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小說與電影課的論文
Ⅰ 一篇關於英語原版電影的論文
。
好了,就讓我們在英國,看電影,學英語,找樂趣。
在語言環境中耳濡目染,才能真正「活學」,掌握語音、詞彙、句型、思維和文化;在語言環境中入鄉隨俗,也才能真正「活用」,達到理解和表達、交流和溝通。但是中國人在跟電影學英語時,多數人走入只看不聽,或只聽不看;只泛不精,或只精不泛的誤區,以致看了一些英文電影,但是聽和說卻沒有本質的提高。
但是學好英語,又必須從聽說入手。因為學習英語聽說可以使英語不再是望而生畏、死氣沉沉的學問,而成為妙趣橫生、鮮活靈動的實踐。但是學習聽說不等於「習得聽說」,美籍華人的英語好是因為具備了「習得聽說」的必要條件:英語環境。但是我們沒有條件,可以創造條件,比如看美國電影和情景喜劇,有意識地給自己營造出一種國外的英語環境強迫自己用耳朵接受英語,同時開口說英文,就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習得聽說」。
英語聽說包括語音、語調節奏、用詞、句式、思維和文化六部分。首先,對於任何一門語言,語音是基礎,它不僅包括單詞的發音,還包括真實交際中詞彙、習語的連讀、失爆、弱化、濁化、重音、縮讀等許多音變形式。至於語調節奏,則是地道流利表達英語的潤滑劑,沒有接觸過地道的老外,沒有和他們有過面對面的交談,是很難感受到語調節奏在表達思想中的巨大作用和強大震撼力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用詞和句式的正確與否直接體現了對異國文化了解的程度。可以說,達到前三者就達到了與美國人的形似,若是又學會了美國人的思維和文化,能夠用美國文化思維則可達到神似的效果。這就是立體英語教育模式,電影則是最好的媒介。
做到語言、文化雙豐收。1、融入原則:不要把自己看成旁觀者,而要是當成局內人看待,要與角色同呼吸、共命運,產生場景感覺。2、突破原則:關鍵在於模仿,模仿不能離開背誦,熟練直到能脫口而出。3、擴展原則:首先要在詞彙和句式層面上擴展;其次是在此基礎上,「泛看」電影,電影題材可以不受很大限制,但每部影片都至少要看三遍以上。4、挖掘原則:此時不能僅限於看懂表面意思,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去挖掘語言背後深刻的文化內涵,變被動為主動,以此達到聽說的最高境界。周寧人暑期看電影學地道英語身臨其境的快感英語聽說六要素影視學習四原則影視選材原則1、生活類影片:這是最好的語言素材,向大家推薦的書目有:初級???《情歸巴黎》、中級???《阿甘正傳》、《西雅圖不眠夜》、《漂亮女人》、高級???《旅行冒險記》2、美國情景喜劇:代表作是七、八年前在電視上播出的那部《成長的煩惱》,當代最流行的有《森弗一家》、《朋友》等,更多內容可參看:《美國「情景喜劇」俚語百分百》。
Ⅱ 「看英文電影提高英語聽力」的論文1000字
任何一種能力的培養和學習都是需要興趣來支撐的。學習英語聽說可以使英語不再枯燥無味,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單詞和語法,而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快樂的實踐。提高聽說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自己完全浸入英語的語言環境,在這里首推多看英文原版電影和電視劇。
美國好萊塢電影風靡全球,英文原聲電影在我國隨處可見,但大多數英語學習者對觀看原聲電影在英語學習中的策略及作用,存在諸多的疑慮。他們認為,看英語電影是「不務正業」的學習活動。通過觀看原版電影,學習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語言中的文化現象以及語言與文化之間的依存關系。比如,「Friends」以及「DesperateHousewives」等系列電影,備受許多成功英語學習者青睞。在觀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意學習鮮活的日常生活用語,學習「用英語說話」,而且要注意了解英語文化中特有的「喜怒哀樂」。這樣,看電影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娛樂和消遣的過程,也是一個豐富英語語言文化知識、提高綜合運用英語能力
那麼我們都知道要想學好英語,應該先從聽說入手。
英語聽力基礎差的學生,要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聽力活動。比如,堅持看英語電影,就是提高聽力的有效途徑,因為電影圖像中的視覺支持,使聽力理解變得更為容易。在具備了基本聽音能力之後,可以堅持聽英語廣播和英語講座。這里,值得提醒的是,有效的聽音過程包括復雜的學習活動。學習者除了注意模仿語音和語調之外,還應該學習和記憶聽音材料中出現的新的語言知識,並注意區分正式口語、日常口語以及書面語的不同表達法。
由於電影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優美動聽的主題音樂,極具震撼力,與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吻合,,因此合適的影片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激發我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語言就是環境的產物,所以大家在學習口語,特別是在練聽力的時候,要不斷地給自己映照出這種環境來。
看電影對學習英語最有幫助,世博外語的張峰校長表示,一定要看英文原版電影,不要看字幕,一直聽下去,當你可以分清一句很長又被說的很快句子的單詞個數的時候,就證明你的英文水平提高了
因為國內英語環境的缺乏造成國內英語學習者的口語學習困難,觀看英文原版電影其實也是學英語的好途徑.文章以風靡美國的情景喜劇《老友記》(Friends)為例,分別闡釋了原版電影中的語音、句子與詞彙、內容與題材以及文化和思維在英語口語學習中的提高作用。
然而,我們平常對於打招呼的話,習慣性的只有: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 兩句,到底老外在現實生活裡面是怎麼說話的呢?看看美國電視劇收視神話《老友記》,裡面6個年輕人天天和不同的人打招呼,整整10年了,都沒有什麼重復的話出現。裡面大量的時髦日常用語,是大家學習美國口語挖掘不盡的寶藏。一句How you doing?換不同的語音語調,意思也馬上隨之改頭換面。這樣學習英語的過程將不再是suffering, 而是有所收獲感到高興的過程。
原版電英語句的隨意性,不完整是它的主要特徵。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我國的英語學習者接觸的絕大部分是書面語體。而在英語影視劇中,口頭體的語言材料是最重要的特徵,具體表現為口語中流行的慣用表達方式、俚語以及相關的跨文化因素。
而在影視中,角色眾多,根據劇情的要求,每個角色都有自身特有的語音、語調和語速,再加上連讀、弱讀等,這些與我們學習的英語聽力材料相差甚遠,故造成了難以看(聽)懂英語原版影視的情況。
因此,看原版英語影視劇是練習英語聽說的最好途徑,影視劇通過聲音與圖像共同組成了完整的信息,將視覺刺激和聽覺刺激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這是其它學習手段所不能達到的,同時還可以調動學習英語的興趣,做到寓學於樂。
那麼電影的作用在於:
1. 電影為語言的運用提供了更真實的情景,使用者更能領悟語言的意境。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人們對於文化的需求不斷的上升。電影事業發展迅速,成為文化陣地的領頭羊。往往一部電影的發行和放映,就引起一股社會的潮流和時尚。尤其是一些大片已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部大片的發行,人們爭先恐後的觀看。生怕走在時代的後面。中學生尤其如此。 大片無論從他的投資和製作都堪稱為典範。其中的故事性強,情節曲折,語言考究並具有時代特色。除次之外,還有經過改編的經典文學巨著的影片,其包含的文化和歷史可為文化的珠寶,永發光芒。從而使人們走進時間隧道,去遨遊的最好去處。人們可以從中不斷的汲取精神的營養。
電影中包含的語言及風俗習慣,以及歷史事實是學生了解世界文化的窗口和主要手段。它可以最大程度的滿足學生對於知識和文化的需求。電影中的人物特點,語言,行為舉止的獨特具有感染力。
然而,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工具,提供了最好的語言情景,和最實用的語言.電影的對白配合上情景和人物的表情,不像我們課本上的文字那麼枯燥,那麼難以理解.如我們在觀賞獅子王片段時,當辛巴和父親一起在晨曦中眺望自己統治的遼闊疆域時,父親講到Look, Simba, everything the light touches is our kingdom…。那種唯美的畫面和音樂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這句帶有定語從句的復合句及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更使他們充分感悟到了生命的價值和獅子王濃濃的父愛。而如果把這一段以書本的形式一字一句的交給學生是無法讓他們體驗到尊重生命的哲理的。我們還要花更多的時間使學生理解每一句話。這種學習語言的方式是機械的.常常是背了很多到用時還不能用的地道,也不能用的符合英語國家人的習慣。
就拿我國的國產影片來講,近年來推出了不少膾炙人口,走向國際影壇的大片。電影《一個都不能少》「Not one less」 ,《神話》, 「The myth」 《英雄》 「Hero」 等電影都是用英語字幕,語言中滲透著濃厚的文化,但是從英語把他表現出來。而我們學生所運用的教材也有許多是汲取了電影的營養,使其豐滿和具有時代氣息。比如現行教材中許多材料都是圍繞電影的話題來展開的。如高中第一冊的第一單元 「GOOD FRIEND 」 中的閱讀就是電影 「Cast away」就是例子。課文中以魯賓遜的經歷來引出話題,談論如何認識到朋友的重要性及如何交朋友等。設想如果讓學生欣賞該部影片,那麼將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不但可以從中加深對於課文的理解,更能觸發學生對於語言的認識和體驗。
2. 電影作為一種視頻文本所產生的吸引力是我們書本教材所無法比擬的。
這一點是勿庸質疑的。我們天天都在上課,每天都是一樣的枯燥,如此學習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厭倦聽課,厭倦作業
看英文電影重要的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學習英語的方式,我想沒有哪套課本能對讓我們對學習英語產生誘惑力和影響力的,而電影卻有。因為電影讓英語「活」起來
其實,看外文電影學英語的方法在我國由來已久。在我國老一輩的旅美作家和學者中,大部分都有過看電影學英語的經歷。如今,通過看電影學英語更成了成人英語教學的常用方法,像「新東方」等國內一些著名英語培訓機構就專門開設了類似的培訓課,通過觀看經典電影來訓練學員的英語口語能力。
看電影學英語,表面在看,原理在聽,這種方法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鍛煉聽力。電影聽力不像聽磁帶那樣乾巴巴的,觀眾可以通過故事發展的邏輯推理,感覺到台詞的意思。另外,在詞彙學習上,可以將詞彙的用法做詳盡的分析,挖掘詞語的深層含義,對詞彙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而不僅僅停留在「就詞論詞」上。
另外,通過觀看電影,觀眾可以更加了解西方文化,體會東西方價值觀念的不同,將語言上升到真正意義上的交流,讓英語真正「活」起來。
3電影中所使用的語言是純正的,地道的,更是實用的。
眾所周知,學習語言應通過對話進行。不同語言的會話結構差別不大,大部分可以從母語遷移過來。差別大的是參加和進行談話的習俗,如怎樣遵從本族語言國家人的說話方式和禮儀等。電影課可以形象直觀的向學習者展示怎樣通過會話實現語言的各種功能。使學習者不僅僅學到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可以學到語言的使用背景,真正可以使用到正確的場合。
語音作為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第二語言的語音系統既不是第一語言的,也不是目的語的。它與第二語言語法系統一樣,是學習者自己的一套系統。影響語音習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素與學習者的母語無關,屬於語言的普遍性;有的因素屬於母語遷移;有的因素屬於學習者的認識能力。學習者的困難不是新的語音或者母語中沒有的語音,而是與母語相近的語音。如果不考慮目的語系統,只單純根據本族語者的發音來糾正學生的發音,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失全面。而通過原版的英文電影,可以有效補充靠中國英語老師來糾正發音的劣勢。
電影中使用的語言都是最地道的,合乎英語國家人說話習慣的。學語言不光要學所謂的官方的正式的語言,還要充分理解貧民語言和文化,以及發展中的語言。而通過電影學生們不止能學習地道的英語,還能學習很多課本上見不到的俚語和俗語,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與習俗以及理解相同的句子在不同場合的意義。而電影正為我們的教材提供了這種條件和補充。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加入英文電影配音,使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口頭表達能力,語言認知能力都有了極大的提高。並通過對影視的了解和把握,可以從一個方面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具備藝術素質,為學生理解現當代社會歷史與其它門類的文化藝術,提供學習和探究的基礎平台,是對現行外語教學方式有機的補充,為我們在國內也能習得流利地道的英語提供了一條捷徑。
電影藉助聲音和圖像,我們不僅易於理解真實的語言材料,而且能逐漸掌握英語為母語者說話的語言使用特點。日積月累,可幫助我們突破聽力理解的大難關,同時對我們的口語也有促進作用。
然而,原版電影還有以下作用:
1、看英文原版電影有助於你將背下的句子用出去!因為當你發現電影里的人物脫口而出的竟是你能背下的句子時,那是很興奮的!這也是在間接的賣弄你學的句子。要記住,賣弄一次比背十次的印象還要深!
2、英文原版電影是學發音的最好材料!我們平時練習發音都是一個單詞一個單詞的練,對著枯燥的口腔圖糾正發音,似乎發音的練習如此的漫長而又枯燥!對初學者來說,有必要掌握基本的發音規則和規律,但是一旦你有了一定的詞彙量和句子量後,就應該投入到實戰中去,而英文的原版電影就是非常好的實戰!
3、 看英文原版電影能激活你學的單詞、句子和語法!因為孤立的背單詞和語法是沒有用的,必須把它用出去,而看英文原版電影則可以將你學的單詞全部激活,變成你的口語單詞,一個單詞一旦變成你的口語單詞以後,那這個單詞已經達到最高境界了!
4、看英文電影是避免枯燥的最好的方式!天天苦行僧似的一個人在默默的背著單詞和句子確實很辛苦,而且不見得成效有多大!但如果你去看英文電影,裡面的情節會很快吸引你的注意力,在不經意的時候掌握了英語!
5、 看英文原版電影能讓你學到最鮮活的詞彙和表達!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平常背的句子其實有很多都是已經過時的或者在口語中不常用的句子,但通過看英文原版電影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最時髦、最鮮活的詞彙和表達法,比如昨天我看老友記時學到了一個地道的表達法,叫Have you put your foot down?(你已經決定好了嗎?)還好很多很多好的地道表達等著你去學習和吸收!
6、看英文電影給你提供了一個全英文環境!幾乎所有學英語的中國人都在抱怨,我們學英語缺的是英語環境。其實不然,通過看英文電影你其實已經完全溶入在那個環境里了,你會想像你就在那個電影裡面,扮演著某個角色,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在跟別人交談,多麼美妙,多麼愜意!
Ⅲ 英美文學論文範文
英美文學,是指英國的文學和美國的文學代表作品,長期以來,英美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意義,也給現代文學的發展指引和引導了重要的方向。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英美文學論文 範文 一:多元化英美文學 教學 方法 及意義我國自1953年開始在高校英語專業學生中開設英美文學課到現在已有近60年的歷史,英美文學課作為英語專業學生的高年級主幹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2000年 教育 部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規定:文學課程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 文化 的了解。由此可見,文學課教學在提高學生的語言功底,全面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英美文學課對於學生的「內在」氣質培養是需要花費一定時間的,需要學生在課上積極參與,課下靜心研讀經典並吸收其中的人文知識財富。然而,隨著商品經濟的觸角不斷深入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及其網路文化的迅速崛起,高校學生越來越重視諸如 英語口語 、 商務英語 、 旅遊英語 等實用性課程及其網路上的快餐文化,社會導向使得學生越來越不屑於花時間潛下心來認真研讀經典的文學作品。筆者曾在我省六所理工科院校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能在課余時間閱讀文學經典作品的學生只佔被調查學生總數的8%,而62%的學生將諸如 演講技巧 、交際能力、創業秘訣之類的書放在了課余閱讀的首位。在這種背景之下,文學課教學也遇到了諸多困難,甚至一些高校為了迎合社會上的這種趨勢竟壓縮英美文學課時,使得英美文學課呈現出被邊緣化了的趨勢。不少著名語言學者感慨:現在的語言專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很好,但內在修養素質欠佳,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風俗文化知之甚少,學生幾乎成為了一個個語言與翻譯的機器。為了有效激發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的興趣,充分發揮英美文學的教學及其育人作用,不少學者對高校英美文學的教學現狀做出過富有成效的調查,本文結合前期的英美文學教學調查 報告 成果,提出了多元、復合式的英美文學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的熱愛,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思辨能力,並進一步探討了復合式英美文學教學方法的意義及與傳統「四段論」的教學方式作出了比較。
一、「四段論」的英美文學教學方式
南京師范大學英美文學學者程愛民教授曾對目前我國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方法做出過一項調查,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英美文學課教師仍然沿用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只注重教師的講解,對學生參與的要求不高。在講一個作家或一部作品時,先從時代背景、作家生平講起,接著是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這種「時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式的四段論程序化教學方法基本是「以本為綱」,即以課本為主要教學素材,教師在課堂上主要根據英美文學史的發展過程,按照教學計劃安排教學進度;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按照英美文學史的發展過程,將英國文學史和美國文學史劃分為幾個主要階段,上課時教師首先介紹某一歷史階段的文學時代背景、總體文學特徵,然後逐個介紹、講解作家的生平、創作經歷和主要文學作品。並對課本中作家代表作的摘選部分進行講解。在課堂上,教師也會對學生提問,但是提問次數不多,主要是教師在講台上講解、學生在座位上聽講。這種「填鴨式」而非「啟發式」的教學方式極易使課堂氣氛變得較為沉悶,所造成的結果就是老師一個人在講台上唱獨角戲,而講台下的學生卻不能真正融入到老師的講解當中。用這種方式進行英美文學教學,很難對學生形成較大的影響。這種單一的「四段論」程序化教學有其形成的背景。在多媒體教學尚未在中國大學大面積鋪開的時刻,英美文學教學也依賴傳統的教室黑板教學,英美文學教師很難依賴教學硬體設備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相關信息。而鑒於英美文學課時較短,無法抽出太多的時間來進行課上的討論,所以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所難免。
二、多元復合式的英美文學教學方法
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李賦寧說:英美文學課屬於人文科學門類,它的目標是培養學習者的人文精神,提高其文化修養和素質,樹立社會責任感,造就德才兼備的外語人才。從本質上看,文學作品是作者對人生和社會的體驗、感受和思考的記錄,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只有靠融入性的交流——將個人經歷融入到作者的世界中與作者進行交流時才能實現。因此,文學課教師應該多啟發和引導學生,喚起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參與熱情,而不僅僅是用透徹的講解來主宰課堂並且替代學生的思考。鑒於英美文學教學在 英語學習 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用英美文學名著中隨處可見的人文思想、智慧和魅力去吸引學生,充分發揮英美文學教學固有的優勢和內在的潛力,激活文學課的效力,運用各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法來實現其教學目的。基於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應當將以下元素融入到實際的英美文學教學中去,以實現一種多元復合式的英美文學教學。
(一)構建「互動式」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
從上述分析中不難看出,傳統「四段論」英美文學教學模式的缺點就是缺少創造性和交互活動,整個教學過程是單向的,僅是由教師指向學生,師生之間很難形成有效互動,所以將「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引入英美文學課堂教學中勢在必行。互動式教學法最早是在1982年由美國教育學家Palincsar提出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理論和策略。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法不同的是,互動式教學法始終將學生放在學習的中心位置上,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同時,互動式教學方法還強調將教師放在教學的主導位置上,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雙向良性交流與互動。簡言之,互動式教學法就是以師生、生生互動為橋梁,摒棄教師「一言堂」所帶來的填鴨式教學,使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幾大要素之間形成立體的信息交流和傳遞。由於課堂教學是以傳遞知識信息為主,所以使用交互教學法時,切不可為了課堂的活躍而忽略了教學目標。互動式教學法用於英美文學課堂教學中時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以教學重難點為中心原則。英美文學課作為專業主幹課程包含了許多學生理解不了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以教學重點為軸,以解答難點為線,師生、生生合作互動探究教學中的疑難問題,尋求有效的解決途徑。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始終把握課堂沿著既定設計進行,避免因為互動而忽略文學教學中重點和難點的處理。二是構建開放課堂原則。開放式課堂是可持續發展的課堂,教師通過富有策略的引導和興趣、情感的激發,使學生學習知識成為自身需求的表現,通過組織小組合作探究,體驗性學習,個性化學習等學習模式,使學生在融入性的氛圍中主動學習,這對學生體驗文學名著中作者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意義,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和作者之間融入性交流不足的問題。三是實踐性原則。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通過課堂教學實踐,設置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英語情景,讓學生在欣賞與分析英文原著的過程中提高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採用互動式英美文學教學方法能極大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得出自己的結論。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是開放性的,學生們不喜歡教師將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強加在自己頭上,他們更喜歡通過閱讀得出自己的理解和觀點。比如在學習福克納的短篇小說《致艾米麗的玫瑰花》時,筆者採用如下方式來實踐互動式教學法。首先,讓學生在課下來准備作家福克納的相關資料,課上予以展示。教師根據學生准備的相關資料,進一步深入挖掘學生一般不能洞察到的福克納作品的主題:對罪惡的懲罰總會以某種形式在後代人身上得以呈現。然後教師給出有關情節,人物和主題的幾道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來閱讀整篇小說。最後,讓學生各抒己見,發表對小說的看法,主要是圍繞著為什麼艾米麗小姐要殺死自己的情人,及其為什麼作者將題目命名為《致艾米麗的玫瑰花》,而全文並無玫瑰意象的出現。最後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進一步 總結 該篇小說怎樣扣住福克納小說的一貫主題。在這個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對小說的理解比教師單獨講解要深刻得多。通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枯燥的文學課堂將變得豐富多彩,學生對文學課的興趣也將變的愈加濃厚。
(二)利用計算機網路環境輔助英美文學教學
從學習論的角度出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基於計算機網路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重要理論來源。建構主義提供了一種與傳統的客觀主義不同的學習理論。這種學習理論認為:認識並不是主體對於客體被動、簡單和膚淺意義上的反映,而是一個不斷深化、主動和從深層意義上進行建構的過程,即所有知識意義都是通過內在表徵過程主動建構出來的。同時,學習環境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為主體建構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這些思想都在基於計算機網路的英美文學教學實踐中有所體現。首先,計算機網路的圖像、聲音、視頻能夠調動起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各個器官,充分激發和挖掘了學生的直覺思維和參與意識。一幅圖片當中所容納的信息內容可以和上百甚至上千個文字想比較,而一部電影視頻中所包含的內容就更多,學生們只需要兩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了解完一整部小說中的所有內容。其次,信息媒體的一大特徵就是它的可延伸性和可交互性,學生可以通過網路進行超文本鏈接,搜索到很多與所學英美文學內容相關的信息,進一步加深理解。另外學生在進行選擇、提取信息及其發布信息的過程中能夠得到評估和反饋,這使得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發現、歸納文學中的內在規則,這種參與認知能夠積極調動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策略。目前,英美文學課的課時有限,不允許教師包羅萬象的將教學內容呈現在課堂上,但是通過計算機網路等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將英美文學課堂有效延伸,以緩解目前英美文學教學內容龐雜而課時有限的矛盾,同時,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能力也能得以有效培養。
(三)構建立體化的教學內容
多元復合式的英美文學教學方法也必將帶來教學內容上的一場革命。目前,許多學校的英美文學課採用「文學史」+「選段」模式,教師除了在課上依據「四段論」來講述文學史實外,還會增加一些文學選讀來作為一種補充,除此之外,基本沒有其他內容。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認為:如果能對同時期的文學及藝術發展有相互對照的了解,就會對該時期的文化精神從整體上掌握;如果能掌握不同時期的精神與不同藝術所呈現的符碼,便能進入作品形成的思辨過程,對人文精神的了解會更寬廣,就會不再拘於文字的層面。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文學教學中引入跨領域的內容對於拓展學生的思維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在英美文學課上,教師若能根據教學內容,不拘泥於純文學的領域,而將社會、藝術、文化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內容與文學的相關內容結合起來,就能引起學生更多的學習意願,激發學生的潛能。例如,閱讀美國殖民地時期的文學作品,就必須了解宗教領域內的清教主義;如果不了解教義中的「原罪說」,就很難理解霍桑的小說《紅字》的主題;不了解西方的非理性主義哲學,就不會對西方文學作品如荒誕派文學等產生深入的理解;不了解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就很難深入理解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另外,為了構建立體化的教學內容,一定要注意將文學與歷史及其哲學結合起來。按當今的學科分類,文學和史學,共同構成了人文學科的主體,而哲學則是超乎一切學科之上的通學,故又有文史哲三位一體之說。雖然文史哲各有其特質,簡言之,哲學最為關注生與死,史學最當記述哀與榮,文學最宜抒發愛與恨,但三者又同根同源,因此,在學習文學作品時,完全可以將相關的歷史與哲學常識聯系起來,利用同學們對歷史和哲學已有的基礎知識激發學生對文學的學習興趣。
三、多元復合式英美文學教學方法的意義
通過對英美文學課的學習,實際上是使學生獲得對世界和人生的感悟與體驗,培養學生對任何生命主體的親近和敬畏。它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對世界的態度。通過教師使用多元復合式的教學方法,可以給學生提供廣闊的自由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英美文學課的教學,養成積極思考與表達的習慣,通過積極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原著,理解英美文學與文化,提高文學批評鑒賞能力和英語水平,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也就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學習英美文學除了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認知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道德觀和審美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因為文學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通過學習和分析作品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惡,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的世界、人生和價值觀,培養他們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助於大學生陶冶情操、開拓心智、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從這個意思上說,多元復合式的英美文學教學方式的確為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台,對於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英美文學論文範文二:英美文學教學與高校生素質鍛煉由於受到當前社會上「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許多英語專業的學生對文學課程的設置懷有排斥態度,認為文學課程毫無實用價值,對自己將來找工作並無幫助,因而否定文學課程的意義。的確,文學教育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它是一種長期的潛移默化式的滋養。正如虞建華教授所言:「文學是一門‘致知’的學科。真正有價值的文學作品,通過語言的藝術反饋 經驗 ,提供認識社會和人本身的觀察窗口,它的影響力不是直接的,而是深遠的;不是物質層面的,而是精神的;不是可以明顯感知的,而是潛移默化、無所不在的」。學校如果過分強調英語學習的實用性就會導致學生思想貧乏,心靈閉鎖,缺乏 想像力 和創造力,學生的綜合素質必然滑坡。
一、文學教育及其重要意義
文學教育不同於語言教育,但又跟語言教育互為依託。語言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具有很強的工具性特徵。英美文學教育是在英語語言能力的基礎之上,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文學品味與健全的人格。文學具有撫慰心靈、陶冶情操、塑造偉大人格、開拓人類精神空間的內在價值。文學教育為學生提供有「意義」和有「韻味」的語言輸入,使學生耳濡目染於優美的英美文學語篇,從而幫助學生塑造獨特個性,培養文化寬容精神,提高鑒賞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認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礎地位,關繫到民族的存亡,關繫到國家的強弱,關繫到社會的進退,關繫到人格的高低,關繫到涵養的深淺,關繫到思維的智弱,關繫到事業的成敗。」我們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將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在文化與文明的傳承過程中,文學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文學涉獵廣泛的題材,在表達悟識、 反思 生活方面的價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學習難以取代的。就個人的長遠發展和民族的長遠利益來說,文學教育雖然費時、費力,不容易見成效,卻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旨在提高民族整體素質的人文工程。
二、英美文學教學改革途徑
現在的英美文學課程課時偏少,教學內容不夠豐富系統,教學方法單一,要想通過文學教育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素質,就必須探索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的途徑。
1、調整授課學時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傳統上依靠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操練的語言技能課如聽力、口語和閱讀等課程,現在可以藉助計算機和 網路技術 減少課時,採取教師課堂指導、督促、檢查和學生自我操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這樣就為文學教學騰出了教學時間。可以將文學類課程提前到大學二年級,並貫穿整個大學後三年,這樣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英語基本功一定能有較大的提高。
2、增加「文學批評理論」教學
當前英語專業學生的課程設置中,很少出現「文學批評理論」的身影,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文學文本所涉及的話題是復雜的、深入的、豐富多彩的,並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答案。文學教學不是要去尋找各種權威的或正確的解釋,而是要為學生提供一個閱讀和思考的場所,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學會個性化的閱讀和培養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教學應該對學生的智慧產生影響,而文學批評理論的學習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20世紀各種新的文學批評理論不斷涌現,我們看到了馬克思主義批評、讀者反映批評、結構主義、結構主義、後殖民主義等。這些文學批評理論顛覆了傳統的文學「經典」教學內容和模式。文學理論可以使我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閱讀經典作品,並使我們認識到經典作家要比我們過去對他們的認識復雜得多。
3、改革教學模式
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專業知識的單向傳授,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動手能力不強。課堂教學應將教師的講授與指導、課前小組准備與課堂專題討論結合起來,有效地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通過布置開放性的研究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以協作學習的方式完成自主探究學習。學生對圖書館和網路資源進行查閱檢索,對所得資料進行分析比較、選擇取捨、加工處理,這是一個努力探索、積極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即幫助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設施與影視資源,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號召學生運用想像力,根據名著改編作品並進行舞台表演。
4、改革評價模式
傳統的學生評價模式主要是考察學生掌握的知識量,能力評價環節較薄弱。我們應注重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過程性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評價主體應該是多元的,包括教師、同伴和學生本人;考核方式應該是多樣的,包括試卷測試、課外學習、課堂匯報、小組答辯、PPT製作,課程論文寫作等。
英美文學論文範文相關 文章 :
1. 英語文學類論文範文
2. 英美文學賞析論文
3. 英語畢業論文範文
4. 有關於文學素養論文範文
5. 文學類文學素養論文範文
Ⅳ 英語文學方向畢業論文範文
英語文學是英語專業學生的一門重要的課程,對於英語學生的自身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英語文學方向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英語文學方向畢業論文範文一: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論文
摘要:教師在教學中從多方面注重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的培養,同時大學生也要積極進行英語文學素養的培養,不斷提升自身的英語文學素養,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英語文學;大學生
一、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培養的現狀
大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的培養非常重要,然而在大學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對於學生文學素養的重視不夠,並且學生自身沒有較強的意識注重文學素養的培養。大學的英語教學,尤其是非英語專業的英語教學,主要是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在教學中對於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沒有足夠的重視。第一,大學英語的教學主要以學生語言技巧為主,以英語詞彙、知識點、語法等為主要講授內容,教師很少講授到英美文學的知識,也較少布置有關文學閱讀的任務,對於大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培養非常不利。第二,英語四級、六級考試,作為國家級考試對於學生的學習要求也主要為英語語言自身的應用,但是對於英語文學方面沒有很多的要求,影響著全國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從學生角度來說,大學生尤其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對於英語興趣不高,很少學生去閱讀英語文學的相關資料,或者有興趣但是英語能力不足,慢慢失去了對於英語文學的喜愛
二、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培養的策略
針對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的現狀,我們必須注重大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的培養,從多方面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一,英語課堂上教師注意培養學生對於英語文學的興趣。大學的英語課,多是大學英語的課程,很多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對英語不感興趣,對於英語文學的興趣就更小。為了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注意學生文學的興趣培養。在講授教學內容時,繼續增強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喜愛,恰當地為學生介紹文學作品,聯系更多的文學信息,將教學內容與英美的文學知識結合在一起,引起學生對英語文學的興趣。
第二,教學內容多介紹英語文學的相關知識,帶領學生學會文學賞析、評論等。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都是大學英語課程的內容,教師講授教學內容時比較偏重與英語語言的應用,對於文學作品的分析、文學作品的賞析進行地很少。為了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教師可以講課時注意突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學知識,在為學生講解知識點的同時帶領學生去學習如何賞析文學作品,對於文學作品進行分析評論,為學生推薦適合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從文學作品中獲得更多的知識,也獲得更多的關於世界、人生的思考。
第三,課上教師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英語文學的熏陶。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採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來引導學生對英語文學的興趣,提升學生對文學的敏感度,促進學生的文學積累。一方面,教師可以將文學學習與電影結合起來。很多的文學作品,尤其是經典的文學作品都被後人拍成電影或者電視,而電影、電視是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且對於學生來說更具吸引力,在電影中學生對於文學作品有所了解,對於英語語言的應用也更清晰。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的英語文學知識和作品。在當今時代,接觸文學不僅靠書籍,還可以更好地利用網路資源。在信息飛速的時代,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利用網路進行文學閱讀和文學思考。
第四,布置課下文學的延伸任務,定期檢驗學生的完成情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布置恰當的文學閱讀任務和文學賞析作業。根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推薦英語文學作品,要求學生完成文學作品的相關任務,鼓勵學生在進行文學閱讀和賞析的任務過程中,進行思考分析,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思考。對於布置的文學任務,可以定期進行檢查,通過寫閱讀反思、影評等來檢驗學生對於文學作業的完成情況。
第五,學生自身要轉變觀念,變被動培養為主動提高。大學生為了就業,更多的人都選擇學習實用性強的課程,對於短期內實用效果較小的文學學習卻很忽略。要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文學素養,學生首先要從思想上轉變以前的觀念,意識到文學學習和提高文學素養對於自身發展的重要性,重視自身英語文學素養的培養。其次在課堂上和課下主動進行文學作品的閱讀和學習,配合教師的文學學習的教學,積極完成教師布置的文學相關作業將文學素養的培養當成一項長期的活動。教師在教學中從多方面注重學生英語文學素養的培養,同時大學生也要積極進行英語文學素養的培養,不斷提升自身的英語文學素養,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基於思維過程的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思維型課堂教學架構蘭春壽課程.教材.教法2015-12-01期刊1
2、 英語專業體裁文本依託文學課程體系改革效果分析景婧外語界2015-08-25期刊
英語文學方向畢業論文範文二:英語文學研究生動態英譯文研究
摘要:總之,動詞漢譯英的過程就是由“動態”向“靜態”轉化、由展開型句法結構向濃縮型句法結構轉化的過程,也體現了由漢民族思維方式向英民族思維方式轉化的過程。
關鍵詞:英語文學;研究生
一、漢語的“動態”與英語的“靜態”
動詞是表示人或事物動作、行為、發展、變化的詞,是最復雜、最活躍的一種詞類。英、漢兩種語言對動詞的概括意義是一樣的,但動詞的數量及使用頻率與方式卻並不一樣。從總體修辭效果來看,英語呈“靜態”,漢語呈“動態”,亦即,英語有一種少用(謂語)動詞而用其他手段;而漢語則有一種多用動詞的固有習慣。英語每個句子中只能使用一個限定式動詞(並列謂語除外);而漢語中卻存在著“連動式”和“兼語式”,如“他到了火車站發現火車已經開走了”,及緊縮句,如“我們下雨也去”。英語的限定動詞只能做謂語,而漢語中的動詞(包括動賓片語、主謂片語等)不僅做謂語,也可做主語,如“理論聯系實際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賓語,如“魯迅主張打落水狗”,定語,如“討論的問題很重要”,狀語,如“一定要批判地繼承我國的文學藝術遺產”和補語,如“小溪旁那些女人們聽得笑起來了”。漢語是一種離不開動詞的語言,除了部分句子(即名詞謂語句如“今天星期六”和形容詞謂語句如“他這幾天心情很好”)以外,大量的句子都不止使用一個動詞,有的句子幾乎全句都是動詞,如“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不怕沒辦法”。漢語的動詞還可以重疊和組合構成新的動詞,如“走走”、“商量商量”、“看一看”、“打打鬧鬧”,而英語的動詞卻不能。另外漢語中為數不多的介詞,也大都是從古代漢語動詞演變而來的,有些還具備動詞的一般特點,稱為“半動詞”,“副動詞”,“漢語中的絕大多數的‘介詞’,應該劃歸動詞的范疇,只是入句時,表現了相當於英語介詞的作用”,如“他在家”中的“在”為動詞,而“他在家看書”中的“在”則為介詞。
二、“動態”與“靜態”的思維根源
漢語“動態”與英語“靜態”之差異,其深層原因在於漢、英民族思維方式的差異:即漢民族重形象思維、重悟性,而西方人重抽象思維、重理性。漢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是“尚象”,漢民族習慣於“觀物取像”,即取萬物之象,加工成為象徵意義的符號來反映、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形成了偏重形象,即偏重具體的思維方式;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是“尚思”,注重邏輯與形式論證,形成了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為思維形式,偏重抽象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形式的不同在語言上表現為:英語語言常常使用大量的涵義概括、指稱籠統的抽象名詞來表達復雜的理性概念,因而顯得“虛”和“靜”;而漢語則習慣於形象語言,用形象的方法來表達抽象的事物,動詞的形象性即滿足了中文的需求,由於大量地使用動詞,漢語言因而顯得“實”和“動”。另外,漢民族相比於西方人更傾向於注重悟性,漢語由意念貫通,行文造句不需要嚴格的語法規則來規范,詞的用法也非常靈活,動詞的使用即非常靈活。漢語的動詞由於沒有形態變化的約束,使用起來十分自由、靈活,可以充當句子的各種成分,也可以連用形成連動式和兼語式,還可以重疊和組合構成新的動詞,動詞的大量使用使漢語的表達呈現“動態”的傾向。與之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理性,注重形式論證,在語言上表現為形態的外漏和形式上的完整,因此行文造句需要嚴格的語法規則來規范。英語句子有嚴謹的主謂結構,一個句子結構通常只使用一個謂語動詞,大量本應該用動詞表達的概念,只能用非謂語動詞來表達,或藉助於動詞以外的詞類,主要是由動詞派生而來的名詞,有時還要藉助於介詞、副詞及由動詞轉化而來的形容詞,這樣便產生了動詞的虛化和弱化,使得英語的表達呈現“靜態”的傾向。
三、漢譯英中動詞的處理
鑒於學生動態英譯文的問題,從“動態”與“靜態”這一修辭差異入手來探討漢譯英中漢語動詞(不包括判斷動詞和能願動詞)的處理,應是漢譯英教學中的非常重要的一講。
(一)單動詞漢語句子中動詞的處理
“英語的靜態修辭的實質是名詞優勢和介詞優勢,而介詞優勢又是名詞優勢的必然結果。因為名詞與名詞之間要藉助介詞來聯結”。英語傾向於用名詞(片語)來表達漢語用動詞所表達的概念,即動作、行為、狀態等,尤其在科技、法律、政治等正式文體中更是如此。這不僅使英語句子簡潔緊湊,也避免了將人牽涉進來,從而使語句意義更加含蓄、間接,符合英民族表達習慣,因而句子優美。因此,在有些情況下,漢語動詞並不是譯成英語動詞,而是要遵循英語的這一修辭特點,進行必要的詞性轉換,即動詞向名詞和介詞的轉化(如a和b),有時也轉化成副詞和形容詞(如c和d)等,使譯文符合英語的句法規律,因而更加地道、更顯文采。a.他很貪嘴。Heisagreedyeater.b.這不符合我們黨的政策.’spolicies.c.桌布鋪上了嗎?Istheclothon?d.他懷疑我的動機。Heissuspiciousofmyintentions.
(二)多動詞漢語句子中動詞的處理
漢語注重“動態”描寫,一個句子中往往會涌現大量的動詞,但並不會引起句子的臃腫和混亂.漢語的動詞可以作句子的不同成分;一個句子中可以連用兩個或更多的動詞作謂語,有時一個句子中會集結異常大量的動詞,按照各動作實際上的時間順序或邏輯上的因果次序,將事件一一如實說出,甚至盡量省略關系詞以達到動詞集中、動詞突出的效果。因此在將漢語句中充當主語、賓語、定語、狀語、賓補的動詞譯成英語時,有的可以省譯,有的要進行詞性轉換或譯成非限定動詞;在將漢語的連動式結構譯成英文時,首先要確定一個主要動詞,作為謂語動詞,與主語形成SV主幹,構成全句中心,其他動詞有的可以省譯,有的作為次要動詞進行詞性轉換或譯成非限定動詞、獨立主格結構,打破漢語的時間或事理順序,運用英語所富有的各種關系詞或關系手段,適當地將它們嫁接到句子的中心主幹上,形成空間立體布局,使句子語義層次分明。當然,在將連動式結構譯成英文時,若有兩個或以上動詞都該是英譯文中的謂語動詞,則應將其譯成並列謂語。但譯文謂語動詞如果鋪排過多,就會顯得很累贅,語義層次很不分明,帶有濃厚的漢語色彩,這時,應首先採取斷句處理。
總之,動詞漢譯英的過程就是由“動態”向“靜態”轉化、由展開型句法結構向濃縮型句法結構轉化的過程,也體現了由漢民族思維方式向英民族思維方式轉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完成得好,譯文就符合英語語言的規范,這個過程完成得不好,譯文就會漢化,妨礙了原文內容的確切表達。我們的學生動輒用動詞寫英語句子,而且多是小短句或簡單的復合句,帶有濃厚的漢語氣息,主要是受漢語“動態”修辭的影響。因此在漢譯英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引導學生用英語的“靜態”修辭進行思維,克服漢語“動態”修辭的影響,為漢譯英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加拿大英語文學在中國的譯介(1949—2009)——兼論社會文化對文學翻譯的制約朱振武; 綦亮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Ⅳ 任何一篇英美短篇小說的英語論文
《呼嘯山莊》人物關系結構
Title:
Catherine's dilemma between love and marriage in Wuthering Heights
——The Psychoanalysis of love triangle relationship with Freud』s theory of personality
Abstract:
Wuthering Heights tells a story of superhuman love and revenge enacted on the English moors. In this thesis, an attempt is made to analyze the love triangle relationship which leads to Catherine's dilemma between love and marriage in Wuthering Heights by virtue of Freud』s theory of personality.
Key words:
Wuthering Heights Freud』s theory of personality love triangle relationship
In Catherine's heart she knows what is right, but chooses what is wrong. It is her wrong decision that pushes her into the inextricable [LunWenJia.Com]dilemma between her love and marriage; it is her wrong choice that plunges the two families into chaos. In the mind, she is truly out of her way.
According to Sigmund Freud(1856—1939), the structure of the mind or personality consists three portions: the id, the ego, and the superego.「The id, which is the reservoir of biological impulses, constitutes the entire personality of the infant at birth. Its principle of operation, to guard the person from painful tension, is terme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Inevitable frustrations of the id, together with what the child learns from his encounters with external reality, generate the ego, which is essentially a mechanism to minimize frustrations of the biological drives in the long run. It operates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principle … [LunWenNet.Com]The superego comprises the conscience, a partly conscious system of introjected moral inhibitions, and the ego-ideal, the source of the indivial's standards for his own behavior. Like external reality, from which it derives, the superego often presents obstacles to the satisfaction of biological drives.」「In the mentally healthy person, these three systems form a unified and harmon
ious organization. Conversely, when the three systems of personality are at odds with one another the person is said to be maladjusted.」 Here Catherine's tragic psychological process may be well illustrated by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I cannot express it; but surely you and everybody have a notion that there is, or should be, an existence of yours beyond you. What were the use of my creation, if I were entirely contained here?」 Catherine's strange words reflect that the intelligent Emily Bronte had been earlier pondering over a same question in her work. What on earth is「the existence of Catherine's beyond Catherine」?
Here we may believe that Heathcliff stands for Catherine's instinctual nature and the strongest desire—her 「id」 in the depths of her soul; Edgar, her ideal 「superego」, represents another part of her personality: the well-bred gracefulness and the superiority of a wealthy family; and she, herself is the 「ego」 tortured by the friction between the two in the disharmonious situation.
In the light of Freud's theory of personality, 「the superego is the representation in the personality of the traditional values and ideals of society as they are handed down from parents to children.」 Catherine's choice of Edgar as her husband is to satisfy her ideal 「superego」 to get wealth and high social position, which are the symbol of her class, on the basis of the ecation by her family and reality from her early childhood. She is a Miss of a noble family with a long history of about three hundred years. Only the marriage well-matched in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could be a satisfaction for all: her family, the society and even her practical self. 「It would degrade me to many Heathcliff now ... if Heathcliff and I married, we should be beggars?」 This is her actual worry for her future. Catherine yields to the pressure from her brother, and alike, in truth, she is yielding to the moral rules of society, without the approval and identification of which, she could not live a better life or even exist i
n it at all.
However, Catherine underestimates what her other more intrinsic self would have effect on her. The most remarkable claim by Catherine herself may be the best convincing evidence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t roles of Heathcliff and Edgar—her 「id」 and her 「superego」:
「My great miseries in this world have been Heathcliff's miseries, and I watched and felt each from the beginning: my great thought in living is himself. If all else perished, and he remained, I should still continue to be; and if all else perished, and he was annihilated, the universe would turn to a mighty stranger: I should not seem a part of it. My love for Linton is like foliage in the woods: time will change it. I'm well aware, as winter changes the trees. My love for Heathcliff resembles the eternal rocks beneath: a source of little visible delight, but necessary. Nelly, I'm Heathcliff! He's always, always in my mind: not as a pleasure and more than I am always a pleasure to me, but as my own being. So don't talk of our separation again: it is impracticable.」
It was a happy thought to make her love the kind, wealthy, weak, elegant Edgar, yet in submission to her superego to oppose against her id, she would fall into a loss of the self. Since the id is the most primitive basis of personality, and the ego is formed out of the id, Catherine's life depends wholly on Heathcliff, as the whole connotation and truth of her life in the cosmic world, for its existence and further more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her existence. Heathcliff is the most necessary part of her being. She marries Edgar, but Heathcliff still clutches her soul in his passionate embrace. Although she is a bit ashamed of her early playmate, she loves him with a passionate abandonment that sets culture, ecation, the world at defiance. Catherine's wrong choice for marriage violates her inner desires. The choice is a victory for self-inlgence—a sacrifice of primary to secondary things. And she pays for it.
On one hand, Catherine doesn't find the heavenly happiness she was longing for. Though as a girl 「full of ambition」and 「to be the greatest woman of the neighborhood」 would be her pride, the enviable marriage could only flatter her vanity for a second. After her marriage, the comfortable and peaceful life in the Grange was just a monotonous and lifeless confinement of her soul. She feels chocked by the artificial and unnatural conditions in the closed Thrushcross Grange— a world in which the mind has hardened and become unalterable.「If I were in heaven, Nelly, I should be extremely miserable. 」 Catherine eventually knows that the Lintons' heaven is not her ideal heaven. She and Heathcliff really possess their common heaven. Just as Catherine says,「Whatever our souls are made of, his and mine are the same; and Linton's is as different as a moonbeam from lightning, or frost from fire.」
Catherine doesn't want to live in the Lintons' heaven; on the other hand, she has lost her own paradise that she ever had with Heathcliff on the bare hard moor in their childhood. The deepest bent of her nature announces her destiny—a wanderer between the two worlds. When she is alive, she occupies a position midway between the two. She belongs in a sense to both and is constantly drawn first in Heathcliff's direction, then in Edgar's, and then in Heathcliff's again and at last she loses herself completely. Her childish illusion to use her husband's money to aid Heatllcliff to rise out of her brother's power has vanished in thin air. And her constant struggle to reconcile two irreconcilable ways of life is in vain too, which only caused more disorder in the two worlds and in herself as well.
In Freudian principles, should the ego continually fail in its task of satisfying the demands of the id, these three factors together—the painful repression of the id's instinctual desires, the guilt conscience of revolt against the superego's wishes, and the frustration of failure in finding outlets in the external world- would contribute to ever-increasing anxiety. The anxiety piles up and finally overwhelms the person. When this happens, the person is said to leave hallucinatory wish-fulfillment, then a nervous radical breakdown, and in the end may finish the person off. Catherine is destroyed into psychic fragmentation by the friction between the two. At the height of her Edgan-Heathcliff torment, Catherine lies delirious on the floor at the Grange. She dreams that she is back in her own old bed at Wuthering Heights 「enclosed in the oak-paneled bed at home, and my heart ached with some great grief…my misery arose from the separation that Hindley had ordered between me and Heathcliff.」Still dreaming, she t
ries to push back the panels of the oak bed, only to find herself touching the table and the carpet at the Grange:「My late anguish was swallowed in a paroxysm of despair. I cannot say why I was so wildly wretched ... and my all in all, as Heathcliff was at that time, and been converted at a stroke into Mrs. Linton...the wife of a stranger: an exile, and outcast.」 She attempts to forget the lengthy days of years of life without her soul even in her temporary derangement.「Most strangely, the whole last seven years of my life grew a blank! I did not recall that they had been at all.」 Her mental and physical decay rapidly leads to the body's mortal end. She dies and seems to have none into perfect peace.
But even after her death, she is still a wandering ghost. In Chapter 3, Lockwood, the lodger in Catherine's oak-paneled bed at Wuthering Heights dreams about the little wailing ghost:
「The intense horror of nightmare came over me: I tried to draw back my arm, but the hand clung to it, and a most melancholy voice sobbed, 『Let me in-Let me in』.『 Who are you?』…『Catherine Linton』, it replied, shiveringly…『I'm come home: I'd lost my way on the moor!』…Terror made me cruel; and finding it useless to attempt shaking the creature off, I pulled its wrist on to the broken pane, and rubbed it to and fro till then blood ran down and soaked the bedclothes: still it wailed, 『Let me in!』…it is twenty years, twenty years. I've been a waif for twenty years!」
Catherine aspires to be back in her heaven even being a spirit. But leer self-deceptive decision has made her fall from her and Heathcliff's heaven full of demonic love and her never docile or submissive nature has drawn her out of her and Edgar's heaven filled with civilized emptiness in the meantime. She pushes herself into her tragedy, the endless dilemma between her love and marriage, which won't end up with her death.
Bibliography:
1.Bronte Emily,Wuthering Height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Freud Sigmund,Interpretation of Dream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Travis Trysh,Heathcliff and Cathy,the Dysfunctional Couple,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cation,Washington,2001
4.Steinitz Rebecca,Diaries and Displacement in Wuthering Heights,Studies in the Novel,Denton,2000
http://www.lunwennet.com/thesis/List_21.html 裡面有你需要的英語論文,我載老一篇,不合適切看下嘛,呵呵!!!
Ⅵ 英美文學類論文範文
英美文學是英國人民和美國人民長期以來創造性地使用英語語言的產物,是對時代生活的審美表現。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英美文學類論文 範文 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英美文學類論文範文篇1
從英美經典電影分析英美文學女性形象
[摘要]很多英美經典電影,都是以英美文學為藍本進行改編的。將文字轉換為銀幕上的畫面,這樣的變化,更有利於觀眾對原作中角色的定位。女性角色,是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學話題製造的永恆話題。在諸多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角色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背景的變化,也變換著不同的色彩。本文以一些經典的英美電影,對比那些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進行了分析,包括對愛情的執著、自我價值的追求、悲劇色彩和獨立自主的方面。
[關鍵詞]英美電影;英美文學;女性形象
一、引 言
女性角色,是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學話題製造的永恆話題。在諸多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角色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背景的變化,也變換著不同的色彩。從莎士比亞時期開始,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英國、法國、美國等作家的文學作品為例,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開始展現出不一樣的活躍程度,特別是隨著電影產業的興起,將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更加有利於對原作中女性形象的深刻展示。在這一點上,以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的英美電影,以更加豐富的形式,詮釋了電影視角下的女性角色新特點,其中對於女性主義的形象表現極為突出。
二、女性對於愛情的執著
愛情,是英美文學作品中一直延續的格調。無論是輝煌的史詩巨制,還是社會小人物的刻畫寫實,其中都有著愛情的主題。在愛情面前,電影,或者說原作中的這些女性角色們,敢於為了愛情反抗傳統,反抗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世俗。改編自美國作家羅伯特的小說《廊橋遺夢》的電影中,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之間的愛情,突破了家庭與婚姻的禁制,兩人的愛情在當時是一種被唾棄的行為,是對婚姻的背叛,對倫理道德的挑戰。
在電影中,弗朗西斯卡在義大利長大,嫁人後隨丈夫來到了美國。源於義大利的浪漫,弗朗西斯卡在美國鄉村的生活無聊至極,在她與羅伯特的愛情中,盡情洋溢著自身的浪漫風情,這是沖破了世俗枷鎖的愛情。弗朗西斯卡的愛情讓觀眾落淚,是因為她沒有因為愛而放棄自己的家庭,她仍舊記得自己身為母親的責任,但卻為了愛希望自己死後能與羅伯特在一起。
在原著中,弗朗西斯卡這一角色,對其愛情的描寫文字較多,而在電影中,人們通過女演員眉宇間的那抹思念,很直接地理解了她對羅伯特執著的愛以及對家的責任感。愛情與女性之間,似乎是文學作品中必然保留的橋段,以英美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英美電影中,愛情的主旋律,不僅是對這些文學作品的一種致敬,更符合潮流下的電影要求。
又如在《簡?愛》中,簡?愛對羅切斯特的愛,是一種純粹的愛,而無其他雜糅的情感。當簡?愛拒絕了聖?約翰的求婚,雖然羅切斯特的豪宅已經被他那個瘋子般的妻子燒毀,雖然羅切斯特因此而失明,但是簡?愛按照心中對於愛的執著,認為這樣的羅切斯特仍舊是自己的最愛。簡?愛因為自己的愛而成為羅切斯特的天使,羅切斯特的餘生因為簡?愛而精彩。
在電影《傲慢與偏見》中,在尊重英國女性作家奧斯汀原著的基礎上,小說中的人物伊麗莎白與達西之間的愛情,一直被人們所談論。伊麗莎白的愛情觀中,沒有金錢財富,沒有地位差距,有的是彼此之間的了解,是兩人之間的彼此相愛。通過電影中,達西的傲慢與伊麗莎白的渴望平等,不難讓觀眾理解原著中的那個對愛情很執著的伊麗莎白。雖然愛著達西,但是伊麗莎白的愛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不需要無聊的高姿態和耍酷態度。
伊麗莎白這樣的愛情觀,也正是原著作者奧斯汀的愛情觀。我們在看這些英美電影時,對於銀幕中的女性形象有著更加直觀的理解,而愛情這種在銀幕上獨特表現的情感,更容易讓我們通過電影了解原著中女性的愛情世界,那是一個執著的感情觀。
但是這樣的愛情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很難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女性的愛情執著觀,帶來的往往是愛情悲劇。在電影《茶花女》中,瑪格麗特對於愛情也是固執的,哪怕被自己的愛人阿爾芒誤會,她仍舊默默地承擔著因為愛情而帶來的傷害。不管愛情的結果怎樣,對於愛情,這些女性仍舊是那麼執著與肯定。
三、追求自我價值的女權主義
在眾多的英美電影中,都很好地再現了原著中反抗男權的思想,即強烈的女權主義。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女權主義是女性主義最為顯著的表現點。目前,改編的英美電影中,多以20世紀初期的英美文學作品作為藍本,而這些文學作品中,開始闡述女權主義,反對男權。這種現象並不是這一時期文學作品所獨有的。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有很多的女性實際上開始走出家門,進入了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而這些女性正是反抗男權的代表,她們的身上少了些浪漫的氣息,但是卻多了一些職業性的元素。她們更加關注社會、政治等話題,這些女性角色,追求的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很多的英美電影中都有所體現。
例如,在美國女作家米切爾的小說《飄》中,女性角色斯嘉麗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子。而在以《飄》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中,觀眾對於那個富家大小姐斯嘉麗印象深刻。影片以南北戰爭為背景,戰爭奪取了斯嘉麗家庭的一切,而斯嘉麗在重重困難中,從一個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的大小姐,成長為一個智慧的現代女性。
斯嘉麗這個女性形象在原著中,屬於寫實人物,米切爾對於這個人物沒有涇渭分明的描述,而是做了真實的敘述。在電影中,這種感覺更加直觀一些,斯嘉麗似乎是一個追求自我價值的女性。所以,很多的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不再是一個獨立於外的弱勢群體,導演與作者都在強調女性角色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她們有著自我價值。在電影《名利場》中,那個為了躋身上層社會的蓓基,按照現代的評判觀點來看,用「女強人」來形容蓓基更加合適。
她為了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不惜賣弄自己的學識、自己的歌聲,甚至自己的肉體,蓓基一直在展示著自己的價值所在。無論是勾引好友艾米利亞的哥哥喬斯,還是對克勞萊家族繼承人的羅登,蓓基都成功地將自己的價值融入計謀當中。
這些女性形象,在追求自我價值的同時,也是對男權的一種反抗,女權思想在電影或小說中都毫無掩飾。在電影《茶花女》中,瑪格麗特本是巴黎的一個名妓,但是她愛上了阿爾芒,並與之在鄉下同居。
阿爾芒的父親認為是瑪格麗特葬送了兒子的前程,脅迫瑪格麗特移情別戀,而阿爾芒信以為真,憤怒下當眾羞辱瑪格麗特。瑪格麗特終因病而亡,而阿爾芒事後知道了緣由後,悔恨不已。瑪格麗特的死,是愛情悲劇的表現,更是對男權世界一種無聲的反抗。同樣地,在電影《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愛情,一開始,伊麗莎白因為達西的高傲而沒有接受他的表白。
我們通過電影,再去原著中尋找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愛情,會發現奧斯汀花費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伊麗莎白與達西那奇妙的愛情。直到達西改掉了自己的「臭毛病」,伊麗莎白才真正地接受了達西。伊麗莎白雖然愛著達西,但是對於達西的那種大男子主義很厭惡,她故意地對達西冷漠,也正是對男權的一種反抗。在哈代的《無名的裘德》改編成電影後,蘇的「新女性」形象更加凸顯,她敢於追求自我的價值而反抗學校的規定,敢於直面對裘德的愛。 四、悲劇色彩濃重的女性形象
以英美文學作品改編的英美電影中,很多女性形象都是悲劇性的。這些女性形象雖不至於占據英美文學作品的大半,但是在我們觀看的很多英美電影中,這樣的悲劇色彩,似乎更受到導演和編劇的歡迎,也更能夠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充滿悲劇色彩的女性,更多是與作品創作背景下的大多數女性有著明顯的思想和行為區別。正是因為這些女性角色「前衛」的行為,造成了她們悲劇的產生。這些悲劇多體現在女性的愛情上,還有社會階級的殘酷壓榨上。
例如,在雨果的《悲慘世界》中,芳汀這個角色,被趕出了工廠,死在了醫院里。她本有一個美好的愛情,但是卻被情人拋棄,獨自帶著女兒珂賽特。在改編的音樂劇《悲慘世界》中,芳汀被迫去那個她永不想涉足的地方,賣了自己的頭發、牙齒,甚至是身體。當I Dreamed a Dream響起時,芳汀的悲劇終究發生了。對於芳汀的死,是悲劇的結局,也是她的解脫。
又如,在《哈姆雷特》中,奧菲利亞這個角色,是莎士比亞在17世紀塑造的形象,而那個時期的英國女性,和中國的傳統女性一樣,對父親和兄長十分尊敬,甚至達到了盲從的地步。然而奧菲利亞深愛著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對她的表白,被奧菲利亞的父親否決。當奧菲利亞的父親被哈姆雷特殺死後,奧菲利亞崩潰了。她一直在無聲地承受著一切,但悲劇的腳步沒有因為她停止。一個纖弱的女子,一個溫柔的女子,一個性格柔弱的女子,在那個年代註定了她的悲劇色彩。
在英美文學中,女性的悲劇色彩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電影改編後,這種女性悲劇更加真實。她們與周圍生活的格格不入,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除去《哈姆雷特》中奧菲利亞這種被社會壓到無法喘息的女性外,還有愛情帶來的悲劇。例如在《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的愛情就是一個悲劇,她有著自己的家庭,卻愛上了羅伯特。
這樣的愛情就是一個悲劇,在道德的束縛下,在倫理的譴責下,弗朗西斯卡的愛情只能以悲劇結束,四天深入骨髓的愛情,折磨了弗朗西斯卡的後半生,這樣的悲劇讓觀眾更加心痛。同樣地,在《呼嘯山莊》中,女主人公凱瑟琳,也是一個女性悲劇形象的代表。凱瑟琳對於愛情的渴望極其矛盾,她希望自己的愛情是不受世俗影響的純凈的愛,還期望能夠找到身世好、家境富裕的白馬王子。凱瑟琳同希斯克利夫之間的愛情,是純凈的,為此不惜打破社會的道德枷鎖。而凱瑟琳還是放不下對財富的嚮往,她嫁給一個不認識的人,成為山莊的女主人。這是世俗中「美好」的婚姻,但她對愛情的矛盾,讓她無法割捨愛情,最後為之付出了生命。
五、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無論是對愛情的執著,還是對自我價值的追求,抑或是悲劇性的色彩,通過電影中的女性角色表達,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英美文學作品中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這也是女性主義在文字上的宣洩,在銀幕上的爆發。在19世紀,簡?奧斯汀、勃朗特等一大批女作家走向英美文學的高處,她們反對男權,發揚女性主義。例如,在勃朗特的《簡?愛》中,女主人公簡?愛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積極向上,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征服了男主人公羅徹斯特。
在簡?愛與羅徹斯特的愛情中,簡?愛一直保持著克制和清醒,她嘲笑那些可笑的權貴,她嚮往平等。簡?愛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角色,簡?愛對於愛情的追求,一直保持著獨立。她知道了羅徹斯特有妻子後,不願貶低自己的地位價值,選擇離去。而當她認識到自己對羅徹斯特的情感後,不顧羅徹斯特的失明和一無所有,仍舊回到羅徹斯特的身邊。簡?愛的容貌也許並不出眾,但是她有一個高貴的靈魂,她追求獨立和自主,她有更加吸引男性的自我修養和精神追求,特別是簡?愛對於經濟獨立的認識。這都是獨立自主女性形象的表現。無論是電影還是原著中,簡?愛都讓我們感嘆不已,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女性,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女性!同樣的女性特質,我們在《名利場》中的蓓基身上也能看到一些,蓓基的「女強人」特點,正是她獨立自主的一些體現,雖然她一直想傍上一個富翁。
六、結 語
女性形象,在英美文學作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在愛情還是自我價值,抑或是悲劇色彩和獨立自主方面,都有著吸引人的地方。通過電影的展示,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似乎活了過來,以電影來分析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更加耐人尋味,也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閑來無事,可以走進影院,去回顧一下這些英美經典。
[參考文獻]
[1]辛淑蘭.超越傲慢與偏見:從女性視角看《傲慢與偏見》中的幸福婚姻[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6.
[2]黃治康.《呼嘯山莊》的女性意識研究[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
[3]王盈盈.從女性視角解讀美國電影《廊橋遺夢》[J].電影文學,2013(08).
[4]陶曦,李雯倩.西方女性主義電影理論[J].電影文學,2010(12).
英美文學類論文範文篇2
淺析英美文學與我國文學二者關系
摘 要:通過英美文學作品與我國文學作品的主題分析發現,英美文學主題,把人和自然的關系定位為回歸自然與征服自然;而我國文學作品人和自然的關系為相互統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關鍵詞:英美文學;作品主題;人和自然
英美文學與我國文學在「人和自然」的主題方面存在差異,是我們從宏觀上把握和研究英美文學與我國文學作品的重要線索。
一、英美文學發展的分析
英美文學是英國人民和美國人民長期以來創造性地使用英語語言的產物,是對時代生活的審美表現。英國文學經歷了長期、復雜的發展演變過程。英國與美國語言因為同屬於一個英語體系,長久以來認為美國文學是英國文學的一個分支。兩國文學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到各種現實的、歷史的、政治的、 文化 的等外在力量的影響,以及遵循文學內部自身規律,其文學發展歷經了古英語與中古英語、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維多利亞、現代主義等不同的歷史階段,戰後則大致呈現從寫實到實驗和多元的走勢。中古英語時期的文學較以前在擴展主題、豐富類型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展,而且深受到__的影響,傳奇小說及詩歌逐步流行。
二、英美文學中人和自然的主題分析
盡管英美文學在發展過程中都存在多元化,但社會的存在無外乎人和自然,世界上好多文學作品都是反映「人和自然」這一主題的,當然英美文學也不例外。
英美文學作家在作品中力圖揭示在特定條件下主宰人的行為的兩種力量:一方面是遺傳,是人內在的力量,具體來說是描寫人對其生物本能的依賴,即人追求愛情、金錢和享受的不可壓抑、無法阻擋的慾望。另一方面是社會環境,是外在的力量,是作家對人所生存的社會的研究,具體來說,是描寫高度文明的社會給人造成的威脅與圍困。民族傳統依據每個民族生活的社會條件和自然地理條件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民族傳統一經形成便具有較大的穩定性,能長久地在民族成員中保留下去。
自然,既是人類的母親和搖籃,又是人類的敵人和戰場。這種矛盾的關系,體現在人類的自然觀念中,便是兩種對立的心態:回歸自然與征服自然。這種對立一直貫穿英美思想、文學傳統的始終。就文學家個體而言,他們的思想觀念及其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人與自然」顯示出一種深刻的復雜性,甚至是矛盾性和變動性。有的禮贊、崇拜自然,有的在對抗、征服自然的過程中突顯人的尊嚴和價值,有的聚焦於特殊的人化了的自然環境,有的呈現出一種回歸自然與征服自然的交融,有的顯示出超時代的遠見卓識。
三、我國文學作品中人和自然的分析
我國神話中盤古開天闢地的 故事 含有豐富的泛神論思想:自然界的一切都神聖不可毀壞,因為一切都是從一個叫「盤古」的巨人身體長出來的———他嘴裡呼出的氣變成了春風和天空的雲霧;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盤古的左眼變成太陽,照耀大地;右眼變成浩潔的月亮,給夜晚帶來光明;千萬縷頭發變成顆顆星星,點綴美麗的夜空;鮮血變成江河湖海,奔騰不息;肌肉變成千里沃野,供萬物生存;骨骼變成樹木花草,供人們欣賞;筋脈變成了道路;牙齒變成石頭和金屬,供人們使用;精髓變成明亮的珍珠,供人們 收藏 ;汗水變成雨露,滋潤禾苗;呼出的空氣變成輕風和白雲,匯成美麗的人間風光;盤古倒下時,他的頭化作了東岳泰山,他的腳化作了西嶽華山,他的左臂化作南嶽衡山,他的右臂化作北嶽恆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嶽嵩山。 傳說 盤古的精靈魂魄也在他死後變成了人類。所以,都說人類是世上的萬物之靈,人類應該愛護自然和其他一切生命。
四、英美文學與我國文學中「人和自然」對比分析
在探討英美文學中的「人與自然」時,實際上是包含著比較與借鑒的意圖的。通過通讀惠特曼、梭羅等人的作品,我們了解到他們都是受到過我國宗教和哲學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認識到,我國文學作品中包含的天人統一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現代價值。事實上,現代西方某些哲學、倫理學在理論建構之際,就已經吸收了一些我國文化傳統中的天人統一的智慧。德國學者格羅伊從東西方「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對立特徵,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以印度佛教和我國道教為代表的東方傳統「人與自然」與英美作品中反映的「人和自然」具有以下一些特徵。
遺憾的是我國在進入現代社會以後,急於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大量引進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忽略對本國文化傳統的建設與更新,如今已面臨比西方國家更為嚴峻的自然問題。目前我國在大力倡導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在這樣一個思潮巨變的歷史時刻,一方面,作家們應該大力弘揚我們祖先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大力推出優良作品;另一方面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要有責任感,要注重社會的我和自然的我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楊健紅.論英美文學教學的道德關聯性[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 2009(11).
Ⅶ 初中英語教師教育論文
20世紀中後期,教師素質研究已成為國際教師 教育 改革的趨勢,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有關教師素質研究的課題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 熱點 。下面是我為大家推薦的初中英語教師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初中英語教師教育論文 範文 一:初中英語教學如何與教師的德業兼修相統一
目前英語課程改革正在全國轟轟烈烈地開展著,英語課標對英語課程價值的認識體現了更多的人文精神,即 學習英語 是人的發展的一部分;而且新課程標准把語言知識和語言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英語課程中的內容體系更全面。課改均立足於學生角度,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以及改變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 經驗 來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這樣的課改要求下,要想達到這樣的要求,我們英語教師就必須加強自己專業的發展,提高自身的素質。我打算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達到個人專業發展規劃。
一、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情景
在課堂上,教師首先要精神煥發,情緒飽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要注意學生情緒的變化,隨時調控教學節奏,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減輕學生學習英語的壓力和身心緊張的情況,從而排除心理障礙,使學生心情舒暢地學習,敢於開口,樂於開口,活躍思維,進而成功地進行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當發現學生疲倦時,可適當插一此有趣味的東西-——小笑話、幽默等,活躍課堂氣氛,使之有張有弛。如果教師語調呆扳、表情平淡或課堂氣氛過於緊張嚴肅,會使學生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抵制大腦皮層活動,學生會思維遲鈍,有厭倦感,學習效率降低。久而久之,學生從厭倦老師到對語言失去興趣,於教學不利。
例如,為了把新世紀英語 八年級 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What animal are you 》這一課上好,我做了大量的准備,先從網上找了中國生肖的十二個動物的圖片,利用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學生們展示了這十二種動物及它們的特性,學生們很快掌握了這些動物的英語說法,接著我先聯系自己, 說說 自己屬什麼動物及特性,學生一聽,非常感興趣,紛紛聯系自己涌躍發言,最後再進行課文分析。課後學生們都覺得這篇課文不但有趣而且很容易學,這在無形中提高了他們對英語的興趣。
同時,我在英語教學中還堅持用英語來看圖說文,講解課文,講 故事 ,以及對一些日常生活的描述,讓同學們感覺到是在聽一種語言,這種語言包含著思想情感的流露,人文的點綴,歷史的回顧,而不是聽一個單詞、一個 句子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最終也會“說英語”。我除了堅持在課堂上說英語外,還要求學生也能開口。我在課堂教學中認真備課給每一個學生一個topic讓他學會開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在具 體操 作過程中要求學生不要怕講錯,學生只要開口了,就會像決堤的河水,洶涌澎湃。我還鼓勵學生准備一些英語小品在課堂上演出,讓他們有成就感,反過來推進 英語學習 。
二、課堂 教學 方法 多樣化,使學生長久保持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教師的行為對學生群體規范起著導向作用,學生群體成員往往自發地以教師的思想行為為參照而形成群體規范。因此教師要自覺加強師德修養,努力鑽研業務,言行一致,艱苦樸素,文明禮貌,助人為樂。認真學習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努力提高自身 文化 知識水平和專業素養;並且在學校、家庭、社會積極進行道德實踐。熱愛工作,熱愛學生,團結同事,虛心學習。
語言教學本身的特點,規定了教師的教學方法,方式和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而富有變化的。變化和新奇能引起學生注意力,使之感覺新鮮和有趣,刺激其好奇心,從而激發出學習興趣來。反之,教無趣,必不樂學。用一成不變的方法上課,學生看不到新鮮東西,大腦皮層受到抑制,好奇心的內驅力逐漸消失,興趣也就會慢慢低落下去。我在教學中引為鑒戒,對不同內容採取不盡相同的辦法,收到較好的效果。
在學習詞彙時,插入英語 諺語 或格言。例如在學到 “lack”一詞時,我靈機一動想起了一個英語 成語 :“If you lack health, you lack everything.” 自己故意說得很快,學生覺得跟 繞口令 一樣,就模仿了起來,自己趁熱打鐵又說了另一句“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讓同學們猜出這兩個成語的意思,瞬間同學們的精神來了,學習的積極性也高漲起來了,一節英語課在歡悅的氣氛中結束了,同學們仍然意猶未盡,而從此在班裡也掀起了一個學習英語諺語和格言的小高潮。這也是逐漸改變學生厭學英語的一個良好 渠道 。 同時,在學習詞彙時還可以用演示文稿。例如:在教《新世紀》英語六年級上冊What are your favorite food and drinks? 這一課中,我先在網上找了一些平時生活中易碰到的食物和飲料的圖片,利用演示文稿展示給學生看,讓他們了解食物和飲料的英語說法,同時引出本課要學的詞彙,通過圖片展示,學生很快掌握了這些詞彙。另外根據以上提供的食物和飲料,讓學生聯系生活,想一想自己喜愛的食品,編對話。然後,抽兩個學生到講台上來表演,其他學生進行評比、打分。依此類推,要求每組盡量說出不一樣的食品。這樣,不但讓學生開了口,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本課的單詞能很快記住,學習效果也明顯。
在課文閱讀時,通過背景知識介紹、問題設置等方法, 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然後,與同學們討論實際生活相關的話題,或利用ppt幻燈片、實物,加深對閱讀背景的了解,以此把同學們帶入一定的意境。例如,學習七年級第二課課文《A Healthy Diet》,課文的引入可以出示一些特肥胖的中學生的照片,列舉班級或學校較超重的同學為例,討論肥胖是否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討論致使他們肥胖的飲食生活原因並給他們提一些建議。這樣一來課文里Kate超重、生活飲食習慣、醫生忠告她進行節食等內容就不會再陌生了。再對課文進行透徹的分析,理解 文章 的基本框架結構以及其中的知識結構,然後舉一反三以點帶面,同學們就能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在此教學過程當中,對於語言基礎知識的講解要精,以點帶面,騰出時間多讀多練。課文操練必不可少,這有利於培養學生進一步理解並融會貫通。在對課文整體理解的基礎上採取“正誤判斷”、“挖空填詞” 等形式來理解細節,讓學生自己出題,互問互答,加深理解。同時鼓勵學生創新運用,培養自己的自主能力,發揮他們的能動性;另一方面以這種有趣的方式吸引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進而培養他們的語感和閱讀能力。(舉的例子可能不在你的教學范圍內,你可以換一個例子)
寫 作文 時,先讓同學做(Oral composition)口頭作文,在每次課前的10分鍾 (Ten---minute talk)的活動中講一遍,然後以書面的方式寫出來,由教師統一批改。用這樣的方法上課,大多數學學生都有表演機會,都在積極思考,既學了語言知識,又培養了思維、理解和運用英語的能力,還能更進一步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而對課文復習(Text—reviewing)則採用提問和復述法,先讓學生用英語說出課文的重點詞彙及其用法,其他同學補充。接著我再小結,對學生看不出、想不到的地方加以指點,容易產生糊塗的問題給予澄清。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復述課文,復述的方法也要靈活,如可用學過的詞句擴展課文的段落或濃縮課文,對話部分(Dialogue)改成故事或讓學生扮演故事、短劇中的不同角色進行對話表演等。
對課後語法練習 (Grammar Exercises) 採用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在獨立完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大家討論,相互促進。有些英譯漢內容讓學生輪流做在黑板上,做得好的給與表揚。我則對普遍性的錯誤給與重點講解,使學生明白錯誤的原因。
因此,我認為教師應充分發揮各自的魅力,在教學中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樣學生不僅學得很愉快,而且在心裡還會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並從老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這樣對以後的學習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寓教於樂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英語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培養和發掘他們各方面的潛力。如課前3——5分鍾Daily speech/report,課文中的對話表演,將有趣的課文編為短劇,話題 辯論 、演講比賽、書法比賽、英語晚會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都能鍛煉口、筆、語表達能力及思維創造力。教師還應注意因材施教,既面向全體又區別對待,分類指導,讓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特別是讓後進生“吃得了”,多給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和勇氣,培養學習興趣。
同時,我還注意使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許多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通過集體活動的互動、互助得到解決。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僅主動高效地獲取知識,還可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樂趣,且最大限度展現學習者學習的潛能。例如:例如,六年級新世紀英語第二單元第二課《School Rules》,這一課要求學生,把學習校紀校規的活動與英語語法祈使句的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歸納和練慣用祈使句的肯定形式與否定形式。為此,我在英語拓展課上開了一個以《校規》為主題的英語課外活動。首先,我讓學生們寫一些他們所了解的校規,然後我再進行概括和歸納,再聯系課文和自己學校的校規,讓學生們把它們改成祈使句的肯定形式與否定形式。最後,我進行了 總結 :作為一位中學生,應遵守校紀校規。
隨著各國交往的不斷頻繁,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深,國際間合作日益加強。在這一時期內,英語因其特殊的魅力逐漸成為各國人民之間溝通的共同語言。自從我國成功加入WTO,並且“申奧”、“申世”取得圓滿成功之後,明顯加快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進程,逐步加強了與外國的國際合作。即將來臨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使得英語對於我國的發展越來越重要,我們國家也越來越需要更多掌握大量英語詞彙的外語人才,以適應發展越來越快的現代中國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英語是一種歷史悠久、語匯豐富、詞義紛繁、語法簡練、使用靈活且搭配能力極強、為世人所樂於學習和使用的語言。
新課程針對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提高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傳授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非簡單的答案。我決定認真學習《新課程標准》、《小學英語新課程教學法》、《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等教育教學理論書籍,做到課余時間認真閱讀,及時做好筆記,同時寫好 心得體會 ,領悟其中的精華,使理論在頭腦中形成影像,並將其實踐於課堂,促進新課程的發展,使其發揮最大效力。
以上是我個人的專業發展規劃,為了更好地實現目標,我要不斷努力進取,開拓創新,爭取做到更優秀。在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在英語課改的浪潮下,我相信,我們的學生一定會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一步拓寬他們的國際視野,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他們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初中英語教師教育論文範文二:如何在中學英語中滲透德育
摘 要: 德育是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教師不僅擔負著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挖掘潛力的智育任務,而且肩負著塑造靈魂、陶冶情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德育重任。,所以英語教師除了肩負著向學生傳授最基本的英語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重任以外,還肩負著培養學生健康的思想、堅強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以及對學生進行最基本的道德理念的任務。努力發掘教材內外蘊含的德育因素,結合教學內容和特點,進行卓有成效的德育滲透。那麼具體到中學英語課堂上應該如何完成素質教育的目標呢?本文就該問題進行了探析。
一、德育在中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德高為師;學高為范”正如韓愈在《師說》中所論述的:所謂的老師應該在傳道、授業、解惑三項任務中發揮其主導作用。“傳道”中的“道”應該被理解為思想品德教育,即“德”它構成於一定的世界觀、人生態度、政治傾向、道德法則和思想特質。“德”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社會價值:它使人能夠自覺的認同和發展特定的社會制度,遵循一定社會條件下處理人際關系的倫理准則,從而達到對社會秩序的維護和鞏固的目的。(2)個體價值:德的發展可以迎合個體在道德上自我發展和完善的訴求,這源於人對真、善、美的追求以及“見賢思齊”的動力。人的幸福不僅僅包含物質方面的豐富,還包括對理想的嚮往、對信念的追求、對高尚品德的塑造等精神方面的升華,這些可以讓人享受到物質幸福所不可望其項背的幸福感,並且精神上的幸福感對人的心理素質和身體健康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意義,塑造了健全高素質的“完美”人。所謂“德育為首”的教育指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理念,它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為根本任務,使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占據學校陣地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學校教育中必須高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面大旗,引導學生具有堅定的社會主義立場,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德育始終貫穿於智育、體育、美育、勞動過程之中,使德育成為統帥其他教育的靈魂。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未來社會主義建設者必須具有共產主義道德觀念、紀律修養和文明行為習慣的時代要求。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學生對老師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於教師的德和才。”中學教師作為引導學生學習英語的楷模,就應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質和道德水準,以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高尚的道德修養和職業素質去創造生機勃勃的課堂氣氛;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西方文化,並且還要展現教師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悠久的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只有這樣,才無愧於“人民教師”和合格的英語教師偉大的稱號,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學師為”。也只有這樣才能樹立起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和榜樣,真正達到“育人育德”的素質教育教學目標。
二、中學階段英語的學科特點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開宗明義地指出:“外國語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獲取世界各方面知識和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特別是英語,日益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和與各國交往的重要工具。” 這句話突出強調了英語所具有的工具性特點,那麼作為一門語言英語還具有知識性、文學性和思想性,在素質教育被高揚的今天,把英語學科的思想性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這與英語的工具性並不是互相孤立的兩個方面,而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
(一)英語是一種傳遞和交流信息的媒介,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語言是思維的外化,也是信息和思想的主要載體,語言構成於字意、詞意、句意,語言並不是一個空外殼,而是包含了豐富的思想內容。中學英語教材中的文章材料盡管具有不同的時代背景,但都是一定的語言形式和思想觀念的統一體,語言形式是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內容的外在表現方式之一。所以這就必然要求中學英語老師,不管採用何種教學手段、何種教學方式和方法,都要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把文章的思想貫穿到教學過程當中去,同時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老師自身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在無形中融入到對學生的言傳身教過程當中。在英語教學課堂上,老師的一言一行無不是思想的外化和表達,所以學生在課堂上所獲取的英語知識具有豐富的思想性。另外利用英語學科來進行教育,還具有“中西合璧”的獨特優勢。英語是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窗口,一部經典的英文電影、一首流傳久遠的英文歌曲、一首膾炙人口的英文詩、一部引人入勝的英文小說都能不同程度的激發中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英語教師必然會把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應用到英語教學過程當中,開闊學生的視野是必要的,這對完成英語教學目標具有積極的影響。但是不能因小失大,高揚“育德”的大旗也是必不可缺的手段,時刻不能忘記對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民族優良 傳統文化 的繼承和發展,並且要學會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
(二)英語是 人際交往 和拓展的手段,具有實踐性。一門外語的習得是學習者母語和外語 思維方式 和表達方式的轉換,其語法結構和詞彙學習必然受到母語的影響。另外,不同國家民族還有著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的差異,這就意味著,要想精通和掌握一門外語,反復的練習和實踐是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正如要想學會 游泳 就必須下到水裡是同一個道理。基本的英語技能包括:流利的 英語口語 能力、較高的 英語聽力 能力、暢通的讀懂英文材料能力、流暢的英文寫作能力、運用自如的英漢互譯能力,而每項能力的獲取都必須通過反復的磨練實踐才能成為個人內在素質。重復的練習是枯燥和乏味的,這就必須要求英語老師充分發揮其引領和導航作用:樹立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戰勝學習過程中困難的能力。當學生面臨著中西文化或者價值觀念的沖突時,英語老師還應該站在保護祖國文化、繼承傳統美德的立場上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教育。
(三)英語是包羅萬象的美感海洋,給予我們的是美的享受。英語教材中包含了題材各異的學習素材,囊括了文質兼備並具有各種美感形態的 散文 、詩歌以及涉及到社會各個領域的實用性的文章,其中有令人身臨其境的自然美,有令人心曠神怡的藝術美,也有令人如浴春風的道德美等。所以英語學習的過程,也就是對美的感知和享受的過程,英語教師就應該充分的挖掘美、辨別美、升華美,以達到完善學生品性素質的教學目的。其實在“英語世界”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所以英語教師必須教會學生獲得“慧眼”的學習能力。正如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每讀一篇經典的英語文章,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人生的啟迪。同時,讀一篇英語美文就會是一次遨遊“美”的海洋精神享受和人生感悟的升華。 由此可見,英語教學絕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掌握英語技能的簡單過程,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具有思想性和美感性的教學素材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情感、志趣和個人品格的形成,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便於他們能正確的認識世界,最終沉積為學生精深層面最有價值的財富,那就是關於人生和價值的深思。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把學生當做“知識袋”,而是把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個人能力和潛在的素質,而道德素質又是一個高水平高素質人才必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所以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我們必然要把“德育”放在各科教學過程中的統帥地位,讓“德育”引領我們的教學目的和方向,這完全符合我國的“科教興國”戰略。
三、中學英語教學“德育”缺失的現狀
在應試教育一統天下的局面下,考試的壓力讓學生無法喘息,好像學習英語就是為了考試,考試指揮棒讓中學英語教學失去了生機活力,這必然導致中學英語教學中德育的缺失:
(一)在英語教學觀念和教學過程中缺失了德育。劉潤清教授認為:“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傳授語法知識,而是培養交際能力;學習者產生的語言不僅要符合語法,而且要符合社會規范,要合情合理,貼切得體”。 這與英語教學的培養目標:培養較強的英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又具備較好的道德素養的高素質人才是一致的。而目前的英語教學現狀是:英語教學只注重“功利化”的智力教育,這必然導致學生成為英語知識的奴隸,缺乏自主、自立的健全個性,並且造成英語課和德育課的嚴重脫節,形成兩張皮的教學局面,這與素質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在這種缺失德育的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以崇拜的態度傳授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對於外語教學過程中夾帶或傳播大量的西方思想與價值觀,相當多的教師與學生一味盲從,不加以鑒別” 例如:在當今的校園,學生熱衷於西方的“情人節”和“ 聖誕節 ”,相反卻冷淡於中國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 ”、“ 端午節 ”。
(二)在英語教學內容上缺失德育。德育之魂要想統帥英語教學課堂主要靠的是教師對課本素材內容所包含的德育內容挖掘和深化,使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潛移默化的把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內化為學生的政治訴求和價值取向。“學習生活中的德育主要是教育內容的滲透而產生的教育影響” 然而現在的改版後的中學教材力求英語課文的原汁原味。雖然學習地道的語言材料的動機是好的,但是它會對我們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造成不利的影響,成為西方國家向我國滲透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工具,形成學生信仰危機的局面。所以,我們在選擇英語素材時,首先,要注重文章的思想內涵和教育意義,又要考慮所選文章的趣味性和可模仿性。其次,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並且立足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基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為尺度,在知識的海洋里甄別出滿足我國中學教學需要的經典實用的英語文章。
四、德育——統帥中學英語教學之魂的策略
(一)立足中學統編教材,尋找英語知識和德育知識的最佳結合點。英語教師必須認真備課,深刻領會課文素材背後的德育內涵。以英文知識為載體,以傳授英語基本知識為途徑,確立明確的德育目標。例如:通過《good fridends》一文的講解,讓學生明白“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的深刻道理,從而樹立起了學生的正確的交友觀;學習了《The milu deer》一文後,學生應該體會到當今社會所面臨的嚴重生態危機,從而積極主動的參加保護環境的活動當中。並且深刻理解我門國家所倡導的“和諧社會”理念的價值。
(二)利用活動教學法,創造道德情景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去體驗和感悟德育境界。以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為目的,通過讓學生體驗、實踐、參與、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從而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以及主動參與的意識。建立課外活動學習小組,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和感受道德的愉悅感。培養學生的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進而完善學生的道德人格。
(三)提高教師的職業素質,發揮教師的師表榜樣導向作用。教育家加里寧指出:“教師的世界觀,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影響著全體學生。” 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為人師表的表帥作用,用正確的價值觀去引導學生;用愉快的情緒去感染學生;用端莊的舉止和謙遜的語氣來形成民主平等、友善、活躍的課堂氣氛;用文明的課堂用語,比如“please”、“excuse me”、 “thanks”來建立師生之間互相尊重、理解、融洽的感情交流渠道。教師彬彬有禮的舉止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還對學生講文明禮貌習慣的培養起到了潛移默化作用。
(四)改革英語教學手段,選擇有針對性的“寓德於教”的科學方法。英語學科的自身特點是交際性、工具性,同時還傳授英語語言基本知識、社會文化背景知識,這樣就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所以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嚴格按照教學規律,深入挖掘、充分合理的利用英語課本素材中的德育因素,採用“寓德育與課堂;寓德育與言傳身教過程中”的教學理念,切切實實的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獲取的不僅僅是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思想道德的升華和心靈的洗禮。
Ⅷ 英美文學畢業論文範文
當代英美文學之中的存在主義隸屬於當代西方國家的哲學體系,也屬於文學理論研究的重要的流派之一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學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英美文學畢業論文範文一:大學生英美文學素養培養研究與實踐
一、引言
在中國,自古就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古訓。這句話的含義是在語言學習中,只要不斷地進行閱讀,在不知不覺中就會了解其中的含義。在英語學習中這個方法其實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一方面,通過不斷誦讀,確實能夠有效地穩固學生對於單詞、句子結構、整體語感的掌握,但是另一方面,由於英語並不是中國學生的母語,就是閱讀再多遍,也不可能達到“其義自見”的程度。這種情況下,英美文學作品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我們知道,文學作品是語言文字的集大成者,它是一項非常復雜的但是涵蓋面極廣的語言的精煉和巧妙的運用。文學作品對於語言文字的駕馭和使用只會高出一般語言文字的使用要求而不會比這個要求更低,那麼在英語教學中,是不是可以引入英美文學這一元素,以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這一教學目標來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成績呢?答案是肯定的,經過教學實踐,教師們發現,將大量的英美文學作品引入教學過程中,將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作為重要教學目標並以此為基礎進行教學活動的確能夠極大提升學生的英語成績,並且學生的英語駕馭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升,達到了兼具考試和實用兩個層次的價值,對學生的全面成長是極為有利的。
二、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更加深刻了解西方文化
文化是語言的基礎,文化這一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決定著語言的所有要素。任何一種語言都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都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文明的精煉。同時語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對於一種語言的學習,其實就是對於該國家或者地區文化的學習。對於母語的學習和本國文化的學習存在著很大的難度,因為即便是再小的國家,也最少有數百年的歷史,這數百年的歷史積淀是極為深厚的,想要在短短十數年中精通是絕不可能的。這也就是中國學生每個人的語文成績都不會太差,但是未必每個人的成績都會很好的原因所在。本國語言的學習尚且如此,更遑論拒自己國家千里萬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完全不同的,文化差異特別巨大的國家的語言的學習。而每一個國家都有具備極強文字駕馭能力的人,他們的文學作品是對整個國家和民族語言的精煉與巧妙組合,不僅對語言文字的解析十分有幫助,還直接體現了本國的文化和社會背景。文化這種元素是無法進行教育的,只能自己去感悟,通過對大學生英美文學素養的培養,就能夠提升學生對於英美文化的敏感程度。
2、有效提升學生綜合英語能力
中國當前高校英語教育的主要要點就是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但是其實我們從這幾點就可以看出這個層次是非常低的。舉例來說,對於非文學專業的語文教學來說,聽和說不必考核,因為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進行交流的前提,但是對於語文的考察卻不會僅僅停留在能讀懂和能寫出兩個層次,語文的考核會考核學生對於古文、現代文深刻的理解,要體會隱藏在紙面上的語言背後深層次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元素。但是對於英語的考核就沒有這么深入。當然,對母語的考核和對外語的考核肯定是要有所區別的,但是當前的英語教學是為了培養更多能夠適應國際化的優秀人才,是要讓這些學生將來能夠在國際上與英語母語的人流暢溝通的,所以要求必須要提高。但是又因為英語不是中國人的母語,所以必須採取一些必要的手段來提升中國學生的英語能力,大量閱讀英美文學作品並且體會其中的感情和文化就是不錯的方法。
3、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關於“兼聽”和“偏聽”的討論。在語言的學習中亦是如此。盡管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堅定不移地信仰馬克思主義才是正確的道路,但是如果能夠對全世界范圍內各種意識形態都有一種較為深刻的認識,會讓學生的這種信仰更加堅定。並且刨除東西方文化差異和價值觀念的碰撞這些直接的元素來考慮的話,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會謳歌真善美、批判假惡丑的,在情感的表達上,這種人文的思潮是任何國家都一致的。並且當前的時代是全球一體化的時代,學生如果全面了解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對其審美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培養是有很大的好處的。文學作品在提升審美和價值觀念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都無法比擬的,其中的人文性也是其他任何活動都望塵莫及的。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的現實路徑解析
1、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亟待解決的問題探討
要想全面提升學生的英美文學素養,絕不僅僅是多看基本英美文學名著就能達到目的的,還需要進行全面的准備和改革。第一,要進行教育體制上的必要革新。教育改革在我國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了,但是似乎整個教育體制變動較大的只是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似乎並不大。這其實是不科學的,因為高等教育承擔著直接為社會輸出人才的重要任務,其改革的成效將直接關乎整個教育改革的成敗。那麼具體到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這一目標上,自然不可以免地要談到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天平傾斜。想要提升學生的英美文學素養,必然要做的是加大學生對於英美文學的閱讀量。並且為了由於英語這門學科並不會吸引大多數的學生,所以有必要用相對的考核對敦促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努力。當然,本身這種模式都是要打破應試教育的桎梏,考核自然也不能夠僅僅是考試。可以適當舉辦一些活動和比賽,既增加趣味性,又提升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於英美文學素養的理解,一舉多得。第二,培養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就很有必要了。既然要求學生的英美文學素養有一定的提升,那麼相應的,教師的英美文學素養必須也有所保障,並且教師在教學思想和觀念上也應當有相應的提升。也就是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應當轉變思想,正確認識到英美文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將英美文學在高等教育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進行深刻的領會,並且主動地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進行必要的創新。教師在這種情況下的要求比傳統的英語教師要高得多。在這種形勢下,大學的英語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牢固的英語基礎知識、對西方文化較為深刻的了解、對學生的英語水平有較好的整體把握、對世界各國的一些文化知識都有涉獵。這樣能力全面的教師才能夠真正擔負起培養學生優秀的英美文學素養。第三,當前的英語教材亟需改編。英美文學素養的培養僅憑課上的部分講解和課下的學生自覺是不能完全發揮其作用的,要做到將英美文學素養作為評價高校學生英語整體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就需要對現有的英語教材進行改編。當前的英語教材是中國的相關專家和一些國外的相關專家聯合編寫的,這些教材的確更適合中國學生學習,但是卻在文學性上有些許的不足之處。未來英語教材應當在保有現有的模式下,加入大篇幅的英美文學作品,使學生學習的不再是專門為他們設置的英語教材,而是原汁原味的英語作品,這樣對培養他們真正的語感和適應未來的國際化社會是更加有利的。當然,英美文學作品加入教材中對於學生理解來說是產生了一些困難的,因為文學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俚語、修辭和非常規的英語用法,不過對於適應了這些困難以後的英美文學作品賞析就會變得更加簡單。
2、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的現實路徑
在解決了基本的教育體制、教材、教師三方面的前提條件以後,就完全可以以學生為中心,針對學生的需求來進行文學素養的培養了。第一,要設置多元化的師生互動活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育模式。英美文學素養的培養不是靠學生讀寫和教師講解就能夠完全實現的,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首先指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教師講解之前自己先通讀設定的篇章,找出自己完全無法理解的地方,用師生交流或者同學間的交流形式來解決這些問題;在課堂上多採取一些活動,例如文學作品的演繹、文學作品讀後感的誦讀等等,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熟悉和敏感,也能夠極大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外要進行規模更大、范圍更廣的活動,組織相關的社團組織,定期舉辦活動等等。第二,多利用當前的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當前的時代是計算機的時代和網路的時代,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多從網路中獲取英美文學作品的相關資訊,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地了解作者的背景、文學作品的整體邏輯和脈絡等等,並且藉助於多媒體的設備,用各種聲光影結合的形式改變以往僅僅給學生視覺刺激的教師模式。其實這種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設備和網路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文學作品的信息,還能夠真正地將傳統英語教學中的被動地“教”為主體向現在的主動地“學”而轉變,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就變得更有成效。第三,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鼓勵學生說和寫。每一個人閱讀文學作品以後,或多或少地心中一定會有感悟,教師應當鼓勵和引導學生將這種感受說出來或者寫出來,讓學生將自己心中模糊的感受在說和寫的過程中不斷清晰和深化,將這些在不斷閱讀中積攢的一點一滴逐漸融合成為學生的文學素養,使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和成果比傳統的模式更上一層樓。
四、結語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這對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來說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點是學生一旦對西方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麼對於英美文學素養的提升來說是非常明顯的,不利的地方則是學生需要認知的事情太多、太繁瑣了。但是其實能夠正視和有效利用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學生,才是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教育問題永遠是一個國家最為重視的問題之一,因為它直接關乎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高等教育又承擔著直接向社會輸出人才的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中,英語是各個專業都必須學習的必修課,但是教學和學習實效是非常差的。近些年來,相關的專家和學者不斷地研究大學英語的創新出路,整個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都需要進行較大的變動。而在當前形勢下,引入英美文學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英美文學素養成為了一項理論和實踐都取得不小成果的手段。當然,這種模式還處在初級階段,各項工作還不夠完善,但是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英美文學素養的培養必將成為全面提升學生英語能力的重要手段,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適應國際化趨勢的人才。
英美文學畢業論文範文二:高校英美文學教育質量的提高
普通高校英美文學是英語專業主幹課程之一,該課設置的目的不僅在於加強學生語言基本功訓練,更是提高學生素質和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指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學課在外語專業曾經備受青睞。然而,在“重技能,輕人文”的大潮沖擊下,功利主義泛濫,實用型的課程如口語、聽力、翻譯課等成了重要的專業課程。英美文學課則顯得可有可無,逐漸被邊緣化。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大大壓縮英美文學課程。根據調查,河南省大部分本科英語專業的英美文學課時僅為72個學時,其中,英國文學36個學時,美國文學36個學時。每周兩個課時的文學課,遠遠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普通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概念不準確,內容不完整
英美文學史和文學作品選讀是作為兩門課程還是一門課的界定沒有統一的標准。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外語學院都是把英美文學史和英美文學作品選讀兩門本應分開的課程合為一體,稱為英美文學。還有些學校沒有開設“英美文學史”這門課,只在學生進入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分別開設一學期的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學生對整個英美文學史沒有系統和宏觀的把握,就直接研讀作品,使學生只掌握少數具體的作家作品,對各個文學流派、文學傳承以及與時代的聯系缺乏整體掌握。
(二)課時安排偏少,邊緣化趨勢突出
為迎合重商主義的社會風氣,全國外語院系颳起了一股砍削文學課的颶風。更改教學大綱,削減文學課程,並不顧自己的實際,硬性增設經貿、金融等課程。英美文學課從一二十人小班的、討論式的教學變成了一兩百人的大班講授式,從兩個學年的課程“濃縮”到一個學年、甚至一個學期的課程。有的外語院系乾脆把英美文學課定為選修課,英美文學課遭遇嚴重的“邊緣化”。
(三)開設時間不合理,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
很多學生盡管是英語專業,但在大學一二年級很少接觸英美文學作品,尤其是經典作品。文學功底差,到了大三突然接觸深奧的文學作品,如經典劇作《浮士德》、《麥克白》等,感到艱澀難懂,因而沒有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很差。實際上,文學課程擔負著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重任,我們除了要重視專業教育外,也要在大學一二年級就加強學生在文學方面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外語綜合素質。而學習外國文學是提高綜合素質有效而重要的一環。
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與教學的現狀不利於英語專業學生文學素養的養成,大大降低了英語專業的教學質量。這種狀況得不到改變,大學英語專業培養的將只是翻譯工具,而不是全面發展的英語專業人才。作為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教師,應該以提高英語專業教學質量為己任,探索教學改革的途徑,走出英美文學課程困境,充分發揮英美文學的人文價值。
二、英美文學課程改革措施
(一)調整英美文學課的教學內容
許多年來,英美文學的教材一直沿用“文學史+選讀”的固定而陳舊的模式,教材按照歷史順序,分別列出各種各樣的文學史知識,如所有作家的時代背景、生卒年月、作品概況介紹等,這些內容佔了大部分的篇幅。其實,將寶貴的教材篇幅用來介紹背景知識是不科學的,這可能會讓學生忽略文學作品本身。文學作品應以文學鑒賞為基礎,並提升文學批評鑒賞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我們的建議是在作品之前設置一些預習作業與問題,讓學生利用現代化的網路和多媒體設備查找和總結作家介紹和作品背景,將寶貴的篇幅留給文學作品本身。作家和文學作品的遴選也是教材改革需要重點考慮的方面。傳統的英美文學教材往往是厚古薄今,尤其是早期的經典著作對古英語涉獵過多,如學生在文學課的開始就遭遇內容晦澀難懂的古英語詩歌《貝奧武夫》,難以把握作品的精髓與內涵,這樣很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於英美文學時間跨度大、內容非常廣泛,名家名作不勝枚舉,教材的設置和作家的取捨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進行宏觀把握下的重點篩選,比如在講美國文學中的當代戲劇時,應將重點集中於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三大戲劇家尤金•奧尼爾、阿瑟•米勒和田納西•威廉斯,並將他們的寫作風格、歷史傳承進行對比研究,對其代表作如尤金•奧尼爾的《榆樹下的慾望》、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田納西•威廉斯的《玻璃動物園》進行對比閱讀分析,找出現代人的孤獨、慾望和工業社會對人性的摧殘等劇作家想要揭示的共同主題。這種方式有利於學生對不同文學時期的科學把握,也有助於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降低學習難度。
(二)改革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模式
由傳統的英美文學教材衍生出教師一言堂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英美文學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學生則疲於對這些知識死記硬背,根本談不上自己對某一具體作品的見解和思考,更不用說對文學經典的鑒賞與文學情趣的提升。由於教材死板,授課方式墨守成規,英美文學課變成了精讀課+歷史課,學生學到的只是一些具體的語言知識點,而沒有提升對文學文本的整體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英美文學教師可以嘗試設計研究性課堂和實踐教學模式。在英美文學課開始時,由教師推薦一些有關英美文學與文化的研究課題給學生進行研究,如維多利亞時代文學研究、美國夢文學研究、美國現代戲劇研究等。全班學生分成若干組,承擔不同的課題,並在課堂上用幻燈片等方式陳述研究結果。另外,為了提高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學習興趣可以採取多渠道的實踐教學活動,如舉辦英文詩歌朗誦比賽、英語戲劇表演、適時組織收看英文原版電影等。
(三)採用多媒體及計算機網路輔助教學手段
英美文學遠離我們熟悉的母語環境和語言習慣,且跨越時代久遠,陳舊、落後的“書+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難以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情景,難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採用多媒體和計算機網路輔助課堂教學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有利於改革英美文學教學效果。目前多數高校普遍存在多媒體設施不足和設施陳舊等問題,高校應加強在這方面的投入,為多媒體及計算機網路輔助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推廣鋪平道路。
首先,藉助多媒體和網路的課堂教學模式可以讓抽象、晦澀的文學作品通過視頻、音頻等材料更生動、直接和立體地呈現在學生眼前耳邊,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改善英美文學課堂上沉悶、單調、枯燥的教師一言堂的頑疾,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其次,藉助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的教學模式,能更大限度地克服授課時間與授課場所的限制,有助於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向課外有效延伸,實現學生的個性化自主學習與課堂教學的有效銜接。
多媒體和網路輔助教學形式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深刻鑽研材料,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制定出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設計出為之服務的方案,確定有效傳遞教學信息的媒體類型和使用技巧,使媒體發揮更大的作用。授課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和方法,懂得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由原來的“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並通過培訓等方式快速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有效配合傳統的教學方法,實現學生語言綜合技能的提高。
Ⅸ 求一篇英國著名小說的英文鑒賞論文,400字左右。在線等。急用。
經典英文小說賞析:天堂還是地獄
After a person died, he went to a beautiful place. The person at the gate looked at his ID card and thenbrought him to a very beautiful villa with lakes, flowers and everything surrounding it, a big garden,birds singing, dogs barking, cks quacking.
Everything was perfect.
After a while, someone else took him to another place so that he could have more enjoyment with delicacies like cakes, candies, blessed food, and all the beautiful international cooking for him to sample. After that, they took him out to maybe a night club, so that he could see the dancing or dance himself.
After a while, they took him to another place for just enjoyment -- listening to music, watching theater,and things like that. Many days went by and on and on like this -- always eating, sleeping, making merry, and nothing else.
So the man began to feel a little bit "itchy". He said, "Well, can you give me some work to do? I'd like to do something."
The attendant was very sad and said, "I am sorry. We have no work for you here. With this I cannot help you."
So the man said, "My God! If I have nothing to do, this could be like in hell." So the attendant said.
"Where do you think you are now?"
有個人死後,去到一個很漂亮的地方,然後有人在大門口看看他的證件,帶他到一間很漂亮的別墅,有湖泊環繞,花團錦簇,還有個大花園,鳥兒啾啾叫,小狗汪汪叫,鴨子嘎嘎叫,一切都很完美。
過一會兒,又有人帶他到另一個地方,讓他飽享美食佳餚像糕點、糖果、等等,所有各國好吃的菜餚都讓他品嘗。
然後又帶他到另一個地方,也許是夜總會,他可以看人跳舞或自己跳舞。
過一會兒,又帶他去另一個地方做別的事,光是享樂而已,聽音樂或看電影之類。許多日子都像這樣的消磨度過,總是吃、睡、玩樂而已。 所以,那個人開始覺得有點「癢癢」的,他說:「可以給我一些工作做嗎?我想做點事。」
然而隨從卻很抱歉地說:「抱歉!我們這里沒工作給你,這個我幫不上忙。」那個人說:「老天,沒事做,那不是像在地獄一樣嗎?」
侍者說:「不然你以為在哪兒啊!?」
更多信息請訪問:考試大外語站點 考試大外語論壇 轉貼於:經典譯文考試_考試大【責編:lq 糾錯】
The Impressive Features of Forrest Gump
Forrest Gump is one of the most charming films of recent times. Though it is a comedy, it isn』t only for fun. Its humour and symbols are quite complicated. From the film audiences can see Gump』s life philosophies, American social problems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use of symbols and motifs in this film are very excellent. My favourite symbol is the feather, which had drifted for a long time finally it landed beside Gump』s feet, and he picked it up. The motif of the feather represents Gump』s willingness to be blown around by the winds of fate and history. And I think the box of chocolates that Gump intends to give Jenney is known by everybody who loves films. Gump says that his mother always told him,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 The chocolates just represent life. Since the chocolates remind Gump of his mother and they are a gift for Jenny, they also represent his love of these two women. Maybe because of the meaning of the chocolates many film fans would like to choose the words said by Gump』s mother as their motto.
Through the contrast of Gump and Jenny we can se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life styles. These are the two kinds of Americans life styles. Like many Americans, Gump is the optimistic side but he gets his fortune without know his harm to others. Like the other Americans, Jenny』s life is a mess she lives with drugs abuse and caught AIDS. Through Gump』s experiences audiences can learn about some social problems in America, such as segregation, Vietnam. Gump always can be the center of many great events of recent American history.
Gump has a charming character. Though he affected by mental disability he is a credible person. His innocent made him loved by audiences. When Lieutenant Dan loses his legs and said 「I was Lieutenant Dan.」 Gump said 「You still Lieutenant Dan.」 He always has powers and passions to face every new day. To Bubba and Lieutenant Dan, he gives them his real friendship. For Jenny, he pays his deep love.
Winston Groom give us a good story, Robert Zemeckis give us a good film. I love this film, because of its humour and its deep meaning. Forrest Gump is a memorable comedy, it is far more complicated than I have analyzed. Since it is complicated the critics are divided. This film has proced a series of culture about 「Gump」, such as 「Gumpish」 「Gumpnized」. The writer and the editor can be teachers to the audiences to a degree. This film can let people think more about the life styles of themselves. It made me treasure love and the beauties in my life. After all it is a great film for me to appreci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