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生電影 » 哈佛女孩電影影評視頻

哈佛女孩電影影評視頻

發布時間: 2023-01-22 09:24:42

1.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觀後感。400字左右.

普通人可以擁有不普通的生活
很偶然在BT上發現有人發《最貧窮的哈佛女孩》,又名《風雨哈佛路》,這片子找了很久,還找來原著小說來看,今天終於看到電影版了。

這是一個很好的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利茲的父母都是癮君子,母親患了精神分裂症,雙眼失明、後來死於AIDS。利茲的生活顛沛流離:住過收容所,睡過地鐵站,撿拾垃圾......從來沒有一個像樣的家的她,青少年的歲月多半是在慌亂的流浪中度過的。偶爾,她還要扮演大人的角色,回去照顧她的爸媽和姊姊,多少次,她流淚坐在媽媽的病床前面。她身便的人,多半是遭遇不幸的人。同儕暴力、性虐待和精神疾病。一日復一日,她活在一個沒有希望和夢想的世界裡。母親去世時,她跑到大廈的樓頂,在天空飄下的雨中無助地抽泣。母親下葬,沒有牧師沒有儀式,待寥寥數人散去,她靜靜地躺在母親的棺木上,低聲訴說過往的點點滴滴……


利茲真的憑借著這份自己的毅力和堅持考上了哈佛大學。為了支付哈佛昂貴的學費,她找遍了所有的獎學金資訊。面試的那天,她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穿著一件破爛衣服,罩上一件向姊姊借來的大衣勉強充場面。果然,她得到了那筆獎學金,進了哈佛。
領獎致辭的那天,她說,她的生命就在那一刻,永遠的改變。Liz Murray,一個最貧窮,也最勇敢的哈佛女孩。在哈佛金色的秋天裡,女孩仰起臉,眼睛裡是堅毅的光。

利茲1980年生人,這部電影拍攝於2003年,後來利茲發現哈佛不適合她,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去了。

這一切的取得,除了利茲自己的努力之外,跟她的伯樂戴維老師也很有關系,一個最小的例子就是剛才那個場景下課以後利茲有點不滿意只得A-的作業,因此去找戴維老師,下面的細節體現了戴維的良苦用心,很感動。

戴維老師:嘿,新來的同學
利茲:(有點抱怨)你批准我入校的,卻不記得我的名字
戴維老師:我記得你的名字,我只是想讓其他人站到你一邊。
利茲:你很聰明
戴維:你也是
利茲:(鼓起勇氣)你給我一個A-
戴維老師:是的,我認為寫的不錯
利茲:我怎麼辦才能得到A?
戴維老師:利茲,A-是個非常高的分數,在怎麼說這也是你第一次學校作業
利茲:(頓了頓)如果我寫的話管用的話,我希望你能幫我改正它。(把作業遞給戴維)
戴維:(贊許的咧咧嘴)好吧......
(戴維開始給利茲指點作業)

其實這里利茲的表現也很值得學習。我總是很願意留心細節,留心這個如此不幸(母親吸毒死於愛滋,父親在收容所)的一無所有的無家可歸的流浪女孩究竟做了哪些努力,讓她只上過兩三年學就可以考入人人艷羨的哈佛大學,也許又好多小事,都只是堅持,堅持一個信念,堅持一個夢想。

電影中很多細節都很讓人感動,有些台詞真的棒,也許這是真的發生過。比方說,利茲在課堂上關於教材問題的討論就很吸引人。

背景:課堂討論,同學們抱怨總發活頁容易弄丟,質疑為什麼不發教科書
戴維老師:嗯,教科書,為什麼不發教科書?誰知道
女孩A:太重了?
戴維老師:(否定的象聲詞 )卟茲~~,是的,但是不能給雪茄糖(雪茄糖是對好的課堂發言的獎勵)
女孩B:它們太貴了,學校負擔不了。
戴維老師:(否定的象聲詞)卟茲~~,我今天要自己留著雪茄糖了。
(指向利茲)你,新來的同學
女孩C:(打抱不平的)她叫利茲
男孩D:(補充)噢,天哪,戴維,她都來一周了,你還記不住她的名字
戴維老師:(耍賴的)利茲,到法院告我吧。
(丟給利茲一本厚厚的教科書,利茲翻開封面)教科書,教科...書,
(利茲從頭開始翻)打開,裡面說什麼?
利茲:單詞
(大家笑)
戴維老師:(開始引導)什麼樣的詞?
利茲:(剛翻到前言)作者的話
(大家又笑)
戴維老師:不,不,這很重要,我手上拿的是什麼?(指發給同學們的活頁)
利茲:(開始反應過來)許多其他人的話
戴維老師:為什麼我要發給你們?
利茲:(明白了)因為一種觀點給你一方面的見解,(合上教科書,往前推了推)
戴維老師:(很開心,但未表現出來,給利茲丟雪茄糖,丟了一個又一個)雪茄糖,雪茄糖,「商業記號」(剛才課堂討論的話題),賣給我泡泡糖的人,雪茄糖!為什麼我們只能看他一個人的故事?(在同學邊巡視,走到利茲身邊,看著大家,用手指指著教科書,放慢語速強調)
男孩B:(質疑)但是那不是記載著官方歷史么?
戴維老師:不,(對利茲說)孩子,告訴他什麼是歷史?
利茲:歷史是,(停頓),我們全體,我們全體都算
戴維老師:(看著利茲,頷首)
下課鈴聲響。

我們都是普通人,但可以讓自己的生活不普通。

很多人很喜歡勵志影片,因為看到別人的故事,看到曾經的自己,只不過通常的結果沒有別人那麼輝煌。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有Liz那麼了不起。她幾乎不去學校上課,一個月去3次都不到,但就像那場戲一樣,不讓老師拿走試卷,仍堅持要做那份語文題,她說:「不,我要做,看起來沒有那麼難」。人,總要追求一些東西,而這些追求真的沒有你以為的那麼難,最難的是怎麼讓自己不要以為它難、以及邁出第一步。

很多成功人士總結自己的過去都愛說:
「我並不是一個天資聰穎的人.....」,沒錯,我們都是普通人;
「我只不過一直在……」,嗯,再小的事情堅持下來也不小;
「愛因斯坦也要付出很多努力」,嗯,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但我們確實可以讓自己不普通。

Liz那份試卷答了滿分,老師問她怎麼做到的。
Liz:「我讀了很多書。」
老師:「你讀了些什麼?」
Liz:網路全書。我樓上的伊瓦女士,她找到了一些書,但是沒有R-S部分,如果你問R-S部分的話我肯定什麼都答不上來,我只不過是比較運氣罷了。

嗯,他們確實都很愛說只是運氣好而已,其實也不是那麼簡單,很多人,其實運氣好的人看過利茲說的那本書,也未必能答上正確的答案。

如果你了解那些成功的人士,和他們交談過,或者聽過看過他們交談,你會發現,他們習慣把這些所謂的成功看的理所當然。也是,這真的只是堅持不懈地付出一些努力而已,只要目標正確,水滴石穿,只是時間問題而已,任何有著正常智力的人都可以做到。那些成功人士,只是把那些不容易達到的小事堅持做了下來,集腋成裘,就是了不起。

我記得去年有一陣子到處都在熱評北師大在讀本科生吳盈盈做了某跨國公司的CEO,其實她個人素質確實很強,參加過那麼多比賽、去斯坦福作訪問學生,口才、外語不用說,從小到大搞了那麼多年競賽,領導建模大賽,專業能力不用說。雖然這件事確實有炒作和樹典型的因素,但那個公司在北京只能算作是辦事處而已,兩個人的公司做CEO,有這些能力也夠了。關鍵是眾人習慣詬病她的能力、資歷、包括以前的證書和專利,並沒有那麼強。沒錯,她確實沒有你以為的那麼強,她是個普通人。就拿那個專利字典來說,我們現在看能把字典剪出條帶狀作標記不覺得稀奇,是因為我們現在有看到市場上都在賣這種字典,但讓你自己拿起剪刀,獨立剪出一本實用的速查字典有那麼容易么?條帶不能太多,太多等於沒有,也不能太少,太少就不能起到檢索的作用,標簽的寫法也有說道,寫太多了放不下。或者換個角度,如果想想:這個專利是十年前、一個小學生、在沒人幫助和指導下、憑借興趣、堅持、做出來的成果、還申請了專利,這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分解來看,確實哪個也不稀奇,但合起來,沒有幾個人做到。那些已經成功的人覺得自己的成功理所當然也是這個道理。或者說,他們最成功之處,在於一直堅持大家都不願堅持的小事。

古人雲:「萬事開頭難。」
古人又雲:「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件事情,堅持三次,到第三次,一定成功。這話很有道理。

感謝Inurice和子非魚

這本書叫《Breaking night》,中文版也已經出版了,是中信出版社的,名字叫《風雨哈佛路》

2. 如何看電影《風雨哈佛路》

鏈接: https://pan..com/s/1SzyMUo4HMGikUI7IPn1pKw

提取碼: 56bx
《風雨哈佛路 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2003)》網路網盤資源在線播放
導演: 彼得·勒文
編劇: Ronni Kern
主演: 索拉·伯奇、Makyla Smith、凱莉·林奇、艾利奧特·佩吉、邁克爾·萊利
類型: 劇情、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葡萄牙語、巴西手語
上映日期: 2003-04-07(美國)
片長: 104分鍾
又名: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
麗茲(索拉·伯奇 Thora Birch飾)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里,從小就開始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親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貧窮的麗茲需要出去乞討,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
隨著慢慢成長,麗茲知道,只有讀書成才方能改變自身命運,走出泥潭般的現況。她從老師那裡爭取到一張試卷,漂亮的完成答卷,爭取到了讀書的機會。從現在起,麗茲在漫漫的求學路上開始了征程。她千方百計申請哈佛的全額獎學金,面試時候連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然而,貧困並沒有止住麗茲前進的決心,在她的人生裡面,從不退縮的奮斗是永恆主題。

3. 一部美國的電影 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她的父母都吸毒 她經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拂大學

改變人生的命運:《風雨哈佛路》

中文名稱:最貧窮的哈佛女孩
英文名稱: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導 演 Peter Levin
主 演 莎拉·布姬 Thora Birch .... Liz Murray
凱利·林奇 Kelly Lynch .... Jean Murray
Deb Allen .... Counselor
Mauralea Austin .... Miss Wanda
Robert Bockstael .... David
Sarah Briand .... Girl with Soup
Mary Colin Chisolm .... Teacher at Public School
地區:美國

4.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英語影評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的英語影評,見附件。如果看不到附件,請用電腦訪問。

5. 央視一套播過的外國電影,講述一個小女孩,她爸爸對知識競很厲害,母親精神不正常,自己面臨被領養的局面

<<風雨哈佛路>>,又名《最貧窮的哈佛女孩》,女主角叫liz

6. 觀《最貧窮的哈佛女孩》有感

最近一直比較疲勞,不知道什麼原因,可能是課程太多,煩事也太多,好久也沒有看電影了,看了電影《最貧窮的哈佛女孩》很是受啟迪。
這是個真實的故事,也是個令人感動的故事:她的爸媽都是毒蟲,媽媽患了精神分裂症,雙眼失明、後來死於AIDS。住過收容所,也睡過地鐵站,從來沒有一個象樣的家的她,青少年的歲月多半是在慌亂的流浪中度過的。偶爾,她還要扮演大人的角色,回去照顧她的爸媽和姊姊,多少次,她流淚坐在媽媽的病床前面。她身邊的人,多半是遭遇不幸的人。同暴力、性虐待和精神疾病。一日復一日,她活在一個沒有希望和夢想的世界裡。
「每天起床,我看見的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好像都披著一層膜,無法穿透。這種感覺很奇怪,有點悲哀,可是沒有辦法改變。」
奇怪的是,貧窮和負面的童年經驗,並沒有讓她變壞或者失去希望,隱隱約約之中,她一直都知道,在她生長的環境之外,其它人所過的,是很不一樣的生活。而她知道,只有想辦法脫離現在的環境,才有可能到那個新世界去。母親死後的幾個月,在沒有經濟來源、沒有精神鼓勵的情況下,她自己一個人,申請進入一所私立高中,因為她相信,讀公立高中並不能幫她跳出貧苦的輪回。開始念書之後,她還是沒有地方睡,還要在骯臟的洗碗槽前面,一面工作賺微薄的薪水,一面念書。
她身邊的所有親人、朋友全都告訴她,沒有用的,不要痴心妄想進大學。可是當她拿到班上第一名,得到機會參觀哈佛校園的那天,她就狠狠地發誓,要成為哈佛的一員。那天,當她看著走在哈佛校園里的男男女女,心裡不禁問自己,「這些人的動作舉止,為什麼這么不一樣?是不是因為,他們來的世界就是這么不一樣?若是這樣,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個世界去。]

為了念哈佛,她必須要申請獎學金,找遍了所有的獎學金信息,她發現紐約時報提供全額的獎學金,足夠讓她去念昂貴的哈佛。面試的那天,她連一件象樣的衣服都沒有,穿著一件破爛衣服,罩上一件向姊姊借來的大衣勉強充場面。LIZY選擇讀書來改變她的生活,靠自己的聰明和努力她把4年的中學課程縮為2年,平均成績95分,在150人中並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紐約時報的獎學金進了哈佛,真正實現了她的夢想,進了哈佛。領獎致詞的那天,她說,她的生命就在那一刻,將永遠地被改變。Liz Murray,一個最貧窮,也最勇敢的哈佛女孩。 之所以推薦這個片子一是因為片中所呈現的另一面美國,二就是讓大家知道只要努力肯做,我們也能改變自己。
再多的言語,我想都難以表達我看過這部電影後的感受,兩年前,我看了《肖申克的救贖》後久久不能平伏,而今天我有看到了人在更為惡劣的環境中——因為這是真實的,沒有幾個人能在那種環境中走出來並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想想我們所受的苦又算得了什麼?我們要勇於接受現實,NOTHING IS IMPOSSBILE!只要去做,前方就是艷陽天。

7. 幾年前,《哈佛女孩劉亦婷》曾被批判為反素質反教育的,到底是怎麼回事

1998年,十八歲的成都女孩劉亦婷,同時收到美國四所名校——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威爾斯利學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並獲得全額獎學金。2000年,其父母張欣武、劉衛華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哈佛女孩劉亦婷——素質培養紀實》(以下簡稱「《哈佛女孩》」)。該書甫一出版,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目前已發行200萬冊。2004年初,他們又出版了堪稱續集的《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br><br>劉亦婷,已成為許多中國家長心目中的偶像,教育的偶像。 <br><br>2004年 11月,一本意圖打破「哈佛女孩」神話的圖書——《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劉亦婷」真相》(以下簡稱「《真相》」)——闖入書市,對「劉亦婷模式」進行全面質疑。該書的面市,讓「哈佛女孩」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br><br> 屢遭質疑的《哈佛女孩》 <br><br>「如果都用類似的『鐵人計劃』培養,會釀成很多悲劇。」《真相》作者蕭愚說。 <br><br>據蕭愚介紹,兩年前,他開始關注《哈佛女孩》這本書。他結合自己的實際,漸漸發現,用一個模板來教育孩子是件很糟糕的事情。「試卷考不到的,社會一定會考到。急功近利的學習者固然能獲得一時的成功,但長久看來,他們終會受到社會的懲罰。」他說。 <br><br>「基於以上的思考,我覺得,時隔多年之後,對於『劉亦婷』這個現象進行反思還是頗有現實意義的一件事情。尤其是,當她的家長還在不斷炮製「劉亦婷的培養細節」這類操作手冊性質的東西的時候,我覺得更加有必要把這個問題提出來。」 <br><br>《哈佛女孩》遭受質疑,已不是第一次。 <br><br>早在2001年12月,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趙忠心就曾撰文指出,盡管該書提到的家長有一些成功經驗。但經驗畢竟不是規律,不可能適用於所有的孩子。指望把某個家庭培養孩子的做法和經驗作為「萬應靈葯」或「絕招」,生搬硬套到每個家庭,「照著葫蘆畫瓢」,大多數家長是要失望的。 <br><br>2003年2月23日,本報也曾以《卡爾·威特的假戲該收場了——〈哈佛女孩劉亦婷〉涉嫌造假》為題對該書進行質疑。 <br><br>該文從對被《哈佛女孩》奉為《聖經》的著作《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的質疑著手,認為《哈佛女孩》並不可信,只是一種商業炒作,「哈佛女孩式」教育不是主流。 <br><br>2004年5月份,一封名為《致奉〈哈佛女孩〉為聖經的父母的一封公開信》的帖子在網路上流傳。這個署名houzhenchun的作者認為《哈佛女孩劉亦婷》只是另一種「造神運動」的產物,「連毛主席都走下了神壇,連溫總理都要讓大家看見他斑白的雙鬢了,我不知道我們這些所謂的天才,所謂的成功人士還有什麼必要繼續不停地給自己臉上貼金。」 <br><br>記者了解,《真相》一書出版前,關於劉亦婷的爭議,在報端和網路上也並不罕見。 <br><br> 「哈佛女孩」靠關系走進哈佛? <br><br>在《真相》中,蕭愚對劉亦婷進入哈佛的情況進行了詳細分析。書中認為,劉亦婷充分利用哈佛大學招收中國學生時存在的制度漏洞和缺陷進入哈佛,根本不是綜合素質教育的結果。 <br><br>蕭愚告訴記者,劉亦婷當年一共申請了11所大學,被其中4所大學錄取,被7所大學拒絕。錄取她的這四所大學中恰恰有兩所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威爾斯利學院)是其推薦人拉瑞建議劉亦婷申請的。拉瑞曾明確告訴過劉亦婷,他以前曾推薦過兩名學生,都成功了,並稱他的推薦在學校方面應該有點信用。 <br><br>拉瑞,據蕭愚介紹,是專門從事中美教育交流的美國人,在劉亦婷還在讀中學時曾帶劉亦婷去美國參加交流活動。拉瑞對劉亦婷表現出格外的欣賞,建議劉亦婷申請美國大學。 <br><br>「為什麼拉瑞介紹劉亦婷申請的大學成功率如此之高呢?而沒有拉瑞介紹的成功率卻如此之低呢?更何況,拉瑞親自為劉亦婷找到了哈佛大學面試她的人,這種面試能否做到公正?難道不值得質疑嗎?一個很簡單的常識是,面試人作為申請者的考官,要盡量做到客觀公正,要盡量迴避一些可能發生的主觀因素。在這個問題上,哈佛大學錄取委員會違反了程序上的公正。」蕭愚表示。 <br><br>「事實完全相反。」對此,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辯解說,哈佛本科招生是由招生委員會集體投票決定,沒有任何人(包括本校教授或校方官員)在招生委員會中享有特權;誰有私人關系都沒用,因為誰都不可能買通所有的招生委員。何況作為劉亦婷推薦人的拉瑞在哈佛也不存在所謂的「人脈關系」和「很高的聲望」。 <br><br>「《真相》作者把拉瑞給哈佛『提供面談人線索』編造為『審查確定面談人』,以此暗示哈佛招生委員會徇私舞弊。這同樣是用想像編造謊言。事實上,哈佛多年來一直允許申請者提供面談人線索,但審查大權卻是在招生委員會手裡,不合格根本不會批准。」劉衛華強調。 <br><br>「劉亦婷在哈佛大學各方面的表現,說明哈佛招生委員會的選擇是公正和正確的。」劉亦婷父母在最近的一個聲明中說。 <br><br>「我書中一個章節的題目就是『蜀中無大將,亦婷當先鋒』。」 <br><br>對劉亦婷父母的以上說法,蕭愚回應稱:「劉亦婷申請留學的1998年,當時中國還很少有人知道高中生申請美國獎學金這回事。劉亦婷因為身處大城市,又有拉瑞這個熟知留學申請內情的人幫助,自然占據了先機。而此後,本科生申請美國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有「奧賽」金牌的學生被哈佛錄取都很困難,更別說類似劉亦婷這個乏善可陳的學生了。」 <br><br>就美國大學招收留學生的一些基本情況,記者專門采訪了著名「文化打假鬥士」、《新語絲》網站負責人方舟子。 <br><br>方舟子對《外灘畫報》說:「美國大學在錄取時非常重視推薦信,推薦信和平時學習成績、入學考試分數、面試表現一樣,都被視為能夠反映申請者的能力和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 <br><br>「因此,如果能夠得到有名望的或與校方關系好的人的推薦,雖然不能保證就會被錄取,但在競爭中會有一定的優勢,不過這不應該簡單地視為中國式的靠關系、走後門。另外,申請者被錄取也有一定的偶然性,特別是國外的申請者更是如此。所以,如果有許多人同時申請哈佛而最終只有一人被錄取,並不足以說明被錄取者就一定各個方面都非常突出,他或她可能是在某個方面剛好被錄取者看中,或者不過是運氣比較好而已。以一兩個人為例是說明不了問題的。」 <br><br> 素質教育,還是「偽素質教育」? <br><br>在《哈佛女孩》第一部,有這樣一個副標題:素質教育紀實。 <br><br>那麼,劉亦婷的成才之路,是素質教育嗎?在《真相》中,蕭愚對此表示否定:劉亦婷的學習方法不僅根本談不上先進,而且是完完全全落後和過時的。在其家長於今年推出的《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也充滿了以偏概全、自我表揚、牽強附會、按圖索驥、堆砌神壇等諸多問題。 <br><br>「我分明看到,『劉亦婷培養模式』根本就不是什麼素質教育,而是典型的應試教育。」蕭愚告訴《外灘畫報》說,「劉亦婷的培養模式完全是反素質教育的,或者可以說是一種『偽素質教育』。」 <br><br>對蕭愚的說法,劉衛華並不認可:「我們在書里多次明確指出:我們的培養目標並不是考名校,而是培養『素質優秀,人格健全,有能力創建幸福生活』的人。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我們從十個方面『從無到有』地培養孩子的優秀素質體系,即:『身體好、頭腦靈、性格優、興趣多、情感美、知識廣、品德正、能力強、後勁足、發揮佳』。在劉亦婷成長過程中,我們堅持用『順應天性、積極引導、個性化培養、自主發展』的方法去激勵孩子,形成了『親情互動+理性導航=順利施教+健康成長』的培養模式,劉亦婷也成長為一個社會公認品學兼優、好學上進的出色青年……你說,世上有這樣的『應試教育』嗎?」 <br><br>而蕭愚則在給本報記者的郵件中否定了劉衛華上述說法:「劉亦婷從小有舞蹈的興趣,其家長卻認為從事舞蹈成功概率太低,便扼殺了這個愛好。同時,她的家長又不斷給她施加壓力,讓她讀重點、考大學、考名牌甚至要求她爭取當高考狀元,為了這個目標,劉亦婷跟同學聊天都被限制,每天抽出半小時打乒乓球的時間都沒有。」在蕭愚看來,「劉亦婷培養模式」這種包裹著素質教育外衣的應試教育模式,對學生和家長的誤導尤其嚴重。 <br><br> 「劉亦婷在哈佛的表現恰恰很平庸」? 「我們寫《哈佛女孩》的動機,是盼望中國人一代更比一代強。古人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劉衛華對記者說,由於知識結構和個人興趣的原因,他們對中華民族的國民競爭實力始終很關心。這促使他們把培養孩子當做業余科研項目來做。 <br><br>「對有些人來說,『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民族傳統可能是既不時尚,也不流行了,以至於猜測我們寫書原因時,他們總是習慣於從『名利』二字去找動機。其實,在《哈佛女孩劉亦婷》出版之前,我們並沒有料到它會這么暢銷,那時寫這種書還得准備自費出版呢。」 <br><br>劉衛華認為,《真相》作者以臆想代替事實,根本不採訪當事人,就憑空捏造劉亦婷是靠推薦人拉瑞的「人脈關系」進的哈佛。再在此基礎上扣上「劉亦婷平庸,是應試教育典型」的嚇人帽子,對劉亦婷在哈佛大學各方面的出色表現,《真相》作者更是故意避而不談。」 <br><br>「劉亦婷在哈佛的表現我認為恰恰很平庸,這從她在新書的自述里就能看出來。」蕭愚對記者說,實際上他有機會采訪劉亦婷在哈佛和成都的同學,甚至她的老師,但是他放棄了這個機會。 <br><br>「我不想扒糞。我寫這本書不是想論證劉亦婷是個素質多麼差的女孩,這些跟我寫作的初衷無關。相反,我在書中不斷提到她是個聰明、懂事、聽話、勤奮的女孩。但是,不管她有多少優點,她不過是個平凡普通的女孩,也有許多缺點和不足。而劉亦婷的家長在書中則在反復告訴我們她的女兒如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如何漂亮,三歲時測智商便『五萬人里挑一』,刻意打造一個完美的女孩,完美的家庭教育過程。所以在本書中,我想盡力為讀者還原出一個平凡普通的女孩形象。」蕭愚說。 <br><br>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一個認為自己是素質教育,一個堅決予以否認。那麼,《哈佛女孩》一書的教育方法到底是什麼呢?帶著這個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br><br>「《哈佛女孩劉亦婷》《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我看了,基本上是應試教育的東西,看不出來是素質教育。是用『素質教育』這個名稱,來美化自己而已。現在升學難,許多家長想為自己孩子尋找終南捷徑。《哈佛女孩》、《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正是迎合了家長們對『哈佛』兩個字的迷信。」北師大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趙忠心說,「我以為,蕭愚的《真相》一書說的是有道理的,雖然他對素質的理解也有一些不夠成熟的地方。他完全有權利質疑『哈佛女孩』。談談自己的看法嘛!這不是什麼『誣陷和誹謗』。」 <br><br>「目前市面上對子女教育的書籍,起誤導作用的非常多。」中國教育協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家庭教育雜志社社長趙剛教授表達了類似觀點,「都是找到一個成功經驗,就忙著推而廣之。而家庭教育,一般都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蕭愚出的這本書,無可厚非。」 <br><br>「我一向反對炒作劉亦婷。即使劉亦婷是天才,也還是不可復制的。炒作該事件沒有意義。」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楊東平說。 <br><br>「中國家長中有一種不正常的『哈佛情結』、『名校情結』,以為能上哈佛這樣的名校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人生大事,甚至視為成功的標志。」方舟子對《外灘畫報》說,「我也反對對小孩進行所謂天才教育,小小年紀就為了實現父母的天才夢被迫放棄兒童的天性,而去應付種種超常的教育訓練(不管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8.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人生的最終決定權一直且始終在我們手上

近幾年,「原生態家庭」似乎成了成年人為自己性格缺陷和失敗生活解說的有效借口:我之所以婚姻失敗那是因為我在單親家庭長大,我的固執性格是遺傳我爸,等等。我們一味的抱怨,從未想過,他們給予我們生命,撫育我們健康長大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奢侈了。有人在父母都吸毒,居無定所的條件下用兩年的時間考進哈佛,她叫莉絲默里,是最貧窮的哈佛女孩。

1

父母都是癮君子,母親視力極差且患有精神分裂症,父母最後都死於艾滋病。如果不是書中承諾描寫的是作者親身經歷,我甚至會懷疑這戲劇又悲慘的童年至少摻有一半的水分。然而,不得不承認,世界上的某些角落,的確有人僅僅是活下去就已經耗盡了全部。莉絲從高中就開始流浪街頭,靠朋友接濟和偷竊挨餓支撐生命。她可能思考過為什麼要這么糟糕的活著,但因為貧窮,他們的思想受胃的控制,永遠只能停留在今天、現在。不是沒想過改變,莉絲未成年就想盡辦法賺錢,想依靠有遺產的男朋友過上穩定的生活,但一次次的無家可歸、一次次的借宿朋友家、一次次不得不埋藏內心真實的感受來爭取一宿的安穩和一頓豐盛的晚餐,她終於明白,朋友是不會幫你付房租的,沒有人會來拯救地獄里的自己。直到莉絲發現自己早已和同齡人有著不可跨越的鴻溝,直到佩奇的建議和鼓勵,莉絲終於決定重返高中,靠讀書改變命運。

然而改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對於一個無家可歸的未成年人。背著笨重的書往返於不同朋友的家以獲取片刻的睡眠,拚命選修課爭取四年高中課程兩年修完,還有需要靠自己掙的生活費:在我們眼中似乎每一件都是一座難以跨越的高山,但莉絲默里用她對美好生活的慾望實現了,不僅實現了,還踏進了她曾夢里都不敢奢望的學府——哈佛大學,並越過千軍萬馬爭取到了可以支付昂貴學費的獎學金。

莉絲默里是個傳奇,一個用兩年時間改寫命運的傳奇。

2

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都習慣性的把「迷茫」掛在嘴邊,當然這群年輕人也包括我。周末十二點才起床,還沒下床就點了份外賣,等快遞小哥的門鈴響起才捨得離開被窩,邊玩手機邊吃飯,吃晚飯繼續玩手機,大好的太陽也不願意出去曬曬,因為懶得動因為怕曬黑,微信刷十遍微博翻到底,還有各種更新的綜藝,愛豆的新資訊,放下手機已經是下午四點了,困、累、沒勁、無聊一股腦的湧上心頭,開始抱怨,唉,好迷茫啊。

沒錯,那就是我以前的生活,頹廢得如同屍體般。等我開始愛上跑步讀書後,完全不知道迷茫是什麼。每天六點下班,算計著回家的時間,吃什麼(開始跑步後就不再喜歡吃外賣),幾點開始去跑步,跑多久,時間安排得滿滿的,累但快樂著。那時候我終於開始理解,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聽」只能讓你知道有這么個道理存在,且是你能接受和認可的,但真正的理解還需要靠自己的經歷和閱歷。而經歷和閱歷是從改變開始的。看完書後我一直在計算,兩年的時間,那是莉絲用來書寫傳奇人生的時間,除去每天四小時的睡眠時間,就算包含吃飯上廁所這種生活瑣事甚至打工,也不超過1萬5000個小時,說得更細致點,就算你正常作息,改頭換面三年時間就綽綽有餘了。別說美國和中國不一樣,別說時代不一樣,以今天科技之無所不能,埋藏再深的金子也能發光,別說階層固化別說原生態家庭,你能糟糕過莉絲嗎?所以,我們有什麼資格迷茫,迷茫不過就是「閑到發慌」的委婉說法;有什麼資格抱怨,以現代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不配談夢想!

3

看到莉絲終於決定重返校園並異常勤奮努力時,我納悶,究竟是什麼讓她如此決絕放下過往勇往直前的?她以前的生活的確糟糕透了,但這么多年,她似乎早已習慣並接受自己的生活狀態了,或者說對未來的要求莉絲從來只夢想安穩,畢竟改變時困難且艱辛的,還是不確定的。所以,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我想,最大的原因大概是這么多年的流浪生活讓莉絲明白,她在書中也多次提到:朋友是不會幫你付房租的,換句通俗的話,你的人生只能自己負責。莉絲有很多特別親近的朋友,可以共青春也可以共滄桑的朋友,直到她哈佛畢業事業有成,他們依舊親近得像家人一樣。他的朋友會為了她的晚餐和留宿問題同自己的父母抗議爭吵,但沒有人能從根本上解決她的流浪生活:他們會給與最大程度上的幫助,但莉絲始終是莉絲,流浪的莉絲。

和吸毒男友卡洛斯分手後,莉絲離開汽車旅館從回朋友家,看著朋友學業愛情事事順利,轉過身想想落魄狼狽一無所有的自己,莉絲覺得自己像是從地獄里跑出來的鬼魂,渴望像正常人一樣生活。那是她第一次有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小時候,莉絲總是渴望能得到父母的愛,為此她能放棄繼父家舒適的生活;長大後,她的渴望是安穩,有固定的住所有填飽肚子的食物,所以明知卡洛斯是癮君子還是選擇和他待在一起;終於,快要成年之際,她看到生活的美好——學業、愛情,她想要去爭取,慾望無限的膨脹,直到佩奇給她重返校園的建議,那天,莉絲為了能到達下一所學校面試,用吃漢堡的錢買了車票。努力的程度大概是和慾望成正比的吧!電影中莉絲來到哈佛,那是比她想像中更美得不可思議的學府,莉絲在心裡默念,為什麼在這兒讀書的不是像我這種人呢,他們有什麼特別之處,是因為他們的出生嗎?我盡力拚搏,不讓自己落到社會底層,如果我更加努力呢?

在電影的結尾,當記者問莉絲她是如何做到的,莉絲回答道,我怎麼能做不到呢,我父母教會了我可能。

9. 了解 ····哈佛女孩 莉茲·默里 的故事 進

一位美國女孩莉茲·默里(Liz Murray)的從流浪女到哈佛博士生故事,正在廣泛流傳。日前,她的自傳《破曉》正式出版,,該書的中文版書名採用了根據她事跡拍的電影的名字:《風雨哈佛路》。 1980年莉茲出生於紐約的貧民窟,父母染上了毒癮,生活無以為繼。莉茲8歲時就不得不上街乞討。她回憶說:「那時我們吃冰塊充飢,因為吃冰塊可以體驗吃東西的感覺。」莉茲15歲那年,母親得了艾滋病,不久便撒手人寰。她的父親也得了艾滋病。可憐的莉茲和姐姐從此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妹妹莉莎獲助,每晚在朋友家的沙發上過夜,而莉茲則流落街頭。她睡過地鐵、隧道和街頭長椅,經常受到其他流浪者的欺負。 母親去世後,莉茲非常痛苦。她發誓: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不能像母親那樣輕易放棄對人生目標的追求。能夠改變自己命運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回到學校,接受教育。於是,她在17歲時決定重返學校。在五次被拒絕後,她沮喪地站在街角,猶豫著:是用剩下的錢買張火車票去趕另一所學校的面談,還是買份匹薩和朋友們一起吃呢?她選擇了面談,而這一次她被接受了。 她用2年時間完成了4年的學業,並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了哈佛大學,並獲得《紐約時報》1.2萬美元特殊獎學金。她的故事被媒體報道後,紐約人紛紛捐款,匯集20萬美元資助莉茲上大學。2009年夏天,莉茲獲得了碩士學位,現在她繼續在哈佛大學攻讀臨床心理學博士。 莉茲的努力也影響了他的父親,他父親用6年時間擺脫了毒品。不幸的是,由於身患多種疾病,他的健康每況愈下。一直關心他的莉茲為了照料他,決定從哈佛搬到哥倫比亞。她為父親在自己樓下租了間公寓房,這樣她就可以照料他。當她在一次對大學生的講演中講到這個決定時,一個學生很迷惑地問莉茲,在她和妹妹遭受那種待遇後她怎麼還願意照料他。「愛就是全部答案。」莉茲答道:「憤怒是一種選擇,正如愛是種選擇一樣。為什麼要為了選擇憤怒或怨恨而放棄美好的未來呢?」 現在,她常常在電視、電台及網路上,向大家講述自己的經歷和感受,鼓勵人們,尤其是身處逆境的青少年不要輕言放棄。她向青少年宣揚要堅決抵制住毒品和黑幫的誘惑,她還鼓勵他們不要把兒童時期的苦難當作不去把握機遇的借口。過去一個小小年紀就無家可歸的女孩,如今卻成長為一個具有真摯情操和優雅氣質的陽光女性,而她的執著、堅強、不向命運屈服和不斷進取精神,更強烈地鼓舞了成千上萬的美國人。莉茲說,自己不想讓現在的外表以及哈佛學歷去愚弄任何人,而只是想告訴人們:「我曾是那些你們避而遠之的街頭分子之一」。 莉茲·默里的故事對今天的中國社會也很有啟發。在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有相當一部分人仍在社會的底層掙扎,特別是出身於農村的女孩,她們也可能陷入與莉茲相同,甚至比她更悲慘的命運。莉茲·默里的故事正在告訴她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絕望,都要保持理性,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只要努力,就可能改變命運! 另一方面,莉茲·默里的故事也告訴我們,社會不應歧視任何人,特別是要為底層民眾打開一條上升的通道,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教育平等的通道。可以設想,沒有一家中學願意接受莉茲的話,那麼,她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哈佛的博士生。這就是所說的社會的平等。社會上人和人之間的平等,不是指物質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指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對方當成和自己一樣的人來對待。現代社會的進步,就是一個人和人之間從不平等走向平等過程,一個逐漸實現平等的過程。

10. 《風雨哈佛路》勵志電影觀後感

導語:《風雨哈佛路》這個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小女孩在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學,下面是其觀後感,歡迎參考:

1、《風雨哈佛路》勵志電影觀後感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歷許許多多的風吹和雨打,只有經受住了風雨,才能成功。」看了《風雨哈佛路》後,我浮現出了這個想法。

《風雨哈佛路》講述了一個名叫伊麗莎白的美國女孩:她因為父母親都吸毒並且家境貧寒而在學校里受到同學們的嘲笑,但老師卻發現很少到校上學的她竟然在測驗中得了滿分。她還用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高中。當她的媽媽因為艾滋病去世後,伊麗莎白強忍悲痛,發奮學習,最終考上了哈佛大學。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內心被震撼了:如果伊麗莎白的潛力沒有被她的老師發現,如果她因為父母吸毒而自暴自棄的話,她就永遠也不可能考上哈佛大學,也就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伊麗莎白自己的努力:她並沒有向命運低下頭,而是不斷地去獲取知識,沖破了命運對自己的束縛。

她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都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功,我們為什麼不能?我想起了自己練習網球時候,有一段時間曾經覺得每次網球課練習的內容大同小異,枯燥無味,還非常累,就不想再堅持下去了。現在想想,打網球也貴在堅持,如果當時放棄的話,現在就不會體驗到打網球的樂趣了。我們應該像伊麗莎白那樣,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一定會獲得成功!請一定記住:陽光總在風雨後,成功的背後往往有無數的辛勞和汗水。

2、《風雨哈佛路》勵志電影觀後感

這是一部關於教育題材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女孩在很艱難的環境中通過教育,最後改變了生活的故事。

關於這部電影,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改變,不管是環境改變了那個女孩的童年,還是哈佛改變了那個女孩的現在,還是教育改變了生活,不管怎麼說,整部電影都在描述有關改變的事,因為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切都在改變。

窮則思變,從古至今都是這個道理,當一件事情以一種方式解決不了的時候,就要改變一種思維方式,以另一種方法去嘗試,我覺得這應該就是人作為高等動物,為適應環境而特有的能力,就像現在我們在一塊在這里培訓軟體工程師,大多的原因都是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感到不滿,因而選擇了再教育來改變現在的生活,這是我們選擇的方式,但並不能說這是唯一的方式,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就導致了每個人要走的路也是不同的,進而導致了每個人改變自己的生活所選擇的方法的不同,這就是所謂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我們選擇了在教育,但是並不能說在教育就一定能讓你對以後的生活滿意,因為這裡面存在好多因素,有個人的因素,環境的因素等等,不過我覺得在這里環境的因素可以排除在外,因為學習的環境很好,這就要談談我們個人的因素了,由於我們來這里的目的不同,導致了我們的態度的不同,造成了結果的不同,所以,這就要我們端著我們的學習態度,既然來了就要做好,學好,不是給別人看的,是為自己以後的路鋪墊的。

如果想少走點彎路,再教育絕對是個捷徑,既然我們選擇了這里,就應該相信我們的選擇,相信北大青鳥的口號,教育改變生活,就應該有信心,持之以恆的學習來改變自己的人生。

3、《風雨哈佛路》勵志電影觀後感

莉斯真的是個令人敬佩的女孩,母親是個酒鬼,而且患有艾滋病死了。父親吸毒,同時也患上了艾滋病,住在瘋人院里。

這就是她的生活,她感言:有誰能和生活討價還價,我覺得,既然我們活著,就應該盡最大的努力。

莉斯沒有家,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到底什麼是家,一片屋頂,一張床,還是無論何時都會接納你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地鐵站,是樓梯口,是無人問津的街道;吃的是別人丟下的饅頭。有時候,我覺得世界就像被一層膜包裹著,在裡面的人可以看透它,但卻無法沖破它。在這個世界,我可以讓自己適應它,卻沒有能力改變它。人會死,花會謝,最終留下的是一個影像,一個模糊的影像,默默的回憶。

世界不是真實的,我們活在彼此的心中。

她總是這樣分析這個世界,反思自己。所以她說道:我盡力拚搏,不想讓自己淪落到社會底層,如果我更加努力呢?現在,我離這層膜很近,觸手可及,這需要努力,但不是不可能。我希望和別人平起平坐,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低憐憐的。我想接受良好的教育,讀遍所有的好書。

於是,我情不自禁的想,我是不是該發揮自己的每一份潛能呢?我必須成功,別無選擇。最終她成功了。經歷了這么多,反思在繼續:世界在轉動,你只是一粒塵埃,沒有你,世界照樣會轉動。現實是不會隨著你的意願去改變的,因為別人的意志比你更強些。生活的殘酷會讓人不知所措,於是,有人終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中,不願意睜大雙眼看清形勢,不願去想,是那些細小的因素累積在一起,而造成的這種局面。

未來的道路是寬闊的!

4、《風雨哈佛路》勵志電影觀後感

最近有很多思考,突然覺得世界的廣闊,過去的大學兩年生活是虛度的兩年,沒有認識,沒有思考,是活著,沒有生活……什麼是生活?人在迷茫時,看看電影或許會帶來啟發,最近看了不少經典電影,尤其是昨天晚上看了《風雨哈佛路》,感受頗多。

在女主角莉斯身上,我看到了一個追求親情的,渴望父愛母愛的孩子,這是整部影片給我最大的震撼。或許大多數人看到的是一個貧窮女孩如何克服生活的困境,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可是,不管是在電影開頭莉斯無怨無悔甚至逃學只為照顧吸毒,有精神撥那個的母親,還是在電影的最後,莉斯說她願意用她的紐約時報的獎學金和哈佛大學學習機會來換取她的完整的家。

甚至她開始改變也就是她明白她必須做出選擇的那一刻也是在母親去世之時……其實,對我們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對莉斯來說,父母的愛特別是母親的愛是她最渴望的,雖然父母是「癮君子」,可是她始終還是愛著他們,她覺得父母是愛她的,雖然他們忘記了。這讓我看到了一個孩子對父母無私的愛,在面試的時候,莉斯本人也意識到她母親像她的孩子,是她一直在照顧著自己的母親。在我看來,這份愛雖然偉大,卻也是一個枷鎖,束縛著莉斯,明明有能力讀好書,改變命運,卻因為要照顧母親而放棄,等到母親死了,才真正沖破束縛,改變自己的命運。愛的兩面性在這里完全的表現出來,一面是人性的需要,一面卻是束縛、枷鎖,這就帶來了人生的抉擇,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這份愛?

在女主角莉斯身上,我看到了一個追求親情的,渴望父愛母愛的孩子,這是整部影片給我最大的震撼。或許大多數人看到的是一個貧窮女孩如何克服生活的困境,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可是,不管是在電影開頭莉斯無怨無悔甚至逃學只為照顧吸毒,有精神撥那個的母親,還是在電影的最後,莉斯說她願意用她的紐約時報的獎學金和哈佛大學學習機會來換取她的完整的家。甚至她開始改變也就是她明白她必須做出選擇的那一刻也是在母親去世之時……其實,對我們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對莉斯來說,父母的愛特別是母親的愛是她最渴望的,雖然父母是「癮君子」,可是她始終還是愛著他們,她覺得父母是愛她的,雖然他們忘記了。這讓我看到了一個孩子對父母無私的愛,在面試的時候,莉斯本人也意識到她母親像她的孩子,是她一直在照顧著自己的母親。在我看來,這份愛雖然偉大,卻也是一個枷鎖,束縛著莉斯,明明有能力讀好書,改變命運,卻因為要照顧母親而放棄,等到母親死了,才真正沖破束縛,改變自己的命運。愛的兩面性在這里完全的表現出來,一面是人性的需要,一面卻是束縛、枷鎖,這就帶來了人生的抉擇,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這份愛?

或許很多時候我們在羨慕別人的成功,羨慕別人的過人之處,總覺得他們之所以成功是他們比我們幸運,或者他們身上有著我們認為我們不可能有的東西,其實不然。就拿影片中的莉斯來說,她稱得上比別人幸運的是她遇到了她的伯樂,戴維老師。可是,這份幸運也是她對上學的渴望,以及不放棄的那個30秒。沒有這份堅持與努力,便沒有她在學校讀書的機會,更沒有後來戴維老師對她的那份幫助。所以說,那些看似我們沒有的幸運與過人之處,其實就是人的那份執著與努力的累積,他們做到了那些不容易做到的小事,更堅定的人就能成功。正如這句哈所說:人,總要追求一些東西,而這些追求真的沒有你以為的那麼難,最難的是怎麼讓自己不要以為它難、以及邁出第一步。

5、《風雨哈佛路》勵志電影觀後感

這部電影我看了很受觸動,女主人公經歷了常人不敢想像的成長道路,最終實現了夢想,走進了哈弗大學的殿堂。

她生活在一個非常不幸的家庭,父母酗酒,經常爭吵,後來母親又染上了毒癮,生活幾經崩潰。有一次她和她母親一起去餐館,那種久違了的感覺,曾經的溫馨彷彿又圍繞在她身邊,「這一刻,我感覺母親又回到了身邊」是對她當時心裡感受的最好描述,可見她內心對父母之愛的渴望。她只是個孩子,可是為什麼要讓她承受那麼多?然而時間總是過得很快,不一會兒她母親毒癮又發,跑去酒吧喝酒抽煙,這一切她都看在眼裡,她在吶喊,在深深的呼喚,可一切都是徒勞。

母親因吸毒而感染了艾滋病,不久去世了,她久久地躺在母親的棺材上,試圖尋找到那迷失的母愛,兒時的記憶一幕幕浮現在腦海。凄涼的家庭,頹廢的生活,無法撿拾的親情,同學的歧視和欺負,可是明天還是要繼續。拾起那殘碎的記憶,路還是要走,而此時,她是一個人,沒有任何的依靠,連感情歇息的地方都沒有,人海茫茫,而她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踽踽獨行。可是她還有夢,她要改變生活的現狀,要實現自己的夢想。

「我相信我會成功,我僅僅只需要一個機會」,這可以看出她的決心和意志。一個柔弱之軀,卻用努力爭取了機會,用行動詮釋了自己,她的付出超出我們所能想像的程度。「我愛我的媽媽,不管她是個什麼樣的人」,感動了所有人,父母之愛比山高比海深,無論他們怎麼樣,我們依然要愛他們,他們一樣愛著我們。最後當她站在哈弗大學的演講台時,我們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動,她的成功讓所有人為之動容。

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我們有夢,有行動,樂觀的面對現實,最終我們一定可以實現夢想。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吳。自強愛人,方可被人所愛所尊重,不要抱怨現在的不幸,要勇於面對,要勇於去改變,不經歷風雨怎見彩虹,未流過血的手指怎能彈出世間之絕唱。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現在的不幸將是對我們最大的歷練,相信自己,相信明天會更好。

風雨哈佛夢,坎坷人生路,用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頑強不懈的意志詮釋生命,絕不放棄,我們的夢就在前方,美好的明天等著我們去創造。無論現在怎樣,請一定要相信通過努力,明天定會很好。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616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88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72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92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308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51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54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83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03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