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文電影 » 電影畢業生觀後感英語

電影畢業生觀後感英語

發布時間: 2023-06-14 05:37:34

紀錄片畢業生觀後感

紀錄片畢業生觀後感:

春暖花開,在這個季節就要來一片轟轟烈烈的光後感而不是影評,一個熱血沸騰的大頭寫的觀後感。這是一部60年代的美國電影,那時美國的社會是動盪的,像極了青春期的少年,而這部《畢業生》就誕生在這樣的背景下。

《畢業生》根據查爾斯·韋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由邁克·尼科爾斯執導,達斯汀·霍夫曼、安妮·班克羅夫特等主演。該片於1967年12月21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通過描寫大學畢業生本恩的愛情經歷,體現了青年人的成長以及對成年人社會的奮起反抗。該片的基調是喜劇,但是主題確沉重且嚴肅,正是在這種"嚴肅的搞笑"下,影片體現了一種辛辣的諷刺感,並且讓這種諷刺力度得到了增加。

剛剛走出學校大門的男主正迷茫之時,不缺吃穿不缺學歷,一切都被家裡安排妥當的他不知道自己畢了業是否還要這樣安逸生活,這時他遇到了風流的魯濱遜太太。這個青年不知道到底是該拒絕還是接受,來自一個半老徐娘的誘惑。可在約會中他遇上了太太的女兒,並被她的青春和純真所深深吸引。被蒙在鼓裡的羅賓森先生還極力撮合男主和他的女兒,這讓同齡的他們開始了他們正常的戀愛關系。

這部電影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東窗事發,女兒知道了她男朋友和他媽媽偷情的事後與另一男訂婚,男主搶婚的過程,從男主問詢結婚地點到搶婚的過程,不論剪輯手法,攝手法還是演員的演技都是一流的,把整個緊張的過程拍攝的淋漓盡致,就好像觀眾們更希望男主能更快的見到接新娘,可不管他怎麼著急趕到現場時兩對新人都已完成了那最後一吻,在男主呼喚他心中的新娘時他得到了回應!

那時的他們已經不顧傳統儀式,憑著青春的熱血搶婚成功,並且順利的逃到了公交車上,一陣像孩子一樣的狂笑後。車上的人回頭看著他們,慢慢的他們嘴角變平,再也笑不出了。當激情冷靜下來,他們陷入了沉思。

逃婚的意義是什麼?偷情的意義又是什麼?是不是只是為了填補青春期該有的激情和畢業的迷茫罷了。那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在背景音樂《寂靜之聲》中彌漫開來。

這部電影是那個躁動時代的縮影,他們活在父輩"制定好"的未來里,終於在《畢業生》中奮起反抗。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父輩們的限制,關於工作,生活,理想甚至愛情。

Ⅱ 求《陽光燦爛的日子》 《英雄》《花樣年華》《畢業生》影評 3000字以上

樓主,您好:
以下是我組織摘抄的一些影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有什麼問題可以聯系我!祝好!

《陽光燦爛的日子》

很早就想寫一篇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因為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國產電影,也是個人認為目前為止國內最好的青春片或愛情片。
把這部片子定位為青春片或者愛情片並非臆斷,姜文和王朔其實並不是在這個片子中講述文革,而是在講述文革期間的他們自己的青春和愛情,《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個片名本身就說明了問題――沒有誰會認為那個特定的年代真是一段陽光燦爛的時光,但是電影開頭就需要我們仰視的偉大領袖雕像也好像在用他的巨手指點我們:「……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因為對於這群孩子來說,沒有父母管教,沒有老師的約束,有的只是啤酒、老莫、香煙、武鬥和內參片的文革只是一段讓他們盡情闖禍的日子,這種無止境的自由在孩子們看來是最陽光燦爛的生活。與此相呼應的是,在電影的結尾,電影膠片的顏色由彩色變成了黑白的,也許姜文認為文革的那段日子應該是馬曉軍人生中最多姿多彩的時光,跟那段最肆意的生活相比,現在的他縱然開著卡迪拉克也已經失去了當年那燦爛的色彩。
既然是青春片,愛情當然是少不了的,撬鎖那段場景其實是暗示了馬曉軍在愛情剛剛開始萌芽時的好奇心理,所以他撬開的第一把鎖當然就應該是鎖著避孕套的抽屜,因為好奇的而引發的探索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直到遇見米蘭,確切的說應該是遇到了米蘭的照片。在那個經典的把玩望遠鏡的場景中,馬曉軍有了生命中對異性的第一個燦爛的發現,所以當時看到的米蘭照片居然是彩色的,然而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們應該記得那個時候是沒有彩色照片的,一直到80年代初彩色照片都還是剛剛出現的奢侈品,所以隨著對米蘭神秘感的逐漸消失,她的照片也在馬曉軍眼中失去了初見時的光彩,變成了原有的黑白色。在瘋狂迷戀米蘭的時候,馬曉軍也從同伴那裡聽說了米蘭的「事跡」,但是對米蘭的好感使他根本沒有去理會那些傳聞,然而米蘭與劉億苦關系的曖昧,游泳池裡面一幹人等為米蘭的爭風吃醋,使得他對米蘭所有美好印象的一次次被打破,最後將米蘭踢入游泳池的那一腳明白無誤的表示了此刻馬曉軍對她的不屑與厭惡。
與之對應的另一個情節是:米蘭第一次出場的時候,在馬曉軍的眼中她的步履如此輕盈,神秘不可測,高不可攀,可是在電影快結束時米蘭爬上游泳池展示身材的那個場景中,觀眾會留意到在馬曉軍視角中,米蘭爬上游泳池的動作是如此的笨拙,在彷彿是馬曉軍審視她的眼光的攝影角度里,觀眾也會和他一樣感覺她是如此肥胖,這跟第一次見到米蘭時她戴著墨鏡距人千里之外的記憶差距是如此之大,已往馬曉軍能夠近距離接近米蘭無非是她讓他給自己倒水洗頭或者用自行車載著她去農場,而在對曾經愛戀過的異性的所有神秘感消失殆盡後,馬曉軍終於擺脫壓抑了很久的感情沖進了米蘭家裡,扯斷了那根想早就渴望扯斷的束縛在米蘭腳踝上的鑰匙鏈,之後那個在國內影院公映版中刪去的米蘭半裸的鏡頭表現了馬小軍渴望發泄的青春沖動,也見證了他與那段懷著朦朧的愛情感覺在屋頂上穿行的青少年馬曉軍的決裂。
就像文革中的陽光在那個特定的時代如此燦爛以至於不真實一樣,片中唯一的雨中的場景在全片暖洋洋的色調中也顯得如此不真實,也許正因為不真實,所以馬曉軍不真實的幻想都在這個場景中成為了現實,在這場雨中場景里,馬曉軍出人意料地一改往日的小心翼翼,放聲大米蘭的名字,當米蘭問他「你怎麼了?」的時候,他在片中毫不猶豫地唯一一次當她的面的說出了那句一直縈繞在他心裡的話——「我喜歡你!」,而米蘭也如他所願,和他緊緊擁抱在一起,這是整個影片唯一一次令人欣慰的擁抱,然而卻那麼不真實,因為這場雨是一場在陽光最燦爛日子裡顯得如此不真實的雨………雨過天晴後米蘭依舊在和劉億苦打情罵俏的現實,證明了他的幻想真的只是一廂情願,生日宴會上那個和劉億苦對戰的場景也不過是馬小軍腦海中未遂的壯志!其實從來沒有過那麼溫情的雨,從來沒有過那麼燦爛的陽光,也從來沒有過那麼壯懷激烈的青春!
顧長衛的攝影技巧在在影片的結尾得到了最大的發揮――馬曉軍被踢下游泳池,他在水中的無助同時也象徵了他的被孤立,,這段非常意識流的鏡頭很好的表現出了那種窒息感,但是鏡頭中表露出來的些許沉淪與疏離好像又在表達他的一種玩味感,也許是在呼應影片結局志得意滿的馬曉軍開著名車細數兒時夥伴的落魄時的那種成就感吧!
最後提一句,馬曉軍憂傷地在屋頂上漫步時,以及在夕陽的橙色陽光中騎車帶著心愛的米蘭穿行在林間小道上時,所放的背景音樂是馬斯卡尼的歌劇《鄉村騎士》里的間奏曲,這首來自國外歌劇的古典音樂與中國文革時期的愛情配合的如此協調,以至於最早引用這首間奏曲的那部《憤怒的公牛》反而被我認為是不適合配用這首曲子的了。

《英雄》

張藝謀對這部影片的主題——" 天下刺秦,又 天下放棄了刺秦".那 何放棄呢,因 那刺客聽到了自己要刺殺的暴君,宣稱自己要建立偉大的國家,於是被人家的夢想打動了. 我印象裏的秦始皇,是 手瘟疫,揮袖雷霆,只施行統治,只藉助暴力,從不弘揚夢想的人.他不提自己要把祖國以及祖國之外的新疆土,建設成什 樣子——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跟個普通的黑道老大沒什 區別.
《英雄》裏的秦始皇,可就不一樣,是新的人物,開口就談天國將要近了,天國是什 樣子.在一統江山閣裏,他看著滿噙亡國之淚的韓國畫工父子,可以從容談起自己 什 要統一天下, 什 要讓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和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都連在一起,成 一個偉大的國家,最後讓父子二人眼中重生希冀——這就不是一般人物了. 我們這些後人,自然知道這位非一般人物,接下來乾的就是焚書坑儒役使天下,所以聽他這一刻還這 誠摯深情地談天下大同,脊樑溝裏不可能不冒涼氣.
我覺得這片是過份贊頌公認的暴君秦始皇.秦王明顯是一位暴君,由秦始皇焚書坑儒,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可知.影片的主題說穿了無非就是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翻版,只不過在張的文本那裏,國家的利益被置換成「天下」罷了.如是這樣,被秦始皇殺害的人遺下的孤兒寡母也當像無名劍客那樣理解秦王的一番苦心才對.因為他們今天個人的苦難恰恰是為了明天更多人的和平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很多人會死,而大王會活著」.只是「死去的人請大王記住」.我實在不認同這奴才邏輯 而這片中的英雄也不算是真英雄,影片中俠士們之所以被宣揚成悲劇英雄,無非在於他們甘願為天下人免於戰亂之苦而放棄個人的恩怨和家國之恨.所謂通過對個人一己之私的犧牲來換取天下大公的道德灌輸,從而把對個體精神和利益的剝奪上升為一種天然的正義.在這樣的「正義」下,當然就是誰自覺地捨生取義,以「小我」獻身於「大我」,誰就是英雄.然而這里的問題偏偏在於,「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是由一個個活生生的血肉生命所組成的「天下」.如果為了「天下」而可以是人人都應當為之犧牲自己的理由,那麼這樣的「天下」又將如何具體落實到天下人的身上 這不正是一種自相矛盾 真正的英雄應像岳飛,文天祥一樣.還有岳飛的"滿江紅",岳母刺字,岳飛大敗金兵,秦檜夫婦永跪岳飛墓前供人啐吐;文天祥的詞"正氣歌"和"過零丁洋"都是世代流傳的. 張藝謀對影像的調度太單一了.每一個武戲的高潮都是高速攝影和特技做成的效果,像一部部廣告片堆砌的風光長片. 我覺得統一並不是英雄的充分理由,因為真正的英雄無疑應當是正義和美德的使者.當英雄的人他應悲天憫人,以仁愛為懷,不是去奪取天下人的權利集於一身而是真心實意地解放天下,造福人民.照這個標准秦王至多隻能算個奸雄,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個殺人犯.殺人犯不管他曾有多大的歷史成就,在法律面前都不會因此就不再是殺人犯,而反成了歷史英雄.這太不公平了,也對死在秦王手下的人侮辱.
在片尾出現了荒唐得讓人合不攏嘴巴的一幕:歷盡千難萬險才走到距離秦王僅有十步之遙的位置的大劍客無名,在刺殺行動成功在實時,居然被這位「胸懷天下」,而又殺人不眨眼的暴君倡導永久「和平」的濟世豪情所感動,受到啟發後幡然悔悟,主動放棄了行刺計劃,結果轉身離去,落了個萬箭穿心尚面帶欣慰之色的「圓滿」結局.這結局也太不合理了,以無名的武功應可以全身而退的.這裏也說了一些主題.張藝謀在《英雄》中生硬表態支持秦始皇,糟踏掉一個本來可以拍成一部宏大詩史的難得題材。

《花樣年華》

花樣的年華,無言的結局
「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和我一起走?」

搖曳的旗袍,昏黃的路燈,梳的一絲不苟的愛司頭,一切欲說還羞的情感,如一張泛黃的老唱盤,在歲月的留聲機中靜靜旋轉。沒有喧鬧的浮躁,沒有泡沫文化的縮影,只是哀婉卻唯美地唱著一首老歌:花樣年華。一部不俗的電影也隨之沓來,一樣的溫情脈脈。
這是香港90年代後現代主義的代表導演王家衛的一部影片。故事情節再簡單不過--講述兩個已婚男女的婚外戀。還有一部類似的題材電影是美國的《廊橋遺夢》。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後者是西方人的愛情觀,而《花樣年華》折射出的愛情理念,則是屬於「那年代白牆黑瓦淡淡的憂傷」的東方情懷。
讓我們回過頭來再談談王家衛,這個經常以一副墨鏡示人的性格導演,拍出的作品都是些有著強烈個人色彩彌漫的影片。《阿飛正傳》里的「無腳鳥」、「一分鍾理論」,阿飛的桀驁不遜彷彿是他的縮影;《重慶森林》里警察633和663的各自特立獨行的生活理念,「鳳梨罐頭」和愛情保鮮論也已成為華語電影的經典;《東邪西毒》中歐陽鋒那犀利的眼神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大氣鏡頭,也已經成為眾多導演甚至是張藝謀導演都拿來借鑒的典範;連《春光乍瀉》這一部頗受爭議的同志電影,王導都依然能把它拍攝的細膩動人,片中長鏡頭的嫻熟運用,尼加拉瓜大瀑布的垂直美感,也都宿命般的被貼上王家衛風格的標簽。可是,2000年的這部《花樣年華》中,王導的前衛美學並沒有體現。相反地,這部影片充滿了含蓄美和隱蓄的鏡頭語言。影片的主題也關注的是關於中國人慣有的情感處理方式,從頭至尾都向觀眾傳遞著東方特有的韻美和思想。可以說,這是一部最不像王家衛的風格,卻深得他鍾愛的影片。
梁朝偉和張曼玉在片中分別詮釋了周慕雲和蘇麗珍這兩個具有傳統觀念的舊香港60年代中產資產階級的已婚男女。他們原本都各自擁有著屬於自己的家庭,一種緣分使他們都搬進了同一座公寓,又是一種緣分讓他們兩家的間隔只是一面牆壁。在逐漸的交往中,大家熟絡起來。可當他們在狹窄的樓道里單獨相遇時,卻還是只一句「這么巧啊?」便匆匆而過,繼續走他們各自的路。日子如果只是這樣過,倒也安然自在。可終於有一天,他們發現了各自的伴侶不忠走在了一起的事實。周與蘇不知是因為一種同病相憐的感情,還是基於報復的心態,抑或都不是,他們只是為了找到一個訴說心事的知己。總之,他們成了朋友。一起吃過西餐,一起在旅館那間著名的2046號房間里寫過武俠小說,一起演繹過各自愛人的出軌原因,也一起在男主人公的房間里清早吃著糯米雞......他們都說過「我們不會像他們一樣。」可後來,一句「原來有些事情,不知不覺中就會發生。」證明了一段苦戀的開始。周慕雲在掙扎,蘇麗珍也在掙扎,掙扎在情感與道德理智的邊緣,也彷徨在愛與不愛的邊緣。可惜,最後他們誰也沒有越出那至關重要的一步,各分東西。懷著心中對對方的掛念,蘇麗珍選擇了坐在他已經空盪盪的房裡無聲地哭泣,任眼淚肆意地流過臉頰;周慕雲選擇了將心中的秘密訴說在吳哥窟的石洞里,用土埋住,讓它永遠是個秘密。花樣的年華,卻是個無言的結局。
這是一部看後會沉重的影片,也是一部看後會思索的影片。不少人觀看它只是因為那絢麗的旗袍。的確,那26套婉約幽雅的旗袍緊緊包裹出張曼玉玲瓏曼妙的曲線時,的確是一種美的享受。可如果只是為了欣賞服裝美而觀看此片的話,那未免有點糟蹋一部好片子了。
好片子像是一杯清茶,乍品沒什麼滋味,可細嘗之下,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便會不知不覺地飄溢在你的五臟六腑間。《花樣年華》就是這樣一部片子。無論是鏡頭中精緻的特寫,還是絲絲小雨中由昏黃路燈投下的柔和光線,或是整個畫面色彩的鮮明層次,色調搭配技巧的奪人眼目,都是導演王家衛和攝影杜可風深厚功力的體現。還有不得不提的片中的聲音藝術,就算是雨滴落地的聲效都是那樣富有感染力,就更別提片中那伴隨著男女主人公在樓道里多次相遇時恰如其分地響起的影片的主旋律--抒情中帶有絲許壓抑的提琴曲了。影片的這些硬體設施做的完美無瑕,更可貴的是影片的靈魂--內容情節,王家衛一樣描寫的匠心獨運。
像是片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場景:周慕雲一個人在面攤落寞地吃著雲吞面,此時的鏡頭長時間地定格在他的面部。他的眼神里充滿苦悶和孤獨--為了總不歸家的妻子。這時蘇麗珍提著精緻的保溫壺出現在潮濕的石板路上。鏡頭由她纖細的手拍起,逐漸上移到她的胸前,卻始終看不到她的臉。這種開放性的構圖可以引起觀眾無數的想像力。她來到面攤前,同樣一份雲吞面,臉上帶著一種沉思的憂郁的神情--為了不歸的丈夫。另一對在享受愛情,而這一對只是在各吃各的雲吞面。不得不說,此刻導演用一種明暗線交織的手法既含蓄又內斂地表現了兩種愛情的理念。而這種意境,只有在反復細細地品味後才能理解,可謂是該片的一個經典的情節。
還有一處讓人記憶深刻的片段出現在該片的中下段。周慕雲終於鼓起勇氣向蘇麗珍表達了心中壓抑已久的感情。可蘇卻用無語沉默來迴避。周看出了兩人不可能在一起的結局。於是,他請蘇麗珍幫他做件事--拒絕他,讓他練習承受住那份痛苦,蘇答應了。可當周說完「以後你自己好好保重」隨即放開她的手頭也不回地走開時,蘇卻開始心潮洶涌。此時運用了一段長鏡頭,特寫出了蘇的手在被松開瞬間的抽搐,跟著緊緊抓住另一隻手臂,手上的青筋凸現,一種油然而生的痛苦陡然現於手部。接著鏡頭移到她的臉:不忍、難過、沖動、壓抑......種種表情交匯在一處。緊接著,蘇伏在周肩頭痛哭的場面出現,周的手不斷輕輕地拍打著她的肩,安慰地說「好了好了,只是演戲,只是演戲.......」一種壓抑已久的情感的驟然爆發,導演卻沒有刻意煽情,只是用嫻熟的鏡頭語言來婉約地表達,卻得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成功效果。只這一點,就可以讓許多動輒讓演員虛情假意地喊出「我愛你!」的導演好好學習。
片尾,周慕雲離開香港這個傷心地之後,蘇麗珍來到他的房間,點燃一根雪茄,不抽,只是放在那裡任它的煙霧繚繞、盤旋、四散。一種她曾經熟悉的香味。她呆坐在椅子上,眼淚開始滑落。一滴一滴,最後連成一片。此時,電影中的背景聲全部消失,一陣寂寥後,一個男人的聲音響起,響在蘇的心裡,也回盪在觀眾的耳畔--
「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和我一起走?」
無言......
也許一切都應了該片的英文譯名:In the mood of love
只是那「情緒中的戀愛」,在那個消逝了的花樣年華......

《畢業生》

提到畢業,就不能不提到這部電影。達斯汀·霍夫曼對未知世界的彷徨和嚮往,以及那個洋溢著激情和沖動的結尾,都一絲不差地契合了畢業生的心情。當然,還有那首廣為傳唱的插曲,它會適時地盪起你心中淡淡的離愁.雖然現在只是大二 但有時也會有一種對未來的迷茫就像影片中展示的那樣,彷徨,無所事事.就是那樣發呆,死死的發呆...... 從影片的開始本的臉上就是一臉麻木的表情,正是所有畢業生所共有的.而影片的音樂更是增添了一種憂郁的色彩,悠悠的,清清的,讓人不知不覺的進入了自己內心的世界去思考些什麼.什麼呢?本是一個優秀的畢業生,而且他的家人早就為他准備好了一切就等著他的歸來,而他對這些似乎還上不在意.他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了疑問.或許他也曾憧憬過很多美好的未來,但在現實生活中他要面對的東西遠遠超過了學校的書本,他要面對各種誘惑,還要承受高潮過後的寂寞,這就是人生.或許他還沒有作好准備,或許他開始暴露他人性中的缺點. 當羅賓遜太太邀請他到她家的時候,或者是在她開始誘惑他的時候,他的良知開始淪陷,我們不能說他的內心沒有掙扎,但最後他還是選擇的墮落.而羅賓遜太太就是這個社會的象徵,她牢牢掌控著本.她曾經也是一個像本一樣憧憬美好的畢業生,但經過世事的經歷,她一點一點的被這個社會同化.現在成了一個追求肉慾享樂,精神空虛的半老徐娘.在自身受到威脅時是那麼的狡詐惡毒.或許到最後我們都會像她那樣吧.而這時的本也暴露了他的弱點,他懦弱,這一點從開始在羅賓遜太太家裡面對她的調情是本的不知所措就可以看出.面對這個社會本是一張空白的紙,他要經歷的東西還有很多,他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現在的本精神也如羅賓遜太太一樣空虛,但他多了懦弱. 但在與羅賓遜太太偷情的這段時間里他也感覺到了無聊一天他的父親嚴厲的問到"你對自己的未來到底有什麼打算" 時, 他被刺眼的陽光弄得睜不開眼,現實的問題對他來說是那麼棘手,而他只能在不停的游泳和偷情中去逃避."你問住我了"本的回答無力而迷茫,但這也喚起了他對自身的思考. 而就在這時他的天使一連出現了.一連可以說是片中唯一的完美形象了但可惜也是三個人中最單純的一個.本從她身上發現了自己已經和逐漸失去的東西,終於鼓起勇氣向一連告白,但事情當然不會那麼簡單,羅賓遜太太瘋了似的阻撓他們.但兩顆相愛的心走到了一起,終於在一個大雨之日本向一連坦白了他的行為,但當一連知道那個女人就是自己的母親時.她無法忍受毅然的離開了本. 一連的離開讓本開始思考,他發現自己不能沒有一連,她帶給他太多的東西,讓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找到了自己生活下去的理由.他決定追回一連. 在破壞婚禮的這場戲里,鏡頭對混亂的表現很到位,在看到窗外哀號的本時,鏡頭分別給羅賓遜太太和羅賓遜先生一個特寫,夾雜在混亂的全景中,級好的表現了他們那種虛偽面孔下的窮凶級惡的扭曲,而本終於得到了一連. 最後兩個人奔跑著踏上象徵自由的公車奔向解放.他們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眼中有希望有欣喜有決心但也有些許的迷茫.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不知道兩個人即將面對的會是什麼?
影片一開始,就給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影片在主人公本做飛機回家的一系列鏡頭剪輯中開場,雖然這只是一組交待性質的鏡頭,但卻直刺我心底的那一絲不安和痛楚。片中本帶著一臉茫然的表情,對身邊的一切不聞不問,機械的在回家的路途上前進著,我深切的感受到本對畢業和回到離開多時的家並不感到高興,相反,似乎有些不情不願。為什麼一個在他人看來即將步入社會,應該充滿活力和沖勁,前途光明的畢業生,卻顯得那麼死氣沉沉呢?在這點上,同樣作為大學生的我當然明白個中緣由,因為我也正處在彷徨的時期。大學生活已經在不知不覺間過去了一半的時間,驀然回首這過去的兩年光陰,竟發現自己一事無成,時間都耗費在了一些無聊的事情上,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兩年的時間又將一晃而過,那時畢業後走出校門的我,是不是會和本一樣對前途毫無打算,一片迷茫?突然又想到了家中父母親人們的殷切期望……我不敢再想下去。
之後,本在一個錯誤的時間,一個錯誤的地點接受了一個錯誤的女人的誘惑。「Mrs. Robinson, you're trying to sece me. Aren't you?」影片並沒有清楚的交待羅賓遜太太勾引本的具體原因,是羅賓遜先生那方面有問題?是羅賓遜太太生性風流?還是羅賓遜太太就是喜歡本這種類型的小男生?……我們無從得知。但有一個大的時代背景是顯而易見的,影片拍攝於1967年,那時的美國女權運動、性解放運動、黑人民主運動正在大張旗鼓的進行著,披頭式樂隊引領的反叛精神正風靡全國,無數青年為之瘋狂……總之,那是一個躁動、叛逆的年代。所以,影片的整體畫面氛圍很鮮艷很明亮,有時甚至有點刺眼,有意給觀眾製造了一種躁動不安的感覺。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羅賓遜太太為什麼會勾引一個年齡和自己的女兒差不多,並且是自己看著他長大的小男生,而本竟然會抵不住誘惑,和一個看著自己從小長大的長輩上床。他們之間有愛嗎?至少本在遇到多年不見的羅賓遜太太的女兒——尼恩之前,還是相信他們之間有愛的,這從他極力安撫羅賓遜太太,並多次保證不和尼恩交往的情節中可以看出。但自從他對尼恩一見鍾情之後,他就明白了自己對尼恩的感情才叫做愛,才是真愛。加之羅賓遜太太極力反對他和尼恩交往,並用公開兩人關系來威脅,本和羅賓遜太太徹底決裂,兩人走向了對立面,這段有性無愛的關系走到了近頭。
回頭再說尼恩,她是單純的,在她與本的交往過程中,影片多次響起了《Scarborough fair》這首曲子,這首歌給人的感覺很美,這也切合了本對尼恩的追求,是完全出於真心的,完全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年輕人的相愛過程。影片中安排的本追求尼恩的幾場戲很有看頭,使觀眾暫時忘卻了之前的沉重心情,姑且先看看這個傻小子是怎樣挽回姑娘芳心的。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本前往尼恩的學校,在噴池邊坐著,臉上有柔和的期待痕跡,本追著尼恩的公車,在車上與她搭訕,使他第一次看起來像個二十一歲的男孩子,有點賴皮,一種很討觀眾喜歡的賴皮,最後,尼恩與男友約會雙雙離去,《Scarborough fair》再度響起,本嘗到一種失去的滋味。這種心情,只有真正有過此中經歷的人才能完全體會個中滋味。「明天嫁給我好嗎?」 「不知道」 「後天呢」,本的這句求婚台詞堪稱經典,這也充分體現了主人公當時的心境,也只有這樣一個對未來毫無打算的21歲男子,才會說出這樣的求婚詞。
然而,正是由於尼恩的單純,使她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一個和自己的母親有染的男性,盡管她深愛著那個男孩子。所以,尼恩還是選擇了和一個自己並不愛的男生結婚,可以說,此時的尼恩內心還是受壓抑的,盡管她內心深處想和本在一起,但她擺脫不了社會傳統倫理的約束,直到最後本那驚天動地的搶婚行動,就像一把鑰匙將尼恩的心靈枷鎖徹底打開,什麼社會倫理,什麼道德觀念……統統拋之腦後,率性而為,干自己最想做的事才是真理,所以,她毫不憂郁的和本一起沖破了眾人的阻撓,坐上了自認為是通往「幸福之路」的那趟公交車。
再說一遍那場經典的搶婚行動,首先是本駕車到處尋找被送去結婚的尼恩,配合著車速,《Mis Robinson》響起,這首歌曲調輕快詼諧,帶著對以羅賓遜夫人為代表的成人世界的辛辣諷刺,體現了年輕一代的反叛精神。最後,本用教堂的十字架來抵擋想要阻止他把尼恩帶走的那些人,在西方社會基督教有著約定俗成的權威,可班卻偏偏要用有著象徵意味的十字架作為武器,來追求自己的幸福,諷刺意味和反叛精神體現的一覽無余。當本和尼恩沖破重重阻撓,勝利的踏上自己心目中的「幸福之路」後,《Scarborough fair》再度想起,影片到此結束,卻把思考留給了作為觀眾的我們。
這是一場青春的沖動,一場青春的勝利,然而,激情過後,就不需要面對現實了?本和尼恩的母親確實發生了關系,這種錯誤是無法用一句「我錯了,我很後悔,我以後改正」來彌補的。可以斷定在兩人以後的生活中,這件事會像夢魘一樣糾纏著他們,他們將始終無法面對各自的父母。另外,本之前對自己的未來毫無打算,追求尼恩並向她求婚只是率性而為,並沒有什麼完整的計劃,在搶婚成功之後將會不可避免的面對「要愛情還是要麵包」這樣一個古老而又很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忽然想到了在搶婚過程中,某個時刻本趴在教堂的玻璃上向尼恩大聲疾呼,當時的那個造型和表情像極了受難的耶穌,我們不禁思考,他在為誰受難,是為自己還是所有和自己一樣叛逆的年輕一代……
《畢業生》是一曲美國那個時代的青春之歌,而作為目前中國年輕一代的一員,我似乎遇到了和主人公本一樣的境遇,所以,看完影片後不禁感慨萬千,覺得不吐不快,以致發了這么多牢騷,希望能夠引起和我一樣處在彷徨中的年輕人的一點思考。

Ⅲ 畢業生觀後感

《畢業生》觀後感

情節突出,角色分明

本恩的父母忙著籌備慶祝他畢業的家庭晚會,但本恩卻對未來生活感到茫然。來客中的魯賓遜太太對本恩很感興趣並不斷挑逗他,但被拒絕。可是日子如此無聊,不久後他開始了同魯賓遜太太幽會,同時他也愛上了她的女兒伊萊恩。魯賓遜太太知道真相後堅決反對,並想盡辦法拆散兩人的交往。本恩終於找到機會向伊萊恩表白了愛意,並坦承了自己的墮落,只是沒說出那個夫人的名字。伊萊恩原諒了他,但魯賓遜太太的震怒使伊萊恩猜到了一切。她傷心地決定與別人結婚。本恩得知這一消息,不顧一切向教堂沖去,他要盡最後力量挽回愛人的心,當兩人成功私奔坐在公交車上時,卻又對未來充滿了迷茫。

看了影片內容後,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怎麼也不會想到會有這么一種情節:主人公先後與母親和其女兒搞上關系。不過吸引人的還不止一處:本恩與羅賓遜太太之間的畸形愛情;作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剛畢業對未來充滿迷茫,又折射出當下畢業生的共同心聲;父母安排好的工作與婚姻也讓年輕人不知所措;還有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堅持不懈的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主人公本恩是一個剛剛畢業的優秀大學生,可以說,演員達斯汀·霍夫曼演得很到位,把一個剛畢業的還留有學生樣的本恩活靈活現的展現在熒幕上:當魯濱遜太太第一次勾引他時,他是如此的排斥與拒絕,認為他們不應該發生這樣的事情,但隨著生活的無聊與迷茫,於是他以詢問的語氣打電話給魯濱遜太太;當他第一次開房怕被人知道時,他是如此的膽怯與滑稽;當他最終明白伊萊恩才是他的真愛時,又是義無反顧的去追求,即使被拒絕。

羅賓遜太太,因生活充滿乏味而酗酒成性,於是不顧倫理勾引了本恩,還自私的讓本恩不要和他的女兒見面,但最終她自私的想法終究沒有實現,百般阻撓後仍沒效果,於是想以告訴所有人真相來威脅本恩,當影片最後看著本恩聲嘶力竭的呼喊著在教堂里的伊萊恩時,魯濱遜太太面目猙獰的對要走的女兒說:「太遲了」時,自私,嫉妒之情溢於言表。

拍攝到位,剪輯高超

一部優秀的影片,不僅與它的故事內容有關,而且與它的後期拍攝與剪輯也很有很大關系,顯然《畢業生》很合理的處理好了它們之間的關系。

在羅賓遜太太和本恩一一對話場景中,本恩處於鏡頭中的弱勢地位,或者是背光處,或者是坐立不安(魯濱遜太太卻坐得穩如泰山)。顯然通過這樣的拍攝角度,讓主人公很顯然的處在不利的位置上,看出年輕人在成人世界面前的弱小;胯下借位的造型也讓人回味無窮:前景是羅賓森太太穿著絲襪的'大腿,後景是目不轉睛盯著她的本恩,這樣的拍攝角度很好的營造出一種焦慮,壓抑的氣氛,也感受到此時本恩內心的折磨。

此外,片中蒙太奇的運用也值得稱嘆。當本恩穿著襯衣躺在賓館床上時候,魯濱遜太太為他解開扣子,然後給臉部特寫,再拉開鏡頭,移物換景到了本恩自己的卧室,他起身關上房門,然後坐在電視機前,再次先給特寫再拉開,又回到賓館,魯濱遜太太穿著內衣在他面前走來走去。接下來他在泳池裡一撲,切到在賓館他撲向魯濱遜太太,然後畫外音響起他回頭,場景又回到泳池。這一段眼花繚亂的蒙太奇非常完美的拼接起來,且其流暢製造出的時間流逝,把二人偷情由激情沖動繼而轉為無聊的重復。表現出本恩沉湎於「水」與「性」的世界中,為我們展現出他空虛的精神世界。

內涵深刻,發人深省

看完後不是激情澎湃,而是認真反思,首先想到的就是作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是否也會向片中本恩那樣由於深感前途渺茫又覺得生活無聊,最終經不住愛情,權利或金錢的誘惑而逐漸墮落?聽過這么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問一個計程車司機:「開車時什麼時候最危險?」他回答道;「沒有乘客時。」確實,當你沒有目標,心中茫然時就是最危險的時刻。於是我試著問我自己:「我是個有目標的人么?」經過這幾天的反復思考,我覺得自己現在雖然目標不是很明確,但已有一個大致的方向了,相信自己一定會逐漸摸清自己內心深處到底想要什麼的。我想,大學四年不是白念的,這四年,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雖然在未來的道路中,有人會短暫的迷失自己,但我相信他總會迷途知返的,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就想本恩一樣,不顧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真愛。

當片中本恩的父母把他們自認為好的的安排強加在本恩身上時,也讓我想到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都是為了我們好,從上大學到包辦婚姻,父母總想讓孩子按照自己既定的,規劃好的路線走,卻從來沒有過問此時孩子心裡的感受。最近看了江蘇衛視的《最強大腦》,當看過挑戰者李雲龍小時候的一段經歷時,他的爸爸老是給他施加壓力,通過玩魔方,超強訓練來增強腦力,從而犧牲了兒時大量本該玩耍的時間,當評委問他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時,他卻怎麼也不知道了,這是社會的悲哀。

本片的總體結構是很清楚的前後兩段,前面是Mrs Robinson,後面是她的女兒。這兩段結構中推進故事用了好萊塢電影不常見的的敘事手法,即對話段落和表意段落截然分開,相互交叉。這特別在前半段Mrs Robinson里有很明顯的體現。

具體來說,對話段落里的台詞每段都非常有意思,基本是本傑明和成人之間的對話。而這些對話,最重要的不是具體的談話內容,而是對話模式處處都在體現著成人世界的潛規則。在Mrs Robinson和本傑明一一對話場景中,導演總是安排本處於鏡頭中的弱勢地位,或者是背光處(Mrs Bobinson在明處),或者是坐立不安(Mrs Robinson坐得穩如泰山)。在這些段落里,導演利用了一切電影語言就是要安排主人公處在不利的位置上,說明年青人在成人世界面前的弱小。

表意段落,即Simon And Garfunkel的配樂。這時場景與MTV沒什麼不同,與故事的主體發展是無關的,重點是主人公內心感覺的寫照。從開場的The Sound of Silence(打字幕時就是個表意段落),後來的April Come She Will,Scarborough Fair,所配的畫面,不是游泳池,就是房間里的魚缸(這里都是借用「水」來表示成人世界,本傑明對待「水」的態度也有很有意思的轉變)。

《畢業生》某種意義上來看,不僅是商業製作的產物,而且是按照類似藝術電影的標准來製作的。導演有意運用的大量鏡頭語言,其實並不通俗,比如多處使用突然變焦來表現主人公孤零零的狀態、和他人的距離感,比如前後景之間的強烈對比(包括海報中最著名的那雙腿),等等。特別是表意段落中關於水的意象,如果畫面時間再長一些,如果再刪去所有配樂,畫外音只有沉重的咕咕咕的水聲,就非常類似於藝術電影的表達了。

音樂的作用在本片中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使影片更加通俗。

3 影片劇本很考究。主體的對話只是在表現成人世界的對話模式,大量的深意其實是含而不露的,我小時候看就沒能完全理解。

比如Mrs Robinson不讓本傑明和她女兒約會。為什麼?如果單看賓館里一場戲,劇中人的解釋是很含糊的,按照對話來理解 ,大約就是「本傑明配不上這姑娘」。其實拋開對話,非常容易想明白:如果你和她有性關系,當然就不能再和她女兒有性關系了!成人世界的潛規則就是:婚外情雖然不提倡,但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被諒解的(Mrs Robinson和丈夫已經分開睡了,達成了某種妥協);但是絕對不能先後和母女兩人發生關系(台灣就因為本傑明的這一舉動,禁演《畢業生》20年,可見約定俗成的倫理極限)!!但是對於本傑明這一不懂成人規則的年青人來說,唯一的規則就是要「真」。所以和Mrs Robinson的關系對於他來看只是「一次握手」,而與她女兒的感情才是「真」情,沒有理由不去追求。

本片的大量對話就是這種虛假對話,能指和實指是分裂的,這就是成人世界的對話習慣。本傑明第一次約女孩子出去時也想採用這種對話,當女孩子問他:「你是不是討厭我」時,本傑明故作輕松的說不是。但看到她的眼淚後,真情開始浮現,成人世界的虛假對話模式也就完全拋開腦後了。

4 影片的對話有大量雙關。我大約聽到了六七處,記下的有兩處:

一處是賓館前台第一次問本傑明:「Do you come to have an affair?」聽到"affair",本傑明猛吃了一驚。

另一處是本傑明到處問人婚禮在哪裡進行,說 「I'm supposed to be at the wedding」。知道了最後搶親,就覺得這句很好笑,本傑明其實是說「新郎應該是我」!

5 影片的置景很講究。特別是本傑明的房間布置,背景中的海報,照片等都很細致地在提示人物心理。

本傑明母親的造型也刻意地和Mrs Robinson完全一樣。這為故事的主題又加上了一層深意。

6 影片的結尾搶親是很激動人心的。但是上車以後,隨著和開場一樣的The Sound of Silence響起,本傑明又開始迷惘了。影片拒絕像一般商業電影一樣用完全的光明和大團圓做結局,也說明導演當時的創作姿態是很先鋒的。

Ⅳ 跪求一篇電影《畢業生》的主題分析 英文的500字

"The Graate", Mike Nichols' second feature after his brilliant debut with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1966) might seem a little dated, but it's still a delightful classic and a nostalgic piece of its time, to say the least. Benjamin Braddock (Dustin Hoffman, 30 years old at the time, convincingly playing someone a decade his junior) is fresh out of college, and comes back to his rich parents' house in a California suburb. Bored and undecided about what to do with his life, Benjamin is seced by a friend of the family, middle-aged Mrs. Robinson (a wonderful Anne Bancroft, who was actually only 36). When Mrs. Robinson's daughter Elaine (Katharine Ross) shows up, Benjamin is forced to take her on a date. He hesitates at first and even tries to humiliate her by bringing her to a strip club, but he soon wants to marry her. There starts the film's weaker second half: Ben's infatuation with Elaine is not as believable, funny or compelling as his affair with Mrs. Robinson, and they fa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way too quickly. Arguably, that goes to show their own immaturity and how the young lovebirds are equals in their "what to do with my life?" dilemma. As Benjamin rescues Elaine from her own wedding with a blond frat boy, Mrs. Robinson says to her daughter: "Too late now!", to which Elaine replies: "Not for me!". Benjamin and Elaine might have been a little too impulsive, but at least they were trying to get away from that conformism which trapped their parents - even if it's clear that their naiveté will not last forever.

That doesn't mean that "The Graate" is a bitter film at all. The witty screenplay (by Calder Willingham and Buck Henry, based on a novel by Charles Webb) and the unforgettable songs by Simon & Garfunkel are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joy & melancholy. Hoffman is terrific, Ross is charming, and Anne Bancroft is outstanding (had she been nominated for the Oscar in the supporting category instead of Lead Actress, I firmly believe she would've won - the Academy ridiculously awarded Estelle Parsons, the only weak link in the formidable "Bonnie &Clyde", that year). I wouldn't go as far as call Benjamin a true rebel - he's way too passive for that. I'd argue Mrs. Robinson is more of a rebel than he is for most of the story, although she herself is trapped in a world of misery when Ben and her daughter decide to rebel together and give happiness, or at least freedom, a try. No matter how you judge this film in nowadays, "The Graate" might sound a little naive, but it still has the fresh smell of young alienation and passion intact.

Ⅳ 電影畢業生生存指南的觀後感

《畢業生生存指南》感悟: 一部低成本的溫馨小品,輕松有趣,讓人看起來挺舒服。主演Alexis Beldel有著藍色的大眼睛,看起來無辜又純情。故事講述了一個剛畢業的女孩面臨工作和愛情的選擇的故事。Alexis飾演的Ryden畢業成績優異,自信滿滿地去找工作,但是在面試中卻屢屢受挫,而在愛情方面,她的好友adam一直在她身邊支持她,鼓勵她以及默默地愛著她,但她卻沒有珍惜。直到Adam離開後她才發覺對方的重要。而在終於得到了一直夢想的工作後,面對愛情,她還是選擇了放棄了工作去追尋自己的幸福。 電影不會讓人感到沉悶,講述了美國畢業生的求業經歷,多少有點新鮮感。 懶得敘述劇情,所以借用網友的敘述. 和這位網友感受相似,片子很輕松,感受到美國的民主和年輕人不服輸的朝氣.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597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74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51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66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285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36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48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75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680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