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英文電影的主要課題
Ⅰ 本科畢業論文任務書和開題報告
本科畢業論文任務書和開題報告
一、任務書
中文題目: 淺談英文電影片名的誤譯及對策
英文題目: A Brief Analysis of Mistranslation of Titles for English Films and Countermeasures
題目來源 □教師科研項目 □教師指定 √學生自擬 □其他
基本任務與要求 論文主題是英文電影片名的誤譯以及對誤譯提出的對策,研究方向是翻譯方向。
要求學生通過對英文電影片名特點、作用的分析,力圖結合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原則以及翻譯方法,來研究英文電影片名的誤譯及對策。論文通過探討引起誤譯的原因,具體以被誤譯的英文電影片名來討論和研究誤譯的現象和對策。並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提出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原則和翻譯方法,以減少誤譯的發生。
嚴格規范論文格式,嚴禁抄襲
擬解決主要問題及預期成果 論文從英文電影片名的誤譯著手,研究英文電影片名的特點和功能,分析引起誤譯的原因,研究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原則和方法,已到達減少英文電影片名誤譯和提升英文電影片名翻譯水平的目的。
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字數在3到5字以內的關於從翻譯角度探討英文電影片名誤譯與對策的論文。
階段性主要工作的起止時間 1.准備工作 2015.1.13起 6.論文撰寫 20151.1月起
2.選題 2015.1.3-15.15 7.完成初稿 20151.3.15
3.資料收集 2015.15.16-15.3 8.修改、定稿 20151.4.26
4.開題報告 2015.12.1-12.15 9.答辯 20151.5月下旬
5.論文大綱 2015.12.16-12.2 1.其他工作 20151.6月
學生完成論文最終時間: 20151 年 4 月 26 日
學生接受任務時間: 2015 年 15 月 16 日 學生簽名:
指導教師簽名:
年 月 日
系審核意見
系主任簽名: 年 月 日
二、開題報告
中文題目 淺談英文電影片名的誤譯及對策
英文題目 A Brief Analysis of Mistranslation of Titles for English Films and Countermeasures
開題報告內容
1.選題背景(含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及評價)與意義。
對於電影片名的誤譯及對策的課題,國內外學者都有很多研究,國內學者付有龍、馮小霞、劉顯才等對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及誤譯都有深入研究;國外學者也就這一方向有相關研究,如 Peter.Newmark, Lynn.Andrew和 Cattrysse.Patrick等的研究較為深入,他們關於英文電影名稱的特點與功能﹑電影名稱的誤譯以及翻譯方法的研究具有代表性。
國內學者付有龍就電影片名的誤譯方面做了相關研究,他在電影評價上發表的《電影片名誤譯及其翻譯方法》得出電影片名的誤譯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包括:對電影文化內涵缺乏了解,過度追求商業利潤,過分追求系列模式化等。
國外學者Cattrysse.Patrick 的Talking about the movie name translation對電影片名翻譯的原則和方法提供了更好的論證,他認為電影片名的翻譯應該遵循翻譯的原則,而且不同類型的電影片名應該用適合的翻譯方法來翻譯,這樣才可以更好地避免誤譯的發生。
論文具有一定的學術性、現實性、前沿性、針對性或新穎性;與社會、生活相結合,論文研究的英文電影片名的誤譯現象越來越受到學術界重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論文分析了英文電影片名的特徵和功能,為研究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提供更好的基礎,透析英文電影片名的誤譯現象和誤譯原因,總結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原則和適合不同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翻譯方法。該論文的研究有利於減少誤譯引起的麻煩,提高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水平,從而更好地減少文化隔閡,有利於電影業的更好發展。
2. 選題研究的方法與主要內容。
在收集資料,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與指導教師討論,共同確定選題,列出論文提綱,並擬採用例證法,分析法,比較法,推導論述法等方法進行論文撰寫。
論文主要研究英文電影片名的'誤譯以及對誤譯提出的對策,通過綜合歸納英文電影片名的特點、作用,結合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原則以及翻譯方法,以Rain Man, Bad Company,American Beauty, Original Sin等多部外國電影片名的翻譯為實例,試圖從電影片名翻譯錯誤的視角,就英文電影片名的誤譯以及對策這一論題進行深入探討,旨在達成減少英文電影片名的誤譯以及減少誤譯帶來的麻煩,從而更好地發揮電影片名的作用以及使外國電影更好地被中國人接受和認可的目的。
3. 研究條件及可能存在的問題。
通過專業學習,具備基本英語語言技能和專業知識,擁有所選課題需要的部分資料和相關理論書籍,校圖書館和網路有豐富的資料可查詢。同時,有指導教師的指導和幫助,能夠順利完成論文寫作。
對於論文,可能存在的問題有相關文獻和著作收集不足;理論理解、分析不夠深刻、透徹;理論研究較為膚淺;理論聯系實際不夠;缺乏充分、全面的實踐證明等問題,但是論文將盡量減少類似問題發生,盡量完善各方面。
參考文獻:
Andrew, Lynn. Happreciating Cinema.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6.
Patrick , Cattrysse. Talking about the movie name transl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28.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cation Press, 2015.
劉顯才. 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跨文化解讀. 遼寧:長春電影文學出版社, 29.
付有龍. 電影片名誤譯及其翻譯方法. 電影評價, 29, 9: 54-56.
4.擬解決的主要問題和預期效果。
論文主要試圖研究英語電影片名的誤譯,通過對具體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的分析研究,從英文電影片名的特點、作用等方面,分析英語電影片名誤譯的影響和正確翻譯的意義,從而探究避免英語電影片名誤譯的相關策略和方法,最終按照學士學位畢業論文的要求,完成3到5詞左右的論文,並順利通過答辯。
計劃起止時間 完成主要任務
2015年1月13日——2015年1月2日 論文准備工作
2015年1月3日——2015年15月3日 論文選題和收集資料
2015年12月1日——2015年12月2日 開題報告、任務書和論文提綱填寫
2015年1月1日——2015年3月15日 完成論文初稿
2015年3月2日——2015年4月26日 修改論文並定稿
2015年5月下旬 ——2015年6月 論文答辯及其他工作
指導教師審核意見 論文主要研究英語電影片名的誤譯及對策,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應認真查閱相關資料,運用例證法,分析法,比較法,推導論述法等方式深入探討英語電影片名的誤譯,並提出對策。該論文寫作應嚴格按照進度計劃進行,論文格式應該完全符合論文寫作規范,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論文、順利通過答辯。
指導教師簽名:
;Ⅱ 求一篇關於電影翻譯的論文
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能及時有效地吸引廣大觀眾。而對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潤,能使譯文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達於觀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採用直譯手法處之,會使觀眾難以認同。
關鍵詞:電影翻譯;文化意象;寓意;重構;修潤;轉換
中國的電影翻譯事業已走過了五十多年輝煌的歷程。在這半個世紀中,電影翻譯工作者給廣大觀眾奉獻出了許多優秀的譯製片,觀眾從這些優秀的譯製片中不僅領略、了解到了異國的風土人情,同時也感受到了語言給人帶來的無窮魅力。許多優秀譯製片中的精彩對白已成為中國觀眾爭相傳誦的佳句。如「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前蘇聯影片《列寧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幾代身處逆境中的中國觀眾。由此可見,電影作為大眾傳媒,其社會效應是無可估量的。然而,在學術領域內,由於受世俗偏見的影響,電影翻譯研究卻頗受冷落,翻譯研究人員似乎「完全把這一領域給忽略了。」[1](P99)為此,我國著名影視翻譯界學者錢紹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譯界對影視翻譯的重視遠不如文學翻譯。」而這「與影視翻譯的社會作用不相稱。這一現象亟應引起翻譯界的注意。」[2](P61)鑒於此,本文擬從語言的角度來探討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一、語言與文化意象
語言(Language)不僅是人類思想感情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能真切地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態地域、政治經濟、物質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不同的語言決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語言表達方式。語言在有聲電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為聲畫同步的視聽藝術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擬現實,創造出酷似「真實」的藝術時空。如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簡愛》、《王子復仇記》、《葉塞尼亞》等優秀譯製片中那玲瓏別致、清晰明亮、頗具異國風情的語言,逼真、自然、隨意,充滿了生活氣息。因而這些精彩的對白、片段令人百聽不厭,久久不能忘懷,它們留給觀眾余韻不盡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一種文化符號,它具有了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想,人們只要一提到它們,彼此間立刻心領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3](P184)物象(Physical image)與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義的載體,是形成意象的客觀事實;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語言文化環境中的引伸意義。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語境中,「以具體來表現抽象,以已知或易知來啟迪未知或難知。」[4](P137)如宋代大詩人蘇軾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賦」中用蜉蝣這種朝生暮死的小昆蟲來比喻人生的短暫,人很渺小:「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5](P509)英語諺語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6](P1578)意為「駱駝負載過重時,再加上一根稻草也會把它壓死。」諺語中意象詞語the last straw 「最後一根稻草」,生動形象地寓意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無可忍的極點。」
二、重構文化意象
譯製片又稱翻譯片,顧名思義,一些國外優秀的影片必須通過翻譯方能為中國觀眾所接受。電影翻譯與其它文學作品翻譯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語言來表達形象思維中高超的藝術意境。但電影翻譯又有區別於其它翻譯的特殊性,即其譯文要做到能見之於文,形之於聲,達之於觀眾。著名翻譯家Nida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義都直接或是間接地反映一個相應的文化,詞語意義最終也只能在其相應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幾乎很自然地體現在語言上的不相同。」[7](P28)
漢語、英語分屬兩大不同的語系。漢語是象形文字而英語是一種字母文字。要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語際間進行成功切換,這對電影翻譯工作者來說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電影翻譯工作者不僅給觀眾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優秀譯製片,同時也給電影翻譯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課題。筆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英國電影Red Shoes播放時被譯成「紅舞鞋」,覺得也無可厚非。此片主要講述了英國一名芭蕾舞女演員面對愛情與事業而不能作出正確抉擇,最終走向斷崖的凄惋的故事。盡管「紅舞鞋」正確無誤地譯出了英文的原意,也緊扣劇情,但直譯的平鋪直敘,沒有更深的寓意。觀眾如果光看片名,確實難以激起任何聯想的波瀾。80年代後期,在一次外國優秀影片巡迴展的大幅廣告上Red Shoes這部英國影片片名被譯成了「紅菱艷」,細細品味「紅菱艷」這一譯文,譯者把那雙纖巧的紅舞鞋比作了中國觀眾婦孺皆知的紅菱。它寓意紅菱雖生長於濁水污泥,卻嬌艷迷人,特別是那兩只彎彎的紅菱角,猶如中國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雖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淚,有的甚至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因此「紅菱艷」這一片名隱含穿著如紅菱般舞鞋的舞女艷麗卻薄命。
譯者把這一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紅菱」注入其翻譯中,從而成功地重構了一幅為廣大中國觀眾所熟悉、能會意、肯接受的嶄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重構(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這一巧奪天工的翻譯手法在電影翻譯中隨處可見。如美國電影Waterloo Bridge這一片名原意為「滑鐵盧橋」。眾所周知,1817年英國在泰晤士河上出資建造了滑鐵盧橋,以此來紀念威靈頓公爵指揮英國軍隊打敗拿破崙而取得的滑鐵盧戰役的勝利。如果依據英文直譯成「滑鐵盧橋」,乍一看,觀眾定會認為這是部與拿破崙打仗有關的戰爭片或介紹與該橋建築有關的紀錄片。但看過此片的觀眾都知道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愛情片。
影片描繪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年輕漂亮的女演員瑪拉在滑鐵盧橋上結識了青年軍官羅依,並成了戀人。而後,瑪拉獲悉羅依戰死疆場,痛不欲生,為了生存淪落為妓。當羅依奇跡般地出現時,她無法面對現實,為了愛情和名譽,她再次來到與羅依初戀的地方,喪生在車輪滾滾的滑鐵盧大橋上。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史中,有著許多與之相仿的神話傳說。如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陝西省藍田縣一年一度的「藍橋相會」等。而「藍橋相會」的傳說與Waterloo Bridge故事情節有著許多異曲同工之處。所以譯者把原名「滑鐵盧橋」譯成了「魂斷藍橋」,這樣做不僅避開了中國觀眾由於地城文化差異、歷史背景知識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藍橋」這一隱含中國文化的意象能使觀眾一看到片名即刻領悟到這是部關於愛情的電影。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的意義在於它能及時有效地達到使譯文與觀眾勾通,使觀眾心領神會的效果,由此來吸引廣大的影迷,創造譯製片票房紀錄的新高。仔細認真研究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這樣的翻譯手法會不時令人拍案稱奇。
三、文化意象的修潤
由於中外觀眾知識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電影翻譯工作者應盡可能地幫助觀眾去理解那些與一個民族的歷史、地域文化、宗教習俗等有著密切相關的語言現象。電影翻譯中如果對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潤(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Image)處理,就事論事直譯,會造成這一文化意象的缺損,文化涵義支離破碎。英國電影《魂斷藍橋》[8]一開始,有這樣一段畫外音: Announceer』s Voice: At 11:15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er, 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廣播員的聲音:今天上午11點15分,首相在唐寧街10號向全國發表了講話,宣布英國與德國處於交戰狀態。 應該指出此例忠實地譯出了原文的字面層意義。但對「唐寧街10號」這一隱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補充說明的話,相信絕大多數中國普通觀眾會茫然不知其所雲。其一、觀眾不知道這個「唐寧街10號」在什麼地方?其二、他們更不知道廣播員在這里特地提及這個地名有何特別的寓意?為了使電影譯文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達之於廣大觀眾。譯者宜對上述譯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補修潤,如:
今天上午11點15分,首相在唐寧街10號———英國首相府邸向全國發表了講話,宣布英國與德國處於交戰狀態。
通過增補「英國首相府邸」,觀眾這才真正認識到了「唐寧街10號」的「廬山真面目」。至此,「唐寧街10號」所隱含的意象立體地展現在觀眾的面前,觀眾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寧街10號」的全部文化內涵。又如:
Peter: Oh, this? Well, I like privacy when I retire. Yes, I』m very delicate in that respect. Prying eyeeees annoy me. Behold the walls of Jerichho! Err, maybe not aaas thick aas the ones that Joshua blew down with his trumpet. I just show you my heart』s in the right place, I』ll give you my best pair of pajamas. Do you mind joining the Israelites?
彼得:這個嗎?我休息的時候不想被別人干擾,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別人偷看。你看這耶利哥城牆,比不上約書亞用號角吹倒的牆厚,卻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沒有號角,為了表示我的公正無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給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嗎?
此例選自英國電影《一夜風流》[9]。這段對白譯文非常具有代表性,因為在這段譯文中出現了「耶利哥城牆,約書亞,以色列人」這三個與《聖經》歷史故事有關的詞語。眾所周知,東方盛行佛教,尤其是在中國,中國觀眾對佛教還可略知一二,而對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宗教歷史文化就知之甚少了。因而在影片切換的瞬間讓中國觀眾把上述三者的關系聯系起來是件難事,他們會搞不懂這「耶利哥城牆」、「約書亞」、「以色列人」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直譯用於上述譯文中不僅令中國觀眾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同時也失去了電影翻譯的真正意義。
為使中國觀眾明白這三個詞語間的關系,使原文中所涉及的那些特殊文化意象豐滿起來,譯者應在電影翻譯過程中對這段文字作如下潤色:
彼得:這個嗎?我休息的時候不想被別人干擾,在那方面我很敏感,不想被別人偷看。你看這像《聖經》中的耶利哥城牆,雖比不上《聖經》里以色列人的軍長約書亞用號角吹倒的牆厚,卻比它安全多了。你看,我沒有號角,為了表示我的公正無私,我把我那套最好的睡衣交給你用吧。你不想做以色列人嗎?
由於對「耶利哥城牆」、「約書亞」、「以色列人」這些出自《聖經》故事的詞語增補了必要的文化涵義修潤詞後,觀眾不僅了解了這些「典故」的出處,同時在上下語境中也弄明白了最後一個詞語「以色列人」的特定意指。修潤增強了語言文字在語境中的透明度;增強了文化意象在觀眾認識理解中的清晰度。
四、文化意象的轉換
語言學家認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觀現象,不同的民族語言會給它「刷上不同的顏色」。緣於此,文化意象的錯位(Nonequivalence of Culture Image)會具體表現為作為喻體的文化意象上的差異。換言之,在一種文化傳統中一個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種文化里卻成了反面寓意的醜陋文化意象。如英國電影《呼嘯山莊》[10]中有這樣一個片斷:
Isabella: It』s a brother』s ty,dear Edgaar, to introce his sisteer to some other type than fops and pale young poets.
Edgar: Oh, you want a dragon?
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 mustache.
依莎貝拉:這是一個哥哥的義務,親愛的埃得加,你總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紹給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風的年輕詩人吧。埃得加:哦,你該不是想嫁一個龍騎兵吧?
依莎貝拉:是的,還長著火紅的大鬍子。
在上述翻譯中「dragon」是一個關鍵詞。在英語語言中,「dragon」作「魔鬼」解釋。每當提及此詞,西方人的思想意識中立刻會呈現出一隻面目猙獰的魔鬼正張牙舞爪地撲向人間,由此不難看出「dragon」在西方語言文化中隱含貶義。而在中國文化中「龍」字象徵著「高貴,至高無上」等意,昔日中國人稱皇帝為「真龍天子」。因此與「龍」字相關的詞語絕大多數具有崇敬之意。如中國人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祈盼著自己的子女將來有出息為「望子成龍」等。「dragon」在東西方語言中,其文化意象的寓意是絕然相反的。簡言之,它們的物象雖同,但寓意卻完全相異。由此可見用「龍騎兵」來硬譯「dragon」一詞顯然不妥當。因為當中國觀眾在觀賞影片時忽爾聽到「龍騎兵」這一詞語,他們肯定即刻會聯想到「他」可能是個「皇家騎兵」。但依莎貝拉的回答卻又使觀眾對影片的闡釋如墜雲霧。觀眾不禁要問:這個堂堂正正的「皇家騎兵」怎麼會是「長著火紅的大鬍子」呢?在中國傳統歷史文化中,只有那些三頭六臂的怪物才有一張可怕的綠眉毛、紅鬍子嘴臉。如此生搬硬套不僅不能處理好東西方語言文化中意象錯位這一棘手問題,同時也不能傳神地譯出這段對白的真實含義,反而給上下文語義的貫通設置了語言障礙。因此,例中埃得加與依莎貝拉的最後一段對話不妨翻譯如下: Edgar: Oh, you want a dragon?哦,你該不是想嫁給一個野蠻人吧?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 mustache.是的,還長著火紅的大鬍子。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電影翻譯中許多英語詞語若直接硬譯,會令廣大中國觀眾無法接受與認同。此外,電影翻譯文本受電影畫面切換時間的限制,不能像翻譯文學作品那樣,可以在一些晦澀難懂之處作些注釋,所以對白譯文一定要讓觀眾一聽、一看即能明了。譯者應立足於本國觀眾,從觀眾領略欣賞譯製片的藝術角度出發,選用本民族語言中與原片藝術最相似、最貼近的、為本國觀眾所熟悉的、易於接受的詞語和文化意象來進行電影翻譯。
Ⅲ 英語電影課程介紹
一、什麼是英語電影課?
英語電影課,就是把原版英語電影片段作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素材,運用「賞、析、模、演、配、編」等六個教學步驟,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文化習得和藝術熏陶互動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一門課程。
課程以學生為中心,以文化為主軸,以語音為基礎,以藝術為升華,通過電影模擬真實的語境,培養學生具有國際視野和人文素養。以達到24字培養目標:電影語境浸潤、文化藝術熏陶、語言能力培養、人文素養提升。
二、為什麼開設英語電影課?
(一)學生發展的需要
南山外國語學校對學生培養的目標是:育國際化人才。確定了語言與文化的外語教學理激皮念。學生學習純真地道的語言的同時,學習異域的社會生活、文化、風俗等,了解其蘊含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實質上就是在文化教學的環境中學習語言、訓練語言,強化語言能力。
(二)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學校師資隊伍雄厚:英語教師75人,法語和俄語教師各1人,ESL專業的外籍教師5人。其中英語特級教師2人、全國優秀英語教師1人、省級英語學科帶頭人1名、海歸英語教師3人、教育學博士1名,教育學碩士多名。
其中有8人擔任學校的行政職務(2人擔任學校正、副校長職務;6人擔任學校行政工作),對外語教學的管理和科研的推進極為重視。
學校還成立對外交流和英語教研室,定期對外語教師進行培訓和開展各項教研、交流活動。為提升外語教師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各種平台和機會。
(三)外語學校特色發展的需要
學校創建於1995年,是一所十五年一貫制的公辦外語學校,在學制、教材、課程設置、教核岩師資源和教研資源等方面佔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全國范圍內相似規模的學校中可以互相借鑒互相學習的教學資源很少,學生在校學習最長達15年,為學生設計一個具有階梯性、連貫性、一條龍的外語課程,對於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都很有必要。
三、英語電影課的體系與結構?
1.教材體系
從小學到高中,按照《國家英語課程標准》編寫。小學6冊,一年1冊。初中、高中各一冊,三年用一冊。配有教師用書,教學光碟。課堂教學示範課。
2.教材體例(以小學為例):界面活潑、圖文並茂、吸引學生;結構合理、各個部分目標明確,基本按照「賞、析、模、演、配、編」的教學流程設計活動與任務,師生操作方便。
3.電影課課程實施(教學計劃、教學步驟、教學評價)
(1)教學計劃
目前我國中小學每學年的教學時間約為38~40周,如果按每周安排1節課時計算,則每學年教師可支配課時為38~40課時。而本套教材每課授課時間約需4~5課時(大課時),10個單元的內容共需約38~40課時左右;也可用於教材中作為口語訓練補充教材來用。編寫和使用說明中對課時安排作了介紹,供教師參考。
每個單元的課時安排如下表:
(2)教學步驟
在本教材中,我們把教學過程分為賞、析、模、演、配、編六個步驟。(在原來的五步教學法的基明氏差礎上發展成六步教學法)前五個步驟適用於小學五年級以下,第六個步驟適用於小學六年級以上。模式圖和步驟安排如下:
步驟一:欣賞(賞):欣賞整部帶內應和要學習的片段,從畫面、音樂、情節、英文對白各方面引導學生欣賞,電影以其音美、畫美、意美的特質深深地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這是語言輸入的良好契機,可視、可聽的語言內容更是增強理解和記憶的效果。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牽引到藝術的殿堂與知識的海洋,在審美體驗與審美享受中接受信息,這樣的學習才會學有所「樂」。
步驟二:分析(析):分析角色的語言、表達的心理和神情動作等以及文化背景,幫助學生掃除語言理解上的障礙,認識中西方文化背景上的差異,學習真正地道的英文。例如:《獅子王》中蟲蟲和野豬的對話。
Timon: Gee. He looks blue.
Pumba: I』d say brownish gold.
Timon: No, no, no. I mean he?蒺s depressed.
學生很難把depressed和blue, gold 聯在一起理解。Blue, gold 都是表示顏色,而depressed是表示心情。只要幫助學生分析,根據前後情節的聯系,以及對人物個性的分析,就不難知道blue這個單詞的意思與心情有關,同時從影片中人物的表情,學生也能猜出是憂傷的意思。而憨厚Pumba卻沒弄懂,結果鬧出了笑話,學生們不禁為他滑稽遲鈍的反應捧腹大笑,同時也領略到了片中語言的美和西方文化中玩味文字游戲的樂趣,增長了知識,學有所「得」。
步驟三:模仿(模):由一個單詞,到一個片語,再到整個句子,力求發音準確。語調、語速的模仿是最困難的,必須結合動作和神態,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多種研究表明,語言的習得都是從模仿重復開始的,兒童學習語言,是從字——詞——句的模仿、重復再到自由組合字——詞——句的遞進過程。通過有趣的機械模仿,在一遍又一遍的簡單重復中,一詞一句已悄然印入學生的腦海之中。看到學生能真正融入到角色之中,說明語言已經進入到他的思維中。
步驟四:表演(演):一般2~3分鍾的一個片段適合3~4個同學組成一組來練習表演。
(1)分好角色:角色的分配要科學合理。平時口語能力較差的學生分配少而簡單的台詞,外向活潑的學生分配滑稽幽默有一定難度的內容,每組分配一位口語較好,模仿力強的學生做「領頭羊」,帶領全組一起練習,通過優化組合的群體促進個體的學習。
(2)小組練習:學生各個組同時練習,沒有被暴露壓力,教師要適時地觀察和指導,個別單詞的發音,語調等。
(3)表演與評價:每組學生到全體同學前面表演一次,老師或同學來做評價。指出每組的亮點和不足,從語言模仿,到表演技巧,舞台的站位、眼神、身體語言、動作、姿勢、神情、語氣和聲調,以及合作、創新,逐漸培養學生的表演素養。
(4)再練習和表演:多看同伴的表演,學會欣賞與評價,指出別人的優點和不足,對自己也是學習與促進的過程。讓學生多多面對觀眾,適應不同的表演場所,比如,經常組織學生在全校性的文藝活動中表演,逐步消除他們的緊張情緒。
常常在每個片段的練習表演結束後,每個學生能把別人的台詞都背得滾瓜爛熟,並能繪聲繪色地表演出來。這是因為在同伴那兒的信息攝取有時會比在老師那兒的攝取更容易,更快捷。學生經常在下課或自己編的對話中不自覺地運用到電影中的語言。這是因為學生的表演已使影片中的語言漸漸滲入其思維之中,從而內化成自己的語言。
步驟五:配音(配):配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看著畫面,對上口型,配上流利地道的英語,常常不是忘了台詞,就是跟不上語速,或是發錯了音,或是語調不對而緊張得手忙腳亂。這是對他們的意志力的一種考驗;同時揭開銀幕後神秘的面紗,讓學生走進錄音棚做一回「電影人」是他們一生都難以忘懷的經歷,看到自己錄制的VCD時,成功的感覺令他們更加自豪,自信。
步驟六:編劇(編):適合小學六年級以上的學生。學生自己編寫英文劇本,組織學生排練和表演。考慮到舞檯布景、音樂、角色、表現等方方面面,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但是學生參與以後,收益匪淺。由原來單一的模仿,語言輸入,通過活動內化成准確的輸出語言。真正學以致用了。
四、電影課的特色是什麼?
課程十大特色:
1.在聲像結合的情境中學習語言。
2.在的教學課件輔助下學習語言。3.在地道的語言模仿中學習語言。
4.在生活體驗中學習語言。
5.在藝術享受中學習語言。
6.在文化熏陶中學習語言。
7.在語言學習中滲透德行教育。
8.在語言學習中激發學習興趣。
9.在語言學習中開發多元智能。
10.在語言學習中師生共同成長。
五、電影課開設的成效怎樣?
1.學生英語能力及綜合素質的提高(插入學生表演的照片、參加模擬聯合國的照片)
學生聽說讀寫等英語應用能力十分突出,有百餘名學生在廣東省、全國乃至國際英語競賽中獲得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的好成績。最早一批參與實驗的學生已經考上大學了,有英語成績優秀被保送北京大學小語種的杜金浩同學;第二批參與實驗一個年級的學生在去年的全市中考中平均分名列區第一,其中如袁希迪、程秋帆、黃劍秋、鄭迪文在區高二統考中名列區前六名;我校的「模擬聯合國」的社團在深圳市也享有盛名,參加北京大學的全國范圍內的「模擬聯合國」比賽,獲得大獎。
在深圳青少年英語挑戰賽——配音表演中獲獎的同學孫杲實,在加拿大高中入學插班考試中被免於考試,直接帶學分進入學習。
徐海婷同學,在深圳市英語口語比賽中獲得第一名。並在全國范圍內入選推薦為「環保大使」,參加在日本和美國舉辦的聯合國環保大使演講。(全英語演講)
2.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插入教師上課、參加國外會議的照片)
教師業務能力得以提高,論文和教學設計60多篇,區級以上教學公開課100多節。20多位教師在全國各級教學比賽中獲獎,部分成為電影課學校中的種子老師,到各地送課和講座。電影課教學法創始人葛岩峰應邀參加韓國亞太地區天才兒童教育論壇,代表中國電影課試驗學校代表團在會上全英語發言介紹電影課成果。
3.外國語學校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的創新
一方面開設了英語、俄語、日語、法語等多種外語課程;另一方面,英語教育在課程、教材、課時、教法及評價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改革,提煉了英語「彩虹」模式,編寫出版了全國第一套英語電影教學校本教材——《英語電影聽說分級教程》。學校的小學和初中早已是深圳市知名的教育品牌。中考成績連續八年獲南山區第一,穩居全市前三;高考成績連年創優,2009年更是考出「7個狀元」、升大學「」,深受學生、家長、社會、同行以及主管部門的高度贊譽和一致好評。
Ⅳ 論如何運用英文電影激活大學英語聽說課堂
下面是關於的一些電視電影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借鑒,希望對你有幫助。
2004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後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信息交流。因此,聽說教學被提高到了首要突出的地位。而傳統的聽力課堂教材單一、內容固化,都是單純的音頻材料。英文原聲電影取材廣泛,語言地道等諸多特點彌補了傳統聽力訓練模式的不足,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聽說能力,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等方面都有極大地促進作用,因而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大學英語聽說課堂上,成為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
一、英文電影應用於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但是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如文字資料、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網上的信息資料等),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它強調“情景”對意義建構的作用,建構主義理論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認為學習者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英文電影教學以多種信息傳播介質為手段,集視、聽、說於一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變化的、動態的、形象自然的、真實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學生通過電影欣賞,能夠在自然環境中感受到所學語言的背景和使用環境,與原有知識相互作用,從而更加主動有效地建構知識信息。
二、英文影片的選擇標准
在聽說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水平選擇用於教學的影片。選擇影片應遵循以下幾個標准:
(一)應選擇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英文電影讓學生來學習和欣賞,而且該素材應該是積極向上、內涵豐富的。如反映愛情、友情、正直、勇敢等人類情感的,反映社會現實問題或成功經歷的等,不要選擇帶有色情、暴力等情節的電影。
(二)電影對白應通俗易懂,語音純正,沒有太多的俚語和太重的口音,利於學生模仿和學習。如許多經典名著改編的電影,雖然主題很好,但大都是幾十年前拍攝的,其發音、語速、語音語調等均不適合現在的學生學習。
(三)根據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來選擇影片。對於大一新生和聽說能力稍差的一些班級,盡量選擇一些題材輕松,內容簡單的影片,如兒童片、動畫片、校園情景喜劇片等;而對於中等水平及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選擇一些勵志或者哲理深刻的影片,如《阿甘正傳》等,以此提高學生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提高跨文化交際水平。
(四)根據教學安排選擇長短合適的影片。如果教材內容簡單,可短時間抽聽重點難點,壓縮時間,盡可能讓學生在兩節課時間內欣賞到較為完整的影片,以保證賞析後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如果教材內容多且難,就要提前做足功課,利用一些軟體剪輯影片,播放一些經典精彩的片段給學生欣賞。
三、基於影片的課堂活動設計
教師選擇好影片後,要在放映前充分備課,收集充足的背景資料,在放映前向學生簡單介紹這些材料。另外,教師可以適當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看電影,以影片為基礎,設計豐富的課堂活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活動設計可以靈活多變,因人而異,教師可以根據需要自行設計,下面一些活動形式,僅供參考:
(一)經典對白模仿。
由於電影的情節豐富,因此模仿電影對白既能避免模仿過程中的枯燥,又可及時地將自己的模仿效果與真人發音相對照,找出差距。因而經常訓練學生模仿對白,益處多多。
(二)配音。
這項活動要求很高,首先要把人物對白准確地記下來,之後要模仿演員的腔調和語言說話,盡量做到惟妙惟肖,這樣才能符合電影表現的特定情景。為了配得好,須做大量准備工作,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多鼓勵少批評,使配音達到盡可能准確和流利。
(三)寫影評。
寫影評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最為直接的一種方式。影評的寫作范圍可以盡可能寬泛些,教師不用限制主題,可以讓學生就電影中感興趣的任何一點聯系實際進行評論。寫影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批判思維。
四、結語
英文電影綜合了聽、說、讀、寫、譯等各個方面的基本技能,是學生學習語言知識,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語言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教師聽說課堂的有效輔助教學手段。但是,教師不但要注意影片的精心選擇,放映方式,相互探討有效地教學手段,活動設計;還要提高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把語言的輸出和輸入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從而真正的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電影電視論文相關文章:
1. 電視電影論文
2. 關於電影方面的參考論文
3. 電影方面的論文
4. 藝術攝影畢業論文
5. 電影類論文3000字左右
a("conten");Ⅳ 英文電影發展史
這個也太有難度了吧,非得專業人士不行啊,建議你還是直接娶你老師那邊索要得了,呵呵,大不了請吃頓飯完事!
Ⅵ 一篇關於英語原版電影的論文
。
好了,就讓我們在英國,看電影,學英語,找樂趣。
在語言環境中耳濡目染,才能真正「活學」,掌握語音、詞彙、句型、思維和文化;在語言環境中入鄉隨俗,也才能真正「活用」,達到理解和表達、交流和溝通。但是中國人在跟電影學英語時,多數人走入只看不聽,或只聽不看;只泛不精,或只精不泛的誤區,以致看了一些英文電影,但是聽和說卻沒有本質的提高。
但是學好英語,又必須從聽說入手。因為學習英語聽說可以使英語不再是望而生畏、死氣沉沉的學問,而成為妙趣橫生、鮮活靈動的實踐。但是學習聽說不等於「習得聽說」,美籍華人的英語好是因為具備了「習得聽說」的必要條件:英語環境。但是我們沒有條件,可以創造條件,比如看美國電影和情景喜劇,有意識地給自己營造出一種國外的英語環境強迫自己用耳朵接受英語,同時開口說英文,就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習得聽說」。
英語聽說包括語音、語調節奏、用詞、句式、思維和文化六部分。首先,對於任何一門語言,語音是基礎,它不僅包括單詞的發音,還包括真實交際中詞彙、習語的連讀、失爆、弱化、濁化、重音、縮讀等許多音變形式。至於語調節奏,則是地道流利表達英語的潤滑劑,沒有接觸過地道的老外,沒有和他們有過面對面的交談,是很難感受到語調節奏在表達思想中的巨大作用和強大震撼力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用詞和句式的正確與否直接體現了對異國文化了解的程度。可以說,達到前三者就達到了與美國人的形似,若是又學會了美國人的思維和文化,能夠用美國文化思維則可達到神似的效果。這就是立體英語教育模式,電影則是最好的媒介。
做到語言、文化雙豐收。1、融入原則:不要把自己看成旁觀者,而要是當成局內人看待,要與角色同呼吸、共命運,產生場景感覺。2、突破原則:關鍵在於模仿,模仿不能離開背誦,熟練直到能脫口而出。3、擴展原則:首先要在詞彙和句式層面上擴展;其次是在此基礎上,「泛看」電影,電影題材可以不受很大限制,但每部影片都至少要看三遍以上。4、挖掘原則:此時不能僅限於看懂表面意思,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去挖掘語言背後深刻的文化內涵,變被動為主動,以此達到聽說的最高境界。周寧人暑期看電影學地道英語身臨其境的快感英語聽說六要素影視學習四原則影視選材原則1、生活類影片:這是最好的語言素材,向大家推薦的書目有:初級???《情歸巴黎》、中級???《阿甘正傳》、《西雅圖不眠夜》、《漂亮女人》、高級???《旅行冒險記》2、美國情景喜劇:代表作是七、八年前在電視上播出的那部《成長的煩惱》,當代最流行的有《森弗一家》、《朋友》等,更多內容可參看:《美國「情景喜劇」俚語百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