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上線電影感想英語
1. 求看過電影"走路去上學"的觀後感
如果有一部影片或一個故事,真正觸動了靈魂最深處的情感,那麼它對你來說,便是一部好影片或一個好故事。就像《走路上學》於我而言。 今天我看了這部感人至深的電影,這部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生活在雲南怒江邊上的傈僳族小姐弟倆,為了到對岸去上學而不得不每天命懸一線,滑索過江的感人故事。 走路上學,這在常人看來只是最普通不過的事情,然而對於這對小姐弟卻是個難以企及的夢想。姐姐娜香靠危險的滑索溜過江上學,在弟弟的眼裡,這卻是讓人無比的羨慕,但媽媽堅持要瓦娃等爸爸回來帶著才可以溜索。可是,事與願違,在外打工的爸爸總也不回。 終於一天,弟弟沒能抵抗住來自對岸的誘惑,偷偷溜索過江,到了心儀已久的學校。不曾想,瓦娃溜索過江的秘密被家訪的聶老師戳破,聶老師送來的那雙紅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裡。他答應媽媽和姐姐:有了這雙鞋,他就不再偷著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這雙漂亮雨鞋還給了姐姐。 日子像流水一樣悄無聲息地淌著。誰也沒想到,因為趕著給弟弟送一雙新鞋回來,姐姐娜香失手從溜索上墜落江中…… 沒有悲情、濫情的噱頭,《走路上學》通過孩童瓦娃的純凈視角,以樸素而真實的故事藍本、剋制收斂的敘述方式、清新自然的影調、真摯動人的情感和精美簡約的風景,緊緊拽住了我們的心靈。 影片最後段娜香的墜江相對觀眾的視覺沖擊尤為強烈,故事也因此達到了高潮。雖然畫面無聲,卻使精神擔負著無法承受之重。我不止一次地落淚,以至於因不忍卒看,而倉皇地逃離。我們目睹一個生命從悄然綻放到驟然萎謝,經歷生活的每一個幕次、每一處細節,體驗大悲大喜。縱然那「喜」是卑微的、命運間歇性的賜予,也因此而彌足珍貴。這部「將美撕毀給人看」的影片,自始至終是那麼完美地、也是令人心碎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劇中人物無論是主角姐姐娜香,還是弟弟瓦娃,以及聶老師,甚至配角村長等等,都無限深情地投入,決不懈怠其中任何一個細微處。哪怕如芥豆之微,都全力以赴。雖哭笑不由人,卻總是那麼動人心魂,那麼感人至深…… 我知道,當瓦娃手舉紅風車,像往常一樣奔跑到滑台上等姐姐放學回家時,他再也見不到姐姐凝視自己的眼神。但瓦娃一定會懂,那個展翅飛翔的美麗身影,那個溫暖燦爛的笑容,雖代表不了延續的美好,卻已定格成了永恆。 看完之後細品這部電影,我們不禁感嘆,對於城市裡普通的孩子來說,上學的機會顯得那麼得容易,對於長在山裡的孩子上學的機會卻猶如登天那般艱難,甚至還要冒著生命的危險,相比之下我們的生活是多麼的安逸和美好,然而我們卻不是都懂得求知機會的來之不易,客觀上講,也許人生來就不是那麼的平等,而處於優越環境的我們更加應該珍惜這求知的機會和安逸的生活,不要讓我們的子孫繼續這樣的悲劇! 影片的最後風車轉啊轉,讓我的心情無比的沉重,肩上的責任似乎也重了不少!
滿意請採納
2. 走路上學電影的觀後感
走路上學電影觀後感篇一
這是一場關於夢想、關於未來、關於教育、關於友愛的電影。正如張老師說的:“這部影片你絕對看不到廉價的搞笑,也看不到眼花繚亂的武打,只有久違的感動!”沒錯,走出電影院,我才真正感受到這種感覺!
這部電影發生在怒江邊,講述的是一對姐弟倆的故事。弟弟叫瓦娃,姐姐叫娜香。瓦娃對姐姐每天能和小夥伴一起溜索過江去上學非常羨慕。每當跟媽媽提起時,媽媽總是擔心瓦娃太年幼、溜索太危險,而堅持要等爸爸回來帶著瓦娃才能溜索上學。可是,瓦娃知道:在城市打工的爸爸遲遲不回。終於,瓦娃抵擋不住對岸的“誘惑”,獨自偷偷的溜索過江。他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學校,心中欣喜萬分。沒想到瓦娃溜索過江的秘密居然被家訪的老師“戳破”了。最終,竟是老師送來的雨鞋把瓦娃留在家中。瓦娃答應:有了這雙鞋,他就不再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還是把雨鞋還給了姐姐。日子就這樣平靜地過著……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姐姐娜香特別愛弟弟:什麼都讓著弟弟;媽媽打弟弟也上前阻擋;就連自己的生命也是為弟弟而付出的……這點我覺得特別佩服娜香,想想自己又特別慚愧:平時我沒有盡到一個做堂姐的責任就算了,居然還欺負堂弟。我覺得自己要認識錯誤,要像娜香學習。
同時,我也覺得弟弟瓦娃特別疼愛姐姐,也特別聰明:他沒有上過學,卻能幫助姐姐解決難題;還幫姐姐擦腳,穿鞋……我覺得姐姐真幸福!
看完這部電影,使我深深的認識到山區孩子們的艱苦生活。他們渴望學習,渴望能夠走路上學,這對一般人來說是很平常的,而他們卻那麼難於得到!我們天天坐車上學如果都還覺得不滿足,那世界上還有誰比我們更幸福的呢?
所以,我提議:從現在開始,讓我們節約每一角、每一分錢,一起來幫助更多像瓦娃和娜香一樣的孩子實現走路上學的夢想!
走路上學電影觀後感篇二
在我們大城市裡,我們完全感受不到鄉村裡小朋友們對上學的渇望和憧憬。有一部《走路上學》的電影讓我深有感觸,讓我帶大家進入這感人的世界吧!
在電影里,瓦娃生活在一個貧困的村子裡,他渴望能像姐姐娜香一樣上學。但是從家裡到學校之間有一條河,要溜索過河才能到學校,瓦娃的媽媽出於擔心就不讓他過河去學校,他只好等待爸爸從城裡打工回來才帶他一起過河。
好消息終於來了,城裡要來一位老師。當這消息從村長嘴裡吐出來時,整個學校都變得生龍活虎,大家都十分高興,可期盼了。
不久後,村裡果真來了一位和藹可親、年輕的女老師,這位美麗的女老師姓“聶”,剛好領任了娜香這一個班,這時,頑皮的瓦娃知道這個消息自己偷偷溜索過河,跑到姐姐娜香的教室門口偷偷的看,站在窗外的他是多麼想讀書呀!
不料,聶老師從辦公室里出來,准備上廁所時,發現了瓦娃,“這位同學,現在是上課時間……”話沒說完,瓦娃就一溜煙的跑出校門了。
娜香回到家時,微笑著對瓦娃說:“咱學校今天來了一位城裡的女老師,可漂亮了。”瓦娃因為見過聶老師,便回答:“是呀!可漂亮了”。姐姐迷惑不解在問:“哎!你咋知道的?”“嘿!我今天背著媽媽溜索過河去了學校看到的。”姐姐指了指瓦娃,瓦娃馬上補充“別跟媽說哦!”姐姐看了看瓦娃“吹牛了!”
聶老師到娜香家訪,剛進門,就認出了瓦娃,“你就是那個天天在學校門口看我們上課的小朋友吧!我們見過的。”瓦娃馬上縮到媽媽背後,“沒……沒有……見過。”瓦娃發抖著說。媽媽臉色頓時蒼白了,拿起掃把追打,經過大夥的勸說,媽媽才停止追打。聶老師走的時候,還留下了一雙雨鞋,瓦娃把雨鞋搶了過來,說有了雨鞋,就不用溜索了。
第二天,懂事的瓦娃把雨鞋還給了姐姐娜香,娜香過河後,在鋪子里看中了一雙很喜歡的鞋子,聶老師幫娜香付了鞋錢,並叮囑娜香把鞋子給瓦娃,在姐姐在溜索過程中,鞋子掉了下去,娜香伸手去抓,但繩索失去了平衡,娜香也跟著掉進了河中。
全家人知道娜香掉進河裡不見了,悲痛欲絕之時,爸爸剛好回來,得知道女兒娜香掉進河裡不見了,幾天里也不說話,瓦娃也變得少說話了。
愛心橋在外心人士的幫助下建成了,瓦娃站在橋上,看著河想像著和姐姐走路上學的情景,不禁落下了堅強的眼淚。
觀看了這部電影後,讓我知道了鄉村小朋友上學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在山區赤腳上課的滋味,就像發生在自己身邊一樣,朋友們,讓我們珍惜好現在的幸福,珍惜好上學的每一天吧!
走路上學電影觀後感篇三
首先,我想說真的很感謝學校舉辦的這次民族電影展,如果不是學校提供這次機會,我想我也許會錯過《走路上學》這部電影,不得不說,看完之後感想頗多,也覺得看的十分有意義。
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生活在雲南怒江邊上的小姐弟倆,為了到對面去上學,而不得不每天命懸一線、溜索過江的故事。一對生活在怒江邊的傈僳族小姐弟,一雙普普通通的紅色雨鞋,一根飛架在大江兩岸的溜索,一個渴望能夠“走路上學”的夢想?是的,一個簡簡單單的故事,構成這部氣質單純的文藝片,它沒有九曲十八彎的情節,但的確有令人動容的力量。
如今,回想起那部影片,一個個動人的鏡頭還歷歷在目:
瓦娃是一個7歲的傈僳族孩子,他對於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夥伴一起溜索過江讀書好生羨慕。媽媽堅持要瓦娃等爸爸回來帶著才可以溜索。可是,在外打工的爸爸總也不回。
終於,沒能抵抗住來自對岸的誘惑,瓦娃獨自偷偷溜索過江了,看到了心儀已久的學校。沒想到,瓦娃溜索過江的秘密居然被第一次來家訪的聶老師戳破了。是聶老師送來的那雙紅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裡。他答應媽媽和姐姐:有了這雙鞋,他就不再偷著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這雙漂亮雨鞋還給了姐姐。
日子就這樣平靜地過著。誰也想不到,因為趕著給弟弟送一雙新鞋回來,姐姐娜香失手從溜索上墜落江中……從此,瓦娃對於溜索有了一種深深的恐懼,並再不敢上溜索一步。
春暖花開的季節,馬吉鄉第一座“愛心橋”在社會各界的愛心捐助下,順利建成,瓦娃終於得以第一次走路上學。在初春的陽光里,瓦娃似乎又看到了姐姐,姐弟倆手牽手,小鳥一般從橋上飛過……(劇情如此這般的介紹,其實並不完整。故事裡還有倔強而堅忍的媽媽、大山一樣沉默的爸爸,有開朗的書記、有膽小的醫生,有嚴肅的校長,更有那些樂天知命的傈僳族原住民。)
看了電影後,我也不自覺的對這部電影關注起來,後來通過網路等方式我得知影片點映期間獲得好評如潮,這也是意料之中的,國產電影中,實在有太久沒有出現一部如此純凈、清新的故事片了。更為難得的是,作為兩位新導演的處女作,它顯現出了難得的收斂和控制力。
全片的基調陽光而溫暖。在那樣一個窮山惡水的環境中,危險如同隱藏在黑暗中的野獸隨時出沒,但是獨自在家的瓦娃是快樂的,他照看奶奶,幫媽媽劈柴,更多的時候他像是坐在屋頂的君王,守望著姐姐的歸來;每天溜索過江去讀書的娜香是快樂的,她為弟弟帶來手工課上的玩具,為媽媽背誦剛學會的新詩,在溜索上更表現出一個傈僳族小姑娘的勇敢和自信--當城裡來的聶老師在溜索上被嚇得魂飛魄散之時,娜香甚至及時充當了老師的保護神?
在娜香墜落怒江之前,情節都在一種輕松、有趣的氛圍中鋪展開來,令觀眾時時為片中姐弟倆的機靈、友善、彼此的默契而會心一笑。但如果故事就此一路延展,那麼這部片子或許就只能叫《怒江姐弟情》了。兩位年輕導演顯然不願意就此止步。我們也由此管窺了“大陸彭氏兄弟”的現實擔當和人文情懷:窮山惡水,首先帶給當地孩子的.,就是以“走路上學”作為自己的人生第一夢想--怒江流域地廣人稀,幾十公里山路之外才有一座簡易的大橋供村民出行,當地人大都只能以溜索為工具,每天在毫無保險措施的情形下,往來於怒江兩岸。那些幼小的孩子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就必須首先學習如何溜索過江。
所以,在這樣一個地點,講述這樣一對姐弟的親情故事,悲劇幾乎是註定的。所以,當看到姐姐在一瞬間墜入怒江之時,每個人都會覺得,在這種環境下,一個鮮活生命的消失是那麼容易,就像一片樹葉被風吹落水裡?
貧窮、教育、希望、夢想。如此宏大的主題,藉助一對傈僳族姐弟的故事緩緩鋪陳,不動聲色--就像那個平實的片名一樣,《走路上學》幾乎找不到太多“做戲”的痕跡,人物感情大都自然呈現,矛盾沖突也設計得水到渠成--其實最怕的就是主旋律片子的那種拿腔拿調,始終無法讓觀眾進入設定的情境。
片子不長,剛好九十分鍾。
是的,一切剛剛好:煽情適可而止,憂傷慢慢浮現,感動如斯悠長。
看過這場電影後,我了解到了還有很多人生活在那樣艱辛是環境里,但他們仍然堅持著做著和我們一樣的努力甚至付出了更多,他們抱定著自己的信念,除了感動,我想生活在都市裡的我們也該深思,我們的生活和他們比起來是多麼來之不易,是不是該靜下心來清點一
下我們享受了多少他們夢寐以求但卻遙不可及的東西,是不是該停止一些抱怨,是不是該多一些滿足多一些珍惜呢,如果看過這樣的電影後還在抱怨,還在不滿,還在要求,還在糟蹋,那便只能說是一種矯情了。
這部電影,同時也還讓我感受到了師德,坦白說過去沒有太思考過這些,甚至自私的想作為教師有時為學生做的一些努力和犧牲都是應該的,但如今,我不得不感動於人民教師的奉獻,他們真的付出很多,他們的回報比起付出也簡直微不足道,而我們也該反省一下了,至少我不會再把老師的叮嚀、關心與教導當做是理所應當,沒有理所應當的愛,他們的行為真的可以用無私和偉大來形容,總之,一句話,師德,撼動了我的心靈。
種種情節在腦子里揮之不去,這部電影真的使我受益匪淺。
3. 觀看《走路上學》有感。 不需要內容簡介,只需感想。最好是原創 求原創。。
看了這部電影,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溜索。在怒江,不管男女老少,也不管有沒有危險,人人只能通過溜索到達江對面去購買物品和上學。溜索是多麼的危險啊,在怒江拍攝的攝影師也在溜索的時候差點沒命,更別說那些和在怒江和我們同齡的小朋友們了。就連一個成年人都會在溜索的時候發生意外,那些小朋友們不就更危險了嗎?橋,在我們這里只是一個在平常不過的東西,有也可以,沒有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在怒江建一座橋,這是人人的夢想:有了橋,人人都不用溜索就可以到達江對面了;有了橋,每個孩子就都能上學了!希望這部電影能夠喚起醒人們對農村教育的關注,對教育的公平性與普及性的思考。祝怒江所有的同學們都能戰勝困難,獲得幸福!
4. 電影《走路上學》觀後感
這天、我們外學校看了電影《走路上學》,看完後我感慨萬千。
故事發生在美麗的怒江邊上。姐姐娜香,弟弟瓦娃。學校在江對面,為了能上學,姐姐每天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溜索過江,因為通往學校既沒有路,也沒有橋。看著姐姐能天天上學,弟弟瓦娃羨慕不已,但媽媽一定要爸爸回來帶他溜索才放心。可爸爸在外打工總也不回來。於是瓦娃就偷偷溜索過江,來到了日思夜想的學校,偷聽了老師講課。
時值冬天,聶老師卻發現孩子們都穿著拖鞋甚至光著腳上課,課堂上滿是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操場上是一片歡歌笑語。聶老師為孩子們的腳細心地量了尺寸,給每個孩子都買了雙雨鞋。瓦娃偷偷溜索過江,媽媽知道後大怒,最後他以姐姐的紅雨鞋做為不去溜索的交換條件――他實在太愛那雨鞋了,睡覺時都抱在懷里,夢里都露著笑容。
娜香在給家裡買鹽的時候,看到了一雙適合瓦娃穿的鞋。很便宜,才十六塊五。可是她的手上只剩下找回的一塊錢,她認真地看了看那鞋子,最後把鞋輕輕放了回去。正巧聶老師看到這一幕,她把鞋子買下來,讓娜香送給弟弟。興高采烈的娜香,帶著滿心歡喜急著溜索回家,溜索到一半時,鞋子從書包里掉了出來,娜香一急,伸手去抓,人卻從溜索上翻下來,掉進滾滾怒江。。。
瓦娃因為姐姐的離去遭受重大打擊,從此後再不說一句話。當聶老師給他上課時,要看看他的畫。瓦娃無聲地帶著老師來到一處房梁前。那是一座美麗的橋,橋下是滔滔的江水,橋上是姐弟兩個,手拉著手,快樂地去上學。。。這是瓦娃的夢,能走路上學,不再溜索。可是姐姐再也看不到弟弟的畫。
這部電影,讓人感動的事太多太多。看到瓦娃抱著紅雨鞋來到江邊給姐姐時,用袖子擦著姐姐的腳,把鞋子套在姐姐腳上;看到娜香穿著新鞋子來到學校,再把鞋子脫下來愛惜地放到一邊時;看到瓦娃一個人坐在屋頂上,寂寞地放著風箏時;看到新橋落成時,孩子們站在橋上笑成一片時;看到瓦娃手舉風箏,在橋上大叫著「姐姐」迎風向前跑時;瓦娃的一家,是不幸的,娜香為了得到彼岸的知識,了解彼岸的世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們又是幸運的,因為,終於建起了愛心橋,橋這邊的孩子們可以走路上學了,再不用溜索了。多麼希望,有很多很多這樣的橋, 通過這些橋,讓那些仍處在貧困邊緣的孩子們獲得知識。也多麼希望有很多很多的心靈之橋,把我們和他們緊緊地連在一起,讓我們與他們一起,獲得心靈的慰籍。
5. 如何輕松愉快的學英語
(4)做筆記。僅僅看懂電影對學好英語是遠遠不夠的,每一個力求上進的英語學習愛好者,都會追求更多地掌握語言文字地實際運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最必要的辦法就是記筆記。這是老方法,但是很管用!「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當你把經常錯過的、聽不懂的、常用的語言句子片語一次次寫在本本上,經過十來部電影觀看後,這些問題往往迎刃而解,你會馬上體會到這個方法會帶給你的巨大收獲。
6. 觀《走路上學》有感 今天,我看了《走路上學》這部電影,深有感觸。 這部電影寫的是姐姐
確實感人
7. 走路上學電影觀後感作文
今天下午,學校組織了一場公益性的活動:看走路上學。這部電影在電影院是看不到的,也不是放映來賺錢的,是以一個真實的故事題材改編的一部電影。
第一節課下課,同學們多少有些興奮,排隊時有些同學還問,「你有沒有帶紙巾?」。我們吵吵嚷嚷地進了體育館,坐在了很好的觀影位置。等全部同學,家長入場後電影開始放映。
電影寫的'是怒江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裡所發生的事。那裡的孩子每天都要溜索道去上學,那可是冒著生命危險的。女主角的名叫娜香,是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她的弟弟看著她能去上學,能去溜索道,很是羨慕。但是自從他媽媽三年前溜索道時差點掉到怒江里,她就再也沒有到過江對面,許多的生活用品都是由姐姐去買,因此無論如何都不肯讓弟弟過索道。但是有一天,弟弟實在忍不住了,就跑到屋頂上去,拿了個木架,脫下自己的一件外套,搭在木架上,套好了,又從梯子上「滑」下來,覺得不好,又來回做了幾次調整,我覺得他挺機靈。做好調整,拿著溜索道的繩子,大膽地去學校了。在學校,他在牆邊踩著高高的泥土,趴著,看著姐姐,學校的其他人打籃球,玩跳皮筋......真是個求學心切的小男孩。後來,學校來了個從深圳來實習的女老師,姓聶。聶老師看著年級的學生每個都穿著拖鞋,很是心疼,就用尺子把每個人的腳的尺寸計量下來,告訴了在深圳的朋友,並叫朋友寄了16雙雨靴,通過家訪的形式來送給每一位同學鞋子和兩雙襪子,這段令我很感動。
此外,聶老師還送給娜香一雙紅雨靴,弟弟吵著要,非常喜歡。但第二天上學時,姐姐依舊光著腳,弟弟像箭一樣跑到姐姐身旁,替姐姐穿上了鞋子,並說:「今天每個人都穿著新鞋子去上學,姐姐你可不能沒有。」我差點留下了眼淚。放學回家後,媽媽堅持要把這雙鞋給姐姐,答應給弟弟買一雙新鞋。聶老師知道後,跟著姐姐去小賣部買鞋,當問起鞋的價格時,我很吃驚!16.5元一雙鞋。在城市,隨便都80~90,還有上千的,但是村裡的孩子連這一點點錢都付不起,我們呢,隨便就可以穿上輕便的運動鞋,涼鞋......有時還嫌這個不好,那個不好。
娜香准備溜索道時,裝好了鞋子,溜到中途,一隻鞋子掉了出來,鞋帶還掛在包裹里,她伸手去撿,後來兩只手都鬆掉,去撿那隻鞋,勾住繩子的東西一松,整個人喪命了,為了一隻鞋子喪命了,她多麼珍惜鞋子啊!有些人還罵娜香神經病,我越來越難受了。
捐款時,我捐了30元,除了體育館還是感覺不太舒服,真是難忘的一天!我也希望,那些麻木的同學快些清醒過來!
8. 電影觀後感:走路上學
《走路上學》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生活在雲南怒江邊上的小姐弟倆,為了到對面去上學,而不得不每天命懸一線、溜索過江的故事。瓦娃是一個7歲的僳僳族孩子,他對於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夥伴一起溜索過江讀書好生羨慕。媽媽堅持要瓦娃等爸爸回來帶著才可以溜索。可是,在外打工的爸爸總也不回。終於,沒能抵抗住來自對岸的誘惑,瓦娃獨自偷偷溜索過江了,看到了心儀已久的學校。沒想到,瓦娃溜索過江的秘密居然被第一次來家訪的聶老師戳破了。是聶老師送來的那雙紅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裡。他答應媽媽和姐姐:有了這雙鞋,他就不再偷著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這雙漂亮雨鞋還給了姐姐。日子就這樣平靜地過著。誰也想不到,因為趕著給弟弟送一雙新鞋回來,姐姐娜香失手從溜索上墜落江中…從此,瓦娃對於溜索有了一種深深的恐懼,並再不敢上溜索一步。春暖花開的季節,馬吉鄉第一座"愛心橋"在社會各界的愛心捐助下,順利建成,瓦娃終於得以第一次走路上學。在初春的陽光里,瓦娃似乎又看到了姐姐,姐弟倆手牽手,小鳥一般從橋上飛過…
在這部電影放映同時,很多地方以不同形式都在說服人們關注貧困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兒童的'教育問題,於是有人便在電影院門口等公共場所發起募捐在怒江建橋,有利用人們那種真誠的同情心來吸引大家掏錢看電影和捐錢之嫌(主辦方還與各小學合作,給小孩一張票,讓大人陪同的形式購票看電影,這和麥當勞的營銷理念雷同),大打同情牌,。購票看電影天經地義,無需冠以如此沉重的先期概念,至於觀後感,見仁見智就是了。電影就是商業的行為,無論是賺和賠都一樣,你要拍觀眾喜歡的東西,他就賺,相反,就賠。
無可厚非,這部電影的表演是成功的,尤其是兩個小主角,連我這個平時不太動情的人都數次落淚,這是演員的演繹成功,也是導演的"小伎倆"起到作用。
不過,我對電影里的一些不協調有些個人意見。小女孩墮江而死,可謂是一雙鞋引發的命案,故事很大篇幅是說山區里的孩子如何窮,連一雙布鞋都買不起,天天穿著那雙破拖鞋上學(學校里的同學幾乎清一色穿拖鞋上學),真的窮到如此地步還是山區孩子的習慣?至少在電影里看到的主人公一家子住的房子後我不這么認為,我甚至羨慕他們能住上如此寬敞漂亮的房子,一般城裡人連想都不敢想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不知道為何導演不配合劇情找一處象個貧窮村子的房屋拍攝,或是導演出於畫面美感而作此選擇?在那地方,交通不便是事實,溜索危險也是事實,而小女孩的死,歸根到底是交通不便引發的,而電影卻又再次把人們的思想引回家裡貧窮的問題來,故事主人公的爸爸在外打工,電視機都買回來了,就連小孩十幾元一雙的鞋都買不起?要知道,這種險要之地,就是有錢,要建一條橋也是不容易的啊,一些少數民族居住地是不適合居住的,而且人數不多(可以的話最好遷到適合居住的地方,現在國家應該有這個能力),你非要花大錢建一條橋,不符合成本計算,當地人的那種溜索過江的做法,是比較切合實際的,幹嘛非要全部改變?再說,你也不能處處有橋吧!在小女孩出事後六個月,橋建好了,但並不是在其溜索出事的地方建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電影里一個觀念,就是那母親寧願讓一個小女孩去冒險溜索也不讓起弟弟去,這是否重男輕女?這是否說明男人在社會里價值相對高,作用相對大。小男孩不能過江讀書是其母親出於安全的考慮還是交不起學費?我再次迷茫。不知道這些算不算真情流露,但是你把這些東西放到電影里,效果就不一樣了。
一部電影背負如此沉重的包袱,可謂是一部教育片,在說教,也就是說人們花錢進電影院接受教育。
9. 走路上學電影觀後感
20XX年12月18日,我們在音樂廳觀看了《走路上學》。這部電影讓許多人熱淚盈眶,可感動人了。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姐姐娜香和弟弟瓦娃溜索上學的感人故事。娜香和瓦娃住在雲南省的怒江邊,而學校在江對岸,沒有橋,娜香每天只能冒著生命危險,溜索上學。從城裡來的聶老師知道學生們生活艱苦,只能穿拖鞋,就給每個同學一雙鞋,其中也給了瓦娃一雙。
當時我真為他們高興,他們也能穿著新的鞋子上學了。但正高興時,悲劇發生了。娜香回家時,瓦娃的鞋從書包里掉出來一半,娜香立刻翻身去抓,可是綁她的繩子鬆了,娜香就掉入了波濤洶涌的'江水裡……我大吃一驚,心立刻沉了下去,娜香就這樣的離開了。自從娜香去世以後,瓦娃就一聲不響。六個月後,政府在怒江上修了一座橋,瓦娃終於可以上學了!
看著電影,我的心久久難以平靜,他們沒有汽車,沒有空調,甚至連路都沒有,只靠一根繩索冒著生命危險堅持上學。我從來沒有想到過還有這樣艱苦的地方,還有用這種方式上學的夥伴。同在一片藍天下,我們每天都是爸爸、媽媽接送上學,而他們……哎——邊遠山區的夥伴們上學是多麼艱難啊!
在城市的我們是多麼幸福啊!我們時時刻刻都應該為我們非常感到高興。
10. 電影《走路上學》觀後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電影《走路上學》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看過《走路上學》這部電影後,我深受感動,那一幕幕感人的畫面觸動著我的心靈。
《走路上學》裡面有這樣一個情節,小姑娘娜香為了保護弟弟的新鞋,在翻身去抓鞋的時候,娜香被那來勢兇猛的怒江給吞噬了。從此,離開了人世。
看到這里時我的`心不禁顫了一下,淚水不斷的湧出,是的,對於我們來講一雙鞋子並不稀奇,但對於山區的窮孩子來說,是多麼的珍貴,因為他們無論是春夏秋冬,腳上永遠是那雙破舊的涼鞋,當從深圳來支教的聶老師問校長:「孩子不冷嗎」,校長回答說:「他們都已經習慣了」。當聶老師為孩子們募捐到新鞋的時候,孩子們如珍寶,娜香就是為了這雙來之不易的新鞋而獻出生命。
看到這一幕幕感人的畫面,我的內心被震撼著,生活在大城市的我們,條件優越、交通便利、不愁吃、不愁穿。有時走一點路也不想,打車上學,甚至父母煮的飯菜、買的衣服、鞋等不稱心,還責問父母不會買東西,強烈要求在買,山區里的孩子們沒天天不亮就走路上學,而且溜索很危險,常年是那兩件洗的發白的衣服和四季不變的涼鞋,與他們相比之下,我們真是太幸運了,但我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吃要好的、要穿名牌、要喝飲料、住要高檔,不比學習,而講物質,不講節約、而講奢侈。
同學們,我們要學習山區里的孩子,要學習山區孩子們那吃苦耐勞的精神,要學習山區孩子那團結和睦的風格。
我們不但要向他們學習,更需要一顆溫暖的愛心,去幫助他們,讓他們也像我們一樣幸福快樂的成長。現在,我也呼籲大家伸出你們援助的手,去幫助生活在貧困山區的孩子。
不是有這樣一句歌詞:「只要大家都獻出一點愛心,世界的明天會更美好。」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少買一件名牌衣服,少喝一瓶飲料,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