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英文電影 » 英文電影人物圖片dracula

英文電影人物圖片dracula

發布時間: 2023-01-05 09:37:54

⑴ 德古拉的英文全名是什麼哦

【中文名】 德古拉伯爵
【外文名】 Dracula
【 別 名】德古拉、德庫拉
【原 型】 瓦拉幾亞大公弗拉德三世
德古拉,英文Dracula,即傳說中的吸血鬼起源之一,出現在中世紀的歐洲。布拉姆·斯托克(Bram Stoker)撰寫的小說《吸血鬼伯爵德古拉》(英文《Dracula》)。在歐洲歷史上,確實有德古拉這個人。他以殘忍而出名。常常將戰俘從臀部插入一根長長的木棍然後一直穿過整個身體從嘴巴出來,再將木棍高高樹立而起,將戰俘折磨致死。後改編成電影《吸血僵屍驚情四百年 Dracula 》。

⑵ 電影驚情四百年的英文名字是什麼

恩啊 ,Dracula 德古拉 又名 Bram Stoker's Dracula

⑶ Dracula啥意思

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他的原型是一位羅馬尼亞的領主,非常殘暴。死後被傳言成吸血鬼……譯成德拉庫拉或者德庫拉。不過雖說他的傳說由來已久,但真正出名還要感謝斯托克的小說《Dracula》

對於居住在羅馬尼亞之外的大多數人來說,德拉庫拉(Dracula)這個名字會使他們眼前立刻浮現出一個邪惡的吸血鬼貴族的形象:他居住在一個外觀凶險的城堡之中,城堡則位
於鬼怪出沒的特蘭西瓦尼亞高原(Transylvania)的高山之上。而在羅馬尼亞,德拉庫拉這個詞有著兩層含義:一方面,它代表著一個歷史與傳說的荒唐組合,這種情形為當地人帶來了大量旅遊收入;另一方面,這個詞也是一位民族英雄的名字,他為捍衛羅馬尼亞的獨立和民族身份而進行了殊死的斗爭。

德拉庫拉真正的名字是威拉德三世(VladIII),他的父親威拉德二世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封為騎士,並成為了效忠基督教的皇家龍騎士團(theOrderoftheDragon)的成員。在15世紀,東歐人怕的不是吸血鬼,而是土耳其人。奧斯曼土耳其勢力日漸增長,對整個東歐地區構成了越來越大的威脅,而皇家龍騎士團發誓要與土耳其人戰斗到底。羅馬尼亞語中的「德拉庫」(dracul)表示「龍」,而「德拉庫拉」或「德拉庫里」(draculea)的意思則是「龍之子」。威拉德二世當時是特蘭西瓦尼亞的領主,並在受封為騎士時獲得了「瓦拉幾亞親王」的稱號(瓦拉幾亞地區在現今羅馬尼亞的南部)。龍騎士團團徽的圖案是一頭龍吊在十字架上,他就用這種徽標來裝飾自己的衣物和自己發行的硬幣。人們稱他為「德拉庫」,有時也稱他為「德拉庫拉」,意在表明他是龍騎士團的成員。不過,「德拉庫」在羅馬尼亞語中還有一個意思,那就是「惡魔」。於是,威拉德三世的敵人就利用這一點來把他貶斥為「惡魔之子」,因為作為一位王子,威拉德三世的出身有些曖昧。正是因為這個詞的雙重含義,英國作家布拉姆·斯托克(BramStoker,1847 1912)把自己的恐怖小說《德拉庫拉》(Dracula)中的吸血惡魔命名為了「德拉庫拉」。

1431年,威拉德三世出生在特蘭西瓦尼亞。後來,他和弟弟一起被送到土耳其當人質,原因是土耳其人想以此牽制他的父親。在父親和兄長被瓦拉幾亞貴族刺殺之後,威拉德三世返回故土,打算繼承親王的封號。不過,他很快又被敵人驅逐出境。幾年之後,威拉德三世再次回到瓦拉幾亞。這次他殺死了對手,登上了親王的寶座,由此開始了為期六年的統治。就在這段時間里,他得到了「特佩斯」(Tepes,意為「刺穿者」)的雅號,因為他習慣於把罪犯、叛徒、土耳其俘虜、卑劣的商人以及任何他不喜歡的人釘在尖樁上。公平地說,威拉德三世施行刺刑的時候並不是完全隨心所欲、武斷專橫的。他是一個嚴刑峻法的統治者,絕不容忍哪怕是非常微小的違法行為,如此而已。
在一個晴朗的復活節早晨,「刺穿者」威拉德擺了一桌筵席,請來了所有涉嫌謀殺他父親的貴族。寒暄幾句之後,威拉德直截了當地把他們釘上了尖樁。那些僥幸沒有被處死的人踏上了一段50公里長的死亡之旅,這段旅程的倖存者則被迫在真正的德拉庫拉城堡中做苦役———那個城堡在瓦拉幾亞北部,並不在特蘭西瓦尼亞。

「刺穿者」威拉德對特蘭西瓦尼亞的日爾曼移民———撒克遜人———尤其殘忍。跟小說里的德拉庫拉不同,他在位時在特蘭西瓦尼亞呆的時間並不長。他只會偶爾到那裡去一下,「刺穿」幾千個人,然後就離開。撒克遜商人喜歡做假賬和蒙騙無知者,而威拉德以極端推崇誠實卻從不懂得憐憫著稱,他對待欺騙行為的手段也十分嚴厲,就跟他對付那些幫著別人來跟他搶王位的撒克遜人的手段一樣。於是,返回祖國的撒克遜旅行者開始傳播關於「刺穿者」威拉德的故事。後來,這些故事又得到了新出現的印刷機的幫助,成了小道消息的最早範例之一。記述威拉德故事的小冊子大行其道,到處流傳。據說,連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都很喜歡閱讀威拉德的故事,對這位瓦拉幾亞的嚴厲君主推行的殘酷正義頗有興趣。

最終,土耳其人大舉進犯威拉德的領地,這超過了威拉德的抵抗能力。他被迫撤退,同時實施了焦土戰略。缺水少食的土耳其人隨後也被迫撤軍,威拉德精心地為他們安排了一份臨別禮物:2萬名土耳其俘虜被釘上尖樁。對威拉德來說,對土耳其人的戰爭是一次巨大的成功———他由此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英雄。不過,不久之後,對威拉德的刺刑恐懼萬分的瓦拉幾亞貴族和撒克遜商人就開始傳播關於他的卑鄙流言,匈牙利國王因此下令將他逮捕。匈牙利人抓住了威拉德,把他送到了布達佩斯。此後的幾年中,威拉德就只能在布達佩斯北邊的威斯格拉德城堡里欣賞多瑙河的景色了。獲釋之後,威拉德又被派回瓦拉幾亞去對付土耳其人。這一次土耳其人的來勢更猛,而威拉德也在混戰中被殺死了。他的死可能是因為意外,也可能是因為被人出賣,但肯定不是因為吸血鬼。他被葬在了斯拉戈夫(Snagov),那是布達佩斯北邊的一個小村莊。面臨著新教興起等種種麻煩的西方世界很快就忘記了威拉德,關於他劣跡的那些小冊子也在他去世幾十年之後變得無人問津了。

400年很快過去了,打算借吸血鬼撈一把的布拉姆·斯托克寫了《德拉庫拉》,一本關於一位特蘭西瓦尼亞吸血鬼貴族的小說。為了寫這本書,斯托克對特蘭西瓦尼亞北部的地理、文化和民俗進行了大量研究。很多人都認為書中的德拉庫拉完全是以「刺穿者」威拉德為原型的,認為這兩者實際上是同一個人(吸血鬼)。一些文學研究專家、歷史學家和電影製片人對這種說法表示支持,最近的例子就是科波拉導演的《吸血鬼驚情400年》(BramStoker』sDracula)。影片當中,威拉德在妻子死後詛咒上帝,由此變成了吸血鬼。不過,《德拉庫拉指南》的作者伊麗莎白·米勒教授(ElizabethMiller)並不同意這種看法。她認為,斯托克的靈感只是來自德拉庫拉這個名字,而不是來自威拉德這個歷史人物。斯托克對德拉庫拉的歷史背景交代得十分簡略,他甚至連德拉庫拉的真名都不知道。斯托克筆下的德拉庫拉伯爵是斯茲克利人,後者據說是匈奴人的後裔,而威拉德卻是瓦拉幾亞人。此外,非常重視細節的斯托克卻沒有提及德拉庫拉有「刺穿」行為,這只能說明他不知道這些事情。

《德拉庫拉》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巨大成功。1931年,匈牙利人貝拉·盧戈西(BelaLugosi)主演的同名影片問世。這部影片和盧戈西的精彩表演使德拉庫拉伯爵從此深入於西方人的文化意識當中,人們也由此產生了尋找「真實的德拉庫拉」的興趣。無數的書籍和紀錄片使世界各地的人們對「刺穿者」威拉德有了更多的了解。到了今天,威拉德幾乎已經跟他的異化自我———吸血鬼———一樣著名了。而在羅馬尼亞,人們對此反應不一。有些人從中看到了賺取旅遊收入的捷徑,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匈牙利人的一個陰謀,目的是貶損這位羅馬尼亞英雄。有些批評家認為,小說《德拉庫拉》是病態心靈的產物。此外,由於出生在特蘭西瓦尼亞的貝拉·盧戈西對羅馬尼亞人沒有好感,事情因此變得更加糟糕。

羅馬尼亞人的態度很容易理解,要是有什麼東歐作家把喬治·華盛頓或是伊麗莎白一世寫成邪惡的食腦僵屍的話,西方人的反應也不會有什麼兩樣。以15世紀的眼光來看,「刺穿者」威拉德是英雄、惡棍還是虐待狂完全取決於你站在誰的立場上。直到今天,不同的人對這位歷史人物也仍然有著大相徑庭的認識。無論如何,特蘭西瓦尼亞的景色美麗依然,因為德拉庫拉或是威拉德三世而前往特蘭西瓦尼亞的遊人也還是絡繹不絕。

⑷ 吸血鬼伯爵的英文是什麼

Dracula (德古拉)或(德庫拉) 「德庫拉」也譯作「德古拉」「德拉克拉」,即傳說中的吸血鬼起源之一,出現在中世紀的歐洲。為什麼都認為吸血鬼大多背景是在中世紀的歐洲?這是因為一本最早最經典的吸血鬼文學而造成的。再加上標准吸血鬼總是住在歐洲中世紀那種古堡里,又是活個幾百年幾千年的,而且吸血鬼又是超級懷舊主義者,所以總讓人聯想到歐洲那個殘忍野蠻的黑暗時代。
而造成現代吸血鬼的是Bram Stoker(布萊姆·斯托克)寫的一本名叫《吸血鬼伯爵德古拉》(英文《Dracula》)的吸血鬼小說。當時Bram Stoker(布萊姆·斯托克)准備寫這本小說在查閱資料時無意間發現了關於這位意含惡魔之意的大公的名字。後來就用這名字命名了。
而且在歐洲歷史上,確實有德庫拉這個人。他以殘忍而出名。常常將戰俘從臀部插入一根長長的木棍然後一直穿過整個身體從嘴巴出來,再將木棍高高樹立而起,讓戰俘折磨而死。後改編成電影《驚情四百年 Dracula 》。

⑸ 德古拉 是誰

德古拉伯爵,西方傳說中第一個吸血鬼。在西方有關吸血鬼的故事、電影中經常被提到。電影《驚情四百年》就是根據他的故事改編的經典之作。德古拉是異教徒的代表,由於背叛詛咒上帝把靈魂出賣給魔鬼,由此變成以永生不死的吸血鬼。

⑹ Dracula是誰

Dracula伯爵這個名字最初出現是在 Bram Stoker 於1897年所寫的小說"Dracula"里。劇情主要是德拉庫拉原是特蘭西瓦尼亞的伯爵,領兵出城與土耳其人作戰,將新婚愛妻留在城堡中。土耳其人為動搖城中軍心,向城中謊稱伯爵已經戰死,其妻聞之,信以為真,乃自殺殉情。不料伯爵戰勝歸來,驚聞愛妻已死,痛不欲生。此時城中教會人士卻向伯爵表示:夫人既系自殺而死,就違背了教義,故她不能得到教會的祝福。伯爵聞之悲憤已極,怒火上沖於天,他質問道:難道這就是我為之戰斗、並用自己的生命維護著的教會嗎?!他發誓從此要與教會為敵,於是他變成了永生的吸血鬼之王。

不過這個人物倒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事實上在15世紀的確有一位Dracula--Vlad the Impaler。Stoker對他並不是很了解,其實他是在查閱資料時在一本名為AN ACCOUNT OF THE PRINCIPALITIES OF WALLACHIA AND MOLDAVIA的書中發現這個名字的。該書中有很短的篇幅用來描寫與土耳其人交戰的Dracula。但真正引起注意的是在書中所作的注腳「在瓦拉幾亞(從前歐洲東南部一王國,1861年成為羅馬尼亞的一部分)語里Dracula是惡魔的意思」。

科波拉的電影基本上忠實於原著,但是他添加了另一條劇情線。

不過這個人物倒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事實上在15世紀的確有一位Dracula--Vlad the Impaler。Stoker對他並不是很了解,其實他是在查閱資料時在一本名為AN ACCOUNT OF THE PRINCIPALITIES OF WALLACHIA AND MOLDAVIA的書中發現這個名字的。該書中有很短的篇幅用來描寫與土耳其人交戰的Dracula。但真正引起注意的是在書中所作的注腳「在瓦拉幾亞(從前歐洲東南部一王國,1861年成為羅馬尼亞的一部分)語里Dracula是惡魔的意思」。

Dracula可說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吸血鬼。1924年,即斯托克去世12年後,《德拉庫拉》首次被搬上舞台,1927年在倫敦重演,大獲成功,同年9月又在紐約百老匯上演,吸血鬼德拉庫終於成為一個傳奇人物。他在舞台上的晚禮服和黑披風,從此成為現代吸血鬼形象的共同特徵。1931年,根據《德拉庫拉》改編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吸血狂魔》上映。從1922年到1994年,以吸血鬼為主題的電影至少有23部。~

⑺ 高分懸賞,求一部吸血鬼黑白電影的名字!

夜訪吸血鬼應該是你可以去搜搜這個片子的圖片看看對不對。挺有名的。

夜訪吸血鬼
開放分類: 電影

夜訪吸血鬼
原著:安妮·賴斯(Anne Rice)[美]
片名:夜訪吸血鬼(吸血迷情)
原名: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出品:華納兄弟影業公司 (Warner Bros.) 1994
導演:尼爾·喬丹(Neil Jordan)
製片:戴維·格芬 斯蒂芬·伍利
編劇:安妮·賴特
主演:安東尼奧·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飾阿芒德
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飾萊斯塔特
柯爾斯滕·鄧斯特(Kirsten Dunst)飾克蘿迪婭
布拉德·皮特(Brad Pitt)飾路易斯
斯蒂芬·雷(Stephen Rea)
克里斯琴·斯萊特(Christian Slater)飾年輕記者

劇情介紹:
18世紀的路易斯安娜州。庄園主路易斯在喪妻失女後痛不欲生。他遇上了吸血鬼萊斯塔特,並被其施法術變成了一名吸血鬼。心地善良的路易斯不願為了吸血而殺害人命,他靠吸動物的血維生。而萊斯塔特則一心要把路易斯教導成一個真正的吸血同類。

在新奧爾良,路易斯遇見了因瘟疫而失去親人的小女孩克蘿迪婭。路易斯終於禁不起誘惑吸了克蘿迪婭的血,而萊斯塔特則不顧路易斯的反對把克蘿迪婭也變成了吸血鬼。三個人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奇特的家庭。

時光飛逝,幾十年過去了。克蘿迪婭開始怨恨萊斯塔特剝奪了他成長的權利。為了與路易斯一起離開萊斯塔特, 她誘騙萊斯塔特喝下了死人的血, 並將其刺殺後扔入沼澤。然而在路易斯和克蘿迪婭正准備前往巴黎時,已是面目全非的萊斯塔特突然出現。搏鬥中,路易斯抓起油燈擲向了萊斯塔特,火焰立刻將他吞沒。在吞沒半個城市的雄雄烈火中,路易斯與克蘿迪婭登上了去巴黎的輪船。

兩人在巴黎過著即象父女、又像情人的生活。他們還見到了同類:以阿芒德為首的聚居在劇院地下的一群吸血鬼。阿芒德給了路易斯許多教導。然而,在吸血鬼的世界中,謀害同類是唯一的犯罪。為此,路易斯和克蘿迪婭之間出現了裂痕。 在克蘿迪婭的要求下, 他把克蘿迪婭的女伴也變成了吸血鬼,作為他離開克蘿迪婭後的替代。然而, 吸血鬼聖地亞哥突然率眾出現, 抓走了他們。路易斯被封入牆中,克蘿迪婭和她的女伴則被暴露在陽光下處死。

路易斯被阿芒德所救,他發誓要進行報復。不久,他乘吸血鬼們沉睡時放火燒毀了它們的巢穴,殺死了聖地亞哥和眾多的吸血鬼。他拒絕了阿芒德和他一起生活的要求,獨自離開了巴黎。失去了克蘿迪婭的路易斯倍受打擊。他四處流浪,卻始終無法撫平心中的創傷。19 88年,路易斯返回了新奧爾良, 見到了受傷虛弱、 獨自隱居的萊斯塔特。路易斯向一個年輕記者馬洛伊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希望以此訓鑒後人。不料馬洛伊在聽完之後卻被深深地吸引,還執意要路易斯把他變成吸血鬼。路易斯厭惡地離開了他。失望的馬洛伊獨自駕車返家。然而,萊斯塔特卻突然在車後座上出現。他吸了馬洛伊的血,治癒了傷愈,帶著馬洛伊駕車駛向遠方。一個新的吸血鬼故事,又將從此開始……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吸血鬼影片一向是西方電影的熱門題材,從默片時代起就有很多影片採用這一題材。許多大導演都對吸血鬼影片情有獨鍾。德國默片時代大導演茂瑙最早拍攝的吸血鬼電影《德拉庫拉》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幾十年後赫爾措格又重新翻拍了這部作品。而在美國,脫胎於吸血鬼故事的各種B級片就更多了,並曾經在70年代風行一時。進入九十年代,新保守主義社會風氣占據思想主流,各種利用吸血鬼影射非正常人類生活和思潮的影片又相繼問世。而且,這些影片較以前的低成本恐怖片的模式有了很大突破,以科波拉拍攝的《吸血僵屍驚情四百年》為代表,這些恐怖片逐漸成為好萊塢A級大製作的主流影片。

1994年《夜訪吸血鬼》橫空出世,影片一經推出,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可謂好評如潮。這是一部跨越時空,縱橫想像的宏篇巨作。在影片中,導演以吸血鬼的世界這一獨特的層面為出發點,以此來影射當代社會中的許多潛在的危機和罪惡。導演在影片中把握住了人性這一命題並加以闡發。因此,雖然吸血鬼題材的影片屢見不鮮,這一部卻顯得分外與眾不同,富有張力和動人的情感力量。

影片表現的母題實際上還是人類永恆的隱痛——孤獨。湯姆·克魯斯飾演的吸血鬼萊斯塔特就因不願繼續忍受無窮個世紀的孤獨才選中了路易作為同伴;而路易則在喪妻失子後的孤獨絕望中一心求死,甘願變成再見不得光的吸血僵屍。演的是鬼,骨子裡自然還是人,仍然有關乎道德同良心的掙扎,這一直是好萊塢的拿手好戲。

影片中最初的兩個吸血鬼,萊斯塔特深深陷入異化後的新生活方式之中,路易則始終不能進入自己的異類角色,徒勞地抑制著生理慾望和心理上的歸屬。這是美國新大陸上的第一批異類,導演在這里開始追尋同性愛生活——「邪惡」的根源,這也是影片最突出的主題。

◇導演
尼爾·喬丹是愛爾蘭著名導演,早年拍攝過《蒙娜麗莎》、《我們不是天使》等著名影片,但直到1992年一部《哭泣游戲》才令他得到好萊塢的重視,使他得以拍攝這部有湯姆·克魯斯等新老偶像級明星參與的大製作影片。而他以為吸血鬼尋根為由,追尋美國同性戀者根源的寓意也是這部好萊塢影片具有一種啟示錄式的史詩風格。

這部吸血鬼影片中盡管血流成河,但主人公堅決的尋根行動和極少的恐怖描寫,使它有別於一般意義上的吸血恐怖片。像很多在藝術上有追求的前輩一樣,喬丹把吸血鬼作為異化於人類的生理現象和行為視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另類生活。

◇演員
演員陣容的強大也是這部影片的一大特色:布拉德·皮特、湯姆·克魯斯、安東尼奧·班德拉斯,都是極富票房號召力的實力派偶像巨星。其演技自然也在影片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彼此之間毫不相讓。一時間星光閃爍,幾乎令人眼花繚亂。就連客串配角馬洛伊的,也是頗有名氣的實力派青年演員克里斯汀·史萊特。其演員陣容可謂空前強大,而幾位演員之間的大較演技也使得影片大放光彩,令影迷大飽眼福。湯姆·克魯斯在片中一改往日的好青年形象,飾演殘暴的吸血鬼萊斯塔特;而安東尼奧·班德拉斯雖然是出演配角,其魅力卻不輸於主角人物,著實搶去了不少鏡頭;事業正處於迅猛上升之勢的布拉德·皮特自然也不示弱,讓影迷們再次見到了他的高超演技,並向觀眾展示了他無愧於主角位置的實力。幾位影星的努力使影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配樂
本片由美國配樂人艾略特·戈登塞爾作曲。艾略特·戈登塞爾就讀於著名的曼哈頓音樂大學,從師於Aaron Copland和John Corigliano,是一位受歡迎和尊敬的配樂人。戈登塞爾是當今最具創造精神的先鋒配樂人之一。他的作品中運用大量的電子樂和其他器樂,並能和電影情節很好的銜接在一起。他的創作總體來講風格比較一致,基本以管弦樂和電子合成器為主,在旋律塑造上偏向通過和聲編織和奇幻聲效營造鬼魅的整體氣氛。他為《夜訪吸血鬼》創作的音樂唯美而黑暗,非常動人,也因此片首度獲得金像獎原創音樂的提名。

花絮:
·里弗·菲尼克斯曾經是飾演訪問者的人選,但是電影開拍前他就去世了。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本來要接替他出演,但是最終克里斯蒂安·斯萊特得到了這個角色,並把他的片酬捐給了菲尼克斯生前最愛的慈善組織。
·克里斯蒂娜·里奇、多米尼克·斯溫和伊雯·瑞切爾·伍德都曾為克勞迪婭這個角色試過鏡。
·小說作者安妮·賴斯寫萊斯塔特這個人物時頭腦中的原型是魯特格爾·哈爾,當她得知湯姆·克魯斯出演這個角色的時候十分失望,並擔心他演不好,但看過了試映之後,她專門寫了信致歉並表示很滿意湯姆的演出。
·湯姆·克魯斯要求建立私密的拍攝場地,演員們進進出出都要經過隧道,如此一來吸血鬼的化妝特效就可以保密了。
在一些場景中湯姆·克魯斯使用了一個平台來增高,以減少他和其他吸血鬼的身高差距。
·河邊場景是這樣完成的:在後期製作中去掉那些現代的建築例如新奧爾良大橋和信號發射塔,並以18世紀的帆船取而代之。
·為了影片拍攝,城中許多公司和街道都把燈光調暗。布景在拍攝結束後立即被清理。而激發了原著小說靈感的維多利亞式房屋坐落在舊金山Alamo廣場的Divisadero街。
·史蒂芬·雷(聖地亞哥的扮演者)經常在尼爾·喬丹的電影中出現。
·訪問者的名字丹尼爾在電影中始終沒有被提到;書中路易斯叫他「男孩」。在第三本書中,阿曼德給了他「黑暗的禮物」——「被詛咒的皇後」。
·約翰尼·德普曾被邀請出演萊斯塔特。丹尼爾·戴·劉易斯則謝絕了這個角色。有一陣製作方還想讓歌星斯汀出演這個角色並演唱原聲帶中的歌曲,但計劃泡湯。大衛·克羅伯格曾經謝絕了導演此片的機會。
·安妮·賴斯非常喜歡這個版本的改編,並且在《名利場》雜志和《紐約時報》上寫了整整兩頁文章稱贊其為「傑作」。
·湯姆·克魯斯在本片中拿到了1500萬美元片酬。
·片中路易斯1988年回到新奧爾良看Tequila Sunrise那個劇場,在2006年2月3日的一場大火中被燒掉了。
·當路易斯哭的時候他流出的眼淚不是血。在安妮原著中吸血鬼的眼淚是血。

精彩對白:
Louis: That morning I was not yet a vampire, and I saw my last sunrise. I remember it completely, and yet I can't recall any sunrise before it. I watched its whole magnificence for the last time as if it were the first. And then I said farewell to sun light, and set out to become what I became.
路易斯:那天早上我還沒有變成吸血鬼,我最後一次看了日出。我完全記得它的細節,但是我已忘記之前的每個日出。我最後一次欣賞這壯觀的景色就好像我是第一次看一樣。然後我就對陽光永別了,變成了我現在的這個樣子。
--------------------------------------------------------------------------------
Louis: You see that old woman? That will never happen to you. You will never grow old, and you will never die.
路易斯:你看見那個老婦人了么?你永遠不會像她那樣,你永遠不會老,永遠不會死。
Claudia: And it means something else too, doesn't it? I shall never ever grow up.
克勞迪婭:那也意味著另一些事情,不是么?我永遠都不會長大。
--------------------------------------------------------------------------------
Lestat: You are a vampire who never knew what life was until it ran out in a big gush over your lips.
萊斯塔特:一個吸血鬼永遠不會知道生活意味著什麼直到,鮮血湧上你的雙唇。
--------------------------------------------------------------------------------
Louis: Where are we?
路易斯:我們在哪?
Lestat: Where do you think, my idiot friend? We're in a nice, filthy cemetery. Does this make you happy? Is this fitting, proper enough?
萊斯塔特:你認為呢,我的傻伙計?我們在一個很不錯的、骯臟的墓地。你現在高興么?這兒夠不夠舒服?
Louis: We belong in hell.
路易斯:我們屬於地獄。
Lestat: And what if there is no hell, or they don't want us there? Ever think of that?
萊斯塔特:如果沒有地獄呢?或者地獄不要我們?想過么?
Louis: But there was a hell, and no matter where we moved to, I was in it.
路易斯:但地獄是存在的,無論我們去哪,都在地獄中。

獲獎
本片獲1995年美國奧斯卡最佳美工導、最佳原作音樂兩項提名。

⑻ 可以給我一點哈利波特中所有主角的照片和資料嗎越多越好,越多越好

小天狼星的扮演者 加里·奧爾德曼
Leonard Gary Oldman

出生年月:1958年3月21日 白羊座 身高:178cm 出生地:英國New Cross(南倫敦)
婚姻:結過四次婚 Lesley Manville; Uma Thurman;DonyaFiorentino 和Alexandra Edenborough(最新)
孩子:2個Alfie (和Lesley) Gulliver Flynn (和Donya)

加里16歲輟學開始工作,從事運動器材的推銷。在這期間,他開始閱讀學習文學,並打算彈鋼琴。不久,他遇見了羅傑威廉斯,一個戲劇教師,他介紹加里去演戲。在拍了幾部不知名的電影後,加里返回到舞台上,直到1986年,他又回來演電影。這次他扮演一個朋克搖滾青年Sid Vicious,片名是」Sid和Nancy」。影評家們對此胡言亂語,而加里卻在電影競爭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甚至一些影評家們宣稱加里不適合扮演這個角色,然而他就是Sid Vicious。 1991年,加里扮演的角色再次的引起了社會的注意。在電影JFK中他扮演了李哈維奧斯瓦爾多。另一個歷史性的人物,又一次使人難忘的表演。
1992年他演了一個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角色,在弗郎西斯福特卡波拉導演的Bram Dracula中扮演Count Dracula。盡管電影被評論不一,但不用懷疑加里的表演是傑出的。
加里結過兩次婚,他第一次是和Lesley Manville,此人是一位英國女演員。第二次是1990年和女演員烏瑪瑟曼,這次短暫的婚姻是他的粉絲最不看好的一次。兩次婚姻都很短暫,都僅維持了一兩年。第一婚姻他有個兒子Alfie,在1990年兩人離婚時,選擇了媽媽。在電影《永恆的愛》中,他和伊薩貝拉羅塞里尼建立了良好的關系。(這是他再次扮演歷史人物,作曲家貝多芬)
1997年他第三次結婚,一位美國攝影師,同年他們的孩子Gulliver Flynn Oldman出生。 在他最成功期間,加里一直在和一件事進行著斗爭,這就是他從父親那裡遺傳下來的酒精問題。這件事折磨地迫使他不得不接受治療,最後事實證明他這樣做是正確的,恢復後他看上去已經從這件事中解脫出來。盡管他的私人生活經受著痛苦,但從未影響過他的表演。近日,Gary 第四次成為新郎,新娘比他年輕了近20歲。
倫敦的《每日電訊報》報道,50歲的男星奧德曼與31歲的爵士歌手阿莉桑德拉·埃登博洛(Alexandra Edenborough)於最近在加州聖芭芭拉的一個秘密儀式上結為夫婦。
奧德曼近期主要電影作品有《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part 2)、《哈利·波特與鳳凰社》(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 Phoenix)、《哈利·波特與火焰杯》(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蝙蝠俠誕生》(Batman Begins)《哈利·波特3:阿茲卡班的囚徒》(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蝙蝠俠:暗夜騎士》(The Dark Knight )等,在兩部「蝙蝠俠」影片中,他扮演的都是詹姆斯·戈頓一角,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他扮演的是主角哈利波特的教父:小天狼星布萊克。 另外,奧德曼還在動視公司出品的兩部《使命召喚》系列游戲,《使命召喚:戰爭世界》和《使命召喚:黑色行動》中為重要角色維克多·雷澤諾夫配音。
1958年3月,加里·奧德曼出生在英國倫敦,父親是焊工,而母親是一位家庭主婦。他曾經獲得英國Rose Bruford戲劇學院的獎學金,並於1979年獲得了戲劇藝術學的學士學位。在此之前,加里的入學申請曾被倫敦皇家戲劇藝術學院拒絕。後來他進入格林威治青年劇院學習,並在80年代早期的許多劇目中扮演角色。由於出演了《教皇的婚禮》(The Pope's Wedding)一劇,加里·奧德曼獲《Time Out》雜志Fringe獎的「1985-1986年度最佳新人獎」和1985年英國戲劇協會的「戲劇雜志最佳男演員獎」。
他出演的電影處女作是1986年拍攝的傳記片《席德與南茜》(Sid and Nancy),片中他扮演70年代的朋克樂隊「性手槍」的貝司手席德·維瑟斯(Sid Vicious)。憑此角色,加里摘得晚間標准英國電影獎(Evening Standard British Film Awards)的最佳新人獎。1988年,由於在影片中對60年代劇作家喬·奧頓(Joe Orton)的精彩刻劃,他獲得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的最佳男演員提名。除了上述角色,加里·奧德曼還能演繹多種類型的人物性格和歷史人物,像1991年影片《刺殺肯尼迪》(JFK)中的李·哈維·奧斯瓦爾德(Lee Harvey Oswald)和1994年影片《永遠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中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這主要得益於他對各種不同人物類型的掌控能力。他的主要影視作品還有《浪漫風暴》(True Romance)、《染血羅密歐》(Romeo Is Bleeding)、《一級謀殺》(Murder In The First)、《紅字》(The Scarlet Letter)、《輕狂歲月》(Basquiat)和《迷失太空》(Lost In Space)等。在魔幻系列影片《哈里·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以及《哈里·波特與火焰杯》(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中,他扮演的「小天狼星布萊克」被懷疑是殺害哈里·波特父母的兇手。除了演戲,加里·奧德曼還執導並製作了影片《無話可說》(Nil By Mouth)。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618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90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73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94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310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54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57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85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05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54