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傳電影英語簡介
『壹』 介紹幾部奧黛麗赫本的經典電影
1、《窈窕淑女》(My Fair Lady)是華納兄弟影業於1964年出品的歌舞片,由喬治·庫克執導,奧黛麗·赫本、雷克斯·哈里森、傑瑞米·布雷特等主演。
2、《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是1953年由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的浪漫愛情片,故事講述了一位歐洲某公國的公主與一個美國記者之間在義大利羅馬一天之內發生的浪漫故事。
3、《蒂凡尼的早餐》是由布萊克·愛德華茲執導,奧黛麗·赫本、喬治·佩帕德、帕德里夏·妮爾、巴迪·艾布森、馬丁·鮑爾薩姆等主演喜劇片。該片於1961年10月5日在美國上映。
4、《修女傳》是由弗雷德·金尼曼執導,奧黛麗·赫本,彼得·芬奇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59年6月18日在美國上映。
5、《盲女驚魂記》是由特倫斯·楊導演,由奧黛麗·赫本、艾倫·阿金等主演的美國劇情驚悚犯罪片,於1967年上映。
拓展資料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英國電影、舞台劇女演員。
1948年,赫本在一部時長僅39分鍾的荷蘭風光紀錄片《荷蘭七課》中出鏡,開始電影生涯。
1953年,她在影片《羅馬假日》中第一次出演女主角,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同年,她因在舞台劇《美人魚》中的表演,獲得托尼獎的最佳女主角。
1961年,她主演了電影《蒂凡尼的早餐》。1964年,她主演了歌舞片《窈窕淑女》。1989年,息影多年的奧黛麗客串出演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
晚年時,奧黛麗·赫本投身慈善事業,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的代表人物,為第三世界婦女與孩童爭取權益。1992年被授予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93年獲奧斯卡人道主義獎。1993年1月20日,奧黛麗·赫本因患癌,病逝於瑞士,享年63歲。
赫本一生中共獲得五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三位。2002年5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其紐約總部為一尊7英尺高的青銅雕像揭幕,雕像名字為奧黛麗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赫本為聯合國所做的貢獻。
『貳』 尋求 奧黛麗赫本 的簡介 要英文的
姓名:奧黛麗 赫本
出生:1929年5月4日
忌日:1993年1月20日,因乳腺癌病逝於瑞士
家庭:父親是一名富裕的英國銀行家,母親是一名荷蘭女男爵
身高:五呎七吋 (170公分)
體重:110磅 (50公斤)
三圍:32-20-35
奧黛麗·赫本1929年5月4日生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父親是一位銀行家,母親是苛蘭的男爵夫人,當奧黛麗還是孩子時他們便離婚了。奧黛麗曾在倫敦的女子私立學校學習,但後來便與母親回到臘輪了荷蘭。這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納粹軍隊的配鏈佔領的日子裡,奧黛麗患上了憂鬱症和營養不良,奧黛麗那瘦削的身材便來源於此。戰後,奧黛麗到英國學習了芭蕾,並成為一名模特。此後她又成為一名演員,並來到百老匯演出。她在舞台劇上小有成就,於是好萊塢的製片人邀請她拍電影,她的第一部電影就是著名的《羅馬假日》。在這部經典的電影里,奧黛麗扮演了美麗頑皮的安妮公主,這位在國事活動中開小差的公主,迷倒了世界各地的影迷,她在影片中俏麗的短發,風麾世界。她的表演如此出色,與她合作的大明星格里高利.派克在影片未公映前就預見到了她一定會成功。果然奧黛麗第一次拍片就拿了奧斯卡金像獎。從此奧黛麗成了五六十年代最走紅的大明星。她主演的喜劇片輕松幽默,她的銀幕形象美麗動人,深受觀眾喜愛。《蒂凡尼的早餐》、《窈窕淑女》、《龍鳳配》(莎布琳娜)等都是電影史上經久不衰的著名影片。晚年的奧黛麗積極參加人道主義活動,她曾是聯合國派往非洲慰問災民的親善大使。
1989年她拍攝了她的最後一部電影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直到永遠》,在片中她是下到凡間點化凡人的天使。
1993年一直受癌症折磨的奧黛麗離開了人間,這位被認為是女人與孩子的混合體的美麗女性始終是人們心中完美的明星,她的31部影片幾乎都是經培局孫典之作,部部令人難忘。
奧黛麗·赫本生前作品:(好萊塢部分)
1953《羅馬假日》(RomanHoliday)
1954《龍鳳配》(Sabrina)
1956《戰爭與和平》(WarandPeace)
1957《甜妞兒》(FunnyFace)
《黃昏之戀》(LoveintheAfternoon)
《綠廈》(GreenMansions)
1959《修女傳》(TheNun`sStory)
1960《恩怨情天》(TheUnforgiven)
1961《第凡內早餐》(BreakfastatTiffany`s)
1962《孩子們的時刻》(TheChildren`sHour)
1963《謎中謎》(Charade)
1964《巴黎假期》(ParisWhenItSiaales)
《窈窕淑女》(MyFairLady)
1966《偷龍轉鳳》(HowtoStealaMillion)
1967《麗人行》(TwofortheRoad)
《等到天黑》(WaitUntilDark)
1976《羅賓與瑪麗安》(RobinandMarian)
1979《血統》(Bloodine)
1981《鬨堂大笑》(TheyAllLaughed)
1989《直到永遠》(Always)
『叄』 想看修女傳1959年上映的由奧黛麗·赫本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P-jCw1OzAeol8tqpLiOJ7Q
提取碼:dqad
《修女傳TheNun'sStory(1959)》
導演:弗雷德·金尼曼
編劇:RobertAnderson
主演:奧黛麗·赫本、彼得·芬奇、伊迪斯·伊萬斯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1959-06-18
片長:149分鍾
又名:艷尼傳
《修女傳》由四度奪得奧斯卡金拆昌像獎的導演弗雷德·金尼曼執導,是奧黛莉·赫本的代表作之一,曾榮膺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八項提名。
女主角嘉顫租比雅(奧黛麗·赫本AudreyHepburn飾)投身修道院,學習教會的戒律變成璐克修女。其後被送茄御兆到醫學院學習當護士,畢業後派到非洲的比屬剛果服務。在那兒她認識了無神論的醫生福圖納提,引起了她對宗教信仰的質疑。
不久璐克生病,病後被送回比利時,當時正值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醫院旁炮聲隆隆,修女們卻不顧個人安危繼續工作。比利時淪陷後,璐克參加了敵後工作,愛心使她無法保持修道者的沉默和自製。當她聽到父親被殺害的消息時,撤去了她修女的誓願,請求還俗退出了修道院。
『肆』 特蕾莎修女的英文簡介
Mother Teresa: A Biography
特蕾莎修女傳
In this new biography, students will follow Agnes Gonxha Bojaxhiu from her humble Albanian birth to worldwide celebrity as Mother Teresa. The nun who attended to the dying and diseased in Calcutta, India, and established her Missionaries of Charity around the world is revealed to have a singular determination from a young age. As a woman in the patriarchal Catholic system, she had to prove to the hierarchy, even the Vatican, that she was capable of handling each project she proposed. Her vision to live and work among the "poorest of the poor" as one of them led to the founding of a new order that tended to society's outcasts. The narrative chronicles the expansion and success of the order and the eventual attention that was showered on her efforts. This increasing attention led to scrutiny and criticism of ideology, methods of care, and financing. Why did she reject better medical equipment for her patients yet receive the latest treatment and best care when she herself was ailing? Why did she take money from and try to help Charles Keating, a major player in the savings and loan scandal of the 1980s? The accusation of hypocrisy, among others, are discussed as is her controversial beatification. Readers will be challenged to consider for themselves whether Mother Teresa deserves to be sainted. Mother Teresa is characterized as being ordinary and her life as mundane. The biography suggests that she transcended her ordinariness with a singular belief that she was called to life's work. When this work brought fame, which she never sought, she used it to further her causes. In a global age, celebrity worship allowed her to work the system. She became an icon of service and selflessness, but her human flaws remained behind the saintliness.
「懷大愛心,做小事情」 --《特蕾莎傳》
她創建的組織有四億多的資產,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都樂意捐款給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員,還有數不清的追隨者和義務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個國家;她認識眾多的總統、國王、傳媒巨頭和企業巨子,並受到他們的仰慕和愛戴……可是,她住的地方,唯一的電器是一部電話;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洗換;她只穿涼鞋沒有襪子……她把一切都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臨終者;她從12歲起,直到87歲去世,從來不為自己、而只為受苦受難的人活著……在這個世界上,古往今來有不少富豪,對窮苦人慷慨解囊,有不少慈善家,開辦了不少孤兒院養老院……然而,她不是富豪,因為她沒有留給自己一分錢,甚至她不去掙錢,不去募款;她也不是一般的慈善家,因為她的目的,不是僅僅為窮人和鰥寡孤獨者提供衣食住處,不是僅僅為病人和遭災遭難者提供醫療服務,而是要在這一切之中,這一切之外,給這些人帶去愛心,讓他們感到自己有尊嚴、感到自己被人愛!為此,她願意向這些人下跪;她立志要服侍窮人,所以先變成了窮人;她放棄了安適的修女和教師生活,穿上窮人的衣服,一頭扎進貧民窟、難民營和各種各樣的傳染病人之中,五十年如一日;她的追隨者們為了讓服侍的對象覺得有尊嚴,也仿效她的榜樣,過著窮人的生活,以便成為窮人的朋友。這種遠遠超過一般慈善事業的宗旨,體現在她的這句話中:"除了貧窮和飢餓,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是孤獨和冷漠……孤獨也是一種飢餓,是期待溫暖愛心的飢餓。"所以,她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是"懷大愛心,做小事情"。她,就是被稱為"貧民窟的聖人"的特蕾莎(亦譯德肋撒或特雷莎修女)。她也被世人親切地稱為"特蕾莎嬤嬤"。1979年,諾貝爾委員會從包括促成埃以和談的美國總統卡特在內的56位候選人中,選出了她,把諾貝爾和平獎這項殊榮授予了這位除了愛一無所有的修女。授獎公報說:"她的事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天賦價值。那些最孤獨的人、處境最悲慘的人,得到了她真誠的關懷和照料。這種情操發自她對人的尊重,完全沒有居高施捨的姿態。"公報還說:"她個人成功地彌合了富國與窮國之間的鴻溝,她以尊重人類尊嚴的觀念在兩者之間建設了一座橋梁。"
她的答辭是:"這項榮譽,我個人不配領受,今天,我來接受這項獎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所以,把這筆巨額獎金全部用來為窮人和受苦受難的人們辦事,這對她來說是最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一向克己的她還向諾貝爾委員會請求取消照例要舉行的授獎宴會。諾貝爾委員會當然答應了這一請求,並且把省下來的7100美元贈予了她領導的仁愛修會。與此同時,瑞典全國掀起了向仁愛會捐款的熱潮。自此以後,她的事業得到了全世界越來越多的支持。
從"印度偉大女兒獎"到美國總統自由勛章,從卡內基獎到史懷澤獎,全世界至少有八十多個國家的元首、首腦、政府和各大領域的機構以及各個方面的國際組織,都向她頒發過崇高的榮譽和獎項。她的態度從以下兩例可見一斑:1964年,羅馬教皇贈給她一輛白色林肯牌轎車,她將車作為抽彩義賣獎品,用所得款項建了一座麻風病醫院;1992年,美國哥倫布騎士團將"喜樂與希望"獎牌授予她,獲獎後她立即打聽在哪裡可以出售獎牌,以便將出售所得和獎金一起交給修女會,和於救助窮人的事業。
特蕾莎1910年生於南斯拉夫境內的一個阿爾巴尼亞族農家,本名阿格尼絲。她的家鄉位於現在脫離南聯盟獨立的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那一帶至今還為貧窮、混亂和民族矛盾所困擾,她小小年紀就開始思索人生,12歲時感悟到自己的天職是幫助窮人,這決定了她被稱為"活聖人"的一生。17歲時,她發了初願,到愛爾蘭的勞萊德修女院學習,隨後到印度大吉嶺受訓,27歲時發終身願成為修女。結業後在加爾各答修會辦的聖馬利亞女校教授地理和歷史。加爾各答的貧民窟又多又臟,在世界大城市中是出了名的,以至被印度總理尼赫魯稱為"惡夢之城",特蕾莎所住的修院就位於其中最貧窮最骯臟的地區。在這位在女子學校和修院高牆內過著優雅的歐式生活的歐洲女子看來,周圍那個凄慘破敗、可怕骯臟的環境,那些瘦骨嶙峋、皮膚黝黑、衣不蔽體、臭氣薰人的乞丐、孤兒、老弱、病人和窮漢,不但是不應逃避的,而且是不能漠視的;不但是不能漠視的,而且是必須幫助的;不但是必須幫助的,而且是值得去愛的!於是,出於對受苦受難者的愛,出於幫助他們的願望,她退出了勞萊德修會,成立了一個專門無償地服侍受苦人的修會,即"仁愛傳教會"。她身無分文,只有兩名志同道合的修女作幫手,先是到一個美國醫護修女會學習醫療護理,然後向加爾各答市政府申請到一間舊神廟中的兩個房間,收治被遺棄的危重病人,給予細心的護理,讓孤苦的瀕死者在修女們的愛撫中得到臨終的關懷,最後還按死者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辦理後事。這是仁愛傳教會創辦的第一個機構,被稱為"純潔之心"。隨後,她又設立了一所露天學校,收容失學兒童和流浪孤兒,一面給予教育,一面為他們尋找願意收養的人家。不久之後,她又開始關注麻風病人的境況,這種已可治癒的疾病被人們視為瘟疫,致使病人被周圍的人遺棄,心靈的痛遠勝於身體的病痛。
特蕾莎為此開辦了許多麻風病人收容診療中心,多年後竟使孟加拉大城市吉大港的麻風病漢愈率達到了百分之百。當艾滋病開始被人們視為新瘟疫,一般人對病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時候,特蕾莎又奔走於歐美各國,設立了多家艾滋病患者收容所,在醫生治療的同時,她和她的修女們則給予護理。在所有這些事情中,特蕾莎不僅僅表現了罕見的組織才能,更重要的是表現了本真的愛心。她細心地從腐爛的傷口撿出蛆蟲、親切的撫摸麻風病人的殘肢……所有這些深深地感動了全世界的人們。靠著這種愛心,也僅僅靠著這種愛心,她贏得了成千上萬的追隨者,在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建立了近千個類似的機構,把食物、衣服、住房、葯品、醫護、教育……送到了千百萬窮人、孤兒、災民、病人和被遺棄者的身邊,使他們感到有人在愛著他們。在這些事情中,特蕾莎和她的追隨者的愛心已達到自我犧牲的程度,否則我們就不會看到,越是人們的自私自愛之心阻擋人們前往的地方,他們越是要去:大城市裡的貧民窟,荒涼貧瘠的高寒山區,飢荒和瘟設流行的窮國,隨時有生命危險的震區和戰區……為了這些,有時她甚至得冒險犯難去克服一些政治上的障礙,例如,為了幫助海灣戰後的伊拉克人民,她曾同一位神父兩位修女前往巴格達;為了到切爾諾貝利核污染地區幫助受害者,她曾到當時禁止宗教團體辦慈善事業的蘇聯去提出建立工作站的願望,並終於在兩年後得到批准……特蕾莎也曾經上法庭打官司。1984年,她同一個名叫"贊助特蕾莎修女基金會"的組織對簿公堂,目的是要向全世界宣告:她反對任何人以她的名義募捐籌款;她希望人們不要關注她而只關注她要去幫助的那些人。確實,她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慈善事業及其資產,都來自她個人的奉獻和人們自願捐獻。她要求手下的人只為受苦的人們服務,絕不要操心金錢的問題,因為,要讓人感到被愛,需要的只是充滿愛心的行動,其餘的事聽憑上主的安排。她經常對手下的人說:"你們不必注重成果數字。凡是有益於窮人和被棄者們的愛的行動,不管怎樣微小,在耶穌看來都是重要的。"1969年,被這種精神感動的人們成立了"特蕾莎嬤嬤合作者國際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workers of Mother Teresa),現有會員數十萬人。這個組織不要求會員繳會費,也不籌集資金,只是通過"祈禱、克己和為窮苦人服務"來支持仁愛傳教會的工作,被稱為"世界上最無組織的組織"。
特蕾莎從少年立志到彌留之際,幾十年如一日奔波操勞,身患重病時依然毫不停歇,只是為了世界上最底層、最悲慘的窮苦人們。所以,在另一位以慈愛之心感動千百萬人的婦女,英國王妃黛安娜的葬禮正吸引世人目光的時候,特蕾莎去世的噩耗傳來,引起了全世界更大的震動:在印度,成千上萬的普通上冒著傾盆大雨走上街頭,悼念他們敬愛的"特蕾莎嬤嬤",政府宣布為她舉行國葬,全國哀悼兩天,總統為此宣布取消官方活動,總理親往加爾各答敬獻花圈、發表弔唁演說;從新加坡到英國,從紐西蘭到美國,各國元首和政府首腦紛紛發表講話,為這位"仁慈天使"的逝世感到悲痛;聯合國都教科文組織專門發表聲明向她致敬,羅馬教廷專門舉行彌撒為她追思;菲律賓紅衣主教梅辛稱她為"代表和平、代表犧牲、代表歡樂"的象徵,甚至印度最大的清真寺的伊斯蘭教長布哈里也說,她是一位"永生的偉大的聖人"!
『伍』 奧黛麗.赫本簡介_奧黛麗赫本英文簡介_懷念永遠的奧黛麗赫本 簡介
姓名:奧黛麗·赫本
英文名:Audrey Hepburn
原名:艾達.凱瑟琳.凡.荷音斯塔.赫本勒斯頓(Edda Kathleen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
籍羨並稿貫:比利時
出生地:布魯塞爾
性別:女
生日:1929年5月4日
星座:金牛座
發色: 棕色
身高:五呎七吋 (170公分)
體重:110磅 (50公斤)
愛好:芭蕾
最喜愛的顏色:白色
最難忘的景色:瑞蔽首士的白雪
最難忘的事情:獲得奧斯卡獎
家庭情況:父親是一名富裕的英國銀行家,母親是一名荷蘭女男爵。有二個同母異父的哥哥:大哥亞歷山大(Alexander)和二哥伊恩(Ian),分別大她八歲和四歲。
代表作:
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1953
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1956
修女傳(The Nun's Story)1959
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64
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
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生於1929年5月4日奧黛麗.赫本簡介,死於1993年1月20日。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的血統是比利時人奧黛麗.赫本簡介,是50~60年代好萊塢著名舞台劇與電影演員。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晚年曾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 特使。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1929年5月4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本名奧黛麗·凱薩琳·赫本-魯斯頓 (Edd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
身為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奧黛麗兄孝·赫本 (Audrey Hepburn) 以高雅的氣質與有品位的穿著而著稱。生前主演的多部電影如《羅馬假日》、《蒂凡尼早餐》和《窈窕淑女》等至今仍為多數人眼中的經典巨作。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也是著名法國品牌紀梵希(GIVENCHY) 的繆斯。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式的優雅傳遞至今,仍然是時尚圈最懷念的優雅典範,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也是最多當今明星爭相模仿的偶像明星。
高貴、優雅與禮儀……
就是這么一個不可替代的人,她的不朽,是一個嶄新的典範,創造了一個新時代的經典。<...
查看全文
『陸』 奧黛麗·赫本的電影及主要內容
Roman Holiday (1953) 羅馬假日
【劇情簡介】
奧黛麗.赫本一名驚人的處女作,不但當選金像獎影後,並且以其清秀典雅氣質在五十年代掀起了「赫本熱」,不少女孩模仿其發型服裝。就影片的娛樂效果和藝術價值而言,本片也是叫好叫座的經典作。劇情描述英國公主到古都羅馬訪問,對繁文褥節視為苦事,晚上偷溜到市區欣賞夜色,巧遇善心的美國記者,兩人把臂同游,暗生情愫。但英官訪問團發現公主失蹤,都捏一把冷汗。最後公主為了本身的職責而忍痛犧牲愛情,令人黯然神傷。導演威廉.懷勒以羅馬的名勝風光生動地溶入劇情之中,英俊瀟灑的格利高里.派克亦與奧黛麗赫本十分登對,將一部浪漫愛情喜劇拍得十分溫馨悅目。
Sabrina (1954) 龍鳳配
【詳細劇情】
薩布麗娜是長島富有的拉臘比庄園司機的女兒,從小在這里長大。雖已成年,可她缺乏社交經驗,充滿了幻想,不諳世事,對主人家的的漂亮小夥子戴維產生了戀情。父親將薩布麗娜送往巴黎學習烹飪,臨行前,她深感愛情無望,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沒想到卻被戴維的哥哥萊納斯救起。和風流倜儻的戴維不同,萊納斯是個敬業的商人。
在巴黎學習期間,薩布麗娜漸漸變得成熟,成了一位漂亮干練的獨立女性。在長島,萊納斯和父母正極力撮合戴維與一家公司老闆帕特里克.泰森的女兒的婚事,因為兩家產業合並有利可圖。不久他們宣布訂婚。薩布麗娜從巴黎返回長島,這時的她充滿自信,魅力四射,戴維幾乎沒有認出她。在舞會上,她和戴維跳了舞,戴維立刻愛上了她,邀請她到網球場會面飲酒。為了阻止戴維做出不利家族的事,大哥萊納斯提出以高價收買薩布麗娜,遭到斷然回絕。於是,萊納斯給意外受傷住院的弟弟服了鎮定劑,然後佯稱要薩布麗娜和他一起觀看產業,以斬斷他們的情緣。可未曾料到的是,這次行動卻使一向不露聲色的萊納斯墮入情網,他深深為薩布麗娜的魅力所折服,向她表白了愛情。大感意外的薩布麗娜長久的沉默著。
War and Peace (1956) 戰爭與和平
【劇情簡介】
根據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名著改編拍攝的美國版,論藝術成就雖不及蘇聯版,但燦燦巨星和好萊塢式敘事手法則更能讓本地觀眾接受這部通俗劇化的208分鍾長片。氣質高雅的奧黛麗.赫本飾演娜塔莎和文質彬彬的亨利.方達飾演皮埃爾都是不錯的選擇,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成為劇情的焦點。但其他有如八國聯軍的演員組合卻難以忠實地重現拿破崙揮軍進攻俄國時的大時代動盪故事,導演金.維多顯然大幅度簡化了原著的情節和內涵,但戰爭大場面還是拍得相當認真可觀。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 黃昏之戀
【劇情簡介】
柴弗西先生是巴黎名偵探,受託偵查的婚外情不計其數,愛女艾蓮卻視這些為愛情的象怔,對偷情者的下場不勝唏噓,並期望自已也能有轟轟烈烈的愛情。其中以美國單身富豪法蘭肯,在世界各地的緋聞最令她動容。在受害人X先生持槍報仇之際,艾蓮再也無法袖手旁觀,設法替代X夫人與法蘭肯約會,使X先生安然離開不再疑心。只是他仍是個"愛了就跑,為愛而活"的情場浪子;排斥真愛,言明只玩情場游戲。
艾蓮借著從父親檔案中得知的情場種種,對他誑言自已的浪盪生活,以掩飾自已的真情。然而法蘭肯卻對艾蓮日久生情,反而為情所困。只有委託偵探查訪芳蹤;未料竟找上柴弗西,老爸才知女兒行徑,求法蘭肯放過痴情女,法蘭肯悵然離開。兩人月台送別時,仍裝成一切將如過眼雲煙,並無情可戀狀。只是火車飛逝的一霎,艾蓮真情流露。情場浪子終於……
The Nun's Story (1959) 修女傳
【劇情簡介】
奧黛麗.赫本主演電影中比較嚴肅的一部,對修女生涯的學習過程和修女對宗教信仰的內心矛盾都有深刻的描述。女主角嘉比兒投身修道院,學習教會的戒律變成璐克修女。其後被送到醫學院學習當護士,畢業後派到非洲的比屬剛果服務。在那兒她認識了無神論的醫生福圖納提,引起了她對宗教信仰的質疑。不久璐克生病,病後被送回比利時,當時正值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醫院旁炮聲隆隆,修女們卻不顧個人安危繼續工作。比利時淪陷後,璐克參加了敵後工作,愛心使她無法保持修道者的沉默和自製。當她聽到父親被殺害的消息時,決定請求還俗。
The Unforgiven (1960) 恩怨情天
【劇情簡介】
1850德州牧場扎克立家族來了一位流浪漢稱扎克立家女兒是印第安凱歐族孤兒,引起凱歐族來此要人,整個問題是因為上一代白人與印第安相互尋仇,白人抱走印第安嬰兒回家撫養,而該流浪客的兒子亦被印第安人擄走,向扎克立家族要求以女嬰交換其兒子被拒而遭殺害,使其四處追蹤迫害,最後水落石出,引起白人和印第安人的交戰。
『柒』 奧戴麗赫本的英譯漢生平簡介
奧黛麗·赫本
目錄·童年
·踏入影壇
·轉型
·晚年
·奧斯卡獎
·影響
·時尚·情緒
·主要作品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知名舞台劇與電影女演員,晚年曾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特使。
英文姓名:Audrey Hepburn
出生:1929年5月4日
忌日:1993年1月20日,因乳腺癌逝於瑞士
出生地:比利時布魯塞爾
家庭:父親是一名富裕的英國銀行家,母親是一名荷蘭女男爵
身高: 五呎七吋 (170公分)
體重: 110磅 (50公斤)
三圍: 32-20-35
發色: 棕色
愛好:芭蕾
最喜愛的顏色:白色
最難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難忘的事情:獲得奧斯卡獎
身為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氣質與有品位的穿著而著稱。生前主演的多部電影如《羅馬假日》、《第凡內早餐》和《窈窕淑女》等至今仍為多數人眼中的經典巨作。
童年
奧黛麗·赫本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本名奧黛麗·凱薩琳·赫本-魯斯頓(Edd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奧黛麗的父親約翰·維克特·赫本-魯斯頓(John Victor Hepburn-Ruston)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辛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是荷蘭貴族後裔,襲有女男爵的封號,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
赫本六歲開始就讀位於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至1938年間),但旋即遇到父母離異、父親離開了家庭(1935年),之後赫本離開英國跟隨母親一或寬培起回到荷蘭的娘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佔領。為了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母親竄改了自己的身份文件替她製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妲·凡·辛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與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筆之差,有利於變造),但是這個名字從未合法正式登記過。
當納粹侵佔安恆後,由於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帝國敵人,不但財產被佔領軍沒收,赫本的舅舅也被處決,母女倆被迫過著貧困的生活:據說在1944年荷蘭飢荒期間,她常以鬱金香球根維食,並靠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促成她日後瘦削的身材。雖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斷鍛煉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窮到要穿上最難捱的木製舞鞋也沒關系。
踏入影壇
戰後,赫本與母親帶著省吃節用存下來的100英鎊到倫敦。她在這邊打工邊尋找深造機會。1948年,赫本進入著名的瑪莉·藍衫唯伯特芭蕾舞學校(Marie Rambert`s)學校學習芭蕾舞,期間曾因沒錢繳學費返回荷蘭,並在部荷蘭片中飾演跑龍套角色。經過數月訓練後,赫本被告知她不適合當名芭蕾舞者。為了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她轉而成為兼職模特兒,並參與歌舞團演出;這年赫本擊敗多數應征者,成為音樂劇《高跟鞋》(High Button Shoes )的合唱團員。由於表現突出,她正式參與了另一部音樂劇《韃靼醬》(Sauce Tartare)的演出。1951年,赫本首次在英國電影《天堂的笑聲》露臉,正式成為電影演員,並在一些電影中演出較次要的人物。之後她在電影《雙珠艷》里施展舞技,同時接演另一部電影《蒙地卡羅寶寶》(Monte Carlo Baby)。為了拍攝後者,奧黛麗到法國出外景,期間意外被相中成為音樂劇《金粉世界》(Gigi)的女主角,進而開啟她到美國發展的機緣;同時,她還被《雙珠艷》導演推薦給威廉·惠勒,參加了其新影片《羅馬假日》試鏡,獲得非常好的贊譽,從而得到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奧黛麗·赫本到美巧孝國正式參與舞台劇GIGI的演出。她在其間十分出色,廣受人們的歡迎,並因此獲得托尼獎最佳女主角。但為趕拍《羅馬假期》,她在《金粉世界》里的演出被迫在巡迴八個月演出後結束。這年因無法兼顧事業與婚姻,她取消與未婚夫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on)的婚約,但兩人日後仍保持良好的友誼。
1953年,並與好萊塢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正式上映。由於成功刻畫劇情,這部片在世界各地掀起風潮:其中赫本在片中表現出公主的高雅氣息,以及剪成赫本頭表現出的天真無邪,使她成功贏得多數人的贊賞。許多報紙評論稱贊赫本說:「一位新嘉寶誕生了!」。該片風靡世界,她扮演的楚楚動人的安妮公主一頭黑色短發,外貌優美脫俗,體態輕盈苗條,在金發性感女郎風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觀眾的目光。赫本不僅俘虜全世界億萬青少年的心,同時連評論家們也都不知不覺被她吸引。1954年3月25日,赫本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三天後,因《翁蒂娜》中的精彩表演再榮獲托尼獎殊榮。
1954年她與亨佛·萊鮑嘉、威廉·荷頓一同演出比利·懷德拍攝的愛情片《龍鳳配》。由於《翁蒂娜》的演出加上抽煙過量,赫本在醫生的建議下到瑞士修養,不久接受一同參與《翁蒂娜》演出的演員梅爾·法利爾(Mel Ferrer) 的求婚,兩人於9月24日步上紅毯。
1955年奧黛麗·赫本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可惜未獲獎,同年因意外首度流產。之後幾年,她主演的《戰爭與和平》、《甜姐兒》、《巴黎之戀》等片都獲得不錯的評價,聲勢扶搖直上。但丈夫梅爾的演藝卻遭遇挫折,逐漸轉到幕後。1959年赫本三度懷孕,為防半年前的流產再度發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約,直到生下第一個兒子尚·赫本·法利爾(Sean Hepburn Ferrer)後才同意主演《第凡內早餐》。
轉型
雖然《第凡內早餐》的作者原屬意瑪麗蓮·夢露飾演女主角赫莉·葛萊麗(Holly Golightly),拍攝過程赫本也一度為了主題曲是否採用亨利·曼西尼與強尼·莫瑟的月河而與電影公司起沖突,是事後證明她的演出與堅持是對的:1961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兩項音樂性獎項,奧黛麗·赫本第四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這部片她的演藝生涯再創高峰,但她開始挑戰更有演技難度的作品。
同年年底,赫本接下《雙姝怨》的演出,但評價平平;之後的《謎中謎》試圖挑戰懸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還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這部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歌舞片獲得8項奧斯卡的獎項,但主演的赫本卻因由別人幕後代唱的關系無法獲得提名。
晚年
1980年冬赫本遇見了羅伯特·沃德斯,這個後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影響了赫本原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在赫本與安德烈·多蒂離婚後,兩人最後成為永久的人生伴侶。
1989年,赫本在其生涯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中飾演天使一角。1988年至1993年間,赫本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幫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們,親赴不少國家和地區,為孩子們吶喊、呼籲和募捐。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該1988年度奧斯卡人道獎授予了她。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獲悉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其能奇跡般地康復,禱告傳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謝納(Tolochenaz)的住所,因結腸癌病逝。
奧斯卡獎
因主演《羅馬假日》,赫本第一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依照慣例,凡獲該獎提名者,全得出席該獎的終評頒獎儀式。此屆頒獎儀式1954年3月25日在洛杉磯和紐約同時舉行。全美廣播公司電視網將兩地聯成一個有機整體。通用汽車公司出資27萬美元買下了在頒獎儀式過程中做電視的權利。
這一天,赫本在紐約剛演出完《美人魚》,謝幕完畢她就一頭鑽進一輛計程車。在一名警察護送下直奔頒獎現場——世紀劇院。她感到體力不支,加上希冀、盼望、焦慮、恐懼,那天晚上的一切對她都好像是一場夢,一切印象都是模模糊糊的。
在計程車上,她換掉了戲裝,一下車,她穿過劇場外龐大的影迷群,她一路小跑,後面跟著男爵夫人。穿過門廳,那裡簇擁著大批記者和傾慕者,閃光燈不斷地發出耀眼的光。她馬上躲進化妝間去洗臉上的油彩。那些性急的記者和攝影者們等了五分鍾便不耐煩了,把門拍得震天響。無奈,赫本只好先放他們進去拍上幾張。赫本步入會場時,電視屏幕上正播放著遠在墨西哥的主持人賈萊·古柏宣讀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名單。赫本找了個位置坐下來,接著看到古柏拆開一隻信封,抽出一張什麼也沒有的紙條,做出宣讀獲獎者的樣子,赫本內心怦怦直跳,她緊咬指甲,緊張地期待著最後的結果。只見世紀劇場的司儀走上舞台,宣佈道:「獲獎者:奧黛麗·赫本。」
赫本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一片歡呼聲中,她從座位上一躍而起,跑到舞台側翼,由於過度興奮,本應向右,她卻向左跑去,司儀趕緊把她招呼到舞台中央來,在抓住獎品的當兒,她差點和司儀撞個滿懷。她接過金像說了一句話:「這真有點讓人受不了。」又說了幾句官樣的感激話後,她就逃離了舞台。
然後是到記者招待會去。赫本由於樂極發呆,竟把金像給弄丟了。她記得是放在什麼地方來著,但誰也找不著它。這樣,她拍照的時候就沒法拿著金獎了。有人拿出另一個讓她拿著。最後,她的那一個竟在女廁所里找到了。可惜的是,10年後的一天,赫本在外地排戲期間,小偷溜進她的家,偷走了這一座金像。
此刻,赫本興奮得發抖,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完全沒有了平日的冷靜。她吻學院院長琴·赫肖特時,本應吻面頰,赫本卻吻了她的嘴唇。不過還算幸運,總算平安地回到了家。她不能入睡,一夜出神地搖來晃去,鬧得她母親男爵夫人也一夜沒睡好。
幾天以後,赫本又聽到一個好消息:她榮獲美國戲劇年度獎——托尼獎。從此以後,榮譽對她紛至沓來。事實證明,此時赫本已處於事業的頂峰。自1948年她拍第一部40分鍾的短片以來,僅僅五六年時間內,她就獲得如此殊榮,實在是很了不起的,簡直成了榮譽「暴發戶」,也的確「真有點讓人受不了」。
赫本榮獲第2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標志著好萊塢進入了新秀輩出的時代,人們為影壇出現這樣一個清新雋永、純潔可愛的形象而欣喜若狂,世界各地紛紛向她表示祝賀,赫本也十分愉快,她用各地發來的賀文裝飾她的房間,以此來慶祝她的成功。之後,她一帆風順,成為歐美影壇上一顆耀眼的新星。
影響
人們並沒有忘記這位美麗善良的「安娜公主」,在赫本去世10周年,美國郵政總署發行了她的的紀念郵票。去世11年後,有「時裝聖經」之稱的時裝雜志《Vogue》2004年的時尚名人投票中,赫本以29%的票數,榮登女性榜首。《Vogue》雜志發言人表示:「大家覺得奧黛麗·赫本高貴又有氣質,她的美麗永恆不變!一講到Style,人人都會立刻想起她!」
時尚·情緒
不盲從流行
奧黛麗·赫本是二十世紀最受到崇拜與爭相模仿的女性之一,她鼓勵女性去發掘與強調自己的優點,不僅改變了女性的穿著方式,也改變了女性對自我的看法。「她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她了解自己的容貌與身材,優點與缺點。她知道要穿著削肩的晚禮服遮住自己嶙峋的鎖骨。我為她設計的款式終於變成廣受歡迎的時裝,我將之命名為『薩布麗娜露肩洋裝』。」紀梵希如實評價他的好搭檔———奧黛麗·赫本對於時尚的領悟和把握能力。赫本了解自己的缺點與優點,她發展了屬於她自己的風格。她引領的風潮,前衛的風格幾十年來風行不墜,歷久彌新。可能她唯一的規則就是不要盲目地跟著流行走,趨之若鶩。事實上,她總是遵循著自己的趣味,堅持著自己的步調。任何衣服穿在她的身上,絕對不會顯得喧賓奪主,這就是時尚界所說的「是奧黛麗穿衣服,而不是衣服穿在奧黛麗身上」。
不迷信性感
奧黛麗·赫本正出現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樂觀主義盛行、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這是美國乃至世界的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鼎盛時期。女性也正在這一時期得以紛紛步入職場,接受大學教育,經濟獨立,尋求自己的夢想。此時她們全身心追求的角色楷模,已經不是男性心中幻想的那種理想女性,而是女性自我的理想樣貌。奧黛麗·赫本正是應社會潮流和時代女性的需求而生。她以其歐洲人的優雅與美國人的活力、成熟世故與天真清純復雜交織的特質,以其與生俱來的對時裝的敏銳、識見與體悟,建立了現代美學的新標准。在20世紀乃至今天,是奧黛麗·赫本以激進的姿態和絕對的勇氣,改變了世人所公認的美女定義。她特立獨行的扁平身材、短發、平底鞋、剪裁合體的簡潔褲裝、襯衣等等,將女性從簡·羅素式的蓬鬆卷發、緊身毛衣、緊身窄裙和高跟鞋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將女性從對豐滿的胸部或身體的近乎偏執的或自虐般的自我預設中解放出來———「她是第一位不以性感取勝的人」。
主要作品
直到永遠 Always (1989)
羅賓漢與瑪莉安 Robin and Marian (1976)
盲女驚魂記 Waut Until Dark (1967)
麗人行 Two for the Road (1967)
偷龍轉鳳 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6)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4)
巴黎假期 Paris - When It Sizzles (1964)
謎中迷 Charade (1963)
雙姝怨 The Children's Hour (1961)
第凡內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1)
恩怨情天 Unforgiven, The (1960)
翠谷香魂 Green Mansions (1959)
修女傳 The Nun's Story (1959)
黃昏之戀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
甜姐兒 Funny Face (1957)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 (1956)
龍鳳配 Sabrina (1954)
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 (1953)
『捌』 有部電影叫《女傳》
修女傳 The Nun's Story (1959),美國劇情片
烈女傳 Pepi, Luci, Bom y otras chicas del montón (1980),西班牙喜劇片
雍女傳 The Story of Ong-nyeo (2014),韓國劇情片
『玖』 奧黛麗 赫本 的簡介 要中英文對照的~
奧黛麗·赫本
個人檔案
英文姓名:Audrey Hepburn
出生:1929年5月4日
忌日:1993年1月21日(因結腸癌病逝於瑞士)
出生地:比利時布魯塞爾
家庭:父親是一名富裕的英國銀行家,母親是一名荷蘭女男爵
身高: 五呎七吋 (170公分)
體重: 110磅 (50公斤)
三圍: 32-20-35
發色: 棕色
愛好:芭蕾
最喜愛的顏色:白色
最難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難忘的事情:獲得奧斯卡獎
奧黛麗·赫本的檔案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於1929年5月4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她出生時的名字是Edd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她的父親是一名富裕的英國銀行家,母親是一名荷蘭女男爵。(Hepburn實實在在有貴族血統!)
在她的雙親離婚後,她跟隨母親去了倫敦,並在一所私立女子學校上學。她的母親隨後回到荷蘭,她在假期也和她的母親一起到了荷蘭的Arnhem。當納粹進入Arnhem後,赫本經常會營養不良,心情郁悶。(這也許是她這么瘦的原因之一^0^)解放後,Hepburn進入倫敦的一所芭蕾舞學校學習,並獲得獎學金。畢業後,她成為一名職業模特。作為一名模特,她便顯得很優雅高貴,而且她似乎已經找到了最適合她的工作。直到1948年一位製片人發現了她,並讓她在一部歐洲電影《Nederlands in 7 lesson》中擔任一個小角色。 1951年她又在電影《Young Wives' Tale》中為Eve Lester配音。當赫本開始對電影感興趣時,她決定去美國。
在美國,赫本迅速顯示了她的實力,她先在百老匯出演了音樂劇《Gigi》,在1953年在電影《羅馬假日》中扮演安妮公主。這部影片好評如潮,並讓她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這使她獲得了巨大的知名度,並且片約不斷。她巨大的知名度有一部分是因為她舉止高貴,具有一種古典美,完全不同與同時代的女明星們的性感女神的定位。1954年9月24日,她和Mel Ferrer結婚。1957年她的經典電影《Funny Face》也取得了類似《羅馬假日》的成功。1954年她的《Sabrina》獲得了奧斯卡提名,1957年《Love in the Afternoon》也好評如潮。1959年《Nun's Stroy》獲得了另一項奧斯卡提名。1961年她主演的影片《第凡尼的早餐》使她到達了她電影生涯的頂峰,並且又贏得一次奧斯卡提名。
赫本亮麗的容貌和風度在1964年的《窈窕淑女》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以至當在影片中扮演Professor Henry Higgins的Elisa Doolittle. Rex Harrison有一次被問道給他心目中的美女下一個定義,他絲毫沒有遲疑,回答說:「《窈窕淑女》中的奧黛麗·赫本。」1967年影片《Wait Until Dark》又為她贏得了一次奧斯卡提名。1968年12月赫本和Mel Ferrer離婚,並打算引退。1969年1月她又嫁給了精神病學家Dr. Andrea Dotti。1976年她又出演了肖恩·康納利主演的影片《Robin and Marian》。1982年她和Andrea Dotti離婚。
1988年至1993年,赫本作為聯合國的親善大使,幫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們。她當選為《People's Magazine》評選的世界上最美麗的50位女性之一,更被評為男人們的最佳夢中情人!1989年她主演了最後一部影片《Always》(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1993年1月21日,赫本因為結腸癌病逝於瑞士Tolochnaz。赫本一生共拍攝了31部影片,她的優雅和風度永遠留在這些影片中……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於1929年5月4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逝於1993年1月20日。她是美國好萊塢以演技卓越、藝術生命長久而著稱的女演員。她出生時的名-Ruston。她的父親是一名富裕的英國銀行家,母親是一名荷蘭女男爵。
她自幼勤習芭蕾舞,1951年,她在百老匯公演《金粉世家》,為威廉·惠勒賞識,啟用她擔任《羅馬假日》女主角,為赫本帶來了好運及一座奧斯卡金像獎。《羅馬假日》雖然是黑白片,但已是當年電影收入的第一名。自葛麗泰·嘉寶以來,令人等候多時的明星,終於在好萊塢誕生了。
在她的雙親離婚後,她跟隨母親去了倫敦,並在一所私立女子學校上學。她的母親隨後回到荷蘭,她在假期也和她的母親一起到了荷蘭的Arnhem。當納粹進入Arnhem後,赫本經常會營養不良,心情郁悶。解放後,Hepburn進入倫敦的一所芭蕾舞學校學習,並獲得了獎學金。
畢業後,她成為一名職業模特。作為一名模特,她便顯得很優雅高貴,而且好像她已經找到了最適合她的工作。直到1948年一位製片人發現了她,並讓她在一部歐洲電影《Nederlands in 7 lesson》中擔任一個小角色。 1951年她又在電影《Young Wives\'Tale》中為Eve Lester配音。當赫本開始對電影感興趣後,她最終決定去美國。
赫本的眼睛,存在於超越所有常識可及的地方。那個時期在好萊塢有許多所謂女神的存在。特別是對男性而言,確實有許多「觸感極佳」的女神們存在著:性感小貓、艷婦、鄰家女孩、貴婦等等。而她們都如出一轍地忠實於當時的審美眼光:細細的眉毛、整齊的牙齒,甚至還有拔掉臼齒而整修過的纖細下顎,赫本在其中只不過是個其貌不揚的女人而已,但這樣一個其貌不揚的女人將好萊塢對美的基準,在一瞬之間全部改寫了。
她與法拉的感情亦跌入了谷底,在她演出由丈夫製片的《盲女驚魂記》之後,他們13年的結婚生涯畫上了休止符。赫本身心有如四分五裂般疲憊不堪,體重又掉到只剩42公斤。想要從人生中如此的慘狀里逃脫出來,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再婚。赫本自己也說,在那個時候她無論如何都想再結婚的。1968年6月,她接受友人的招待開始了兩周的觀光船的旅行,在那裡她和小她9歲的精神科醫生安德烈·杜提相識了。杜提向赫本告白說,當赫本因拍攝《羅馬假日》外景而進入羅馬的當時,他還是青少年,但他前去看拍外景時就愛上了她。母親艾拉也很中意杜提。1969年1月,他們結婚了。然而,她那英俊又過於輕浮的丈夫,在赫本懷孕期中出了軌,往後也風流名聲四溢,還傳到了赫本耳朵里。想建築一個安樂家庭而從電影界引退的赫本,被丈夫的這種行徑又傷得不輕。赫本曾說:「我終於得到幸福了。我不再拍電影了,今後我要專心演好妻子和母親的角色」,然而她這樣的夢想,竟被輕易背叛了。
赫本以《羅賓漢與瑪麗安》一片,在息影9年後重新東山再起。過去曾經在服飾上穿著華麗、千變萬化的她,在這部電影中只穿一套衣服演到底,對男人而言,她演出了他們心中永遠的情人。往後她也只演出了《朱門血痕》,她對共同演出的班·蓋查拉非常傾心。赫本倒向蓋查拉,迷失了她身為明星的身份,她與蓋查拉於 1981年又共同演出《鬨堂大笑》,在名聲不佳的情況中,斷送了自己的電影生命。
赫本開始跌落谷底。她的朋友想安慰她而為她開了一個宴會。在那裡她又與極度英俊的勞勃·華特斯邂逅了。數個月前愛妻——也是女星的梅爾·奧伯朗才剛剛過世的華特斯,遇見了遭遇和自己相同的赫本,對她有感同身受的愛意。當時的赫本早已對戀愛心灰意冷,但華特斯仍舊追求她,1985年他搬到赫本住的瑞士托洛許那村,他和赫本的兒子共同照顧赫本。
赫本一直到人生的晚年才遇見和自己愛對方一樣愛著自己的一個對象。1981年,她與杜提離了婚,她得到了一段最後的幸福。在這段幸福日子中,她成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持續給世界上不幸的孩童們灌注她不嗇惜的愛。1989年她演出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就像她本人,在銀幕上她亦扮演一個天使。1993年1月20日赫本去世的時候,伊麗莎白·泰勒就說:「天使已經回天國去了。」
晚年的赫本作為聯合國的親善大使多次赴非洲開展慈善與救助活動,她不但以其光彩的銀幕形象,也以其高尚的情操,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與愛戴。為了表彰奧黛麗·赫本對世界電影藝術的貢獻法國政府於1987年授予她法國最高褒獎——騎士榮譽勛章。
赫本就埋葬在她晚年格外喜愛的托洛許那村,在墓碑上的只有「奧黛麗·赫本,1929-1993」這樣簡單的文字而已。愛與悲傷、名聲與失意,喜悅與背叛,絕望和希望……這些侵襲過她的所有感情的體驗,像似被吞沒了似的,那墓碑永遠安靜。站在幕碑前,彷佛可以聽見赫本的聲音說:「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擁有信念,至少我曾努力的想去擁有過。」
演員作品
直到永遠 Always (1989)
羅賓漢與瑪莉安 Robin and Marian (1976)
盲女驚魂記 Waut Until Dark (1967)
麗人行 Two for the Road (1967)
偷龍轉鳳 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6)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4)
巴黎假期 Paris - When It Sizzles (1964)
謎中迷 Charade (1963)
雙姝怨 The Children's Hour (1961)
第凡內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1)
恩怨情天 Unforgiven, The (1960)
翠谷香魂 Green Mansions (1959)
修女傳 The Nun's Story (1959)
黃昏之戀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
甜姐兒 Funny Face (1957)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 (1956)
龍鳳配 Sabrina (1954)
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 (1953)
赫本主要作品:
《Always》(1989) 飾演 Hap
《Love Among Thieves》(1987) (TV)飾演 Baroness Caroline
《They All Laughed》(1981) 飾演 Angela Niotes
《Bloodline》(1979) 飾演 Elizabeth Roffe
《Robin and Marian》(1976) 飾演 Lady Marian
《Wait Until Dark》(1967) 飾演 Susie Hendrix
《Two for the Road》(1967) 飾演 Joanna Wallace
《How to Steal a Million》(1966) 飾演 Nicole Bonnet
《My Fair Lady》(1964) 飾演 Eliza Doolittle
《Paris - When It Sizzles》(1964) 飾演 Gabrielle Simpson
《Charade》(1963) 飾演 Reggie Lampert Vass
《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 飾演 Holly Golightly (Lulamae Barnes)
《Children's Hour, The》(1961) 飾演 Karen Wright
《The Unforgiven》(1960) 飾演 Rachel Zachary
《Green Mansions》(1959) 飾演 Rima
《Nun's Story, The》(1959) 飾演 Sister Luke (Gabrielle van der Mal)
《Love in the Afternoon》(1957) 飾演 Ariane Chavasse
《Funny Face》(1957) 飾演 Jo Stockton
《Mayerling》(1957) (TV)
《War and Peace》(1956) 飾演 Natasha Rostov
《Sabrina》(1954) 飾演 Sabrina Fairchild
《Roman Holiday》(1953) 飾演 Princess Ann
《Laughter in Paradise》(1951) 飾演 Cigarette girl
《Lavender Hill Mob, The》(1951) 飾演 Chiquita
《Monte Carlo Baby》(1951) 飾演 Linda Farrel
《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1951) 飾演 Melissa Walter
《One Wild Oat》(1951) (uncredited) 飾演 Extra
《The Secret People》(1951) 飾演 Nora
《Young Wives' Tale》(1951) 飾演 Eve Lester
《Nederlands in 7 lessen》(1948) (uncredited) 飾演 Bit Part
『拾』 求文檔: 特雷沙修女傳
《修女傳》是由弗雷德·金尼曼執導,奧黛麗·赫本,彼得·芬奇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59年6月18日在美國上映。影片主慶瞎要講述女主角嘉比兒的修女生涯塌尺及其後期對宗教信仰質疑的故事。
鏈接: https://pan..com/s/1dmMoTvFKIFQurrw7XUycVA
《修女傳》是由弗雷德·金尼曼執導,奧黛麗·赫本,彼得·芬奇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59年6月18日在美國上映。譽衫空影片主要講述女主角嘉比兒的修女生涯及其後期對宗教信仰質疑的故事。
《修女傳》是由弗雷德·金尼曼執導,奧黛麗·赫本,彼得·芬奇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59年6月18日在美國上映。影片主要講述女主角嘉比兒的修女生涯及其後期對宗教信仰質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