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發展史國外英文
Ⅰ 美國電影的發展史概述 簡短一點 700字左右
1889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發明了活動電影攝影機,其後又發明了電影放映機,並於1893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電影攝影棚。1894年4月,愛迪生用他的電影放映設備——"電影視鏡"開始了商業性放映活動,這是美國電影史的開端。
默片時代,電影在美國得到迅速的發展。1906年,全美已有1000家"鎳幣影院"(因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而得名)。1909年,鎳幣影院已達到1萬家。為美國早期電影奠定藝術基礎的藝術家主要有:鮑特、格里菲斯和卓別林。
在早期美國電影的發展中,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以紐約為基地一度壟斷了電影業的經營。到1915年左右,這一壟斷終於被打破,美國電影的生產基地移向今天已經聞名世界的好萊塢。在這里,美國電影史上聞名遐邇的八大公司逐漸發展起來,並建立起以"明星制""大製片廠制"和"類型片"為核心的好萊塢 製片體制,它們也被稱為好萊塢的"三大法寶。"
1927年,美國華納兄弟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爵士歌王》,電影進入有聲時代。從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美國電影一直處於黃金時代。影片產量穩步上升,美國其他地方以至世界各地的許多電影藝術家紛紛來到好萊塢謀求發展。 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除了早期的喜劇片、西部片、鬧劇片外,歌舞片、強盜片、偵探片、恐怖片等各種類型片也迅速發展起來。類型電影是美國電影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它以公式化的情節、類型化的人物和環境長期吸引著觀眾。如出現最早的西部片,它以美國西部開發的歷史為背景,在西部獨特的環境中描繪代表"野蠻"的印第安人、強盜、歹徒和代表文明的西部開發者、邊疆居民、騎警之間的斗爭,並一再塑造槍匹馬、獨往獨來的牛仔形象,一直受到美國觀眾的歡迎。
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由於電視業的迅速興起和政府的反托拉斯法案的實施等因素,美國電影業經受著一系列的打擊和挑戰。直到60年代末,"美國新電影"的出現和其後"新好萊塢"的興起,才使美國電影重整旗鼓。從80年代中期直到今天,美國電影逐漸重新稱霸世界影壇,並利用雄厚的資金,將高科技帶入電影製片,為已有百年歷史的電影帶來了一種新的語言。
Ⅱ 英文電影發展史
這個也太有難度了吧,非得專業人士不行啊,建議你還是直接娶你老師那邊索要得了,呵呵,大不了請吃頓飯完事!
Ⅲ 西方電影的發展史
一:電影的的發明
1895月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鋪辛路十四號的「大咖啡館」地下室中第一次公開售票播放電影,標志著電影的正式誕生。
此後,電影影響愈大,被成為「機械文藝女神」。
其誕生和成長的歷 史,也即是連續攝影的機器、堅韌敏感的膠片和連續放映的機器這三種技術手段改進的過程。
(一)視覺殘留原理(0.1s~~0.4s)
比利時:普拉托
(二)照相技術
1.1824年,法國:尼艾浦斯——《餐桌》(世界第一張照片)
2.英國:穆布里奇——第一個將照相術用於活動攝影
3.法國:馬萊——1882年,第一次用一台攝影機拍攝電影
——1888年,第一架電影攝影機誕生
(三)動畫
1888年,法國:雷諾——光學影戲機
(四)膠片
1889年,愛迪生vs伊斯曼工廠合作創制
(五)放映機
1.1894年,迪克遜vs愛迪生——電影視鏡
2.法國:奧古莫斯
3.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活動電影放映機
二:電影美學思潮與流派
(一)寫實主義
1.樸素寫實主義(電影是「重現生活的機器」)
盧米埃爾兄弟——《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進站》
2.紀錄片派
(1)美國:弗拉哈迪(人類學紀錄流派)——《北方的納努克》
(2)維爾托夫(電影眼睛派)——《電影真理報》《電影眼睛》《前進吧,蘇維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
(3)英國:約翰*格里爾遜
《飄網漁船》《從鄉村來到城市》《夜郵》
(4)荷蘭:尤里斯*伊文思——《橋》《雨》《四萬萬人民》《風》
3.德國新客觀派(即「街道電影」)
卡爾*格呂納——《街道》
喬治*派勃斯特——《沒有歡樂的街》
布魯諾*拉恩——《街頭慘劇》
4.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派
(1)先驅者
雷內*克萊爾 讓*維果
(2)代表人物
讓*雷諾阿——《母狗》《游戲規則》(最終確立世界電影寫實主義傳統並形成系統的寫實主義電影語法)
5.義大利新現實主義
(1)口號頌仔伍
「還我普通人」「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
(2)誕生標志
1945年,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3)代表人物
羅西里尼 維斯康蒂 德*西卡 西柴烈*柴伐梯尼 德*桑蒂斯
(4)代表作
《偷自行車的人》《羅馬11時》《艱辛的米》《溫別爾托*D》
6.心理式寫實主義
(二)現代主義
1.歐洲先鋒電影運動(以法國先鋒電影運動為主)
(1)創始人
法國:路易*德呂克
(2)代表作
《機械戚改舞蹈》《幕間休息》《一條安達魯狗》《卡里加里博士》
2.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
(1)代表人物
安德烈*巴贊(精神之父) 特呂弗 戈達爾 夏布羅爾 雅克*里維特
(2)代表作
《精疲力盡》《四百下》
(#)註:左岸派——《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3.義大利現代主義電影運動
(1)米*安東尼奧尼——《奇遇》《夜》《蝕》《紅色沙漠》《放大》
(2)費德里科*費里尼——《道路》《八部半》
(三)娛樂電影
1.重要人物
梅里愛 愛森斯坦 普多夫金
格里菲斯——《一個國家的誕生》
2.中心:好萊塢
(四)政治電影
1.法國
(1)代表人
雷內*阿利奧 卡蘭*卡爾茲 雷內*伏幾埃
(2)代表作
《 *** 中的鐵路員工》《這僅僅是開始》《溫德爾工廠的復工》
2.義大利
(1)代表人
塔維亞尼兄弟 弗朗西斯野或科*羅西
(2)代表作
《懷疑》《奎伊瑪達》《馬太伊事件》《一個警察局長的自白》《對一個不受懷疑的公民的調查》《工人階級上天堂》《希特勒的最後十天》《墨索里尼的最後行動》《我們曾如此相愛》三:好萊塢電影
(一)好萊塢影都簡史
1.1909年11月,「好萊塢之父」格里菲斯率領劇組至此拍攝影片
2.八大影片公司
米高梅(MGM) 派拉蒙 華納兄弟 20世紀福克斯
雷電華(RKO) 環球 聯美 哥倫比亞
3.好萊塢製片業五大基本特徵
高成本 高科技 高片酬 高收入 高利潤
(二)好萊塢電影發展史
1.默片時期(1896~~1923)
卓別林——《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
勃斯特*基頓(喜劇電影奇才)(石面人)——《航海家》《將軍號》
哈洛德*蘇埃德
哈萊*蘭登
2.有聲電影時期(1923~~1932)
(1)1926年,華納:《唐璜》
(2)1927年,華納:《爵士歌王》
(3)1927年,《紐約之光》(標志有聲電影正式誕生)
3.蓬勃發展時期(1932~~1941)
(1)演員
MGM:葛麗泰*嘉寶 克拉克*蓋博 瑙瑪*希拉 費雯*麗
華納:卑蒂*戴維斯 亨弗萊*鮑嘉
派拉蒙:瑪琳*黛德麗 克勞黛*考爾白 賈利*古柏(英雄明星)
電影神童:奧遜*威爾斯
(2)代表作
《安娜*克里斯蒂》《瑞典女王》《茶花女》《亂世佳人》《一夜風流》
《告密者》《公民凱恩》《一個明星的誕生》《紅衫淚痕》
《綠野仙蹤》《呼嘯山莊》《關山飛渡》《費城故事》《蝴蝶夢》 《青山翠谷》
4.二戰時期(1939~~1945)
《血雨腥風》《大獨裁者》《納粹間諜的自白》《希特勒的子孫》
《納粹黨徒》《卡薩布蘭卡》
5.二戰後時期(1945~~20C70S末)
威廉*惠勒——《黃金時代》
約翰*休斯敦——《寶石嶺》
金*維多——《太陽浴血記》
賈利*古柏——《弗吉尼亞人》《永別了,武器》《戰地鍾聲》《正午》
亨弗萊*鮑嘉——《非洲皇後號》《馬耳它之鷹》《黑道》《夜長夢多》
奧黛麗*赫本——《羅馬假日》《戰爭與和平》《窈窕淑女》
瑪麗蓮*夢露
伊麗莎白*泰勒
凱瑟琳*赫本
6.20C70S末~~20C80S末
《克萊默夫婦》《普通人》《母女情深》《墜入情網》
《金色池塘》《雨人》《為黛西小姐開車》
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系列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E*T外星人》《第三類接觸》《大白鯊》《奪寶奇兵》
《紫色》《太陽帝國》
7.20C90S~~
《木乃伊》《駭客帝國》《第六感》《女巫布萊爾》《諾丁山》《落跑新娘》《間諜奧斯汀》《老爸向前沖》《將軍的女兒》《美國派》《泰山》《花木蘭》《獅子王》《沉默的羔羊》《阿甘正傳》《肖恩克的救贖》《勇敢的心》《楚門的世界》《泰坦尼克號》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辛德勒名單》《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
(三)好萊塢電影業的特色
1.製片廠制度
2.明星制
3.獨立製片人制度
1977年,伍迪*艾倫《安女尼*霍爾》
斯派克*李
昆廷*塔倫蒂諾
斯蒂文*索德伯格
卡梅隆*克羅
科恩兄弟
4.類型片
(1)西部片
1903年,埃德溫*鮑特《火車大劫案》(奠定西部片基本特點)
1939年,約翰*福特《關山飛渡》(西部片特點全面形成)
《大地驚雷》《約克軍曹》《正午》
《不可饒恕》(20C90S西部片復甦標志之一)
《與狼共舞》(20C90S西部片復甦標志之一)
(2)科幻片
梅里愛《月球旅行記》
德國:弗里茨*朗格《大都市》(世界第一部現代科幻片)
英國:《侏儒》
1968年,斯坦利*庫布里克《2001:漫遊太空》(美國第一科幻片)
《第三類接觸》《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天地大沖撞》《駭客帝國》
(3)歌舞片
《爵士歌王》《百老匯旋律》
勃斯比*伯克萊《第42街》
弗雷德*艾斯蒂爾——《高帽》《巡迴演出》
金*凱利——《雨中曲》(第一歌舞片)
(4)犯罪片
1927年,《黑社會》
《疤面大盜》《教父》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懸念大師)《三十九級台階》《失蹤的女人》《蝴蝶夢》《愛德華夫人》《美人計》《後窗》《暈眩》《西北偏北》《精神病患者》《群鳥》
(一)法國電影簡史
1.盧米埃爾兄弟
《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進站》《出港的船》《水澆園丁》
2.梅里愛
《貴婦人的失蹤》《橡皮頭人》《管弦樂隊指揮》《月球旅行記》
《太空旅行記》《愛德華七世加冕典禮》
3.拉菲特兄弟
《吉斯公爵的被刺》《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麥克白》
4.印象派(20C20S)
路易·德呂克《狂熱》《沉默》《西班牙的節日》《流 *** 》
謝爾曼·杜拉克《微笑的布德夫人》
阿倍兒·岡斯《車輪》《拿破崙傳》
讓·愛浦斯坦《紅色旅店》
萊皮埃《黃金國》
5.抽象主義(20C20S)
費爾南多·萊謝爾《機械舞蹈》
雷內·克萊爾《幕間節目》
6.超現實主義(20C20S)
謝爾曼·杜拉克《僧侶與貝殼》
布努艾爾《一條安達魯狗》
7.詩意現實主義(20C30S)
雷內·克萊爾《巴黎屋檐下》《百萬法郎》《自由屬於我們》《七月十四日》
讓·維果《尼斯景象》《塔利斯》《操行零分》《駁船亞特蘭特號》
讓·雷諾阿《母狗》《幻滅》《游戲規則》《吾土吾民》
8.新浪潮運動(1958~~1962)
夏布羅爾《漂亮的塞爾其》
特呂弗《淘氣鬼》《四百下》
戈達爾《筋疲力盡》
9.左岸派
阿侖·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亨利·科爾皮《長別離》
羅布·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快列車》
瑪格麗特·杜拉《印度之歌》
Ⅳ IMAX電影的發展歷史
Tiger Child 老虎的孩子(March 15,1970)
North of Superior (1971)
Garden Isle花園之島 (August 1973)
(註:第一部穹幕電影)(First OMNIMAX film.)
Catch the Sun 追趕太陽(1973)
Volcano 火山爆發(1973)
Standing Up Country (1973)
Circus World 馬戲世界(1974)
To Fly! 為了飛翔(July 1, 1976)
Genesis 一個樂隊(1978)
Living Planet 活力星球(1979) The Eruption of Mount St. Helens! 聖海倫火山(1980)The Great Barrier Reef 大堡礁(1981)
Hail Columbia! 哥倫比亞萬歲(1982)
El pueblo del sol (People of the Sun) 太陽的人民(1983)
Christine 克莉絲汀(1983)
An American Adventure 美國式冒險(1983)
Speed 速度(1984)
(註:不是那部大名鼎鼎的生死時速)
Grand Canyon: The Hidden Secrets 大峽谷(June 16, 1984)
Chronos 時空(1985)
The Dream Is Alive (OMNIMAX) 執著的夢想(1985)
(註:穹幕電影)
We Are Born of Stars 我們生為明星(3D) (1985)
Niagara: Miracles, Myths, and Magic 飛越尼加拉瓜大瀑布(1986)
Transitions (3D) (1986)
Seasons (1987)
Beavers 海狸(1988)
The First Emperor of China 秦始皇(1989)
To the Limit 沖向極限(1989) 1990
Blue Planet 藍色星球(1990)
1991
Ring of Fire 火山?響火?(January 19, 1991)
Antarctica 南極物語(October 18, 1991)
1992
Fires of Kuwait 科威特之火(1992)
Momentum 超感應戰將(1992) (First IMAX HD film.)
Mountain Gorilla 山地大猩猩(1992)
Tropical Rainforest 熱帶雨林(1992)
Rolling Stones to the MAX 滾石樂隊(1992)
1993
Hidden Hawaii 探索夏威夷(1993)
The Discoverers 發現者(1993)
The Secret of Life on Earth 生命的秘密(1993)
Flight of the Aquanaut 潛水之旅(1993)
1994
Destiny in Space 宇宙心(1994)
Into the Deep 走進深淵(3D) (1994)
Yellowstone 黃石公園(1994)
Africa: The Serengeti 非洲:塞倫蓋蒂國家公園(April 1, 1994)
1995
Mystery of the Maya 神秘的瑪雅(1995)Search for the Great Sharks 鯊魚探索(1995)
The Living Sea 生命的海洋(February 1995)
Titanica 鐵達尼號大搜查(April 1995)
Wings of Courage 某某的翅膀?(3D) (June 16, 1995)
Stormchasers 風暴之艦(October 1995)
Across the Sea of Time 穿越時間之海(3D) (October 20, 1995)
1996
Cosmic Voyage 宇宙之旅(1996)
Survival Island 活魂島(1996)
The Magic of Flight 飛行的魔術(1996)
Zion Canyon: Treasure of the Gods 錫安(1996)
Special Effects: Anything Can Happen 特別效果:一切皆有可能(July 4, 1996)
L5: First City in Space L5:第一個太空城市(3D) (October 11, 1996)
Hearst Castle, Building the Dream 夢幻城堡(1996)
1997
Alaska: Spirit of the Wild 阿拉斯加:野生動物的精神(1997)Amazon 亞馬遜(1997)
Super Speedway 高速公路(1997)
Whales: An Unforgettable Journey (1997)
The Hidden Dimension 鯨奇之旅(3D) (May 9, 1997)
Thrill Ride: The Science of Fun (July 11, 1997)
Mission to Mir 別了.和平號(October 17, 1997)
The IMAX Nutcracker 胡桃鉗王子(3D) (November 27, 1997)
1998
Mysteries of Egypt 埃及秘辛(1998)
The Greatest Places 勝地(1998)
Mark Twain's America 馬克吐溫的美國?(1998)
Everest 珠穆朗瑪(March 6, 1998)
T-Rex: Back to the Cretaceous 回到白堊紀(3D) (October 23, 1998)
1999
Alien Adventure 外星人地球歷險記(3D) (1999)
Hemingway: A Portrait 海明威肖像(usually shown as a double-feature with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99)
註:通常與《老人與海》兩場聯映
Siegfried & Roy: The Magic Box 白老虎秀‧神奇的魔法盒(3D) (1999)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與海(usually shown as a double-feature with Hemingway: A Portrait) (1999)
註:通常與《海明威肖像》兩場聯映
Wolves 狼(March 1, 1999)
Encounter in the Third Dimension 三度空間的奇幻世界(3D) (March 31, 1999)Island of the Sharks 鯊魚島(April 30, 1999)
Extreme 末日(June 11, 1999)
Amazing Journeys 驚異之旅(October 15, 1999)
Galapagos 大龜群島(October 27, 1999) 2000
Fantasia 2000 幻想曲2000(January 1, 2000)
Cirque Soleil: Journey of Man 太陽馬戲團:人生之旅3D (2000)
Ultimate G's 飛行之夢(2000)
Dolphins 海豚(April 14, 2000)
Michael Jordan to the MAX 極限喬丹(May 5, 2000)Adventures in Wild California 加利福尼亞(May 12, 2000)
Ocean Oasis 海洋綠洲(September 13, 2000)
Solarmax 活力太陽(September 15, 2000)
Cyberworld 守護世界3D (October 6, 2000)
2001
Bears 熊(2001)
Great North 大北方(2001)
Lost Worlds: Life in the Balance 失落的世界(2001)
The Legend of Loch Lomond 洛蒙德湖(2001)
Shackleton's Antarctic Adventure 絕境鬥士(February 10, 2001)
Haunted Castle 藍精靈(3D) (February 23, 2001)
Journey into Amazing Caves 別有洞天(March 2001)
The Princess and the Pea 豌豆公主(May 19, 2001)
All Access: Front Row. Backstage. Live. 搖滾名人堂(May 20, 2001)
China: The Panda Adventure 與熊貓共探險(June 9, 2001)
The Human Body 人體(October 14, 2001)
Ski to the Max (October 18, 2001)
2002
Lewis & Clark: Great Journey West 劉易斯.克拉克與通向太平洋之路(2002)
SOS Planet 拯救星球(3D) (2002)
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 The IMAX Experience 星戰大戰2-克隆人的進攻(2002) (First IMAX DMR film.)
(註:第一部IMAX數字電影)
Straight Up: Helicopters in Action 直升機在行動(2002)
Beauty and the Beast: Re-Release 美女與野獸(January 1, 2002)
Kilimanjaro: To the Roof of Africa 乞力馬扎羅山-非洲之巔(March 1, 2002)
Space Station 3D 宇宙空間站(April 27, 2002)
Ultimate X: The Movie 極限運動(May 6, 2002)
Australia: Land Beyond Time 澳大利亞:跨越時間之地(May 25, 2002)
India: Kingdom of the Tiger 印度-老虎王國(June 14, 2002)
Apollo 13: The IMAX Experience 阿波羅13號(September 12, 2002)
Pulse: A Stomp Odyssey 破銅爛鐵2:脈動沖擊(October 17, 2002)
Jane Goodall's Wild Chimpanzees 珍古德的野生黑猩猩(October 25, 2002)
Santa vs. the Snowman 聖誕老人與雪人3D (November 1, 2002)
Treasure Planet: The IMAX Experience (November 27, 2002)
The Lion King: Re-Release 獅子王(December 25, 2002)
2003
Misadventures in 3D 新成長的煩惱(2003)
Roar: Lions of the Kalahari獅王爭霸(2003)
Texas: The Big Picture 大圖?(2003)Ocean Wonderland 海洋仙境3D (February 11, 2003)
Coral Reef Adventure 珊瑚礁(February 14, 2003)
Ghosts of the Abyss 深淵幽魂(3D) (April 11, 2003)
Adrenaline Rush: The Science of Risk 極限飛躍:冒險的內涵(April 18, 2003)
Country Music: The Spirit of America 鄉村音樂:美國的靈魂(June 2, 2003)
The Matrix Reloaded: The IMAX Experience 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June 6, 2003)
Bugs! A Rainforest Adventure 熱帶雨林里的昆蟲(3D) (July 25, 2003)
Volcanoes of the Deep Sea 深海火山(September 14, 2003)
The Matrix Revolutions: The IMAX Experience 黑客帝國3:矩陣革命(November 5, 2003)
Young Black Stallion 黑神駒前傳(December 7, 2003)
2004
Sharks 大鯊魚3D (2004)
NASCAR 3D: The IMAX Experience 超級三維賽車(March 12, 2004)
Spider-Man 2: The IMAX Experience 蜘蛛俠2(July 23, 2004)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The IMAX Experience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June 4, 2004)
Fighter Pilot: Operation Red Flag 藍天鐵翼-紅旗軍演(December 2, 2004)
The Polar Express: The IMAX 3D Experience 極地特快(November 10, 2004) (First feature-lengthfilm to be released in both 35 mm and IMAX 3D.)
(註:第一部35mm和IMAX混合放映的3D電影?)
2005
Wild Safari 3D 盾甲龍(2005)
Aliens of the Deep 深海異形(3D) (January 28, 2005)
Mystic India 神秘印度(February 2005)
Mystery of the Nile 尼羅河的秘密(February 17, 2005)
Robots: The IMAX Experience 機器人歷險記(March 11, 2005)
Batman Begins: The IMAX Experience 蝙蝠俠IMAX大電影(June 15, 2005)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The IMAX Experience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July 15, 2005)
Magnificent Desolation: Walking on the Moon 3D 月球漫步記(September 23, 2005)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The IMAX Experience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November 18, 2005)
Wired to Win (December 2005)
2006
Hurricane on the Bayou 海灣的颶風(2006)
Roving Mars 漫遊火星(January 27, 2006)
Greece: Secrets of the Past 希臘迷城(February 16, 2006)
Deep Sea 3D 深海(March 3, 2006)
V for Vendetta: The IMAX Experience V字仇殺隊(March 17, 2006)
Poseidon: The IMAX Experience 海神號歷險記(May 12, 2006)
Superman Returns: The IMAX 3D Experience 超人歸來(partial 3D) (June 28, 2006)
The Ant Bully: The IMAX 3D Experience 別惹螞蟻(July 28, 2006)
Open Season: The IMAX 3D Experience 叢林大反攻(September 29, 2006)
Happy Feet: The IMAX Experience 快樂的大腳(November 17, 2006)
Night at the Museum: The IMAX Experience 博物館奇妙夜(December 22, 2006)
2007
The Alps 阿爾卑斯(2007)
300: The IMAX Experience 斯巴達300勇士(March 9, 2007)
Dinosaurs Alive 3D 恐龍再現(March 30, 2007)
Dinosaurs: Giants of Patagonia 恐龍3D:巴塔哥尼亞(3D) (April 5, 2007)
African Adventure: Safari in the Okavango 非洲冒險(3D) (May 1, 2007)
Spider-Man 3: The IMAX Experience 蜘蛛俠3(May 4, 2007)
Mummies 3D: Secrets of the Pharaohs 木乃伊:法老王的秘密(May 25, 2007)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The IMAX 3D Experience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partial 3D) (July 11, 2007)
Transformers: The IMAX Experience 變形金剛(September 21, 2007)
Sea Monsters: A Prehistoric Adventure 與海怪同行-史前探險(3D) (October 5, 2007)
Beowulf: The IMAX 3D Experience 貝奧武夫(November 16, 2007)
I Am Legend: The IMAX Experience 我是傳奇(December 14, 2007)
2008
Dolphins and Whales 3D: Tribes of the Ocean 海洋部落:鯨魚與海豚(2008)Grand Canyon Adventure: River at Risk 大峽谷(2008)
Wild Ocean 3D 海洋世界(2008)
U2 3D (January 23, 2008)
The Spiderwick Chronicles: The IMAX Experience 奇幻精靈歷險記(February 14, 2008)
Shine a Light: The IMAX Experience 閃亮之光(April 4, 2008)
Speed Racer: The IMAX Experience 極速賽車手(May 9, 2008)
Kung Fu Panda: The IMAX Experience 功夫熊貓(June 6, 2008)
The Dark Knight: The IMAX Experience 蝙蝠俠(July 18, 2008)
Fly Me to the Moon: The IMAX 3D Experience (August 8, 2008)
Steep 險峰(September 26, 2008)
Eagle Eye: The IMAX Experience 鷹眼(September 26, 2008)
Madagascar: Escape 2 Africa: The IMAX Experience 馬達加斯加2(November 7, 2008)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The IMAX Experience 地球停轉之日(December 12, 2008)
2009
Under the Sea 3D 海底世界3D(February 13, 2009)
Jonas Brothers: The 3D Concert Experience 喬納斯兄弟(February 27, 2009)
Watchmen: The IMAX Experience 守望者(March 6, 2009)
Monsters vs. Aliens: The IMAX 3D Experience 異形大戰鐵血戰士(March 27, 2009)
Star Trek: The IMAX Experience 星際迷航(May 8, 2009)
Night at the Museum: Battle of the Smithsonian: The IMAX Experience 博物館奇妙夜2(May 22, 2009)
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 The IMAX Experience 變形金剛2(June 24, 2009)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The IMAX 3D Experience 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partial 3D) (July 29, 2009)
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 The IMAX 3D Experience 美食從天降(September 18, 2009)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The IMAX Experience 野獸家園(October 16, 2009)
Michael Jackson's This Is It: The IMAX Experience 就是這樣(October 28, 2009)
A Christmas Carol: The IMAX 3D Experience 聖誕頌歌(November 6, 2009)
Avatar: The IMAX 3D Experience 阿凡達(December 18, 2009) 2010
Alice in Wonderland: The IMAX 3D Experience 愛麗絲夢遊仙境(March 5,2010)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The IMAX 3D Experience 馴龍記(March 26, 2010)
Iron Man 2: The IMAX Experience 鋼鐵俠2(May 7, 2010)
Shrek: The Final Chapter: The IMAX 3D Experience 怪物史萊克(May 21, 2010)
Prince of Persia: The Sands of Time: The IMAX Experience 波斯王子(May 28, 2010)
Toy Story 3: The IMAX 3D Experience 玩具總動員3(June 18, 2010)
The Twilight Saga: Eclipse: The IMAX Experience 暮光之城:月食(June 30, 2010)
Inception: The IMAX Experience 盜夢空間(July 16, 2010)
Resident Evil: Afterlife: The IMAX 3D Experience 生化危機4(September 10, 2010)
Legend of the Guardians: The Owls of Ga'Hoole: The IMAX 3D Experience 貓頭鷹王國:守衛者傳奇(September 24, 2010)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I): The IMAX 3D Experience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November 19, 2010)
Tron Legacy: The IMAX 3D Experience 電子世界爭霸戰2(December 17, 2010)
2011
Sucker Punch: The IMAX 3D Experience 美少女特工隊(March 25, 2011)
Kung Fu Panda 2: The Kaboom of Doom: The IMAX 3D Experience 功夫熊貓2(June 3, 2011)
Transformers 3: The IMAX 3D Experience 變形金剛3(July 1, 2011)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II): The IMAX 3D Experience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July 15, 2011)
Cowboys & Aliens: The IMAX 3D Experience 牛仔與外星人(July 29, 2011)
Happy Feet 2: The IMAX 3D Experience 快樂的大腳2(November 18, 2011)
2012年及之後
The Avengers: The IMAX 3D Experience 復仇者聯盟(May 4, 2012)
Madagascar 3: The IMAX 3D Experience 馬達加斯加3(May 18, 2012)
Untitled Spider-Man Reboot: The IMAX 3D Experience 超凡蜘蛛俠(July 3, 2012)
Batman 3: The IMAX Experience 蝙蝠俠3(July 20, 2012)
Mad Max 4: Fury Road: The IMAX Experience 瘋狂的麥克斯4(2012-2013)
Dark Shadows: The IMAX Experience 黑暗陰影(2012-2013)
The Hobbit: The IMAX 3D Experience 霍比特人(2013)
The Man of Steel: The IMAX 3D Experience 超人:鋼鐵之軀(2012-2013)
Jurassic Park IMAX3D 侏羅紀公園IMAX3D (August8,20,2013)3D重映
(註:以上列表均為編者整理其他網站內容,中文翻譯為本人依次查找網路及其對手獲知,基本保證了中文譯名的准確性,但由於本人經歷及閱歷有限,許多老電影沒有查到,歡迎大家繼續整理添加————————————————編者注)
為什麼不是所有的IMAX影片都採用IMAX 3D?
拍攝或是轉換成一部影片到IMAX 3D的決定要根據計劃而定,並且要考慮諸多因素。《極地特快:IMAX 3D體驗》的成功,以及許許多多其他3D影片亮相於IMAX影院,IMAX將致力於發展盡可能多的IMAX 3D影片。
中國IMAX電影
《唐山大地震》2010年7月22日
《建黨偉業》2011年6月15日
《龍門飛甲3D》2011年12月16日
《太極:從零開始3D》2012年9月27日
《太極:英雄崛起3D》2012年10月25日
《一九四二》 2012年11月29日
《十二生肖3D》2012年12月20日
《一代宗師》2013年1月8日
《太極俠》 2013年7月5日
《狄仁傑之神都龍王3D》2013年9月28日
Ⅳ 游戲CG的歐美CG電影發展簡史
1967年:第一部英國CG電影《Modern Mathematics》在IMAX展演。
1973年:電影《血洗樂園》中的CGI成為第一部使用2D CGI的主流電影。
1975年:喬治-盧卡斯為了創作《星球大戰》,創立了工業光魔。
1976年:《未來世界》成為第一部使用3D CGI的主流電影。
1982年:《電子世界爭霸戰》成為第一部出現CGI角色的主流電影。
1985年:第一個可以行走的數字角色出現在主流影片《少年福爾摩斯》中。
1989年:電影中第一個用CG製作的栩栩如生的生物誕生在《深淵》里。
1991年:CGI人物出現在主流動作片《未來戰士2》中,而3D CGI則第一次出現在迪士尼的故事片里,即《美女與野獸》。
1993年:Renderman將數字視覺特效與實拍有機結合,被廣泛運用於《侏羅紀公園》的製作。1995年:《玩具總動員》成為第一部CGI動畫長片。
1998年:《美夢成真》證明了全部由CGI製作精緻布景的可能。
1999年:工業光魔為《星球大戰前傳之魅影危機》創作了第一個完全由電腦生成的主角賓克斯。
2001年:首個CGI照相寫實主義角色出現在故事片《最終幻想》中。
2004年:《極地快遞》試用了表演捕捉工具,可以將演員變成電腦動畫人物。
2005年:《星球大戰前傳之西斯的復仇》成為第一部沒有使用膠片拍攝的主流故事片
Ⅵ 美國電影史英文版
英譯:For a long time, the United States only to the film as a means of entertainment to Hollywood as a story and fantasy proction factories, so first of all note that the movie business value. However, after 70 years, the American film has been great development in academic research. In 1967, both in Washington and Los Angeles have established 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AFI). Film Archive,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important ones are the New York Museum of Modern Art, Rochester's Eastman Film Archive,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Berkeley Pacific Film Archive. 8 large film company has disintegrated or converting 60 years after the
A large number of film and archives donated to the museum and the University Film Studies Center, the study of national film traditions, protect their heritag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ilm.
By 1900, Hollywood has a post office, a newspaper, a hotel and two markets, its residents number 500. 100,000 population in Los Angeles in the city, 11 kilometers east. In Hollywood and Los Angeles have only a single-track tram. 1902 Hollywood hotel, now known as the first part of the opening. In 1903, here upgraded to the city's 177 voting residents of the right to vote unanimously endorsed by the "Hollywood," named after whom. That year under the two commands are: In addition to pharmacies in other stores outside the prohibition, and no amount of driving in the streets more than 200 cattle. 1904
A new so-called Hollywood Avenue streetcar opened, so that between the Hollywood and Los Angeles round-trip time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In 1910, Hollywood residents voted to join the Los Angeles. The reason is so that they can be in Los Angeles drinking water and access to adequate drainage facilities.
In 1907, director Francis Burgess led his crew arrived in Los Angeles, filming "Count of Monte Cristo." They found that, where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plenty of light and suitable climate is the natural place for filming. The early 1910s, director David Griffith Biograph company was sent to the West Coast to make a film, he took Lillian Gish, Mary-bi g-fu and other actors came to Los Angeles. They were then looking for a new site, so proceed north, came a warm small town, and that is Hollywood. Biograph company found here in good condition
So back to New York before they filmed several movies. Graally many people in the instry know that invaluable piece of land, to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Hollywood movie crew, the U.S. film instry moved to Hollywood's big movement started, Hollywood movies have to be forward.
October 1911, a group from New Jersey to film-makers on the ground tha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hotographer came to a small Inn called Bu Lang, they will rent the inn converted into a studio look. In this way, they created Hollywood's first film studio - Ernest Pictures.
Since then, many film companies settled in Hollywood, the famous film companies: MGM (Metro Goldwyn Mayer, called MGM), Paramount Pictures (Paramount Pictures, Inc.), Twentieth Century Fox (20th Century Fox), Warner Bros. (Warner Brothers), RKO (Radio Keith Orpheum, referred to as RKO), Universal (Universal), United Artists Corporation (United Artists), Columbia Pictures (Columbia Pictures).
【中文】
關於美國電影
長期以來,美國只把電影看作是娛樂手段,把好萊塢當成生產故事和幻想的工廠,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商業價值。但是,70年代前後,美國電影學術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1967年,在華盛頓和洛杉磯兩地成立了美國電影研究院(AFI)。電影資料館遍布全美,其中重要的有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羅切斯特的伊斯曼電影數據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伯克利太平洋電影資料館等。8大影片公司於60年代先後解體或轉產之後,影片和檔案大量捐贈給上述資料館和各大學的電影研究中心,對研究本國電影傳統、保護本國電影文物起著很大作用。
二十世紀的好萊塢:到1900年,好萊塢已經有一間郵局、一張報紙、一座旅館和兩個市場,其居民數為500人。10萬人口的洛杉磯位於市東11公里處。在好萊塢和洛杉磯間只有一條單軌的有軌電車。1902年,今天著名的好萊塢酒店的第一部分開業。1903年,此地升格為市,參加投票的177位有選舉權的居民一致贊同以「好萊塢」為之命名。當年下的兩條命令是:除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及不準在街上驅趕數量多於200的牛群。1904年,一條新的被稱為好萊塢大街的有軌電車開業,使好萊塢與洛杉磯間的往返時間大大縮短。1910年,好萊塢的居民投票決定加入洛杉磯。原因是這樣他們可以通過洛杉磯取得足夠的飲水和獲得排水設施。
1907年,導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帶領他的攝制組來到洛杉磯,拍攝《基督山伯爵》。他們發現,這里明媚的自然風光、充足的光線和適宜的氣候是拍攝電影的天然場所。1910年代初,導演大衛·格里菲斯被Biograph公司派到西海岸來拍電影,他帶著麗蓮·吉許、瑪麗·璧克馥等演員來到了洛杉磯。他們後來想尋找一塊新的地盤,於是向北出發,來到了一個熱情的小鎮,那就是好萊塢。Biograph公司發現此地條件不錯,於是在回紐約前又陸續拍了好幾部電影。漸漸許多業內人士都知道了這塊寶地,到好萊塢的電影劇組越來越多,美國電影業移師好萊塢的大轉移開始,好萊塢向成為電影之都邁進。
1911年10月,一批從新澤西來的電影工作者在當地以為攝影師的帶領下,來到一家叫布朗杜的小客棧,他們將租到的客棧改裝成一家電影公司的樣子。這樣,他們創建了好萊塢的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內斯特影片公司。
從那以後,許多電影公司在好萊塢落戶,著名的電影公司有:米高梅電影公司(Metro Goldwyn Mayer,簡稱MGM)、派拉蒙影業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Inc.)、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華納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雷電華公司(Radio Keith Orpheum,簡稱RKO)、環球公司(Universal)、聯美公司(United Artists)、哥倫比亞影業公司(Columbia Pictures)。
Ⅶ 幫忙找電影發展史的英語版本,萬分感謝
History of Motion Pictures
I INTRODUCTION
History of Motion Picture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visual medium known as motion pictures, film, cinema, or the movies. This article covers the medium』s history as a technology, as a business, as an art form, and as a means of delivering entertainment and information to audiences in theaters and at home. It discusses major filmmakers and their films, principal fiction and nonfiction genres, and film inst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roughout the world.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technical aspects involved in creating a film, see Motion Picture.
II ORIGINS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scientists took note of a visual phenomenon: A sequence of indivial still pictures, when set in motion, can give the illusion of movement. These scientists attributed this experience to what they called persistence of vision, whereby the eye retains a visual image for a fraction of a second after the source has been removed. The eye』s retention of a visual image, now known as positive afterimage,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 founding principle of motion pictures, even though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perception of motion is still not well understood.
A Early Experiments
The persistence of vision concept stimulated experimentation with motion-picture devices throughout the 19th century. Among the first such devices was a slotted disk with a sequence of drawings around its perimeter. When a person spun the disk in front of a mirror and looked through the slots, the drawings appeared to move. The zoetrope, a device developed in the 1830s, was a hollow drum with a strip of pictures around its inner surface. When spun, it proced the same effect. In the 1870s French inventor Émile Reynaud improved on this idea by placing mirrors at the center of the drum. A few years later he developed a projecting version, using a reflector and a lens to enlarge the moving images. In 1892 he began holding public screenings in Paris at his Théâtre Optique, with hundreds of drawings on a reel that he wound through his apparatus to construct moving images that continued for 15 minutes.
Inventors began to conceive of combining the principles of these moving-image devices with the photographic recording of actual movement soon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still photography in the 1830s. The most famous experiment occurred in the 1870s in California, where railroad tycoon Leland Stanford hired British photographer Eadweard Muybridge to settle a bet on whether a galloping horse ever had all four feet off the ground. Muybridge set up 12 cameras along a racetrack and spread threads across the track with a contact to each camera』s shutter. Moving along the track, the horse broke the threads and caused a sequence of photographs to be taken. The photos showed the horse with all four feet off the ground, and Muybridge went on a lecture tour showing his photographs on a moving-image device he called the zoopraxiscope.
Muybridge』s endeavors stimulated French scientist Étienne-Jules Marey to devise equipment for recording and analyzing animal and human movement. He built what he called a chronophotographic camera that could take multiple images superimposed on one another. His work was aided in turn by developments in photographic materials. In 1885 American inventor George Eastman introced sensitized paper roll 「film」 in place of the indivial glass plates then in use. In 1889 Eastman replaced the paper roll with celluloid, a synthetic plastic material coated with a gelatin emulsion.
B Thomas Alva Edison and William K. L. Dickson
Legendary American inventor Thomas Alva Edison drew upon the work of Muybridge, Marey, and Eastman when he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motion pictures in the late 1880s. In his laboratories in West Orange, New Jersey, Edison assigned to a British employee, William K. L. Dickson, the task of constructing a machine for recording actual movement on film and another machine for viewing the resulting images. By 1891 Dickson had proced a motion-picture camera, called the Kinetograph, and a viewing machine, bbed the Kinetoscope.
The Kinetograph was operated by an electric motor that moved the celluloid film roll past the camera lens. Motor-driven cameras, which were bulky and stationary, were soon replaced by movable hand-cranked cameras. Dickson』s key contribution was a sprocket mechanism linked to the camera』s shutter, which momentarily stopped the film roll for each exposure. These separate still photographic images came to be called frames. Early cameras used a number of different speeds for exposing frames, but by the advent of sound film in the late 1920s the standard had become 24 frames per second.
In early 1893 Edison constructed a motion-picture studio on his laboratory grounds, bbed the Black Maria by his staff who thought it resembled police patrol wagons known by that nickname. On May 9, 1893, he held the first public exhibition of films shot using the Kinetograph in the Black Maria. But only one person at a time could use his viewing machine, the Kinetoscope. This boxlike structure contained a motor-and-shutter mechanism similar to the camera』s. It ran a loop of positive film past an electric light source, illuminating a tiny image, which the viewer observed through a small window. Kinetoscope viewing parlors containing many machines for indivial viewing began to open in cities in 1894. Edison and Dickson apparently gave little thought to a single machine that could project moving images to a large audience, something Reynaud had achieved in his Théâtre Optique. Reynaud, however, had displayed drawings rather than images photographed by a motion-picture camera.
C The Lumière Brothers
In France, the brothers Auguste and Louis Lumière, who ran a factory in Lyons that manufactured photographic equipment, sought to improve on Edison』s accomplishment. By 1895 they developed a lightweight, hand-held camera that used a claw mechanism to advance the film roll. They named it the Cinématographe, and they soon discovered that it could also be used to show large images on a screen, when linked with projecting equipment. Throughout 1895 they shot films and projected them for select groups. Their first screening for the general public was held in Paris in December 1895.
Elsewhere other inventors were also busy. In Germany, the brothers Emil and Max Skladanowsky devised an apparatus and projected films in Berlin in November 1895. In Britain, a machine developed by Birt Acres and Robert W. Paul was used to project films in London in January 1896. In the United States, a projector called the Vitascope was constructed around the same time by Charles Francis Jenkins and Thomas Armat. Armat then entered into a commercial alliance with Edison to manufacture the Vitascope, and the device exhibited projected motion pictures in New York City in April 1896.
The Lumière brothers held a unique place among all these simultaneous efforts, since they were innovative filmmakers as well as inventors and manufacturers. The many films they made ring 1895 and 1896, though very short, are considered pivotal in the history of motion pictures. Arroseur et arrosé (Waterer and Watered, 1896), a brief comedy drawn from a newspaper cartoon, shows a gardener getting drenched with a hose as the result of a boy』s prank. La sortie de l』usine Lumière à Lyon (Workers Leaving the Lumiere Factory, 1895) and Arrivée d』un train en gare (Arrival of a Train at La Ciotat, 1896), which shows a train coming to a station and passengers getting off, were among the so-called actuality films—films that depicted actual events rather than a story told by actors—for which the Lumières became noted.
III ONE-REELERS
During the decade following the advent of projected motion pictures, films were shown as part of vaudeville or variety programs, at carnivals and fairgrounds, in lecture halls and churches, and graally in spaces converted for the exclusive exhibition of movies. Most films ran no longer than 10 to 12 minutes, which reflected the amount of film that could be wound on a standard reel for projection (hence the term one-reelers). Many were comedies or actualities, following the Lumière brothers』 example. Their purpose was spectacle—to show something astounding, unusual, titillating, or perhaps newsworthy. But filmmakers also struck out in new directions, especially toward fantasy and narrative.
French magician and filmmaker Georges Méliès was the outstanding creator of fantasy films in early cinema. Méliès exploited the new medium to enhance his magic acts through techniques such as stop-motion photography—interrupting the camera』s action and moving or substituting people and objects—so that, for example, a woman appeared to turn into a skeleton. He created elaborate backdrops with multiple scenes and costume changes for these so-called trick films that were widely emulated by other filmmakers. Of the hundreds of works he made between 1896 and 1912, perhaps the best-known is Le voyage dans la lune (A Trip to the Moon, 1902), which in one scene features the animated human face of the moon being struck in the eye by a rocket.
In the United States, a former projectionist and traveling exhibitor, Edwin S. Porter, took charge of motion-picture proction at Edison』s company in 1901 and began making longer films that told a story. As with Méliès』s films, these required multiple shots that could be edited into a narrative sequence. Porter』s most notable film—and the most famous work of early cinema—was The Great Train Robbery (1903), which is credited with establishing movies as a commercial entertainment medium. With its rapid shifts of location, including action on a moving train, this film offered spectators a breadth and immediacy of vision that became hallmarks of the cinema experience.
Spurred by The Great Train Robbery and subsequent story films, film exhibition greatly expand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round 1905. One phenomenon was the proliferation of nickelodeon theaters, converted storefronts in instrial cities that charged 5 cents for admission and attracted working-class audiences. Demand from these theaters increased the volume of film proction and the profits for procers, but it also brought forth criticism from reformers concerning unsanitary or unsafe conditions in theaters and immoral subject matter in films. In 1908 Edison took the lead in establishing the 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 (MPPC), a consortium of procers with common goals: controlling proction and distribution so as to eliminate cheap theaters, raising admission prices, cooperating with censorship bodies, and preventing film stock from getting into the hands of nonmember procers. However, the independent procers excluded from the MPPC continued to obtain materials and make the most popular films. They also led the way toward multireel, feature-length films. By 1915 the MPPC was under attack by the U.S. government as an illegal monopoly (although an ineffectual one), and the independents were combining into the companies that would dominate American filmmaking for decades to come.
IV SILENT MOVIES
With a few experimental exceptions, motion pictures from their earliest days until the late 1920s lacked synchronous sound (sound that matches the action). But silent movies were rarely silent. Early films almost always were projected with piano or organ accompaniment, and sometimes also with a narrator or live actors behind the screen. As feature-length films (four reels, with a running time of 40 to 50 minutes or more) became the norm in the 1910s, live orchestras began to play in larger theaters, frequently using music written specifically for the film.
Until World War I (1914-1918) European filmmakers dominated the world film market. France was considered the leading film-procing country, though Italy, Denmark, and other countries also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However, the war, fought on European soil, disrupted commercial filmmaking there. With a sudden drop in European film exports, some regions, such as Latin America, experienced a brief surge in film proction. But U.S. companies soon took over markets overseas, using the same tactics of high-volume proction and lower prices that the Europeans had. By the 1920s some three-quarters of films screened around the world cam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 American Silent Movies
Even before the war, the United States had made its mark on the world filmmaking scene with epics and comedies. Moreover, U.S. moviemakers had begun to congregate in southern California in the Los Angeles suburb of Hollywood (see The Move to Hollywood, below), creating a film community apart from older urban centers of politics and the arts, and a magical new symbol for popular entertainment and glamour.
A1 D. W. Griffith
The work of D. W. Griffith exemplif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tion pictures from the early days of one-reelers to an era of Hollywood』s worldwide dominance. Starting out as an actor in films directed by Edwin S. Porter, Griffith in 1908 became a director at the American Mutoscope and Biograph Company in New York City. He was initially responsible for turning out two one-reel films a week, and between 1908 and 1913 he directed nearly 500 films. Amidst this breakneck schele, he and his co-workers developed many of the cinema』s basic storytelling conventions: moving the camera close to the action, using many separate shots, and editing the shots to cut back and forth among different actions. All these techniques served to shape a narrative, rather than present a spectacle as earlier films had tended to do. Griffith also nurtured performers such as Mary Pickford and Lillian Gish and emphasized an intimate, restrained style of acting suitable for camera close-ups.
Leaving Biograph in 1913 to make full-length features, Griffith planned a historical epic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 (1861-1865). 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 three hours in length, stunned audiences with its dazzling spectacle of a still-recent event and established motion pictures as an art form for cultured spectators. Yet the film』s racist presumptions—specifically, its defense of white supremacy to protect racial purity—was controversial in its own time and remains repugnant decades later. Griffith made another epic, Intolerance (1916), which intertwined four stories about victims of prejudice, and continued to work as an independent filmmaker into the 1920s. Eventually, financial pressures forced him to become a director at a Hollywood studio, and he made his last film in 1931.
字數限制,沒辦法全發給你,如需要請留言。
Ⅷ 求一篇電影發展史的作文,大學的,150字左右,要英文的急求!
The history of film spans over 100 years, from the latter part of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 Motion pictures developed graally from a carnival novelty t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ols of communi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and mass media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into the 21st century. Most films before 1930 were silent. Motion picture films have substantially affected the arts, technology, and politics.
The cinema was invented ring the 1890s, ring what is now called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It was considered a cheaper, simpler way to provide entertainment to the masses. Movies would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visual art form of the late Victorian age. It was simpler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before the cinema people would have to travel long distances to see major dioramas or amusement parks. With the advent of the cinema this changed.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cinema's existence, inventors worked to improve the machines for making and showing films. The cinema is a complicated medium, and before it could be invented, several technological requirements had to be met
Ⅸ 歐美動畫電影的發展史 急啊!!1
開創
1907~1937年是開創階段。1907年,第一部動畫片《一張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態》由美國人布萊克頓拍攝完成,美國動畫片史正式開始。這一時期的動畫影片只有短短的5分鍾左右,用於正式電影前的加演,製作比較簡單粗糙。這個時期的動畫先驅還有溫莎·麥克凱、派特·蘇立文、弗萊舍兄弟等。麥克凱是美國商業動畫電影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品有《恐龍》〈露斯坦尼亞號的沉沒〉等。蘇立文刨作了美國動畫片史第一個有個性魅力的動畫人物「菲力斯貓」。弗萊舍兄弟的作品有<蓓蒂·波普〉<大力水手>等。華特·迪斯尼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崛起,1928年他推出了第一部有聲動畫片<汽船威利號〉,1932年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動畫片《花與樹》。
初步發展
1937~1949年是美國動畫片的初步發展時期。1937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白雪公主》,片長達74分鍾,這在美國動畫片史上是個史無前例的創舉,繼而推出《木偶奇遇記》《幻想曲》《小鹿班比》等動畫長片。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迪斯尼公司停止了動畫長片的拍攝,直到40年代末期才恢復過來。查克·瓊斯創作的動畫短片如《兔八哥》《戴飛鴨》等在戰爭期間也非常受歡迎。
第一次繁榮
1950—1966年是美國動畫片第一次繁榮時期。這個時期,迪斯尼公司幾乎每年都推出一部經典動畫片,如《仙履奇緣》《愛麗斯夢遊仙境》《小姐與流氓》《睡美人》,等等。其他的動畫製作公司在迪斯尼公司的排擠之下紛紛關門停業,迪斯尼公司成為動畫電影業的霸主。
蟄伏
1967~1988年是美國動畫的蟄伏時期。1966年12月15日,偉大的華特·迪斯尼因肺癌去世,迪斯尼公司陷入了困境,美國動畫業也進入蕭條時期。此時,電視動畫逐漸發展起來
貓和老鼠
,漢納和芭芭拉是電視動畫的代表人物,他們創作了電視系列片《貓和老鼠》《辛普森一家》等。整個70年代,只有數部動畫片,質量也平平。80年代初,老一代的動畫家都到了退休的年紀,迪斯尼公司努力培養新人,處於新舊結合時期,拍出了頗有爭議的動畫電影,如 《黑神鍋傳奇》等。80年代後期,迪斯尼公司開始嘗試著利用電腦製作動畫,1986年的《妙妙探》,第一次用電腦動畫製作了倫敦鍾樓的場面。同時,公司任用了專業的企業經理人麥克·艾斯納接管了公司。
又一次繁榮
1989年是美國動畫又一次繁榮時期。迪斯尼公司推出了《小美人魚》,獲得了極大成功,標志著美國動畫片又一次進入繁榮時期,一直持續至2002年。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很多,如創造了票房奇跡的 《獅子王》、第一部全電腦製作的動畫片《玩具總動員》以及可以亂真的《恐龍》,等等。20世紀90年代末期,各個大製片公司紛紛涉足動畫界,使這一時期的美國動畫異彩紛呈。
據《美國動畫大網路全書》(傑夫『倫伯格著,切克馬克出版社,1999年,第2版)統計,自1911至1998年,美國共生產動畫片2286部。
動畫家主要有:溫莎.麥克凱,代表作品有《恐龍》(1914)、 《露斯坦尼亞號的沉沒》(1918);弗萊舍兄弟,代表作品有《小丑柯柯》(20世紀20年代)、《大力水手》(20世紀30年代)、《蓓蒂·波普》(20世紀40年代);華。特.迪斯尼,代表作品有《米老鼠》(1928)、《唐老鴨》 (1934)和《白雪公主》(1937)、《小飛象》(1941)、《睡美人》(1959)、《幻想曲2000》等41部經典動畫片;漢納一芭芭拉,代表作品有<貓和老鼠》(1939)、《辛普森一家》(20世紀60年代)、 《傑特森一家》(20世紀60年代);凱
利.艾西貝瑞,代表作品《小雞快跑》(1998)、《埃及王子》(1998)、《怪物史萊克》 (2001)、 《小馬王》(2002)等。
美國主要動畫製作公司主要有:迪斯尼公司,成立於1923年,一直由華特·迪斯尼掌門,1967年華特去世後,由他的哥哥羅伊掌管,後交給華特的女婿米勒,在80年代僱傭職業經理人艾斯納接管,使得迪斯尼公司重獲新生;華納兄弟公司,成立於20世紀20年代,20世紀30、40年代開始製作動畫短片,1962年關閉了動畫部門,直到20世紀90年代,又開始重新製作動畫片;夢工廠,成立於1994年,由原迪斯尼公司高層領導人卡贊伯格、音樂界泰斗大衛·格芬以及著名大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共同組建,從1998年開始陸續推出非常有票房號召力的大型動畫片,欲與迪斯尼公司分庭抗禮,2001年出品的《怪物史萊克》獲奧斯卡大獎。
美國動畫片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鮮明的特點。它以劇情片為主,情節曲折,生動有趣,人物性格鮮明,音樂優美動聽,引人入勝,特別注重細節的刻畫,做到了雅俗共賞,適合絕大多數觀眾的審美口味。多以大團圓結局,悲劇性的影片很少,努力迎合廣大觀眾的心理需求。人物造型設計規范,與生活中的原形差別不大,大多不大變形,形象優美;動物形象大都作大幅度的誇張:大頭、大眼、大手、大腳,成為被世界各國廣泛借鑒的卡通模式。到了20世紀末,大量運用數字技術與電影技術結合,使畫面更趨逼真形象,達到完美的畫面效果。美國善於塑造典型,推出動畫明星,從1914年的恐龍葛蒂到2002年的小馬王斯皮爾特和怪物史萊克,美國為世界動畫藝術寶庫推出了難以計數的具有各種造型和各種鮮明性格的為全球人稔熟和喜愛的動畫明星,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與之比肩的。美國動畫片在世界動畫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一直引領著世界動畫片的潮流和發展方向。
美國動畫行業發展
介紹
美國的動畫市場非常成熟,並藉助電影業的飛速發展而不斷完善自己。在世界動畫史上,美國動畫佔有重要的地位,它一直引領著世界動畫片的潮流和發展方向。它擁有比較成熟的商業動畫運作模式,眾多運作非常成功的製片廠以及世界一流的動畫設計和製作的人才資源。所以它是當之無愧的電影和動畫王國。
介紹美國動畫片的發展,我們以這些著名的動畫公司的發展為主線,因為他們的發展見證著美國動畫行業的發展。
1)迪斯尼公司
「我討厭只為了賺錢而去做事,當然你也不能說我不重視金錢,我對金錢只有一個看法,不要把它堆在那裡,而要用它去辦些有益的事。」——沃爾特·迪斯尼
迪斯尼公司動畫片《木偶奇遇記》
1901年12月5日,沃爾特·迪斯尼出生在美國芝加哥的一個農民家庭。少年時期他以賣報紙為生,但他卻夢想著能夠成為一位著名的藝術家。一戰爆發後,年少的沃爾特結束了他的學生生涯,開始了從軍當兵的軍旅生活——野戰救護車駕駛員。
1919年戰爭結束,沃爾特開始為動物卡通做廣告。
1922年,時年22歲的沃爾特孤身從老家來到了好萊塢,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動畫創作工作室,開始了艱苦創業的歷程。
1925年7月,25歲的沃爾特·迪斯尼和哥哥洛伊·迪斯尼創立了迪斯尼兄弟製片廠,拍攝了《愛麗絲夢遊仙境》及其系列片。同年,迪斯尼推出的《兔子奧斯華》獲得社會廣泛認同並產生巨大的影響。「迪斯尼兄弟公司」於1926年正式改名為「沃爾特·迪斯尼公司」的名稱。
1928年是迪斯尼公司最輝煌的一年,迪斯尼動畫的品牌形象得到了確立,動畫的市場運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這一年裡,沃爾特和依沃克斯合作,創作了動畫史上最偉大的明星之一——米老鼠。它在動畫片《瘋狂飛機》中首次亮相,就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成為了著名的動畫明星。迪斯尼的首部有聲動畫片米老鼠系列第三部《威利號汽船》也是在這年誕生。米老鼠樂觀進取、快樂天真,很快風靡全世界;膽小、憨厚、敏感的普魯托,土裡土氣、毛手毛腳、反應遲鈍又自以為聰明的高飛狗,以壞脾氣著稱的唐老鴨等動畫明星陸續誕生。這些動畫明星不僅為迪斯尼帶來了榮譽,更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利潤。它們的形象被開發為玩具、文具、服裝、家庭用品等,深受人們尤其是兒童所喜愛。
迪斯尼公司從1929年到1939年共拍了60多部動畫短片,它在這些動畫片里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幾乎把這十年裡所有的奧斯卡最佳動物短片獎囊括入手,例如1932年的《花與樹》、1933年的《三隻小豬》、1934年的《龜免賽跑》、1935年的《三隻小貓咪》、1936年的《鄉下表親》、1937年的《老磨坊》、1938年的《鬥牛費迪南》和1939年的《丑小鴨》。
而最讓迪斯尼公司出彩的是1937年拍攝完成的世界首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這部動畫片很快在美國和世界上風靡開來,使迪斯尼公司在美國無可匹敵、首屈一指,並且確立了美國動畫王國的地位。1937年這一年成為了迪斯尼動畫發展的標志年,同時也是美國動畫發展的標志年。
迪斯尼有個從1939年延續至今的傳統,那就是基本上一年生產一部長片。這個傳統是在1939年到1966年形成的,在這27年時間里,創作出了許多名著,比如:1940年的《木偶奇遇記》、1941年的《幻想曲》、1942年的《小鹿斑比》、1946年的《南方之歌》、1950年的《仙履奇緣》、1951年的《愛麗絲夢遊仙境》、1953年的《小飛俠》、1961年的《101忠狗》、1963年的《石中劍》。以上這些影片都是迪斯尼親自領導創作的。
迪斯尼創始人沃爾特·迪斯尼,動畫界的最璀璨最耀眼的明星,在1966年離開了我們,帶去了動畫界許多美好的夢。而他生前最後一部作品是直到1967年才公映的《森林王子》。
沃爾特·迪斯尼去世後,迪斯尼公司先後由他的哥哥洛伊、華特的女婿米勒、職業經理人艾斯納掌管。艾斯納掌門迪斯尼是在80年代了,他為公司的重生做出巨大的貢獻,讓迪斯尼再次放出了光彩。
70年代的時候,迪斯尼公司又製作了《救難小英雄》、《羅賓漢》等動畫影片。90年代後,迪斯尼公司的影片內容開始向著其他國家的文學、故事題材擴展,豐富了影片內容,拓展了創作思路,產生出了諸如《獅子王》、《風中奇緣》、《花木蘭》及《人猿泰山》等作品,讓人賞心悅目。
近年來,電腦為迪斯尼公司開拓了新的天地。利用電腦技術,他們在1995年推出了第一部三維動畫片《玩具總動員》,之後又陸續推出《海底總動員》等,1999年推出的三維動畫大片《恐龍》,又將人的創造力推向了極致。那些模擬形象表演毫不遜色於好萊塢大牌明星領銜的影片。這些動畫片的極限模擬技術可謂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了,甚至有人看過後,都不知道這些片子是用電腦技術創造出來的。
通過迪斯尼人的勤勞與創造,直至今天迪斯尼迪斯尼公司在商業動畫領域的領先地位仍然無人可及。
2)夢工場
夢工場——迪斯尼最大的敵人。
夢工廠公司動畫片《獅子王》
「夢工場」是在1994年初,由原迪斯製片部總裁傑夫利·科茲恩伯格與大導演斯皮爾伯格、音樂巨子大衛·蓋芬籌組而成。其中尼科茲恩伯格曾讓迪斯尼動畫達到一個高峰。他從1984起十年間擔任迪斯尼製片部總裁,曾製作出《小美人魚》、《美女與野獸》、《獅子王》、《阿拉丁》等動畫片,創造了輝煌的成績。它的創建,與老牌動畫巨頭迪斯尼形成了正面競爭的格局。
1998年,夢工場創作的如夢如幻氣勢磅礴的《埃及王子》技驚四座、大賣特賣,也讓迪斯尼為自己數十年來沒有突破性的前進而汗顏。《埃及王子》、仿造迪斯尼模式的動畫片《黃金國之路》、《小蟻雄兵》、粘土動畫片《小雞快跑》等佳作讓夢工場沖破了迪斯尼一家獨大的局面。
夢工場在2001年暑假強檔推出《怪物史萊克》,讓它的對手迪斯尼著實吃了一塹。這部影片讓迪斯尼花了7年時間費盡心思製作的影片《亞特蘭蒂斯:失落的帝國》失去了應有的光彩,更為嚴重的是,它讓迪斯尼投入了1.7億美元拍攝的電影巨作《珍珠港》票房冷淡。究其原因,是因為《怪物史萊克》這部全電腦動畫片中的史萊克雖然長相醜陋,並且長著綠毛,但是招人喜歡,不僅贏得了無數觀眾為之青睞,還獲得影評人的高度評價。
3)華納電影公司
華納兄弟公司成立於20世紀20年代,直到20世紀30年代開始了動畫片的製作之路,但是途中遇到困難,曾一度關閉了動畫部門,從1962年關閉到90年代才重新拾起動畫製作這個行當。
華納電影公司動畫片《兔八哥》
1930年以來,華納公司開始製作時長6分鍾的系列動畫短片,如《兔巴哥》、《瘋狂曲調》、《達菲鴨等作品》、《快樂旋律》、《豬豆子》等等,他的這些短篇獲得當時電影公司的青睞,成為這些公司電影前播放的首選。其中諸如兔巴哥和達菲鴨這樣的角色成為了歷史上的經典動畫明星,而當中最耀眼的明星還得數兔巴哥,它曾經三次獲得奧斯卡提名,並且在1958年成為了奧斯卡小金人的主人。
《貓和老鼠》是由好萊塢動畫界的傳奇人物威兼·漢納和約瑟夫·巴伯拉於1939年共同創作的,它是美國華納兄弟公司的著名動畫品牌,也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動畫片之一。自這部動畫片創作出來後,一直備受世界影迷的熱烈喜愛,它創造的業績至今仍然很耀眼。
1988年的《誰陷害了兔子羅傑》和1996年的由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出演的《空中大灌籃》兩部影片,就是由華納推出,曾經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多年後,華納公司匯聚好萊塢影星和公司旗下的兔巴哥、太菲鴨、豬小弟、火星人、愛發先生、大嘴怪、燥山姆、BB鳥、歪心狼、崔弟和傻大貓等動畫明星,隆重推出影片《巨星總動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哥倫比亞公司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成立於1920年,開初叫做CBC電影銷售公司,它是由H·科恩、J·科恩兩兄弟和J·布蘭特在好萊塢成立的,他們最初是環球影片公司的員工。這家公司開始攝制喜劇短片,1924年改名為現在這個名稱,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終於在10年後發展成為美國的8大電影公司之一。
哥倫比亞公司動畫片《精靈鼠小弟》
1999年,哥倫比亞公司推出《精靈鼠小弟》震撼美國電影市場,成為全美電影票房排行冠軍,並且持續了幾周。這部影片的風格是幽默,並且充滿了家庭氛圍,是由真人、動物演員和三維動畫形象共同完成,給人帶來了新鮮的感覺。
2005年,哥倫比亞公司完成了耗資近1億2千萬的動畫大作——《最終幻想》。它歷時四年,為了完成這個浩大的工程,哥倫比亞公司在組織架構上花費了大力氣:組織上百名漫畫家和電腦技師進行繪畫和動畫設計,建立專門的製作室。它的影片背景設計的藍本與眾不同,使用的是專人航拍了整個紐約和洛杉磯的地形。片中的動作場面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其中80%使用的是當時最先進的電腦動畫技術,連人物的紋理和衣服的褶皺等細節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逼真程度。
5)福克斯公司
福克斯電影公司成立於1935年5月,是30-40年代好萊塢8家大電影公司之一,這家公司是由默片時代的大公司福斯電影公司和20世紀影片公司合並而成。
福克斯公司動畫片《真假公主》
在1997年的時候,福克斯公司推出動畫電影《真假公主》,它的內容是關於俄國羅曼諾夫王朝著名的「真假公主」的故事,並且是福克斯公司首部關於這個內容的動畫片,雖然它對歷史題材作了翻新,但是沒有達到想像中的效果即在動畫史上留下名字。
而在2000年,福克斯公司推出了曾定名為《冰凍地球》的動畫片《泰坦A. E》,它是繼《真假公主》後的第二部。這是一部科幻動畫片,主題是以拯救人類和地球,片長為95分鍾,情節險象環生引人入扣,畫面雄偉壯麗吸人眼球,在場景音樂等方面借鑒過《星球大戰》的招巧。它屬於輾導級即PG級動畫片,主要針對的對象是青少年觀眾。這部動畫片採用了傳統動畫與CGI動畫結合的手法,即電腦動畫生成技術,而這種手法在創作動畫片的時候是很少用到的。
2002年時,福克斯推出的《冰凍星球》在動畫市場上反響平平,原因是其故事老套不合時宜,不受觀眾歡迎。因此,公司被迫採取裁員的措施對動畫部門進行了裁剪,後來投資6千萬到已簽下的藍天工作室,用三年時間製作出了讓眾人喜愛的動畫片《冰河世紀》。《冰河世紀》選用的是棄子歸鄉的故事,風格幽默搞笑而又濃情其中,感染著廣大影迷,成為第一部票房突破兩億的動畫長片,讓福克斯公司在動畫領域站穩了腳跟。
2005年,藍天工作室推出了繼《冰河世紀》後的第二部動畫長片《機器人歷險記》,同時由他們原創的兩部動畫短片獲得了奧斯卡的提名獎,雖然僅僅是提名而已,但是對福克斯電影公司有著非凡的意義,這標志著迪斯尼和夢工廠壟斷動畫市場的局面已經被打破,從此好萊塢動畫界有了和迪斯尼與夢工廠相競爭的對手了。
6)派拉蒙公司
派拉蒙公司成立於1912年,由美國一家演員公司和一家故事片公司合並而成。五六十年代,美國影業
派拉蒙公司動畫片《天才小子吉米》
開始蕭條,收入嚴重下降,派拉蒙也沒有逃脫這樣的厄運,1966年石油資本集團購買了走下坡路的派拉蒙,使其成為海灣與西方石油公司的一家子公司。70年代,美國電影業開始恢復昔日的輝煌,派拉蒙又借著這股東風慢慢回到了以前的樣子。
派拉蒙歷史悠久,而迪斯尼是動畫王國中的巨人,他們不可同日而語,但派拉蒙近幾年推出的動畫片《棉球方塊歷險記》、《天才小子:吉米》連獲好評,其中以《天才小子:吉米》最為著名,它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的提名。派拉蒙公司創作出這些讓人叫好的動畫片後,又出品游戲和動漫,從中大賺了一把。在過後的經營中,派拉蒙收購了能與迪斯尼叫板的動畫新貴夢工場,其在動畫市場的競爭力大大增加,加上有《天才小子:吉米》成功的運營模式和夢工場豐富的實戰經驗,今後派拉蒙定會有驚人的表現。
美國的獨立製作動畫人在20世紀80年代後發起了反商業的動畫浪潮,他們製作的動畫片有著不同的製作路線和製作風格,與美國主流動畫工業完全不同,這些作品有的是批鬥世俗,有的是創作人自發感想即興創作的,形式上多選擇短篇這種富於集中表現的形式。從此,美國的動畫片內涵的表現力隨著這些作品的出現而得到了豐富。
美國動畫發展的特點:
美國動畫片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鮮明了的特點。美國動畫片在世界動畫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一直引領著世界動畫片的潮流和發展方向。
第一, 頻繁豐富湧出動畫周邊產品。
第二, 善於塑造典型,推出動畫明星;
第三 大團圓結局,悲劇很少,迎合觀眾心理需求;
第四, 注重細節刻畫,雅俗共賞,迎合觀眾審美口味;
第五, 動物形象誇張,成為被廣泛借鑒的卡通模式;
第六, 人物造型設計規范,與原形差別不大,形象優美;
第七, 數字技術與電影技術結合,使畫面達到完美的效果;
第八, 以劇情片為主,情節曲折,生動有趣,人物性格鮮明,音樂優美動聽;
動畫簡史
動畫,顧名思義就是「會動的畫面」。它起源於人們記錄運動事物的一種強烈渴望。從人類發展的歷程來看,人類一直在嘗試著用畫來展現事物的運動。動畫的起源和發展可以分為以下五個時期。
朦朧意識
(1)朦朧意識時期。
讓靜態的畫面動起來一直是人類執著追求的一個夢想。人們公認的最早的「動畫現象」是一幅舊石器時代的野牛圖,它在西班牙北部阿爾塔米拉洞穴的壁畫中,其野牛的尾巴和腿均被重復繪畫了幾次,看起來有奔跑的動感。在約2000年前的埃及的牆飾上,描繪著兩個摔跤的一小段連續動作。其動作分解准確,過程表現完整,類似今天的連環漫畫。在古希臘的陶瓶上也發現了連續動作的繪畫。
這充分地說明人類在很早以前就已經產生了動畫意識。無論是大型的壁畫,還是長篇的連環畫,雖然能給人以運動的意念,但畢竟都還是靜止狀態的畫面。怎樣能夠使動畫真正動起來,成為了人類不斷追求和探索的一個執著夢想。
思想形成
(2)思想形成時期。
大約在十九世紀20年代,隨著科學的進步,英國科學家發現著名的「視覺暫留」現象,即一個物體被移動後其形象在人眼視網膜上還可停留約1秒的時間,這揭示了在快速閃現連續分解的動作時可以產生活動影像的原理,由此許多關於活動影像的視覺裝置或玩具被創造出來,例如幻盤、走馬盤、西洋鏡等等。這里我們以「幻盤」為例進行簡單的說明。「幻盤」是一個邊緣畫有連續動作形象、內圈刻有直條細縫的硬紙圓盤,其中心有可活動的固定轉軸,圓盤快速運動時,透過細縫從對面的鏡子中便能看到活動起來的物像。
技術探索
(3)技術探索時期。
1877年,雷諾將詭盤與幻燈相結合,研製出「光學影戲機」並取得專利。這個偉大的發明為日後動畫能夠真正在電影、電視上放映奠定了基礎。這個裝置由數個轉盤組合而成,外加投射光源,大型的圓形轉盤內側裝置一圈鏡片以折射圖片,圖片則環繞在圓形鼓狀物之間跑動,經由幕後光源的投射和鏡片投射,幕布上便可看到活動的影像。雷諾因此成為世界上最早放映動畫片的人,他放映的作品有《丑角和它的狗》、《一杯可口的啤酒等》。這些早期的動畫已經具備了現代動畫的一些基本特點。
1906年,也就是在電影出現十年後,美國人斯圖爾特·勃萊克頓拍攝了一部名叫《一張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態》的動畫片,標志著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動畫片誕生了。
動畫表現突破
(4)動畫表現突破時期。
隨著人們對動畫片的不斷探索和深入認識,動畫片的製作方法也有了巨大的突破。1914年,美國人埃爾·赫德發明了透明賽璐璐片,它結束了以往繪制動畫時,必須將每一次變化的形象連同不變的背景都要畫一遍的繁重工序,為動畫影片的大規模生產提供了可能。
賽璐璐片也稱明片,是一種以醋酸纖維為原料的透明度強的薄片。繪制時,可以把活動的形象畫在賽璐璐片上,然後再與靜止的背景疊放在一起進行逐格拍攝,這就是電腦動畫出現之前傳統的動畫製作方法。
至此,動畫片技術的發展已經基本成熟。
動畫生產成熟
(5)動畫生產成熟時期。
1906年後期,被奉為「現代動畫之父」的法國人愛米爾·科爾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動畫片《幻影集》,該片表現了一系列影像之間神奇的轉化。愛米爾·科爾也是最早嘗試將動畫與真人動作相結合的人。1908年到1921年間,科爾共拍成250部左右的動畫短片。他的作品致力於動畫視覺表現力的挖掘,極富個性和自由創作精神。
1914年,美國人溫瑟·麥凱 創作了代表當時動畫藝術最高水平的真人與動畫合成的影片《恐龍葛蒂》和第一部以動畫形式表現的紀錄片《路斯坦尼亞號的沉沒》。他也是在沃爾特·迪斯尼之前對動畫藝術性及商業化進行建設性探索的功臣。愛米爾·科爾和溫瑟·麥凱的作品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代表了動畫不同的發展走向。而日後的事實也證明了歐美動畫果然沿著藝術動畫和商業動畫兩個方向前進著。
Ⅹ 美國科幻電影發展歷史
一、19世紀末到192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成長期。
19世紀末,帶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幾乎和娛樂電影同時在法國誕生,比如1895年的《機器屠夫》,1897年的《一位20世紀的外科醫生》等。但這些影片也許更像是在使用電影技術變魔術。直到1902年法國人梅里埃推出《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才標志著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出現。1910年代,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和英國,似乎在拍攝關於外星人和未來戰爭的題材的科幻片上一馬當先。不過隨著好萊塢製片廠制度的出現和發展,美國在科幻電影製作上奮起直追,生產了《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10)、《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1913)等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於1916年生產的一部長達105分鍾的《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它開創了水下攝影的先河。到了1920年代,美國科幻片開始和歐洲分道揚鑣。和德國《大都會》(Metropolis,1927)等歐洲科幻片相比,好萊塢科幻片更注重傳奇的情節、快捷的節奏、驚險的動作和高超的特技。這一時期好萊塢科幻片代表作有《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和《神秘島》(The Mysterious Island,1929)等。
二、1930年代和194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成熟期。
從1930年代開始,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偏愛帶有恐怖、悲觀和浪漫色彩的瘋狂科學家主題,並且開始連篇累牘地拍攝科幻電影系列片。比如,這一時期出品了《科學怪人》(1931)、《科學怪人的新娘》(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和《科學怪人的兒子》(The Son of Frankenstein,1939),類似的還有《化身博士》系列和《飛俠哥頓》系列(Flash Gordon)。而《隱身人》(The Invisible Man,1933)和《金剛》(King Kong,1933)都是當時產生的名作,它們延續並發展了好萊塢電影在特技運用和情節安排上的長處,並已經產生了獨特的程式。到了1940年代,由於二戰的影響,好萊塢科幻片處於一個止步不前但卻相對穩定的狀態,在這個十年中生產的科幻片幾乎都是從前題材的「後續系列」,比如《隱身女人》(The Invisible Woman,1940)、《隱身人歸來》(The Invisible Man Returns,1940)和《隱身人復仇記》(The Invisible Man』s Revenge,1944)。不過,這也同時鞏固了好萊塢科幻片的敘事模式。在1943年上映的《蝙蝠俠》(The Batman)中,日本科學家成為了邪惡的敵人,將好萊塢科幻片和戰爭宣傳結合在了一起,這也是這一時期的特點。
三、1950年代和196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的繁榮期。
1950年代,也許是冷戰籠罩在人們心理上的恐懼陰影加強了人們的想像力,好萊塢在此期間產生了大量科幻片佳作,它們常以外星人、怪獸或核戰爭為主題,也更加依賴特技的運用。比如《地球停轉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X放射線》(Them!,1953)、《兩萬英尋下的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1953)、《火星人入侵》(Invaders From Mars,1953)、《外星人大戰地球》(The War of the Worlds,1953)、《盜屍者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1956)、《惑星歷險》(Forbidden Planet,1956)、《蒼蠅》(The Fly,1958)和講述核戰爭的《海濱》(On the Beach,1959)等。冷戰對好萊塢科幻片的影響持續到了1960年代,比如1968年的《太空登月記》(Countdown)就以美蘇軍備競賽為想像的源泉。但正是在1960年代,產生了科幻片歷史上的經典之作《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這部美英合拍的影片無論在故事情節、思想內涵還是特技效果上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四、1970年代和1980年代:好萊塢科幻片在特技和故事之間保持平衡的時代。
特技的使用對好萊塢科幻片而言從來都是舉足輕重的,而隨著視覺效果技術的發展,特技和故事之間的張力逐漸開始加大。究竟應該怎樣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很多導演做出了他們的嘗試。喬治·魯卡斯(George Lucas)的《THX1138》(THX1138,1971)和《星球大戰》(Star Wars,1977)、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1973)、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Alien,1979)無疑是70年代幾個成功的範例。到了8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好萊塢科幻片的特技效果製作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神奇體驗,而同時這些科幻電影又能提供給他們一個值得品味的故事。比如喬治·魯卡斯在80年和83年相繼推出氣勢宏大的《星戰之帝國反擊戰》(Star Wars: The Empire Strikes Back)和《星戰之傑迪歸來》(Star Wars: Return of the Jedy),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溫情脈脈的《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的《終結者》(The Terminator,1984)以及羅伯特·澤米基斯(Robert Zemeckis)的《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等。
五、1990年至今:好萊塢科幻片在高科技中探索前進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好萊塢科幻片開始大量倚賴電腦合成影像(CGI),並將其發揮至極,但在同時卻忽視了故事本身的重要性。90年代以後的好萊塢科幻片在故事上乏善可陳,在視覺效果則上富有極大的沖擊力,畫面也更加精美逼真。《獨立日》,《侏羅紀公園》系列,《星戰前傳》第一部(Star Wars: 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1999)和第二部(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2002)等影片將觀眾培養得對那些花費高昂的特技大場面甚至開始司空見慣起來。當令人眼花繚亂的電腦特技在銀幕上趨向於飽和的時候,好萊塢科幻片也同時開始迷失了方向。隨著科技的進步,好萊塢科幻片開始探索新的主題,比如克隆技術和智能機器人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