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女主逃難從四川來電影名記的
⑴ 品讀電影《牧馬人》,經歷,本身也是文化。
《牧馬人》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謝晉執導的劇情片,於1982年上映。
許靈均的爸爸從美國回來找到許靈均,他是封建婚姻下的孩子,所以父母不合離婚後他爸爸就去了美國,而他們分開時,許才11歲。
許靈均和爸爸、秘書宋小姐三個人一起出去吃飯,一頓飯要80多塊錢,80塊錢在當時是什麼概念呢?那時候一個村子隨禮份子錢一家才5角。相比之下來時靈均妻子秀芝做的孝敬許爸爸的茶葉蛋就拿不出手了。
晚上三個人來到了一家可以跳迪斯科的酒店喝點東西。許爸爸和秘書去跳舞,許在看報。
大陸知識界都很關心國家大事,這是因為在中國國和家的關系太密切了,國的命運也是家的命運。
在外國講個人的榮譽,講競爭。
西方也在研究馬克思主義,而西方是在書本上研究,我們中國是在……
晚上回家談心,文化大革命時爸爸是海外資本主義故他被定義為右派。被派去勞動教養。
1962年,他解除了勞動教養。無家可歸被留在牧場放牧,老大爺幫他弄屋子,老大娘幫許靈均端來了兩大碗面條,而許靈均日常只能吃饃饃的。一邊關心一邊還安慰鼓勵他。他感受到了溫暖。
號令千軍可能沒辦法的,但是號令萬馬他在行。
在新一次要批鬥許靈均時在大家的幫助下,借口草不好需要趕馬的人多,他順利躲過了一劫。是這些淳樸善良的人們保護了他。
第二天大家去逛古董店,他爸爸相中了一件仿製的均州瓷,要800元。而許靈均只為愛人選購了一件泡菜壇子要4.5,回到酒店後幾個人談起了許靈均的妻子。
靈芝是一個從四川逃難來的,在的幫助下討了老婆,直接幫忙開了結婚證明。從此以後兩個人將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許出去牧馬秀芝在家種樹,脫土坯,蓋院牆,喂雞鴨鵝兔子鳥,也去隊里看播放的電影。
許爸爸和許靈均幾個人來到了許爸爸曾經的學校,看見教師在講課後許談起了自己在牧場那邊當教師播種文化是很有意思的,沙漠上的綠洲是很可愛的。
四人幫結束後終於許靈均平反了,這一刻他哭了。
在問到他會不會去美國的時候,秀芝知道許舍不下祖國。
我不能再人民前進的時候離去,人並不是單純為了物資而活著的。
一個國家在混亂的血泊中站起來的時候他的人民那種興奮的感情,革命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活,改善十億勞動人命的命運這是一種令人激動的生活,而許堅信民族的生命的。
最後許將枸杞送給了爸爸。爸爸托許買了一塊地希望將來可以葬在祖國。不管你在哪裡,不管你年輕的時候如何的輝煌發展,落葉終還是要歸根的,對於他爸爸來說這一個禮拜的回國就像夢一樣。
許留在了祖國,這里有他的一切,有他生命的根。
⑵ 女主叫張柔柔的一部電影
《奇情記》是2009年由北京東方飛雲國際影視公司投資製作的數字電影。
從東北撫順逃難到南方的孤女張柔柔,陰錯陽差的來到牧雲山莊,因為手腳笨拙被派去伺候有瘋病的二少爺沈夢言。。。
劇中飾演張柔柔的演員是武文佳。
⑶ 求一部香港電影, 女主家裡很窮,去廣東打工認識了一個香港老闆,並把他帶回四川老家,男的為他們家蓋
電影 天水圍的夜與霧
你說的這個片段是男主跟女主回老家(男主是香港人,女主是大陸人,在香港打工)時發生的事
天水圍的夜與霧
主演: 任達華 / 張靜初 / 羅慧娟 / 覃恩美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語言: 粵語 /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09-03-22
片長: Hong Kong: 122 分鍾
又名: Night and Fog
香港天水圍發生了一件令人慘不忍睹的血案。丈夫殘忍地殺害了妻子和雙胞胎女兒後自殺。案發後,天水圍的女人們紛紛在電視里看到,死者竟然曾是跟自己一同生活的曉玲(張靜初 飾),她是四川人在酒樓做服務生,她的丈夫是中年離異靠綜援救濟的無業遊民李森(任達華 飾)。李森平日里總擔心妻子紅杏出牆,因此總虐待她,兩人情感早已破裂。想當年,李森是嫖妓時認識了曉玲,兩人因性生愛,並且她還懷了他的小孩。為此,他跟前妻離婚,陪來到了她的老家——四川,幫岳父家裝修了房子,並正式辦了婚事。但是,心術不正的李森在此期間強奸了曉玲的妹妹。後來,曉玲產下一對雙胞胎,兩人搬到了天水圍,但迫於經濟壓力,兩人矛盾重生,當曉玲准備獨立時,李森卻開始用變態的手法折磨她…
⑷ 印象里有個電影,女主角不停的逃亡,每次死後又復活再繼續逃亡,那是什麼電影來的,貌似女主是紅頭發
紅頭發?難道是羅拉快跑?
德國柏林,黑社會嘍羅曼尼打電話給自己的女友羅拉,曼尼告訴羅拉:自己丟了10萬馬克。20分鍾後,如果不歸還10萬馬克,他將被黑社會老大處死。 為了得到10萬馬克和營救曼尼,羅拉在20分鍾之內拚命地奔跑。同時,曼尼在電話亭中不斷地打電話到處借錢。 電影表現了羅拉奔跑、羅拉找錢營救曼尼的三個過程和三種結果。 第一次奔跑:羅拉沒借到錢,羅拉和曼尼搶超市,羅拉被警方擊斃。 第二次奔跑:羅拉在銀行搶到錢。曼尼被急救車撞死。 第三次奔跑:羅拉在賭場贏錢,曼尼找回丟失的錢。羅拉、曼尼成為富人。
⑸ 四川衛視昨天放的電影那個女孩叫什麼百合的電影後面兩個字什麼之戀前面兩個字我忘記了知道請告訴我謝謝啦
《百合的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石百合是日本開拓團留下的日本遺孤的第三代。1945年日本戰敗,石百合的姥姥帶著7歲的女兒——石百合的媽媽逃難,被中國農民李德山救起,後來他們結合在一起。石百合在富錦縣城長大,她性格開朗,和周圍的孩子打成一片。她從母親那裡學會了小提琴,這讓她在小夥伴中與眾不同。百合的兩位好朋友——建設和王虎子都喜歡這個中日混血女孩,他們在競爭中時常有些有意思的小故事。後來,百合和媽媽回到了日本,但她從沒忘記東北富錦美麗的山巒、平原。2010年,母親去世,百合捧著母親的骨灰,再次走向了她中國家鄉的黑土地。
⑹ 求一部電影的名字
親,是《狼族盟約 》哦,我寒假剛看過~
故事敘述1766年法國在美洲的屬地出現了一隻怪獸,專門攻擊婦女、孩童,當地彌漫著一股恐怖的氣息。法國國王路易五派了御用博物學家方賽前去調查,方賽與自己的結拜兄弟,印第安人曼尼一同踏上了旅途。 電影一開始便是一個逃難的驚恐婦女,臉上布滿了傷痕。觀眾很快就可以知道,恐怖的其實不是怪獸,而是一群信奉某種邪教,殘暴、野蠻,企圖推翻政府統治的地方貴族,他們妄圖藉助「怪獸」的傳說達到破壞的目的。
贊同請點贊哦
⑺ 找一部老電影:《三毛流浪記》
三毛漫畫簡介 (2011年4月整理)
張樂平筆下的三毛,誕生於1935年7月28日的《晨報》副刊《圖畫晨報》上。早期三毛的故事,以幽默風格為主,三毛只是上海普通人家的小頑童,鬧出種種笑話,富有童趣。但是,看似簡單的畫面卻常常帶有寓意,發人深省。自1935年至1937年,上海的20多家報刊畫報先後刊登了200多幅三毛漫畫,還結集出版了單行本,三毛在當時就已經擁有大量讀者,成了一個名符其實的漫畫明星。早期三毛的漫畫書至今仍在出版發行,展現了其旺盛的藝術生命力。
20世紀30年代是中國新文藝運動史上的一座高峰,三毛,就是在這樣的文藝盛世之下應運而生的。三毛漫畫開創了中國無文字兒童連環漫畫的先河,又適應當時中國文盲居多的現狀,老少咸宜。容易記住的純中國式兒童的名字,奇特的造型和有趣的畫面,三毛一誕生就吸引了廣大讀者的關注。早期三毛在芸芸外國漫畫偶像中爭得了一席位,為中國樹立了自己的兒童漫畫形象,意義重大。
抗日戰爭爆發,張樂平參加了救亡漫畫宣傳隊。1938年在武漢時,張樂平畫過一些宣傳抗日的三毛漫畫,後由於工作繁忙,三毛創作停止了八年。抗戰期間,張樂平率隊輾轉滬、蘇、鄂、皖、浙、湘、桂、贛、閩、粵諸地,這段經歷成了張樂平在戰後創作《三毛從軍記》的豐富源泉。
1946年1月起,三毛漫畫形象匿跡八年後陸續出現在《海風》等報刊上,內容諷刺辛辣,針砭時弊。同年5月12日至10月4日,傳世之作《三毛從軍記》連載於《申報》。這部作品以精緻獨到的筆觸,扎實的生活素材,合理又不失誇張的故事情節,詼諧幽默的藝術感染力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社會反響很大。
《三毛從軍記》既反映了當時國民黨軍隊抗日的一面,又揭露了當時國民黨軍隊腐敗的一面,這是歷史的真實寫照。後來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里,海峽兩岸由於各自的原因,均把該書打入另冊,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分別「解凍」。當《三毛從軍記》終於能夠再次面世時,又一次贏得了讀者的青睞和摯愛,內地的印數在短短的幾年裡很快就達到百萬冊。
199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張建亞執導的電影《三毛從軍記》。2005年,中國戲曲學院、山東省話劇院聯合創編、演出了新媒體卡通戲劇《三毛從軍記》。2010年,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央視動畫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13集動畫片《三毛從軍記》開播。
張樂平於1946年又創作了一部連環漫畫《三毛外傳》,1946年11月4日至1947年1月9日在《申報》上連載,至今已出版了多種單行本。《三毛外傳》風格接近於早期的三毛,藝術上更為成熟。主角三毛又成了城市尋常市民家的頑童,有趣和可笑的生活情景,卻又耐人尋味。
1947年年初,張樂平目睹路邊凍死的骨瘦如柴的流浪兒,內心在悲泣呼號:「這是什麼世道!」經過痛苦的思索後,張樂平開始以眼淚和著筆墨創作《三毛流浪記》。不朽的流浪兒形象三毛終於向人們走來了……
《三毛流浪記》自1947年6月15日至1948年12月30日在上海《大公報》上連載,1949年1月7日和4月4日又發表了最後2幅。
經典漫畫名著《三毛流浪記》呼喚的是人道主義。這部巨作無情地鞭撻了社會人間的冷酷、殘忍、欺詐和不平,頌揚了在極度凄苦無依無靠的困境中,依然意志堅強、樂觀、善良、機敏、幽默的「三毛精神」。
流浪兒三毛迅速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隨著報紙上的每日連載,大人小孩都為三毛的經歷時而憂愁,時而驚喜,時而傷心,三毛的命運竟成了當時上海市民生活中關心的要事。
1949年初春,宋慶齡先生領導的中國福利基金會舉辦了三毛生活展覽會和建立三毛樂園會,為流浪兒童籌得了錢款,以及書籍、文具、衣服、葯物等物品,救濟了數以千計的貧苦兒童。漫畫人物三毛,為許多真實生活中的「三毛」提供了庇護和生存的機會。宋慶齡先生說:「我喜歡三毛的漫畫。」1949年,昆侖影業公司拍攝了由王龍基主演的電影《三毛流浪記》,成為我國的經典電影之一,影響深遠。
半個多世紀以來,《三毛流浪記》以多種版本發行,總量數以千萬冊計,而且以幾種外文版本在國外發行。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三毛流浪記》是我國印數最多、最暢銷的兒童讀物之一,中國的孩子們是看著三毛的故事長大的。十年浩劫後,曾經被批判為「宣揚資產階級人性論」的漫畫書《三毛流浪記》於1978年再度出現時,人們爭相購買,供不應求。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暢銷書排行榜」,《三毛流浪記》多次名列文藝類或少兒類榜首。
三毛流浪的故事多次被搬到銀幕、熒屏和舞台上。除了1949年昆侖影業公司的電影《三毛流浪記》之外,還有1958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木偶電影《三毛流浪記》,1958年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三毛學生意》,1984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拍攝的5集動畫片《三毛流浪記》,1996年和1998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46集電視連續劇《三毛流浪記》,2004年安徽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三毛救孤記》,2006年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電視台總公司出品的26集動畫片《三毛流浪記》,1986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長篇系列故事廣播《三毛流浪記》,1990年河南省歌舞團的大型舞劇《三毛流浪記》,1997香港明日劇團的舞台劇《三毛流浪記》,2010年上海木偶劇團的大型木偶卡通劇《三毛流浪記》、上海青年馬戲團的雜技魔術情景劇《三毛流浪記》,等等。
1949年新中國成立,張樂平滿腔熱情地使三毛進入了新的生活。《三毛的控訴》於1951年1月1日起在《大公報》上連續刊登。長篇連環漫畫《三毛翻身記》也於1951年5月5日起在《解放日報》上連載。後來,作者改為不定期發表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三毛組畫,其中《三毛日記》於1956年8月19日開始在《人民日報》上陸續刊登。《三毛日記》單行本則是組合了畫家自1950年至1992年在各種報刊雜志上發表的類似范圍的三毛作品。
新三毛由原先瘦骨嶙峋的形象變成飽滿而健壯,伴著他的歡笑,做好事,愛科學,勤勞動,成了新一代少年兒童的好夥伴。
三毛今昔》於1959年5月30日開始在《解放日報》陸續刊登。1961年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三毛今昔》單行本成了當時的暢銷書。
三毛——在迎接解放的日子裡》(後改名為《三毛迎解放》)於1962年6月1日起在《解放日報》上連載,《三毛迎解放》出版過好幾種單行本,累計印數超過100萬冊。
十年浩劫開始,歷史被顛倒了,三毛自然也逃脫不了厄運。闊別十年,三毛才重新露面。1977年6月1日《解放日報》首先刊登了《三毛學雷鋒》的幾個組畫。那個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三毛重又躍然於報上。
張樂平滿懷激情創作了一系列三毛連環漫畫:《三毛學雷鋒》、《三毛愛科學》、《三毛與體育》、《三毛旅遊記》、《三毛學法》等,大師呼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回歸,渴望祖國的花朵茁壯成長。
《三毛愛科學》最早發表於1978年的《兒童時代》刊物上。《三毛與體育》自1978年1月20日起在《體育報》陸續刊登。《三毛旅遊記》在1980年第5期的《旅遊》上開始刊登。
1983年起,張樂平患了帕金森氏症,雙手顫抖,可是仍以堅強的毅力陸續發表了一些作品,三毛沒有停止生命。張先生表示:「要讓三毛腳步緊跟祖國前進。」
20世紀80年代初,時常能在一些報刊雜志上見到單幅三毛漫畫。張樂平深感少年兒童的精神食糧還不豐富,努力想用三毛漫畫來引導孩子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茁壯成長。
1985年10月22日,張樂平的最後一部三毛系列連環漫畫《三毛學法》問世,自《民主與法制》畫報創刊號起開始連載。
1990年1月1日,《新民晚報》第一版一幅「三毛迎新圖」,標志著三毛跨進了90年代。1991年的支援災區活動中,出現了三毛義賣畫。
張樂平生前發表的最後一幅三毛作品,是作為《少年文史報》等單位主辦的「三毛杯」全國中小學生文史知識競賽的賽杯,於1992年1月15日在上海華東醫院簽名。
1992年9月27日,平民畫家、一代宗師張樂平先生與世長辭。但是,他給人們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留下了寶貴的民族文化。
有關部門在1997年評估,三毛的無形資產達5.9億元人民幣,具有極大的潛在價值。三毛的故事,閃耀著人性的光芒,有益於人們的心靈,因此而能超越時代、超越國界。三毛所擁有的歷史厚度和文化底蘊,在世界漫畫史上堪稱獨一無二。
大師去世後,國內外出版各種版本的原著《三毛》漫畫書已經超過100種,新改編的《三毛》出版物也達數十種。漫畫人物三毛還以新的姿態出現,成了影視人物、舞台人物、卡通人物、網路虛擬人物等。流浪的三毛、從軍的三毛仍然出現在讀者和觀眾面前,而新三毛的故事也在繼續。《三毛大世界》、《三毛的奇妙世界》、《三毛新世界》、《三毛科幻歷險記》、《三毛童話世界》、《三毛與大師》等新三毛的書籍陸續出版;52集電視系列短劇《三毛新傳》、香港明日劇團的舞台劇《三毛太空漫遊》等新三毛的影視、舞台劇相繼推出。2007年,三毛以「陽光三毛」的新姿態成了有165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世界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吉祥物。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三毛攜手世博會吉祥物海寶舉辦「共看新上海」漫畫徵集活動,《新民晚報》漫畫連載《三毛游園記》,世博會事務協調局授權出版書籍《海寶與三毛看上海》、《三毛尋寶記》,三毛還在世博會廣場舞台上閃亮登場,並每天出現在上海館360度環幕和天頂整體影像「永遠的新天地」中。2010年,張樂平先生百年誕辰,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央視動畫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具有21世紀現代氣息的26集動畫片《三毛奇遇記》開播。
從1935年第一幅三毛漫畫問世至今,三毛形象深入人心,影響力波及海外。人們喜歡三毛,因為他擁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社會內涵。在不同的時代,三毛給予人們心靈上的震動,精神上的鼓舞,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許多人都說:「我是看著三毛的故事長大的。」三毛表現出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活力。在中國人心目中,三毛不僅僅是那個只長著三根頭發的小男孩形象,更是一種民族形象。
張樂平先生畫三毛時所處的年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但是,三毛沉澱的人文深度,仍在不斷影響著後人,經典名著「三毛」這座富礦還會得到持續良性的開發,使之更好地傳承下去。
三毛,漫畫大師張樂平先生筆下家喻戶曉的漫畫人物,那寥寥幾筆、那三根活潑的頭發,講述著人世間的喜怒哀樂,講述著世人對人生、生活和美好未來的嚮往。20世紀30年代頑皮的三毛,40年代從軍、流浪的三毛,以及後來獲得新生活的三毛,就如同一個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引得無數人與其一起品味世態炎涼,共同尋找和創造新的生活。
正直善良,自強不息,聰明機智,富有童趣的小三毛,將伴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健康成長……
⑻ 求問兩部電影的名字,一部貌似是在四川拍的,另外一個是香港電影
只記得第二個是
驚心動魄 (2004)
雯雯(鍾麗緹 飾)有一個疼愛自己的老公啟諾(方中信 飾),有個不幸童年的雯雯非常享受如今幸福的生活,但一張詭異的光碟改變了她的一切。光碟里奇怪的男人對雯雯說,她即將會失去她的一切,她的身份,她的丈夫。
在她與丈夫3周年紀念日當晚,夫婦倆發生了車禍,當雯雯醒來之後,她身邊的人開始不認得她,就連自己最愛的丈夫也一樣。每個人都稱呼她為Fiona——啟諾的女秘書(侯莎莎 飾),明顯二人互換了身份。驚恐無助的雯雯弄不懂真假,當她十分失望之際,她遇到了以前男友的妹妹Candy(郭心淇 飾),這是唯一仍認得她是雯雯的人。但不久Candy也死於車禍,雯雯只好靠自己尋找事情的真相。
原來那是一個密謀已久的計劃
⑼ 電影《喊山》女主找到家庭了嗎
影片並沒有演出紅霞找到家庭的結局,但是根據相關的線索,紅霞也有望獲悉自己的身世,這也算是女主後半生的一個美好結局了。
影片《喊山》講述了一個名叫臘宏的外鄉人,在逃到岸山坪半年後,意外被炸獾子的雷管誤炸而死。下管的人叫韓沖,一個30歲家庭貧困的單身漢。在村幹部的干涉協調下,韓沖只能選擇照顧啞巴母子3人的衣食住行。
在朝夕相處中,啞巴和韓沖暗生情愫,打算在一起生活。盡管如此,啞巴依然擺脫不了臘宏之死帶來的驚懼幻覺,在虛幻和現實中,她的身世被揭開。啞巴出身於書香之家,自幼學書法,10歲時與奶奶走散,當晚被人販子打暈拐賣給剛打死前妻的臘宏。
因無意中聽到這個秘密,臘宏殘忍地用老虎鉗子拔去了她滿嘴的牙齒,並威脅她從此一個字不許說,說就打死她。在極度的恐懼幼小心靈里,她為了活著,嚇得失語,成為人們眼裡的「啞巴」。
(9)電影女主逃難從四川來電影名記的擴展閱讀
《喊山》取材於上世紀90年代發生在葛水平家鄉的一個真實故事。也就是《喊山》電影的真實故事。「是什麼剝奪了這名女性長達十年的話語權?」葛水平表示,這個故事令她「心痛」,「我是女性,我和她一樣。
我活著,我在世間尋找尊嚴。她活著,她在生活中沒有尊嚴。葛水平希望自己的作品不僅為啞女發聲,也希望更多人關注鄉村,關注女性的命運。
導演楊子表示,影片劇本寫於2009年,「我是被裡面的溫暖抓住的。」2014年4月,楊子改編創作的《喊·山》劇本在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項目創投單元中獲「最具商業潛力獎」,由此入選戛納電影節市場中國新影人基金論壇。
⑽ 求一個汶川大地震電影的名,好像是上下兩部,開頭女主去接男主,結果被水沖走了,發生了地震,後來失憶
28集電視劇《汶川故事》,說的就是汶川大地震。裡面有個鳳凰村,應該是這個。
我還看過電影《驚天動地》《5.12汶川不相信眼淚》,都是演的512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