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十二怒漢英文影評
① 《十二怒漢》影評(angry men)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看了這部電影,很巧的是電影里的溫度和天氣也和現實很像,所以在感覺上更容易引發共首扮鳴。
影片是1957年拍的,距今已有半個世紀之久,但已經被日本、韓國以及大陸翻拍,可見影響力,影者配灶片講述了陪審團的故事,法院判定一個18歲少年殺死了父親,最後由陪審團投票決定是否判定死刑。由此在一間屋子裡,來自不同行業的12位成員組成的陪審團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這場討論就是電影的整個內容!
查網路可以了解陪審團的解釋,類似於最高法院,最終裁決也是取決於陪審團,這么大的權力會看到,對人員的選定是需要多麼嚴格,這在他們討論中也能看出來,這些人整體心裡健康程度較高,其中一個雖然很沖動,但是也只是情緒波動大而已,所以題目很有寓意,「怒漢」,發生了什麼讓這些男人情緒波動很大,審判通過理性查證取證,而陪審團們在三天的觀察里一言不發,最後在討論時大部分是情緒的流動!這就引發的一個事件的平衡。法與情的均衡看到,比如說道少年的成長過程,母親過早去世,父親虐待!都能影響著情感的流動。
電影有很多可以探討的點,我自己選幾個
1,陪審團成員沒有名字,只有代號,大家都是臨時通知到的,從3號准備遞名片給四號被拒絕,顯然這不是一個結交朋友的地方,只是針對事情做出結論,但從每個人發表意見來看,每個人的職業不同,生活經歷不同,所持的觀點也不相同,也象徵著一個人的不同特徵。最後達成協議,也意味著內心的沖突到平衡。如果房子隱喻一個人的內心,那每一個人的觀點就是內心的思考和掙扎。
2,爭論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由8號先提出質疑,他的質疑也很不確定,只是覺賣寬得花5分鍾就定下一個殺人犯過於草率,要討論一下,就好像大家都確定的事情,你有時候總覺得哪裡怪怪的,似乎也說不出個所以然,然後大家一起擼一遍,發覺疑點重重,這就是團體的力量和智慧,這是智慧的碰撞的力量,中國有一句古話「三個臭皮匠 勝過諸葛亮」,雖然在這三天大家都關注同一件事,但是每個人關注點不一樣,比如那位老人,他注意到證人是一位老人所說的證詞有誇大的一面,同時他發覺老人瘸著腿,之後大家考證發覺果然如此,對案件的推翻又進一步,在後還是這位老人發覺視力的細微之處,提供更多的假設!每一步假設的推斷,無罪票都在增加,終於在6:6的局面下達到白熱化!引向影片高潮。
3,在這個時候討論暫停,一場大雨驟然而至,起先燥熱無比的室內頓時涼快一些,大家似乎也冷靜下來,就像討論一樣一切都顯得順利起來,雨來了,燥熱降下來,天黑了,燈光亮起來,風扇也能轉動了!大家的理性也回復了,開始再一次探討疑點,到最後三位的時候,一位不是針對於案子只是表述對這個階層的蔑視,引起大家集體離席抗議。另一位思維邏輯清晰始終堅持自信,當最後自己的觀點被推翻時,他一如既往的淡定說是的他無罪,最後只剩一位情緒失控的3號,拿起自己和兒子的合影撕碎抱頭痛哭,這一選票不僅是宣布無罪,也是對自己在父子關系的否定,所以這個情緒更多的是自己生活的投射。
4,即使在充分調查了每個人可信任可公允的這十二個人,也不能保證每個人能中立的對待這件事,有的人並不想做些什麼,比如那位想著球賽的陪審員,比如不斷打岔的銷售人員,甚至有的人帶著自己的情緒而來,比如那位有階級偏見的老人以及父子反目成仇情緒失控的父親,我相信他們平時都是一位有良知的人,也可能都有8號清醒理智的一面,但是每個人都有陰影,榮格說的,黑暗的不為人知的,自己不知道的,他也是有力量的,這種力量可以傷人,讓自己蒙蔽雙眼!就像裡面3號10號,生活平靜的時候也許一切都很好,但是當你的情緒失控,這種陰影就會顯露出來,如果及時覺察,如2號和四號,自卑的人,就會換成力量,讓自己強大起來!
我們又何嘗不是這其中每一個呢?
② 十二怒漢 影評 1500個字左右
影片描述一名紐約青年被控殺父,將被判處一級謀殺的死刑。已經有十一名陪審員裁定疑犯有罪,只有一位(陪審員8號)覺得事態可疑,堅持已見提出異議,並且憑耐心與毅力逐一說服其他陪審員推翻原意,終於為這一宗幾乎已成冤案的判決平反。故事本身並無新意,但是該片選擇極其特殊的方式展現:場景單調得離奇——全片只有一個場景,就是一間陪審團的休息室,把旁邊的小廁所計算在內都不會超過40平方米!全部電影一個半小時候的情節幾乎全部發生在這里。擔任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要與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里討論案情,並要一直通過嫌犯是否有罪,才能正式結案。這部電影就是從11比1認定嫌犯有罪到12個人全部認定他無罪討論的全過程。出色的演技,精彩的對白,巧妙的切換,一氣呵成,絲絲入扣讓人看的心潮起伏,暢快淋漓。
「這部電影試圖向人們展示:(在理性的條件下)各種觀點可以經過充分的討論和論證而達成共識,並切中客觀真相。」 八號陪審員從對一個人到十一個人的絕對劣勢到最終全面的其它人的這一過程,靠的不是武力,不是權威,而是規則。兩個規則,一是邏輯規則,二是制度規則。
其它的這十一個人各自背景不同,開始的時候還讓觀眾覺得他們中有些是「講理的」,有些是「不講理」的,看到最後仔細想想其實那些「不講理」的人也還是講道理的,最起碼在討論的時候遵守基本的邏輯規則,通過論據論證論點。你要證明我的論點不對,可以指出我的論據與事實有出入,我的論證推理不嚴密,我的論點總結不科學,如果這些你都反駁不倒我,那麼你就只該認同我的這一個論點,不能先搞偷換概念歪曲我的論點,再東拉十八扯去說別人的其它論點,到最後說不過了再死活不認賬或者顧左右而言他。八號陪審員提出一個又一個合理的假設,置疑一個又一個控方提出的證據,每次他提出一個假設的時候先都一定有人會反駁他,但是當他證明他的假設合理,對方又再找不出反駁的時候,對方就會放棄之前有罪判決,從而傾向於無罪判決。這難道不是「講理」嗎?
第二個規則是制度規則,在這里具體的是投票制度。要確定有罪或無罪,必須是全票通過,「一票都不能少」。投票的過程,是每個陪審員履行陪審職責的具體表現。這個電影之中,好多陪審員的觀點都在改變,有的人甚至來回變。但表達他們的觀點的方式始終沒用變,投票!剛開始討論摸底,投票,1:11。說服一個,再投票:2:10。提出一個假使,證明一個,再投票,3:10……一直到最後11:1,12:0,唇槍舌戰不停在發生,但是大家對每人一票的尊重是貫徹始終的,不會說從數量上講,現在我們是11:1,你的那一票就不算數;從質量上講,我覺得你比我傻,你的一票就只該算半票,甚至0.1票。一人一票,每票相等。這是另外一個規則。
邏輯和制度,正是這兩個規則保證了少數可以說服多數,一個群體可以從各持己見到達成共識,接近客觀真相。
我不知道字數夠不夠,要是不行就去電影網找找吧
③ 《十二怒漢》有多個版本,你認為哪個版本最值得看,為什麼
《十二怒漢》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作品相關簡介:
一個在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因為涉嫌殺害自己的父親被告上法庭,證人言之鑿鑿,各方面的證據都對他極為不利。十二個不同職業的人組成了這個案件的陪審團,他們要在休息室達成一致的意見,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將會被判處死刑。
十二個陪審團成員各有不同,除了8號陪審員(H enry Fonda 飾)之外,其他人對這個犯罪事實如此清晰的案子不屑一顧,還沒有開始討論就認定了少年有罪。8號陪審員提出了自己的「合理疑點」,耐心地說服其他的陪審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每個人不同的人生觀也在沖突和較量……
海報
④ 12怒漢講什麼的
《十二怒漢》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88Uww16ZbKmMtKeGOZm0pg
《十二怒漢》(12AngryMen)是由米高梅公司製作的一部黑白電影,由西德尼·呂美特執導,瑞吉諾·羅斯(ReginaldRose)編劇,亨利·方達、李·科布、馬丁·鮑爾薩姆等人主演。該片於1957年4月10日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一個在貧民窟中長大的男孩被指控謀殺生父,案件的旁觀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鐵證如山,而擔任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要於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里討論案情,而討論結果必須要一致通..
⑤ 電影 《十二怒漢:大審叛》,誰能給我講講到底是什麼意思啊,很深奧,有些看不懂啊
《十二怒漢:大審叛》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LT8bnU_3MdaIfP3SLZOipg
⑥ 英文電影觀後感80字
豆瓣上有的是,這是《肖申克的救贖》
原文貼地址下面了
Every
film
is
famous
for
a
reason.
I
thought
for
a
moment
and
decided
that
maybe
I
should
write
it
in
English
to
better
state
my
point.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is
a
glamourous
film.
Every
character
in
it
is
commendable.
Those
prisoners,
innocent
or
not
,most
of
therm
spent
two
thirds
of
their
lives
in
that
closed
damed
Shawshank
Prison.
As
Red
said
they've
become"institutionalized".
They
find
life
meaningless
outside
the
prison.
Old
Brook
and
Red
experienced
the
same
outside
the
prison.
They
even
thought
likewise:
They
want
to
go
back
to
"where
they
belong
",
they
can't
enre
the
life
outside,
in
which
they
find
themselves
useless.
They
want
to
commit
a
crime
so
that
they
can
back
and
they
both
think
of
suicide.
Brook
did
commit
suicide
while,
Red
with
his
unrealised
promise
to
Andy,
choosed
to
live.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Being
insititutionalized
is
terrible
and
awful.
That
is
a
man
without
his
own
will,without
his
bright
life,
a
man
of
no
hope.
Andy
crawled
to
light
through
500
yards
of
shit-smelling
foulness
that
a
normal
man
can't
even
imagine.
Through
that
unbearable
500
yards,
he
earned
his
freedom.
He
embraced
the
whole
bright
big
outside
world
that
he
had
dreamed
of
going
back
to
for
20
years.
He
smiled
in
the
pouring
rain
and
lightening.
That
moment
I
saw
a
man
of
his
totally
free
will.
That
scene
reminds
me
of
wallace
in
film
Brave
Heart,
at
the
last
moment
of
his
glorious
life,
sceaming
out
"freedom".
Though
he
died
the
next
moment
,he
still
earned
his
freedom,
his
entire
eternal
freedom
cried
out
with
his
hope
for
his
man,his
country.
As
Andy
said,"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Hope
is
what
leads
them
to
a
dream
of
freedom
and
finally
,to
the
reality
of
freedom.
需要三篇嗎?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456392/
《這個殺手不太冷》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901150/
《十二怒漢》
咱英文水平有限
內容也沒咋看
你好歹過過,刪刪改改的,最主要是
這幾部片要看下,我選的都是經典名片
⑦ 請英語高手翻譯(滿意加分)
Deni Lv Meite's debut "Twelve Angry Men," the film's scenes of bizarre monotone - the entire film is only one scene, you can create the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 This one allows all the viewers wait senselessly spotting a half-hour scene, that is, a jury lounge.
Sidney art expression in his magic to the shortage of 40 bungalow house showed intriguing stories: a slum in the boy grew up in the father, and was charged with the murder weapon with onlookers and laaikus in court. As the jury to 12 cases and case discussion before a jury room, and always through discussion result, can officially final.
The wrath of the rhythm of han very clever arrangement. Want to know, the movie a half hour is only one room, let the scene audience sit, unsegmented is no good, but if there are obvious segmentation and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let the audience partial away. So the two segmentation adopted: one kind is the actor's body activity, another kind is the case of the thinking activity. Thinking activity is refers to the jury members to the case of thinking, reasoning process, this process is blocked, case analysis to certain place would be stuck, all people have no idea. Now take some time to wait for a new breakthrough in the case of a figure head, but it needs jumped out. So this time is inserted some actors body activity,
Most importantly characters have their own personality, every actor played their taste. But more is in the first vote only objection by the engineer, oneself also not clear for boys, it grievances elution is proposed. The possibility will be wronged suspect, So every role not only has his own personality, and their heart is contradictory. In the process of the film roles were most repeatedly thinking of his position, the ideological struggle to myself, until finally know exactly how should exercise his right of divine.
Twelve Angry Men" is the heyday of Henry Fonda's masterpiece, but also the cornerstone of special note Nily America. Public actors excellent performance,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film an accurate grasp of the rhythm to make the film in the history of film has become the classic unbeaten.
There is such a poster saying: Life is in their hands, Death is on their minds.
Video does not reveal a certain result, so from beginning to end, the court extremely rarely the lens.
Even if all of the people viewing the debate from the outset about their outcome, films can not lose any of the charm of a second, a simple layout, the 12 indivials to express their ideas and then showing life gestos.
12 Angry Men is actually a cool and calm manner, a few voices of two people are always rude discourse high, but more people will face up to a calm, clear eyes and step by step presentation, everyone's ideas are self-contained, even if the their relative impact is particularly severe after the friction, but eventually someone will apologize, it was also understanding.
As opposed to the idea of two populations is not unusual content, in fact, such dispute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different arguments they must be on behalf of justice, and to give a child the fate of an equal treatment.
The majority of controversy in the process of the subject, does not justify the high voice is a clear attitude, opinionated people who are very valuable but also very stubborn.
How many people are willing to insist on a person who never met before, even if the matter of the person's life and death, and they have to bear of being accused of grandstanding, flaunt an alternative such as the status of notoriety.
How many people will not be the curse of the majority voice Ershi confidence fade, then quickly lowered the banner for an unknown person to follow suit.
Correct or not is not the key, the key lies in lack of effort, so I can see from the film's view is that the expression of 12 indivials equal opportunities, from start to finish uphold the integrity of their right to express something of the challenge is the brave the language of those.
Language at this moment is believed to be more capable than a human hand, foot and makes a separate thing, and Earned dripping language environment, film script is the perfect hero.
Finally, always trust each other two were initially despised by others shook hands with the men in a friendly manner, thereby to know, if we can hear different voices, please be patient to listen to and focus on the exchange, regardless of what the thing itself, would be a pleasure to .
⑧ 求一份《十二怒漢》的影評,1500——2000字
憤怒中的公平與正義
———《十二怒漢》觀後感
東北師范大學03社會學 WSJ
內容提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十二怒漢》是一部男人的電影,但是由於它的魅力,依然讓包括我的很多女同學津津有味地看了兩個小時。對它的解讀,可以是從政治學,社會學,哲學,也可以是從倫理學的角度。本文就是試圖從倫理學的角度關於它的正義的方面來解讀它。
關鍵詞:羅爾斯 公平 正義 《十二怒漢》
(一) 何謂正義?
「如果我們承認倫理學是一種思想,就必須承認它與政治或宗教等意識形態的思維方式有所不同。倫理學不承認任何一種觀點的權威地位,它不打算偏袒,它不為"某 些人或多數人"(some or majority)著想,而是為"所有人或每個人"(all or every)著想。這條原則把思想與意識形態區分開來。因此,倫理學將以所有人或每個人所追求的價值作為無疑的前提,去說出如何獲得這些價值的真理。」————趙汀陽:《不含規范的倫理學》
對於正義的追尋,是人類永恆的追求。人類在各個領域里都留下了探索的腳步。但是各個學科的價值旨趣不同,關於正義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也在追求正義,但是這與倫理學的正義不一樣,就象趙所說,它為「所有人或每個人(all or every)著想」,我想這是與其他學科的最大不同之處。
就倫理學內部而言,關於正義也有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探 討正義觀念,嚴格地講只能限於西方的制度文明,因此要說變化,也只能說正義觀念在西方的演變。基督教文明下的西方正義觀念因為以人為本位, 就註定了這種觀念將隨著人類社會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不斷變化。在古希臘、古羅馬,人們認為把人分為奴隸和自由民是正義的,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樣劃分人群的方 式逐漸被人類拋棄,被認為是不正義的;中世紀處死異端被認為正義,而後經過文藝復興,又被拋棄,被認為不正義。直到上個世紀,歐洲列強對其他小國的無端侵 略還沒有被認為不正義,美國蓄奴也還得到大量基督教信徒的認可,本世紀初,美國的婦女都還沒有選舉權。直到今天,西方世界依然存在著不少非正義觀念等待解決。而且有大量觀念在原來的生活方式中被認為是正義的,現在也開始受到懷疑(如人類以動物為食物就開始遭到質疑,以至於許多西方人提出動物的權利,可是這在佛教中根本就不成其為問題),原來被認為是不正義的,現在卻開始得到寬容和尊重(如同性戀問題),從這樣的演變中,實際上我們能夠看到的一個脈絡就是所 有的變化都貫穿著一個主線——尊重人的權利,甚至這種尊重將延續到動物、植物以及不會說話的大自然。
正如上文所說,正義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古典倫理學家,近代以及現代的倫理學家都對它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本文的所說的正義,主要是指羅爾斯的正義觀。
相對於古代社會和中世紀,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徵是多元化。人與人之間,不僅宗教觀念互不相同,道德和哲學觀念大相徑庭, 追求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也各異其趣。非但如此,觀念與觀念之間,還常常互不相容,甚至勢不兩立。然而,這些人生觀價值觀不同甚至對立的人們,必須生活在同 一個社會,接受同一個政府的統治。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在有關社會制度和行為規范的基本原則上,我們究竟有沒有相互重疊的共識?如果有,它們是什麼?
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就想回答這些問題。他觀察到,在現代社會里,任何一個關於人的本質或人生價值的全面性理論,不管它是宗教的、道德的,還是哲學的,都不大可能獲得社會所有成員的一致支持。因此,現代社會的正義觀念,不能像古典理論家那樣,以一套特殊的人生觀價值觀作為預設前提。這樣一種盡可能不預設人生目的和價值觀的正義理論,以什麼為基礎呢?羅爾斯說,公平。公平是正義的基礎,正義不外乎公平。
那麼,什麼才是公平呢?羅爾斯說,理性的個人,在擺脫自身種種偏見之後,大家一致同意的社會契約,就是公平。公平就是沒有偏見。那麼,什麼才算是「擺脫自身種種偏見」呢?這個要命的問題,是羅爾斯正義理論的第一個關鍵點。他必須給出一個清晰而嚴密的定義,才能依據它推導出他的一整套理論。
2006-5-22 22:06 回復
wsj2725
1位粉絲
2樓
羅爾斯的回答絕了:「無知才能公平」。沒有偏見就是無知,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人。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屬於哪個階層,不知道自己的天賦和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追求什麼的時候,他的決策就是毫無偏見的。當所有的人都在這樣一重「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背後作決策時,他們所一致公認的社會契約,就是正義的。這樣一種人人都無知,因而人人都無偏見的狀態,羅爾斯管它叫「原初境況 (original position)」。羅爾斯的看法是,我們人類有通感,可以通過自我反思,擺脫一切偏見,達到像未投生靈魂那樣思考的境地。
最後羅把他的正義原則闡釋如下:第一原則:每個人都擁有享受彼此相容的最大限度自由的平等權利;第二原則:社會經濟不平等應當(a)盡可能地有利於從中得益最少的人,(b)權力和地位在機會均等基礎上對每個人開放。在這兩大原則中,平等自由原則優先於其他原則:除為了更好實現自由以外,不能因其他緣故(如經濟理由)而限制自由。在第二原則內,機會公平開放原則又具有優先性。
在我看來,羅爾斯的正義觀在某種意義上是對西方幾大倫理原則的超越,他秉承了西方的以人為本的傳統,尊重人的權利,特別是對少數人,使弱勢群體的權利得到實現。對每一個人,不管是公平還是自由,都盡可能得到兼顧。
(二)《十二怒漢》中所體現出的正義
在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中,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平等的。因此這里的平等只是一種機會上的平等,而不是結果上的平等。對於那位年僅18歲的少年來說,他能否得到一個公正的審判將決定他的命運,但是個體的人在國家政權面前永遠是弱者,在一個沒有正義公平的國度里,清白善良的人完全可以被無辜地判罪,象美國這樣一個有無數人追求正義的歷史上,依然可能存在著許多不正義的判決。於是人們把希望寄託在陪審團制度上。然而這是否能實現人們所期待的公平與正義呢?影片給我們一個疑問,只是在我看來,即使看完電影後,我依然沒有解開這個疑團。
公平首先要體現在機會公平上,那個男孩審判時按西方的法律應該有被指定的律師,如果他沒有錢請律師的話。但是這不是我所討論的范圍之內。我們只是關心那一個陪審團。毫無疑問,當程序進行到這一步的時候,男孩的命運就系於這使十二個人了,因為所有的證據都證明男孩有罪。而這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十二個人,以前素不相識,他們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法律素養。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從事不同的職業,有自身更關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經驗,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更有不同的社會地位。
根據法律,他們只要一致表決通過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他們按號入座,開始舉手錶決:11票有罪對1票無罪,結果有一人異議,這意味著必須討論下去、給出懷疑無罪的理由。8號是持懷疑態度的那個人。他不知道那男孩是否真的有罪,只是他不確定那些證據的可靠性。他們開始辯論,隨著辯論深入,控方證據的混亂和矛盾之處不斷揭示出來。在辯論過程中間經歷了六次表決,表決方式有寫紙條、舉手、口頭表示,其結果分別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來越少,最後頑固堅持被告有罪的陪審員終於放棄立場。被告終於被宣判無罪。
在整個電影人物中,相信大家對那個8號的印象是最深刻的。8號的最開始的懷疑,才使案件有了討論的可能。在那個8號心裡,一定對公平和正義有著自己的理解。我認為他有兩個角色,一個是男孩的辯護律師,一個是中立的法官。因為另一方的力量太強大了,在開始的時候,他不得不一人分飾兩個角色(盡管在我們看來是矛盾的)。他認為那個男孩應該有別人為他辯護的權利,所以他是律師。另一方面,他還要站在中立的立場上來判斷。因為情感不能代替法律。但是後來隨著討論的深入,這兩個角色已經有更多的人來承擔,案情開始有一點明朗。
當由一部分人來決定另一部分的人的時候,這件事本身就具有嚴肅性,更何況還有法律的嚴肅性。但是從一開始,我們看不出有什麼嚴肅的。他們只是把它當成了一種他們不得不履行的一個程序。他們中有人惦記著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球賽,有人在發呆,在想自己的事情。爭論的開始,也是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職責的開始。一位陪審員終於道出了自己對此的心聲:「我們的責任重大,我們擁有偉大的民主。我們被認可和信任為真正無辜的人洗脫嫌疑。我們擁有權力。這是我們強大的原因」。他們最後用犧牲自己那點自由換得了那個年輕人的人身自由。
在這里不得不說到一個詞:偏見。偏見是一個人對事情的的歪曲認識,它來源於印象的刻板化。在電影中,我們也能看到偏見。有陪審員認為男孩來自平民窟,彷彿天生就有不好的基因。這時判斷已經不是基於事實,而是一種印象,是針對人做出的判斷。羅爾斯希望人們能回到毫無偏見的狀態,事實上這不可能,就象人們很難做到絕對的客觀一樣。但是人們在交流中依然可以盡可能地以偏見來判斷。就象在電影中,一個也是出身貧民窟的人當即對那個人的偏見做出了反擊。
理性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理性也是萬萬不能的。社會學總是在爭論,人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抑或是情景的。我認為理性在倫理中也應該有它的位置。但是理性本身不是目的,它是實現倫理目的的手段。情感和偏見都不能代替理性的邏輯的推理和判斷,因為倫理學最終要實現的是公平和正義。如果說推動結果的改變僅僅是8號的堅持,是不全面的。他讓那些人開始認清自己的職責,對使命的尊重,他是所有人中最理性的。但是最終是大家一起努力才使結果發生了改變的。只是其他人的態度的改變並不一定是處於一種理性,更多的是一種情景的,其次是情感的(既有憤怒,也有同情等等其他復雜的情感)。這彷彿是民主的一個悖論。
一個正義的社會,必定是一個盡可能使社會中處於最不利地位的人多得好處較少受損的社會,此即照顧弱者原則。法律給了人這樣的平台,而倫理中的正義卻給人提供了方向和價值。我們不知道事實上的真相以及最後那位男孩的最終結局,但是至少在電影中,他得到了他應有的公平和正義,而那十二個陪審員也對自己的職責和關於公平和正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⑨ 十二怒漢劇情解析
劇情解析:
法庭上,對一個被指控殺害父親的十八歲男孩的宣判正在進行,而最後的審判還需要考慮此次由十二個人組成的陪審團的意見。
這十二個人各有自己的職業與生活,他們當中有巧舌如簧的廣告商、仗義執言的建築師、正義勇敢的上班族、歧視平民的新貴族、追求真相的的鍾表匠、精明冷靜的銀行家、只趕時間的推銷員。
每個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說話的方式,但是除了亨利·方達扮演的建築師之外,其餘的人都對這個案子不屑一顧,在還未進行討論之前就早早認定男孩就是殺人兇手。
一切的證據都顯示男孩是有罪的,大家覺得似乎毫無討論的必要。但第一次的表決結果是11對1認為男孩有罪,按照法律程序,必須是一致的意見、也就是12對0的表決結果才會被法庭所採納。
首先站出來贊成無罪的是8號,由於8號的堅持,也隨著對三個關鍵證據的科學推測,贊成無罪的氛圍開始在其他十一個陪審員之間擴散。
對男孩是否有罪的表決也開始出現戲劇性的改變:11對1、9對3、8對4、6對6、3對9、1對11。
最後,通過了各種不同人生觀的沖突,各種思維方式的較量,所有的陪審團員都負責任地投出了自己神聖的一票。終於,12個陪審員都達成了一致意見:無罪!
影片介紹:
《十二怒漢》(12 Angry Men)是由米高梅公司製作的一部黑白電影,由西德尼·呂美特執導,瑞吉諾·羅斯(Reginald Rose)編劇,亨利·方達、李·科布、馬丁·鮑爾薩姆等人主演。
該片於1957年4月10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一個在貧民窟中長大的男孩被指控謀殺生父,案件的旁觀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鐵證如山,而擔任此案陪審團的12個人要於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里討論案情,而討論結果必須要一致通過才能正式結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