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被女人掙扎的鏡頭
① 性女暴力日記的幕後花絮
《Thriller - en grym film》瑞典1974年拍攝的一部融合了限制級和暴力的CULT片。導演Bo Arne Vibenius據說曾經是費里尼的助理導演。整部電影的鏡頭風格很是另類,大量的主觀特寫和慢鏡頭,鉤織出了一部很鮮明的邪典之作。
女主角Madeleine的扮演者Christina Lindberg是一位瑞典籍美女,1950年出生,之前一直是**的當家花旦,本片自然也沒有浪費她的誘人身材。三點全露不說,甚至真槍實干。Lindberg拍攝這部《性女暴力日記》的時候已經24歲,電影中扮演角色的年齡設置是個15歲的少女。這個擁有魔鬼身材、天使面孔的瑞典美女勝任有餘。嬌小的身材、稚嫩的面龐、清澈的雙瞳、柔順的長發……沒有人會想像的出這個女人已經過了二十四歲。
無奈的是,這部CULT片的主要噱頭還是圍繞著限制級、暴力,所以上映後也並未給Lindberg帶來期待中的轉型。其後不久,她便正式退出了影視圈。
導演對鏡頭的表現手法太另類了,從畫面顏色到鏡頭走位都很有實驗風格。比如被暴力捶打者嘴角流出(或者說是噴出)的血都是用慢鏡頭來表現,可以看到從嘴中打出來,飛到半空中的牙齒。血流如注,卻緩慢的傾瀉出去。子彈射入人體,血在慣性力的推動下,呈現某個有跡可循的角度噴濺出去。可以看清任何掙扎的瞬間,加深死亡的表現力度。
有的人不喜歡這部電影,認為無非是一部藉助復仇為電影主題的限制級片,且人物變化、性格強弱轉換不合邏輯。對於一部誕生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CULT之作,後世看來,本就可以大膽設想和猜測其用意的。那個時期的電影無章法可循,況且所謂邪典就是亦正亦邪,沒有標準的。簡單拎出電影的故事去理解整部電影,還是不夠客觀。電影是濃縮了文學、戲劇、音樂、雕塑、繪畫和建築之外的第七門藝術。並沒有人規定導演只能遵循其中一個元素去拍攝電影,反之亦然。
影片後半段為Madeleine的復仇之旅,很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個女孩制服並擺脫了警察的圍捕,駕駛著他們的警車去阻擊另外的仇人。也就是說,每一次犯案都是駕駛著警察前往的。電影最開始,就是一輛警車緩緩駛進畫面,而在這個城市治安巡邏的過程中,幼年的Madeleine卻在開放的公共場合遭到性侵害,兇手最後因為精神診斷免於刑法。開始的受害者Madeleine在電影的後半段扮演了「執法者」的責任,她駕駛警車行駛在郊區的小路上,警燈閃爍,看似代表著公證(巡邏),可光天化日之下又有多少罪惡是被掩蓋的呢?徒有其名的不僅僅是責任,還有正義。
Madeleine終於抓住了當初誘拐自己的男人,她給他設計了一個頗具黑色幽默的死亡方式。把男人埋在瓦礫中不得動彈(之前用手槍已經打斷了男人的兩條腿),然後脖子勒上繩索,繩索的另一頭綁在馬匹的馬鞍上面。日頭炎熱,Madeleine把一桶水放在馬匹前一米多的位置,只要馬口渴,便會挪步上前喝水,男人脖子上的繩索就會拉緊,然後窒息而亡。
Madeleine把一切安排妥當,便坐在男人面前,等著馬的挪步。陽光下,她面無表情的看著這個毀掉她生活的男人。或者說,Madeleine的生活早在她幼年時候的性侵害中就被破壞了,她不會說話,喪失了表達的能力。對於**她一開始是躲避的,躲避在農場。但是罪惡無時無刻不是在潛移默化中浮現,以暴制暴成了唯一救贖的手段。
電影結尾,Madeleine駕駛著那輛警車緩緩離去。
《殺死比爾》的藍本!不知昆汀《殺死比爾》是否從中獲取靈感,有還是沒有?值得大家思考。
② 為何電影中受刑的鏡頭中那些坐老虎凳的女烈士在受刑時不會掙扎,好像很老實一樣
你是看國產電影么?那這太正常,我覺得國產電影比起歐美大片,在體現痛苦時太過函蓄。比如說外國的一些戰爭片,有人中彈,那種痛苦是撕心裂肺的,而你反觀國產那些打仗電影,中了幾槍比沒中搶還神勇。畢竟拍電影是拍電影嘛,對不對
③ 血肉之花的影片評價
總的來說是一部血腥的科教片。一個穿著日本古代武士服、塗脂抹粉的男人,以製造一件藝術品的嚴謹態度,把一個女人麻醉後,用大大小小的刀和剪刀按各部分進行肢解並分類歸檔,手歸手,腳歸腳,胳膊歸胳膊,腿歸腿,很整齊的排排放好,就放在那個女人光禿禿的軀干兩側;然後切下了那個女人的頭;最後挖出她的眼珠子,還很柔情地舔了一下。 說是科教片,是因為我以前一直以為要肢解一個人,只要有一
把刀就可以了,如今才知道僅僅有一把刀是不完美的,鋒利的剪刀可以輕松地剪斷筋鍵、神經、血管等等諸如此類絲絲拉拉的東西,不同的部位也需要不同長度的刀來完成,以保證切口的整齊,因此其實這項工作的技術含量是很高的。
另外,一項科學的肢解顯然應該就象片中所演示的順序那樣,從末端到主體,從零到整,層層推進,有序進行。記得肢解手和胳膊的時候,每一刀下去,那個女人的頭都會掙扎著轉動,一個微啟的紅唇的特寫。
片子的最後,那位仿日本武士向攝影鏡頭公開了他的全部收藏:一大群早已腐爛的、爬滿了白蛆的、交錯著懸掛在植物上的人頭和殘肢。
描述分割人體的該集作品雖然是最令人反感和震驚的作品,但其在日本B級恐怖片發展史上可說意義重大,其後的日本噴血片經典《切膚之愛》《殺手阿一》等等都是直接承襲此類分割特色而發揚光大。
本部作品同樣採用加以改進的偽鼻煙膠卷的宣傳手段,宣稱片子是導演日野日出志以前得到的不能輕易公開的真實殺人錄像,片尾又加上罪犯繼續在大街尋找下一個受害人的鏡頭,並加以注釋:以上內容為8mm攝像所得,按照內容分析,兇手至少有行凶與拍攝兩個人,相信遇害的女性已經有相當的數量,據稱警方已極其秘密的展開搜查,不遠的將來日本犯罪史上空前的獵奇殺人事件就要被揭曉雲雲。
該部作品作為相當重口味的噴血片也成為日本影視史上第一部限制指定影片,片頭明確標有本片含有大量殘酷虐待的鏡頭,禁止向不滿15歲的人銷售和租賃等話語,也是當時反而更加吸引人眼球的一點話題。
該集影片拍攝完畢後,工作組「故意」把影片中沾滿血肉粘粘糊糊的床非法丟棄在河中,造成附近警署以為發生血案造成一定轟動效應,更是系列狂熱支持者嘴邊的話題。
當該集影片之後流傳並在歐美非公開發行時,觀看此片的美國著名演員、喜好噴血重口味的壞男孩查利.希恩(Charlie Sheen)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堅持認為這是一部真正的鼻煙膠卷,之後傳出他曾向美國FBI匯報事件並有所調查之事,此傳聞的真實性當時已不可考,只是成為系列狂熱支持者嘴邊的又一經典話題而已。
PS:演藝家庭出身的查利.希恩是《野戰排》《華爾街》等片的男主角,由於緋聞、吸毒等的殘害,最終回到B級恐怖片之路。
有很多朋友說,電影《血肉之花》拍得是一個女孩被活生生的肢解的全過程的,而且內容是真實的。也就是說,真的有一個女孩在攝影機前被肢解了。聽的我毛骨悚然。
可當我看完後,我得出的結論是:這絕對不是真的。
原因1:直到被砍頭女人都是活著的,這絕對是不可能的。女人被砍下了手和腿,手和腿上的動脈血管肯定被割斷了,女人會很快血竭而亡,絕對不可能撐到最後。
原因2:血漿的顏色呈鮮紅色,這也是不可能的。獻過血的都知道,血液是暗紅色的,而片中的血液是鮮紅色的。當然,動脈血管的血是鮮紅色的,但是動脈血管的出血方式是噴射,不可能像片中那樣平靜的流出。
原因3:兇手將大量屍體藏在家裡,屍體的惡臭肯定「十里飄香」鄰居肯定會因為惡臭而報警,事情很快就會敗露,不可能連殺那麼多人。當然也可能是兇手住在郊外弄的荒郊房,那就另當別論了,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看,兇手應該迅速將屍塊處理掉,絕不會大搖大擺的放在家裡。從變態心理學的角度看,變態心理是有間歇性的,當他清醒的時候會自動轉到犯罪心理學的范疇裡面,是不太可能把屍體擺在家裡的。把屍體當戰利品擺在家裡的這種事只有恐怖電影里的人才會干,現實中發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原因4:最後展現的在屍體嘴裡爬出的粉紅色長條蠕蟲稍有常識的人都能看出,那是蚯蚓。試想,屍體上的蛆是蒼蠅的傑作是合情合理的,大量的蚯蚓是怎麼來的呢,也像蛆蟲一樣是「空降兵」嘛?另外,蚯蚓吃屍體嗎?這也有待考查。
原因5:如果是殺人全過程記錄,那鏡頭肯定是紀錄性質的居多:長鏡頭、全景。而本片的鏡頭分切的痕跡很明顯,顯然是事先有考慮的,導演的痕跡很重。而且譬如兇手拉開「藏屍間」的鏡頭組接痕跡很明顯,而且剪輯點很明顯,所以「實況錄像」的可能微乎其微。
原因6:兇手用白布蓋住女人的身體,整個肢解過程女人「三點」保護的很好,絲毫沒有露點的鏡頭,這很讓人費解。如果是女演員要求導演保護自己的私處,這可以理解。但請大家想想當時的情景吧,殺人肢解啊,怎麼可能還考慮保護受害者三點呢?這很不可思議啊!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這是一部拍攝水平一般的恐怖電影,和《電鋸驚魂》系列差不多的分級。不太可能是「實況錄像」。以上意見純屬一家之言,各位聰明的網友根據影片肯定能得出自己的結論,如有願意交流的,在下洗耳恭聽!
④ 什麼電影有女人被打暈或迷暈的鏡頭
很多了《李連傑之笑傲江湖》《十兄弟》《古惑仔之猛龍過江》驚悚片電影、喜劇片電影 這些類都有差不多
⑤ 求女人被掐住脖子然後慢慢提起且有腳部掙扎描寫的電視劇或動漫電影
仙劍奇俠傳三重樓掐紫萱
⑥ 一部暴力與性的比利時老電影,為何斬獲戛納電影節兩獎
人咬狗》被稱做禁片,但西方國家禁映的國家大概只有瑞典。
曾有新聞稱美國校園槍擊案兇手由於多次觀看該影片,崇拜主角,所以槍殺他人。
影片開始,老火車聲音圍繞下,男主在絞殺一位陌生女人。女人的掙扎,男人的無情,黑白的影片,搖晃的鏡頭,清冷的色調。這似乎在訴說著它是一部暴力美學的cult film。
影片以偽紀錄片的形式展開,人工手持鏡頭的拍攝下,搖晃的鏡頭,角色的真實近距離感,講述了一個攝像組拍攝一個藝術家般的連環殺手(男主),拍攝男主的殺人過程,然後一起犯罪的黑色幽默電影。
這部影片由比利時三名電影學院的學生完成,戛納電影節獲獎兩次,歐洲電影節提名兩次,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獲獎一次。
這部影片能使人大笑,而笑後又叫人反思自己為什麼看到別人被殺戮而能大笑。一部暴力和性充斥的影片卻能叫人發笑,它能叫人反思自己的內心深處隱藏的性格。
影片的結構很簡單,就是不斷的殺人,然後走向毀滅。男主殺死火車上的女人,向鏡頭講述如何跑屍;殺死郵差,向鏡頭講述假扮郵差殺人;殺死無辜的過路人;殺死黑人,向鏡頭表示自己的極端種族歧視。殺死獨居老人,向攝影組講述如何找到藏的錢;無端與另一人發生槍戰,攝影組一人被搶殺;殺死一家三口,向攝像組表示自己很少殺小孩,沒有油水;取錢時遭遇槍殺,反殺對方並且殺死遇到的另一個攝像小組;殺死一對正在做愛的夫妻,並將其殘忍解剖;男主生日時,槍殺自己的朋友;最終男主和攝像組死於他人槍下。
這樣概述來顯得粗暴簡單,但是影片的鏡頭處理,情節的戲劇張力,動作的美感,黑白的冷色調,使暴力變得藝術化。
還有一個貫穿電影的性,男主喝醉時的赤裸裸地說著生殖器官,匍匐在垃圾堆上做著做愛的動作,看四個女人裸舞的老電影,強奸別人的妻子。
這被人們遮住的性就直接了當的被他拿到明面上來講,他表達著原始的如同動物般的性,未開化的文明狀態的感覺。但電影中男主的狂放和肆意,以及自己在強奸別人時說要像鳥兒回巢一樣溫暖,使得影片中的性的無節製表達也不那麼羞恥。
這部影片中使得一切藝術化的根源在於男主的藝術靈魂。他會鋼琴,彈奏時向為上流社會的紳士,他會作;,喜歡歌白蘭地,會穿西裝,會梳優雅的頭發;會談自己喜歡的畫家,喜歡的演員,痴迷的畫,會唱歌。
這一切多像個上流的藝術家。可是他又是一個滿嘴都是性的殺手。
這部電影能使人大笑,原因可能在於它能夠減輕觀眾內心深處由陰影原型所激發的嗜血沖動。畢竟,從心理學角度講,人們內心深處確實有一種對暴力的迷戀,人們似乎喜歡看到別人受到傷害而自己安然無恙的場面。
也能從移情的角度來說,把死亡焦慮轉移到他人身上,逐漸接受人終將要死的這一宿命。欣賞人受難時的場面的興趣超出了犯罪和暴力本身的吸引力,可以肯定的說,只要有機會,人們就會駐足觀看一個受難人或其它災禍。
整部影片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所描述的是服從快樂原則的本我,本我即是放縱原始的慾望,原始的慾望包括性本能和死本能,恰好是影片的兩大元素。死本能不是表現一種求死的慾望,而是派生出種種破壞力和攻擊力。
影片通過電影釋放死亡焦慮,而觀眾則通過看電影釋放這種焦慮,這正是暴力美學存在的心理機制。
影片中的攝像組從觀眾到幫凶,既說明了他們的本我被激活,引誘,也表明他們看多了殺戮也對殺戮的麻痹。這值得我們反思如何能更好的做到超我。
影片中男主的性格過分的自我和偏執的驕傲,當服務生告訴他,他點的餐不是最明智的,他一口回絕,並將其狠狠的嘲笑一番;當攝影組的人問他為什麼不敢殺大人物,他生氣的說不是不敢,只是不想惹麻煩,他殺小人物,賺大錢;當朋友搶走他的風頭,親他的女人,他殺了他;男主責怪攝像組的過失而導致抓孩子時費了大力氣;約攝像組去吃飯時,遭到婉拒,他便連他們的順風車也不坐了。這也許和他隨意殺人一樣,他的想法不能更改,一切順著心意來。
影片中有個讓我很難忘的片段,攝影組的音頻師被殺,他的夥伴在兇手被男主殺死後,使勁的踢兇手的屍體。男主勸住了他,並說怨怨相報何時了。是的,在他看開,生命之間沒有怨恨情愁,向是物品一般。或許這和男主的藝術觀一致,自由自在,隨心而動,有了恩怨,便有了牽扯。
但當喜歡的女人和母親被殘忍殺害時,他哭了,他似乎也是有感情的。是的,他應該是要有感情的,他畢竟是熱愛藝術的。
影片中有一個男主裸身跑在無垠的沙灘,他奔向泳浮的大海。裸身表明了他不受世俗和道德的束縛,隨意的軌跡訴說著隨心隨緣的混亂人格。
從男主在越獄時,醉酒時,失去愛的人是會作詩的。醉酒時,他的詩描繪了明亮的海景;越獄時,他作詩,千片樹葉夾雜在微分中落下,熟透的栗子掉在地上,而我卻安然無恙……
男主失去愛的人時,他對著天空的鳥說,穿著灰色的斗篷,飛翔在地獄般的城市天空,轉眼之間就不見了,你的高雅……男主詩未做完,便死在了槍下。
總的來說,《人咬狗》是一部現實感與藝術性結合的更好的影片,裡面幾段男主對愛情的看法,對建的廉價樓房的批評都是這部影片的附加內涵,使男主的價值觀與藝術性更加的復雜和多元化。
這是一部能給人帶來很多心理感受的電影,值得觀看!
⑦ 盤點電影中最讓人絕望的鏡頭:真的是看不到一丁點的希望啊
絕望的情緒在電影中時常可見,作為講故事的藝術,電影要講的精彩,最重要的便是得有發展和變化,細化到情緒層面上來說,正是有了失落和失望,後面情緒的回漲才會更值得期待和激動。
所以,電影中常見的套路就是英雄在和反派的對抗中一定先摔一個跟頭,打一場敗仗,或失去搭檔,經過一定程度上的絕望,然後蛻變,才能在電影末端給壞人一次致命,酣暢淋漓的打擊。愛情片里也是如此,男女主角的愛情也必須經過諸多考驗(絕症,車禍之類的),才顯得彌足珍貴感人至深,絕望神馬的情緒都是來烘托愛情的偉大的。
總之,大部分電影中,絕望情緒只是一種底色。
但也有一類電影,從頭至尾徹底透著絕望氣息,整部電影看完,也不曾給人一些撥雲見日的陽光和溫暖,所有人物、所有故事便在那種絕望的情境下要麼結束或沉淪,要麼繼續無望的戰斗,電影總是戛然而止,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故事裡的一切會將好起來。
今天四哥就為你帶來這類影片中的一些經典鏡頭,來感受一下這些令人慾哭無淚、頓足捶胸的瞬間,關注和思考一下那些情緒背後的深層問題。
1、《熔爐》
2011年的韓國電影《熔爐》總是會與2013年的《素媛》相提並論,同樣作為講述兒童性侵案的片子,兩者是有很多相像之處。
但和素媛將視角放在災難過後的心靈重建不一樣,《熔爐》更加具有 社會 性,關注整個案件和事件走向,也深深透露出一種小人物想要通過法律在灰暗的現實中維系自身權益的無力感。
看這部電影,總讓人出離憤怒和絕望。直到結局,整個事件仍舊不明朗,只留下悲情的一句台詞: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2、《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這部上映於2008年的影片改編自一部兒童小說,卻是一部不太適合兒童觀看的電影,它是一部給成年人看的童話故事。
講述的是二戰期間,八歲的布魯諾是集中營德國司令官的兒子,他與集中營圍欄的另一邊的一個猶太男孩結下了友誼,從而發生了許多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
影片最震撼之處是讓人難以平復心情的結局。母親撕心裂肺的哭聲、關閉的鐵門、男主的永遠消失……沒有血腥的場面,卻讓人毛骨悚然。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不足以評論戰爭,唯有好好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3、《七宗罪》
天主教教義所指的人性七宗罪,人人無法避免,極端變態殺人狂以這七種介質製造一系列連環殺人案。兇手將這一系列的謀殺稱之為「偉大傑作」,正當殺人案件進行到第五樁時,警探威廉和大衛一籌莫展的時候,兇手竟然自己來投案了,並且他自信自己的「偉大傑作」必將實現,因為他深諳人性的本惡。
這部電影,讓人絕望的是故事結局真的掉入兇手的預言之中,並且電影時刻透露出的那些人性惡的地方是真正存在著的。抓捕兇手最終釀下仇恨和絕望,悲劇收尾,警探威廉只留下了那句心碎的話, 「世界很美好,值得你為之奮斗,但我只同意後半句。」
4、《追擊者》
《追擊者》是一部動作劇情片,但卻掩蓋不了其絕望的故事本質。
電影講述了一個變態殺人狂的故事,因為生理原因,他專門虐殺女人。故事的重點放在已退位的警察和變態殺人狂的追擊上,輔以表現韓國警方的不力和愚昧,瞎貓亂撞的追捕犯人,最終讓人質死於非命。
影片最讓人難忘的地方就是美珍在第一次逃脫惡魔手掌後的第二次絕望,血跡斑斑的鏡頭駭人,從頭部緩緩流出的鮮血染紅了地板,最後的掙扎也只是手指微微的做了一些動作,完全慘無人道的絕望四處彌漫,令人窒息。
5、《海邊的曼徹斯特》
這是一部關於生活與痛苦的電影,它有關懲罰與自我放逐,講述了無法自拔的痛楚與意外降臨的救贖。
影片冷感的色調貫穿始終,從慘白的雪景,到霧蒙蒙的口中呼氣,都將海邊曼徹斯特的冷冽展露無遺,與影片故事的氣質不謀而合。而在某些閃回片段中,又有著灑滿陽光的金燦波瀾,預示著曾經美好的生活。
對於災難給一個人造成的創傷有很多種寫法,《海邊的曼徹斯特》採取了一種獨特的方式,它把最煽情的部分小心翼翼地折疊、隱藏,近乎舍棄,這種故意留白的敘述方式正暗合主人公自己的心境——他同樣故意忘記那一段。但越是如此避而不提,人們越能自己腦補出那些難以描摹的痛苦。
省略和留白成就了這部電影,它用克制的方式寫出了原本就難以言傳的絕望。
6、《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松子》的導演在2010年的時候又推出過一部《告白》,同樣是一部直面悲劇的片子。不同的是,《松子》講述的是關於從小缺乏父愛的松子的悲慘一生,她不斷渴求被人愛,不斷靠近、討好一個個男人,將自己的幸福託付給一個個男人,卻一次一次被拋棄,最終將自己掉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松子始終覺得再壞的兩人關系也比一個人的孤獨要好,寧願被騙、被鄙夷、辱罵、毆打,也不要一個人,這樣的價值觀是將她自己送入絕望生活的深刻緣由。
7、《狩獵》
這是一部寒冷徹骨的電影,不溫不火的敘事和冷靜理智鏡頭之中醞釀了近乎絕望的壓抑、狂躁與寒冷,就像北歐的冬天一樣寒冷,在顫栗中毫不留情的在人性與 社會 道德劃上深入骨頭的一刀。
電影講述的是剛和妻子離婚的盧卡斯在一家托兒所工作,一個名叫卡拉的早熟女孩對盧卡斯尤為的親近。面對女孩幼稚而單純的示好,盧卡斯只能婉轉的拒絕,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舉動將他的生活推向了風口浪尖。卡拉報復性的謊言讓盧卡斯背負起了性侵女童的罪名,一時間,這個好好先生成為了整個小鎮排擠和壓迫的對象。
好友的憤怒,前妻的不信任,愛犬的死亡和陌生人的惡意讓盧卡斯幾近崩潰,當觀眾以男主角為第一人稱帶入故事時,這種慢慢醞釀而來的惡意和仇恨近乎可以演化成反 社會 的暴戾情緒,一股積郁的憤怒遲遲無法爆炸最終竟成了徹骨的寒意。
8、《迷霧》
《迷霧》是一部可以讓人冷到發汗的恐怖寓言電影,一場科學實驗,打開了通往另一個空間之門,結果從另一個空間散發出了一陣迷霧,將整個世界包圍,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空間的各種恐怖生物。主人公帶著自己的孩子受困於一個巨大的超市裡,人們猶豫,要不要走入迷霧。
《迷霧》深刻透出的是一種對於生命無常的無力感,由於一切都彌漫在迷霧里,故事的發展也就是片中這一群人的命運被完完全全籠罩在一種無法預知的走勢中。
9、《活埋》
主人公保羅是一名建築承包商,在伊拉克工作。突然一天,當他醒來時,發現自己被活埋於沙漠中的一口棺材中,四周沒有一點動靜。狹小的棺材內,只有一個打火機,一把刀和一個手機。
整部電影的故事講述幾乎就沒有離開過這地底下的小小棺材裡,持續的封閉黑暗空間是最令人絕望的,然而整部電影直到結局也未能見到陽光。
10、《黃海》
2009年的一部《追擊者》讓羅宏鎮和河正宇 、金允石成為了令人矚目的金三角。
而一年之後的這部《黃海》,沒有粉飾的溫情和矯揉造作,貫穿到底冰冷絕望的奔逃風格,兩條不同的買兇殺人的線索相互糾纏,主人公久男去殺人逃亡跟尋找妻子的欲求互相穿插,透過一個陰暗冷酷的故事,折射了一個沒有尊嚴的群體是如何在這個無情的世界中掙扎著生存,雖然面對屈辱也會燃起憤怒,但終究無力反抗現實的強大力量,最終不得不接受命運的捉弄,在冷眼的包圍中自暴自棄,把自己徹底沉墮於黑暗裡。
影片最讓人心痛的地方就是當看到久男在樹林里,一邊笨拙的給自己包紮被警察槍擊的傷口,一邊痛苦的搖著腦袋欲哭無淚的時候,突然就被劇烈的心疼攫取。
11、《暴裂無聲》
《暴裂無聲》最終呈現的效果是「令人意外」的,因為導演忻鈺坤在《心迷宮》這樣的荒誕幽默電影之後,拍了這樣一部讓人背後發涼的現實作品。
但「意外」歸意外,這部黑色犯罪電影的水準是令人滿意的,散發著冰冷刺骨的現實內涵。
當結尾之處,張保民看著抱著孩子,一言不發而離去的律師,那種眼神,無邊的絕望,也是劇烈的心痛。比無聲的吶喊更令人絕望的,就是失語。
在印象中你還有哪些記憶深刻的鏡頭值得銘記,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⑧ 哪部電影有女人被抓住腳或抱住腿的鏡頭
《預見未來》後面有女人被抓住腳但掙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