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中猶太女人納粹電影
Ⅰ 求各位親們幫幫我的忙!我一直在找部電影:一個德國納粹男軍官與猶太女人的愛情故事。答的好我會加分
你說的應該是 午夜守門人
中文譯名:午夜守門人
片名:The night Porter
導演: 莉莉安娜·卡瓦尼 Liliana Cavani
片長:122 min
簡介:
本片描述一九五七年的維也納,一名身為前納粹軍官的茶房,在飯店巧遇他以前的集中營性愛玩伴,二人開始大感意外,但逐漸舊情復發,秘密同居,最後被茶房所屬的納粹組織射殺。
Ⅱ 求一電影名,電影背景是二戰時期,在布達佩斯一名猶太女人,被控告叛國罪處死
《希望與反抗》 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Ⅲ 求二戰電影故事片 奧斯維辛集中營
這些是與奧斯維辛集中營有關的電影了,我覺得應該是第二部那個~
你看看有沒印象?
《集中營血淚(Playing For Time )》
本片榮獲艾美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多項大獎,是一部有血有淚感人肺腑的電視電影,由著名戲劇家亞瑟.米勒根據太裔歌唱家范妮.費尼洛的回憶錄改編,描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人在集中營掙扎求存的真實事跡。范妮原為巴黎著名歌星,戰爭期間,她跟其它猶太人被送到慕尼黑的一個勞工營囚禁。所有的女囚犯,全部要脫光衣服,剃光頭,在手臂上刺上編號,才發配到集中營。在那裡,每天都有人被送到毒氣室集體屠殺,有些年輕的女囚犯為了換取一個麵包,不惜向看守的德士兵賣身。幸運地范妮和一些懂得樂器演奏的女囚犯被挑選組成了一個管弦樂隊,一方面為黑衫軍軍官提供娛樂,另一方面則為送進毒氣室的死囚演奏送葬。就是在這樣一個完全將人性自尊剝奪了的惡劣環境下,這群女性掙扎著活了過來。范尼莎.雷德格雷夫和簡.亞歷山大在片中都有精湛演出。
《灰色地帶(The Grey Zone)》
版本一 奧許維次集中營里一名納粹醫生及一名猶太囚犯(David Arquette)正面臨著道德上的灰色地帶,他們必須選擇搶救命在旦夕的14歲少女或是牢里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囚犯。 版本二 1944年,在德軍的第一焚化廠,又一批猶太人被無情地送進了毒氣室,幾分鍾後,雖然隔著厚厚的鐵門,仍能聽到他們撕心裂肺的呼喊、無助的敲打和絕望的呻吟。在鐵門的另一邊,霍夫曼和其他幾個等待著搬運屍體的猶太人卻都木納地站著,臉上早已沒有任何錶情,因為幾個月來,這幾乎是他們生活的全部,他們都曾無數次地譴責自己這種幫助德軍屠害同胞的行為,然而面對被屠殺和繼續苟活,他們選擇了後者。 鐵門打開了,幾十具屍體橫七豎八地布滿了毒氣室的每個角落,他們開始機械性地將屍體扛起扔進焚屍爐。突然,霍夫曼發現了一個還有微弱喘息的小女孩,因為地上的一灘水,小女孩還僥幸活著,霍夫曼和同伴們動了惻隱之心,他們偷偷將小女孩送到了焚化廠唯一的猶太醫生那裡,小女孩活了下來。然而,幾個人還沒來得及考慮怎樣安置小女孩,德軍就發現了他們的秘密,一個同伴被當場擊斃,幸而醫生以拒絕給德軍看病威脅德軍放過了小女孩。 前線,盟軍加快了進攻的速度,這里納粹也加快了屠殺的速度,面對隨時都可能喪命的處遇,焚化廠里的猶太人決定奮起反抗。 在距離焚化廠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德軍的兵工廠,霍夫曼等人聯合起在那裡勞役的猶太女人,偷偷將火葯藏在即將運到焚化廠的屍體的衣服里,沒多久,當他們積累了分量不少的火葯,便發起了暴動。然而在德軍超強火力的壓制下,暴動很快便被鎮壓,參與的猶太人被一個個殘忍地殺害,但他們並不恐懼,因為他們堅信勝利即將到來,只是他們沒有機會看到了而已。
Ⅳ 看過<<午夜看門人>>的請進
本片絕對沒有,被禁是因為醜化了猶太女人的形象,
午夜守門人 Portiere di notte, Il
其它譯名: Night Porter, The
類 型: 愛情 / 犯罪 / 劇情
導 演: 莉莉安娜·卡瓦尼 Liliana Cavani
編 劇: 莉莉安娜·卡瓦尼 Liliana Cavani
Barbara Alberti
主要演員: Marino Masé
Nino Bignamini
Isa Miranda
Giuseppe Addobbati
Gabriele Ferzetti
Philippe Leroy
夏洛特·蘭普林 Charlotte Rampling
德爾克·布加德 Dirk Bogarde
上映日期: 1974-10-1
國家地區: 義大利 / 美國
本片描述一九五七年的維也納,一名身為前納粹軍官的茶房,在飯店巧遇他以前的集中營性愛玩伴,二人開始大感意外,但逐漸舊情復發,秘密同居,最後被茶房所屬的納粹組織射殺。
Ⅳ 二戰時一個猶太女人逃亡的電影
《無辜者逃遁》是由Leone Pompucci執導的劇情片,肯·杜肯、傑絲敏·特麗卡等參加演出。該片講述了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在逮捕猶太人時,一群孩子在年青的猶太教師約瑟夫的帶領下開始了危險的逃亡之旅的故事。
本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二戰時期感人至深的故事。德國納粹在逮捕猶太人時,有一群孩子在各自父母和德國猶太人組織的保護下逃脫了被送往集中營的厄運,他們被迫與父母分離,年青的猶太教師約瑟夫受到父親的最後委託,擔負起轉移這些孩子的重大使命。孩子們整日躲躲藏藏,在他的帶領下開始了危險的逃亡之旅。
在一個叫做蒂萊姆組織的幫助下,約瑟夫和年輕女子莎瑞帶著孩子們輾轉來到義大利,並在路上收留了一個落難的中年婦女和一個商人。當地的納粹軍官法耶利是一個心存善念的人,在他的保護下,孩子們在一處殘破的古堡度過了一段短暫的安全時期。但是一支帶有傷員的反法西斯游擊隊的闖入卻打破了這短暫的平靜,他們需要在古堡里稍作休息,在爭執中兩名義大利士兵中彈身亡。這讓約瑟夫陷入兩難境地,如果這件事讓義大利軍方知道,那麼孩子們這個唯一的避難所也將失去。
Ⅵ 一個電影,講的一納粹軍官愛上一猶太女人,那女人和軍官在一起後卻還是站在猶太人那邊,要殺他!這是什麼片
黑皮書 黑皮書一般指代商業攝影年鑒,但在歐洲許多國家也有商業攝影年鑒或供檢索的商業攝影黃頁,有另外的名稱。黑皮書也是荷蘭 / 德國 / 比利時2006年合拍的一部電影。 簡介:在二戰快要結束的時期,在荷蘭戰場上倖存下來的德國猶太女孩蕾切爾·斯坦恩(卡里斯·范·侯登飾),加入了荷蘭地下抵抗組織想找出那個背叛的人,她所有家庭成員在解放南部的斗爭中由於此人的出賣而全部被害。剛剛從戰場中逃脫出來的她為了藏身,當了一名出色的歌手。但,當這位漂亮的猶太女歌手藏身的地方被炸後,她無路可走,便隨另一群猶太難民去逃亡。但是,他們的船在中途被德國的巡邏人員發現,難民們都被殺害了,只有蕾切爾活下來。她進入到德國隊伍當中,化名愛麗絲,以使和德國人相處。一位德國軍官(賽巴斯汀‧柯赫飾)對愛麗絲很好,還為她安排了個工作。荷蘭抵抗組織要營救自己被俘的人,讓愛麗絲幫助,但是,這個計劃被叛徒得知了。德軍方面與荷蘭抵抗組織都把她視為敵人,她又一次陷入絕境。一直愛護她的那位德國軍官與她一起逃離並躲了起來,等待著戰爭結束。而結束了戰爭,卻並沒有給愛麗絲帶來自由,因為每一個倖存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罪的,而她,而必須找出那個叛徒 。
Ⅶ 《戰火中的伊甸園》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一名在納粹報社工作的猶太女人,私下卻偷偷為反抗組織傳送情報,苟且遊走在戰火紛飛的柏林,偏偏愛上了一個德國軍官名正言順的妻子,從而一發不可收拾的曠世之戀,生於戰火,死於戰火。影片干凈利落地鋪陳展開,美麗機智的Flince,善良卻孤獨的Lily,導演殘酷地在最後關頭以愛的名義留下了Flince,身為一個猶太人,歷史不可能給她編造一個美麗童話般的結局,所以註定了它將成為這場戰爭中不可逃避的犧牲品,何況這部電影是以真實的故事作為藍本改編而來。作為觀眾,誰都不能否認這場戰爭的真實性,只是,一場亂世之戀,兩個女子超越種族超越生死的愛戀,曾那麼真實的發生過,六十多年前的德國柏林,承載了戰火的悲歡,也埋葬了真愛的聚散。 漸漸地,我也開始明白,並非導演無情、編劇冷血,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誰都無法也無權捏造曾那樣真實發生過的兩個女子的命運。最終,影片並未明示Filince的下落,不知是可以為了留給觀眾一個希望,還是謹以此作為對這位曾為反法西斯戰爭默默做出貢獻的女子的紀念,歷史的煙雲已散,當兩個老人在六十年後故地重復之時,沒有怨恨,沒有淚水,只是兩個蒼老孤獨且安靜的背影,足以慰藉我絕望又不甘忘卻的心情。
戰火煙雲已散,只恨情永在。這部電影來帶的震撼已經值得我們在心中收藏這部電影了!
Ⅷ 關於二戰中殺猶太女人的電影有哪些
安妮日記,被殺時僅十五歲
Ⅸ 一部電影的名字
黑皮書 Zwartboek (2006)
更多中文名:驚懼黑書 黑色名冊.....香港譯名
更多外文名:Black Book
Blackbook
導演:保羅·范霍文 Paul Verhoeven
主演:卡里斯·范·侯登 Carice van Houten .....Rachel/Ellis
塞巴斯蒂安·考奇 Sebastian Koch .....Ludiwg Müntze
湯姆·霍夫曼 Thom Hoffman .....Hans Akkermans
德雷克·德·林特 Derek de Lint .....Gerben Kuipers
Johnny de Mol .....Theo
Garrick Hagon .....British General
Waldemar Kobus .....Günther Franken
哈里納·雷金 Halina Reijn .....Ronnie
克里斯汀·伯克 Christian Berkel .....General K?utner
Dolf de Vries .....Notary Smaal
Peter Blok .....Van Gein
Michiel Huisman .....Rob
Ronald Armbrust .....Tim Kuipers
Frank Lammers .....Kees
Matthias Schoenaerts .....Joop
類型:驚悚 / 戰爭
更多中文片名:黑書
更多外文片名:Blackbook
片長:義大利:145分鍾(威尼斯電影節)/145分鍾
國家/地區:德國 / 荷蘭 / 英國
對白語言:荷蘭語 / 英語 / 德語
發行公司:A-Film Distribution
上映日期:2006年8月30日 義大利
官方網站:Official website [nl]
電影分級:UK:15/USA:R
Ⅹ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欣賞
當我看到這個電影的時候,這個電影帶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無盡的黑白,影片從開頭和故事的背景就預示著講述的這個故事將是悲壯的,而看完本片在腦海里只出現了這幾個詞,殺戮、生存、人性,最後回歸到一個詞,救贖。
在我們歡聲笑語的現在,已經早早遠離了戰爭的喧囂和恐慌,或許我們這一輩子都不可能去身在那樣一個慘絕人寰的戰爭年代。即使沒有了那種生活,我們也不可能忘記了那段黑暗的歷史。比如二戰時期中國的南京大屠殺,比如二戰時期德國的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整個影片我看下來沒有哭過一次,但是我卻是濕著眼眶看下來的,並不是因為感人,而是感到了憤怒,看到了電影里的猶太人,我總能不自然的想起來中國的南京大屠殺,但是又開心於猶太人的幸福,戰爭真會讓人露出最猙獰的面孔,也會激發出人內心最深處的善良,開心於他們所幸還有奧斯卡辛德勒。
生命的顏色:黑與白之間的那一抹紅色
影片的開頭便是一個微弱的燭光,那紅色的燭光在黑與白之間的背景燃燒著,伴隨著猶太人低聲吟唱著的聖詠曲,燭光漸漸熄滅,一絲白煙緩緩升入空中,拉開故事的帷幕。這並不是除了結尾電影中出現的唯一的顏色,在山頭上與情人騎馬駐足的辛德勒的腳下,在猶太人「自由區」中,在黑白世界裡,有一名穿紅色裙子的小女孩在其中漫無目的的穿梭在街區中。鏡頭跟隨著小女孩的腳步穿越過一個個街區,在這充滿哀嚎的地獄里,小女孩像是一個旁觀者,又像是一個訴說者,天地之間唯有她才是這場屠宰場的主角。¹她是一個穿鮮紅色衣服的小女孩,她的出現絕對有她的意義,或者說,是一種符號。紅色,鮮血的顏色(在這里當然不是性慾),但又代表著生命與希望。辛德勒的眼神在隨著小女孩移動的同時,內心的某種東西似乎也在悄悄的變化著,辛德勒的內心同樣燃起了救贖的火焰。此時電影響起低沉的童聲合唱,伴隨著小女孩被納粹黨無情的殺害一同消失了,消失的那條生命,僅僅是那樣的脆弱,僅僅是那樣的微不足道。
完美的和弦:法西斯的死亡催眠曲
影片最大的看點之一就是其音樂的運用,電影自開頭就加入了猶太人祝福禱告的音樂,這首樂曲預示著電影的悲慘,也不乏帶有生命的希望。²影片中最為動聽的無疑是主題曲main theme了,這首曲雖然不長,但卻有著電影配樂的完整結構,長笛的簡潔序曲之後,帕爾曼的小提琴演奏出了主旋律,那琴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憂傷的旋律仿似傾訴猶太人的悲慘命運,但細聽之後,流暢的旋律中又有一些亮色和希望,並非是完全的悲傷,正如片頭中黑暗的一點燭光,這是善良如辛德勒之人給予這些曾經災難深重的人們,在這里,帕爾曼的琴聲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時而明亮;時而低回,但都充滿激情,讓人感動不已,這當然是和帕爾曼身為猶太人,對這段歷史感同身受的緣故。
在電影的中期,納粹軍官焚燒猶太人屍骨的那個場景,在黑白的電影里卻拍出了別樣的畫面:被焚燒的屍骨灰塵飛揚好似寒冬臘月時空中飄著的鵝毛大雪,如若不是故事接下來的發展,或許就真的當做了影片中的季節已經進入了冬天,納粹軍官命令那些活著的猶太人去焚燒、掩埋自己的族人,一個個屍骨在地上被隨意拋棄。電影雖是黑白色,但是一堆堆被死人堆成的小山、半掩埋的人頭骨在影片當中卻是如此的乍眼。而此時片中所配的音樂是一首合唱曲,前半段是弦樂為主的鋪陳,其後則是氣勢非凡的一段合唱,歌聲此時卻顯得有些超然,像是在做彌撒,願逝者安息。
接著的故事發展,則是我最震驚的場面。納粹軍在居民區里搜查僥幸活下來的猶太人,他們用聽診器來著這些無辜的人們,聽診器是醫生專用,原本是世界上最神聖的用來救死扶傷的器具,而在這里卻是用來傳達滅絕猶太人生的希望的信息。聰明的猶太人鑽到了鋼琴里想要得此生存,殘酷的納粹軍沖著鋼琴就是一陣掃射,⁴此時在一個房間里居然想起了巴赫的《平均律賦格曲7號》,這是一個德軍軍官在演奏,技法很嫻熟,旋律在流淌,而另兩個士兵則在爭論這是巴赫還是莫扎特,此時漆黑的城市到處都是火光和槍聲,這場戲是那麼的荒謬,又如此的真實,納粹對巴赫、貝多芬,莫扎特們的喜好是確定無疑的,令我震驚的則是他們在作惡的同時,還有閑情逸致演奏和欣賞美妙的古典音樂,這是怎樣的一種性情?後來我看了《發條橙》、《現代啟示錄》才明白,其實音樂並不是 「好人」的專利,所謂音樂可以陶冶情操之類的說法根本就是扯淡。
在電影下期的時候,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女人和孩子們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未來。⁵Auschwitz-Birkenau(奧斯維辛集中營)是影片中最為陰郁的樂曲,出現在奧斯維辛猶太女人洗澡的那場戲,小提琴在中低音區反復遊走,營造出一種極其不安和恐慌的氣氛,配合畫面上女人的尖叫和驚恐的表情,產生極其沉重的效果。
⁶Making The List出現在辛德勒和他的秘書策劃挽救猶太人的「辛德勒的名單」場面,此段音樂是比較典型的好萊塢式交響配樂,起伏很大,具有極其強烈的戲劇感。曲中反復出現了主題的變奏,歌頌這人性最為光輝的時候。這也是約翰·威廉姆斯專門為影片作了一首曲子,我能夠想像出演奏者演奏這首曲子時的神態表情——一個守望者站在被戰火、哭泣、死亡包圍的黑色的天空下無語哽咽。
辛德勒的名單:凡救一個人,便是救了全世界
這里才講到了辛德勒,他是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個納粹黨員,是一個聰明絕頂的商人,是一個愛好美色的人,同樣,也是一個救了一千多條生命的人。
他的開場華麗但是並不光芒四射,他風度翩翩,善於交際,與納粹上層人士保持著良好的關系他看重的更多的是個人奮斗下來的商業利益,這讓他做起因為戰爭而獲取利益的事情來毫無愧疚,但是同時也讓他對納粹的反猶價值觀不以為然。⁷斯皮爾伯格並沒有因為辛德勒此後的偉大舉動,而刻意掩飾他的道德缺陷,在猶太人被驅逐的時候,此時的他並沒有幫助他們什麼,倒是更樂於趁機榨取些商業價值。他讓猶太人進入他的工廠也更多看中的是其低廉的成本,甚至只要他願意可以任意處置的權力,這是一樁多麼完美的買賣,一場多麼殘酷的「圈地運動」,奪去猶太人的一切財產,在此基礎上建立工廠,再讓這些一無所有的猶太人進入工廠工作,辛德勒顯然也很享受自己超越父親的業績。 然而依扎克史登既是影片中或缺不少的角色,也是辛德勒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辛德勒內心改變的過程離不開史登,史登努力在德國人和猶太人之間周旋,給了辛德勒一個發財的機會,無意間同時也讓辛德勒開啟了一道挽救猶太人生命之門。辛德勒是自私的,最起初的他只想著自己謀利,但是史登的一次次的請求、納粹黨軍人一次次慘絕人寰的舉動漸漸影響著本欲置身事外的辛德勒。人的舉動源自於一種習慣,辛德勒這個習慣來源於因為一塊手錶而讓一對老夫妻遠離了死亡的喧囂,他或許是嘗到了拯救的滿足,但是我覺得他得到了本身的釋然。辛德勒漸漸地讓拯救猶太人變成了自己的一種習慣,以至於到影片的末尾處,辛德勒還在懊悔沒有因為一輛車、一個領針去換取十多個人的生命,他大聲痛哭著,像個孩子一樣,工人們抱住了他,緊緊的抱住了他。
很多時候。人類善和惡的一面都會潛伏在內心裡,影片中不僅僅在辛德勒身上體現,同樣有這種善良的還有阿蒙·葛斯。辛德勒交給了他救贖,同樣也窺視到了阿蒙心裡的那一點點沒有泯滅的人性,但是這一點點沒有泯滅的人性很快的就隨著阿蒙給的里謝克那一槍結束了。他對猶太女子海倫的愛無可奈何,當他見了海倫第一面的時候,他因為感冒並不想傳染給海倫讓我看到了他內心其實也存有憐愛,他在酒窖里對海倫施暴,吶喊的表白,在我的眼中當時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憤怒的、墜入愛河的一個年輕人,當黎明再次升起的時候他便又變回了那個冷酷無情以射殺猶太人為樂的阿蒙了。
辛德勒被猶太人尊為"義人,""辛德勒的名單"上在冊的猶太人亦把自己稱為"辛德勒的猶太人"。名單,在辛德勒的墓碑上成為不被遺忘的記憶。猶太人至今每年仍以誦讀名單的方式悼念在二戰中死難的同胞,在特定的場合許多人輪流誦讀一讀就是好幾天。名單,在他們的記憶中成為不被遺忘的墓碑。出身為猶太人的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將他族的故事以電影的方式講述給我們,不僅僅讓我們記住了這歷史性的一段黑暗,同時也讓我們知道,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有好多「更應該」!我們就應該不只著眼於眼前的富貴與貧困、成功與失敗、悲傷與喜悅……我們就該鼓起我們的勇氣,給自己信心去面對我們現在或以後要面對的困境與挫折!
生命不以緬懷得到升華,卻以一個人名而得以提升價值所在。辛德勒先生,我也願在你的墓碑上放上一塊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