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白鯨記英文台詞
1. 《白鯨》的簡介
如果你說的是這本書,請你讀完下面的全部內容。
《白鯨》又名《莫比·迪克》,是美國作家赫爾曼.麥爾維爾的代表作。麥爾維爾,出生在一個較富裕的美國家庭中,後家道中落,他從事過不少的職業,一生坎坷。在他有生之年,《白鯨》並沒有讓他名利兼收。在他生活的時代,幾乎沒有人認識到《白鯨》作為一部文學作品而具有的價值。直到1919年以後,《白鯨》的意義才真正被人發現,評論界也給賦予它很高評價:「變動的時代的一切變動的思想和感情」把它稱之為放映時代的鏡子。
一、《白鯨》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尤其是一部象徵主義的作品,有著豐富的意蘊。
從表現的內容看,《白鯨》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巨著,反映的是那個時代人們的所作所為以及這種活動在人的心靈中所產生的影響。文學反映論認為,文學是一種用語言符號塑造形象反映現實的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文學作品是作者對世界的產生的看法與觀點,是一種世界觀但卻不是方法論。也就是說,你無法把文學作為一種價值實現的手段,從這方面說文學又是超功利的。
《白鯨》產生於19世紀四五十年代,這正是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和擴張的時代。美國此時完成了工業革命,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高。資產階級的慾望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急速的膨脹,為了滿足狂脹的慾望,他們不斷進行所謂的「改造」和「探索」。一方面,對於美國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他們實行「友好」的改造,給他們帶來所謂的「文明」,這一題材在當時的文學中也有所反映;另一方面,涉及到對自然的資源的掠奪和對自然的征服。《白鯨》反映就是這一題材,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斗爭。
「裴廓德號」是人類的象徵,代表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和能力。「裴廓德號」自一產生就是人類力量的應證即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產物」,它出生的使命就是為了讓人類更好地去征服自然,體現人類的野心。當「裴廓德號」駛向平靜美妙充滿遐想的大海那一刻,人類一切詩意的夢就破碎了。「裴廓德號」是資本主義物質欲的象徵,是一種擾亂世界和平的機器,它將原本和諧的世界給打亂。它是人類潛在慾望尋找滿足的一種代言。
下面我們來看看,「裴廓德號」上的船員:船長亞哈、魚叉手隗魁等人物。
亞哈,是「裴廓德號」的船長,是探索隊列中的一家之主。他的出場也是頗耐人尋味。文中對亞哈的外貌也做細致地描繪,最引人注意是他的疤痕「從他灰白色的頭發往下經過曬成焦黃的臉部和頸部的一邊,有一條釣線般細小、青灰透白的疤痕一直延伸下去,只是被衣領著住了下段。它就像樹冠上落下的一道閃電,在筆直高聳的樹幹上留下一條垂直的裂痕,一段小根也沒有折斷,只是把樹干從頂部到根部剝落了一線樹皮,閃電卻這樣從上到下消失在土裡,而樹呢除了一線傷疤之外,依舊蒼翠如初、生機勃勃。」疤痕是讓亞哈的身世和經歷更加意味深長。作者用一個想像的比喻,道出亞哈的不同尋常。作為船長的亞哈,更多的是魄力和毅力,它成了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力的象徵。他的疤痕是人與自然搏鬥的證明,象徵人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所遇到障礙和阻力,表明人類已經傷痕累累(亞哈已經失去了一隻腿)。但是,「除了一線傷疤之外,依舊蒼翠如初、生機勃勃」說明人類盡管是受到掠奪自然的懲罰和反抗,但是依然死心不改,表現出無盡的力量和信心,這也許才是人類的悲哀。本來信心和力量更多的是應該提倡的品質,但是放在滿足人類過度的慾望的時候這就成了災難。比如,高科技的發展像核技術,對於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來講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把它拿來滿足某些人的過度的私慾的來說比如核戰爭,那將是人類的災難。而「裴廓德號」也一樣,它在亞哈的帶領下必然會走上人生的不歸路。作為個人的亞哈,他這次出海的目的,更多的是一種私人的復仇行為,為他失去的那條腿找個說法。他的腿是在一次捕鯨時被一條叫做「莫比·迪克」的白鯨所毀。從此,找尋「莫迪·比克」並將它消滅掉,就是他作為船長之外的另一個潛在的慾望。
亞哈是自然世界中的征服者,是在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利己主義的慾望的代言人。在人的慾望膨脹之前,世界是一個整體,人與自然和諧的相處。人是自然的一份子人依靠於自然,把自然作為人的朋友來看待,人與自然是平等的、友好的。這次「裴廓德號」的出海,象徵的是人類在向大海索取資源,去捕殺海洋生物--大鯨。這一舉動表明人對自然的立場已經發生了很本性的轉變,從過去的一體走向主體和客體,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亞哈,是人過度慾望的象徵。他為了能夠有機會打到他私人的目的,在航海途中,對船員的軟硬兼施,堅持搜尋「莫比。迪克」的下落。這亞哈的一己私利,放在整個人類的集體中考慮,也就是人類的以自我為中心主義的集中表現。為了求得人類的自身的慾望的滿足更多的是即時慾望的滿足,不惜犧牲其它生物個體的生命和剝奪了其他生物在地球上發展的權利。捕鯨業很早以前就是一個賺錢的行當,在公元890年就有記載文中所述「他出訪的這個國家的時候,還想捕些馬鯨回去。馬鯨最值錢的部位是鯨牙,他此行帶了幾顆來獻給國王……」(奧特口述,阿爾弗萊特往筆錄公元890年)一直到作品出版的那個年代,捕鯨業依然很盛行。可見,人類的潛力是無限的,慾望是無窮的。
隗魁,相對亞哈來說,他是一個地道的土著人。他雖然沒有亞哈的陰謀詭計,沒有亞哈
「文明」。但是,在捕鯨這一行當來看,隗魁卻始終是一個老手。在亞哈選拔的水手的時候,他以那精湛的捕鯨手藝一舉獲得了船長的認可。在征服自然的歷程之中,隗魁也是一個侵犯者。如果說亞哈作為船長來捕鯨,是象徵人類發展了文明階段對自然的征服與侵略的,滿足人類過度的慾望的話;那麼,隗魁則是象徵人類的發展的起源階段,好比原始社會或是封建社會人類對自然的發現和利用,更多的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
無論是隗魁還是亞哈,都以高級階段的生物而自鳴得意、高高在上。長久這樣下去,人類看不到未來的方向,被眼前的幻境所迷惑,更多的是行動的盲目,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亞哈一幫人,作為捕鯨者來說,他們已經是相當的成功的。因為,在他們的航行中已經收獲了一條大鯨,出海的目的已基本達到。然而,他們並沒有放棄對莫比。迪克的追尋。(盡管有的船員是被迫的,但結果還是行動了)最後,直到莫比。迪克的出現,人與白鯨大戰一程,還是以人的失敗而告終。這也就應驗了一句古話「玩火者必自焚」。
白鯨,它是自然的一部分,有自身的生活規律。這一規律不能忘加改變的,人哪怕你是發展到了無以復加的完善。我相信,人類也是不能破壞規律,任意妄為。白鯨,他的本性並不會主動攻擊人,所以它不是人類的「撒旦」。人類此時才是自己的「撒旦」!
二、從創作手法上,《白鯨》也獨具特色。
1、現實主義的手法,詳盡的細節描寫,更多的是說明性語言。它不同於傳統的小說傾向於情節的建構和人物的逼真,給人的是知識性的收獲。在這方面類似教科書的性質。
如開篇以「摘錄」的形式,將古往今來關於「鯨」的只言片語統統的搜集進來條條框框,在給「鯨」書寫一張履歷表,詳述「鯨類」遇見人之後的生平大事。
2、文本中已經隱約出現跨學科的敘事的走向。它在文學作品中加入了太多的自然科學的知識,文學有科普宣傳冊的嫌疑。如第三十二章的「鯨類學」、第五十七章的「各式各樣的鯨:畫里的、牙雕的、木刻的、鐵片的、石塊的、山形的、星座的」、第六十章的「捕鯨索」……這些大部分都是在介紹「這個東西是什麼」和「它用來干什麼用」以及「怎樣用的」等問題。這樣來,文學的趣味就隨之淡化了許多。
3、該小說的目的以及遠離了傳統小說的目的即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節。表面上看來似乎不成體系顯得凌亂。如一個個的小標題之間並沒有前後相續的聯系性,一節與全文的主體沒有血肉的關聯。從中抽出一兩個章節也不會影響全文的整體性。同時,每一章節都有自己的小標題,單獨也可以提出來獨立成篇即由它自身的獨立性。但是,文章超越了文本的字面的布局。但是,作品以文中人物的心理歷程來建構的故事。文章講的是有關捕鯨的系列活動,寫人們開始處於利益的考慮組成了捕鯨隊到後來以亞哈的自我的「復仇」為行文的關鍵點,一步步深入展開。
《白鯨》是一本文學作品,它產生於處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美國,誠然打上了時代和階級的烙印。但是《白鯨》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是具有超時代性和超階級性的,同時為我們的生活和發展留下許多的想像和思考的空間。在這一方面,《白鯨》的意義是巨大的,不愧為經典性的著作。
2. 白鯨好詞好句賞析
《白鯨》(MobyDick)是19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Melville1819—1891)於1851年發表的一篇海洋題材的小說,小說描寫了亞哈船長為了追逐並殺死白鯨(實為白色抹香鯨)莫比·迪克,最終與白鯨同歸於盡的故事。故事營造了一種讓人置身海上航行、隨時遭遇各種危險甚至是死亡的氛圍,是作者的代表作。1956年06月27日發行的電影《白鯨記》,就是改編自這篇小說。以下是我帶來的白鯨好詞好句,歡迎閱讀。
白鯨好詞
1、質朴無華:朴實而毫不虛誇。質朴:朴實。華:華麗。無華:實而不華。
2、不知不覺:知:知道;覺:覺察。沒有意識到,沒有覺察到。現多指未加註意。
3、無邊無際:際:邊緣處。形容範圍極為廣闊。
4、高深莫測:高深的程度無法揣測。形容使人難以理解。
5、喜怒無常:一會兒高興,一會兒生氣。形容態度多變。
6、不屈不撓:屈:屈服;撓:彎曲。比喻在壓力和困難面前不屈服,表現十分頑強。
7、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進。
8、在所不惜:決不吝惜(多用在付出大的代價)。
9、取之不盡:盡:完。拿不完,用不完,形容物質或精神的原料極其豐富。
10、精疲力竭:竭:盡。精神、力氣消耗已盡。形容非常疲勞。
11、戰戰兢兢:戰戰:恐懼的樣子;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發抖的樣子。也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
12、傷心欲絕:指極度悲哀,萬分傷心的樣子,形容悲傷到了極點。欲:將近;快要。絕:氣息終止;死。
13、躡手躡腳:形容放輕腳步走的樣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樣子。
14、仰面朝天:臉朝上平卧或身向後摔倒的樣子。
白鯨好句
1、生死之念也許你我都有些誤會,現實中被稱為我的影子的我,才是我的本體,我的身軀只是我本體的臭皮囊,如果誰要我的身軀,那好,拿走吧,有沒有它無所謂!
2、不要像水中的牡蠣看太陽,誤以為渾水就是稀薄的空氣,靈魂與軀體的孰真孰偽需要你理性不斷的關照。
3、(寫魁魁格)他不是文明人,也就沒有文明人的狡詐和虛偽,他質朴無華的神色中有一種洞穿世事的光輝,不知不覺中我的心已被他征服了。
4、啊,年輕人,你們可要牢記啊,人類的偉大是常與人類的病態相伴相生的,你們可要警惕!
5、冬夜茫茫,「裴廓德號」船頭惡狠狠地劈開冰冷的浪花,駛入無邊無際的黑暗之中。
6、喧嘩者不真誠,最真摯的懷念也是沒有墓碑形式的。
7、布金敦也許就是深刻的洞悉了這一點吧,他知道自己畢生的`努力就是要讓船在海中,讓船在海中自由地行駛;宇宙間那股裝出一副甜蜜的面孔的邪惡力量、那種要把他拉向死一般沒有生氣的陸地的力量,是他始終要抗拒的東西。
8、波濤滾滾,浩渺無垠的大海,像是高深莫測的上帝、喜怒無常的哲學家,躲避它是可恥的事,只有爬行著的蠢物才躲到下風頭去、躲到乾燥的陸地上去……
9、布金敦正是人們所期望的勇士吧!他的努力不會白費的,他不屈不撓的搏鬥會有回報的。勇敢起來吧,像布金敦那樣振奮精神,勇往直前!
10、這藍色的海呀/你奔騰而去/我看不到你的心底/只見無數船隻/在你的懷抱里行來駛去/他們劃開你的胸膛/可是只一瞬間/你便恢復了平靜的自我。
11、(亞哈船長的獨白)世間萬事中,沒有什麼是困難得叫人所達不到的。只要你不怕付出代價。
12、我願意像一根火柴,去點燃我的目標。哪怕它是火葯,我也在所不惜。
13、即使是犧牲自己,我也會照亮什麼,我敢於這樣做。我有這個決心。
14、(亞哈)出來吧,你這傢伙,我向你致意,讓我們接著戰斗。
15、然而,我叫得越響亮,我的靈魂就越畏懼。
16、我們猜不透它,它卻無時無刻不在威懾著我們。它們看似輕飄,實則沉重地壓在我們心裡,使我們因為它們的存在而倍感無力。
17、(寫亞哈)而他的久恆的動力並沒有改變,相反,經歷過這些夢境的折磨,他的信念反而更加堅定了。彷彿一件兵器被淬了火一樣。
18、對於本性陰險的海洋來講,人類的這種態度無疑是對他的挑釁,所招致的也無疑是毀滅。
19、它們在胸前劃著十字,一邊譴責同類的這種行為,一邊乞求上帝饒恕他們。
20、可你不可能從人類的殘忍的本性之中掙脫出來,而成為一個在動物的眼裡沒有血債的「好人」。
21、人遲早都會被拋棄,或者靈魂出竅,肉體再慢慢地腐爛,或者身體先腐爛,靈活卻還在游盪著,無家可歸,最後飛向天國。
22、你享受多少幸福就要承受多少不幸,你經歷多少不幸必將會得到多少幸福。
23、(亞哈嘆)唉,我高傲的生命呀,怎麼非要用一塊骨頭來支撐呢?就像是欠了誰的債一樣,我這一生不會再還清了。
24、斯塔布一直看著亞哈船長的一舉一動,他喃喃地說:「亞哈老頭兒,你現在是一個賭徒,你靠這個賭局活著,也必定死在這賭局中。」
25、他的眼睛的光芒就像是北天上的北極星一樣,歷經六個月,而光芒絲毫不減。相反,隨著那個日期的到來,那火光更加熾烈,那星光也更加耀目了。
26、只有被它(莫比迪克)的偉岸和強大嚇住的人,才有可能保全了他們自己的生命。
27、本來我可以靜靜地想很多,可是我的心和我的頭腦始終劇烈地跳動,根本靜不下來,而有時一旦靜下來了,又像是被凍結了一般。
28、海鳥圍著此地盤旋,聲聲凄厲。海濤滾滾而去,仍舊尋常。一切都像是沒有發生一樣。
29、很多年以前,那時我的錢包癟癟的,陸地上看來沒什麼好混的了,乾脆下海吧,去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占絕對面積的大海里逛逛吧!
30、那正是我們先前碰到過的『拉吉號』,船長正在為尋找丟失的孩子們而到處東奔西闖。他們沒有找到他們的孩子,卻找到了我——另一個失去了依靠的孤兒。
3. 誰知道這部關於鯨魚電影的名字
片 名: Moby Dick
譯 名: 白鯨記
導 演: ( 約翰·休斯頓 John Huston )
主 演: (格里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
( Richard Basehart)
( Leo Genn)
( James Robertson Justice)
(哈里·安德魯斯 Harry Andrews)
( Bernard Miles)
上 映: 1956年06月27日
劇情介紹:
根據梅爾.維爾的經典文學名著改編,由老牌導演約翰.休斯頓掌舵,加上格利高里.派克將高傲倔強的艾海伯船長塑造得入木三分,使本片成為海上冒險片的經典佳作。故事以一條全身純白的巨型鯨魚莫比敵為中心發展,它是一條被水手們視為魔鬼化身的兇猛鯨魚。艾海伯在捕捉它的過程中被咬掉了一條腿,這種屈辱與傷痛更激發起他一定要打敗這條巨鯨的決心,然而也因他這種偏執狂的意志導致很多無辜船員葬身海底的悲劇。本片的海上歷險場面拍得相當壯觀,在細膩的心理刻畫之外也有不錯的娛樂效果。
該片在1998年重拍了電視劇版。
4. 一部歐美電影,小時候看的,應該是1995年左右,只記得很大的一艘輪船翻了,鯨魚咬死了人,當鯨魚追殺
《白鯨記》根據美國名著梅爾維爾的同名小說改編,被多次搬上屏幕,其中最出名的是1956年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版本了。這個版本是1998年翻拍的電視電影版本,年邁的格里高利·派克出演其中一個角色。白鯨記(Moby Dick)是世上偉大的小說之一。全書的焦點集中於南太平洋一條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鯨,裴龐德號的船長阿哈伯如何對它有不共戴天的仇恨。阿哈伯在一次航行中被莫比·迪克咬掉一條腿,立志報仇,指揮裴龐德號環航全球追蹤,終於發現了它。經過三天放下小艇緊追。雖然刺中了這條白鯨,但它十分頑強狡猾,咬碎了小艇,也撞沉了大船
5. 有一批人在海上捕殺白鯨,最後幾乎全部喪命的,只有主人公一個人活下來了。電影叫什麼來著
白鯨記/無比敵 Moby Dick (1956),根據同名名著改編。
還有1998年的同名電視電影版本
6. [求] Moby Dick/白鯨記 的英文故事梗概介紹,字數500左右
Moby-Dick; or, The Whale is a novel by Herman Melville, first published in 1851.[2] It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Great American Novels and a treasure of world literature. The story tells the adventures of wandering sailor Ishmael, and his voyage on the whaleship Pequod, commanded by Captain Ahab. Ishmael soon learns that Ahab has one purpose on this voyage: to seek out Moby Dick, a ferocious, enigmatic white sperm whale. In a previous encounter, the whale destroyed Ahab's boat and bit off his leg, which now drives Ahab to take revenge.
In Moby-Dick, Melville employs stylized language, symbolism, and the metaphor to explore numerous complex themes. Through the journey of the main characters, the concepts of class and social status, good and evil, and the existence of God are all examined, as the main characters speculate upon their personal beliefs and their places in the universe. The narrator's reflections, along with his descriptions of a sailor's life aboard a whaling ship, are woven into the narrative along with Shakespearean literary devices, such as stage directions, extended soliloquies, and asides. The book portrays destructive obsession and monomania, as well as the assumption of anthropomorphism--projecting human instincts, 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ations onto animals. Moby Dick is ruthless in attacking the sailors who attempt to hunt and kill him, but it is Ahab who invests Moby Dick's natural instincts with malignant and evil intentions. In fact, it is not the whale but the crippled Ahab who alone possesses this characteristic.
7. 白鯨記英語梗概
Moby Dick is a novel by Herman Melville, a 19th century American novelist, published in 1851.
The novel describes the story of Captain Ahab in order to chase and kill moby Dick, a white sperm whale, and eventually die with moby Dick.
The story creates an atmosphere where people are exposed to all kinds of dangers and even death at any time. It is the author's representative work.
The film Moby Dick, released on June 27, 1956, was adapted from this novel.
《白鯨》是19世紀美國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於1851年發表的一篇海洋題材的長篇小說。
小說描寫了亞哈船長為了追逐並殺死白鯨(實為白色抹香鯨)莫比·迪克,最終與白鯨同歸於盡的故事。
故事營造了一種讓人置身海上航行、隨時遭遇各種危險甚至是死亡的氛圍,是作者的代表作。
1956年06月27日發行的電影《白鯨記》,就是改編自這篇小說。
內容簡介
捕鯨船「裴廊德」號船長亞哈,在一次捕鯨過程中,被兇殘聰明的白鯨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條腿,因此他滿懷復仇之念,一心想追捕這條白鯨,竟至失去理性,變成一個獨斷獨行的偏執症狂。他的船幾乎兜遍了全世界經歷輾轉,終於與莫比·迪克遭遇。
經過三天追蹤,他用魚叉擊中白鯨,但船被白鯨撞破,亞哈被魚叉上的繩子纏住,掉入海中。全船人落海,只有水手以實瑪利(《聖經》中人名,意為被遺棄的人)一人得救。
8. 一艘戰艦追著鯨魚拉著的船跑是什麼電影
2020年電影《多力特的奇幻冒險(The Voyage of Doctor Dolittle)》共101分鍾左右,由斯蒂芬·加漢執導,斯蒂芬·加漢、休·洛夫廷、克里斯·麥凱、Thomas Shepherd編寫的喜劇奇幻故事,主演有小羅伯特·唐尼、湯姆·赫蘭德、拉米·馬雷克、麥克·辛、傑西·巴克利等,該劇已於2020-01-17在美國區域上映。
影片《多力特的奇幻冒險》主要講述了失去妻子後的7年中,約翰·杜立德醫生把自己關在庄園里與動物相伴。當時年輕的女王身患重病,杜立德醫生不情願出門冒險,前往神秘的島嶼尋找治療方法,這讓他重獲勇氣和智慧,因為他擊敗了老對手,還發現了奇妙的新生物。
9. 白鯨資料
白鯨
白鯨 Beluga Whale
物種名稱:白鯨 Beluga Whale
生物分類: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鯨目/齒鯨亞目/一角鯨科
中文俗名:貝魯卡鯨、海金絲雀
英文俗名:Beluga Whale
學 名:Delphinapterus leucas
分布地區:北極與亞北極交匯的覆冰水域
概 述:成鯨:約3.5M 幼鯨:1.5M
對愛斯基摩人來說,白鯨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因為其肉好吃,而且它們的油用來點燈不僅明亮,還能釋放出大量熱量,使簡陋的冰屋保持溫暖。除此之外,白鯨的皮也很有用,還有一種香味,可以製成各種裝飾品。
世界上絕大多數白鯨生活在歐洲、美國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以北的海域中,喜群居,全身呈粉白色,看上去潔白無瑕。但個體比較小,遠沒有弓頭鯨那般龐大。
1535年,當法國探險家雅克•卡提爾發現聖勞倫斯河時,他的船隊受到白鯨的迎候。這些白鯨在水中載歌載舞,歌聲悠揚動聽,響徹百里以外,其美妙悅耳的聲音令船上隊員們驚嘆不已,他們便親切地送給白鯨一個美麗的稱呼"海洋中的金絲雀"。
然而,不幸的是,自從17世紀以來,由於捕鯨的高額利潤,捕鯨者對白鯨進行了瘋狂的捕殺,致使白鯨數量銳減。更加可悲的是白鯨的生態環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一批批白鯨相繼死亡。科學家們經過屍體解剖才找到了引起死亡的因素:由於受到一系列有毒物質的侵害,使其免疫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這些白鯨患上了胃潰瘍穿孔、肝炎、肺膿腫等疾病;更有甚者患了膀胱癌,這在鯨類動物中真是聞所未聞的。
白鯨成年白鯨體長約3到5公尺大小,體重約0.4到1.5公噸。幼鯨體長約1.5到1.6公尺。體重約80公斤。白鯨的頭部較小,額頭向外隆起突出且圓滑,嘴喙很短,唇線卻很寬闊。身體顏色非常淡,為獨特的白色。游動時通常比較緩慢。
白鯨體色是獨特的白色,在海浪和浮冰中很難認出它們,如果你在海洋中看見浮現、變大、縮小而後消失的白色物體,那基本上就是它了。白鯨喜歡生活在海面或貼近海面的地方。游動時的動作動很柔和,偶爾會將頭揚出水面。白鯨的"嗓門"很大,在平靜的海上,百公以外都能聽到它的噴氣聲。
白鯨的一個族群大約5到20隻不等,夏季時,河口附近聚集量約有數百甚至數千隻。白鯨的性格較溫和,人們非常容易接近。分布在北極和亞北極的季節性覆冰水域中。現存約50,000隻到70,000隻。
白鯨是來自北極圈的珍稀海洋哺乳動物,全世界僅存不足萬只。它屬大型鯨類的一種,以新鮮魚蝦為食。由於生活在冰雪覆蓋的北極,所以潔白無瑕的膚色成為它的天然保護色。它們前額寬闊圓潤,上下兩唇飽滿豐厚,小眼睛炯炯有神,透出一股機靈鬼的模樣。
昨晚運抵青島的四頭白鯨,兩雌兩雄。這是我省首次引進白鯨。年齡在三歲左右。由於白鯨年齡最高可達三四十歲,所以這四頭鯨只能算是幼鯨,它們的顏色也由於年齡的原因而略微發褐。它們體長約四米,重達500公斤。
據悉,這四隻白鯨將在青島極地海洋世界裡享受最舒適的待遇。專業人員將悉心照料它們的日常起居,還將對它們進行轉圈,跳舞,接吻等一系列訓練。
2。《白鯨》是19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赫爾曼·麥爾維爾(1819~1891)於1851年發表的一篇海洋題材的小說,小說描寫了亞哈船長為了追逐並殺死白鯨莫比·迪克的經歷,最終與白鯨同歸於盡的故事。故事營造了一種讓人置身海上航行、隨時遭遇各種危險甚至是死亡的氛圍,是作者的代表作。1956年06月27日發行的電影《白鯨記》(英文名稱:Moby Dick),就是改編自這篇小說,由著名導演約翰·休斯頓導演,格里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將高傲倔強的亞哈船長塑造得入木三分。
3。《白鯨》(青少版)
前言
人類自從來到這個世界,與自然的斗爭就一直未曾停息。人在這種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毅力與無上勇氣,成了歷代文人作家創作的永恆主題。《白鯨》便是反映這一主題的名篇。
本書敘述的是一艘捕鯨船在亞哈船長的指揮下,與海上惡魔——白鯨莫比.迪克作殊死搏鬥的故事,塑造了一群團結協作、英勇無畏、敢於犧牲的水手形象。情節驚險、曲折、扣人心弦。《白鯨》是世界海洋文學的經典之作,它決定了作者麥爾維爾在美國文壇上的崇高地位。
赫爾曼.麥爾維爾,1819年出生於美國紐約。他的父親從事進出口貿易,經常飄洋過海;母親很有見識,善於講故事。家庭的影響和熏陶,為作者奠定了一定的文學基礎。
麥爾維爾一生從事過多種工作,先後當過商店伙計,做過銀行職員、代課教師,後來成為貨輪船員,21歲時又轉到捕鯨船上工作。
他航遍太平洋,並在南洋群島被土著人所擄,幸好遇到一隻澳洲捕鯨船,才得以死裡逃生。但是,這艘船上的船長粗暴蠻橫,麥爾維爾非常憤慨,便暗中唆使水手把他打倒。不料事情敗露,麥爾維爾因此遭到船長的囚禁,最終被美國軍艦救回祖國。
傳奇式的捕鯨經歷,為麥爾維爾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圍繞這些素材,他寫了不少小說,《白鯨》只是其中一篇。然而,這部傑作起初並未得到讀者的賞識,銷路很不景氣。為了生計,麥爾維爾只好到紐約的稅捐處另謀出路。直到他死後,《白鯨》才被人們所喜愛,麥爾維爾在美國文壇上的聲望也與日俱增。也許,這就是對他在天之靈的最好慰藉!
10. 《白鯨》語錄
1、我從地獄之心刺向你。
2、真實的地方是從來不登上地圖的。
3、人類的偉大是與人類的病態相伴相生的。
4、然而,我叫得越響亮,我的靈魂就越畏懼。
5、世間萬物,梵谷貴者似乎都有些憂郁的品質。
6、喧嘩者不真誠,最真摯的懷念也是沒有墓碑形式的。
7、出來吧,你這傢伙,我向你致意,讓我們接著戰斗。
8、即使是犧牲自己,我也會照亮什麼,我敢於這樣做。我有這個決心。
9、我願意像一根火柴,去點燃我的目標。哪怕它是火葯,我也在所不惜。
10、世間萬事中,沒有什麼是困難得叫人所達不到的。只要你不怕付出代價。
11、它們在胸前劃著十字,一邊譴責同類的這種行為,一邊乞求上帝饒恕他們。
12、你享受多少幸福就要承受多少不幸,你經歷多少不幸必將會得到多少幸福。
13、冬夜茫茫,「裴廓德號」船頭惡狠狠地劈開冰冷的浪花,駛入無邊無際的黑暗之中。
14、海鳥圍著此地盤旋,聲聲凄厲。海濤滾滾而去,仍舊尋常。一切都像是沒有發生一樣。
15、偉大人物,剎那間所積起的深重痛苦,往往等於常人終其一生所經歷的全部平淡痛苦。
16、大概黑暗是我們人類的本質的存在方式吧,所以你不閉上眼睛便永遠有一種虛假的感覺。
17、對於本性陰險的海洋來講,人類的這種態度無疑是對他的挑釁,所招致的也無疑是毀滅。
18、啊,年輕人,你們可要牢記啊,人類的偉大是常與人類的病態相伴相生的,你們可要警惕!
19、可你不可能從人類的殘忍的本性之中掙脫出來,而成為一個在動物的眼裡沒有血債的「好人」。
20、空氣總是讓先讓船頭樓上的水手呼吸,然後才輪到甲板上的司令。然而,他卻自以為先呼吸到。
21、唉,我高傲的生命呀,怎麼非要用一塊骨頭來支撐呢?就像是欠了誰的債一樣,我這一生不會再還清了。
22、不要像水中的牡蠣看太陽,誤以為渾水就是稀薄的空氣,靈魂與軀體的孰真孰偽需要你理性不斷的關照。
23、而他的久恆的動力並沒有改變,相反,經歷過這些夢境的折磨,他的信念反而更加堅定了。彷彿一件兵器被淬了火一樣。
24、人遲早都會被拋棄,或者靈魂出竅,**再慢慢地腐爛,或者身體先腐爛,靈活卻還在游盪著,無家可歸,最後飛向天國。
25、他不是文明人,也就沒有文明人的狡詐和虛偽,他質朴無華的神色中有一種洞穿世事的光輝,不知不覺中我的心已被他征服了。
26、我們猜不透它,它卻無時無刻不在威懾著我們。它們看似輕飄,實則沉重地壓在我們心裡,使我們因為它們的存在而倍感無力。
27、很多年以前,那時我的錢包癟癟的,陸地上看來沒什麼好混的了,乾脆下海吧,去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占絕對面積的大海里逛逛吧!
28、本來我可以靜靜地想很多,可是我的心和我的頭腦始終劇烈地跳動,根本靜不下來,而有時一旦靜下來了,又像是被凍結了一般。
29、布金敦正是人們所期望的勇士吧!他的努力不會白費的,他不屈不撓的搏鬥會有回報的。勇敢起來吧,像布金敦那樣振奮精神,勇往直前!
30、他的眼睛的光芒就像是北天上的北極星一樣,歷經六個月,而光芒絲毫不減。相反,隨著那個日期的到來,那火光更加熾烈,那星光也更加耀目了。
31、波濤滾滾,浩渺無垠的大海,像是高深莫測的上帝、喜怒無常的哲學家,躲避它是可恥的事,只有爬行著的蠢物才躲到下風頭去、躲到乾燥的陸地上去。
32、那正是我們先前碰到過的『拉吉號』,船長正在為尋找丟失的孩子們而到處東奔西闖。他們沒有找到他們的孩子,卻找到了我——另一個失去了依靠的孤兒。
33、生死之念也許你我都有些誤會,現實中被稱為我的影子的我,才是我的本體,我的身軀只是我本體的臭皮囊,如果誰要我的身軀,那好,拿走吧,有沒有它無所謂!
34、布金敦也許就是深刻的洞悉了這一點吧,他知道自己畢生的努力就是要讓船在海中,讓船在海中自由地行駛;宇宙間那股裝出一副甜蜜的面孔的邪惡力量、那種要把他拉向死一般沒有生氣的陸地的力量,是他始終要抗拒的東西。
35、你一向遨遊海底。在海底,多少未曾留下姓名的人被遺忘,多少堅實的船錨銹爛在水鄉,多少船隊折戟沉沙,多少心底的希望泡了湯,多少雄心壯志被埋葬。在它那快船活動的天地間,在他那兇殘野蠻的艙房裡,有成千上萬的淹溺者的白骨做了它的壓艙物。那可怕的水鄉是你最親愛的故鄉。你曾暢游於潛水器和潛水員從未到達過的地方,在那裡你曾躺在水手中間與之共眠。在那裡,你看到,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寧可葬身魚腹,你目睹夠許多相愛至深的戀人緊緊擁抱著,從烈光熊熊的船上跳入大海心貼著心地淹沉在洶涌的波浪中,在上天賜給的不公和虐待中,他們卻信誓旦旦,彼此忠誠。
《白鯨》簡介
《白鯨》是19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赫爾曼·麥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年~1891年)於1851年發表的一篇海洋題材的小說,小說描寫了亞哈船長為了追逐並殺死白鯨莫比·迪克的經歷,最終與白鯨同歸於盡的故事。故事營造了一種讓人置身海上航行、隨時遭遇各種危險甚至是死亡的氛圍,是作者的代表作。1956年06月27日發行的電影《白鯨記》,就是改編自這篇小說。
捕鯨船「裴廊德」號船長亞哈,在一次捕鯨過程中,被兇殘聰明的白鯨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條腿,因此他滿懷復仇之念,一心想追捕這條白鯨,竟至失去理性,變成一個獨斷獨行的偏熱症狂。他的船幾乎兜遍了全世界經歷輾轉,終於與莫比·迪克遭遇。經過三天追蹤,他用魚叉擊中白鯨,但船被白鯨撞破,亞哈被魚叉上的繩子纏住,掉入海中。全船人落海,只有水手以實瑪利(《聖經》中人名,意為被遺棄的人)一人得救。
《白鯨》是一部內容博大精深、形式豐富多樣的航海小說。它既有海上生活描寫和捕鯨網路知識,也有人物心理刻畫和生命哲理探索。它既是一部小說,也是戲劇和史詩,還有宗教佈道和科學論文的成分。《白鯨》受現代讀者歡迎的主要原因不僅在於它生動細致地展現了捕鯨的壯觀場面和過程,在於它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挖掘以及對生活和命運的理性思索,也在於它嫻熟地運用象徵手法來表達作者思想和見解的藝術風格。《白鯨》首先是一部捕鯨史詩。它詳細描繪了捕鯨者的艱苦生活和工作,對他們在十分凶險境遇下的艱辛勞碌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並且還深情地為這些被稱為「社會渣滓」的人唱贊歌,稱他們為英雄、聖人、神明和預言家。作者還把捕鯨業譽為最偉大的事業,因為它不僅為資本主義發展增添了巨大的財富,而且捕鯨水手還是大自然的開拓先鋒。捕鯨水手們探索了地球上最荒僻和邊遠的角落,並且敲開了許多閉關自守國家的大門,為資本的輸出打前站並掃清了道路。捕鯨船就是船員的社會大學,教會他們怎樣生活,如何拼搏。麥爾維爾曾經宣稱,捕鯨船就是他上過的耶魯和哈佛大學,這無疑是對捕鯨者的最高嘉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