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電影結局
❶ 請介紹一下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片名:《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編劇:徐靜蕾
導演:徐靜蕾
攝影:李屏賓
美術:曹久平
音樂:林 海
久保田修
主演:姜 文
徐靜蕾
黃 覺
類型:情感/生活
出品:保利華億
上映日期:2005/03
簡介:
由保利華億投資2000萬、徐靜蕾自導自編自演的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講述的是1948年深冬,一個男子在41歲生日當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這封信出自一個臨死的女人,說的是一個纏綿的愛情故事,而這個故事的男主人公對此一無所知。故事始自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剎那,兩人有短暫的結合,而後她經歷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風塵,但未曾改變對男人的愛,直至臨死前才決定告白。此片擁有一流製作班底。其中包括了徐靜蕾、姜文、黃覺和台灣著名的攝影師李屏賓等。
配樂試聽:《琵琵語》-林海作曲 蔣彥演奏
幕後: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具有國際聲譽的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最有影響的愛情小說,轟動了世界影壇的不朽之作。茨威格在詩、短論、小說、戲劇和人物傳記寫作方面均有過人的造詣,尤以小說和人物傳記見長。代表作有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等。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製作費高達2000萬人民幣。拿這么多錢來陪徐靜蕾「耍把勢」,值得嗎?此片投資方保利華億總裁董平昨天告訴記者:「我們為徐靜蕾的《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配備了最強的製作隊伍,我們願意花大價錢來扶植中國電影的新生力量!」
從某種程度上講,徐靜蕾是幸運的,她使用2000萬拍攝了自己的第二部電影,這部電影的主創有姜文這樣的大腕,也有李屏賓這樣的明星級攝影師。在這個時候,很多和她同齡也同樣具有電影理想的年輕導演還在為自己的處女作找錢而發愁。我不是想通過這種對比來證明某種不公平,而是想說,目前中國的電影產業內,我們確實需要強化資源的優勢。對於徐靜蕾這樣一個由演員出身的年輕導演而言,最大的問題不是其他,而是如何把這種資源優勢高質量地體現出來。很顯然,這位導演做到了:她利用一切條件拍攝了一個她想講的,好的故事。對一個導演而言,這其實就是結果了。但是對電影市場而言,這才剛剛開始。
保利華億今年力推徐靜蕾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以及顧長衛執導的《孔雀》。徐靜蕾與顧長衛都屬於中國導演界的新人,但這兩部電影的投資都分別達到了2000萬人民幣。雖然承擔了一定的風險,但董平對於這兩位導演的能力深信不疑。他表示:」我們支持像徐靜蕾、顧長衛這樣的優秀電影人,我們願意提供良好的條件給有志於電影的年輕人,我們希望涌現出更有創造性的中國新一代電影人,這也是我們對中國電影的責任所在!」
❷ 《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結局是什麼啊
漫長的告白電影結局是立冬和阿川分開了。
少年時代的立冬(張魯一飾)曾愛慕過一位叫阿川(倪妮飾)的女子,但在某一天阿川的突然失蹤成為了他近二十年解不開的心結。隨著立冬結伴哥哥立春(辛柏青飾)出遊後與阿川的再次相遇,很多過去故事的真相浮出水面,而立冬對阿川深藏的愛,卻在這場遠赴「她」鄉的深情告白中愈演愈烈。
張魯一飾演的立冬在大家眼裡是個怪人,但也正因為他怪,他才可以不顧一切持續地在二十年裡愛著一個已經失蹤的人,他是令人心疼的,同時又是走運的,在拿到癌症晚期的診斷通知書後,立冬決定和哥哥一起踏上尋愛之路,雖然不盡如人意,但對於將死之人來講臨死前只要看到深愛的人一眼便是永恆,更多的人連這一眼都沒機會看到。
辛柏青飾演的哥哥立春曾經和阿川也有過一段戀情,但之後另和他人結婚,但過得可能沒那麼幸福。
倪妮所飾演的阿川是一位美麗的女人,之所以用這么俗氣的形容詞形容阿川,是因為她在片中的形象是確實不摻雜個人情感的客觀的美麗,倪妮的氣質和阿川很相近,在演技上技藝驚人,正如倪妮曾在我們的采訪中說過的那樣「人在自然狀態下,你在這個角色里,怎麼演都是對的」。
片中有一段阿川跳舞的片段令人著迷,一個神秘的女孩,她的過往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灑脫的性格中帶著想要被愛的倔強,讓阿川這個人物無比豐盈,「我的生活里沒有驚心動魄,也不會刻意製造驚心動魄」這是倪妮描述自己的生活狀態,其實阿川也是這樣。
在電影中,「柳川」不僅是故事的發生地,也是倪妮飾演角色的名字。劇情就在兩位男性角色去到柳川尋找柳川之間發生。柳川這一角色串聯了全局,而倪妮看中的,正是她背後豐富故事線的可能。
立冬說過一句話:「要是我結婚呢,你會來參加嗎?」阿川回答:「新娘還是伴娘?」而預告片結尾的最後一句話是阿川的「說話不算數」,這幾句台詞看似簡單卻能引發深刻的思考。
哥哥立春雖然與阿川在感情上有過糾葛,但立春無論怎麼說也是有婦之夫,結婚離婚的事情都不能玩笑決定,由此不妨做個假設,假設阿川選擇最終和立冬在一起,二十年漫長的告白以浪漫完美的結局告終,但不幸的是立冬已經時日不多,這讓陷入愛河的阿川不知所措。
這樣的人物關系和結局可以類比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不一樣的是後來影片揭露了女友早就知道男友身患絕症的事實,當時這部影片被觀眾討論出各種各樣的想法,最突出的是覺得過於理想化,不夠真實,而這樣的結局如果應用到文藝愛情片中,我們期待看到不一樣的表現手法,讓一個普通的結尾引向更深層次的思考。
❸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電影是讓朋友推薦的,想利用早下班的好心情看看電影。
電影名字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女人寫漂流瓶,給自己不認識的人寫信,訴說自己生活的煩惱。
電影看著看著,才明白,原來是以回憶的方式在講述故事,那個女人也並非陌生人。
整部電影,我個人看完以後,我給它分成三部分,每部分都是特有的安排。
女主隔壁鄰居因為生活變故搬走了,搬走不久,男主就搬來住了。
從行李、從聚會、從音樂、從歌聲……女主通過一系列的觀察,判斷男主一定是個充滿文藝氣息的人,也對男主有了很多期待。
後來,女主見到了男主,雖然見面的方式頗有巧合,但女主內心更是難以平靜。
女主發現男主和其他女人有來往,心生醋意。一個少女發自內心喜歡一個人而產生的醋意,會讓她變得古怪異常起來。
女主媽媽在大年三十那晚讓她給男主那邊送餃子,女主因為心裡不開心不樂意送,但媽媽去送了,她又在窗子那偷偷看著男主和媽媽。
女主要和媽媽搬走了,女主激動到睡不著,半夜起來去敲男主門,沒人回應。
女主就在門外蹲著睡著等,午夜的鍾聲響了,男主和一個女人摟摟抱抱的進了院門,把他那屋的門打開,兩人進去了。
女主看到以後,十分難受,眼淚都出來了。
女主不想和媽媽搬走,還鬧了脾氣。
很多時候,女主想看男主,卻看不到,就像戀愛中的人一樣,十分想念對方。
女主幫忙男主管家收被子,第一次進男主的卧室,書房,她對男主的愛慕更是加深了。
最後,女主和媽媽搬到省外去了,他們之間的聯系就此斷了。
女主又在窗子那裡,想著男主什麼時候才能出現。
聽到了腳步聲,看到了男主拿著傘出門了,她慢慢的從屋裡出去,走出大門,朝著男主背影望去。
女主對男主的喜歡和愛慕,沒有在離開的時間里變淡,反而一直深藏於心,愈加濃烈。
女主和同學們去街上遊行,在警察到場驅趕時,男主在混亂的情況下在人群中一把拉住女主,他們跑到一個樓房裡面躲起來了。
此刻,兩個人手緊緊牽著,女主先是滿足的表情,再到羞澀的放開了手。
後來,愛慕難以壓住,他們還是走到了那一步。
哪怕女主知道男主挺花心,但是她很愛他,發自內心的愛,愛到入魔了。
再後來,女主發現自己懷孕了,她決定搬走,因為她不想告訴男主那是他的骨肉。
女主選擇了可以給孩子和她帶來富裕生活的人,因為她不想讓孩子受苦,她要讓孩子過得舒適體面。
哪怕選擇了其他人,但再次遇到男主,女主依舊控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激動。
男主對她還是那麼陌生,彷彿從沒見過一樣。
男主一句話,就帶走了女主,女主也提到,哪怕還有下一次,她依舊跟著男主走,她無法抗拒男主的一切。
第二天早上准備離開的時候,男主告訴女主,感覺昨晚發生的一切和早上的對話,似曾相識。
女主臉上顯得有些緊張一樣,可能怕,但是又希望男主想起吧。
女主離開的時候,在院里碰到的男主的管家,管家一聲「早啊,小姐。」,讓女主淚水馬上滑落。
可能管家裡面的打招呼,也可能管家認出了她吧。
整部電影,回憶與旁白,少有的對話,略微傷感的背景音樂,故事感十足。
女主在兒子死去後,留下了絕筆書信,也走了,電影回憶就結束了。
一個愛得深沉,愛到放棄所有,愛到不顧一切。
一個卻只能在最後才知道那份愛,才懂得遺憾。
自己翻山越嶺去愛的人,自己內心是那麼的深刻,永遠也忘不掉。
而自己覺得輕易得到愛的人,往往在最後時刻才明白。
很多時候,自己愛的人,自己受多少委屈都想愛:愛自己的人,讓他多受點委屈都無所謂。
❹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女主角怎麼死的
電影里沒有明確說出她如何shi,只在片尾女主在信里說到『而我輕微的呼吸也要就此消散,我寫不下去了』。由此知道她用了什麼方法讓她在自己生命流逝的同時寫信,最後強撐最後口氣寫完信才shi掉。所以猜測應該是割腕或者服毒等段時間內shi不掉的zisha方法把。因為她絕望的愛和孩子的shi逼shi了她。
❺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為何女主偏要飛蛾撲火
前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自首次問世即引起轟動,至今飲譽世界文壇。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高爾基曾評價這部小說「真是一篇驚人的傑作」。
該小說故事情節非常簡單,主要講述作家R閑來無事翻閱書信,發現了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在信里,陌生女人向作家R娓娓道來貫徹她一生的愛情絕戀。陌生女人懷著對作家R深沉的愛意,從少不更事的小女孩逐漸成長為風姿綽約的少婦,最終走向生命的末路。
該小說自發表伊始即引起廣泛關注,多次被改編為電影、戲劇,對它的文學解讀更是層出不窮。不少讀者從中感受到陌生女人的身上感受到細膩真摯而絕望到極致的愛情力量。
如果理性推敲陌生女人的心理和情感動態,我們會發現,絕美的愛情背後,其實隱藏著錯誤的愛情觀。
在本文,我會結合心理學知識,從三個階段具體分析陌生女人深沉的愛慕之情背後,錯誤的愛情觀如何誘導她一步步走向絕路。同時,基於陌生女人的經歷,我會談談現實生活中像陌生女人這樣墜入愛情幻象的女性,要如何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
(陌生女人最喜愛的白玫瑰)
結語:
茨威格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里,用極其細致的筆觸描繪出一個飽受愛情折磨的女性形象。陌生女人在來信中,以虔誠卑微的語氣講述著窮盡一生的愛慕之情,其近乎決絕的愛情觀讓世人唏噓不已。該著作自問世以來,各種解讀和賞析的作品層出不窮。
在我看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解讀這部著作應該要結合現實生活得出思考和啟示。我認為,閱讀陌生女人的愛情悲劇,除了沉重的嘆息,我們更應該要學會借鑒其經歷,在現實生活中避免墜入一樣的愛情悲劇之中。
❻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講的什麼故事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講述的是1948年深冬,一個男子在41歲生日當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這封信出自一個臨死的女人,講了一個纏綿的愛情故事,而這個故事的男主人公對此一無所知。
故事始自18年前,一個女孩(林園飾)13歲時愛上了住在隔壁的作家。後小女孩因家中變故搬到了別處,但她卻始終無法忘記曾經住在隔壁的作家。幾年後,小女孩(徐靜蕾飾)以學生身份回到原來的住處,與作家重逢,但作家對這個曾經住在隔壁的小女孩沒有任何印象。作家因事離開,並表示回來後馬上與她聯系,卻從此杳無音訊。女孩在絕望的等待中發現自己懷孕了,因對作家的愛,她決定生下這個孩子。孩子出世後,生活越發艱難,她為讓孩子過上優越的生活,不得不依附有錢男人墜入風塵,過著交際花一樣的生活。幾年後,她終於再次遇到了深愛多年的作家,兩人又有一夜的歡愉,但作家仍舊沒有認出她來。又過了幾年,孩子患傷寒病死去,當年的女孩將往事寫進信中寄給了作家。
❼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個少女的暗戀可以有多瘋狂,結局如何呢
原來一個人的愛情也可以如此波瀾壯闊,並非所有的愛情都是兩情相悅的,更多時候愛而不得或者相忘於江湖,才是這世界上絕大部分愛情的最後歸宿。作品在瘋狂炙熱而又絕對理想主義的描寫之下,給我們傳達了愛情最為冷靜而又現實的存在,那就是:愛情,不過一個人的事情。
❽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低到塵埃里的愛,只會埋入塵埃
什麼是這世間最無望的愛?
泰(zhang)戈(xiao)爾(xian)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里,當女主角成年後在舊居的胡同里與作家R先生迎面相逢,斯蒂芬·茨威格在原著中如此描述:
十三歲那年遇見並且第一眼愛上的住在隔壁的男子,在女主經歷六年渴望的、難熬的歲月之後,他顯然沒能在女主重返舊居刻意製造的「偶遇」中認出她來,當然,他更無從知曉她內心隱藏的這份痴情。
從一開始,這就註定是場兵荒馬亂飛蛾撲火的暗戀。所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他是她供在愛情神台上日夜仰望膜拜的主,她甘願一生成為他卑微的奴。這是女主的宿命。自始至終,她渺小到連名字也不曾留下。
在老徐自導自演的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里,不時有林海的古箏曲《琵琶語》緩緩響起,如泣如訴,哀婉動人,把這個「低到塵埃里」的女子凄苦無助的愛與人生烘托得更加悲戚孤絕。
當R先生終於在自家門前留意到她,並非認出了她,僅因她是一個年輕且美麗的姑娘,走在路上本就是一道讓人側目的風景。
他將她帶回住處。這是她期盼了無數次的美夢,成真的那一刻,她只感到幸福的眩暈。
電影中,兩人纏綿的場景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許多年過去了,我依然記得畫面中裸露的徐靜蕾頎長而瘦削的美背。
原著則側重女主的心理刻畫,使每一位看到文字的讀者感受到她巨大的滿足與甜蜜。她在黑暗中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這是一個少女的初夜。她選擇在最美的年華把自己最珍貴的奉獻給一生至愛的他。
他回饋予她的,是清晨開在花瓶里的幾枝白玫瑰。以及,賜給她第二夜第三夜。
第四天,他出門遠行。從此杳無音信。
他們再度重逢,是在上流社會的社交圈裡。那時,她已誕下他的兒子。為了生計,她淪落風塵,成為闊綽男人的情人。即便每一個她曾委身的男人都喜歡她、依戀她,甚至不乏真心實意想娶她,但她卻從未動心。因為在她生命里,從開始到最後,始終只愛R先生一人。而在R先生看來,她卻不過是有錢人身旁引人注目的陌生貴婦。
直至那一次,他驚艷她的美麗,給她某種確定的暗示。她拋下同伴不顧一切奔向他。這是他們生命中共度的第四夜。
時隔十年,他依然是她奉若神明的主,她卻甘願作他身側千帆飄過的一舟。
次日告別。從此不再見面。
一年後,她的兒子病逝。她守在已故孩子的身旁寫下一封信,將一生的愛與秘密和盤托出,在自己即將離世前寄給R先生。
然而,直到生命盡頭,她都不曾被認出,更不曾被記住。自始至終,她只是一個陌生女人。
有人評論茨威格創作小說的這段時期受弗洛伊德的影響,給他文學創作帶來了一些弱點:一方面是過多的、不厭其煩的內心描寫使作品拖沓、臃腫,另一方面對情慾和無意識的熱衷削弱了作品的時代感。
可在原著《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里,卻正是茨威格不厭其煩的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給讀者展現了一個痴情女子在絕望無助的愛里淪陷一生的悲劇,讓人不忍卒讀。至於所謂的時代感——只能說愛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它本身便已超越時代。
老徐曾說起拍片的初衷,本想將故事放入現代,最終還是搬到了三四十年代的北平。這樣的時代背景,顯然更多了幾分不可言說的亂世凄楚。
那個時代的現實中國,又何嘗不是有太多甘願用一生去守望的凄美愛情?
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里,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有朱安、張幼儀等,她們無一例外是愛情中被遺忘被辜負的一方。縱然如此,她們卻至少是有名有姓常被人念及、有照片有故事為後世留存,從某種層面來說,她們似乎算是幸運的。尤其是張幼儀,在逆境中努力提升自我,最終創立事業重獲愛情。而有些女子,終其一生也只是某個男人某段情事的鋪墊,在歲月的風煙里渺茫到無跡可尋。
便如天津女子俞氏。
她是李叔同即弘一法師的原配夫人。在諸多的史料中我們知道李叔同的初戀乃津門名伶楊翠喜,知道他的青樓知己李蘋香、日本妻子福基,我們甚至知道李叔同生母王鳳玲。卻唯獨不知道他原配夫人的名字。因為他鮮少在公開場合提及。
俞氏出身於殷實的茶商之家,十九歲那年與十七歲的李叔同結為連理。她悉心侍奉婆婆,獨自照料兩個孩子。她的默默付出卻無法留住一個男人追逐自由的步伐。她不過是他生命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就像魯迅形容朱安是母親送給自己的禮物,俞氏亦是王鳳玲為李叔同親自挑選的禮物,李叔同順從母命接納下這份禮物,卻無法違心付出真愛。
當李叔同剃度為弘一法師,他說,愛是慈悲。他對俞氏並無愛意,故而也就談不上慈悲。相反,俞氏用一生的隱忍與守望,讓世人感慨:愛即慈悲。只不過,這份卑微的愛,卻被深深掩埋在歲月的塵埃里,了無蹤影。
愛的卑微,註定只能換來愛的無望。
不論時光如何流轉,世事如何變遷,一份平等而富有尊嚴的愛,始終是一個女子值得追求和擁有的。
較《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部小說及電影背景時代更早一個世紀,有一個我欣賞的女主,她在男主面前擲地有聲的一番告白,即便是放在今天,也依然當得起尋常女子的愛情宣言:
是的,她是簡·愛。她教會世間每一個女子,唯有懂得自強自愛,才有機會得到他人的欣賞與尊重,才能配得上更好的愛情。
低到塵埃里的愛,註定只會埋入塵埃。
—END—
感謝閱讀,祝您愉快:-)
❾ 愛情,是兩個人的花開 —— 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有感
先是看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電影,我以為這會是一部文藝的現代片,沒想到是這樣,看完電影我腦海中一直回想著那個妖嬈艷麗一身時髦打扮卻毫無生氣可言的女人,徐靜蕾的氣質形象完完全全演繹出了她的絕望,眼神中透出的空洞,可我看完電影卻只覺得可悲可嘆可責可罵,大概是因為她傾盡一生去愛的人根本不值得她這樣吧。可又有說不出的凄婉釋然,帶著這樣的情緒,跑到圖書館找來了小說來讀,一口氣讀完,覺得有些後悔看了電影,姜文真的毀了男主的所有魅力,他是有那麼一些中年男子身上的魅力,可是女主第一次見到的那個男人,是年輕俊美魅力灑脫的,姜文的形象在我心裡真的配不上,而且他的中年大叔形象稍顯猥瑣。徐靜蕾自導自演的電影,真的除了男主毫無紕漏可指。
不過小說真的比電影好看很多倍,那些用文字描述出來的種種心理活動,雖然在電影里某些也通過女主人公的口吻說了出來,但還是差了許多。
這是一個通篇都沒有指名道姓的女人,好像真的可以不足掛齒,卻有著超脫世俗無比純潔甚至稍顯扭曲的愛情。我想我是有一點懂她的,因為我也曾痴狂,我也曾迷茫。
那是一封來自一個女人的信。
「你穿著一身淺褐色的迷人運動服,上樓的時候總是兩級一步,步伐輕捷,活潑靈敏,顯得十分瀟灑……你是一個具有雙重人格的人,既是一個輕浮,貪玩,喜歡奇遇的熱情少年,同時又是一個在你從事的那門藝術方面無比嚴肅,認真負責,極為淵博,很有學問的長者。」這是那個鄰家女孩兒第一次見到新搬來的作家時的印象和感覺,我想她在後來獨自漫長孤獨的歲月中肯定在腦海中重復回想了千百遍。很巧,我對這樣性格的人也很著迷,我總覺得他們的那種魅力很吸引人,既放盪又嚴肅,既熱情又冷漠,這種捉摸不透的人格有時候真的很容易讓人淪陷,剛搬來的這個作家就是如此。
愛情乃是人們共同的命運,所以毫無閱歷,毫無思想准備的女孩便一頭栽進了自己的命運,而且就此浮沉,不願救贖自己,只願淪陷在自己的愛情中,難得又可悲。
女孩兒愛慕敬仰著作家,懷著自己的小心思一點點了解作家的生活,她在樓道里等著他回家,但在聽到他的腳步聲後卻匆忙跑開。她撫摸作家碰觸過的門把,連他抽完煙丟棄在一旁的煙頭她也小心收藏。為了更了解他的世界,她努力讀書,原先成績糟糕此刻卻突飛猛進,還主動學了鋼琴,因為覺得作家可能會更加欣賞這種高雅的音樂。很喜歡書中關於這些小細節的描寫,它完完全全勾勒出了一個懵懂女孩第一次喜歡一個人的心境,小心翼翼又渴望被關注,心裡歡喜又害怕表露於色,慌張卻大膽,懵懂卻真摯,甚至卑微,甚至低下。「 世界上沒有一個東西可以比得上一個孩子暗中懷有的不為人察覺的愛情,因為這種愛情不抱希望,低聲下氣,曲意逢迎,熱情奔放,這和成年婦女的那種慾火熾烈,不知不覺中貪求無厭的愛情完全不同。」這是女孩的自述,真摯得有點為她感到難過。
看著那段關於女孩小心翼翼地用清澈的雙眼愛慕作家的場景,不由得想到了從前,我身邊的一些姑娘,一樣熾烈難得,被所有歡喜灌滿心頭,做一些蠢事。放學後學校的人差不多走光了,偷偷跑到喜歡的男生的教室里,坐在他的座位上,翻翻他的課本,字跡潦草也覺得好看。
可我們感受著後來也懂得放手釋懷。
書中的女孩是倔強的,固執的,甚至愛得失去自我。她搬家後的時光,是在重復回想和作家的每一次相遇中度過的。兩年,她說,世界上再沒有什麼比置身於人群之中卻又孤獨生活更可怕的了。從相遇的那一刻起,她就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給另一個人了,她就不再屬於自己了,她的生活只有和他有聯系才覺得充滿意義。這感情死心塌地,一往無前,熱烈真摯,卻又覺得黯然可悲。她重新回到維也納,這個城市在她面前已經陌生了,可是因為有那個人的出現才覺得意義非凡。她每天都站在他家門前,看著關閉著的大門,偶爾碰到他,可是他早就記不得曾經的那個鄰家女孩了,她被遺忘了,她難過傷心卻從不想過放棄,她試圖引起他的注意,很成功地,在不知不覺中讓他注意到了自己,然後,委身於他。少女說,那是她夢想成真的時刻,她覺得自己所有的心事都開了花。
可是花開花謝,不由分說。她忘了,她愛的這個男人是怎樣一個放盪瀟灑的健忘者,他在濫情的世界裡,永遠不願意交託真心,他用溫柔的目光俘獲很多少女的心,可是從未想過要負責,他要的只是一種歡愉一種享受,他始終都追求自由,始終不願意讓愛牽絆自己。所以,他怎麼會忠誠呢?他走了,可是少女卻還是不肯死心。
她獨自生下了和他有的孩子,不願意告訴他,少女說,她知道作家只想要自由,不願意對什麼負責,更不願意有個孩子來牽絆自己,所以,她獨自生活,不願出現在他的生命里,她要他以後想起她來的每一刻都是關於愛情和感激,而不是牽絆和累贅。她多了解他啊,都替他想好了這么多事情。少女為了不讓作家的孩子忍受貧窮和苦難,為了讓他的孩子和爸爸一樣生活風光,做了一個又一個有錢人的情婦,只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環境,卻又一一拒絕他們的求婚,因為她還是想要給自己給作家一個機會,如果那個人伸出手,她還是願意和他走。
他們生活的圈子慢慢有了交集,有了共同的朋友,上流社會的圈子,你來我往大家都認識,她也早已經不是那個懵懂無知的女孩,人類社會風趣灑脫的愛情圈子她進了一個又一個,妖嬈嫵媚,萬種風情,活得像一個精緻的玩物供人觀賞,生活得萎靡濫情,她好像把自己活成了他的模樣。在那個看似風光無限的圈子裡,女人碰到了他,在公園,在劇院,在舞廳,在很多場合,可是,他還是忘了,根本沒有認出她是當年那個女孩。
「我愛你就是愛你這個樣子——感情熱烈而生性健忘,一往情深卻愛不專一。」女人這樣說著,即使他忘了她,她還是愛著他,而且跟他走。作家只不過把她當做從夜總會帶回來的一個貌美的姑娘歡愉一夜一拍兩散,甚至在她的包里偷偷塞錢,可是那塞錢的舉動卻讓她的一生愛情心酸至極。她走出門迎面碰到了照顧作家多年的老僕,從他們做鄰居時就見過面,電影里的這個畫面尤其讓我印象深刻,老僕怔了一怔,瞠目結舌望著眼前妖嬈的女人,說了聲她幼年時老僕常常對她說的話「小姐好。」她黯然的面龐嘴角上揚,是真的感激他認出了自己,只一秒,便又放出空洞凄涼的目光,在與老僕擦肩而過時把錢塞還給了他。
女人後來的生活支撐,全是因為她的兒子,她從兒子身上看出了作家的模樣,所以她更愛兒子,她抓不住作家,可是她說「我能抓住我們的兒子,這樣你就不會從我身邊溜走了。」「在他身上,你特有的嚴肅認真和玩笑戲謔兼而有之的兩重性也開始明顯地發展起來。」她的生命被她的兒子救贖,而完全因為是作家的兒子才被救贖,或者也可以說,從開始就沒有被救贖。
「我的兒子死了。」通篇提到了很多句這樣的話,這也是她了結殘生的原因,因為她的兒子死了,她要愛的人不在了,這個世上她唯一還愛著的人卻根本不知道她的存在,她或許是絕望吧,所以離開了她覺得冰冷的人間,而且在死之前,她不願意讓作家知道,因為作家如果知道必然會留戀,而她如果知道他在世界另一個角落留戀她,那麼她便沒有了死的勇氣。
她死是為了他,生也是為了他。
這是一個把感情看得極為重要的人,而且喜歡上了一個如此不忠誠的人卻仍然要愛的人,更可悲的是,她甚至愛他的不專一。作家看完女人給他的來信後,模糊地記起一點點片段,卻還是串聯不起來,意思是,他仍然對這個陌生女人沒有太大的印象。而這樣的愛情,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寫這些東西之前,我沒有去看有關這個故事的創作背景以及作品影響,我只是單純站在我的角度認為,這個女人可悲可憐。
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但愛之所以成為愛,是因為它能撫慰傷痛給人美好,如果一份愛殺死了一個人,又怎麼能稱之為愛情?那未免不是那個女人的偏執,不論是她喜歡上怎樣的人,都是卑微可憐的。她喜歡的人固然有魅力,可她不分好壞地追求以及沉淪,很容易造成悲劇,愛從來都是相互的,卑微的祈求讓人顯得可憐又可悲,你可以說這是至高無上真誠熾烈的愛情,可這樣讓人毀滅的愛情我寧可不要。
為什麼一個人已經不忠誠卻還要愛,鬼話連篇欺騙人心的惡心套路難道還不能讓你認清現實嗎?還是要愛一個把你往下拉的人,你未免太悲哀。你不高傲,也不熱情,你只是個被你所認為的愛情蹂躪得只剩殘渣的悲劇。
我沒有緬懷你,我只是愛自己。
我也曾瘋狂,可我還有理性,我不是不感性,我只是知道要給我的愛人一個完整豐盛的自己,而不是生命的附庸之物。
許多不能有結果的愛,大抵都有這樣一個開頭和結局,我們滿心歡喜想著關於那個人的所有未來,橫沖直撞地跑進他的心中,卻一個踉蹌被緊閉的心門磕碰了頭,我們在人群里小心翼翼掩過突如其來的悲傷,咽下不足為外人道的苦澀,繼續波瀾不驚地生活。
說真的,求之不得,誰都有過,很了不起嗎?
我們不過都是在自己和自己鬧別扭。
這篇小說是以一封信的形式來敘述,女人字里行間流露對男人的愛慕,在自己受了極大委屈之後仍然說著:「我不怪你,你不要誤會,我並沒有要怪你的意思。」無論男人怎樣拋棄她忘記她玩弄她,她都只是站在感性的角度去原諒,因為愛他,所以沒有任何埋怨。可是在旁觀者看來,男人的行為簡直是薄情寡義。我們經常被感性驅使,模糊所有事實與方向,然後被動地生活,我們甚至把底線降低,在曖昧的世界,允許你浪費我的所有熱情。
然而,所有原諒只不過是給自己換來了更大的悲傷,作家把女人看作了夜總會里拿錢驅使的小姐,可女人的愛明明是這世上無與倫比的真摯感情,多麼諷刺,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卻恰恰是由於女人對別的男人委身作踐造成的,而她的委身作踐,只不過是為了作家的兒子,兜兜轉轉看似是一個多情圈子,卻悲劇得無以復加。女人活得越來越絕望,我們看得越來越可悲。
這世界的愛情模樣千千萬萬,說來說去就只有兩種結局,悲傷分手和白頭相守,不是所有人都幸運,能遇見對的人,你總要轉過幾個彎才能看到在燈火闌珊處的他,如果所有人都在錯誤的人身上浪費一生,豈不可悲?
你在生命最好的時刻,遇到那個讓你滿心歡喜想要去見面的人,那就勇敢去愛吧,可是使出渾身解數也未能走到一起,那就證明,這一世,你們沒有緣分。求之不得,坦然放手。給你這世塵緣正確的人一個更豐盛的自己,去愛一個讓你更喜歡這個世界的人,我認為這才是愛情應該有的姿態。
它是兩個人的花開。
❿ 一個女人收到一封信然後就到了一個小鎮的叫什麼電影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由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創作的中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之一。
作品講述的是一個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飽蘸著一生的痴情,寫下了一封凄婉動人的長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絕望的愛慕之情。小說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經歷,寫出了愛的深沉與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