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貝多芬女孩啟蒙下載
1. 貝多芬及其作品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貝多芬生平介紹
"只要有機會,我就要反抗命運" —— 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770-1827)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 「樂聖」。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
十二歲,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 。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里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訊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鄣幕.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而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准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采》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扎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
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從1796年26歲時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晚年失聰,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貝多芬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志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後十年當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惡化和生活貧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群眾性的一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1791-1872)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又極朴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斗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鬥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第九交響曲」、「第一交響曲」、「奏鳴曲」、「命運交響曲」、「庄嚴彌撒曲」等等,這些都是擺脫古典主義、展現自由、熱情奔放的美麗樂章。
關於貝多芬的課文:《月光曲》,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課書 語文 第8組 第26課。課文大意:講的是貝多芬到萊茵河邊上的小鎮時的一天夜晚,貝多芬在路上散步時候聽到一所茅屋有琴聲傳來,貝多芬進去後看見一位皮鞋匠在做鞋子,窗前的一位盲姑娘在鋼琴前,在他們的談話中貝多芬聽出盲姑娘想聽他彈琴,而沒錢去音樂廳聽,貝多芬聽到這里,就上前彈奏了那首盲姑娘剛剛彈的曲子,一曲彈完,盲姑娘贊嘆著,當盲姑娘問他是不是貝多芬,貝多芬並沒回答,說想再彈一首,貝多芬即興創作,彈出了一首《月光曲》,當皮鞋匠和盲姑娘聽得入神後醒來,貝多芬早就回了客店,他花了一夜功夫,譜寫了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這是一篇多美的課文,特別是描寫月光曲的那段,把月光照在水面上........真是幽雅美麗!
關於腦筋急轉彎的貝多芬:問:貝多芬什麼意思?答:背(貝)得多(多),得的分(芬)就多。
[編輯本段]創作生涯
他的祖父原是荷蘭籍,移居德國後,曾任當地宮廷樂長。 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宮廷御廚的女兒。
貝多芬生長的年代,正是約瑟夫二世實行"開明專制"的時期,波恩的統治者也實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波恩成了當時德國啟蒙運動的中心地之一。
貝多芬的幼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但是,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父親敗壞了家業,他企圖把四歲的貝多芬變成搖錢樹,
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也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強迫孩子練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後把孩子從熟睡中拖起來拉琴,不滿八歲的貝多芬被強迫在寇恩的聽眾面前表演、賣藝,十一歲的貝多芬就開始在劇院的樂隊里工作。這種嚴酷的童年生活,使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獨立的以音樂謀生的道路,同時也就養成了他堅毅倔強的性格。
從1781年起,貝多芬在劇院工作的同時,跟樂隊指揮奈弗學 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和作曲法。
奈弗是位很有修養、傾向 於啟蒙運動的作曲家.指揮家,他對發展德國的民族歌劇、清唱劇都曾有過貢獻。
貝多芬通過向這位老師學習,認識到學習德國 民族音樂傳統的重要,並在奈弗的引導下也接受了啟蒙運動的影 響,
對德國當時的進步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貝多芬作為鋼琴家所具有的嫻熟技巧給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優秀的教師。
他不久就成為一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頗受歡迎,二十五六歲時就能輕而易舉地把作品賣給出版商。
貝多芬將近而立之年時就有了失聰的先兆,這位年輕的作曲家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這是可想而知的。一時間他竟想到了自殺。
貝多芬不斷地譜寫出大量的音樂作品。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對當時音樂觀眾所喜聞樂聽的音樂的關注日漸減少。但是他卻在不斷地獲得成功。
貝多芬快到50歲時已經完全耳聾。結果他不再登台演出,甚至變得更加孤獨怪癖。他並不象先前那樣多產,而且作品也給人以詰屈聱牙之感。那時他主要是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來觀眾而作曲。據說,他曾對一位批評家說,他的作品「不是為你而是為未來的一代而創作的」。
如果說這位超乎時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飽嘗了失聰的辛酸,不如說那就是對命運的一種最無情的嘲弄;如果說貝多芬不顧失聰的痛苦,以一種超人的毅力繼續保證了作品的質量,那麼這就是一種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難以置信的功績。但是事實比想像的還要出人意料:實際上貝多芬在完全失聰的歲月里,譜寫出的樂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準。一般認為他在晚年的歲月里創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傑作。他1827年在維也納去逝,終年57歲。
貝多芬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響曲,32部鋼琴奏鳴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十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一系列弦樂四重奏曲,聲樂曲,劇樂曲,以及許多其他樂曲。但是和他眾多的樂曲的數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質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像和奔放的感情有機地融為一體。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動了人們的心弦,他們再也不認為器樂是一種次要的藝術。
貝多芬是一位頗具有創造性的作曲家,他給音樂帶來的變化中有許多已經產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擴大了管弦樂隊的規模,增加了交響曲的長度,擴大了它們的領域。他證明了鋼琴具有極其廣泛的用途,為使它成為第一流的樂器做出了貢獻。貝多芬代表了音樂從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轉變。他的作品給許多富有浪漫色彩的樂曲帶來啟迪。
貝多芬對許多後來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響,其中包括各種風格不同的人,如勃拉姆斯、瓦格納、舒伯特和柴柯夫斯基。他還為柏遼茲、古斯塔夫、馬勒、斯特勞斯等許多人開辟了道路。
貝多芬在本冊中的名次看來顯然應排在任何其他作曲家之首。雖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幾乎和他同享盛名,但是貝多芬的樂曲比巴赫的樂曲擁有范圍更廣、數目更多的聽眾,而且貝多芬做出的眾多革新比巴赫的作品對後來的音樂發展具有更為深刻的影響。
一般說來,用語言表達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能比用音樂表達得更容易、更清晰,因此文學是一個比音樂更具有影響的藝術領域,就是根據這個道理,雖然貝多芬是音樂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但還是比莎士比亞排得低些,(非常錯誤,音樂是藝術的最高形式!音樂抽象到了無形,只存在於時間中,一切藝術形式都是趨向於音樂的形式發展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音樂已經超過的所有藝術的形式)在比較貝多芬和米開朗基羅時,我深受這樣事實的影響:大多數人聽音樂遠比看畫和雕像所花的時間多。因此我認為一般說來音樂作曲家比畫家和雕塑傢具有更大的影響,如果兩者在各自的領域里都享有同樣的盛名。總而言之,大體上把貝多芬排在莎士比亞和米開朗基羅之間看來是再合適不過了。
貝多芬的交響曲是交響曲中的極品中的極品。《第三交響曲》的結構最為嚴謹,復雜,《第五交響曲》的思想性最為深刻,《第九交響曲》的氣勢和規模最為宏大,同時也為後世指明的音樂發展的方向。以表現革命斗爭的英雄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題放在他交響曲創作中的首位。從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第七交響曲》、《第九交響曲》中,我們都可以看出這些作品從各個不同的側面描繪了英雄的活動與思想、英雄與革命斗爭、英雄與大自然、英雄與人民、英雄與勝利、英雄與他的內心世界等等,這些富於英雄性的音調,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間,表現了他們為實現正義的事業而戰斗,甚至犧牲自己,直到贏得斗爭的勝利。
貝多芬的交響曲創作多採用擴充的奏鳴曲形式,他的創作構思寬廣、宏偉,思想深邃,形象對比鮮明,豐富多樣,在曲式的處理上都達到了作品整體上的高度統一,在創作之中把原交響曲中的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改為諧謔曲,把歌劇中對人世間矛盾沖突通過斗爭取得勝利的戲劇性表現手法運用到交響曲中,在《第九交響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擴大了交響曲的表現能力與氛圍。另外,在交響曲的創作中,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確立單簧管在樂隊中的地位,在《第九交響曲》中使用四支長號等等,形成了一個新穎的風格,開始了一個新的領域,用這種創新的音樂形式充分表達了他的內心世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進步思潮,將歐洲古典樂派的音樂發展到了最高峰,開創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之先河。
但貝多芬最後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慘、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貧困的威脅使他窮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於維也納。
據說在他臨終的一刻,暴雨雷電交加,貝多芬舉起乾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後的奮擊。這種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貫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貝多芬是人類藝術上最偉大的創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著卓越的音樂天斌、熾熱的叛逆氣質和巨人般的堅強性格;
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撓的意志和對社會的責任感而產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為一個音樂家的特殊品質。
他通過自己的創作,特別在他的九部交響曲中,反映了那個時代偉大的人民運動和最進步的思想。
他以時代和個人的命運為題,通過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藝術形象相結合,寫出了一系列交響樂作品,
表現了從斗爭到勝利、 從黑暗到光明、從苦難到快樂的 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精神歷程, 他的九首交響曲象珍珠一樣永遠閃閃發光。
通過對貝多芬九首交響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別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五、六、九首)標題性交響曲的剖析,我們不僅可以 了解貝多芬全部創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偉大而純真的思想,
而且 可以了解到交響樂創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響樂是如何從 海頓、莫扎特時代過渡到以舒柏特、門德爾遜為代表的新發展時期。
早在貝多芬在世時他就已被公認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音樂家, 他既是偉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驅而載入史冊。一八二七年,貝多芬去世時,眾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來弔唁。
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學巨匠格里爾帕策曾經在悼詞中說 「貝多芬把他的一切獻給了眾人,從他們那裡卻一無所獲,於是他就遠離了眾人。」
能夠讓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與他相伴。人們為了紀念舒伯特這位年輕的天才音樂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邊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園(Schubertpark)。
如今,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園是眾多遊客流連的地方。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遺跡 貝多芬盡管生在德國,但是自從他22歲離開德國之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維也納。他在維也納留下了眾多的遺跡。
帕斯克瓦拉蒂樓房Pasqualatihaus
1., Moelker Bastei 8, 有軌電車 D, 1, 2: Schottentor
電話: 535 89 05
周二至周日10:00-13:00
14:00-18:00
這座樓房以房子的主人命名,建造於1791至1798年間。在1804至1815年間,貝多芬曾經多次在這里居住過。在這里,貝多芬經歷了他創作的鼎盛期,他的第4, 5, 6交響曲,第4鋼琴協奏曲和歌劇《費德里奧》都是在這里創作的。
海利根施塔特遺囑屋Heiligenstaedter-Testament-Haus
19.,Probusgasse 6
有軌電車37: Geweygasse
有軌電車38A: Armbrustergasse
電話: 370 54 08
周二至周日10:00-13:00, 14:00-18:00
海利根施塔特當年是維也納城牆外很遠的地方了,如今是維也納北部高雅的別墅區。在這里,貝多芬在失去聽覺的絕望之際,於1802年10月在這里留下了遺囑,這所故居如今對外開放。
英雄屋Eroica-Haus
19., Doeblinger Hauptstrasse 92
有軌電車37: Pokornygasse
電話: 505 87 47
周五: 15:00-18:00或電話預約
在離遺囑屋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座貝多芬故居,這就是英雄屋,是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的地方。貝多芬的另外一部交響曲《田園》也是在附近的地方創作的。這座故居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座非常有名的新酒酒店。在充滿城郊風情的小路上,遊客可以領略到貝多芬當年創作的氣氛。在這里,人們把貝多芬散步的小路稱為《貝多芬小道》,小道的盡頭,有一個《貝多芬休息處》。
貝多芬紀念碑Beethovendenkmal
1., Beethovenplatz
, Waehringer Strasse
在維也納音樂廳對面,有一座貝多芬紀念碑,廣場也因此而得名。這座建造於1880年的紀念碑上塑造的是貝多芬的坐像,周圍是九個小天使,象徵著這位音樂大師的九部交響樂。
貝多芬墓(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
18, Waehringer Strasse
有軌電車38
1827年,貝多芬去世時被安葬在維也納北郊的魏林格墓地。1828年,貝多芬的好朋友舒伯特去世時,人們把舒伯特也安葬在此。1888年,兩位音樂大師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園。現在貝多芬的墓穴在32A區29號墓穴。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
交響曲:
貝多芬 C大調第一交響曲
貝多芬 D大調第二交響曲
貝多芬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
貝多芬 降B 大調第四交響曲
貝多芬 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
貝多芬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
貝多芬 A大調第七交響曲
貝多芬 F大調第八交響曲(悲愴)
貝多芬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歡樂頌)]
協奏曲:
貝多芬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貝多芬 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 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 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
序 曲:
貝多芬命運序曲
貝多芬 《科里奧蘭》序曲
貝多芬 《萊奧諾拉》序曲
貝多芬 《菲岱里奧》序曲
貝多芬 《愛格蒙特》序曲
其 他:
貝多芬 G大調小提琴浪漫曲
貝多芬 F大調小提琴浪漫曲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悲愴》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熱情》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黎明》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田園》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暴風雨》
貝多芬 鋼琴曲《致愛麗絲》
貝多芬 鋼琴曲《月光曲》
貝多芬 管弦樂曲 《土耳其進行曲》
奏鳴及練習曲:
作品49之2(G大調)
之1(g小調)
作品79(G大調)
作品14號之1(E大調)
作品2之1(F小調)
作品14之2(G大調)
作品10之2(F大調)
作品10之1(C小調)
作品10之3(D大調)
作品13號(C小調也叫悲愴)
作品26號(降A大調)
作品27之1(降E大調)
作品28(D大調)
作品22(降B大調)
作品2之2(A大調)
作品2之3(C大調)
作品78(升F大調)
作品90(E小調)
作品7(降E大調)
作品31之3(降E大調)
作品54(F大調)
作品31之2(D小調)
作品27之2(升C小調月光)
作品31之1(G大調)
作品109(E大調)
作品110(降A大調)
作品81a(降E大調告別)
作品53號(C大調,華爾斯坦)
作品57號(F小調熱情)
作品101(A大調)
作品111(C小調)
作品106降B大調(錘子鋼琴)
相關文學作品,影視作品:
1《約翰.克里斯多夫》
2《名人傳》(羅曼.羅蘭)
3《復制貝多芬》
4《音樂巨人貝多芬》(被載入中學課本)
貝多芬的反叛精神和崇尚自由的性格 事例
1807年,貝多芬正住在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裡來了一大批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拿破崙派駐佔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公爵想請客人們聽音樂,就派人去請貝多芬,但未向貝多芬說明情況。貝多芬不明就裡,帶著自己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地趕來。進客廳一看,竟是一幫佔領軍,貝多芬當即就拒絕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惱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對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貝多芬為李希諾夫斯基的無恥賣國行徑憤怒到極點,他不顧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樂譜忿然離去,並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個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公爵!你的地位是憑偶爾出生得來的。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全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還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
也許實際情形比資料所載的更為暴烈,但貝多芬的朋友們設法把事情掩蓋過去。魏格勒資料庫中的《魏格勒和布魯林家族的朋友貝多芬》有1837年12月28日里斯致魏格勒的信,提到:「假如沒有奧普斯多夫伯爵等人在場,恐怕免不了發生毆斗,貝多芬已經舉起一張椅子准備想里奇諾夫斯基親王迎頭痛擊,因為貝多芬躲在房間里拴上門,親王卻把門撞開。幸虧奧普斯多夫擋在他們兩人之間。」吵架的起因是貝多芬拒絕里奇諾夫斯基為他召晚宴的幾個法國軍官演奏。
但貝多芬愛他們;他說過一些話,顯示他心裡對他們的感激,但這種感激並不授權任何人干涉他的自由。
貝多芬的作品風格
貝多芬是音樂最高級的建築師,他的天才在奏鳴曲-交響曲的思想結構形式中得到了表現。他的速記本顯示出他構想的樂思是怎樣一步步地最後形成的,也顯示出他將這些素材注入必然的形式時付出了多麼艱卒的勞動。
貝多芬繼承了海頓和莫扎特的奏鳴曲式,並把它改造成龐大的結構適於自己的思想。他把第一樂章的規模擴大了,特別是擴大了尾聲。他向海頓和莫扎特一樣,把展開部看作是奏鳴曲式的動力中心。他的短小而深刻的主題為擴展和發展提供了無限的機會,它們以猛烈的力量和氣勢展開。慢樂章在貝多芬手中具有贊美詩的特點,體現了貝多芬式的悲愴。他把小步舞曲樂章變為諧謔曲樂章,成為具有節奏動力的樂章,情緒從「縱情大笑」到神秘的和驚奇的。他把終曲擴大,成為在規模和意境方面與第一樂章相仿的一個樂章,使交響曲在凱旋中結束。
在貝多芬的藝術中,鋼琴曲占據了中心位置,他的32首奏鳴曲,無論是對業余的鋼琴家還是對音樂會獨奏家來說,都是曲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們被恰當地稱為是鋼琴家的「新約全書」(「舊約全書」是指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力度的對比。爆炸性的重音、高低音區的對置、切分音以及強有力的漸強都是貝多芬鋼琴風格的基本特徵。他對主題變奏曲的愛好也很有特點,在這方面他是一個高明的建築師,他運用無窮盡的思想把最簡單的素材建造成高聳雲天的大廈。
貝多芬認為交響樂是向人類致詞的理想手段,他的9部交響曲是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戲劇。它們以席捲一切和激動的氣勢肯定了生活。在《第三交響曲(英雄)》中,貝多芬的風格成熟了。這個作品最初是題獻給拿破崙的,他認為拿破崙是革命精神和人類自由的體現。當拿破崙稱帝的消息傳來時,貝多芬對他不報幻想了。被激怒的作曲家從剛剛完成的作品上撕下題有獻詞的一頁,改寫為「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個偉大的人物而作」。
2. 關於貝多芬
貝多芬生平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紀後年葉以來世界最著名的德國 音樂家。1770年12月26日貝多芬誕生於 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 蘭籍,移居德國後,曾任當地宮廷樂長。 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宮廷御廚的 女兒。貝多芬生長的年代,正是約瑟夫二 世實行"開明專制"的時期,波恩的統治者也實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當時德國啟蒙運動的中心地之一。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但是,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 嗜酒成癖的父親敗壞了家業,他企圖把四歲的貝多芬變成搖錢 樹,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也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強 迫孩子練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後把孩子從熟睡中拖起 來拉琴,不滿八歲的貝多芬被強迫在寇恩的聽眾面前表演、賣 藝,十一歲的貝多芬就開始在劇院的樂隊里工作。這種嚴酷的童 年生活,使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獨立的以音樂謀生的道路,同時 也就養成了他堅毅倔強的性格。
從1781年起,貝多芬在劇院工作的同時,跟樂隊指揮奈弗學 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養、傾向 於啟蒙運動的作曲家.指揮家,他對發展德國的民族歌劇、清唱 劇都曾有過貢獻。貝多芬通過向這位老師學習,認識到學習德國 民族音樂傳統的重要,並在奈弗的引導下也接受了啟蒙運動的影 響,對德國當時的進步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1787年以後,貝多芬擔起了全家生活的經濟重擔。但貝多芬 並未被艱難困苦的適遇所屈服,他設法在波恩大學旁聽哲學課, 他醉心於誦讀和研究古代神話、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學,他 對莎士比亞、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愛。他雖然沒有莫扎 特的早熟天賦,也沒有莫扎特優越的學習條件,而他那孜孜不倦 的自學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輩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萊茵河流域進步的反封建運 動,對貝多芬的思想成長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漸把追求"自由、 平等.博愛"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1790年他創作的大合唱《約瑟 夫二世之死》,把約瑟夫二世當做人民的救世主來贊頌,這一方 面表現出他對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時也反映出貝多芬早年對改良 主義的不合實際的幻想。這部作品也是貝多芬把聲樂和交響樂溶 為一體的最早嘗試。
1792年,貝多芬在海頓的鼓勵與支持下,來到維也納定居。 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鋼琴家出入維也納的貴族門庭,並受 到貴族們的熱情接待和保護,他也曾一度產生過對上流社會的幻 想。但是,貝多芬所處的時代畢竟與海頓,莫扎特的時代不同, 時代賦予貝多芬更成熟的資產階級自覺性和個人的自信和自尊。 因而他一開始就不甘願做貴族門的奴僕,而是要與貴族們有平等 的地位。後來貝多芬漸漸發現自己的資產階級理想和當時的封建 社會有著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開始面臨耳聾的威脅,使 貝多芬很快增長起一種對現實不滿,對個人命運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後,貝多芬患了耳聾病,病情逐年惡化。對一個音樂 家說來,再沒有比這一打擊更沉重的了!惡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 界的交往,妨礙了他的鋼琴演奏,他不得不放棄演出 ,而長期隱 居在維也納鄉村。
從1800年起,貝多芬在創作上很自然地逐漸 脫開海頓和莫 扎特的影響,力求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追求新的理想。他於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了他在創作 上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成熟時期。他這一時期的創作力極 為旺盛,表現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現出許多傑出的作品。貝 多芬成熟時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邏輯——「通過斗爭,得到勝利", 在這一時期中逐步得到確立,英雄性、群眾性的交響樂新風格形 成了,革命的內容、戲劇性的交響樂發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種重 大革新等等,在這一時期都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貝多芬最傑出 的作品,幾乎都是在他後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聾狀態中創作的。
1815一1819年是貝多芬經歷的四年危機時期。當時,歐洲陷 入了反動的封建復辟時期,資產階級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殺,黑暗 籠罩著歐洲大陸。這個時期貝多芬的思想較為復雜,他的自信和 堅定被失望和動搖所襲擾;創作上的英雄風格向抒情性風格轉 變;作品很少,大部分時間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編歐洲各國的民 歌上。這充分說明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共和主義者是有其歷史局 限的。然而,貝多芬最後終於從沉默中掙扎出來,度過了他的危機 時期。從1819年起,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 斗爭中來。此時他創作的五首鋼琴奏鳴曲、五首弦樂四重奏,乃 至他創作中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等作品都 具有深刻的意義。但貝多芬最後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慘、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貧困的威脅使他窮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26日病逝於維也納。據說在他臨終的一刻,暴雨雷電交加, 貝多芬舉起乾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後的奮擊。這種生命不息戰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貫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貝多芬是人類藝術上最偉大的創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著卓 越的音樂天斌、熾熱的叛逆氣質和巨人般的堅強性格;另一方面 他那百折不撓的意志和對社會的責任感而產生的崇高思想,形成 他作為一個音樂家的特殊品質。他通過自己的創作,特別在他的 九部交響曲中,反映了那個時代偉大的人民運動和最進步的思 想。他以時代和個人的命運為題,通過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藝術 形象相結合,寫出了一系列交響樂作品,表現了從斗爭到勝利、 從黑暗到光明、從苦難到快樂的 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精神歷程, 他的九首交響曲象珍珠一樣永遠閃閃發光。
通過對貝多芬九首交響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別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五、六,九首)標題性交響曲的剖析,我們不僅可以 了解貝多芬全部創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偉大而純真的思想,而且 可以了解到交響樂創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響樂是如何從 海頓、莫扎特時代過渡到以舒柏特、門德爾遜為代表的新發展時 期。早在貝多芬在世時他就已被公認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音樂家, 他既是偉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驅而載入史冊。
生平作品
交響曲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英雄)降B大調第四號交響曲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F大調第八號交響曲戰爭交響曲(威靈頓的勝利)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管弦樂G小調小提琴浪漫曲F大調小提琴浪漫曲
弦樂四重奏降E調第十二號A小調第十五號降B調(大賦格曲)降B調第十三號升C小調第十四號F大調第十六號偉大追逸曲
宗教音樂D大調(庄嚴彌撒曲)
鋼琴作品給愛麗絲
歌劇費德里奧
合唱曲合唱幻想曲
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F大調(春)C小調奏鳴曲G大調(克羅采)
協奏曲C大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降B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C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C大調六重協奏曲G大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D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降E大調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
序曲雷奧諾拉序曲柯里奧蘭序曲艾格蒙序曲雅典廢墟序曲史蒂芬生序曲命名日慶典序曲
奏鳴曲 變奏曲C小調鋼琴奏鳴曲(悲愴)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月光)D大調鋼琴奏鳴曲(田園)降E大調英雄變奏曲D小調鋼琴奏鳴曲C大調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告別)E小調鋼琴奏鳴曲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漢馬克拉維亞)狄亞貝里變奏曲
《月光》
創作於1801年。盡管在過去一首音樂因為有了俗稱而變成非常通俗化的例子不少,但從來沒有像這首奏鳴曲這樣,因「月光」這一俗稱而變成名滿天下的名曲。「月光」這一名稱,據說是緣於詩人雷爾斯塔布(1799-1860)評論說:第一樂章使人想起「猶如在瑞士盧塞恩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輕舟一樣」。由雷爾斯塔布的出生年推測,「月光」的俗稱成為一般化,是在出版後經過相當時日以後的事情。不過,這首樂曲似乎一開始就有了相當的名氣,使貝多芬反而有一點感到心煩,究其原因,不能否認的,不但是因為這首樂曲含有容易招來文學面上的遐想要素非常強烈,因而成為蜚聲鵲起的原因,而且除了「月光」以外,也另有各種獨創的解釋和牽強附會的傳說。其實這首奏鳴曲貝多芬自身的命名是與作品27之1同樣是「幻想曲風的奏鳴曲」。在第一樂章,一樣是全部為舍棄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到第二樂章即轉換氣氛,然後到達於屬於這一奏鳴曲重心的第三樂章。第三樂章是熱情的奔流,不但其奔流的激烈是在這一時期的所有奏鳴曲中極為罕見,而且是結構非常卓越的奏鳴曲形式。如果將此第一樂章的瞑想性,第三樂章的激情性與當時的貝多芬的戀愛事件、耳疾,以及一八O二年的海里根城遺書等一連串的悲劇看來,是有不可分的關聯,似乎也說得通,然而遺憾的是並沒有具體的資料能證實這些關聯。 演奏時間:大約十五分鍾。
英雄交響曲
貝多芬嚮往著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熱烈擁護者。1798年,柏納多特將軍(1763—1844)出任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貝多芬常到他的家裡,並和他周圍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902年,貝多芬在柏納多特的授意下,動手寫作獻給拿破崙的《第三交響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崙是摧毀專制制度、實現共和理想的英雄。19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響曲》,他准備把它獻給拿破崙。正在此時,拿破崙稱帝的消息傳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從學生李斯(1784—1838)那裡得知這個消息時,怒氣沖沖地叫道:「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現在他也要踐踏人權,以逞其個人的野心了。他將騎在眾人頭上,成為一個暴君。」說著,走向桌子,把寫給拿破崙的獻詞一撕為二,扔在地板上,不許別人把它拾起來。
過了許多日子,貝多芬的氣憤才漸漸平下來,並允許把這部作品公之於世。1804年12月,這部交響曲在維也納羅布科維茲親王的宮廷里初次演出。1805年4月在維也納劇院的第一次公開演出,是由貝多芬親自指揮的,節目單上寫著:「一部新的大交響曲,升D大調,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先生作,獻給羅布科維茲親王殿下。」奇怪的是,貝多芬不說是降E大調,而說是升D大調。1806年10月總譜出版時,標題頁上印著: 英雄交響曲 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 從此,《第三交響曲》就被稱為「英雄交響曲」。
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的《c小調交響曲》(作品67)開頭的四個音符,剛勁沉重,彷彿命運敲門的聲音。這部作品因此被稱作《命運交響曲》。
《命運交響曲》作於1805至1808年。貝多芬在1808年11月寫給他的朋友韋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經說出:「我要卡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把我完全壓倒。」「命運敲門的聲音」在1798年所作《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之1)的第三樂章中就已經出現過,以後又出現於《D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樂章、《熱情奏鳴曲》(作品57)第一樂章、第三《雷奧諾拉》序曲(作品72)、《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74)等作品中,可見,通過斗爭戰勝命運,是貝多芬一貫的創作思想。
《命運交響曲》所表現的如火如荼的斗爭熱情,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馬麗勃蘭第一次聽《命運交響曲》時,嚇得心驚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崙的一個舊日的衛兵,聽了第四樂章開頭的主題,不禁跳起來喊道:「這就是皇上!」
柏遼茲把《命運交響曲》中驚心動魄的斗爭形象,看作是「奧賽羅聽信埃古的讒言,誤認黛絲德蒙娜與人私通時的可怕的暴怒。」
舒曼認為:「盡管你時常聽到這部交響曲,它對你總是有一股不變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總教人感到驚恐一樣。」
1830年五、六月間,門德爾松在魏瑪逗留了兩星期,和歌德作最後一次會晤,在鋼琴上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聽了《命運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後大為激動,他說:「這是壯麗宏偉、驚心動魄的,簡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許多人一起演奏,還不知道會怎麼樣呢。」
1841年3月,恩格斯聽了《命運交響曲》的演出。他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贊美這部作品說:「如果你不知道這個奇妙的東西,那末你一生就算什麼也沒有聽見。」他在第一樂章里聽到了「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那種憂傷的痛苦」;在第二樂章里聽到了「那種愛情的溫柔的憂思」;而第三、第四樂章里「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年輕的、自由的歡樂」,又是那麼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幾句話,對《命運交響曲》作出非常中肯的概括。
第七交響曲
瓦格納稱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作品92)為「舞蹈的極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體運動的最妙的體現。」據說有一次他想在李斯特的鋼琴伴奏下,用舞蹈來表現《第七交響曲》。瓦格納的理想,後來由俄國舞劇編導馬辛實現了。1938年,他把這部交響曲編成了芭蕾舞,表現一個寓言式的故事情節——世界的創造和毀滅:
第一樂章:創造——在創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變成了植物和動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現了男人和女人,還有危險的蛇。
第二樂章:大地——地球上出現了憎恨和強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著被謀殺的少年。
第三樂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對大地上的騷亂無動於衷,依然盡情歡樂。
第四樂章:酒色和毀滅——人們沉於酒色。神看見他們惡劣地模仿上界的歡樂,因為憤怒,用火毀滅了世界。 1938年5月,這出舞劇由巴西爾的俄國芭蕾舞團在摩納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貝多芬大事年表
1770年 12月17日,路德維希——宮廷歌手約翰·凡·貝多芬和妻子瑪利亞瑪格達蕾娜的第二個孩子,在波恩聖雷米吉烏斯教堂受洗。
1778年 3月26日,「六歲童星」首次登台公演。
1779年 10月,克里斯第安戈特羅布內弗來到波恩,擔任貝多芬的老師。
1782年 通過弗蘭茨·蓋哈爾德·韋格勒結識了封·布羅伊寧一家。 根據德賴斯勒爾的一首進行曲所作的九首變奏曲在曼海姆出版。
1784年 2月15日,科隆大主教和選侯馬克西米利安·弗里德里希逝世;瑪麗亞·特雷西亞 女皇最小的兒子馬克西米利安·弗蘭茨即位。6年27日,成為波思宮廷樂隊的正式成員。
1787年 3月至4月,首次去維也納旅行,與莫扎特會面。7月17日,其母因肺結核病故。
1788年 貝多芬後來的朋友和資助人華爾斯坦伯爵來到被恩。12月14日,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在漢堡逝世。
1789年 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
1790年 2月20日,奧皇約瑟夫二世逝世。見多芬患下腹疼痛症。 12月25日,約瑟夫·海頓旅行途中路過波恩。
1791年 3月6日,演出一首騎士芭蕾舞的配樂。�12月5日,沃爾夫岡·阿馬道伊斯·莫扎特在維也納逝世。 1792年 11月2日,開始第二次維也納之行。是年至1793年底,師事海頓。12月18日,其父在波恩逝世。
1793年�年底或者1794年初,在李希諾失斯基親王舉辦的家庭晚會上首次演出三首三重奏。
1794年 寓居李希諾夫斯基親王家中。
1795年 3月29日,首次在紹也納公演。
1796年 2月至6月,游歷布拉格、德累斯頓、萊比錫和柏林普魯士王宮。波拿巴統兵進攻義大利。
1797年 1月31日,弗蘭茲·舒伯特出生於維也納附近的利希滕塔爾.4月6日,在小提琴手、友人舒潘策希舉辦的音樂會上首次演出五重奏(作品16號)。5月,開始結識特蕾澤和約瑟菲妮·封·布倫什維克。
1798年 出現最初耳疾症狀。
1800年 4月2日,在胡浮堡皇宮劇院舉辦首場個人音樂會,首次上演《第一交響曲》和《管弦樂七重奏》。
1801年 愛朱麗葉塔·桂察爾迪.6年1日和11月L6日,先後寫信向友人阿芒達和韋格勒披露日漸重聽的實情。
1802年 10月6日和10日,在海利根施塔特寫下遺囑。
1803年 4月5日,在維也納歌劇院舉辦音樂會,首次上演《第二交響曲》和《第三鋼琴協奏曲》。夏,在巴登和德普林譜寫《英雄交響曲》。開始向奧地利魯道夫大公爵傳授鋼琴演奏技巧和音樂理論。
1804年�秋天至1807年底,與約瑟菲妮·封·戴姆相愛;她娘家姓布倫什維克。5月20日,波拿巴稱帝,宣告為拿破崙一世。8月11日弗蘭茲一世就任奧地利皇帝。
1805年 4月7日,首次公演《第三交響曲(英雄)》。 11月13日,法軍佔領維也納。11月20日,首次上演《菲岱里奧》。
1806年 3月29日,首次涎蕁斗漆防鋨隆返詼��盡?0月,與李希諾夫斯基親王斷交,結識拉蘇莫夫斯基伯爵。12月23日,首次上演《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1號)。
1807年 3月,在格伎莆�那淄豕�【侔熳ǔ∫衾只幔�狀窩莩觥兜謁慕幌燁�貳ⅰ犢評鋨呂夾蚯�泛汀兜謁母智儺�嗲�貳?
1808年 10月,吉羅姆·波拿巴王室聘請貝多芬前往卡塞爾。12月22日,在維也納歌劇院舉辦音樂會, 首次上演《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 曲》和《合唱幻想曲》 �������
1809年 2月26日,魯道夫大公爵、洛布科維茨親王和金斯基親王許諾給貝多芬支付年金。 4月9日,奧地利對法國宣戰。 5月10日,法軍再次占維也納。 5月31日,約瑟夫·海瀕逝世。奧地利蒂羅爾地區和德國爆發反抗拿破崙的運動。
1810年 春,愛上特蕾澤·封·瑪爾法蒂。
1811年 3月15日,「金融專利筆鼓杲鴇嶂怠? 8月1日,抵達泰普里茨,結識阿瑪里埃·西博爾德。 11月28日,在萊比錫舉辦《第五鋼琴協奏曲》的首場演出。
1812年 6月24日,拿破崙舉兵進攻俄國。 7月6和7日,致書「永恆的情人」。 7月19日至23日,在泰普里茨與歌德多次會晤。10月19日,法軍開始撤退。
1813年 夏,逗留於巴登。 6月21日,威靈頓在維多利亞大敗法軍。反抗法國統治的民族解放戰爭紛起。 12月8日,在維也納大學禮堂舉辦音樂會,首次上演《第七交響曲》和《戰爭交 響曲》。
1814年 2月27日,首次上演《第八交響曲》。 4月6日,拿被侖在楓丹自露退位。4月,結識安東·申德勒。4月15日,卡爾·李希諾夫斯基親王逝世。5月23日�狀紊涎蕁斗漆防鋨隆返諶盡? 9月18日,維也納會議開幕。 11月29日 為維也納會議與會者舉辦盛大音樂會。
1815年 1月25日,最後一次以鋼琴演奏家的身分演出。 3月1日,拿破崙離開流放地區爾巴島重返大陸。夏,逗留於巴登和德普林。 11月15,其弟卡爾去世,貝多芬成為侄子卡爾的監護人。
1816年 2月2日,侄子卡爾就學於詹納塔西奧·德爾里奧開辦的青少年教養院舒潘策希四重奏組解散。夏,逗留於巴登。自10月起,因感冒引起的各種疾病久治不愈。12月16日,約瑟夫·弗蘭茨·洛布科維獲親王逝世。
1817年 夏,在海利根施塔特和努多夫逗留。
1818年 夏,在默德林逗留。
1819年 安東·申德勒成為貝多芬的助手。開始用「談話冊」與人交談。
1820年 4月8日,成為侄子卡爾的惟一監護人。�夏,逗留於默德林。
1821年 夏,逗留於德普林和巴登。患黃疸病。
1822年 夏,逗留於德普林和巴登。11月9日,俄國的尼古勞斯·伽列青親王約請貝多芬寫三首弦樂四重奏。
1823年 5月4日,舒潘策希從俄國返回。 夏,逗留於赫岑多夫和巴登。
1824年 2月,維也納藝術愛好者致書貝多芬,請求他在維也納上演新作。4月18日,《庄嚴彌撒曲》首次在彼得斯堡上演。5月7日,在克思滕托劇院舉辦音樂會, 首次上演《第九交響曲》。夏,逗留於維也納附近的彭青和古騰布侖。
1825年 3月6日,由舒潘策希四重奏組首次演出作品127號四重奏。 5月,患嚴重腸炎。夏,逗留於古滕布侖。10月,遷入西班牙式公寓。
1826年 身心遭受重創。 3月21日,首次公演作品130號四重奏,該曲末樂章是時為《大賦格》。7月30日,侄子卡爾企圖自殺。 9月29日,動身去弟弟約翰的住地格耐克森多夫。 12月2日,返回維也納,貝多芬病情嚴重,患有肺炎、肝硬化和腹水症。 12月20日,第一次腹腔穿刺。
1827年 1月3日,寫下遺囑。 1月8日,第二次穿刺。 2月2日,第三次穿刺。 2月下旬,貝多芬病危。 2月27日,第四次腹腔穿刺。3月24日,失去知覺。 3月26日,下午5時45分,貝多芬逝世。是時狂風怒吼,電閃雷鳴。
3. 貝多芬的故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紀後年葉以來世界最著名的德國 音樂家。1770年12月26日貝多芬誕生於 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 蘭籍,移居德國後,曾任當地宮廷樂長。 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宮廷御廚的 女兒。貝多芬生長的年代,正是約瑟夫二 世實行"開明專制"的時期,波恩的統治者也實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當時德國啟蒙運動的中心地之一。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但是,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 嗜酒成癖的父親敗壞了家業,他企圖把四歲的貝多芬變成搖錢 樹,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也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強 迫孩子練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後把孩子從熟睡中拖起 來拉琴,不滿八歲的貝多芬被強迫在寇恩的聽眾面前表演、賣 藝,十一歲的貝多芬就開始在劇院的樂隊里工作。這種嚴酷的童 年生活,使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獨立的以音樂謀生的道路,同時 也就養成了他堅毅倔強的性格。
從1781年起,貝多芬在劇院工作的同時,跟樂隊指揮奈弗學 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養、傾向 於啟蒙運動的作曲家.指揮家,他對發展德國的民族歌劇、清唱 劇都曾有過貢獻。貝多芬通過向這位老師學習,認識到學習德國 民族音樂傳統的重要,並在奈弗的引導下也接受了啟蒙運動的影 響,對德國當時的進步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1787年以後,貝多芬擔起了全家生活的經濟重擔。但貝多芬 並未被艱難困苦的適遇所屈服,他設法在波恩大學旁聽哲學課, 他醉心於誦讀和研究古代神話、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學,他 對莎士比亞、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愛。他雖然沒有莫扎 特的早熟天賦,也沒有莫扎特優越的學習條件,而他那孜孜不倦 的自學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輩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萊茵河流域進步的反封建運 動,對貝多芬的思想成長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漸把追求"自由、 平等.博愛"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1790年他創作的大合唱《約瑟 夫二世之死》,把約瑟夫二世當做人民的救世主來贊頌,這一方 面表現出他對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時也反映出貝多芬早年對改良 主義的不合實際的幻想。這部作品也是貝多芬把聲樂和交響樂溶 為一體的最早嘗試。
1792年,貝多芬在海頓的鼓勵與支持下,來到維也納定居。 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鋼琴家出入維也納的貴族門庭,並受 到貴族們的熱情接待和保護,他也曾一度產生過對上流社會的幻 想。但是,貝多芬所處的時代畢竟與海頓,莫扎特的時代不同, 時代賦予貝多芬更成熟的資產階級自覺性和個人的自信和自尊。 因而他一開始就不甘願做貴族門的奴僕,而是要與貴族們有平等 的地位。後來貝多芬漸漸發現自己的資產階級理想和當時的封建 社會有著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開始面臨耳聾的威脅,使 貝多芬很快增長起一種對現實不滿,對個人命運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後,貝多芬患了耳聾病,病情逐年惡化。對一個音樂 家說來,再沒有比這一打擊更沉重的了!惡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 界的交往,妨礙了他的鋼琴演奏,他不得不放棄演出 ,而長期隱 居在維也納鄉村。
從1800年起,貝多芬在創作上很自然地逐漸 脫開海頓和莫 扎特的影響,力求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追求新的理想。他於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了他在創作 上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成熟時期。他這一時期的創作力極 為旺盛,表現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現出許多傑出的作品。貝 多芬成熟時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邏輯——「通過斗爭,得到勝利", 在這一時期中逐步得到確立,英雄性、群眾性的交響樂新風格形 成了,革命的內容、戲劇性的交響樂發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種重 大革新等等,在這一時期都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貝多芬最傑出 的作品,幾乎都是在他後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聾狀態中創作的。
1815一1819年是貝多芬經歷的四年危機時期。當時,歐洲陷 入了反動的封建復辟時期,資產階級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殺,黑暗 籠罩著歐洲大陸。這個時期貝多芬的思想較為復雜,他的自信和 堅定被失望和動搖所襲擾;創作上的英雄風格向抒情性風格轉 變;作品很少,大部分時間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編歐洲各國的民 歌上。這充分說明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共和主義者是有其歷史局 限的。然而,貝多芬最後終於從沉默中掙扎出來,度過了他的危機 時期。從1819年起,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 斗爭中來。此時他創作的五首鋼琴奏鳴曲、五首弦樂四重奏,乃 至他創作中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等作品都 具有深刻的意義。但貝多芬最後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慘、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貧困的威脅使他窮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26日病逝於維也納。據說在他臨終的一刻,暴雨雷電交加, 貝多芬舉起乾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後的奮擊。這種生命不息戰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貫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貝多芬是人類藝術上最偉大的創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著卓 越的音樂天斌、熾熱的叛逆氣質和巨人般的堅強性格;另一方面 他那百折不撓的意志和對社會的責任感而產生的崇高思想,形成 他作為一個音樂家的特殊品質。他通過自己的創作,特別在他的 九部交響曲中,反映了那個時代偉大的人民運動和最進步的思 想。他以時代和個人的命運為題,通過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藝術 形象相結合,寫出了一系列交響樂作品,表現了從斗爭到勝利、 從黑暗到光明、從苦難到快樂的 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精神歷程, 他的九首交響曲象珍珠一樣永遠閃閃發光。
通過對貝多芬九首交響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別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五、六,九首)標題性交響曲的剖析,我們不僅可以 了解貝多芬全部創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偉大而純真的思想,而且 可以了解到交響樂創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響樂是如何從 海頓、莫扎特時代過渡到以舒柏特、門德爾遜為代表的新發展時 期。早在貝多芬在世時他就已被公認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音樂家, 他既是偉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驅而載入史冊。
生平作品
交響曲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英雄)降B大調第四號交響曲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F大調第八號交響曲戰爭交響曲(威靈頓的勝利)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管弦樂G小調小提琴浪漫曲F大調小提琴浪漫曲
弦樂四重奏降E調第十二號A小調第十五號降B調(大賦格曲)降B調第十三號升C小調第十四號F大調第十六號偉大追逸曲
宗教音樂D大調(庄嚴彌撒曲)
鋼琴作品給愛麗絲
歌劇費德里奧
合唱曲合唱幻想曲
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F大調(春)C小調奏鳴曲G大調(克羅采)
協奏曲C大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降B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C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C大調六重協奏曲G大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D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降E大調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
序曲雷奧諾拉序曲柯里奧蘭序曲艾格蒙序曲雅典廢墟序曲史蒂芬生序曲命名日慶典序曲
奏鳴曲 變奏曲C小調鋼琴奏鳴曲(悲愴)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月光)D大調鋼琴奏鳴曲(田園)降E大調英雄變奏曲D小調鋼琴奏鳴曲C大調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告別)E小調鋼琴奏鳴曲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漢馬克拉維亞)狄亞貝里變奏曲
《月光》
創作於1801年。盡管在過去一首音樂因為有了俗稱而變成非常通俗化的例子不少,但從來沒有像這首奏鳴曲這樣,因「月光」這一俗稱而變成名滿天下的名曲。「月光」這一名稱,據說是緣於詩人雷爾斯塔布(1799-1860)評論說:第一樂章使人想起「猶如在瑞士盧塞恩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輕舟一樣」。由雷爾斯塔布的出生年推測,「月光」的俗稱成為一般化,是在出版後經過相當時日以後的事情。不過,這首樂曲似乎一開始就有了相當的名氣,使貝多芬反而有一點感到心煩,究其原因,不能否認的,不但是因為這首樂曲含有容易招來文學面上的遐想要素非常強烈,因而成為蜚聲鵲起的原因,而且除了「月光」以外,也另有各種獨創的解釋和牽強附會的傳說。其實這首奏鳴曲貝多芬自身的命名是與作品27之1同樣是「幻想曲風的奏鳴曲」。在第一樂章,一樣是全部為舍棄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到第二樂章即轉換氣氛,然後到達於屬於這一奏鳴曲重心的第三樂章。第三樂章是熱情的奔流,不但其奔流的激烈是在這一時期的所有奏鳴曲中極為罕見,而且是結構非常卓越的奏鳴曲形式。如果將此第一樂章的瞑想性,第三樂章的激情性與當時的貝多芬的戀愛事件、耳疾,以及一八O二年的海里根城遺書等一連串的悲劇看來,是有不可分的關聯,似乎也說得通,然而遺憾的是並沒有具體的資料能證實這些關聯。 演奏時間:大約十五分鍾。
英雄交響曲
貝多芬嚮往著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熱烈擁護者。1798年,柏納多特將軍(1763—1844)出任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貝多芬常到他的家裡,並和他周圍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902年,貝多芬在柏納多特的授意下,動手寫作獻給拿破崙的《第三交響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崙是摧毀專制制度、實現共和理想的英雄。19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響曲》,他准備把它獻給拿破崙。正在此時,拿破崙稱帝的消息傳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從學生李斯(1784—1838)那裡得知這個消息時,怒氣沖沖地叫道:「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現在他也要踐踏人權,以逞其個人的野心了。他將騎在眾人頭上,成為一個暴君。」說著,走向桌子,把寫給拿破崙的獻詞一撕為二,扔在地板上,不許別人把它拾起來。
過了許多日子,貝多芬的氣憤才漸漸平下來,並允許把這部作品公之於世。1804年12月,這部交響曲在維也納羅布科維茲親王的宮廷里初次演出。1805年4月在維也納劇院的第一次公開演出,是由貝多芬親自指揮的,節目單上寫著:「一部新的大交響曲,升D大調,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先生作,獻給羅布科維茲親王殿下。」奇怪的是,貝多芬不說是降E大調,而說是升D大調。1806年10月總譜出版時,標題頁上印著: 英雄交響曲 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 從此,《第三交響曲》就被稱為「英雄交響曲」。
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的《c小調交響曲》(作品67)開頭的四個音符,剛勁沉重,彷彿命運敲門的聲音。這部作品因此被稱作《命運交響曲》。
《命運交響曲》作於1805至1808年。貝多芬在1808年11月寫給他的朋友韋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經說出:「我要卡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把我完全壓倒。」「命運敲門的聲音」在1798年所作《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之1)的第三樂章中就已經出現過,以後又出現於《D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樂章、《熱情奏鳴曲》(作品57)第一樂章、第三《雷奧諾拉》序曲(作品72)、《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74)等作品中,可見,通過斗爭戰勝命運,是貝多芬一貫的創作思想。
《命運交響曲》所表現的如火如荼的斗爭熱情,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馬麗勃蘭第一次聽《命運交響曲》時,嚇得心驚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崙的一個舊日的衛兵,聽了第四樂章開頭的主題,不禁跳起來喊道:「這就是皇上!」
柏遼茲把《命運交響曲》中驚心動魄的斗爭形象,看作是「奧賽羅聽信埃古的讒言,誤認黛絲德蒙娜與人私通時的可怕的暴怒。」
舒曼認為:「盡管你時常聽到這部交響曲,它對你總是有一股不變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總教人感到驚恐一樣。」
1830年五、六月間,門德爾松在魏瑪逗留了兩星期,和歌德作最後一次會晤,在鋼琴上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聽了《命運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後大為激動,他說:「這是壯麗宏偉、驚心動魄的,簡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許多人一起演奏,還不知道會怎麼樣呢。」
1841年3月,恩格斯聽了《命運交響曲》的演出。他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贊美這部作品說:「如果你不知道這個奇妙的東西,那末你一生就算什麼也沒有聽見。」他在第一樂章里聽到了「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那種憂傷的痛苦」;在第二樂章里聽到了「那種愛情的溫柔的憂思」;而第三、第四樂章里「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年輕的、自由的歡樂」,又是那麼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幾句話,對《命運交響曲》作出非常中肯的概括。
第七交響曲
瓦格納稱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作品92)為「舞蹈的極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體運動的最妙的體現。」據說有一次他想在李斯特的鋼琴伴奏下,用舞蹈來表現《第七交響曲》。瓦格納的理想,後來由俄國舞劇編導馬辛實現了。1938年,他把這部交響曲編成了芭蕾舞,表現一個寓言式的故事情節——世界的創造和毀滅:
第一樂章:創造——在創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變成了植物和動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現了男人和女人,還有危險的蛇。
第二樂章:大地——地球上出現了憎恨和強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著被謀殺的少年。
第三樂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對大地上的騷亂無動於衷,依然盡情歡樂。
第四樂章:酒色和毀滅——人們沉於酒色。神看見他們惡劣地模仿上界的歡樂,因為憤怒,用火毀滅了世界。 1938年5月,這出舞劇由巴西爾的俄國芭蕾舞團在摩納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貝多芬大事年表
1770年 12月17日,路德維希——宮廷歌手約翰·凡·貝多芬和妻子瑪利亞瑪格達蕾娜的第二個孩子,在波恩聖雷米吉烏斯教堂受洗。
1778年 3月26日,「六歲童星」首次登台公演。
1779年 10月,克里斯第安戈特羅布內弗來到波恩,擔任貝多芬的老師。
1782年 通過弗蘭茨·蓋哈爾德·韋格勒結識了封·布羅伊寧一家。 根據德賴斯勒爾的一首進行曲所作的九首變奏曲在曼海姆出版。
1784年 2月15日,科隆大主教和選侯馬克西米利安·弗里德里希逝世;瑪麗亞·特雷西亞 女皇最小的兒子馬克西米利安·弗蘭茨即位。6年27日,成為波思宮廷樂隊的正式成員。
1787年 3月至4月,首次去維也納旅行,與莫扎特會面。7月17日,其母因肺結核病故。
1788年 貝多芬後來的朋友和資助人華爾斯坦伯爵來到被恩。12月14日,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在漢堡逝世。
1789年 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
1790年 2月20日,奧皇約瑟夫二世逝世。見多芬患下腹疼痛症。 12月25日,約瑟夫·海頓旅行途中路過波恩。
1791年 3月6日,演出一首騎士芭蕾舞的配樂。�12月5日,沃爾夫岡·阿馬道伊斯·莫扎特在維也納逝世。 1792年 11月2日,開始第二次維也納之行。是年至1793年底,師事海頓。12月18日,其父在波恩逝世。
1793年�年底或者1794年初,在李希諾失斯基親王舉辦的家庭晚會上首次演出三首三重奏。
1794年 寓居李希諾夫斯基親王家中。
1795年 3月29日,首次在紹也納公演。
1796年 2月至6月,游歷布拉格、德累斯頓、萊比錫和柏林普魯士王宮。波拿巴統兵進攻義大利。
1797年 1月31日,弗蘭茲·舒伯特出生於維也納附近的利希滕塔爾.4月6日,在小提琴手、友人舒潘策希舉辦的音樂會上首次演出五重奏(作品16號)。5月,開始結識特蕾澤和約瑟菲妮·封·布倫什維克。
1798年 出現最初耳疾症狀。
1800年 4月2日,在胡浮堡皇宮劇院舉辦首場個人音樂會,首次上演《第一交響曲》和《管弦樂七重奏》。
1801年 愛朱麗葉塔·桂察爾迪.6年1日和11月L6日,先後寫信向友人阿芒達和韋格勒披露日漸重聽的實情。
1802年 10月6日和10日,在海利根施塔特寫下遺囑。
1803年 4月5日,在維也納歌劇院舉辦音樂會,首次上演《第二交響曲》和《第三鋼琴協奏曲》。夏,在巴登和德普林譜寫《英雄交響曲》。開始向奧地利魯道夫大公爵傳授鋼琴演奏技巧和音樂理論。
1804年�秋天至1807年底,與約瑟菲妮·封·戴姆相愛;她娘家姓布倫什維克。5月20日,波拿巴稱帝,宣告為拿破崙一世。8月11日弗蘭茲一世就任奧地利皇帝。
1805年 4月7日,首次公演《第三交響曲(英雄)》。 11月13日,法軍佔領維也納。11月20日,首次上演《菲岱里奧》。
1806年 3月29日,首次上演《菲岱里奧》第二曲本。10月,與李希諾夫斯基親王斷交,結識拉蘇�蛩夠��簟?2月23日,首次上演《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1號)。
1807年 3月,在格布科維茨親王宮邸舉辦專場音樂會,首次演出《第四交響曲》、《科里奧蘭序曲》和《第四鋼琴協奏曲》。
1808年 10月,吉羅姆·波拿巴王室聘請貝多芬前往卡塞爾。12月22日,在維也納歌劇院舉辦音樂會, 首次上演《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 曲》和《合唱幻想曲》 �������
1809年 2月26日,魯道夫大公爵、洛布科維茨親王和金斯基親王許諾給貝多芬支付年金。 4月9日,奧地利對法國宣戰。 5月10日,法軍再次占維也納。 5月31日,約瑟夫·海瀕逝世。奧地利蒂羅爾地區和德國爆發反抗拿破崙的運動。
1810年 春,愛上特蕾澤·封·瑪爾法蒂。
1811年 3月15日,「金融專利筆鼓杲鴇嶂怠? 8月1日,抵達泰普里茨,結識阿瑪里埃·西博爾德。 11月28日,在萊比錫舉辦《第五鋼琴協奏曲》的首場演出。
1812年 6月24日,拿破崙舉兵進攻俄國。 7月6和7日,致書「永恆的情人」。 7月19日至23日,在泰普里茨與歌德多次會晤。10月19日,法軍開始撤退。
1813年 夏,逗留於巴登。 6月21日,威靈頓在維多利亞大敗法軍。反抗法國統治的民族解放戰爭紛起。 12月8日,在維也納大學禮堂舉辦音樂會,首次上演《第七交響曲》和《戰爭交 響曲》。
1814年 2月27日,首次上演《第八交響曲》。 4月6日,拿被侖在楓丹自露退位。4月,結識安東·申德勒。4月15日,卡爾·李希諾夫斯基親王逝世。5月23日�狀紊涎蕁斗漆防鋨隆返諶盡? 9月18日,維也納會議開幕。 11月29日 為維也納會議與會者舉辦盛大音樂會。
1815年 1月25日,最後一次以鋼琴演奏家的身分演出。 3月1日,拿破崙離開流放地區爾巴島重返大陸。夏,逗留於巴登和德普林。 11月15,其弟卡爾去世,貝多芬成為侄子卡爾的監護人。
1816年 2月2日,侄子卡爾就學於詹納塔西奧·德爾里奧開辦的青少年教養院舒潘策希四重奏組解散。夏,逗留於巴登。自10月起,因感冒引起的各種疾病久治不愈。12月16日,約瑟夫·弗蘭茨·洛布科維獲親王逝世。
1817年 夏,在海利根施塔特和努多夫逗留。
1818年 夏,在默德林逗留。
1819年 安東·申德勒成為貝多芬的助手。開始用「談話冊」與人交談。
1820年 4月8日,成為侄子卡爾的惟一監護人。�夏,逗留於默德林。
1821年 夏,逗留於德普林和巴登。患黃疸病。
1822年 夏,逗留於德普林和巴登。11月9日,俄國的尼古勞斯·伽列青親王約請貝多芬寫三首弦樂四重奏。
1823年 5月4日,舒潘策希從俄國返回。 夏,逗留於赫岑多夫和巴登。
1824年 2月,維也納藝術愛好者致書貝多芬,請求他在維也納上演新作。4月18日,《庄嚴彌撒曲》首次在彼得斯堡上演。5月7日,在克思滕托劇院舉辦音樂會, 首次上演《第九交響曲》。夏,逗留於維也納附近的彭青和古騰布侖。
1825年 3月6日,由舒潘策希四重奏組首次演出作品127號四重奏。 5月,患嚴重腸炎。夏,逗留於古滕布侖。10月,遷入西班牙式公寓。
1826年 身心遭受重創。 3月21日,首次公演作品130號四重奏,該曲末樂章是時為《大賦格》。7月30日,侄子卡爾企圖自殺。 9月29日,動身去弟弟約翰的住地格耐克森多夫。 12月2日,返回維也納,貝多芬病情嚴重,患有肺炎、肝硬化和腹水症。 12月20日,第一次腹腔穿刺。
1827年 1月3日,寫下遺囑。 1月8日,第二次穿刺。 2月2日,第三次穿刺。 2月下旬,貝多芬病危。 2月27日,第四次腹腔穿刺。3月24日,失去知覺。 3月26日,下午5時45分,貝多芬逝世。是時狂風怒吼,電閃雷鳴。
4. 貝多芬的事跡
貝多芬 (Ludwig-van Beethoven ,1770-1827),德國作曲家,被稱為樂聖。他的創作並非一揮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滿意為止。他的早期作品具有海頓和莫扎特的風格,但後來發展了一種完全屬於他自己的形式,充滿戲劇性的情節和情感上的活力,最後又自然地達到一種接近現代主義地音樂格調。他的作品,特別是中期作品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和對現狀的不滿。但在他的作品中有深刻的誠摯和鄉土味的純朴。
貝多芬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就失聰了,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而奮臂吶喊,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九《歡樂頌》最為著名),歌劇《費黛里奧》等等。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一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婚後倍受生活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
貝多芬是7個孩子中的第2個,因長兄夭亡,貝多芬實際上成了長子。他的母親第一次嫁給一個男僕,喪夫後改嫁給貝多芬的父親。這種生活奪取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從小的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他成為音樂神童的願望。他打罵貝多芬,迫使貝多芬從4歲起就整天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
8歲時貝多芬首次登台,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扎特。此後拜師於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1787年到維也納後,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
1800年,在他首次獲得勝利後,一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可是三四年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著他,貝多芬發現自己耳朵變聾了。貝多芬熱愛練習鋼琴,但是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的心無時不充滿熱情,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愛上了朱列塔·圭恰迪爾,他把《月光奏鳴曲》獻給她。但是不解風情的奇麗愛太不理解他崇高的靈魂。1803年朱列塔·圭恰迪爾與伽侖堡伯爵結婚,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他曾寫下遺書。
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合唱)。這部作品創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終於咽下最後一口氣,原因是肝臟病。在他臨終前突然風雪交加,雷聲隆隆,似乎連上天也為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去世而哀悼!貝多芬的葬禮非常隆重,有兩萬多人自動跟隨靈柩出殯,遺體葬於聖麥斯公墓。而一年之後,舒伯特去世按照其遺願葬於貝多芬墓旁,終生未婚。
拓展資料:
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先生只在人世間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響樂9部;管弦樂幾十首(《愛格蒙特序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5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其他協奏曲5首;鋼琴奏鳴曲32首(其中熱情、月光、悲愴、黎明、暴風雨等最為著名);室內樂80首;歌劇1部《弗黛里奧》;另有神劇1部;彌撒曲2首等等。
網路知道_貝多芬的主要事跡
5. 誰有貝多芬小姐的啟蒙這部電影200+分
http://liujiu.b174.zgsj.net/viewthread.php?tid=349
電驢和BT都可以下載
我試過了BT下完可以看不過要1金幣
6. 急尋一電影名字:一女孩自認是貝多芬的女兒,在求證的過程中,講述貝多芬的一生,有誰知道電影的名字嗎
又名: 未盡的愛 / Minona
導演: 法布爾·卡澤納夫 Fabrice Cazeneuve
主演: François Loriquet / Lara Guirao / Amira Casar
上映年度: 1996
劇情簡介 ······
故事梗概:
十五年前,家庭教師的一句富有深意的話讓米諾娜小姐對自己的身世產生了懷疑,她告訴這個小女孩,她是偉大音樂家貝多芬的女兒。這個秘密在米諾娜的心裡藏了十五年,而父親對她的冷漠、和母親看她的憂郁的眼神,更讓她對此事產生了懷疑。終於,長大成人的米諾娜決定追查自己的身世,找出事情的真相,而唯一可能告訴她整件事來龍去脈的無疑是最疼愛她的姨媽特瑞斯。
特瑞斯姨媽一生未婚,把米諾娜當作親生女兒一樣看待,這讓從小缺少家庭溫暖的米諾娜有了一絲絲安慰。經過一番輾轉,米諾娜來到了特瑞斯姨媽家,並開門見山地問她事情的真相,塵封的往事慢慢浮現在特瑞斯的眼前。
多年前,當特瑞斯還是個少女的時候,匈牙利颳起了一陣貝多芬音樂風,這個外表雖不英俊、但才華橫溢的音樂家深深地得到了特瑞斯三姐妹的崇拜。當然,這其中也包括米諾娜的母親熱斯貝納。三姐妹狂熱地喜愛貝多芬的音樂,不遠千里迢迢來到維也納拜訪這位音樂大師,並決心向他學習鋼琴演奏。
貝多芬與熱斯貝納第一次相見就互相產生了好感,而隨著相處時間的增多,熱斯貝納對貝多芬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家,更是一個憤世嫉俗的革命者,他瘋狂地崇拜拿破崙,希望腐朽的社會制度有一天可以垮台,新的國家從此建立。身為貴族小姐的熱斯貝納完全被貝多芬的才華和革命的勇氣所迷倒,而此時她的姐姐特熱斯也深深地愛上了這位偉大的天才。但為了成全妹妹,她甘願放棄,做他們二人間感情的信使。
7. 貝多芬簡介
路德維希.貝多芬,1770--1827,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1770年12月17日,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
他的祖父和父親是宮廷音樂家,父親在當地的樂團里唱合唱。也許是遺傳也或許是熏陶,幼年的他被父親發現有不同尋常的音樂天賦,在父親的指導下貝多芬開始接觸音樂,四歲開始學習語管鋼琴和提琴,在父親的嚴厲監督下每日每夜的練琴。父親希望把他培養成第二個莫扎特。貝多芬八歲開始了登台演出。
莫扎特去世2年之後。貝多芬搬到了維也納。那時他22歲。在這里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導師海頓。他開始在約瑟夫海頓那裡學習作曲。貝多芬因為其獨特的演奏技巧,開始嶄露頭角。短短十年間就創造出了c小調交響曲、獻給遠方的愛人、田園交響曲等著名作品。如同聽過其演奏的觀眾所說「他知道如何去吸引每一位聽眾,常常讓他們熱淚盈眶......「因此他也得到了資金資助。
1790年之後的時間里,26歲的貝多芬的聽力開始出現了問題,為此他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心情日益壓抑。富有天賦的貝多芬卻沒有因為耳鳴停止自己的創作,聽從內心感覺,他依然作曲。但是耳鳴帶來的影響卻是讓他無法掌控自己的手指在按下琴鍵時的力度。這讓他絕望。
1802年,貝多芬在維也納寫下了遺囑-「海利根斯塔特遺囑」。遺囑中寫到「我本該結束我的生命,只是我的藝術挽留了我。」
1803-1813年,在這期間貝多芬創作了六部交響曲。最傑出的是英雄交響曲、第七交響曲以及第九合唱交響曲。1803年的「英雄」交響曲改變了交響曲的傳統歷史方向,震撼了聽眾。舒曼曾說:「盡管你時常聽到這部交響曲,但它對你總是有一股不變的威力—正像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卻總教人感到驚恐一樣。」恩格斯在聽了《命運交響曲》之後,他贊美道:如果你不知道這奇妙的東西,那麼你一生就算什麼也沒有聽見。」「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那種憂傷的痛苦」「那種愛情的溫柔的優思」恩格斯短短的幾句話,講出了《命運交響曲》的精髓。
1814年,這個時候的貝多芬已經完全失聰,幾乎隱退。他的音樂也對聽眾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他賦予了音樂宏偉的氣勢,震撼著聽眾的心靈。
1827年3月26日晚5時45分,貝多芬逝世。結束了他苦難又榮耀的一生。貝多芬的一生充滿了對生命的期盼和尊重,他曾經說過「如此美麗的人生我願再活1000次。」他說:我聽到樹木、岩石在歌唱。他的作品,滌盪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8. 貝多芬女孩的啟示
貝多芬女孩的啟示:
面對如此偉大的傳奇人物,心中充滿無限感慨。他的身心遭受悲慘命運的折磨,他面對的是懷著敵意的城市維也納,音樂受歡呼,困難卻無人問津。這就是貝多芬的悲慘人生,雖然貝多芬失聰,但他仍然沒有放棄對音樂的追求,對命運的抗爭。
耳聾對音樂家來說是無法彌補的災難,不但影響工作,而且會讓他感到孤獨與無助,過著悲涼痛苦的生活。導致了貝多芬叛逆的性格,貝多芬在書信中寫到他與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親國戚的情景,寫到自己對皇親國戚及不在乎的態度,充分表現出貝多芬的叛逆。
一位熱愛音樂的聾人與苦難搏鬥,經受住殘酷的命運,創作了《七重奏》《聖家庭》《幻想奏鳴曲》《田園交響曲》《月光曲》《歡樂頌》等巨作。他戰勝了困難,創作了永不垂朽的巨作,他的行為震撼了全世界。他告訴我們,意志的力量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歡樂由痛苦獲得。
9. 貝多芬的作品全集的名稱在哪裡可以下載到貝多芬的全部作品(音樂)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共三十二首,(《月光奏鳴曲》是其中的第十四首。)其地位是鋼琴音樂里的「新約聖經」;寫作時間超過三十年,在音樂的風格和精神內容上,都被看作貝多芬的音樂自傳。其中除了開頭幾首還多多少少帶有前人遺留的社交色彩,以後就全部是一顆勇猛的心靈在音樂里的闖盪。尤其是自第二十八首以後的五首晚期作品,地位極高,蘊涵極深。第二十八首(作品101)和第二十九首被人們尊稱為「101」和「106」,後者更是全部鋼琴奏鳴曲文獻中的「大雄寶殿」。而最後一首中的孤高奇崛,又令人恍然作「鐵馬冰河入夢來」之想。
體驗這樣一個深沉宏肆而又無比壯美的精神歷程不是容易的事,其中最宜於在愛樂之初聆賞的,首推《悲愴》《田園》《暴風雨》《熱情》《黎明》(又稱《華爾斯坦》)和《告別》。
這其中只有第八奏鳴曲《悲愴》和第二十六奏鳴曲《告別》的標題是貝多芬自己命名的,然而《悲愴》這個標題卻至多隻能對這首樂曲的引子部分作出合理的解釋,此後的曲趣就完全與這個名字背道而馳了。此曲活潑可愛,聽來十分喜悅,卻取了一個唬人的名字。貝多芬甚至給《告別》的三個樂章都取了標題:告別、睽離、歸來。這是在全部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中絕無僅有的一例,但我們也不必在音樂的流動中要求處處與標題對應。
其餘諸作的標題基本都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我們對音樂的理解如果循此而往,無異於刻舟求劍。但由漢堡的出版商擅自取名的《熱情》卻是「一語中的」,標題與音樂契合無間,全曲正如一座名為「熱情」的火山在爆發!這首樂曲力大無窮,給人極其強烈的激動。在全部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中,貝多芬自己最喜愛這一首。推想如果請他在三十二首里選擇一位代表,並讓我們首先聆聽的,就是《熱情》。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響樂九部,其中第三、第五、第六部又稱作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和田園交響曲,再加上第九部合唱交響曲,都是享有盛名的交響樂作品。除此而外,他還有《悲愴》等32部奏鳴曲,5部鋼琴協奏曲,一部小提琴協奏曲,6部弦樂四重奏曲及《庄嚴的彌撒曲》等眾多作品。
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動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和第三交響曲、第九交響曲一樣,同屬於英雄性藝術的最崇高作品,貝多芬開始創作第五交響曲是在第四交響曲之前,完成了第四交響曲之後。他在這部作品中所提出的主題與英雄交響曲一樣,那就是英雄斗爭的意義和目的。所不同的是第五交響曲描寫的是英雄除自己以外聯合人民,共同去斗爭,共同完成神聖的使命。
「從黑暗走向光明,通過斗爭取得勝利」。這就是第五交響曲的中心思想。第五交響曲是最能代表貝多芬藝術風格的作品。它結構嚴謹,手法精練,形象准確生動,層次清晰,各樂章有內涵的聯系整部作品氣宇軒昂,富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從第三交響曲到第六交響曲的創作,貝多芬在承襲古典音樂先師的基礎上,進行了劃時代的偉大變革,使龐大的交響樂隊服務於一個獨立的思想主題,也可以說是貝多芬奠定了近代交響樂的先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