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生電影 » 電影哭泣的女人評論

電影哭泣的女人評論

發布時間: 2023-04-07 14:20:15

Ⅰ 如何評價《哭泣的女人》的結局

開篇的長鏡頭整體質感比較一般,而且因為角色只有三個人因而無法形成那種錯落有致的效果,最重要的是,這個鏡頭其實遠遠沒有交代這個家的布局,充其量說了一下女兒喜歡洋娃娃的事情。

Ⅱ 農村女子丈夫被擊斃,情人不要她,為了生活哭喪,結局怎樣

女人雖然柔弱,但當生活的重擔迎面而來時,能在苦難中賺取一點甜頭的人,往往是女人。本世紀初,桂香和她的丈夫從海底向北漂去。他們是農民,沒有文化,受不了在土裡挖坑的生活。他們來到首都北京,想在這里碰碰運氣。

兩個人和一群人在一個破舊的小院子里合租。他們要排隊洗漱,上廁所還要上公廁。更可氣的是,她老公來了北京之後,沒有學到好東西,反而學會了和一群不懂玩錢的人玩。

在《哭泣的女人》中,王貴香的舊情人不可託付,丈夫神秘猝死,老鄉們的鄙視和仇恨,這些無處不在的挫折越來越讓人絕望,有時讓人覺得比在貪婪的城市更絕望。中國人最看重的所謂土地的根,在這里被割斷了。

家裡的死人,為什麼要請人打麻將,為什麼要請外人來弔唁,人們是否在堅守和維護當地的傳統文明?這種所謂的本土文化早就被塑造成了一個空殼,只是慣性維持的鬧劇,但最大的悲劇是無人可逃。城市拒絕他們的融合,農村也拒絕他們,所以哭變得沒有意義。

Ⅲ 毛不易的這首曲子,讓我差一點錯過了這部高分的電影

兩年前聽了毛不易版的電影宣傳曲《請記住我》,只覺得平平淡淡,帶著點古怪的憂傷。

再看一眼影片名《尋夢環游記》,瞬間腦補出了一個小孩子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實現夢想的勵志故事,更沒什麼興趣。

直到最近,一個朋友再次向我推薦這部電影,也是閑來無事,便去看了。

看完必須承認,是我之前對它的誤會太深……影片的畫面特效美輪美奐,構思奇特,情節簡單而溫暖,確實一部值得看的電影。而作為其中的一個線索——音樂,也花足了心思,調配得恰如其分。既讓人贊嘆,又使人沉浸,更令人感動。

Juanita(胡安妮塔)

埃克托幫男孩米格去借參賽的吉他,不料老朋友即將被世人遺忘,也就是真正的死亡——靈魂的消失。臨「死」前老朋友想聽一聽他最愛的那首歌,埃克托撥動琴弦,悠悠地唱起了《Juanita》,為老朋友完成了最後的願望。

據說人會死三次:

第一次是心跳停止,肉體戚陸死亡;

第二次是在葬禮上被宣告死亡;

第三次便是無人記得,被永久遺忘。

如果說被遺忘才最可怕的,那麼肉體死亡是不是就沒那麼可怕了,死後還能與自己曾經的親人們團聚,甚至讓人覺得可愛溫馨。

影片的魅力也由此展現,亡靈的世界滿是骷髏頭,現實世界中讓人覺得可怕的事物到這里反而變得可愛。

骷髏頭是冷冰冰的,一旦被賦予了情感,就是溫暖的。

Poco Loco(有點瘋狂)

這是小米格人生中的首次表演。

在舞台上面對眾人的目光,他是膽怯的,而音樂和夢想給了他勇氣。

隨著前奏撥響,舞台便屬歷滾於他了。對音樂有著超強感知力和展現力的米格,贏得了觀眾的掌聲喝彩,贏得了競演對手欽佩的目光,也成功地邁出了實現夢想的第一步。

小米格本出生於音樂世家,卻因為曾祖父的原因,家族任何人都不能再提音樂,更別說以音樂高爛頃為生。從他的爺爺起,家族以做鞋為業,他的爺爺是鞋匠,他的爸爸是鞋匠,如果不是一把亡靈吉他,小米格的未來也難逃鞋匠的命運。

並不是說做鞋匠就不好,如果,他能像他的爺爺、父親那樣的以做鞋為驕傲,繼承家業,未嘗不是一種選擇。

然而,那把吉他激發了小米格骨子裡的音樂夢想。

不瘋魔不成活!

如果你不走上舞台,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棒。

La Llorona(哭泣的女人)

曲名如人,哭泣的女人,說的就是米格的曾祖母,一個被男人的夢想所拋棄的女人。

她的亡靈也一直囚禁在失去愛人的悲傷與痛恨之中。

因為米格,曾祖母意外地被送上了亡靈的舞台,已經多年不唱歌且一度對音樂忌諱頗深的她終於在舞台上找回了當年的自己。

優雅的身姿、迷人的歌聲,可以想像曾祖母當年的風姿。

正是這首歌,讓曾祖母意識到,她對音樂的熱愛其實一直都在。真想大白後,她也終於接納了丈夫埃克托。

「我們把祝福送給你,沒有條件。」

「只願你平安,願你快樂,孩子,做你想做的吧,家人們永遠是你堅強的後盾。」

是啊,所謂親情,便是無條件的信任!

Remember me(請記住我)

這首歌曲貫穿了整部影片,但我把它放到了最後來說,因為只有隨劇情發展一點一點還原當時創作者的心境時,你才會感同身受地理解這首歌。

米格也用這首歌喚起了祖母coco對其父親的記憶,兩人一同合唱:

「抱歉我只能用音樂陪伴你身旁

直到我再次擁抱你

……請記住我……」

不求你多愛我,不求你時時想起,不求你為我做任何,但求……記得我。

這溫柔的旋律展示了一個父親對女兒卑微而深沉的愛。

之所以被歌頌了無數次的親情還能讓人一次次地被感動,便是因為觸到你內心那柔軟的地方吧。

在親情面前,爭吵只是形式,愛,才是本質。

電影結束再聽這首歌,終於感受到了那樸素背後的深情,古怪背後的悲傷……

Ⅳ 《行走的人》和《哭泣的女人》的藝術重要特徵和表現手法

《行走的人》是一部由著名導演陳凱歌執導的電影,講述了一個普通人的故事,他在社會的邊緣漂泊,遊走於社會的邊緣,他的生活充滿了苦難和掙扎,他的內心充滿了悲傷和痛苦。影攔高片以深刻的視角和細膩的表現手法,描繪了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展現了他們在社會邊緣的掙扎和悲傷。

《哭泣的女人》是一部由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女人在社會的邊緣漂泊,遊走於社會的邊緣,她的生活充滿了苦難和掙扎,她的內心充滿了悲傷和痛苦。影片以深刻的視角和細膩的表現手法,飢慎描繪了一個女人的生活,展現爛衡敬了她們在社會邊緣的掙扎和悲傷。

這兩部電影的藝術重要特徵和表現手法都是以深刻的

Ⅳ 幫忙給一下畢加索的《哭泣的女人》 的觀後感

多拉·馬爾(Dora Maar)出生時叫馬科維奇(Markovitch), 有時被人稱為「哭泣的女人」。她一直被認為是畢加索許多長期情婦或妻子中最撲朔迷離的一個女人。最近臘悄,「多拉·馬爾回顧展」先在慕尼黑、後在馬賽舉辦;展覽會展出了她的個人照片、繪畫以及畢加索為她畫的肖像。最近出版的一些新書使人們重新認識到她是一位多麼有趣、多麼有造詣的人物。展覽會負責人是巴塞羅那批評家維多利亞·康巴利婭(Victoria Combalia)。豐富的展覽使我們有機會第一次評估多拉自己的藝術作品。

自1936年起,多拉與畢加索同居了近十年。但是,僅從畢加索的傳記和藝術去觀察多拉的生活和工作對她來說是不公正的。在遇見畢加索以前,她曾是一名專業攝影師,活躍在超現實主義者的圈子內;在與他分手後,她花了近二十年時間孜孜不倦地追求當一名職業畫家。然而,盡管多拉在四五十年代舉辦過個人畫展,但她猶豫不決,不想引人注目,有關她過去的詳細情況似乎快被淡忘了。她的晚年(直至她1997年八十九歲去世)都是在孤獨中度過的,有時呆在她巴黎的畫室中,有時住在畢加索為她在梅內貝斯購買的住宅里。直至1998-1999年間她住宅里的紀念品和藝術品拍賣後,她秘而不宣的許多生活細節才得以顯露出來。

多拉·馬爾專題研究最新成果中資料最豐富的渣局磨當數即將出版的由阿根廷作家阿利西亞·杜昂·奧蒂茲(Alicia Dujoune Ortiz)撰寫的書(用西班牙語、法語和德語出版)。她澄清了圍繞多拉·馬爾的許多神秘傳說。對她的研究挖掘出許多關於馬科維奇(Markouvich)(她家將Markouvitch改寫成Markovich, 以免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視作猶太人)在阿根廷度過童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上學以及十三歲後到巴黎求學的新資料。說起多拉與作家、藝術家們的關系,特別是她與畢加索之間的戀情,她的書極具原創性和權威性。

杜昂·奧蒂茲也談及多拉對神秘主義的興趣,尤其在晚年,當她篤信天主教,與超現實主義者往來密切時,情況更是如此。德國新聞記者塔尼婭·福斯特(Tania Forster)在她關於多拉·馬爾的中篇論文中涉及了對多拉朋友們的采訪,其中包括對巴爾蒂斯(Balthus)的采訪。她恰如其分地對許多早先關於多拉·馬爾與畢加索關系的報道的准確性提出了質疑。與上述兩人的作品相比,著名超現實主義權威瑪麗·安·考斯(Mary Ann Caws)的著作雖經隆重推出,但令人失望。盡管考斯對超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包括對多拉·馬爾自己創作的詩歌)有深刻的評述,但是她對多拉的攝影和繪畫的分析並不令人信服(她說多拉表現手法之所以「粗劣」,原因在於她是左撇子);同樣,她對畢加索作品的評論也難以令人信服。①考斯掩飾多拉的背景,使許多問如斗題懸而未決,因為她並不知道某些文件的存在。比如,她推斷如果多拉與畢加索的戀情並不是始於1936年8月中旬的巴黎南部,那麼我們如何解釋畢加索為多拉·馬爾所作的第一幅畫,該畫註明日期為8月1日?或者那張報紙(1936年7月8日),畢加索在上面一遍又一遍地書寫她的名字:「多拉,多拉,多拉·米婭?」再則,考斯書中標題圖片的說明文字寫得很差。特別不幸的是,考斯的出版商買斷了多拉·馬爾資料三年的圖像權,並限制其他出版物進行轉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康巴利婭信息豐富的清單,這份清單還沒有在展覽會外面銷售過。

註解:①比如她把《花園里的多拉肖像》的主角描寫為「典雅,高貴,泰然自若」;但人們可以爭辯畢加索大膽創作的這幅戶外坐著的女人根本不是一幅肖像。

Ⅵ 哪個藝術家的情人最多

畢加索一生風流倜儻,情史不斷,他的個人情史對其繪畫風格的影響,已是藝術史的顯學。1930年代畢加索旅居巴黎時,在咖啡館邂逅了一位行徑特異的女子朵拉瑪爾(Dora Maar),兩人一拍即合。不像其他露水一夜的歡場女子,瑪爾是才華洋溢的攝影師,在正式交往的七年當中,她以相機見證了經典〈格爾尼卡〉(Guernica) 的創作過程,也成了畢卡索諸多畫作的謬思。盡管最後畢加索仍另結新歡,瑪爾則受不了打擊,精神崩潰。

一般人印象中的藝術家多是情感豐富,感知敏銳,畢加索固然有旺盛的情慾,對他人卻缺乏深刻的同理心與同情心。畢加索熱衷把他的情人擺入畫中,但他真正在意的是畫布上的效果,和畫中透過轉化的自我。藝評家約翰柏傑(John Berger)在《畢加索的成敗》(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Picasso )一書中,就曾論及:「畢加索的女人畫像往往是他在她們身上發現自我的自畫像......他只能在一個女人完全反射他自己時候,完全看清自己。」

在情感世界中,畢加索沉迷色慾與權力,他拿希臘神陵備芹話中半人半獸的Minotaur形象自喻,不僅佔有情人,同時蹂躪情人。畢加索經常無的放矢奚落瑪爾,當瑪爾受了委屈哭泣時,他馬上拿出素描本畫下她哭泣的模樣。事實上,畢加索的情人們的下場都不好: 一位病死,一位精神崩潰,兩位死於自殺,還有一位不堪精神折磨,離婚後寫了本傳記,揭露畢加索的私生活。

1937年,畢加索以瑪爾哭泣模樣為本,完成了日後的立體派經典〈哭泣的女人〉。畫中的線條突兀,色彩強烈,女人的面孔破碎又扭曲,瑪爾成了藝術史上哭得最傷心的女人。不少評論家認為〈哭泣的女人〉展現了男性陽剛特質與厭女情結(misogyny),也展現了畢加索和瑪爾的權力關系:一個情場上的暴君,冷酷注視著傷心的情人,而情人盡管哭得淚眼花花,也甘心臣服在愛情的橫征暴斂。

瑪爾的確處處不是畢加索的對手。她小畢卡索整整二十六歲,她熱愛的攝影,在畢加索眼中的地位遠不如繪畫。畢卡索另結新歡後,甚至強迫兩情人彼此交友,維持三人行的關系。瑪爾因此逐漸精神失常,在崩潰邊緣,她丟了一句話給畢加索:「作為畫家你是不凡的,但道德上你是一文不值的!」

話雖如此,如今談起畢加索的成就,大家還是只說這句話的前半段,或是把這句話的順序反過來講。朵拉瑪爾,這個傷痕累累的謬思,後半輩子活在畢加索的陰影下,窮迫潦倒,鬱郁而終。除了留滾早下茶餘飯後的藝術傳奇和〈哭泣的女人〉的形象,她終究只是「藝術家的情人」之一。(文/ 可人石)

高更與他的大溪地女人

保羅·高更(PaulGauguin),與梵高、塞尚共為「後印象派」的三巨頭。作為一個劃時代的藝術家,他最厭惡的是歐洲文明,最嚮往的是「在蠻荒樂園終老,在棕櫚樹間漫步、作畫……」他終於如願以償,生命的熱情把他推向蠻荒的大溪地,把藝術品擠上世界級大師的舞台。1903年病死尺畢馬貴斯群島時,只有土著陪著他。

高更不僅是藝術大師,也是寫作能手。在大溪地時,辦過報紙《微笑》,整日攻訐駐防當地的法國人士,聊以自慰。更自費出版本書《生命的熱情何在——高更大溪地之旅》,記下他的探奇與冒險,娶當地士女的快樂日子,大溪地的風土民情等等……

大師、狂野、病死、蠻荒、探奇……把這些記號串成一個人的軌跡,試問「生命的熱情何在」?

下文摘自《生命的熱情何在——高更大溪地之旅》,保羅·高更著。

身為一個男人以及一位男性畫家,不論是私生活或是作品,高更的生活總是充滿著女人。據資料顯示,觀賞完巴黎萬國博覽會的高更曾興奮地表示:「我會建立一個熱帶畫室,歡迎大家來拜訪。」「來買一間像我們在萬國博覽會看到的茅屋……那裡的女人溫和,我想當地的女人會很願意當我的模特兒。」對於即將前往大溪地的高更,似乎不擔心自己的女人緣在異國會有所影響,他這個「蒙馬特區最行的男人」自信地前往大溪地,開始他的原始追尋。

大溪地,這塊原始傳統伴隨著新世界混雜的土地上,對於男女之間依然有著自己民族的堅持。在島上,男人與女人因著森林和海面吹來的微風強化內部,他們的肩膀和臀部都增寬增厚,不明顯的兩性分別讓他們的關系簡單化。他們終年赤裸著身體,讓彼此免除「神秘」的幻想,也免除了把愛沾染上隱晦和虐待的色彩。

男女之間的關系與其說是愛人,不如說是同志或朋友。遇上男女之間的追求時,大溪地的女人是樂意被強壯的男人所奪取的,她們的臉上充滿著驕傲及特有的自信,並以一股催促男人行動的神氣保持鎮定。在大溪地有一句話:「沒有女人的男人就不是真正的男人。」
高更的第一位女性伴侶,是位一半毛利、一半英國血統的妓女,名叫蒂蒂。蒂蒂並不是高更夢寐以求的蠻荒新娘,她對自己一半的白人血統驕傲不已。不過,對於閑晃在街上的男人而言,蒂蒂只是一位招之即來的妓女;對高更來說,也是如此,蒂蒂僅只是滿足他生理需求的對象而已。

漸漸地,高更對她愛錢如命、愛慕虛榮的態度愈來愈不能忍受,看來甩掉她是遲早的事!終於,在高更決定搬到馬太亞,蒂蒂也識趣地開始找尋新的男人。當高更住在馬太亞時,他雖然漸漸習慣了當地的生活也結識了新朋友,但是對女性反而畏之不前,也不敢有所行動。
盡管他心中寂寞難耐,鄰人給予支持,甚至大溪地的女子也給予鼓勵的眼神,他依然選擇了按兵不動。

在一次短暫的探險中,他找到了他的大溪地新娘,也就是年僅13歲的蒂哈阿曼娜,又名蒂呼拉。高更沉醉在愛情狂喜中,他甚至覺得自己有些幼稚,但和年輕的蒂呼拉在一起,他再次找回信心。這段期間,蒂呼拉理所當然地成為高更的第一模特兒,諸如畫作《亡靈窺伺》、《蒂哈阿曼娜的祖先們》以及一些木頭頭像,皆是蒂呼拉的化身。高更及蒂呼拉除了是生活上的伴侶,他們也會彼此交換著文化上的差異,尤其高更,他從蒂呼拉身上得到了珍貴的毛利宗教傳說。借著這些口述資料,高更也創作了幾幅相關的繪畫,例如《她的名字叫維拉歐馬蒂》。盡管蒂呼拉有時出現出無知、幼稚的行為,但在大體上,高更還是和她相處甚歡。

有一天晚上,蒂呼拉告訴高更她懷孕了,高更甚至興起了要留下來好好養育、教育自己孩子的念頭,不過就在此時,他遲遲未收到來自法國的匯款,因而面臨了極大的困境。於是他興起回法國的念頭,並告訴蒂呼拉只是回去處理事情,待一切結束會再回來的。不過這一別竟也是兩年後再見了……

高更之所以來到大溪地,事實上,也是大溪地的生活深深吸引了他,在這里,他見到「原始的壯麗」。而且除了作畫,他不需要從事其它煩人的工作,也可以躲開藝術家及批評家的關注及壓力。

但兩年後,也就是1895年,他再次回到大溪地時,很多事再也不能和以往並論。即使是支持土著的高更,他的行為也不比其他殖民者高尚許多。他有好幾個情人,甚至染上梅毒後,他依然在其中樂此不疲。而且這些情人僅只有十三、四歲,這種狎邪的行為不只在歐洲不容於世,即使是大溪地,也造成了人們的不安及非議。

總之,高更的生命里,女人來來去去,有些是模特兒,有些留下狂歡的余溫,有人為他生兒育女,也有人為他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我們能夠確定的是,女人絕對是高更的生命、藝術、靈感的重要泉源之一。

我不太了解Pablo Picasso.去查資料時找到的,也許藝術家的靈感正是來自於這些不太可能有結果的愛情上。

Ⅶ 哭泣的女人完整版電影

分享鏈接:

提取碼:svtq

作品相關簡介:《哭泣的女人》是2002年上映的喜劇電影,由劉冰鑒執導,廖琴、韋興坤、李龍俊等主演。

《哭泣的女人》講述貴州女子王桂香和丈夫在北京打工,繼而發生一場意外打亂了他們平靜的生活的故事。

Ⅷ 黑色的皮膚上哭泣的女人怎麼看

黑色的皮膚上哭泣的女人不能看。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黒色的皮膚上哭泣的女人因涉嫌違法內容,已經被全網禁播。黒色的皮膚上哭泣的女人是1985年3月23日在日本上映的電影。

Ⅸ 請問哪裡有「哭泣的女人(Cry Woman)」這部電影下載

http://www.mov.cn/down.php?type=1&searchkey=%BF%DE%C6%FC%B5%C4%C5%AE%C8%CB
是bt下載的,不過有的沒種子,後面幾個有種子的,建議多試幾個

Ⅹ 哭泣的女人 KU QI DE Nü REN怎麼樣

不懷好意的下了這本電影,一拉蠻粗糙的感覺,一拉到結尾,那個哭喪女人讓我又拉到了開頭,好好看了一遍。蠻真實,畢竟市井才是最能折射社會的 []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597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74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53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67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286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36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48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75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682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