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戀愛中的女人們
Ⅰ 給我推薦一些票房很高,評價不錯的電影
TOP 1《大白鯊》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理由:在夏天創下了驚人的票房以及斯皮爾伯格的個人影響力。(第一位絕對夠暈!居然是它。)故事情節緊湊,特技一流,表演精湛,更重要的是敲響了人與自然的進警鍾。1975年6月20日上映,成為年度票房冠軍。
TOP 2《公民凱恩》 導演:奧森.威爾斯
理由:沒有任何一個優秀電影的評選結果可以脫離《公民凱恩》,影片的拍攝技巧和其他方面都是值得學習的典範,假如你想找一部沒有任何《公民凱恩》影子的電影,恐怕很難……
TOP 3《逍遙騎士》 導演:丹尼斯.霍伯
理由:低成本的獨立製作電影,如果沒有它,我們將會失去美國的獨立電影業。
TOP 4《指環王》 導演:彼得.傑克遜
理由:自從《星球大戰》之後真正地影響我們的生活的影片,他對於帶動周邊的影響力是其他電影所無法比擬的,紐西蘭因為這部電影的誕生,就業率、旅遊收入提高了一個驚人的數字,從產業的角度,它當之無愧。
TOP 5《星球大戰》 導演:喬治.盧卡斯
理由:一部史詩性的科幻電影,建立了一個龐大而精彩的架空世界,想像力超凡的各種生物、科技、人文思想熱血的英雄史詩以及眩目的高科技特技……一切的一切,只能說明不愧為經典之作!
TOP 6《雨中曲》 導演:斯坦利.多南
理由:世界上最經典的歌舞片,更是那個黃金時代的縮影。金.凱利的舞姿和斯坦利.多南的導演使這部影片在當時橫掃世界。時至今日,我們依然震撼於那雨中的激情。伴隨著Singing in the rain 的歌聲,在雨中撐起雨傘,繞著路燈……
TOP 7《卡薩布蘭卡》 導演:邁克爾.柯蒂茲
理由:好萊塢又一部經典愛情片,有著優雅氣質的褒曼以及深沉的鮑嘉塑造在銀幕上的經典形象的代表,作為幾乎人人都愛的愛情電影,有什麼理由拒絕呢?
TOP 8《羅生門》 導演:黑澤明
理由:黑澤明用這部影片改寫了電影語言的構造,成為講述電影故事的經典方法。給西方電影界展現出了亞洲的美與獨特的電影語言。對於日本電影能獲得今天這樣的世界影響,可謂功不可沒。
TOP 9《安尼.霍爾》 導演:伍迪.艾倫
理由:獲得第5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經典現代都市愛情喜劇,作為最成功的一部愛情輕喜劇,其苦樂摻雜,並對愛情提出了真正的反思。伍迪.艾倫完美地平衡了影片里的笑料與嚴肅,一個個經典鏡頭不禁讓人會心一笑。
TOP 10《亂世佳人》 導演:維克托.弗萊明
理由:美國內戰中經典美麗的愛情,8項奧斯卡獎項(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開創了史詩電影的先河。瑪格麗特.米切爾的故事,宏大悠揚的音樂,4個小時的片長絲毫不顯得枯燥。
11,《爵士歌手》
12,《諾斯費拉圖》
13,《驅魔人》
14,《計程車司機》
15,《賓虛》
16,《X戰警》
17,《性,謊言,錄象帶》
18,《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19,《獨立日》
20,《活死人之夜》
21,《ET外星人》
22,《雙重保險》
23,《泰坦尼克號》
24,《藍絲絨》
25,《腰椎穿刺》
26,《洛基恐怖秀》
27,《洛麗塔》
28,《玩具總動員》
29,《正午》
30,《七宗罪》
31,《美國人狼在倫敦》
32,《早餐俱樂部》
33,《周末瘋狂夜》
34,《金剛》
35,《猜火車》
36,《侏羅紀公圓》
37,《大都會》
38,《印第安那.瓊斯:約櫃奇兵》
39,《駭客帝國》
40,《邦妮和克萊得》
41,《教父》
42,《龍爭虎鬥》
43,《艱難之夜》
44,《翼》
45,《鱷魚鄧迪》
46,《異形》
47,《吊石崖的野餐》
48,《伍德斯托克》
49,《無因的反叛》
50,《哈拉瑪麗》
51,《碼頭風雲》
52,《獵鹿人》
53,《低俗小說》
54,《西線無戰事》
55,《女巫不萊爾》
56,《弗蘭肯斯坦的新娘》
57,《精疲力盡》
58,《電子世界爭霸戰》
59,《阿拉伯的勞倫斯》
60,《布萊恩的一生》
61,《午夜牛郎》
62,《為所應為》
63,《猛鬼街》
64,《海逝》
65,《回首黃梁夢》
66,《巴黎最後的探戈》
67,《虎膽龍威》
68,《戀愛中的女人》
69,《醉心》
70,《受難》
71,《最後一個人》
72,《2001太空漫遊》
73,《炎熱的夜晚》
74,《最後的星球鬥士》
75,《一個國家的誕生》
76,《憤怒的公牛》
77,《華爾街》
78,《德克薩斯鏈鋸殺人狂》
79,《凱利幫的故事》
80,《天堂之門》
81,《高飛》
82,《007諾博士》
83,《瘋狂馬克斯》
84,《動物屋》
85,《精神病患者》
86,《滾動球》
87,《迷霧追魂》
88,《戰艦波將金號》
89,《懶鬼》
90,《搏擊俱樂部》
91,《月球旅行記》
92,《萬聖節》
93,《蠟像之屋》
94,《一夜風流》
95,《妖魔大鬧小神州》
96,《粉紅火烈鳥》
97,《驚聲尖叫》
98,《深淵》
99,《深喉》
100,《意志的勝利》
Ⅱ d.h.勞倫斯簡介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20世紀英國作家,是20世紀英語文學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主要成就包括小說、詩歌、戲劇、散文、游記和書信。勞倫斯的作品過多地描寫了色情,受到過猛烈的抨擊和批評。但他在作品中力求探索人的靈魂深處,並成功地運用了感人的藝術描寫,因此,從他生前直到迄今為止,他的作品一直被世界文壇所重視。
在現世紀的小說家中,很少有象勞倫斯一樣,受過世人這樣殘酷地辱罵的;而同時,在英國現代作家中,要找到一個象勞倫斯一樣的,受著精英的青年知識階級所極端崇拜的人,卻是罕見的。勞倫斯的這本書,把虛偽的衛道者們弄癲了。他把腐敗的近代文明的猙獰面孔,太不容情地暴露了。
他是二十世紀傑出的小說家,同時也是位出色的詩人。他的詩歌可大致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他的早期詩歌大多帶有自傳性質。而到了中期,勞倫斯的目光轉向了自然界。他用生動的語言表達對鳥獸花草的熱愛。在勞倫斯的晚期詩歌中。他主要表達了對死亡和重生的看法。
詳情可見網路:
http://ke..com/view/107123.htm?fromtitle=D.H.%E5%8A%B3%E4%BC%A6%E6%96%AF&fromid=8437650&type=syn
Ⅲ 瑣瑣碎碎簌簌撒 伊能靜
伊能靜
------------------------------------------------------------------
英文名:ANNIE
原名:吳靜怡
籍貫:山東濟南
出生地:台北
生日:3月4日
星座:雙魚座
血型:AB型
學歷:關東女子高校
身高:162CM
宗教:佛教
出道時間:1987年2月
最大優點:用功
最大缺點:太直
生氣方式:不說話
擅長外語:日、英
特殊專長:寫作
休閑嗜好:游泳、看書
最喜歡的運動:游泳
最喜歡的食物:鳳梨
最討厭的食物:魚
最拿手的菜:義大利面
最喜歡的零食:花生
最喜歡的飲料:果汁
最討厭的事:被騙、被冤枉
最難忘的事:父親過逝
最得意的事:出小說集
最喜歡的顏色:黑、墨綠
最喜歡的花:百合花
最喜歡的飾物:耳環
最喜歡的國家:英國
最嚮往的國家:義大利
最喜歡的季節:冬季
對自己最滿意的地方:腰
初戀的季節:17歲
初戀的滋味:難忘
最欣賞的異性類型:智慧
最喜歡的電影:《鋼琴師和她的情人》
最喜歡的書:《傾城之戀》
最欣賞的作家:張愛玲
如果改行希望從事的工作:作家
------------------------------------------------------------------
** 唱片專輯
國語
1.《有你有我》 飛鷹 1987.7
2.《19歲的最後一天》 飛鷹 1988.3
3.《我是貓》 飛鷹 1988.11
4.《悲傷茱麗葉》 飛鷹 1989.9
5.《落入凡間的精靈》 飛鷹 1990.3
6.《緊緊擁抱我》 飛鷹 1990.12
7.《安妮的王子》 飛鷹 1991.10
8.《游戲》 飛碟 1992.5
9.《戀愛中的女人》 飛碟 1993.4
10.《流浪的小孩》 飛碟 1993.11
11.《聖女傳說》 飛碟 1994.6
12.《伊能靜典藏精選》 飛鷹 1994.6
13.《下大雨了 春花開了》 飛碟 1995.5
14.《說不出的快活》 華納 1995.12
15.《自己》 華納 1996.5
16.《舞夜》 華納 1996.12
粵語
《悲傷的茱麗葉》 寶麗金 1991.7
《戀愛》 華納 1993.5
日語
1 ANNIE Victor 1996.7
2 《Chiki bang-bang》 Victor 1997.1
3 《Born to love》 Victor 1997.4
4 《A Wish/Annie The First》 Victor 1997.4
5 《哭泣》日文單曲 Victor 1997.9
------------------------------------------------------------------
** 電影
《好男好女》 1995年6月 侯孝賢 導演
《南國 再見 南國》 1995年10月 侯孝賢 導演
《國道封閉》 1996年7月 何平 導演
《我血我情》 1997年11月 上海
------------------------------------------------------------------
** 電視
《七億新娘》 1990.7 瓊瑤製作
《拳行天下》 1997.7
《情在艱難歲月中》 1997 北京
------------------------------------------------------------------
** 廣播
《迷失城市》 1996.10 飛碟電台
------------------------------------------------------------------
**寫真集
《少女心》日本 1988.8
《亂世中的天使》奧地利 1992.11
《炫耀青春》合里島 1993.7
《流浪的小孩》英國 1993.12
《3D立體聖女傳說》希臘 1994.6
《好女文字電影書》 1995.7
《自己寫真書》法國 1996.5
------------------------------------------------------------------
** 寫作
《落入凡間的精靈》小說 1990.3
《ANNIE HOUSE 》 畫冊 1991.2
《陪在你左右》散文 1992.4
《戀愛中的女人》散文 1993.4
------------------------------------------------------------------
** 獲得獎項
1992年 第一屆十大偶像——第八名(唯一玉女偶像)
1993年 第二屆十大偶像——第九名
1994年 《流浪的小孩》榮獲中央電視台傑出亞洲華語MTV第二名
1995年2月 赴美國LAS VEGEAS作秀並獲美國聯邦廣播電台頒發的
《94年中文點播率最高和台灣傑出藝人獎》
1995年 《好男好女》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97年 《國道封閉》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Ⅳ 給推薦一點歐美古裝愛情電影
《征服》本片曾獲第10屆學院獎男主角Charles Boyer、藝術指導兩項提名。發行時間:1937年10月22日
《與王一夜》
《卡薩諾瓦》
《戀愛中的女人》
《朱爾與吉姆》
《卡薩布蘭卡》
《國王與我》
《麗人行》
《和平陽光的年代》
《諾桑覺寺》
《蒂凡尼的早餐》發行時間:1961年 電影導演:布萊克·愛德華 Blake Edwards 電影演員:奧黛麗·赫本
《傳信人》發行時間:1970年07月29日
《熱情似火》主要演員:瑪麗蓮夢露
《真假公主》發行時間:1956年
《紅磨坊》 是巴茲-魯赫曼執導的第三部影片,也是巴茲-魯赫曼繼其處女作《陰森的舞台》(「STRICTLY BALLROOM」)和1996年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的票房巨片《羅米歐與朱麗葉:後現代激情版
《莎翁情史》
《龍鳳配》 發行時間:1954年 電影導演:比利·威爾德 Billy Wilder 電影演員:漢弗萊·博加特 Humphrey Bogart 奧黛麗·赫本
《金色大門》 《地鐵情人》
Ⅳ 歷屆OSCAR最佳導演,和他們因此最佳的電影
1969 (42nd) 約翰·史勒辛格(John Schlesinger) 《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 亞瑟·潘(Arthur Penn) 《艾莉絲餐廳》(Alice's Restaurant) 喬治·羅·希爾(George Roy Hill) 《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席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 《射馬記》(They Shoot Horses, Don't They?) 柯斯塔·賈華士(Costa-Gavras) 《焦點新聞》(Z) 1970年代 1970 (43rd) 法蘭克林·沙夫納(Franklin J. Schaffner) 《巴頓將軍》(Patton) 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愛情神話》(Fellini Satyricon) 亞瑟·席勒(Arthur Hiller) 《愛的故事》(Love Story) 羅伯特·奧特曼(Robert Altman) 《外科醫生》(M*A*S*H) 肯·羅素(Ken Russell) 《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 -------------------------------------------------------------------------------- 1971 (44th) 威廉·佛瑞金(William Friedkin) 《霹靂神探》(The French Connection) 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諾曼·傑維遜(Norman Jewison) 《屋頂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 彼得·波丹諾維奇(Peter Bogdanovich) 《最後一場電影》(The Last Picture Show) 約翰·史勒辛格(John Schlesinger) 《血腥星期天》(Sunday Bloody Sunday) -------------------------------------------------------------------------------- 1972 (45th) 鮑伯·佛西 (Bob Fosse) 《酒店》(Cabaret) 約翰·鮑曼(John Boorman) 《激流四勇士》(Deliverance) 揚·特洛爾(Jan Troell) 《移民》(The Emigrants) 弗朗西斯·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教父》(The Godfather) 約瑟夫·曼凱維奇(Joseph L. Mankiewicz) 《偵探》(Sleuth) -------------------------------------------------------------------------------- 1973 (46th) 喬治·羅·希爾(George Roy Hill) 《》(The Sting) 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 《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 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 《哭泣與耳語》(Cries and Whispers) 威廉·佛瑞金(William Friedkin) 《驅魔人》(The Exorcist) 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 《巴黎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 -------------------------------------------------------------------------------- 1974 (47th) 弗朗西斯·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教父二》(The Godfather Part II) 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 《唐人街》(Chinatown) 特呂弗(Francois Truffaut) 《日以作夜》(Day for Night) 鮑伯·佛西 (Bob Fosse) 《連尼》(Lenny) 約翰·卡薩維堤(John Cassavetes) 《受影響的女人》(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 -------------------------------------------------------------------------------- 1975 (48th) 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阿瑪珂德》(Amarcord) 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亂世兒女》(Barry Lyndon) 薛尼·盧梅(Sidney Lumet) 《熱天午後》(Dog Day Afternoon) 羅伯特·奧特曼(Robert Altman) 《納許維爾》(Nashville) -------------------------------------------------------------------------------- 1976 (49th) 約翰·艾維森(John G. Avildsen) 《洛基》(Rocky) 亞倫·派庫拉(Alan J. Pakula) 《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 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 《面面相覷》(Face to Face) 薛尼·盧梅(Sidney Lumet) 《》(Network) 維黛美拉(Lina Wertmüller) 《七美圖》(Seven Beauties) -------------------------------------------------------------------------------- 1977 (50th) 伍迪·艾倫(Woody Allen) 《》(Annie Hall)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 《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佛列·辛尼曼(Fred Zinnemann) 《茱莉亞》(Julia) 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 《星球大戰》(Star Wars) 賀柏·羅斯(Herbert Ross) 《轉折點》(The Turning Point) -------------------------------------------------------------------------------- 1978 (51st) 麥可·西米諾(Michael Cimino) 《獵鹿人》(The Deer Hunter) 侯爾·艾希比(Hal Ashby) 《返鄉》(Coming Home) 沃倫·比蒂、巴克·亨利(Warren Beatty, Buck Henry) 《上錯天堂投錯胎》(Heaven Can Wait) 伍迪·艾倫(Woody Allen) 《我心深處》(Interiors) 亞倫·帕克(Alan Parker) 《午夜快車》(Midnight Express) -------------------------------------------------------------------------------- 1979 (52nd) 勞勃·班頓(Robert Benton) 《克萊默夫婦》(Kramer vs. Kramer) 鮑伯·佛西 (Bob Fosse) 《爵士春秋》(All That Jazz) 弗朗西斯·科波拉(Francis Coppola)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彼得·葉慈(Peter Yates) 《突破》(Breaking Away) 莫里納羅(Edouard Molinaro) 《一籠傻鳥》(La Cage aux Folles) 1980年代 1980 (53rd) 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 《凡夫俗子》(Ordinary People) 大衛·林區(David Lynch) 《象人》(The Elephant Man) 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 《憤怒的公牛》(Raging Bull) 理察·洛許(Richard Rush) 《特技演員》(The Stunt Man) 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 《黛絲姑娘》(Tess) -------------------------------------------------------------------------------- 1981 (54th) 沃倫·比蒂(Warren Beatty) 《》(Reds) 路易·馬盧(Louis Malle) 《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 休·赫遜(Hugh Hudson) 《》(Chariots of Fire) 馬克·賴德爾(Mark Rydell) 《金色池塘》(On Golden Pond)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 《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 1982 (55th) 李察·艾登保羅(Richard Attenborough) 《》(Gandhi) 沃夫岡·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 《從海底出擊》(Das Boot)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席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 《》(Tootsie) 薛尼·盧梅(Sidney Lumet) 《大審判》(The Verdict) -------------------------------------------------------------------------------- 1983 (56th) 詹姆斯·布魯克(James L. Brooks) 《親密關系》(Terms of Endearment) 彼得·葉慈(Peter Yates) 《化妝師》(The Dresser) 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 《芬妮與亞歷山大》(Fanny & Alexander) 麥可·尼可斯(Mike Nichols) 《絲克伍事件》(Silkwood) 布魯斯·貝瑞斯福(Bruce Beresford) 《溫柔的慈悲》(Tender Mercies) -------------------------------------------------------------------------------- 1984 (57th) 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 《阿瑪迪斯》(Amadeus) 伍迪·艾倫(Woody Allen) 《瘋狂導火線》(Broadway Danny Rose) 羅蘭·約菲(Roland Joffé) 《殺戮戰場》(The Killing Fields) 大衛·利恩(David Lean) 《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 勞勃·班頓(Robert Benton) 《心田深處》(Places in the Heart) -------------------------------------------------------------------------------- 1985 (58th) 席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 《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 賀克特·巴班柯(Hector Babenco) 《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 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 《現代教父》(Prizzi's Honor) 黑澤明(Akira Kurosawa) 《亂》(Ran) 彼德·威爾(Peter Weir) 《》(Witness) -------------------------------------------------------------------------------- 1986 (59th) 奧利佛·史東(Oliver Stone) 《野戰排》(Platoon) 大衛·林區(David Lynch) 《藍絲絨》(Blue Velvet) 伍迪·艾倫(Woody Allen) 《》(Hannah and Her Sisters) 羅蘭·約菲(Roland Joffé) 《教會》(The Mission) 詹姆斯·艾佛利(James Ivory) 《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 -------------------------------------------------------------------------------- 1987 (60th) 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亞卓安·林恩(Adrian Lyne) 《致命的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 約翰·鮑曼(John Boorman) 《希望與榮耀》(Hope and Glory) 諾曼·傑維遜(Norman Jewison) 《》(Moonstruck) 雷瑟·霍斯楚(Lasse Hallström) 《狗臉的歲月》(My Life As a Dog) -------------------------------------------------------------------------------- 1988 (61st) 巴瑞·李文森(Barry Levinson) 《》(Rain Man) 查爾斯·克萊頓(Charles Crichton) 《笨賊一籮筐》(A Fish Called Wanda) 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 《基督的最後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亞倫·帕克(Alan Parker) 《烈血暴潮》(Mississippi Burning) 麥可·尼可斯(Mike Nichols) 《上班女郎》(Working Girl) -------------------------------------------------------------------------------- 1989 (62nd) 奧利佛·史東(Oliver Stone) 《七月四日誕生》(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伍迪·艾倫(Woody Allen) 《罪與愆》(Crimes and Misdemeanors) 彼德·威爾(Peter Weir) 《》(Dead Poets Society) 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 《亨利五世》(Henry V) 吉姆·謝利登(Jim Sheridan) 《我的左腳》(My Left Foot) 1990年代 1990 (63rd) 凱文·科斯特納(Kevin Costner) 《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弗朗西斯·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教父III》(The Godfather, Part III) 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 《好傢伙》(GoodFellas) 史蒂芬·弗萊爾斯(Stephen Frears) 《千網危情》(The Grifters) 巴貝特·施羅德(Barbet Schroeder) 《命運的逆轉》(Reversal of Fortune) -------------------------------------------------------------------------------- 1991 (64th) (Jonathan Demme) 《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約翰·辛格頓(John Singleton) 《鄰家少年殺人事件》(Boyz N the Hood) 巴里·萊文森(Barry Levinson) 《巴格西》(Bugsy) 奧利佛·斯通(Oliver Stone) 《驚天大刺殺》(JFK)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 《末路狂花》(Thelma and Louise) -------------------------------------------------------------------------------- 1992 (65th)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 《》(Unforgiven) 尼爾·喬登(Neil Jordan) 《》(The Crying Game) 占士·艾佛利(James Ivory) 《此情可問天》(Howards End) 羅伯特·奧特曼(Robert Altman) 《超級大玩家》(The Player) 馬丁·貝斯特(Martin Brest) 《聞香識女人》(Scent of a Woman) -------------------------------------------------------------------------------- 1993 (66th)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吉姆·謝利登(Jim Sheridan) 《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珍·康萍(Jane Campion) 《鋼琴別戀》(The Piano) 占士·艾佛利(James Ivory) 《》(The Remains of the Day) 羅伯特·奧特曼(Robert Altman) 《銀色性男女》(Short Cuts) -------------------------------------------------------------------------------- 1994 (67th) 羅拔·湛米基斯(Robert Zemeckis) 《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伍迪·艾倫(Woody Allen) 《》(Bullets over Broadway) 昆廷·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 《低俗小說》(Pulp Fiction) 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 《益智游戲》(Quiz Show) 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 《三色之紅》(Three Colors: Red) -------------------------------------------------------------------------------- 1995 (68th) 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 《勇敢的心》(Braveheart) 克里斯·努南(Chris Noonan) 《我不笨,所以我有話要說》(Babe) 蒂姆·羅賓斯(Tim Robbins) 《越過死亡線》(Dead Man Walking) 邁克·菲吉斯(Mike Figgis) 《遠離賭城》(Leaving Las Vegas) 米高·雷德福(Michael Radford) 《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II Postino) -------------------------------------------------------------------------------- 1996 (69th) 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 《》(The English Patient) 喬爾·科恩(Joel Coen) 《》(Fargo) 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 《情色風暴》(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 邁克·李(Mike Leigh) 《秘密與謊言》(Secrets & Lies) 斯科特·希克斯(Scott Hicks) 《》(Shine) -------------------------------------------------------------------------------- 1997 (70th) 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 《泰坦尼克號》(Titanic) 彼得·卡坦紐(Peter Cattaneo) 《一脫到底》(The Full Monty) 葛斯·范桑(Gus Van Sant) 《驕陽似我》(Good Will Hunting) 柯蒂斯·漢森(Curtis Hanson) 《鐵面特警隊》(L.A. Confidential) 艾湯·伊高揚(Atom Egoyan) 《意外的春天》(The Sweet Hereafter) -------------------------------------------------------------------------------- 1998 (71st)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羅貝多·貝里尼(Roberto Benigni) 《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約翰·麥登(John Madden) 《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 特倫斯·馬里克(Terrence Malick) 《細紅線》(The Thin Red Line) 彼德·威爾(Peter Weir) 《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 -------------------------------------------------------------------------------- 1999 (72nd) 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 《美國麗人》(American Beauty) 斯派克·瓊斯(Spike Jonze) 《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Being John Malkovich) 雷瑟·霍斯楚(Lasse Hallström) 《心塵往事》(The Cider House Rules) 邁克·爾曼(Michael Mann) 《局內人》(The Insider) M·奈特·夏馬蘭(M. Night Shyamalan) 《》(The Sixth Sense) 2000年代 2000 (73rd) 史蒂文·索德伯格 (Steven Soderbergh) 《毒品網路》 (Traffic) 斯蒂芬·戴德利 (Stephen Daldry) 《跳出我天地》 (Billy Elliot) 李安 (Ang Lee) 《卧虎藏龍》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史蒂文·索德伯格 (Steven Soderbergh) 《永不妥協》 (Erin Brockovich) 雷德利·斯科特 (Ridley Scott) 《角鬥士》 (Gladiator) -------------------------------------------------------------------------------- 2001 (74th) 朗·霍華德 (Ron Howard) 《美麗心靈》 (A Beautiful Mind) 雷德利·斯科特 (Ridley Scott) 《黑鷹墜落》 (Black Hawk Down) 羅伯特·奧特曼 (Robert Altman) 《高斯福德庄園》 (Gosford Park) 彼得·傑克遜 (Peter Jackson) 《指環王:護戒使者》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大衛·林奇 (David Lynch) 《穆赫蘭道》 (Mulholland Drive) -------------------------------------------------------------------------------- 2002 (75th) 羅曼·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鋼琴師》 (The Pianist) 羅伯·馬歇爾 (Rob Marshall) 《芝加哥》 (Chicago) 馬丁·斯科西斯 (Martin Scorsese) 《紐約黑幫》 (Gangs of New York) 史提芬·多爾 (Stephen Daldry) 《時時刻刻》 (The Hours) 佩德羅·阿莫多瓦 (Pedro Almodóvar) 《對她說》 (Talk to Her) -------------------------------------------------------------------------------- 2003 (76th) 彼得·傑克遜 (Peter Jackson) 《指環王:王者歸來》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費爾南多·梅里爾斯 (Fernando Meirelles) 《上帝之城》 (City of God) 索菲婭·科波拉 (Sofia Coppola) 《迷失東京》 (Lost in Translation) 彼德·威爾 (Peter Weir) 《怒海爭鋒:極地遠征》 (Master and Commander: 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神秘河》 (Mystic River) -------------------------------------------------------------------------------- 2004 (77th)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百萬寶貝》 (Million Dollar Baby) 馬丁·斯科西斯 (Martin Scorsese) 《飛行者》 (The Aviator) 泰勒·海克福德 (Taylor Hackford) 《靈魂歌王》 (Ray) 亞歷山大·佩恩 (Alexander Payne) 《杯酒人生》 (Sideways) 邁克·李 (Mike Leigh) 《維拉·德雷克》 (Vera Drake) -------------------------------------------------------------------------------- 2005 (78th) 李安 (Ang Lee) 《斷背山》 (Brokeback Mountain) 喬治·克魯尼 (George Clooney) 《晚安,好運》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保羅·哈吉斯 (Paul Haggis) 《撞車》 (Crash) 貝內特·米勒 (Bennett Miller) 《凱波特》 (Capote)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Steven Spielberg) 《慕尼黑》 (Munich) -------------------------------------------------------------------------------- 2006 (79th) 馬丁·斯科西斯 (Martin Scorsese) 《無間行者》 (The Departed) 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通天塔》 (Babel)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硫磺島來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 史蒂芬·弗萊爾斯 (Stephen Frears) 《女王》 (The Queen) 保羅·格林格拉斯 (Paul Greengrass) 《93號航班》 (United 93) -------------------------------------------------------------------------------- 2007 (80th) 喬爾·科恩、伊桑·科恩 (Joel Coen, Ethan Coen) 《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 保羅·湯馬士·安德遜 (Paul Thomas Anderson) 《血色將至》 (There Will Be Blood) 東尼·格萊 (Tony Gilroy) 《全面反擊》 (Michael Clayton) 積遜·懷文 (Jason Reitman) 《朱諾》 (Juno) 祖利安·斯納貝爾 (Julian Schnabel) 《潛水鍾與蝴蝶》 (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 -------------------------------------------------------------------------------- 2008 (81st) 丹尼·鮑伊 (Danny Boyle)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配樂,最佳歌曲,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攝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 斯蒂芬·達爾德里 (Stephen Daldry) 《生死朗讀》 (The Reader) 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返老還童》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朗·霍華德 (Ron Howard) 《福斯特對話尼克松》 (Frost/Nixon) 格斯·范·桑特 (Gus Van Sant) 《米爾克》(Milk) -------------------------------------------------------------------------------- 2009(82nd) 凱瑟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 《拆彈部隊》(The Hurt Locker) 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阿凡達》(Avantar ) 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Jerome Tarantino)《無恥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 李·丹尼爾斯(Lee Daniels)《珍愛》(Precious) 賈森·賴特曼(Jason Reitman )《在雲端》(Up in the Air)
Ⅵ 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 的電影 一共有多少個版本
你算問著人了。我是簡.奧斯汀的funs,最愛傲慢與偏見
1.《理智與情感》導演:李安,一個電影版,2008年BBC版(3集)
2.《傲慢與偏見》(1938年--2005年)之九個版本
一、1938版 主演Curigwen Lewi和Andrew Osborn,這是第一部奧斯汀影視作品,是BBC製作的,全劇長一個小時,已經沒有任何資料遺存。
二、1940版 主演:葛麗亞.嘉遜和勞倫斯.奧利弗,這是第一部奧斯汀小說的電影版。
葛麗亞.嘉遜,第一印象,人高馬大,但仔細看下來,我認為她表現出了麗茲可愛機敏,言語俏皮,落落大方的一面。只是有時候顯得十分無禮,對達西有些高傲地過了頭。比如剛剛拒絕達西的跳舞邀請轉身就答應了威漢姆,留下可憐的達西在那干生氣。
勞倫斯.奧利弗,從第一印象來看,我感覺是所有版本中最接近原著的一個,因為能夠不笑都顯得那麼英俊的,似乎只有他一個。據說如果把那3個版(當時05版還沒有問世)的劇照放在一起,由一個只看過原著而沒有看過任何改編作品的人來挑選達西,中選的總是我們的奧利弗爵士。那一身掩蓋不住的貴族紳士氣派,也是其它幾個所不及。不過,形象歸形象,與原著一對比,就屬於最不像的一個了。其中最致命的一點就是,傲慢不足,殷勤有餘。看標題下那張貼圖也可知,老爵士對「這一個」也是很不滿意的。此外,費雯麗與本片的失之交臂,更讓我遺憾。
這版的《傲慢與偏見》是美國電影,當時還是黑白片,整部電影簡潔,刪去了原著中許多情節。兩位主演,奧利弗斯通和嘉遜分別飾演達西先生和伊麗莎白班納特。其中女主角的聰明智慧被嘉遜表演的恰當得體,甚至過分理智把她演繹得更像是家中的長女。而其中她對達西的偏見,也正是小說中的戲劇沖突之一,在生氣中又顯得像是在發小脾氣。由於這樣的表演,出現在被刪去過多情節的電影當中,使她在隨著劇情及人物思想轉變中處於被動,使之看起來有些發展過快。奧利費斯通的達西先生,高貴得不可一世,附合人物身份。但缺少內心刻畫,就像是蠟像展覽一般,他的傲慢也只停留在臉上和台詞上,相比後兩版人物的塑造上,缺少那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情感流露。在說劇情安排上,刪除了我自認為比較重要的「巧遇」一場戲,多出的是伊麗莎白在尼德斐的射箭與在達西幫助下躲避柯林斯先生的情節,好像略顯有些無中生有。在電影中,喜劇效果尤為突出,如姐妹們對柯林斯先生的搞怪、凱瑟琳姨媽到訪時屋內的凌亂、結尾連瑪麗和凱蒂也有知音出現等。而這版劇本的特色,就在於它在結尾時把凱瑟琳姨媽寫成是一位支持達西並幫助他的人物,試探伊麗莎白在經過若干波折後對達西的轉變,並用「激將」法使之吐露心聲,表示不能答應不會嫁給達西的情感。小說中最後達西能鼓起勇氣再次向伊麗莎白求婚,是經過凱瑟琳的興師問罪後奠定的信心,但凱瑟琳卻無意中算是幫了這對有情人,這可在她的預料之外。電影的改編無疑想讓大家皆大歡喜,在這點上是個突破。
三、1949版 主演:Madge Evans和John Baragrey。
這是一個三幕舞台版電視劇,全劇也是一個小時。故事以簡奧斯汀的旁白展開劇情。電視一開始,簡坐在一張書桌後面執筆沉思,畫外音問她在構思什麼故事呢?簡的開場白就是小說開篇的第一句------「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 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然後進行人物介紹,將觀眾帶到了舞會,人物依次登場。主要內容和對白都與小說類似,不同點是, 達西的第一次求婚是在彭伯利,伊麗莎白隨舅母出遊是意外來到此處的。故事的結尾是達西第二次求婚成功後,對麗茲說:「我就是愛你的『偏見』」,麗茲回應說:「我就是愛你的『驕傲』」。
由於時間非常有限,該版刪去了大量人物,班家五個女兒只保留了三個,沒有瑪麗和吉蒂。此外,也沒有凱瑟琳夫人,沒有達西小姐,連考林斯先生也沒有出現,只是用「麗茲拒絕了他的求婚」而一語帶過。
四、1952版 主演Daphne Slater和Peter Cushing。
這是BBC拍的第二部,劇長3個小時,共六集。劇照見標題圖片。目前沒有該版的相關資料。不過,男主演曾出演過福爾摩斯,後又主演了大量恐怖片,被稱為恐怖片大王。所以,這個版本的達西,很有可能是個「恐怖」版。:)
五、1958版 主演Jane Downs和Alan Badel。
它幾乎沒有留下什麼資料,當年的一些劇評批評這個版太過鬧劇。
六、1967版 主演:Celia Bannerman和Lewis Fiander。
BBC的第四個改編版,是為紀念奧斯汀去世150周年而作,是第一部《傲》劇彩色版,也是第一部有外景鏡頭的電視版。全劇同樣是六集共3個小時,有些人物改動,只有四姐妹,沒有了瑪麗。添了一個夏洛特弟弟的角色,讓他總是跟班納特太太鬥嘴。加重了盧卡斯太太的戲份,成天與班太太較勁,看誰早一天把女兒嫁出去。達西的求婚被安排在羅新斯的舞會之後。影片的結尾是達西夫婦完婚後前往彭伯利,到達後,達西說:「到家了,達西夫人!」我覺得這個麗茲有點兒像原著
七、1980版 主演:Elizabeth Garvie和David Rintou。
迄今被公認最忠實原著的版本,在1995版問世之前,它一直被看作是最經典的《傲》劇。
Elizabeth Garvie的麗茲,嬌小玲瓏,隨和近人,舉止永遠都是那麼莊重文雅,出門走路必隨身帶傘。總是面帶微笑,講話俏皮,有時也自我嘲弄一下。每天不是與家人玩牌下棋,就是一起做針線,一個人的話就寫信看書。我很喜歡她在盧卡斯家及羅新斯花園唱的兩首歌,並非什麼名曲,但卻是那麼優雅動聽。如果非要雞蛋里挑骨頭,就是我小時候總覺得她沒有原著插圖里的麗茲那麼美,而且要承認,她的眼睛也的確沒有後來的詹尼弗那麼漂亮。
David Rintoul,腰板永遠綳直著,紳士味道十足。初看時,達西顯得有些木吶,他看麗茲的眼神,也確如書中所說,「好像發呆,心不在焉,連費茨威廉也笑他幹嘛總呆頭呆腦」。可是,當他在結尾處笑起來的時候,卻是那麼英俊,當年完完全全地迷倒了我。這些天,再度重溫了一遍,十幾年過去,感覺依舊。他一直被認為是永遠的「達西先生」,一直到15年後科林的出現。
八、1995版 主演:Jennifer Ehle(發音Aly)和Colin Firth。
這是由BBC和A&E聯合製作的,因而北美人都習慣稱它為A&E版,就像咱們國內很多人喜歡叫它BBC版一樣。這也是一部迄今最長的版本,全劇300分鍾,比80版多出一個鍾頭。
曾經被認為是不可逾越的高峰的80版,在統領了15年之後,終於碰上了最強有力的對手。正是從這一個新版開始,奧斯汀粉絲們才突然驚喜地意識到,故事原來還可以從這樣一個角度看,可以改編得這么有想像力,因為它給大家帶來的是另一種奇特美妙的感覺------盡管這個認識過程是經歷了一番痛苦掙扎以後才得來的,這就包括我自己。
Jennifer Ehle,一個眼睛最漂亮,笑起來最甜美的麗茲。我第一次看這個版的時候,給我的第一印象最好的只有這個麗茲,她在窗口外對著爸爸那一個甜甜的笑和那雙透著俏皮的亮亮的眼睛,我真是好高興:這就是我的麗茲,比80版那個要可愛。但是,隨著慢慢看下去,那種感覺就變了。
我發現,這是個有幾分不一樣「淑女」味道的麗茲,也許,這正是編劇安德魯的本意。他曾說,他就是要給觀眾一個生動活潑、有幾分「tom-boyish,gipsy-sh」的麗茲,因而才能將「萬人迷」達西先生強烈地吸引住。
在言語俏皮方面,我也總覺得這個麗茲差了幾分,感覺揶揄甚至刻薄的成份多了些。這是因為,有幾段很有特色的俏皮話被刪去了,比如"留著口氣唱歌"(這是因為麗茲後面唱歌的那段被刪掉了),「三個人走在一起畫面非常好看"等等,80版雖然也沒有後面這一句,但給麗茲與夏洛特設計了不少妙趣橫生的對話,突出了人物的聰穎調皮。討論十四行詩的章節我忘記這個版有沒有保留了。此外,定情以後麗茲打趣達西的話也被略去了,我以為,這恰恰是全書最讓人玩味的部分之一!因為這是「愛」使達西在性情上作出的重大改變之一,所以喬治安娜會如此大吃一驚。相應的,80版是照搬原書,05版則改成了「達西夫人」,也算是別有情趣。但是,95版有一句俏皮話我很欣賞,就是麗茲問弗斯特上校,軍團是准備長駐還是短駐那一段,這是書里所沒有的,乃是神來之筆,因為它順便把故事的時代背景巧妙間接地作了個交代。
再有,這個麗茲的情緒很表面化,笑起來固然很美,非常迷人(她所有笑的畫面我都非常喜愛),但綳起臉來就不行了,顯得非常沒有耐心,這在後半部分格外突出。她對母親和三個妹妹也多是沉著臉,有時甚至一臉厭煩,這就更不能接受。我想,編導大概就是要給我們一個敢愛敢恨的麗茲吧!所以,從這個版本以後,伊麗莎白一下子被視為「女權主義」的一份子。有人說,故事開始,麗茲在遠眺達西和賓格利的縱馬離去後,她從小丘蹦蹦跳跳跑下那一段,意喻著「奔向自由」的渴望。還有些人嫌80版的太淑女,太沒有自我個性,而且也沒有女人的魅力。哼哼….
Colin Firth,一個"Extra Dacy!"----這是當年該劇在英國播放前影評家們賣的關子。還真是前所未有的一個達西!
從形象到舉止,當年英國的批評家們說,編導大概是照著一半奧斯汀,一半D.H.勞倫斯和肯拉塞爾塑造的主人公來設計的。我也覺得有那麼幾分相似。
就拿70年代初肯拉塞爾導演的勞倫斯作品<戀愛中的女人>來說,科林與裡面的兩位男主角一樣,頭發都是顯得很亂(不少英美粉絲說她們看片時都沖動地好想上去把科林的頭發弄平,鬢角修理一下),都顯得幾分粗纊,比如說我們的達西先生楞用手杖把揚格太太的家門給頂開;再有,人家是裸泳,我們的達西是穿著衣服游(據說當年播放這一段時,看見達西穿著衣服跳進臟兮兮的湖裡,不知有多少人都一聲驚呼"Don't jump!"----以為失戀的達西是不是絕望至極而想不開呢!);人家是光著身子摔交,這位是敞著襯衫領口奮力擊劍,事後還念念有詞"I shall conquer this, I shall"!一個迷人的達西先生。
粉絲們最津津樂道的一句科林版達西的話就是:"No,no, the green one",然後就健美帥氣地騎上馬准備去向心上人第二次告白,怎知心上人正因為得到小妹妹私奔的消息而慌亂無助呢,可惜呀可惜!
安德魯說,如果他自己非要給這個達西挑錯的話,就是科林用手杖的樣子太難看了,記得結尾第二次求婚那個畫面嗎?達西拿手仗的姿勢簡直就像拄著拐杖!~
這個達西的另一個Extra,就是加長版,增加了很多以他為視野和角度的內容,這也是本版的最大新穎之處。前面說,麗茲的戲被剪掉了不少,那是因為全都給了達西了。這個版本的達西是戲份最多的一個,那些增加的內容也都是原著里所沒有或者只是只言片語描述的,而最打動我們的也恰恰是那一部份。所以為公平起見,80版的達西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嘛,總是要高於95版一些些的。
說個小插曲(可能有些人聽過這個故事) 。安德魯說,科林最初並不想接這個戲,安德魯問他原因,科林說他看過本子,感覺這個故事沒什麼意思,他也沒什麼戲份,特別是達西求婚被拒後這個故事基本就結束了,還能怎麼拍?安德魯才明白,科林拿到的劇本只是一半。於是,他讓科林先去找原著來讀讀,再作決定。幾天以後,科林來了電話,一上來就是:"I』ll do it!"。一個新的達西誕生了!
還有一個讓我耿耿於懷的就是,那一年的BAFTA TV獎,科林未能獲得影帝,被一位資深演員(就是後來出演《哈利波特》系列片里演巨人海格的那位)擊敗。究其原因,應是被同樣入選的演班納特的那個演員把票數分散走了一部分,所以,我現在一看到這個班先生,就心存"敵"意,為什麼要跟科林爭,他哪算是男主角呀!
兩位主演,CONLIN FIRTH和詹妮弗艾莉分別飾演達西先生和伊麗莎白班納特。說實在話,起初看詹妮弗很不舒服,她並不漂亮,身材發福,很難將她與一位二十初頭的姑娘聯系起來。但是她的演技逐漸讓我接受了她,她的智慧與對愛情觀的選擇都讓人很自然歸功於伊麗莎白班納特博覽群書。她的文雅並不讓人覺得她是那麼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是覺得相當的有親和力,在伊麗莎白還處在偏見當中時,她對於威克姆先生又不僅僅像是小說中寫的那種有些傾慕,更多了份同情,展現其善良的一面。科林弗斯,低沉的噪音、冷俊的臉旁、迷人的紳士風度,無疑就是達西的招牌外形。在三版的《傲慢與偏見》里,達西的台詞相比很少,這就要求演員用自己本身對角色的理解來展現台詞以外的人物性格。在第一次舞會上,科林的達西眉宇間有對鄉下人的煩感。在尼德斐達西隔窗看伊麗莎白的眼神里更有一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感情。再說這版的整體氛圍,像一部童話,更不失說教。在結尾,神父的話雖然是在婚禮中的陳詞,但影像的切換,使故事中的三類不同的婚姻,在陳詞中得以證明。一種就像柯林斯夫婦的婚姻是建立在金錢上的,她們的婚姻生活無疑是乏味、呆板的。第二種是像麗迪亞和威克姆一樣,她們的婚姻里攙雜慾望和欺騙,在麗迪亞的頭腦里沒有理智,更談不上思考,莽撞而瘋狂。第三種就是達西和伊麗莎白、賓利和簡一樣的,為了真愛而結婚。在神聖的殿堂前,不同種類的婚姻都在這里宣誓,但他們是否真正理悟愛情的真諦,是否在上帝面前無怨無悔,最終做到白首偕老,那就不得而知了。
九、2005版 主演:Keira Knightley和Matthew Macfadyen。
一個時隔65年以後才出現的電影版,一個不再單純講究劇情,更注重藝術氛圍,並且增添了一種更濃味道的新版。看來鑒於95版是拿達西開刀,那麼05版便從麗茲下手了。既然允許有那麼一位"迷人的"達西先生,那麼來一個有些"野性"的麗茲也未嘗不可。
這個版的麗茲,被認為是目前所有版本中最漂亮的一個。渾身散發的青春氣息,不需要跑跑跳跳,你就能感覺得到。她身上,也實在有不少95版的影子,更多了幾分「tom-boyish」,更少了幾分淑女味----鋼琴彈得最差的麗茲。
比如說,兩個版都保留了那句"如果沒有找到真愛,就不會結婚",詹尼弗站在岩石上,她就站在懸崖邊。有趣的是,兩個人在某些時候生氣的表現剛好相反,詹尼弗是表情盡在臉上,但言談舉止並沒有出位,凱拉表情雖然柔和幾分,但言語十分率直。最明顯的一處對比就是母親逼婚那段。詹尼弗版的雖然輕聲回答了爸爸一句,但卻是一臉的不屈倔強,她內心在想什麼呢?凱拉脫口而出:"You can't make me!"盡管說話的人是淚眼婆娑。
這個版的麗茲笑的比較多,如果說80版是莞爾微笑,95版是露齒而笑,05版則是孩子氣般的撲嗤一笑,這倒真有幾分接近原著中的"she only smiles, I laugh」的感覺。我倒沒有覺得凱拉版的笑屬於"傻笑」 。比如說,在達西三人首次出場那一段,麗茲與達西的目光相撞後瞬即低下頭想著什麼,接著撲嗤一笑-----我同意有些粉絲的想法-----她一定覺得,這么多人全都停下跳舞,就是為了給這三個人來這么一個古怪的歡迎儀式,真是太滑稽了。再比如,在彭伯里門口那一笑,大概是:天吶,這么優雅氣派的庄園,我差點兒就成了它的女主人,這里就會是我的家,可我卻把它放棄了,開來我實在太傻了……
Matthew Macfadyen,4個版本中戲份和出場時間最少的一個達西,卻同樣迷住了一大批女粉絲。可見,這位達西先生,才是真正的魅力高手!他必須要在有限的時間,靠眼神和細節動作才能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我曾說過,細節的精巧運用是本版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特點,這裡面達西的一些小動作有不少就是馬修自己設計的,比如雨中求婚那段,當麗茲提到威翰姆的名字時,達西馬上就向前靠近了一步-----好大的醋勁!還有就是結尾,導演Joe Wright說,按照劇本,最後那一吻點到即止。可兩位主角好象商量好,來了那麼一個細膩,冗長,浪漫的對吻,嘿嘿。"You have bewitched me, body and soul"無疑已經成為馬休版達西的標志,就像95版那句「I shall!」一樣,註定要被粉絲們傳頌下去的。相比之下,遵循原著的80版倒沒有留下什麼自己的東西,可見,太忠實原著也會有缺點的。
除了上述九個版之外,還有一個2001年現代版和寶萊塢版,我覺得沒有必要放在一起,不過,寶萊塢版那句「No life without wife」實在讓人捧腹。
Ⅶ 一部歐美古裝電影 是關於兩個女人之間的愛情
《戀愛中的女人》
1969年
故事以二十年代英國煤礦小鎮的一對姐妹為主角,她倆都是當地學校的教師,在一次婚禮上認識了熱情洋溢的學校督察員魯珀特和年輕英俊的礦場主人傑拉德。姐姐與魯珀特結婚後,四人前往瑞士度假,妹妹對傑拉德逐漸感到厭煩,愛上了一位德國的雕塑家。傑拉德激憤之餘企圖殺死妹妹不果,在風雪迷朦中走向深谷中凍死。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英國煤礦小鎮上,姐姐厄休拉和妹妹古德蘭都是學校的教師。一次婚禮上,她們結識了學校督察員魯珀特·勃金和礦工傑拉德·克奇。不久,厄休拉嫁給了勃金。婚後,他們四個人一起去瑞土渡假。在這個過程中,古德蘭對克奇失去了興趣,而愛上了一個德國青年雕塑家。克奇想要殺死古德蘭,沒有成功。於是,在風雪迷漫之中,他獨自一人走向深谷,心力交瘁地凍死在雪地上。
Ⅷ 戀愛中的女人的電影劇情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英國煤礦小鎮上,姐姐厄休拉和妹妹古德蘭都是學校的教師。一次婚禮上,她們結識了學校督察員魯珀特·勃金和礦工傑拉德·克奇。不久,厄休拉嫁給了勃金。婚後,他們四個人一起去瑞土渡假。在這個過程中,古德蘭對克奇失去了興趣,而愛上了一個德國青年雕塑家。克奇想要殺死古德蘭,沒有成功。於是,在風雪迷漫之中,他獨自一人走向深谷,心力交瘁地凍死在雪地上。
Ⅸ 戀愛中的女人
(一)女性的奇特心理
愛是女性與男性交往的特殊階段,這種交往以女性的人生有著特別的階段性的意義,故而,女性在戀愛期間,其心理變得捉摸不定,難以猜測。戀愛過程中,女性到底有哪些奇特的心理呢?
真真假假的否定
女性在戀愛過程中表達自己慾望的方法一般比較含蓄委婉,有時還會是反向。她說「不」的時候,內心往往是「好而願意」。如約女友去看電影時,男友要去買票,女友說不用,男友就不去了,等著女友去買,那麼這場電影肯定看不成。
女性的這種奇異心理,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計策,當然,有時也是女性真正內心的表示。因此,男性在戀愛中要掌握女性的這種奇異心理,並在實際過程中,仔細斟酌,真正領悟,從而使戀愛獲得成功。
莫名其妙的嫉妒
女性對周圍的人或事甚為敏感,尤其在戀愛中,她會不斷地將自己和他人作一比較,腦海里總擔心自己的價值得不到對方的承認,因此便產生嫉妒,有時會使自己無法得以解脫。
嫉妒心理將是有害的,它不僅有損他人,也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奉勸所有的女性還是少一點嫉妒。
撲朔迷離的「施虐」
戀愛中的女性具有一種施虐的潛意識,如在與戀人約會時,會故意姍姍來遲,或有意不赴約,讓久等的戀人焦急煩躁疑惑擔心甚至痛苦,備受煎熬,以得到男友為她付出苦楚的快樂。戀愛中,這種輕微的偶爾的「施虐」也是不可缺少的「佐料」,但經常過分的施虐卻是一種變態的心理,是萬萬不可取的。
令人費解的「消費」
以下內容需要回復才能看到
女性在戀愛時,為滿足其虛榮心理,會一改往日的節儉生活習慣,大把大把地花錢,其心理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男友如此地愛自己。此外,在失戀時也會大肆「消費」,如買一些不需要購買的東西,高檔時裝或高檔食品等,其目的是以此來發泄自己內心的痛苦與煩惱,把加大消費作為發泄內心積郁的方法,從而獲得心理上的補償。
假心假意的「移情」
女性在戀愛時,常常希望自己的男朋友有親密的語言和溫柔的舉止。她們喜歡聽男友說「親愛的」「我愛你」之類的甜言蜜語。然而男性很難了解這一點,因為,一般來講,這一類話對他們來說也是不易脫口的。
正因為如此,女性會有意識地在男友面前與其他男性示好,親熱企圖激起男友的醋意,或考驗男友的真誠程度,其目的是使男友更加誠心誠意地愛自己。但現實中往往適得其反,那些自以為採用聰明絕招的女性,最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大多數男性對於女性這種「移情」信以為真而主動退出戀愛,從而導致雙方結束美好戀情
(二)女性的心理特點和規律
常言說得好,女人的心,秋天的雲。確實,女人的心變化多,讓人捉摸不透,使大多數男性追求者無從下手、坐失良機、半途而廢,無功而返、功虧一簣。以下我們就來分析女性的心理特點和規律,讓男人們去增強破譯女人芳心的能力。
直抒胸臆
對於理智型的女性,與其論道,不如直抒愛意。追求理智型的女性,須先以強烈的愛情魔力吸引她,採用直爽的方式進攻,或是直抒胸臆。用感情戰勝理智,是追求理智型女性的最好途徑。因為,一般來說,理智型女人以其充滿智慧的氣質給人一種望而生畏之感,許多男人往往敬而遠之。理智型女性接收愛的機會較少,而她們在被愛的時候,更能感到愛情的存在。
體貼入微
對內向型的女子,如果要追求的話,可示以關懷、體貼,能讓其在心情不好時耐心傾訴,並製造供她宣洩感情的機會。因為,內向型女孩子平時不愛表達感情,很容易因小事在內心產生壓抑感,以致容易產生感情的猛烈爆發。假如你能使她的內心得到平衡與協調,你就會慢慢地成為她的傾訴對象和戀人。
巧留餘地
如果追求自尊心強的女人,要在被拒絕時巧留餘地,給她以自尊心上的滿足,然後趁其內心態度變化時,抓住時機婉轉表達心意,往往會收到奇效。這是因為自尊心強的女人往往對自己的容貌很有信心,當有追求者時,她們時常會給以冷若冰霜的回報。也正因為如此,她們特別注意自己留給他人的印象。她們在拒絕追求者後,通常會有一番反省認識,原先超乎理性之上的感情逐漸降溫、冷卻,一種擔憂在她們心中油然而生。她們會想,萬一事實證明自己太絕情,就會被對方認為自己心腸太狠和缺乏教養。這正是她們很在意、很不想接受的,這種擔憂會使她們權衡得失,從而產生對追求者重新評價的意願。而此時,也是追求者表白的大好機會,千萬不可坐失良機。
以靜制動
有時候,女人對你表面上顯得毫不在意,但實際上內心充滿矛盾,因為一再拒絕,會使追求者敬而遠之而可能使自己飽嘗獨守空閨的滋味。而你追得太緊,女性的「防衛本能」會對你加以拒絕,這也是女性的一種逞強好勝、不肯認輸、好奇等心理在作祟。只要你能抓住女性的這種心理,掌握好追的節奏,一定能獵取芳心,得到幸福的愛情。
單刀直入
大多數女性喜歡直率的表達,雖然她們會對初次約會就直率的表達有點不好意思,但她們卻會覺得這樣的男性充滿魅力,而對單刀直入的表達難以拒絕。相反,她們討厭那種說法拐彎抹角、吞吞吐吐、欲言又止,過分含蓄的男性。因此,男性在邀請女性時,口氣要直率,如果對方不喜歡,她也許通過暗示,或找其他理由來加以拒絕,如果對方默默不語,你就可以判斷她是不會拒絕你的邀請了。同時,你還要讓她感到是「因為實在找不出理由拒絕才赴約的」,這樣做,可以使她得到安慰,她不是一個隨便的女孩,只是因為你苦苦的請求,她才去赴約的。
旁敲側擊
女人有一種心理防衛本能,經常用語言掩飾自己本意,不喜歡別人一語道破天機。如果男人自作聰明,直截了當地說破女人的心事,往往會引起反感。因此,在追求女性的時候,千萬要掌握說話的藝術,要察言觀色,說話委婉,掌握分寸要准。
瀟灑從容
女人有一種自我心理防衛的天賦本能,對男人心存戒備。她們對下面兩類男人都不喜歡,一種是在女人面前呆若木雞,少言寡語者,另一種是在女人面前誇誇其談,巧舌如簧,舉止誇張者。這兩種人都是不自然的。因而,男人應該保持瀟灑從容、真誠自然的本色,才能消除女人的戒備心理,贏得女人的芳心。
果斷自強
女人都希望通過婚姻找到一個避風港。她們喜歡剛毅、果敢、熱情、爽朗、勇於負責的男子漢,而對畏首畏尾、優柔寡斷、遲疑不決的男人心存鄙棄。因此,男人應該在女人面前充分展現男子漢的優秀品質。
巧破常規
以下內容需要回復才能看到
一般來說,女孩的生活平淡無奇,她們求變心理也很強烈,盼望發生一些出乎意料的事讓生活添些變化。因而她們並不喜歡刻板、守常規的男人。當然,在迎合女性的這種求刺激、求變化的心理之前,必須首先讓她們在理智上確認你是作風穩健的人,然後才能巧破常規,創造新意,使之充滿情趣。否則會弄巧成拙,使女性對你形成舉止輕浮、作風拖沓的印象。
先入角色
說話者的情緒能感染聽眾。懂得了這個心理,就懂得了打動了女人芳心的方法之一,是通過技巧高超的談話。和女性交談時要時刻滲透著你個人對事件的感覺,加強敘述中的主觀色彩,籍此提高她對你所說事情的關心程度。因此,男人在與女人談話時要先入角色,佔住主動,在主觀意識上摻雜自己的情感好惡,熱情地營造談話氣氛。切記不要壓抑內心的感情,熄滅熱情之火。
心誠則靈
女性喜歡真誠的體貼和殷勤,對於舉止過分殷勤的男人反而會有一種「居心不良」,「別有企圖」的感覺。因此,打開女人芳心的好辦法就是善良真誠的殷勤。
女人的心態千姿百態,錯綜復雜。其實,世間並沒有一把解開女性之謎的萬能鑰匙。
上面所描述的只是女性一些基本的心理特性。作為戀愛時期的男人,應多懂一點女人的心理,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時而宜,因人而宜,運用高超的技巧,抓住女人的芳心,摘到誘人的愛情之花。
三)女性渴望真正平等相待
女性願意平等地禮尚往來
真正珍惜愛情的女性,一般對貴重的禮物持審慎態度,因為一件貴重的禮物會讓她想到,這個男人是在試圖收買她的感情,將她看成是奇貨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恰當的、量力的、顯示關注和體貼的禮物,使女性只感到溫馨,沒有沉重感。總之,保持與人平等的交流是顯示她們自身尊貴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