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扎克的放盪女人電影
① 男的都喜歡什麼樣的女的純情男是什麼樣的
NO.5知性的女人
很多男人都喜歡知性的女人,那知性女人有什麼魅力呢?這種女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讀過很多書,所以說起話來總能讓男人覺得溫婉大方,這對於很多小男生來說無疑是有著巨大的殺傷力。相信很多中學時期的男生都曾喜歡過自己的老師,這其實是正常的情況,因為老師就有著這樣一種知性美,她們的一顰一笑都充滿著書香氣,很容易吸引那種未經世事的小男生的青睞。
NO.4成熟的御姐
對於御姐的殺傷力,我認識是要大於知性姐姐的,雖然都是姐姐,但是毫無疑問御姐的氣質更為出眾,一出場就是高冷范,你和她搭訕她總是愛答不理。這樣的女人總是能挑起男人的征服欲,而喜歡這種女人的男人通常是那些年齡小的小奶狗,大男子總是不喜歡比自己都強勢的人,而小奶狗則享受著御姐對自己的統治,在他們眼裡,這就是女王,無比神聖。
NO.3清純的女人
豆蔻年華,楚楚可憐的女人總是能喚起男人內心深處的那一份純真,清純的女人就像一條溫暖的溪水,總是能讓男人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男人總是對這樣的女人有強烈的保護欲。只不過這樣的女人現在比較少了,因為清純不只是指一個人的年紀,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氣質,清純的女人總是能在這紅塵社會一眼被看出,尤其是現在這樣的大染缸里更是少見這樣的女人,所以更容易得到男人的追捧。
NO.2單純的蘿莉
俗話說每個男人心中都有一隻小蘿莉,萌萌的女孩子總是能得到男人的熱愛,可能是我們這一代受到的日漫影響比較重,所以對於萌妹子總是沒有絲毫抵抗力。每次漫展,台下的宅男總是人山人海,你以為他們是真的喜歡動漫人物嗎,只是受到萌妹子們的吸引罷了,而現在對於萌妹子的形象似乎已經定型,就是雙馬尾洛麗塔這樣的標准裝備,但是其實萌妹子的范圍很廣,真正的萌妹子應該像「血小板」那樣,而不是頭頂雙馬尾就是蘿莉。
NO.1渣女
很多人看到這里可能會疑惑,瓦特?渣女?但是你別不相信,事實就是這樣讓人不敢相信,渣女在我們心中的印象是什麼?玩弄感情,跟你玩一段時間就把你踢開,但是很多男人就喜歡這樣,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也只是想玩玩而已,很多男人在感情空白期都喜歡跟這樣的渣女談戀愛,不用負責不會動心,只是自己無聊時候的消遣,對自己也沒有什麼損失,所以渣女應該排在第一。
② 世紀兒女的影片評論
一個美國人第一次來到法國,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別人問他對法國的印象。他說,這里男人都打領帶,女人都不穿褲子。其實,他說的是和美國人的輕松、隨意風格不同,法國男人在上班期間一律都打領帶,哪怕質料不好的領帶;而女人一般都穿裙子,哪怕冬天也是一樣。特別是正式場合,特別是需要面對客人的行業。
他所不知道的是,法國女人為了得到和男人一樣穿長褲的權利,經過了大約一百年的奮斗。這其中,女作家喬治·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於1804年7月1日出生在巴黎的法國女作家喬治·桑,是被她的同時代人公認為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雨果曾說:「她在我們這個時代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特別是,其他偉人都是男子,惟獨她是女性。」
喬治·桑是個多產的作家,共寫過244部作品,其中包括故事、小說、戲劇、雜文,以及3萬多封被稱為「文學史上最優美的通信之一」的書信。然而,二十世紀的人們卻不太了解這位熱愛旅行和舒適生活,曾為女權、共和政體等理想奮鬥了一生的、性格放盪不羈的傑出女性。例如,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有關她的生活和創作的影視作品。她只是作為配角,出現在有關波蘭作曲家肖邦和法國詩人繆塞的電影中。
事實上,人們談論得更多的,是她的私生活。她原名叫奧羅爾·迪潘,18歲成為男爵夫人。但她很快就不能忍受丈夫的平庸和缺乏詩意。在「離婚」還沒出現在社會生活字典中的情況下,她做出了那個時代驚世駭俗的舉動:堅決與丈夫分居。
1831年初,她帶了一兒一女兩個孩子定居巴黎,很快就成為巴黎文化界的紅人,身邊經常圍繞著許多追隨者,她開始了蔑視傳統、崇尚自由的新生活。抽雪茄、飲烈酒、騎駿馬、穿長褲,一身男性打扮的她終日周旋於眾多的追隨者之間。即使喬治·桑這個男性化的筆名,也來源於她的一個年輕情人。當有人批評這個矮小(1.54米高)、放盪的女人不該同時有四個情人時,這個不受世俗成規束縛的女人竟然回答說,一個像她這樣感情豐富的女性,同時有四個情人並不算多。她曾借自己的作品公開宣稱:「婚姻遲早會被廢除。一種更人道的關系將代替婚姻關系來繁衍後代。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既可生兒育女,又不互相束縛對方的自由。」
要知道,她說這番話的背景是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法國,「女權」尚未成為一個讓人熟知的名詞。那時,人們普遍的看法是:一個自由的、不羈的、充滿活力的男人,是一個偉大的生命;而一個擁有這樣生活的女人,則是一個骯臟的女人。更何況,人們潛移默化的概念是:女人本來就應該是男人的附屬品!
在離巴黎數百公里遠的諾安鎮庄園中,這個文采出眾、多才多藝的浪漫主義作家接待了一大批文學藝術史上名留青史的人物:詩人繆塞、作曲家兼鋼琴家肖邦和李斯特、文學家福樓拜、梅里美、屠格涅夫、小仲馬和巴爾扎克、畫家德拉克羅瓦……等等。甚至包括拿破崙的小弟弟熱羅姆·波拿巴親王。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她龐大的情人隊伍中的一員。終日高朋滿座的諾安鎮喬治·桑庄園這個「藝術家之家」,真正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喬治·桑,這個生活優越、追求享樂、感情豐富的美麗女人,沒能在婚姻中得到愛情、溫柔和滿足,卻用多角的、激情的情愛,張揚了自己的生命,並為後人留下了華美的文字。同時,她也用自己的筆和行動,深深地介入了當時的政治,積極參與社會問題的解決。當然,這更是同時代的許多男性文化名人都沒能做到的了。
喬治·桑身上充滿了矛盾。譬如,通過觀察她「我愛,故我在」的日常生活,似乎無法理解她對政治的熱衷和投入、無法相信她已經具有相當強烈的社會主義思想。據說,喬治·桑是一個非常拘謹的人,從未在大庭廣眾之中講過話,而只善於用筆表達,這和她豐富多彩的、開放的私生活傳奇好像也不相稱。
她追求生活舒適。在她諾安鎮的故居中,當時已經安裝了可以24小時供應熱水的裝置。為了能讓僕人迅速到達她所在的房間,她在僕人工作的廚房,安上了5個分別代表不同位置的鈴鐺。她甚至還有一個私人劇場、一個裝有一百五十多塊帶滑槽的布景的舞台。與這些奢華相對應的,則是她寓所裝飾的簡朴、單調,毫無當時富貴人家盛行的豪華和排場。
還有,她似乎已經具有極大的知名度,但是,只是到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女作家誕生200周年、2004年被法國政府命名為「喬治·桑年」的時候,通過有組織的一系列研討會、演出和閱讀活動,人們才突然發現她的全部價值。在此之前,她只是法國文學史上群星璀璨的星空中的一顆小星星而已。在她開始「為生存而寫作」和後來「為表達自己而寫作」之間,她的筆下卻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性和連續性。這又是為什麼?21世紀的人們,應該如何重新正確地、而非孤立或片面地認識這位19世紀的女作家?
今天的法國文化界,還有兩個女人也讓人想起了喬治·桑,她們就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性感女星碧姬·芭鐸和小說家弗朗索瓦茲·薩岡。這兩個幾乎同齡的女人,也都曾經是法國社會性解放、女性追求社會新地位的象徵人物。
1956年,電影《上帝創造女人》中,碧姬·芭鐸裸露雙腳、將鞋子拿在手上在街上走來走去的形象,成為那個時代「無拘無束」的典型。而18歲就以小說《你好!憂郁》成名的作家薩岡,吸毒、飈車、思想前衛、語無禁忌、真誠自然,蔑視既定的社會價值觀,也曾經是一代人「自由」、「解放」的偶像。2004年9月,在碧姬·芭鐸慶祝自己70歲生日的時候,薩岡卻以69歲的生命,和這個她曾經不滿和藐視的世界告別。
從女性解放這個意義上說,她們,也應該算是和喬治·桑一脈相承吧!
一句話評論
Love, betrayal, passion and pride.
When passion and pride collide.
A passion too great to control.
③ 《靜靜的頓河》與《戰爭與和平》孰優孰劣
戰爭與和平更加優秀吧!《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部卷帙浩繁
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
件和各個生活領域:「近千個人物,無數的場景,國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領域,
歷史,戰爭,人間一切慘劇,各種情慾,人生各個階段,從嬰兒降臨人間的啼聲到氣息
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後迸發,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歡樂和痛苦,各種可能的內心思緒,
從竊取自己同伴的錢幣的小偷的感覺,到英雄主義的最崇高的沖動和領悟透徹的沉思—
—在這幅畫里都應有盡有.」(斯特拉霍夫語)作家對生活的大面積涵蓋和整體把握,
對個別現象與事物整體、個人命運與周圍世界的內在聯系的充分揭示,使這部小說具有
極大的思想和藝術容量.
《戰爭與和平》充滿信仰和對現實的領會,表現出積極、樂觀、熱愛人生和自然的進取精神.其內容規模龐大,人物眾多,精彩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動人的場面層出不窮,紛繁的事件互相交錯.整一部史詩性的作品,盡管內容復雜、卷帙浩繁,但線索清晰,結構完整.作者把當時的重大歷史事件和人們的社會生活都以「戰爭」與「和平」為中心加以安排.重要的歷史人物只在他們歷史活動的重要時刻出場,而幾個貴族家庭的歷史則是小說的基本內容.托爾斯泰以深摯的感情,優美、深刻的筆觸創作了一部壯麗、精美的文學精品.作品中的景色描繪與人物內心世界緊密相連,如奧斯特里茨的天空,春天的白樺 林都跟安德烈的心理變化密不可分.整部作品的語言如行雲流水、揮灑自如,在優美的散文中插入大段雄辯力的議論,直接表達作者的歷史、哲學觀點,是這部巨著的又一藝術特色.
在刻畫人物形象時,托爾斯泰表明人生比一個人更強大,命運如何對待我們每個根本微不足道,最重要的是積極感受.在充滿悲劇和苦難畫景的戰爭部分,他集中描寫有本能智慧的人——以「耐心」為座右銘的庫圖佐夫;快活活上戰場、穿上干凈的衫赴死、只求投奔造物主的農夫們;在污濁和飢餓中為自己的憧憬而滿面笑容的法軍俘瞄.而才智過人、性格堅強、內心豐富的安德烈,感情沖動、善良真誠的彼埃爾,美麗動人、純潔自然的娜塔莎也在戰爭與和平中接受洗禮立於讀者眼前.
小說最突出的藝術成主是那氣勢磅礴、宏大復雜的結構與嚴整有序的布局.托爾斯泰一天才之筆,游刃於戰爭與和平、心理與社會、歷史與哲學、婚姻與宗教之間,主次分明,匠心獨具.他把一幅波瀾迭起又層次井然地向前推進著的歷史畫卷寫得有聲有色.有張有弛而又富於變化,構成了完整的格局.同時,作者還在該書中塑造了數以百計的性格迥異、血肉豐滿的人物.他涉及生活的各個層面,既有千差萬別的個性,又共同體現著鮮明的俄羅斯風情,令人讀來生動親切,不忍釋卷.
難怪著名作家高爾斯華綏說,「如果要舉出一部符合『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個定義的小說,我就要選擇《戰爭與和平》.」
④ 誰能推薦一本大學生必讀的書,要有意義的,不要太長。
英國:
坎特伯雷故事集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十四世紀大詩人喬叟的詩體故事集,大部分是以韻詩形式寫成的。全書收有一篇總引和23篇故事,其中散文兩篇,其餘都是詩體。講述了一群香客到坎特伯雷城去朝聖的路上,為解悶而各人所說的奇異故事。這群人中有教士、武士、修女、大學生、工匠等等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他們的故事也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刻畫不同階層的人物,以幽默的筆調諷刺封建社會的丑惡,揭露社會的腐朽,反對禁慾主義,宣揚世俗享樂。其間以短小的戲劇場面串連,故事的內容和文體各異,並符合每一個講述者的身份。本書生動地描繪了14世紀英國的社會生活,體現了反封建傾向和人文主義思想。
哈姆雷特
在《哈姆雷特》這一不朽劇作中,始終存在著善良與邪惡之間一系列激烈的矛盾沖突。哈姆雷特作為該劇的主要角色,他的命運不可避免地處於這激烈矛盾沖突的漩渦之中。
身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輕英俊,堅毅勇敢,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父王和母後,有著心愛的戀人奧菲利亞,可以說,他的生命正處於人生最美好的時刻。
然而,這美好的生命時光瞬息之間又消失了,他是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環境之中呢?我們看到,當時的丹麥宮廷一片混亂,老王奇怪地駕崩,王後改嫁新王,國外敵軍壓境,國內群情激憤、一觸即發,而宮中卻在通宵達旦地酗酒取樂,這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輕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從而使他鬱郁寡歡,認為人間不過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這些已經為王子年輕的生命注入了悲劇的因素。
隨著老王鬼魂的出現,宮廷內幕的揭開,謀殺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劇的帷幕拉開了……
面對陰險奸詐的新王,哈姆雷特開始了孤身復仇的行動:為了復仇,他失手殺死了戀人的父親;為了復仇,他佯裝瘋狂失去了深愛的情人;為了復仇,他對軟弱的母親冷言相向;為了復仇,他忍受著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後,在一場血淋淋的宮廷決斗中,他雖然殺死了陰險狡詐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在這"牢獄"般的宮廷中。
魯迅曾經說過:"悲劇就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哈姆雷特作為一個深受廣大群眾愛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備整頓局勢、治理國家、報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對著以陰險奸詐的新王為代表的強大的封建勢力,作為一個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他始終把這種和人民緊密相連的事業看作個人的仇恨而孤軍奮戰,因此,他的悲劇既是真善美與邪惡力量相沖突的悲劇,也是一個人文主義者時代的悲劇。
哈姆雷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悲劇美,關鍵在於構成這一切的矛盾沖突,悲劇正是通過對沖突必然性的揭示,通過對有價值東西的毀滅,表達了對真善美的肯定。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死贏得了對舊制度、舊勢力道義上的勝利,悲壯而不悲觀,使人們透過悲劇,從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種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國的一線光明。
奧賽羅
《奧賽羅》是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講述了黑人將軍奧賽羅與美麗善良的苔絲狄蒙娜相愛而秘密成婚。旗官伊阿古因所求之職被奧賽羅給了凱西奧而懷恨並決意報復。他設計使凱西奧觸犯軍紀被撤職,又鼓動苔絲狄蒙娜向奧賽羅求情,致使奧賽羅因懷疑愛妻與凱西奧有染而妒火中燒並親手將其掐死。當伊阿古的妻子揭穿陰謀時,奧賽羅拔劍自刎,倒在苔絲狄蒙娜的屍體上……
李爾王
《李爾王》也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敘述了年事已高的李爾王意欲把國土分給3個女兒,口蜜腹劍的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贏其寵信而瓜分國土,小女兒考狄利婭卻因不願阿諛奉承而一無所得。前來求婚的法蘭西國王慧眼識人,娶考狄利婭為皇後。李爾王離位,大女兒和二女兒居然不給其棲身之地,當年的國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婭率隊攻入,父女團圓。但戰事不利,考狄利婭被殺死,李爾王守著心愛的小女兒的屍體悲痛地死去。
麥克白
麥克白本是蘇格蘭的一名貴族。他勇敢善戰,深得人民的尊敬。在一次征戰途中,他遇到三個女巫,預言他要當上國王。他頗為心動。他的夫人是一個心如蛇蠍的女人。她一心想坐上王後的寶座。本來還很善良的麥克白在她慫恿下,終於利令智昏。他在國王訪問他家時下手弒君。這之後他登上了王位。雖然他想掩蓋真相,但終於走漏了風聲。兩位王子逃往國外。麥克白開始著手鏟除異己,蘇格蘭國內陷入了屠殺。在血腥中,麥克白和夫人遭受著自己良心的譴責。他們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終於,兩位王子率軍從國外打了回來。麥克白眾叛親離,在絕望中自殺。
仲夏夜之夢
朴實的,靜靜的,緩緩道來的一個夢把我們帶入了一個久違了的人性關愛的主題中,讓我們關愛身邊的每一個生命!
在托斯卡納鄉下一座文藝復興時期大房子前的廣場上,特修斯公爵的婚禮准備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兩個小人物偷偷地混進人群中,搜羅零碎的財物准備偷運出去。
未婚妻海珀麗塔對即將到來的婚禮毫不動容,而公爵也不得不傾聽反對一樁包辦婚姻的爭吵:頑固的老埃鳩斯將他的女兒訶米亞許配給戴梅丘斯,但是她愛的是利桑達並不顧一切地要嫁給他。
公爵命令訶米亞服從她父親的安排,訶米亞決定利用一種新發明-自行車-與她的情人私奔。但是她的好朋友,愛著戴梅丘斯的海倫娜對這個計劃提出了警告。當天晚上,這對情人跑到了樹林里,戴梅丘斯騎著自行車帶著他們,而海倫娜則在後面追趕。
樹林里有一幫業余演員,他們是從附近村子裡來的工人,准備尋找一塊隱蔽的地方排練節目。不過即使是他們的主演,織布工玻特,也是非常笨拙的一個人,表演得非常滑稽。他們希望能夠在公爵的婚禮上表演這個節目,以便於得到一些賞賜。
但是不管對情人們或者對演員們來說,他們都不知道他們在黑暗的叢林中接近了精靈的秘密家園。精靈魔法師帕克散發了一種強力的愛情葯水,引起了情人們的混亂。
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四大喜劇之一,約寫於1596年。劇中描寫威尼斯一位身無分文的貴族青年巴薩尼奧,為向富家嗣女鮑西婭求婚,向好友安東尼奧借錢。安東尼奧因貨船尚未到港,只好向猶太高利貸者夏洛克借債,並被迫立約:如不按期償還,就讓夏洛克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一磅肉。巴薩尼奧與鮑西婭一見鍾情,但安東尼奧的貨船卻遇險未歸,債務到期他將被罰割下一磅肉。鮑西婭毅然扮作律師,去威尼斯營救安東尼奧。在法庭上,鮑西婭以驚人的才智,駁倒夏洛克,打贏了官司。
魯濱遜漂流記
英國青年魯濱遜懷著雲游四海的高志遠向,告別家人,越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驚心動魄的航海中歷經無數險情,後來整條船終於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難,唯有他一人得以奇跡般地活下來,並隻身來到一座荒無人煙的孤島上。
他從絕望的縫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啟示,在孤島上瞬間便幾十年。他在孤島上勞作生息,開拓荒地,圈養牲畜,生產水稻和小麥,年復一年與孤獨為伴,克服了種種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他曾與野獸鬥智,也曾與吃人肉的野人斗勇,整個小說寫得離奇而真實,引人入勝,是一部集思想性、文學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描寫流浪漢的通俗性經典名著。
格列佛游記
《格列佛游記》是18 世紀英國傑出的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1667— 1745)的代表作,是一部游記體的諷刺小說。小說主要敘述主人公外科醫生格列佛在航海中遇難而流落到幾
個幻想中的國家,在那些國家的所見所聞。第一卷寫格列佛在航海中因翻了船,結果成為小人國俘虜,在小人國,先是為了報恩而幫他們把敵人的船都拉過來,立下功勞,但漸漸地對國王的無止境的野心感到不滿,於是逃到對方的國家去的故事。第二卷寫他在從另一個小人國回來的時候,不幸遇到強大的風暴,被遺棄到一座荒漠的島上,被一個巨人富農「撿」去,淪為搖錢樹,受盡百般折磨,病得奄奄一息,最後被主人當玩物賣給皇後。在他和一個侍從到海邊散心時,又被一隻大鷹當食物刁走,途中獲救的故事。第三卷則記述他的船被海盜所襲擊,因他「出言不遜」而被他們放逐到海上隨風飄流,到達飛島國,然後描寫飛島國奇怪的「拍手」,「天上之音」、怪異的設計學院以及墨水餅乾等等。豐富多彩的現象,著實讓讀者大飽眼福。作品通過主人公離奇的經歷和遭遇,反映作者對當時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敏銳的觀察力,揭示了英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黑暗和不斷向外擴張的野心家的面貌及對國內人民的殘暴性,並極力宣揚人們應「腳踏實地」地活著,不要迷戀於未來可能實現的美夢之中,寓意非常深遠。
雙城記
馬內特醫師由於掌握了橫暴侯爵的不良行為的證據,而遭入陷害入獄。在獄中度過長年的牢獄生活,被釋放後就帶著美麗的女兒露西前往倫敦生活。而律師卡頓,在偶然機會認識了露西,而逐漸產生私慕的戀情。根據查訪得來的消息,知道她已和身在英國的法國亡命貴族查理•得內訂婚了。得內是侯爵的外甥,屬貴族出身,因此由當時動盪不安的社會得知,他將會被新的革命政府逮捕。由於他是反對法國貴族的橫暴而離開法國的,這點頗令卡頓欣賞,而卡頓本身又是俠義心強烈的人,於是拋棄自己的私情,幫助他們結合。曾得到馬內特醫師照顧,而後經營酒吧的多法爾滋夫婦,尤其多法爾滋夫人,因為一家曾受侯爵的凌辱,所以非常詛咒一般的貴族。於是對一般女子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率先高喊革命的需要來煽動民眾,最後導致侯爵家的傭人卡貝爾及他的女兒瑪莉被逮捕。得內得知這種不合理的逮捕,非常氣憤,乃奮不顧身的前往巴黎搭救他們,然不出所料也遭到逮捕。後來,由於馬內特醫師的有力證言,曾一度被判無罪。但是,對貴族仍有餘恨的多法爾滋夫人舉出馬內特醫師在牢里寫的秘密文件,證明得內是侯爵的血緣,革命政府針對此點,宜判得內死刑。斷頭台上行刑的聲音,令人感到十分恐怖。對於即將失去丈夫的露西,其心情的悲痛可想而知。而卡頓也打算結束他長期的游盪生活,想為露西救出她的丈夫,當他發現自己和得內的外表酷似,於是設法進入牢中,替代得內而挽救了得內的生命。
德伯家的苔絲
五月下旬的一個傍晚,一位為編寫新郡志而正在考察這一帶居民譜系的牧師告訴約翰•德伯:他是該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後裔。這一突如其來的消息,使這個貧窮的鄉村小販樂得手舞足蹈,他異想天開地要17歲的大女兒苔絲到附近一個有錢的德伯老太那裡去認「本家」,幻想藉此擺脫經濟上的困境。
實際上,德伯老太與這古老的武士世家毫無淵源關系,她家是靠放高利貸起家的暴發戶,從北方遷到這里,這個姓也是從博物館里找來的。苔絲到她家後,德伯老大的兒子亞雷見這個姑娘長得漂亮,便裝出一片好心,讓苔絲在他家養雞。三個月後,亞雷姦汙了她。
苔絲失身之後,對亞雷極其鄙視和厭惡,她帶著心靈和肉體的創傷回到父母身邊,發現自己已經懷孕了。她的受辱不僅沒有得到社會的同情,反而受到恥笑和指責。嬰兒生下後不久就夭析,痛苦不堪的苔絲決心改換環境,到南部一家牛奶廠做工。
在牛奶廠,她認識了26歲的安吉爾•克萊。他出身於富有的牧師家庭,卻不肯秉乘父兄旨意,繼承牧師的衣缽,甘願放棄上大學的機會,來這里學習養牛的本領,以求自立。在勞動中,苔絲和安吉爾互相產生了愛慕之情。當安吉爾父母提議他與一個門當戶對的富家小姐結婚時,他斷然拒絕了。而苔絲的思想卻十分矛盾,她既對安吉爾正直的為人、自立的意志和對她的關懷有好感,又自哀失身於人,不配做他的妻子。但強烈的愛終於戰勝了對往事的悔恨,她和安吉爾結了婚。
新婚之夜,苔絲下定決心,要把自己的「罪過」原原本本地告訴安吉爾。但一當她講完自己與亞雷的往事之後,貌似思想開通的安吉爾•克萊不僅沒有原諒她,反而翻臉無情,隻身遠涉重洋到巴西去了,盡管他自己也曾和一個不相識的女人放盪地生活過。
被遺棄的苔絲心碎了。她孤獨、悔恨、憤慨、絕望,但為了全家的生活,她只好忍受屈辱和苦難。同時,她還抱著一線希望,盼著丈夫回心轉意,回到自己身邊。
一天,在苔絲去安吉爾家打聽消息回來的途中,發現毀掉她貞操的亞雷居然成了牧師,滿口仁義道德地正在佈道。亞雷還糾纏苔絲,無恥地企圖與她同居。苔絲又氣又怕,隨即給丈夫寫了一封長信,懇求克萊迅速歸來保護自己。
克萊在巴西貧病交加,也歷盡磨難。他後悔當時遺棄苔絲的鹵莽行為,決定返回英國與苔絲言歸於好。但這時苔絲家又發生變故:父親猝然去世,住屋被房主收回,全家棲身無所,生活無著。在這困難關頭,亞雷乘虛而入,用金錢誘逼苔絲和他同居。克萊的歸來,猶如一把利刃,把苔絲從麻木渾噩的狀態中刺醒。在絕望中,她親手殺死了亞雷,追上克萊,他們在荒漠的原野里度過了幾天逃亡的歡樂生活。最後在一個靜謐的黎明,苔絲被捕,接著被處絞刑;克萊遵照苔絲的遺願,帶著懺悔的心情和苔絲的妹妹開始了新的生活。
無名的裘德
在哈代所有的長篇小說中,《無名的襲德》又是時間跨度較長的一部。故事開端,男主人公僅十一歲,父母雙亡,貧困孤苦而又多愁善感,但幼小心靈中已深深埋下了求索上進的宏志大願。他初為鄉村麵包店小廝,後為石匠學徒,在艱苦勞作之餘,摸索自學,排除重重障礙,來到他視為知識聖地的基督寺(影射牛津),但卻只能以石匠之身久久徘徊於高等學府廣廈深院的大門之外,甫屆三十,壯志未酬而身先死。襲德的這番經歷,是英國十九世紀後半葉鄉村教育逐漸普及後有知識的一代青年勞動者要求改變自身地位的圖影。淑作為繼承父業的聖像工藝師和受過師范教育的青年女子,社會地位與裘德大同小異。不過身為女性,她的思想言行更體現了當時英國已經萌動的女權運動,而在氣質上,她更比裘德多一番接受新思潮的敏銳激進;遜一籌抵擋惡勢力的勇敢執著。在現實生活中,這一類型的青年男女,經過自我奮斗,向來不乏成功之例,但終屬鳳毛麟角;在通常情況下,總是受當時社會條件制約,即使付出高昂而又慘痛的代價,也終難如願。哈代以他自稱的「誠摯派」小說家的態度,塑造了這一對失敗者,這本身就具有一種社會批判的力度。
簡愛
《簡•愛》是英國19世紀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全書以其對於一位"灰姑娘式"人物奮斗史的感人刻畫而取勝,是女性文學的代表作品,是全世界能閱讀小說的婦女必讀的經典之作,具有強烈的震撼心靈的藝術力量。
《簡•愛》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小說的真實性和強烈的感染力,還在於小說以濃郁抒情的筆法和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愛情經歷,塑造了一個不屈於世俗壓力、獨立自主、積極進取的女性形象。她蔑視權貴的驕橫,嘲笑他們的愚蠢,顯示出自強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小說表達出的思想,即婦女不甘於社會指定她們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及婚姻上獨立平等的思想,在當時是不同凡響的,對英國文壇也是一大震動。
法國:
茶花女
在中國,《茶花女》可以說是讀者最熟悉、最喜愛的外國文學名著之一。早在100多年以前,著名翻譯家林紓用文言體翻譯出版了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之後,瑪格麗特和阿爾芒的愛情故事在中國的讀者群中迅速流傳,深入人心。
《茶花女》是小仲馬的第一部揚名文壇的力作,小說所表達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現了人間的真情,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體現了人性的愛,這種思想感情引起人們的共鳴,並且受到普遍的歡迎。
歐也妮葛朗台
《歐也妮•葛朗台》是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巴爾扎克創作的《人間喜劇》中的一部傑出作品。故事是在家庭內部日常生活中展開的,沒有聳人聽聞的事件,沒有絲毫傳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說,這是一出"沒有毒葯,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悲劇",而其慘烈的程序卻不亞於古典悲劇。
巴爾扎克的這部代表作,描寫了資產階級暴發戶發家的罪惡手段,作品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貪婪本性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塑造出葛朗台這樣一個舉世聞名的吝嗇鬼形象。據說,這部小說是巴爾扎克與後來成為他妻子的俄國貴婦韓斯卡夫人熱戀時的產物。巴爾扎克本人非常珍愛這部小說,稱它為"最出色的畫稿之一"。一百多年來,這部作品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學美學價值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和人類進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因此贊譽巴爾扎克是"超群的小說家"。
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一書中,雨果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現實。雨果的這部傳世之作,創造了一部反映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全書時間跨度長達近半個世紀,個人命運與歷史題材的結合,氣勢磅礴,色彩瑰麗,最大限度地體現了雨果在敘事方面的過人才華。
基督山伯爵
《基督山伯爵》的作者是法國作家大仲馬(1802-1870),大仲馬出生於一個軍官家庭,做過公爵的書記,開始他主要從事戲劇創作,30年代中期起開始從事歷史小說的創作,其中《三個火槍手》取得很大成功,使他成為法國最受民眾喜愛的通俗小說家。
《基督山伯爵》主要情節跌宕起伏,迂迴曲折,從中又演化出若干次要情節,小插曲緊湊精彩,卻不喧賓奪主;情節離奇卻不違反生活真實。就結構來說,小說開卷就引出幾個主要人物,前面寫主人公被陷害的經過,後面寫如何復仇,脈絡清楚,復仇的3條線索交叉而不凌亂,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之後才匯合在一起。因此,《基督山伯爵》被公認為通俗小說中的典範。這部小說出版後,很快就贏得了廣大讀者的青睞,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出版,在法國和美國多次被拍成電影。100多年以來,這本書擁有了難以計數的讀者。
巴黎聖母院
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的作者維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詩人、小說家、文學評論家和政論家,也是詩歌的革新者、浪漫派戲劇的創建者,法國人民最喜愛的作家之一。雨果一生著作甚多,遍及文學的各種體裁,包括詩歌、戲劇、小說、文藝理論、政論等,整個作品充滿人道主義激情。
小說《巴黎聖母院》藝術地再現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歷史真實,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斗爭。小說中的反叛者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和面容醜陋的殘疾人加西莫多是作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而人們在副主教富洛婁和貴族軍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慾。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面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小說浪漫主義色彩濃烈,且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它是運用浪漫主義對照原則的藝術範本。小說的發表,使雨果的名聲更加遠揚。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樓拜(1821-1880),是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法國19世紀小說史上三位巨人之一,福樓拜出生於一個醫生世家,曾在巴黎攻讀法律,因病輟學。福樓拜的出身對他的寫作有巨大的影響:看慣了手術刀的他不相信宗教,崇拜真實——這在他的小說中都有充分的反映。他依靠豐裕的遺產過活,專心於文學創作,他終生過著獨身生活。
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愛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藝術形式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一個新轉機。從《包法利夫人》問世以後,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精雕細琢。這不僅是一部模範小說,也是一篇模範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為作者帶來了麻煩。許多人對號入座,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為他辯護。法庭上,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作家被宣告無罪——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約翰•克利斯朵夫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羅曼•羅蘭的代表作。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個個人反抗社會的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知識分子形象。
克利斯朵夫的性格特徵主要通過他的三個生活階段顯示出來。他早年生活在德國,童年和少年時代就表現出出眾的音樂天賦,但卑微的出身使他從小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不平,開始形成反抗意識。年輕的音樂家鄙視封建貴族,痛恨資產階級暴發戶,不願讓他們將把藝術當作享受的玩物,但因此他也遭到社會的排斥和打擊。後又因仗義救人,造成命案,不得不流亡法國。到了巴黎以後,他目睹巴黎文學界乃至整個社會的墮落,十分失望。為了維護藝術的純潔和人格尊嚴,他毅然對法國藝術界進行了激烈抨擊。可是,他的反抗始終是孤獨的,唯一理解和支持他的只有好友奧里維。克利斯朵夫的社會地位使他同情下層人民,但他身上的個人英雄主義意識和對藝術作用的錯誤估計,又使他無法很好地與人民結合在一起,並從中找到精神力量。好友奧里維在「五一」示威斗爭中受傷死去,對克利斯朵夫是沉重打擊,從此他逃避斗爭。晚年的克利斯朵夫反省自己的一生,不再過問世事。他陶醉在愛情之中,向現實妥協,與過去的敵人講和,同時致力於宗教音樂創作,在追求內心和諧中死去。
小說中,克利斯朵夫具有真誠、執著、堅強的性格和強烈的反抗精神。作品力圖將這一形象塑造成高於庸俗資產階級社會的英雄人物。毫無疑問,克利斯朵夫的反抗具有積極意義,但是他的思想局限又使他陷入深刻的矛盾,並導致個人反抗以失敗告終。克利斯朵夫的反抗、失敗、動搖、幻滅的生活歷程,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內容。它深刻地概括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廣泛地反映了這一時期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和矛盾,尖銳地批判了腐朽文化對真正藝術的摧殘。
《約翰•克利斯朵夫》開創了「長河小說」這一藝術體裁。作品以主人公一生為主要線索,構成了基本情節。次要的人物雖各自有其獨特的命運和遭遇,但時時呼應主線。整部作品就像一條由許多支流匯集而成的大河,奔騰不息。《約翰•克利斯朵夫》又是一部「音樂小說」,這不僅是因為小說寫的是音樂家的一生,而且整部小說無處不富有音樂色彩。主人公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巧妙地被編織在交響樂般的旋律之中,形成一個和諧而完美的整體。
作品還運用了大量的象徵手法,使得這首交響樂顯得更加多姿多彩。主人公誕生時,暴漲的萊茵河河水的隆隆聲伴隨著嬰兒的啼哭聲;童年時期,主人公學習提琴和作曲時的明朗鋼琴旋律與萊茵河的奔騰聲時時交融;主人公精神震盪或創作思潮翻滾時,又常常與萊茵河的水聲、濤聲相交織;主人公彌留之際,在夢中又見到萊茵河,心靈達到和諧。時而平靜時而洶涌的萊茵河成了這位藝術家一生頑強奮斗的象徵。作品的主要人物都有象徵含義:約翰•克利斯朵夫是力的象徵,奧里維和葛萊莉亞分別象徵著法國的理想主義和義大利的藝術美。三者的友誼和愛情構成了作者所追求的充滿生氣、擺脫舊習、和諧美好的人道主義理想世界。
日本:
源氏物語
⑤ 女人肯主動把這3樣東西給你,說明她真的很愛你嗎
「因為對方給了我最重要的東西,所以我願意照顧對方一生一世。」
在這個世界上面,除了父母之外,很少有人再給我們重要的東西了,虛情假意已經包圍了這個社會,有時候自己真心也會被錯付。
以前總覺得女人在愛情當中會受傷害,後來才發現,原來男人在愛情中也是如此。
「假以真實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
如今商品經濟比較繁榮,所以社會上的一切現象都讓人眼花繚亂,在這樣的一個社會當中,很少有女人在認真地對待一段感情,就算是自己談戀愛了,也不會自願給男人一些東西。
所以當一個男人如果遇見了一個給了自己上面三樣東西的女人,這樣的女人知道男人一去珍惜,其實給葯就足夠了,因為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
⑥ 關於男人的名言
只見那人俊美絕倫,臉如雕刻般五官分明,有稜有角的臉俊美異常。外表看起來好象放盪不拘,但眼裡不經意流露出的精光讓人不敢小看。一頭烏黑茂密的頭發,一雙劍眉下卻是一對細長的桃花眼,充滿了多情,讓人一不小心就會淪陷進去。高挺的鼻子,厚薄適中的紅唇這時卻漾著另人目眩的笑容。
身軀凜凜,相貌堂堂。一雙眼光射寒星,兩彎眉渾如刷漆。胸脯橫闊,有萬夫難敵之威風。語話軒昂,吐千丈凌雲之志氣。心雄膽大,似撼天獅子下雲端。骨健筋強,如搖地貔貅臨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間太歲神。
學會幫女人做家務。一個回家就只是躺在沙發上等待老婆開飯的男人,會讓婚姻生活淡的比白開水還無味。
女人是用來疼的,如果你沒有把握讓一個女人幸福,反倒一直給他難過痛苦,請記住這不是在愛她。
牽她的手漫步。兩個人走路,不是為了讓別人看,是要兩個人感覺幸福。因為十指相握是幸福。
不要用女朋友的數量來顯示你的魅力。你完全可以用事業和顧家好男人來展示你的優秀。
幫你愛的人買禮物。你賺錢為了什麼?而且,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是不會亂花你的錢的。
不要認為情人節送花是無聊的行為。又不是每天都要你送,找那麼無聊的借口乾嘛?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選自《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辛棄疾
女人之美,在於蠢得無怨無悔;男人之美,在於說謊說得白日見鬼。
這年頭做女人真難,你開放點人家說你騷,你傳統點人家說你裝。
叔夜之為人也,遙遙若高山之獨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將崩。
自信人生兩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選自《七古》作者:毛澤東
記得她的生日,否則有可能下一個生日她跟別人過去了。
傷什麼都別傷心愛人的心。傷了,你就真的沒有機會了。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昨天去市裡參加放鴿子比賽,結果就我一個人去了。
打什麼都別打女人。打了,你就什麼理由都沒有了。
男兒自當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自信人生兩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
⑦ 巴爾扎克的作品有哪些
巴爾扎克的作品有如下:
1、《朱安黨人》:是巴爾扎克於1829年完成長篇小說。這部歷史小說是巴爾扎克用真名發表的第一部作品,邁出了現實主義創作的第一步。奧諾雷·德·巴爾扎克,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⑧ 喬治.桑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
肖邦與喬治·桑
當肖邦走進巴黎金碧輝煌的貴族沙龍的時候,人們在沙龍里可以看到大作家巴爾扎克、雨果、繆塞、海涅、大仲馬、司湯達和喬治·桑等在高談闊論;可以欣賞大畫家安格爾、德拉克羅瓦、魯索等的曠世傑作,可以聆聽大音樂家李斯特、羅西尼、門德爾松、舒曼無與倫比的演奏。他們每個人都是一顆耀眼的明星,而這些明星聚集在一起就像是一個群星燦爛的天空。
肖邦這個異鄉人初來乍到,還不為人所知。
這一天,肖邦即席彈了許多曲子,他彈得興高采烈,完全沉浸在樂曲中,把聽眾也忘記了。當他盡興彈完,抬起頭來,他這才發現一雙熱情的眼睛正凝視著他。這位女性穿得很樸素,優雅而嫻靜地坐在他的鋼琴旁邊。她並不漂亮,身材矮小,已經開始發胖,但她有一雙美好的眼睛和一個高高的哲學家的前額,給人一股男子氣概。她就是李斯特請來的喬治·桑。
喬治·桑第一眼就對肖邦的氣質發生了興趣。可是,肖邦卻沒有立刻喜歡她。
他甚至還向朋友講過這樣的話:那個喬治·桑是一個令人討厭的女人,不知道她是否真的是女人,我非常懷疑這件事.
肖邦在遇到喬治·桑之前,在孤寂中生活,又無法擺脫對愛情的渴望。憂郁的陰影籠罩著他。思想變得懦弱,想像變得蒼白,靈感漸漸枯竭。他需要一種強烈的愛情來喚醒他心底的熱情,在他無力的手指中重新注入藝術的生命力。他那乾枯的心田期待著愛情雨露的滋潤。
肖邦的感情防線在桑夫人的進攻下很快就全線瓦解。他們相愛了。
整個巴黎為之驚訝。善意的勸告和惡意的攻擊都無濟於事,他們情投意合。他愛上這個女人是不可避免的,又是可悲的。他需要這樣的女人。這個男子氣的女人正是這個女人氣的男人的必不可少的補充。
真正的朋友們都為肖邦高興,因為愛情不僅使他顯得英俊健康,而且情緒活躍,感覺良好,充滿自信。過去的神情恍惚、憂郁傷感竟然一掃而空。肖邦來到桑夫人在諾罕的庄園。這是一個典型的法國鄉村,與肖邦的故鄉有著完全不同的風味,在風景優美的草原上,坐落著這幢石頭房子,晚上,從田野的遠處傳來牧羊人粗獷的奇特的歌聲,這些都使肖邦激動不已。
肖邦多年來第一次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安定的時期了。肖邦創作上成熟、智慧和力量的全盛時期也終於來到了。如果,沒有喬治·桑的愛情,沒有受到喬治·桑周圍那一群大作家朋友的影響,他卓越的才華可能也不容易開花結果,達到高度的藝術境界。在這個時期里,他寫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他意識到這是隨桑夫人的愛而帶來的平靜的心境和平靜的創作環境的結果。
肖邦的生命化成了音樂,但他的生命力則在一天天衰退。桑夫人戲謔地稱呼他:「我親愛的屍體。」肖邦幾次嘗到了死亡的滋味,也逐漸變得過分敏感,充滿恐怖的幻想,他的思想總是集中在死亡上面。而桑夫人仍然是生氣勃勃,永不滿足。
他們不得不分手了,他們一起共同生活了九年。
有人說,是喬治·桑點燃的愛情之火,使肖邦的創作天才燃燒起來。也有人說,是這個女人過於熱烈的愛情使肖邦的疾病更趨惡化,英年早逝。
有人贊美她是偉大的女性。也有人詛咒她是放盪的淫婦。
有人歌頌音樂和文學的聯姻。也有人痛斥這不相稱的結合。
但是,誰也無法否認,他們共同生活的九年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藝術創作階段,是他最光輝的創作力高峰期。而肖邦與喬治·桑分手之後,他再也沒有寫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肖邦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對喬治.桑只有愛情,他不能忘記喬治·桑。
肖邦與喬治·桑的愛情,是給予他藝術生命力的愛情。他不能忘記喬治·桑...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說:「我真想見她一面...」
相關資料2:
(來源:http://www.ss30.com/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33434)
喬治.桑----抽著雪茄,穿著男人衣服,款待著一批批文學巨匠的著名小說家、政治活動家,反對王政、傳統和習俗;有強烈統治欲性格,目標是改造不公正的世界。
肖邦----纖弱、文雅、言談柔和,一副貴族儀表的波蘭流亡者,一個多才的作曲家和優秀的鋼琴家。他對社會的不公平並不十分關心,目標是「創立藝術上的新紀元」。
兩人相遇那年,肖邦28歲,喬治.桑34歲,他們在一起「親密無間」地生活了10年。在浪漫的環境中,肖邦創作了不朽的傑作,如《敘事曲》、《前奏曲》,還有幾首《瑪祖卡舞曲》。愛情開始於偉大的感情,但又往往因一些小的爭吵而結束,1847年兩人也因此結束了關系,肖邦再也沒有見過喬治.桑。作家和音樂史家花了很大的力氣來探討兩人的關系,有人聲稱他們最初看來很有希望成為戀人,但實際上並未發生肉體關系。而我卻把它看作是音樂史上著名的引人入勝的羅曼史之一,經管結局並不完美。
1849年,即和她的關系結束後的兩年,創作才能已經枯竭的肖邦,因肺病在巴黎去世,享年39歲。有人說他在死前喃喃地說:「喬治·桑對我說過,我只在她的懷抱中死去。」死前不久在蘇格蘭寫的一封信件中肖邦流露出孤獨的絕望,他悲嘆道:我的藝術怎麼了?而我的心被耗費在什麼地方?我現在幾乎已經記不得我家鄉人們是怎麼唱歌的了。整個世界將從我身邊溜走。我忘記了,我已筋疲力盡。為此我會抬起身子,我會再掉下去,掉得比以前任何時候更低。
喬治.桑在一本書中詳細記敘了她和肖邦在馬略卡島上度過的一個冬季時光。談到他的音樂創作時,她說:他有著自發的神奇的創作能力。他毫比費力地獲得它,事先也沒有預兆。。。但隨即開始可我所見到的最痛苦的工作。這是一系列的企圖,為了重視某些細節而出現的一陣陣猶豫不決的煩躁不安。但設想旋律的整體,等他想把它寫下來時卻又對它進行過多的分析,由於無法用明確的曲式把它重現出來所感到的悔恨,據他自己說,他陷於絕望。他一連幾天把自己關在屋子裡,走來走 去,折斷他的筆,重復和修改一個小節100次。。。他會在一頁紙上花費6個星期,最後寫出來的竟和他事先所一的草稿完全一樣。
喬治·桑得知肖邦死訊時,把肖邦過去給她的一綹環狀鬈發,放在一個小紙袋裡,在上面寫道:「可憐的肖邦!死於一八四九年十月十七日。」
誰知道,如果沒有喬治·桑這只手安撫在多病的肖邦的肩上,沒有諾昂神奇的影響,肖邦在他短促的一生中,能否寫出那麼多傑作?而沒有肖邦,喬治.桑依然如此。
相關資料3:
(來源: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GGXK/YY/YYJ/WGYYJ/XB.htm)
貓和狗的圓舞曲
肖邦養著一頭貓,有一次在鋼琴鍵盤上跳來跳去,奏出了一個跳躍的音程和許多輕快的碎音來。據說肖邦所作《F大調圓舞曲》(作品34之3)後半部分的旋律,是由此得到啟發的。這個曲子也就得到了「貓的圓舞曲」的別號。
又有一次,肖邦看見喬治·桑的狗在地上旋轉不息,追逐著自己的尾巴;肖邦由此獲得靈感,創作了《bD大調圓舞曲》(作品64之1),開頭一段旋律翻來復去重復著四個音,好象轉圈子一樣。因此,這個曲子被稱為「狗的圓舞曲」。但據俄國鋼琴家帕赫曼(1848——1933)說,「狗的圓舞曲」也是指上述的《F大調圓舞曲》,其中也有一段象轉圈子一般的旋律。
相關資料4:
(來源:http://www.moonpiano.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26&ID=731)
肖邦——-與喬治·桑在一起
肖邦發現和喬治·桑在一起時,他可以盡情地傾訴內心最深處的那些情感……
1836年冬天,27歲的肖邦經李斯特介紹,認識了法國著名的女作家喬治·桑。
喬治·桑生於1804年,18歲時下嫁卡斯米爾·杜德望,經過九年的婚姻生活,他們的關系出現裂痕。喬治·桑終於起而反抗,在1831年抵達巴黎。喬治·桑發現她在巴黎可以與音樂家、作家、畫家們相處得十分融洽。在這兒,喬治·桑獨立率直的特性逐漸形成。
開始肖邦雖然對喬治·桑的言談舉止感到好奇,但對這樣的女子,他仍然無法苟同和接納。
1838年夏天,繼2月在法國皇宮、3月在盧昂演奏E小調鋼琴協奏曲後,肖邦和喬治·桑見面的機會愈來愈多。此時,他和瑪麗亞的婚約已經告吹,肖邦發現和喬治·桑在一起時,他可以盡情傾訴內心最深處的那些情感,而不必像面對瑪麗亞或康絲坦茨婭時那樣,得隱藏在心中。不久之後,巴黎社交圈便傳出肖邦和喬治·桑往來密切的流言。喬桑和肖邦渴望能夠避開眾人的目光和謠言,自由自在地在一塊兒。於是,肖邦和喬治·桑必須離開巴黎,喬治·桑也同意這么做。
當時,喬治·桑15歲大的兒子莫里斯得了風濕熱,喬治·桑正好以兒子必須到氣候比較暖和的地方休養作為離開巴黎的借口,前往馬霍卡島。10月底,肖邦愉快地和喬治·桑在佩皮尼昂會面。
11月7日,他們一同登上了馬霍卡島。
馬霍卡島的帕爾馬是個安靜又浪漫的地方。肖邦和喬治·桑在一個木桶製造廠的樓上找了居所,那些房間既嘈雜又沒有巴黎舒適,但是肖邦和喬桑初嘗遠離人群的自由,兩人情投意合,也就忘了這么一個不舒適的居住條件。肖邦和喬治·桑不久後又搬到艾斯塔布列曼的一個村莊別墅中。
肖邦和喬治·桑以及她的孩子們常常一塊兒到鄉村散步。有一天,他們穿過一條十分崎嶇的小徑。肖邦的身體狀況一直不佳。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陣狂風由海上猛烈襲來,肖邦的肺十分脆弱,招架不住,終於病倒了。這次病倒,或許是肖邦生命中的轉折點,因為,他再也沒有完全康復。
當初肖邦和喬治·桑到馬霍卡島的主要動機之一是增長見聞,但一切似乎事與願違。肖邦創作的願望只完成了一部分,他的鋼琴一直到1893年1月中旬才運到,在此之前,他只好勉強使用當地一台較差的直立式鋼琴。
1839年2月13日,離開馬霍卡島到達巴塞羅納後,他們轉搭一條法國船,至此,肖邦才獲得適當的醫療照顧。此時,肖邦顯得十分憔悴,和數月前出去探險、前往馬霍卡島時意氣飛揚的他,簡直判若兩人。
當他的身體好轉時,肖邦便忙不迭地和喬治·桑分享共同的生活經驗。他鼓勵喬治·桑閱讀波蘭文學,並翻譯密茨凱維支的作品給她聽。
5月份,肖邦和喬治·桑一起到義大利北部的熱那亞。
在諾昂期間,肖邦的作麴生涯達到個人生命的最高點。而最貼切的說法是,這些年是肖邦鳴唱天鵝之歌的歲月。
隨著夏日消逝,諾昂似乎也失去了吸引力。肖邦想要回到巴黎,回到他的朋友以及被放逐的同胞身邊,回到他過去十年來所熟悉的社交及知識圈。肖邦與喬治·桑為了避嫌,急於維護兩人是藝術家同行的形象,而非親近的愛侶。而他們也的確很成功地沒讓人窺見他們的秘密,甚至連肖邦的父母,即使感到懷疑,也沒有察覺出他們之間有一種超乎親密朋友的感情。
肖邦與喬治·桑在10月回到了巴黎。他們在市區最繁華的熱門地段租下房間,而且很快就融入了上流社會的社交圈子。
冬天,肖邦大多將時間用於授課與娛樂上,他很少作曲,卻常常感受到諾昂周圍遺世獨立的氣氛對他的音樂創作頗多助益。事實也證明,往後幾年肖邦的所有作品幾乎都是在夏天完成。
肖邦1840年全年都留在巴黎,主要是由於喬桑正在創作《柯西瑪》。留在巴黎沒有激發肖邦寫成任何重要的樂曲。一直到1840年與1841年交接的秋冬,肖邦才起草創作了華麗而富原創性的升F大調波蘭舞曲以及第三號敘事曲,這兩首作品均有助於強化《葬禮進行曲》的印象,它們都是1841年夏季於諾昂完成的。
這個時期的另一首重要作品是1841年5月完成的F小調幻想曲,充分表現了肖邦最令人驚訝、令人神往的藝術氣息和靈感。
1842年的夏天,肖邦一如往常是在諾昂度過的。在那裡,肖邦聽到風笛似的樂器演奏的貝里民謠。肖邦曾將許多民謠曲調記在喬治·桑的音樂本中。其中有些被她用在1849年於巴黎奧迪翁演出的劇作《棄兒弗朗西斯》之中。
那些小舞曲曾短暫地引起肖邦的喜愛,但一直不完整,也未曾出版,直到最近才開始被演奏。
11月間肖邦與喬治·桑重回巴黎,搬進舊城奧爾良區寬敞的新家,這是肖邦在巴黎的寓所,直到1849年6月才又遷出。
對肖邦而言,接下來較重要的一年是1844年,這一年是他生命和藝術創作的極致和轉折點。在藝術表現上,那年夏天完成的B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足夠納入肖邦的巨作之列,這部作品比以前的降B小調奏鳴曲少了曲折與戲劇性,而顯得更為沉穩。 在技巧上,肖邦超越以往,奏鳴曲凱旋式結束的幾個小節無疑宣告肖邦在音樂與個人方面全面勝利。肖邦再也沒有成就如此高超偉大的作品了。雖然那年5月肖邦由友人那兒得知他父親的死訊,使他非常哀慟,但從這首B小調奏鳴曲中很難察覺任何肖邦所經歷的哀傷戚苦之情,他已經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後來由於肖邦與喬治·桑之子莫里斯之間出現矛盾,使得兩人關系變得有些微妙。
隨著時間的推移,肖邦和喬治·桑之間世界觀的差異開始顯現出來。例如,肖邦支持貴族階級所擁有的統治權,相反,喬治·桑的觀點卻完全不同。她關心的是一般百姓和社會問題,喬治·桑追求的是人類共享的平等權利以及更大的民主自由,她也極力鼓吹宗教自由。她所主張的信念,與當時許多有改革思想的人一樣。
喬治·桑的主張反映了那個時代一位覺醒的女性對社會問題的看法;而肖邦卻仍傾向於封建統治下的社會結構,它分成兩種不可動搖的階級,即統治者與被奴役者。肖邦與喬治·桑見解的差異,加深了他們之間的嫌隙,而諾昂生活的和諧氣氛也開始變調了。所有這些因素夾雜在一起,使得肖邦在1845年整個夏天都無法創作任何旋律,直到秋天返回巴黎之前,他才重拾樂筆寫作了三首重要的作品:《船歌》《幻想波蘭舞曲》以及為大提琴家法蘭肖梅創作的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1846年6月快過完的時候,肖邦與莫里斯吵了一架,而喬治·桑首次站在她的兒子這邊。肖邦因感到震驚而難以置信,兩人關系終於漸漸走向決裂。
肖邦與喬治·桑最後一次碰面是在1848年3月,那次見面僅是寒暄客套,雙方並沒有忘記或去治療彼此的傷痛。然而肖邦從沒有忘記喬治·桑,至死仍在日記里收藏著一撮她的頭發。
⑨ 巴爾扎克和雨果作品有哪些被拍成電影
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年):伏爾泰原名弗蘭蘇阿,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伏爾泰是他的筆名。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他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父親是法律公證人,希望他將來做個法官,但他對文學發生興趣,後來成了一名文人。伏爾泰經歷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個封建王朝的統治,目睹了封建專制主義由盛轉衰,一親身感安到了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腐朽和反動。他深刻地;預見到革命必然到來,他對朋友說:「我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正在撤下革命的種子,盡管我自己未必成為革命的見證人,但它是必然要到來的。」
伏爾泰才思敏捷,一多才多藝。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語言和諷刺的筆調而聞名。他說:「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曾因辛辣地諷刺封建專制主義而兩度被投入巴士底獄。他的書被列為禁書,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國門。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國,對英國資產階級的政治、文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研究英國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
伏爾泰寫過大量文學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詩《亨利亞德》、《奧爾良少女》,悲劇《歐第伯》、喜劇《放盪的兒子》,哲理小說《老實人》。他又寫過不少歷史著作,如《路易十四時代》、《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等。在哲學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哲學辭典》、《形而上學論》、(4牛頓哲學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響的一本書是《哲學通信》被人稱為「投向舊制度的第一顆炸彈。
伏爾泰非凡的才智,銳利的思想以及他對黑暗的封建專制主義所作的揭露,使他在人民中間享有崇高的聲望。統治者也念利用他。路易十五請他當過宮廷史官,普魯土國王腓特烈二世把他待為上賓,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曾接見過也,但最終都由他的叛逆由思想而不歡而散。痛苦的經歷使他決心不再與任何君王往來。
伏爾泰尖刻地抨擊夫主教會的黑暗統治。他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把教士稱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他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狂熱作斗爭,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還有一些人從遠處痛罵他。」不過伏爾泰並不是一個無神論者,而縣一個自然神論者。他認為要統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說「即使沒有上帝;也要造出一個上帝來」。
伏爾泰信奉自然權利說,認為「人們本質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權利」。』他主張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認為財產權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理想化了,認為最理想的是由「開明」的君主按哲學家的意見來治理國家。在哲學上,他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肯定認識采源於感覺經驗,但他又認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動者他對勞動人民是十分鄙視的,認為他們只能幹粗活,不能思考,說「當庶民都思考時,那一切都完了」。
伏爾泰作為資產階級思想家,在他的各個方面都有局限性,這是毫不奇怪的。因為在他的身上也深深地打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不過他在反封建的啟蒙運動中作出的巨大的貢獻,還是值得人們永遠紀念的。
伏爾泰的文學觀點和趣味,基本上承襲17世紀古典主義的余風,主要表現在詩歌和悲劇創作上。他的史詩《亨利亞德》(1728)以法國16世紀宗教戰爭為題材,寫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內戰中取得勝利後登基為王,頒布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詩中的亨利四世被當做開明君主的榜樣來歌頌。伏爾泰的哲理詩說理透徹,諷刺詩機智冷雋,有獨到之處。伏爾泰畢生主要從事戲劇創作,先後寫了50多部劇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劇。伏爾泰的文學作品中最有價值的是哲理小說。這是他開創的一種新體裁,用戲謔的筆調講述荒誕不經的故事,影射和諷刺現實,闡明深刻的哲理。
伏爾泰晚年定居在法國和瑞士邊境的費爾奈庄園。
其間,法國發生宗教上的派性斗爭,造成大批逃亡者。伏爾泰在自己的庄園內,先後收留過上百戶難民。他還多次打抱不平,替窮苦人伸張正義,平反冤案。影響最大的一次,莫過於卡拉事件。
1761年10月13日,圖盧茲市菲拉蒂埃街的一個住家發生了一場可怕的悲劇。這家的主人讓·卡拉是頗受人尊敬的胡格諾派的商人。當天深夜,讓·卡拉發現長子馬克—安東尼在店鋪懸梁自盡,一時全家慌了手腳,母親失聲痛哭,驚動四鄰。突然,在圍觀的人群中有人說道:「馬克—安東尼是被他父母殺死的,因為他選擇了天主教。」天主教與新教經歷了16世紀的宗教戰爭,至今已有兩百多年,但對立依然十分尖銳。圖盧茲一位法官聞訊趕來,一不調查,二不審訊,甚至連現場也沒看上一眼,便將「謀殺」事件那天晚上在家的人全部拘捕歸案。馬克·安東尼為什麼自殺?原來,這位28歲的青年曾學過法律,一心想當律師,但因無法弄到天主教徒的證明書,被迫從事商業。他想從父親那兒得到一筆錢作生意,遭父親拒絕,失望之餘,天天上咖啡館借酒澆愁,後因債務纏身,更覺前途渺茫,一念之差便尋了短見。頭發斑白、年近古稀的老人怎能弔死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謀殺」之罪顯然難以成立。檢察官迪庫大義凜然,出庭替老卡拉辯護,卻被停職三個月。律師絮德爾想闡明事實真相,但陷入狂熱興奮中的法官卻不屑一聽,反倒認為這位律師無能。審判長濫施權力,逼迫卡拉供出同謀,卡拉義正辭嚴,斷然地說:「既然沒有犯罪,何來同謀?」1762年3月10日,法庭不顧一切無罪的證據,粗暴地判決卡拉車裂之刑。臨刑前,老卡拉悲憤地說:「我已經說明真相,我死得無辜……」事發不久,伏爾泰便聽到各種傳聞。他對教會歷來持懷疑態度,認為無論天主教還是新教,都是無恥之徒。卡拉老漢的悲慘遭遇,激起了他對教會和司法當局的無比憤慨,他決心為維護人的尊嚴、為爭取信仰自由而奮斗。他通過各種渠道,沉著冷靜地親自調查和搜集證據,並將被流放到日內瓦的卡拉的兩個兒子召到費爾奈,根據他們兩人提供的詳情和從過往旅客中聽到的反映加以比較,從而對整個事件作出個人的判斷。其間,他發表了卡拉兩兄弟的口供,寫了揭露這起慘無人道的冤案的小冊子,並為卡拉太太提供一切費用,把她接到巴黎,以引起輿論的注意。1763年2月3日,伏爾泰親自寫了上訴書,作出「我敢肯定這家人無辜」的結論。3月7日,樞密院下令重審此案,蒙受不白之冤的卡拉老漢及其一家終於得到昭雪。
這年年底,伏爾泰發表了著名的《論宗教寬容》,猛烈抨擊反動教會的宗教迫害和專制政體草菅人命的黑暗現象,闡述了他的理想主義和唯物主義思想。
嗣後,他還曾為同樣遭到教會迫害的一位19歲的騎士拉巴爾和一位年過半百的風水先生西爾旺奔走呼號,並使這兩起冤案終於得到平反。
在整個晚年,伏爾泰以更加旺盛的鬥志從事大量的創作,先後為《網路全書》撰寫了613條辭目,並於1764年匯編成冊,以「哲學辭典」為題公開發表。此外,他還出版了哲理小說《查第格》《天真漢》,歷史著作《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羅斯史》和《論議會》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費爾奈定居期間,他一直與歐洲各國的各階層人士保持頻繁通信。據統計,僅保存下來的伏爾泰的信件就有一萬多封,和他通信的計七百人之多。他利用這種方式,跟通信者討論各種社會問題,宣傳他反專制反教會的啟蒙思想。伏爾泰所作的不倦斗爭,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他的名字響徹整個歐洲的上空,不少社會名流慕名而來費爾奈求見。費爾奈成了歐洲輿論的中心,當時的進步人士尊稱伏爾泰為「費爾奈教長。」
1778年2月,84歲高齡的伏爾泰回到闊別28年的巴黎。消息一傳開,全城都轟動起來。一些只聞其名、未見其人的年輕人更是欣喜若狂,紛紛涌到他的下榻處,使周圍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婦女們趁他經過時,偷偷地從他的皮衣上拔下一兩根毛,當做聖物保存。
到了巴黎,伏爾泰因過於激動,加之尿毒症發作,被迫卧床。但他仍然堅持口述最後一部五幕詩體悲劇《伊雷娜》。劇本雖寫得平平,但演出時,巴黎和凡爾賽反應都十分強烈。王後出席了演出,伏爾泰也拖著病體臨場領略這最後的榮譽和幸福。
教會人士心懷鬼胎,想利用伏爾泰的威望抬高自己的身價,因此趁伏爾泰病篤之機,企圖從中撈點油水。
一天,一個神甫鬼鬼祟祟地竄入伏爾泰的病房,要求伏爾泰作臨終懺悔。伏爾泰雖然不是無神論者,而是自然神論者,但他一貫與教會勢不兩立。他深知這位神甫的來意,毫不客氣地把他打發走了。
沒過幾天,又有一位叫莫雷的修道院長重演故伎。伏爾泰一見他進來,便問:
「神甫,您從何處來?」
「啊,先生,我從上帝那裡來!」
「真的?您能給我出示上帝的詔書嗎?」
伏爾泰雖重病在身,但仍保持清醒的頭腦,以他特有的辛辣諷刺,無情地揭露這些「披著僧衣的豺狼」的丑惡嘴臉。
5月12日,伏爾泰不住咯血,體溫急劇上升,黎塞留公爵不忍看到自己的老朋友這般受苦,給他送來了阿片酊。伏爾泰糊里糊塗,竟把這種葯效顯著的鎮靜劑全喝下去了。三個神甫趁他昏迷之際闖了進來,待他稍為清醒後,問他是否承認基督的神聖。伏爾泰在《哲學辭典》中本來已作了否定的回答,一聽見「基督」「神聖」這兩個字眼,他勃然大怒,做了個驚人的動作撐起病體,憤然地推了神甫一把,說:「讓我安靜地死去吧」。
1778年5月30日晚上11時,伏爾泰與世長辭。反動教會對這位褻瀆宗教的宿敵恨之入骨,下令連夜將他的屍體運出巴黎,棄之荒冢。
可是,伏爾泰在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功績是抹殺不了的。他大半生被公認為人民的領袖和導師。他的思想和學說將教育好幾代人,為反封建斗爭奠定了理論基礎,為即將到來的資產階級大革命武裝了法國人民的頭腦。
在資產階級大革命後,伏爾泰的骨骸被移葬到偉人公墓。
===========================================================================================
啟蒙運動是18世紀西方資產階級繼文藝復興之後所進行的第二次反對教會神權和封建專制的文化運動,追求政治和學術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學技術,把理性推崇為思想和行為的基礎。「啟蒙」一詞,德語為Aufkl�rung,英語為Enlightenment,意為啟迪,在啟蒙運動中引申為用近代哲學和文藝的文化知識的光輝照亮被教會和貴族專制的迷信與欺騙所造成的愚昧落後的社會,恢復理性的權威。啟蒙運動不僅在文化部門展開,同時也涉及經濟、政治、法律、科學、哲學乃至社會制度和社會風尚等各個方面。
啟蒙運動發生在法國路易十四逝世之後,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之前。文藝復興雖然從13、14世紀到15、16世紀已將反對教會和封建統治的斗爭進行了三、四百年,但是基督教會和封建貴族在歐洲統治了千餘年,根深蒂固;當時工商業還沒有大規模地發展,資產階級還處於無權地位,力量薄弱,沒有徹底的革命性,容易和反動勢力妥協。西歐各國社會發展很不平衡。法國在17世紀處在所謂「偉大世紀」即路易十四的世紀,也是封建貴族和教會高級僧侶聯合專制的勢力最盛的世紀。資產階級和平民合為「第三等級」,還處於無權地位。文化和教育完全掌握在天主教的耶穌會僧侶手裡,獨尊《聖經》和少數拉丁古典著作。一般民眾處於相當愚昧的狀態。這就是啟蒙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
18世紀,經濟和政治的形勢開始有很大的轉變。法國和英國隔海相望,法國比英國在經濟和政治方面落後了一個世紀。英國已擁有海上霸權,工商業發達;資產階級已走上政治舞台,開始進行產業革命;工人階級日漸活躍;政治上興起憲章運動,奠定了議會民主制基礎。文學上在莎士比亞之後出現了理查遜和斯特恩等人的以市民為主人公的新型小說。法國網路全書派領袖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等曾留居英國。他們與英國經驗派哲學家洛克和休謨等人結下親密的友誼。他們都欣賞英國的三權鼎立和議會民主制。啟蒙思想家狄德羅編纂法國《網路全書》(即《網路全書,或科學、藝術與手工藝大詞典》)曾受到英國張伯斯主編的傳播近代哲學科學知識的《網路全書》的啟發。
在法國網路全書派活動的20年中,他們一直不斷地受到反動勢力的反擊和迫害,有些人被關進監獄,有些人被迫流亡到國外。網路全書被禁止發行,或被燒毀。當時檢察官在最高法院對網路全書派進行公訴中提出的罪名是「他們形成一個集團,為著擁護唯物主義,摧毀宗教,鼓吹獨立自由和敗壞風俗」。但網路全書終於在1772年問世。1789年,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大革命。網路全書派領袖之一孔多塞參加了這次革命,被選入革命政府任法院議員,革命中兩次「人權宣言」都宣布人權是人類自然的(即生而就有的)權利,包括「平等、自由、安全和財產」四大項,體現了網路全書派的理想。由此可見,啟蒙運動為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備。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的引論中指出,「現代社會主義……就其理論形式來說,它起初表現為18世紀法國偉大啟蒙學者所提出的各種原則的進一步的、似乎更徹底的發展」。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法國浪漫主義學運動的領袖。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身世】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南部的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1831年發表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卜賽藝人在廣場上表演歌舞,有個叫埃斯梅拉達的吉卜賽姑娘吸引了來往的行人,她長得美麗動人舞姿也非常優美。
這時,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弗羅洛一下子對美麗的梅拉達著了迷,他內心燃燒著情慾之火,瘋狂地愛上了她。於是他命令教堂敲鍾人,相貌奇醜無比的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搶來。結果法國國王的弓箭隊長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達,抓住了伽西莫多。他把敲鍾人帶到廣場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賽姑娘不計前仇,反而送水給伽西莫多喝。
敲鍾人雖然外貌醜陋,內心卻純潔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達,也愛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達對法比一見鍾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悄悄在後面跟著,出於嫉妒,他用刀刺傷了法比,然後逃跑了。埃梅斯拉達卻因謀殺罪被判死刑。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從絞刑架下搶了出來,藏在巴黎聖母院內,弗羅洛趁機威脅吉卜賽姑娘,讓她滿足他的情慾,遭到拒絕後,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無辜的姑娘被絞死了。伽西莫多憤怒地把弗羅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擁抱著埃斯梅拉達的屍體也死去了。
小說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斗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斗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法國浪漫主義學運動的領袖。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身世】
雨果1802年生於法國南部的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崙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出小說 。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對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830年,雨果的劇本《歐那尼》在法蘭西院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雨果贊美了強盜的俠義和高尚,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傾向。
1830年7月,法國發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中犧牲的英雄。
1831年發表的《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小說的情節曲折離奇,緊張生動,變幻莫測,富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卜賽藝人在廣場上表演歌舞,有個叫埃斯梅拉達的吉卜賽姑娘吸引了來往的行人,她長得美麗動人舞姿也非常優美。
這時,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弗羅洛一下子對美麗的梅拉達著了迷,他內心燃燒著情慾之火,瘋狂地愛上了她。於是他命令教堂敲鍾人,相貌奇醜無比的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搶來。結果法國國王的弓箭隊長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達,抓住了伽西莫多。他把敲鍾人帶到廣場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賽姑娘不計前仇,反而送水給伽西莫多喝。
敲鍾人雖然外貌醜陋,內心卻純潔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達,也愛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達對法比一見鍾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悄悄在後面跟著,出於嫉妒,他用刀刺傷了法比,然後逃跑了。埃梅斯拉達卻因謀殺罪被判死刑。伽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從絞刑架下搶了出來,藏在巴黎聖母院內,弗羅洛趁機威脅吉卜賽姑娘,讓她滿足他的情慾,遭到拒絕後,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無辜的姑娘被絞死了。伽西莫多憤怒地把弗羅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擁抱著埃斯梅拉達的屍體也死去了。
小說表現了雨果對封建政府和教會的強烈憎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斗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的斗爭,他寫政治諷刺小冊子和政治諷刺詩,猛烈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這時期,他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
主要作品】
1827: 《克倫威爾》(Cromwell) (劇本)
1829:《東方詩集》(les Orientales) (詩)
1830:《歐那尼》 (Hernani) (戲本)
1831:《鍾樓怪人》(即《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小說)
1838:《呂布拉》(Ruy Blas) (劇本)
1853:《懲罰集》 (les Chatiments) (詩)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詩)
1862:《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說)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說)
1859-1883:《世紀傳說》(la Legende des siecles) (詩)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說)
⑩ 誰是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
莫泊桑
全名居伊·德·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 )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法國作家,被稱為短篇小說巨匠,他一生寫的短篇小說將近300多篇,代表作有《項鏈》、《羊脂球》、《我的叔叔於勒》、《漂亮朋友》等,這些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構思別具匠心,情節變化多端,描寫生動細致,刻畫人情世態惟妙惟肖,令人讀後回味無窮。 莫泊桑於1850年8月出生在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狄埃卜城附近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的祖輩都是貴族,但到他父親這一代時沒落了,父親做了交易所的經紀人。他的母親出身於書香門第,愛好文學,經常對文學作品發表議論,見解獨到。莫泊桑出生不久,他的父母由於經常鬧矛盾而分居了,他和母親住在海邊的一個別墅里。幼年時的莫泊桑喜歡在蘋果園里遊玩,在草原觀看打獵,喜歡和農民、漁夫、船夫、獵人在一起聊天、幹活,這些經歷使莫泊桑從小就熟悉了農村生活。從童年時代起,母親就培養他寫詩,到兒子成為著名作家時,她仍然是莫泊桑的文學顧問、批評者和助手,所以他的母親是他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第一位老師。另一位為莫泊桑走上文學道路打下基礎的是他13歲在盧昂中學學習時的文學教師路易·布耶。路易·布耶是一個著名的巴那派詩人,他經常指導莫泊桑進行多種體裁的文學創作。 1870年,莫泊桑中學畢業後到巴黎入大學學習文學。這一年普法戰爭爆發,他應征入伍。在軍隊中,他親眼目睹了危難中的祖國和在血泊中呻吟的兵士,心裡十分難過,他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下來,以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1871年,戰爭結束後,莫泊桑退役回到巴黎。 1878年,他在教育部工作之餘開始從事寫作。那時,他的舅舅的同窗好友,大文學家福樓拜成為莫泊桑文學上的導師,他們兩人結下了親如父子的師徒關系。莫泊桑通過自己的導師,認識到了許多社會名人,福樓拜決心把自己創作的經驗傳授給莫泊桑。莫泊桑非常尊重嚴師的教誨,每篇習作都要送給福樓拜審閱。福樓拜一絲不苟地為他修改習作,對莫泊桑的不少作品表示贊賞,但勸他不要急於發表。因此,在70年代裡,莫泊桑的著述很多,但發表的卻很少,這是他文學創作的准備階段。他以《羊脂球》(1880)入選《梅塘晚會》短篇小說集,一躍登上法國文壇,其創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間,他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一生》(1883)、《俊友》(1885)、《溫 泉》(1886)、《皮埃爾和若望》、《像死一般堅強》(1889)、《我們的心》(1890)。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國的黑暗內幕內閣要員從金融巨頭的利益出發,欺騙議會和民眾,發動掠奪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國主義戰爭;抨擊了統治集團的腐朽、貪婪、爾虞我詐的荒淫無恥。莫泊桑還創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說,在揭露上層統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會風氣的同時,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莫泊桑
短篇的主題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是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如《項鏈》、《我的叔叔於勒》;第二是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贊頌其正直、淳樸、寬厚的品格,如《歸來》;第三是描寫普法戰爭,反映法國人民愛國情緒,如《羊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說布局結構的精巧、典型細節的選用、敘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文筆,都給後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另外,他敏銳的觀察也是令人稱道的,自從他拜師福樓拜之後,每逢星期日就帶著新習作,從巴黎長途奔波到魯昂近郊的福樓拜的住處去,聆聽福樓拜對他前一周交上的習作的點評。福樓拜對他的要求非常嚴格,首先要求他敏銳透徹的觀察事物。莫泊桑遵從師教,逐漸善於發現別人沒有發現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後來,當他在談到作家應該細致、敏銳的觀察事物時,說必須詳細的觀察你想要表達的一切東西,時間要長,而且要全神貫注,才能從其中發現迄今還沒有人看到與說過的那些方面。為了描寫燒的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樹,我們就需要站在這堆火或這棵樹的面前,一直到我們覺得它們不再跟別的火焰和別的樹木一樣為止。」 一次,福樓拜還建議莫泊桑做這樣的鍛煉騎馬出去跑一圈,一兩個鍾頭之後回來,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記下來。莫泊桑按照這個辦法鍛煉自己的觀察力有一年之久。此外福樓拜還讓他聽街上的馬車聲來訓練觀察力。 1880年,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發表了,它使莫泊桑一鳴驚人,讀者稱他是文壇上的一顆新星。從此,他一躍登上了法國文壇。莫泊桑的絕大部分作品是從這時到1890年的10年間創作的。此間,他寫成短篇小說約300篇,長篇小說6部,還寫了3部游記、1部詩集及其它雜文。 莫泊桑的作品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除了《羊脂球》(1880),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於勒》(1883)、《米隆老爹》(1883)、《兩個朋友》(1883)、《項鏈》(1884)及《西蒙的爸爸》、《珠寶》、《小步舞》、《珍珠小姐》等在內的一大批膾炙人口、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他共創作了6部長篇:《一生》(1883)、《俊友》(又譯《漂亮朋友》,1885)、《溫泉》(1886)、《皮埃爾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堅強》(1889)和《我們的心》(1890),其中前兩部已列入世界長篇小說名著之林。 屠格涅夫認為他是19世紀末法國文壇上「最卓越的天才」。托爾斯泰認為他的小說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鮮明的愛憎」,他之所以是天才,是因為他「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樣子而是照事物本來的樣子來看事物」,因而「就能揭發暴露事物,而且使得人們愛那值得愛的,恨那值得恨的事物。」左拉:他的作品「無限地豐富多彩,無不精彩絕妙,令人嘆為觀止」。恩格斯:「應該向莫泊桑脫帽致敬。」 因為他的短篇聞名世界,他在長篇小說創作上的成就以至於因此被湮沒。其實,他不但是個短篇小說的高手,在長篇小說創作上也頗有建樹。他繼承了巴爾扎克、司湯達、福樓拜的現實主義傳統,在心理描寫上又開拓出新路。《漂亮朋友》就是他的一部長篇代表性作品。莫泊桑不滿足於短篇小說所取得的成就,在他聲譽鵲起後,他經常涉足上流社會,開闊了眼界,便想到從更廣闊的背景上去反映社會現實,長篇小說給他提供了一個得心應手的工具。從第一部長篇《一生》到第二部長篇《漂亮朋友》,他的筆觸已經從個人生活投向新聞界和政界,具有豐富得多的內容,堪稱一部揭露深刻、諷刺犀利的社會小說。 他勤奮地創作了一生。莫泊桑有神經痛的徵兆,他長期頑強的與病魔斗爭,堅持寫作,巨大的勞動強度與未曾收斂的放盪生活,使他逐漸病入膏肓。直到1891年,他已不能再進行寫作,在遭受疾病殘酷的折磨之後,終於在1893年7月6日逝世,享年僅43歲。 他雖然只活了43歲,卻留下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說與6部長篇小說,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是帶病之軀進行寫作的,這已經是可令人驚嘆的了;何況,一兩個世紀以來,他的小說創作一直保持著不朽的藝術魅力。他在短篇小說方面的巨大成就,是他贏得了「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名,他的長篇小說也擁有億萬讀者,並不斷被改編成電影,風靡全球。
編輯本段創作特色
莫泊桑
莫泊桑的三百五十多中短篇小說從題材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反映普法戰爭的:在這類題材的作品裡,莫泊桑揭露了普魯士侵略者的殘暴與野蠻;法國軍隊的無能,歌頌了法國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者的愛國精神如《羊脂球》(1880)、《米隆老爹》(1883)(必讀)、《兩個朋友》(1883)等。《羊脂球》是寫被敵軍佔領的里昂城裡十幾位居民同乘一輛馬車出逃的故事。一輛馬車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作者通過乘客們出逃的不同原因,一路上的表現,特別是對羊脂球前後不同態度的變化,表現了他們不同的社會身份和性格特徵。 2.描寫資產階級世俗生活,揭露資產階級道德墮落的,如《項鏈》(1884)、《戴家樓》(1881),表現世人貪圖錢財而不注重親情的《我的叔叔於勒》(1883),描寫小市民吝嗇的《雨傘》(1884)等。 3.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貧困痛苦以及優秀品質等,如《西蒙的爸爸》(1881)、《一個女長工的故事》(1881)等。 莫泊桑中短篇小說的特色 逼真、自然,是莫泊桑在短篇小說創作中追求的首要目標。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無藝術,也是他現實主義小說藝術的重要標志。較之於19世紀前期巴爾扎克、斯湯達與梅里美,莫泊桑的短篇已經擺脫了任何程度的浪漫主義色彩,更拋棄了傳奇小說的一切手法。他的短篇小說構思別具匠心,情節變化多端,描寫生動細致,刻畫人情世態惟妙惟肖,令人讀後回味無窮。 1、在選材上,莫泊桑對特殊的、奇特的事件不感興趣,他的短篇都以日常生活故事或圖景為內容,摹寫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世態。平淡准確一如現實生活,沒有人工的編排與臆造的戲劇性,不以驚心動魄的開端或令人拍案叫絕的收尾取勝,而是以一種真實、自然的敘述藝術與描寫藝術吸引人。由於作者觀察精細、善於開掘,卻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實和社會的本質。篇幅雖短,蘊含極深,平淡小事,意義不凡。給人以以小見大的藝術享受。 2、情節並不復雜,但構思布局非常精妙,別具一格。 A.莫泊桑在有的作品中,甚至不用情節作為短篇的支架與線路,他總以十分纖細、十分隱蔽、幾乎看不見的線索將一些可信的小事巧妙地串聯起來,聰明而不著痕跡地利用最恰當的結構上的組合,把主要者突出出來並導向結局。如《一家人》,一個公務員家庭從頭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晚上所發生的日常生活,不是一個故事,而是某種現實。情節淡化與生活圖景自然化,是現代小說的一個特點。 B.有的採取矛盾「層遞法」,通篇小說起伏跌宕,或一開始就造成極大的懸念,然後出人意料的急劇轉折。多姿多彩、生動有趣。 3、在表現形式上,莫泊桑是爐火純青的技藝的掌握者,他不拘成法、不恪守某種既定的規則,而自由自在地運用各種方式與手法。在描述對象上,有時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有時是事件的某個片段,有時是某個圖景,有時是一段心理活動與精神狀態。既有故事性強的,也有情節淡化的甚至根本沒有情節的。既有人物眾多的,也有人物單一的,甚至根本沒有人物的。在描述的時序上,有順敘、有倒敘、有插敘,有目前與過去兩重時間的交叉。在描述的角度上,有客觀描述的,也有主觀描述的,有時描述者有明確的身份,有時又身份不明。描述方式的多樣化與富於變化,提高了敘述藝術的水平,大大豐富了短篇小說的描述方式。 4、採用自然樸素的白描手法,寫景狀物能抓住神髓,細致,准確傳神。 5、人物形象的自然化與英雄人物的平凡化。通過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狀態與在一定境況情勢下必然有的最合理的行動、舉止、反應、表情,來揭示出其內在的心理與性格真實。不迴避英雄人物身上的可笑之處與缺點錯誤。人物性格都是通過情節開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很少斧鑿痕跡。 6、語言規范、優美、清晰、簡潔、准確、生動。 莫泊桑小說中所體現的思想 莫泊桑從叔本華那裡接受了事物永無休止地消逝,時間不斷地分崩離析的悲觀看法。對「逝去的事物,逃遁的事物,我們沒有達到卻消失了的事物,我們永遠不能達到的事物」產生的苦惱,像水印一樣印在他的全部作品裡。他否認人類有天才,因為人不過是一頭野獸,僅僅高於其他野獸而已:「我們一無所知,我們什麼也猜不透,我們什麼也想像不出。」他認為,哲學對各種問題給的是荒唐可笑的解釋,我們都得不到問題的解答;科學也無法達到了解世界;宇宙受到盲目的、不可知的力量支配;進步只是一種幻想;宗教不過是一種欺騙,他否認天主存在。
編輯本段個人作品
莫泊桑的作品絕大部分都是在1880年至1890年之間寫成,共出版27部中部短篇小說和6部長篇小說。主要代表作是《一生》(Une vie)和《俊友》( 又譯作《漂亮朋友》)《一生》(1883)描繪了貴族少女幻想破滅的凄慘的一生,通過約娜的悲慘事件反映出了在資本主義經濟和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沖擊下,土地貴族生活方式中必然崩潰與瓦解。《漂亮朋友》(1885)通過對冒險家杜洛阿利用女人為進身之階,發跡過程的描寫,反映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政治生活的黑暗與腐敗,資產階級的淫盪,特別是報界的污穢。
《幸福》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
1880 《羊脂球》
1881 《一家人》
1882 《騙局》
1882 《遺囑》
1883 《我的叔叔於勒》
1883 《米隆老爹》
1883 《兩個朋友》
1883 《花房》
1883 《騎馬》
1883 《怪胎之母》
1883 《不足為奇的悲劇》
《孤兒》
1884 《項鏈》
1884 《保護人》
1884 《歸來》
1884 《小酒桶》
1884 《衣櫥》
1884 《老人》
1884 《索瓦熱大媽》
1879 《西蒙的爸爸》
《珠寶》
1882 《小步舞》
1886 《珍珠小姐》
1883 《一生》
1885 《俊友》(又譯《漂亮朋友》)
1885 《圖瓦》
1886 《溫泉》
1886 《隱士》
1887 《皮埃爾和若望》
1887 《流浪漢》
1889 《像死一般堅強》
1890 《我們的心》
《菲菲公主》
《鄉村一日》
名言
1 莫泊桑
.世上不知有多少人,為著疏懶誤了自己的人生。奮發,活動。做事,談話考慮問題之類,對某種人是很困難的事。 2.只要有一種無窮的自信充滿了心靈,再憑著堅強的意志和獨立不羈的才智,總有一天會成功的。 3.世上真不知有多少能夠成功立業的人,都因為把難得的時間輕輕放過而致默默無聞。 4.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好,也不是那麼壞。 5.宗教,就是為了要塞滿天國的財庫,而讓人們松開他們的錢袋口,或是使口袋變成空無一物的東西。 6.魅力,眼神,微笑,語言是女人用來淹沒男人和征服男人的洪流。 7.人生活在希望之中。舊的希望實現了,或者泯滅了,新的希望的烈焰隨之燃燒起來。
編輯本段《莫泊桑拜師》
莫泊桑是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他從小酷愛寫作,孜孜不倦地寫下了許多作品,但這些作品都是平平常常,沒有什麼特色。莫泊桑焦急萬分,於是,他去拜法國文學大師福樓拜為師。 一天,莫泊桑帶著自已寫的文章,去請福樓拜指導。他坦白地說:「老師,我已經讀了很多書,為什麼寫出來的文章總感到不生動呢?」 「這個問題很簡單,是你的功夫還不到家。」福樓拜直截了當地說。 「那——怎樣才能使功夫到家呢?」 莫泊桑急切地問。 「這就要肯吃苦,勤練習。你家門前不是天天都有馬車經過嗎?你就站在門口,把每天看到的情況,都詳詳細細地記錄下來,而且要長期記下去。」 第二天,莫泊桑真的站在家門口,看了一天大街上來來往往的馬車,可是一無所獲。接著,他又連續看了兩天,還是沒有發現什麼。萬般無奈,莫泊桑只得再次來到老師家。他一進門就說:「我按照您的教導,看了幾天馬車,沒看出什麼特殊的東西,那麼單調,沒有什麼好寫的。」 「不,不不!怎麼能說沒有什麼東西好寫呢?那富麗堂皇的馬車,跟裝飾簡陋的馬車是一樣的走法嗎?烈日炎炎下的馬車是怎樣走的?狂風暴雨中的馬車是怎樣走的?車上坡時,馬怎樣用力?車下坡時,趕車人怎樣吆喝?他的表情是什麼樣的?這一些你都能寫得清楚嗎?你看,怎麼會沒有什麼好寫呢?」福樓拜滔滔不絕地說著,一個接一個的問題,都在莫泊桑的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從此,莫泊桑天天在大門口,全神貫注地觀察過往的馬車,從中獲得了豐富的材料,寫了一些作品。於是,他再一次去請福樓拜指導。 福樓拜認真地看了幾篇,臉上露出了微笑,說:「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進步。但青年人貴在堅持,才氣就是堅持寫作的結果。」福樓拜繼續說:「對你所要寫的東西,光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能發現別人沒有發現和沒有寫過的特點。如你要描寫一堆篝火或一株綠樹,就要努力去發現它們和其他的篝火、其他的樹木不同的地方。」莫泊桑專心地聽著,老師的話給了他很大的啟發。福樓拜喝了一口咖啡,又接著說:「你發現了這些特點,就要善於把它們寫下來。今後,當你走進一個工廠的時候,就描寫這個廠的守門人,用畫家的那種手法把守門人的身材、姿態、面貌、衣著及全部精神、本質都表現出來,讓我看了以後,不至於把他同農民、馬車夫或其他任何守門人混同起來。」 莫泊桑把老師的話牢牢記在心頭,更加勤奮努力。他仔細觀察,用心揣摩,積累了許多素材,終於寫出了不少有世界影響的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