解,不肯離開媽媽和這個鄉野小鎮,就用雪橇猛撞賽切爾。但他最終還是被帶走了,雪地上留下那副孩子玩耍的雪橇。凱恩成年獲得財產權後,便自作主張買下第一家報社,出版《問事報》。他公然與賽切爾作對,興之所至時還大談維護社會正義,假惺惺地要保護窮人不受大公司剝削(他擁有這家公司的巨額股標)。賽切爾手稿上寫著這樣的結語:凱恩只不過是一個走運的流氓,被慣壞了的、沒有責任感的無恥之徒。 在紐約《問事報》的摩天大樓里,湯姆遜會見了當年同凱恩合作辦報的總經理伯恩斯坦。這位老人回憶起1890年凱恩第一天接管報社的情景,凱恩年輕氣盛,不可一世。他主張製造轟動新聞而不問事實真相確否,以此與《紀實報》爭奪讀者。但凱恩在向公眾發表的「原則宣言」里則義正辭嚴寫道:「我要向本市居民提供一份日報,它要忠實地報導新聞…… 不允許有任何特殊的利益來干預這些新聞的真實性。」凱恩信奉實用主義,革故鼎新,從辦報而投身政治,還把對手《紀實報》的全班人馬拉進了自己的報社,甚至製造輿論鼓動美國捲入1897年的美西戰爭。他還懷著政治野心,實現了與總統侄女愛米麗的婚姻。至於問到「 玫瑰花蕾」,作何解釋伯恩斯坦則無法破解,只說,那或許是一個他愛過的姑娘,或許是「他失去什麼東西」。最後,伯恩斯坦建議湯姆遜去找凱恩的大學好友、後來當上戲劇專欄員的里蘭,並說此人對凱恩的私生活佔有一手材料。 在一家醫院里,湯姆遜找到了坐在輪椅里的里蘭。窮途潦倒的里蘭對他說,凱恩是靠權力來生活的,他是個蹩腳的辦報人,「他使自己的讀者得到消遣,但從來沒有跟他們講過實話」。他與總統侄女愛米麗純屬政治聯姻,其破裂是必然的;後來,他與歌女蘇珊邂逅,一見鍾情,干出「金屋藏嬌」的風流韻事。當凱恩投身政治、況選州長之際,其政敵蓋蒂斯便以「凱恩在愛巢中和『歌女』雙雙被捉」的丑聞將他擊敗。凱恩為蘇珊修建了歌劇院,但天分有限的蘇珊首場演出便告失敗。里蘭撰文如實批評,說蘇珊不過是「一位漂亮的,然而是力不從心的票友」。這篇批評文章,里蘭因酒未能卒篇,由凱恩代筆完成。文章見報,里蘭旋即被凱恩解僱,他們的友誼也就破裂了。凱恩在政治與愛情兩方面均遭挫折,自此,便隱居於桑那都如帝宮的庄園。
❿ 瑪麗蓮夢露演過什麼電影
以年代的先後順序排列:
危險的年代》(1948年)(配角) 《斯庫達,呼!斯庫達,嘿》(配角) 《夏日閃電》(1948年)(配角) 《歌舞團的女人們》(1949年) 《去托馬霍克的票》 (1950年) 《幸福的愛情》 (1950年) 《柏油叢林》(1950年) 《彗星美人》 (1950年) 《干勁十足的人》(1950年) 《正確的穿越》(又名《罪有應得》(1950年) 《家鄉的故事》 (1951年) 《青春常駐》》(又名《豆蔻年華》)(1951年) 《愛巢》 (1951年) 《讓我們使它合法化》(又名《讓我們堂堂正正結婚吧》(1951年) 《夜闌人未靜》(1952年) 《我們沒有結婚》 (1952年) 《無需敲門》(1952年) 《惡作劇》(又名《猴兒乾的好事》《妙葯春宵》(1952年) 《歐-亨利的客滿》(1952年) 《尼亞加拉》 (1953年) 《紳士愛金發女郎》(1953年) 《如何嫁給一個百萬富翁》》 (1953年) 《大江東去》》 (1954年) 《沒有像娛樂業那樣的事業》(又名《輕歌曼舞好營生》) (1954年) 《七年之癢》(1955年) 《公共汽車站》(1956年) 《王子與舞女》(1957年) 《熱情似火》(1959年) 《讓我們相愛吧》(1960年) 《不合時宜的人》 (1961年) 《瀕於崩潰》》 (1962年),真心為你答題,只願一起學習。你若有哪裡不明白的,可以繼續在這里向我繼續追問,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