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醜女變美女電影
㈠ 一個男的看醜女都是美女的電影求名字
情人眼裡出西施 (2001)
導演:鮑比·法拉利/彼得·法拉利
編劇:Sean Moynihan/彼得·法拉利
主演:格溫妮斯·帕特洛/傑克·布萊克/傑森·亞歷山大/喬·維特雷利/Rene Kirby
類型:劇情/喜劇/愛情/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 德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2001-11-09
片長:113 分鍾
又名:庸人哈爾 /
㈡ 求醜女變身美女的電影
醜女大翻身(韓國) 穿PRADA的女王(歐美) 《公主日記》(歐美)
個人超喜歡穿PRADA的女王
㈢ 誰能告訴我有沒有類似「醜女」變美女類的電影
《鍾無鹽》—————————鄭秀文
《窈窕淑女》————————奧黛麗·赫本
《炮製女友》————————趙薇
《麻辣女王》1和2——————桑德拉·布魯克
《時尚女魔頭》———————斯特里普
㈣ 幾個醜女 經過一個人特殊訓練變成美女的電影
豬扒大聯盟 主演:李嘉欣 Michele Lee 莫文蔚 Karen Mok 關秀媚| 林熙蕾 Kelly 陳小春 Jordan Chan 馮德倫
希望採納
㈤ 醜女經過改造變成女神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初戀這件小事》是由Puttipong Promsaka Na Sakolnakorn和Wasin pokpong合作導演,馬里奧·毛瑞爾、平采娜·樂維瑟派布恩、Tukkie等主演的泰國喜劇影片。
影片講述的一個丑小鴨暗戀高帥富的故事,穿插搞笑的姐妹之情與丑小鴨要變美的勵志元素。
影片於2012年6月5日在中國各大影院上映,
㈥ 《聊齋志異。醜女》一節是什麼故事
《聊齋志異》之《喬女》
《喬女》
書中這樣寫到:「平原喬生有女黑丑,壑一鼻,跛一足。年二十五六,無問名者。邑有穆生四十餘,妻死,貧不能續,因聘焉。三年生一子。未幾穆生卒,家益索,大困,則乞憐其母。母頗不耐之。女亦憤不復返,惟以紡織自給」這說明喬女因為醜陋殘疾而找不到婆家,終於找到男人了,沒有過幾天好日子卻作了寡婦。娘家也不肯幫助她,她就開始靠紡織來養活自己。
後來「有孟生喪偶,遺一子烏頭,裁周歲,以乳哺乏人,急於求配;然媒數言,輒不當意。忽見女,大悅之,陰使人風示女」這本來是喬女擺脫貧困生活的捷徑,但是喬女卻拒絕了,女辭焉,曰:「飢凍若此,從官人得溫飽,夫寧不願?然殘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於是,孟生更加敬佩喬女的人品,就「使媒者函金加幣而悅其母,母悅,自詣女所固要之,女志終不奪。」喬女的母親於是想把自己年輕貌美的小女兒嫁給孟生,孟生家人都很高興,但是孟生卻拒絕了。
過了一段時間,孟生暴病身亡,於是「女往臨哭盡哀。」無賴們想霸佔孟生的田產,孟生的奴僕也偷著拿他家的東西,只剩下一個老媽子抱著孟生年幼的孩子哭泣。喬女挺身而出,找到孟生的好朋友林生,「乃踵門而告曰:「夫婦、朋友,人之大倫也。妾以奇醜為世不齒,獨孟生能知我。前雖固拒之,然固已心許之矣。今身死子幼,自當有以報知己。然存孤易,禦侮難,若無兄弟父母,遂坐視其子死家滅而不一救,則五倫可以無朋友矣。妾無所多須於君,但以片紙告邑宰;撫孤,則妾不敢辭。」林生答應了,但受到無賴的恐嚇後,就「大懼,閉戶不敢復行。」
喬女並沒有退縮,在別人的幫助下,費盡周折終於保全了孟生的財產。後來將孟生的兒子撫養長大,讓他讀書,並幫他成家立業。喬女和自己的孩子卻還是艱苦度日,貧困如往昔。並且喬女雖然把心給了孟生,並且完成了孟生遺孀的責任,但是死後卻決意和穆生合葬。
《喬女》是寫一個相貌奇醜的女子,一心一意替別人做好事的故事。喬女黑丑、塌鼻、瘸腿。外貌是如此之丑,但她的靈魂是美好的,情操是高潔的。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過:「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謂丑,在藝術中能變成非常的美。」這話道出了藝術創作中的一個奧秘。就是說,文藝家運用典型的手法,使生活中丑的現象獲得藝術的審美意義和審美價值。這是由於文藝家以審美態度去觀察生活,認識生活,並「按照美的規律」去塑造典型——在小說中就是把丑的人物的內在美的性格真實地寫出來。
讓我們透過喬女這個人物形象,來認識一下表現她的那種美的情操的特點吧。
首先,談談喬女對「德」的看法。
喬女因為外貌長得丑,很不容易才嫁了人,並且生了一個孩子。可是很不幸,三年後丈夫就死了,留下孤兒寡母,處境是十分艱難困苦。這時,恰好有個孟生也喪偶,留下一個嬰兒無人照管。他看到喬女這種境況,就很想娶她。於是託人向喬女示意,喬女卻說:「飢凍若此,從官人得溫飽,夫寧不願?然殘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這番話反映了喬女對人生的看法:作為一個女人,不應以取得個人溫飽為人生標准,而應該重在一個「德」字。
那麼,她所提出的「德」表現在哪裡呢?我們看看她的言談舉止就可以知道了。孟生始終是沒有娶到喬女的,後來,孟生得病死了,留下一個孤兒,家產又被村中的無賴和家裡的僕人搶奪一空。喬女得知這個情況,很是憤憤不平。她找到孟生生前的一個好朋友陳說一番,請他幫忙寫狀紙告到官府去。這番話,喬女說得慷慨激昂,大義凜然:「……妾以奇醜,為世不齒,獨孟生能知我;前雖固拒之,然固心已許之矣。今身死子幼,自當有以報知己。然存孤易,禦侮難,若無兄弟父母,遂坐視其子死家滅而不一救,則五倫中可以無朋友矣。妾無所多於君,但以片紙告邑宰;撫孤,則妾不敢辭。」這段話的意思,我覺得有兩點是值得肯定的。第一,喬女雖然拒絕了孟生的求婚,但「心已許之」,原因是「孟生能知我」。知我者,即孟生不因其貌丑就看不起她,而能尊重她那不仰人鼻息的志氣;既然這個男子能平等待我,我就打從心眼裡愛他、尊重他,把他視為知己。第二,喬女表示不能坐視孟生「子死家滅」而不救。自己是一個寡婦,抵抗無賴的欺凌是無力的,可是,「撫孤,則妾不敢辭」。這不是很有點見義勇為的大丈夫氣概嗎?
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婦女,在自己處於極其艱難的環境下,還願意撫育一個同自己毫無親情或經濟上的利害關系的孤兒,可以想像到,喬女這種舉動,需要付出多大的心血,要有多麼堅強的毅力!這種人格,不是比一般的男子還要正直、還要高大嗎?而且,這個孤兒還是別的男人留下的。我們知道,封建時代里即使在家庭內部,也要「嚴男女之大防」,否則,就是「傷風敗俗」的。如今,喬女卻勇敢地承擔了這個「撫孤」的責任。由此人們也完全可預料到,喬女在精神上要承受多大的壓力,心胸要有多麼寬宏的氣量!
再說,按照儒家的正統觀念,「女子無才便是德」。丈夫在生,要當好賢妻良母;丈夫去世,則只要肯當貞節婦人就足夠了,人世間別的什麼事都無須多管。可是喬女為人熱心,且重感情。她成了寡婦後,孟生來求婚,雖不敢貿然再嫁,但她卻明確宣告:「前雖固拒之,然固心已許之」。拒絕再婚,固然是貞節觀念的反應,而「心已許之」卻是與封建禮教大相徑庭的。對此,清代衛道者早有異議:「婦可以心許人,請精義者辯之。」有人就說:「是何心?」一種憤然不屑之意溢於言表。喬女不管這些,當孟生死時,她還主動前往「臨哭盡哀」。這表明,她不但敢於私心相許,而且與孟生的真誠、純潔的朋友關系,一直保持到死後。青人但明倫對喬女是這樣評價的的:「以德自信,則大美在我,雖殘丑庸何傷?」他也認為,喬女是美好,其美不在貌,而在「德」。喬女的「德」就表現在她有著高於男子的才乾和人格;更有著大膽的人情要求和敢於違背封建倫理觀念的行止見識。
其次,談談喬女對「理」的看法。
孟生的朋友因受到無賴的威脅,連狀紙都不敢寫。此時,喬女氣憤極了。她不顧封建理教加在婦女身上的種種清規戒律,竟拋頭露面挺身到公堂,為孟生鳴不平。當縣官質問她是孟生的什麼人時,她義正詞嚴地申述了下面一番道理:「公宰一邑,所憑者理耳。如其言妄,則至戚無所逃罪,如非妄,即道路之人可聽也。」說得理直氣壯,擲地有聲。在喬女看來,在對待人的問題上,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憑地位、財產以至親戚關系來衡量,而是全憑一個「理」。她所認定的「理」是什麼呢?那就是,要秉公處置,不得徇私舞弊。
最後,談一下喬女對「恩」的看法。
喬女替孟生一家復產、治宅,為其子延師就讀,成家立室,真正做到了「幼而撫之,長而教之」,克盡婦道,義無反顧。但她自己「抱子食貧,一如曩日」。當有人勸她讓她自己的孩子同孟生的孩子一起讀書時,她回答說:「我耗人之財以教己子,此心何以自明?」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喬女認為用受恩者的錢來為自己辦事,這是不夠光明正大的。她雖然為孟生的一家管理家產田地,並為之積攢了一筆錢,但是她卻絲毫不沾,依然「紡織如故」,過著清貧的生活。她幫助別人,並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報答。可以說,她為撫孤成立,完全做到了夙夜匪懈,殫思盡力。如此俠骨深情,真能「對天地,質鬼神」了。
喬女對施恩於人,就是這樣光明磊落,襟懷坦盪。上邊提及的《田七郎》一文,其中有一句話說到:「小恩可謝,大恩不可謝」。它的意思就是說,對於大恩大德,用言語是不足以表達出謝意的,需要的是見諸實際行動,以身家性命相報。這是對受恩者說的,對於施恩者,又該怎麼做呢?喬女就做出了上面那種感的回答。這就說明,喬女身上具有的是一種「施恩不望報」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傳統美德。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喬女與孟生之間的關系,既不是兄妹,也不是夫婦。而喬女說她對孟生是「心已許之」,就說明喬女是愛孟生的。但這不是手足之愛,也不是夫婦之愛,而是表現了作者所憧憬的理想社會中的人們相處的准則:關心、尊重、同情、友愛。有一位論者指出,《喬女》一文提出了一個非常尖端的問題:「男女之間,除了夫婦關系,除了性的關系,而且高於那種關系,甚至也高於朋友關系,應當還有某種關系存在,喬女就證明這一點。」我覺得這種關系就是體現在喬女身上的那種高尚的情操。
《聊齋志異.喬女》
原文
http://www.hlhl.net/hwy/wenxue/list/38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