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1879
Ⅰ 請教 吸引力法則。謝謝。
吸引定律又稱吸引力法則,由勵志書籍《the secret秘密》普及開來; 什麼是吸引力?有一種我們看不見的能量,一直引導著整個宇宙規律性的運轉,正是因為它的作用,地球才能夠在46億年的時間里保持著運轉的狀態;也正是因為它的作用,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中,數以億計的星球,都能相安無事的停留在各自的軌道上安分地運行,這樣一種能量引導著宇宙中的每一樣事物,也引導著我們的生活,這種能量就是——吸引力。
能量就是一種振動頻率
現代量子力學表明,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能量組合而成的,而能量就是一種振動頻率,每樣東西都有它不同的振動頻率,所以才出現了那麼多不同事物的面貌,無論是像桌子、椅子等有形的物體,還是思想、情緒等無形的東西,都是由不同振動頻率的能量組成的。比如一排音叉,當你敲響其中一個,音叉發出清脆的高調樂聲,沒多久,其他的音叉也會發出同樣高調的樂聲,它們的聲音會互相應和,產生共鳴,甚至愈來愈大聲。
吸引力定律
吸引力定律又名吸引定律,或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
振動頻率相同的東西,會互相吸引而且引起共鳴。我們的意念、思想是有能量的,腦電波是有頻率的,它們的振動會影響其他的東西。大腦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強的「磁鐵」,會發散出比任何東西都還要強的吸力,對整個宇宙發出呼喚,把和你的思維振動頻率相同的東西吸過來。 你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你吸引過來的!是你大腦的思維波動所吸引過來的!所以,你將會擁有你心裡想的最多的事物,你的生活,也將變成你心裡最經常想像的樣子。這就是吸引力法則! 你可以這樣來理解吸引力法則:無論你的注意力,或者能量集中在哪個方面,也無論這種注意力或者能量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你都在吸引著它們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吸引定律說:同頻共振,同質相吸(原文:That which is like unto itself is drawn) 這八個字的意思是說: 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同樣性質的東西會因為互相吸引,而走到一起。 共振會產生同質性,同質性會產生吸引力,吸引力會把這兩個共振體牽扯到一起。 所以,假如共振性沒有改變,則在吸引定律之下,一樣東西將會不斷地持續擴大、成長。 這種成長是自然的,而且是根植於自然法則的三大本質的,所以其威力是如此的強大,以至於沒有任何外力能夠阻擋它 吸引定律是眾多宇宙定律之一,宇宙定律統治著這個宇宙,它們是生活的基本法則,是宇宙的神聖法則.宇宙法則適用於任何時候,任何人,任何地方.它們不可能被改變,也不會被消滅. 吸引定律是宇宙法則中最強有力的一種,在概念上十分簡單,但必須會運用.只要你真正地掌握了它,它就會成為你的一部分. 吸引定律最簡單的定義就是:同類相聚. 我們還可以用其他描述來定義: 你能得到你考慮的,不管你想不想要. 所有形式的物質或能量都吸引與之接近的頻率的東西. 你是一塊活著的磁鐵 你總是得到你花費精力和集中注意力的東西,不管你想不想要. 能量吸引類似的能量 任何事物都吸引與其類似的事物
起源
「吸引力法則」作為一個正式的術語誕生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是它背後的精神卻存在於古老的印度人的信仰之中。隨著印度教對通神學的影響,吸引力法則的概念逐漸出現在一些早期的有關通神學的文獻中。1877年,「吸引力法則」作為一個專業術語,出現在赫蓮娜·布拉瓦茨基(Helena Blavatsky)的關於神秘密教的書《揭開伊西斯的面紗》(Isis Unveiled: Secrets of the Ancient Wisdom Tradition)中,而在1879年4月6日的《紐約時報》上,一篇關於在科羅拉多州淘金熱中吸引財富的文章里提到了「吸引力法則」,這便是「吸引力法則」的概念第一次出現在大型的報刊媒體之上。
發展
1906年,「新思維」的雜志編輯威廉姆·沃爾特·阿特金森(William Walker Atkinson)在他的「新思維」書籍《思維波動或思維世界的吸引力法則》(Thought Vibration or the Law of Attraction in the Thought World)一書中介紹了「吸引力法則」。1907年,布魯斯·麥克萊蘭(Bruce MacLelland) 出版了他的《想像力帶來富有》(Prosperity Through Thought Force),在書中,他對吸引力法則做了總結,並提出「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You are what you think, not what you think you are)的概念,之後,有關吸引力法則的研究層出不窮,並被貼上了諸如「思維科學」「精神科學」「新思維」等各色各樣的標簽,而這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包括有1926年出版的歐內斯特·赫爾姆斯(Ernest Holmes)所著的《心靈科學的基本思想》(The Science of Mind ),1949年雷蒙德·霍利維爾博士(Dr.Raymond Holliwell)所著的《讓吸引力法則伴隨工作》(Working With The Law)等等
風靡全球
在此之後的半世紀中,有關「吸引力法則」的研究似乎乏善可陳。20世紀90年代,傑瑞·希克斯(Jerry Hicks)和埃絲特·希克斯(Esther Hicks)出版了包括《亞伯拉罕的教義》(The Teachings of Abraham)《情緒的驚人力量》(The Astonishing Power of Emotions: Let Your Feelings Be Your Guide)在內的一系列著作,因為這些書籍的暢銷,關於吸引力法則的信息和資料再次廣泛被人接受。而直到2006年,一部叫做《秘密》(The Secret)的電影才真正讓「吸引力法則」的概念風靡了全球。 電影《秘密》在全球的廣泛關注創造了同名書籍《秘密》的誕生及熱銷,《秘密》書籍一經出版,便橫掃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等多個國家的各大圖書排行榜,創下美國賽門‧舒斯特出版史單月再版破200萬本、四個月銷量破500萬本紀錄,並榮獲「諾提勒斯書獎」(Nautilus Book Award)。之後,有關於「吸引力法則」的書籍井噴版的出現在全球各大連鎖書店以及網上連鎖書店之中,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關注「吸引力法則」的熱潮.......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地區,日本,韓國等亞洲一些國家,這股「秘密」風潮也是風起雲涌,掀起了新時代新的心靈勵志風潮。甚至有專業人士稱這本書為「心靈勵志聖經」。在大陸,本書已經由中國城市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Ⅱ 玄彬出演新片《哈爾濱》,他在劇中飾演的是一個什麼角色
韓國演員玄彬出演新片《哈爾濱》,在片中飾演的是朝鮮近代史上著名的獨立運動家,刺殺了伊藤博文的刺客安重根。
玄彬也很長時間沒有出現在大熒幕了,在電視劇《愛的迫降》之後,玄彬就將工作的大部分都轉向了電影那邊,也漸漸開始從偶像明星轉型為實力派演員,這次出演《哈爾濱》中的安重根這一個角色,對玄彬也是一個考驗,也是一個機會,將會為玄彬打開一條全新的戲路。
希望玄彬能夠好好地琢磨這個角色,重現抗日英雄安重根的形象,這對玄彬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希望他能成功。
Ⅲ 什麼是卡通片卡通片的創始人是誰卡通片中人物的形象.顏色的特點是什麼
卡通
卡通的出現與早期發展
如果想了解什麼是卡通, 那麼就不妨先從「卡通」這個詞的由來講起。
卡通,是英語「cartoon」的漢語音譯。對於這個詞的詞源,有兩種不同說法:其一是說它來自法語中的「carton」(圖畫);其二是說它源自義大利語中的「cartone」(紙板)。
從卡通的詞源上,我們就能夠確切的獲知,卡通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最早起源於歐洲。而在近代歐洲,有兩個促使卡通出現的重要歷史條件:首先,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壯大了市民階層的力量,導致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其次,自文藝復興運動以來,自由開放的藝術理念開始為社會所接受。這兩個條件的相互作用,使得傳統繪畫走下了中世紀的神壇,日益接近平民的審美趨向,給以簡御繁的卡通畫提供了產生的社會基礎。同時,作為市民階層表達自身要求的手段,卡通畫也被賦予了更為廣泛的政治內涵。
在十七世紀的荷蘭,畫家的筆下首次出現了含卡通誇張意味的素描圖軸。而以法國人奧諾雷·杜米埃(1808-1879)為代表的諷刺漫畫家,更是將政治卡通發展到了藝術的高度。時至今日,政治卡通依然是西方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卡通藝術的發展史上,英國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眾所周知,英國是最早建立現代議會民主政治的國家,同時也是最早進入產業革命的國家之一。民主政治的確立,保證了人民言論和出版的自由,為卡通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社會基礎;產業革命的興起,引發了報刊出版業的繁榮,為卡通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證。
早在17世紀末,英國的報刊上就已經出現了許多類似卡通的幽默插圖,但是由於缺乏專職畫家和固定的藝術風格,因此還算不上真正的卡通畫。隨著報刊出版業的繁榮,到了18世紀初,出現了專職卡通畫家,英國卡通的風格也逐漸定型。與同時期歐洲大陸的幽默諷刺畫相比,英國的卡通畫較多的取材於社會風情,以幽默含蓄見長。
這一時期,比較有影響的卡通畫家包括威廉姆·霍格斯(1697-1764)、詹姆斯·吉爾雷(1757-1816)和托馬斯·羅蘭森(1756-1827)。這其中,霍格斯的代表作有《浪子回頭》和《哈洛特漫遊記》等,羅蘭森則主要是創作了《辛塔克斯大夫一生的旅行》。值得一提的是,霍格斯等人的作品已經不再是傳統的單幅畫,而是發展成為了彼此關聯的系列畫,具備了連環畫的雛形。
1841年,著名的《笨拙》(Punch)畫報在倫敦創刊。這本著名的諧趣性期刊,在卡通發展史上占據著顯著的地位。事實上,正是這個刊物的供稿人、著名畫家約翰·里奇和編輯馬克·呂蒙首次將幽默諷刺畫正式命名為「卡通」。同時,這本刊物也是傳統的卡通畫向連環畫過渡的重要橋梁。在早期的《笨拙》畫報上,就已經連載了許多與連環畫的概念相近的作品。而約翰·里奇繪制的《布瑞克先生歷險記》,更是具備了眾多連環畫的構成要素。
十九世紀末,彩色印刷術的出現引發了出版業的一場革命。相應的,彩色漫畫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1901年,著名出版商哈姆士·沃思,在並購了幾家雜志的基礎上,成立了聯合出版公司(簡稱「AP」),先後出版了《小精靈》、《水泡》、《微笑》、《彩虹》、《老虎提姆》周刊和《叢林狂歡》等漫畫刊物。另一位出版商亨德森,也推出了《樂趣無窮》(1906)、《漫畫天地》(1909)、《精思妙語》(1910)和《火花》(1918)等雜志。其它如「特萊普斯和霍姆士」公司出版的《煙火》和皮爾遜出版的《大匯刊》等,都不同程度的介入了彩色漫畫的出版與發行。這一時期,英國漫畫期刊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刊物的讀者定位由成年人逐漸轉向兒童和青少年。而AP公司是這個趨勢最大的受益者,他們成功的推出了「老虎提姆」的卡通形象,使其一躍成為孩子們鍾愛的卡通明星。它的姊妹作《熊娃娃》也取得了不俗的銷售業績。另外,《老虎提姆》的作者之一福克斯·韋爾還創作了《小虎吉莉》和《河馬小姐》等少女漫畫作品。
與政治卡通和漫畫相比,動畫片的發展歷程似乎更富有傳奇色彩。如前所述,動畫藝術是現代影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動畫和電影的「史前階段」,兩者卻是合而為一的。直到攝影術發明之後,電影和動畫才開始分道揚鑣。
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最先向公眾展示了他們的「電影機」,並放映了《火車進站》、《海水苑》等影片。現代電影就此誕生。而第一部動畫電影卻是在十年後才得以問世。其中的部分原因是由於動畫片高昂的製作成本。時至今日,動畫片依然是需要高投入的文化產品。
1906年,在愛迪生實驗室工作的布雷克頓(J. Stuart Blackton)製作了《滑稽臉的幽默相》(The 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動畫影片。此後,來自法國的埃米爾·科爾(Emile Cohl)進一步發展了動畫片的拍攝技巧,並且先後製作了250餘部動畫短片。同時,他也是第一個利用遮幕攝影的方法,將動畫和真人表現結合起來的先驅者。正是因為科爾對於動畫片發展的傑出貢獻,他也被奉為當代動畫片之父。
另一位對早期動畫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是美國人溫瑟·麥凱。他出生在美國的密西根州,早年曾經靠給馬戲團、通俗劇團畫海報為生,後來成為了報社記者和漫畫專欄畫家。1914年,麥凱推出了一部劇情動畫片《恐龍葛蒂》(Gertie the Dinosaur)。這部動畫片的推出,改變了此前在動畫作品中的純藝術傾向,把故事、角色和真人表演等組織成為互動式的情節,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而憨態可掬的恐龍葛蒂,更是成為了名噪一時的卡通明星。繼《恐龍葛蒂》之後,麥凱又製作了《露斯坦尼亞號之沉沒》。這是第一部以動畫方式製作的紀錄片。
溫瑟·麥凱的成功是具有象徵意義的。他以自己作為漫畫家的修養和積累,開創了一種重視角色的塑造、故事結構和通俗趣味的新型動畫創作模式。在麥凱之後,美國的動畫家們開始走上了一條與他們的歐洲同行截然不同的道路。一個屬於新大陸的卡通時代就要到來了。
黃金時代的卡通帝國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卡通藝術的發展水平居於世界的領先地位。而毋庸置疑的是,這種領先是全方位的。
早在1840年,波士頓的DC約翰斯頓公司就發行了名為《克賴斯帕》的單頁畫報,這可能是最早出現在美國的卡通作品了。此後,隨著歐洲移民的不斷湧入,原本流行於歐洲的卡通藝術也開始登陸美國。
1880年,美國報業大亨普利策在他的《紐約世界》報上增設星期日特刊,並在其中增加了卡通專欄。此後不久,另一位報業巨頭赫斯特也開始在自己旗下的《紐約雜志》和《美國幽默大師》等刊物上定期發表卡通作品。這意味著卡通作品在增加報刊發行量上的作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而上述兩大報系的強力介入,無疑是給還處在幼年期的美國卡通注射了一針助長劑,自此美國卡通的發展駛進了快車道。
1895年,著名漫畫家奧特考特(R.F.Outcault)創作的系列漫畫《黃孩子》(Yellow Kid)開始在普利策創辦的《紐約世界》(New York World)上發表。但不久之後,奧特考特帶著「黃孩子」一起跳槽到了赫斯特旗下的《紐約雜志》(New York Journal)。《黃孩子》系列最初的名稱是「Hogan』s Alley」,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年紀在六、七歲,身著臟睡衣大腦袋,名叫「Mickey Dugan」的小孩兒。其實,這件睡衣在開始的時候是藍色的。到了1896年,由於一項新技術的應用使人們能夠輕易的將紙染成黃色,Dugan也就此換上了黃衣。後來,奧特考特又在漫畫里加上故事主人公的對白,使大家更容易理解故事主題。這也使得《黃孩子》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連環畫。由於「黃孩子」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精明的商人們便以這個形象為基礎,開發了大量有關「黃孩子」的周邊產品,其中包括玩具、塑像、廣告招貼等。盡管「黃孩子」也經歷了許多的波折,但是在它首次面世後的第七年,即1902年,《黃孩子》系列終於出版了單行本。應該指出的是,《黃孩子》的成功不但促進了美國卡通漫畫的發展,而且為漫畫作品的商業運作提供了經典範式。
在整個二十世紀初, 卡通漫畫始終在尋找與美國文化的交匯點。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和令人難忘的卡通形象。不過,直到三十年代初,美國卡通漫畫的黃金時代才真的來臨。
對於「黃金時代」,有這樣一個精闢的描述:美國漫畫的黃金時代就是超級英雄在廉價畫報上橫行的時代。眾所周知的,諸如超人(SUPER MAN)、蝙蝠俠(BATMAN)、閃電俠(FLASH)、潛水俠(AQUA MAN)等眾多的超級英雄形象都產生在這個時期。這些超級英雄的共同特點就是擁有健美運動員般的身材,常人無法具備的超能力,不斷打倒邪惡又強悍的敵人,拯救世界。而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持續影響力的,恐怕就要算是超人和蝙蝠俠了。
《超人》的主角是一個來自氪星球、具有超能力的外星人克拉克。在他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便乘坐太空船從氪星來到地球,並被善良的肯特夫婦收養。長大後,他開始發現自己擁有地球人不具備的超能力。為了掩飾身份,克拉克從偏僻的小鎮來到了大都市,並在《星球日報》擔任編輯,從而結識了年輕貌美的女記者露易斯。從此以後,每當城市的安全和秩序受到惡勢力的威脅時,總會有一個披著斗篷、身著緊身衣的飛天英雄及時顯身,拯救那些陷入危機中的人們。不過,大多數情況下,超人的主要任務都是英雄救美。
《超人》系列最先在《動作漫畫》(ACTION COMICS)第一期上發表,並迅速風靡全美。1939年1月16日,《超人》開始在報紙上連載。到1941年,已經有超過三百種報紙每日連載《超人》漫畫。而以「超人」為主題的動畫片、電影和電視劇,更是在此後的半個世紀中層出不窮。毫不誇張地說,「超人」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標志。
幾乎是在超人取得成功的同時,「黃金時代」的另一位超級英雄蝙蝠俠也走入了人們的視野當中。
蝙蝠俠原名叫做昆布西,出身於一個顯赫的富豪家庭。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被歹徒所殺,因而變成孤兒,由管家撫養長大。長大後,他發誓為鏟除罪惡而戰。於是,他便成為了身著蝙蝠裝的蒙面豪俠。除暴安良,制裁法律的漏網者成了他最重要的使命。
蝙蝠俠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偵探漫畫》(DETECTIVE COMICS)的第二十七期上。與超人相比,蝙蝠俠是一個沒有超能力的普通人,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而蝙蝠俠用於對抗邪惡的主要工具是各式各樣的科技發明,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那輛萬能蝙蝠車。
在黃金時代的眾多超級英雄中,神奇女俠(WONDER WOMAN)可以說是一個「另類」。這不僅僅是因為它打破了此前男性對於超級英雄形象的壟斷,更為重要的是,她的出現徹底重構卡通世界中兩性秩序,使得女性角色不再只是男英雄們的附庸,而真正成為主宰故事的主角。因此,當「神奇女俠」系列於1941年底在《全明星漫畫》(ALL STAR COMICS)上推出後不久,便受到了眾多女性讀者的熱烈歡迎。
漫畫英雄的出現絕非偶然。事實上,它是漫畫藝術與美國文化碰撞的必然結果。美國文化的核心就是所謂的「個人主義」。這是一種以崇尚個人奮斗和強調優先保護個人利益為要旨的文化。出於這種文化背景,特別是在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和二次大戰給美國社會帶來劇烈沖擊的情況下,人們欣賞和渴望「救世主」式的超級英雄,將他們看作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徵。因為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這樣的人物,於是人們便轉而在杜撰的世界中尋求精神寄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社會經濟不但沒有被戰爭拖垮,反而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和壯大。由於戰爭而激發出來的愛國主義成為了當時美國文化的主流。於是乎,漫畫中的超級英雄們也紛紛投入了保衛國家、反對納粹的戰斗中。「黃金時代」也邁向了巔峰。
隨著卡通漫畫在美國社會中的影響力日趨增強,美國漫畫的發展也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出現了教育漫畫、科學漫畫、西部漫畫等新題材。與此同時,一味的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業炒作,使得美國漫畫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激增,有的漫畫出版物甚至赫然標明「兒童不宜」。由此,漫畫業成為公眾和輿論抨擊的焦點,並最終導致了「黃金時代」的沒落。
1945年春,弗雷德里克·魏斯曼博士的《引誘無辜》一書出版。魏斯曼博士是一位在當時的社會上相當有影響的知識分子,同時也是政界的知名人士。他始終堅信「充斥著暴力和陰暗內容的漫畫,是助長青少年犯罪和社會混亂的根源」。雖然事後的調查表明,魏斯曼博士的絕大部分論斷都是缺乏事實根據的,但這本書的出版恰恰迎合了當時主流輿論對漫畫業的廣泛批評,因此立即得到了各界的支持和肯定。一時間,漫畫成為了超級禁書,人們時常用談論毒品的口吻來談論漫畫。
1954年4月,美國聯邦參議院青少年犯罪調查委員會針對漫畫對青少年的影響問題舉行公開聽證會,魏斯曼博士以證人的身份出席。他聲稱:漫畫是玷污兒童純真,引發少年犯罪的罪魁禍首,相對於漫畫而言希特勒只是小兒科。「孩子們往往從四歲開始,就遭受到漫畫的毒害。」他甚至要求馬上禁止漫畫的出售。
雖然,這次聽證會沒有能夠形成一個明確的結論,但是參議院最終還是要求頒發一個檢查標准,杜絕漫畫中一切可能毒害青少年和敗壞道德的內容。這其實就是在輿論上宣判了「黃金時代」的死刑。在參議院聽證會後不久,漫畫出版商們在1954年10月26日成立了「美國國內漫畫雜志聯合會」,並制定了「聯合會內部檢查標准」,還要求在此後出版的漫畫封面上明確標明限制等級。
這無疑是一個對美國漫畫業具有深遠影響的事件。由於這個多少有些矯枉過正的標准,此前暢銷的恐怖、警匪類漫畫幾乎絕跡;西部漫畫中的牛仔們也不得不大幅收斂,肉搏和槍戰的場面明顯減少;甚至於搞笑動物漫畫里的「暴力」舉動也變得畏首畏尾。許多出版社和漫畫刊物因為發行量的急劇下跌而破產,大多數職業漫畫家迫於生計壓力也不得不轉行。當然,像《美國上尉》的作者喬·西蒙這類少女漫畫作家,也因為超級英雄的缺席而一度走紅。不過,從整體上看,美國漫畫業還是因此而元氣大傷,雖然日後有所恢復,但終究還是沒能重振昔日雄風。
與美國漫畫業一波三折的發展歷程相比,同時期的美國動畫業卻始終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而要回顧這段歷史,就不能不提到沃爾特·迪斯尼和他的迪斯尼公司。
事實上,在沃爾特·迪斯尼之前,美國已經擁有了不少傑出的動畫家,但是作為後來者的沃爾特卻是真正促使美國動畫業走向飛躍的人。因此,我們有足夠理由認為「沃爾特·迪斯尼是動畫史上的第一位大師」。
1923年,年僅22歲的沃爾特·迪斯尼告別了故鄉堪薩斯,動身前往好萊塢尋求發展。那時的好萊塢是一片創業的熱土,而此時的電影仍處在默片階段,至於動畫片也只不過是擺在電影開演前的助興節目而已。在那裡,他白手起家,以僅有的3200美元注冊成立了「迪斯尼兄弟動畫製作公司」。在沃爾特來到好萊塢的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動畫作品——由真人和動畫人物合演的無聲動畫片《愛麗絲在卡通國》。
在好萊塢的最初幾年中,迪斯尼和他的公司漸漸的站穩了腳跟,但是在1927年沃爾特遭受了他事業上的第一個沉重的打擊。這年,他創作的第一個廣受歡迎的卡通人物「幸運兔奧斯華」被發行公司用欺騙的手段奪走,公司因此幾乎陷入絕境。惱火而無奈的迪斯尼踏上了返回故鄉堪薩斯的列車。然而,正是在這次返鄉的旅途中,沃爾特的頭腦中出現了一隻活潑可愛的小老鼠。後來,沃爾特的夫人給這個嶄新的卡通形象取了個響亮的名字「Mickey Mouse」!這就是日後享譽世界,為各個國家的兒童所喜愛的卡通明星——米老鼠。
米老鼠的出現,固然為迪斯尼公司提供了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然而,要使米奇和他的夥伴們成為人見人愛的超級明星,迪斯尼公司還必須有新穎的製作理念。而新理念的核心就是重視劇情的設計和不斷創新。
在迪斯尼之前,動畫片作為普通電影放映前的墊場節目,往往只看重視覺效果而不太注意故事情節的安排。迪斯尼的米老鼠系列則反其道而行之,在製作的初期就對作品的情節進行周密的安排,讓短短七八分鍾的小片子變得非常引人入勝,再加上製作精良的畫面,迪斯尼的動畫片一下子就甩掉了幾乎所有的競爭對手。
除了先進的創作理念,對創新的敏感是迪斯尼的另一張王牌。20年代中後期,電影告別了默片時代,有聲電影的出現引發了整個電影業的革命。沃爾特敏銳的察覺到了變革的來臨,開始嘗試製作有聲動畫片。1928年11月18日,作為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音畫同步的有聲動畫片,《汽船威利號》在紐約市的殖民大戲院隆重首映,並取得成功。到了1932年,迪斯尼又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動畫片《花與樹》(Flowers and Tree)。除了預料之中的轟動之外,它也為迪斯尼贏得了奧斯卡動畫短片獎。五年後,即1937年,迪斯尼耗費數年時間精心打造的第一部全動畫卡通劇情片《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上映。這是一部劃時代的動畫片,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而且因為這部作品所取得的巨大商業成功,使得迪斯尼的製作計劃開始向長片傾斜。緊接著,在1940年裡,迪斯尼公司連續推出了《木偶奇遇記》和《幻想曲》兩部動畫長片。其中,《幻想曲》更是被視為現代動畫片的經典之作,推出伊始便獲得了廣泛贊譽。在不斷推出新作的同時,迪斯尼的卡通明星陣容也不斷擴充,除了米老鼠之外,米妮(Minnie)、布魯托(Pluto)、高菲(Goofy)和唐老鴨(Donald Duck)等新形象也陸續出現在了迪斯尼的動畫片中。伴隨著不斷涌現的優秀作品和卡通明星,迪斯尼公司終於在40年代初確立了它在卡通帝國中的霸主地位。
對於整個美國動畫業而言, 迪斯尼的成功具有巨大的示範和推動作用。由於動畫市場的擴展,許多新動畫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此時的好萊塢已經是全美、乃至全世界動畫業的中心了。凡·伯倫製片廠(Van Beuren Studio)就是這些新動畫公司中的一員,在他的旗下同樣聚集了一批優秀的青年動畫家。在30年代後期,這家公司推出了著名的系列動畫片《湯姆貓和傑瑞老鼠》(Tom and Jerry),並獲得成功。另一家有影響的動畫製作機構是華納製片公司在1934年創立的動畫部,主要作品包括:《豬豆子》(Porky and Beans)、《達菲鴨》(Daffy Duck)、《邦尼兔》(Bugs Bunny)等系列動畫片。與迪斯尼的米老鼠一樣,它們也都是盡人皆知的卡通明星。
然而,在迪斯尼輝煌的成功里,危機也在悄然孕育著。成立之初的迪斯尼公司,以藝術和創造為信條網羅了大批一流的動畫人才。但是,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迪斯尼的藝術風格也逐漸趨於固定,迎合觀眾和市場的需求成為了節目製作的基礎和前提。更重要的是,迪斯尼的員工越來越感到,公司的繁榮並沒有給他們帶來預期的收入增長,不滿情緒開始在迪斯尼的內部蔓延。到了四十年代初,迪斯尼公司屬下的動畫家們開始籌備成立工會,希望以此來與公司高層對抗,爭取提高報酬。可是,高層的態度似乎要比想像中的更為強硬,由此也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口水戰」。最終,許多公司的業務骨幹負氣出走,並合夥成立了「美國聯合製片公司」(United Proctions of America,簡稱UPA)。
雖然經歷了許多波折,但是沃爾特·迪斯尼和他的公司依然是那個時代無可辯駁的成功者。今天的迪斯尼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娛樂王國」,這也從另一個角度上證明了沃爾特的理想和成功是超越時代的。
總而言之,在這一時期,無論是美國的漫畫業還是動畫業,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圍繞著卡通產品,美國的娛樂產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商業運作體系,實現了卡通自身發展的良性循環。而「美式卡通」也正是以此為基礎,才得以實現它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成為了一股不容小視的文化力量。
………………………………………
……………………………………
…………………………………
………………………………
…
……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4532.htm
Ⅳ 3月14號在歷史上什麼日子
主要有兩個節日:1、中越海戰;2、西藏打砸搶事件;3、白色情人節。
一、1988年3月14日,中國海軍為保衛祖國神聖的領土南沙群島,又與越南海軍展開了一場海上的生死較量。這是自中越海軍西沙之戰後(前西貢政權)兩國海軍的第二次交鋒。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僅僅進行了不到28分鍾,中國海軍大獲全勝。這場規模不大的中越海戰,在當時,已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它的歷史意義在於對今天的南沙諸島之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2008年3月14日11時許,一些僧人在小昭寺用石頭攻擊執勤民警,隨後,一些暴徒開始在八廓街聚集,呼喊分裂國家的口號,大肆進行打砸搶燒活動,事態迅速蔓延。
三、白色情人節流行於日本、中國台灣等地區,在送禮方面也不同:具體為2月14日男方送女方一份禮物,3月14日白色情人節,就該輪到女方送男方禮物了,(日本,中國台灣是剛好相反的,2月14日是女生送巧克力,3月14日是男生回禮) 在日本,通常欲告白的女方會在情人節(2月14日)的時候送禮給心儀的對象,而收到禮物的一方,則會在3月14日回禮並告訴女方自己的心意。亞洲部分地區的年輕人亦會慶祝這個節日。
Ⅳ 求此gif出處 http://hiphotos.baidu.com/%B9%AC%D0%A1%C2%B7%84M/pic/item/e18e615a7679a0c6810a1879.jpg
那位是《吊帶襪天使》里的Panty(潘迪)CV:小笠原亞里沙
為了狩獵惡靈而下凡到墮天城的天使,連褲襪姐妹的姐姐。 不過相對惡靈,更熱衷於狩獵男性並樂此不疲。 對這個所謂的天使來說,男人和SEX比什麼都要好。 常用的天界兵器是脫下身上穿的內褲變成的槍「Back Lace」,其發射的靈能子彈對人類來說只是稍痛一點的BB彈,對惡靈則是一發致命。 也擅長常規槍械,不過十分討厭火葯味。 ※盡管年齡不明,連褲襪姐妹生前的身份應該是大學生。
簡介:
在《吊帶襪天使》一作中登場的角色是為了打倒惡靈鬼怪而現身現世的兩位天使「潘迪(Panty)」與「史朵巾(Stocking)」,然而這兩人實際上是墮天使,在變身的時候會變成日漫風格。 每集動畫分為各10分鍾的A、B兩部分,A部分以敘述故事主線為主,並著力刻畫人物性格;B部分注重惡搞經典電影,採用美國類型電影的形式,更加不拘一格。
故事概要:
在天堂和地獄的裂縫之間有一座城市——墮天城,在那裡人們一直飽受「惡靈」的襲擊。 腐蝕人心的黑暗,至今仍在悄悄地侵蝕這個城市。 有人正試圖以超然靈力,消滅這些由慾望產生的惡靈。 擔負了這驅逐黑暗使命的,究竟是上帝的使者,還是惡魔的仆從?
兩姐妹前世
ED故事:
一天人類Panty跟Stocking開車去兜風,但是剎車失靈她們從懸崖上掉了下來。一隻邪靈不想讓她們就此死亡,因為邪靈想拿她們倆好好消遣一番。姐妹倆嚇得瑟瑟發抖,她們只是兩個普通的少女,會遭到怎樣的虐待呢?邪靈准備把他們切成兩半,誰來救救這兩個可憐的少女!卡住鐵鏈的恰庫(拉鏈狗)救了她們,姐妹兩人帶著小狗一起逃了出去,但是她們隨後被困在沙漠中。恰庫被吃掉了,Panty跟Stocking最終餓死在了沙漠,她倆也被吃掉了。
Ⅵ 白楊樹的資料~!急急急急啊
1,白楊即毛白楊
名 稱: 毛白楊
學 名: Populus tomentosa Carr
別 名: 大葉楊、響楊
科 屬: 楊柳科 楊屬
類 別: 落葉喬木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30m,胸徑lm,樹干通直,樹皮灰綠至灰白色,皮孔菱形,老樹基部黑灰色,縱裂。幼枝被毛,後脫落。葉芽卵形,長枝葉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10—15cm,先端短漸尖,基部心形或平截,具深牙齒或波狀牙齒,下面密被絨毛,後漸脫落,葉柄上部扁,長3-7cm,頂端常有2-4腺體;短枝葉卵形或三角狀卵形,先端漸尖,下面無毛,具深波狀牙齒,葉柄扁,稍短於葉片。花芽卵圓形或近球形,雄花序長10-14cm,苞片密被長毛,雄蕊6-12;雌花長橢圓形,花序長達14cm。果圓錐形或長卵形,2裂。花期3-4月,果期4-5月,蒴果小。
近緣種 楊屬分為5個派,即白楊派、大葉楊派、青楊派、黑楊派及胡楊派。
(1)白楊派 Sect.Leuce 樹皮常灰白色,平滑,老樹基部粗糙。葉被絨毛,或長枝葉下面被毛,短枝葉被絨毛或無毛。苞片條狀分裂,裂片邊緣有長毛。果長橢圓形,2裂。白楊派中除毛白楊之外,有銀白楊、山楊、河北楊、響葉楊、響毛楊、三倍體毛白楊、84k楊。鄢陵栽培較多的有:
①三倍體毛白楊 其生物學特性與二倍體毛白楊相似,只是在生長量上比二倍體毛白楊快,抗性比二倍體強,材質比二倍體優良。
②84k楊 84k楊是韓國選育的銀白楊x腺毛楊的一個雜種無性系。樹體高大挺拔,樹形美觀,樹干光滑,皮青灰色,芽緊貼樹干。葉片圓,正面深綠色,背面密被白絨毛,後逐漸脫落。它是雄性無性系,沒有,「飛絮」,不會污染環境。生根容易,苗期與幼樹生長快,材質好,抗風能力及抗性強。
(2)大葉楊派 Sect.Leucoides 樹皮片狀開裂,粗糙。芽圓錐形,微有膠質,無毛。短枝與長枝葉近圓形,基部心形或深心形,葉柄先端微扁。花盤深裂,宿存;雄蕊12—40,花葯長橢圓形,具細尖頭;子房被柔毛,花柱較長,柱頭2-3裂。果被毛,2-3(4)裂。主要有大葉楊。
(3)青楊派 Sect.Tacamahaca 樹皮縱裂,芽大,富膠質,有香味。葉下面常帶白色,長、短葉形不同,邊緣無半透明邊;葉柄圓或近四棱形,有槽。雄蕊18-60,柱頭2-4裂;花柱短或無花柱。果2-4(5)裂,花盤宿存。在鄢陵栽培較多的有:
①小葉楊 P.simonii 幼樹皮灰綠色,老時暗灰色,縱裂。幼樹小枝及嫩枝有棱,老樹小枝圓,無毛。芽細長,先端長尖。葉菱狀卵形、菱狀橢圓或菱狀倒卵形,長3-12cm,寬2-8cm。葉柄圓,具有耐寒、耐早、抗風等特性。
②冬瓜楊 P.purdomii 河南稱大葉楊。樹皮褐色,片狀剝裂,無毛。芽無毛,萌枝葉長卵形,長達25cm,寬15cm;短枝葉卵形或寬卵形,長7-14cm,先端漸尖,基部圓或近心形。
(4)黑楊派 Sect.Aegeiros 樹皮縱裂,芽富含膠質。葉常為三角狀卵形或菱狀卵形,先端漸尖,基部平截或寬楔形,具鈍圓鋸齒,葉緣半透明,兩面綠色,均有氣孔,葉柄扁。果2-4裂,花盤宿存。鄢陵栽培的主要有:
①沙蘭楊 P.x euramericana 樹冠寬闊,圓錐形,側枝稀疏,近輪生;樹皮灰白至灰褐色,基部淺裂。長枝及萌枝具棱,灰綠至灰白色,短枝黃褐色。芽三角狀圓錐形,短枝葉三角形或三角狀卵形,長8-llcm,寬6-9cm。
Ⅶ 跪求1951年9月27日出生的名人,中外都行,職業不限,但一定是大家都熟悉的
9月27日
1601年路易十三,法國波旁王朝國王
1722年塞繆爾·亞當斯,美國革命家、政治家
1818年阿道夫·威廉·赫爾曼·科爾貝,德國化學家
1840年阿爾弗雷德·馬漢,美國海軍作戰學院院長,美國海軍戰略思想家
1875年義大利小說家黛萊達出生
1879年漢斯·哈恩,奧地利數學家
1913年阿爾伯特·艾利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
1952年星野道夫,日本攝影師
1961年劉德華,香港歌手和演員
1961年新房昭之,日本動畫監督
1971年李亞鵬,中國男演員
1974年許美靜,新加坡歌手
1963年傅彪,中國電影、電視劇演員
1976年弗朗西斯科·托蒂,義大利足球運動員,羅馬王子
1983年全慧彬,韓國歌手和演員
1984年艾薇兒·拉維尼,加拿大歌手
1986年裴澀琪,韓國歌手艾薇兒Avril Lavigne
Ⅷ 那些明星的生日是9月27日的
1、劉德華(Andy Lau),1961年9月27日出生於中國香港,籍貫廣東新會,中國香港影視男演員、歌手、製片人、作詞人。1981年出演電影處女作《彩雲曲》。1983年主演的武俠劇《神鵰俠侶》在香港取得62點的收視紀錄。
5、李爾·韋恩(Lil Wayne),原名小杜威·麥可·卡特(Dwayne Michael Carter Jr.),1982年9月27日出生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美國說唱歌手、詞曲作者。1997年,加入說唱組合熱力男孩,從而正式出道。
Ⅸ 尋一部世界上最恐怖的電影
德州電鋸殺人狂
應該是很恐怖了
不過我看你說的 咒怨 午夜凶鈴
應該沒什麼感覺
還有幾部據說是很恐怖的
我個人不敢看
靈動:鬼影實錄
一 《閃靈》(The Shning)
導演:庫布里克
最早拍攝時間:1980年R
入選理由:
看恐怖片,越看得多就越覺得不可怕。即使是恐怖片經典之作《驅魔人》,看得多了也會麻木,再也不會害怕。但任何事情都有例外,《閃靈》就是越看越令人感到可怕。
該片無論是演員的演技還是影片的處理技術都堪稱一流。
二 《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導演:喬治 羅米羅
最早拍攝時間:1968年
入選理由:
本片是現代恐怖片的轉折點,導演羅米羅以數目眾多的死屍來嚇人。這是首部塑造黑人英雄的恐怖片。
三 《大白鯊》(Jaws)
導演:斯皮爾伯格
最早拍攝時間:1975年
如選理由:
這部影片還是拍攝技巧和演員的演技讓人折服。不過,這一切在加上斯皮爾伯格的獨特魅力,事情當然就不一樣了。
四 《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
導演:強 卡朋特
最早拍攝時間:1978年
如選理由:
導演強 卡朋特成功的利用闊銀幕構圖營造才廣闊的空間,使人感到這個空間之中會有思念東西突然顯現。更嚇人的是有些東西在觀眾不留意的地方猛然跳出來
五 《慘無人道》(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
導演:托比 胡柏i
最早拍攝時間:1974年
入選理由:
本片是根據變態殺人狂Ed Gein的真人真事改編而成,不過只有很少的血腥鏡頭-
六 《驅人魔》(The Exorcist)
導演:威廉 佛烈金z
最早拍攝時間:1973年
入選理由:B
給人巨大的想像空間是該片入選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座賣率。這是一個以小女孩被惡魔附體為題材的電影。除了一些令人驚嘆的特技鏡頭(如連人帶床浮起等),這個小女孩運用粗俗及她的性別不相稱的方式說話,令人感到她因惡魔上身而成為了另一個人
七 《異行》(Alien)
導演:里德雷 斯科特
最早拍攝時間:1979年
入選理由:
故事是太空船上出現可怕的太空生物。導演斯科特緩慢而且細心地營造才恐怖氣氛
八 《猛鬼街》(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導演:韋斯 卡文
最早拍攝時間:1984年
入選理由:
導演卡文以創新的手法塑造了令小孩子們害怕的妖怪Freddy Kruger
九 《血光鬼影奪命刀》(Do not LookNow)
導演:尼古拉斯 洛9A
最早拍攝時間:1973年
入選理由
唐納德 蘇瑟蘭及朱莉 克里斯蒂在這部超自然的恐怖片中有優秀的表現。本片亦有效營造緊張氣氛而聞名。
十 《鳥》(The Birds).
導演:希區柯克
最早拍攝時間:1963年
入選理由
這是希區柯克最恐怖的電影。他精心營造的恐怖氣氛令人折服。
1、《驚魂記》(1960)
希契科克的著名影片《驚魂記》(Psycho)可說是恐怖驚悚片的代表作,在1960年的當時,這部影片可謂好萊塢最暴力最**的電
影,但我們從來沒有看到刀子殺人的場面,而是用純熟的電影技巧,如主觀鏡頭和斷斷續續的剪接方法,讓觀眾見到人性最黑暗的一面
,從而體驗前所未有的恐怖氣氛。再加上恐怖的配聲和配樂,結果讓當年很多觀眾被片中的變態殺手和那場膾炙人口的浴室殺人戲嚇得
不敢一個人洗澡。《驚魂記》被美國電影機構選為最重要的一百部美國片之一。故事是說瑪莉蓮是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上班女郎,一
時沖動之下捲款逃離小鎮,她決定和情人山姆到加州重新生活。當她開車逃離小鎮後,夜色暗了下來,而且下起傾盆大雨,於是她只好
開下高速公路,長途駕車的勞累加上捲款而逃的壓力,讓她幾乎精神崩潰,於是她決定在路旁的貝茲汽車旅館休息一晚,在瑪麗蓮吃完
晚餐回到房間准備洗澡時,一個離奇恐怖的故事即將發生……
2、《七宗罪》
《七宗罪》(Seven,1995)繼承了心理驚悚片精華,更以哲學的角度剖析罪案與罪犯心理,把以思考取代動作的類型電影發揚光大
。大衛芬奇為影片營造了一個可怖的地獄氛圍:陰森詭秘的罪案現場和驚心恐怖的屍體慘狀,陰冷潮濕的橫街窄巷和匪夷所思的表情獨
白。而抽絲剝繭式的劇力推進和線索解疑,把籠罩觀眾頭頂多時的疑團一掃而光,但同時留給他們的卻是沉重心情和反思病症的折磨。
故事是說威廉是紐約警察局的刑事警官,還有一周就退休了。這時,上司又給他派了一個新搭檔——年輕氣盛的大衛。大衛對威廉辦案
的方式很不以為然。他們接到了一個案子,一個胖得出奇的男人在家中被殺,可他們又沒有發現什麼線索。這時另一起案子發生了,律
師格特被殺害。在現場的地板上用血寫著兩個字:貪婪。威廉若有所思。他重新回到前一個案發現場,終於在冰箱後面發現了兩個字:
暴食。他根據《失樂園》中的語句——基督教的七重罪孽:暴食、貪婪、懶惰、憤怒、驕傲、淫慾和嫉妒認為,還會有新的罪案發生…
…
3、《驅魔人》(1973)
時隔30年,《驅魔人》(The Exorcist)仍然是最恐怖的恐怖電影。片中小玲達·布萊爾被惡魔附身後的種種異行實在是拍得空前
絕後,那些綠色黏液、180度旋轉頭、蜘蛛爬、還有種種邪異的行為營造出了一部最駭人的電影。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威廉·弗萊德
金關於佔有和信仰的恐怖傳奇:女演員克麗絲與她十二歲的女兒阿麗來到華盛頓作訪問演出,阿麗她忽而在空中飄浮,忽而變得力大無
比,怪事層出不窮。醫生與心理專家對此束手無策,無奈之下克麗絲向喬治敦大學的戴神父求助。戴神父說阿麗是被惡靈附體。這部影
片於1973年在全美公映,在第二年獲得10項奧斯卡獎提名,並最終獲得2項大獎以及4項金球獎和英國電影學院大獎等。此後這部電影多
次被翻拍,票房一直不錯。
4、《過失》(2002)
《過失》(Frailty)是一個關於信仰、原罪和人心中善惡難辨的天性的故事。一個令人不安的主題,伴以天才的故事敘述,使之成
為一部結構緊湊的心理恐怖片。片名「Frailty」暗示了人類對外界事物感知能力的脆弱性。電影完美的將恐怖與神秘結合在一起,情節
絲絲入扣,扣人心弦,而最後一刻劇情的急轉直下,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雖然是一部恐怖片,但本片卻不是通過極力渲染血腥暴
力來贏得觀眾,它具有一種間接的暗示之美,觀眾與其說是被恐怖的場面所撼,還不如說是被自己的想像力所嚇倒。故事是說FBI探員韋
斯利被指派調查德州臭名昭著的「上帝之手」系列謀殺案。在調查過程中,突然有一天,一個自稱芬頓·梅科斯(馬修·麥康納)的陌生
男人走進他的辦公室,聲稱自己知道這個警方搜尋已久的連環殺手的真正身份。在韋斯利還在對此人的身份與目的報以懷疑的時候,芬
頓還透露了一個更令人震驚的事實:那個殺手正是自己的兄弟亞當。而亞當在完成他的謀殺之後,也自殺身亡。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芬頓此行的目的不僅僅是揭穿殺手的身份,更重要的是,他要進一步披露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故事,一個殺手心中潛藏的真正動機。但無
論如何,這場瘋狂的行動對於梅科斯兄弟的影響是深刻的。少年時的經歷培養了他們對善惡的極端想法,預示了他們未來不可預知的命
運……
5、《閃靈》(1980)
該片改編自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說,深刻發掘了瘋狂、記憶以及一個家庭的毀滅。在此影片中,大師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再度出擊,所營造的那種恐怖深入骨髓,令你完全無法自拔。盡管這部影片沒有引起預期的震撼,但仍是庫布里克最為成功的一
部作品。庫布里克帶著我們大家進行了一場顛簸離奇的旅行,進入了一個小說家(由傑克·尼可爾森飾演)瘋狂的內心世界。主人公和
他的妻子兒子居住的空曠荒蕪,被大雪所困的旅店,那圍繞在旅店四周沉重怪誕的寂靜使觀眾頗有患了幽閉恐怖症般的迷惘悵然。為了
更加淋漓盡致的刻畫劇情,庫布里克無情的將一個外表斯文的男子墮落成一個禽獸般的野蠻人。當他徹底瘋掉後,他用斧頭劈著受驚嚇
的妻子和有精神病的兒子。
6、《德州鏈鋸殺人狂》(1974)
《德州鏈鋸殺人狂》(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於1974年在美國上映,製作費超低,票房收入卻有三千多萬美元,而且帶
起了Dead Teenager Film風潮,影響力至今仍未消退。電影有多個續集及重拍版,以1974年的首集才稱得上極品。在影片中,皮臉人手
持電鋸,帶著死去男演員的臉皮出現在女主角前,周圍羽毛飛揚,再加一個慢鏡,確實讓人記憶深刻。本片鏡頭的運動尤其出色,剪接
更是鬼斧神功,一幕女主角眼部特寫的連環剪接,將女主角的驚慌表達得淋漓盡致。這種殺人不見血,全靠構圖去令觀眾意會的安排,
恐怖感絲亳沒有減低。其中一場戲殺人狂將女角活生生掛上屠房鐵鉤上,女角在鉤上邊尖叫邊掙扎,同時看著朋友被支解,便拍得相當
聰明,看到支解過程的不是觀眾而是女角,觀眾是透過女角的反應而感到恐懼,亳不血腥但又極度恐怖。
7、《繼父》(1987)
《繼父》(The Stepfather)是特里·奧奇恩的恐怖片代表作。故事是說一名企圖追求完美家庭生活的中年男子,在殺人之後用假
身份到別的城鎮娶了一名寡婦,他表面上的溫文有禮形象得到新太太的喜愛,但女兒卻發現了繼父神經不正常的種種跡象,令他非常失
望,因此再度引致新的大屠殺,殺死了妻女之後出走,尋找另一所白色籬笆房子,漂亮妻子和可愛孩子的家庭。《繼父》終究是說一個
人的心理崩潰,導致他不能實現「美國人夢想」的理想生活。發行後第二年,此片就重拍了。
8、《時空攔截》(1990)
《時空攔截》(Jacob's ladder)是情慾大導演安德里亞·林恩(《致命吸引力》、《出軌》)轉變風格的代表作。本片呈現一種亦
真亦幻的恐怖經驗,分不清楚究竟是在夢中或是現實?讓人有種熟悉卻又陌生的錯覺。影片介於邏輯與抽象之間,有種捉摸不定的調性
。故事描述一名從越戰生還返家的軍人(提姆·羅賓斯),發現自己出現了精神問題的後遺症,常出現被追殺的幻覺,每當生死交關時刻
,他會在另一個時空活回來,回想著之前發生的噩夢遭遇,然而隨即他又被現實世界中喚醒,所以他彷彿活在兩個世界般,難以確定孰
真孰假?或許兩者都是假的?可能根本沒醒來過?
9、《馬丁》(1977)
《馬丁》(Martin)可能是過去30年來一部最好但最不出名的吸血鬼影片。這是羅梅羅自己最滿意的一部作品。他並沒有走大部分
吸血鬼片的套路,而是充滿人性化的描寫了一個關於自我的故事,而且沒有給明主角的真正身份,採用了開放性的手法使影片充滿誘惑
,不僅重新演繹了「諾斯菲拉圖」,更暗含了年輕一代對自我的迷失,以及對宗教信仰的嘲諷,使影片的藝術性有一定的提升。片中主
人公馬丁對鮮血的渴望不過是他自己的幻想臆造出來的假象,所以他並不是真的吸血鬼。他得用葯迷昏別人而不是用眼睛把別人催眠,
他沒有獠牙所以只能用剃刀來刺破別人的動脈。
10、《千瘡百孔》(2007)
榮膺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威廉·弗萊德金炮製的史上恐怖至尊《驅魔人》之後35年,於2007年又打造一部冷酷無情、令人瘋狂的恐怖
片《千瘡百孔》(Bug)。故事是說俄克拉荷馬州一間破敗的汽車旅館內,住著沉默單身的女服務員艾格尼絲(艾什莉·賈德)。艾格尼
絲有著悲慘的過去,因此她不敢和太多人接觸,除了在簡陋的酒館幫同性戀好友R.C.(琳恩·柯林斯)照料生意之外,就老是活在恐懼
之中--害怕她虐人成性、在監獄里蹲了兩年、最近被假釋的前夫傑瑞(小哈利·康尼克)終又找上門來。戰戰兢兢的日子一天又一天在
過去……
Ⅹ 馬永貞是1879死的嗎為啥電影惡戰里是30年代的。
電影可以虛構年代,黃飛鴻也是從清朝但民國什麼年代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