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文電影 » 好萊塢電影中英語文化的圖騰研究

好萊塢電影中英語文化的圖騰研究

發布時間: 2023-01-29 16:06:25

㈠ 英美電影文化的差異

美國電影與美國文化 該文章從美國電影的角度來敘述美國精神。從電影中看見美國精神的變遷、美國人自我認知的人生價值的改變以及美國人在民族精神中一直堅守的某些東西。 從這些電影中可以看出沒有歷史文化沉澱的美國如何在苦苦積累自己的歷史文化。民族性的東西往往不可忽略,我們往往只看見美帝國飛揚跋扈的統治者以及他們的遠征軍,而看不見美國的芸芸眾生。也許從好萊塢的商業電影中我們能看見美國。 各取所需:90年代英國電影文化 1998年9月初,英國幾家大報登出老牌電影新聞工作者F·莫里斯·斯佩德去世的布告,他是從1945年就開始出版的幾份電影雜志<倫敦娛樂快報>(What's On inLondon)和<電影評論>月刊(Film Review)的創辦人,這些雜志全面報道和評述英國本土攝制的電影.對某一特定年齡層的電影愛好者來說,86歲的斯佩德的死訊勾起了他們對遙遠過去的回憶--在那個年代,人們常說的話就是"看電影去",沒有什麼電影專家,有的就是無數的影迷,他們經常三五成群地去"大劇場"(Odeon)或者"ABC電影院",把英俊的羅納德·柯爾曼(Ronald Colman)、斯特華特·格蘭奇(Stewart Granger)和艷麗的貝蒂·格拉勃(Betty Grable)、艾娃·格萊納(Ava Gradner)等帥男美女作為自己崇拜的偶像,這些演員嘴唇紅潤的肖像經常出現在<電影評論>等雜志的彩色插頁上.

㈡ 新好萊塢電影在電影語言和敘事方面的新舊對比

新舊好萊塢電影特徵之比較

好萊塢可劃分為新舊兩個時期。舊好萊塢(也稱經典好萊塢)階段大約從1930年經濟大蕭條開始,到1960年冷戰初期結束,其間跨越了二戰和戰後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在經濟上,舊好萊塢經歷了從電影專利公司(MPPC)到大製片廠制度的確立過程,在藝術上,它確立了所有類型片的模式,這一模式直到新好萊塢階段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新好萊塢階段是指從60年代至今的電影時期,在這個階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彈」策略使類型片在表達方式上發生改變,社會意義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萊塢是舊好萊塢的延伸和發展,它是電影藝術內部和社會文化環境變化的結果。而在本質上,好萊塢的「夢幻」功能並沒有改變。

由舊好萊塢到新好萊塢是一個緩慢發展漸進的過程,為了便於比較,這里先把舊好萊塢電影的美學特徵總結如下:

(一)舊好萊塢的戲劇電影美學特徵

舊好萊塢電影創作遵循著一種戲劇電影的美學原則,其基本特徵體現在三個方面:

即戲劇化的故事結構,類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

1.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的沖突,故事結構完整封閉,故事發展逐次遞進直到結尾的高潮並總離不開大團圓的結局。如《卡薩布蘭卡》《魂斷藍橋》。

2.在戲劇化故事情節結構模式確立之後,好萊塢經典敘事的人物形象構成也自然呈類型化的傾向。根據戲劇沖突原則,人物形象被確立為正反兩個陣營,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例如西部片總有代表正義和法律的警長及貪婪野蠻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對峙。當然,在經典好萊塢敘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類型原則的大前提下又有無窮的取捨和 變化,但正反兩方人物所構成的戲劇沖突則是好萊塢永恆的法寶。

3.好萊塢經典敘事系統的核心是前面已經提到的連續性剪輯,連續性剪輯代表了好萊塢經典敘事的特徵,既是對戲劇化故事和類型化人物的發展,又是好萊塢製造夢幻和歡笑的基本前提,因為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簡潔方便而又真實可信的銀幕世界。由於經典敘事系統的剪輯旨在實現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別使用的順序便具有了特殊涵義:先是建制鏡頭展現整體環境和人物,然後是中景的鏡頭交待人物的動作和反動作,再切入近景鏡頭(包括特寫)將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現給觀眾,最後還得回到全景鏡頭來結束段落敘事或重建新的時空關系。

4. 好萊塢大團圓結局作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許多好萊塢主流影片中扮演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簡單來說,其有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是循環型或封閉型故事結構;其二是達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結局。例如在奧遜.威爾斯的不朽傑作《公民凱恩》開始時,鏡頭從報業大亨極盡豪華的「天堂庄園」的大門和大門上「禁止入內」的警告牌緩緩移入,最後則用一個慢慢拉出庄園大門的反向鏡頭結束全片,在影片的敘事結構和鏡頭語言上完成了封閉型的循環。

(二)關於舊好萊塢的類型片

20世紀30—40 年代是美國好萊塢的全盛時期,這期間在好萊塢影片創作中占統治地位的是類型電影,類型電影就是按照不同的類型(或樣式)的規則要求創作出來的影片,實質上它是一種藝術產品標准化的規范。這種規范的電影的實質就是運用一切能夠抓住觀眾視覺和心理的電影表現程式,它常常要比個人構思的有意識追求藝術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觀眾的興趣和道德標准。類型片是好萊塢製片制度的產物,它從商業和票房的角度進行影片生產,並在大量的藝術實踐中建立並完善了一套電影創作方法。

類型片的主要特徵體現為:

1. 情節公式化2.人物定性化3.銀幕敘事標准化(類型片大都採用單一的線性結構,以時空轉換為順序,以事件發展為線索,較少使用閃回,交叉蒙太奇手法,而著重講述單向發展的故事)4.視覺形象圖解化(如古堡或塔樓象徵危險,幽暗的森林隱藏著災難,實驗室里汩汩作響的試管則孕育著罪惡等)

類型片在經典好萊塢時代的發展經歷了形成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復興期則出現在新好萊塢時代。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包括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恐怖片等。

50年代到60年代,由於電視產業的發展以及其他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方面的原因,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出現了衰退。

(三)新好萊塢電影

(1)好萊塢運動

新好萊塢運動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是美國社會的多事之秋,黑人爭取平等自由的民權斗爭風起雲涌,曠日持久的越南戰爭是國內反戰情緒不斷高漲,建立在非理性基礎上的反主流文化盛行。盡管二戰後,美國的經濟已經復甦,但60年代的美國電影也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嚴冬。大的製片公司紛紛倒閉或轉產,有的製片廠因財政困難放棄了使用知名導演和演員,而是大膽起用新人,還有的藝術家以較少的資金獨立製片或合資經營電影公司,按照自己的意願拍攝電影,這些電影人由於擁有更大的創作自由度和較少的傳統桎梏而使好萊塢電影開始呈現出新的面貌。興起於60年代的新好萊塢運動為美國影壇奉獻了一大批傑出的導演,他們有卡薩斯特,佩恩.佩金帕,科波拉,丹尼爾.霍佩爾,馬丁.斯科塞斯,喬治.盧卡斯,斯皮爾伯格等。他們為70年代以後的好萊塢電影再輝煌作出了積極貢獻。

(2) 新好萊塢電影的美學特徵(對照於舊好萊塢)

1。 在影片主題與題材上:舊好萊塢電影由於受製片廠制度和政治的影響(美國當時有個《海斯法典》禁止拍攝接觸社會的影片)因而在主題和題材上多為遠離現實和政治的消遣娛樂內容,在創作上體現中產階級的共性,中庸和保守的價值觀,現實主義傾向的影片在這一時期所佔的比重很極少。而新好萊塢電影卻表現出對舊好萊塢電影的反叛,其電影對社會問題的尖銳暴露,批評和抗議,對現實生活直面的廣度和力度都給人以極深的震撼。如阿瑟.佩帕金於1967年拍攝的被稱為新好萊塢誕生的標志性影片《邦尼和克萊》,故事發生在30年代的美國鄉村,是某種意義上的「警匪片」,但卻體現出當代青年反抗的主題:直接反抗社會不公平和禁錮個性的暴力的正當性。受越南戰爭的影響,新好萊塢產生了一批反思越戰的優秀影片,這些影片通過戰爭的生死際遇拷問人性的本真,揭露越戰帶給美國人民的肉體和心靈的創傷,這些影片被稱為「越戰片」。如《獵鹿人》(1978)《現代啟示錄》(1979)《野戰排》(1987)等。70年代,由於受「水門事件」等政治丑聞的影響,美國好萊塢還出現了政治電影,這些影片揭露司法制度,審判制度的黑暗,指責政府腐敗,反映社會不公。而更多的影片則以青年人為對象,表現他們在物質生活高度富足的狀態下心靈的空虛,價值的失落,以及對傳統的徹底反叛。

2. 從影片表現手法上看,新好萊塢電影在藝術上大量借鑒了歐洲藝術電影的創作經驗,電影創作者們在跳出經典好萊塢戲劇電影模式的同時,又吸納其合理成分,在表現手法上突出電影的影像功能。與舊好萊塢比較起來,新好萊塢電影在美學特徵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待:

① 在情節結構上,新好萊塢電影打破追求戲劇性的單向敘事模式,時空轉換更加靈活,不再追求故事情節的完整性而尋求開放的結尾。

② 人物不再定型化,而是根據其性格自身的發展展現其自然本性。善與惡不再是劃分人物好壞的徑渭分明的標准。除此之外,新好萊塢電影在人物和情節的關繫上,使人物不再隸屬於情節而是從情節突出人物。如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情節的發展實際上是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瘋狂的歷程。影片給人的震撼不是情節是否具有懸念性,而是殘酷戰爭環境下人的異化和異化的人:奉命殺死一個戰爭狂人的中尉卻在經歷了種種事件之後變成了另一個狂人。

③ 新好萊塢電影更加重視包括鏡頭語言在內的電影技巧的開拓。新好萊塢電影不追求銀幕上的真實而是運用各種電影技巧是其產生一定的間離效果,也因此,在新好萊塢電影中,各種角度和不同速度的鏡頭,定格,跳接等十分豐富。新的影像語言強化了視覺上的沖擊力,使畫面更具藝術效果,而隱喻和象徵手法的運用則從另一個方面為電影增加了哲理內涵,從而也使影片更具導演個人風格特徵。如科波拉的《教父》,它實際上是把一個美國電影中頗為傳統的「家庭故事」放大為一個家庭的神話,是傳統強盜片中的個人英雄融化在一個無所不在的家族勢力之中,而這個家族則成為當代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的縮影。

值得提出的是新好萊塢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旨在追求影片視覺效果的商業電影開始出現,其代表為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系列和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系列。這些影片充分利用了電影高科技的成果,特技攝影和數字製作幾乎成為了取代情節的法寶。這些影片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視覺奇觀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視覺經驗乃至夢幻,從而給觀者以極大的感官刺激和震撼。

(3)好萊塢類型片的復興

70年代中期以後以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和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為代表,一批帶有驚險,恐怖,科幻色彩的電影將觀眾重新吸引到影院里來,這些片子的賣座是好萊塢人重新認識到類型片所蘊涵的巨大的商業價值。於是,各種類型電影在好萊塢再次受到青睞。復興時期的類型片在原有模式上又具有三大特色:一是注重迎合年輕人的欣賞心理。影片大都描繪青年心理特徵,吸納現代派思想,創造前衛的銀幕形象和時尚內容。二是大量加入現代科技成分,特技攝影和數字技術是銀幕更具視覺效果。三是在原有類型片基礎上發展出新的類型片,如倫理片,災難片等。

總之,新好萊塢電影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功再度顯示了美國電影強大的生命力,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好萊塢依然是不倒的「電影王國」

這是別人回答的一個關於好萊塢式電影的答案,我貼在這了,樓主可以參照一下。本來是想好好回答的,但是樓主的這個問題實在是有些籠統

㈢ 如何理解好萊塢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價值輸出

作為美國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好萊塢電影不僅體現了鮮明的美國文化色彩,而且還蘊涵著以美國文化方式表現出來的,極具時代性和普泛性,且有別於其他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其中主要包括「美國夢」、個人英雄主義、宗教文化和普世主義等。本文將通過對美國好萊塢部分影片的詳細解讀,試對其中所表現出來的美國文化價值觀進行深入闡釋,以期對好萊塢電影和美國文化價值觀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美國主流價值觀溯源和構建
美國,當初僅僅是英國的一塊殖民地,卻在短短的幾百年歲月中從建立到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人將其成功的原因歸結於文化的優越性。追本溯源,美國主流價值觀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時期一統天下的清教文化(Puritan Culture)。早期的美國精神是對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機會平等、勞動致富的信仰和推崇。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環境,美國的發展條件得天獨厚,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移民文化也就誕生了。在美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銳意進取的民族精神及其大熔爐般寬容的理念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在美國處於上升時期的歷史階段,這一表現尤為明顯。美國傳統的主流價值觀,指的是「民主政體、自由原則、個人主義。在此基礎上派生出關於人的政治、文化權利和種種價值觀等等」。在美國佔主導的文化是白人的文化傳統,也即「WASP」文化(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Culture,盎格魯——撒克遜白人的新教文化)。美國的主流文化其實就是「基督教、資本主義和民主的特別混合物」①。源自基督精神的理性原則及對個人自主的追求的個人主義,在美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也成了美國思想的起點和歸宿,構成美國文化的精髓。而「美國夢」是足以支撐起美國人奮斗中的失落與迷惘的力量,它不僅僅指人生中最渴望追求的一種美好事物,更意味著一種崇高的信仰和價值觀。宗教是影響美國人信念、態度和行為的最重要因素,它深深支配著美國人的政治、文化以及家庭生活。西化的普世主義在美國文化的傳播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使美國的文化觀和價值觀得以在全世界范圍傳播。以上構建了美國文化價值觀的綜合體系。
二、美國主流價值觀在好萊塢電影中的體現
作為宣揚美國文化價值觀的載體,無論電影工業如何發展,好萊塢電影中所體現的美國文化色彩不會改變。好萊塢電影堅守的文化價值體系在一部又一部電影作品中傳承發展。
(一)「美國夢」(American Dream)
「美國夢」是一個在特定時期出現的特定術語,其產生和發展與美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息息相關。自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大量歐洲人前往美洲探險殖民,當17世紀第一批移民登上美洲大陸之日起,「新世界」便被賦予了一種夢想的色彩,任何人都有權利開墾佔有,他們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克服了巨大困難,倖存下來的都是一些異常能幹、勇敢、有進取精神的人。正是這些獨特的自然和歷史條件促成了「美國夢」的產生和發展。
「美國夢」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理解:廣義的「美國夢」是指「民主、平等、自由」的國家理想;從狹義來看,「美國夢」是指個人通過自我奮斗而獲得成功的夢想。站在普通大眾的角度,「美國夢」也可以是和成功、幸福聯系在一起的一切具體目標——享受高等教育和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擁有健康的身體和一群可愛的孩子,擁有昂貴的汽車和豪華的住宅,等等。「美國夢」實際上是一種美好的理想。
人們常把好萊塢稱作「夢工廠」(DreamWorks),許多好萊塢的電影就是將「美國夢」作為主題,它們揭示了普通人、動物甚至是卡通形象依靠個人奮斗而取得成功的故事。雖然敘事角度不盡相同,但都通過對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了「美國夢」的理念。美國文化中特別強調機會平等而並非結果的平等,強調政治權利的平等而不是經濟結果的平等。正因為這樣,無數普通人才可以通過自己的奮斗實現自己的「美國夢」。這一理念在《阿甘正傳》中得到了充分反映。電影成功塑造了阿甘這一經典形象,整個故事充滿了戲劇性,一個低能兒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常人都難以企及的成功。正如電影的一句經典台詞所說的那樣:「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糖,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電影的開始和結束都用一片飄飛的羽毛來象徵命運的無常,然而主人公的經歷卻告訴我們不要向命運低頭,任何人都有機會成功。人物和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影片恰到好處地宣揚了「美國夢」的理念,體現了命運給每個人均等機會的文化內涵。
(二)個人英雄主義(Heroism)
個人主義是以個人為本位的人生哲學,它所包含的獨立奮斗、開拓進取精神成為美國人的生命基調,同時也是美國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英雄是個人主義的化身,英雄主義是個人主義的一種形式。英雄主義其實是來源於我們對於自身的生存環境、人文理念的憂慮和恐懼。當個人自由被束縛、個人利益遭到損害,對權威、災難的抗爭隨之爆發,英雄便順應而生。在美國文化里,個人英雄主義的主要特點是渴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別人認同,渴望自己受到關注,以自我為中心。個人能力的最大限度發揮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最好體現。②
「英雄就是超越自我,在傑出的行動中證明他們的勇氣、才智和領導才能。」③美國電影中個人英雄主義的典型模式是單槍匹馬拯救國家、人民於危難之中,在排除萬難的過程中得到成長,找尋到自我的價值。其英雄人物的典型特徵為:(1)擁有絕對強壯的身體或者強大的特異功能;(2)擁有卓越的聰明才智、冷靜的頭腦和超強的意志力;(3)擁有完美男性或女性的所有優點,並且多數英雄都是與美國政府抗爭的鬥士。從1939年的《關山飛度》中靈果一個人拖住一群阿巴虛人,使得驛車里的人得救,到《終結者》中來自未來,組織核戰爭的機器人,好萊塢電影人給現代英雄神話披上一層傳統的、簡單的、普遍性的崇高思想外衣。 (三)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
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美國人的宗教信仰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其中,絕大多數的美國白人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天主教,非洲裔的黑人則主要信仰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及巫術。作為主流價值觀的主要組成部分,基督教是大多數美國人信仰的宗教,上帝在他們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在19世紀20年代,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就說過:「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那樣,基督教對其國民的靈魂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在美國,宗教對法律和社會輿論產生不了多大影響,但是宗教支配社會風貌,並且通過家庭生活而控制國家。」宗教信仰通過影響美國人的信念、態度和行為支配著美國人的政治、文化以及家庭生活。
大部分美國人認為,美國是上帝選擇的一個特殊國度,美國人對全人類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責任,要負責把世界上所有人從苦海當中拯救出來。這種思想深深紮根於美國白人文化中,影響著美國社會大眾對外部世界的看法。電影《阿甘正傳》蘊涵的宗教意識十分豐富。在影片當中,帶有宗教色彩的橋段有很多,比如在珍妮遭受家庭暴力的時候,她拉著阿甘向上帝做祈禱,祈求上帝給她一雙翅膀幫她逃離現在的痛苦;阿甘剛開始捕蝦的生活時,總是一無所獲,丹中尉提醒他可以去教堂祈禱,等等。
(四)普世主義(Universalism)
普世主義起源於歐洲,作為哲學上的一個分支,它強調普遍的事實能夠被發現且被理解;在倫理上,普世性就是指能夠應用在所有人身上的價值觀或事物。美國的普世主義價值觀是建立在繼承歐洲普世主義的基礎上的,同時在殖民和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有顯著美國地域特徵的普世主義觀念。④「上帝選民論」和「天定命運論」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普世主義重要內容。
在此,我們不能不提及美國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他在多部影片中集中闡釋了普世主義的內涵。2010年上映的電影《阿凡達》以科幻與魔幻相融合的方式,講述了一個以「愛與永恆」為主題的故事。這部影片不僅在技術和藝術上震撼了我們,更讓我們體會到電影背後西方化的普世主義思想。在潘多拉星球上,當伊娃選擇部落首領和精神首領之後,實際上這星球上的各種族就成了外化的美國人,而入侵的地球生物則成了美國之外的異族,薩利所代表的美國人和潘多拉星球就是美國普世精神的化身,只不過潘多拉星球是物化了的美國領土,薩利所代表的潘多拉之魂是內化了的美國普世精神。
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世上萬事萬物都有存在價值,世上的一切生靈應該平等對待。故而在和諧美好的生活環境中,美國民眾本著平等、尊重的心態,開始接受外來人,並不遺餘力地將本民族的一切成就交給外來者,允許異於本族的聲音存在。這也是美國作為文化大熔爐的文化態度的精髓之所在,在吸收和接納外來文化的同時,輸出本國文明,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謀求人類共同的發展,正是普世價值觀的精髓。
三、結 語
作為美國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好萊塢電影對於美國文化價值觀的構建和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它通過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的融合,使文化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其直觀性和生動性不僅為美國本土觀眾所追捧,同時也被其他國家觀眾所接受。可以說,好萊塢電影為全世界了解美國文化價值觀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參考。通過對美國主流電影的賞析,我們可以深刻全面了解到美國社會主流文化的各個層面。同時,在美國特定的歷史環境背景下,需要用好萊塢電影的感官沖擊,幫助他們重拾那些寶貴的民族精神和美德,向世界傳達美國國家的良好形象,以求受到更多關注和認同。

㈣ 好萊塢電影為什麼能橫掃全球具有什麼樣的文化藝術特徵!!!!急用啦

好萊塢電影自誕生後不久就在國際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時至今日已成為世界電影工業的霸主,活躍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縱觀好萊塢發展史,好萊塢電影美學風格在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次較大的變化,在此之前可以稱為經典好萊塢時期,而之後則可成為新好萊塢時期。

經典好萊塢電影基本成型於上世紀十年代。當時觀眾的欣賞口味偏向於古典敘事風格,有聲技術的運用也使電影中復雜的敘事與流暢的對話成為可能,這一切促成了經典好萊塢電影濃重的戲劇化風格。同時這種風格也符合當時的製片廠制度。由好萊塢巨鱷麥克•塞納特創造的製片廠制度客觀上要求電影必須以迎合最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為目標,而傳統的被大眾所熟悉的戲劇化美學觀顯然是最好的選擇。類型電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這些被克拉考爾稱為迎合觀眾「深層集體心理」的影片,通過程式化的情節、類型化的人物,迅速占據了觀眾的視野,科幻、歌舞、犯罪等形式的類型片得以在世界影院中大行其道。

西部片作為最「美國化」的類型片在經典好萊塢時期佔有重要的地位。西部片頌揚、推崇那種粗獷的個人主義和適者生存的精神,體現著善必勝惡的道德理想,因而在美國影壇上長盛不衰。
新好萊塢電影還受到歐洲電影的深刻影響。商業電影藝術化、藝術電影商業化成為這一時期電影發展的一個趨勢,許多歐洲藝術電影的處理方法被用於好萊塢電影中。
從經典時期到新時期,電影在好萊塢這塊土地上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演變,無論是故事結構還是人物形象或是觀念意識,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典好萊塢時期的一套手法在當代已不能滿足觀眾的需要,而更善於適應社會時代需要的新好萊塢電影卻悄然占據了觀眾的視線。好萊塢電影通過自身的調整完成了向後工業時代的過渡,至今仍雄踞世界電影工業金字塔的頂端,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

㈤ 新好萊塢時的電影藝術特徵是什麼

一、表現主題

「新好萊塢」的表現主題基本結束了經典時期的「夢幻銀幕」,更多展現地是對社會、對歷史、對人類的思考。

二、敘事方式

在敘事上,相對於經典好萊塢,「新好萊塢」更具開放性和多線性。在繼承、借鑒傳統的基礎上,有導演試圖打破經典的敘事原則,走出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卻因好萊塢票房至上的恆定原則,不得不歸於沉寂。但好萊塢對敘事結構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

進入九十年代,《低俗小說》、《天生殺人狂》、《殺死比爾》等作品出現,是對經典敘事的一大顛覆。

產生背景:

一方面在經歷了法國新浪潮的沖擊之後,在經歷了自身從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與電視對電影製作的沖擊之後,於60年代後半期和70年代,開始對類型電影從形式到主題進行反思。

而在另一方面,美國社會的動盪與政治的危機;電影舊體制與舊觀念的危機,都成為這時期電影革命與演變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㈥ 什麼叫好萊塢電影里要傳播的「美國精神」

好萊塢電影幾乎從來都有「美國精神」的精彩注腳,在人物想像塑造方面則更是如此。在卓別林的著名無聲電影《淘金記》中,流浪漢夏爾洛個人主義的積極進取、追求成功、自我實現的精神,同時具備普通人價值觀與人生哲學,這就是銀幕上較早體現「美國精神」的經典人物形象之一。

《史崔特先生》中的史崔特,以他的老邁之軀,駕駛著改裝的車,歷盡千辛萬苦實現自己的目標,其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正是新教精神的集中闡釋。《海底總動員》中,通過父親馬琳克服千辛萬苦尋找他的孩子尼莫的經歷,講述了小丑魚父子之情,向觀眾呈現了一個勇敢的、永不放棄的尋找孩子的溫情故事。《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堅信自己的無辜,通過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來爭取自由,這樣的勇氣正是美國精神的絕佳體現。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經登載2000年美國總統候選人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的這樣說法:「美國是獨裁者的最大敵人,而好萊塢很可能被證明是這個國家最強大的武器之一。」

書中的話:「美國電影是美國國家安全霸權的重要載體之一。將國家公務員英雄人物化,把國家神聖化,把官方定義的、美國集體想像的威脅形象化……所有這一切都宣揚了這樣一種觀點:美國是神奇的、不可戰勝的。政治、國家戰略和電影業相互交織在一起,這就是美國國家權力的獨特性質所在」

㈦ 從電影和音樂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英語研究性學習報告)可以全用中文

電影折射中西文化差異
摘要:隨著全球化的進程,當今世界各種文化逐漸融合,但彼此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中西文化作為人類整體文化具有其一致性,但在其發展路徑上確實存有諸多差別。本文將透過電影這一文化載體討論中西文化間的一些差異。由此學習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的優秀之處,並且保留傳統文化的精髓,處理好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關鍵詞:電影 文化差異

電影是一個很好的文化載體,是反映了文化方方面面的一種媒介。電影很像一個容器,它可把人生中的各種滋味都納入其中,作為現代人去表現對對過去日子的總結,對現在生活的理解,對未來發展的嚮往。

1.自由和民主——《勇敢的心》VS《英雄》
在課上看的由梅爾.吉布森主演的《勇敢的心》,這部攝於1995年的好萊塢電影,將公元十三世紀的蘇格蘭人民大起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搬上銀幕,以宏偉壯闊的氣勢為影片贏得了史詩巨片的稱號。在影片中我們看到蘇格蘭的山脈、森林和村莊,凄婉的風笛和蘇格蘭人民在貧困痛苦中發出的反抗的凄厲的呼號,真切地感受到了歷史。
片中主角華萊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英雄,他的心向著獨立和自由,在斗爭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雖敗猶榮,不禁讓人想到我國古代荊軻刺秦的故事,所謂的藝術大師張藝謀根據這一題材拍攝的電影《英雄》,雖然在票房上獲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他所表現的英雄到最後還是屈服於統治階級。影片的主旨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是順應生產力發展的,是正確的。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所有英雄們的反秦活動都是愚昧的,無名在最後意識到了錯誤,甘心死於秦兵的亂箭下。與之不同,在《勇敢的心》中,統治者始終是小丑的身份出現,他們用各種見得人或者見不得人方式維持自己的政權和誇大自己的勢力范圍。人民永遠都是他們的羊圈裡的羊。所以電影中把權力階級搞得比較猥瑣是順應人類發展的潮流的,殺死狗官都會讓人覺得解恨,節日般慶祝。如同巴赫金所說的,「與官方節日相對立,狂歡節彷彿是慶祝暫時擺脫占統治地位的真理和現有的制度,慶祝暫時取消一切等級關系,特權,規范和禁令。這是真正的時間節日,不斷生成,更新和更替的節日。它同一切永恆化,一切完成和終結相敵對。它是面向永遠無限的未來的。」
在《勇敢的心》中,殘暴的英格蘭國王殺了華萊士的父親、哥哥、愛人。華萊士不是戰爭狂人,沒有戰爭癖,他是被一步步逼成英雄的有。而在《英雄》中,無名、殘劍、飄雪等人精心計劃的刺秦變得毫無意義,刺秦之前那麼多人做的那麼多的事都變成了愚昧的人做的愚昧的事。我們的唯物主義歷史課本說,人民群眾是歷史車輪的推動者,而不是由僅僅幾個大人物決定的。的確,在《勇敢的心》中有很多士兵征戰的場面,還有華萊士獨自出征被捕的鏡頭。但是,在《英雄》中,歷史被幾個大人物操縱著,其他小人物小百姓連扔塊石子的機會都沒有。什麼是英雄?英雄不僅是指為了某種事業能夠英勇死去的人。英雄還要有人格魅力,有魄力。華萊士算是個英雄,死之前還高呼自由,讓人激憤萬千。而《英雄》中無名也死了,但死之前他承認了錯誤,承認了自己不懂歷史發展規律,但懂了之後又太遲了,按照法律秦始皇要殺他,一個所謂的英雄就這么窩囊的死去。

2.愛情觀——《喜宴》透視婚姻與愛情
同性之愛也是愛情的一種,但它包含了更多的矛盾與沖突。近年來蜚聲國際影壇的華人導演李安,在第78屆奧斯卡上憑借這一題材的《斷臂山》獲得了最佳導演獎。在1993年他就導演了相同題材的一部電影——《喜宴》。
在《喜宴》中,李安就藉助這個題材向我們展示了東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明顯差異。電影一開始就介紹了旅美華人偉同在美國的紐約曼哈頓區生活,他和他的同性愛人西門過著自由快樂的生活。他們兩人在早上親密吻別,對於鄰居的注視他們視而不見。但可以看到注視他們的人驚恐和鄙視的眼神。這就向我們展示了在美國文化背景下同志的生活環境,即便沒有太高的地位,但也沒有人來制止你的行為。但是反觀中國的同志們,絕沒有人敢毫無顧及地在光天化日之下「親密」。這樣的文化差異就給予後面影片的矛盾和碰撞展開了鋪墊。
在電影里,作為偉同的父母,一對傳統的中國老夫婦。表現出了東方的婚姻觀: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於是偉同的父母不遠萬里來到了美國,要為他們兒子的終身大事「操心」了。為了應付偉同父母的這次行動,偉同決定和威威假結婚。故事發展到這里,文化的差異又開始了:在美國人的眼裡,結婚是浪漫的事情,可是在中國人的眼裡結婚是「面子」的事情。在中國領了結婚證還沒有完全算是結婚,要擺了喜酒才是大功告成。本來以為按西方方式結婚就算完事的偉同,卻因為父母需要「面子」只得按中國人的傳統在美國舉行一場婚宴。
偉同和威威婚後,威威懷孕了。西門知道後,和偉同發生了爭執和沖突。在西門看來,作為自己愛人的偉同是不能也不應該和異性發生關系的,這是不道德的,是不可容忍的。而偉同卻覺得只要他的心屬於愛人就好。這就使電影到達了高潮,表現出東西方人愛情觀的巨大差異。這不僅在《喜宴》里有所表達,在《魂斷藍橋》、《紅與黑》、《簡愛》等許多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裡都有關於西方國家的愛情觀的描述。也許這就是在不同文化熏陶下建立起來的思想,是無法輕易改變。
影片的結局是,偉同的父親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而西門、偉同和威威決定共同生活。鏡頭在他們三人目送偉同父母離開結束,兩個老人離去的背影成為他們三人心中的痛。電影留給我們無盡的思考空間。當我們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父母在不遠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勿管他人瓦上霜,只掃自家門前雪」許多這樣充滿了「仁義」與「自私」的矛盾的道德教育里生活了一代又一代,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之後,我們該如何看待我們的文化?如何看待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生活著的我們?如何看待我們熱情歌頌的愛?

3.道德觀念——婚外戀之《一聲嘆息》&《廊橋遺夢》
道德一詞在我國古代的解釋是:「道」 ,即道路,引伸為原則、規范、規律、道理的意義。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德」,就是實行某種原則,心中有所得。按莊子的理解,「物得以生為之德」,強調天地萬物的自然本性。在古代中國,這種建立在內心規則、信念基礎之上的道德理解,體現了對道德的形而上思考。但是由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道家的思考失卻了主導社會的機會。在儒家,雖然其道德思考具有某種程度的形上性,但其道德從根本上來說是從家庭人倫出發的,再加上其道德實踐中注重人倫之「禮」,因此,儒家的道德從本質上說是注重現實社會的倫理道德。
與此不同,在西方從古希臘到中世紀,再到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希臘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為標志的西方文化,要麼對人進行類的抽象,以理性作為建立道德大廈的基礎;要麼對個體作「超越的突破」,將上帝作為個體永世追求的道德目標。因此與古代中國以儒家道德為主體的倫理性道德不同,西方的道德是建構在對人性的抽象和超越的基礎之上的,它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這種缺乏以家庭為背景的人倫之理的道德,形成了與中國倫理性道德的明顯分野,也構成了西方道德的實質和核心,是西方社會發展至今的原始動力,也是解釋現今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主流和種種社會矛盾的最本源性的、最權威的典章。
傳統的倫理精神會不自覺滲透,在中國,由於受傳統倫理道德影響,《一聲嘆息》中表達的是應該保持傳統的婚姻家庭,即使愛情並不是婚姻的基礎,婚姻當中還是應該由親情和責任佔主導地位。雖然該片沒有對當事人作任何評判,只是盡可能客觀地講述,但是以另外一種方式苦口婆心勸戒觀眾,表現婚外戀的累與苦,結局處更像是在警告:婚外戀這東西只要一沾上,就是沒完沒了。而西方人崇尚自我,以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為發端,西方的藝術作品並不迴避人的慾望和本能。《廊橋遺夢》描寫的也是婚外戀,男女主角四天的戀情被描繪得甜蜜美滿、充滿激情,兩人長久的相思以及心靈上的痛苦構成了藝術上凄涼的美、古典式的悲劇美,使得《廊橋遺夢》帶有古典浪漫主義的味道。《廊橋遺夢》受到了許多人的青睞,在一定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已婚男女短暫的共同生活也變得可以理解,也就是說,已婚男女愛異性的自由的,是可理解的,是有權力的。雖然兩部影片都以主人公回歸家庭作為結局,但是觀眾還是可以看出在中西方道德觀念的影響作用下兩者對婚外戀的態度是有差異的。

電影就像一個世界文化的大熔爐,僅僅通過對這幾部電影的粗淺探討雖然還遠不能深刻地反映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但是電影的直觀性及其文化效應使得它具有多方面的不可替代的社會文化價值。
中西音樂文化比較
音樂如同語言一樣,具有很強的民族性,隨著民族、地域的差異,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就像不同語言之間語法、詞彙的諸多差異。中西方音樂是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的,這與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是分不開的。音樂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文化地域性差異形成的時候,音樂的差異性也就隨之產生。
前人定義音樂的形式是音樂活動在其無數次重復後所逐漸形成的技巧、結構、程序和模式,是音樂藝術高度發展的一個標志。而文化,則決定著生命是以何種方式,遵循著何種軌跡進行運作並做出物化表現的。因而要想使音樂充分展示出其固有的活力,只有藉助文化這一藝術原創力的沖擊才有可能。
越是高度發展的音樂,我們就越是有必要將其與最初創造它的文化、生命相接通,本文就僅從中西音樂的調式、織體和節奏等方面的細節特徵,來探視一下它們與中西文化差異的深層聯系。
一、中西音樂調式的差異
專業術語:「西方音樂體系調式構成的基礎是四音音列。包含兩個全音音程和一個半音音程,有3種不同樣式的四音音列。由這3種不同的四音音列可組成12個調式,這些調式被稱為「中古調式」或「教會調式」。後來,歐洲經歷了文藝復興時期,在專業音樂創作和民間音樂中愛奧尼亞調式、利底亞調式和混合利底亞調式逐漸合為一組,演變為自然大調,伊奧利亞調式、弗利及亞調式和多利亞調式也逐漸合為一組,演變為自然小調。並由於自然大、小調相互滲透,又逐漸形成了和聲大、小調,旋律大、小調。」
「而中國音樂的調式構成的本質和特徵是五聲性,其構成的核心是三音小組。這三音小組共分兩類,第一類由大二度和小三度構成,第二類則由兩個大二度構成。第一類三音小組在這個音樂體系中具有典型意義,因為這是它所特有的。此類三音小組又分為兩種,第一種的結構是小三度在上方,大二度在下方,第二種恰好相反。由這兩種三音小組進行不同方式的組合,可構成宮、商、角、徵、羽五種五聲調式。」
這兩種調式比較而言,五聲體系和七聲體系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前者比較單純、質朴、簡潔,後者比較復雜、豐富、精緻;前者適合於表現明朗、剛勁、粗獷的風格,後者適合於表現細膩、婉曲、華麗的色彩。但這個差別僅僅具有風格上的意義,而不具有判別高下、優劣的能力。復雜的、精緻的不一定就好,就先進;簡單的、質朴的不一定就差,就落後。然而,中國古代並非沒有七聲音列,自先秦起,中國即有許多樂器(如古琴、古箏等)能夠演奏七聲音列。甚至連十二音音列也已經早在先秦即已出現,比西方的十二音體系要早1800多年。就是說,在中國音樂活動中很早就已出現七聲音列和十二音音列,但中國音樂並沒有選擇它們,而是選擇了五聲體系。
而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一種相反的傾向:疏曠、單純、簡潔和明快。中國人不喜歡拐彎抹角,不喜歡繁瑣論證,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在藝術上,他們都盡可能的直截了當,追求頓悟見性,洞察本質,總是力求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最多的內容,以最少的筆墨來製造最動人的韻味。返樸歸真,確實是中國人生活的最高旨趣,也是中國人藝術的最高旨趣。
西方人之所以追求細致、縝密,中國人則追求簡朴、單純,是因為這兩種傾向各有其不同的文化本體,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張力。簡單地說,西方文化是以知識為本體,中國文化是以生命為本體;西方藝術的功能張力是娛人,中國藝術的功能張力是娛已。比如學術研究,西方是重在體系的完備、邏輯的嚴密、證明的充分,因為他們的成果是有待於外部實踐的檢驗,有待於對方(讀者)的被說服,並且只有在其成果被驗證、讀者被說服中才算實現了自身的價值。而中國學術所重的則是對事物的直覺把握和洞察的深度,所以它往往只是寫出思考的結果、問題的結論,而很少去作邏輯的推理或事實的論證這些中間過程。中國哲學始終以語錄體形式著述就是最典型的例證。究其原因,正是因為,在中國學者看來,他只要把自己所體認到的東西寫出來就夠了,他不需要說服讀者。中國學者對讀者當然也有自己的期望,但這期望不是被說服,而是能引發他們作同樣的體驗和感悟。而且,盡管有期望,卻並不執著,也不勉強,因為他們的學術研究、學術著述本身就是自得、自足的。重視證明,追求說服力,所以西方人的思維趨於細致、縝密;而著眼個人的領悟,內心的會意,則自然趨向於簡朴、單純。中國音樂之所以沒有選擇七聲音列和十二音音列,而獨獨選中了五聲系列,應該正是出於這樣的文化底蘊和美學追求。
二、中西音樂織體的差異
專業術語:「所謂織體,是指多聲部樂曲的旋律得以組織搭配的方法或規律。織體二字是紡織體型的縮寫。紡織體是縱橫(經緯)結合的結構,借用這個名詞是說明音樂的寫作既有縱向的結合,又有橫向的結合,還有縱橫綜合關系的結合。一般地說,強調橫向的結合是復調音樂的寫法,強調縱向的結合則是主調音樂的寫法;前者是以橫向伸展為主的線性思維,後者是以縱向配合為主的網狀立體思維。」
西方音樂體系在處理多聲部關系時,傾向於縱向的立體思維,即特別注重主調旋律與其它聲部的和聲關系。與之不同,中國音樂體系在織體思維方面則表現為橫線性,即注重各聲部旋律自身的橫向性線型展開。中國音樂中絕大部分均為單聲部,其織體與旋律是重合的,其織體就是旋律僅僅作單聲部的橫向展開。
所以,在西方音樂中,主調音樂體系佔有絕對的優勢,構成西方音樂體系的主幹。在其音樂體系中,音樂的織體思維主要是以縱向和聲為主的網狀立體性的織體思維。中國則是單純的橫線性織體思維。中國音樂的織體之所以會向橫向的線型思維發展,而沒有向縱向的和聲思維發展,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中西音樂織體不同的更為深刻的原因,似乎還是在文化精神之中,在各自的文化傳統與美學傳統之中。大致說來,西方文化是空間型的,而中國文化是時間型的。唯其是空間的,所以是固定的,有邊界的,因而可以分解,也可以組合;西方的科學型文化就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其是時間的,所以是整體的,流動的,無邊界的,因而是不可分解、也不可組合的;中國的審美型文化則建築在這一根基之上。西方文化著眼於空間性,故而其藝術必然以實體的塊面為基本的造型手段,必然追求藝術的雕塑感、立體感、體積感。西方繪畫的重視透視,重視明暗,重視色塊就是最好的證明。與之相應,西方音樂也就尤其重視縱橫交叉、網狀鋪疊的立體狀織體思維,著力追求綿密厚實、緊湊和諧的富有塊面感的音響效果。
中國文化則著眼於時間性,故而其藝術自然以游動的線條為基本的造型手段,必然追求藝術的節律感、深邃感和虛靈感。中國音樂也格外重視單線延伸、蜿蜒游動的橫線型織體思維,努力追求單純婉曲、深邃渺遠的富有韻律感的音響效果。同樣是時間的、動態的藝術,但總體上,西洋音樂是將樂曲的音響(織體)塊面化、立體化,體現了西方文化將時間過程空間化的傾向。因其塊面(織體)化、立體化,故西方音樂多有「洶涌」之勢,而少「遊行」之跡。中國音樂則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時間性特徵,使空間的形態時間化。中國音樂的最高旨趣不在音響的渾厚、結實,而是旋律在線型游動時所作的起伏、強弱、虛實、遲速等方面的變化所生的節律感。所以,中國音樂很少作大規模的合奏,故不要求各樣樂器之間的緊密配合;即使偶有合奏,也總是小范圍的,且合奏時也盡量挪出空來讓有特色的樂器獨奏或輪奏。
三、中西音樂節奏的差異
專業術語:「節奏是各音在進行時的長短關系和強弱關系,是旋律在進行時的自身律動。由於不同高低的音同時也是不同長短和不同強弱的音,音樂的節奏有兩種類型,一是均分律動,二是非均分律動。均分律動的時位感是均勻規則的,就是「有板有眼」的,它可以打出拍子來。非均分律動的時位感則是不規則、不均勻的,用常用術語說就是「無板無眼」,它不能打出拍子來,現代音樂上往往稱之為「散板」。在前一類均分律動中,則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強弱拍有規則地、可稱之為「功能性均分律動」;一種是雖也有強弱拍的循環往復,但不受小節線的限制,可稱為「非功能性均分律動」。
在西方音樂中的節奏幾乎全部是「功能性均分律動」型的。在這個節奏體系中,幾乎完全不用散板,強弱拍的交替極有規則而且均勻,強弱的幅度變化也十分明顯,而且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所以,西方音樂的節奏感特別強,因為它是強弱拍的極有規則的重復更替。
中國音樂也運用「功能性均分律動」,也有均勻、規則的強弱拍安排,但中國音樂常常又加入其它的變化性節奏,使樂曲的節奏更自由,更富變化。中國音樂中的節奏是隨著音樂表現的需要由創作者自主決定的,在創作之前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一定要往上套。
實際上,中西音樂節奏的彈性與剛性之差異,還和哲學上的重自然與重人為有著直接的聯系。剛性節奏是折線型的,其軌跡挺直而且有稜角;彈性節奏則是曲線型的,其軌跡柔和而且袁婉。前者是重視人為,以人力改造自然的結果,後者則是尊重自然,人力順其自然的結果;前者與追求知識,注重區別相一致,後者則同追求生命,注重聯系相一致。西方文化就是一個剛性模式,它傾向於將時間的過程空間化,人為地分出界線,定出規則,劃出等量的段落;中國文化則為一彈性模式,傾向於將空間的狀態時間化,強調整體,注意聯絡,追求變化,尤其注重不規則的、「神龍見首不見尾」式的美學原則。
如今,隨著中西方經濟、文化的不斷交流,中西方音樂也會彼此取長補短,以更好地服務人們的生產生活、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加美妙的視聽文化。

㈧ 美國好萊塢電影對世界電影的發展有怎樣的貢獻,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電影

好萊塢對電影有著一套成熟的商業文化運作模式。電影在好萊塢,是一條慾望的生產和滿足的文化流水線。在多年摸打滾爬的歷練中,好萊塢掌握了一套「勾兌」大片、名片和「奧斯卡」影片的釀造秘方,就像可口可樂神秘的「7X」秘方一樣。

它能使普通的碳酸水與眾不同、身價倍增,它能「化腐朽為神奇」,化平淡為「可口」和「可樂」。雖然好萊塢的這個配方是個高度機密,但裡面至少含有這樣一些基本元素:慾望、愛情、自由、正義、神話和美國夢等等,這些我們在幾乎每一部好萊塢大片里都能找到。

事實上,這個神秘的配方才是好萊塢的核心競爭力,才是它作為全球「夢工廠」和「印鈔機」的最大源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電影。

好萊塢(Hollywood),港譯「荷里活」,位於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西北部郊外,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好萊塢」一詞往往直接用來指美國的電影工業,由於美國許多著名電影公司設立於此,故經常被與美國電影和影星聯系起來,好萊塢是世界聞名的電影中心,每年在此舉辦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則是世界電影的盛會。

好萊塢不僅是全球時尚的發源地,也是全球音樂電影產業的中心地帶,擁有著世界頂級的娛樂產業和奢侈品牌,引領並代表著全球時尚的最高水平。

㈨ 好萊塢電影的形式與觀念

形式商業片,獨立製作,與各大電影財團的關系。觀念,商業化,

㈩ 「看英文電影提高英語聽力」的論文1000字

任何一種能力的培養和學習都是需要興趣來支撐的。學習英語聽說可以使英語不再枯燥無味,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單詞和語法,而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快樂的實踐。提高聽說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自己完全浸入英語的語言環境,在這里首推多看英文原版電影和電視劇。

美國好萊塢電影風靡全球,英文原聲電影在我國隨處可見,但大多數英語學習者對觀看原聲電影在英語學習中的策略及作用,存在諸多的疑慮。他們認為,看英語電影是「不務正業」的學習活動。通過觀看原版電影,學習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語言中的文化現象以及語言與文化之間的依存關系。比如,「Friends」以及「DesperateHousewives」等系列電影,備受許多成功英語學習者青睞。在觀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意學習鮮活的日常生活用語,學習「用英語說話」,而且要注意了解英語文化中特有的「喜怒哀樂」。這樣,看電影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娛樂和消遣的過程,也是一個豐富英語語言文化知識、提高綜合運用英語能力

那麼我們都知道要想學好英語,應該先從聽說入手。

英語聽力基礎差的學生,要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聽力活動。比如,堅持看英語電影,就是提高聽力的有效途徑,因為電影圖像中的視覺支持,使聽力理解變得更為容易。在具備了基本聽音能力之後,可以堅持聽英語廣播和英語講座。這里,值得提醒的是,有效的聽音過程包括復雜的學習活動。學習者除了注意模仿語音和語調之外,還應該學習和記憶聽音材料中出現的新的語言知識,並注意區分正式口語、日常口語以及書面語的不同表達法。

由於電影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優美動聽的主題音樂,極具震撼力,與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吻合,,因此合適的影片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激發我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語言就是環境的產物,所以大家在學習口語,特別是在練聽力的時候,要不斷地給自己映照出這種環境來。

看電影對學習英語最有幫助,世博外語的張峰校長表示,一定要看英文原版電影,不要看字幕,一直聽下去,當你可以分清一句很長又被說的很快句子的單詞個數的時候,就證明你的英文水平提高了

因為國內英語環境的缺乏造成國內英語學習者的口語學習困難,觀看英文原版電影其實也是學英語的好途徑.文章以風靡美國的情景喜劇《老友記》(Friends)為例,分別闡釋了原版電影中的語音、句子與詞彙、內容與題材以及文化和思維在英語口語學習中的提高作用。

然而,我們平常對於打招呼的話,習慣性的只有: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 兩句,到底老外在現實生活裡面是怎麼說話的呢?看看美國電視劇收視神話《老友記》,裡面6個年輕人天天和不同的人打招呼,整整10年了,都沒有什麼重復的話出現。裡面大量的時髦日常用語,是大家學習美國口語挖掘不盡的寶藏。一句How you doing?換不同的語音語調,意思也馬上隨之改頭換面。這樣學習英語的過程將不再是suffering, 而是有所收獲感到高興的過程。

原版電英語句的隨意性,不完整是它的主要特徵。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我國的英語學習者接觸的絕大部分是書面語體。而在英語影視劇中,口頭體的語言材料是最重要的特徵,具體表現為口語中流行的慣用表達方式、俚語以及相關的跨文化因素。

而在影視中,角色眾多,根據劇情的要求,每個角色都有自身特有的語音、語調和語速,再加上連讀、弱讀等,這些與我們學習的英語聽力材料相差甚遠,故造成了難以看(聽)懂英語原版影視的情況。

因此,看原版英語影視劇是練習英語聽說的最好途徑,影視劇通過聲音與圖像共同組成了完整的信息,將視覺刺激和聽覺刺激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這是其它學習手段所不能達到的,同時還可以調動學習英語的興趣,做到寓學於樂。

那麼電影的作用在於:

1. 電影為語言的運用提供了更真實的情景,使用者更能領悟語言的意境。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人們對於文化的需求不斷的上升。電影事業發展迅速,成為文化陣地的領頭羊。往往一部電影的發行和放映,就引起一股社會的潮流和時尚。尤其是一些大片已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部大片的發行,人們爭先恐後的觀看。生怕走在時代的後面。中學生尤其如此。 大片無論從他的投資和製作都堪稱為典範。其中的故事性強,情節曲折,語言考究並具有時代特色。除次之外,還有經過改編的經典文學巨著的影片,其包含的文化和歷史可為文化的珠寶,永發光芒。從而使人們走進時間隧道,去遨遊的最好去處。人們可以從中不斷的汲取精神的營養。

電影中包含的語言及風俗習慣,以及歷史事實是學生了解世界文化的窗口和主要手段。它可以最大程度的滿足學生對於知識和文化的需求。電影中的人物特點,語言,行為舉止的獨特具有感染力。

然而,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工具,提供了最好的語言情景,和最實用的語言.電影的對白配合上情景和人物的表情,不像我們課本上的文字那麼枯燥,那麼難以理解.如我們在觀賞獅子王片段時,當辛巴和父親一起在晨曦中眺望自己統治的遼闊疆域時,父親講到Look, Simba, everything the light touches is our kingdom…。那種唯美的畫面和音樂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這句帶有定語從句的復合句及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更使他們充分感悟到了生命的價值和獅子王濃濃的父愛。而如果把這一段以書本的形式一字一句的交給學生是無法讓他們體驗到尊重生命的哲理的。我們還要花更多的時間使學生理解每一句話。這種學習語言的方式是機械的.常常是背了很多到用時還不能用的地道,也不能用的符合英語國家人的習慣。

就拿我國的國產影片來講,近年來推出了不少膾炙人口,走向國際影壇的大片。電影《一個都不能少》「Not one less」 ,《神話》, 「The myth」 《英雄》 「Hero」 等電影都是用英語字幕,語言中滲透著濃厚的文化,但是從英語把他表現出來。而我們學生所運用的教材也有許多是汲取了電影的營養,使其豐滿和具有時代氣息。比如現行教材中許多材料都是圍繞電影的話題來展開的。如高中第一冊的第一單元 「GOOD FRIEND 」 中的閱讀就是電影 「Cast away」就是例子。課文中以魯賓遜的經歷來引出話題,談論如何認識到朋友的重要性及如何交朋友等。設想如果讓學生欣賞該部影片,那麼將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不但可以從中加深對於課文的理解,更能觸發學生對於語言的認識和體驗。

2. 電影作為一種視頻文本所產生的吸引力是我們書本教材所無法比擬的。

這一點是勿庸質疑的。我們天天都在上課,每天都是一樣的枯燥,如此學習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厭倦聽課,厭倦作業

看英文電影重要的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學習英語的方式,我想沒有哪套課本能對讓我們對學習英語產生誘惑力和影響力的,而電影卻有。因為電影讓英語「活」起來

其實,看外文電影學英語的方法在我國由來已久。在我國老一輩的旅美作家和學者中,大部分都有過看電影學英語的經歷。如今,通過看電影學英語更成了成人英語教學的常用方法,像「新東方」等國內一些著名英語培訓機構就專門開設了類似的培訓課,通過觀看經典電影來訓練學員的英語口語能力。

看電影學英語,表面在看,原理在聽,這種方法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鍛煉聽力。電影聽力不像聽磁帶那樣乾巴巴的,觀眾可以通過故事發展的邏輯推理,感覺到台詞的意思。另外,在詞彙學習上,可以將詞彙的用法做詳盡的分析,挖掘詞語的深層含義,對詞彙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而不僅僅停留在「就詞論詞」上。

另外,通過觀看電影,觀眾可以更加了解西方文化,體會東西方價值觀念的不同,將語言上升到真正意義上的交流,讓英語真正「活」起來。

3電影中所使用的語言是純正的,地道的,更是實用的。

眾所周知,學習語言應通過對話進行。不同語言的會話結構差別不大,大部分可以從母語遷移過來。差別大的是參加和進行談話的習俗,如怎樣遵從本族語言國家人的說話方式和禮儀等。電影課可以形象直觀的向學習者展示怎樣通過會話實現語言的各種功能。使學習者不僅僅學到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可以學到語言的使用背景,真正可以使用到正確的場合。

語音作為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第二語言的語音系統既不是第一語言的,也不是目的語的。它與第二語言語法系統一樣,是學習者自己的一套系統。影響語音習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素與學習者的母語無關,屬於語言的普遍性;有的因素屬於母語遷移;有的因素屬於學習者的認識能力。學習者的困難不是新的語音或者母語中沒有的語音,而是與母語相近的語音。如果不考慮目的語系統,只單純根據本族語者的發音來糾正學生的發音,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失全面。而通過原版的英文電影,可以有效補充靠中國英語老師來糾正發音的劣勢。

電影中使用的語言都是最地道的,合乎英語國家人說話習慣的。學語言不光要學所謂的官方的正式的語言,還要充分理解貧民語言和文化,以及發展中的語言。而通過電影學生們不止能學習地道的英語,還能學習很多課本上見不到的俚語和俗語,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與習俗以及理解相同的句子在不同場合的意義。而電影正為我們的教材提供了這種條件和補充。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加入英文電影配音,使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口頭表達能力,語言認知能力都有了極大的提高。並通過對影視的了解和把握,可以從一個方面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具備藝術素質,為學生理解現當代社會歷史與其它門類的文化藝術,提供學習和探究的基礎平台,是對現行外語教學方式有機的補充,為我們在國內也能習得流利地道的英語提供了一條捷徑。

電影藉助聲音和圖像,我們不僅易於理解真實的語言材料,而且能逐漸掌握英語為母語者說話的語言使用特點。日積月累,可幫助我們突破聽力理解的大難關,同時對我們的口語也有促進作用。

然而,原版電影還有以下作用:

1、看英文原版電影有助於你將背下的句子用出去!因為當你發現電影里的人物脫口而出的竟是你能背下的句子時,那是很興奮的!這也是在間接的賣弄你學的句子。要記住,賣弄一次比背十次的印象還要深!

2、英文原版電影是學發音的最好材料!我們平時練習發音都是一個單詞一個單詞的練,對著枯燥的口腔圖糾正發音,似乎發音的練習如此的漫長而又枯燥!對初學者來說,有必要掌握基本的發音規則和規律,但是一旦你有了一定的詞彙量和句子量後,就應該投入到實戰中去,而英文的原版電影就是非常好的實戰!

3、 看英文原版電影能激活你學的單詞、句子和語法!因為孤立的背單詞和語法是沒有用的,必須把它用出去,而看英文原版電影則可以將你學的單詞全部激活,變成你的口語單詞,一個單詞一旦變成你的口語單詞以後,那這個單詞已經達到最高境界了!

4、看英文電影是避免枯燥的最好的方式!天天苦行僧似的一個人在默默的背著單詞和句子確實很辛苦,而且不見得成效有多大!但如果你去看英文電影,裡面的情節會很快吸引你的注意力,在不經意的時候掌握了英語!

5、 看英文原版電影能讓你學到最鮮活的詞彙和表達!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平常背的句子其實有很多都是已經過時的或者在口語中不常用的句子,但通過看英文原版電影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最時髦、最鮮活的詞彙和表達法,比如昨天我看老友記時學到了一個地道的表達法,叫Have you put your foot down?(你已經決定好了嗎?)還好很多很多好的地道表達等著你去學習和吸收!

6、看英文電影給你提供了一個全英文環境!幾乎所有學英語的中國人都在抱怨,我們學英語缺的是英語環境。其實不然,通過看英文電影你其實已經完全溶入在那個環境里了,你會想像你就在那個電影裡面,扮演著某個角色,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在跟別人交談,多麼美妙,多麼愜意!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616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88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72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92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308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51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54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83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03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