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封建社會女人的電影
A.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劇情情節,會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張藝謀作為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從《老井》開始,到《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影片屢獲國內外各大電影獎項,「張藝謀」也成了教科書一般的存在,他的電影成為後來者的學習對象,尤其是初期描述一些民俗、禮教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等,成為模範。
這部電影體現了大院牆里女性的悲哀,最致命的就是矛盾沖突的本質主要集中在了對封建體制的抨擊上,以「紅燈籠」為形象符號和「點燈」、「滅燈」、「封燈」的儀式把決裂以及封建體制完全真實具體地表現給了觀眾,讓觀眾更深刻地體味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
B. 恣女木的介紹
《恣女木》是韓國導演鄭鎮宇1985年拍攝的一部電影。對白語言: 韓語。上映日期: 1985年。
導演 Director:鄭鎮宇 Jin-woo Jeong;
編劇 Writer:Sang-hak Chi;
製作人 Proced by:鄭鎮宇 Jin-woo Jeong ....procer;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Sang-ki Han;
攝影 Cinematography:Seong-chun Lee;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Yong-woo Dou。
劇情介紹:
《恣女木》描述的是封建社會時代的朝鮮,重男輕女的思想非常嚴重,貴人和庶人的社會地位也相差甚遠,而且對女人的貞潔也要求甚嚴。
有破壞門風者將在一棵名為「恣女木」的樹上處死。貴族馮家三代單傳,到了第三代就沒有生育能力了,可被封建思想深深毒害的馮家始終不肯承認這一點,認為是夫人方面出了問題。
C. 鞏俐是優秀的女演員,大家喜歡鞏俐的哪些電影呢
鞏俐是優秀的女演員,大家喜歡鞏俐的哪些電影呢?今天就讓我們來討論一下。
D. 幾個女人死在寺廟的電影名字
幾個女人死在寺廟的電影名字:悲慘人生,這部電影講述了封建社會女性受到壓迫時無奈和心酸,想掙脫又不能實現,最終因忍受不了現實的殘酷而在寺廟里自殺而亡。
E. 張藝謀和鞏俐的經典之作,揭開了封建社會的女人被壓制的情與欲
普通家庭出身的鞏俐,憑借著出色的演技,一路披荊斬棘,不僅成為國內頂級的女演員,在國際上也頗具影響力。 曾經,她出席戛納電影節,戛納官方特意為她清場,30米的紅毯上只有她一個人,所有的焦點都聚集在她的身上,可以說是極高的禮遇。
鞏俐的成功,自然離不開發掘她的伯樂——張藝謀。張藝謀總是能精準地捕捉到女演員身上獨特的美。 他欣賞鞏俐身上那種原始而野性的美,雖然她臉蛋小小的,但整個人散發著一種蓬勃的生命力。
兩個人合作過多部作品,從《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到《秋菊打官司》、《活著》,每一部都直擊人心,帶給觀眾心靈的震顫!
今天想說的,是《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年,該片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1992年3月,該片在北美上映,以260萬美元的票房創下當時華語電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紀錄。而且這部電影,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成為繼《菊豆》後第二部提名該獎項的中國電影。
《大紅燈籠高高掛》就像片名那麼熱鬧喜慶,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然而,看完這部電影才發現,它講述的卻是一個悲劇。
在電影里,燈籠不再喜慶、溫暖、給人光亮,而是成了飛蛾撲火的誘餌;大氣的中國紅,也不再是喜慶吉祥的象徵,而是成了吞噬人心的血舌。
鞏俐飾演的19歲女大學生頌蓮,被迫嫁入陳家做妾,不到一年,就在隱秘而殘酷的勾心鬥角中,變成一個瘋子。而她卻不是最慘的。
女性的悲歌,在陳家的深宅大院里屢屢上演。具有絕對權威的陳老爺卻司空見慣似的,一個接一個地娶年輕漂亮的姨太太。
電影開場,是頌蓮跟繼母的對話,她答應嫁人,而且主動選擇嫁給有錢人,因為繼母喜歡錢。「女人不就是那麼回事嗎?」說著,兩行清淚從她黑亮的眸子里洶涌而出。
嫁到陳家做四姨太,是19歲的頌蓮面對殘酷的現實,做出的半主動式的妥協。
她是接受過新思想的大學生,即使是妥協,也帶著反叛的清高。成親那日,她沒有穿喜服,而是穿著白衫黑裙的學生裝,提著行李,獨自去陳家。在半路上,與敲鑼打鼓的接親隊伍擦肩而過。
一邊是喜慶的紅色花轎,一邊是宛如喪服般的白衫黑裙。熱鬧與凄愴,在強烈的色彩對比下,顯得分明。 頌蓮沒有選擇坐上花轎,而是一個人孤寂地走向人生的轉折點。踏進陳家院門的那一刻,她悲劇也就瞬間拉開了帷幕。
陳家有個規矩,傍晚時分,所有太太必須到各自門口等著,陳佐千晚上到哪房過夜,就會把大紅的燈籠放在哪房的門口。這房的太太不僅可以享受僕人捶腳的服務,還可以在第二天有單獨點菜的權利。
頌蓮第一次被捶腳時,還很不適應。老僕人說,慢慢就習慣了。到了第二次,頌蓮顯得很享受,再後來頌蓮一聽見其他太太的捶腳聲,就有一種強烈的渴望。
頌蓮在點燈——捶腳——老爺留宿——滅燈這一儀式中,徹底被同化。
這個繁瑣的儀式,是老爺權威的體現,無論它合不合理,女人們必須遵守。
最驚人的是,老爺就是通過這一套象徵著恩寵和權利的儀式,來馴服自己的女人。
這讓我想起巴甫洛夫的一個實驗,每次給狗狗餵食物的時候,同時搖鈴鐺。很長時間以後,巴甫洛夫發現,即使不給食物,只要搖鈴鐺,狗狗也會分泌唾液,產生進食的慾望。
而陳老爺對待他的女人們,就像巴甫洛夫對待狗狗一樣。他通過點燈籠和捶腳,來激起女人們對他的渴望,再通過點菜拳進行強化刺激,讓女人們徹底臣服於他。
毋庸置疑,陳老爺成功了,不僅馴服了具有反叛精神的頌蓮,連丫頭雁兒也會在聽到捶腳聲時,偷偷意淫。
陳家的歷代老爺,或許都在以這種方式豢養和馴化自己的女人。而頌蓮只是其中的一個,但絕不是最後一個。
正如頌蓮後來說的那樣:「在這個院子里,人是什麼呢?像貓像狗像耗子,就是不像個人!」
封建 社會 里的女人,哪裡有作為人的尊嚴,只不過是男人的附屬品,像被玩弄的寵物,更像隨時被丟棄的衣服。
頌蓮的情慾,在陳老爺儀式化的刺激下,變得異常旺盛,不知不覺間在和其他太太的勾心鬥角中越陷越深。
已經年邁的陳老爺,有四房太太,他不可能滿足頌蓮的慾望,更不可能專寵她一個人。
雖然大太太人老色衰,整日吃齋念佛,與世無爭,不是威脅。但二太太卓雲卻是個厲害的角色,表面慈善溫和,實際上笑裡藏刀,心思歹毒。三太太梅珊,長得嬌媚動人,曾經是個戲曲名角兒,最受老爺寵愛,頌蓮新婚夜,就是她明目張膽地把老爺叫走。
再加上,丫頭雁兒也不是省油的燈,跟陳老爺勾搭不清,還總是頂撞頌蓮。
正如張愛玲所說:「一個女人再好些,得不著異性的愛,也就得不著同性的尊重。」
頌蓮咽不下這口氣,想要在這深宅大院里立足,就必須依靠老爺的寵愛,最長久穩妥的辦法,是生個兒子。
頌蓮想了一個計策,假裝懷孕了。這一招很管用,從此,她的院子里點起了長明燈,陳老爺每天都會到她這里。她想著,如此以來,她總能懷上,到時候假懷孕就神不知鬼不覺地變成真懷孕了。
然而,雁兒在洗衣時,發現頌蓮的褲子上有一大片血跡。頌蓮來月經了。
雁兒偷偷告訴了二太太,二太太假裝關心頌蓮,請高醫生來診治。謊言就這樣被戳破了。
陳老爺知道真相後,勃然大怒,封了頌蓮院里的燈,這就意味著頌蓮徹底失寵了。
想起剛進陳家時,頌蓮還是那個受過新思想熏染的女學生,她不屑於陳家繁瑣的儀式,但不到一年,她已經徹底失去了自己,像其他太太那樣用盡手段,爭風吃醋。最可悲的是,她是這場斗爭中的失敗者。
表面看,她敗給了二太太。實際上,她敗給了內心深處的慾望,敗給了腐蝕她的陳家,敗給了對女性極盡傾軋的男權 社會 。
頌蓮被失敗和憤怒蒙蔽了理智。
在得知是被雁兒出賣後,頌蓮便公然揭開雁兒的秘密。她知道,雁兒妄想做陳家太太,偷偷在屋子裡點舊燈籠。
當著其他三房太太的面,頌連把雁兒的舊燈籠一股腦都扔在院子里。鮮紅的燈籠在火苗里瞬間化為灰燼,將潔白的雪地染成一片恐怖的黑色。
按照規矩,雁兒被罰跪了。僕人告訴她,只要她認個錯,就可以起來了。可雁兒寧死不認,被凍暈在雪地里,最後不治身亡。
雁兒死的那天,碰巧是頌蓮的生日。頌蓮要下人給她買了一瓶酒祝壽,還沒開始喝,便聽說了這個驚人的消息。她心灰意冷地想,雁兒死了也好,省得活著受苦。
頌蓮借酒澆愁,一杯又一杯地灌下肚。僕人勸不住,就請大少爺去勸。頌蓮含情脈脈地喊大少爺的名字,可還沒等頌蓮吐露心聲,大少爺便理智地離開了。作為陳家未來的繼承人,大少爺不會為一段不可能的禁忌之戀,而打破陳家的規矩。
無論是在陳老爺那裡,還是在大少爺那裡,頌蓮都失去了希望。她膨脹的情慾無處安放,借著酒勁撒潑:「梅珊有高醫生,我有什麼呀?」
頌蓮知道三太太梅珊和高醫生有私情,醉酒後說漏嘴,恰巧被二太太卓雲聽見。
酒醒後,頌蓮看見一群人托著梅珊從外面回來。原來是卓雲去旅館捉姦,抓了梅珊一個現行,要交給老爺處置。
不一會兒,頌蓮看見一群人綁著梅珊,把她拖進樓頂的死人屋裡。
那是一個大雪天,天剛蒙蒙亮,頌蓮等人走後,偷偷去死人屋看了一眼,然後便驚恐地尖叫:「殺人了,殺人了!」
而潔白的大雪,掩蓋了所有的罪惡。
雁兒被罰跪,是大雪天;梅珊被弔死,也是大雪天。雪不再是純潔的象徵,而變成罪惡的幫凶,讓人感覺到一股肅殺之氣。
陳老爺來看受到驚嚇的頌蓮,問她:「你看見什麼了?你到底看見什麼了?胡說八道,你什麼也沒看見!你瘋了,你已經瘋了。」
短短幾句話,陳老爺就把自己的罪惡抹得乾乾凈凈,也順手宣告了頌蓮的 社會 性死亡。
電影的最後,頌蓮悄悄地在梅珊的屋裡點亮了許多燈籠,她還播放著梅珊生前的唱片。不知情的下人們,被嚇壞了,以為是梅珊冤魂不散。
頌蓮也扯掉了自己院里封燈的黑布套,點亮屋裡屋外所有的燈籠。 在橘紅色的燈光下,那被扔了一地的黑布套,宛如鬼魅一般陰暗可怖。
轉眼到了第二年夏天,陳老爺又娶了年輕漂亮的五太太。在一片紅彤彤的喜慶中,頌蓮穿著剛入陳家時那身白衫黑裙,在院門口瘋瘋癲癲地走來走去。
五太太揭開蓋頭,問:「那是誰?」
看著這個青春逼人的五太太,不由得想對她說:「那就是未來的你呀!」
陳家,宛如一個吸血的魔窟,吞噬著一個又一個年輕漂亮的女人。
而這個魔窟只是男權 社會 的一個縮影,一個腐朽而恐怖的存在。它有自己的一套方式讓女人臣服,像對待動物一般,殘酷地閹割她們的情慾,壓制她們正常的需求,桎梏她們蓬勃的生命力。
深陷其中的女人們,什麼時候才能明白,同性不該是她們矛戈相向的敵人,爭取自由平等和作為人的尊嚴,才是她們要做的事情。
F. 有沒有關於封建社會的電影
如果你喜歡這個類型的 你可以看看 為奴隸的母親
G. 求《大紅燈籠高高掛》影評
《大紅燈籠高高掛》是張藝謀導演1991年的作品,這部作品在國內外獲得很多獎項。影片確實有它的獨到之處。比如,在刻畫人物上,畫面上都是顯而易見的,影片是根據蘇童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改編的,在繼承和發揚原著的主旨和風格上,又貫穿了張藝謀獨特的視覺效果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反映了在『『一夫多妻制』』下的封建家庭內部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算計,暗鬥的人生景象及相應的生存原則。
女主人公頌蓮是該影片的核心人物,影片一開始便看見頌蓮那張淚眼婆娑的臉,那緩緩滑落的淚與哀傷的神情似乎隱喻那她悲痛的命運,我的心也隨之沉了下去,這淚眼奠定了全片哀痛悲傷的基調。
本來受過教育的她,在陳府這樣陰森恐怖、勾心鬥角的生存環境當中,為了能有一席之地,頌蓮的個性逐漸的的扭曲和變形,而最終導致頌蓮和其他太太們一樣的悲慘境地,造成她們這些變化的罪魁禍首就是陳家的老規矩,這是一群被規矩束縛的女人,這也是一群犧牲在封建社會制度下的女人。我很慶幸我生活在新時代,能夠追求自己的幸福、自由美好,而在影片中這種想法或許是天真的甚至是幻想。在某一個方面來說造成這種悲劇也是由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所影響的。
整個影片的拍攝環境非常單一,就是陳家的大宅院,但是拍攝環境的單一並沒有埋沒了這部影片細膩的情感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所以說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是一部成功的影片。
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色彩的渲染淋漓盡致,在張藝謀的影片中,色彩無疑是帶給了觀眾最直接最直觀的視覺沖擊力。在這部影片中,紅、黑、白三種顏色在影片中被運用的恰當自如。紅色,本色是喜慶,大吉大利,而在這里卻成了一種束縛一種壓迫,因為一旦你穿上了大紅色的嫁衣也就註定你要待在陳府一輩子。黑色,最深沉安全的顏色,在這里卻上演了世間的悲劇。另外,大宅院里那灰灰的牆,似乎也在預示著一個有生氣、沒有活力的院子。影片從頭至尾也沒有發現一個小孩子,孩子代表了希望,有孩子的地方總是充滿生機、活力、歡笑,而在陳家大院里沒有。所以說,雖然宅院里的日子還是要一天天的過著,但是這里沒有幸福,沒有歡樂,沒有希望,有的只是對人性的壓迫,對思想的束縛。誇張一點說,即使是一個神經正常的人待在這里,時間長了,心裡也會扭曲變形,環境對人的影響太大了。
四個太太之間的微妙關系,造就了這部精彩的電影,不得不說這四個人物,張藝謀給刻畫的有血有肉。大太太看似老態龍鍾,不諳世事,其實她是最清楚地那個人。二太太呢,外表溫柔賢淑,但是內心卻狡詐、嫉妒,是一個十足的口是心非的人,這種性格註定了在這場無煙無聲的戰爭中,她是佔了上風的,而且取得最終勝利。三太太是一個戲子,在當時是一個很出名很紅的明星,竟然也淪落到和這些女人「搶飯」,她的心裡肯定不滿,但是一旦紅色嫁衣一穿,宿命已沉,無能為力。她直爽、好勝,表面上看她很有優勢,其實她是一個很笨很笨的女人,這種人沒有心眼,讓人家一眼就能望到底,這種性格也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H. 中國第一部獲奧斯卡提名的電影,《菊豆》究竟有何魅力
這部獲奧斯卡提名的電影《菊豆》是張藝謀早期拍攝的,他很好的表現出了當時封建社會中女性的生活有多麼的受壓迫。幾乎每一個鏡頭都在訴說著女主人公菊豆的悲慘與當時封建勢力的強大和根深蒂固,同時這部電影又讓女主角與尋常的女性有所不同,她懂得反抗並且用盡渾身解數,雖然最後失敗,但是也成就了這部電影的經典。
後來楊金山中風癱瘓,這對於菊豆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就在她覺得自己可以翻身逃跑的時候,天青打了他一巴掌,菊豆從中徹底明白,原來楊天青和楊金山都是一樣的人,她根本沒有辦法逃出他們的魔爪,她根本沒有辦法反抗他們。整部電影都給人十分壓抑的感覺,也表現出了封建社會下一些女性的悲哀。
I.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表達了什麼思想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是導演張藝謀1991年的作品,影片是根據蘇童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改編的,在繼承和發揚原著的主旨和風格上,又貫穿張藝謀獨特的視覺效果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內部互相算計,暗鬥的人生景象及相應的生存原則,女主人公頌蓮是作品的核心人物,本來受過教育的她,在陳府這樣一個陰森恐怖、勾心鬥角的生存環境當中,為了能有一席之地,個性逐漸扭曲和變形。
整部影片運用最多的就是象徵手法,整部影片中一直沒有出現春天這個季節。導演或許想要告訴我們,這些女人沒有春天,她們永遠活在蕭煞的季節里。沒有陽光,只盼望著紅色的燈光,永無出頭之日,從開頭就預示著,這是一個會以悲劇作為結束的故事。
J. 《湘女蕭蕭》:是什麼造成了封建社會女性反抗無果的悲劇命運
文:宿夜花
電影《湘女蕭蕭》作為第四代導演謝飛的代表作,對傳統女性命運的揭露、對封建陋習糟粕摧殘人性的鞭撻,是具有很強的批判性的。
相較《湘女蕭蕭》,謝飛導演更廣為人知的作品是——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的《本命年》(姜文主演)、獲金熊獎的《香魂女》(斯琴高娃陳寶國主演)。值得注意的是,《湘女蕭蕭》中的女性命運關懷,可以與《香魂女》形成一種有趣的對照。
作為童養媳的蕭蕭,反抗失敗後,成長為另一位童養媳的婆婆,她放棄了對知識的憧憬、對命運的抗爭以及對自由的嚮往。從封建禮法、陋習、糟粕的受害者與殉道者,變成甘之如飴、不再反抗的維護者與傳承者,被壓迫者與施害者的身份與角色的置換、女性殘酷命運的延續與循環,仿若無法擺脫的宿命輪回。
封建陋習的頑固性與糟粕思想的同化力,已經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話語暴力,它無形之中禁錮每一個人的思想,使其屈服、麻木並放棄反叛與抗爭。那一閃而過的人性之光,在這種泯滅天性的畸形禮法規訓之下轉瞬即逝,所有的美好理想、詩性憧憬均成幻影。
01
在沈從文的原著小說《蕭蕭》中,縱然不乏對封建禮法吞噬人性的鞭撻、對愚昧荒蠻的童養媳制度的斥責,但「湘西世界」這一空間意象,更多寄託著一種順應人性、合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世界——是未經工業時代與現代都市物質文明侵染的「田園」世界,富有理想色彩,帶有一定的抒情性與幻想性。
這與沈從文的人生經歷、生活體驗密切相關,他親歷了工業文明對人性異化、侵染。純粹、美好、詩性、空靈的田園文化,是一種原始生命之美、自然人性之光的彰顯。「湘西」這一原始、封閉的鄉土空間,在與現代、都市文化的交融互滲中,底層的水手、童養媳、士兵等任何形式的生命,他們的生平遭際與命運憂慮,都成了作者「生命意識」的載體。深受其影響的台灣電影大師侯孝賢及其代表作《悲情城市》中靜觀生命、悲憫萬物的電影美學,可以看作是對其「生命現象」關懷的延承。
相較之下,第四代導演的「尋根」情結,是帶有一種批判與反思傳統糟粕、思考民族命運的 社會 責任感。
因此,電影《湘女蕭蕭》作為第四代導演謝飛的代表作,與同期另一位第四代導演翹楚——黃健中的《良家婦女》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是帶有強烈諷世性的民族寓言——小農經濟、封建禮法、宗族觀念,對女性命運的摧殘、對自然人慾的壓迫、對美好人性的泯滅。
影片的鏡頭語言樸素、簡練。一方面,導演用大量的空鏡頭、大全景,水稻梯田、耕牛水車,再現湘西世界的空靈、浩渺、純凈、質朴;另一方面,古樸、厚重的深院高檐包裹下幽暗、逼仄的壓抑空間,令人難以喘息,成了 歷史 積聚下的群體意志的體現,壓迫、監禁著個體的自由生活。
02
影片將重心聚焦在蕭蕭(飾演者娜仁花因此提名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的悲劇命運之上,並通過巧秀娘、花狗等主要人物形象,凸顯畸形的婚配製度對一個群體命運的摧殘。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沒有停留在傳統的敘事手段,而是注重視聽語言的 情感 張力,融聲、畫、情於一體。
巧秀娘與蕭蕭,同命不同運,童養媳的身份使得她們的命運,形成了一種參照與互補。共同成為「湘西」這一與現代文明半隔絕的鄉土世界其道德倫理約束、馴化的對象。
蕭蕭從天真無邪、懵懂無知、不諳世事的「自然之女」,開始對殘酷現實有了「覺察」、對自我處境有了自發審視,相似處境的巧秀娘的命運遭際對她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哭喪」時的悲慘、凄厲、肅穆,讓蕭蕭直觀地感知到守寡女性的荒涼世界;「戴孝」期的沉默寡慾、形容枯槁,讓她看清了「三從四德」、「女性貞操觀」是如何毀掉一個天真少女本該具有的生氣與活力。
讓蕭蕭從內心感到絕望的,是巧秀娘「事情敗露」後的「沉潭」,這讓她擔憂自己與花狗的命運。烏漆墨黑的夜晚、一望無際的深潭、冷漠暴戾的眾人,如此富有儀式感與神聖感的庄嚴場面,成了威懾個體的「集體暴力」,也是封建禮法強迫個人意志、使之屈從的手段。
如果說現代教育的理性之光——「五四文化」女大學生的自由精神,對蕭蕭來說,尚且是個觸不可及的遙遠的夢;那麼最直接卻又是最深刻喚醒蕭蕭的,是人的本能——生存意志、愛情的慾望。
蕭蕭與夫家的長工花狗之間的愛情,雖然有悖倫理綱常卻合符人性人情,因此卻具有順應自然、生命的正義性。蕭蕭的「青春韶華」,花狗的「強健壯碩」,彼此之間的 情感 張力,是不言而喻的。
正直妙齡的蕭蕭,面對乳臭未乾的「弟弟」(丈夫),與夫家長工——孔武有力的花狗,這種對比之下顯示出的「畸形」與「扭曲」,是具有很強的感官沖擊力的。
蕭蕭與花狗清風朗月下的「自然之合」,與幾年後張藝謀的《紅高粱》中姜文與鞏俐飾演的「我爺爺」和「我奶奶」高粱地中的「野合」段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種極度寓言性與儀式感的場面,是對自然神話、原始生命力的尊崇,人性之光的自然散發、人類本能慾望的張揚,被賦予一種神性。
突如其來的雷雨,嘰喳作響的石墨,湍急的水流,沉悶、焦慮、躁動的情緒,充斥在兩個壓抑的青春男女之間,那種掙脫鎖鏈、沖破桎梏的潛在慾望,呼之欲出。
蕭蕭震撼、自我察覺、覺醒、反抗,到最終失敗、麻木、接受、認同封建禮法的過程,是一個傳統女性的無奈,面對遙遠的現代文明與啟蒙精神,困頓於鄉土禮法之內的女性,是無奈且無力的。
03
貫穿全片的「石磨」,是農耕文明下的一個符號,小農經濟的封閉性造就了封建禮法綿延不斷、周而復始的循環狀態,它以各種形式蔓生、壯大、無孔不入,吞噬著每一個個體的命運。
蕭蕭對命運的抗爭,以失敗告終,於是她便接受了、麻木了。生下男孩的她,成了「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觀念下包容的對象。這種極其荒誕的命運,給她的精神帶來了轉變。她轉向認同這種封建禮法,並自覺維護這種畸形的民俗糟粕。
封建制度綿延數千年,已經形成足夠封閉、穩定的價值體系,以經濟方式、鄉紳秩序、宗族制度、集體話語暴力等多種層面「禁錮」一代又一代新生命、使之成為這種價值觀的傳遞者。個體的本能反叛與情緒對抗,無濟於事。
是故,結尾處,一個童養媳成了另一個童養媳的婆婆,少年牛兒贏取青年新娘,與當年春官贏取蕭蕭的場景,如出一轍,是悲哀又無奈的。
看似一切沒什麼不同,但終究時代在發展,一切又不盡相同。
蕭蕭的兒子牛兒叫嚷著「不要新娘」,成年後的丈夫春官在即將圓房之際,逃了出來。
春官是受過現代教育的,是經過理性之光、啟蒙思想的浸染。五四文化的啟蒙精神,無法跨越地理空間的隔絕,改變蕭蕭一群人的命運,卻終究給了更多青年人抗爭的可能,這種反抗並不只是出於感性層面的本能,是建立在對 社會 、 歷史 、文明發展理性的宏觀認知之上的。
文明取代原始,是一種必然,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有太多鮮活的生命、美好的理想被碾碎。幸而,阻礙人性的陳規陋習與思想糟粕,終究會成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