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咪呀電影英語觀後感50字
『壹』 媽媽咪呀觀後感怎麼寫
媽媽可以說是非常偉大的。可以結合自己的媽媽的實力來寫你自己的讀後感這樣比較真情實感。
『貳』 音樂劇《媽媽咪呀》觀後感
近期帶孩子去看了美國經典音樂劇中文版的《媽媽咪呀》,這是一次全新的體驗。經典的音樂、動感的舞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劇情,很容易就把人帶入劇中感同身受,是一次感官的盛宴,帶來身心愉悅。
希臘的一個小島上有一個小酒館,女主人羅拉是單身媽媽,獨自把女兒索菲亞養大成人。索菲亞從來都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她20歲的時候,遇見了自己喜歡的人,她決定跟心愛人結婚,舉辦一個盛大且完美的婚禮。婚禮的一個環節就是新娘的父親把新娘親手交給新郎。但是索菲亞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於是她偷看了母親年輕時的日記,結果她發現自己的出生居然可能跟三個男人有關,於是她同時給這三個男人都發了請帖,邀請他們過來參加她的婚禮。沒想到,婚禮前夕,三個男人都到位了。給媽媽帶來了驚嚇多過驚喜,也拉開了揭露索菲亞身世的帷幕。
媽媽年輕的時候曾經是舞台女王,獨一無二寬洞,魅力無窮,在披頭士時代,美國處於前所未有的性開放時期,年輕的羅拉跟三個男人都有過一夜的歡愉,受孕後,媽媽決定生下了孩子並獨自將她撫養成人,除了沒有父親之外,母親努力向上,熱愛生活,對女兒傾注了全身心的愛。
隨著劇情的進展,在男女主人公回顧往事中,我們知道第一個男人山姆是媽媽深愛的男人,是一個建築師,現在的小酒館就是當年他設計的,他和羅拉深深相愛。但山姆在家鄉有未婚妻,山姆愛上了羅拉,於是他趕回家鄉取消訂婚,然後再回來找羅拉。而羅拉卻以為他回去結婚了,傷心欲絕的離開了這個地方,並開始了移情放縱,才有了後來的兩個男人的故事。山姆沒有找到羅拉,只能回到家鄉,經歷了結婚生子,終究還是離婚了。因為他發現,有些愛情錯過了就是一輩子,他騙不了自己的內心,其實一直都是深深愛著羅拉。
第二個男人是酒館的歌手,唱歌動聽,深情款款,和羅拉在酒後有了一夜歡愉,但本次回來的他已經是同志身份,他身邊的伴侶是一個男人。第三個男人是一個「徐霞客」,四處旅遊,寫作為生,文青情懷,處處留情,於是和羅拉也是情不自禁有了一夜歡愉。
當三個男人都認為自己是索菲亞的父親,都爭著要在婚禮儀式上完成交付新郎的環節的時候,索菲亞真正的為難了,羅拉終於不得不去高備直面當年發生的事,有後悔,有愧疚,有憤怒,有欣慰,各種復雜的情緒通過演員的演繹深深的感染著我們。山姆以父親的身份一直在問索非亞,這真是你想要的生活嗎?你真的願意這輩子就這樣嫁給一個男人嗎?婚禮當日,索非亞終於明白這個婚禮她最希望的還是希望找到自己的父親,從而更好的回答自己是誰這個問題。當三個父親同時出現了,她才明白關於自己是誰這個問題,需要去探索更大的世界,經歷更多的事情才能夠回答。於是,她放棄了結婚,但山姆說,他不能放棄這么好的婚禮,他一直深愛著羅拉,所以他願意在這個婚禮上完成與羅拉遲到了20年的婚禮。
孩子全身貫注,流連忘返,不斷的發出贊嘆好好看啊。我問好在哪裡呀?回答:故事很感人,音樂很好聽,舞蹈很動感,索非亞好漂亮,媽媽好好啊。而且是講中文,全部都聽得懂吖。看得出來,孩子是很享受這次觀賞的全過程的。結束時,小孩還告訴我:其實這些哥哥姐姐們跳舞很辛苦的,估計腳都跳麻掉了,而且他們又唱又跳,沒有休息過,肯定累死了。
這個音樂劇給我帶來了很多的感動和思考。索非亞原來因為自己的身世對媽媽有很多的抱怨和憤怒,她覺得媽媽的生活方式是她不喜歡的,自己為什麼這么執著要20歲就嫁給自己遇見的第一個男人是因為一旦愛了就要給到對方確定感和承諾,是因為不希望自己生下的孩子沒有父親。但她也並非不知道這么多年媽媽獨自養育她的艱辛,因為懷孕被外婆趕出家庭,獨自一人經營酒館,干不完的活,算不完的帳。在婚禮上索非亞對媽媽說:哪怕你跟幾百個男人睡過覺,你都是我媽媽,你都給了我很多的愛,我不知道自己的父親的誰,但我一直都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至此,索非亞完成了跟母親的和解。三個男人都說:哪怕我只是三分之一的爸爸,我都感到由衷的慎念枯高興。這個小酒館有他們的青春,有他們的夢想,有他們的美好回憶。
同時被邀請到婚禮的還有媽媽的兩個多年的好閨蜜,一個是一直單身,未婚未育,身寬體胖。一個是性感動人、風韻猶存的半老徐娘,結過三次婚,都是有錢人,花光老公的錢就離婚。她說每一次爸爸把她交給新郎的時候,都會告訴她:不用擔心,我認識一個很棒的律師。這個希臘小島上幾個年輕小夥子都被她魅力所吸引,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對她種種示愛跟求歡的舞蹈讓人血脈噴張,遐想萬千。
兩個半小時還是給我帶來了非常美好的感受,生命的本質其實在於各種體驗,意義源於每一個當下這一刻的感悟及觸動,我是在近期對音樂劇才有別樣的感受,現場的演繹,真人的表演,感官的參與,為了把故事情節講得清楚和生動,為了把各種情緒表達到位,演員們需要全身心投入和傾情演繹,要有經典的音樂,動感的舞蹈,誇張的動作,閃亮的服裝和深度鏈接觀眾的能力,觀眾的反饋一定程度上也參與了本劇的創作,每一次的演繹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看多少部電影都沒辦法有如此深刻和強烈的感受的。
美中不足的這是一部美國經典音樂劇,但全部是中國人演繹裡面的角色,音樂翻唱沒有問題,但舞蹈動作就是形似而神不似了,尤其是一些跟性感的表達有關的動作,會顯得很僵硬和不自然,張力不夠,不夠奔放,無法徹底舒展,從而無法感染到觀眾。我在郵輪之旅時看過類似的表演,由於是國外舞蹈演員的演繹,深深的被他們的投入所感染,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都可以強烈感受到演員此刻的情緒,或興奮,或憤怒,或傷感,很快就被帶入到他們希望表達的意境之中。歌劇、話劇也是如此,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文化的基因在人的身體流淌,模仿僅僅是形似,神,是無法演繹的。
『叄』 媽媽咪呀觀後感誰能來一篇
周日一大早去看了媽媽咪呀這部電影~其實一個人去看電影的感覺很不錯,沒想到這州虧鏈部電影的早場還挺多人的!本來是前一天周六上午就要去看了,但是因為太晚到了~要排隊排好久索性就直接去逛街了!
我喜歡裡面每個角色的安排~女主角才剛滿20歲,這是他的第一部電影,我一直很期待這部電影,就是因為這是歌舞劇的緣故(某個層面也是因為自己超愛歌仔戲的緣故吧),所以演員的演唱功力不到位的話,反而是這部片子的負擔,梅莉史翠普~我佩服他,果然是資深的演員,他把Donna的角色詮釋的很好,其實這部電影裡面我空世最喜歡的歌曲就是他在女兒的婚禮前對著皮爾斯布洛斯南唱的那一首歌,」the winner takes it all」,這首歌必須用盡全身的力量及內心澎湃又豐沛的情感~才能把這首歌的意境帶到最高點,聽她唱完那首歌,我徹底的被打動~
若要說這部片子哪裡不好,就只有皮爾斯布洛斯南,他的歌聲~~還是好好演戲好了!
舞台劇的效果~無法馬上把已經年老的人在一秒內恢冊孫復成年輕人的時代~電影可以用剪接的~那三個男演員年輕的造型~我真佩服導演!哈哈~
『肆』 電影《媽媽咪呀》觀感
今天在東三環參加了一個電影沙龍,影片《媽媽咪呀》。歌舞片,音樂很好聽。影片講訴了一個二十歲少女舉辦婚禮的故事。而這個女孩從未見過自己的親生父親,從母親的的日記中找到了三個有可能是她父親的人,並邀請他們參加自己的婚禮,三位父親同時赴約,情節就此展開……
本片的第一女主角是女孩的母親(梅麗爾·斯特里普,克萊默夫婦中的喬安娜),第一男主角是女孩的三分之一父親(皮爾斯·布魯斯南,就是大家熟悉的007)。一部藝術性大於商業性的影片。 影片中傳遞給我一個很強烈的信息就是懷舊。首先是劇中的音樂,選自ABBA(阿巴)」樂隊的二十二首經典曲目。欣賞此片需要很強的近代歐美流行音樂功力,很多的細節設計都是有典故的。其次,影片有相當的篇幅將我們的思緒拉到了母親的年輕時代,每一個母親年輕時都有屬於燃彎液她自己的輝煌,也就是故事中的二十年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貓王,披頭士,露天音樂節,搖滾樂,流浪,那個放浪不羈的年代……
今天活動的選址對我來說尤為特別的,團結湖對面的一間地下酒吧。這一站應該叫白家莊,酒吧的門口就是我兒時和媽媽一起等公交的車站,媽媽送我上幼兒園,我的幼兒園在今天國貿,當時那裡還是一家工廠。此時此刻我們看片的這個酒吧也應該建在我過去的中學上,白家莊中學,被拆遷了,我的思緒也回鬧局到了我的二十年前,也許此刻坐的地方就是我當年的教室,我的學生時代,我的皮物年少輕狂,我的青匆歲月……
『伍』 《媽媽咪呀》觀後感
一直知道有這個節目《媽媽咪呀》,但從未看過。母親閑暇時喜歡看這類節目,最近她看完就給我講或讓我看一下,很多比較勵志的辣媽故事。
記得有一期女嘉賓是一位舞蹈老師,從她懷孕到生娃,以及帶娃,從未間斷過工作。在腰上帶個腰座,孩子坐上去。就這樣她一邊帶娃一邊給別人教舞蹈課,真的是勵志寶媽消察。
另一位女嘉賓為了陪讀女兒,和女兒一起考研,第一年母親考上了,第二年女兒才考上,結果媽媽成了女兒的師姐。這位母親從未間斷過學習,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
還有一個女嘉賓身穿韓國服飾,給大家帶來大長今的插曲,歌聲很不錯。唱完,她把外衣一脫,搖身一碧畝變成夏裝,還大著肚子,就這樣擂鼓起來,評委都震驚了,悔橋森也是嚇了。
完畢,評委問懷孕幾個月了。女嘉賓答九個月。真是夠大膽的。舞台表演完就要回家等著生吧。女嘉賓居然說還要去泰國旅遊去。又一次震驚觀眾。
評委還問到這是第幾胎?三胎。接著三歲半大女兒和兩歲二兒子登台,都是可愛的人了。
評委說這次就不通過你了,因為即使通過,到時你還在家坐月子,但是邀請你參加總決賽,帶上你的孩子。
這個女嘉賓不知道是否有家中長輩幫忙帶孩子不?如果一個人帶三個孩子也是非常辛苦的。評委金星說其實二胎政策放開以後,還是建議要兩個孩子不孤獨。獨生子不是太自私,是從小生活的那樣環境。
金星說的挺對,兩個孩子也是帶,一個孩子也是帶,孩子之間還有個伴,以後有什麼事,還可以商量著。
媽媽說:「人家三個小孩照樣帶得好,你這一個小孩……」意思就是鼓勵我帶孩子沒那麼難。
是呀,母親那一代人,自己帶孩子最少也是兩三個,有的家庭更多,除了帶孩子,還有忙農活兒,勞累辛苦跟誰訴說啊!
現在人帶孩子,生活條件好了,相對來說許多方面更方便省事了。主要在於培育孩子上面,孩子奶奶或外婆又不是高文化人,跟不上教育節奏。也只能年輕媽媽全職帶孩子,一邊帶,一邊教育她,也許這就是選擇全職媽媽的原因之一吧!
全職媽媽除了陪伴孩子外,如今還可以通過網路兼職不同的工作,是時代帶來的便利,這是個好時代啊。
媽媽咪呀,不錯的節目,傳播勵志的女性故事。鼓舞更多的女性觀眾積極面對生活和工作。加油,媽媽咪呀!
『陸』 舞台劇《媽媽咪呀》好看嗎講的是什麼內容
音樂劇《媽媽咪呀》在全球240個城市,13種語言演唱。觀看人數超過4200萬。故事發生在一個新娘媽 媽和三個有可能是新娘父親的男人之間的故事。新娘蘇菲希望能在她婚禮當天找到他的親生父親,但是,她萬萬沒有想到在接下來這短短的24小時之內,她的人生和家庭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超級天團ABBA樂隊膾炙人口的22首經典金曲,貫穿全劇,將歡樂的人生態度傳遞給每一位觀眾。 作為一家百年劇院,百老匯在每個時代都可以找尋到自己的標志,琳琅滿目的經典名劇像一尊尊坐標,將百老匯劃分為不同的時代,30年代有《萬事皆空》余蠢,40年代有《俄克拉荷馬》,60年有《芝加哥》,80年代有《貓》,90年代有《為你瘋狂》,而代表21世紀百老匯藝術風范的則是這部享譽全球的音樂劇《媽媽咪呀》(Mamma Mia!)。 故事講述在希臘小島上以開餐館為生的一對母女。女兒即將出嫁,她很希望自己的父親能夠親自在婚禮當日將她的手交給她的丈夫,但只可惜她的媽媽從來沒有告訴她誰是她的父親。於是在出嫁之前,她偷看了媽媽的日記,發現她媽媽有三個情人都極有可能是她的親生父親,在情急之下,她便根據她找到的舊信件地址,寄了三張請柬邀請他們參加她的婚禮。 在她媽媽不知道的情況下,女主角的「三個」爸爸在婚禮的前一日抵達小島。三個男人都懷著不同的心情再回到這個希臘小島上,大家都緬懷著自己與女主角的媽媽二十年前的一段情。自這三個爸爸上了小島後,高潮便一個接一個,觀眾亦同時為女主角焦急,到底誰才是她的親生父親?觀眾又為女主角的媽媽擔心,她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再次與這三個舊情人碰面,到底她會否遷怒她的女兒?她又如何面對這三個舊情人?至於那三個極有可能是女主角爸爸的男人,哪一位才是真正的父親?到底這個婚禮會否由喜事變成「一鍋粥」呢?… 首演:1999(倫敦) 2001(百老匯) 詞曲作者:Benny Andersson/ Bjom Ulvaeus Stig Anderson 編劇: Catherine Johnson 歷程1999年 倫敦西區愛德華王子劇院首演。空前轟動,各界名流蜂擁而至,與普通觀眾擠在一起觀看,打破了倫敦 票 房記錄,倫敦交通更為之癱瘓。 2001年 進軍百老匯,演出約進行了近2000場,成為百老匯演出時間最長的音樂劇之一,超過了經典《音樂之聲》。 2002年 提名托尼獎最佳音樂劇,托尼獎最佳音樂劇本獎。 2004年 Mamma Mia!韓國版本演出創下了韓國戲劇的最高紀錄。韓國音樂的助陣更為Mamma Mia!帶來全新東方風情。 2006年 瑞士版本在金面獎上大獲全勝:最佳音樂,最佳音樂劇女主角,最佳音樂劇女配角,音樂劇最佳導演獎,最佳背景設計等六項大獎。 2007年 好萊塢影帝湯姆·漢克斯看好Mamma Mia!,已經將該劇改編,將於2007年將該劇搬上好萊塢銀幕。 2010年 已經巡演全球240座城市,從美國拉斯維加斯到漢城東京,全球4200萬觀眾為它開懷大笑,創下全球20億票房,摘得「世界第一音樂劇」桂冠。 音樂劇《媽媽咪呀》已擁有13個語言版本:英語、德語、日語、荷蘭語、韓語、西班牙語、瑞典語、弗蘭德語、俄語、挪威語、義大利語(正在製作中)、丹麥語(正在製作中)、法語(正在製作中)。中文版將成為媽媽咪呀!大家庭中的第14種語言版本。 目前有10個不同的演出版本在世界不同地方同時上演音樂劇《媽媽咪呀》,包括倫敦、百老匯,墨西哥、澳洲、荷蘭、西班牙、韓國、日本、美國和國際巡演。另外還有5個版本即將出爐,哥本哈根版、巴黎版、米蘭版、南非巡演版和中國版本。 評價「ABBA對音樂有驚人的天賦,一發而不可收拾」 音樂劇《媽媽咪呀》:世界流行元素 英國記者馬克·山頓見證了音樂劇《媽媽咪呀》從1999年首演直到今天的過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部音樂劇演出規模可以與之匹敵。 那是1999年的3月數毀皮22日,音樂劇《媽媽咪呀》遇到它的第一次也是最至關重要的考驗——首次面對倫敦的付費觀眾——他們也由此受到了觀眾一如既往的歡迎,從那之後的每個夜晚,每場演出都是如此。但在那以前,在倫敦春季的夜晚里,一切事情都是完全難以預料的。「我們真的不知道是否會被觀眾接受」,製作人Judy Craymer最初的想法就薯差是將正好10年之前的ABBA組合的歌曲放置到一個全新的、獨創性的格式——音樂劇中。她愉快地回憶道:「觀眾們瘋狂了。他們的確是跳出了座位來,在劇場中的過道上手舞足蹈,盡情歡唱。到現在還是這樣,每個有演出的夜晚都是這樣。 現在,他們的這種做法已經傳遍了世界,成為一種全球性的娛樂現象;這種現象背後卻有著相當自然的基礎,創作者始終沒有將目光偏離所要達到的目標。也就是說,要用一種新鮮、富有生命力並且直接的方法將人們所熟知的節目個性化,尤其是ABBA的歌曲。同時還要保持其流行音樂的完整特質。此外,更要付出額外的努力,這也是一出好的音樂劇的必要條件:提升故事的感人程度,並對其加以評論。 但是盡管在這一個案中歌曲被排在了首要的位置——Craymer用天才般的直覺發現了這些早先的歌曲可以被用於音樂劇的潛在價值——她也不得不尋找一條釋放這些潛能的途徑,通過很強的故事性來承載它們。「我知道從音樂劇《媽媽咪呀》一開始,就不僅僅是重新編排ABBA音樂,或者弄成獻禮演出那樣簡單」,她評論說。「這個故事必須用與ABBA音樂相稱的極富感染性的方式來呈現,要挖掘出一個使人易於接受的方式。」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Craymer為此花費了十年的功夫才將它搬上了舞台。為了做好製作人,當她還是《貓》的最初倫敦演出版的舞台監督的時候,親身在現場(至少是在後台)觀摩另一部音樂劇《West End》,隨後她加入了Tom Rice的製作公司。也是在那裡,她在擔任《West End》執行製作人的時候接觸到了Benny Andersson和Björn Ulvaeus在ABBA解散後的首個演出項目《CHESS》,她完全被Benny 和Björn所傾倒。 對於Björn而言,正是在後來註定要走霉運的《CHESS》百老匯演出教給他人生中的重要一課。「我在《CHESS》之後對故事的理解,就是第一、第二、第三,就像人們在百老匯所說的那樣。歌詞將故事推向前進,許多歌曲都是雜訊,沒有什麼戲劇的成分。」劇作家Catherine Johnson受委託寫一本關於音樂劇《媽媽咪呀》的書,幸運的是,他從中發現了大量的戲劇成分,並設法提取出來。不僅是後來整個故事本身,她還發現其它重要的東西:早期ABBA的歌曲更為天然、懵懂、天真,適合十幾歲的少年,然而後來ABBA變得更加成熟和富有哲思。並且,這些歌曲當然都是女聲演唱。她因此建議講故事定格在兩個年齡段的女人上,一個母親和她的女兒。Ulvaeus堅持歌詞不能被任意篡改,他的部分也是如此,「故事遠比歌曲重要」。但是對Johnson而言,他的挑戰是「無論故事中講述了什麼,我總是要回歸歌曲。」她抱定決心要避免多年來困擾音樂劇的錯誤:「我不希望在那些令人厭惡的沉悶片段里摻雜進歌聲。對我而言,最至關重要的是,是我創造了令人信服的角色並將他們納入一條故事主線,我當然要盡力將故事和歌曲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Craymer接下來要開始做的就是為這艘音樂劇之船尋找一位好的船長:導演。盡管Phyllida Lloyd從來沒有指導過任何一部音樂劇,Craymer本能地感覺到她和Lloyd是這個項目的不二人選,她自己有戲劇和歌劇的背景,接受了挑戰,如其盡己所能——幫助演員創造角色,演好故事——一切都將一馬平川。當一個好導演為這個項目做好了充分的鋪墊,就到了可以起飛的時候了。 事情的發展卻不像預計的那樣順利,Craymer寫道:「我感到欣慰的是音樂劇《媽媽咪呀》的成功是三個女人空前合作的結果,這並不是有意對男性的歧視。」事實上,舞台上三個最好的朋友之間的友情——Donna 和 Dynamo(母女,姐妹?)——正式這場演出的創作者自身的投射。Craymer強調說:「我們從劇中三個女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為Catherine是個多少有些雜亂無章的單身母親,我本人屬於那種養尊處優的類型,Phyllida則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者。」 然而,演出大獲成功的秘訣不是創作者在舞台上能找到了自身的投影,而在於觀眾能否找到。 Phyllida Lloyd寫道:「在Catherine Johnson獨創性的故事裡,觀眾能享受到一種特殊的體驗——在舞台上看到他們自己。」在此過程中,歌曲獲得了重生,演出的主題——父母們尋找到自我身份以及代溝——產生普遍的共鳴。正如Johnson所說,「這里有母女之間的關系,懷舊的浪漫,某些人迷失了,又被重新找回。各種事情都能在每個人身上找到關聯性。」這個演出展現的是現實處境下人們的真實生活,同時流行音樂的旋律為70年代和早期80年代的那一輩人設定了音軌,演出中的音軌彷彿穿越了年代和國家的界限。其所要傳達的本質,通過音樂劇《媽媽咪呀》的標識——一幅永恆的婚禮畫卷所蘊含的歡樂,甚至是狂歡——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正如演出所代表的,這個畫面被世界上的城市所廣泛認同音樂劇《媽媽咪呀》的影像。 這一演出也將流行音樂的世界同音樂劇和諧地凝聚在一起,彼此無法分割:的確,在30年代和40年代,流行音樂來自音樂劇的世界——百老匯或者好萊塢千變萬化後的產物,但流行音樂在50至60年代取得了統治地位,音樂劇被拋在一旁獨自發展,走過了曲折繁復的道路。音樂劇《媽媽咪呀》雖精深卻不孤傲,它將人們熟悉的流行音樂經典重新帶回,用人們熟知並摯愛的歌曲將音樂重新帶回劇場。 Craymer將演出的成功首功首先歸結於演出製作各個領域內的合作者,「他們創造了化合反應,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精誠合作為製作中各個領域的進展提供了動力」。其中包括了至關重要且需要高超技巧的創造性貢獻的布景設計(Mark Thompson),燈光(Howard Harrison),音樂設計(Andrew Bruce 和 Bobby Aitken)和舞蹈指導(Anthony van Laast)。對她而言,則是「要鼓起勇氣,相信我們所做的一切——音樂、故事以及我身邊的天才。當然也要保持臨場的幽默感,隨時拿出用之不竭的精力。」 但是,精力除了來自於腎上腺,更來自像音樂劇《媽媽咪呀》這樣的富有激情的作品。音樂劇《媽媽咪呀》品質在於,富於感染力的激情可以從台上傳到觀眾中,然後再次傳回到舞台上,形成永不休止的能量循環,令人鼓舞的身體震顫和喜樂。 作為導演,Phyllida Lloyd言簡意賅地將音樂劇《媽媽咪呀》歸結為:「這個演出是Björn 和Benny當年創作歌曲時始料未及的。他們的音樂創造了流行音樂的歷史,我們的演出創造了音樂劇的歷史。」 故事
『柒』 媽媽咪呀電影的詳細劇情
媽媽咪呀 Mamma Mia! (2008)
導演Phyllida Lloyd
主演Clare Louise Connolly克里斯廷.巴蘭斯基Ashley LilleyAmanda Seyfried茱莉.沃爾特斯梅麗爾·斯特里普Norma AtallahEnzo Squillino Jr.Juan Pablo Di PaceDominic Cooper
首映2008-06-30片長90分鍾
類型喜劇 歌舞 愛情 地區英國配音英語
劇情介紹
時間退回到1999年,那是希臘一座位置偏僻、風景迷人的美麗小島,堂娜和女兒蘇菲、以及蘇菲的未婚夫斯蓋伊在這里共同經營了一家充滿地中海風情的小旅店。
蘇菲與斯蓋伊的愛情即將修成正果,兩人都在為馬上就要來臨的婚禮慶典而緊張的忙碌著……蘇菲的兩位閨密陸續以伴娘的身份抵達小島,面對著自己最好的朋友,蘇菲終於忍不住說出了一直隱藏在心中的秘密:原來她無意中看到了母親的日記,發現有三個男人可能是自己的父親,他們分別是商人山姆·卡米克爾、探險家比爾·安德森和銀行家哈利·布萊特,蘇菲瞞著母親向他們發出了婚宴邀請。而這三個來自於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人,已經出發踏上了回島之路,他們在這里都有一樁未了卻的心願:差不多20年前,他們都曾為同一個女人而意亂情迷過,並為她傷透了心,那個女人就是堂娜。
為了女兒的婚禮,堂娜特別找來了以前組band時的好姐妹,有妙語如珠的蘿茜,還有經歷了多次離婚、現在已經是個小富婆的坦妮婭……蘇菲特別將這兩位小姨介紹給了未婚夫斯蓋伊,並告訴他們,自己正在謀劃著為婚禮設計一個網站,藉此吸引更多的遊客來島上,因為稀少的客源,致使小旅店的經濟來源非常不穩定。
當三個可能是蘇菲父親的男人同時登上小島時,需要一下子面對三個前戀人,堂娜多多少少覺得有點發懵,而她最終向蘿茜和坦妮婭透露了那個一直深藏在心中的不安:就連她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誰才是蘇菲的親生父親……婚禮的前夜,一切該來不該來的人都聚焦到了小島上,每一個都不得不面對自己心中那個曾經被忽視的小秘密,當堂娜最終鼓足勇氣告訴蘇菲,她並不確定三個男人中,哪個才是她的父親時,山姆、比爾和哈利卻同時表示,他們為有蘇菲這樣一個女兒而感到驕傲,所以他們願意做她三分之一的爸爸。不僅如此,堂娜和山姆,似乎同時又在對方身上找到了觸電的感覺——雖然有點混亂,但每個人最終都會找到那份屬於他們自己的答案。
背景幕後
追本窮源,《媽媽咪呀》中所講述的那個故事,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製片人朱迪·克萊默一直在積極地與阿巴樂隊(ABBA)的班尼·安德森和比約恩·奧瓦爾斯碰面商討,就第一部與其樂隊息息相關的舞台劇《國際象棋》進行了大范圍的剖析,克萊默表示自己被裡面所蘊含的力量深深地感動了:「畢竟,是阿巴樂隊創作了《舞會皇後》,而如今它已經成為現代最偉大的流行歌曲之一了。」克萊默受到了他們歌曲中的戲劇風格潛移默化的影響,決定重新籌備一個舞台劇,不僅僅能夠收錄阿巴樂隊的音樂,還能利用場景的安排,賦予其一個全新的故事形式。比如說阿巴樂隊具有最特殊意義的《勝者為王》,通過堂娜這個角色的傾情演繹,拉開了整個故事的序幕;還有原名為《我的故事》的一首傷感歌曲——堪稱阿巴樂隊有史以來最具突破意義的作品,同時也是這個樂隊在美國當之無愧的Top10之一,則是讓觀眾的情感盡情地宣洩的一種媒介。
盡管《媽媽咪呀》的內容,與阿巴樂隊在音樂方面的貢獻以及其成員和樂隊的歷史無關,但最初的時候,班尼·安德森和比約恩·奧瓦爾斯顯然並不想趟這個「渾水」,總之就是怎麼說都以搖頭來代替回答。然而製片人朱迪·克萊默卻憑著自己驚人的毅力,物盡其用自己那三寸不爛之舌進行游說,勸說這兩個人同意他們的歌作為整個舞台劇的基本……直到1995年,克萊默的堅持不懈終於得到了回報,兩人點頭應允,但前提是克萊默必須得提供一個好的故事本子,足以承載這些經典的歌曲,於是,克萊默轉變方向,又開始緊鑼密鼓地尋找一個天分傲人的作家,時間一晃又過去了兩年……1997年,克萊默認識了編劇凱瑟琳·約翰遜,也意識到自己已經找到了那個具備著驚人的才華和情感的合適人選。
朱迪·克萊默向凱瑟琳·約翰遜簡要地概述了一下自己的要求,同時還對約翰遜解釋了一下,阿巴樂隊是如何同時捕獲兩個完全不同的年齡群體的喜愛的,因為他們的歌既有像這種適合年輕人、充滿了俏皮和天真的《親愛的》以及《舞會皇後》,也有更加成熟、極度反思、情感豐富的歌曲,比如說《勝者為王》和《懂我懂你》,所以克萊默堅持認為,阿巴樂隊的歌曲里本身就蘊含了一個能夠吸引幾代人的故事。
另外,朱迪·克萊默還感覺到,凱瑟琳·約翰遜似乎認為比約恩·奧瓦爾斯的歌詞裡面暗示的主題皆是一些與婚禮和假期有關的東西,克萊默回憶道:「我告訴約翰遜,必須要忘記這些歌,創作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也就是說,沒有了這些歌,你的故事一樣精彩,一樣打動人心,而她確實採納了我的建議。」
音樂只是一種渲染氣氛的手段
對於凱瑟琳·約翰遜來說,為了這部舞台劇,她需要著手准備大量的前期工作,還將從A到Z仔細閱讀阿巴樂隊所有歌曲的歌詞部分,作為這一切的一個起點……約翰遜知道自己不得不建立一個游離於音樂之外的獨立故事框架,之後才是歌曲的有效選擇,來加強劇本的表現力度。隨後,約翰遜還意識到,她必須得時刻留意自己所選擇的阿巴樂隊的歌的曲速,它們的出現要完全符合故事發展到某一個程度時的節奏——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凱瑟琳·約翰遜的努力很快就有了成果,最終她創造了一個暖人心房、令人振奮的好故事,講述了兩代女人不同的愛情觀,以及輕率的愛和成熟的愛所產生的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然後再在中間穿插了友誼、身份的註解以及願望的達成……約翰遜和朱迪·克萊默一致認為這樣的內容設定肯定能夠在所有人的心中引起相應的共鳴,對任何年齡段、不分男女、不論國籍,都能產生一股不容忽視的吸引力——就像阿巴樂隊的歌曲所達到的效果一樣。
有了一個非常不錯的劇本之後,朱迪·克萊默又馬不停蹄地開始物色合適的導演人選,她竟然成功地說服了在戲劇界非常受人尊敬的歌劇導演菲利達·勞埃德加入進來。看過劇本之後,就連勞埃德也禁不住為之著迷,不過他關注的可不僅僅是阿巴樂隊的歌曲,還有整個作品中那難得一見的沉靜氣質,勞埃德有條不紊地總結道:「如果不提前聲明,甚至就連班尼·安德森和比約恩·奧瓦爾斯本人也覺察不出來,這是一個根據他們的歌曲創作出來的故事。」
在整個製作的過程中,阿巴樂隊和舞台劇工作組走得最近的是比約恩·奧瓦爾斯,他回憶道:「所有的事情都改變了,歌曲有的被接納,有的被舍棄。我還清楚地記得,凱瑟琳·約翰遜真的了解我們的每一首歌、每一句歌詞的含義,要知道這里可有上百首歌曲呢……而他們所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不要改變它們,而是融合它們。」
至於班尼·安德森,則是到了這個舞台劇第一次試演的時候才出現在劇院里的,他說:「我覺得,走進劇院的觀眾可能要被徹底地震撼住了,因為無論你之前是怎麼想的,看完劇之後,都會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結論,這就是《媽媽咪呀》的奇妙之處。歌曲的運用非常棒,以一種充滿智慧的方式起到了連接上下文的重要作用,推動著故事的發展,我一下子就被凱瑟琳·約翰遜創造的一切所傾倒了,她現在可是我的偶像。」《媽媽咪呀》第一次面向觀眾正式登上舞台,是在1999年4月6日,地點是倫敦的愛德華王子劇院……到2005年6月,這部舞台劇正式公映第1000場,是百老匯中「壽命」最長的一部。
《媽媽咪呀》在倫敦公演沒多久,就有數家電影公司表示願意投資將其改編成電影……最終,由湯姆·漢克斯與加里·高茲曼合辦的Playtone電影公司,聯合朱迪·克萊默的Littlestar公司,共同擔起了改編影片的重任,身為製片人的漢克斯回憶自己當時看舞台劇時的情景:「差不多從第12分鍾開始,我就已經和其他觀眾一起站起來,隨著音樂輕聲哼唱。」另一位製片人高茲曼則表示:「將這部舞台劇改編成電影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就是,一定要捕捉到這個故事在舞台上時所爆發的氣氛、能量和靈魂,我們都知道,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就能保證帶給大家一部偉大的電影。」
『捌』 媽媽咪呀的鑒賞評價
1999年
倫敦西區愛德華王子劇院首演。空前轟動,各界名流蜂擁而至,與普通觀眾擠在一起觀看,打破了倫敦票 房記錄,倫敦交通更為之癱瘓。
2001年
進軍百老匯,演出約進行了近2000場,成為百老匯演出時間最長的音樂劇之一,超過了經典《音樂之聲》。
2002年
提名托尼獎最佳音樂劇,托尼獎最佳音樂劇本獎。
2004年
Mamma Mia!韓國版本演出創下了韓國戲劇的最高紀錄。韓國音樂的助陣更為Mamma Mia!帶來全新東方風情。
2006年
瑞士版本在金面獎上大獲全勝:最佳音樂,最佳音樂劇女主角,最佳音樂劇女配角,音樂劇最佳導演獎,最佳背景設計等六項大獎。
2007年
好萊塢影帝湯姆·漢克斯看好Mamma Mia!,已經將該劇改編,將於2007年將該劇搬上好萊塢銀幕。
2010年
已經巡演全球240座城市,從美國拉斯維加斯到漢城東京,全球4200萬觀眾為它開懷大笑,創下全球20億票房,摘得「世界第一音樂劇」桂冠。
音樂劇《媽媽咪呀》已擁有13個語言版本:英語、德語、日語、荷蘭語、韓語、西班牙語、瑞典語、弗蘭德語、俄語、挪威語、義大利語(正在製作中)、丹麥語(正在製作中)、法語(正在製作中)。中睜判文版將成為媽媽咪呀!大家庭中的第14種語言版本。
目前有10個不同的演出版本在世界不同地方同時上演音樂劇《媽媽咪呀》,包括倫敦、百老匯,墨西哥、澳洲、荷蘭、西班牙、韓國、日本、美國和國際巡演。另外還有5個版本即將出爐,哥本哈根版、巴黎版、米蘭版、南非巡演版和中國版本。 「ABBA對音樂有驚人的天賦,一發而不可收拾」
音樂劇《媽媽咪呀》:世界流行元素
英國記者馬克·山頓見證了音樂劇《媽媽咪呀》從1999年首演直到今天的過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部音樂劇演出規模可以與之匹敵。
那是1999年的3月22日,音樂劇《媽媽咪呀》遇到它的第一次也是最至關重要的考驗——首次面對倫敦的付費觀眾——他們也由此受到了觀眾一如既往的歡迎,從那之後的每個夜晚,每場演出都是如此。但在那以前,在倫敦春季的夜晚里,一切事情都是完全難以預料的。「我們真的不知道是否會被觀眾接受」,製作人Judy Craymer最初的想法就是將正好10年之前的ABBA組合的歌曲放置到一個全新的、獨創性的格式——音樂劇中。她愉快地回憶道:「觀眾們瘋狂了。他們的確是跳出了座位來,在劇場中的過道上手舞足蹈,盡情歡唱。每個有演出的夜晚都是這樣。
他們的這種做法已經傳遍了世界,成為一種全球性的娛樂現象;這種現象背後卻有著相當自然的基礎,創作者始終沒有將目光偏離所要達到的目標。也就是說,要用一種新鮮、富有生命力並且直接的方法將人們所熟知的節目個性化,尤其是ABBA的歌曲。同時還要保持其流行音樂的完整特質。此外,更要付出額外的努力,這也是敬派一出好的音樂劇的必要條件:提升故事的感人程度,並對其加以評論。
但是盡管在這一個案中歌曲被排在了首要的位置——Craymer用天才般的直覺發現了這些早先的歌曲可以被用於音樂劇的潛在價值——她也不得不尋找一條釋放這些潛能的途徑,通過很強的故事性來承載它們。「我知道從音樂劇《媽媽咪呀》一開始,就不僅僅是重新編排ABBA音樂,或者弄成獻禮演出那樣簡單」,她評論說。「這個故事必須用與ABBA音樂相稱的極富感染性的方式來呈現,要挖掘出一個使人易於接受的方式。」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Craymer為此花費了十年的功夫才將它搬上了舞台。為了做好製作人,當她還是《貓》的最初倫敦演出版的舞台監督的時候,親身在現場(至少是在後台)觀摩另一部音樂劇《West End》,隨後她加入了Tom Rice的製作公司。也是在那裡,她在擔任《West End》執行製作人的時候接觸到了Benny Andersson和Björn Ulvaeus在ABBA解散後的首個演出項目《CHESS》,她完全被Benny 和Björn所傾倒。
對於Björn而言,正是在後來註定要走霉運的《CHESS》百老匯演出教給他人生中的重要一課。「我在《CHESS》之後對故事的理解,就是第一、第二、第三,就像人們在百老匯所說的那樣。歌詞悉稿改將故事推向前進,許多歌曲都是雜訊,沒有什麼戲劇的成分。」劇作家Catherine Johnson受委託寫一本關於音樂劇《媽媽咪呀》的書,幸運的是,他從中發現了大量的戲劇成分,並設法提取出來。不僅是後來整個故事本身,她還發現其它重要的東西:早期ABBA的歌曲更為天然、懵懂、天真,適合十幾歲的少年,然而後來ABBA變得更加成熟和富有哲思。並且,這些歌曲當然都是女聲演唱。她因此建議講故事定格在兩個年齡段的女人上,一個母親和她的女兒。Ulvaeus堅持歌詞不能被任意篡改,他的部分也是如此,「故事遠比歌曲重要」。但是對Johnson而言,他的挑戰是「無論故事中講述了什麼,我總是要回歸歌曲。」她抱定決心要避免多年來困擾音樂劇的錯誤:「我不希望在那些令人厭惡的沉悶片段里摻雜進歌聲。對我而言,最至關重要的是,是我創造了令人信服的角色並將他們納入一條故事主線,我當然要盡力將故事和歌曲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Craymer接下來要開始做的就是為這艘音樂劇之船尋找一位好的船長:導演。盡管Phyllida Lloyd從來沒有指導過任何一部音樂劇,Craymer本能地感覺到她和Lloyd是這個項目的不二人選,她自己有戲劇和歌劇的背景,接受了挑戰,如其盡己所能——幫助演員創造角色,演好故事——一切都將一馬平川。當一個好導演為這個項目做好了充分的鋪墊,就到了可以起飛的時候了。
事情的發展卻不像預計的那樣順利,Craymer寫道:「我感到欣慰的是音樂劇《媽媽咪呀》的成功是三個女人空前合作的結果,這並不是有意對男性的歧視。」事實上,舞台上三個最好的朋友之間的友情——Donna 和 Dynamo(母女,姐妹?)——正式這場演出的創作者自身的投射。Craymer強調說:「我們從劇中三個女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為Catherine是個多少有些雜亂無章的單身母親,我本人屬於那種養尊處優的類型,Phyllida則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者。」 然而,演出大獲成功的秘訣不是創作者在舞台上能找到了自身的投影,而在於觀眾能否找到。
Phyllida Lloyd寫道:「在Catherine Johnson獨創性的故事裡,觀眾能享受到一種特殊的體驗——在舞台上看到他們自己。」在此過程中,歌曲獲得了重生,演出的主題——父母們尋找到自我身份以及代溝——產生普遍的共鳴。正如Johnson所說,「這里有母女之間的關系,懷舊的浪漫,某些人迷失了,又被重新找回。各種事情都能在每個人身上找到關聯性。」這個演出展現的是現實處境下人們的真實生活,同時流行音樂的旋律為70年代和早期80年代的那一輩人設定了音軌,演出中的音軌彷彿穿越了年代和國家的界限。其所要傳達的本質,通過音樂劇《媽媽咪呀》的標識——一幅永恆的婚禮畫卷所蘊含的歡樂,甚至是狂歡——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正如演出所代表的,這個畫面被世界上的城市所廣泛認同音樂劇《媽媽咪呀》的影像。
這一演出也將流行音樂的世界同音樂劇和諧地凝聚在一起,彼此無法分割:的確,在30年代和40年代,流行音樂來自音樂劇的世界——百老匯或者好萊塢千變萬化後的產物,但流行音樂在50至60年代取得了統治地位,音樂劇被拋在一旁獨自發展,走過了曲折繁復的道路。音樂劇《媽媽咪呀》雖精深卻不孤傲,它將人們熟悉的流行音樂經典重新帶回,用人們熟知並摯愛的歌曲將音樂重新帶回劇場。
Craymer將演出的成功首功首先歸結於演出製作各個領域內的合作者,「他們創造了化合反應,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精誠合作為製作中各個領域的進展提供了動力」。其中包括了至關重要且需要高超技巧的創造性貢獻的布景設計(Mark Thompson),燈光(Howard Harrison),音樂設計(Andrew Bruce 和 Bobby Aitken)和舞蹈指導(Anthony van Laast)。對她而言,則是「要鼓起勇氣,相信我們所做的一切——音樂、故事以及我身邊的天才。當然也要保持臨場的幽默感,隨時拿出用之不竭的精力。」
但是,精力除了來自於腎上腺,更來自像音樂劇《媽媽咪呀》這樣的富有激情的作品。音樂劇《媽媽咪呀》品質在於,富於感染力的激情可以從台上傳到觀眾中,然後再次傳回到舞台上,形成永不休止的能量循環,令人鼓舞的身體震顫和喜樂。
作為導演,Phyllida Lloyd言簡意賅地將音樂劇《媽媽咪呀》歸結為:「這個演出是Björn 和Benny當年創作歌曲時始料未及的。他們的音樂創造了流行音樂的歷史,我們的演出創造了音樂劇的歷史。」 《我有一個夢》 I HAVE A DREAM。舞台是愛琴海上的小島。和母親唐娜一起生活的二十歲的索菲有個夢,那就是舉行一場純白的婚禮,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為此,必須做一件事——找到父親,在他的陪伴下走上紅地毯。索菲偷看母親過去的日記,天哪,竟然有三個人可能是父親:山姆、比爾、哈利。她背著母親發出請柬,盼望他們來參加婚禮…… 《錢、錢、錢》MONEY, MONEY, MONEY 明天索菲要舉行婚禮。羅茜和譚雅來到島上,她們是唐娜年輕時組織的女生三人搖滾組合「唐娜·永動機樂隊」的夥伴。三個女人久別重逢異常興奮。德娜獨自一個人辛苦經營旅館「夏夜城堡」,她嘆息 「該休息了」。索菲和她的朋友們也這么想。 《媽媽咪呀》MAMMAMIA。旅行作家比爾,銀行職員哈利,還有建築師山姆,興致勃勃來到闊別二十一年的小島。這三個人是索菲的父親候選人三人。原以為是得到唐娜的邀請,但出來迎接的索菲告訴他 們,其實發請柬的是她,母親並不知道他們來。三人如墜霧中,這時唐娜出現了。眼前竟然是昔日的三個戀人。「你們到底在這里干什麼?!」唐娜頓時驚惶失措,腦海里浮現二十年前分別的日子,心被依然未割捨的情思和懊悔攪亂。她逃到羅茜和譚雅那裡。《齊基且達》 CHIQUITITA 。羅茜和譚雅發現了如今好像已經用不著的組合時代的服裝,又蹦又跳,但這時進來的唐娜卻異常恍惚。從來沒見過她這樣,二人擔心,問道:「堅強的唐娜這是怎麼啦?跟我們倆說說,我們不是好朋友嗎。」《舞蹈皇後》 DANCING QUEEN。唐娜向她們坦白,可能是索菲的父親的三個男人突然來到島上。「父親候選人……?!」 羅茜和譚雅對唐娜昔日戀人的出現充滿好奇心。唐娜怕從天而降的男人們攪黃女兒的婚禮,簡直要發瘋。羅茜和譚雅歌唱,安慰她那也未必是什麼壞事,唐娜受鼓舞,一起歡唱。《我想知道》 (THE NAME OF THE GAME婚禮前夜開女生專場派對,全都是女生。特殊嘉賓是「德娜·閃電樂隊」!唐娜、羅茜和譚雅身穿當年的服裝上場,演唱過去的流行歌曲,派對氣氛更狂熱。不知什麼時候,三位父親候選人也加入,派對的氣氛達到最高潮。比爾從喧鬧中溜出來,索菲追上他。「雖然見面才一天,但總覺得你……」 比爾被詰問,承認「我可能是你的父親」。索菲請他在婚禮上伴送自己。可是,當她返回派對,山姆和哈利也都自稱是父親,弄得她心亂如麻。《我們之一》 ONE OF US)婚禮的早晨。索菲夢見被三個父親追趕,猛然跳下床,呆立在庭院里。唐娜很擔心,走出來安慰,但索菲知道母親其實是反對結婚的,於是說了一句我可不願讓自己的孩子不知道父親是誰,就走開了。剩下唐娜,心裡充滿孤獨感。隨口而出:「要是你在的話……」《S.O.S》S.O.S正路過的山姆對唐娜說,這個旅館曾是他的夢想,對於唐娜來說這就是現實。本來心情就不平靜的唐娜對山姆插嘴索菲結婚的事開始不滿,二人吵了起來。與脫口而出的話相反,彼此心中的思戀越來越強烈《離婚》 (KNOWING ME, KNOWING YOU索菲還處在混亂之中。對斯凱講了邀請三個父親候選人的事,請求幫助,但斯凱不認為知道父親她就會幸福。「真正的願望是什麼,最好再好好考慮一下吧。」他說完就走開了。山姆聽見了二人的爭吵,勸索菲重新考慮結婚。他說根據他的經驗,幸福的婚禮未必有圓滿的收場,但索非能領會這種想法嗎?《勝者得到一切》THE WINNER TAKES IT ALL)婚禮一步步臨近。唐娜一邊幫索菲穿結婚禮服,一邊為自己一手養育的女兒離去而感傷。當她獨自回顧人生時,山姆來了。唐娜拒絕,說不想說話,但山姆一個勁強調索菲需要父親。「不必再說了,是你丟下我走了!」唐娜終於吐露真心話。《給我機會》 TAKE A CHANCE ON ME教堂里順利准備著婚禮。比爾不知如何是好了,他雖然自稱是父親,但以前一直考慮自己一個人生活。羅斯挑逗他:「要是心思變了,有我哪。」在一片混亂氣氛中婚禮開始了。終於到了下定決心的時刻。唐娜和山姆會怎麼樣?索菲能實現自己的夢嗎?
婚禮前3個月《I have a dream》,Sophie以母親Donna的名義給三個父親候選人寄信,請他們來參加自己的婚禮。
第一幕:婚禮前一天
《Honey Honey》,Sophie的姐妹淘Ali和Lisa來到小島上,參加Sophie的婚禮。她們問起Sophie是否已經找到了父親,Sophie告訴她們自己偷看了媽媽的日記,找到三個可能是父親的物體,如今他們3個人都答應來參加自己的婚禮,自己還有24小時能查清楚誰是自己的父親。
《Money,Money,Money》Donna的姐妹淘Rosie和Tanya也來了。Rosie一直未婚,而Tanya已經是離了3次婚而腰纏萬貫的富婆。而Donna則開始感嘆賺錢不容易。
《Thank you for the music》旅行作家Bill,銀行職員Harry,還有建築師Sam,興致勃勃來到闊別二十一年的小島。Sophie出來迎接他們,告訴他們其實是她以媽媽的名義發的邀請,Sam一聽就打算要走人,因為Donna最後一次見到他說以後再也不想見到他。Sophie硬是把Sam給留了下來。 《Mamma Mia!》Donna從房間里走出來,三人先後出來和Donna相見,Donna大驚失色,見鬼了,這三個人在這里做什麼。
《Chiquitita》Donna跑到Rosie和Tanya的房間,兩人正巧從床底下翻出以前3人組合的時候的海報服裝等東西,兩人奇怪怎麼突然Donna就變了一個人似的,把自己蒙被子里,兩人問到:Chiquitita tell me what's wrong?得知真相後,在她們的安慰下,Donna也不再失魂落魄。 《Dancing Queen》3人回憶以前組合的年代,並打算在晚上的女生舞會上要重新穿起組合的西服show一把。
《Lay all your love on me》Sophie的男友Sky和Sophie互訴衷腸的一曲。Sky告訴Sophie,即使Sophie沒有父親把她教給自己,那也沒有關系。一曲結束後,按照當地的傳統,結婚前的男生要下海給新娘撈什麼東西(珍珠么?)
《Super Trouper》舞會開始了,Donna and the Dynamos再度亮相,一曲Super Trouper讓舞會的氣氛達到高。
《Gimme!Gimme!Gimme》Sam等3人也來到舞會上,Sophie趁這個機會查探誰有可能是她的父親。《The name of the game》Bill從舞會出來,Sophie追上了他,覺得他可能是自己的父親,終於Bill也承認了有這種可能,答應由他把Sophie教給新郎。
《Voulez-Vous》這時出海的男生們回來了,女孩們都趕去看熱鬧,混亂中,Sam和Harry也都找到Sophie,說自己是她的父親。
第二幕:婚禮當天
《Under attack》Sophie做了惡夢,夢見3個父親帶自己走白地毯,Sophie覺得很無助。Donna看到Sophie,上去勸解,Sophie頂了一句,我可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不知道父親是誰,就氣沖沖的走了。
《One of us》Donna回想當年和戀人分手的情景。《SOS》Sam來找Donna,本來是想說Sophie的事情,結果一語不合兩人又吵了起來,但是各自心裡其實還是依戀著對方。
《Does your mother know》Tanya在曬日光浴,Sky的朋友Pepper小弟弟過來勾搭Tanya,結果被Tanya一頓狠嘲。
《Knowing me knowing you》Sophie向Sky求助,Sky卻生氣Sophie背著他請來了3個父親,開始懷疑Sophie是不是利用這個婚禮找到自己的父親,於是發了通脾氣後走開了。Sam在一旁聽到了,勸解Sophie,是不是結婚一定要想清楚。
《Our last summer》Harry來找Donna,兩人回憶以前的快樂時光。《Slipping through my fingers》Sophie找Donna幫忙穿婚紗,Donna感嘆就要失去女兒了。而Sophie也在此時決定,由Donna把她教給新郎。
《The winner takes it all》Sam來找Donna,問為什麼Sophie突然改了主意。Donna向Sam傾訴了這些年的思念和對感情的無奈。事實上他們都仍是深愛著對方的。
《Take a chance on me》在Sam 和Donna 結婚後,Bill講到他還是單身,Rosie就挑逗他說,考慮下我好了。Bill嚇得急忙閃躲,但最終還是Rosie勝利了!
『玖』 求《媽媽咪呀》英文觀後感
Does Your Mother Know You Sing Abba Tunes?
Even those of us who habitually favor serious, austere, aesthetically correct drinks — single-malt Scotch, green tea, pomegranate juice, whatever — may occasionally inlge in a frivolous cocktail bedecked with fruit and umbrellas and served in a bulbous, sugar-rimmed glass. The next morning』s headache seems a small price to pay for the rush of cheap liquor and uninhibited conviviality. As long as you don』t operate heavy machinery or wake up in the wrong bed, or operate heavy machinery in the wrong bed, what』s the harm?
All of which is to say: Don』t be afraid of 「Mamma Mia!」 (That exclamation point, by the way, is part of the title, and it』s by far the most understated thing about the movie.) You can have a perfectly nice time watching this spirited adaptation of the popular stage musical and, once the hangover wears off, acknowledge just how bad it is.
Actually you don』t have much choice on either front. If you insist on folding your arms, looking at your watch and defending yourself against this mindless, hedonistic assault on coherence, you are unlikely to survive until the end credits (which may, by themselves, kill you all over again). Surrender, on the other hand, is easy and painless. It』s Greece! It』s bellybuttons! It』s Meryl Streep! It』s Abba!
See that girl! Watch that scene! If you change your mind, I』m the first in line. Mamma Mia, here I go again. Like me, you may have spent the last 30 years struggling to get lines like those out of your head — and wondering what they were doing there in the first place — but you might as well have been trying to compost Styrofoam. Those shimmery, layered arrangements, those lyrics in a language uncannily like English, those symmetrical Nordic voices — they all add up to something alarmingly permanent, a marshmallow monument on the cultural landscape. When our species dies out, leaving the planet to roaches and robots, the insects will beat their little wings to the tune of 「Waterloo」 as Wall-E and Eve warble along.
And the darn thing still won』t make any sense. Nor does 「Mamma Mia!,」 but that』s hardly a criticism. The story (by Catherine Johnson) is more or less an early Shakespeare comedy reimagined as an episode of 「Hannah Montana.」 The ingénue, Sophie (Amanda Seyfried), is about to be married on the sun-drenched Greek island where she lives with her mother, Donna (Ms. Streep). Sophie is the just-ripe fruit of a summer fling, with the complicating factor that Donna had three flings ring the summer in question, and Sophie doesn』t know whether her dad is Sam (Pierce Brosnan), Bill (Stellan Skarsgard) or Harry (Colin Firth). But even though she knows them only as names in an old diary, she manages to track them down and invite all three to her wedding. Lo and behold, they all show up, as do Tanya (Christine Baranski) and Rosie (Julie Walters), old pals of Donna』s from the crazy days of her rock 』n』 roll youth.
Just when, exactly, those crazy days were is a bit vague. A song lyric refers to the 「time of the Flower Power.」 (Surely you remember the Flower Power!) But Sophie sure doesn』t look 40. At one point, Harry recalls the Johnny Rotten T-shirt he had back when he knew Donna, which is 10 years closer to the mark but still about 10 years off. Never mind. Abba is timeless: 「The history book up on my shelf/ is always repeating itself.」
The real problem is that the director of 「Mamma Mia!,」 Phyllida Lloyd, seems have taken the unapologetic silliness of the project (which she directed onstage) as permission to be sloppy. Abba made some of the most highly polished, tightly engineered pop junk ever. There is a kind of perfection in some of those hits that is undeniable even if — or maybe especially if — you can』t stand to hear them. But in matters of craft and technique 「Mamma Mia!」 proves to be remarkably shoddy, a tangle of clumsy cuts, mismatched shots, bad lighting, egregious overbbing and scenes in which characters appear to have been haphazardly Photoshopped into the scenery.
It is safe to say that Ms. Streep gives the worst performance of her career — safe to say because it is so clearly what she intends, and she is not an actress capable of failure. There is a degree of fascination in watching an Oscar-winning Yale School of Drama graate mug and squirm, shimmy and shriek and generally fill every moment with antic, purposeless energy, as if she were hogging the spotlight in an eighth-grade musical.
She is saved, and also upstaged, by Ms. Walters and, especially, by Ms. Baranski, whose cougar-on-the-prowl rendition of 「Does Your Mother Know」 is the one genuinely, show-stoppingly sexy sequence in a film that more often flails between forced cheekiness and unearned sentiment.
I know: I promised you a good time, and I』m describing a train wreck. But it』s hard not to share the evident delight of most of the performers. Ms. Streep overdoes it, yes, but you can』t accuse her of condescending to the material any more than you can fault her for taking it too seriously.
The impression left by the old pros who make up most of the cast is that they have nothing to be ashamed of and nothing to prove, and that worrying about dignity is for newbies and amateurs. So Mr. Brosnan bellows his way through a couple of ets, Mr. Skarsgard displays his tattooed buttocks, and Mr. Firth consents to appear in a spiked dog collar.
Ms. Seyfried has a harder time, though not for any lack of effort or talent. She has to work while the old timers are having fun, and to carry the picture』s unconvincing, flat-footed attempts at melodrama. Ms. Seyfried』s eyes are as blue as the Aegean and almost as wide, and her natural vivacity makes her performance seem almost authentic, but she』s not in a position to let go of her vanity and clown around.
It』s one thing to ham it up in a zany, messy musical if you』re the actual Meryl Streep. If you have the desire (or the potential) to be the next Meryl Streep, the stakes are higher and the risks more pronounced.
But Ms. Seyfried, who has proven her skill on 「Big Love」 and elsewhere, is likely to emerge from 「Mamma Mia!」 unscathed. Really, this movie is incapable of harming anyone, except moviegoers with the good taste and bad manners to resist its relentless, ridiculous charm.
『拾』 各位看過音樂劇《媽媽咪呀》的朋友們,說一下看了以後的觀後感唄!!
其實這是我真正看的第一場中文音樂劇。雖然喜歡音樂劇喜歡到入迷,但出於個人的悲觀心理,總覺得中國人弄不出好的音樂劇(至少目前)。所以雖然北京有時候也會有一些國產音樂劇的鋪天蓋地宣傳,比如《蝶》(還是三寶做的),但還是沒有鼓舞起興致購票觀看。
媽媽咪呀好歹是國外演了多少年的東西,音樂、情節都經受住了歲月的考驗,就是漢化一下,應該不會太差吧?所以對這部戲還有點期望。
原准備十月份去看的,沒想到同學一個電話打來,說手裡有兩張票,自己看不了,給我了。
以前讀研的時候,幾個宿舍的同學就我和他喜歡音樂劇,常常一起去參加藝術學院學生們搞的音樂劇鑒賞課程,畢業後大家都忙,但看到好的話劇、音樂劇還是會彼此號召同去,愛好居然變成了在這個龐大忙亂的城市裡牢牢維系我們友誼的紐帶。
媽媽咪呀的演出場館是在世紀劇院,東北三環外,位置算是比較偏了,場館也不大。看了這出戲的演出計劃,是九月先演幾場,到十月多一些,有十來場吧。看來九月份的這幾場是准備試試水,所以選在了這里。
這出戲裡面,演媽媽的就是影子。這個女人是專業的音樂劇演員,其實我沒有看過她的演出,只是她是上一屆超女的評委,看過一兩場,感覺這個女人說話有些造作,不過氣場很強大。
現場聽下來,還不錯吧,撐得起這個角色。不過更喜歡的是演女兒索菲的女孩的聲音,相當穩,也有力度。女的都不錯,幾個男角相比之下就差多了,尤其是扮演男一號的居然一口濃重的港台腔,費了大勁也聽不慣。你只要回憶下新紅樓裡面歸亞蕾扮演的王夫人說話就知道是什麼感覺了。
整場戲聽下來,總的感覺是中規中矩,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而其實這就是最大的問題:太緊了,沒放開。
為什麼喜歡音樂劇,對於我來說,一方面是很美的歌舞、表演,另一方面同樣重要的,是從場上每一個人身上散發出來的那種熱情,對歌舞、對表演、對人生對夢想的熱情。
常常會聯想到人類祖先,正是為了表達自己或喜或悲的心情,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長歌短嘆,才產生了最早的歌舞戲劇吧?
《悲慘世界》裡面的大反派德納第夫婦手挽手上場唱歌,臉上青一塊紅一塊,打扮得像丑角。但是他們仍舊熱情洋溢地唱著,跳著,台上的演員都為他們拍手叫好,這時候的兩個人,雖然畫著那麼難看的裝,穿得破破爛爛,但和男主角、女主角一樣光彩照人,充滿了藝術魅力。唱完之後,兩人瀟灑地鞠躬,台下一片掌聲尖叫。
總以為音樂劇是再適合美國人沒有的藝術形式,他們兩百年前才正式成立一個國家,年輕的小夫妻敢於告別城市去遙遠的西部一磚一瓦開拓屬於自己的新世界,他們身上有著活潑潑的生命力和對人生的熱情,在勞作的間隙,在夏天的晚上,隨時隨地准備放聲歌唱,撩起裙子踏起舞步。
看《俄克拉荷馬》現場錄像,每個人都十分投入地跳啊,唱啊,好像是借這場演出,享受自己和同伴們帶來的歌舞,順便發泄著無窮無盡的生命力,這樣的演出無法不具有強烈的魔力。
而可惜的是,這樣現場的活力是在這場中文版的《媽媽咪呀》中沒有體會到的。我曾經說過,中國人過於內斂的情感表達方式不適合音樂劇這樣的藝術形式。很多人都不同意這個觀點。
在以後我們有了成熟的音樂劇劇目、演員、觀眾之後,情形可能有所會改變。
整場演出,借一個朋友的評論,是像「領唱和伴唱,領舞和伴舞」。音樂劇說到底是「劇」,而場上除了幾個主角的表演差強人意之外,其餘的大部分人都沒有「演」起來,沒有入戲,也無法打動台下的觀眾。
根本的原因,應該還是演出的機會太少。中國一年能搬上舞台的音樂劇有幾個?能連演個十來場的又有幾個?不成熟的市場,根本沒有可能出現專業的音樂劇演員。而國外的音樂劇演員們都要憑借勢力去爭取每一個演出機會,他們也會珍惜在台上的每一秒鍾。
你看看《this is it》裡面的選角,每一個舞者都把和傑克遜同台當成最大的榮耀,甚至當成自己藝術生涯的最高峰。在這樣的情形下,他們願意為台上的每一句歌、每一段舞付出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反倒是返場的時候有意外的驚喜。
看得出來他們也把返場看得很重,不但重唱了好幾首劇中的經典歌曲,而且幾個主角還換了好幾身炫目的蝙蝠衫、大褲腳的貓王裝束,連唱帶跳,十分勁爆。由於演出已經完滿結束,估計台上的每個人情緒都放鬆了,反而表現得異常的精彩,台下的觀眾也都站了起來,一邊叫好,一邊鼓掌給他們打拍子,氣氛H到了整個晚上的最高點。我一直認為,這樣的現場互動,是看現場最大的魔力所在。
10月份,才是媽媽咪呀重頭戲的連場演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支持一下中國音樂劇。
更多的媽媽咪呀這i類看看吧www.t3.com.cn/zhuanti/mamamia2013/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