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文電影 » 布達佩斯大飯店電影英語簡介

布達佩斯大飯店電影英語簡介

發布時間: 2023-02-22 13:35:47

Ⅰ 作為難以理解的電影代表,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到底說了什麼

《布達佩斯大飯店》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v9pC5h1AEXmNU1FokvWCoQ

提取碼:226c

影片講述了戰爭時期一個歐洲著名大飯店看門人的傳奇,以及他和一個後來成為他最信任門生的年輕雇員之間友誼的故事。這個看門人的傳奇串聯起一個大家族的財富爭奪戰。

《布達佩斯大飯店》由韋斯·安德森編劇並導演,拉爾夫·費因斯、托尼·雷沃羅利、艾德里安·布洛迪、威廉·達福、裘德·洛等演員聯袂出演。曾獲第72屆金球獎 電影類 最佳音樂/喜劇片,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提名、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金熊獎 最佳影片提名。

Ⅱ 布達佩斯大飯店

 

     《布達佩斯大飯店》2014年首映,導演韋斯·安德烈。曾入圍多個電影大獎並獲得了幾個電影大獎。

       電影開頭是一個小姑娘拿著本書,走進魯茲公園,公園里存著戰爭遺跡,有一個雕像,名叫作家,上面掛滿了飾物,小姑娘瞻仰了雕像,獻上了自己的禮物,坐到一個躺椅上,打開書。進入書的世界,作家在講述故事,講述時間是1985年,講述的是1968年聽來的故事,那故事開始於1932年。一共五章。電影隱喻了二戰前的歐洲,作家是茨威格的寫照。

Ⅲ 布達佩斯大飯店劇情詳細介紹

《布達佩斯大飯店》 講述了一位作家為了潛心創作,來到了一家名為「布達佩斯」的飯店休養,在這里,一位孤獨的老人引起了作家的注意,老人邀請作家共進晚餐,席間,他向作家講述了這座飽經風雨的大飯店的前世今生

老人回憶起布達佩斯大飯店曾經的經理古斯塔夫,那時老人還是追隨著他的一介小小門童。古斯塔夫為人正直,精明能幹也非常風流。

他的一位老情人是家纏萬貫的貴夫人,貴夫人去世後,在遺囑中將一副價值連城的名畫《蘋果男孩》留給了古斯塔夫,但是他卻遭到貴夫人整個家族的追殺,古斯塔夫和他的小門童開始了生死逃亡。

韋斯·安德森是本片《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編劇和導演和編劇。30歲出頭就憑借《特倫鮑姆一家》(2001)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題名,製作了優秀動畫長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2009),自編自導的《月升王國》(2012)入圍戛納電影節金棕櫚主競單元。

他的電影畫面像打翻了的顏料罐子,各種騷色搭配和諧,粉紅、醬紫、鵝黃、青灰、寶石藍等等,獨具一格,美得就像童話;他的鏡頭運動和調度也是極為特別,完全跟著人物行動,根本停不下來。除此以外,韋斯·安德森還是高級文青,細節控和法國迷。

Ⅳ 《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電影是想傳達什麼

《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電影是想傳達什麼,這部電影又和茨威格有什麼關聯?

主要回答第一個問題,含微量劇透。關於本片和茨威格的關系請移步《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創作背景是什麼?有哪些作品是和它類似的題材?
這部電影講的是失落的歐洲文明,茨威格曾有一本書叫《昨日的世界》,講的就是那個曾經的,一去不復返的高雅歐洲,影片主角古斯塔夫先生則是這種文明的代表人物和集中體現。然而有趣的是他的身份僅是一個酒店門房,說難聽點就是一個跑堂的。他是個徹底的無產階級,在繼承/偷來那副名畫之前,全部財產只有」一套象牙背面的梳子,和收藏的浪漫詩集「,然而他的修養和學識卻高得沒邊沒沿,和無產階級粗鄙無文的形象形成鮮明反差,而這也是影片主要笑點所在。我們看到他經常不分時間地點朗誦詩歌,逃亡路上不忘噴香水,警察追到眼前了還要為死去的管家默哀致敬。這樣的行為自然可笑,但觀眾在笑過之後也會油然產生敬佩之情,因為他不只是把」文化「」人性「掛在嘴邊而已,還能踐行之。反觀片中大反派Dmitri,雖然血統高貴,但是長相猥瑣,貪婪暴戾,喜歡張口罵人,還動不動就打斷別人說話。Dmitri生為貴族但行為野蠻,古斯塔夫先生出身低微,卻處處體現貴族騎士風度,正邪雙方的內在反差構成了全片的反諷張力。
這種身份/行為的反差,不僅體現在古斯塔夫先生身上,在zero和阿加莎那裡也有所表達,但並不很多。這兩人也屬於社會底層,阿加莎是麵包房學徒,zero更低微,是外國難民。他倆的正義舉動更多是出於一種樸素的善惡觀,就像古斯塔夫先生說的,阿加莎最大的優點就是純真。當然在影片後半段,受古斯塔夫先生耳濡目染,兩人說起話來也開始引經據典,出口成章,可以理解成老歐洲對新一代的教化。
這部電影採用嵌套式的敘事結構。讀書女孩——老年作家自述——青年作家和老年zero相遇——少年zero和古斯塔夫先生的冒險。對於導演為何要使用這樣的結構,我覺得可以理解一種文明傳承的觀念。歐洲文明的火種從古斯塔夫先生傳給zero,由zero傳給作家,再由作家傳給小女孩(和我們),大飯店死了,但文明不會死,它在我們的記憶中生生不息,這樣處理符合電影明麗、樂觀的基調。
總之我覺得電影傳達了這樣一種觀念:一個人是否文明,不在於階級、血統、民族,而在於心中有沒有人道的觀念、對藝術的熱愛,以及為之付諸行動的勇氣。就像茨威格,為了心中對歐洲文明的信仰,不惜為之殉道。古斯塔夫這個角色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就參考了茨威格的形象,而且他最後也為了保護zero死在法西斯槍下。zero的阿拉伯民族設定,我認為也呼應了茨威格的猶太人身份。兩人作為外族人,卻無比擁護歐洲文化,反觀那些自詡純種的雅利安人卻在毀滅自己的文明,想來真是諷刺。如今近一個世紀過去了,那個屬於歐洲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韋斯安德森的這部童真喜劇算是用一種感傷但充滿希望的方式,譜寫了一首舊歐洲的輓歌。

能夠將一曲輓歌拍成喜劇並不容易,笑中帶淚意味著你不僅要讓觀眾笑,還要激發他們思考。
韋斯·安德森(Wes Andersen)做到了。
《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與這位導演之前的作品有著諸多不同:擅長現代題材的他第一次投身二戰前夕這一過去時點;作品的主題也從個體問題、家庭問題或社會問題轉向了對一個時代的追憶;這也應是他導演的作品中,第一次以謀殺案為故事主線。如何將一部謀殺案拍成喜劇,又如何將這對逝去時代的追思之情融入故事,以一種潤物無聲的方式透過演員的表演傳遞給觀眾,應是安德森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畢竟,主題的宏大與敘事空間的收窄已經形成了自然而然的沖突。在謀殺案件所限定的快節奏敘事中,安德森以往影片中一以貫之的鬆散敘事節奏不再可行,雖然安德森仍舊大量使用了自己慣常的群相展示手段,但僅僅點到為止,整部影片的情節發展一如水銀泄地,起承轉合干凈利落,毫無以往的拖沓之感。敘事空間受節奏限制,務須緊扣主線,這也意味著可供安德森響應主題的方法,急劇減少。要濃縮一個時代的光陰,以群相展示都異常艱難,更何況在一部謀殺案件中閃轉騰挪了。
安德森的處理方式異常巧妙,他將人物特徵與敘事層級進行了結合,通過隨時代轉換,人物特徵的傳遞,實現了彼時與如今這兩個時代的打通。若要深入討論這一矛盾,我們還是先對故事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當然,若你還未欣賞過這部影片,不如先花上一個半小時觀看後,再來繼續討論。

整部作品依照時間點的不同分為了四個敘事層,按照各敘事層主要人物的不同,我們將其命名為讀者層、作者層、敘述者層和主角層。
影片起始於讀者層(如今,作者已逝),一名女孩來到作家(Author)的半身像前,打開一本名為《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小說,開始閱讀;鏡頭一轉,來到作者層(作者暮年),這本書的作者正對著鏡頭,講述這個故事的由來;鏡頭再轉,來到敘述者層(作者青年;零(Zero)暮年),此時尚年輕的作者來到山頂這間已然衰落的布達佩斯大飯店,意外地遇到了這家飯店的擁有者,零·穆斯塔法(Zero Moustafa),零先生熟讀且喜愛作者的作品,便約他共進晚餐,席間,向作者講述了一個故事。
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進入了主角層(零青年),此時的零是布達佩斯大飯店新招的門童,飯店的禮賓員古斯塔夫(Gustave H.)先生將其視為自己的門徒,對其嚴加管教。謀殺案也在此時發生,古斯塔夫先生曾經服侍過的一位D女士(Madame D)在不甚明朗的情況下死亡了,古斯塔夫先生帶著零前往她家,卻意外地被D女士的律師宣布繼承其全部家產中價值最高的一幅畫《男孩與蘋果》(Boy with Apple),在將畫作偷偷運回飯店後,警察以謀殺罪逮捕了古斯塔夫。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古斯塔夫越獄成功,並在同儕、零以及零的麵包房女友協助下,追尋著D女士管家的線索,擊敗了尾隨而來的殺手,並最終在畫作中找到了D女士的第二封遺囑,證明了自己的清白。然而故事並未由此結束,隨著戰爭的降臨,古斯塔夫在一次旅行中為了保護零而被軍隊殘忍地槍殺;零的女友也在婚後兩年因一種現已尋常彼時無葯可救的小病而離開了人世。
主角層的敘述至此結束,影片的視角一步步移至敘述者層、作者層,最終回到讀者層,以女讀者坐在作者半身像旁的長椅上,閱讀《布達佩斯大飯店》這本小說的鏡頭結束。整部影片在時間分配上,絕大部分屬於故事層,一小部分屬於敘述者層,而作者層和讀者層不過寥寥兩三個鏡頭。如果我們將敘述這層和讀者層單獨摘出,其實已經是一部非常完整且優秀的影片了,那麼,安德森大費周章疊加作者層和讀者層的意義何在?
就在最後一個鏡頭結束後的那兩行字:「受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啟發。」(Inspired 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
安德森曾說過,自己在創作這部影片時,參照(或者用他的原話,偷(Stolen))了茨威格的兩部作品,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Beware of Pity)和遺作《變形的陶醉》(The Post-Office Girl)。影片中的作者、古斯塔夫兩名角色身上,都有著茨威格的影子,只不過兩人分別代表者茨威格的不同側面。作者這名角色毋庸置疑代表茨威格在作家層面的成就,這點可以從影片中作者半身像下的銘言「紀念我們的國家寶藏」(In Memory of Our National Treasure)中看到;而古斯塔夫先生身上則集中體現了茨威格的人格、信仰以及其一生的悲劇所在。
作者層與讀者層的疊加,有著多重效果:首先,通過這兩個層級的加入,影片的時間緯度由兩個增至四個,其背後延展而出的,是主角古斯塔夫人格特徵透過作者這部小說的傳承,自二戰前夕一直延綿至今;其次,古斯塔夫與作者的人格疊加,形成了對二戰前歐洲心理狀態的整體傳承,通過作者層面及讀者層面對這一心理狀態的旁觀,將影片自結尾的悲劇氣氛及時空中抽離,引發觀者對這一狀態的更為客觀的思考;最後,便是在追憶中實現這種疊加後產生的心理狀態與我們自身生活狀態的對照,並由引發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反思。
而傳達這一切思考的關鍵,都取決於一個背負了影片全部意義的角色:古斯塔夫先生。
# Mr. Gustave
以安德森過去電影中的角色來看,古斯塔夫先生其實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角色,他沒有《青春年少》(Rushmore)中一老一少的神經質和搞怪,也沒有《水中生活》(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裡面那群追逐美洲虎鯊的船員瘋狂,更沒有《穿越大吉嶺》(The Darjeeling Limited)那三位公子哥的搞怪本領。貫穿古斯塔夫先生一生的信條,應當是「優雅得宜」四字,而其自受冤入獄至沉冤昭雪之間的神奇經歷,與這四字產生的激烈沖突,造就了這個人物身上最根本的喜劇元素。從門童一路做到禮賓員的古斯塔夫,不僅對歐洲傳統上流社會禮儀非常看重,對自身生活的要求也非常之高。他熱愛和平,從未主動與任何人產生肢體沖突;熱愛詩歌與藝術,即使身在獄中,也不忘在給酒店職員的信件中附上自己創作的長篇詩作,更懂得從美術角度來欣賞監獄老大的越獄路線圖;極富同情心,對那些年老色衰的歐洲上流家族女性,極盡呵護體諒;極為勇敢,兩次為了零這個戰亂難民的安危挺身而出,並最終慷慨赴死。
古斯塔夫先生的優雅得宜,正如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全盛時期一樣,在二戰之前和平時期的歐洲這一背景之下,是自得其所的。他經營著這家以上流貴族為主要客戶的大飯店,竭盡所能地服務著自己的客戶,其行為方式,思考方式均與其工作相得益彰。但在戰爭烏雲降臨之際,和平時期的行為方式便隨之顯得不合時宜起來。影片並未過多自宏觀層面渲染戰爭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正如選擇古斯塔夫先生來代表傳統歐洲上層社會傳統,戰爭在這部影片中的代言人,正是D女士家族的衰落以及謀殺案件本身。
影片中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D女士的第二封遺囑內容並未展示給觀眾,古斯塔夫先生如何脫困、D女士究竟死於誰手,並未直接說明(影片中確實有所暗示,威廉·達福所飾演的殺手J.G.喬普林(J.G.Jopling)桌子上擺著裝有劇毒物番木鱉鹼(Strychnine)的瓶子)。其實這一點或可如此理解:誰殺了D女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代表其家族秩序的人物被其家族所謀害。若將這一事件映射到彼時的歐洲,便是組成歐洲的其中一國,以戰爭(謀殺)的方式,顛覆了整個歐洲的和平與秩序。透過這一場謀殺案,安德森將整個歐洲的形勢,濃縮入這一樁小小的謀殺案里,而代表著上流社會與傳統秩序的古斯塔夫先生,則成了殺手的替罪羊,面對謀殺案,愛好和平與藝術的他幾乎毫無斗爭能力,稍作抵抗便深陷大牢,只能任人宰割。

古斯塔夫先生對傳統規矩的固執牢守,機關槍一般的語速,以及那時時刻刻都要綳著面子的平和語氣,與這個角色在越獄、追尋線索、最終破案這緊張激烈到讓人喘不過氣的全過程中所面臨的險境形成了極為鮮明的錯位,帶來了巧妙的喜劇效果,讓人忍俊不禁。他的優雅與秩序雖為其贏得了牢友、同儕、以及D女士管家的協助,但這些都不足以為他洗刷冤屈。
能夠拯救他的,並非上流社會的附庸警察系統,是來自社會底層的兩個年輕人:零和他的女友,西爾莎·羅南(Saoirse Ronan)飾演的麵包房女孩阿加莎(Agatha)。
# Zero
正如影片結尾處零先生回答作者的提問時所說的那句話:「我保留這間酒店,不是為了紀念他(古斯塔夫先生),是為了阿加莎,我們在這里度過了一段美妙的時光,雖然很短暫。」零與古斯塔夫先生的區別可以從兩人的行事風格來看:對古斯塔夫而言,生命中最為重要的是他的工作,以及工作背後的秩序。即使在逃亡過程中,剛剛脫困的他,也會為了零未帶來他慣用的香水而大怒不已。對零而言,最重要的並非秩序,在D女士家中,以行動催促古斯塔夫先生取走畫作,是零;想出辦法,以點心傳遞越獄工具的,也是零;在面對喬普林追殺,已至絕境時,勇敢將殺手推落懸崖的,仍是零。雖然影片主要描繪的是古斯塔夫先生那與時代格格不入的信念,但真正推動情節進展並一步步突破困境的,並非古斯塔夫,而是那個寡言少語,其貌不揚的少年零。
零的村莊因戰亂被毀,他失去了家庭,流離失所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雖然古斯塔夫先生教導有方,但代表著平民的他卻並沒有沿襲同樣自門童做起的古斯塔夫先生那一套做派。若對應我們先前建立的隱喻體系,零所代表的,正是與上流社會對應的平民階層。最能體現這兩個階層對立的,是其對待感情的態度:古斯塔夫雖然服侍了眾多的上流社會的老年女性,但這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讓顧客愉悅而已;而在畫作追逐戰中,零不顧安危為救阿加莎跳落陽台的,他最為珍視的,並非畫作,而是阿加莎的生命。再延伸到D女士家族成員對其的殘忍謀害,我們便可以看到歐洲傳統上流社會在持有古斯塔夫先生一眾優點的同時,存在的最大缺陷:對人類感情的漠視。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興旺,源自其上流社會女性客戶的光臨,而這部分客戶大部分又是沖著古斯塔夫先生的服侍而來的。正如古斯塔夫向員工佈道時所說:「粗魯源於恐懼,人們害怕他們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大部分令人討厭的人其實只是需要被愛,然後他們就會像花朵一樣綻放。」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存在,源於其對上流社會缺陷的亡羊補牢。由此,戰亂爆發後,上流社會被徹底摧毀,大飯店的衰落便是題中應有之義了。
身處上流社會末端卻因繼承遺產一躍進入其中的古斯塔夫死於軍隊之手,昭示著上流社會秩序的最終破裂。零對大飯店的繼承,則暗示了社會的未來走向,由原本缺乏人性的秩序,轉向直面人性的個體。零繼續經營大飯店,並非出於對過往秩序的紀念,而是對自己妻子的追憶,大飯店雖然逐漸破敗,輝煌不再,卻不再是曾經的那間服務於上流社會缺陷的機構,反而因零對阿加莎的懷念而變得溫暖。
故事就此落下帷幕,然而直到結尾,安德森才真正借零之口,提出了這部影片供我們思考的問題所在:「他的世界」。若要理解古斯塔夫的世界,便務須了解其人物原型,茨威格的世界。
# Stefan Zweig
斯蒂芬·茨威格於1881年出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信奉「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與「歐洲主義」(Europeanism/主張歐洲各國在政治上、經濟上聯合)。與古斯塔夫一生反對暴力相對應,茨威格一生反戰,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愛國情緒高昂的茨威格,也拒絕投筆從戎,並在一生中堅守了和平主義者的立場,並公開支持歐洲聯合的主張。
1934年,隨著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在德國掌權,茨威格離開了奧地利,一路輾轉,旅居英國並最終漂洋過海,在美國紐約居住一段後,於1940年定居在巴西東南部一座名為佩特羅波利斯(Petrópolis)的城市。在1942年,隨著戰爭形勢的惡化,對極權、專政、法西斯主義感到深深擔憂的茨威格與妻子一起結束了生命。這與影片中古斯塔夫最終和野蠻的軍隊抗爭並最終遭到槍殺的結局雖然形式略有不同,本質卻是相通的。
茨威格曾是世界上被翻譯次數最多的作家,以小說成名,最知名的作品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等,但圍繞著他作品的爭論始終不斷,德國詩人邁克爾·霍夫曼(Michael Hofmann)就曾評論道:「茨威格讀起來總有感覺是偽造的。」(」Zweig just tastes fake.」)。評論界對他的評價兩極化嚴重,贊頌者認為其作品充滿人性(Humanism)、簡潔(Simplicity)、風格令人印象深刻(Effective Style),鄙夷者則認為其簡陋(Poor),瑣碎(lightweight)且淺薄(Superficial)。若是我們將這些詞對照到古斯塔夫先生身上,會發現兩者之間驚人的匹配程度。古斯塔夫先生的不合時宜、其生活的瑣碎講究、對感情理解的表面化、甚至在拯救零時所表露出的人性,都與茨威格的文學風格如出一轍。而影片開頭及中間故意穿插的迷你人造景觀,更是直接對應著霍夫曼評論中的那個詞:「偽造」。
再來看韋斯·安德森對自己借鑒茨威格創作時所說的那段話,便會感到他實在是有些自謙了。這部電影對茨威格的致敬並非建立在對其小說橋段立意的借鑒,而是建立在對其人生及作品的深刻理解上。《布達佩斯大飯店》並不僅僅是一部茨威格風格的電影,更是對茨威格一生進行隱喻式描繪的傳記影片。
# Epilogue
韋斯·安德森的電影數量並不多,但每一部的風格都極為獨特,且題材范圍較廣,上一部充滿兒童片風格的《月升王國》(Moonrise Kingdom)透過兩個少年追尋愛情的故事,反襯了成人世界的虛偽;冒險風格的《水中生活》直指父子關系;校園風格的《青春年少》探討了少年的成長歷程;滿載異域風情的《穿越大吉嶺》則關注了家庭關系。
相較之前的作品,《布達佩斯大飯店》依託茨威格,以對戰爭、時局影射式的似寫非寫,突破了之前作品群相式的直白表演,更加耐人咀嚼。雖然仍能看到歐文·威爾遜(Owen Welson)、比爾·莫瑞(Bill Murray)等其作品中的熟臉常客,但只是一閃而過帶來驚喜,影片的著力點非常明確地集中在案件的偵破過程及兩名主角身上。由此而來的最大變化就是一改之前作品節奏拖沓的毛病,敘事自始至終環環相扣且高潮迭起。以往透過多個角色不同視角來構建的發散式敘事結構被層級敘事的新方式取代,拓寬了敘事的時空維度,也隨之將影片的故事與你我拉得更近,讓過去那些看似異常遙遠的故事,經由幾個敘述者的傳遞,抵達你我身邊,更加可信,也更加動人。
古斯塔夫先生的扮演者拉爾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的表演是整部影片敘事的核心所在。能否以喜劇形式展現出這個人物身上一本正經與荒謬絕倫並存的奇妙特質,決定了影片的主題能否傳遞到觀者心中,也決定了這曲破敗王朝的悲歌,能否催人淚下。其實古斯塔夫身上真正打動我們,正是他在面對士兵野蠻行徑時說的那句話:「在這野蠻的屠宰場中,的確殘存著一些曾被稱為『人性』的文明之光。」盡管他的生命已經隨著那個沒落的朝代而逝去,但作為個體的古斯塔夫在面對野蠻時為了弱者而捨命抗爭的英勇無畏,是超越了他本身所處時代的一種偉大。安德森這曲悲歌所哀悼的,也正是戰前歐洲所曾保有的這種源自上流社會的騎士精神中,具備人性的一面。
古斯塔夫先生從未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用過任何暴力,但他最終選擇了暴力以保護零,並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現實中的茨威格又何嘗不是如此,投戎從筆的他(茨威格曾在軍隊任文職)最終以自己的生命向納粹發出了振聾發聵的抗議。他在生命的最後一篇文字中寫道:「我想還是在這個尚好的世界劃下句點吧,在這段生命中,智力勞作意味著最純粹的快樂,個人自由也仍是這個世界上最高的善。」(」I think it better to conclude in good time and in erect bearing a life in which intellectual labour meant the purest joy and personal freedom the highest good on Earth.」)
正如片中作者所言:「我將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講述這個故事。」安德森確實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講述了茨威格的故事,並通過古斯塔夫這個角色的經歷傳遞了茨威格一生的信念。觀者在觀看這部影片時,或笑或哭,但我想對安德森而言更重要的是,或許影片結尾的那句話:「受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啟發。」
那麼,看完這部影片的你,是否想撿起一本茨威格的小說,好好讀一讀呢?
我想,我會的。

Ⅳ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介紹

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是美國導演韋斯·安德森的第八部電影長片,該電影由他自編自導,拉爾夫·費因斯、托尼·雷沃羅利、西爾莎·羅南、愛德華·諾頓、蒂爾達·斯文頓、阿德里安·布洛迪、裘德·洛、歐文·威爾遜、馬修·阿馬立克、蕾雅·賽杜、哈威·凱特爾、湯姆·威爾金森、詹森·舒瓦茲曼等主演1。影片講述了戰爭時期一個歐洲著名大飯店看門人的傳奇,以及他和一個後來成為他最信任門生的年輕雇員之間友誼的故事。這個看門人的傳奇串聯起了一個盜賊與一幅文藝復興時期油畫,一個大家族的財富爭奪戰,以及改變了整個歐洲的突發戰亂12。該片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藝術指導3。

Ⅵ 布達佩斯大飯店劇情介紹 布達佩斯大飯店劇情簡介

1、影片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的歐洲,影片圍繞著一位帶著傳奇般色彩的酒店禮賓員和他的年輕門生展開。在遠近聞名、賓客絡繹不絕的布達佩斯大飯店裡,禮賓員古斯塔夫先生經歷了不少聲色犬馬,其中不乏無價名畫的失竊、名門王族望族的財產紛爭等荒謬軼事;不僅如此,他還跟這家豪華酒店一齊見證了歐洲半個世紀間的戰火硝煙,滄海桑田。

2、《布達佩斯大飯店》是美國導演韋斯·安德森的第八部電影長片,該電影由他自編自導,拉爾夫·費因斯、托尼·雷沃羅利、西爾莎·羅南、愛德華·諾頓、蒂爾達·斯文頓、阿德里安·布洛迪、裘德·洛、歐文·威爾遜、馬修·阿馬立克、蕾雅·賽杜、哈威·凱特爾、湯姆·威爾金森、詹森·舒瓦茲曼等主演。

3、影片講述了戰爭時期一個歐洲著名大飯店看門人的傳奇,以及他和一個後來成為他最信任門生的年輕雇員之間友誼的故事。這個看門人的傳奇串聯起了一個盜賊與一幅文藝復興時期油畫,一個大家族的財富爭奪戰,以及改變了整個歐洲的突發戰亂。該片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藝術指導。

Ⅶ 布達佩斯大飯店表達了什麼

布達佩斯大飯店表達了歐洲文明的衰亡史。布達佩斯大飯店所講述的故事要從一位無名作家說起,為了專心創作,他來到了名為布達佩斯的飯店,在這里作家遇見了飯店的主人穆斯塔法,穆斯塔法邀請作家共進晚餐,席間他向作家講述了這座飽經風雨的大飯店的前世今生。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特點

布達佩斯大飯店是美國電影頒獎季最受人矚目的作品,這部會聚了許多歐美知名演員的童話般的歷史劇,講述了布達佩斯大飯店兩代門童出身的經理人圍繞財富,藝術和愛情而經歷的傳奇人生。

影片中的不同人物出於對財富的佔有,對慾望的追逐對自由的渴望,對友誼的忠誠和對愛情的執著,劇中人不停穿梭於各種各樣的空間中,即使靜止的畫面也會指向那些連接不同空間的門窗廊樓梯,甚至是繪畫這種獨特的空間。

Ⅷ 那些發生在旅館里的故事

《恐怖旅館》(Across The Hall)

上映時間:2017年

製作國家:美國

導演:Alex Merkin

電影標簽:驚悚、燒腦

丈夫感覺妻子有外遇,於是一路跟蹤到酒店,並且聯系好友為自己壯膽,誰知這位好友就是妻子的外遇對象。

《偷窺者》(Yoyeur)

上映時間:2017年

製作國家:美國

導演:Myles Kane / Josh Koury

電影標簽:紀錄片

紀錄片,講述了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一位偷窺狂開了一家汽車旅店,然後改造了旅店每個房間,使他能通過客房頂的通風管道對房客進行偷窺,連續偷窺了近三十年,而記者跟隨采訪了三十年。

上映時間:2007年

製作國家:美國

導演:米凱爾·哈弗斯特羅姆

電影標簽:恐怖

電影根據著名作家史蒂芬·金的同名恐怖小說改編,劇情略燒腦。一位恐怖小說家喜歡去各種傳說鬧鬼的地方去探險,認為這樣可以為自己的創作提供靈感,這一天他收到了一封信,說有這么一家酒店的1408房間,所有房客都自殺了。小說家不顧勸阻強行入住了這間房,而事實證明,這個房間真的有問題。

上映時間:1967年

製作國家:中國台灣

導演:胡金銓

電影標簽:武俠、動作

《新龍門客棧》

上映時間:1992年

製作國家:中國香港

導演:李惠民

電影標簽:武俠、動作

《龍門飛甲》

上映時間:2011年

製作國家:中國大陸

導演:徐克

電影標簽:武俠、動作

這三部電影其實並沒有什麼關系,只是「龍門客棧」這四個字可以說是中國武俠電影的金字招牌,但凡是有江湖的地方,就一定有一家藏龍卧虎的「龍門客棧」。

上映時間:2004年

製作國家:美國

導演:特瑞·喬治

電影標簽:歷史、戰爭

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男主角(提名)

1962年,盧安達宣布獨立後,胡圖族與圖西族兩部族之間矛盾重重,各種沖突和戰爭持續不斷。而在這種背景下,盧安達飯店經理四面求助,最終成功地不分民族地挽救了飯店裡眾多的難民。

《致命ID》(Identity)

上映時間:2003年

製作國家:美國

導演:詹姆斯·曼高德

電影標簽:懸疑、驚悚

在一家汽車旅店,10位不同身份的人,因為不同的原因在這里相遇。這一天狂風暴雨,是個殺人的好日子。隨著一位又一位的死去,大家各自心懷鬼胎,相互猜忌,最終只能有一個人活著離開這里,然而這還不是事情的真相。。。

《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上映時間:2014年

製作國家:美國、德國、英國

導演:韋斯·安德森

電影標簽:冒險、喜劇

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提名)

故事講的是布達佩斯大飯店的經理給一位作家講自己從小門童到接手飯店總經理職務的心路歷程。

不,這才不是電影的主要內容哩!

飯店的原經理和一位房客關系非常密切,後來在這位房客的遺囑中,她把一幅價值連城的畫作留給了經理,而她的兒子很生氣,表示不想把畫作交出去,經理和小伙計把畫作偷了出來,於是她兒子開始一路追殺這位經理。

(導演通過不停地變換畫幅來表現事件發生在不同時間和地點,這一點我非常喜歡!)

《精靈旅社》(Hotel Transylvania)

上映時間:2012年

製作國家:美國

導演:格恩迪·塔塔科夫斯基

電影標簽:動畫、奇幻、喜劇

《精靈旅社2》(Hotel Transylvania 2)

上映時間:2015年

製作國家:美國

導演:格恩迪·塔塔科夫斯基

電影標簽:動畫、奇幻、喜劇

《精靈旅社3:瘋狂假期》(Hotel Transylvania 3: Summer Vacation)

上映時間:2018年

製作國家:美國

導演:格恩迪·塔塔科夫斯基

電影標簽:動畫、奇幻、喜劇

從前,在幽暗的森林裡,有一座古堡,裡面住著吸血鬼德古拉和他的家人,為了保護他的家人和其他的精靈夥伴免受人類侵襲,他把古堡修建成了一座專供各種精靈入住的尖叫酒店。這一天,德古拉的女兒與一位人類男孩開展了戀情,並把他帶回了酒店,旅店的各種奇幻故事就此開始。

《美國恐怖故事第五季:旅館》(American Horror Story: Hotel Season 5)

上映時間:2015年

製作國家:美國

導演:瑞恩·墨菲 / 布拉德利·比克爾 / 洛尼·佩里斯特里 / 邁克爾·戈伊 / 邁克爾·烏彭達爾

電影標簽:驚悚、恐怖

最後介紹一季美劇,《美恐》第五季終於把魔爪伸向了旅館這個密閉空間。

美國加州洛杉磯有一家塞西爾酒店,2013年2月19日,失蹤了兩周的加拿大華裔大學生藍可兒的屍體在酒店房間中被發現。很蹊蹺的是,她在酒店入住前曾留下很多不同尋常的行為,而之後警方調查中堅稱藍可兒並沒有精神疾病。《美恐》第五季的故事靈感便來源於此事件。

Ⅸ 布達佩斯大飯店國內票房

日票房1億7,290萬美元 電影簡介 《布達佩斯大飯店》(英語: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Ⅹ 布達佩斯大飯店——華麗從來不意味精緻,情懷才是

看一部電影,你渴望得到些什麼?

或許是意欲將無盡閑暇時光換種方式消遣;或許是出於對審美藝術和高雅格調的追求;或許是偏愛某種寫實主義帶來的感官刺激……基於功利主義的目的,我曾寄望於從諸多篇幅簡短而雜糅眾多的電影中攫取所謂有深度的思想論調來裝扮自己。於是,我舍棄了許多電視連續劇轉而以如飢似渴的求知慾開始奧斯卡獲獎影片的探索之旅。

當我發現自己因過分沉溺於片段式、快節拍的故事情節而失去觀摩時長較長的影視作品的耐心時,我才意識到,如若失掉了純粹,即使是在極力標榜自我主義的年輕人的精神領域,我們的文化選擇和內心投射也同樣是被動和干癟的。

選擇一部電影,你應該獲得美的感受,從而沉浸其中。《布達佩斯大飯店》(英文名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便是這樣。對這部電影的初步了解來源於某引擎推薦,顯然,營銷策略在當前無疑是作品落地開花的良好催化劑。盡管在此之前就已經有諸如「形式大於內容」以及「用爛了的對稱構圖」消磨我的部分好奇心,引人入勝的場景切換、色彩絢麗的陳設裝潢仍然令我為之一振。每一幀都像是出自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神來之筆,溫暖而絢麗~

誰能想到這樣一座酷似童話世界裡的魔法庄園的建築是久負盛名的飯店!

久經風霜後仍然別具一格的蕭瑟門庭,滄桑卻不失大氣巍峨。

空中纜線交錯,天空干凈純粹,纜車運作並不頻繁。觀看纜車從兩端緩緩向中間靠攏,就像小孩子推玩具車那樣輕盈而歡快,使人忘記危險,忘記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逃亡。

陰郁混沌的色調給人以厚重感。午夜本是喚醒沉睡幽靈的哨聲,是滋生邪惡和貪婪的溫床,可是在這里,午夜只迎來暖黃色燈光逐次點綴於林間。陰謀終將無法遁形,殺戮 亦臣服於良善。

流水澄澈清冷,光可照人,積雪覆蓋枯枝,就這樣一個單調蕭瑟的監獄城堡,硬是被渲染成動靜相稱,美不勝收的冬日圖景。

就連作為室內陳設的壁畫之一也是細細刻畫至朱瓦白牆,精緻而優雅。

這樣的場景代入所烘托出的溫暖的基調,使緊張的氣氛驟然多了幾分詼諧輕松的感覺,整體上給人一種明快絢爛而又不致過分誇張的高級視感。拋開一部電影所應承載和背負的社會責任和理念傳達,僅是逐一鋪陳的場景布置便值得我花上一兩個小時細細品味。

倘若能在形式之上注入些許人文情懷呢? 我一直以為一部電影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它能從外在給我們帶來多少的視覺沖擊和感官體驗,更能夠使觀眾時刻保持一種警覺的姿態,主動去調動疲乏衰弱的神經,不斷地進行思考和自省。 相比 某些國產電影為了體現影視作品的社會責任意識而通過主角干癟的台詞強行抒情說理,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意欲表現的意境和情感色彩更加直白乾脆一些,又不顯得生硬。它並非借用刀鋒和鮮血來渲染戰爭帶給民眾的災難,而是通過刻畫一個精明狡猾而又具有原則和同情心的資本家的形象透露普羅大眾對戰爭的憎惡和對受難者的憐憫。

主人公古斯塔夫代表了猶太人的敏銳、果敢、滑頭,他對於財富和女人的取捨體現出資本家為獲取利益而不擇手段的貪婪本性。對於自己的吃穿十分考究,對下屬的管理又彷彿是在對過去的自己進行溫柔的栽培。在令人戰栗的猶太人屠殺背景之下,無需賦予這樣的角色以上帝視角,但這樣的角色塑造本身亦不會給觀眾帶來精神上的壓迫感,他可以是一個富有的小市民,可以是挑剔的管理者,可以是狡黠的花花公子,無論給他怎樣的角色定位,都使人感覺和諧真實,在我看來,這是主人公區別於歐美影片中濃重英雄主義色彩的一個可愛的亮點。

保持獨身卻又深受多金孤獨的老女人的親睞,透露出古斯塔夫的一股玩世不恭的市儈之氣,讓人多多少少產生基於倫常道德的抵觸心理,但這並不影響他適度的表現其幽默和善良。若非是出於對情人的尊敬和愛惜,古斯塔夫和Zero本可避免因D夫人的死亡所引發的遺產糾紛而身陷牢獄之災,從這個角度講,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寫實的角色,擺脫以財富為堡壘構築的完美化身,也會在身陷囹圄時手足無措。影片中,有關他的越獄、逃亡過程刻畫得十分細致,卓別林式的黑色幽默亦運用得恰到好處。

但,有趣的靈魂光有衣著裝飾是不夠的,因為每個個體不只是被量化的個性標簽,更要有足夠的精神內核的注入,才能夠能夠變得飽滿立體。以下截圖是整部影片中最令我觸動的場景。

古斯塔夫在得知門童Zero是因為戰爭而流亡異鄉時,顯示出與之前的氣憤和譏諷態度截然不同的懊惱和悔恨,這種情緒在表達對因自己的不當言辭而產生歉意的同時,也暗含了對戰爭的極度憎惡。這樣一個穿著考究,出門要求自帶56年紅酒,身上香水味持久留香的優雅紳士,在聽到有關戰爭帶來的悲慘遭遇時情不自禁的流露同情之心,不能說是感佩天地,可仍舊讓人動容。脫離了粉飾和權力,每個人都是羸弱的,卻始終保持對生命的敬畏,這樣的人不一定能改寫歷史,卻能給人一種溫暖而舒服的力量,即使是在凜冽的冬日,陰森的牢房也能給人手握可可的暖意。

而從影片的攝影技巧和布景來講,黑白色彩所影射出的一個時代的衰落,對優雅世界的緬懷體現導演的獨具匠心。

曾經通行無阻的手寫簽證被撕毀,當時義無反顧的抗爭可以換取和諧和體面,而今脆弱之人為魚肉,任人宰割。歷史是勝利者的宣言書,時代也是,生命也是。

首尾古斯塔夫和Zero先後出境,年代的逝去,新舊更替以及一去不復返的繁榮盛景形成鮮明對比,色差強烈,左右對稱。

此外,19號檢查站那部分中Zero去探視古斯塔夫時在門前這幕亦設計得十分精巧。恐怖的東西為了震懾人群,往往虛張聲勢。沒有人生來招致仇恨和畏懼,只是利慾熏心之輩為了藉助群體勢力而相互哄騙吹噓,打點好自以為是的面具,粉墨登場。鮮血和犧牲具有歷史必然性,好在一直會有令人敬畏的人格拋卻私慾,意志堅定一刻不停地投身到平衡的偉大事業中去。

最後,借影片中獨白作結:由暗至明,致敬優雅世界。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614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86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68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88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304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48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52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81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00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