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猶太女人的悲慘下場的電影
① 求一電影名,電影背景是二戰時期,在布達佩斯一名猶太女人,被控告叛國罪處死
《希望與反抗》 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② 找一部小時候看過的二戰電影...
這是根據《安妮的日記》改編的同名電影。
住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安妮(漢娜泰勒葛登 飾)是個天真活潑的猶太籍少女,在
父親(班金斯利 飾)和母親(布蘭達布雷絲飾)的呵護照料下,一直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在她13歲生日的那天,她收到了父親送的珍貴禮物--一本令她愛不釋手的日記,此後便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躲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安妮一家在朋友的掩護下,和另外四名猶太人躲入她父親公司的閣樓,開始隱姓埋名的密室生活。1944年8月,因為密室遭人檢舉,安妮和家人都被逮捕並送往集中營,面對種種的生離死別,從此安妮的生活墜入人間煉獄。而在這段匿身於密室的日子裡,安妮藉由日記抒發了成長的苦澀、少女的情懷,及對未來的憧憬。
由瑪莉莎穆勒的暢銷作品改編而成的《安妮的日記》,在奧斯卡影帝班金斯利、金球獎得主布蘭達布雷絲,和天才美少女漢娜泰勒葛登的生動演技下,不僅成功勾勒了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安妮由優渥陷入悲慘的一生,更見證了大時代的苦難,留給世人無限的喟嘆省思。
③ 關於二戰中殺猶太女人的電影有哪些
安妮日記,被殺時僅十五歲
④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1000字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1000字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1000字,藝術來源於生活但是高於生活,很多人在面對影片裡面的故事很容易感同身受,而產生非常多的感慨,不少人會將感慨看寫成觀後感,一起看看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1000字..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1000字1
剛開始是從編導老師那得知這部電影,那時還以為叫『希特勒』的名單,強烈的好奇心驅使我下載了這部電影,我原本是對這類過於深刻的電影沒興趣的,但禁不住導演斯皮爾伯格的大名聲還是看了下去。不得不說,國外的這類以戰爭為背景探討人性的文藝電影雖然動輒就將近三個小時,但是卻一點也不令人乏味。
這部影片的黑白畫面給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營造出一種紀錄片似的真是氛圍。影片的主旨就是和平和救贖,它清楚的為觀眾展現了一個名叫辛德勒的德國軍 火商人從一開始的貪圖一己私利到最後開始真正發自內心的想要救助每一個受到德國 納粹迫害的猶太人這一轉變過程。
戰爭給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帶來了死亡與恐懼,那些執政黨派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不惜發動戰爭,完全不顧人民的死活。戰爭使人性扭曲,也同樣是人性善良的一面表露出來。納粹黨在希特勒元首的領導下培養了一種狂妄自大的種族優越感,在他們眼裡猶太人就是一群畜 生,毫無人權可言。
他們舉起屠刀殘殺無辜的猶太百姓,他們用冷酷無情的面龐將法西斯的特有的殘暴展現的一覽無余,我忘不了那些為了躲避納粹黨追殺而躲在地板衣櫃和床底下瑟瑟發抖的婦孺,忘不了德國士兵在發現有倖存的猶太人後蜂擁而上舉槍一個不留,一個紳士般的軍官坐在猶太人的鋼琴前優雅的撥弄琴鍵,莫扎特的樂章伴隨著如爆豆般的槍聲如同是死神的舞曲。導演用一種看似荒誕的方式來諷刺納粹的殘暴與變態。
當辛德勒騎著馬在山坡上目睹了城市中正在對無辜的猶太人大肆屠殺的德國士兵那野獸般的行為,當他在混亂的人群中看到了那個穿著紅衣服的小女孩慌慌張張的奔跑,他內心深處的善念令他徹底頓悟了。他明白了,在這個亂世中,就算賺再多的金錢也不能換來活生生的人命,沒有人性,就算有再多的榮華富貴也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影片用了許多細節來交代辛德勒的轉變,比如他開始利用自己的人脈為工廠中的猶太工人謀取一線生機,在他的生日舞會上他不顧旁人的眼光熱情的吻了前來祝賀的猶太女人,給予了他們充分的尊重。與辛德勒反差極大的便是那個納粹中尉軍官,他身上的軍國主義法西斯氣息已經無法掩蓋,即便他在外人面前很優雅,但內心的孤獨在他遇見猶太女人海倫時暴漏了。他沒有殺死海倫,或許他的內心是需要人來安慰的。他或許並不是真心的喜歡海倫,僅僅是想有個人來宣洩情感,但他內心的種族歧視卻已經在他的靈魂中烙下了深深的不可磨滅的印記。
當辛德勒規勸他試著寬恕他人的時候,從他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一線轉機,他 的內心在那一刻彷彿也對自身所信仰的主義產生了一絲動搖。當他在地下室輕撫著身為女傭的海倫,他迷戀著海倫的美,但卻又不能表達對她的愛意,因為他是一名德國 納粹軍官,他的身份和信仰令他無可奈何。內心的矛盾使他變得暴躁,法西斯的思想重新占據了他的靈魂,他瘋狂地毆打可憐的海倫,導演用平行蒙太奇把宴會上辛德勒對待猶太人的親切尊重與他的變態進行了強烈的對比。這或許也是導演對戰爭扭曲人性的另一種闡述。
當影片進入尾聲,辛德勒見到德國士兵挖出了那些在集中營被屠殺的屍體,觀眾們意外地發現一個身穿紅色衣裙的身影靜靜的躺在屍體堆中等待火化,小女孩的屍體早已經腐爛,辛德勒怎麼也沒有想到一個孩子也難逃***,由於影片色彩的特殊性,導演對小女孩的身影單獨使用局部色相,這使得在視覺上起到一定沖擊。在黑白的屍體中,那一抹紅色顯得異常刺眼,在這黑暗的時代,童真被無情的殺戮埋沒,希望在瞬間被摧毀。
辛德勒深深明白了名單的意義,也明白了自己該去做什麼,他廢寢忘食,不惜餘力只想再多救一個人。這不禁讓我們想起影片開頭那個一心只想大發戰爭財而不在乎猶太百姓生命的商人辛德勒,原來一個人真的是會蛻變的,猶太人讓辛德勒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贖。讓他明白了救人一命,就是拯救全世界的道理。
本片可以說是身為猶太人的斯皮爾伯格本人的回憶錄,他深刻的批判了戰爭對人性的扭曲,同時也歌頌了戰中尚未泯滅的人性。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1000字2
卑微的震撼
一部三個多小時的電影,每分每秒都給我帶來震撼與心酸,太多的感觸卻不知從何講起。
《辛德勒的名單》與《泰坦尼克號》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同樣是歷史改編的事件,同樣的偉大與震撼,對於我來說,同樣是很早聽說卻很遲才「眼見」,打動我的,也同樣是路人,一個不起眼的角色而並非主角。
《辛德勒的名單》有著廣闊的歷史背景——二戰,由此影片中可取材的角度也很多,有些片段,讓我大為震撼,也心酸不已。
其中有一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一家子猶太人為躲避德軍日益嚴格的搜查而住進早已准備好的「避難所」,於是一家人各自收拾行李,把能穿的衣服都套在身上,用大推車推著行李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低著頭默默地走著,面對非猶太小孩的尖聲嘲笑「再見,猶太人!」。這讓我不自覺的想到了《安妮日記》安妮一家人搬入公司閣樓時的情景。同樣是人,只因為來自於不同的種族,就得遭受歧視與嘲笑,手臂上刺眼的黃色六角星,就讓人與人變得不同。影片中的猶太一家和《安妮日記》中的安妮一家人一樣,默默地低著頭在大街上走,面對嘲笑和異樣的眼光卻只能忍氣吞聲,只是因為身上的血液與其它人不同。
在另一個鏡頭里,在黑白顏色的人群中,一個著紅衣的小女孩穿梭其中,這樣的紅色代表著純潔的生命,與納粹旗上令人惡心的紅色截然不同,它為全片黑白沉悶的基調增添了一絲活力。她就像《鐵絲網窗上的小花》中的主角小女孩一樣,她不是猶太人卻為他們而擔憂,冒著生命危險為集中營里的猶太人送吃的,也常戴著一朵美麗的紅蝴蝶結。在納粹橫行霸道的時代,孩子們用他們純凈的心靈為這個黑白的世界添上了一抹紅,也讓我的內心為之一動。
影片中,我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猶太人所遭受的歧視和不公平。街道上,德國軍人檢查藍卡時,一個孩子跑了出去,德國軍官抬搶卻被孩子的父親攔住,於是這個軍官就把兩人都槍斃了,這時另一個德國軍官過去怒吼,我本以為他會說些公道話,殊不知,他說的是「你差點打到我!」這話聽著更讓人心寒,不過說來也是,殘忍的德國納 粹怎麼會為猶太人說話呢?真是可悲,這亂世中,殺人竟成了最正常不過的行為。
納粹德國、法西斯,二戰期間最為恐怖的幾個詞語已經不再是仇恨,中國也迎來了抗戰勝利70周年,9月3日的大閱兵,世界看到了新中國的強大,我身為中國人,感到無比自豪。對於殘酷的歷史,人們可以放下,但不能忘記,尤其要記得那些在紛飛戰火中頑強生存下來的`生命個體。也許,他們是卑微的,然而讓我們再次翻開《禮記》,重讀這句「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吧,大同社會讓人震撼的,讓人嚮往的,恰恰是一個個卑微的個體能獲得自由和快樂!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1000字3
影片的背景取材於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對於佔領區內的猶太人的種族滅絕的政策。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德國企業家在戰爭期間救助一千二百多名猶太人使他們避免被納粹屠殺的故事。對於當今世界六十多億的地球人口相對於幾千年戰爭中死難的幾個億的人來說六百萬不是最巨大最令人震撼的。但是當這個數字發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當這種.種族滅絕政策發生在某一個特定民族的身上的時候這背後的歷史終究還是無法讓任何一個稍微有些人性的人忘懷掉。困難的雖然不是自己本民族的同胞但是身為同一生物種族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點都無法用木然與無視去對待當然這是不包括一些不敢正視歷史死不悔改的頑固種族與異類的。幾十年前這場在歐洲的慘劇至今依舊是我們心中無法釋懷的一種苦難一段無法允許誰去玷污的記憶......
辛德勒一開始並不見得是什麼英雄與好人。和許多人一樣他只是一個投機者罷了一個利用德國對猶太人的種族政策投機發財的商人。酒色財氣他樣樣精通在德國社會中他憑借自己的強悍的交際能力與猶太人的死對頭納粹的劊子手稱兄道弟。甚至他自己一開始也是一個很堅定的納粹。起初對於猶太人他只是在利用他們而已。利用他們為自己工作為自己賺錢為自己獲得權利與好的生活享受。一開始在小小程度上對猶太人的庇護不過是在庇護自己的錢財而已。但是正是這樣一個人正是這個我們認為不是好人的人在一場由自己的民族發起的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中他散盡了家財也被自己的民族關起來過最終的結果也不過是逃難在自己的國家戰敗後。但是一千一百人啊一千一百個本來應該在大屠殺中死去的跟辛德勒並沒有什麼親屬關系的生命在這個不偉大的人的庇護下他們成為了戰後整個歐洲為數不多的猶太人。
電影簡介中說戰後由辛德勒救出的猶太人以及他們的後裔竟然超過了整個波蘭的猶太人。前後幾個數字不得不說很多時候我們該承認一些東西承認這個好像不是好人的好人他的確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正如最後猶太人送他的戒指上刻著的那行字凡救一命即救世界。他難道不能說是猶太人的庇護神嗎看完三個多小時的影片對於很多的事情我還是有著自己的一些思考例如種族滅絕例如戰爭例如戰爭中的人與事......
二戰納粹法西斯這一系列的詞語戰爭結束了幾十年的歲月里依舊是很多人難以忘懷一些東西尤其是對於那些從那個年代過來的倖存者。以影片為例德國法西斯僅僅是在二戰的幾年中對歐洲的猶太人就帶來了不止六百萬的死亡更別說這場有人以來規模最大損失最重的一次全球性戰爭。種族滅絕是很多的國家與民族的"傑作"。似乎每一個民族都能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哲學也似乎只有手中有的民族他們才能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上帝最傑出的作品。死亡是他們加之在他們認為不是跟他們同等地位的民族身上的。無法去理解這"用民族的劍為民族的犁爭奪空間"的邏輯。當我在電影中看到幾十個劊子手就能把成百上千個猶太活人當做豬狗一樣的屠宰的畫面時我無法去言語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就好像歷史書上提到僅僅幾千的日本鬼子就能佔領我們上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樣。壓迫與被壓迫在我的心底實在無法找到一個很直白順暢的邏輯關系去理解。歷史的構成究竟是什麼我不明白......
同樣一份名單成為生或者死的界定線我也沒有弄明白。當辛德勒用錢財用關系在這個生與死的斗爭中換取到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的時候我不禁要問生命竟然可以用價錢來商量戰爭年代裡人與人,人與事,事與事,到底是怎麼樣的內在邏輯戰爭這個一直給我們帶來悲哀的斗爭形式為何總是如此的受到各個民族各個年代各種信仰的人的喜愛人類的生存與動物界的弱肉強食究竟有什麼樣的區別與聯系不懂的太多而懂得的太少。面對這樣一種局面除了悲哀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樣的意義當年強勢的德國人對付的是弱勢的猶太人而如今強勢的猶太人又在對付著處於弱勢的巴勒斯坦人。幾十年僅僅幾十年不少的猶太人對當年德國的屠殺一直耿耿於懷而如今又有多少的猶太人看到了他們屠刀下處於悲慘境地的巴勒斯坦老百姓無論長幼無論男女也無論軍或者是民。一顆高科技的炸彈下去失去的是鮮活的生命留下的只不過是未來歷史書上的數據而已。
當然不可否認一個在那個時期處於優勢地位的德國商人能冒著生命危險去拯救被自己的同胞視為不是人的猶太人辛德勒是偉大的。他救活的不僅僅是一千多條生命救活的也不只是種族屠殺屠刀下的一群猶太人最重要也是最為人們懷念的是他救活了正義救活了那個硝煙彌漫的戰場中人類獨有的人性。從這個角度來講雖然我與他生長的文化區域不同但我還是得向他獻上最崇高的敬意。辛德勒英雄影片結束了那場戰爭也結束。但是新的戰爭新的"名單"也正在醞釀與產生。或許結局的時候辛德勒的話是最有深意的他說不是他在戰爭中救了猶太人而是他們的自救而已。換做今日是不是可以說人類要發展只能靠自救呢?懂得自救的人群懂得珍惜的民族懂得寬恕與諒解的國家世界才會有她永恆的立足之地未來也才會有她光芒四射的英姿......
期待不再有《辛德勒的名單》期待和諧真正有一天成為世界上所有種族的最至高無上的真理。
⑤ 關於講述二戰中猶太人悲慘經歷的電影有哪些
二戰時期是猶太人水深火熱的時期,其中辛德勒的名單是最為著名的,海上鋼琴師,美麗人生,出埃及記,無命運的人生,奧斯威辛集中營紀錄片,《勝利大逃亡》《集中營血淚》《善意的謊言》《夜與霧》《我母親的勇氣》《安妮日記》,《朱克》《戰火遺孤》,《圍捕》,我們的父輩,《無恥混蛋》,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反抗軍》,黑皮書
黑皮書 劇情介紹 黑色名冊是指律師Smaal的筆記本。Smaal認識許多富有的猶太人,他們的資料都記在那本簿上。 Rachel Stein是一位美麗的猶太歌手。1944年的一天下午,軍隊來襲,將Stein匿藏的小屋炸毀。Stein跟一位船員離開。後來自稱是地下軍的Van Gein來找他們,說他可以帶兩人到解放區,並吩咐他們帶多些金錢,以應付之後的生活。Stein發現她的家人也接受了Van Gein安排,准備離開。德軍船隻突然出現,向船上的人開槍。只有Stein一人能逃走。 為了不讓別人認出她是猶太人,Stein將頭發染成金色,並起了一個假名Ellis de Vries。後來,地下組織的首領Gerben Kuipers邀請Stein參與較危險的工作。 在一次任務里,Stein在火車上遇到警方搜查。她帶著「行李」走到火車廂的前頭,遇上德國軍官Müntze。Müntze對Stein甚有好感。後來Gerben要求Stein當卧底。Stein成功進入德軍總部,和Müntze墜入愛河,並在該處得到一份工作。 Gerben等人在基地偷聽,得悉Van Gein和德軍合作,故意安排富有的猶太人「逃走」,實際上令他們送死,並和Franken私吞錢財。Gerben反對殺害Van Gein,怕德軍報仇。Stein很憤怒,Hans建議私下綁架Van Gein。綁架失敗,Van Gein被殺害了。 Müntze從Stein口中得知了Franken私吞財物的事,向上級Käutner報告。可是Müntze在Franken的辦公室找不到贓物,Franken卻在此時反咬一口,向Käutner報告Müntze跟地下組織談判一事。跟敵人談判是叛國罪,Käutner判Müntze死刑。 Van Gein一死,德軍決定處決一些地下軍的人。Hans等一行人劫獄,不料原來中計,只有Hans和另一人 黑皮書 劇照(20張) 逃出。Gerben誤會Stein出賣他們。 另一方面,Franken不知從什麼渠道,知道Stein的事。Stein也下獄。一個德國軍官救出了Müntze和Stein。戰爭結束後,Müntze和Stein找到Smaal,Smaal拿出其筆記本,原來他已研究過此事。Smaal夫婦在出門之際被殺害,Müntze和Stein都被捉走了。Müntze被處決,Stein則被視為叛徒,送到一個監獄。那裡的人對為納粹做事的人恨之入骨,以種種不人道手段對他們。此時,Hans已升為軍官,被視為英雄,他出現並帶走Stein。 Hans居然想殺害Stein,但Stein逃走了。Stein看了Smaal的筆記本,發現竟是Hans出賣地下軍。Stein找到Gerben,和他一起捉到了Hans。 多年後,Stein定居以色列。她結了婚,有兩個孩子,並是一名教師。
⑥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欣賞
當我看到這個電影的時候,這個電影帶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無盡的黑白,影片從開頭和故事的背景就預示著講述的這個故事將是悲壯的,而看完本片在腦海里只出現了這幾個詞,殺戮、生存、人性,最後回歸到一個詞,救贖。
在我們歡聲笑語的現在,已經早早遠離了戰爭的喧囂和恐慌,或許我們這一輩子都不可能去身在那樣一個慘絕人寰的戰爭年代。即使沒有了那種生活,我們也不可能忘記了那段黑暗的歷史。比如二戰時期中國的南京大屠殺,比如二戰時期德國的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整個影片我看下來沒有哭過一次,但是我卻是濕著眼眶看下來的,並不是因為感人,而是感到了憤怒,看到了電影里的猶太人,我總能不自然的想起來中國的南京大屠殺,但是又開心於猶太人的幸福,戰爭真會讓人露出最猙獰的面孔,也會激發出人內心最深處的善良,開心於他們所幸還有奧斯卡辛德勒。
生命的顏色:黑與白之間的那一抹紅色
影片的開頭便是一個微弱的燭光,那紅色的燭光在黑與白之間的背景燃燒著,伴隨著猶太人低聲吟唱著的聖詠曲,燭光漸漸熄滅,一絲白煙緩緩升入空中,拉開故事的帷幕。這並不是除了結尾電影中出現的唯一的顏色,在山頭上與情人騎馬駐足的辛德勒的腳下,在猶太人「自由區」中,在黑白世界裡,有一名穿紅色裙子的小女孩在其中漫無目的的穿梭在街區中。鏡頭跟隨著小女孩的腳步穿越過一個個街區,在這充滿哀嚎的地獄里,小女孩像是一個旁觀者,又像是一個訴說者,天地之間唯有她才是這場屠宰場的主角。¹她是一個穿鮮紅色衣服的小女孩,她的出現絕對有她的意義,或者說,是一種符號。紅色,鮮血的顏色(在這里當然不是性慾),但又代表著生命與希望。辛德勒的眼神在隨著小女孩移動的同時,內心的某種東西似乎也在悄悄的變化著,辛德勒的內心同樣燃起了救贖的火焰。此時電影響起低沉的童聲合唱,伴隨著小女孩被納粹黨無情的殺害一同消失了,消失的那條生命,僅僅是那樣的脆弱,僅僅是那樣的微不足道。
完美的和弦:法西斯的死亡催眠曲
影片最大的看點之一就是其音樂的運用,電影自開頭就加入了猶太人祝福禱告的音樂,這首樂曲預示著電影的悲慘,也不乏帶有生命的希望。²影片中最為動聽的無疑是主題曲main theme了,這首曲雖然不長,但卻有著電影配樂的完整結構,長笛的簡潔序曲之後,帕爾曼的小提琴演奏出了主旋律,那琴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憂傷的旋律仿似傾訴猶太人的悲慘命運,但細聽之後,流暢的旋律中又有一些亮色和希望,並非是完全的悲傷,正如片頭中黑暗的一點燭光,這是善良如辛德勒之人給予這些曾經災難深重的人們,在這里,帕爾曼的琴聲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時而明亮;時而低回,但都充滿激情,讓人感動不已,這當然是和帕爾曼身為猶太人,對這段歷史感同身受的緣故。
在電影的中期,納粹軍官焚燒猶太人屍骨的那個場景,在黑白的電影里卻拍出了別樣的畫面:被焚燒的屍骨灰塵飛揚好似寒冬臘月時空中飄著的鵝毛大雪,如若不是故事接下來的發展,或許就真的當做了影片中的季節已經進入了冬天,納粹軍官命令那些活著的猶太人去焚燒、掩埋自己的族人,一個個屍骨在地上被隨意拋棄。電影雖是黑白色,但是一堆堆被死人堆成的小山、半掩埋的人頭骨在影片當中卻是如此的乍眼。而此時片中所配的音樂是一首合唱曲,前半段是弦樂為主的鋪陳,其後則是氣勢非凡的一段合唱,歌聲此時卻顯得有些超然,像是在做彌撒,願逝者安息。
接著的故事發展,則是我最震驚的場面。納粹軍在居民區里搜查僥幸活下來的猶太人,他們用聽診器來著這些無辜的人們,聽診器是醫生專用,原本是世界上最神聖的用來救死扶傷的器具,而在這里卻是用來傳達滅絕猶太人生的希望的信息。聰明的猶太人鑽到了鋼琴里想要得此生存,殘酷的納粹軍沖著鋼琴就是一陣掃射,⁴此時在一個房間里居然想起了巴赫的《平均律賦格曲7號》,這是一個德軍軍官在演奏,技法很嫻熟,旋律在流淌,而另兩個士兵則在爭論這是巴赫還是莫扎特,此時漆黑的城市到處都是火光和槍聲,這場戲是那麼的荒謬,又如此的真實,納粹對巴赫、貝多芬,莫扎特們的喜好是確定無疑的,令我震驚的則是他們在作惡的同時,還有閑情逸致演奏和欣賞美妙的古典音樂,這是怎樣的一種性情?後來我看了《發條橙》、《現代啟示錄》才明白,其實音樂並不是 「好人」的專利,所謂音樂可以陶冶情操之類的說法根本就是扯淡。
在電影下期的時候,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女人和孩子們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未來。⁵Auschwitz-Birkenau(奧斯維辛集中營)是影片中最為陰郁的樂曲,出現在奧斯維辛猶太女人洗澡的那場戲,小提琴在中低音區反復遊走,營造出一種極其不安和恐慌的氣氛,配合畫面上女人的尖叫和驚恐的表情,產生極其沉重的效果。
⁶Making The List出現在辛德勒和他的秘書策劃挽救猶太人的「辛德勒的名單」場面,此段音樂是比較典型的好萊塢式交響配樂,起伏很大,具有極其強烈的戲劇感。曲中反復出現了主題的變奏,歌頌這人性最為光輝的時候。這也是約翰·威廉姆斯專門為影片作了一首曲子,我能夠想像出演奏者演奏這首曲子時的神態表情——一個守望者站在被戰火、哭泣、死亡包圍的黑色的天空下無語哽咽。
辛德勒的名單:凡救一個人,便是救了全世界
這里才講到了辛德勒,他是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個納粹黨員,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商人,是一個愛好美色的人,同樣,也是一個救了一千多條生命的人。
他的開場華麗但是並不光芒四射,他風度翩翩,善於交際,與納粹上層人士保持著良好的關系他看重的更多的是個人奮斗下來的商業利益,這讓他做起因為戰爭而獲取利益的事情來毫無愧疚,但是同時也讓他對納粹的反猶價值觀不以為然。⁷斯皮爾伯格並沒有因為辛德勒此後的偉大舉動,而刻意掩飾他的道德缺陷,在猶太人被驅逐的時候,此時的他並沒有幫助他們什麼,倒是更樂於趁機榨取些商業價值。他讓猶太人進入他的工廠也更多看中的是其低廉的成本,甚至只要他願意可以任意處置的權力,這是一樁多麼完美的買賣,一場多麼殘酷的「圈地運動」,奪去猶太人的一切財產,在此基礎上建立工廠,再讓這些一無所有的猶太人進入工廠工作,辛德勒顯然也很享受自己超越父親的業績。 然而依扎克史登既是影片中或缺不少的角色,也是辛德勒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辛德勒內心改變的過程離不開史登,史登努力在德國人和猶太人之間周旋,給了辛德勒一個發財的機會,無意間同時也讓辛德勒開啟了一道挽救猶太人生命之門。辛德勒是自私的,最起初的他只想著自己謀利,但是史登的一次次的請求、納粹黨軍人一次次慘絕人寰的舉動漸漸影響著本欲置身事外的辛德勒。人的舉動源自於一種習慣,辛德勒這個習慣來源於因為一塊手錶而讓一對老夫妻遠離了死亡的喧囂,他或許是嘗到了拯救的滿足,但是我覺得他得到了本身的釋然。辛德勒漸漸地讓拯救猶太人變成了自己的一種習慣,以至於到影片的末尾處,辛德勒還在懊悔沒有因為一輛車、一個領針去換取十多個人的生命,他大聲痛哭著,像個孩子一樣,工人們抱住了他,緊緊的抱住了他。
很多時候。人類善和惡的一面都會潛伏在內心裡,影片中不僅僅在辛德勒身上體現,同樣有這種善良的還有阿蒙·葛斯。辛德勒交給了他救贖,同樣也窺視到了阿蒙心裡的那一點點沒有泯滅的人性,但是這一點點沒有泯滅的人性很快的就隨著阿蒙給的里謝克那一槍結束了。他對猶太女子海倫的愛無可奈何,當他見了海倫第一面的時候,他因為感冒並不想傳染給海倫讓我看到了他內心其實也存有憐愛,他在酒窖里對海倫施暴,吶喊的表白,在我的眼中當時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憤怒的、墜入愛河的一個年輕人,當黎明再次升起的時候他便又變回了那個冷酷無情以射殺猶太人為樂的阿蒙了。
辛德勒被猶太人尊為"義人,""辛德勒的名單"上在冊的猶太人亦把自己稱為"辛德勒的猶太人"。名單,在辛德勒的墓碑上成為不被遺忘的記憶。猶太人至今每年仍以誦讀名單的方式悼念在二戰中死難的同胞,在特定的場合許多人輪流誦讀一讀就是好幾天。名單,在他們的記憶中成為不被遺忘的墓碑。出身為猶太人的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將他族的故事以電影的方式講述給我們,不僅僅讓我們記住了這歷史性的一段黑暗,同時也讓我們知道,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有好多「更應該」!我們就應該不只著眼於眼前的富貴與貧困、成功與失敗、悲傷與喜悅……我們就該鼓起我們的勇氣,給自己信心去面對我們現在或以後要面對的困境與挫折!
生命不以緬懷得到升華,卻以一個人名而得以提升價值所在。辛德勒先生,我也願在你的墓碑上放上一塊石頭。
⑦ 二戰時一個猶太女人逃亡的電影
《無辜者逃遁》是由Leone Pompucci執導的劇情片,肯·杜肯、傑絲敏·特麗卡等參加演出。該片講述了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在逮捕猶太人時,一群孩子在年青的猶太教師約瑟夫的帶領下開始了危險的逃亡之旅的故事。
本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二戰時期感人至深的故事。德國納粹在逮捕猶太人時,有一群孩子在各自父母和德國猶太人組織的保護下逃脫了被送往集中營的厄運,他們被迫與父母分離,年青的猶太教師約瑟夫受到父親的最後委託,擔負起轉移這些孩子的重大使命。孩子們整日躲躲藏藏,在他的帶領下開始了危險的逃亡之旅。
在一個叫做蒂萊姆組織的幫助下,約瑟夫和年輕女子莎瑞帶著孩子們輾轉來到義大利,並在路上收留了一個落難的中年婦女和一個商人。當地的納粹軍官法耶利是一個心存善念的人,在他的保護下,孩子們在一處殘破的古堡度過了一段短暫的安全時期。但是一支帶有傷員的反法西斯游擊隊的闖入卻打破了這短暫的平靜,他們需要在古堡里稍作休息,在爭執中兩名義大利士兵中彈身亡。這讓約瑟夫陷入兩難境地,如果這件事讓義大利軍方知道,那麼孩子們這個唯一的避難所也將失去。
⑧ 求一部電影的片名 講二戰猶太人的
應該是美國為紀念二戰四十周年而拍攝的史詩級電視劇《戰爭與回憶》。
你所問的女的叫娜塔莉 傑斯特羅,是個猶太人;她丈夫叫拜倫 亨利,是美國海軍軍官;他們的孩子叫路易斯。
⑨ 求一部二戰營救猶太難民的電影
應該是《美麗人生》吧!
我在學校看過,開頭挺搞笑,後面很感人。那個男主角是義大利人,也有一位妻子,不過他妻子貌似不是猶太人哦~因為結尾他妻子本可以不進集中營的,不過為了和她丈夫一起。。。
⑩ 一個電影,講的一納粹軍官愛上一猶太女人,那女人和軍官在一起後卻還是站在猶太人那邊,要殺他!這是什麼片
黑皮書 黑皮書一般指代商業攝影年鑒,但在歐洲許多國家也有商業攝影年鑒或供檢索的商業攝影黃頁,有另外的名稱。黑皮書也是荷蘭 / 德國 / 比利時2006年合拍的一部電影。 簡介:在二戰快要結束的時期,在荷蘭戰場上倖存下來的德國猶太女孩蕾切爾·斯坦恩(卡里斯·范·侯登飾),加入了荷蘭地下抵抗組織想找出那個背叛的人,她所有家庭成員在解放南部的斗爭中由於此人的出賣而全部被害。剛剛從戰場中逃脫出來的她為了藏身,當了一名出色的歌手。但,當這位漂亮的猶太女歌手藏身的地方被炸後,她無路可走,便隨另一群猶太難民去逃亡。但是,他們的船在中途被德國的巡邏人員發現,難民們都被殺害了,只有蕾切爾活下來。她進入到德國隊伍當中,化名愛麗絲,以使和德國人相處。一位德國軍官(賽巴斯汀‧柯赫飾)對愛麗絲很好,還為她安排了個工作。荷蘭抵抗組織要營救自己被俘的人,讓愛麗絲幫助,但是,這個計劃被叛徒得知了。德軍方面與荷蘭抵抗組織都把她視為敵人,她又一次陷入絕境。一直愛護她的那位德國軍官與她一起逃離並躲了起來,等待著戰爭結束。而結束了戰爭,卻並沒有給愛麗絲帶來自由,因為每一個倖存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罪的,而她,而必須找出那個叛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